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防护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连波,周代蓉,林鹤[1](2021)在《标准化护理流程预防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标准化护理流程在减少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应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的128例住院患者, 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58例患者, 采用常规静脉留置针护理方法;观察组70例, 采用静脉留置针标准化护理流程, 对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静脉炎的发生率(20.5%)高于观察组(2.3%),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80.9±2.6)分〕低于观察组〔(96.7±1.5)分〕,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静脉留置针中应用标准化护理流程, 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 减少静脉留置针导管堵塞及留置针脱落等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刘杰,王淑秀,邹娟,马燕红[2](2021)在《中药贴敷疗法治疗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护理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中药贴敷疗法治疗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收集该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出现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炎共10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一组51例,纳入对照组,采用西医50%硫酸镁液进行局部湿敷,一组51例纳入研究组,采用消炎散结方中药贴敷疗法,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症状消失时间、静脉炎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治疗7 d后血管弹性恢复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静脉炎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24 h,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7 d后血管弹性恢复正常及明显改善者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98.04%明显高于对照组8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7,P<0.05)。结论相比传统硫酸镁湿敷,采用中药贴敷疗法治疗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显着,有效减轻静脉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降低患者的疼痛,促使血管弹性尽快恢复,有利于患者满意度的提高。
陈娟[3](2021)在《静脉输液导致静脉炎的影响因素与护理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静脉炎是静脉输液中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若未及时处理会对患者病情改善及恢复造成很大影响甚至严重威胁生命安全。静脉炎根据炎症部位不同,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护理人员结合患者静脉炎的症状,给予患者用药健康知识宣教、饮食指导和心理护理并制订相关精细化的护理措施。有研究证实,精细化护理措施能明显改善患者静脉炎的症状,及时阻止静脉炎的进程。本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综述了静脉输液所致静脉炎的影响因素与护理研究进展,从而指导临床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用药性质、静脉输液持续时间等因素进行护理评估,并依据静脉治疗护理实践判断标准将静脉炎分级,从而有效预防静脉输液患者发生静脉炎。
邱雅婷,郭晶,叶真琪,张玲芝,孙丽[4](2020)在《金黄散外敷治疗外周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效果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金黄散外敷治疗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和EMbase数据库,检索金黄散外敷治疗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1月11日,并手工检索同期金黄散外敷治疗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相关灰色文献。由2名研究人员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项随机对照研究,1 444例病人,其中金黄散组699例,对照组74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金黄散组治疗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6,95%CI(1.20,1.33),P<0.000 01]。[结论]现有证据显示金黄散外敷治疗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有良好效果;但受纳入研究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予以证实。
