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覆膜洋葱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贾琼[1](2021)在《西辽河平原玉米滴灌节水机理及灌溉决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水资源匮乏,水资源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西辽河平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常年干旱导致西辽河断流,地下水开采量较大,形成了大面积的降落漏斗,水资源利用率低已成为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农业水资源利用成为当地农业部门关注的主要问题,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节水灌溉。由于当地降雨较多,播种期多风沙的气候条件,膜下滴灌播种时对土地平整度要求较高,农艺配套技术复杂,前期投入较大,薄膜回收困难,容易造成白色污染。因此,经过改良在该地区发展了不覆膜滴灌带上覆土2~4 cm的浅埋滴灌技术。膜下滴灌和浅埋滴灌技术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示范,由于还处在推广示范阶段,在该地区膜下滴灌与浅埋滴灌需水规律、水分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棵间蒸腾蒸发规律以及灌溉制度等尚不明确。本文通过玉米膜下滴灌与浅埋滴灌对比试验,深入研究覆膜和浅埋对滴灌玉米蒸腾蒸发规律的影响机理以及覆膜和浅埋对滴灌土壤水分迁移规律及降雨利用率的影响机理等,揭示膜下滴灌节水机理。基于SIMDual Kc模型对滴灌玉米棵间蒸发进行了模拟研究,揭示了滴灌条件下不同区域土壤蒸发的规律。制定了不同水文年滴灌玉米灌溉制度,为相似地区玉米滴灌灌溉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平水偏枯年膜下滴灌玉米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分别高于浅埋滴灌9%~20%和13%~20%。平水偏丰年浅埋滴灌玉米株高与膜下滴灌无显着性差异,叶面积指数高于膜下滴灌4%~10%。膜下滴灌根系在25 cm土层分布密集,沿垂向急剧降低,水平方向从滴灌带到距滴灌带40 cm处根系分布均匀。浅埋滴灌根系分布表现为扎根较深,比膜下滴灌根系深10 cm,但是横向分布较窄,水平方向从距滴灌带10 cm处到距滴灌带30 cm处分布较密集。(2)生育期总耗水量膜下滴灌较浅埋滴灌低9%。平水偏枯年(2015、2018年)抽雄期以后降雨量较小,膜下滴灌处理产量高于浅埋滴灌7%~15%。平水偏丰年(2016、2017年)后期降雨较多,膜下滴灌处理的产量低于浅埋滴灌处理6%~19%。(3)浅埋滴灌生育期平均土壤棵间蒸发量为141.38mm,膜下滴灌为98.10mm。膜下滴灌棵间蒸发量较浅埋滴灌棵间蒸发量低31%,作物蒸腾量较浅埋滴灌高21%。浅埋滴灌蒸发量高水比中水高13%,低水低于中水5%,膜下滴灌不同灌水处理间棵间蒸发差异不显着。膜下滴灌覆膜区(Ⅰ区)由于薄膜覆盖,棵间蒸发量仅为0.67mm,占膜下滴灌总棵间蒸发量的2%。膜下滴灌裸土区域(Ⅱ区)蒸发量为36.18mm,占膜下滴灌总棵间蒸发量98%。浅埋滴灌垄间区域(Ⅱ区)棵间蒸发量低于行间区域(Ⅰ区)62%。覆膜保墒作用使更多水分保存于膜下土壤,当裸土区(Ⅱ区)土壤含水率较低时,土壤水分则由覆膜区向无膜区运移,迁移量约为11%。研究表明在裸土区域(Ⅱ区)膜下滴灌并无节水效果,棵间蒸发量高于浅埋滴灌11%,节水主要发生在覆膜区(Ⅰ区)。(4)平水偏枯年(2015、2018年)降雨量较少,膜下滴灌处理较浅埋滴灌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高13%~32%,膜下滴灌对浅层土壤的保墒作用更为显着。平水偏丰年(2016、2017年)降雨较多,膜下滴灌处理较浅埋滴灌处理低10%~16%,降雨直接进入土壤使得浅埋滴灌土壤含水率较高,膜下滴灌由于薄膜的截流的影响,土壤含水率低于浅埋滴灌处理,薄膜的保墒作用不显着。(5)当降雨量20 mm以下时,入渗深度为20 cm,降雨量为20-50 mm降雨入渗深度为40 cm,当降雨达到50 mm以上时入渗深度可达到40 cm以下土层。在平水偏枯年(2015、2018年)降雨量较小,降雨入渗深度最深仅达到40 cm,作物利用浅层土壤中的降雨。在平水偏丰年(2016、2017年)降雨量较大,降雨入渗深度可达到60~100 cm土层,作物可以利用深层土壤中的降雨。浅埋滴灌降雨利用率为67%~78%,较膜下滴灌高29%~35%。膜下滴灌覆膜对降雨的截流量为26%~35%。当降雨量在20~40 mm之间时,膜边位置(距滴灌带30 cm处)降雨入渗量高于膜外侧2%~6%。(6)确定玉米滴灌灌溉决策,枯水年浅埋、膜下滴灌分别灌水9、8次,灌溉定额为315 mm、270 mm;平水年浅埋、膜下滴灌分别灌水均为7次,灌溉定额分别为222 mm、183 mm;丰水年浅埋、膜下滴灌分别灌水均为5、4次,灌溉定额为135mm、105 mm。对不同研究区通过多年平均降雨量和当年降雨预报推算生育期降雨量,对于小于268.32 mm的地方推荐使用膜下滴灌更佳,降雨量大于268.32mm的地方推荐使用浅埋滴灌更佳。
张一凡,韩云鹏,张斯,周代姣,吴凯龙,王迎宾,关慧明[2](2020)在《高寒地区长日照洋葱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方高寒地区洋葱种植在品种选择上,应根据本地区日照长的特点,选择长日照型洋葱品种。如果选择短日照品种,会出现提早结球的情况,在北方地区种植产量极低。本文从品种选择、土壤选择、播种育苗、移栽定植、田间管理等方面总结出在北方高寒地区长日照洋葱的高产栽培技术。通过此栽培技术在我地区亩产可达6 000kg/亩。
