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入手改造基层社(论文文献综述)
李攀[1](2019)在《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文中指出近代意义上的合作运动源于西方,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9世纪初,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首先提出合作社的思想,并进行了实践探索。从1844年英国罗虚代尔消费合作社成立至今,合作社的发展历经一个半世纪。在这一长期历史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合作社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论断,成为指导合作社发展的科学指南。二十世纪初叶,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之时,合作思想作为一种“救世”学说被引入中国,中华大地上各种政治势力、各类社会团体出于各自目的,曾试办过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共产党与合作社渊源颇深,中共自诞生伊始就把发展合作社作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特别是农村问题的重要举措。1922年9月,毛泽东参与创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合作社——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从此合作社的种子开始在各个革命根据地生根发芽,其中,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陕甘宁边区的南区合作社是其典型代表,也是供销合作社的雏形。1950年7月,组建成立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全国的供销、消费、手工业等合作社具体业务。1954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合作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从那时起,60多年来,供销合作社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创造了光辉的业绩,也经受了不少挫折。供销合作社因农而生、因农而兴,它扎根农村、贴近农民,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为引导亿万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左”的观念的影响,供销合作社的所有制性质曾发生过多次改变,经营管理机构也屡遭撤并,和国营商业“三分三合”,尽管如此,其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办社宗旨始终没有变化,即便在“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左”的错误的影响下,供销合作社广大干部职工依然坚守岗位,为稳定农业、发展生产做了大量工作。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供销合作系统进行了改革,一度取得了不少成效,但由于市场环境的影响和体制机制的制约,农村供销合作社在二十世纪90年代遭遇经营困境,一度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90年代中期,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得以重建,供销合作系统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供销合作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办好供销合作社,加快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这一重要指示为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引领未来。本文试图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研究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共决策层对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认识过程、决策过程,考察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探究供销合作社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总结历史经验,以期为正在进行的供销合作社体制机制改革提供镜鉴和参考。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及研究重难点等基本情况。第一章,回顾合作社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进过程,重点对马克思主义合作社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对建国前中共领导合作社的历史进行归纳,勾勒出供销合作社萌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轨迹。第二章,主要研究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国家重点发展供销合作社的政治——经济动因。梳理供销合作社发展方针的演化、确立过程。研究供销合作社超常规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具体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供销合作社落实“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针的做法举措及成效。探讨供销合作社领导农村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过程。第四章,探究“大跃进”期间,供销合作社所有制性质的变化过程及原因。研究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之后,供销合作社被“下放”为人民公社“供销部”的实际影响。研究中央恢复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决策过程和实际效果。第五章,研究文革对供销合作社造成的严重损失。探讨文革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为稳定农业生产起到的重要作用。第六章,研究探讨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的具体过程和实际效果。对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的改革进行总体评价。第七章,探究农村供销合作社在二十世纪90年代陷入经营困境的具体原因。研究供销合作系统摆脱困境的历史过程。第八章,对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进行总体评价。总结党领导供销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经验。
陈振平[2](2013)在《当代中国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国家—市场的范式》文中提出中国的供销合作社制度广泛创建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和创新是国家力量与市场力量综合的结果。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与创新可以在民国时期寻找到一些渊源。民国时期的合作社作为实现“三民主义”的一种工具,与政权紧密结合,在政治、经济及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政权以苏联合作社为样板实行计划合作经济的道路,将合作社作为实现农业及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纳入到国家统一的经济建设计划之中。这个时期的供销合作社作为连接城乡物资流通的桥梁,以统购统销或派购的方式将农村生产的物资转移到城市,将城市的工业制成品转移到农村,在这个过程中的工农业产品价值剪刀差帮助工业化积累了资金。随着计划经济的解体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国家的力量开始从基层的微观经济细胞中撤出,市场的力量开始成为引导基层市场运行的强大的动力,供销合作社开始探索办“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但实际上,国家力量的相对退出并不意味着供销合作社可以自然而然地在市场力量推动下建成为众所期待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从另一方面来说,国家力量的相对退出反倒使供销合作社的改革(改制)一度变得无从下手。到了21世纪,随着三农问题的日益突出,新一届中央政府从2003年起连续11年下发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将供销合作社更进一步地纳入到“三农”问题的整体框架中,从提供农业产业化、社会化服务等多个方面入手,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供销合作社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发挥供销合作社在沟通城乡流通,服务三农中的作用。从中国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历程看,中国供销合作社从产生到发展壮大,再到后来的萎缩、复苏,贯彻了一条核心线索就是供销合作社与国家、市场的关系。供销合作社是有一种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这种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依靠国家力量,服务国家现代化战略,服务城乡经济发展的一种制度设计。与此同时,供销合作社在发展中越来越多地具有服务三农和民生等社会性因素的考量,在支持市场竞争中相对落后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时候,各方面都会想起借用合作社这一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总共分为八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文章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阐述论文研究目标与主题,界定论文基本概念及范畴,搭建文章基本框架并对文献进行综述,介绍使用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第二部分是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历史渊源,主要从近代中国合作制度的思想渊源、近代中国合作制度的实践渊源两个方面进行展开。