潘杰[5](2020)在《三种方法预防静脉留置针短期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复方维生素E乳膏、芝麻油、赛肤润预防经静脉留置针短期(<6天)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2.通过综合比较三种方法预防经静脉留置针短期(<6天)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安全性、费用等方面,选出预防效果好、简便、经济、大众易于接受的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静脉炎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小组讨论、预实验等制定了具体干预方案。本研究应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通过静脉留置针短期(<6天)滴注营养液(包含复方氨基酸,50%葡萄糖注射液,10%氯化钾注射液,中长链脂肪乳)的132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芝麻油(崔字牌小磨香油)组,赛肤润(液体敷料)组,每组44例。三组患者均由责任护士进行留置针穿刺,第一次输液前给予外用药物,上至沿静脉走向10-15cm,下到敷贴近心端边缘(离穿刺点1.5-3cm),两端到手背或臂缘,轻柔按摩3分钟并保留药物一小时,一天3次,至研究停止。若患者出现红、肿、热、痛、外渗等局部或全身症状,则停用药物。双人观察患者用药部位的情况:有无静脉炎、静脉炎的评分级别、范围、疼痛分值、静脉炎出现时间、皮肤及全身反应等并记录在研究观察记录表上。应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结果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疾病、血管情况、留置针位置、营养液配方、营养液渗透压、输液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三种方法预防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临床效果的比较结果2.1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发生率比较结果三组静脉炎发生率: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43.18%、芝麻油组37.21%、赛肤润组76.19%,经检验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复方维生素E乳膏和芝麻油降低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发生率的效果均优于赛肤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复方维生素E乳膏与芝麻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不同评分级别发生率(即不同静脉损伤程度)的比较结果三组患者静脉炎不同评分级别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多重比较结果: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和芝麻油组分别与赛肤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与芝麻油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范围比较结果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复方维生素E乳膏和芝麻油分别与赛肤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复方维生素E乳膏与芝麻油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疼痛分值比较结果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疼痛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出现时间比较结果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出现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和芝麻油组分别与赛肤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与芝麻油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种方法不良反应评价结果研究结束时,三组患者均未出现皮肤及全身不适症状。4.三种方法所需费用的比较结果三组患者预防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费用的中位数分别是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14.9元,芝麻油组13.9元,赛肤润组96元,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结果:芝麻油组分别与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和赛肤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和赛肤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复方维生素E乳膏、芝麻油均可有效降低经静脉留置针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发生率、减轻静脉损伤程度、控制静脉炎范围、延迟静脉炎出现时间、用药安全无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预防效果显着,三者都可以减轻静脉炎所引起的疼痛。