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殷婕[1](2021)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不良资产价值庞大,种类丰富,部分是错放、闲置的宝贵资源。当前我国进入经济转型升级期,高效地处置不良资产,让资源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能精准地降低资源消耗、消化闲置资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持有的不良资产占到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持有的不良资产总额的83%,科学、合理、高效地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能降低金融机构持有的不良资产份额,同时能为经济发展带来一轮高峰。历史上,我国通过设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整体政策性剥离银行不良资产,为银行参与现代化经济发展和股份制改革卸下包袱,而如今,我国经济稳中有增,不良资产处置应该从特殊时期的特殊措施变化为常态化工作,因此,当下的不良资产处置要提高法治化水平,以法治来优化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环境。研究发现,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法律障碍主要是由商业银行主体特殊性和不良资产债务和抵押物特殊性引发的,具体而言,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内外部监管严格,监管过剩,激励不足;不良资产债权和抵押物总价值巨大但是价格过低,且多以房产为担保物,担保物、担保人与债务人之间法律关系紧密且复杂,这些特殊性贯穿于所有处置方式始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最常用的方式有:诉讼追偿、资产重组、债转股、不良资产多样化出售、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的法律问题有立法方面的:未建立不良资产处置法律体系,适用《民法典》处置不良资产不符合实际需求,《公司法》与不良资产处置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未对不良资产证券化中主体和行为进行法律界定;也存在实务方面的法律问题:一级市场开放度低、不良资产持有人穷尽救济仍然不能实现债权、不良资产估值随意性强、债转股法律关系不确定、不良资产投资权利保障削弱等。针对以上法律问题,提出从数据融通、风险预警前置、信用恢复三方面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从源头减少不良资产,同时鼓励失信主体主动恢复信用,继续参与市场活动;从划定包容性强的不良资产类别,分别确定税率和降低不良资产交易税率两方面合理降低不良资产处置税收成本,调和国家财政和不良资产处置之间关于税收的矛盾;从减少政府指定债转股现象以及转为优先股的合理性和权利范围两方面提高债转股中双方的自主权,进一步弱化不良资产处置行政色彩;立法重心从重监管惩戒向完善规则转变,建立专门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法律体系,夯实法治基础,提高处置效益;从加大法院执行追偿力度,创新强制执行手段,促进不良资产所有权人之间债权债务抵销两个方面提升诉讼追偿效果,提升公力救济的效果和司法权威。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需要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联合发力,多措并举,才能切实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安全性,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促进市场活跃。
孙建[2](2021)在《重整融资法律制度问题研究》文中认为
鲍思睿[3](2021)在《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开始启动,“破产重整”和“债转股”,由于其降低企业杠杆率、调整并缓解企业债务负担,恢复企业经营能力的功能,成为了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两个关键词。国务院于2016年10月发布的《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指出了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采取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式降低企业杠杆率;同时发布的附件《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对当前我国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总体思路、适用主体、实现路径等内容进行了细化,市场化债转股的内涵及其功能正式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得到确认。意见的发布,从新的方向指引了破产重整程序中的债转股,破产重整程序中的债转股成为了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热点,但是,在破产重整程序中如何进行债转股,如何最大化发挥债转股的功能,还存在较多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选择研究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的相关法律问题。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破产重整和债转股的基本概念、特征开始,分析债转股中债权与股权的关系,研究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与市场化债转股的关系,在对重要基础理论进行界定阐述后,引出破产重整程序中实施债转股的意义;第二部分,从相关法律规定和近两年的典型案例出发,分析与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相关的立法现状和实践现状;第三部分,通过梳理我国现行与破产重整程序、债转股、市场化债转股等内容相关的法律规定,分析我国在破产重整程序中运用债转股方案的实际案例,指出当前我国破产重整程序中实施债转股存在的问题,如法律规定较少,债转股具体实施中的法律冲突等;第四部分,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争取提出对我国破产重整程序中的债转股切实有效的完善对策。