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部分乳房照射

加速部分乳房照射

一、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论文文献综述)

罗小蝶,甘露[1](2021)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加速部分乳腺放疗相关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放疗是目前标准的治疗方式, 可有效降低复发率。由于大多数复发发生在肿瘤切除腔的附近, 加速部分乳腺照射(APBI)作为一种只针对原发病灶周围有限体积的组织进行大分割照射的特殊放疗方式, 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 多项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了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对特定的低危保乳术后患者是可行的选择。与全乳放疗相比, APBI缩短了治疗时间, 降低了治疗成本, 改善了美容效果。同时越来越多的APBI治疗技术被开发出来, 增强了患者的可及性, 对于部分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而言有其独特的优势。尽管如此, APBI技术在疗效及不良反应上存在不同, 需区别看待。本文主要就APBI的各种治疗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适用人群进行综述, 提出尚待解决的问题, 展望其发展前景, 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2](2021)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文中研究说明1乳腺癌筛查指南1.1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screening)。

罗小蝶[3](2021)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加速部分乳腺放疗相关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放疗(WBRT)是目前标准的治疗方式,可有效降低复发率。由于大多数复发发生在肿瘤切除腔的附近,加速部分乳腺照射(APBI)作为一种只针对瘤床周围有限体积的组织进行大分割照射的特殊放疗方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多项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了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对特定的低危保乳术后患者是可行的选择。与WBRT相比,APBI缩短了治疗时间,降低了治疗成本,改善了美容效果,同时越来越多的APBI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增加了可及性,对于部分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而言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主要就APBI的各种治疗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适用人群进行综述,提出尚待解决的问题,展望前景,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刘婷婷[4](2021)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部分乳腺加速照射对比全乳腺常规照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部分乳腺加速照射和全乳腺常规照射两种放疗模式治疗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的近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别,为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选择最优放疗模式提供临床根据。方法:本研究纳入吉林省肿瘤医院放疗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80例,部分乳腺加速照射组(APBI组)40例,全乳腺常规照射组(WBI组)40例。纳入所有患者都完成保乳术后放疗,参考NCI-CTCAE 5.0及RTOG/ESTRO放疗损伤分级标准比较两组放疗不良反应,依据FACT-B评估标准评估生活质量,根据Harris美容评定标准评价美容效果,并计算局部区域复发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结果:1、部分乳腺加速照射组和全乳腺常规照射组中位随访时间为24.5个月和25个月。2、至随访结束入组所有患者随访率为100%,全组无死亡患者。3、APBI组同侧乳腺肿瘤复发1例(2.5%),同侧锁骨上淋巴结复发1例(2.5%),WBI组1例(2.5%)发生同侧锁骨上淋巴结复发;APBI组未出现远处转移,WBI组出现骨转移1例(2.5%),以上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4、与WBI组相比,APBI组2级急性放疗反应发生率由7.5%降至5.0%(P=0.034),2级晚期放疗反应发生率也略好于WBI组(P=0.048)。两组患者全部未发生3级或以上放疗反应。5、APBI组较WBI组乳腺美容效果由85%提升至90%,APBI组放疗后乳腺美容效果略好于WBI组(P=0.048)。6、与WBI组相比,APBI组可提高生活质量(P=0.003)。7、两组骨髓抑制发生率相仿(P>0.05)。8、APBI组明显减少放疗所需总时间(P<0.001)。结论: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采取部分乳腺加速照射较全乳腺常规照射近期临床疗效类似,部分乳腺加速照射在急性放疗反应、晚期放疗反应、美容效果及生活质量方面略优于全乳腺常规照射,同时总治疗周期缩短,并且使治疗成本下降。因而,部分乳腺加速照射技术可用作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模式选择之一。

袁一木[5](2021)在《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在不同放射治疗计划下靶区的剂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乳腺癌是全球女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最多的。全世界平均每年新发病的乳腺癌病例为115万例,其中死亡4.1万例。目前,乳腺癌成了我国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健康问题。根据中国癌症中心和卫生部发布出来的的数据来看:中国女性产生乳腺癌的概率全国总计大约为10万中有42个。不过从90年代开始,乳腺癌病人的死亡概率就有所显着减少。从研究中发现,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和检测诊断工作的深入开展是主要原因;二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多种途径的开展,提升了治疗效果。目前,乳腺癌正在逐步发展成为目前疗效最好实体肿瘤之一。放射治疗作为一种局部的消灭肿瘤的治疗办法,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是对做完保乳术后的患者,保乳术后放疗可以降低三分之二概率的局部复发。目的通过实验,对比靶区和重要器官的剂量分布,选出一种最适合左侧乳腺癌患者做完保乳术后所需要采用的放射治疗方案,满足临床需求。方法选择20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患者均来自于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在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治疗部进行放疗的病人,应用新华定位CT定位上述患者乳腺组织和切口位置,应用飞利浦PLNCALE计划系统建立4种乳腺癌放疗计划,分别为4F-IMRT、5F-IMRT和6F-IMRT放疗计划以及三维适形放疗计划。应用资料数据和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对比,包括靶区的剂量变化分布、适形度与均匀性,以及对心、肺等其它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以得出最佳的放疗照射计划。结果1.经过实验研究后的结果表示在CI、HI和MU上,P<0.05,它们的具体表现为6F-IMRT>5F-IMRT>4F-IMRT>3D-CRT。在Dmin上,四组之间有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表现为6F-IMRT>5F-IMRT>4F-IMRT>3D-CRT,P<0.05。