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产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1](2021)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文中指出1乳腺癌筛查指南1.1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screening)。
陈怡萌[2](2021)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含铂治疗的真实世界研究及疗效预测因子的探索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Ⅲ期临床试验表明,含铂化疗可为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带来获益;然而,目前尚缺乏来自多个中心的大样本真实世界的数据。本研究旨在多中心的真实世界中比较含铂化疗方案与非含铂化疗方案对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了来自我国四家癌症中心的自2003年至2019年接受化疗的12568例乳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经过一系列筛选,最终纳入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495例。其中350例患者接受了含铂方案的化疗,145例患者接受了无铂方案化疗。比较并分析了两组患者从一线到三线治疗的疗效、毒性和预后。结果:在接受含铂方案化疗的患者中,249例(71.1%)来自一线化疗,86例(24.6%)来自二线化疗,15例(4.3%)来自三线治疗。一线治疗中,含铂化疗组在客观缓解率(ORR,53.0%vs.32.1%,P<0.001)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8.4 vs.6.0个月,P=0.022)方面均优于无铂化疗组,而总生存期(OS)则相似(19.2 vs.16.8个月,P=0.439)。进一步比较接受含铂双药组(n=249)与无铂双药组(n=221)的患者时,观察到了相同的趋势:ORR(53.0%vs.32.6%,P<0.001)、一线中位PFS(8.4vs.6.5 个月,P=0.041),一线中位 OS(19.2vs.17.8 个月,P=0.568)。一线使用含铂方案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一线含铂方案使用最多的是紫杉醇/多西他赛+铂类药物,其次是吉西他滨+铂类药物。在二线/三线治疗中,含铂组与无铂组疗效和生存期相似。在ORR、PFS和OS方面,一线治疗中添加含铂化疗优于后线治疗时才使用含铂化疗(P<0.001)。含铂化疗的毒性反应是可耐受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中性粒细胞减少(38.6%)。在这些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首发肝转移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82例,仅肝转移并且使用了含铂方案或卡培他滨方案的患者共59例,其中33例接受含铂治疗(PBC),26例接受卡培他滨为基础的化疗(CBC)治疗。CBC组的ORR高于PBC组(57.7%对30.3%,P=0.035),中位OS也大大提高(19.2个月vs.14.4个月,P=0.041)。PBC组多使用多西他赛+顺铂方案,而CBC组的主要治疗方案是紫杉醇+卡培他滨。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表明,在校正了基线因素(包括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先前使用蒽环类/紫杉烷类药物和肿瘤分级)后,CBC是总生存的独立预测指标(OR=0.51;95%置信区间为0.27-0.98;P=0.042)。除了胃肠道毒性,手足综合症和血液学毒性外,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似。结论:本多中心研究结果表明,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中,含铂双药方案化疗较无铂双药化疗显示出更好的疗效,且毒性可控。但对于首发肝转移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含卡培他滨的化疗较含铂方案可能更为合适。背景:研究显示,至少50%的三阴性乳腺癌存在同源重组缺陷(HRD)突变特征。因此,迫切需要对HRD的全基因组图谱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尽管BRCA1/2缺陷的晚期TNBC患者对铂治疗敏感,但尚不清楚HRD状态是否可以预测铂治疗反应。方法:回顾性地收集了 42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基因突变状况,并计算HRD评分,分析HRD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HRD评分是基于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端粒等位基因失衡(telomeric allelic imbalance,TAl)和大片段迁移(large state transition score,LST)三项指标计算的。HRD状态分为HRD 阳性(BRCA1/2突变或HRD评分≥30)或HRD阴性(BRCA1/2未突变和HRD评分<30)。结果:42例TNBC患者中检测发现有4例(9,5%)为BRCA1/2致病突变,17(40.5%)例患者为HRD阳性。HRD 阳性患者中最常见的突变为TP53(94%)、PIK3R1(29%),ZHFX3(24%),LRP1B(24%),和 PTEN(24%),而在 HRD 阴性患者中,富集较多的为 TP53(84%),MYC(32%),ZHFX3(28%),PIK3CA(24%),和NF1(14.8%)。在晚期TNBC一线治疗中,22例患者接受含铂化疗,20例接受无铂化疗。含铂组的 PFS 较无铂组更长(9.6 vs 3.0 月,HR 0.51,95%CI 0.26-0.99,P=0.025)。在含铂治疗组,HRD 阳性者较HRD阴性者PFS更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6 vs 7.3 月,HR 0.60,95%CI 0.26-1.41,P=0.235)。HRD 阳性组和 HRD 阴性组的 PFS相似(2.6 vs.6.8月,P=0.572)。在HRD阳性患者中,含铂组的中位PFS明显长于无铂组(13.6 vs 2.0 月,HR 0.26,95%Cl 0.08-0.80,P=0.0011)。在 HRD 阴性肿瘤患者中,含铂组和无铂组的PFS无显着差异(P=0.765)。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HRD可以预测晚期TNBC铂类药物化疗效果。对于HRD 阳性患者,含铂方案化疗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本研究结果对指导三阴性乳腺癌铂类药物的精准治疗具有潜在的重要临床意义,有必要开展前瞻性随机分组临床研究予以证实。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乳腺癌学组[3](2021)在《铂类药物晚期乳腺癌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研究指明乳腺癌是全球范围内女性最常见、致死人数最多的恶性肿瘤,社会负担巨大。目前,化疗仍是晚期乳腺癌最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其中铂类药物是乳腺癌化疗的常用药物。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乳腺癌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深入探讨晚期乳腺癌中铂类药物的临床应用,针对其临床适宜阶段、方案、疗效、不良反应提出合理建议,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乳腺癌学组[4](2021)在《铂类药物晚期乳腺癌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研究说明乳腺癌是全球范围内女性最常见、致死人数最多的恶性肿瘤, 社会负担巨大。目前, 化疗仍是晚期乳腺癌最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 其中铂类药物是乳腺癌化疗的常用药物。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乳腺癌学组组织相关专家,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 深入探讨晚期乳腺癌中铂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针对其临床适宜阶段、方案、疗效、不良反应提出合理建议, 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 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