在破产重整程序中实施债转股方案,能够帮助企业化解危机,迎来重生,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繁荣具有极大的价值,因此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其制度和执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姬明明[4](2021)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动机、效果和风险管理研究 ——以山东路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深化企业改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关键所在。其中国有企业作为实体支柱产业的主力军,长久以来都是企业改革的重点对象。债转股因其机制和效果能与国企混改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得近几年学者们对如何运用债转股加速企业改革进程,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展开研究探索。而当2016年政府开始出台债转股相关政策和配套意见,将债转股再次纳入企业改革决策中,标志着新一轮的企业债转股正式开启。债转股发展至今,不少债转股签约项目已经实现从落地到退出的过程,本文就将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在市场化原则下债转股呈现的特点及变化和实施债转股对企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地方大型国有企业山东路桥债转股案例进行分析,主要从实施债转股的动机、效果和潜在风险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债转股动因、风险和效果的研究成果;其次,对债转股和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定义、特征进行阐述,根据相关理论基础,分析债转股如何作用到企业混改当中,为本文的案例研究提供支撑依据;然后,通过对比两轮债转股不同之处,阐述近几年来企业运用债转股进行改革出现的变化和债转股模式演变,分析本文案例所运用的债转股模式的特点和案例选择原因;接着,详细介绍了山东路桥债转股案例的进展情况,在分析债转股实施前经营状况时,发现企业在实施债转股之前存在流动负债攀升、营收增长利润水平却较低等问题。在债转股动机上,结合行业发展情况和企业业务模式发展困境进行分析;最后,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从经济效果、定价机制中的估值合理性、债转股期间投资机构分红收益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识别其中的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通过本文案例的研究,研究结论发现:从企业债转股动机来看,企业不仅是为了缓解短期债务压力,其自身发展需求和融资渠道创新可能是企业选择债转股的主要动力。关于债转股的模式变化,则充分体现了新一轮债转股市场化的特点,在之前发股还债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诸如“两步走”模式等诸多较为成熟的债转股方案。而在债转股的实施效果方面,企业在业绩和股权结构方面变化尤为明显,而且后续的退出渠道能否让各方满意,实现投资机构顺利退出,关键在于估值定价是否公允合理。此外,在债转股方案中的关键步骤中,仍会存在不容忽视的经营和利益风险等,需要采取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更进一步防范市场化债转股带来的风险。最后,针对整个债转股过程出一些建议。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一是在整体层面把握当前债转股的发展趋势和新变化,以及研究债转股是如何与国有企业混改相结合作用到企业改革治理上的,以期能够为后续市场化债转股实践提供借鉴;二是聚焦到债转股项目各个关键点上,通过结果反观企业的行为逻辑是否合理,债转股是否真正实现了预期效果,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债转股的细节完善和风险防范提供一些思路。
王愿[5](2020)在《我国市场化债转股的实践进展、难点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推动降低企业杠杆率,化解银行不良资产,我国于2016年启动了市场化债转股。本文首先梳理了市场化债转股的宏观背景、现实意义,进而分析了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进展,并总结了市场化债转股在资金募集、标的选择、转股定价、市场退出等方面的问题,结合上述问题提出扩宽债转股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市场化债转股平台,引入第三方评估定价机制和完善退出机制安排等建议。
崔嘉爽[6](2020)在《煤炭行业债转股政策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后,煤炭行业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但是随着新一轮债转股政策的开启,煤炭行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因为实施债转股政策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财务风险,优化资本结构。煤炭行业成为了新一轮债转股政策实施企业数量最多的行业。但是煤炭行业实施债转股政策并非一帆风顺,政策是否适合实施及实施效果如何,不仅会受到具体政策条例的制约,还会受到企业自身因素的限制。所以在政策实施的每个阶段,需要考虑政策对煤炭行业的影响,同时更需要评价债转股政策效果。只有明确债转股政策对煤炭行业的具体影响效果,才能更好的完善政策,帮助煤炭行业利用政策更好的发展自己。为了对新一轮债转股政策做出科学评价,评价政策是否完成了煤炭行业预期的目标。首先,本文基于当前煤炭行业债转股实施的现状,以时间为轴线,对比了政策演变与煤炭行业对政策的反馈情况,初步分析债转股政策与煤炭行业的关联。然后,本文利用比较研究法,将煤炭行业、能源行业和实施债转股的煤炭企业三者数据进行对比,观察其在政策前后财务指标变化情况,通过静态对比方式得出政策对煤炭行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假设,为后续动态模型研究作铺垫。接着,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动态分析政策与各个因素的关系,利用稳健性检验中的安慰剂分析法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检验,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出煤炭行业在政策影响下控制组与实验组的综合绩效变化情况,利用综合绩效结果,对实施政策的煤炭行业进行分批次差分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在政策的影响下,除了成长能力、营运能力不显着外,煤炭行业杠杆率水平降低了 4%,煤炭行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现金获取能力分别提升了 3%、3.3%、1.6%,得出了债转股政策对煤炭行业总体呈正面影响的结论,此外,安慰剂检验验证了方法选用的合理性;从行业综合绩效得分结果观察,实验组的综合绩效明显高于控制组的综合绩效,控制组可以带动整体综合绩效水平的提升;通过分批次差分发现,政策交互项系数在政策实施的后期才显示出显着性的特点,证实了政策的滞后性结论。依据研究结果,本文最后提出政策建议,期望政府可依据现状完善政策法规,期望企业可依据政策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
