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一步办好用好《新闻与写作》(论文文献综述)
刘旺[1](2021)在《高校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网络信息传播媒介的广泛应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空间得到进一步开拓。高校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是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互联网优势联结起来协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向前发展的助推器。虽然其建立和使用已经有了充分的实践基础,但由于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其它类型的网络媒介的分流使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受到挑战。因此,进一步优化微信公众号平台建设,调动高校群团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高校群团组织及其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梳理了它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理论基础。进而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法和网页观察法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入手对目前高校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状进行调查,从而梳理分析出高校群团组织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困境。基于实证调查成效分析,提出优化高校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明确高校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建设的定位;与时俱进发挥好公众号的育人功能;拓展课程思政渠道,凝聚提升全员育人合力;创新高校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管理服务体系。从这四个方面对高校群团组织更好运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深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有益探索。
邓绍根[2](2021)在《正本清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的生成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特色的政治术语和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词首先出现于1978年1月出版的《广播电视宣传概论》一书中。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中,该词不断被新闻界使用,概念初步确定。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建设过程中,该词逐渐被推广,概念正式生成。1999年兴起的历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不仅推动该词在全国普及,而且随着其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的展开,其概念内涵在理论、历史和现实等层面深化发展,外延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历了一个从新名词到学术关键词再到政治术语的演变过程,现已成为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概念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悦[3](2020)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区域型媒体的融合模型研究 ——以北京市主流媒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央的统一部署和媒介环境的剧变压力下,“融合”成为中国媒体格局中的主旋律和关键词,国内各家主流媒体纷纷开始进行各自的转型探索;同时,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新闻生产方式和舆论生态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PC传播语境下的媒体融合模型亟需进行进一步地革新与升级,来对新环境下的融合实践进行指导。面对新形势和新语境,主流媒体如何坚守公信力、延续影响力,把握传播力、扩大引导力,成为当下值得探讨的重要议题。本研究立足于移动互联网传播语境,以北京市范围内的主流媒体为研究对象,运用深度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对区域型媒体的融合转型路径进行探讨。首先,笔者通过对媒体机构融媒体建设的相关负责人、一线从业者等人员进行深度访谈,获取一手资料,从而对北京市主流媒体的融合现状和所获成果进行总体性的梳理与评估;在此基础上,选取出三家分别代表广电、报纸、网络新媒体三种媒体形态的个案进行详细阐释,并对主流媒体在融合转型中所遇到的普遍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剖析;最后,结合北京市主流媒体的融合态势和移动互联网的规律特点,提出富有学理依据的策略建议,并尝试对PC传播语境下的融合模型进行回应和补充,以构建移动传播语境下的融合模型。研究发现,当前北京市各家主流媒体在理论框架中的“市场战略、编辑架构、生产流程、变革管理、受众参与”五大维度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融合成果,也根据自己的转型背景和目标定位,初步探索出了适合自身的融合模式。但是,还存在着“观念层面”的危机意识不够强劲,用户思维还有待提升,“机制层面”的市场转型遇阻缓慢,业务协作仍略显松散,“布局层面”的人才结构不够健全,个别新媒体收效薄弱等问题。根据北京市主流媒体当前的融合现状和所遇困局,本研究提出区域型主流媒体进行融合的顶层策略,媒体机构可以“融合意义为驱动轮,融合要素为关键点,机制变革为支撑点,复合人才为创新力,内容优势为竞争力,技术支持为保障链”进行融合,并以经典理论为框架,在每个方面都提出了更为细化的融合策略,以期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应对转型挑战、推进深度融合提供借鉴与启发。
李扬[4](2020)在《政务微信在扶贫工作中的传播效果研究 ——以“宁洱发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各级政府部门借助政务微信发布政务信息,在更高效地进行社会管理的同时,也便捷了公众的生活。但是很多政务微信在基层实际工作运营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导致传播效果不佳等问题,特别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偏远地区。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宁洱发布”这一政务微信在扶贫工作中的传播效果,选取云南省第一批脱贫出列的宁洱县的政务微信“宁洱发布”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贫困建档立卡户对“宁洱发布”的关注情况和“宁洱发布”中发布的与扶贫相关的文本内容。希望通过研究,发现在“宁洱发布”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宁洱县的实际情况提出若干条能提升“宁洱发布”在扶贫工作中的传播效果的建议。本文首先查阅了微信、政务微信、政务微信运用于实际工作中的相关国内外研究成果,对其进行归纳和整理,对相关概念进行厘定,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其次,运用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宁洱发布”以及宁洱县贫困建档立卡户对“宁洱发布”的关注情况进行研究,同时重点运用创新扩散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结合知沟理论分析了“宁洱发布”运用于扶贫工作中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第一,认知度低,潜在用户开发不到位;第二,流于普通微信公众号,缺乏政务功能栏的设置和完善;第三,用户反馈的信息得不到及时回复,用户的互动性体验较差;第四,与扶贫工作相关的文章数量上不足、质量上参差不齐;第五,没有认真倾听百姓心声,落实用户需求。最后笔者结合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知识提出了五条提升“宁洱发布”在扶贫工作中的传播效果的建议:第一,明确目标受众,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第二,打通信息不对称的壁垒,增加用户粘度;第三,聚合更多的有效信息,发布形式多样的扶贫相关内容;第四,重视传播效果,畅通传受双方的互动渠道;第五,转变政务服务思维,加强专业化团队运营。