2.芝麻油是从芝麻中提取的天然成份,预防效果突出,外用无不良反应,而费用方面芝麻油组优于其他两组,费用较低,患者更易于接受,临床可参考使用,显示出将天然植物成份入药的中医药理念应用到预防短期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优点,应将祖国优秀的中医药理念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提升护理水平,给予患者效果好、安全性高、经济方便的护理服务。
闫鲜艳[6](2020)在《经外周静脉持续输注全营养混合液导致静脉炎极限时间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研究经外周静脉持续输注卡文、卡文+丙氨酰谷氨酰胺+门冬氨酸钾和0.9%氯化钠溶液三类理化性质的药物,观察经兔耳缘静脉持续输注此三类药物各时间段静脉炎的早期病理组织形态改变、炎症因子浓度变化趋势,探讨经外周静脉持续输注此三类药物发生静脉炎与静脉持续输注时间之间的相关性,证实不同药物持续输注导致静脉炎的极限时间,为临床护理工作中预防静脉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参考2016INS(美国静脉输液协会)标准,检索pubmed、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设计问卷,问卷名称为《关于临床护士对静脉输注多种药物引发静脉炎“知”,“信”,“行”的调查研究》,发放临床调查医护人员对临床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初步筛选可纳入研究的药物目录,然后再通过渗透压测试仪器、pH值测试仪器,测量药物pH值与渗透压,纳入标准:pH值pH<7,600mOsm/L<渗透压<900mOsm/L,最终筛选出卡文原液(KabivenTM Pl pH4.84渗透压815mOsm/L)、卡文+丙氨酰谷氨酰胺+门冬氨酸钾(TNA全营养混合液,pH 5.17渗透压800mOsm/L)作为本次试验药物纳入标准。(2)动物实验研究法:挑选健康大白兔72只,纳入标准:年龄相近,体重2.5-3.0kg,兔耳外耳缘静脉皮肤完整红润,穿刺静脉粗直、弹性好,充盈度饱满;排除标准:耳缘静脉畸形,皮下於点,硬结,疤痕肿块。该实验符合中国动物福利准则并已获取山西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完成于山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研究中心。随机将72只新西兰大白兔分成0.9%氯化钠溶液为对照组,卡文原液组(KabivenTM Pl)、卡文+丙氨酰谷氨酰胺+门冬氨酸钾(TNA全营养混合液)为实验组、共3组,各24只,首先以兔耳一侧的外耳缘静脉做为穿刺血管,三大组再随机分成4小组,即3h组、4h组、5h组、6h组,每小组各6只。考虑到药物的理化性质、输注速度和体重要求,均使用单通道注射泵经兔外耳缘静脉以4ml/(kg·h)的速度输注,对照组持续输注0.9%氯化钠溶液,滴速为3滴/分。(3)持续输注药物前,先抽取兔耳缘静脉一侧的静脉血运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CRP和TNF-α炎症因子基础浓度值,然后选择另外一侧兔耳缘静脉穿刺PVC输注药物,在静脉给药时间分别达3h、4h、5h、6h四个时段结束后的2小时、48小时再次采取静脉血,2h用于测定TNF-α炎症因子浓度变化趋势,48h用于测定CRP炎症因子浓度变化趋势;(4)然后适应性喂养4周后继续输注0.9%氯化钠溶液、KabivenTM Pl、TNA,同样也是在0.9%氯化钠溶液、KabivenTM Pl和TNA给药分别达3h、4h、5h、6h四个时段结束后的2h皮下注射局麻药盐酸利多卡因(4.5mg/kg),待穿刺血管的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对疼痛刺激无反应时制作血管标本,面积1.5cm×3.5cm,即以选取的静脉血管为标准水平线,向左和右各划分0.75cm,即宽度为1.5cm,以静脉留置针进针处为起始点,留置针尖端近心端1cm处为终点,长度3.5cm的血管标本,浸泡于福尔马林保持标本活性,时间一般为24h,按照实验技术方法处理血管标本,然后选取血管标本三个部位进行切片,位置分别为:留置针进针处、留置针尖端处、留置针尖端近心端1cm处,共216张,运用HE的定性检测;免疫组化染色法分析静脉穿刺血管部位局部组织早期病理形态改变、血管壁受损程度、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形态状况。结果:(1)对使用PVC(外周短静脉留置针)静脉持续输注药物的同一时间段进行比较,实验组的炎症反应明显重于对照组,在持续给药时间达4h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炎性因子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有明显的差异性,CRP(F=18.793,P<0.001)和TNF-α(F=6.594,P<0.05);同时病理组织形态结果也显示,在给药时间达4h时,实验组内的血管内膜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病理组织形态变化逐渐加重,开始出现血管内膜稍欠完整,血管壁稍有肿胀,血管腔开始出现少量炎性细胞浸润;(2)随着PVC留置时间的延长,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血管三个不同部位的组织病理切片进行炎症反应程度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三个部位炎症反应最严重的是留置针尖端处,P=0.002(P<0.05),差异性明显,有统计学意义。