王植凯[7](2020)在《S商业银行投贷联动业务的约束条件与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投贷联动从业务指导意见出台至今已经三年过去了,国内各商业银行用不同的模式开展了投贷联动业务,目前已经有多家银行完成了业务落地。在利率市场化和传统业务利润承压的背景下,投贷联动使银行间接地拥有企业股权。这项业务被商业银行看作是进入到股权市场的突破口,本应对银行资本定价、业务综合一体化、客户服务能力都带来巨大提升,然而在业务推进中,商业银行在投贷联动的现实情况中面临股权交易成本高、监管限制、风险定价无成熟市场可参照等各类现实问题,已经落地的投贷联动业务随着今年股权投资市场的降温而出现了困境。针对这一困惑,本研究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建立模型,对银行和企业的博弈进行分析,指出投贷联动业务开展难、成功难的核心问题:其一是企业接受商业银行投资需要满足多种市场理性的条件,其苛刻条件导致了市场中符合要求的标的少;其次是商业银行的投资部门对企业的边际生产效率必须高于一定水平,银行投资的效率限制了市场合作的范围。由此,本研究针对S商业银行当前开展的投贷联动业务,借助研究建立的模型进行剖析。分析得出S商业银行投贷联动业务落地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高银行对被投公司管理激励的能力,降低投资标的与银行信息不对称;二是银行必须要面对信用风险、二级市场波动的挑战;三是必须要在面对风险的同时降低各类成本支出,包括业务中的风险成本、机会成本、合规成本、人员支出等。继而,根据市场和监管现状,本研究对S商业银行投贷联动业务模式进行了改进,提出通过金融资产投资子公司持股,有条件地进行部分债转股从而实现银行同时持有股权债权,完成投贷联动落地的新构想。这一新的投贷联动模式中由于在转股的同时帮助商业银行处理了债务,因而机会成本较低,同时由于传统行业银行较为熟悉,银行对企业资金流转控制能力强,能够更好地满足投贷联动的业务要求。最后本研究对S商业银行未来开展投贷联动业务提出建议。本研究期待S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的分析,对商业银行转型进入股权投资类业务能够有指导作用,对同类型商业银行开展其他不良处理、重组并购类业务亦有借鉴作用。
郭东[8](2020)在《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过去依靠投资加杠杆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弊端逐渐显现,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过高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化债转股作为供给侧改革中“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举措,在“降杠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市场化债转股自2016年推行以来,一直处于签约多落地少的尴尬境地,许多企业对其依然保持着观望的态度,对是否要进行市场化债转股、如何实施市场化债转股颇有困惑。本文以近期成功实施了市场化债转股项目的基建龙头企业——中国中铁为案例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模式、影响以及风险,为化解当前我国市场化债转股落地难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其它企业决定是否实施和如何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提供参考。文章以创新性的视角研究了中国中铁的市场化债转股模式,将以往模糊的“两步走”转股模式细化为“混合三步走”模式,系统地剖析了中国中铁债转股的实施过程,主要阐述了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如何实施”的问题。在阐明实施路径之后,文章接着从市场效应、财务影响、治理结构影响、企业价值影响四个维度分析了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对企业自身构成的影响。一是运用事件研究法对中国中铁债转股过程中两个重要时间节点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分析,二是运用财务指标评价法和雷达图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分析了债转股对企业短期财务状况的改善程度,三从股权结构、管理层、公司章程等方面分析市场化债转股对公司治理结构产生的影响,四是运用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分析债转股对企业价值形成的影响。通过这四个维度的比较分析,旨在剖析市场化债转股“值不值得实施”的问题。最后,文章分阶段探讨了中国中铁在实施市场化债转股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包括转股阶段风险、股权管理阶段风险、股权退出阶段风险,通过对债转股中的八个具体风险点深入剖析,重点解读了市场化债转股“存在哪些实施风险”的问题。在对案例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后,文章得出了以下三点结论:一是中国中铁“混合三步走”的新债转股模式切实可行,可以有效解决债转股资金“落地难”的问题,值得其它转股企业借鉴。二是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明显但存在局限性,企业在决定是否实施债转股时需多方权衡。三是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风险较政策性债转股高,但总体风险可控。本文在对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条建议,为市场化债转股各方参与者提供借鉴。