阳波[5](2020)在《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事业始终是党的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党的发展道路、国家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毛泽东在指导人民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中,不断总结新闻实践经验,从中提炼出指导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宝贵经验,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思想。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继承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局势的变化,对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服务大局,提出了新要求,形成了符合时代需要、具有自身特征的新闻宣传观。深入研究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不仅有利于在学术上深化党的新闻宣传理论研究,而且对于指导当前新闻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形势的历史性变化,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中国舆论所面临国际舆论环境下的传播困境,智能互联网时代下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是习近平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现实语境;习近平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汲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新闻核心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在辩证思维、群众路线、创新发展理念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论指导下实现理论创新。习近平在继承毛泽东新闻思想中的坚持党性原则、群众路线等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职责使命,讲究加强典型宣传报道、文风改进,运用全球视野的方法策略,树立政治家办报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深入调查研究,自觉向群众学习的新闻宣传工作队伍建设等基础上,对新闻宣传工作性质地位、职责使命等方针原则进行新定位,强调加强内容建设,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舆论,创新网上舆论引导新方式,提出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加强宣传部门领导班子建设,培养接地气、求上进、有担当的新闻工作者。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从理论价值上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新时期意识形态引导工作创新研究提供理论养分,参与新时代思想的理论建构。从实践价值上看,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提供科学指南。
王科夫[6](2020)在《地市级政务新媒体“株洲发布”的内容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务新媒体是指由中央及地方各级行政机关、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及其内设机构开设并管理的,以贯彻政务工作思想、提供政务信息与服务、促进政务公开、实现社会治理为目的的官方新媒体账号,以及具有上述职能的其它相关新媒体设备和应用。目前政务新媒体已走过十年的发展历程,成为了中央及地方各级党政机构发布政务信息、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作为湖南省地市级政务新媒体中的头部账号,“株洲发布”是经株洲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的株洲政务新媒体平台,主要承担着发布株洲本地资讯、传播株洲声音、宣传株洲形象、服务株洲市民等职能。“株洲发布”官方微博与微信公众号是两大核心内容分发平台,经过数年的发展,目前已在内容分发、模块建设和内容呈现方面形成了一定特色。作为株洲市委、市政府的“发声器”,“株洲发布”拥有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号以及头条号等多个内容分发平台,基本实现了株洲政务消息的全覆盖。“株洲发布”已经形成了新闻报道模块、知识科普模块、互动交往模块与公共宣传模块并列的四大内容建设模块,在内容策划、话语表达、语言风格三个方面,“株洲发布”运营团队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道。“株洲发布”官方微博与微信公众号在内容搭建的常态化运营与政务主体的多元化整合方面呈现出鲜明特点,体现在“两微”内容更新及时、聚焦本地事务、内容短平快精、平台覆盖面广、信息实现有效整合等方面。虽然“株洲发布”在内容建设方面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但依然存在着话语表达上模式单调、元素单一;创作能力上原创力不足、优质内容缺乏;政民互动上服务能力有限、政民沟通不畅的问题。结合“株洲发布”在内容建设上的突出特点与主要问题,以及国内优秀政务新媒体在内容建设上的先进经验,“株洲发布”可在信息发布方面、内容创作方面、舆论引导方面下功夫,全面提升政务新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打造优质内容,紧跟地方媒介融合发展的步伐。政务新媒体即将步入发展的第二个十年。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政务新媒体在第一个十年里既收获了成功经验,又经历过发展的困境。在新的十年里,以“株洲发布”为代表的政务新媒体必将总结过去、立足当下、憧憬未来。
张冀[7](2020)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强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视问题不足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深思理论内核的题中之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校园新型主流媒体之一,已经成为高校传播信息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擅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牢牢把握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积极凭借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这一鲜活载体,深入发掘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科技有机融合,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在新时代彰显吸引力、亲和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由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问题、功能类型、问题成因、规范要求、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理论前提。理论分析是支撑论说的学理依据,本文分别对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发展历程、内涵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等进行学理审思。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灌输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论、接受论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重要论述,以及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给予理论阐释。从理论高度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系统论证分析,彰显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与迫切性。媒介在不同时代都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载体,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媒体属性,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时代之需,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内容承载与技术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者亟需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将其打造成价值引领、凝聚共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第二,功能形态。