一、中药外敷内服治疗急慢性阑尾炎40例(论文文献综述)
黄春风[1](2020)在《联合热敏灸及内服中药自拟方的中西医结合治法对阑尾周围脓肿(瘀滞型)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阑尾周围脓肿是急性阑尾炎病情发展迅速,因为治疗不及时或者机体抵抗力低下,导致阑尾周围组织黏连,大网膜及其邻近组织发生包裹,局部形成炎性包块或者脓腔,以右下腹疼痛,腹胀,腹膜刺激征,压痛性包块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为主,目前治疗方式主要有三种,西医治疗主要以抗感染为主,传统的中医治疗主要以口服中药方剂、中药外敷、微波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主要以穿刺引流、阑尾切除术,临床上大部分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西医抗感染的基础上外敷中药或者是内服中药等,相对于单一的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但治疗时间长,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因此,探究一种高效且被病人所接受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目前比较需要的。目的通过热敏灸及内服中药自拟方的中西医结合治法,建立有效治疗方案,提高阑尾周围脓肿的疗效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符合阑尾周围脓肿瘀滞型诊断标准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受试者均接受临床基础疾病治疗(针对高血压病、心脏病、高血脂症等基础疾病的治疗)。其中对照组以常规的西医抗感染治疗(头孢皮试阴性者:0.9%氯化钠100ml+头孢噻肟钠4g静滴Bid;甲硝唑氯化钠2g 100ml静滴Qd,若头孢皮试阳性者,则改用0.9%氯化钠100ml+盐酸左氧氟沙星0.4g静滴Bid)及内服中药自拟方(大黄(后下)10g、芒硝12g、桃仁8g、侧柏叶15g、黄芩10g、赤芍8g、木香8g、川楝子12g、甘草8g、延胡索12g、败酱草14g、蒲公英12g、冬瓜子8g、丹参12g,150ml/次,早晚各一次,温服)为主,补充水电解质及其他营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热敏灸治疗(取穴:局部阿是穴、商丘、液门、神阙、足三里、阑尾穴),入院第1天开始进行热敏灸治疗,从第1天开始一直治疗到第14天,14天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观察受试者腹痛消失时间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第7天,第14天时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等指标的恢复情况,通过记录患者入院时、用药第7天、用药14天后腹部B超结果观察患者腹部包块消散情况,用SPSS 24.0软件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结果据分析可知,统计结果表明收集的80例瘀滞型阑尾周围脓肿中,对照组和治疗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及病程,经过SPSS24.0统计软件分析,P>0.05,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受试者病例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约60.98±18.87h,对照组所用时间约90.67±23.56h,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腹部疼痛消失时间而言,治疗组约6.46±1.67天,对照组约9.54±3.67天,两两对比,t=16.56,10.9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逐渐下降,但两者恢复至正常时,两组恢复时数据相差无几,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治疗前血清CRP、PCT、IL-6水平明显升高,2组之间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7天后,两组血清血清CRP、PCT、IL-6水平都有所降低(P>0.05),无统计学差异,用药14天后,两组血清CRP、PCT、IL-6水平均下降至正常范围(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至2个疗程后,两组受试者的包块明显缩小,其中治疗组包块完全消散4例,包块面积大小平均约10.34±2.87cm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疗程结束后,对照组和治疗组受试者的VAS评分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经过统计学X2处理,两组疗效的有序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对照组X2=41.506,P=0.015<0.05;治疗组X2=21.205,P=0.005<0.05,实验结果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均提高了治疗效果,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时,治疗组去除无效病例,总有效率达94.56%,对照组去除无效率后其总有效率为76.87%,两组病例两两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抗感染及内服中药自拟方的基础上,联合热敏灸治疗瘀滞型阑尾周围脓肿,可有效缓解发热和腹痛症状,缩短包块消散和脓肿吸收时间,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无明显毒副作用。
