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警惕中药的不良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毛璐,林平,张威,刘方[1](2021)在《北京市2013—2019年药物性肝损伤相关医疗纠纷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发生药物性肝损伤(DILI)相关医疗纠纷的原因。方法检索北京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结案的用药相关医疗纠纷案例Excel数据表, 收集2013—2019年结案的DILI相关医疗纠纷案例资料, 对案例的分布特点、相关药品、发生纠纷原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到30件DILI相关医疗纠纷案例。30例患者中女性23例(76.7%), 男性7例(23.3%);年龄3个月~66岁, 中位年龄37岁;门诊患者25例(83.3%), 住院患者5例(16.7%);致肝损伤药物为中药(汤剂和/或中成药)者20例(66.7%), 西药者6例(20.0%), 中药+西药者4例(13.3%)。涉案医院中三级医院占80.0%(24/30), 中医专科医院占60.0%(18/30)。30件案例中19件(63.3%)被判定医方有责, 发生肝损伤的原因为用药缺陷/错误;其中责任人为医师者17件(89.5%), 护士者2件(10.5%);主要问题为用药前查问缺失、治疗期间缺乏监测、违规处方和过失致药物超量。结论 DILI相关医疗纠纷多发生在门诊, 涉案药物多为中药, 可能与医师(尤其是中医专科医院的医师)对中药的肝毒性缺乏认识, 对中药处方疏于管理有关。
阮如刚,徐挺立[2](2021)在《呼吸与危重学科中中药口服液、注射液现状调查与管理对策》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呼吸与危重学科中中药口服液、注射液的应用情况,为中药口服液、注射液使用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针对医院呼吸与危重学科接诊的200例患者及医院28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分析中药口服液、注射液使用现状与存在问题。结果:200例患者使用的中药包括玉屏风口服液、参麦注射液、苁蓉通便口服液。参麦注射液使用期间有18例出现不良反应,女性高于男性,超过60岁患者所占比例较高;与护理人员相比,医生对呼吸与危重学科中的中药口服液、注射液认知评分更高(P<0.05);14.29%医生、66.67%护理人员有中药口服液、注射液用药知识培训需求。结论:呼吸与危重学科中中药口服液、注射液使用期间需要警惕中成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问题,同时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培训,不断提高用药安全性。
杨妮娜,张蕾,宋艳琴,蔡定格[3](2021)在《2014—201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统计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统计分析2014—201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重点了解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基本情况,讨论中药临床药学开展的必要性和重点方向。方法收集2014—201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对总体情况、基本药物中成药监测情况、中药监测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4—2019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例数不断上升,同时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占比也逐年攀升。<14岁患者占比基本稳定,>65岁患者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化学药品占比将近5/6,中药占比1/6。随着总体报告例数的上升,中药不良反应例数连续5年呈下降趋势,从2014年17.3%降到2019年12.7%。注射给药约占2/3,口服给药约占1/3,注射给药途径中绝大多数以静脉给药为主,尤其是中药注射剂。2014—2019年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的前三均为皮肤及其附件、胃肠、全身性损伤。报告来源主体依旧是卫生医疗机构,其中以医生和药师居多,而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个人报告比例较低。基本药物中成药不良反应占基本药物整体不良反应的1/6。基本药物中成药不良反应涉及药品排名前三为内科、骨科、妇科。中药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逐年下降,老年人和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占比达到36%左右。涉及药品排名前三的为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益气养阴药,其中活血化瘀占绝大部分。结合给药途径主要以心脑血管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最突出。结论加强中药饮片和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力度,关注特殊人群中药合理使用情况。积极开展中药处方点评、中药不良反应监测、药师查房、中药咨询、科研等工作,最大限度降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曹亦楠[4](2021)在《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特征及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1):对比分析中药和西药所致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及病理学表现。研究(2):探讨药物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可借鉴的依据。方法研究(1):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8月至2019年5月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且具有肝组织病理检查的住院患者615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应用中药或西药所致DILI患者403例。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服药情况、血清学指标、自身抗体及病理学特征等临床资料,比较中西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点。研究(2):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8月至2019年5月药物性肝衰竭(Drug-induced liver failure,DILF)的住院患者221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77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根据患者出院时病情有无好转分为好转组和未好转或死亡组,分析DILF患者好转组与未好转或死亡组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DIL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研究(1)结果1.1 403例DILI患者中,247例(61.3%)由中药(包括中草药和中成药)导致,其中单味中药以何首乌、三七和白鲜皮为主,分别占比5.3%、2.4%、2.0%。