提炼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六种类型,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功能、导向功能、服务功能、互动功能、开发功能、凝聚功能的类别得以展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大学生“多维度”地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富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大学生提供推送服务、查询服务与咨询服务,实现教育双方的实时互动、平等互动与多元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潜能,促使大学生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关心国家、政党、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助推全体大学生对伟大中国、伟大民族、伟大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凝聚大学生的政治共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现实依据。指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本文以省内126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调查对象,系统梳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阵地样态与内容建设,了解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开通状况、定位介绍、栏目设置以及运营主体、运营人员、运营推送等情况,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事件进行系统分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运营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十分欠缺等问题,其高校缺乏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不足、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平台推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转化、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第四,对策建议。本文从宏观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交流为支点”的理念宗旨下,在主导性与多样性、灌输性与启发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中,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洞察大学生的价值诉求、明晰新时代的价值趋向,以理想信念教育、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道德教育为目标指向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从具体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强化政治素养、加强业务学习、实施名师计划、发挥全员作用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所在;培育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提升学生信息鉴别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学生素养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创新推送类型、重视标题制作、构建话语内容、打造主流栏目的内容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点所在;健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评估体制、协调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保障所在。此外,与本研究相结合,笔者创建并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以检验自己的分析或得到新的启发。作为附录,笔者把它放在最后,以作参考。
罗豫鑫[8](2020)在《利川调查:武陵山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的媒介生态已经形成,传统主流媒体遭遇受众流失、市场收缩、技术落后等多重冲击。对于我国信息传播体系中最基层的县级媒体而言,如何提升自身的信息传播能力和媒体运营水平,以更好地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加快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成为当务之急。媒介融合是21世纪以来传媒领域的重大趋向,也是我国县域媒体发展的必由路径。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要求,“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的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成为国家战略,为我国基层媒体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面对媒介技术的快速迭代和不同区域的具体实际,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在基层的实践既存在着不同的困难与短板,也形成了各自的经验与策略。一个区域的发展水平,取决于这一地区的信息传播能力与媒介发展程度。武陵山区不仅在我国内地民族地区发展中具有样本意义,同时,在贫困地区的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也具有标本价值。本文选择位于武陵山地区的利川市作为观察样本,基于利川在武陵山区县域媒体发展的历史渊源与现实状况中的代表性,通过深入调查,进行实证研究,系统探求利川县域媒体发展的现实困惑与可行路径,以此为整个武陵山区传媒产业的当下发展提供参照和借鉴。全文共分为四章,绪论通过对研究意义、核心概念、文献综述等的梳理,为全文的研究建构一个框架背景;第一章从背景、意义、愿景三个方面对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行理论阐释;第二章立足于恩施州利川市,对其传统媒体发展的现状展开调查,以期为融媒体中心建设建构一个历史性的背景;第三章作为本文的核心部分,通过深入调查,以利川市融媒体中心为典型个案,总结其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从而为整个武陵山区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供借鉴样本;第四章则将研究视野由利川市提升到整个武陵山区展开观照,通过结合武陵山区传媒发展的在地性思考,给新媒体时代武陵山区的融媒体中心提出建设策略和发展路径。
张胜国[9](2020)在《《河北工人报》读者群结构及拓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河北工人报》为例,采用读者群结构和读者群拓展的观察视角考察了《河北工人报》的读者群,为全国省级工人报刊的读者群拓展及研究提供了新的探索视角。具体来看,本论文以《河北工人报》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等,从该报的历史发展轨迹及近五年发行数据、新闻产品的生产和价值实现方式入手,探寻研究该报读者群的结构、属性、特征和阅读特点,结合全国报业发展现状,依据工人报刊的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背景,提出包括但不限于政策扶植、且主要依靠新闻产品自身力量推动该报读者群拓展的新策略。这对于推动工人报刊遵循新闻规律办报、完成自身职责、对于丰富和完善受众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和研究价值。本次论文,通过初步揭示该报发行边界及组成维度、读者群基本结构、读者群基本属性、读者群阅读需求特征、影响该报读者群阅读需求满足和评价体验的问题症结所在、提出包括读者群拓展思路方向方法在内的具体拓展策略等流程的研究,为实现本论文研究的最终目标:遵循新闻传播受众理论、并期待能够为丰富和发展受众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本次研究取得了新的发现。研究发现:(1)本课题在全国省级工人报刊的研究论文和报告中,尚未发现先例,所获数据和分析及研究的视角,对工人报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2)该报读者群中,除产业工人目标读者核心受众外,也有一定规模的社会读者。(3)工人读报的条件和环境得不到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工人报刊不能有效到达工会会员和工人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4)读者属性特征和阅读需求特征均受到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影响而改变。(5)工人报虽有体制资源可以维持生存,但发展空间会被挤压,内容取向重新定位成为发展的主要问题。(6)工人报刊核心受众存在一定特殊性质,要充分注意到场域和惯习的影响,其报纸文本也需参考场域规则作出调整,注重受众评价提升、关注核心受众诉求回应、调整文本语态,将成为推动该报在尊重新闻规律前提下实现稳健长远发展的重要力量。