在Dmax上,四组之间的表现为3D-CRT>4F-IMRT>5-IMRT>6-IMRT,但这种差异没有任何统计学意义(P>0.05);在Dmean上,表现为3D-CRT和4F-IMRT均显着低于6F-IMRT和5F-IMRT,且3D-CRT显着低于4F-IMRT,P<0.05,但是5F-IMRT和6F-IMRT之间相似性差异不显着(P>0.05)。在V95%上,3D-CRT和4F-IMRT,P>0.05,但上述两组均显着低于5F-IMRT和6F-IMRT,P<0.05,在V98%上,4F-IMRT、5F-IMRT和6F-IMRT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3D-CRT明显比另外三组高,P<0.05;在V100%上,P<0.05,具体表现为3D-CRT>6F-IMRT>5F-IMRT>4F-IMRT,P<0.05。在V105%上,四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表现为3D-CRT>4F-IMRT>5-IMRT>6-IMRT。2.在心脏V5、V10、V20和V30以及Dmean上,IMRT的表现为照射野的数目越多,照射的剂量也越高,但是与3D-CRT比较,在心脏V5上表现为6F-IMRT>5F-IMRT>4F-IMRT>3D-CRT,两两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脏V10、V20、V30以及Dmean上,表现为3D-CRT>6F-IMRT>5F-IMRT>4F-IMRT,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在患侧肺V5、V10、V20、V30、Dmean上的差异P>0.05,在右侧肺V5和Dmean上表现为5F-IMRT>6F-IMRT>4F-IMRT和4F-IMRT>5-IMRT>6-IMRT,P<0.05;但是与3D-CRT相比较,在左侧肺的相关剂量指标上均表现为3D-CRT的剂量显着高于IMRT组,P<0.05,但是在右侧肺上,V5表现为3D-CRT>5F-IMRT>6F-IMRT>4F-IMRT,P<0.05,而在Dmean上,则表现为3D-CRT>4F-IMRT>5-IMRT>6-IMRT,P<0.05。4.在右乳的V10和Dmean上,四组之间的表现为3D-CRT>6F-IMRT>5F-IMRT>4F-IM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CD3+、CD4+、CD8+和CD4+/CD8+这几项数据在患者在医院放疗前几乎无差异,放疗后较放疗前CD3+、CD4+和CD4+/CD8+数值都明显的降低了,而CD8+比放疗前升高了,放疗后4F-IMRT、5F-IMRT和6F-IMRT在CD3+、CD4+、CD8+和CD4+/CD8+上P>0.05,但CD3+、CD4+、CD4+/CD8+这三组都比3D-CRT组高,而CD8+比3D-CRT组低一些,P<0.05。6.四组患者在E2、P、CEA、CA153和CTNI上之间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放疗以后,E2和P和之前相比无明显变化,但是CEA和CA153和放疗前相比明显降低了,CTNI这一指标比放疗前提高了,P<0.05,四组患者经过放疗后除了CTNI以外的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TNI表现为3D-CRT>6F-IMRT>5F-IMRT>4F-IMRT,P<0.05。7.发生放射性肺炎的可能性在它们之间差异很小;急性皮肤反应上3D-CRT高于另外3组,差异非常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三组4F-IMRT、5F-IMRT以及6F-IMRT之间急性皮肤反应的发生率差异P>0.05;四组患者在美容优良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存在3D-CRT组在放疗后三个月内随访时,存在3例患者照射区域皮肤颜色较深;随访半年,仅存在3D-CRT组出现1例局部复发,其余组别均未出现死亡、复发以及转移等情况。结论1.通过实验结果对比调强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可知,调强放疗的治疗效果要比三维适形放疗的效果好,它对肿瘤放疗靶区的适形性和均匀性均优于三维适形放疗,且对心肺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同时安全性较高。2.在不同照射野数目的计划中,射野数量越多,肿瘤靶区的覆盖率、适形度和均匀性也增加,但是也会伴随对双肺、健侧乳腺、心脏平均剂量和照射体积的升高,故可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照射野数目,如针对心肺功能较差则,可采用低照射野数目进行放疗治疗。

刘磊[6](2020)在《乳腺癌乳房切除术后大分割放疗与常规分割放疗比较的荟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乳腺癌乳房切除术后行放疗(postmastectomyradiotherapy,PMRT)使用大分割放射治疗(hypofractionated radiotherapy,HFRT)与常规分割放射治疗(conventional fractionated radiotherapy,CFRT)之间的疗效及毒性反应的差异。方法和材料:全面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Google Scholar、万方、维普、CNKI等数据库,搜集有关乳腺癌乳房切除术后HFRT与CFRT 比较的临床对照研究资料。患者的总生存率为主要观察终点,无瘤生存率、局部区域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急性皮肤毒性反应、急性肺毒性反应、晚期皮肤毒性反应、淋巴水肿、肩臂功能障碍和晚期心脏相关毒性反应为第二观察终点。汇总数据采用RevMan 5.3及Stata 14.0软件进行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采用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描述。结果:纳入25个研究包括3871例患者的临床对照资料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HFRT 组与 CFRT 组间总生存率(OR=1.08,95%CI=0.87-1.33,P=0.49),无瘤生存率(OR=1.13,95%CI=0.91-1.40,P=0.28),局部区域复发率(OR=1.01,95%CI=0.76-1.33,P=0.96),远处转移率(OR=1.16,95%CI=0.85-1.58,P=0.34),急性皮肤毒性(OR=0.94,95%CI=0.67-1.32,P=0.72),急性放射性肺炎(OR=0.94,95%CI=0.74-1.20,P=0.62),晚期皮肤毒性(OR=0.98,95%CI=0.75-1.27,P=0.88),淋巴水肿(OR=0.99,95%CI=0.77-1.28,P=0.94),肩臂功能受限(OR=0.75,95%CI=0.43-1.31,P=0.31),以及心脏相关毒性(OR=1.17,95%CI=0.82-1.65,P=0.39)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现有研究结果的荟萃分析显示,乳腺癌乳房切除术后HFRT与CFRT相比,疗效与毒性均相当。需要大型的随机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该结论,并长期随访患者的晚期并发症。

欧阳兵[7](2020)在《保乳手术联合术中放疗在早期乳腺癌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乳腺癌保乳手术(BCS)联合术中放疗(IORT)在早期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术中放疗的临床疗效及适应症。方法:收集2016-3至2018-12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乳腺外科接受保乳手术的91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其中单纯保乳术56例,保乳手术联合术中放疗35例,通过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的方式进行随访,分析两组患者在伤口相关并发症、放疗相关副作用、美容效果及复发转移率等方面的差异,评估保乳术的美容效果,并探讨术中放疗的临床疗效与适应症。结果:1.伤口相关并发症:单纯保乳组的伤口相关并发症率为10.7%,其中皮下积液(5.4%)的发生率最高;保乳术联合术中放疗组的伤口相关并发症率为28.6%,发生率较高的是脂肪液化(11.4%)、皮下积液(5.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保乳术联合术中放疗组的伤口相关并发症率高于单纯保乳术组。2.放疗相关副作用:单纯保乳组的放疗相关副作用发生率为60.7%,其中乳房疼痛及水肿9例(16.2%)、放射性皮炎17例(30.4%);保乳术联合术中放疗组的放疗相关副作用发生率为37.1%,其中乳房疼痛及水肿4例(11.4%)、放射性皮炎6例(17.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保乳联合术中放疗组的放疗副作用更低。3.美容效果:根据客观评价标准,保乳组的优秀率为69.6%,保乳术联合术中放疗组的优秀率为60%,P>0.05;根据主观自评标准,单纯保乳组的自评满意率为80.4%,保乳术联合术中放疗组的自评满意率为74.3%,P>0.05;即在美容效果方面,两组没有明显差异,都实现了较好的美容效果。4.复发转移率:单纯保乳术组中位随访26.5个月,发现有1例(1.8%)同侧乳房复发的患者;保乳手术联合术中放疗组中位随访20个月,发现有1例(2.4%)肿瘤残腔原位复发,两组在局部复发率上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未发现远处转移患者及死亡病例,总生存率为100%。结论:1.保乳联合术中放疗组的伤口相关并发症率较单纯保乳组高,但保乳联合术中放疗组有更低的放疗相关副作用,且两组的术后美容效果相似。2.在目前的随访期内,保乳联合术中放疗组与单纯保乳组有相似的局部控制率。3.对于低复发风险患者,术中放疗可作为根治性放疗,可代替术后的全乳房照射,缩短治疗时间和减轻经济负担;对于中高危复发风险患者,术中放疗作为瘤床加量,能精准定位瘤床、减少放疗毒副作用、避免因化疗导致的放疗延迟,提高放疗疗效。

