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背景在英语精读课中的重要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英荟[1](2021)在《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伴随着分层教学研究与应用的深入以及它的发展和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加入到应用分层英语阅读教学行列中来。然而,先前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实验研究,较少对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实际课堂中的运用现状进行探讨。因此,笔者展开了一系列调查研究,探究初中阶段英语阅读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施情况,并试图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基于因材施教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以及输入假说理论,本研究调查了邹平市某初中三个年级在校学生以及该学校英语任课教师。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的研究方法,对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具体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施情况如何?(2)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施中存在哪些问题?(3)初中英语分层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经调查研究,笔者得出以下结果:(1)当前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较广泛,多数初中英语教师了解并使用分层教学,对分层教学有基本的认识;在实际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们能在一定程度上合理运用;多数英语教师们对这一教学模式整体上抱有乐观态度,有些教师认可并努力尝试分层教学,但仍有教师对这一教学模式抱有较消极的情感态度。(2)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认知方面,教师和学生对分层教学的理解存在着误解和偏差;在具体实施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分层方式、阅读材料的选择及分层评价方式仍有待创新;在情感态度方面,有些教师认为分层教学加重了教学负担并拒绝应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3)笔者通过访谈探讨了问题出现的原因: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部分教师关于分层教学的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并且缺乏分层教学实践上的指导和实施中的研讨;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误解分层教学的含义和意义也会影响到实施过程,而且有些学生本身基础薄弱、主动性差,这也制约了分层教学的实施。本文重点研究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施情况,并发现了在应用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析了其原因,为应用分层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一系列建议。笔者未来将继续关注并钻研分层教学在英语教学方面的运用,使其在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方面更好地为初中英语教学服务。
程莎[2](2021)在《基于edX平台的时量补语在线教学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8年,加拿大学者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提出“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概念以来,“慕课”的规模日益扩大,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各种“慕课”平台也是层出不穷。“慕课”作为新时代“互联网+教育”的产物,突破了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以其开放性、共享性和包容性吸引了众多用户。而随着汉语走出国门,汉语热不断升温,如何将对外汉语教学与“慕课”教学形式有机结合,基于“慕课”平台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是值得积极探索的问题。依托国内外线上教育的热潮,本文第一章对“慕课”的研究现状做出详细综述,并考察“慕课”教育以及中国“慕课”平台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产出导向法作为新兴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势。第二章选取时量补语为教学内容,以edX《中级汉语语法》、全球孔子学院慕课《当代中文(第二册)》以及中国大学MOOC《汉语精读》三门“慕课”中关于时量补语的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教学流程、教学资源、评价方式等进行横向对比,总结归纳三门课程在教学设计上的参考价值;同时本章对三个“慕课”平台的功能界面和板块设计进行了对比,结合时量补语线上教学的需求,最终选择了edX平台来组织教学设计。最后,第三章基于产出导向法“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以评为学”的教学假设,以实现“学用一体”和“文化交流”为出发点,结合“慕课”教学的优劣势,基于edX平台的特色板块对时量补语的教学内容、教学顺序、教学步骤、练习资料等进行详细设计,提出切实可推广的“慕课”教学设计和模式。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普晓晓[4](2020)在《基于图式理论的泰国留学生中级汉语阅读课教学设计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图式理论教学在语言教学领域中深受青睐,不仅在英语教学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而且在汉语教学中也开始展露锋芒,北京语言大学的图式理论对外汉语教学就是最成功的教学案例。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教学设计与分析法对泰国留学生的汉语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结合笔者自身在云南师范大学教学经历,将图式理论与泰国留学生阅读课相结合,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希望能对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通过问卷调查详细分析了图式理论与泰国留学生中级汉语阅读课相结合的可行性,发现图式理论的运用有以下优势:符合泰国留学生的思维趋势,连接新旧知识,扩展中华文化,提高阅读兴趣和教学效率;第二部分基于图式理论,在分析体裁特点和教学要素的前提下,设计出了新型的阅读过程,即图式的激活、图式的学习和图式的巩固。第三部分以图式理论为框架,选取了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体裁的文章进行具体的案例设计,并分析了各个环节的设计理念。