中成药以骨康胶囊(5/247,2.0%)、仙灵骨葆胶囊(4/247,1.6%)为主。西药所致肝损伤者156例(38.7%),排名前三位分别是非甾体类抗炎药(23.1%)、抗生素(14.7%)、降脂药(4.5%)。1.2中药组与西药组平均年龄均为47岁,且均以女性为主,中药组女性所占比例高于西药组,两组在年龄与性别构成比间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在肝损伤类型方面,肝细胞损伤型266例,胆汁淤积型15例,混合型32例,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90例,分别占比66.0%、3.7%、7.9%、22.3%,两组在肝细胞损伤型和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之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根据肝脏损伤严重程度分为1级190例(47.1%)、2级62例(15.4)、3级及以上151例(37.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指标比较,中药组 ALT 水平[420.4(192.1,783.6)vs326.8(107.1,633.6)]及AST水平[244.1(126.1,460.0)vs 180.4(90.2,408.5)]均高于西药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中药所致肝损伤患者肝酶升高相对明显。在自身抗体方面,至少有一个自身抗体阳性者201例(201/403,49.9%),中药组123例(123/247,49.8%),西药组78例(78/156,50.0%),以ANA阳性为主,两组在自身抗体阳性率、ANA阳性率及在不同ANA抗体类型分布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病理学特征方面,两组在凋亡小体形成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间比较无差异(P>0.05)。1.3 247例HILI患者中自身抗体阳性率为49.8%(123/247),比较自身抗体阳性组与自身抗体阴性组患者的病理学特征,发现肝细胞点灶状坏死、脂肪变及肝细胞淤胆在HILI自身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中分布有差异(P<0.05)。156例单纯西药所致肝损伤患者中自身抗体阳性率为50.0%(78/156),肝细胞桥接坏死、汇管区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界面炎在DILI自身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中分布有差异(P<0.05)。2研究(2)结果2.1 77例DILF患者中,男性24例(31.2%),女性53例(68.8%),男女比例1:2.2,平均年龄(43±17)岁。DILF最常见的前三种致病药物依次是中草药(33.8%)、抗结核药物(27.3%)和解热镇痛药(11.7%)。本组病例中77例DILF患者中以肝细胞损伤型人数最多77.9%(60/77),7.8%为胆汁淤积型(6/77),3.9%混合型(3/77),10.4%患者为肝脏化学检查异常(8/77)。2.2根据DILF分型,其中急性肝衰竭26例(33.8%),亚急性肝衰竭45例(58.4%),慢加急性肝衰竭2例(2.6%),慢性肝衰竭4例(5.2%)其中有6例患者进行了肝脏组织学检查,此6例患者中有5例为亚急性肝衰竭,1例为慢加急性肝衰竭,出院时有3例患者好转,3例患者未达到好转标准。2.3 77例DILF患者中好转组为30例(30/77,39.0%),未好转或死亡组47例(47/77,61.0%)。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基线资料有:年龄、合并肝性脑病、服药类型、AST/ALT、TBIL、GLO、TP、INR 最高值、PLT、HCT、RBC、淋巴细胞计数、EO#(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性脑病(OR=5.768,95%CI:1.791-18.574,P=0.003)、淋巴细胞计数减少(OR=1.846,95%CI:1.008-3.130,P=0.023)及 RBC 降低(OR=2.537,95%CI:1.048-6.145,P=0.039)为DILF患者预后影响因素。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进行诊断效能分析,认为红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联合肝性脑病判断DILF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较单独诊断时高,但特异性不显着。结论1本研究中药所致损伤者居多,中草药以何首乌、三七和白鲜皮多见,中成药以仙灵骨葆胶囊、骨康胶囊等多见。西药排名前三位的是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生素和降脂药。2中药和西药致DILI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严重程度1级居多,中草药所致肝损伤患者ALT及AST水平较西药所致肝损伤者高。3中药和西药致DILI病理特点相近,凋亡小体更多见于中药所致肝损伤患者。两组患者在肝脏炎症活动及纤维化程度之间可能无明显的病理学差异。4肝细胞点灶状坏死、肝细胞脂肪变及肝细胞淤胆之病理学特征多见于自身抗体阴性中药所致肝损伤患者。而肝细胞桥接坏死、汇管区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界面炎均在自身抗体阳性西药所致肝损伤患者中分布较多。5药物性肝衰竭患者女性居多,最常见的前三种致病药物是中草药、抗结核药及解热镇痛药。其中以肝细胞损伤型居多。肝衰竭类型以急性肝衰竭和亚急性肝衰竭为主。6肝性脑病、红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是药物性肝衰竭患者预后影响因素。
党兆[5](2021)在《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的研制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在深入探究脑卒中患者用药安全现状和需求基础上,研制出具有良好信效度的居家脑卒中患者用药安全评估量表,可作为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的有效测评工具。方法:以知-信-行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世界卫生组织于2017年提出的用药安全五个时刻点为理论框架,成立专题小组,通过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专题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构建条目池,形成5个预设维度、36个条目原始量表。邀请到23位专家进行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采用界值法进行条目筛选,形成3个预设维度、33个条目测试版量表。采用方便抽样法,应用测试版量表,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337位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调查。采用条目选项分析法、临界值比较法、删除项的克朗巴赫?系数法、条目-总分相关系数法的方法对条目进行筛选,筛选出区分度好、同质性高、代表性好的条目,形成3个预设维度、32个条目的初始版量表。通过克朗巴赫?