袁茂林[8](2020)在《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患者术中放疗与术后全乳放疗的临床结局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目前,随着乳腺癌治疗手段多样化,接受保乳手术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逐渐增多,但术后往往需接受4-6周全乳放疗,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心脏毒性、肺损伤等放疗并发症。术中放疗技术则通过单次术中放疗以替代术后全乳放疗,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放疗导致的心脏毒性、肺损伤等放疗并发症,但目前术中放疗技术仍处于研究中,术中放疗是否能替代术后全乳放疗尚无定论。本研究通过对已发表的关于术中放疗技术研究进行荟萃分析,评估术中放疗技术在保乳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为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患者提供更多的放疗决策。方法:两名作者分别通过中国知网、万方、Pubmed、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检索至2019年10月30日前已发表的关于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手术术中放疗技术的相关研究,严格按照设定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相关文献,提取相关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采用PEDro量表对随机对照研究(RCT,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进行文献质量评分,采用MINORS量表对非随机对照研究(NONRCT,No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进行文献质量评分,采用Review Manager 5.3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绘制森林图,将纳入研究按照随机对照试验及非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亚组分析,采用Stata 13.0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2篇,其中RCT研究3篇,非RCT研究9篇,纳入病例6659例,其中RCT组4941例(IORT组:2463例,WBRT组:2478例),非RCT组1718例(IORT组:708例,WBRT组1011例)。结果显示: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术中放疗组同侧局部复发率高于术后全乳放疗组(RR值:2.22,95%置信区间:1.33-3.73);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术中放疗组与术后全乳放疗组远处转移率均较低,无统计学差异(RR值:0.88,95%置信区间:0.58-1.33);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术中放疗组乳腺癌特异性死亡率与术后全乳放疗组无显着差异(RR值:1.16,95%置信区间:0.77-1.76);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术中放疗组非乳腺癌死亡率低于术后全乳放疗组(0.8%vs1.2%),但无统计学差异(RR值:0.70,95%置信区间:0.38-1.30);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术中放疗组总死亡率与术后全乳放疗组无显着差异(RR值:0.84,95%置信区间:0.63-1.11);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术中放疗组与术后全乳放疗组相比,皮肤毒性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RR值:0.33,95%置信区间:0.19-0.58);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术中放疗组与术后全乳放疗组相比,术后美容效果不良事件率较低(RR值:0.57,95%置信区间:0.37-0.89)。结论:1.术中放疗的远期生存获益不劣于术后全乳放疗;2.术中放疗同侧局部复发风险高于术后全乳放疗,故保乳术中放疗的对象选择需谨慎,尽量选择评估为同侧局部复发风险较低的患者(年龄≥50岁、肿瘤直径≤2.0cm、腋窝淋巴阴性、切缘距肿瘤≥2mm、雌激素受体阳性);3.与术后全乳放疗相比,术中放疗具有更低的皮肤毒性及较好的美容效果;

米寅[9](2020)在《Intrabeam术中放疗在乳腺癌保乳术中的疗效、并发症及美容效果研究》文中指出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女性恶性肿瘤的10%,全球每年被诊断为乳腺癌的女性超过140万人。随着乳腺X线筛查技术的不断应用,约60%的患者确诊时都处于乳腺癌早期,保乳术加术后全乳外照射放疗(external beam radiotherapy,EBRT)成为这些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目前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通常采用EBRT,单次剂量1.8~2.0Gy,总剂量45~50Gy,根据是否存在风险因素,大部分患者需要瘤床补量10~16Gy,总治疗时间5~7周。然而,许多研究发现,无论是否行EBRT,乳腺癌保乳术后90%复发都集中于病灶所在象限,而且同侧乳腺瘤床以外区域乳腺癌的复发率与对侧第二原发乳腺癌发生率近似。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质疑保乳术后EBRT的必要性,加速部分乳腺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的概念应运而生。APBI采用大分割放疗技术,并且只照射瘤床及其周围1~2cm的区域,缩短了整个放疗的时长,减少了受照乳腺的体积。APBI的实现技术包括多导管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球囊导管近距离放疗,三维适形放疗,以及术中放疗。与其他几种技术相比,术中放疗能够在手术中直视下对瘤床进行单次大剂量照射,降低了因延迟放疗导致肿瘤增殖的风险,因避免了病人运动、瘤床界定等各种误差而保证了瘤床受量的准确性,并且减少了周围器官的受量。靶向术中放疗(targeted intraoperative radiotherapy,TARGIT)作为APBI的一种方式,利用德国蔡司公司生产的Intrabeam系统(Carl Zeiss Surgical,Oberkochen,Germany)产生低能X线,能够在手术中直视下一次性给予所需的全部放射剂量,并且只照射瘤床,较EBRT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减少了受照乳腺的体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移动术中放疗技术,也是近年研究的热点。2013年一个大样本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TARGIT-A试验发现TARGIT在部分早期乳腺癌患者中有可能取代EBRT,TARGIT组患者在整体生存率、总体毒性反应等方面不劣于EBRT组,且高级别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于EBRT组。然而该研究随访时间较短,局部复发率较EBRT组高等问题也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同时我们注意到没有亚洲患者参与到该研究中。鉴于亚洲女性乳腺体积较西方女性小,TARGIT在亚洲女性中的毒性反应也值得关注。另外尽管高级别并发症罕见,TARGIT却可能导致多种低级别副反应,给患者带来一些不适,可能降低治疗的满意度。亚洲地区TARGIT相关报道不多,且目前未见到亚洲人群中TARGIT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研究。