第四部分提出了以人为本、情境创造、合作学习、少讲精炼的图式理论教学原则,倡导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丰富的图式、语言输入和输出相结合、阅读技巧训练多元化、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旨在通过以上研究,为更多教授泰国留学生中级汉语阅读课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欧阳丽[5](2020)在《目标导向的英语精读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以S大学大一基础英语为例》文中指出高校课堂教学目标不清晰所导致的教学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已引发了教育界的诸多思考。而目标导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已成为了当前教育界的重点研究方向。本研究主要围绕三个研究问题,目标导向教学设计下的教学目标如何表征?如何确定目标导向下的教学步骤?如何确定教学有效性的评估方式?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构建了基于目标导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型和一般流程。从理论层面解构了基础英语的能力要求、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通过德尔菲法确定了目标描述语。采用逆向教学设计和ADDIE模型设计和开发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以期对基础英语课堂带来实用的教学方案和资源。本研究主要内容分为六章,分别是绪论、理论基础、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框架的构建、基于目标导向的基础英语教学设计、目标导向的基础英语课程实施与评价、课堂实施效果与评价以及研究总结与展望。第一章绪论阐明研究背景、提出研究问题,综述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现状并说明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意义、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第二章理论基础包括概念界定、内涵和相关的理论说明,系统地分析和解释了“目标导向”等相关的名词。第三章从本质内涵、目标导向下的教学设计步骤、目标导向的表征形式以及建立描述语四个方面搭建目标导向下的教学设计的框架。第四章遵循分析、设计、开发的步骤,借鉴加涅九大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输出相应教学内容的教案、教育型PPT、学案三部分的教学产品。第五章遵循实施与评价的步骤,检验教学实施的效果。最后一章总结结论,反思不足,并指出后续的研究方向。研究得出,首先教学目标描述语的制定需要在核心素养的培养框架下运用四维目标进行描述,并且在目标制定的过程中需要严格考虑学习者需求。其次目标导向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不同之处包括“目标先行”“教学—评估—教学”的动态生成。除此之外关于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的转译、内化和可视化的策略能与不同的教学环节和知识分类组合,从而优化教学效果。最后是教学有效性的评估,本研究发现兼具动态性和互动性的评估手段更能表现教学效果。本研究通过一学期的9个单元的精读课程的设计,包括知识、能力、文化、品格4个维度的98条目标描述语。最后实践效果较佳,学生满意度和目标达成度都有了潜移默化的显着提升。
何雅慧[6](2020)在《基于图式理论的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以初中英语阅读课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核心素养对英语学科发展的要求,教育者们都越来越关注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目标。除了语言知识和技能,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渐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英语学科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也承担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任务。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阅读教学是英语课程的重要教学课型之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而图式理论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理论,通过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本研究探讨的重要部分。本研究首先论述了图式理论和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接着通过对海口市G中学的初中二年级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察以及访谈,搜集真实的阅读教学课例,根据同课异构来分析教师如何运用图式理论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等;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主要发展学生的观察与发现能力、比较与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概念建构能力、信息记忆与转换和批判思维能力等;但是教师们对图式理论和思维能力的认识不足,对图式理论的运用不够全面,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设计也有待于提高;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最后对基于图式理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进行教学设计的架构,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初中阅读教学案例。
郭佳丽[7](2020)在《ESA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英语阅读涉及到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在整个英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的英语阅读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尤其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的教学方法多采用翻译法,阅读教学过程枯燥,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没有掌握合适的阅读策略,阅读成绩不高。针对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课程标准当中对学生的要求,试图将ESA教学模式运用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ESA教学模式是Harmer在其着作中提出的一种外语教学模式,指语言教学三要素:E即engage,S即study,A即activate,通过三要素灵活组合形成不同课型,即直线型、反弹型、杂拼型。本研究通过将ESA教学模式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相结合,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方式,并尝试建构适当的阅读教学模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贴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并及时巩固所学内容,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练习,做到学以致用。本研究试图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高中生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是怎样的?