陈铭慧(CHAN Ming Wai Cindy)[2](2019)在《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蜂针疗法(又称蜂蜇疗法或蜂刺疗法)是属于蜂疗一种,早在中国民间和医疗机构作为治疗疾病之用。将蜂针毒液的药物药理作用跟针灸学原理相互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的操作方法是使用镊子持夹住活蜂,放置穴位上令其螫刺,或用镊子将蜂针和蜂毒囊同时取下,持夹住这部份用来点刺或者是散刺在相关穴位。蜂针治疗的主要使用蜂毒的药用成份,现时已有蜂毒制成的针剂直接以注射针注射到患处作治疗。目前世界各地以活蜂蜇刺蜂毒来治疗的病症越趋广泛,它的药理成份及可治疗的病症研究也渐渐受到重视。本研究是希望从文献中挖掘出有关蜂针临床治疗的病症,用来作为撰写病谱,同时用2个病作为范例(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鼻炎)来举证蜂针治疗的作用显示病症存在于这病谱的治疗价值。目的:蜂针治疗特别对一些疑难杂症、反复发作、复发率高的病症,是一种有效的另类治疗手段。在蜂针疗法日趋应用广泛的前提下,本研究旨在探究蜂针可以治疗或最终达至痊愈的疾病种类,效果等方面内容。目前用蜂针来作研究的病谱文献并不多,通过这次研究,一方面是要对蜂针疗法的可治疾病进行探讨,其次,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用先进科学化工具和多角度方向来进行分析,从而建构一份蜂针病谱,以供日后临床参考。方法:根据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制定检索方法与策略,以蜂针、病谱等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1979~2018)、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1989~2018)、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1981~2018)、SINOMED(1979~2018)、EMbase、SCIE和Elsevier等数据库内使用内建的高级检索功能来进行检索由1950-2018年期间的文章及文献,筛选出符合开始时已设定的检索条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逐一资料下载,以便进行方法学等质量评价,最终阶段对所有研究文献进行合并整理及统计量分析,然后评定蜂针治疗疾病及其他相关数据,再进行归类和整理,探讨蜂疗文献特点和病谱等内容。同时,通过以范例的形式用Meta分析来病症(当中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鼻炎),以初始纳入的文献来重点找出合格的文献,找出相关的数据导入到(Microsoft Office Profession Plus 2010-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内,再将电子表格内符合分析的数据输入到分析软件(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Review Manager 5.3(Version:5.3.5)进行合成分析,通过软件计算后得出统计结果,再人工分析其统计意义,综合各统计意义后,就可以用统计学的角度来反映出蜂针对这疾病的效果。结果:用作病谱分析的初选合格文献共9152篇,最终纳入及归入到病谱的共237篇,这次研究得到了 14类病症系统,病症78种类别,其中包括西医疾病51种类别、西医症状4种类别、中医病症8种类别。明细分项如下(详细统计量见表1-10):1.骨骼系统与结缔组织病症(其中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滑囊炎、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风湿类疾病(风湿寒性关节痛)、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腱鞘囊肿、颈肩综合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桡骨茎突腱鞘炎、未分化结缔组织病、风湿病、风湿性多肌痛、干燥综合症、和骨折后遗症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痹症症,和腰腿痛)2.神经系统病症(其中包括面瘫(包括顽固性周围性面瘫、顽固性面瘫、面瘫后遗症、面神经炎)、脑血管病(偏瘫)、三叉神经痛、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头痛,和眩晕)3.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其中包括乳腺增生、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肾囊肿、乳房囊性增生、功能性痛经、盆腔炎、遗尿症、月经不调,和淋证)4.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其中包括湿疹、痤疮(寻常型痤疮)、硬皮病、体表血管瘤、皮肤纤维瘤、银屑病、疤痕疙瘩,和瘢痕疙瘩)5.肿瘤病症(其中包括膀胱癌、肝癌、上消化道癌症、乳腺癌,和肺癌)6.呼吸系统(其中包括鼻炎、支气管哮喘、哮喘、慢支、支扩、慢性咽炎,和过敏性咳嗽)7.消化系统病症(其中包括阑尾炎、溃疡性结肠炎、肛裂、肝硬化,和泄泻)8.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症(其中包括肝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带状疱疹,和口疮)9.循环系统病症(其中包括脑梗塞、痔疮、浅静脉炎、冠心病、心绞痛,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0.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症(其中包括糖尿病、桥本氏病(自身免疫性(又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和痛风)11.精神和行为障碍病症(其中包括性功能障碍(阳萎、阳痿),和精神病)12.损伤、中毒和外因病症(其中包括急性腰扭伤)13.与医疗保健服务接触因素病症(其中包括预防感冒、免疫耐受期乙肝病毒携带者)14.眼和附器病症(其中包括虹膜睫状体炎)研究范例的病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由初选的合格文献947共篇,到最终被纳入研究的文献17篇,其中治疗组共833例患者,对照组共680例患者,均为单独蜂针、蜂针配合药物、或蜂针配合其他方法治疗来治疗。用总有效率的进行Meta分析,结果标示:RR=1.12,95%CI(1.05,1.19),P<0.001,全部17篇文献中均表明有治疗组及对照组的阐述,并且有总有效率的报导,对于其他的结局指标(如:RF、CRP、ESR、关节肿胀度、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度、关节疼痛度、关节活动度、双手握力、15米步行时间、晨僵时间等)则未有划一报导,做成可比性降低。只有3篇文献有说明所运用的随机分法。研究范例的病症-鼻炎,由初选的合格文献共60篇,到最终被纳入研究的文献4篇,其中治疗组共140例患者,对照组共138例患者,治疗组会以单独蜂针、蜂针配合药物、或蜂针配合其他方法治疗来治疗,而对照组则用非蜂针来进行治疗。用总有效率的治疗方向进行Meta分析,结果标示:OR=2.15,95%CI(0.52,0.86),P=0.29RR=1.08,95%CI(0.98,1.18),P=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大致总有效率则说明蜂针的治疗疗效可以。全部4篇文献中均表明有随机分法,只有3篇文献有说明所运用的随机分法。