第三部分是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形成与变迁,主要研究国家建设与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形成、国家运动与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变迁、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创新、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制度的绩效及评价四个部分。第四部分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市场化探索。主要研究改革开放后供销合作社市场化探索的起因、市场化探索的过程、市场化探索中的制度创新,以及市场化探索的绩效及评价。第五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中国供销合作社的市场化转型。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与供销合作社的市场化转型、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的制度创新、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的制度绩效及评价。第六部分是新时期的中国供销合作社的新发展。主要研究新时期供销合作社面临的新形势、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新发展、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创新、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绩效与评价。第七部分是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国内比较与国际经验借鉴。主要研究国内外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与创新的比较及借鉴启示。第八部分是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制度模式的历史总结与展望。主要包括对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既有模式的总结、构建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制度新模式、及关系供销合作社发展方向的两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张大海[3](2012)在《广东省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及效率研究》文中指出供销社是我国最大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但是由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多次介入,使得供销社一度丧失了合作社因素。改革开放后,供销社又开始重新回归合作制方向,但其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使得供销社的改革进展缓慢,也得不到农民的认同。本文以广东省为例,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将广东供销社体系制度变迁划分为传统时期(适应市场求生存)和新时期(市场生存与服务三农并重)两大阶段,从制度变迁角度分析了其两大时期制度创新轨迹,研究将利润主导(以利润为主产出变量)的全要素效率,作为制度变迁过程中供销社体系各经济实体经济效率的评价依据,重点研究了广东供销社体系制度变迁过程中其市场适应性问题。通过实地调查及相关模型分析研究,对广东省供销社制度变迁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为供销社制度变迁路径的研究及避免再出现路径依赖提出指导性方向,同时,丰富和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在供销社改革发展方面的理论。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首先论述供销社传统时期制度变迁与效率评估。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了传统时期广东省供销社制度变迁的方式、变迁的动因,研究将制度改革过程中供销社体系各经济实体经营效率作为制度创新效果评价的客观依据,运用DEA评价体系,对传统时期供销合作社制度进行效率测算和评估。其次,论述新时期广东省供销社制度变迁并对其效率进行了评估。同时,分析了新时期广东省供销社系统体制改革实践与效率的以及全省系统内3个典型案例。再次,引入DID模型,将首批改革实施地区作为改革组,二批改革实施地区作为非改革组,分析了新时期制度创新对于各地联合社、基层社和社有企业效率提升产生的影响,采用Logistic模型估算了影响制度创新激发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最后,从优化供销社流通方式、加快基层社体制改革、提升社有企业抗风险能力、创新财政资金扶持方式、多元化供销合作社扶持政策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推动供销社体制改革的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改革路径来看,传统时期的改革是适应外围经济体制改革的被动改革,新时期改革是整个供销体系具备较高市场适应性后自我提升的主动适应改革。(2)传统时期广东供销合作体系经营效率呈“V”型变化趋势。测算结果表明,1078-2008年,广东供销社全要素效率增长率(Tfp)变动趋势与管理进步效率(Techch)步调高度一致也呈现出“V”型变化趋势,经历了1992年和2003年两个效率低谷,说明广东供销社改革制度在探索过程中逐渐找到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体制,并逐步解决了求生存问题。(3)传统时期广东供销系统经营效率提升主要来自于制度创新所激发的管理效率提升。1978-2008年广东供销社经营TFP平均增长率为3.63%,这主要得益于制度创新激发管理进步(4.53%),且管理进步率(Techch)总是先于全要素增长率(Tfp)变化。分区域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按全要素年均增长速率排名依次为经济次发地的东翼地区、经济发地的珠三角地区、经济次发地的农业重点发展地区西翼地区、经济欠发地的粤北山区。(4)新时期供销体系创新可以将创新路径总结为:以参与农业产业化改造基层社;以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以社企分开和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5)新时期改革后供销社经营效率整体较好,但也出现分化情况。测算结果显示,2009年和2010年广东省供销社整体效率处于较好态势,同时经营效率出现了分化,个别较好的供销合作社基本进入高效率的稳定状态,但个别地方供销合作社依然处于低效率状态。基层社规模效率2010年比2009年下降了约11%,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后财政扶持会逐年减少,使得个别规模较小的基层社经营出现困难。处于不同地区的农资流通公司技术经济效率的特征并不一致,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个别农资流通公司落入了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较低的发展状态。(6)新时期联合社和基层社制度创新主要是管理效率的提升,社有企业主要体现为规模效率的提升。首批改革的6个地区的联合社经过两年的经营全要素提升19%,比非改革组效率提升幅度高出10.8%,其中管理效率比非改革组提升幅度高出9.9%,规模效率提高比非改革组提升幅度高出5.9%。基层社:调研的21家首批改革的基层社,经过两年的经营全要素效率总体提升了28.8%,比非改革组效率提高11.4%,其中管理效率比非改革组提升幅度高出10.2%,规模效率比非改革组提升幅度高出4%。:调研的18家首批改革的社有企业,经过两年的经营全要素效率总体提升了13%,比非改革组效率提高9%,其中管理效率比非改革组提升幅度高出11.3%,规模效率比非改革组提升幅度高出22.1%。(7)新时期联合社、基层社和社有企业的制度创新政策执行效果影响因素各不相同。联合社: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管理效率、利润总额、辐射区农业总产值和辐射区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回归系数,显着不为零。说明该4项因素对新时期联合社改革政策效果存在一定程度影响。基层社: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规模效率、财政扶持、辐射区农业总产值的回归系数,显着不为零。说明该3项因素对新时期基层社改革政策效果存在一定程度影响。社有企业: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管理效率、规模效率、利润总额、物质成本、资产总值、辐射区农业总产值的回归系数,显着不为零。说明该6项因素对新时期社有企业改革政策效果存在一定程度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可知,新时期广东省供销社体制改革总体上是一种有效率的制度变迁,当这种效率取向型制度产生之后,在这个重大的制度变革框架之内仍然存在继续修补、完善的一个持续变迁过程。当然这个变迁过程是依存于新时期供销社体制的一种从属制度变迁,属于“同一轨迹上的制度变迁”。从属制度变迁目的只是为了进一步挖掘新时期供销社体制框架所允许的潜在收益,而不是要突破己有的主制度框架。同一轨迹上制度变迁的边际效益具有先递增后递减的特征,只有当从属制度变迁的边际收益为零时,才需要对新时期供销社体制进行变革,用更先进并能与环境相适应的制度取而代之。