常燕民[10](2020)在《政治信任培育导向下网络谣言治理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鉴于网络谣言无序扩散与政治信任多维流失,以及网络媒体对政治信任的消解效应,论文以政治信任培育为目标导向探索网络谣言治理体系构建,以求促进网络谣言治理与政治信任培育同步并行。论文以治理与善治、政治信任、传播效果、媒介偏向为理论工具,运用问卷调查与问卷实验、内容分析与案例分析、文献研究、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2272名在校大学生、327则典型网络谣言、WVS与CGSS公开数据、网络谣言相关主体进行实证研究,探索了网络谣言与政治信任的相互影响、网络谣言的传播特性、中国政治信任的重要表征、网络管理部门的运行状况等现实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网络谣言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工具、治理机制的规范分析,建构了政治信任培育导向下“四元四维三律”网络谣言治理体系。对河南省9所高校2272名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与问卷实验发现:大学生政治信任总体水平较高,男性政治信任水平高于女性,政府官员被信任度远低政治系统其他要素,政治信任水平与学历正相关;大学生网络谣言接触较为普遍,核心渠道为移动互联网,高频网媒为社交媒介与自媒体,男女信息类型偏好悬殊;网络谣言与政治信任相互影响显着,网络谣言拉低政治信任水平,政治信任提升网络谣言治理效果;现行机制下网络谣言治理效果有限,治理方式不当还会产生反效果。从涉及领域、信息形态、信息性质、传播心理、生成方式、传播媒介、传播特质、传播“价值”、与政治信任关联等方面对近年327则网络谣言进行量化分析,并对其中五则典型网络谣言予以个案解读,得出“网络谣言负面属性突出”“网络谣言与政治信任具有较高关联度”“网络谣言具有强大传播力”“网络谣言源于结构性压力下利益诉求与情感宣泄”等结论。网络谣言治理理念主要包括治理目标、基本进路、环境优化三个方面。基于“政治信任悖论”与个体认知有限性,“网络善治”不是网络谣言完全消除,更不是各类信息自由传播,而是“轻微网络谣言”与“有效政治信任”良性互动。治理须兼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既通过技术路径与市场路径彰显科学与效率,又尊重法治原则、民主意识与公序良俗,维护正义与良善。网络谣言治理可通过积极传播增进网络交往理性,以优化网络空间传播环境。网络谣言核心治理主体包括政府机构、新闻媒体、网络平台与节点用户。政府是第一责任人,要旨在于深化官民互信;新闻媒体是舆论引导者,要旨在于加强传受互信;网络平台是专业守门员,要旨在于提升商业互信;节点用户涵括网络谣言传播各个环节,要旨在于构建交往理性,增进人际互信。网络谣言治理工具包括政府工具、媒体工具、平台工具、节点工具。政府工具核心效能为公共权力,本质在于配置公共资源;媒体工具核心效能为信息传播,要旨在于净化舆论环境;平台工具核心效能为企业责任,关键在于践行职业精神;节点工具核心效能为公共意识,根本在于提升用户自觉。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包括自律、他律与互律,三者合力形成共律机制。“四元四维三律”治理体系以党委领导为基础,以民主法治为准绳,以网络善治为目标,以政治信任为标尺。“四元”指网络谣言治理四个基本主体:政府、传媒、平台、节点;“四维”指网络谣言治理的四种基本手段:规制、宣导、智控、自觉;“三律”指网络谣言治理的三种基本机制:他律、自律、互律。其运行路径有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亦须各方主体齐心协力与统筹合作。
二、进一步办好用好《新闻与写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一步办好用好《新闻与写作》(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背景 |
(二)意义 |
(三)主要研究对象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发展趋势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高校群团组织与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概述 |
一、高校群团组织概述 |
(一)群团组织 |
(二)高校群团组织 |
二、高校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概述 |
(一)微信公众号 |
(二)高校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 |
三、高校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概述 |
(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二)高校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的定位 |
(三)高校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群团工作思想 |
(二)网络信息时代的媒介发展理论 |
(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 |
(四)习近平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论述 |
五、高校群团组织运用微信公众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
(一)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
(二)推动高校群团组织活动开展 |
(三)完善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 |
第三章 高校群团组织运用微信公众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研究 |
一、调查概况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内容 |
(三)调查过程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一)高校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的运转情况 |
(二)高校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内容建设情况 |
(三)高校学生对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的满意度情况 |
三、高校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分析 |
(一)高校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效应 |
(二)影响高校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效用的制约因素 |
第四章 提升高校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 |
一、明确高校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建设的定位 |
(一)高校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平台建设的目标 |
(二)高校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 |
二、与时俱进发挥好公众号的育人功能 |
(一)创新高校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平台运转机制 |
(二)加强高校群团组织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 |
(三)丰富高校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内容形式 |
三、拓展课程思政渠道,凝聚提升全员育人合力 |
(一)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二)构建多元互动的网上课程思政育人平台 |
(三)创新拓展学生参与教育的模式 |
四、创新高校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管理服务体系 |
(一)健全高校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评价机制 |
(二)保障高校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有序运营 |
结语 |
附录 A 高校群团组织运用微信公众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调查 |
附录 B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正本清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的生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词出现 |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萌发 |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生成 |
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的普及与深化 |
结论 |
(3)移动互联网时代区域型媒体的融合模型研究 ——以北京市主流媒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媒体融合”的概念源流和模型建构 |
1.2.2 移动互联网的属性特征及发展趋势 |
1.2.3 中国主流媒体的融合现状 |