张秀豪[9](2020)在《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研究 ——基于三种模式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大,我国企业债务问题和银行不良资产诱发的系统性风险引发持续关注。对适合银行未来发展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展开研究,对指引不良资产风险管控和科学处置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梳理,提出以清收、呆账核销和以资抵债等为代表的不良资产传统处置模式存在金融风险积聚、资产加速贬值、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探寻以风险隔离理论、看涨期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解决思路,指出针对传统模式的不足应主要发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重组和互联网平台化三种优化模式。其次,本文针对三种优化模式展开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通过对三种模式的发展概况进行研判,提出各优化模式发展存在的现实障碍,并基于此提出各模式如何解决问题的发展方向。同时,本文选取“19工元”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华菱钢铁市场化债转股和重大资产重组项目、平安自建AMS平台等案例,分析各案例及对应模式的特点,为三种模式优化的对比研究提供现实证据和案例支撑。然后,本文着重对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重组和互联网平台化三种优化模式在应用分布、资产特征、效率效益和存在的风险等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银行和AMC(以及AIC)在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重组两个业务范畴分别具体突出优势,且互联网平台化的发展可以帮助前两种模式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同时,由于三种模式应用的区域和行业存在差异,为分区域和分行业制定模式发展策略提供现实依据。此外,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互联网平台化的信息披露要求较不充分、各模式中投资者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最为突出等结论。最后,针对三种模式的案例分析和对比分析,提出关于法制建设和信息披露、资本市场体系、不良资产基金、律师角色转变以及各方式结合应用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对不良资产行业健康发展做出一定的边际贡献。
贾思倩[10](2020)在《债转股在企业破产重整中的应用及其法律问题浅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企业杠杆率高居不下,债务规模迅速扩大,企业债务负担持续增加。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和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背景下,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加剧,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债务风险。2016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和《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鼓励企业进行市场化债转股以期降低企业杠杆率。将市场化债转股引入破产重整程序是一项创新的选择,促进了企业破产重整方式的多样性。目前,在我国已有不少企业在破产重整程序中进行市场化债转股,但由于相关立法的缺失,导致债转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行文过程中,对债转股相关理论及方案设计进行了梳理,提出了破产重整中债转股实施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应的解决建议,以期从实践角度出发,对企业破产重整中债转股的顺利实施予以一定的帮助。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破产重整制度与债转股的基本理论,包括二者的概念、意义以及本轮市场化债转股的新特点。其次,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讨论破产重整中选择债转股的意义。第二部分则就企业破产重整债转股方案设计上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整理,包括理清破产重整债转股的法律性质,明确转股企业的条件及范围,确定债转股的定价问题及控制转股后股东人数等,从而保证债转股方案的可行性及实施效果。第三部分整理了我国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的立法与实践现状,并重点分析了我国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实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首先,由于商业银行的特殊性,我国现有立法对其进行债转股作了诸多限制,导致商业银行对于实施债转股缺乏积极性;其次,转股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中小股东难以参与公司治理。此外,破产重整中债转股方案的强制批准也存在着异议债权人权利救济渠道缺失等问题,可能损害部分债权人的利益。第四,转股后股权退出存在一定风险。第四部分针对第三部分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推进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的有序进行。首先,要规范银行参与债转股的行为,可以允许银行直接持股,但应适当限制持股比例,从而有利于银行更好实现债权。其次,要完善累积投票制度,帮助中小股东选举代表其利益的董事,从而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不受侵害。法院要审慎适用强制批准权,同时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设置异议利害关系人的救济程序等,以保护异议利害关系人权益不受侵害。最后,要完善股权退出机制,包括针对债务企业的不同性质,设置不同的股权退出方案,保障退出渠道的畅通无阻。在破产重整程序中引入市场化债转股,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的经济困境,而且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平稳、繁荣发展大有裨益。而且,债转股在破产重整程序中的运用丰富了破产重整的实施方式、有效促进企业积极稳妥降低杠杆率,推动企业走向新生。
二、对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学术价值 |
(二)应用价值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小结 |
四、论文结构安排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证研究法 |
第一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概述 |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 |
一、不良资产 |