阐明治疗随机方法才可以让其研究的治疗组与对照组数据可比性及可信性更高。结论:在研究以蜂针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病谱期间,就发现了不同等级疾病症的频次。从文献频次上显示出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滑痹症、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和面瘫均属在治疗上较优势疾病;而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肝炎、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鼻炎、癌、脑血管病(偏瘫)、糖尿病、湿疹、遗尿症、乳腺增生、三叉神经痛、痤疮(寻常型痤疮)等均需要待日后有更多文献及数据再作研究及分析得出结果。在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鼻炎的文献上,均显示出蜂针对患有该种病的患者,在生物临床报告结果以及症状等都可以得到改善。通过上述两个独立病症的Meta分析所获得的结果,可以反映出蜂针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证明了蜂针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然而蜂针治疗鼻炎的研究还需要更多有质量的文献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显示出蜂针有效治疗多类的常见病以及疑难病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研究不足之处为纳入文献病例的基本情况、诊断标准、干预措施、结局评价标准均不统一,纳入文献量不多。这是一个开始,蜂针治疗病谱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未来的研究需要有更多单一使用蜂针作治疗的文献作支持,以及采用大数据样本和更严格的研究设计。
欧阳兆云[3](2018)在《大青膏外敷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大青膏外敷辅助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及实用价值。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胆囊炎患者6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应用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给予应用大青膏外敷结合西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中医症状、体征评分以及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并将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天和治疗7天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以及疼痛VAS评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1疗程后,两种方案的实验室指标及症状体征评分均得到有效改善,在治疗3天时,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3.治疗1疗程后,两种方案均取得满意疗效,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在治疗3天时,治疗组治愈率及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青膏外敷可以有效提高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李晨[4](2017)在《大青膏外敷辅助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大青膏外敷辅助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对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住院给予非手术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筛选出病例60例,将应用大青膏外敷结合西医常规治疗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只应用西医常规治疗的患者分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30例。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症状、体征缓解情况及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查项目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患者腹痛缓解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并将两组患者在治疗1、3、7天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比较两组患者腹痛缓解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患者治疗3天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等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数据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各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治疗组患者在第1、3、7天症状评分均比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7天后,治疗组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青膏外敷辅助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患者各项体征恢复正常时间,其效果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2.大青膏外敷辅助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急性阑尾炎患者各项炎症反应指标,其效果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3.大青膏外敷辅助治疗可以提高非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疗效。