1.2.4 总结与述评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对象 |
1.3.4 难点创新 |
2 融合现状:北京市主流媒体融合的探索与突破 |
2.1 市场战略层面 |
2.1.1 整体态势稳中有进,整合重组行为不断 |
2.1.2 各家媒体内部革新,主动延伸产业触角 |
2.2 编辑架构层面 |
2.2.1 构建特色中央厨房,全面提升生产效率 |
2.2.2 削弱部门差异隔阂,逐渐塑造融合文化 |
2.3 生产流程层面 |
2.3.1 日常新闻有机配合,特殊报道协作紧密 |
2.3.2 移动优先战略明显,技术赋能驱动创新 |
2.4 变革管理层面 |
2.4.1 重塑评价考核思路,部门协作意愿增强 |
2.4.2 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复合人才比例上升 |
2.5 受众参与层面 |
2.5.1 主动布局社交媒体,构建全媒生态矩阵 |
2.5.2 转变固有传受角色,积极支持用户生产 |
2.6 总体层面 |
3 个案研究:北京市主流媒体的典型融合案例剖析 |
3.1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移动融合环境中的广播品牌再造 |
3.2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以优势资源寻求纸媒的融合突破口 |
3.3 北京时间: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的责任与价值探索 |
4 问题透视:媒体融合所遇主要困局及其成因探析 |
4.1 观念上:危机意识不够强劲,用户思维还有待提升 |
4.2 机制上:市场转型遇阻缓慢,业务协作仍略显松散 |
4.3 布局上:人才结构不够健全,个别新媒体收效薄弱 |
5 策略思考:移动互联网语境下区域型媒体的融合模型构建 |
5.1 顶层战略 |
5.1.1 驱动轮-融合意义 |
5.1.2 关键点-融合要素 |
5.1.3 支撑点-机制变革 |
5.1.4 创新力-复合人才 |
5.1.5 竞争力-内容优势 |
5.1.6 保障链-技术支持 |
5.2 组织架构 |
5.2.1 环境布局 |
5.2.2 协作模式 |
5.2.3 开放理念 |
5.3 平台布局 |
5.3.1 中央厨房 |
5.3.2 平台矩阵 |
5.4 内容建设 |
5.4.1 拳头产品 |
5.4.2 受众参与 |
5.5 变革管理 |
5.5.1 技能培养 |
5.5.2 评价机制 |
5.5.3 人才管理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政务微信在扶贫工作中的传播效果研究 ——以“宁洱发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本分析法 |
(二) 问卷调查法 |
(三) 访谈法 |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三) 研究创新点 |
六、学术界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政务微信 |
(一) 政务微信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
(二) 政务微信的特征 |
二、扶贫 |
三、宁洱与政务微信“宁洱发布” |
(一) 宁洱 |
(二) 政务微信“宁洱发布” |
第二节 相关理论阐述 |
一、创新扩散理论 |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二章 宁洱县政务微信应用状况概述 |
第一节 宁洱县政务微信开设现状及运营情况 |
第二节 政务微信与扶贫工作的关系 |
第三章“宁洱发布”中扶贫相关文本描述与分析 |
第一节“宁洱发布”中扶贫相关文本描述 |
第二节“宁洱发布”中扶贫相关文本特征 |
一、“宁洱发布”内容发布形式以“图片+文字”为主 |
二、“宁洱发布”的信息来源以平台原创为主 |
第四章 对宁洱县贫困建档立卡户使用“宁洱发布”的调查 |
第一节 问卷调查 |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 |
二、问卷调查的抽样与发放 |
(一) 问卷调查的抽样 |
(二) 问卷调查的发放 |
三、研究工具 |
四、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一) 描述性分析 |
(二) 双变量统计分析 |
第二节 访谈 |
一、访谈的设计 |
二、访谈的抽样 |
三、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宁洱发布”在扶贫中的问题及提升传播效果的建议 |
第一节“宁洱发布”应用于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一、认知度低潜在用户开发不到位 |
二、流于普通微信公众号缺乏政务功能栏的设置和完善 |
三、用户反馈的信息得不到及时回复互动性体验较差 |
四、扶贫相关文章数量上不足质量上参差不齐 |
五、没有认真落实用户需求倾听百姓心声 |
第二节 提升政务微信在扶贫工作中的传播效果的建议 |
一、明确目标受众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
二、打通信息不对称的壁垒增加用户粘度 |
三、聚合有效信息发布形式多样的扶贫相关内容缩小数字鸿沟 |
四、重视传播效果畅通传受双方的互动渠道 |
五、转变政务服务思维加强专业化团队运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截止2019年 11 月宁洱县政务微信基本情况统计表 |
附录二:“宁洱发布”15 个月推文的文本统计 |
附录三: 调查问卷 |
附录四: 访谈提纲 |
附录五: 接受访谈的受访者基本信息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2.1 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 |
0.2.2 习近平新闻宣传观研究 |
0.2.3 习近平与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关系研究 |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0.3.1 研究思路 |
0.3.2 研究方法 |
0.4 创新之处 |
第1章 习近平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现实语境与理论基础 |
1.1 现实语境 |
1.1.1 国内形势的历史性变化 |
1.1.2 国际舆论环境下的传播困境 |
1.1.3 智能互联网时代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 |
1.2 理论基础 |
1.2.1 汲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理念 |
1.2.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发展 |
1.2.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论指导 |
第2章 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 |
2.1 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 |
2.1.1 坚持党性原则 |
2.1.2 坚持群众路线 |
2.1.3 坚持新闻真实性 |
2.2 新闻宣传工作的职责使命 |
2.2.1 强调舆论造势 |
2.2.2 提升马克思主义修养 |
2.2.3 执行“开”“好”“管”方针 |
2.3 新闻宣传工作的方法策略 |
2.3.1 加强典型宣传报道 |
2.3.2 提倡文风改进 |
2.3.3 树立全球视野,加强对外传播 |
2.4 新闻宣传工作队伍的建设 |
2.4.1 树立政治家办新闻的意识 |
2.4.2 坚持为人民服务,虚心向群众学习 |
2.4.3 深入调查研究,练就过硬业务能力 |
第3章 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发展 |
3.1 新闻宣传工作的方针原则新布局 |
3.1.1 新闻宣传工作性质地位新定位 |
3.1.2 新闻宣传工作职责使命新表述 |
3.1.3 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发展新理念 |
3.2 创新网上舆论引导新方式 |
3.2.1 内容建设是互联网管理的根本 |
3.2.2 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舆论 |
3.2.3 提升学网、用网、管网能力 |
3.3 现代传播体系下媒介管理新趋势 |
3.3.1 遵循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 |
3.3.2 利用新技术支撑,引领推进融合新发展 |
3.3.3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到建设“四全媒体” |
3.4 新闻宣传工作队伍建设新要求 |
3.4.1 加强宣传部门领导班子建设 |
3.4.2 当好传播者、记录者、推动者、守望者 |
3.4.3 做接地气、求上进、有担当的新闻工作者 |
第4章 习近平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价值 |
4.1 理论价值 |
4.1.1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4.1.2 为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研究提供理论养分 |
4.1.3 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建构 |
4.2 实践价值 |
4.2.1 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4.2.2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 |