(3)对使用PVC静脉持续输注药物的不同时间段进行比较,实验组在各时间段的炎症反应差异性明显,有统计学意义,随着输注时间的延长,炎症反应逐步加重,实验组TNA组的CRP浓度值,F=39.458,P<0.05,TNF-α浓度值,F=38.684,P<0.05,KabivenTM Pl组的CRP浓度值,F=75.266,P<0.001,TNF-α浓度值,F=52.229,P<0.001;对照组随着PVC留置时间的延长,各时间段的炎性反应进行比较差异性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CRP浓度值F=0.195,P=0.677,P>0.05,TNF-α浓度值F=4.144,P=0.097,P>0.05。结论:(1)使用PVC持续给药KabivenTM Pl、TNA此两类理化性质的药物时,3h之内为静脉持续输注的安全时间,4h为其极限时间,超过4h就会存在静脉炎发生的危险,从而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发生静脉炎的时间预警性,达到降低血管的炎性反应,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的目的;(2)使用PVC持续给药KabivenTM Pl、TNA此两类性质的药物时,对PVC留置血管的三个不同部位即留置针进针处、留置针尖端处、留置针尖端近心端1cm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发生静脉炎最为严重的部位是留置针尖端处,建议此后在临床护理治疗方案拟定中对已经发生静脉炎的血管着重治疗的部位是留置针尖端处。
许义芳,邓亚妮,周莉萍,张玉清,袁娟娟,雍莹[7](2020)在《PDCA循环在降低静脉留置针输液所致静脉炎发生率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降低静脉留置针输液所致静脉炎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八个步骤,对我院2017年三季度静脉留置针输液所致静脉炎进行原因分析,制订改进计划并组织实施,观察并比较PDCA循环前后患者健康教育的依从性及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通过应用PDCA循环,患者对静脉留置针注意事项的知晓率由应用前的86.6%上升至92.2%;静脉留置针输液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由应用前的0.94%降至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PDCA循环提高了患者健康教育的依从性,降低了静脉留置针输液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
赵改婷,李彬,齐新荣,胡倩,王翠兰[8](2019)在《外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损伤与恢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损伤的相关因素,从而指导临床静脉留置针的合理使用,以避免静脉损伤,促进血管恢复。方法本次研究在5家三级甲等医院开展,各家医院随机抽取消化内科、肾内科、肝胆外科、腺体外科和呼吸内科中的1个科室作为研究科室,选择2018年3—6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在符合入组条件且经患者同意下整体纳入研究。本次研究共成功留置和观察符合条件的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共有81例。遵医嘱按医院科室规定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对入组患者安排固定的专人记录患者输入液体、评估穿刺前留置针穿刺部位及穿刺前静脉血管评估结果。观察并记录留置针拔除原因、拔针时通畅情况、留置时间、标记留置静脉、评估并记录留置针穿刺部位表现及静脉炎级别并记录。在拔针后第14天对静脉血管的弹性、血管充盈度恢复情况进行评估记录。结果 (1)静脉留置针拔针时,局部静脉炎的严重程度与血管损伤程度呈正相关;拔针时局部症状为Ⅰ级静脉炎者,中重度血管损伤发生率9.09%;拔针时局部症状为Ⅱ级及Ⅲ级静脉炎者,中重度血管损伤发生率95.83%;两组中重度血管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非症状拔除静脉留置针后穿刺静脉无中重度血管损伤发生,血管恢复率100.00%;以症状拔除静脉留置针的穿刺静脉中重度血管损伤发生率为42.37%,血管恢复率57.63%;两组相比静脉损伤与恢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本次临床研究时间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静脉炎发生率及血管损伤与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后静脉炎是造成血管损伤、影响静脉恢复的主要原因。临床穿刺与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应做好预防感染措施;留置针的拔除不应仅依据留置时间;对使用中的留置针应按规定评估穿刺部位的症状和患者反应,避免Ⅱ级以上静脉炎发生;为避免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导致的血管损伤,推荐无症状拔除静脉留置针。
