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下加强学校德育管理模块的优化与建设

素质教育背景下加强学校德育管理模块的优化与建设

一、论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加强学校德育管理模块的优化和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夏红梅[1](2021)在《中学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以重庆市A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王纲[2](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前所未有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教育领域。大学生第二课堂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登上高校教育舞台,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传承、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管理载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手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作用和意义日益明确,其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二课堂以实践性、灵活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角色。人的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复杂因素的结果,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是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何对人的思想、品格、素质等隐性特质的评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外在测评判断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解决评价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和应用价值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长期探索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而在当今信息和数据的时代,社会和学生对评价有了更多的述求和期待,如同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位科学家以追求和证实因果关系为毕生志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回答这一“百年树人”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人的本质特征。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要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导致的结果,必须从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入手。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思想内化与外化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行为是思想外化的最直接表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的规律和特征,能直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知、情、意、行”是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领域,认知、情绪、意志最终都会通过行为进行表现,也只有行为才能真正被外界和自我感知和认识。综合以上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在思政教育评价的视角下,进行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研究,掌握新时期背景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形态、规律、影响等特征,探索行为研究用于思政教育评价及学生评价的途径与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对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必须依靠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最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在把握学生第二课堂行为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论证行为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纷繁复杂,这是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中,人们难以涉足的原因之一。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行为这一复杂现象的基础和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分析方法,符合了当今社会对论证的科学化、数据化、显性化思维方式的要求和期待,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引入到教育学、社会学研究的常用思路和方法领域。当然在当今数据为王的时代中,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绩效主义的倾向,使哲学、社会学界对以数据研究和归纳研究为方法的因果关系推导和评价体系多有批判,吸取这些批判研究的精华,注重理论论证和实验的严谨,以行为物理研究方法为基础,建立符合逻辑理论的数学模型和关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本色,从而使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支撑。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介绍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分析上解决为什么行为研究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在理论框架下对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形成适合这一特定教育活动的行为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建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框架,讨论行为研究的一般范式。第五章以实际案例和数据为基础介绍如何运用以上原理呈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第六章阐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政教育评价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工作机制。

王自清[3](2018)在《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体育在促进学生育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其中所蕴含、遵循的道德价值较为丰富。教育部高度重视体育的教化功能,提出要统筹体育、艺术和语文、历史、品德五科在综合育人方面的融合。由此多学科课程融合成为中小学生育德功能实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如何梳理和有效构建体育学科育德内容体系,实现体育与其它学科融合的育德,这是新时期中小学体育工作所面临的课题和重大挑战。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以学科融合为研究视角,对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内容、实施路径、要求等进行理论构建,并对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进行有效分析,形成中小学体育育德的行动方案,为中小学体育贯彻立德树人探索有效路径。研究表明:1.所构建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内容体系主要分成四个维度:即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社会责任和健康人格。国家认同维度包括:爱国奉献、国家荣誉、民族精神;文化自信维度包括:文化认知、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社会责任维度包括: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友善互助;健康人格维度包括健康身心、团队精神、意志品质等。2.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的特征主要有规范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实现中小学体育育德的路径是跨学科融合渗透。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实施的基本要求包括:文化育德:塑造校园体育文化体系、协同育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程育德:小学、初中、高中体育育德衔接的一体化、实践育德:认知与行为的统一等。3.现行的体育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都设置了与体育育德有关的目标,但部分体育课程标准的育德目标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育德目标的可操作性不足。4.大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对中小学生进行体育育德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对体育育德的目标理解不够准确、没有掌握正确的途径和方法等,导致体育育德效果不尽人意。中小学校领导较为重视体育育德,但贯彻落实力度不够。5.行动研究实施的成效分析表明,基于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目标设置充分体现了体育育德价值,学科教师育德的教学策略主要运用了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榜样学习等方法。6.行动研究的实施对学校领导层面的德育理念、学科融合的育德认知、学科教学与育德的关系等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促进学校领导更为重视体育育德的功能。行动研究有助于学科教师积极转变育德理念,有效树立“立德树人”、“学科融合”、“体育育德”等育德理念。行动研究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体育活动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意志品质、团结合作、遵守规则、竞争精神等有了更为清晰和积极的认知,体育品德素养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李梅芬[4](2018)在《学校德育管理模块的构建及价值探寻》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今学校教育中,把德育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想要加强学生的德育,首先就要从中学的德育管理开始入手,不仅可以大幅度提升德育管理的效率,还可以提升德育管理的效果。在现代的电子信息时代,教育事业的方方面面中都已经融入了电子信息技术,对于如何正确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来提升德育管理的效果,强化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目前是众多教育学者最为关注的事情。