将ESA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是否具有可行性?2、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建构具体的ESA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3、将ESA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是否有效?笔者以哈尔滨市某高中某班作为实验对象,在实验之前通过对师生进行访谈,了解目前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师生对于阅读的态度及其教与学的方法,以及ESA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在三个月的实验中,以ESA教学模式与英语阅读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实验后,通过收集并整理学生的前后测阅读成绩、实验后的问卷结果、访谈结果以及课堂观察结果,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与总结,笔者得出以下结论:(1)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上进行ESA教学模式的教学是切实可行的。(2)ESA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可以建构适当的教学模型,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3)ESA教学模式与英语阅读教学相结合是行之有效的。最后,笔者总结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陈京娜[8](2020)在《语篇衔接理论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写作在初中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学生表达意义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写作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准确地表达观点、情感和态度的能力,引导学生写出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和内容完整的文章。但是目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强调遣词造句和语法使用的准确性和恰当性,忽略语篇的衔接性与连贯性,使学生作文存在条理不清晰、表达不连贯等问题。语篇衔接理论涵盖了系统的衔接机制,包括了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信息结构、主位结构、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等,是实现语篇内部连贯的重要条件。将语篇衔接理论应用于写作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语篇衔接意识、运用衔接策略的能力及写作水平。此类研究主要应用于高中和大学的写作课堂中,较少应用于初中阶段的教学。本研究将语篇衔接理论作为依据,选取厦门市集美中学附属滨水学校初二年级两个平行班的学生和四位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教育实验法),探究语篇衔接理论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有效性。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四个问题:(1)在初中英语写作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现状如何?(2)语篇衔接理论应用于写作教学中对学生作文的宏观组织结构和微观组织结构构建有何影响?(3)语篇衔接理论应用于写作教学中能否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4)语篇衔接理论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有哪些具体实施策略?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关注作文中的语法和词汇的准确性,忽视语篇衔接,学生作文存在思路混乱和连贯性差等问题,写作总体水平不高。实验教学之后,实验班学生作文的宏观组织结构中,各段落主题之间、语篇内所有句子之间的信息流动合理,多数相关变量的分数与控制班有显着差异;微观组织结构中,实验班学生能较多并正确地使用形式衔接,相邻句子间的语义相关性也有所提高,多数相关变量的分数同样与控制班有显着差异。研究结果证明语篇衔接理论应用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学生作文的衔接性与连贯性有明显改善,写作成绩得到显着提高。最后,本研究针对整合阅读和写作、进行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发挥评价促学的作用、利用批改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反馈等方面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以期为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提供参考。
姚洋[9](2020)在《语义波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实践与信念探究》文中认为我国在英语教学上不断尝试引进、发展、融合不同教学法以促进英语教学,英语教学法经历了包括语法翻译法、听说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混合教学法等不同方法的发展过程。从教师角度出发的教学研究及教师教法探究将探索的重点从方法论细化到教师作何行为,教师为何如此行为以及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学习所存在的影响方面,从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设计、教学信念、教学态度、身份/角色认同等方面进行探究。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言语是富含意义的有声行为,体现着语言和经验世界的互动以及个体的认知。教师的个人教法,从语言学层面来看,通过其课堂话语进行表征。课堂话语作为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言语行为及重要工具,是课堂上各种信息输入输出的重要来源。外语教师课堂话语是外语教师通过扎根具体教学环境,采纳多元理论,由下而上个人建构的具体话语决策过程与实际话语行为,是从语言层面对其个人教法以及教学行为的呈现,体现出很强的个人特征而又反射出其所经历的社会文化背景。针对教师课堂话语所进行的研究是从语言学角度探究外语教育和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的重要研究思路和取向之一。本质性个案研究将话语视为教师个人教法在语言层面的具现,从语义波的视角描述、分析和阐释了云南省某高校3名英语教师在其大学英语精读课上的课堂话语实践,结合对其生活、教学、科研及教师学习经历的梳理及其个人教学设计与教学理念的挖掘,揭示其课堂话语信念的发展过程与影响因素,以及其课堂话语实践与课堂话语信念之间的互动与协商。本研究在文献综述与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具体的研究问题与理论框架,据此以大规模调查问卷、小规模叙事问卷、焦点小组的方式层层筛选出3位高校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参与主体研究并以此收集到了研究对象的背景信息,再通过课堂观察、文本搜集、网络志以及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形成不同形式的数据,采取主题分析、语义波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所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汇总与分析,以对教师课堂话语实践与信念的特征、发展、变化、互动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度探索。