赵云宝[3](2020)在《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设计》文中提出洋葱作为国人经常食用的蔬菜,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大量种植,其种植主要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覆盖技术在有效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也给农田带来严重的“白色污染”,阻碍作物生长发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田间白色污染问题,《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农用地膜的厚度不得小于0.010mm。相比0.004mm地膜,0.010mm地膜延伸性更好,抗拉强度更大,回收时可再利用。目前0.010mm地膜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回收,人工回收劳动强度大,效率较低,且成本较高。我国现有洋葱地膜回收机虽可以回收地面和地下0.004mm的残留膜,但回收率较低,回收的地膜不能再次利用。另外国内对地膜整膜回收机的研究不够充分,目前还没有成型的地膜整膜回收机械。针对以上情况,本课题设计出一种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该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的设计目标是实现快速拆卸膜卷,回收过程中不发生脱膜和断膜,即能实现整膜回收,能够连续工作,同时也兼有收膜、铺膜两用功效,使设计出的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具备多重功能。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现有地膜回收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根据地膜回收机的主要技术参数和洋葱种植者提出的农艺要求,确定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的设计目标和相关参数,然后研究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最终确定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的总体设计方案。2.对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的关键部件进行设计或选用,确定送膜装置、卷膜装置、卸卷装置、开沟装置、膜卷固定装置、压膜装置和覆土装置及机架的具体结构,然后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主要受力部件进行静力学分析,验证了各受力部件的结构及材料均能满足设计要求,能保证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各项功能的实现。3.对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的机架进行模态分析,分析在实际工况下,机架在进行工作时的振动变形云图以及各阶的振动频率,验证了机架满足设计要求,能有效避免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在工作过程中发生共振现象。
朱朋波,邵小斌,孙明伟,王江英,赵统利,汤雪燕[4](2019)在《连云港地区球根经作“唐菖蒲—洋葱”高效轮作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适应连云港地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并将连云港市主要园艺作物主栽品种进行科学轮作,多年来进行了"唐菖蒲-洋葱"高效栽培模式探索试验并加以推广,强调进行轮作种养,旨在为长期从事蔬菜或切花种植农民提供一种新的创业模式和发展思路。对该模式的茬口安排和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当地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孙玉,刘军民,王全友,洪娟[5](2019)在《高沙土地区“洋葱-花生”模式高效种植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洋葱-花生"模式是江苏省泰兴市农科所针对泰兴市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高沙土地区设计研究的高效种植模式,平均产值为10.71万元/hm2、纯收益为5.11万元/hm2。为促进"洋葱-花生"高效种植模式在高沙土地区进一步推广应用,在介绍其茬口安排、种植效益的基础上,从品种选择、播种育苗、移栽定植、肥水运筹、病虫害防治、采收等环节总结了洋葱种植技术要点,并从播前准备、种子处理、选膜覆膜、破膜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环节总结了花生种植技术要点。
杨志会[6](2019)在《华北高寒区温凉作物“南苗北植”生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北高寒区海拔高、气候冷凉、光照强、昼夜温差大,适合温凉作物的生产。但区域早春间霜期温度宽幅波动,限制了作物生产的田间启动。随着作物栽培技术和设施装备农业的发展,设施育苗成为华北高寒区早春资源利用和作物增产的保障。在华北高寒区,农户自给自足的设施育苗由于育苗环境不易控制,常使成苗期难以稳定,秧苗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移栽后的大田生产,成为限制区域作物高产、优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索利用3、4月份冀中平原区(保定市清苑县)温暖的自然气候资源进行育苗,而后5、6月份定植于华北高寒区(张家口市张北县)大田,利用区域冷凉的气候环境完成生产的可行性与关键技术。