曹越越[5](2021)在《吉西他滨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疗效与临床病理特征和PROM2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乳腺癌是当今世界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是女性癌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转移性乳腺癌(metastatic breast cancer,MBC)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生存期。吉西他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转移性乳腺癌的多线治疗中,但患者之间的疗效存在明显差异,分子标志物对疗效的预测作用也仍在探索中,PROM2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且可能与吉西他滨耐药相关。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PROM2表达与吉西他滨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了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共171例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接受吉西他滨治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研究终点是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1)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年龄、远处转移部位及数量等;疾病的病理特征,包括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表达情况、HER-2表达情况、Ki-67指数等;既往是否接受过蒽环类、紫杉烷类、放疗等治疗;吉西他滨的用药方案及治疗线数等信息。临床病理因素通过单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后纳入多因素等比例风险Cox模型中,以控制基线混杂因素并确定与疗效相关的因素,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应用log-rank检验分析组间PFS差异。(2)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TCGA数据库中乳腺癌和癌旁组织中PROM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生存期的关系。(3)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71例患者中的28例石蜡包埋福尔马林固定的乳腺癌组织样本中PROM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吉西他滨治疗的PFS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中171例接受吉西他滨治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中位PFS(median PFS,m PFS)为136天(范围20-1191天)。(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吉西他滨治疗前患者存在骨转移(P=0.017)和吉西他滨在早期应用(二线方案:P=0.003;三线方案:P<0.001;三线后方案:P<0.001)与较长的PFS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单纯骨转移患者相比骨和内脏转移的患者PFS较长(P=0.034)。(2)本研究发现吉西他滨单药与联合用药的PFS无显着差异,仅在内脏转移的患者中联合组相比单药组PFS较长(P=0.037)。(3)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TCGA数据库中乳腺癌组织的PROM2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且其高表达与较短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相关,但与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无显着相关性。(4)本研究中的28例行PROM2免疫组化分析的乳腺癌患者组织样本中,有17例为高表达,11例为低表达,高表达组相比低表达组PFS较短(77天对334天,P=0.006),两组之间DFS无显着统计学差异(368天对502天,P=0.398)。结论吉西他滨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在骨转移患者和早期应用时可获益,联合用药与单药方案在骨转移及各治疗线亚组中疗效相似,仅内脏转移的患者联合用药可获益。PROM2高表达乳腺癌患者的吉西他滨疗效较差。
周皓洁[6](2020)在《培美曲塞治疗三线及以上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背景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在近年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晚期乳腺癌更是严重危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遗憾的是,由于多数晚期乳腺癌患者存在对蒽环类及紫杉类药物的耐药问题,导致晚期乳腺癌患者治疗办法少、治疗效果差、预后差、生活质量下降。这个问题已引起大量科研及临床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或卡铂方案已在其他多种实体瘤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抗肿瘤效果。目的探讨培美曲塞治疗三线及以上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寻找影响晚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地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及乳腺外科2017.01.01-2019.11.01期间收治的72例对蒽环类及紫杉类药物化疗耐药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卡铂方案治疗,治疗线数为三线及以上。探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卡铂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近期疗效及预测因素:72例患者获得CR患者0人,占比0%;获得PR患者 12 人,占比 16.67%(12/72);维持 SD 患者 37 人,占比 51.39%(37/72);发生PD患者23人,占比31.94%(23/72)。客观有效患者12人,疾病控制患者 49 人,ORR 为 16.67%(12/72),DCR 为 68.06%(49/7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COG评分、Her-2类型、转移部位个数是患者ORR的独立影响因素,Her-2类型、转移部位个数是患者DCR的独立影响因素。