本研究深度描述了教师课堂话语的特征,揭示了指导其课堂话语设计并最终形成其课堂话语实践的教师课堂话语信念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发现如下:首先,研究对象的教师课堂话语实践在语义波上呈现出模进式、递进式及跃进式三种不同表现特征,分别通过理论引领、分析讲解,自上而下解构知识;文本内容引领、以例带练,解构建构并存;以及体验引领、任务导向,情感驱动产出与理论引领、分析讲解,自上而下解构知识双重特性切换的表现形式体现在其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课堂话语也因此呈现出对概念功能、语篇功能与人际功能层面的不同关注。三位研究对象在教师课堂话语信念层面存在较大差异,可总结归纳为固守求变型、协调融合型及创新发展型三种类型,并具体体现在其语言观、教学观以及语言教学观层面,在语言的本体论及针对外语教师身份理解上的差异是造成教师课堂话语信念差异的主要原因。其次,外语教师的课堂话语实践是外语教师的语言观、教学观以及语言教学观在话语层面的直观反映,通过认知活动与社会及物质环境互动而得到发展,并逐渐内化形成相对稳定的信念体系。研究对象的教师课堂话语实践受到其教师课堂话语信念的引领,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因素、处境因素及宏观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复杂、动态以及不断发展的特性。研究对象的课堂话语实践与信念源于自身过往的学习与教学经验,又在不同程度受到当下现实处境及宏观环境的影响。研究对象在教学环境中面临着许多不可预见的问题及挑战,包括国家政策、标准化考试、教学规定、同事教学风格、学校文化、教育技术、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态度、社会期许、自身身份认同、个人教学能力、个人教师知识等多方面因素,其课堂话语在信念、设计与实践层面也因此不断发生冲突与协调。教师通过对课堂话语的不断调整,在努力完成其外在话语实践与内在话语信念统一的同时适应外部环境的需求。一方面他们持开放态度,在个人、处境及宏观因素层面不断进行协商,形成新的课堂话语信念并指导课堂话语实践,对自己的课堂话语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又因为自身固有的观念或是现实难题而在改变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沿着前人从教学理论到教学法再到教师个人教法的探索路径,进一步将针对教师的研究细化到课堂教学话语层面。从更为微观的视角出发探索教学、教师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以语言为本位对外语教学及外语教师发展进行探索。其次,从合法化语码理论中的语义波角度探讨课堂话语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前沿,本研究从语义波对教师课堂话语实践进行分析是对其理论在应用层面的进一步发展。再次,本研究结合多种话语分析方式,从社会文化理论出发,深度挖掘了教师课堂话语所呈现出的话语设计与话语信念,探索了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并尝试性提出了语义波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及大学英语教师发展促进模式,以及个人因素、处境因素及宏观因素的三维影响框架;从辩证和批判性的角度审视教师课堂话语这一动态实体,使教师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管理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并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解、支持与帮助,为课程改革及课程规划提供相关参考。
缪万庆[10](2020)在《交互阅读模式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GD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阅读能力是衡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指标,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既能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文章主旨,也能引导学生融合新旧知识,从而提升英语的综合语用能力。目前的小学阶段,许多教师对于交互阅读模式的理解还比较片面,阅读教学策略还有待提高。本研究从交互阅读模式的角度出发,运用行动研究,结合文献查找、问卷调查及学生访谈等方式,试图探究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正确运用交互互阅读模式进行授课。自1977年Rumelhart提出交互阅读模式后,国内外对交互阅读模式的教学应用做了多方面研究,但具体对象多为大中学学生,针对小学生、尤其是对学生阅读能力转段提升至关重要的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则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研究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课堂中正确运用交互阅读模式进行授课。本文分成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内容、意义与方法。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对阅读教学、交互阅读模式、交互阅读模式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同时分析了交互阅读模式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进行了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通过研究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基本情况和小学高年级师生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后找出原因,从而发现大部分教师对交互阅读模式理解并不十分正确,从而导致了课堂效率较差。第四部分笔者基于GD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实际情况,在实践基础上梳理出适合GD小学高年级学情的交互阅读模式下的阅读教学设计流程,从多个方面进行了交互阅读模式下阅读教学设计的分析,并进行了交互式阅读模式教学框架的设计。第五部分是笔者的行动研究,选择了一篇阅读文本进行了两轮的交互阅读模式下的阅读课堂实践,每一轮教学中都有相应的教学设计思路、根据教研员与其他教师意见整理的教学反思以及对教学方案的改进,同时笔者对两轮的行动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希望能给予其他教师一些关于运用该模式教学的借鉴。最后是本研究的总结,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希望通过这次行动研究,能更好地促进交互阅读模式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课堂上的运用,助力教师提高阅读教学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提高阅读水平,从而为学生阅读能力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二、文化背景在英语精读课中的重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化背景在英语精读课中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总体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分层教学的概念界定 |
2.1.1 分层教学的含义 |
2.1.2 分层教学的主要模式 |
2.1.3 分层教学的原则 |
2.1.4 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