本项研究通过对“南苗北植”与目前生产上的当地育苗定植两种方式的苗期环境、秧苗质量,定植后的缓苗成活和后期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以及作物产量、品质与产值的比较,明确了异地育苗的效应机理与关键技术,为促进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高效化、育苗技术的产业化,以及华北高寒区作物生产的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确定了不同地区适宜的育苗期以张北为代表的华北高寒区和以清苑为代表的冀中平原区育苗期间的苗床温度与大气温度之间存在显着的线性回归关系,可利用回归方程和常年温度推算出各育苗地的适宜育苗期。甜菜“南苗北植”(简称南苗)在张北最早的定植期(5月1日)移栽的露地育苗期为3月11日,当地育苗(简称北苗)的最早移栽期为5月20日,拱棚育苗期为3月14日;洋葱南苗的小拱棚+露地最早育苗期为3月6日,北苗温室育苗最早育苗期为3月11日;西芹南苗的温室最早育苗期为为1月31日,北苗温室+拱棚的最早育苗期为2月26日。两地各作物苗期温度,相同育苗天数下清苑具有更高的有效积温,且比张北的温度更加稳定。清苑育苗具有气候优势。2、明确了不同苗源的秧苗质量清苑和张北的3种作物定植时的秧苗,均达到了成苗标准。甜菜表现为南苗质量高于北苗,南苗的株高和百苗重分别为北苗的1.832.05和1.191.72倍。洋葱和西芹的秧苗质量总体表现为北苗高于南苗,洋葱南苗茎粗、根数和叶绿素含量性状为北苗的70.16%89.0%,西芹南苗为北苗的35.3%86.9%。南苗较高的温度环境促使秧苗表现徒长趋势。3、明确了“南苗北植”的生产优势“南苗北植”延长了甜菜的生育期,促进了甜菜的生长发育。2017年甜菜南苗比常年移栽期早栽820d,在遇旱补水的栽培条件下,南苗北植甜菜表现出明显优势。甜菜南苗的全生育期叶片数、叶面积指数、根径分别为北苗的1.251.75、1.101.20和1.001.11倍。2018年甜菜南苗早栽1231d,在雨养旱作栽培条件下,由于自然降水分布不均,影响了南苗地上部生长,南苗株高、叶片数、叶面积指数和根径仅为北苗的0.810.88倍、0.610.76倍、0.630.96倍和0.741.00倍。试验表明在不同栽培管理方式下,移栽期显着影响了甜菜的生长,表现出早栽优于晚栽。早栽甜菜的株高、叶片数、叶面积指数和根径分别为晚栽的1.091.19倍、1.131.40倍、1.291.53倍和0.991.36倍。洋葱和西芹的“南苗北植”,同样可提前在张北的定植期,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延宽了上市期。“南苗北植”的大田洋葱株高比北苗提高了3.284.15cm、生育期平均叶片数提高了1.61.7片、平均假茎粗度为北苗的1.121.17倍。“南苗北植”的大田西芹株高、茎部周长和叶片数分别为北苗的1.02倍、1.01倍和1.32倍。“南苗北植”有利于植株的生长。4、提高了移栽成活率、产量和品质三种作物的“南苗北植”在成活率、产量和品质方面均与当地育苗定植存在明显差异。甜菜南苗的产量为北苗的0.781.29倍;移栽期之间表现出早栽30d,产量提高29%38%;移栽期越早,含糖量越高,南苗的含糖率比北苗提高了0.130.97个百分点,至收获期含糖率可达16.81%。2018年南苗的4月29日和5月12日两个定植期的产糖量比北苗提高了25.6%32.1%。洋葱南苗成活率、产量分别是北苗的1.23、1.08倍;南苗鳞茎直径在70110mm的洋葱占84.51%,鳞茎比北苗具有更高的整齐度。西芹的成活率南苗与北苗接近,南苗的单株重和净菜产量是北苗的1.20和1.38倍。5、初步明确了不同苗源作物的养分累积效果三种作物不同的移栽期影响了养分在植物体内的储藏与转运。甜菜养分累积表现为地上部的叶片养分含量高于块根,收获期地上叶片的N、P、K含量依次是块根的2.163.22、1.062.27和2.283.95倍。占全株干物质量13.3%24.4%的叶片养分积累归还农田,减少了农田土壤养分的消耗。甜菜地上部的N、P含量表现随播期越晚,含量越高趋势。2017年在遇旱补水栽培条件下,甜菜地下块根的N、P、K养分含量均为南苗最低,养分生物学效率是北苗的1.13、1.09和1.22倍。2018年在雨养旱作条件下,全株N、P、K养分生物学效率南苗依次是北苗的97.76%115.99%、101.4%104.4%、104.0%116.6%。洋葱叶片的N、P、K养分含量高于鳞茎。叶片N、P、K养分含量表现为南苗高于北苗,依次为北苗的1.03、1.06、1.51倍;鳞茎的N、P、K含量均表现南苗低于北苗;N、P、K养分生物学效率南苗依次比北苗分别提高了13.8%、11.7%、19.7%。全株的N、P、K生物学效率南苗分别比北苗洋葱提高了10.9%、10.7%和10.7%。西芹地上部的N、P、K养分含量表现为南苗高于北苗,养分生物学效率为南苗低于北苗。6、明显降低了育苗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三种作物生产的育苗成本均表现为南苗低于北苗,产值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甜菜南部育苗生产成本低于北部321.64元·hm-2,产值增加6.0%24.5%,经济收益增加38.89%176.93%。甜菜南苗适期早栽的经济效益提高了40.1%150.1%。洋葱南苗比北苗的育苗成本降低了1485.88元·hm-2。按产地收购均价计算,南苗生产经济收益比北苗提高了37.3%87.4%。西芹的南部育苗费用加运输成本低于北苗663.5元·hm-2,按批发市场均价和产地收购均价计算,相同生长天数下南苗生产的经济收益分别比北苗提高了30.23%和52.98%。综上所述,“南苗北植”可实现甜菜早育苗早移栽以延长生育期,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提高养分生物学效率,增加经济收益。“南苗北植”早移栽可展宽洋葱和西芹的上市期,降低秧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南苗北植”不仅是一项有效提高华北高寒区温凉作物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而且有助于促进秧苗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