2.远期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通过Kaplan-Meier法估计72例患者mPFS为4.5个月(95%(CI:2.5~6.5个月),mOS为19.3个月(95%(CI:10.8~26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69.0%、49.3%。将患者基线特征分组后分别分析生存数据,然后将所得数据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Her-2类型、转移部位个数及有无内分泌治疗将影响患者生存情况。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Her-2类型(p=0.0051)及转移部位个数(p=0.0189)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3.不良反应:大多数为轻中度(1~2级),处理后可以好转或耐受。结论1.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卡铂方案对于蒽环类及紫杉类耐药的三线晚期乳腺癌患者有明显抗肿瘤效果,且不良反应可耐受;2.ECOG评分、Her-2类型、转移部位个数是患者ORR及DCR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月经状态、病理类型、激素受体类型、分子分型、有无内脏转移、既往有无手术治疗与患者疗效及预后无关;3.Her-2类型、转移部位个数及有无内分泌治疗将影响患者生存情况;Her-2类型(p=0.0051)及转移部位个数(p=0.0189)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
宣亮[7](2020)在《晚期难治性乳腺癌解救治疗策略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是一种基本无法治愈的疾病,且中位生存期仅为2~3年,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在保持良好生活质量的同时延缓疾病进展并延长生存期。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旨在观察多西他赛联合贝伐珠单抗多线解救治疗晚期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第二部分旨在探究乳腺癌肝转移合并重度肝功能异常后的治疗选择和疗效。【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008年05月01日至2018年05月01日我院放疗科收治的209例经临床病理学证实曾接受贝伐珠单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筛选出接受多西他赛联合贝伐珠单抗多线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27例,观察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计算无进展生存期。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2003年05月01日至2012年12月01日期间我院收治的乳腺癌肝转移导致肝功能异常患者122例,记录治疗方式,观察临床疗效,计算总生存期。亚组分析其中67例肝转移进展合并有重度肝功能异常患者,观察临床疗效和治疗方式的选择。【结果】第一部分:27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其中部分缓解11例,疾病稳定15例,客观有效率为40.7%,疾病控制率为96.3%,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4个月(95%CI:2.9~5.1个月)。其中21例患者既往辅助或解救治疗阶段曾使用过紫杉类药物,再次应用紫杉类联合贝伐珠单抗有效率为38.1%,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4个月(95%CI:3.1~4.9个月)。白细胞减少及粒细胞减少是主要不良反应,3~4级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55.6%,其中3例伴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消化道反应7例、口腔粘膜炎4例、乏力5例、脱发7例,均为1~2级。第二部分:122例乳腺癌患者肝转移后中位总生存期为17.0个月(95%CI:14.3~19.7个月),肝转移合并肝功能异常后中位总生存期为2.3个月(95%CI:1.3~2.9个月)。全组患者中有107例在肝功能异常后继续行抗肿瘤治疗,其中93例(76.2%)采用化疗(包括靶向治疗),2例(1.6%)接受了化疗联合局部治疗,12例(9.8%)接受了内分泌治疗。接受化疗的患者中,采用单药治疗的有70例(57.4%),联合方案化疗25例(20.5%)。107例乳腺癌患者肝转移伴肝功能异常后继续行解救治疗的客观有效率为9.3%,疾病控制率为58.9%。亚组67例肝转移进展合并重度肝功能异常患者中有43例继续行抗肿瘤治疗,初始解救治疗后客观有效率为16.3%,疾病控制率为55.8%。重度肝功能异常后治疗组与未治疗组中位总生存期对比(2.5个月vs 0.5个月,P<0.05)。43例治疗组中初始治疗方式为单药化疗(或联合靶向治疗)30例,联合化疗方案6例,另有7例患者接受了内分泌治疗。在化疗方案中,紫衫类10例,卡培他滨9例,吉西他滨5例,长春瑞滨6例,铂类7例,曲妥珠单抗联合治疗16例。【结论】第一部分:多西他赛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多线解救失败的晚期难治性乳腺癌具有一定疗效,在既往应用过紫杉类药物的患者中也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应用。第二部分:肝功能异常是乳腺癌肝转移中的一个预后不良因素,肝转移引起重度肝功能异常患者继续行解救治疗仍然可能有效,但是建议首选有效率较高的治疗,如化疗±靶向治疗,选择肝脏毒性较小的药物,并根据患者自身耐受情况采取单药、首次用药剂量酌情减少,选择合理的治疗周期等个体化给药模式。
冯琳迤[8](2020)在《氯氧喹对乳腺癌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氯氧喹(Chloroxoquinoline)是近年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上市的新型口服喹啉类抗肿瘤药物,临床常作为晚期乳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用药且以单用为主,然而,有关氯氧喹的实验室研究数据非常匮乏,阻碍了氯氧喹的临床应用。本研究拟探究氯氧喹对不同类型乳腺癌细胞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并探讨氯氧喹联合紫杉醇或阿霉素用药对乳腺癌细胞系的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氯氧喹处理乳腺癌细胞系(Bcap-37、MDA-MB-453,、MDA-MB-231),Annexin V/PI双染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以罗丹明标记鬼笔环肽(rhodamine-pHalloidin)染色法观察F肌动蛋白(F-actin)的聚解状态,以免疫荧光法观察α微管蛋白(α-tubulin)的表达,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移,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侵袭,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Rho/Rho激酶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磷酸化水平,MTT法和CCK8法观察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氯氧喹对3种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其作用机制有差异,其中对于MDA-MB-231细胞株主要表现为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而在Bcap37和MDA-MB-453细胞株主要以细胞周期阻滞作用为主。