2.2 国内外关于阅读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1 国外关于阅读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关于阅读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的相关研究 |
2.3 本研究理论基础 |
2.3.1 因材施教理论 |
2.3.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3.3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2.3.4 输入假说理论 |
2.4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调查问卷 |
3.4.2 访谈提纲 |
3.4.3 课堂观察记录表 |
3.5 研究程序 |
3.6 数据收集与分析 |
3.6.1 问卷的回收统计及数据统计与分析 |
3.6.2 访谈资料的处理 |
3.6.3 课堂观察记录表的整理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施情况 |
4.1.1 对分层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认识 |
4.1.2 分层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
4.1.3 对分层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态度 |
4.2 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4.2.1 教师与学生对分层阅读教学认知上存在误解与偏差 |
4.2.2 具体实施中学生分层方式、阅读材料的选择及分层评价方式有待创新 |
4.2.3 教师对分层英语阅读教学的情感态度较消极 |
4.3 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4.3.1 教师对分层教学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
4.3.2 学生对分层教学不理解以及学困生对此态度消极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 |
5.2 对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
5.3 研究不足和后续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现状研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 Ⅱ 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现状研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 Ⅲ 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分层教学实施的现状研究(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Ⅳ 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分层教学实施的现状研究(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Ⅴ 课堂观察记录本(部分) |
附录 Ⅵ 师生访谈内容记录 |
致谢 |
(2)基于edX平台的时量补语在线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对象 |
1.2 理论基础 |
1.2.1 产出导向法的产生 |
1.2.2 产出导向法的理论体系 |
1.3 研究综述 |
1.3.1 汉语时量补语的相关研究 |
1.3.2 国内外“慕课”及微课的发展与研究 |
1.3.3 产出导向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第二章 “慕课”平台时量补语课程教学设计对比分析 |
2.1 课程介绍 |
2.1.1 “edX”《中级汉语语法》 |
2.1.2 “全球孔子学院慕课”《当代中文(第二册)》 |
2.1.3 “中国大学MOOC”《汉语精读》 |
2.2 各“慕课”平台功能对比 |
2.2.1 “edX”平台 |
2.2.2 “中国大学MOOC”平台 |
2.2.3 “全球孔子学院慕课”平台 |
2.2.4 各平台设计对比 |
2.3 教学设计对比 |
2.3.1 导入设计 |
2.3.2 展示讲解 |
2.3.3 操练巩固 |
2.3.4 总结回顾 |
2.3.5 考核评估 |
2.3.6 学习资源 |
2.4 分析小结 |
第三章 基于edX平台的时量补语在线教学设计 |
3.1 在线教学设计理念 |
3.2 时量补语在线教学设计 |
3.2.1 教学内容编排 |
3.2.1.1 句式结构 |
3.2.1.2 教学顺序 |
3.2.2 教学视频设计 |
3.2.2.1 第一节课前练习 |
3.2.2.2 第二节“我锻炼了一个多小时” |
3.2.2.3 第三节“我们排了一个小时的队” |
3.2.2.4 第四节“我煮面煮了半个多小时” |
3.2.2.5 第五节总结回顾 |
3.2.3 学习资源设计 |
3.2.3.1 第一节课前练习 |
3.2.3.2 第二节“我锻炼了一个多小时” |
3.2.3.3 第三节“我们排了一个小时的队” |
3.2.3.4 第四节“我煮面煮了半个多小时” |
3.2.3.5 第五节总结回顾 |
3.2.4 讨论区的设计 |
3.2.5 学习效果评价 |
3.2.5.1 评价对象 |
3.2.5.2 评价方式 |
3.2.5.3 评价标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时量补语在线教学教案 |
附录2 时量补语在线教学练习设计 |
(4)基于图式理论的泰国留学生中级汉语阅读课教学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的相关研究 |
二、图式理论在阅读课中的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课堂观察法 |
三、教学设计与分析法 |
第二章 基于图式理论的泰国留学生中级汉语阅读课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图式理论的概述 |
一、图式的概念 |
二、图式理论的分类 |
三、图式理论的信息处理模式 |
第二节 泰国留学生中级汉语阅读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
一、调查要素分析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三、泰国留学生在汉语阅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图式理论与泰国留学生中级汉语阅读课相结合的可行性 |
一、符合泰国留学生的思维趋势 |
二、提高泰国留学生的阅读兴趣 |
三、吸收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 |
四、扩展泰国留学生的中华文化知识 |
五、提高阅读课教学效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图式理论的泰国留学生中级汉语阅读课教学设计分析 |
第一节 三种体裁阅读类型的文章分析 |
一、说明文的特点及教学方法 |
二、议论文的特点及教学方法 |
三、记叙文的特点及教学方法 |
第二节 教学要素分析 |
一、教学对象分析 |
二、教材选择分析 |
三、教学目标分析 |
四、课堂教学方法分析 |
第三节 基于图式理论的教学过程设计 |
一、阅读前 |
二、阅读中 |
三、阅读后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不同体裁的阅读课教学案例设计呈现与分析 |
第一节 “说明文”类型阅读课的教学案例设计呈现与分析 |
一、教学案例设计思路 |
二、教学目标分析 |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
第二节 “议论文”类型阅读课的教学案例设计呈现与分析 |
一、教学案例设计思路 |
二、教学目标分析 |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
第三节 “记叙文”类型阅读课的教学案例设计呈现与分析 |
一、教学案例设计思路 |
二、教学目标分析 |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图式理论下的泰国留学生中级阅读课教学建议 |