二、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
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 |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 |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内涵 |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 |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农信社处置T房地产相关不良资产的途径 |
一、拍卖 |
二、变卖 |
三、协议转让 |
第二节 农信社处置T房地产相关不良资产的困难 |
一、房地产项目各贷款人、担保人之间关系复杂 |
二、查封扣押的财产价格评估困难 |
第三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问题 |
第一节 诉讼追偿的法律问题 |
一、败诉的法律风险 |
二、穷尽法院救济仍不能实现债权的风险 |
三、查封扣押行为不利于提高债务人偿债能力 |
第二节 资产重组的法律问题 |
一、法律禁止商业银行直接参与不良资产重组 |
二、银行内部监管要求与资产重组需求相悖 |
第三节 债权转股权的法律问题 |
一、进入一级市场的门槛高 |
二、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债转股法律关系存在争议 |
三、涉及外部第三方的法律对债转股限制多 |
第四节 不良资产多样化出售的法律问题 |
一、非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企业、自然人无权交易 |
二、不良资产估值无统一标准 |
第五节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问题 |
一、法律没有对真实出售做出要求 |
二、SPV设立、经营与《公司法》规定冲突 |
三、基础资产转让条件不清晰 |
第四章 促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路径 |
第一节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
一、打破数据壁垒,实现融通共享 |
二、深化信用体系,前置风险预警 |
三、消灭不良记录,激励信用恢复 |
第二节 合理降低不良资产处置税收成本 |
一、划定包容性强的不良资产类别并分别确定税率 |
二、降低不良资产交易的税率 |
第三节 债转股中体现双方自主性 |
一、减少政府指定债转股现象 |
二、优先股的权利范围和合理性 |
第四节 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专门立法 |
一、立秩序法而非惩戒法 |
二、不良资产证券化专门立法应包含的内容 |
第五节 提升诉讼追偿效果 |
一、加大法院执行追偿力度 |
二、促进不良资产所有权人债权债务抵销 |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专着类【M】 |
期刊类【J】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3)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
(二)国外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一)规范分析法 |
(二)实证分析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第一章 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的一般理论 |
第一节 破产重整的含义 |
第二节 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的含义 |
第三节 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的债权与股权 |
一、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的债权 |
二、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的股权 |
三、债转股中债权与股权的联系 |
第四节 重整程序中的债转股与市场化债转股的关系 |
一、市场化债转股的概念与实施方向 |
二、市场化债转股与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的关系 |
第五节 破产重整选择债转股的意义 |
第二章 我国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的现状 |
第一节 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的立法现状 |
一、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的相关法律规定 |
二、公司法视角下的债转股 |
三、破产法视角下的债转股 |
第二节 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的实践现状 |
一、在破产重整程序中进行债转股的实践(以40 家上市公司为例) |
二、在破产重整程序中进行市场化债转股的实践(以泸天化为例) |
第三章 我国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一节 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的法律依据不足 |
一、关于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的法律规定较少 |
二、关于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的规定位阶较低 |
第二节 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的实施与法律存在冲突 |
一、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的实施与《公司法》存在冲突 |
二、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的实施与《商业银行法》存在冲突 |
第四章 我国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的制度完善 |
第一节 完善破产重整中债转股的法律规范 |
一、明确市场化债转股相关法律规定在破产重整程序中的适用 |
二、明确债转股的对象范围 |
三、明确债转股的实施方式 |
四、明确新增股权的价格计算依据 |
五、明确债转股方案的表决与批准规则 |
第二节 消解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的实施与法律之间的冲突 |
一、消解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的实施与《公司法》之间的冲突 |
二、消解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的实施与《商业银行法》之间的冲突 |