4.2.3 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提供科学指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地市级政务新媒体“株洲发布”的内容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与缘起 |
0.2 研究意义 |
0.3 研究综述 |
0.3.1 关于政务新媒体内容建设的研究 |
0.3.2 关于政务新媒体“株洲发布”的研究 |
0.4 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
0.5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0.5.1 研究方法 |
0.5.2 创新之处 |
0.6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要点概述 |
0.6.1 政务新媒体的定义与特点 |
0.6.2 政务新媒体的属性与类型 |
第1章 地市级政务新媒体“株洲发布”的内容呈现 |
1.1 地市级政务新媒体“株洲发布”的内容分发平台 |
1.1.1 活跃与亲民的“小布”:“株洲发布”官方微博 |
1.1.2 株洲市民的“掌中宝”:“株洲发布”微信公众号 |
1.1.3 其它内容分发平台:“株洲发布”抖音号与头条号 |
1.2 地市级政务新媒体“株洲发布”的内容建设模块 |
1.2.1 新闻报道模块:聚焦民生热点,报道最新消息 |
1.2.2 知识科普模块:传播知识趣味,科普生活知识 |
1.2.3 互动交往模块:整合公众意见,搭建政务矩阵 |
1.2.4 公共宣传模块:开展公共宣传,传播权威声音 |
1.3 地市级政务新媒体“株洲发布”的内容呈现方式 |
1.3.1 内容生产:广泛收集素材,优化采写流程 |
1.3.2 话语表达:多模态话语呈现,形成文本互文性 |
1.3.3 语言风格:平民化语言,多元化表达 |
第2章 地市级政务新媒体“株洲发布”内容建设的突出特点 |
2.1 “株洲发布”内容搭建的常态化运营 |
2.1.1 内容更新及时,发布频次较高 |
2.1.2 坚持发布为本,彰显地方特色 |
2.1.3 善于突出重点,内容短平快精 |
2.2 “株洲发布”政务主体的多元化整合 |
2.2.1 覆盖多个平台,集群效应凸显 |
2.2.2 矩阵搭建成形,信息实现整合 |
第3章 地市级政务新媒体“株洲发布”内容建设的主要问题 |
3.1 “株洲发布”在话语表达上的主要问题 |
3.1.1 话语模式单调,叙事平淡乏味 |
3.1.2 媒体元素单一,内容吸引力低 |
3.2 “株洲发布”在创作能力上的主要问题 |
3.2.1 原创能力欠佳,内容深度不足 |
3.2.2 优质内容量少,打造爆款乏力 |
3.3 “株洲发布”在政民互动上的主要问题 |
3.3.1 服务能力有限,缺乏办事渠道 |
3.3.2 政民沟通不够,传播效果一般 |
第4章 地市级政务新媒体“株洲发布”内容建设的优化策略 |
4.1 增强传播力,在信息发布方面下功夫 |
4.1.1 把握好时度效,提升发布能力 |
4.1.2 做好政务解读,创新表达方式 |
4.2 扩大影响力,在内容创作方面下功夫 |
4.2.1 讲好政民故事,用好叙事技巧 |
4.2.2 做好品牌建设,打造品牌内容 |
4.2.3 整合政务服务,优化服务功能 |
4.3 提升引导力,在舆论引导方面下功夫 |
4.3.1 加强正面宣传,善用议程设置 |
4.3.2 积极主动出击,科学应对舆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株洲发布”官方微博部分研究样本汇总 |
附录 B “株洲发布”微信公众号研究样本汇总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
1.1.1 研究意义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研究述评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
1.3.1 研究内容 |
1.3.2 预期创新 |
第2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探究 |
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界定 |
2.1.1 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阐释 |
2.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分析 |
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解析 |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理解 |
2.2.2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辨析 |
2.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剖析 |
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
2.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支撑 |
2.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 |
2.3.4 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借鉴 |
2.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价值 |
2.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分析 |
2.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
2.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迫切性分析 |
第3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类别展现 |
3.1 认知功能 |
3.1.1 形式认知 |
3.1.2 内容认知 |
3.1.3 载体认知 |
3.2 导向功能 |
3.2.1 政治导向 |
3.2.2 思想导向 |
3.2.3 行为导向 |
3.3 互动功能 |
3.3.1 实时互动 |
3.3.2 平等互动 |
3.3.3 多元互动 |
3.4 服务功能 |
3.4.1 咨询服务 |
3.4.2 查询服务 |
3.4.3 推送服务 |
3.5 开发功能 |
3.5.1 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
3.5.2 在线交流,激活创新精神 |
3.5.3 思维训练,提升辩证素养 |
3.6 凝聚功能 |
3.6.1 传承优良传统,增进文化认同 |
3.6.2 塑造执政形象,强化政党认同 |
3.6.3 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认同 |
3.6.4 厚植爱国情怀,夯实国家认同 |
第4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
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阵地样态 |
4.1.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的普遍性 |
4.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定位的多元化 |
4.1.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栏目的个性化 |
4.1.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共通性 |
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容分析 |
4.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类型的多样性 |
4.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时政要点的差异性 |
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成效 |
4.3.1 实名主体与运营主体各显其能 |
4.3.2 栏目设置与菜单设计有章可循 |
4.3.3 先进典型与特色内容深受青睐 |
4.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表现 |
4.4.1 思政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 |
4.4.2 平台定位认知不准,思政栏目服务欠缺 |
4.4.3 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政内容认同不高 |
4.5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
4.5.1 平台的运营缺乏思政教育观念 |
4.5.2 学生对平台思政功能认知不足 |
4.5.3 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 |
4.5.4 平台推送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 |
4.5.5 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思政功能 |
第5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 |
5.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理念遵循 |
5.1.1 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宗旨 |
5.1.2 坚持“学生主体”的本位回归 |
5.1.3 增强“互动交流”的协同意识 |