系数、重测信度、分半信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考评量表的信效度,最终形成3个预设维度、30个条目脑卒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结果:经过条目筛选,形成3个维度、30个条目脑卒患者居家用药安全量表。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量表的克朗巴赫?系数为0.886,维度的克朗巴赫?系数在0.738?0.822。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817,维度的折半信度为0.723?0.753。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93(P<0.01),维度的重测信度在0.762?0.871(P<0.01)之间。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内容效度指数均大于0.75。因子分析,KMO值为0.881,Bartlett球形检验P<0.001。探索性因子分析,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30个条目的因子载荷值均大于0.4,且与其他因子无交叉,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8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4.361%,8个公因子分别属于3个维度;条目与维度的相关系数和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4,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量表研制的整个过程遵循科学、严谨的原则,量表的内容明确、具体、客观。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脑卒中患者用药安全的评估。
李敏[6](2021)在《柴胡疏肝散加味方对肝郁气滞型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味方对肝郁气滞型PPPD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评价其对患者情绪、睡眠及中医证候等方面改善情况及用药安全性,为PPPD探索临床治疗的新思路。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6例肝郁气滞型PPPD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3例。治疗方案:两组患者均给予心理疏导治疗。对照组给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每早一次,初始治疗剂量为5mg/次,6天后加至10mg/次,连续服用12周。治疗组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味方汤剂,每日一剂,每次100ml,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连续服用12周。疗效评估指标为眩晕残障评分(DHI)、汉密尔顿焦虑评分(HAMA)、汉密尔顿抑郁评分(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于入组前、治疗第4周和治疗第12周各进行一次测评并记录。所有临床数据资料均录入至Epidata3.1软件中,再导入至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中并对各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评价疗效。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既往病史、DHI、HAMA、HAMD、PSQI及中医证候积分等评分比较上,各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在DHI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及PSQI评分上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评分下降更为显着,两组在治疗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在DHI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及PSQI评分上与治疗第4周相比,均进一步下降,治疗组评分下降更明显,两组在治疗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综合疗效:治疗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30%,其中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9.57%,其中治愈0例,显效3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疗效: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较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第4周进一步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6.96%,其中痊愈0例,显效4例,有效16例,无效3例;对照组总有效率73.91%,其中治愈0例,显效1例,有效16例,无效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体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治疗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腹泻,有1例患者出现头晕、恶心、食欲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对照组中有3例患者出现头晕加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04%。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味方治疗肝郁气滞型PPPD患者临床疗效好,可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治疗后,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及睡眠情况较前均有明显改善。本研究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柴胡疏肝散加味方未出现严重的不良事件,说明柴胡疏肝散加味方治疗肝郁气滞型PPPD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林秋波[7](2021)在《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药物性肝损害(Drug induced liver inj ury,DILI)是指由各类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草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等所诱发的肝损害[1,2]。DILI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之一,随着临床药物使用范围扩大、种类增多,目前HBV、HCV等病毒性肝炎有相对可控的治愈性,因此DILI已成为临床上最常见的肝损害原因之一。据统计,超过30000种的药物及化学制品可能存在潜在肝毒性[25],目前被证实有肝毒性的药物已有1100多种[3,4]。