第三节 完善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与相关制度的衔接 |
一、完善债权转让市场化机制并建立破产债权交易二级市场 |
二、完善司法审批与行政管理的衔接 |
三、完善破产重整与重大资产重组的衔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文献 |
二、期刊与报刊文献 |
三、学位论文类 |
四、电子文献类 |
致谢 |
(4)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动机、效果和风险管理研究 ——以山东路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债转股动因研究 |
1.3.2 债转股风险研究 |
1.3.3 债转股效果研究 |
1.3.4 债转股模式与路径研究 |
1.3.5 文献评述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债转股概念及特征 |
2.1.1 债转股定义 |
2.1.2 债转股的行为动机 |
2.1.3 债转股的潜在风险 |
2.2 混合所有制改革概念及方式 |
2.2.1 混合所有制改革概念 |
2.2.2 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 |
2.3 理论基础与分析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契约理论 |
2.3.3 信号传递理论 |
2.3.4 资本结构理论 |
2.3.5 债转股相关理论分析 |
3.我国债转股发展与案例选择 |
3.1 市场化债转股背景介绍 |
3.1.1 两轮债转股对比 |
3.1.2 债转股实施模式转变 |
3.2 我国企业债转股现状 |
3.3 山东路桥案例选择原因 |
4.山东路桥债转股案例介绍 |
4.1 山东路桥基本情况 |
4.1.1 公司概况 |
4.1.2 债转股前经营情况 |
4.2 行业基本情况 |
4.3 山东路桥债转股方案 |
4.3.1 山东路桥债转股动机 |
4.3.2 山东路桥债转股具体方案 |
4.3.3 具体实施进程 |
4.3.4 退出机制 |
5.债转股对山东路桥企业改革的应用效果分析 |
5.1 债转股在山东路桥企业改革中的经济效果分析 |
5.1.1 偿债能力分析 |
5.1.2 营运能力分析 |
5.1.3 盈利能力分析 |
5.1.4 发展能力分析 |
5.2 债转股在山东路桥企业改革中的操作合理性分析 |
5.2.1 估值逻辑和合理性分析 |
5.2.2 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分析 |
5.2.3 退出渠道分析 |
5.3 山东路桥实施债转股的潜在风险与风险规避措施 |
5.3.1 经营风险 |
5.3.2 投资风险 |
5.3.3 利益输送风险 |
5.3.4 风险规避措施 |
6.结论、建议与不足之处 |
6.1 山东路桥市场化债转股研究结论 |
6.1.1 市场化债转股在企业实际应用中的特点变化 |
6.1.2 市场化债转股推动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
6.2 相关建议 |
6.2.1 坚持债转股市场化与法制化“双管齐下” |
6.2.2 建立多元化股权退出机制 |
6.2.3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建立风险控制体系 |
6.3 本文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我国市场化债转股的实践进展、难点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我国市场化债转股的政策背景综述 |
(一)市场化债转股的宏观背景 |
1. 从宏观形势看,“三期叠加”形势下,经济增速逐步放缓 |
2. 从企业负债看,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高企,整体杠杆率偏高 |
3. 从银行体系看,不良贷款高速增长,不良率快速上升 |
(二)市场化债转股的现实意义 |
1. 有利于降低企业杠杆率。 |
2. 有利于缓解银行不良资产上升压力。 |
3. 有利于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
4. 有利于推动企业股权多元化。 |
5. 有利于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
三、我国市场化债转股的实践进展分析 |
(一)市场化债转股行业分布 |
(二)市场化债转股标的企业类型分布 |
(三)市场化债转股效果分析 |
四、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1. 市场化债转股资金募集难 |
2. 市场化债转股标的选择难 |
3. 市场化债转股定价确定难 |
4. 市场化债转股投资退出难 |
(二)对策建议 |
1. 扩宽市场化债转股资金来源渠道。 |
2. 建立市场化债转股平台。 |
3. 引入第三方评估定价机制。 |
4. 完善退出机制安排。 |
(6)煤炭行业债转股政策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债转股政策研究 |
1.3.2 行业绩效评价研究 |
1.3.3 债转股对煤炭行业影响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2 相关理论及政策现状 |
2.1 债转股政策及评价方法 |
2.1.1 债转股政策概况 |
2.1.2 债转股政策评价方法 |
2.2 债转股政策演变 |
2.2.1 中央政策演变 |
2.2.2 地方政策演变 |
2.3 债转股政策行业演变 |
2.3.1 非煤炭行业债转股政策演变 |
2.3.2 煤炭行业债转股政策演变 |
3 煤炭行业债换股前后财务绩效分析 |
3.1 债转股前后煤炭行业财务绩效变化分析 |
3.1.1 债转股前后煤炭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
3.1.2 债转股前后煤炭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
3.1.3 债转股前后煤炭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
3.1.4 债转股前后煤炭行业成长能力分析 |
3.2 债换股政策前后煤炭行业现金流分析 |
3.2.1 债换股前后煤炭行业获取现金能力分析 |
3.2.2 债换股前后煤炭行业现金流动性分析 |
3.3 假设的提出 |
4 研究设计 |
4.1 双重差分模型简介及原理 |
4.1.1 双重差分模型简介 |
4.1.2 双重差分模型的原理 |
4.2 变量的选取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虚拟变量与控制变量 |
4.3 双重差分模型的构建 |
5 基于DID模型的实证分析 |
5.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5.2 实证检验 |
5.2.1 DID模型各变量求解 |
5.2.2 DID模型安慰剂检验 |
5.2.3 煤炭行业综合绩效主成分提取 |
5.2.4 DID模型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5 DID模型分批次回归分析 |
5.3 DID模型结果分析 |
6 政策建议 |