李建中[4](2010)在《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文中研究说明解放以后,在1949至1953年进行了全国范围的以平均分配土地为内容的土地改革运动以后,国家开始在农村进行以农业生产合作化、农村信用合作化、农村手工业合作化、农村供销合作化为手段和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希图以此在农村进行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上述四种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农业生产合作化和农村供销合作化是重中之重。就农业生产合作化而言,从1953年至1958年短短的5年间,我国农村便实现了由个体农民所有制向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至人民公社的过渡。当时,国家认为人民公社是最高类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共产主义的雏形,它的建立和巩固将会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1953年至1983年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实践表明,农业合作化的初衷未能实现,农业合作化特别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并没有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相反,却使我国的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并一度出现了粮食匮乏的困难局面。其间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记取,唯有此,才能使当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少走弯路。就供销合作社而言,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自1949年至1991年,各级供销合作社始终是我国县城以下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它在饮食业、服务业、纯商业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是从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起,各级供销合作社特别是县、乡两级供销合作社才日渐衰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供销合作社虽然垄断了全国农村的商品流通,虽然表面上看似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但是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官办”性,在很大程度上只代表国家的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而不能很好地体现农民群众的局部利益,有时甚至侵犯了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挫伤了生产队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不能很好地发挥流通对工农业生产的积极促进作用。如何避免并吸取计划经济体制下,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便把三农工作搞得更好,加速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成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需求。在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形势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巩固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随着“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的形成,各级供销合作社日益衰落。但是,世界上其它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各类合作社在加速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代西欧、北美、南美、非洲、北欧、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各类合作社十分发达,在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农业生产、农村商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领域发挥着难以估量的效用。我国要想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要想顺利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想避免农民群众单家独户闯市场或被迫卷入市场大潮,以致自身利益屡受强势群体侵犯的被动局面的出现,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加速各类农村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以使农民在与其他阶层进行利益博弈的过程中,有真正的农民所有、农民治理、农民得利的合作经济组织、民间社团,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探讨改革开放形势下供销合作社式微的原因和教训,提出复兴供销合作事业的新理论、新对策等,就显得尤为迫切。本论文在内容上可以说是史料翔实,结构合理,条理清晰。由于本文研究的是1949至2010年南阳县的供销合作社,时间跨度很长。因此本文采取了按时间顺序组织全文,以纵向的“条”为主要线索,对南阳县的供销合作事业进行论述的手法。文章共分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其他八个部分是正文,正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简单地回顾了1949年以前我国的合作事业发展史,第二章研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三章论述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四章探讨了大跃进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五章论证了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六章分析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七章叙述了徘徊中的二年南阳县的供销合作社,第八章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文章从第二章到第八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南阳县供销社的业务、人事、计划、统计、财务等进行了叙述、分析和研究,同时也对供销合作社领导和管理下的农村副业、农村集市贸易、农村小商小贩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了前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七个不同时期内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特点、规律以及它在南阳县的农业、商业、工业、农村副业、农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现了60余年来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曲折发展历程,总结了南阳县以至全国供销合作事业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解决当代南阳县以及全国供销合作社的困难局面的对策和理论。当然,本文在内容上并非只写“条”,不写“块”,在进行纵向研究的同时,本文采取条块结合的手法,在结语部分以“块”为主,分专题从业务、体制、管理、农村副业、农村集市、农村私商、供销社与国家的关系、供销社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供销社与农民的关系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横向概括,揭示了60余年来南阳县以至全国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和普遍规律。本论文在研究成果和立论观点方面颇具创造性,通过八章正文的详细叙述和论证,文章在结语部分提出了以下创新性观点,总结了60余年来,甚至100年来中国合作事业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未来的合作事业的健康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改变了传统的对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推行的合作事业全盘否定的观点。文章指出,国民政府推行的合作事业有一些较好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如注重合作事业的宣传教育,不仅进行官方的宣传教育,而且允许民间社团、私营报刊、民间精英等进行关于合作事业的宣传、教育、创建等活动;注意培养和重用政权体制以外的合作社理论家和合作活动家;制定并实施各级各类合作法律、法规,而且把合作立法的基点放在国际社会公认的有关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上,如团结、互助、互利、合作、联合、自愿、平等、自由、民主、博爱、不以盈利为目的等诸多方面;在政府与合作社的关系上,政府始终坚持对各类合作社虽然“引动”,但不“代动”的政策,即政府只是对合作社进行指导、监督、帮助,而不直接插手合作社的人事、业务、财务等,这使得国民政府时期的各类合作社具有较大的“民办”性质。(二)本文秉笔直书,认为1953至1983年我国推行并维护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人民公社制度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失误大于成功,教训大于经验。笔者指出,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建立并长期维持的农业大集体经济和人民公社制度,并没有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是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水平,不利于农业和农村副业的发展,使我国农业长期处于慢性徘徊和缓慢发展之中,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农民生活长期维持在温饱线上下,有一部分生产队长期以来只给社员分配口粮,而没有一点现金分配。(三)本文以不掩恶,不虚美的学风,首次指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销合作社始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群众自己的合作商业组织,它在实质上是“官办”企业和政府的附属物,在本质上与国营商业完全一样,都是全民所有制,在人、物、财方面都由国家实行“包配”。正是由于供销合作社的官办性质,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商业工作屡屡出现“政府行为化”,使供销合作社这只用来“勾连”城市和农村的“抓手”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屡屡违反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在城乡经济交流中总是以“多购、少留”、“少供、价高”的形式偏向城市、干部职工、工业,而忽略和损伤农村、农业、农民。这种做法不利于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有损商业工作的“专业性”,不能很好地发挥流通对生产的积极反作用,并且使商业部门的经营管理陷于混乱,增大了商业企业的亏损、贪污、盗窃,加重了国家财政对商业企业的“补贴”负担。