王煜[9](2019)在《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10%氯化钾溶液引起局部疼痛感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中药(大黄、芒硝)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药物引起局部疼痛的可行性,为提高外周静脉输液舒适度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护理技术手段。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法、专家小组会议首先验证中药湿热敷经验方的有效性等。并且采用头脑风暴法对中药湿热敷操作流程进行优化与规范化。进一步采用随机对照,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9月2019年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普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患者外周留置静脉留置针且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药物首次发生疼痛的患者。分为三组:(大黄芒硝)中药湿热敷组(试验组)、单纯(热纱布)湿热敷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对于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调研与观察,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血管条件等情况。大黄芒硝中药湿热敷组予以常规护理+中药湿热敷的方式,在输液含钾离子同时予以大黄芒硝中药湿热敷30min,干预2次,每天1次。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单纯湿热敷的方式,在输液含钾离子同时予以单纯(热纱布)湿热敷30min,干预2次,每天1次。空白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三组患者分别记录首次疼痛、第一次干预结束后及输液后、第二次干预结束后及输液后的疼痛评分,并观察患者有无拔针要求、输液依从性、患者生命体征(血压及心率)、满意度。结果1中药湿热敷经验方确定为大黄5g,芒硝20g,蜂蜜水100ml。2优化并确立了中药湿热敷操作流程。3主要指标3.1疼痛比较应用数字评估法结合脸谱评估法,结果显示: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的疼痛均表现为轻度中度疼痛,落实预防措施后,仍会出现疼痛,但疼痛感明显比首次未预防时下降,中药湿热敷组和单纯湿热敷组已经陆续出现无疼痛发生的患者,第一天干预后(或30’)未发生疼痛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对照组4.8%,试验组7.1%;第一天输液结束后未发生疼痛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对照组7.1%,试验组16.7%;第二天干预后(或30’)未发生疼痛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对照组0.8%,试验组9.5%;第二天输液结束后未发生疼痛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对照组7.1%,试验组31.0%。第一天干预后及输液后、第二天干预后及输液后疼痛评分,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P=0.000(P<0.01)有明显差异,且中药湿热敷优于其他两组。3.2患者是否要求拔针重置的比较患者对于拔针的需求不同,但在第一天干预后(或30’)(P=0.002<0.01)及到输液结束(P=0.046<0.05)这一期间三组拔针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多重两两之间比较中药湿热敷组及单纯湿热敷均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中药湿热敷组与单纯湿热敷组之间无差异性(P>0.05)。3.3患者输液依从性之间的比较通过三组Nemenyi法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无论第一天干预后、输液结束后;第二天干预后、输液结束后哪一个阶段进行依从性的测试,中药湿热敷与空白组、单纯湿热敷与空白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5),然而中药湿热敷组与单纯湿热敷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4患者心率、血压变化的比较(1)疼痛影响心率波动变化较明显,轻度疼痛(13分)组之间的心率及血压变化无差异性,重度疼痛(46分)组之间的心率及血压变化无差异性。(2)干预后与干预前三组患者在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在统计学意义上无明显差异,说明无论干预与否,三组在心率及血压方面效果均等。3.5患者满意度间的比较(1)正向、反向总分进行三组Nemenyi法两两之间多重比较,空白对照组与单纯湿热敷组和中药湿热敷组均有显着差异性(P=0.000<0.01),并且单纯湿热敷组与中药湿热敷组之间同样具有显着差异性。且中药湿热敷的正向分值均高于其他两组,负向分值均低于其他两组。单纯湿热敷的正向分值高于空白对照组,负向分值低于空白对照组。(2)单一条目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患者分别在条目49、1120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在条目10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条目13中没有差异性(P>0.05)。结论1中药湿热敷对于个体有差异性,不能达到100%预防疼痛的目的,但能够降低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的输液性局部疼痛感。2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的输液性局部疼痛感以轻中度疼痛为主,且中度疼痛能够引起心率明显波动。3中药湿热敷安全有效,满意度、接受度都是比较好的,值得推广。