李晨,周永坤[5](2017)在《中药外敷法治疗阑尾炎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中药外敷法是非手术治疗阑尾炎的常用治法,配合内服药物、灌肠治疗、结合理疗、针灸治疗、西医常规治疗等其他治法,安全性高,具有一定的疗效。文章对中药外敷法治疗急慢性阑尾炎进行总结。
田振涛,张恒[6](2015)在《中医药治疗慢性阑尾炎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就中医药治疗慢性阑尾炎的研究进展综述。在治疗慢性阑尾炎的方药中,以清热药,泻下药及利湿药居多,如大黄、牡丹皮、桃仁、薏苡仁、红藤、鸡内金、白术、黄芩、败酱草、白芍、甘草、当归、金银花、玄参、紫花地丁、虎杖、蒲公英、连翘、川楝子、乳香、没药、延胡索等,而在这些药物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大黄、牡丹皮、红藤、薏苡仁,出现率为85%以上。针刺穴位选取上多以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及足阳明胃经穴位为主,如曲池、合谷、上巨虚、足三里、天枢等,此类穴位均有清热调理脏腑之功效。
吴昊,王学乾,赵舒[7](2014)在《中医治疗慢性阑尾炎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中医治疗慢性阑尾炎的方法有:经典方剂治疗、自拟方治疗、单味草药治疗、针灸治疗、药物外敷治疗以及中药内服外敷结合治疗、中药内服外敷配合针灸治疗、中药内服配合理疗仪治疗等,均有一定疗效。
曾子芸[8](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麦国威(Mak Kwok Wai)[9](2014)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研究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一、本研究探讨以针刺配合内服中药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运用具有中医特色的陈氏飞针进针手法及分级补泻手法,达到调理气血,调治脏腑经络。二、利用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表(EPQOLS)客观评价患者治疗后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变化情况,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来评价针刺后改善瘙痒症状的有效性,采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ASI)及皮损疗效评分来评价治疗后皮损改善的情况。三、希望找出能缩短治愈时间,降低复发率,和减轻复发症状等安全可重复的有效方案。方法选择脾虚湿蕴型和阴虚挟湿型的慢性湿疹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采用SPSS19.0随机分组,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穴位配合中药颗粒冲剂内服,对照组单纯中药颗粒冲剂内服,两组以EASI、EPQOLS、VAS、皮损疗效等作为检测疗效指标,治疗组针刺处方选用曲池穴、合谷穴、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运用陈氏飞针迅速地刺入皮内,调整刺入深度与传统穴位刺入深度一致,在动留针阶段,以分级补泻中的平补平泻手法,再以导气手法加强针感,针尖朝向皮损的病灶或根据经络的迎随补泻,每5分钟运针1次,动留针时间30分钟,每周3次,连续治疗3周,并配合服用中药颗粒冲剂,方法与对照组同。对照组每天依据中医证候分型选择服用健脾除湿汤和滋阴除湿汤中药颗粒冲剂,将颗粒放在容器内,用合适温度的开水约200毫升冲服,每日一剂,连续服用3周。两组均配合皮肤常规护理,如保持皮肤的湿润,避免接触洗手液、清洁剂等日常清洁用品、沐浴洗手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不宜过高等。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3周两组均需依从专责人员作问卷调查评分,客观地评估其疗效。结果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问卷,从皮肤的皮损表现,病者瘙痒的主观感觉和一些生存质量量表评分,分析检测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脾虚湿蕴型及阴虚夹湿型慢性湿疹的疗效。从有效控制瘙痒、改善皮损、优化生存质量等多方面说明其疗效的稳定性、重复性。研究结果证明针刺配合中药组(治疗组)与单纯中药组(对照组)两组均对慢性湿疹具有疗效,但两组比较,由于针刺配合中药的治疗方案可互补的关系,所以在各方面的疗效探讨均优于单纯中药组。通过本研究得出的结果:(Ⅰ)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Ⅱ)两组治疗前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表明两组患者在视觉模拟评分(VAS)、皮损疗效评分、湿疹面积及严重指数(EASI)评分、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量表(EPQOLS)评分等方面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的病情具有可比性。(Ⅲ)两组治疗前与治疗3周后在各研究指标中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治疗慢性湿疹疗效具有可比性。(Ⅳ)两组在总有效率均超过60%,但治疗组中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均高于对照组。进行统计检验后(P<0.05)说明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组中的改善瘙痒总有效率为96.87%、痊愈率为34.37%;皮损疗效评分总有效率为93.75%、痊愈率为25%;EASI评分总有效率为93.75%、痊愈率为50%。而对照组的改善瘙痒总有效率为86.68%、痊愈率为10%;皮损疗效总有效率为86.66%、痊愈率为10%;EASI有效率为86.66%、痊愈率为13.33%。