(四)本文创造性地提出,计划经济体制下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强盛不是它的正常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衰落却是它的正常状态:计划经济体制下,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强盛只是一种“虚态”,它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国家依靠行政力量维持着它在饮食业、纯商业、服务业等方面的垄断地位,国家对农民的家庭副业、自由市场、“私商”等进行了严格控制,并且绝对不允许农民弃农经商、干部职工弃工经商。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十分强大,但是全国的商业却陷入了长期的呆滞状态,整个国民经济也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放弃了依靠行政力量维持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垄断地位的做法,并且允许农民经商、干部职工经商、无业者经商、开放自由市场、放弃对“私商”的管制,最终在商业领域形成了“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供销合作社衰落了,但是这种衰落正是它由“虚态”向“实态”转化的表现。因为它的衰落意味着以个体商业和私营商业为主的其它经济成分的商业主体的兴旺发达,意味着城乡人民群众可以随时得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和优良的服务,意味着国家摆脱了因弥补供销合作社的亏损而长期背负的财政包袱,意味着我国的商业繁盛了,意味着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表明我们终于摸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弄明白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理论课题。
董岩[5](2010)在《农村基层供销社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研究 ——以莒南县供销合作社为例》文中提出供销合作社作为伴随着新中国产生的经济产物,在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乃至今天经济贸易全球化、信息化的演变过程中,其本身的优势和职能渐失已经成为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巨大障碍。在新的经济条件下,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对于供销社生存十分重要。本文分五部分简单论述了供销社改革发展的历程、所面临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发展空间和定位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结合供销社职能和现存的组织网络体系,供销社在服务“三农”方面,以其独特的组织网络存在着进一步发展甚至可能壮大的优势空间。如何利用供销社现有优势巩固自身发展,成为本文论述的重点。通过分析当前供销社的现状和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结合当前我国集中力量服务“三农”的发展大局,通过分析比较农村基层供销社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其面临的机遇与威胁,探索供销社发展的思路。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历史分析、结构分析、比较分析等。通过分析供销社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出供销社这个经济组织在历史环境中的优势劣势,通过总结分析供销社在当前经济条件下的独特优势和发展障碍。结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状况和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寻求供销社可持续发展的着眼点。供销合作社是农民群众集体所有的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社员之间的相互合作组成了基层供销合作社,基层社之间及其逐级合作与联合,构成了县、市、省联合社和全国总社,从而形成了遍布城乡、上下贯通的供销合作社网络和体系。供销合作社通过业务经营活动满足广大社员的经济、社会等各种需求,实现办社宗旨,体现自身价值。因此,合作与联合是供销合作社的题中之义。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供销合作社被作为执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分配工具,按照“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上级社与下级社之间的联系纽带是商品分配的计划、重要物资的调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业务联合与合作关系,导致了“合作社不合作、联合社不联合”,“大系统、小企业”的顽疾。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也曾经尝试过开展业务合作与联合,如20世纪80年代曾经探索过“工业品联购分销、农产品分购联销”的合作与联合模式,但由于观念、体制、机制和利益分配的原因,也都夭折了。本文以莒南县供销社较先进的模式为例,结合山东省的农业大省实际,进一步探索供销社的发展思路。供销合作社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的条件和优势其它组织无法相比。供销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其宗旨是为“三农”服务,主要阵地在农村,服务对象是农民,与“三农”有着天然的联系,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地缘优势。供销合作社目前是我国最大的合作经济组织,是通过经营活动来满足广大社员物质文化需求的,供销社开展各种经营活动的过程,就是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也是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供销合作社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辅相成。在建设新农村的新形势下,供销合作社更要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人才、资产、网络、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市场竞争为新农村建设多做贡献。
龚丽娜[6](2010)在《基层供销社回归“三农”的实践与探索》文中指出供销社根在农村,基础是农业,主体是农民,如果离开了农村、农业和农民,供销社将因失去生存的空间而成为历史。阐述了近些年来基层供销社回归"三农"的实践,并就基层供销社回归"三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应对之策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期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宋言贺[7](2006)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背景下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农村供销合作社从初创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有着辉煌的成就和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供销社的风光不再,日渐衰落,进入了一段较长的低迷发展时期。近几年来,由于政府的重视和供销系统上下努力,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众多的农村基层社仍处于困境,经营惨淡,生存艰难,甚至在有些地方出现了组织萎缩,成为整个供销合作社系统改革发展的最薄弱环节。我国农业生产已经进入产业化经营新阶段。在各地的经济活动中,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组织形式,各种新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涌现并蓬勃发展。合作社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各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社活跃在农业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合作社一方面坚持合作制原则,同时在经营体制,治理结构等各方面也在发生着变化。在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为其重获新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供销合作社尤其是农村基层社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要求,根据实际,以多样化的合适的形式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逐渐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其改革目标。山东省莘县供销合作社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通过对其发展过程的实证分析,可能对全国农村供销社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改革和发展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宋言贺,布娲鹣·阿布拉[8](2006)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背景下基层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文中提出供销合作社总体状况已经有了明显好转,但基层社的改革和发展严重滞后,成为全系统改革和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兴未艾,在实现农户与市场的对接中需要有效的组织载体。供销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其为农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基层社的情况各异,应根据具体条件,以适合自身的形式,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实现富民强社。
本报综合[9](2005)在《百花齐放 献言改革》文中指出编者按:2005年11月8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特约研究员首届年会暨基层社改造与新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近年来,随着 “四项改造”的不断深化,供销合作社在组织体制、经营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已经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研究作为支撑和指导,为此,?