中国引进该技术较晚,目前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对于APBI的应用则建议参照美国放射肿瘤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Radiation Oncology,ASTRO)的推荐。TARGIT是否适合中国乳腺癌患者还缺乏高级别的证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在我中心行保乳术联合TARGIT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疗效,并发症及美容效果,并探讨影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同时比较中国乳腺癌患者TARGIT与传统EBRT疗效的差异,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一定参考。第一部分 靶向术中放疗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中的疗效、晚期并发症及美容效果观察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7年5月在我中心接受TARGIT的乳腺癌患者。术中放疗采用Intrabeam系统产生50kVX线,一次性给予保乳术后的瘤床处方剂量20Gy。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参数,随访记录患者复发、死亡及晚期并发症情况。晚期放射性毒性反应依据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分级标准评定。美容效果由患者本人或同一医生根据患侧乳腺与健侧乳腺的差异评估。结果共招募82例患者,行单纯TARGIT 77例(93.9%)。整体平均年龄57岁(23到85岁),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4到52个月),2例复发,2例死亡。1、2、3年复发率和生存率分别为1.2%和98.8%、1.3%和97.5%、1.5%和97.0%。未见任何心脏毒性反应及2级或2级以上的皮肤、肺脏放射性毒性反应。主要并发症为血清肿(17.1%)、乳房水肿(17.1%)、色素沉着(11.0%)、硬结(7.3%)、疼痛(4.9%)、皮肤凹陷(2.4%)、轻微干咳(2.4%)、延迟愈合(1.2%)、切口感染(1.2%)。78例患者参与了美容效果评估,优良率96.2%。结论TARGIT在中国早期乳腺癌患者中疗效良好,整体副反应可耐受,美容效果优秀,应用前景值得期待。第二部分乳腺癌保乳术联合靶向术中放疗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9月~2017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保乳术联合TARGIT的乳腺癌患者82人。放疗采用Intrabeam系统。给予适配器表面处方剂量20Gy。随访记录切口相关并发症及晚期放射性毒性反应。本研究将发生率大于10%的并发症定义为主要并发症。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变量与总体并发症及主要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82例患者平均年龄57岁(56.72±12.085)。单纯TARGIT 77例(93.9%)。37例(45.1%)患者发生并发症。无3~4级RTOG晚期放射性毒性反应。单变量分析发现围手术期使用抗凝药、适配器≤3cm、术中放疗时间>20min、化疗是导致总体并发症的可能危险因素(P<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围手术期使用抗凝药、适配器≤3cm是总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变量分析发现右乳皮下积液发生率高于左乳(P=0.006)。术中放疗时间>20min、围手术期使用抗凝药、化疗是皮肤水肿的可能危险因素,年龄、适配器≤3cm、术中放疗时间>20min、EBRT是色素沉着的可能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围手术期使用抗凝药是皮肤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OR=4.857,95%CI:1.148-20.548;P=0.032),年龄≤50岁是色素沉着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694,95%CI:2.035-56.197;P=0.005)。结论保乳术联合TARGIT在中国乳腺癌患者中安全可行,无高级别并发症。围手术期使用抗凝药、适配器≤3cm可能能够预测总体并发症。围手术期使用抗凝药、年龄≤50岁可能分别能够预测皮肤水肿和色素沉着。第三部分靶向术中放疗与传统外照射在中国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比较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2009年4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保乳术的乳腺癌患者281例。根据放疗方式不同分为TARGIT组和EBRT组。靶向术中放疗采用Intrabeam系统,给予适配器表面处方剂量20Gy。将俩组患者按1:1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两组患者的局部区域复发率(LR)、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无病生存率(DFS)、总生存率(OS),并用Log-rank检验分别比较匹配前后俩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281例患者中位随访43月。其中TARGIT组82例,EBRT组199例。匹配前 TARGIT 组与 EBRT 组 3 年累积 LR 分别为 1.2%、1.6%(P=0.694),3 年 DMFS 100%、97.8%(P=0.157)、3 年 DFS 98.8%、96.7%(P=0.604)、3 年 OS 97.6%、97.8%(P=0.862),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匹配后,基线特征均衡,共128例患者纳入分析,TARGIT组与EBRT组3年累积LR、DMFS、DFS、OS均无明显差异(P=0.659、0.313、0.659、0.987)。单变量分析发现ER、Ki67、内分泌治疗与LR明显相关,N分期与DMFS明显相关,Ki67与DFS明显相关,N分期与OS明显相关(均P<0.05)。Cox多变量分析发现内分泌治疗是LR独立影响因素,Ki67是DFS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靶向术中放疗在中国特定的乳腺癌患者中不劣于EBRT,它可作为标准治疗的有效替代方式。远期结果有待延长随访时间以进一步证实。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10](2019)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文中研究表明1乳腺癌筛查指南(附录Ⅰ)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Ⅱ)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Ⅲ)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Ⅳ)5影像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6乳腺癌术后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附录Ⅴ)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二、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1.3.1 乳腺X线检查
        1.3.2 乳腺超声检查
        1.3.3 乳腺临床体检
        1.3.4 乳腺自我检查
        1.3.5 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1.3.6 其他检查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1.4.1 20~39岁
        1.4.2 40~70岁
        1.4.3 70岁以上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1.5.1 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2.1.2 常规投照体位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2.2 诊断报告规范
        2.2.1 肿块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2.2.2 钙化
        2.2.2. 1 钙化类型
        2.2.2. 2 钙化分布
        2.2.3 结构扭曲
        2.2.4 对称性征象