付存念[7](2018)在《‘麻江红蒜’栽培现状调查及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大蒜(Allium sativum L.)为百合科葱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兼用蔬菜。大蒜为无性繁殖作物,多不产生种子,以蒜瓣进行营养生殖。经过长期的自繁自种后,蒜种得不到复壮,加上病毒不断积累,导致大蒜种性易退化,品质和产量下降。同时,不合理的栽培管理方式也会使大蒜产量急剧下降。‘麻江红蒜’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的优质特色品种,红蒜产业是麻江农业的优势产业。但近年来,其产量降低,品质变差,栽培规模锐减,严重限制了红蒜产业的发展,因此,亟需提高栽培技术以增加红蒜产量。为此,本研究针对‘麻江红蒜’产量下降的问题,对其栽培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栽培技术上存在的问题,总结高产栽培经验;根据上述调查结果,研究种瓣大小和种植密度对红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确定红蒜最低选种标准,筛选出较好的种瓣大小与种植密度组合,为‘麻江红蒜’高产栽培提供依据。同时连续种植‘麻江红蒜’珠蒜(气生鳞茎),明确珠蒜零代和一代的生长发育特征,为恢复‘麻江红蒜’品种特性奠定基础。主要调查和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调查发现,麻江县贤昌镇是‘麻江红蒜’栽培的主要区域,总面积达2000亩,但每户种植面积较小,不足1亩的农户占35%。2017年,蒜头整体产量偏低,平均产量为435 kg/667 m2,较过去的平均产量840kg/667 m2减少了 48.2%。栽培管理存在选种不严、密度偏低、施肥种类单一、管理粗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选优留种、分级播种、合理密植、均衡施肥的对策和建议。2.种瓣大小对红蒜植株假茎粗、叶宽、单株重、抽苔率、单头重、单瓣重等均有显着影响,但对株高、假茎长没有影响。种瓣重量越大,假茎越粗,叶片越宽,单株越重,抽薹率越低,蒜头鲜重越大。在麻江地区,大种瓣的蒜头产量显着高于中等和小种瓣。而在南京地区,中瓣与大瓣的蒜头产量没有显着性差异,但二者的产量均高于小种瓣。南京地区蒜头产量高于麻江地区。因此,在南京地区,应选用中等(1.6 g/瓣)以上蒜瓣播种,在麻江地区,建议选用大蒜瓣播种(大于2.2 g/瓣)。3.种瓣大小和种植密度对红蒜生长和产量有显着影响。种瓣大小对红蒜植株假茎粗、叶宽、叶片数、单株重、冷害指数、单薹重和单头重等均有显着影响。种植密度对红蒜单薹重、抽薹率和蒜薹产量有显着影响,但对其他生长指标和蒜头产量影响不显着。种瓣大小和种植密度对红蒜生长及产量的交互作用不显着。种瓣越小,植株生长势越弱,冷害指数越高,蒜薹和蒜头产量越低;不同处理组合中,4万株/667 m2的密度与大蒜瓣(4.0-5.4 g/瓣)组合,蒜薹产量和产值最高,与中等蒜瓣(2.7-3.9 g/瓣)组合蒜头产量和效益最高。从经济效益考虑,后者为最佳种植组合。4.‘麻江红蒜’气生鳞茎播种后,生长健壮的植株一年即可分瓣和抽薹。一代蒜头分瓣率为36%,平均分3.17瓣,平均单瓣重为3.4 g,分瓣蒜平均重量为8.5 g;独头蒜平均单头重为4.9 g,小于4 g的蒜头不分瓣;一代蒜头产量为264 kg/667m2,是播种珠蒜(7 kg)的37.7倍。珠蒜一代(一代蒜头做种)植株的长势比常规种瓣好、耐寒性强,蒜薹和蒜头产量高。珠蒜一代平均抽薹率为66.3%,与常规种瓣没有差异。以大独头蒜(L)做种的蒜薹较粗,单薹重较重,其蒜薹产量为161 kg/667 m2,略低于常规大瓣蒜薹产量(189.4 kg/667 m2)。除小独头蒜(S)有5.8%不分瓣外,其余二代蒜头均可分瓣,二代蒜头较大,质量较好。蒜头平均横径为3.5 cm,横径达4 cm的蒜头在L和S两种独头蒜类型中均占67%,其中L型产量最高。综上所述,珠蒜一代的大独头蒜种性明显增强,植株长势好,蒜薹和蒜头产量高。
任焕焕,徐志青[8](2016)在《邱县洋葱育苗及覆膜高产栽培技术》文中提出洋葱具有适应性强、高产耐储运、管理简单、不影响夏茬作物生长、经济效益显着等优点,深受河北省邱县种植户的青睐。为提高洋葱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从培养壮苗、移栽定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适时采收等五个方面详细介绍洋葱育苗及覆膜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广大种植户和农技推广人员参考。
赵海霞,常国军,梁玉清,何丹,马超[9](2016)在《甘肃酒嘉地区洋葱栽培技术变革与发展建议》文中提出甘肃酒嘉地区洋葱已成为支柱产业,是中国洋葱的主产区之一。文章回顾与总结了酒嘉地区洋葱栽培技术变革历史,结合酒嘉地区当前洋葱产业的发展实际,提出推进该地区洋葱产业发展和洋葱栽培技术进步的建议。
杜光旭[10](2012)在《肥乡县棉花-洋葱间套作种植的栽培模式与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棉花-洋葱间套作栽培模式是冀南棉区大规模种植后紫星洋葱出现的一种新型栽培模式。介绍了肥乡县棉花-洋葱间套作种植的栽培模式和具体技术措施,并分析了该模式的经济效益。
二、覆膜洋葱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覆膜洋葱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西辽河平原玉米滴灌节水机理及灌溉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节水灌溉研究进展 |
1.2.2 滴灌技术研究进展 |
1.2.3 作物需水量研究进展 |
1.2.4 蒸腾蒸发研究进展 |
1.2.5 作物降雨利用率研究进展 |
1.2.6 灌溉制度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3.1 覆膜和浅埋对滴灌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