宁建红[5](2018)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问题,历来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5年聚焦在“三农”问题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主动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所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动乡村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乡村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农业、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乡村要振兴,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还是要聚焦人的因素,在培养人的方面下功夫。教育是培养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和根本任务,那么从这个角度出发,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初中立什么“德”,如何立是非常值得思考。因此,基于这个背景,研究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通过调查,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现状,剖析农村初中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文章整体由四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概述了文章的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文章第一章阐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主要从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目标和提供有利环境展开论述。第二章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现状与成因分析中,通过问卷调查,从德育的管理理念、目标、计划、组织、过程、文化和方法等方面剖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现实问题与原因。第三章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对策,主要是从德育管理理念、德育管理者素质、德育课程管理、德育环境管理及德育合力的形成方面展开论述。

朱华[6](2017)在《高中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A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德育管理是高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从现代管理理论来看,德育管理可看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发展过程,高中生的德育管理因其对象的不同又有其特殊性。当前的社会大环境变化迅速,高中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在不断变化发展中的社会大潮中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与深入,学校逐渐意识到加强德育的重要性,党中央、国务院继发布《中学德育大纲》以及有关德育改革方面的决定之后又于2004年春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再一次强调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各大学校都积极开展德育,推动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但是,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家长注重孩子的成绩,学校看重学校的升学率,对学生的德育管理相对忽视。在此背景下延伸出来的德育不能真正满足素质教育的实际需求,尤其是一些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实践教学中,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导致德育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高中教育深受高考影响,一味注重提高自身的升学率,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严重忽略了德育,无法将德育落实到位,导致德育成为一种表面文章。因此,在这样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在对高中德育管理现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提出促进高中德育管理有效开展的对策势在必行。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A校为例,探究A校在德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论述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A校德育管理现状调查及分析,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分析了目前A校德育存在的问题,虽然A校提高了对学生德育管理的重视程度,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A校的德育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德育管理工作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德育管理者与实施者缺乏德育管理经验;德育管理方法单一;德育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化倾向;德育管理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学生面临多元化的价值观,需要德育进行正确的引导。并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分析了A校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一章针对A校德育管理实效性优化与提升策略。

陈刚[7](2016)在《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小学德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同时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和可靠的接班人。在这种背景下,中小学德育管理在教育中显的越来越重要。但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管理中还存在着管理目标定位过高且缺乏层次性,管理内容距离学生的认知世界过于遥远,管理方法以讲授、灌输式为主,管理的评价上忽略学生的差异等现象。导致这些现状存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有来自社会的认识,还有来自家长的影响。对这些因素的客观分析和准确把握,对于研究如何提高中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广泛阅读多元智能理论、中小学德育管理书籍、论文的基础上,结合当今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小学德育管理指导作用的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嘉善县的8所学校师生发放了调查问卷,掌握了嘉善县中小学德育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利用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智能平等观、智能差异观、智能情景观和智能发展观来指导提升我们中小学德育管理中的短板。最后论文提出了三点建议: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建设、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校本课程”开发体系建设、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多元评价”实施体系建设。

冉红芳[8](2012)在《社会工作方法在中学德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以重庆市松树桥中学为例》文中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德育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和教育的重要部分和育人环节,在育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响应国家基本要求,适应当前时代发展新形势的需要,中学德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需要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社会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随着我国当前新形势的发展,很多传统的德育管理方法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学校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饱受批评和争议,德育管理工作的工作理念、工作职能、教育方式和队伍建设方面等需要改进和完善。国内中学教育的相关学者大多在德育工作领域提出一些创新德育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但是跨学科借鉴社会工作领域的理念和方法尚在少数。学校领域的社会工作方法与中学德育管理在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上有很多一致之处。通过社会工作方法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运用,借助社会工作专业手法和技能,整合并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多方资源,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采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方法,能够全面帮助学生的成长,既有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也有利于育人环境的优化。本文总结归纳目前我国中学德育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分析了重庆松树桥中学德育管理工作的现状,从多方面论证中学德育管理工作借鉴社会工作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观察法和调查研究法,对中学德育管理工作和社会工作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探讨两个领域的相通之处以及将两者在实践中结合起来的具体策略;同时本研究以重庆松树桥中学为研究对象,对社会工作方法在中学德育管理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研究。目前社会工作方法在重庆松树桥中学德育管理中应用的重要实务领域主要包括:校园暴力行为的处置、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置、心理辅导、青少年人际关系、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等方面;具体策略包括社会工作领域的“人在情境中”、“个别化”原则、“尊重和平等”等理念的运用以及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和社区式社会工作方法等在德育管理中的结合和创新运用。在学校内开展社会工作方法的广泛运用,能够使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活动更加丰富,开展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成长需求,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得到增强。