        2.2.4. 1 不对称
        2.2.4. 2 球形不对称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2.2.5 乳腺内淋巴结
        2.2.6 皮肤病变
        2.2.7 单侧导管扩张
        2.2.8 合并征象
    2.3 病灶的定位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2.4.1 检查目的
        2.4.2 乳腺分型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2.4.4 与前片比较
        2.4.5 评估分类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3.3.1 基本要求
        3.3.2 图像的存储
        3.3.3 报告书写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1 肿块
        3.4.3. 2 周围组织
        3.4.3. 3 钙化
        3.4.3. 4 血管评估
        3.4.4 彩色超声检查
        3.4.5 其他相关技术
        3.4.5. 1 三维成像
        3.4.5. 2 弹性成像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3.6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的组成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3.6.3. 1 记录病灶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3.6.3. 3 结论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3.7 报告范例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4.1.1 乳腺癌的诊断
        4.1.2 乳腺癌分期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4.1.7 高危人群筛查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⑴妊娠期妇女。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4.3.1 检查前准备
        4.3.1. 1 临床病史
        4.3.1. 2 检查前准备
        4.3.2 MRI检查
        4.3.2. 1 设备要求
        4.3.2. 2 扫描体位
        4.3.2. 3 成像序列
        4.3.2. 4 后处理
    4.4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4.4.1 点状强化
        4.4.2 肿块
        4.4.3 非肿块强化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4.4.5 病灶定位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4.5.1 评估不完全
        4.5.2 评估完全
5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5.1 适应证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5.1.3 其他
    5.2 对影像学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5.2.3 乳腺磁共振成像引导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5.2.5 微创活检设备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5.3.1 禁忌证
        5.3.2 术前准备
        5.3.3 术中注意事项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5.4.1 禁忌证
        5.4.2 术前准备
        5.4.3 术中注意事项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6乳腺癌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
    6.1 标本类型及固定
        6.1.1 标本类型
        6.1.2 标本固定
    6.2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6.2.1 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
        6.2.2 真空辅助微创活检标本
        6.2.3 乳腺肿块切除标本
        6.2.4 乳腺病变保乳切除标本
        6.2.4.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6.2.4. 2 取材
        6.2.5 乳腺切除术(包括单纯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
        6.2.5.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6.2.5. 2 取材
        6.2.6 SLNB
    6.3 病理学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方案
        6.3.1 组织学分型
        6.3.2 组织学分级
        6.3.3 乳腺癌的分期
        6.3.4 免疫组织化学和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及其质量控制
        6.3.5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7.1.2. 1 临床Ⅰ、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7.1.4 含以下因素时应谨慎考虑行保乳手术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7.1.6 保乳手术
        7.1.6. 1 术前准备
        7.1.6. 2 手术过程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7.1.6. 4 随访和局部复发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7.3.1 全乳放疗
        7.3.1. 1 适应证
        7.3.1. 2 与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时序配合
        7.3.1. 3 照射靶区
        7.3.1. 4 照射技术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7.3.2. 1 适应证
        7.3.2. 2 技术选择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8.1.1 多学科协作
        8.1.2 学习曲线
        8.1.3 知情同意
    8.2 SLNB指征
    8.3 SLNB操作规范
        8.3.1 示踪剂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8.4.1 SLN的术中诊断
        8.4.2 SLN的术后诊断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9.1 适应证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9.3 照射靶区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9.4.2 常规照射技术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1 0.1.2.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人群选择(表4)
        1 0.1.2.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禁忌证
        1 0.1.2.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谈话
        1 0.1.2.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准备
        1 0.1.2. 5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附录Ⅵ)