1.3.2 覆膜和浅埋对滴灌玉米耗水规律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机制 |
1.3.3 覆膜和浅埋对滴灌玉米蒸腾蒸发规律的影响机理 |
1.3.4 覆膜和浅埋对滴灌土壤水分及降雨利用率的影响 |
1.3.5 滴灌玉米灌溉制度与灌溉决策研究 |
1.4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基本情况 |
2.1.2 研究区气象条件 |
2.1.3 研究区土壤条件 |
2.2 试验设计 |
2.2.1 试验方案 |
2.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3 覆膜和浅埋对滴灌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
3.1 滴灌条件下不同处理玉米株高变化 |
3.2 滴灌条件下不同处理玉米叶面积变化 |
3.3 滴灌条件下玉米根系变化 |
3.4 结论与讨论 |
3.5 小结 |
4 覆膜和浅埋对滴灌玉米耗水规律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机制 |
4.1 滴灌条件不同处理玉米耗水规律研究 |
4.2 滴灌条件下不同处理土壤温度研究 |
4.3 滴灌条件下不同处理玉米产量构成因子研究 |
4.4 结论与讨论 |
4.5 小结 |
5 覆膜和浅埋对滴灌玉米蒸腾蒸发规律的影响机理 |
5.1 滴灌条件下玉米棵间蒸发逐日变化 |
5.2 滴灌条件下玉米蒸腾蒸发规律 |
5.3 滴灌条件下玉米土壤棵间蒸发占阶段耗水量的比例 |
5.4 结论与讨论 |
5.5 小结 |
6 基于SIMDualKc模型滴灌玉米棵间蒸发模拟研究 |
6.1 模型描述和应用 |
6.1.1 模型介绍 |
6.1.2 模型应用 |
6.2 模型的模拟与验证 |
6.3 土壤棵间蒸发量对比 |
6.4 不同灌水处理棵间蒸发模拟 |
6.5 覆膜与浅埋滴灌不同区域棵间蒸发对比研究 |
6.6 结论与讨论 |
6.7 小结 |
7 覆膜和浅埋对滴灌土壤水分及降雨利用率的影响 |
7.1 滴灌条件下不同处理土壤水分变化 |
7.2 降雨条件下覆膜和浅埋滴灌土壤水分分布模拟 |
7.2.1 Hydrus-2D模型介绍 |
7.2.2 基本方程 |
7.2.3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设定 |
7.2.4 模型参数率定 |
7.2.5 模型率定与验证 |
7.2.6 降雨条件下覆膜与浅埋滴灌土壤水分分布二维特征 |
7.3 滴灌条件下降雨利用率研究 |
7.4 结论与讨论 |
7.5 小结 |
8 滴灌玉米灌溉制度与灌溉决策研究 |
8.1 滴灌条件下不同处理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
8.2 滴灌条件下不同处理玉米不同年份降雨频率分析 |
8.3 不同水文年滴灌玉米灌溉制度研究 |
8.4 玉米滴灌灌溉决策 |
8.5 结论与讨论 |
8.6 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1.1 覆膜和浅埋对滴灌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
9.1.2 覆膜和浅埋对滴灌玉米耗水规律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机制 |
9.1.3 覆膜和浅埋对滴灌玉米蒸腾蒸发规律的影响机理 |
9.1.4 覆膜和浅埋对滴灌土壤水分及降雨利用率的影响 |
9.1.5 滴灌玉米灌溉制度与灌溉决策研究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高寒地区长日照洋葱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选择 |
2 土壤选择 |
3 栽培方式 |
4 育苗 |
4.1 苗床准备 |
4.2 烤棚与灌水 |
4.3 发芽过程及对温度、水分的要求 |
4.4 播种量与播种期 |
4.5 播种技术 |
4.6 苗期管理 |
5 移栽定植 |
5.1 定植前准备 |
5.1.1 整地和施基肥 |
5.1.2 覆膜 |
5.1.3 选苗与蘸根 |
5.2 定植期 |
5.3 定植密度 |
5.4 定植方法 |
6 定植后田间管理 |
6.1 除草 |
6.2 水肥管理 |
6.3 温度管理 |
7 主要防病时段 |
(3)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发的背景和意义 |
1.2.1 课题的研发背景 |
1.2.2 课题的研发意义 |
1.3 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的国内外研发现状 |
1.3.1 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的国外研发现状 |
1.3.2 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的国内研发现状 |
1.4 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的发展趋势 |
1.4.1 技术改进 |
1.4.2 农机与农艺结合 |
1.4.3 功能多样化 |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 课题的技术路线 |
1.7 课题的创新点 |
1.8 本章小结 |
2 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的总体结构设计 |
2.1 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的设计要求 |
2.1.1 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的使用环境 |
2.1.2 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的农艺要求 |
2.1.3 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的技术要求 |