我国临床药物品种繁杂,随着新的疾病不断被发现,化学合成药物、生物制剂等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使用不规范的情况仍普遍存在;结合我国国情,我国国民对中草药的信任,中草药、天然药、保健品应用广泛;随着科技发展,药物研发,西药也被广泛用于临床,但药物安全性问题和DILI尚未得到医务人员和公众的足够重视,导致DILI每年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5-7],严重时出现肝衰竭,甚至死亡。药物性肝损害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由于目前DILI的治疗无特殊方法,关键在于对其重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和危害。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式,研究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提高临床医师及公众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通过医生及患者共同努力、预防,减少DILI的发生和危害。此举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154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我国药物性肝损害常用诊断标准[5]。通过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及用药情况、肝功能指标、血常规指标变化,并对肝损害进行临床分型、肝损害程度分度及预后判断,并对DILI患者年龄分组构成、性别比例、引起肝损害主要药物、临床表现、临床分型、肝损害程度及预后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病例154例,其中男性患者59例(38.31%),女性患者95例(61.69%);任何年龄均可发生DILI,本次研究中,年龄最小者6岁,年龄最大者72岁,平均年龄(44.1±14.31)岁,其中0-44岁有72例(46.75%),45-59岁有59例(38.31%),60-72岁有23例(14.94%);引起DILI的药物以中草药为主63例(40.91%),抗结核药27例(17.53%),抗肿瘤药17例(11.04%),免疫抑制剂8例(5.19%),抗菌药8例(5.19%),内分泌系统用药3例(1.95%),精神疾病用药3例(1.95%),非甾体抗炎药3例(1.95%),杀胚药3例(1.95%),降脂药2例(1.30%),避孕药2例(1.30%),消化系统用药1例(0.65%),具体药名不详者14例(9.09%)。154例患者临床分型中所占比例最多的是肝细胞损伤型(120例,占77.92%);其次是胆汁淤积型(21例,占13.64%);以混合型最少(13例,占8.44%)。154例病例中以轻度肝损害患者最多见,占59.09%(91例);中度、重度肝损害及肝衰竭患者所占比例相近,其中中度肝损害患者占12.99%(20例),重度肝损害患者占13.64%(21例),肝衰竭占14.28%(22例),肝衰竭患者中共有5名患者转至上一级医院进行了人工肝支持治疗,5例患者治疗后2例达治愈标准,好转2例,未愈1例。154例患者经治疗后达到治愈标准29人(18.83%),好转37人(24.03%),未愈患者88人(57.14%)。120例肝细胞损伤型中,未愈患者61例占50.8%;21例胆汁淤积型中,未愈患者15例占71.4%;13例混合型中,未愈患者12例占92.3%,经分析可见三种分型中混合型预后最差,肝细胞损伤型患者预后相对较好。研究结论:(1)药物性肝损害女性患者多发,药物以中草药、抗结核药及抗肿瘤药为主;(2)其临床表现与其他类型肝病临床表现类似,无明显特异性;(3)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常见,肝损害严重程度分级以轻度肝损害最多见;(4)三种临床分型中,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5)西药所致肝损害程度较中药所致肝损害程度轻;(6)三种临床分型中,混合型预后最差。
王世虎[8](2021)在《PRP结合经筋针刺治疗早中期KOA的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PRP结合经筋针刺治疗早中期KOA的疗效。探讨PRP结合经筋针刺疗法对早中期KOA的治疗效果及其潜在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早中期KOA患者提供借鉴。方法:符合条件的98例早中期KOA患者均来源于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骨科康复门诊中心,就诊起止日期为:2018年10月30日-2019年5月30日。以就诊时间顺序对患者进行编号,将入选病例通过Excel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其中PRP结合经筋针刺组49例,PRP组也为49例。试验组为PRP结合经筋针刺,对照组仅采用PRP注射治疗。PRP注射1次/周,经筋针刺1次/3日,2次/周,治疗时间3周,周日休息。两组患者的VAS和WOMAC评分将依次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统计。并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对两种治疗方案的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利用SPSS 21软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VAS评分、WOMAC评分以及总有效率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BMI值、K-L分级这些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治疗前的VAS及WOMAC评分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衡可比。2试验组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PRP结合经筋针刺组的的VAS和WOMAC评分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相比,PRP结合经筋针刺组的VAS和WOMAC评分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及12个月时均降低,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与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相比,患者的VAS及WOMAC评分在治疗结束后12个月时却出现升高,但差异尚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对照组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PRP注射治疗组的VAS和WOMAC评分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以及12个月时均降低,但差异的统计学意义(P<0.05)仅出现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和6个月时,而VAS及WOMAC评分虽然在治疗结束后12个月时仍降低,但差异已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相比,PRP注射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的VAS评分、WOMAC评分均降低,但差异尚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VAS及WOMAC评分却在治疗结束后12个月时出现上升,且差异呈现出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与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相比,VAS及WOMAC评分也在治疗结束后12个月时出现上升,并且差异也呈现出统计学意义(均P<0.05)。