5.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指导原则 |
5.2.1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
5.2.2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
5.2.3 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
5.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价值遵循 |
5.3.1 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 |
5.3.2 洞察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 |
5.3.3 明晰因时而进的价值趋向 |
5.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目标指向 |
5.4.1 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
5.4.2 以中华优秀道德涵养时代青年 |
5.4.3 以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使命担当 |
第6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 |
6.1 加强队伍建设:以专业的“微”力量提升水平 |
6.1.1 强化政治素养 |
6.1.2 加强业务学习 |
6.1.3 实施名师计划 |
6.1.4 发挥全员作用 |
6.2 提升学生素养:以良好的“微”素养重塑自我 |
6.2.1 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
6.2.2 培育学生意见领袖 |
6.2.3 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
6.2.4 激发自我教育意识 |
6.3 加强内容建设:以丰富的“微”内容感召学生 |
6.3.1 创新推送类型 |
6.3.2 重视标题制作 |
6.3.3 创新话语体系 |
6.3.4 打造精品栏目 |
6.3.5 把握推送时机 |
6.4 健全保障机制:以完善的“微”机制引领发展 |
6.4.1 强化领导机制 |
6.4.2 规范管理机制 |
6.4.3 优化评估机制 |
6.4.4 健全协调机制 |
结论 |
附录 |
一、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应用范例 |
1.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构建 |
2.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运营 |
3.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展望 |
二、省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情况汇总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利川调查:武陵山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现实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 |
(一)媒介融合 |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关于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
(二)关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研究综述 |
第一章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背景·意义·愿景 |
第一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背景 |
(一)理论背景:媒介生态变革与媒体融合转型 |
(二)现实背景:县域媒体发展困境 |
(三)政治背景:作为国家战略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
第二节 “科技引领”:基层媒体新闻生产的能力进化 |
(一)巩固舆论阵地宣传要求 |
(二)信息技术变革与基层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
(三)“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基层媒体建设实践 |
第三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愿景 |
(一)媒体融合时代基层媒体架构的进化 |
(二)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媒体功能的优化 |
第二章 利川媒体发展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说明 |
(一)关于调查地点 |
(二)关于调查内容 |
(三)关于调查方法 |
第二节 利川媒体的发展现状 |
第三节 利川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问题与短板 |
(一)思想的误区:合并还是融合 |
(二)运行机制的滞后:保障还是激活 |
(三)服务对象的定位:受众还是用户? |
第四节 问题的归因 |
(一)政策因素 |
(二)社会因素 |
(三)媒体自身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利川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实践图景 |
第一节 语境:利川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外部逻辑与内生动力 |
(一)新媒体冲击下的生存砝码 |
(二)民生关注下的本土化发展 |
第二节 挑战:利川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现实困境 |
(一)资金投入力度不足缺乏多元化盈利模式 |
(二)内部结构需要调整体制机制有待优化 |
(三)产品创新意识不够,各领域出现人才短缺 |
(四)保守传播方式制约 |
(五)参与受众存在问题 |
第三节 涅盘: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利川方案 |
(一)扬长避短差异化竞争 |
(二)开放包容蜕变式发展 |
第四节 愿景:“现象级”融媒体建设的基层想象 |
(一)数字引领平台推进 |
(二)主流发声阵地效应 |
(三)内强素质外联九洲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武陵山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创新机制:优化西部地区融媒体发展的制度设计 |
(一)精细规划:运用现代化管理模式完善组织架构 |
(二)精准选择:高校引流与人才育留同进行 |
(三)精雕细作:以内容扩大平台影响力 |
(四)精诚合作:打破部门藩篱实现区块分工协作 |
(五)精准出击:用民族文化特色实现创意变现 |
第二节 技术赋能:实现贫困山区信息革命的弯道超车 |
(一)信息化深度发展数字化技术利用 |
(二)移动优先内容为王 |
(三)培养人才全媒武装 |
第三节 文化认同:深化民族地区融媒体建设的价值内涵 |
(一)立足本土关注民生打造地方特色产品 |
(二)坚守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 |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河北工人报》读者群结构及拓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引导动员、团结教育产业工人队伍是党在新时期交付的一项时代课题 |
1.1.2 汇聚力量、凝聚共识是当代媒介的根本职责 |
1.1.3 党的群团改革工作大局要求群团媒介迭代升级 |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全国报业、行业报、工人报发展研究现状 |
1.3.2 全国读者群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受众 |
1.5.2 读者及衍生概念 |
1.5.3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及衍生概念 |
第二章 《河北工人报》制作发行现状和读者调查 |
2.1 报纸制作生产系统现状 |
2.1.1 读者对象现状 |
2.1.2 新闻传播内容现状 |
2.1.3 报纸水准和风格特色现状 |
2.1.4 报纸整体规模现状 |
2.2 报纸发行销售系统现状 |
2.2.1 发行现状 |
2.2.2 发行边界界定 |
2.2.3 发行边界内尚未覆盖的空白区域 |
2.3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调查 |
2.3.1 调查样本选择 |
2.3.2 实施调查获取数据 |
第三章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结构分析 |
3.1 《河北工人报》读者总体分布概况 |
3.2 《河北工人报》样本读者构成及占比 |
3.2.1 性别构成:男性读者占比高达60.05% |
3.2.2 年龄构成:40 岁以上读者占比为64.47% |
3.2.3 学历构成:大专及以上学历占到56.65% |
3.2.4 事业构成:成长、成熟、保守期约为81.62% |
3.2.5 工龄构成:10 年工龄及以上占比为68.04% |
3.3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落特点 |
3.3.1 产业工人读者亚群:占比最大阅报最强 |
3.3.2 机关事业读者:均衡稳定 |
3.3.3 新建民企读者:以决策和管理层为主 |