6.1 对政府的建议 |
6.1.1 规范政策实施的审核、退出体系 |
6.1.2 继续坚持走“市场化、法制化”道路 |
6.1.3 引入信用审核体系,加强对企业后续监管 |
6.2 对企业的建议 |
6.2.1 加强企业治理结构改革,成立化解风险长效机制 |
6.2.2 制定长期目标,避免时滞性的影响 |
6.2.3 合理安排债务融资规模,理性划分债务与投资比例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S商业银行投贷联动业务的约束条件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投贷联动业务动因研究 |
(二)商业银行股权投资研究 |
(三)国内外商业银行投贷联动业务实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
第二节 委托-代理理论 |
第三章 国内投贷联动业务开展情况 |
(一)外部投贷联动 |
(二)内部投贷联动 |
(三)国内投贷联动现状 |
第四章 投贷联动业务分析框架与约束条件 |
第一节 投贷联动业务基本分析框架 |
第二节 投贷联动业务的约束条件 |
(一)企业的约束条件分析 |
(二)商业银行约束条件分析 |
(三)投贷联动业务约束条件的获得 |
第三节 投贷联动业务约束条件的分析 |
(一)市场环境因素 |
(二)银行成本约束 |
(三)企业和商业银行能力水平约束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商业银行投贷联动业务现状分析 |
第一节 S商业银行投贷联动业务情况 |
(一)S商业银行概述 |
(二)S商业银行投贷联动业务概述 |
第二节 S商业银行与G集团投贷联动业务 |
(一)S商业银行与G集团的投贷联动业务的背景 |
(二)S商业银行与G集团的投贷联动业务的开展 |
(三)S商业银行与G集团的投贷联动业务的分析 |
第三节 S商业银行投贷联动业务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S商业银行投贷联动业务的优化 |
第一节 投贷联动业务的新构想 |
(一)企业约束条件改进 |
(二)银行约束条件改进 |
(三)债转股模式开展投贷联动业务新构想 |
第二节 债转股投贷联动业务的开展 |
(一)债转股子公司的设立 |
(二)债转股投贷联动交易结构的设计 |
第三节 S商业银行投贷联动业务推进的保障 |
(一)建立投贷联动业务推进机制 |
(二)建立投贷联动业务推进风控体系 |
(三)强化投贷联动业务推进支持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债转股实施动因的研究 |
1.2.2 关于债转股实施效应的研究 |
1.2.3 关于债转股实施风险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债转股相关理论概述 |
2.1 债转股的概念与市场化债转股的特征 |
2.1.1 债转股的概念 |
2.1.2 市场化债转股的特征 |
2.2 债转股的理论基础 |
2.2.1 权衡理论 |
2.2.2 博弈理论 |
2.2.3 预算软约束理论 |
2.3 市场化债转股的模式分析 |
2.3.1 收债转股模式 |
2.3.2 入股还债模式 |
2.3.3 债转优先股模式 |
2.3.4 股债结合模式 |
第三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动因及过程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转股前公司股权结构 |
3.1.3 转股前公司经营状况 |
3.1.4 转股前公司财务状况 |
3.2 中国中铁债转股动因分析 |
3.2.1 国家市场化债转股利好政策推动 |
3.2.2 基建行业周期长、利润低等因素影响 |
3.2.3 企业降杠杆、优化资本结构的需求带动 |
3.3 中国中铁债转股运作模式及过程分析 |
3.3.1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运作模式 |
3.3.2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实施过程 |
第四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影响分析 |
4.1 市场反应分析 |
4.1.1 以董事会发布债转股公告日为事件日的市场反应 |
4.1.2 以证监会通过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日为事件日的市场反应 |
4.1.3 市场反应小结 |
4.2 财务影响分析 |
4.2.1 基于财务指标的纵向分析 |
4.2.2 基于雷达图的横向分析 |
4.3 治理结构影响分析 |
4.3.1 对股权结构的影响 |
4.3.2 对管理层、公司章程的影响 |
4.4 企业价值影响分析 |
4.4.1 不实施债转股情况下的模拟企业估值 |
4.4.2 实施债转股情况下的企业估值 |
4.4.3 估值对比分析 |
第五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风险分析 |
5.1 股权转换阶段风险 |
5.1.1 投资机构选择风险 |
5.1.2 标的公司估值风险 |
5.1.3 公司转股定价风险 |
5.1.4 政府审批风险 |
5.2 股权管理阶段风险 |
5.2.1 经营风险 |
5.2.2 即期回报被摊薄的风险 |
5.2.3 明股实债风险 |
5.3 股权退出阶段风险 |
5.4 风险防范 |
5.4.1 构建系统完整的定价机制 |
5.4.2 改善投资者回报体制 |
5.4.3 健全股权退出通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混合三步走的新债转股模式切实可行,值得借鉴 |
6.1.2 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明显,但存在局限性 |
6.1.3 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风险偏高,但总体风险可控 |
6.2 建议 |
6.2.1 坚持市场化操作助力项目运作 |
6.2.2 推进企业治理结构改革,提升企业治理水平 |
6.2.3 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快完善配套措施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研究 ——基于三种模式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不良资产成因研究 |
1.2.2 不良资产处置研究 |
1.2.3 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逻辑框架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2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方向 |
2.1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与发展趋势 |
2.1.1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 |
2.1.2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发展趋势 |