4组间比较:与单纯PRP注射治疗组相比,PRP结合经筋针刺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VAS评分、WOMAC评分均降低的更加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临床疗效:与PRP组相比,PRP结合经筋针刺组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均呈现出更高的总有效率,并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种疗法对早中期KOA患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PRP结合经筋针刺疗法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PRP注射治疗,并且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其对患者症状及功能的改善均显示出更大的优势,这证明了PRP结合经筋针刺治疗早中期KOA具有协同促进的效应,并且疗效持久,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祁雄飞[9](2021)在《肛周坐浴方治疗肛周湿疹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我院肛肠科自拟肛周坐浴方治疗湿热下注型肛周湿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湿热下注型肛周湿疹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2020年9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肛肠科门诊就诊,符合肛周湿疹西医疾病诊断标准和中医湿热下注证候诊断标准患者共计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以下称“派瑞松”)外搽,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肛周坐浴方熏洗坐浴,两组治疗疗程均为2周。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等情况,进行肛肠专科查体,评估患者病情,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肛周皮损直径、皮损形态、渗出情况和瘙痒程度,进行等级评分并计算总积分,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同时记录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药物安全性。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评价其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治疗前皮损直径、皮损形态、渗出情况和瘙痒程度单项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经过2周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皮损直径、皮损形态、渗出情况、瘙痒程度各单项评分及治疗总积分均较各自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者渗出情况评分、瘙痒程度评分及治疗总积分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损直径评分和皮损形态评分较对照组亦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疗效评价,治疗组治疗有效患者28例(其中痊愈6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患者22例(其中痊愈2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治疗组20例痊愈及显效患者中,复发2例,复发率为10%,对照组共10例,复发4例,复发率为40%,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内,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副作用,患者全身及局部耐受良好。结论:肛周坐浴方熏洗坐浴联合派瑞松外搽治疗肛周湿疹能有效改善患者皮损直径、皮损形态、渗出情况和瘙痒程度,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独使用派瑞松外搽治疗,并且对皮损渗出、瘙痒程度的改善效果优于单独派瑞松。肛周坐浴方治疗肛周湿疹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赵倩煜[10](2021)在《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探讨补肾益髓法对多系统萎缩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观察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患者与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HC),MSA-C 型、P 型之间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 state-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差异,以期对MSA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与临床量表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究患者症状与脑区间功能失连接的相关性,并探究MSA患者脑神经元活动、网络连接的变化与脑髓-脑气-脑神的关系。(2)本研究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出发,结合相关量表及fMRI检查,旨在观察补肾益髓法治疗MSA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探讨。(3)在任务态fMRI技术下,观察针刺太溪穴(KI3)对MSA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影响,探讨补肾益髓法中针刺穴位的作用机制及针刺穴位特异性,为脑髓-脑气-脑神的阐述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通过fMRI技术,探究MSA患者与HC脑神经元自发活动的差异,基于感兴趣区域进行全脑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选择种子点测量其与各脑区间的FC程度,以探索不同脑区间活动的差异性。并对全脑大尺度网络连接进行分析,以探讨全脑的FC属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将不同脑区之间的FC与统一多系统萎缩评估量表(Unified Multiple System Atrophy Rating Scale,UMSAR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究患者临床症状、认知水平与脑功能失连接的相关性。并对不同亚型MSA患者的脑神经元自发活动差异进行对比。