对两组各时段视觉模拟评分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表明治疗2周后开始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EASI评分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表明在治疗1周起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EPQOLS评分比较进行统计分析,表明治疗2周起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在生理维度、心理维度评分比较进行统计分析,表明两组均在治疗后2周开始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社会维度上进行统计分析,表明治疗1周后开始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结果分析得出治疗组在病程上、治愈时间上、病情严重程度的改善上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方法优于对照组,在临床治疗该种方案可值得推广应用。结论一、本研究表明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蕴证型和阴虚挟湿证型慢性湿疹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皮肤瘙痒、皮疹、皮损,以相对较短时间达到较好的疗效。二、针药并施的互补作用能弥补单一方法的限制,从整体的角度来调节改善患者病情,精神情绪、睡眠饮食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是治疗本病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值得继作深入的研究和推广。三、针刺不管在阴虚挟湿证型,脾虚湿蕴证型,都能快速地减轻瘙痒,加强脾胃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病能力,使慢性湿疹趋向痊愈方向发展,皮损相对地较速愈合,可避免受到细菌等感染而使病情恶化。四、现代的医学模式已渐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意识到疾病的发生是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由于慢性湿疹病患者常受到剧烈瘙痒、反复发作,因抓破肌肤而出现渗水,或出现红班丘疹苔癣样病变,干燥皮肤皲裂等表现。引致仪容受损导致心灵遭受损害的负性情绪、失眠、抑郁焦虑、自卑感加重的现象,在心理行为学上更容易以回避、屈服或产生不成熟防御方式的行为表现如投射、被动攻擎、潜意识显现、抱怨、幻想、分裂、退缩、躯体化等心理防御方式。因而使患者在情感上、社会交际等容易产生受歧视的感觉。所以除在生理病理医学上的治疗外,也必须顾及一些心理行为上治疗。
田止学[10](2013)在《肠痈汤内服联合大蒜三黄糊剂麦氏点外敷治疗急、慢性阑尾炎230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肠痈汤内服联合大蒜三黄糊剂麦氏点外敷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拟肠痈汤(金银花、蒲公英、桃仁、大黄、枳实、白芍、延胡索、香木、川楝子、甘草)内服;联合大蒜三黄糊剂(大黄、黄连、黄柏、天花粉、白芷、芒硝各等分,大蒜、食醋)麦氏点外敷治疗急、慢性阑尾炎230例。6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果:痊愈225例,好转5例,有效0例,无效0例。结论:肠痈汤内服联合大蒜三黄糊剂麦氏点外敷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疗效确切。
二、中药外敷内服治疗急慢性阑尾炎4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外敷内服治疗急慢性阑尾炎40例(论文提纲范文)
(1)联合热敏灸及内服中药自拟方的中西医结合治法对阑尾周围脓肿(瘀滞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1.1 阑尾周围脓肿的定义及其病因 |
1.2 阑尾周围脓肿的治疗 |
1.3 阑尾周围脓肿的研究发展 |
二、研究目的 |
1 临床研究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中医诊断标准 |
1.2.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终止标准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资料收集 |
2.3 治疗方法 |
2.3.1 治疗组 |
2.3.1.1 材料选择 |
2.3.1.2 取穴 |
2.3.1.3 操作方法 |
2.3.2 对照组 |
2.3.2.1 治疗方法 |
2.3.2.1.1 常规西医治疗 |
2.3.2.1.2 中医治疗 |
2.4 疗程 |
2.5 常规基础治疗 |
2.6 不良反应处理 |
3 观察指标 |
3.1 疗效性观察指标 |
3.2 安全性观测项目 |
3.3 疗效判定标准 |
3.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4 统计学分析 |
5 技术路线 |
研究结果 |
1.病例资料分析 |
1.1 性别比较 |
1.2 年龄比较 |
1.3 入院时受试者基本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和发病时间比较 |
1.4 既往病史比较 |
1.5 两组病程比较 |
2 两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腹痛消失时间比较 |
3 两组血清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 |
4 两组C-反应蛋白比较 |
5 两组PCT比较 |
6 两组IL-6比较 |
7 两组包块消散情况比较 |
8 VAS评分比较 |
9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10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
讨论 |
1.中医对瘀滞型阑尾周围脓肿的认识 |
2.中药自拟方(阑尾化瘀汤加减)方药组成及方义分析 |
3.热敏灸的选择依据 |
4.各项检测指标的确定 |
5.研究本课题意义 |
结论 |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病史采集表 |
附录3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
个人简介 |
(2)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古今蜂针的认识 |
一、古代对蜂针的认识 |
二、现代对蜂针的认识 |
第二节 现今蜂针和疾病治疗的文献与病谱关系 |
一、现今文献对蜂针与疾病的概述 |
二、研究现今蜂针文献到病谱的发展 |
三、现今蜂针治疗疾病的Meta文献研究 |
第二章 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资料 |
一、资料来源 |
二、文献检索策略 |
三、文献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病谱计量方法 |