        1 0.1.2. 6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注意事项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1 0.1.3.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1.3.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1 0.1.3.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1 0.1.3.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1 0.1.4. 1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1.4. 2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1 0.1.4. 3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谈话
        1 0.1.4. 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准备
        1 0.1.4. 5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方案
        1 0.1.4. 6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注意事项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1 0.2.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2.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1 0.2.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谈话
        1 0.2.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1 0.2.4. 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附录Ⅵ)
        1 0.2.4. 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注意事项:
        1 0.2.4. 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和方案调整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局部和全身处理
        1 0.2.5. 1 局部处理
        1 0.2.5. 2 全身处理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1. 2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1 0.3.1. 3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概念
        1 0.3.1. 4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绝经定义参见附录Ⅷ)
        1 0.3.1. 5 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1. 6 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临床指南
        1 0.3.2. 1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2. 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谈话
        1 0.3.2. 3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准备
        1 0.3.2. 4 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附录Ⅶ)
        1 0.3.3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临床指南
        1 0.3.3. 1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3. 2 抗HER2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
        1 0.3.3. 3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谈话
        1 0.3.3. 4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准备
        1 0.3.3. 5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14.2章节内容)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1 0.4.1 适应人群
        1 0.4.2 终末期乳腺癌患者姑息治疗前谈话
        1 0.4.3 主要措施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1 0.4.4. 1 疼痛
        1 0.4.4. 2 厌食和恶病质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1 0.4.4. 4 疲乏
        1 0.4.4. 5 昏迷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11.1随访和评估
    11.2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12.1乳房重建的目的
    12.2乳房重建的指征
    12.3乳房重建的类型
    12.4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12.5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12.6乳房重建术后评价系统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13.1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13.2 LCIS初诊的治疗
    13.3 DCIS初诊的治疗
    13.4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13.5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14.1 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标准
    1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14.3 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原则
    1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15.1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15.2诊断
    15.3治疗原则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16.1概述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16.4骨转移的治疗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7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指南
19乳腺肿瘤整合医学的其他问题
    19.1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19.2乳腺癌营养治疗指南
附录

(3)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加速部分乳腺放疗相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加速部分乳腺放疗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 APBI的治疗技术
    1 近距离放疗技术
    2 外照射放疗(External Beam Radiation Therapy,EBRT)
    3 术中放疗(Intraoperative Radiotherapy,IORT)
    4 其他技术
第三部分 研究进展
    1 欧美国家研究进展
    2 亚洲国家研究进展
第四部分 适用人群