(2)选择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MSA患者,通过对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的UMSARS-Ⅰ、UMSARS-Ⅱ、UMSARS 总分(Ⅰ+Ⅱ)、多系统萎缩非运动量表(Multiple System Atrophy-Non-Motor Symptom Scale,MSA-NMSS)、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自我评价量表(Over Active Bladder Symptom Scale,OABSS)、卧立位血压评分差异,评价补肾益髓法对MSA患者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卧立位血压、小便症状的影响,细分成亚组进行探讨。并随机选取患者行治疗前后fMRI检查,评价补肾益髓法的作用机制,与前期纯中药治疗研究的MSA患者进行对比,观察脑功能活动的差异。(3)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受试者于fMRI技术下针刺,并参考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针感测评。观察针刺太溪穴对MSA患者脑受损区域的影响,与针刺MSA患者非经非穴、针刺HC太溪穴的脑功能区域进行比较。结果:(1)从神经元自发活动而言,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小脑后叶、左楔叶神经元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降低,双侧距状回、舌回、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眶部额下回、楔前叶、左楔叶、右中央前回的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降低,且与UMSARS量表评分呈负相关。但大脑可通过大量投射联系对小脑进行代偿,可能出现左小脑前叶、双侧小脑后叶的ALFF值增加。从局部FC而言,与HC对比,MSA患者的脑FC在右颞下回、颞中回,双侧小脑后叶、眶部额下回、额下回三角部、额中回、扣带回后部,左楔前叶、辅助运动区减低。在双侧顶上小叶、中央后回升高。且额中回与楔前叶的功能连接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从全脑网络FC而言,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mode Network,DMN)、感觉运动网络与皮质下网络FC增强,皮质下网络与视觉网络FC增强,额顶区控制网络与DMN的FC受损;从亚型分析而言,MSA-P型较C型在左枕中回、顶下缘角回、角回、枕上回的ALFF值增加。双侧小脑后叶,左颞下回、颞中回、角回、枕中回的ReHo值增加。(2)治疗1个月后,3个亚组的UMSARS-Ⅰ、UMSARS-Ⅱ、UMSARS总分均较前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各条目评分而言,患者在跌倒、张力增高评分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增长幅度小于MSA自然病程进展度。从分组而言,病情严重程度越高,进展度也相对较快。3个亚组的MSA-NMSS总分治疗后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疲乏、尿频、排便困难、大便干燥、RBD、失眠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变化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OABSS总评分较治疗前小幅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各条目评分而言,尿急次数较前减少,变化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血压看,患者卧位收缩压较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立位收缩压也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卧、立位舒张压均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卧立位收缩压、舒张压压差均较前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3个亚组的UMSARS-Ⅰ、UMSARS-Ⅱ、UMSARS总分评分均较前升高,且亚组2升高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各条目评分而言,患者在跌倒评分较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泌尿系功能、张力增高、腿部灵活度、身体摇晃较前评分略降低,但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评分较前有所升高,但增长幅度仍小于MSA自然病程进展度。3个亚组的MSA-NMSS总分治疗后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肌肉酸痛、流涎、直立位(或坐位)头晕/晕厥、尿频、尿不尽、排便困难、大便干燥、RBD、失眠、记忆力减退均较前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MSA-NM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的患者占总人数的82.61%。OABSS总评分较前有所增加,从各条目评分而言,尿急较前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失禁较前增加,变化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膀胱因神经源性损害导致的小便异常,症状不易缓解。患者卧、立位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卧立位收缩压压差较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卧立位舒张压压差也较前减少,但变化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从fMRI而言,补肾益髓法治疗后MSA患者楔前叶和顶叶上回的ReHo增加,与纯中药治疗相比,枕叶神经元活动的局部激活更加显着。(3)从针感测评可知,针刺后的针感多在捻针时出现,且HC有针感的人数多于患者,尤其是放电感一项,VAS评分也显着高于患者。而患者自觉刺痛的人数多于HC,且患者和HC针刺感觉均以酸、麻、胀、放电感、刺痛为主。VAS评分均为中度得气感,基本感觉大致相同。针刺KI3后MSA患者双侧丘脑、尾状核的ALFF值增加,双侧舌回、距状回、小脑后叶,左枕中回、枕下回、颞中回、颞上回,右梭状回ReHo值降低,未见ReHo值增加脑区。而假针刺后仅出现右侧舌回ReHo值降低,证明了穴位特异性的存在。此外,针刺KI3可使HC的小脑前叶、纹状体、丘脑、海马ReHo值增加,ReHo值降低区域与MSA真针刺基本相同。结论:(1)MSA存在小脑前叶、小脑后叶、颞中/下回、眶部/三角部额下回、额中回、顶上小叶、中央后回、扣带回后部、楔前叶、辅助运动区神经元自发活动与全脑网络连接的异常,可能是MSA运动障碍与认知水平下降、情绪异常的基本神经机制,有望成为MSA临床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同时证实了 MSA患者脑髓-脑气-脑神的存在,以及其脑髓损害、脑气不足、脑神失守的生理状态。(2)补肾益髓法可延缓患者病情进展,且越早治疗,病情进展度越慢。同时该方法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对于患者立位收缩压具有显着的提升作用,也可以改善因体位变化导致的血压差,降低晕厥和跌倒的发作。而补肾益髓法干预治疗后MSA患者视觉区域的感知和躯体运动的连接被加强,使患者跌倒、身体摇晃、记忆力下降得到改善。与纯中药治疗相比视觉代偿增强,从评分上表现为对跌倒的改善更优。(3)针刺后HC与运动、记忆相关的脑区被即刻激活,而MSA相关脑区的ReHo值未见改变,从侧面印证了患者脑神经元损失的严重程度。白质纤维连接的损害,运动、认知相关脑区的萎缩,与脑髓损伤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且脑髓的补益耗时较长,因此针刺后无法即刻见效。而MSA针刺后大量脑区出现神经元自发性活动的改变,从侧面印证了脑神的存在。针刺KI3对视觉区域的调节作用,也可能与脑气的推动有关。因此本研究再次证实了 MSA患者脑髓-脑气-脑神的存在,并且针刺可能通过影响患者的脑髓-脑气-脑神而改善临床症状,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二、警惕中药的不良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警惕中药的不良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2)呼吸与危重学科中中药口服液、注射液现状调查与管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主要中成药口服液、注射液用药情况分析 |