2.2 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的技术指标和技术参数 |
2.2.1 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的技术指标 |
2.2.2 轮式拖拉机的选用 |
2.3 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的总体设计 |
2.3.1 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的结构组成及空间布局 |
2.3.2 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的工作过程 |
2.3.3 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的工作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3 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关键零部件设计 |
3.1 送膜装置的设计 |
3.1.1 送膜装置总体结构改进设计 |
3.1.2 送膜装置工作原理 |
3.2 卷膜装置的设计 |
3.2.1 国内外地膜回收机卷膜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存在问题 |
3.2.2 卷膜装置的改进设计 |
3.2.3 卷膜装置的工作原理 |
3.2.4 地膜的性能分析 |
3.2.5 卷膜辊功率匹配 |
3.3 链传动的设计 |
3.3.1 传动类型的选取 |
3.3.2 链传动设计计算 |
3.4 带传动的设计 |
3.5 铺膜装置的设计 |
3.5.1 开沟装置和覆土装置的设计 |
3.5.2 膜卷固定装置的设计 |
3.5.3 压膜装置的设计 |
3.5.4 铺膜装置的工作原理 |
3.6 机架的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关键零部件有限元分析 |
4.1 导入零部件三维模型 |
4.2 定义零部件材料属性 |
4.3 划分网格 |
4.4 定义边界条件 |
4.5 查看结果 |
4.6 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机架模态分析 |
5.1 模态分析的定义及作用 |
5.2 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机架模态分析 |
5.2.1 机架模态分析的步骤 |
5.2.2 东方红X804 频率计算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连云港地区球根经作“唐菖蒲—洋葱”高效轮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茬口安排 |
2 唐菖蒲栽培技术 |
2.1 品种选择 |
2.2 种球规格 |
2.3 施肥作畦 |
2.4 种球消毒 |
2.5 播种定植 |
2.6 田间管理 |
2.6.1 水肥管理。 |
2.6.2 中耕除草。 |
2.6.3 病虫害防治。 |
2.6.3.1 虫害预防。 |
2.6.3.2 灰霉病。 |
2.6.3.3 干腐病。 |
2.6.3.4 茎、根腐病。 |
2.6.4 采收、分级与包装。 |
2.6.5 鳞茎球采挖、处理。 |
3 洋葱栽培技术 |
3.1 品种选择 |
3.2 播种育苗 |
3.2.1 播种时期。 |
3.2.2 苗床准备。 |
3.2.3 播种。 |
3.2.4 苗期管理。 |
3.3 大田管理 |
3.3.1 定植前准备。 |
3.3.2 移栽。 |
3.3.3 水分管理。 |
3.3.4 养分管理。 |
3.3.5 病虫害防治。 |
3.4 采收 |
4 讨论 |
(5)高沙土地区“洋葱-花生”模式高效种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茬口安排及效益分析 |
1.1 茬口安排 |
1.2 效益分析 |
1.3 推广应用前景 |
2 洋葱栽培技术 |
2.1 品种选择 |
2.2 播种育苗 |
2.3 移栽定植 |
2.4 肥水运筹 |
2.5 病虫害防治 |
2.6 采收 |
3 花生栽培技术 |
3.1 播前准备 |
3.2 种子处理 |
3.3 选膜覆膜 |
3.4 破膜播种 |
3.5 田间管理 |
3.6 病虫害防治 |
3.7收获 |
(6)华北高寒区温凉作物“南苗北植”生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总体设计 |
1 引言 |
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3 生产与研究现状 |
3.1 坝上温凉作物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
3.2 育苗移栽技术 |
3.3 温度、光照对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3.4 播期、定植期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3.5 异地育苗、栽培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4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技术路线 |
4.1 研究内容 |
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甜菜的“南苗北植”生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3.1 植株生长指标调查 |
1.3.2 产量和品质指标测定 |
1.3.3 养分的测定 |
1.3.4 苗期气象监测 |
1.4 参照标准 |
1.4.1 成苗及移栽期标准 |
1.4.2 生长界限温度 |
1.4.3 成苗有效积温量 |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地区育苗期的确定 |
2.1.1 育苗环境温度与气温的关系 |
2.1.2 育苗需要的积温量 |