第五部分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4)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部分乳腺加速照射对比全乳腺常规照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临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5)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在不同放射治疗计划下靶区的剂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实验设计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的发展与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乳腺癌乳房切除术后大分割放疗与常规分割放疗比较的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乳腺癌乳房切除术后大分割放射治疗的研究背景
    2. 对于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认识
    3. 研究目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方案
    2. 筛选标准
    3. 数据提取
    4. 质量评价
    5.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 研究筛选
    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3. 荟萃分析结果
        3.1 乳腺癌乳房切除术后接收大分割和常规分割放疗患者预后的比较
        3.2 乳腺癌乳房切除术后接收大分割和常规分割放疗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
    4. Meta回归分析
        4.1. 急性皮肤毒性反应的Meta回归分析
        4.2. 总生存率的Meta回归分析
        4.3. 无瘤生存率的Meta回归分析
        4.4. 局部区域复发率的Meta回归分析
        4.5. 远处转移率的Meta回归分析
        4.6. 急性肺毒性反应的Meta回归分析
    5. 敏感性分析
        5.1. 采用不同效应模型比较的敏感性分析
        5.2. 考察单项研究对总合并效应量的影响的敏感性分析
    6. 发表偏倚评价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癌区域淋巴结大分割放射治疗的晚期正常组织反应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着篇目
附录
致谢

(7)保乳手术联合术中放疗在早期乳腺癌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说明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2.1 基线资料
    2.2 病例选择
    2.3 术前准备
    2.4 手术过程
    2.5 腋窝淋巴结处理
    2.6 术后辅助治疗
    2.7 术后放疗
    2.8 美容效果评价
    2.9 随访
    2.10 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
    3.1 伤口相关并发症
    3.2 放疗相关副作用
    3.3 术后美容效果评价
    3.4 复发转移情况
四、讨论
    4.1 伤口相关并发症
    4.2 放疗相关副作用
    4.3 美容效果
    4.4 复发转移率
    4.5 术中放疗
    4.6 辅助治疗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肿瘤整形技术在乳腺癌的临床应用进展
    背景
    肿瘤整形技术的定义及优势
    肿瘤整形技术(OPS)的分类
    肿瘤整形技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肿瘤整形的具体术式
    带蒂背阔肌肌皮瓣乳房重建(LDF)
    带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乳房重建(TRAM)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TDAP)
    肋间动脉穿支皮瓣(ICAP)
    带蒂大网膜乳房重建术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患者术中放疗与术后全乳放疗的临床结局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患者术中放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Intrabeam术中放疗在乳腺癌保乳术中的疗效、并发症及美容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靶向术中放疗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中的疗效、晚期并发症及美容效果观察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乳腺癌保乳术联合靶向术中放疗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靶向术中放疗与传统外照射在中国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比较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术中放疗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附录Ⅰ)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1.3.1 乳腺X线检查
        1.3.2 乳腺超声检查
        1.3.3 乳腺临床体检
        1.3.4 乳腺自我检查
        1.3.5 乳腺MRI检查
        1.3.6 其他检查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1.4.1 20~39岁
        1.4.2 40~70岁
        1.4.3 70岁以上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1.5.1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Ⅱ)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2.1.2 常规投照体位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2.2 诊断报告规范
        2.2.1 肿块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2.2.2 钙化
        2.2.2. 1 钙化类型
        2.2.2. 2 钙化分布
        2.2.3 结构扭曲
        2.2.4 对称性征象
        2.2.4. 1 不对称
        2.2.4. 2 球形不对称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2.2.5 乳腺内淋巴结
        2.2.6 皮肤病变
        2.2.7 单侧导管扩张
        2.2.8 合并征象
    2.3 病灶的定位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2.4.1 检查目的
        2.4.2 乳腺分型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2.4.4 与前片比较
        2.4.5 评估分类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Ⅲ)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3.3.1 基本要求
        3.3.2 图像的存储
        3.3.3 报告书写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1 肿块
        3.4.3. 2 周围组织
        3.4.3. 3 钙化
        3.4.3. 4 血管评估
        3.4.4 彩色超声检查
        3.4.5 其他相关技术
        3.4.5. 1 三维成像
        3.4.5. 2 弹性成像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3.6 乳腺超声报告的组成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3.6.3. 1 记录病灶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3.6.3. 3 结论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3.7 报告范例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Ⅳ)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4.1.1 乳腺癌的诊断