2.2 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患者资料分析 |
2.3 中药口服液、注射液认知评分调查结果分析 |
2.4 中药培训需求情况调查结果 |
3 讨论 |
(3)2014—201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2014—2019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总体情况 |
2.2 2014—2019年基本药物中成药不良反应/事件监测情况 |
2.3 2016—2019年中药监测情况 |
3 讨论 |
3.1 中药不良反应数据讨论与思考 |
3.2 中药临床药学开展的必要性[12-13] |
3.3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重点方向及问题[14-18] |
3.4 中药临床药学开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4)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特征及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草药相关药物性肝损伤研究现况 |
1 概述 |
2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流行病学特征 |
3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
4 中草药诱导肝损伤潜在机制及作用靶点研究进展 |
5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特点 |
6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诊断进展 |
7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病理学特点 |
8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药物性肝衰竭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转归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药物性肝衰竭的流行病学特征 |
3 药物性肝衰竭的临床特点 |
4 药物性肝衰竭发病机制 |
5 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研究 |
6 药物性肝衰竭的治疗 |
7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中西药相关肝损伤临床及病理特征对照研究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资料收集 |
1.6 统计分析 |
2 研究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资料收集 |
1.6 统计分析 |
2 研究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的研制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3.研究意义 |
4.研究思路 |
5.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1.用药安全的概念及来源 |
2.用药安全国内外现状 |
3.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的现状 |
4.用药安全的相关测量工具 |
5.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三章 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条目池的构建 |
1.组建专题小组 |
2.构建理论框架 |
3.文献研究 |
4.质性研究 |
5.条目池的形成 |
6.条目的初步筛选和完善 |
7.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德尔菲法的量表条目筛选 |
1.德尔菲法 |
2.研究目的 |
3.研究对象 |
4.研究方法 |
5.第一次临床预调查 |
6.研究结果 |
7.第二次临床预调查 |
8.研究讨论 |
第五章 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条目的筛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4.研究结果 |
5.研究讨论 |
第六章 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4.研究结果 |
5.研究讨论 |
6.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量表的使用方法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1.研究结论 |
2.研究创新点 |
3.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医护人员知情同意书 |
附录 2 |
附录 3 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 4 |
附录 5 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第一轮专家咨询表 |
附录 6 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
附录 7 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测试版量表 |
附件 8 知情同意书 |
附件 9 脑血管疾病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件 10 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初始版量表 |
附件 11 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终版量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柴胡疏肝散加味方对肝郁气滞型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临床研究对象 |
1.2 一般情况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终止试验标准 |
2.6 脱落病例的处理 |
3 研究方案 |
3.1 研究分组 |
3.2 治疗方案 |
3.3 研究观察指标 |
3.4 疗效评价标准 |
3.5 安全性评定标准 |
3.6 统计学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统计学分析 |
4.2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量表基线比较 |