赵蓓[10](2018)在《不同药物外敷对治疗脂肪乳致静脉炎的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药物治疗脂肪乳致静脉炎的效果,为临床制定治疗各级静脉炎最佳护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提高静脉炎的治愈率。方法本研究选取天津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普通外科2016年7月-2017年7月,使用留置针静脉注射脂肪乳导致静脉炎患者240例。为确保静脉炎分级的科学性所有患者干预前应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2011版静脉炎评价标准确定患者静脉炎分级。将患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成喜疗妥药膏组(A组84例)、水胶体敷料组(B组80例)及50%硫酸镁组(C组76例),分别使用喜疗妥、水胶体敷料、50%硫酸镁进行治疗。干预前应用自行设计的《静脉留置针患者静脉输液查检表》和《微型营养评估量表MNA》评价各组静脉炎患者一般情况和营养状况已确保组间无差异;干预后应用《静脉炎药物治疗护理观察表》和《患者疼痛分级指标图》连续7天观察不同药物对各级静脉炎的治疗效果、24小时后患者疼痛情况、患者皮肤红肿消退时间、静脉弹性恢复时间以及疼痛消退时间,并应用超声B超观察患者静脉恢复情况并记录静脉炎痊愈时间,评价不同药物对各级静脉炎治疗的有效率、疼痛缓解效果、红肿消退效果、静脉弹性恢复的效果。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进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检验水准P值取0.05,P值均为双侧概率,当P<0.05时证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卡方检验发现治疗Ⅰ级静脉炎,喜疗妥总有效率93.75%,水胶体敷料总有效率85%,50%硫酸镁总有效率57.14%。喜疗妥治疗Ⅰ级静脉炎的效果优于50%硫酸镁;喜疗妥和水胶体敷料在治疗Ⅰ级静脉炎疗效上无显着差异。治疗Ⅱ级静脉炎,喜疗妥总有效率88.89%,水胶体敷料总有效率86.67%,50%硫酸镁总有效率76.92%。喜疗妥和水胶体敷料治疗Ⅱ级静脉炎效果无显着差异,水胶体敷料和喜疗妥治疗Ⅱ级静脉炎效果均优于50%硫酸镁。治疗ⅡI级静脉炎,喜疗妥总有效率78.13%,水胶体敷料总有效率86.67%,50%硫酸镁总有效率50%。水胶体敷料治疗ⅡI级静脉炎效果优于喜疗妥和50%硫酸镁,喜疗妥治疗ⅡI级静脉炎效果优于50%硫酸镁。2.卡方检验发现,三种药物缓解Ⅰ级静脉炎患者24小时后疼痛效果无明显差异(c2=7.279,P=0.122)。缓解Ⅱ级静脉炎患者24小时疼痛效果有明显差异(c2=16.698,P=0.033)。喜疗妥与水胶体敷料在缓解Ⅱ级静脉炎患者24小时疼痛效果无差异;水胶体敷料和喜疗妥缓解Ⅱ级静脉炎患者24小时疼痛效果均优于50%硫酸镁。水胶体敷料缓解Ⅲ级静脉炎患者24小时疼痛效果优于喜疗妥和50%硫酸镁;喜疗妥缓解Ⅲ级静脉炎患者24小时疼痛效果优于50%硫酸镁。3.t检验发现Ⅰ级静脉炎治疗过程中,喜疗妥和水胶体敷料在红肿消退时间、疼痛消退时间、静脉弹性恢复时间无差异,两种药物消退红肿的效果、缓解疼痛效果、静脉弹性恢复时间均优于50%硫酸镁。在Ⅱ级静脉炎治疗过程中,喜疗妥和水胶体敷料在红肿消退时间、疼痛消退时间、静脉弹性恢复时间无差异,两种药物消退红肿的效果、缓解疼痛效果、静脉弹性恢复效果均优于50%硫酸镁。在Ⅲ级静脉炎治疗过程中,水胶体敷料消退红肿的效果、缓解疼痛效果、静脉弹性恢复效果均优于喜疗妥和50%硫酸镁。喜疗妥消退红肿的效果、缓解疼效果、静脉弹性恢复效果优于50%硫酸镁。4.统计发现Ⅰ级静脉炎治愈时间,喜疗妥药膏与水胶体敷料无差异(t=1.144,P=0.130);水胶体敷料效果优于50%硫酸镁(t=8.747,P<0.01);喜疗妥药膏效果优于50%硫酸镁(t=8.106,P<0.01)。Ⅱ级静脉炎治愈时间,喜疗妥药膏与水胶体敷料无差异(t=1.159,P=0.125);水胶体敷料效果优于50%硫酸镁(t=13.642,,P<0.05);喜疗妥药膏效果优于50%硫酸镁(t=16.322,P<0.01)。Ⅲ级静脉炎治愈时间,水胶体敷料效果优于喜疗妥药膏(t=6.647,P<0.05);水胶体敷料效果优于50%硫酸镁(t=27.473,P<0.01);喜疗妥药膏效果优于50%硫酸镁(t=14.585,P<0.015)。结论:1.喜疗妥治疗脂肪乳致Ⅰ级和Ⅱ级静脉炎的效果显着。2.水胶体敷料治疗脂肪乳致Ⅲ级静脉炎患者的效果最佳。3.喜疗妥药膏可有效缓解脂肪乳致Ⅰ级和Ⅱ级静脉炎患者的疼痛。4.水胶体敷料治疗脂肪乳致Ⅲ级静脉炎患者疼痛的效果显着。
二、外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防护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防护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中药贴敷疗法治疗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护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静脉炎发生情况对比 |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症状消失时间情况比较 |
2.3 两组疾病治疗效果比较 |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3)静脉输液导致静脉炎的影响因素与护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静脉炎发生的影响因素 |
1.1 药物因素 |
1.2 留置针的规格、冲封管及置留时间 |
1.3 穿刺部位皮肤及血管的评估部位皮肤情况 |
1.4 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
1.5 患者因素 |
2 静脉炎的干预方法和护理策略 |
2.1 护理人员应做好静脉炎的预防 |
2.2 定时评估护理人员 |
2.3规范执行 |
2.4 疼痛护理 |
2.5 心理护理 |
2.6 因势利导的健康宣教 |
2.7 严格监测生命体征 |
2.8 安全给药 |