2.1.3 不同地区育苗期的确定 |
2.2 不同地区育苗的秧苗质量比较 |
2.3 甜菜大田生产效果比较 |
2.3.1 甜菜株高变化特征 |
2.3.2 甜菜叶片数变化特征 |
2.3.3 甜菜叶面积变化特征 |
2.3.4 甜菜根径的变化特征 |
2.3.5 甜菜含糖率的变化 |
2.3.6 甜菜生产的养分累积效果比较 |
2.3.7 甜菜的产量和产糖量比较 |
2.4 甜菜生产的经济效果比较 |
2.4.1 不同地区甜菜育苗的成本比较 |
2.4.2 不同苗源甜菜生产成本比较 |
2.4.3 甜菜生产的经济效果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4.1 “南苗北植”可提早甜菜的定植期且秧苗质量更健壮 |
4.2 “南苗北植”影响了甜菜定植后的生长性状和养分的吸收利用 |
4.3 “南苗北植”显着提高了甜菜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
第三章 洋葱的“南苗北植”生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3.1 植株生长指标调查 |
1.3.2 产量测定 |
1.3.3 植株养分的测定 |
1.3.4 成本调查 |
1.3.5 市场价格调查 |
1.3.6 苗期气象监测 |
1.4 参照量值 |
1.4.1 成苗标准 |
1.4.2 生长界限温度 |
1.4.3 成苗积温量 |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地区育苗期的确定 |
2.1.1 育苗环境温度与气温的关系 |
2.1.2 育苗需要的积温量 |
2.1.3 不同地区育苗期的确定 |
2.2 不同地区育苗的秧苗质量比较 |
2.3 生产效果比较 |
2.3.1 洋葱株高 |
2.3.2 洋葱叶片数 |
2.3.3 洋葱假茎粗度和鳞茎直径 |
2.3.4 洋葱干物质积累 |
2.3.5 洋葱的养分积累量比较 |
2.3.6 洋葱产量比较 |
2.4 不同地区洋葱育苗的成本比较 |
2.4.1 固定成本比较 |
2.4.2 可变成本比较 |
2.4.3 秧苗总成本比较 |
2.5 洋葱的经济效果比较 |
2.5.1 洋葱上市期全国洋葱市场价格分析 |
2.5.2 洋葱不同处理的经济效果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4.1 “南苗北植”可提前洋葱的移栽期和上市期 |
4.2 “南苗北植”降低了洋葱秧苗成本 |
4.3 “南苗北植”提高了洋葱产量与经济效益 |
第四章 西芹的“南苗北植”生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3.1 植株的生长指标调查 |
1.3.2 产量测定 |
1.3.3 植株养分的测定 |
1.3.4 市场价格调查 |
1.3.5 苗期气象监测 |
1.4 参照量值 |
1.4.1 成苗标准 |
1.4.2 生长界限温度 |
1.4.3 成苗积温量 |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地区育苗期的确定 |
2.1.1 育苗环境温度与气温的关系 |
2.1.2 育苗需要的积温量 |
2.1.3 不同地区育苗期的确定 |
2.2 不同地区育苗的秧苗质量比较 |
2.3 不同地区育苗的生产效果比较 |
2.3.1 株高 |
2.3.2 茎部周长 |
2.3.3 叶片数 |
2.3.4 不同地区西芹育苗的养分比较 |
2.3.5 产量 |
2.4 西芹生产的经济效果比较 |
2.4.1 坝上西芹上市期全国市场价格分析 |
2.4.2 西芹育苗田成本比较 |
2.4.3 不同苗源西芹生产田成本比较 |
2.4.4 不同苗源西芹生产的经济效果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4.1 明确了西芹“南苗北植”适宜的育苗期,提前坝上大棚西芹的定植期 |
4.2 “南苗北植”西芹具有较好的生态适应性 |
4.3 “南苗北植”降低了育苗成本,提高了西芹产量与经济效益 |
第五章 坝上温凉作物“南苗北植”生产效果比较 |
1 不同地区的育苗条件与适宜育苗期比较 |
2 不同地区育苗的成本与成本构成比较 |
3 不同地区育成秧苗的本田生产优势比较 |
4 “南苗北植”的经济效果比较 |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1 全文讨论 |
1.1 “南苗北植”的气候资源合作利用优势 |
1.2 “南苗北植”的生产优势 |
1.3 “南苗北植”的经济优势 |
1.4 “南苗北植”的育苗地选择与关键技术 |
2 全文结论 |
2.1 明确了3种作物不同地区适宜的育苗期与坝上适宜的定植期 |
2.2 “南苗北植”降低了秧苗成本,改善了定植后的植株性状 |
2.3 “南苗北植”提高了3种作物的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7)‘麻江红蒜’栽培现状调查及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大蒜概述 |
1.1 大蒜品种与分类 |
1.2 我国大蒜栽培现状 |
2 大蒜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2.1 大蒜栽培关键技术 |
2.2 大蒜栽培中存在的问题 |
3 大蒜品种退化的原因及复壮措施 |
3.1 品种退化原因 |
3.2 复壮措施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麻江红蒜’栽培现状调查与发展建议 |
1 调查内容及时间 |
1.1 栽培管理方式调查 |
1.2 蒜头产量调查 |
2 调查结果 |
2.1 调查区概况 |
2.2 ‘麻江红蒜’栽培管理情况 |
2.3 蒜头大小和产量 |
3 经验和问题 |
3.1 高产栽培经验 |
3.2 存在问题 |
4 解决思路与发展建议 |
4.1 解决思路 |
4.2 发展建议 |
第三章 种蒜蒜瓣大小对‘麻江红蒜’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验地点 |