第一节 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原则 |
一、以人为本 |
二、情境创造 |
三、合作学习 |
四、少讲精炼 |
第二节 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建议 |
一、采用丰富的图式 |
二、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相结合 |
三、阅读技巧训练多元化 |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
第六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
一、图式理论与泰国留学生中级阅读课相结合的优势 |
二、基于图式理论的教学过程 |
三、教学案例设计与教学建议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三节 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目标导向的英语精读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以S大学大一基础英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局限性 |
(二)《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发布 |
二、研究问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国外目标导向的相关文献综述 |
(三)国内目标导向相关文献综述 |
(四)综述小结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证研究方法 |
(三)课堂观察法 |
(四)行动研究法 |
五、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一、目标导向理论 |
(一)目标导向理论的核心环节 |
(二)目标导向下的教学设计的特点 |
二、认知发展理论 |
(一)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
(二)认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三、学习活动理论 |
(一)学习活动理论的基本内涵 |
(二)学习活动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
第三章 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框架的构建 |
一、目标导向的本质内涵 |
(一)目标导向的理论内涵 |
(二)目标导向的实践内涵 |
二、目标导向下的教学设计步骤 |
(一)一般教学设计步骤 |
(二)UbD逆向教设计步骤 |
(三)目标导向下的教学设计模型构建 |
三、目标导向的表征形式 |
(一)目标导向的内部表征 |
(二)目标导向的外部表征 |
四、建立目标描述语 |
(一)研究工具 |
(二)级别编码 |
(三)确定描述语语体特征 |
五、目标导向教育框架总结 |
第四章 基于目标导向的基础英语教学设计 |
一、学习者分析 |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
(二)学习者需求分析 |
(三)学习内容分析 |
二、目标导向下的基础英语精读课教学设计 |
(一)确定教学目标 |
(二)制定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 |
三、目标导向下的基础英语精读课教学开发 |
(一)基础英语课程的教案开发 |
(二)教育型PPT的开发 |
(三)基础英语课程的学案开发 |
第五章 目标导向的基础英语课程实施与评价 |
一、课程的实施 |
(一)课程教学的安排实施 |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估 |
(三)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以13单元为例 |
二、课堂实施效果评价 |
(一)课堂教学评价量规 |
(二)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三)目标检查单达成度分析 |
(四)问卷结果分析 |
(五)访谈结果分析 |
三、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一)研究的整体成果 |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二、研究展望 |
(一)知识分类下的教学设计 |
(二)评估手段的互动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满意度问卷 |
附录2: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3:访谈提纲 |
(6)基于图式理论的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以初中英语阅读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目的与视角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文献综述 |
(一)图式理论研究综述 |
(二)思维能力研究综述 |
(三)阅读相关理论的综述 |
(四)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
六、概念界定 |
第一章 图式理论与英语课堂中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 |
一、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
(一)阅读前激活图式 |
(二)阅读中建立图式 |
(三)阅读后巩固图式 |
二、基于图式理论的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
(一)初中阶段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
(二)图式理论普遍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中 |
(三)阅读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 |
第二章 初中英语阅读课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问题 |
四、调查过程 |
第三章 初中英语阅读课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调查结果及讨论 |
一、调查结果 |
(一)访谈结果 |
(二)课堂观察案例收集 |
二、调查结果讨论 |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可培养的思维能力分类的讨论 |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讨论 |
(三)教师基于图式理论开展阅读教学的讨论 |
第四章 基于图式理论的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
一、教学设计依据 |
(一)学习者分析 |
(二)教学内容分析 |
二、教学维度 |
(一)教学目标设计 |
(二)教学过程设计 |
(三)教学评价设计 |
三、基于图式理论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案例及实施 |
(一)教学设计依据 |
(二)教学设计及分析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附件 |
(7)ESA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新课标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要求 |
(二)我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本论文基本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ESA教学模式的概念 |
二、国内外关于ESA教学模式的研究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小结 |