韩志峰[10](2005)在《改革十年间 低谷变通途》文中提出这一切让人振奋 2005年1月,当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第四次代表大会开幕的时候,供销合作社系统让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刮目相看。 “经过艰苦努力,2004年,全系统汇总盈利50.5亿元。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不但解决了生存问题,而且为今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从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入手改造基层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入手改造基层社(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二、已有研究成果评述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供销合作社的理论和实践渊源 |
一、马列经典作家关于合作社的重要论述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社的有关论述 |
(二)列宁的合作社理论和实践 |
二、近代中国合作运动的理论和实践 |
(一)合作思想在我国的广泛传播 |
(二)新中国成立前中共领导的合作社运动 |
第二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兴起与扩张(1949-1952) |
一、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政治—经济动因 |
(一)政治动因: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
(二)经济动因:城乡物资交流的迫切需要 |
(三)重要因素:为工业化提供有效支撑 |
二、供销合作理论的建构与政策体系的形成 |
(一)供销合作理论的初步建构 |
(二)政策举措的密集出台 |
三、“放手发展供销合作社” |
(一)整顿老社 |
(二)发展新社 |
第三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规范发展与功能提升(1953-1956) |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供销合作社的新使命 |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
(二)供销合作社新任务的提出 |
二、基层组织体系的完善和规范管理的加强 |
(一)加强组织建设 |
(二)强化民主管理 |
(三)健全管理制度 |
三、“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针的全面贯彻 |
(一)供应生产资料 |
(二)扶持农村副业生产 |
(三)新仓经验与“结合合同”的普遍推行 |
(四)开展生产救灾 |
四、对农村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一)改造背景和改造形式 |
(二)对农村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三)对农村小商小贩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四章 大跃进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的“下放”与 “恢复”(1957-1965) |
一、农村基层供销社下放“人民公社” |
(一)县以上机构合并及所有制性质的改变 |
(二)农村基层社“下放”人民公社 |
二、大跃进狂飙中的“大购大销”风潮 |
三、“多重压力”下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恢复 |
(一)恢复供销合作社的决策过程 |
(二)供销合作系统的重建 |
四、农村供销合作社的继续发展 |
(一)“轻装上阵”——开展“三清”运动 |
(二)“强化服务功能”——开展改善经营管理运动 |
(三)“拓展服务网点”——大力发展代购代销店 |
第五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徘徊与曲折发展(1966-1976) |
一、对供销合作社的“大批判”及后果 |
(一)“大批判”引发思想混乱 |
(二)供销合作社的组织撤并和性质变化 |
(三)“贫下中农管理农村商业”的普遍推行 |
二、在“文革”中的曲折发展 |
(一)供销合作社的再次恢复 |
(二)为稳定农业生产发挥关键作用 |
第六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1977-1991) |
一、农业政策的调整与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有关争论 |
(一)农业政策的调整与农村市场的变化 |
(二)改革大潮中供销合作社改革方向的有关争论 |
二、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
(一)恢复“三性”,启动供销合作社改革(1979-1983) |
(二)实行“五个突破”,变“官办”为“民办”(1984-1985) |
(三)抓好“六个发展”,建立综合服务体系(1986-1991) |
三、二十世纪80年代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总体评价 |
第七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脱困”与“新生”(1992-2002) |
一、农村供销合作社陷入经营困境 |
(一)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农村供销社陷入经营困境 |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陷入困境的多维分析 |
二、全行业扭亏为盈目标的实现 |
(一)《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指明方向路径 |
(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恢复为“脱困”提供组织保障 |
(三)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为脱困提供政策保障 |
三、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创新发展 |
第八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作用和基本经验 |
一、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作用 |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发展演进的基本经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当代中国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国家—市场的范式(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主题 |
三、基本概念及范畴界定 |
四、国内外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五、论文的思路、内容与架构 |
六、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七、论文的主要创新 |
第一章 当代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历史渊源(1949年以前) |
第一节 思想渊源—民国时期合作思想的繁荣 |
一、国外重要合作思想在中国传播 |
二、国内合作界的思想创新 |
第二节 实践渊源—民国时期合作实践的探索 |
一、民国知识分子的合作探索 |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合作运动 |
三、共产党统治区的合作实践 |
第二章 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形成与变迁(1949-1978年) |
第一节 国家建设与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形成 |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与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发端 |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供销合作社的崛起 |
第二节 国家运动影响下的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 |
一、人民公社化与供销合作社制度的扭曲及纠偏 |
二、文化大革命与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变异及整顿 |
第三节 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创新 |
一、建设性制度创新:建成贯通城乡的物资流通体系 |
二、破坏性制度创新:变身全民所有制经济 |
第四节 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制度绩效与评价 |
一、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绩效 |
二、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评价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供销合作社的市场化探索(1979-1991年) |
第一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探索的起因 |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与人民公社解体 |