进一步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发现,相比于对照组,乳腺癌细胞经氯氧喹处理后其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细胞体积减少;F肌动蛋白和α微管蛋白染色形态不规则,荧光染色聚集成团,且呈现剂量依赖性。氯氧喹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其作用与下调Rho/Rho激酶信号通路中Rho关联卷曲蛋白激酶2(Rock2)、磷酸化蛋白激酶(Limk)、肌动蛋白解聚因子Cofilin磷酸化表达(P<0.01)有关。另外,在体外,相比于单用氯氧喹,氯氧喹联合紫杉醇或阿霉素用药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细胞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并且联合用药均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平均CI值<1)。结论:氯氧喹对乳腺癌细胞系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凋亡或细胞周期阻滞;氯氧喹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F肌动蛋白聚集和α微管蛋白的表达,抑制乳腺癌细胞骨架聚合从而抑制细胞迁移,导致肿瘤细胞死亡,初步结果显示该作用可能与抑制Rho/Rho激酶信号通路相关。此外,氯氧喹联合紫杉醇或阿霉素用药可剂量依赖性地增强对乳腺癌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且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这可能是实现协同抗肿瘤效应的有效治疗策略。
王丽莉,黄伟炜,吴凡,陈木兰,邱艳婷,刘健[9](2019)在《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60例为回顾性分析对象,根据其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给予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观察组行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比较2组采用不同用药方式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与病情控制率分别为62. 5%、93. 8%,均高于对照组的32. 1%、75. 0%(P <0. 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 4%,低于对照组的39. 3%(P <0. 01)。结论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行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效果显着,可减少用药后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慧妮[10](2019)在《培美曲塞联合铂类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培美曲塞联合铂类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晚期乳腺癌患者113例,接受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卡铂方案化疗,具体:培美曲塞(500mg/m2,dl),顺铂(总量75mg/mm2,分3天用),卡铂(AUC=5,dl),每21天为1周期。主要观察指标: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次要观察指标: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及安全性。采用乘积极限法(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及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ORR、DCR的比较,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113例患者接受培美曲塞联合铂类治疗,其中103例患者可评价疗效,获得完全缓解1例(1.0%),部分缓解27例(26.2%),疾病稳定43例(41.7%),疾病进展32例(31.1%),总体客观缓解率为27.2%,疾病控制率为68.9%。中位随访16个月,mPFS 5.3个月,mOS 15.8个月。二、一线治疗、二线治疗、三线和三线以上治疗患者的ORR分别为38.4%、27.3%、20.5%,DCR 分别为 76.9%、72.8%、61.4%,mPFS 分别为 6.7 月、7.1月、3.7月,三组间患者的ORR、DCR、P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OS分别为19.3月、21.8月、11.1月,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三、亚组分析显示,培美曲塞联合卡铂(CP,N=71)与培美曲塞联合顺铂(CP,N=32)治疗患者的ORR分别为28.2%、25%,DCR分别为67.6%、71.9%,mPFS分别为4.7月、5.8月,mOS分别为15.2月、14.5月,两组间患者的ORR、DCR、PFS、OS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单因素分析显示,Ki-67、器官转移数目、有无内脏转移与PFS相关(P<0.05),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器官转移数目、治疗线数与OS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与OS相关(P<0.05)。五、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后疾病得到控制的患者,继续进行维持治疗(N=39)较非维持治疗(N=14)患者的mPFS、mOS明显延长,其mPFS分别为11.2月、7.5月,mOS分别为24.1月、10.1月,两组间PFS、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六、113例可评价毒副反应患者,Ⅲ/ⅣV度血液学毒性发生率分别为:贫血9.7%、白细胞减少4.4%、中性粒细胞减少1.8%及血小板减少5.3%,Ⅲ/ⅣV度非血液学毒性发生率分别为:恶心呕吐1.8%、转氨酶升高2.7%,无治疗相关死亡。DP组(N=34)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CP组(N=79),分别为67.6%、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两组间血液学毒性发生率分别为70.6%、6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培美曲塞联合铂类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不良反应轻。2.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后疾病得到控制的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维持治疗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3.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中,使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与培美曲塞联合卡铂相比,两者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前者的恶心呕吐发生率更高。
二、国产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产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 |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