三、国内外关于ESA教学模式与英语阅读教学相结合的研究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四、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一)建构主义理论介绍 |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ESA教学模式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 |
二、语言输入假说 |
(一)语言输入假说介绍 |
(二)语言输入假说与ESA教学模式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 |
三、图式理论 |
(一)图式理论介绍 |
(二)图式理论与ESA教学模式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对比分析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访谈法 |
(五)观察法 |
四、研究工具 |
(一)调查问卷 |
(二)阅读测试题 |
(三)纸质访谈提纲 |
(四)口头访谈提纲 |
(五)SPSS22.0 |
五、研究过程 |
(一)实验前测 |
(二)实验阶段 |
(三)后测阶段 |
(四)实验过程 |
六、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访谈结果分析 |
(一)实验前对学生的访谈 |
(二)教师口头访谈结果分析 |
二、测试成绩数据分析 |
三、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一)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二)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三)相关分析 |
四、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五、实验结果讨论 |
结论 |
一、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二、本研究局限性 |
三、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语篇衔接理论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 |
2.1.1 英语写作教学问题的探索 |
2.1.2 英语写作教学方法的探索 |
2.2 语篇衔接理论的研究 |
2.2.1 语篇衔接理论的概念界定 |
2.2.2 国外语篇衔接理论的发展 |
2.2.3 国内语篇衔接理论的发展 |
2.3 语篇衔接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
2.4 小结 |
第3章 语篇衔接机制 |
3.1 语篇的宏观组织结构 |
3.1.1 及物性结构 |
3.1.2 信息结构 |
3.1.3 主位结构 |
3.1.4 语气结构 |
3.2 语篇的微观组织结构 |
3.2.1 指称 |
3.2.2 替代 |
3.2.3 省略 |
3.2.4 连接 |
3.2.5 词汇衔接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假设 |
4.3 研究对象 |
4.4 研究方法 |
4.4.1 问卷调查法 |
4.4.2 访谈法 |
4.4.3 实验法 |
4.5 研究工具 |
4.5.1 问卷调查表 |
4.5.2 英语测试卷 |
4.5.3 批改网 |
4.5.4 SPSS24 |
4.5.5 Coh-Metrix3.0 |
第5章 语篇衔接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
5.1 实施策略 |
5.1.1 写作前感知语篇的衔接机制 |
5.1.2 写作中训练衔接机制运用的能力 |
5.1.3 写作后师生评改与反馈 |
5.2 课堂教学实践 |
第6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6.1 问卷数据分析 |
6.1.1 实验前问卷数据分析 |
6.1.2 实验后问卷数据分析 |
6.2 访谈数据分析 |
6.2.1 实验前访谈分析 |
6.2.2 实验后访谈分析 |
6.3 英语作文组织结构分析 |
6.3.1 实验前英语作文宏观组织结构分析 |
6.3.2 实验前英语作文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
6.3.3 实验后英语作文宏观组织结构分析 |
6.3.4 实验后英语作文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
6.4 英语写作成绩分析 |
6.4.1 实验前英语写作成绩分析 |
6.4.2 实验后英语写作成绩分析 |
6.4.3 实验前后英语写作成绩变化分析 |
第7章 结语 |
7.1 主要结论 |
7.2 建议与启示 |
7.3 研究局限与改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9)语义波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实践与信念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课堂话语研究 |
1.2.2 语义波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课堂话语研究 |
1.2.3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实践及课堂话语信念 |
1.3 个人动机 |
1.4 研究范围 |
1.5 研究目的 |
1.6 研究意义与局限 |
1.7 研究方法 |
1.8 论文总体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教师信念 |
2.2.1 信念研究 |
2.2.2 教师信念研究内涵 |
2.2.3 教师信念研究动态 |
2.2.4 外语教师信念 |
2.3 教师课堂话语 |
2.3.1 话语研究 |
2.3.2 课堂话语研究 |
2.3.3 教师课堂话语研究 |
2.3.4 教师课堂话语研究与教师发展 |
2.4 合法化语码及语义波 |
2.4.1 合法化语码理论中的语义波 |
2.4.2 语义波相关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框架 |
3.1 引言 |
3.2 言语行为理论下教师课堂话语对教师教法的表征 |
3.2.1 教师教法 |
3.2.2 言语行为理论 |
3.2.3 教师教法的话语行为特性 |
3.3 信念系统理论下的教师课堂话语信念与实践 |
3.4 社会文化理论下的教师课堂话语研究 |
3.4.1 理论内涵及发展 |
3.4.2 社会文化理论之于教师课堂话语研究 |
3.5 语义波之于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探究 |
3.6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引言 |
4.2 研究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
4.2.1 研究范式的确定 |
4.2.2 个案研究的选择 |
4.3 研究场地及研究对象 |
4.3.1 选择依据及方式 |
4.3.2 研究场地概况 |
4.3.3 研究对象概况 |
4.4 数据收集 |
4.4.1 课堂观察数据 |
4.4.2 访谈数据 |
4.4.3 其他数据 |
4.5 数据分析 |
4.5.1 课堂观察数据处理及分析 |
4.5.2 访谈数据处理及分析 |
4.5.3 其他数据处理及分析 |
4.6 研究的可信度及真实度 |
4.7 研究伦理 |
4.8 研究方法局限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韩老师 |
5.1 引言 |
5.2 生于动乱、曲折成长:韩老师的学习与教学经历 |
5.3 韩老师的教学环境 |
5.4 自上而下、层层解构:韩老师的课堂话语 |
5.4.1 韩老师的教学计划 |
5.4.2 韩老师的课堂话语 |
5.4.3 韩老师课堂话语的主要内容及关注点 |
5.4.4 韩老师课堂话语下的教师角色 |
5.4.5 本节讨论 |
5.4.6 小结 |
5.5 固化中的挣扎:韩老师的课堂话语信念与课堂话语实践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杨老师 |
6.1 引言 |
6.2 基础坚实、教研结合:杨老师的学习与教学经历 |
6.3 杨老师的教学环境 |