4.3 治疗效果对比 |
4.4 病例脱落情况 |
4.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讨论 |
1 PPPD的病因病机分析 |
2 对照组药物选择分析 |
3 治疗组方药分析 |
4 疗效分析 |
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附表 |
附录3 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药物性肝损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PRP结合经筋针刺治疗早中期KOA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终止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方法 |
2.3 对照设计 |
2.4 盲法设计 |
2.5 干预方案 |
2.6 评价指标 |
2.7 统计学分析 |
2.8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分析 |
3.1 研究完成情况 |
3.2 一般情况比较 |
3.3 VAS评分比较 |
3.4 WOMAC评分比较 |
3.5 临床疗效 |
3.6 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
4 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KOA的认识 |
4.2 .中医学对KOA的认识 |
4.3 本研究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
4.4 研究结果分析 |
4.5 不良反应的分析 |
4.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WOMAC评分 |
附录2 VAS评分 |
附录3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肛周坐浴方治疗肛周湿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肛周湿疹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一、中医有关肛门的论述 |
二、肛周湿疹的病因病机 |
三、肛周湿疹的治疗 |
四、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肛周湿疹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
一、肛周皮肤解剖和生理特点 |
二、肛周湿疹的流行病学研究 |
三、肛周湿疹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特点 |
四、肛周湿疹的治疗 |
五、肛周湿疹的预防护理 |
六、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
一、病例选择 |
二、研究方法 |
三、治疗 |
四、观察指标及观察节点 |
五、疗效评价 |
六、统计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情况 |
二、入组基线比较 |
三、疗效评价 |
四、安全性评价 |
五、复发率评价 |
第三节 讨论 |
一、肛周湿疹病因学研究 |
二、中药熏洗疗法 |
三、肛周坐浴方组方思路分析 |
四、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四节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病例报告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探讨补肾益髓法对多系统萎缩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多系统萎缩的认识 |
1、多系统萎缩的定义、历史溯源与流行病学研究 |
2、多系统萎缩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研究 |
3、诊断标准与临床表现 |
4、影像学及其他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
5、西医治疗 |
6、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多系统萎缩的研究 |
1、古代文献对多系统萎缩病名的认识 |
2、多系统萎缩的病因病机 |
3、中医治疗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理解多系统萎缩及太溪穴的选穴依据 |
1、MSA与脑髓、脑气、脑神的关系 |
2、针刺太溪穴与脑髓、脑气、脑神的关系 |
3、太溪穴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多系统萎缩患者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3、临床资料 |
4、研究方案 |
5、结果 |
6、讨论 |
7、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补肾益髓法治疗多系统萎缩的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3、临床资料 |
4、研究方案 |
5、结果 |
6、讨论 |
7、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针刺多系统萎缩患者太溪穴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3、临床资料 |
4、研究方案 |
5、结果 |
6、讨论 |
7、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警惕中药的不良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2013—2019年药物性肝损伤相关医疗纠纷案例分析[J]. 毛璐,林平,张威,刘方.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1(11)
- [2]呼吸与危重学科中中药口服液、注射液现状调查与管理对策[J]. 阮如刚,徐挺立.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17)
- [3]2014—201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统计分析[J]. 杨妮娜,张蕾,宋艳琴,蔡定格.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21)
- [4]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特征及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曹亦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的研制与评价[D]. 党兆. 延安大学, 2021(09)
- [6]柴胡疏肝散加味方对肝郁气滞型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敏.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D]. 林秋波. 大理大学, 2021(09)
- [8]PRP结合经筋针刺治疗早中期KOA的疗效研究[D]. 王世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9]肛周坐浴方治疗肛周湿疹的临床研究[D]. 祁雄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探讨补肾益髓法对多系统萎缩的作用机制[D]. 赵倩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