3 结语 |
(4)金黄散外敷治疗外周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效果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1.1.1 研究设计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与对照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1.5 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敏感性分析与发表偏倚 |
3 讨论 |
(5)三种方法预防静脉留置针短期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维生素 E、芝麻油、赛肤润防治静脉炎的作用机制分析及研究现状 |
3 研究的目的 |
4 研究的意义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分析 |
5 伦理原则 |
6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三组患者基本情况的比较 |
2 三种方法预防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临床效果的比较结果 |
3 三种方法不良反应评价结果 |
4 三种方法预防静脉炎所需费用的比较结果 |
讨论 |
1 患者一般资料的可比性 |
2 经静脉留置针短期输注营养液导致静脉炎的作用特点分析 |
3 三种方法预防经静脉留置针短期输入营养液致静脉炎的效果分析 |
4 三种方法的安全性分析 |
5 三种方法所需费用的结果分析 |
结论 |
创新性 |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6)经外周静脉持续输注全营养混合液导致静脉炎极限时间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案 |
1.1 实验动物、材料和仪器 |
1.2 实验方案 |
1.3 统计学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2.1 肉眼观察 |
2.2 炎性标志物测定 |
2.3 病理学观察 |
2.4 不同时间段兔耳缘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程度比较 |
3 讨论 |
3.1 炎症因子的释放引发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 |
3.2 PVC持续输注药物时间的延长与静脉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
3.3 静脉血管不同部位炎性反应的严重程度表明引发静脉炎的不同因素 |
3.4 药液pH值和渗透压的不同影响化学性静脉炎发生时间的差异性 |
4 结论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4.3 研究的局限性 |
4.4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PDCA循环在降低静脉留置针输液所致静脉炎发生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计划阶段 |
1.2.1.1 现状调查 |
1.2.1.2 原因分析 |
1.2.1.3 |
1.2.1.4 |
1.2.2 实施阶段 |
1.2.2.1 组织培训 |
1.2.2.2 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的依从性 |
1.2.2.3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
1.2.3 检查阶段 |
1.2.4 处置阶段 |
2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PDCA循环前后患者对静脉留置针注意事项知晓率比较(表4) |
3.2 PDCA循环前后静脉留置针输液所致静脉炎发生率比较(表5) |
4 讨论 |
4.1 通过应用PDCA循环提高了患者对健康教育的依从性 |
4.2 通过应用PDCA循环降低了静脉留置针输液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 |
(9)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10%氯化钾溶液引起局部疼痛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及技术路线 |
1 相关概念定义 |
1.1 局部疼痛感的操作性定义 |
1.2 中药湿热敷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
2 文献回顾 |
2.1 外周静脉输液引起局部疼痛的发生机制及其相关因素 |
2.2 静脉输液10%氯化钾的必要性及输注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疼痛的产生机制 |
2.3 中西医干预静脉输液引起疼痛的临床护理方法 |
2.4 中医护理技术在静脉输液引起疼痛干预中的优势 |
2.5 文献回顾总结 |
3 研究目的 |
4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中药湿热敷经验方的验证 |
1 经验方来源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查阅法 |
3.2 专家小组会议 |
4 研究结果 |
4.1 文献查阅结果 |
4.2 小组讨论结果分析 |
5 研究结论 |
第三部分 中药湿热敷在外周静脉输液引起局部疼痛中应用的护理操作流程优化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头脑风暴人员纳入 |
2.2 头脑风暴内容 |
2.3 头脑风暴讨论议程 |
3 研究结果 |
4 研究结论 |