1.3.1 乳腺X线检查 |
1.3.2 乳腺超声检查 |
1.3.3 乳腺临床体检 |
1.3.4 乳腺自我检查 |
1.3.5 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
1.3.6 其他检查 |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
1.4.1 20~39岁 |
1.4.2 40~70岁 |
1.4.3 70岁以上 |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
1.5.1 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 |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
2.1.2 常规投照体位 |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
2.2 诊断报告规范 |
2.2.1 肿块 |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
2.2.2 钙化 |
2.2.2. 1 钙化类型 |
2.2.2. 2 钙化分布 |
2.2.3 结构扭曲 |
2.2.4 对称性征象 |
2.2.4. 1 不对称 |
2.2.4. 2 球形不对称 |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
2.2.5 乳腺内淋巴结 |
2.2.6 皮肤病变 |
2.2.7 单侧导管扩张 |
2.2.8 合并征象 |
2.3 病灶的定位 |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
2.4.1 检查目的 |
2.4.2 乳腺分型 |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
2.4.4 与前片比较 |
2.4.5 评估分类 |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 |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
3.3.1 基本要求 |
3.3.2 图像的存储 |
3.3.3 报告书写 |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
3.4.3. 1 肿块 |
3.4.3. 2 周围组织 |
3.4.3. 3 钙化 |
3.4.3. 4 血管评估 |
3.4.4 彩色超声检查 |
3.4.5 其他相关技术 |
3.4.5. 1 三维成像 |
3.4.5. 2 弹性成像 |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
3.6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的组成 |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
3.6.3. 1 记录病灶 |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
3.6.3. 3 结论 |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
3.7 报告范例 |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
4.1.1 乳腺癌的诊断 |
4.1.2 乳腺癌分期 |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
4.1.7 高危人群筛查 |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⑴妊娠期妇女。 |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
4.3.1 检查前准备 |
4.3.1. 1 临床病史 |
4.3.1. 2 检查前准备 |
4.3.2 MRI检查 |
4.3.2. 1 设备要求 |
4.3.2. 2 扫描体位 |
4.3.2. 3 成像序列 |
4.3.2. 4 后处理 |
4.4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
4.4.1 点状强化 |
4.4.2 肿块 |
4.4.3 非肿块强化 |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
4.4.5 病灶定位 |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
4.5.1 评估不完全 |
4.5.2 评估完全 |
5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
5.1 适应证 |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
5.1.3 其他 |
5.2 对影像学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
5.2.3 乳腺磁共振成像引导 |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
5.2.5 微创活检设备 |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
5.3.1 禁忌证 |
5.3.2 术前准备 |
5.3.3 术中注意事项 |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
5.4.1 禁忌证 |
5.4.2 术前准备 |
5.4.3 术中注意事项 |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
6乳腺癌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 |
6.1 标本类型及固定 |
6.1.1 标本类型 |
6.1.2 标本固定 |
6.2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
6.2.1 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 |
6.2.2 真空辅助微创活检标本 |
6.2.3 乳腺肿块切除标本 |
6.2.4 乳腺病变保乳切除标本 |
6.2.4.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
6.2.4. 2 取材 |
6.2.5 乳腺切除术(包括单纯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 |
6.2.5.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
6.2.5. 2 取材 |
6.2.6 SLNB |
6.3 病理学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方案 |
6.3.1 组织学分型 |
6.3.2 组织学分级 |
6.3.3 乳腺癌的分期 |
6.3.4 免疫组织化学和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及其质量控制 |
6.3.5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
7.1.2. 1 临床Ⅰ、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
7.1.4 含以下因素时应谨慎考虑行保乳手术 |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
7.1.6 保乳手术 |
7.1.6. 1 术前准备 |
7.1.6. 2 手术过程 |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
7.1.6. 4 随访和局部复发 |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
7.3.1 全乳放疗 |
7.3.1. 1 适应证 |
7.3.1. 2 与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时序配合 |
7.3.1. 3 照射靶区 |
7.3.1. 4 照射技术 |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