1.2 试验设计和处理 |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1.4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瓣大小对‘麻江红蒜’生长指标的影响 |
2.2 种蒜大小对‘麻江红蒜’蒜薹和蒜头产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种瓣大小和种植密度对‘麻江红蒜’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蒜蒜瓣大小和种植密度对‘麻江红蒜’生长指标和冷害指数的影响 |
2.2 种蒜蒜瓣大小和种植密度对‘麻江红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麻江红蒜’珠蒜后代生长特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1.2 试验处理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珠蒜零代生长发育特点 |
2.2 珠蒜一代生长发育特点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麻江红蒜生产技术规范 |
1 播前准备 |
1.1 土壤选择 |
1.2 品种选择 |
2 整地施肥 |
2.1 精细整地 |
2.2 施肥作畦 |
3 播种 |
3.1 播种时期 |
3.2 播种密度 |
3.3 播种方法 |
3.4 覆盖地膜 |
4 田间管理 |
4.1 苗期管理 |
4.2 肥水管理 |
4.3 病虫害防治 |
5 采收 |
5.1 青蒜采收 |
5.2 蒜薹采收 |
5.3 蒜头采收 |
5.4 采收后处理及贮藏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专利 |
致谢 |
(8)邱县洋葱育苗及覆膜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培育壮苗 |
1.1 品种选择 |
1.2 苗床准备 |
1.3 种子处理 |
1.4 适期播种 |
1.5 苗期管理 |
2 移栽定植 |
2.1 整地施肥 |
2.2 起苗移栽 |
3 水肥管理 |
3.1 返青期水肥管理 |
3.2 膨大期水肥管理 |
4 病虫害防治 |
4.1 病害防治 |
4.2 虫害防治 |
5 适时收获 |
(10)肥乡县棉花-洋葱间套作种植的栽培模式与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棉花-洋葱间套作种植栽培模式[3~5] |
1.1 200 cm一带间套种植 |
1.2 100 cm一带间套种植 |
1.3 150 cm一带大小行种植 |
2 棉花-洋葱间套作栽培种植技术措施 |
2.1洋葱栽培技术[6~8] |
2.1.1 品种选择 |
2.1.2 培育壮苗 |
2.1.2.1 建育苗畦。 |
2.1.2.2 播种期。 |
2.1.2.3 播种量。 |
2.1.2.4 播种方法。 |
2.1.2.5 浇齐苗水。 |
2.1.2.6 苗期管理。 |
2.1.3 科学定植 |
2.1.3.1 定植时间。 |
2.1.3.2 定植前准备。 |
2.1.3.3 做畦浇水。 |
2.1.3.4 喷洒除草剂。 |
2.1.3.5 牢靠覆膜。 |
2.1.3.6 定植秧苗。 |
2.1.4 越冬期管理 |
2.1.5 越冬后的田间管理 |
2.1.5.1 浇水施肥。 |
2.1.5.2 病虫害防治。 |
2.1.6 收获期 |
2.2棉花间作栽培技术[9, 10] |
2.2.1 棉花品种 |
2.2.2 科学播种 |
2.2.2.1 播种时间。 |
2.2.2.2 播种量。 |
2.2.2.3 种子处理。 |
2.2.2.4 播种方法。 |
2.2.2.5 播后管理。 |
2.2.3 苗期管理 |
2.2.3.1 合理密植。 |
2.2.3.2 及时放苗。 |
2.2.3.3 查苗补缺。 |
2.2.3.4 培育壮苗。 |
2.2.3.5 适时间苗。 |
2.2.4 蕾期管理 |
2.2.4.1 适时追肥。 |
2.2.4.2 中耕破膜。 |
2.2.4.3 及时整枝。 |
2.2.4.4 合理化控。 |
2.2.4.5 病虫害防治。 |
2.2.5 中后期管理 |
2.2.5.1 及时化控。 |
2.2.5.2 科学肥水管理。 |
2.2.5.3 病虫害防治。 |
2.2.5.4 合理整枝。 |
2.2.5.5 除涝防旱。 |
2.2.5.6 及时催熟。 |
3 棉花-洋葱间套作栽培种植的经济效益 |
四、覆膜洋葱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辽河平原玉米滴灌节水机理及灌溉决策研究[D]. 贾琼.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高寒地区长日照洋葱栽培技术[J]. 张一凡,韩云鹏,张斯,周代姣,吴凯龙,王迎宾,关慧明.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0(04)
- [3]洋葱地膜整膜回收机设计[D]. 赵云宝. 成都大学, 2020(08)
- [4]连云港地区球根经作“唐菖蒲—洋葱”高效轮作模式研究[J]. 朱朋波,邵小斌,孙明伟,王江英,赵统利,汤雪燕. 安徽农业科学, 2019(23)
- [5]高沙土地区“洋葱-花生”模式高效种植技术[J]. 孙玉,刘军民,王全友,洪娟. 上海农业科技, 2019(06)
- [6]华北高寒区温凉作物“南苗北植”生产技术研究[D]. 杨志会.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7]‘麻江红蒜’栽培现状调查及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D]. 付存念.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8]邱县洋葱育苗及覆膜高产栽培技术[J]. 任焕焕,徐志青. 基层农技推广, 2016(06)
- [9]甘肃酒嘉地区洋葱栽培技术变革与发展建议[J]. 赵海霞,常国军,梁玉清,何丹,马超. 中国园艺文摘, 2016(03)
- [10]肥乡县棉花-洋葱间套作种植的栽培模式与技术[J]. 杜光旭. 河北农业科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