第四部分 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引起局部疼痛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干预方法 |
2.4 研究工具与指标 |
2.5 资料收集方法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7 质量控制 |
2.8 伦理保护的措施 |
3 结果 |
3.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性检验 |
3.2 三组患者临床研究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4.1 中药湿热敷的作用机制 |
4.2 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局部疼痛的作用 |
4.3 中药湿热敷对疼痛引起心率血压变化的间接影响 |
4.4 中药湿热敷改善患者输液依从性的影响 |
4.5 中药湿热敷组患者的满意度 |
4.6 中药湿热敷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4.7 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前景展望 |
第五部分 总结 |
1 本研究的结论 |
2 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
2.1 创新性 |
2.2 局限性 |
2.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全文) 药物引起静脉局部疼痛感的临床应用研究探讨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全文) |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附录四 静脉输液治疗常见特殊药物 |
附录五 调查问卷 |
附录六 伦理审查审批件 |
附录七 知情同意书 |
(10)不同药物外敷对治疗脂肪乳致静脉炎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背景、现状 |
研究目的、意义 |
对象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实验材料 |
1.5 样本量计算 |
2.研究方法和工具 |
2.1 研究方法 |
2.2 干预方法 |
2.3 研究指标和工具 |
2.4 资料收集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3.统计分析方法 |
3.1 数据管理 |
3.2 统计方法 |
4.伦理原则 |
4.1 自愿原则 |
4.2 保密原则 |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一般资料 |
2.三组患者脂肪乳致静脉炎的分级和特点比较 |
3.三种药物对脂肪乳致静脉炎的疗效比较 |
4.三种药物对Ⅰ级静脉炎治疗效果的比较 |
5.三种药物对Ⅱ级静脉炎治疗效果的比较 |
6.三种药物对Ⅲ级静脉炎治疗效果的比较 |
7.三种药物对缓解静脉炎患者24小时疼痛的效果比较 |
8.三种药物对静脉炎的治疗效果时间的比较 |
9.三种药物对脂肪乳致静脉炎的治愈时间的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图 |
附件 |
综述 治疗输液性静脉炎的研究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外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防护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标准化护理流程预防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效果[J]. 张连波,周代蓉,林鹤.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22)
- [2]中药贴敷疗法治疗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护理效果研究[J]. 刘杰,王淑秀,邹娟,马燕红. 系统医学, 2021(16)
- [3]静脉输液导致静脉炎的影响因素与护理研究进展[J]. 陈娟.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1(06)
- [4]金黄散外敷治疗外周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效果的Meta分析[J]. 邱雅婷,郭晶,叶真琪,张玲芝,孙丽. 循证护理, 2020(11)
- [5]三种方法预防静脉留置针短期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D]. 潘杰. 青岛大学, 2020(01)
- [6]经外周静脉持续输注全营养混合液导致静脉炎极限时间的实验研究[D]. 闫鲜艳.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7]PDCA循环在降低静脉留置针输液所致静脉炎发生率中的应用[J]. 许义芳,邓亚妮,周莉萍,张玉清,袁娟娟,雍莹.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0(02)
- [8]外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损伤与恢复的临床研究[J]. 赵改婷,李彬,齐新荣,胡倩,王翠兰.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29)
- [9]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10%氯化钾溶液引起局部疼痛感的临床研究[D]. 王煜.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不同药物外敷对治疗脂肪乳致静脉炎的效果研究[D]. 赵蓓.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