6.4 内容引领、任务导向:杨老师的课堂话语 |
6.4.1 杨老师的教学计划 |
6.4.2 杨老师的课堂话语 |
6.4.3 杨老师课堂话语的主要内容及关注点 |
6.4.4 杨老师课堂话语下的教师角色 |
6.4.5 本节讨论 |
6.4.6 小结 |
6.5 教研间的互促:杨老师的教师信念与课堂话语实践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吴老师 |
7.1 引言 |
7.2 体验促进、兼学中西:吴老师的学习与教学经历 |
7.3 吴老师的教学环境 |
7.4 讲练结合、双模协调:吴老师的课堂话语 |
7.4.1 吴老师的教学计划 |
7.4.2 吴老师的课堂话语 |
7.4.3 吴老师课堂话语的主要内容及关注点 |
7.4.4 吴老师课堂话语下的教师角色 |
7.4.5 本节讨论 |
7.4.6 小结 |
7.5 协商下的创新:吴老师的课堂话语信念与课堂话语实践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讨论 |
8.1 引言 |
8.2 语义波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师精读课课堂话语特征与内涵汇总分析 |
8.3 教师课堂话语信念与实践的影响因素 |
8.3.1 个人因素 |
8.3.2 处境因素 |
8.3.3 宏观因素 |
8.4 语义波视域下的英语优质课堂教学促进建议 |
8.4.1 个人层面 |
8.4.2 处境层面 |
8.4.3 宏观层面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 |
9.1 引言 |
9.2 主要研究发现 |
9.3 研究贡献 |
9.4 研究启示 |
9.4.1 外语教师个人课堂话语能力建构 |
9.4.2 外语教师发展中观处境改善 |
9.4.3 外语教师发展宏观背景促进 |
9.5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4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叙事问卷 |
附录5 教师访谈转写示例(节选) |
附录6 数据编码样表节选(韩老师部分访谈数据编码节选) |
附录7 研究笔记示例 |
(10)交互阅读模式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GD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与方法 |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3.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阅读教学 |
2.1.2 交互阅读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图式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3 关于交互阅读模式的研究 |
2.3.1 交互阅读模式内涵研究 |
2.3.2 交互阅读模式策略研究 |
2.4 交互阅读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
2.4.1 交互阅读模式在大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
2.4.2 交互阅读模式在高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
2.4.3 交互阅读模式在初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
2.4.4 交互阅读模式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
2.5 小结 |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
3.1 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基本情况 |
3.2 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 |
3.2.1 阅读前阶段忽视对学生图式的激活 |
3.2.2 阅读中阶段忽略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
3.2.3 阅读后阶段缺少对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拓展 |
3.3 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
3.3.1 英语阅读态度有待提高 |
3.3.2 英语阅读习惯有待培养 |
3.3.3 英语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有待解决 |
3.3.4 英语阅读方法有待掌握 |
3.4 师生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交互阅读模式下英语阅读教学的设计 |
4.1 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教学目标的设计 |
4.2 学情的分析与教学策略的选择 |
4.3 阅读教学环节的设计 |
4.3.1 阅读前阶段,激活学生已有图式 |
4.3.2 阅读中阶段,指导学生获取信息 |
4.3.3 阅读后阶段,鼓励学生大量输出 |
4.4 交互阅读模式教学设计框架 |
第五章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阅读教学案例 |
5.1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教学方案的设计 |
5.1.1 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教学目标的设计 |
5.1.2 学情的分析与教学策略的选择 |
5.1.3 第一轮教学方案 |
5.2 第一轮教学 |
5.2.1 第一轮教学过程 |
5.2.2 第一轮教学反思 |
5.2.3 第一轮教学方案的修改 |
5.3 第二轮教学 |
5.3.1 第二轮教学方案 |
5.3.2 第二轮教学过程 |
5.3.3 第二轮教学反思 |
5.3.4 第二轮教学方案的修改 |
5.4 两轮行动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附件 |
四、文化背景在英语精读课中的重要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研究[D]. 张英荟.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基于edX平台的时量补语在线教学设计[D]. 程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基于图式理论的泰国留学生中级汉语阅读课教学设计分析[D]. 普晓晓.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目标导向的英语精读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以S大学大一基础英语为例[D]. 欧阳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6]基于图式理论的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以初中英语阅读课为例[D]. 何雅慧.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ESA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郭佳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8]语篇衔接理论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陈京娜. 集美大学, 2020(08)
- [9]语义波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实践与信念探究[D]. 姚洋.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
- [10]交互阅读模式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GD小学为例[D]. 缪万庆.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