杜怀亮[9](2010)在《十堰市农村初级中学德育管理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科技革命将知识经济带入21世纪。知识经济形态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人格、心理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这给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德育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价值多元化的趋势和潮流对既有的道德价值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撞击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世界,并演变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德育管理,特别是农村初中德育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全国农村初中39,313所占62.77%。全国农村初中在校生共34,284,664人,占55.56%”①。加强农村初中德育管理对于贯彻和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2.26),推进素质教育,具有主导性作用。本文采用了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来探究十堰市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现状,得出以下结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十堰市农村初中德育管理存在八大问题:1.德育过程管理形式化、经验化缺乏实效性。2.德育管理内容存在薄弱环节。3.德育途径管理方面观念陈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4.德育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结构性矛盾有待解决。5.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6.德育科研管理接近空白。7.学校缺乏对德育管理的资金投入。8.缺乏德育环境的开发和管理能力。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十堰市农村德育管理提出了三大对策性建议:1.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各项工作;2.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德育途径;3.建立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白玉月[10](2009)在《乌海市海勃湾地区中学德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德育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管理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有机的活动过程,涉及全部的德育因素。能否有机整合德育因素,将关系到德育管理能否取得预期的成效。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努力提高德育管理的水平和效能,是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保证教育对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是促进教育对象身心健康发展的必须。对德育管理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有广泛的论述,所提出的策略也比较全面,对我们的德育管理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但是综合起来看,多是“应该怎样”,理论性强,缺乏“具体怎样”,即缺乏具体的操作过程和程序,甚至有的还需要实践的进一步检验。本文从中学德育管理工作的角度,以乌海市海勃湾地区中学为案例,通过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对本地区中学德育管理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从中发现以下问题:德育管理没有地位、管理环境无序、管理目标失衡、管理内容僵化、管理方法简单等问题,从而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对策:1.切实加强德育管理地位。2、德育管理环境整体化3、德育管理目标层次化。4、德育管理内容人性化。5、德育管理方式多元化。