7.3.2. 1 适应证 |
7.3.2. 2 技术选择 |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
8.1.1 多学科协作 |
8.1.2 学习曲线 |
8.1.3 知情同意 |
8.2 SLNB指征 |
8.3 SLNB操作规范 |
8.3.1 示踪剂 |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
8.4.1 SLN的术中诊断 |
8.4.2 SLN的术后诊断 |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
9.1 适应证 |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
9.3 照射靶区 |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
9.4.2 常规照射技术 |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
1 0.1.2.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人群选择(表4) |
1 0.1.2.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禁忌证 |
1 0.1.2.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谈话 |
1 0.1.2.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准备 |
1 0.1.2. 5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附录Ⅵ) |
1 0.1.2. 6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注意事项 |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
1 0.1.3.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1.3.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
1 0.1.3.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
1 0.1.3.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
1 0.1.4. 1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1.4. 2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
1 0.1.4. 3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谈话 |
1 0.1.4. 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准备 |
1 0.1.4. 5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方案 |
1 0.1.4. 6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注意事项 |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
1 0.2.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2.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
1 0.2.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谈话 |
1 0.2.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
1 0.2.4. 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附录Ⅵ) |
1 0.2.4. 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注意事项: |
1 0.2.4. 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和方案调整 |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局部和全身处理 |
1 0.2.5. 1 局部处理 |
1 0.2.5. 2 全身处理 |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
1 0.3.1. 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1. 2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
1 0.3.1. 3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概念 |
1 0.3.1. 4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绝经定义参见附录Ⅷ) |
1 0.3.1. 5 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
1 0.3.1. 6 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临床指南 |
1 0.3.2. 1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2. 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谈话 |
1 0.3.2. 3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准备 |
1 0.3.2. 4 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附录Ⅶ) |
1 0.3.3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临床指南 |
1 0.3.3. 1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3. 2 抗HER2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 |
1 0.3.3. 3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谈话 |
1 0.3.3. 4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准备 |
1 0.3.3. 5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14.2章节内容) |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
1 0.4.1 适应人群 |
1 0.4.2 终末期乳腺癌患者姑息治疗前谈话 |
1 0.4.3 主要措施 |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
1 0.4.4. 1 疼痛 |
1 0.4.4. 2 厌食和恶病质 |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
1 0.4.4. 4 疲乏 |
1 0.4.4. 5 昏迷 |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
11.1随访和评估 |
11.2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
12.1乳房重建的目的 |
12.2乳房重建的指征 |
12.3乳房重建的类型 |
12.4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
12.5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
12.6乳房重建术后评价系统 |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