3.3.4 劳模和省级离退休老同志读者:贡献口碑价值 |
3.3.5 农业合作社读者:渴求身份认同 |
3.4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结构特征 |
3.4.1 结构受到群体归属、利益、规范的显着影响 |
3.4.2 结构与范式的党报及行业报读者群差别显着 |
3.5 研究该报读者群结构的意义 |
第四章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阅读属性 |
4.1 《河北工人报》读者“基础阅读需求”特点 |
4.1.1 媒介影响:网络和手机媒介影响最大 |
4.1.2 触报途径:单位订阅占比过半 |
4.1.3 读者类型:老读者占比58.48%、忠诚读者为36.89% |
4.1.4 阅读方式:选择纸媒阅读占比为80.15% |
4.1.5 专版设置:赞同设置的读者为54.75% |
4.1.6 订阅倾向:位列省级纸媒第三 |
4.2 《河北工人报》读者“阅读情况”特点 |
4.2.1 阅读习惯:习惯在单位阅读占比最高 |
4.2.2 阅读时间:上班时间阅报占比为64.74% |
4.2.3 阅读时长:近七成读者为0.5-1 小时 |
4.2.4 阅读方式:大致浏览和重点阅读成主要方式 |
4.3 《河北工人报》读者“读者评价”特点 |
4.3.1 该报认可评价:读者中63.79%的人选择不喜欢和一般 |
4.3.2 版面呈现评价:认为能够满足需要的读者占比没有过半 |
4.3.3 新闻类型评价:读者最喜欢的该报前七位新闻类型 |
4.3.4 报纸专栏评价:读者最喜欢的该报前七位报纸专栏 |
4.3.5 该报发展评价:读者提出发展建议最多的七个栏目 |
4.3.6 广告制作评价:不满意读者占比超过满意读者占比 |
4.3.7 该报信息评价:一般和不满意的占比为59.87% |
4.3.8 该报功能评价:该报读者渴盼的《河北工人报》具有的功能 |
4.4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阅读属性 |
4.5 研究该报读者群阅读属性的意义 |
第五章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拓展的困难和问题 |
5.1 潜在读者总体覆盖率偏低 |
5.2 新闻及信息结构不利于拓展中青年潜在读者 |
5.3 读者群拓展在非国有经济领域存在“天生缺陷”难题 |
5.4 读者对报纸整体认可不足一半 |
5.5 报纸新闻信息含量明显偏低 |
5.6 专版专刊办刊质量明显偏低 |
5.7 信息呈现和承载栏目吻合度较差 |
5.8 该报新媒体对读者群拓展的拉升作用尚待提高 |
第六章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拓展策略 |
6.1 深耕传统渠道全面拓展读者 |
6.1.1 工会带动:实施“多订一份”工程 |
6.1.2 会员紧跟:实施“一个百分点”攻坚工程 |
6.1.3 职工自发订阅:实施“千分之一”带动工程 |
6.2 选择性接触塑造核心受众读者群 |
6.3 调适报纸语态生产群众喜闻乐见新闻产品 |
6.4 关注惯习和场域的影响满足受众阅读偏向 |
6.5 以专业性提升媒介品质实现受众能动选择 |
6.5.1 将基础新闻传播理念融入新闻产品生产全程 |
6.5.2 以专业传播技法生产新闻产品 |
6.5.3 以专业背景构建信源权威 |
6.5.4 以专业方式重构新闻产品双向传播属性 |
6.5.5 以专业标准重塑新闻价值 |
6.6 以社会责任获取读者群拓展的内核力量 |
6.7 分众传播是拓展读者群的有力工具 |
6.8 运用新媒体技术助推读者群拓展 |
6.8.1 运用移动终端迁移拓展读者群 |
6.8.2 用好大数据拓展高质量读者群 |
6.8.3 用好云计算促进读者媒介选择的形成 |
6.8.4 区块链技术提升生产流程质量促进读者生成 |
6.9 实施政府采购破解民企从业人员读报用报难题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政治信任培育导向下网络谣言治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互联网语境下的政治信任流失 |
一、代际流失——信任水平逐年递减 |
二、层级流失——差序信任持续强化 |
三、结构流失——群体失衡较为严重 |
第二节 核心概念 |
一、信任与政治信任 |
二、谣言与网络谣言 |
三、治理与治理体系 |
第三节 文献梳理 |
一、关于政治信任的研究 |
二、关于网络谣言的研究 |
三、关于网络治理的研究 |
四、研究评述 |
第四节 理论工具 |
一、治理与善治理论 |
二、政治信任理论 |
三、传播效果理论 |
四、媒介偏向理论 |
第五节 研究思路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框架 |
六、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网络谣言与政治信任相互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理论基础 |
二、研究假设 |
三、研究对象 |
四、问卷设计 |
五、调查概况 |
第二节 大学生政治信任状况 |
一、总体政治信任水平较高 |
二、政府官员受信任度远低均值 |
三、男性政治信任水平高于女性 |
四、政治信任水平与学历正相关 |
第三节 大学生网络谣言接触 |
一、核心渠道:移动互联网 |
二、高频网媒:社交媒介与自媒体 |
三、信息类型:性别偏好悬殊 |
四、谣言接触:高媒介素养下的广泛知晓 |
第四节 网络谣言与政治信任的相互影响 |
一、网络谣言拉低民众政治信任水平 |
二、政治信任提升网络谣言治理效果 |
三、网络谣言政治信任相互影响机制探讨 |
第五节 现行机制下网络谣言治理效果 |
一、无辟谣组网络谣言态度 |
二、辟谣组网络谣言态度 |
三、辟谣组无辟谣组谣言态度对比 |
四、研究结论 |
第三章 网络谣言的传播特性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数据来源 |
二、研究内容与基本假设 |
三、研究编码与可靠性保证 |
第二节 网络谣言特性的结构性描述 |
一、网络谣言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
二、网络谣言负面属性突出 |
三、网络谣言传播力强大 |
第三节 政治信任视阈下的网络谣言 |
一、八成网络谣言与政治信任来源相关 |
二、政府绩效与政治文化类网络谣言负面特征尤甚 |
三、不同政治信任来源网络谣言传播特性相异 |
第四节 典型网络谣言传播特性 |
一、利益与情绪:结构性压力下的滋生根源 |
二、显着且重要:新媒体赋能下的流传动力 |
三、立场与信念:后真相时代下的群体博弈 |
四、廓清与消散:多主体合力下的信息去向 |
第五节 研究结论 |
一、网络谣言负面影响巨大 |
二、网络谣言干扰民众政治信任生成 |
三、网络谣言治理须采取针对性策略 |
第四章 网络谣言治理理念分析 |
第一节 网络谣言是否可以完全消除 |
一、意见的自由市场不科学 |
二、没有谣言的世界不现实 |
三、“变废为宝”与“信任悖论” |
第二节 治理结果与治理过程孰轻孰重 |
一、工具理性助力科学与效率 |
二、价值理性彰显正义与良善 |
第三节 网络谣言治理环境如何优化 |
一、网络空间中的非理性交往现象 |
二、以积极传播构建网络交往理性 |
第五章 政治信任导向下“四元四维三律”治理体系 |
第一节 网络谣言治理四元主体 |
一、政府机构:深化官民互信 |
二、新闻媒体:加强传受互信 |
三、网络平台:提升商业互信 |
四、节点用户:增进人际互信 |
第二节 网络谣言治理四维工具 |
一、政府工具:用好公共权力 |
二、传媒工具:优化信息传播 |
三、平台工具:践行企业责任 |
四、节点工具:提升公共意识 |
第三节 网络谣言治理三律机制 |
一、严格自律:抗拒网络异化 |
二、积极互律:缩减信息鸿沟 |
三、尊崇他律:弱化外部效应 |
第四节 “四元四维三律”治理体系构建 |
一、“四元体系”的结构与要素 |
二、“四元体系”的运行路径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实证研究主要发现 |
二、规范分析核心观点 |
三、网络谣言治理体系建构 |
第二节 问题讨论 |
一、治理目标的理性设定 |
二、信息公开的重大价值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大学生网络接触与价值观念调查 |
附录 B 深度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进一步办好用好《新闻与写作》(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刘旺.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2]正本清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的生成与发展[J]. 邓绍根.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02)
- [3]移动互联网时代区域型媒体的融合模型研究 ——以北京市主流媒体为例[D]. 满悦.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4]政务微信在扶贫工作中的传播效果研究 ——以“宁洱发布”为例[D]. 李扬.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 阳波. 湘潭大学, 2020(02)
- [6]地市级政务新媒体“株洲发布”的内容建设研究[D]. 王科夫. 湘潭大学, 2020(02)
- [7]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D]. 张冀.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利川调查:武陵山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个案研究[D]. 罗豫鑫.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9]《河北工人报》读者群结构及拓展研究[D]. 张胜国. 河北大学, 2020(08)
- [10]政治信任培育导向下网络谣言治理体系研究[D]. 常燕民. 郑州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