二、论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加强学校德育管理模块的优化和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加强学校德育管理模块的优化和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研究成果概览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2.5 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
    1.3 概念的厘清
        1.3.1 高校第二课堂
        1.3.2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行为
        1.3.3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建构
    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点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下的行为本质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行为意义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下行为与思想关系
        2.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行为理论
    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支点
        2.2.1 心理学关于行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2.2.2 教育学关于第二课堂的核心理论
    2.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切入点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理论
        2.3.2 新时代第二课堂建设的政策及其思想
        2.3.3 网络与信息数字技术的相关理论
        2.3.4 定性定量的教育研究相关理论
第三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
    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3.1.1 行为产生发展机制
        3.1.2 影响行为的因素
        3.1.3 行为影响的因素
    3.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形态
        3.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发展
        3.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现实形态的原因
    3.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评价
        3.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评价的现状
        3.3.2 第二课堂评价现状的原因
第四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方法论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
        4.1.1 量化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4.1.2 行为的统计物理研究
        4.1.3 因果关系的误区
    4.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描述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过程描述数据
        4.2.2 学生成长发展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3 行为研究设计
        4.3.1 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
        4.3.2 学生行为的数据记录采集
        4.3.3 学生行为数据的求证与评价
    4.4 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借鉴与对比
第五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实践案例
    5.1 案例数据概况
        5.1.1 行为数据的基本情况
        5.1.2 学业成绩基本情况
        5.1.3 毕业去向
        5.1.4 职业发展状态
        5.1.5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
    5.2 案例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
        5.2.1 行为状况统计学分析
        5.2.2 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分析
        5.2.3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数据研究
第六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用
    6.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
        6.1.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观测价值
        6.1.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判断价值
        6.1.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预测价值
    6.2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导思想
        6.2.1 树立“大思政”格局的理念
        6.2.2 巩固增强获得感的内容创新理念
        6.2.3 强化信息技术同步的形式创新理念
    6.3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原则
        6.3.1 精准教育原则
        6.3.2 数据研究原则
        6.3.3 评价反馈原则
        6.3.4 行为评价思想的反思
    6.4 基于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6.4.1 第二课堂组织工作机制
        6.4.2 第二课堂过程管理机制
        6.4.3 第二课堂评价导向机制
        6.4.4 第二课堂支持保障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
        1.2.1 德育
        1.2.2 育德
        1.2.3 体育育德
        1.2.4 中小学体育育德
        1.2.5 学科融合
        1.2.6 中小学体育学科与体育课程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儒家思想
        1.3.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1.3.3 社会学习理论
        1.3.4 角色承担理论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假设、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假设
        1.5.2 研究创新点
        1.5.3 研究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体育道德基础理论研究
        2.1.1 体育品德研究
        2.1.2 体育精神研究
        2.1.3 体育道德困境研究
    2.2 学校体育育德理论研究
    2.3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育德研究
        2.3.1 体育课程标准育德研究
        2.3.2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育德研究
        2.3.3 国际体育课程育德研究
    2.4 高校体育德育研究
    2.5 体育道德测量工具的研究
    2.6 发达国家体育德育价值研究
第3章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建构
    3.1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建构依据
        3.1.1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3.1.2 国家教育政策的有力驱动
        3.1.3 全球化新时代的强烈呼唤
    3.2 体育育德与学科融合的关系
    3.3 审思:相关概念的逻辑联系
        3.3.1 有关体育育德的基本观点
        3.3.2 体育育德相关概念的辨析
    3.4 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基本内容体系研究
        3.4.1 中小学体育的育德内容的来源分析
        3.4.2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
        3.4.3 中小学体育育德基本内容体系
        3.4.4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特征
        3.4.5 学科融合:体育育德实施途径
        3.4.6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实施要求
第4章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研究
    4.1 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育德分析
        4.1.1 课程性质(或课程定位)的育德分析
        4.1.2 课程理念的育德分析
        4.1.3 课程目标的育德分析
        4.1.4 教学内容的育德分析
        4.1.5 学习评价的育德分析
        4.1.6 影响课程标准育德功能实现的相关因素分析
    4.2 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育德的认知
        4.2.1 体育课中进行育德的职责认同
        4.2.2 提升自身师德修养的认同
        4.2.3 不同类型教师的育德认同
        4.2.4 教学目标体现育德的认知
        4.2.5 校领导对体育育德的重视
        4.2.6 中小学体育育德实施途径分析
        4.2.7 影响体育育德的实施因素
第5章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行动研究及成效分析
    5.1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行动研究方案
        5.1.1 行动研究目标
        5.1.2 行动研究实施单位
        5.1.3 行动研究流程
        5.1.4 行动研究时间
    5.2 行动研究内容设计
        5.2.1 教学目标的育德内容
        5.2.2 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5.2.3 学科融合的教学内容
        5.2.4 教学计划汇总
        5.2.5 教学实施要求
        5.2.6 行动研究风险
    5.3 学科融合的体育育德教学行动研究实施成效分析
        5.3.1 有效渗透体育育德,教学设计实现创新变革
        5.3.2 深化立德树人落实,学校领导重视体育育德
        5.3.3 积极转变育德理念,增强学科教师体育素养
        5.3.4 促进道德价值认知,提高学生体育品德素养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调查问卷(体育教师)
    附录二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调查问卷(学校领导)
    附录三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学校领导)
    附录四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名师基地学员)
    附录五 中小学体育育德教学访谈提纲(XJ学校领导)
    附录六 中小学体育育德教学访谈提纲(XJ学校学科教师)
    附录七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XJ学校学生)
    附录八 中小学体育名师基地学员访谈记录
    附录九 中小学校领导访谈记录
    附录十 XJ学校领导访谈记录
    附录十一 XJ学校学科教师访谈记录
    附录十二 XX学校学生访谈记录
    附录十三 XX学校学科教师的教学反思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学校德育管理模块的构建及价值探寻(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序列化德育管理的内容
三、德育管理的力量
四、德育管理的体现形式
五、德育管理的环境
六、结束语