第二节 文献筛选与质量监控 |
一、筛选与质控意义 |
二、研究人员的完善培训 |
三、文献流程序化控制 |
四、文献管理器的使用 |
五、数据录入、管理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检索情况 |
二、基本病谱 |
三、病症系统分析 |
四、病症种类分析 |
五、文献年度分布 |
六、发表期刊 |
七、未纳入Meta分析的蜂针蜂毒治疗临床案例和疗效 |
八、小结 |
第三章 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的META研究 |
第一节 循证医学下META的研究方法 |
一、病种选择 |
二、文献分类评价 |
三、文献评价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
第二节 蜂针蜂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谱研究 |
一、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Meta分析 |
二、证据总结 |
第三节 蜂针治疗鼻炎病谱的研究 |
一、蜂针治疗或结合常规治疗鼻炎的Meta分析 |
二、证据总结 |
第四章 讨论 |
一、蜂针临床治疗日趋广泛 |
二、质量提高,病种增多 |
三、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鼻炎文献的研究和META分析成果 |
四、蜂针治疗疑难杂症的阐述 |
五、蜂针治疗临床文献临床样本分析的情况 |
六、蜂针安全性 |
七、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详细摘要 |
(3)大青膏外敷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 |
二、研究方法 |
(一)病例收集分组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项目及方法 |
(四)疗效评价标准 |
(五)数据统计 |
三、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二)两组患者体温恢复及腹痛缓解情况比较 |
(三)实验室结果比较 |
(四)中医临床症状与体征评分变化情况 |
(五)疗效评分 |
(六)中转手术情况比较 |
讨论 |
一、西医非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理论基础探讨 |
二、中医外治法发展及应用 |
(一)中医外治法发展 |
(二)中医外治法基本理论研究 |
(三)外用膏药现代机理研究 |
三、大青膏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作用机理探讨 |
(一)大青膏的药物研究 |
(二)大青膏的优点与临床应用 |
四、疗效评价 |
(一)大青膏外敷辅助治疗急性胆囊炎疗效确切 |
(二)大青膏外敷辅助治疗急性胆囊炎安全性良好 |
五.研究的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附件 |
(4)大青膏外敷辅助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一)病例来源 |
(二)西医诊断标准 |
(三)非手术治疗指征 |
(四)病例纳入标准 |
(五)病例排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病例分组 |
(二)相关检查及治疗方法 |
(三)观察项目及方法 |
(四)临床症状、体征记分法 |
(五)疗效评价标准 |
(六)统计方法及处理 |
三、临床资料及研究结果 |
(一)性别 |
(二)年龄 |
(三)两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
(四)治疗第3天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比较 |
(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比较 |
(六)治疗第7天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讨论 |
一、中医外治法研究 |
(一)中医外治法的定义 |
(二)中医外治法的发展 |
(三)中医外治法的应用原则 |
(四)中药外敷的作用机理及优势 |
(五)中药外敷法的应用 |
二、大青膏及其应用研究 |
(一)大青膏的组成与制备 |
(二)大青膏的药物研究 |
(三)大青膏的临床应用 |
三、西医学对急性阑尾炎的检查和治疗 |
(一)急性阑尾炎的相关检查 |
(二)急性阑尾炎的治疗 |
四、疗效评价 |
(一)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二)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 |
五、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中药外敷法治疗阑尾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纯中药外敷 |
1.1 清热解毒,软坚消痈 |
1.2 泄热解毒,祛瘀止痛 |
2 中药外敷配合中药内服 |
2.1 行气活血,通腑泻热 |
2.2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
3 中药外敷配合中药灌肠 |
4 中药外敷配合抗生素 |
(6)中医药治疗慢性阑尾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辩证论治 |
2.1 内治法 |
2.1.1 清热解毒通里攻下: |
2.1.2 清热解毒活血消痈: |
2.1.3 通腑泄热,利湿排脓: |
2.1.4 单味药物治疗: |
2.2 外治法: |
3 针刺治疗 |
4 结语 |
4.1 中药治疗慢性阑尾炎的组方特点探讨: |
4.2 针灸治疗慢性阑尾炎的选穴特点: |
(7)中医治疗慢性阑尾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治疗 |
1.1 成方 |
1.2 自拟方 |
1.3 单味药 |
2 针灸治疗 |
3 药物外敷 |
4 综合疗法 |
4.1 中药内服外敷 |
4.2 中药内服外敷配合针灸 |
4.3 中药内服配合理疗 |
5 小结 |
5.1 中药口服治疗慢性阑尾炎选方用药特点 |
5.1.1 成方选方总结 |
5.1.2 自拟方组方特点 |
5.1.3 单味药用药特点 |
5.2 针灸治疗慢性阑尾炎取穴特点 |
5.3药物外敷治疗慢性阑尾炎特点 |
5.4 综合疗法治疗慢性阑尾炎特点 |
(8)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
2.1.1 攻逐瘀血法 |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
2.1.1.2 抵当汤证 |
2.1.1.3 抵当丸证 |