二、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和社会服务体制变革 |
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与农产品价格放开 |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探索的过程 |
一、1978-1982年酝酿期:恢复“三性” |
二、1983-1992年突破、发展期:五个突破、六个发展 |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探索中的制度创新 |
一、建设性制度创新:民办方向与经营承包责任制 |
二、破坏性制度创新:独立体系断裂,受地方行政干预明显 |
第四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探索中的制度绩效与评价 |
一、市场化探索的制度绩效 |
二、市场化探索的制度评价 |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与供销合作社的市场化转型(1992-2001年) |
第一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的起因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
二、供销合作社面临严峻形势 |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的过程 |
一、1992-1995年:市场化冲击与谋求系统独立 |
二、1995-2001年:生存考验期 |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中的制度创新 |
一、建设性制度创新:系统再造及参与农业产业化 |
二、破坏性制度创新:供销合作社资产“被流失” |
第四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中的制度绩效与评价 |
一、市场化转型的制度绩效 |
二、对市场化转型的制度评价 |
第五章 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供销合作社制度新发展(2002-2012年) |
第一节 新时期供销合作社面临的新形势 |
一、“三农”问题凸显与国家对“三农"的大力扶持 |
二、基层供销合作社扭亏为盈,市场经营步入正轨 |
第二节 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发展过程 |
一、2002-2006年:市场化主导的“四项改造” |
二、2006年开始:国家支持下的“新网工程” |
三、2008年以后: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供销合作社新发展 |
第三节 “新网工程”—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创新 |
一、国家扶持下的供销社“新网工程” |
二、“新网工程”的现实应用 |
三、“新网工程”的预期效果 |
第四节 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绩效与评价 |
一、新时期供销社的制度绩效 |
二、新时期供销社的制度评价 |
第六章 当代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国内比较与国际借鉴 |
第一节 国内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 |
一、云南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案例 |
二、江苏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案例 |
三、台湾农业合作社的制度变迁案例分析 |
第二节 对日本、美国合作社制度的考察与借鉴 |
一、对日本农协制度的考察与借鉴 |
二、美国农业合作社制度的考察与借鉴 |
第三节 国内外比较带来的启示 |
一、合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力量的支持 |
二、成功的合作社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
三、建成社员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七章 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制度模式的历史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制度模式的历史总结 |
一、历史模式的理论支撑 |
二、历史模式的制度结构 |
三、历史模式的优点与不足 |
第二节 展望:构建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新制度模式 |
一、新制度模式的理论支撑 |
二、新制度模式的结构 |
第三节 两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
一、社有企业的多元化、集团化经营—公司化发展趋向 |
二、专业合作社与供销合作社融合发展 |
第四节 小结 |
一、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创新模式是中国特色制度创新模式的缩影 |
二、供销合作社真正打造成为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需要漫长的过程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发表的成果 |
致谢 |
(3)广东省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及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供销合作社的概念和性质 |
2.1.1 供销合作社概念 |
2.1.2 供销合作社性质 |
2.2 马克思主义合作社理论 |
2.2.1 合作经济是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
2.2.2 合作经济形式是对资本主义占有的一种否定 |
2.2.3 合作社形式多样且从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 |
2.2.4 国家要多方面扶持合作社 |
2.3 制度变迁的理论 |
2.3.1 制度变迁的内涵 |
2.3.2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
2.3.3 制度变迁的绩效 |
2.3.4 制度变迁的类型 |
2.4 网络组织理论 |
2.4.1 网络组织理论概述 |
2.4.2 网络组织成员间具有资源互补性 |
2.4.3 网络组织成员间依靠关系协调 |
2.4.4 供销社属于网络组织 |
2.5 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绩效评估:前沿生产函数 |
2.5.1 DEA-Malmquist 方法和模型 |
2.5.2 三阶段 DEA 方法 |
第三章 传统时期广东省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及效率分析 |
3.1 传统时期广东省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历程 |
3.1.1 萌芽阶段(1951 一 1978 年) |
3.1.2 市场化探索阶段(1979—1992 年) |
3.1.3 市场化适应阶段(1993——2008 年) |
3.2 传统时期广东省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
3.2.1 制度变迁的需求分析 |
3.2.2 制度变迁的供给分析 |
3.2.3 制度变迁的目标选择 |
3.2.4 制度变迁方式 |
3.3 传统时期广东省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经济效率 |
3.3.1 静态分析 |
3.3.2 动态分析 |
3.3.3 总体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时期广东省供销合作社制度创新及效率分析 |
4.1 新时期广东省供销合作社创新制度 |
4.2 新时期广东省供销合作社创新路径 |
4.3 新时期广东省供销合作社创新实践 |
4.3.1 联合社 |
4.3.2 基层社 |
4.3.3 社有企业 |
4.4 新时期广东省供销合作社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 |
4.4.1 创新动力 |
4.4.2 创新目标 |
4.4.3 创新方式 |
4.5 新时期广东省供销合作社制度创新经济效率测评 |
4.5.1 变量选择 |
4.5.2 效率特征 |
4.5.3 总体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期广东省供销合作社制度创新案例分析 |
5.1 联合社典型案例:东莞市供销合作联社 |
5.1.1 制度创新的背景 |
5.1.2 制度创新的内容 |
5.1.3 制度创新的绩效 |
5.1.4 主要经验与启示 |
5.2 基层社典型案例:乐从基层供销合作社 |
5.2.1 制度创新的背景 |
5.2.2 制度创新的内容 |
5.2.3 制度创新的绩效 |
5.2.4 主要经验与启示 |
5.3 社有企业典型案例: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 |
5.3.1 制度创新的背景 |
5.3.2 制度创新的内容 |
5.3.3 制度创新的绩效 |
5.3.4 主要经验与启示 |
5.4 广东省供销合作社制创新案例的经济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时期广东省供销合作社制度创新效率和影响因素分析 |
6.1 改革政策效率评价——DID 模型 |
6.1.1 模型设定――DID 方法 |
6.1.2 变量选择 |
6.1.3 回归结果 |
6.1.4 结果分析 |
6.2 改革效率影响因素分析——LOGISTIC 模型 |