(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乡村振兴战略
        二、德育
        三、德育管理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管理面临的机遇
        一、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农村初中德育目标
        二、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初中德育管理提供了有利环境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市场经济对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冲击
        二、多元文化对农村初中德育管理效果的消解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现状
        一、德育目标管理
        二、德育队伍管理
        三、德育过程管理
        四、德育内容管理
        五、德育文化建设
        六、德育途径管理
        七、德语评估管理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现状分析
        一、德育管理重视不够
        二、德育管理目标存在偏差
        三、德育管理内容有待完善
        四、德育管理方法不科学
        五、德育组织管理不到位
        六、德育文化建设管理不显着
        七、德育管理评价体系不完善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德育管理的欠缺
        二、家庭德育管理缺位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对策
    第一节 重视德育管理工作,树立德育管理新理念
        一、要强化以德为先的管理理念
        二、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第二节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管理人员素质
        一、培养教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强化教师师德师风培养
        三、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第三节 重视德育课程,强化德育课程的管理与渗透
        一、重视德育课程作用
        二、强化德育课程的管理与渗透
    第四节 创设德育管理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文化氛围
        一、校园物质文化管理
        二、校园制度文化管理
    第五节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德育协调网络,形成德育合力
        一、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影响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三、有效提升社会大环境的正向引导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农村初中德育认知及管理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致谢

(6)高中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A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1.德育
        2.德育管理
        3.高中德育管理
    (四)文献综述
        1.关于高中德育管理价值的相关研究
        2.关于高中德育管理现状的相关研究
        3.关于高中德育管理问题影响因素的研究
    (五)研究设计
        1.研究内容
        2.研究对象的选择
        3.研究方法
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A校德育管理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A校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德育管理工作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2.德育管理者与德育实施者缺乏德育管理经验
        3.德育管理方法单一
        4.德育管理工作存在一定形式化倾向
        5. 德育管理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A校德育管理问题溯因
        1.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不良思潮的影响
        2.学校德育管理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
        3.家庭教育水平较低以及对德育教育的忽视
        4.学生自身思想价值观和自我管理能力存在差异
三、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A校德育管理实效性优化与提升策略
    (一)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强化德育管理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
        2.建立德育管理工作领导体系,强化德育管理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
    (二)发挥德育管理领导者和实施者的作用
        1.加强德管理方面的培训,建立一支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者队
        2.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的领导组织机构
    (三)从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出发,丰富德育管理方法和内容
        1.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寻求学生乐于接受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四)完善德育管理体系,扎实有效开展德育活动
        1.构建以校长为核心的德育管理领导小组,明确成员任务分工
        2.发挥任课教师的育人力量,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3.发挥高中德育管理领导、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作用,积极协调学科教学和德育管理的关系
    (五)建立科学化的高中德育管理评价体系
        1.评价目标的指导性
        2.评价内容的丰富性
        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小学德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现状
        1.3.1 国内外有关德育管理的研究
        1.3.2 国内外有关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
    1.4 研究的对象
    1.5 研究的方法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中小学德育管理有关概念
        2.1.1 德育
        2.1.2 中小学德育管理
    2.2 多元智能理论
        2.2.1 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2.2.2 多元智能理论特点
        2.2.3 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小学德育管理的现实意义
3 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小学德育管理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3.1 中小学德育管理现状的调研分析
    3.2 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小学德育管理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3.2.1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德育目标”设定
        3.2.2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德育网络”建构
        3.2.3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师队伍”培养
        3.2.4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校本课程”开发
        3.2.5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多元评价”建设
4 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小学德育管理中应用研究的建议
    4.1 多元智能理论不是教育目标和教育、教学方法
    4.2 多元智能理论无法解决目前所有的教育基本问题
    4.3 多元智能理论需要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社会工作方法在中学德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以重庆市松树桥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研究的社会背景
    1.2 选题研究的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中学德育管理
        1.3.2 社会工作方法
        1.3.3 社会工作方法在中学德育的应用
    1.4 基本理论
    1.5 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
    1.6 研究设计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具体措施
        1.6.4 研究周期及步骤
    1.7 社会工作方法选用
        1.7.1 研究选用的社会工作方法的特点
        1.7.2 社会工作方法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应用的重要作用
        1.7.3 社会工作方法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应用的优势
        1.7.4 社会工作与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区别
    1.8 研究工具的开发
    1.9 研究过程
2 重庆松树桥中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3 松树桥中学德育工作引入社会工作方法的必要性、可行性、优越性
    3.1 重庆松树桥中学德育工作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3.1.1 新时期中学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和中学生成长发展的迫切需要
        3.1.2 适应新的时代形势下青少年的特征的需要
        3.1.3 解决国内中学德育工作自身暴露的问题的需要
    3.2 松树桥中学德育工作引入社会工作方法的可行性
        3.2.1 国内外学校应用社会工作方法的成功经验提供了借鉴
        3.2.2 松树桥中学现有的德育工作方法积累了充分的经验
    3.3 松树桥中学德育工作引入社会工作方法的优越性
4 社会工作方法在重庆松树桥中学的应用策略
    4.1 用社会工作方法理念指导学校德育工作
        4.1.1 “人在情境中”理念的应用
        4.1.2 “个别化”原则的运用
        4.1.3 尊重平等的理念应用
    4.2 开展有生命教育的德育课堂
    4.3 广泛应用个案工作方法
        4.3.1 个案社会工作方法
        4.3.2 个案工作方法在德育工作开展中的应用领域
        4.3.3 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在中学德育管理中开展的具体过程
    4.4 狠抓小组工作方法的应用
        4.4.1 小组工作方法
        4.4.2 小组工作方法在德育中的应用过程
        4.4.3 小组工作方法在德育的应用效果
    4.5 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
        4.5.1 学校联合家长开展德育工作的社会工作理论依据
        4.5.2 重庆松树桥中学应用社会工作方法开展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4.5.3 家校联合开展德育工作的效果
    4.6 强化“大德育”发展观
        4.6.1 社区工作方法
        4.6.2 社区社会工作方法在中学德育中的应用
        4.6.3 社区式社会工作方法在松树桥中学的应用及效果
5 结论
    5.1 社会工作方法有利于弥补封闭式中学德育管理工作的不足
    5.2 社会工作方法有利于提升中学德育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5.3 社会工作方法在松树桥中学德育管理工作应用中的困惑
附录 A
参考文献
致谢