2.1.2 泻热逐水法 |
2.1.2.1 大陷胸丸证 |
2.1.2.2 大陷胸汤证 |
2.1.3 三物白散证 |
2.1.4 十枣汤证 |
2.1.5 苦寒泻下法 |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
2.1.5.2 小承气汤证 |
2.1.5.3 大承气汤证 |
2.1.6 麻子仁丸证 |
2.1.7 蜜煎导证 |
2.1.8 变治法 |
2.1.8.1 大柴胡汤证 |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
2.1.9 急下存阴法 |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
2.2.1 攻下泻热法 |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
2.2.1.4 谷疸证证治 |
2.2.1.5 酒疸证证治 |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
2.2.2 攻下行气法 |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
2.2.3 峻下去积法 |
2.2.4 攻下逐饮法 |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
2.2.4.2 悬饮证证治 |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
2.2.5 攻下逐瘀法 |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
2.2.7 缓下润燥法 |
2.2.8 温里攻下法 |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
1.1 原文 |
1.2 主证 |
1.3 药物组成 |
1.4 煎服法 |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
1.5.2 蒸蒸发热 |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
2 小承气汤论述 |
2.1 条文 |
2.2 主证 |
2.3 药物组成 |
2.4 煎服法 |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
2.5.1 脉滑而疾 |
2.5.2 腹大满不通 |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
3 大承气汤论述 |
3.1 原文 |
3.2 主证 |
3.3 药物组成 |
3.4 煎服法 |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
3.5.1.1.3 不能食 |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
3.5.2.2 发热汗多 |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
4 三承气汤总结 |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
1 新加黄龙汤证 |
2 宣白承气汤证 |
3 导赤承气汤证 |
4 牛黄承气汤证 |
5 增液承气汤证 |
6 护胃承气汤证 |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
8 桃仁承气汤证 |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
前言 |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4 结论 |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1 系统评价概述 |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1.3 Meta分析 |
1.4 文献综述 |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
2.1 系统评价方法 |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
3 Meta分析概述 |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
3.2 Meta分析的目的 |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
4.1 确立研究课题 |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
4.2.1 文献检索方法 |
4.2.1.1 检索词 |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
4.2.1.3 检索范围 |
4.2.2 文献检索步骤 |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
4.3.4 结果测量指标 |
4.3.5 重复发表文献 |
4.3.6 信息完整性 |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
4.4.1 随机对照研究 |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
4.4.2 观察性研究 |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6 典型医案 |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典型医案 |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参考书目 |
附篇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研究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慢性湿疹的定义 |
第二节 慢性湿疹发病的流行病学 |
第三节 现代医学对慢性湿疹的成因探讨 |
一、从免疫方面探讨发病机理 |
二、从细菌、真菌致敏方面探讨发病机理 |
三、从食物致敏方面探讨发病机理 |
四、从日常生活接触物质致敏源探讨发病机理 |
五、从机体的遗传、生理、疾病因素诱发该病的机制 |
第四节 现代医药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
一、西药内服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
二、西药外用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
第五节 古代医家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与治疗 |
一、古代医家对湿疹的外因描述 |
二、古代医家对湿疹的内因描述 |
三、古代医家对湿疹定名 |