6.2.1 模型设定――Logistic 方法 |
6.2.2 变量选择 |
6.2.3 计量结果 |
6.2.4 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2.1 优化供销社流通方式 |
7.2.2 加快基层社体制改革 |
7.2.3 提升社有企业抗风险能力 |
7.2.4 创新财政资金扶持方式 |
7.2.5 多元化供销合作社扶持政策 |
7.3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史料与方法 |
四 论文思路与框架 |
第一章 中国合作事业的历史回溯 |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合作事业 |
一 国民政府时期合作事业的发展概况 |
二 国民政府时期合作事业的特点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合作运动 |
一 毛泽东的合作社理论 |
二 刘少奇的合作社理论 |
三 1921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作运动 |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49-1953) |
第一节 先天不足的产儿:自上而下建立供销合作社 |
一 自上而下的组导工作 |
二 先天不足与后天变异 |
第二节 探索之中的业务经营 |
一 业务经营概况 |
二 业务经营中的两个特点 |
三 业务经营中的问题 |
第三节 业务经营的中轴线:计划统计制度的奠基 |
一 全国总社对计统制度的宏观勾勒 |
二 南阳县供销合作社先天计统工作的加强 |
第四节 经营效益的晴雨表:财务制度的创立 |
一 全国总社有关财务工作的原则性规定 |
二 南阳县供销社系统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 |
第五节 生产救灾与增产节约 |
一 生产救灾运动 |
二 增产节约运动 |
第六节 官办抑或民办 |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541957) |
第一节 业务经营范围的相对固定 |
一 供销社的三大任务 |
二 供应业务分析 |
三 收购与推销业务分析 |
第二节 领导农村市场 |
一 占据农村市场领导地位 |
二 领导农村私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
三 合理安排农村市场 |
四 开放与管理农村自由市场 |
第三节 由支持生产救灾到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一 支持灾区生产自救 |
二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第四节 年复一年的增产节约运动 |
一 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目的和原因 |
二 增产节约运动的内容 |
第四章 大跃进时期的南阳县农村商业(19581960) |
第一节 商业"革新"运动 |
一 商业体制的革新 |
二 商业技术革新 |
第二节 跳出商业圈子大办工业 |
一 商办工业兴起的原因 |
二 建厂情况概论 |
第三节 得不偿失的支持人民公社发展多种经营运动 |
一 支持人民公社大办工厂 |
二 贻笑大方的副食品大生产运动 |
第四节 业务分析:支持工农业大跃进掀起购销狂潮 |
一 掀起生产资料供应狂潮 |
二 向工农业劳动大军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料和服务 |
三 农副产品收购:向农副土特废品"进军" |
第五节 评大跃进时期的商业 |
一 政治挂帅的消极作用 |
二 大购大销的严重后果 |
第五章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611965) |
第一节 业务经营 |
一 商业调整概论 |
二 供销社主营的大类商品的购销原则 |
三 忙于救灾的1961年 |
四 开始恢复的1962年 |
五 恢复任务的完成 |
第二节 农村私商问题 |
一 农村私商问题的由来 |
二 由改造到领导 |
三 由领导到挤压 |
第三节 开放集市贸易 |
一 我国农村商业体制回溯 |
二 国家有关农村集市贸易的政策规定 |
三 南阳县开放农村集市贸易的个案分析 |
第四节 饮下大跃进酿造的苦酒 |
一 反对商品"走后门"运动 |
二 商品"三清"运动 |
三 改善经营管理运动 |
第五节 大队代购代销点的建立 |
一 建立的背景 |
二 性质和任务 |
三 业务经营及财务管理 |
四 代购代销员 |
五 领导管理 |
第六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一 中央政府有关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方针政策 |
二 供销社系统支持农村多种经营的措施 |
三 南阳县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概况 |
四 不该消逝的副业"单干" |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661976) |
第一节 商业系统的文化大革命 |
一 "批" |
二 "树" |
三 "改" |
第二节 业务经营分析 |
一 服务农业生产 |
二 服务农民生活 |
第三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一 大力支持社队集体副业的发展 |
二 社员家庭副业的尴尬处境 |
第四节 农村私商问题 |
一 对私指导思想 |
二 对私政策 |
三 对私商的冲击 |
四 南阳县处理私商问题的个案分析 |
第五节 集市贸易问题 |
第七章 徘徊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76-1978) |
第一节 "双学一推"运动 |
一 搞好"学、揭、批" |
二 做好企业整顿 |
三 大树先进典型 |
第二节 集市贸易问题 |
一 狠批"四人帮"炮制的哈尔套经验 |
二 徘徊中的集市贸易政策 |
第三节 业务经营分析 |
一 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 |
二 农民生活资料的供应工作 |
三 农副土特产品的收购工作 |
第四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一 以购促产 |
二 抓好商品基地建设 |
三 支持社队企业的发展 |
四 南阳县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概况 |
第八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79-2010) |
第一节 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改革 |
一 改革的背景 |
二 改革的内容 |
三 评供销合作社的改革 |
第二节 业务经营分析 |
一 业务经营概览 |
二 棉花经营 |
三 农资供应 |
第三节 官办转民办的尝试 |
一 股金风波 |
二 领办农村专业合作社 |
三 强化为农服务功能 |
结语 |
一 百年回眸 |
二 展望未来 |
征引文献 |
后记 |
(5)农村基层供销社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研究 ——以莒南县供销合作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Dongyan |
1 选题背景与研究方案 |
1.1 选题意义 |
1.2 供销社概念界定与历史沿革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联合社的定位综述 |
1.3.2 基层供销社的定位综述 |
1.3.3 国外合作社模式比较分析综述 |
1.4 相关理论依据 |
1.5 研究方案 |
2 莒南县供销社的生存环境分析 |
2.1 莒南县概况 |
2.2 宏观环境 |
2.2.1 经济环境 |
2.2.2 政策与法律环境 |
2.2.3 行业发展 |
2.3 微观环境 |
2.3.1 供销社的服务对象 |
2.3.2 供销社的竞争对手 |
2.3.3 供销社的供销渠道 |
3 莒南县供销社的生存现状与存在问题 |
3.1 莒南县供销社概况 |
3.2 莒南县供销社经营现状 |
3.2.1 经营体制和资产状况 |
3.2.2 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情况 |
3.2.3 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 |
3.3 “莒南模式” |
3.3.1 “莒南模式”的创新与尝试 |
3.3.2 “莒南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
3.4 存在问题 |
3.4.1 传统体制下政社行为不分的状况一直没有多大改变 |
3.4.2 有“点”而无“网”,选“点”嫌贫爱富,优势发挥不出来 |
3.4.3 基层供销社的制度功能主要是追求自身的经济盈利 |
3.4.4 与农合作和广泛联合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
3.4.5 思想上满足现状,观念上固守陈规 |
3.4.6 农村连锁商业并不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无形中增加了融资过程中的还贷风险 |
4 分用 SWOT 矩阵对莒南县供销社进行分析 |
4.1 莒南县供销社的优势(S) |
4.1.1 社会经济组织特性有利于在农村更广泛地发挥作用 |
4.1.2 经营方式灵活实用更有利于贴近农民服务 |
4.1.3 传统的网点资源更有利于形成强大的经营服务网络 |
4.1.4 长期经营实践锤炼出一支适应农村市场的人员队伍 |
4.1.5 具有争取政策资源和抢抓市场机遇的传统优势 |
4.1.6 拥有“口碑传播”的品牌效应 |
4.1.7 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
4.2 莒南县供销社的劣势(W) |
4.2.1 重外延建设轻内涵建设,对经营网络建设只重数量不重质量 |
4.2.2 集体财产权利关系单一模糊,政社行为不分的状况束缚了广大干部职工创业积极性 |