(9)十堰市农村初级中学德育管理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德育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
    2.3 德育管理与学校管理
第三章 十堰市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设计
    3.2 十堰市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3.3 德育管理现存问题的分析
第四章 完善十堰市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对策性建议
    4.1 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各项工作
    4.2 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德育途径
    4.3 建立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学生用)
附录2 (调查问卷教师用)
附录3 (访谈提纲学生用)
附录4 (访谈提纲教师用)

(10)乌海市海勃湾地区中学德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目的、意义
    (二) 研究方法
一、德育管理概述
二、乌海市海勃湾地区中学德育管理的问题
    (一) 德育管理地位——无位
        1. 在社会评价导向中无位
        2. 在家长心目中无位
        3. 在学生心目中无位
    (二) 德育管理环境——无序
        1. 社会环境
        2. 学生自身
        3. 家庭教育
    (三) 德育管理目标——失衡
        1. 目标过于理想化
        2. 目标缺乏层次性
        3. 目标过于一般化
    (四) 德育管理内容——僵化
        1. 内容空泛化
        2. 内容缺少预见性
    (五) 德育管理方式——简单
        1. 注重单向灌输而轻视启发引导
        2. 突出统一要求而忽略个别差异
        3. 强调外在管理而弱化主体作用
三、乌海市海勃湾地区中学德育管理的对策
    (一) 切实加强德育管理地位
        1. 树立全新的德育管理理念
        2. 加强建设德育管理队伍
    (二) 德育管理环境整体化
        1. 学校与社会
        2. 学校与家庭
    (三) 德育管理目标层次化
        1. 德育管理目标要具有现实性
        2. 德育管理目标要具有发展性
        3. 德育管理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
    (四) 德育管理内容人性化
        1. 德育管理内容要贴近生活
        2. 德育管理内容相对要稳定
    (五) 德育管理方式多元化
        1. 多种渠道
        2. 多种结合
四、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论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加强学校德育管理模块的优化和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以重庆市A中学为例[D]. 夏红梅. 西南大学, 2021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D]. 王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D]. 王自清.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4]学校德育管理模块的构建及价值探寻[J]. 李梅芬. 考试周刊, 2018(45)
  • [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宁建红.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6]高中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A校为例[D]. 朱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4)
  • [7]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小学德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陈刚.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3)
  • [8]社会工作方法在中学德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以重庆市松树桥中学为例[D]. 冉红芳. 重庆师范大学, 2012(05)
  • [9]十堰市农村初级中学德育管理现状调查研究[D]. 杜怀亮. 延边大学, 2010(11)
  • [10]乌海市海勃湾地区中学德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D]. 白玉月.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06)

标签:;  ;  ;  ;  ;  

素质教育背景下加强学校德育管理模块的优化与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