四、古代医家对局部湿疹定名 |
第六节 慢性湿疹的中医药进展 |
一、中药内服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
二、中药外用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
三、中药内服联合外用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
第七节 现代名医专家对慢性湿疹治疗用药经验 |
第八节 民族药物治疗慢性湿疹概况 |
一、民族药物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
二、民族药物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
第九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进展 |
一、中药内服联合西药内服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
二、中药内服西药外用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
三、中药内服外用联合西药外用概况 |
四、中药西药联合外用概况 |
五、中药内服联合西药内服配合外用西药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
六、单纯药物注射、静脉点滴及联合中西药治疗概况 |
七、单用物理治疗、理疗联合中西药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
第十节 针刺、针灸联合和其它治疗概况 |
一、传统针刺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
二、叩刺拔罐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
三、自血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
四、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
五、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
六、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
第十一节 选用方药、针刺穴位的依据 |
一、滋阴除湿汤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报导 |
二、健脾除湿汤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报导 |
三、治疗慢性湿疹针刺穴位的临床疗效报导 |
第十二节 立题依据 |
一、选择患者属于阴虚挟湿证型和脾虚湿蕴证型的依据 |
二、选择滋阴除湿汤和健脾除湿汤的依据 |
三、选择EPQOLS量表依据 |
四、选择针刺的依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内容 |
第二节 临床研究 |
一、病例临床资料 |
二、诊断标准 |
第三节 疗效评估 |
一、视觉模拟评分法 |
二、皮损疗效评价 |
三、皮损情况采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计分 |
四、问卷评价采用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量表 |
第四节 实施方法 |
一、分组方法 |
二、治疗方案 |
第五节 观察方法 |
第六节 临床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
第七节 技术路线图 |
第八节 研究结果 |
第九节 讨论 |
一、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
二、皮损评分和EASI指数评分比较 |
三、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量表 |
四、皮肤屏障的生理功能与慢性湿疹的关系 |
五、皮肤瘙痒的分型和机制 |
六、中医止痒的研究进展 |
七、治疗慢性湿疹运用针刺止痒的机制 |
八、选用穴位对治疗慢性湿疹的有关研究文献报导 |
九、临床结果 |
十、临床治疗的体会 |
第十节 本研究的存在问题和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肠痈汤内服联合大蒜三黄糊剂麦氏点外敷治疗急、慢性阑尾炎2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治疗方法 |
3.1 内服药物 |
3.2 外敷药物 |
3.3 注意事项 |
4 疗效判定标准 |
5 结果 |
6 病案举例 |
7 讨论 |
四、中药外敷内服治疗急慢性阑尾炎4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联合热敏灸及内服中药自拟方的中西医结合治法对阑尾周围脓肿(瘀滞型)的疗效观察[D]. 黄春风.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2]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D]. 陈铭慧(CHAN Ming Wai Cindy).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大青膏外敷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D]. 欧阳兆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大青膏外敷辅助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研究[D]. 李晨.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4)
- [5]中药外敷法治疗阑尾炎研究进展[J]. 李晨,周永坤.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7(01)
- [6]中医药治疗慢性阑尾炎研究进展[J]. 田振涛,张恒. 山西中医, 2015(03)
- [7]中医治疗慢性阑尾炎研究进展[J]. 吴昊,王学乾,赵舒. 河南中医, 2014(10)
- [8]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9]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研究观察[D]. 麦国威(Mak Kwok Wai).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10]肠痈汤内服联合大蒜三黄糊剂麦氏点外敷治疗急、慢性阑尾炎230例[J]. 田止学. 中医研究, 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