4.2.3 经营网络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滞后于整个市场经济流通业态的发展 |
4.2.4 供销社自身能力太有限,目前还不足以完全担负起为“三农”服务的各项具体工作 |
4.2.5 基层社现有的物流条件还未完全具备现代要求,满足不了农民对于质和量的需求 |
4.2.6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对科技的需求 |
4.2.7 资金缺乏成为发展经营网络的“瓶颈” |
4.2.8 长期以来的无教育和教育表面化,自身理论研究的乏力 |
4.2.9 企业文化建设还有待于加强 |
4.3 机遇(O) |
4.3.1 政策性文件的出台,为供销社改革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 |
4.3.2 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巨大,为供销社开拓农村市场提供了广阔空间 |
4.3.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为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
4.3.4 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农业产业化,为供销社大有作为创造了广阔空间 |
4.3.5 外部环境日益改善,为供销社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
4.4 威胁(T) |
4.4.1 金融危机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给供销社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
4.4.2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对供销社应对能力的严峻考验 |
4.4.3 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暴露出供销合作社自身存在的诸多缺陷 |
5 对策 |
5.1 确立三个支点 |
5.2 抓住三个环节 |
5.3 做好三篇文章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层供销社回归“三农”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基层供销社回归“三农”的实践 |
1.1 基层供销社回归“三农”的改造工作已经开始启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1.1.1 兴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改造基层社。 |
1.1.2 引入现代流通方式,将基层社发展成为“三农”服务的综合服务组织或网络终端。 |
1.1.3 开放办社,用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改造基层社。 |
1.1.4 实行解散、破产、合并为中心社,或实行一县一社。 |
1.2 各地基层供销社在为农服务、回归“三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创造了许多成功的模式 |
1.2.1“浙江模式”。 |
1.2.2“河北模式”。 |
1.2.3“四川西充模式”。 |
1.2.4“黑龙江大庆模式”。 |
2 基层供销社回归“三农”的探索 |
2.1 基层供销社回归“三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1 认识问题没有完全解决。 |
2.1.2 参与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专业合作社发展受到制约。 |
2.1.3 基层供销社产权不清。 |
2.1.4 基层供销社向“商”演变易,向“农”延伸难。 |
2.1.5 参与农业产业化改造的政策环境有待理顺。 |
2.2 基层供销社实现回归“三农”的对策 |
2.2.1 重视发挥基层供销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
2.2.2 赋予基层供销社在新形势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重要任务。 |
2.2.3 加强指导服务,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基层供销社的改革和发展。 |
2.2.4 从制度层面上研究解决基层社建设的根本问题。 |
2.2.5 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努力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合作经济组织。 |
(7)农业产业化经营背景下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结构 |
1.3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二章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
2.1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相关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三章 我国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
3.1 合作社在我国的早期实践 |
3.2 新中国供销合作社的产生与发展 |
3.3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
3.4 国外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借鉴 |
第四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契机 |
4.1 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组织模式的比较 |
4.2 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组织形式 |
4.3 农村供销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性 |
第五章 山东莘县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实证分析 |
5.1 概况介绍 |
5.2 莘县供销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形式 |
5.3 莘县供销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就和作用 |
5.4 莘县供销社发展现状分析 |
5.5 结论和借鉴 |
第六章 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改造和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 |
6.1 农村供销合作社在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职能定位 |
6.2 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实现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
6.3 改革和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具体建议 |
6.4 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保障机制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从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入手改造基层社(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D]. 李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2]当代中国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国家—市场的范式[D]. 陈振平. 武汉大学, 2013(07)
- [3]广东省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及效率研究[D]. 张大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5)
- [4]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D]. 李建中. 南京大学, 2010(08)
- [5]农村基层供销社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研究 ——以莒南县供销合作社为例[D]. 董岩.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2)
- [6]基层供销社回归“三农”的实践与探索[J]. 龚丽娜.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03)
- [7]农业产业化经营背景下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研究[D]. 宋言贺. 新疆农业大学, 2006(02)
- [8]农业产业化经营背景下基层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J]. 宋言贺,布娲鹣·阿布拉. 中国农学通报, 2006(04)
- [9]百花齐放 献言改革[N]. 本报综合. 中华合作时报, 2005
- [10]改革十年间 低谷变通途[N]. 韩志峰. 中华合作时报,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