13.1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
13.2 LCIS初诊的治疗 |
13.3 DCIS初诊的治疗 |
13.4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
13.5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
14.1 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标准 |
1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
14.3 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原则 |
1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
15.1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
15.2诊断 |
15.3治疗原则 |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
16.1概述 |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
16.4骨转移的治疗 |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
17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指南 |
19乳腺肿瘤整合医学的其他问题 |
19.1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
19.2乳腺癌营养治疗指南 |
附录 |
(2)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含铂治疗的真实世界研究及疗效预测因子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含铂化疗的真实世界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含铂化疗:多中心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2章 三阴性乳腺癌肝转移含铂方案与卡培他滨方案化疗对比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含铂化疗疗效与同源重组修复缺陷相关性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体细胞基因检测733基因panel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情况 |
论文综述 三阴性乳腺癌内科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吉西他滨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疗效与临床病理特征和PROM2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文献综述 转移性乳腺癌的化疗研究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6)培美曲塞治疗三线及以上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索引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晚期乳腺癌的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晚期难治性乳腺癌解救治疗策略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多西他赛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多线解救耐药的难治性乳腺癌临床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及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判断标准 |
1.4 不良反应判断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晚期乳腺癌肝转移合并重度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观察指标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2.2 治疗方式及临床疗效 |
2.3 典型病例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晚期乳腺癌贝伐珠单抗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氯氧喹对乳腺癌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研究受以下项目资助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氯氧喹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
3.2 氯氧喹对乳腺癌细胞骨架的影响 |
3.3 氯氧喹联合紫杉醇和阿霉素的疗效观察 |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9)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3]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后效果比较 |
2.2 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3 讨论 |
(10)培美曲塞联合铂类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主要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国产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0)
- [2]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含铂治疗的真实世界研究及疗效预测因子的探索性研究[D]. 陈怡萌.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铂类药物晚期乳腺癌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乳腺癌学组. 中国综合临床, 2021(02)
- [4]铂类药物晚期乳腺癌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乳腺癌学组. 中华肿瘤杂志, 2021(02)
- [5]吉西他滨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疗效与临床病理特征和PROM2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曹越越.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培美曲塞治疗三线及以上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分析[D]. 周皓洁. 郑州大学, 2020(02)
- [7]晚期难治性乳腺癌解救治疗策略的临床研究[D]. 宣亮.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8]氯氧喹对乳腺癌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D]. 冯琳迤. 浙江大学, 2020(07)
- [9]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J]. 王丽莉,黄伟炜,吴凡,陈木兰,邱艳婷,刘健.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29)
- [10]培美曲塞联合铂类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 刘慧妮.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