2.2 银行不良资产传统处置模式及其现实问题 |
2.3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
2.3.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
2.3.2 不良资产重组的概念 |
2.3.3 互联网平台化的概念 |
2.4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方向 |
2.4.1 优化方向一:缓解金融风险积聚 |
2.4.2 优化方向二:克服资产加速贬值 |
2.4.3 优化方向三:降低信息不对称 |
2.4.4 优化方向的不确定性 |
3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及其实践:不良资产证券化 |
3.1 不良资产证券化概况 |
3.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实障碍 |
3.3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方向 |
3.3.1 稳步提升投资者的认购信心 |
3.3.2 科学组合基础资产的贷款分布 |
3.3.3 强化证券化中银行的主导地位 |
3.4 不良资产证券化实践:以“19工元”为例 |
4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及其实践:不良资产重组 |
4.1 不良资产重组概况 |
4.2 不良资产重组的现实障碍 |
4.3 不良资产重组的发展方向 |
4.3.1 丰富市场化参与主体 |
4.3.2 加强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协调 |
4.3.3 完善投资者现金回流和退出机制 |
4.4 不良资产重组的实践:以“华菱钢铁”为例 |
5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及其实践:互联网平台化 |
5.1 互联网平台化概况 |
5.2 互联网平台化的现实障碍 |
5.3 互联网平台化的发展方向及实践 |
5.3.1 债权人处置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平安模式 |
5.3.2 不良资产服务商催收产业链创新:青苔模式 |
5.3.3 AMC和互联网平台战略合作创新:“AMC—阿里模式” |
6 三种优化模式的比较研究 |
6.1 三种优化模式的应用分布比较研究 |
6.1.1 发起主体的性质和优势 |
6.1.2 参与主体的数量和标准 |
6.1.3 实施的动因和政策支持 |
6.2 三种优化模式的资产特征比较研究 |
6.2.1 债权的类型和质量分布 |
6.2.2 债权的区域和行业分布 |
6.3 三种优化模式的效率效益比较研究 |
6.3.1 处置周期和信息披露 |
6.3.2 处置成本和社会效益 |
6.4 三种优化模式的风险比较研究 |
6.4.1 投资主体面临的风险 |
6.4.2 发起主体面临的风险 |
6.4.3 其他主体面临的风险 |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发行情况(截至2019/12/12) |
附录二 市场化债转股典型案例汇总(2016-2019年) |
附录三 文中简称与全称对应表 |
(10)债转股在企业破产重整中的应用及其法律问题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破产重整基本理论及选择债转股的意义 |
1.1 破产重整的基本理论 |
1.1.1 重整制度的概念 |
1.1.2 重整制度的意义 |
1.2 债转股的相关理论 |
1.2.1 债转股的概念 |
1.2.2 市场化债转股的新特点 |
1.3 破产重整选择债转股的意义 |
第2章 破产重整债转股方案的设计 |
2.1 理清破产重整债转股的性质 |
2.2 明确转股企业的条件及范围 |
2.3 债转股的定价问题 |
2.4 转股后股东人数问题 |
2.5 债权人会议多数决存在适用争议 |
第3章 破产重整中债转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1 破产重整中债转股的现状 |
3.1.1 破产重整中债转股的立法现状 |
3.1.2 破产重整中债转股的实践现状 |
3.2 破产重整中债转股存在的问题 |
3.2.1 商业银行债转股受法律制约 |
3.2.2 转股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
3.2.3 破产重整中债转股方案的强制批准 |
3.2.4 转股后股权退出面临风险 |
第4章 针对破产重整中债转股法律困境的建议 |
4.1 规范完善商业银行债转股行为 |
4.1.1 调整对银行债转股的法律限制 |
4.1.2 保障商业银行进行债转股的自主决定权 |
4.2 规范转股后的公司治理结构 |
4.2.1 保障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 |
4.2.2 完善累积投票制度 |
4.3 完善破产重整计划强制批准制度 |
4.3.1 完善债转股方案的基础信息披露 |
4.3.2 审慎适用强制批准权 |
4.3.3 设置异议利害关系人的救济程序 |
4.4 完善转股股权的退出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四、对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法律问题研究[D]. 殷婕.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重整融资法律制度问题研究[D]. 孙建.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破产重整程序中债转股法律问题研究[D]. 鲍思睿.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动机、效果和风险管理研究 ——以山东路桥为例[D]. 姬明明.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5]我国市场化债转股的实践进展、难点与对策研究[J]. 王愿. 金融发展评论, 2020(10)
- [6]煤炭行业债转股政策绩效评价研究[D]. 崔嘉爽.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7]S商业银行投贷联动业务的约束条件与优化研究[D]. 王植凯.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7)
- [8]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D]. 郭东.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9]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研究 ——基于三种模式的比较[D]. 张秀豪. 浙江大学, 2020(02)
- [10]债转股在企业破产重整中的应用及其法律问题浅析[D]. 贾思倩.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标签:破产重整论文; 债转股论文; 不良资产论文; 煤炭行业论文; 不良资产处置平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