        4.1.2 乳腺癌分期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4.1.7 高危人群筛查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4.3.1 检查前准备
        4.3.1. 1 临床病史
        4.3.1. 2 检查前准备
        4.3.2 MRI检查
        4.3.2. 1 设备要求
        4.3.2. 2 扫描体位
        4.3.2. 3 成像序列
        4.3.2. 4 绘制动态增强曲线
        4.3.2. 5 弥散加权成像扫描
    4.4 诊断报告规范
        4.4.1 点状强化
        4.4.2 肿块
        4.4.3 非肿块强化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4.4.5 病灶定位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4.5.1 评估不完全
        4.5.2 评估完全
5影像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5.1 适应证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活检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活检
        5.1.3 其他
    5.2 对影像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5.2.3 乳腺磁共振引导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5.2.5 微创活检设备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5.3.1 禁忌证
        5.3.2 术前准备
        5.3.3 术中注意事项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5.4.1 禁忌证
        5.4.2 术前准备
        5.4.3 术中注意事项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6乳腺癌术后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附录Ⅴ)
    6.1 乳腺癌术后病理学诊断报告的基本原则
    6.2 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内容和规范
        6.2.1 一般项目
        6.2.2 手术标本情况
    6.3 组织病理学诊断内容
        6.3.1 原发灶
        6.3.1. 1 组织学类型
        6.3.1. 2 组织学分级
        6.3.1. 3 肿瘤大小
        6.3.1. 4 肿瘤累及范围及手术切缘
        6.3.2 淋巴结状态
        6.3.2. 1 区域淋巴结
        6.3.2. 2 SLNB
    6.4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内容
    6.5 病理科医师签名、报告日期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7.1.2. 1 临床Ⅰ期、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7.1.4 保乳治疗后与局部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7.1.6 保乳手术
        7.1.6. 1 术前准备
        7.1.6. 2 手术过程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7.3.1 全乳放疗
        7.3.1. 1 适应证
        7.3.1. 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7.3.1. 3 照射靶区
        7.3.1. 4 照射技术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7.3.2. 1 适应证
        7.3.2. 2 技术选择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8.1.1 多学科协作
        8.1.2 学习曲线
        8.1.3 知情同意
    8.2 SLNB指征
    8.3 SLNB操作规范
        8.3.1 示踪剂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8.4.1 SLN的术中诊断
        8.4.2 SLN的术后诊断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9.1 适应证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9.3 照射靶区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9.4.2 常规照射技术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1 0.1.2. 1 适应证
        1 0.1.2. 2 禁忌证
        1 0.1.2. 3 治疗前谈话
        1 0.1.2. 4 治疗前准备
        1 0.1.2. 5 辅助化疗方案与注意事项(附录Ⅵ、Ⅶ)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表5)
        1 0.1.3. 1 适应证
        1 0.1.3. 2 治疗前谈话
        1 0.1.3. 3 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1 0.1.3. 4 绝经前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方案与注意事项(附录Ⅷ)
        1 0.1.3. 5 绝经后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及注意事项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1 0.1.4. 1 适应证
        1 0.1.4. 2 相对禁忌证
        1 0.1.4. 3 治疗前谈话
        1 0.1.4. 4 治疗前准备
        1 0.1.4. 5 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1 0.2.1 新辅助治疗的适宜人群
        1 0.2.1. 1 一般适合临床Ⅱ、Ⅲ期的乳腺癌患者
        1 0.2.1. 2 对隐匿性乳腺癌行新辅助治疗的可行性
        1 0.2.2 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1 0.2.3 新辅助治疗前的谈话
        1 0.2.4 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1 0.2.4. 2 常用的含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的联合化疗方案(附录Ⅵ、Ⅶ)及注意事项
        1 0.2.4. 3 疗效评估及治疗的疗程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处理
        1 0.2.5. 1 手术分类
        1 0.2.5. 2 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学检查及病理学疗效判定
        1 0.2.5. 3 术后辅助治疗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指南
        1 0.3.1. 1 适应证
        1 0.3.1. 2 治疗前谈话
        1 0.3.1. 3 内分泌药物
        1 0.3.1. 4 内分泌一线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1. 5 内分泌解救治疗(二线及以上)的选择及注意事项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的临床指南
        1 0.3.2. 1 适应证(具备以下1个因素即可考虑首选化疗)
        1 0.3.2. 2 治疗前谈话
        1 0.3.2. 3 治疗前准备
        1 0.3.2. 4 化疗方案和注意事项(附录Ⅵ、Ⅶ)
        1 0.3.3 HER2阳性的晚期乳腺癌治疗的临床指南
        1 0.3.3. 1 适应证
        1 0.3.3. 2 相对禁忌证
        1 0.3.3. 3 治疗前谈话
        1 0.3.3. 4 治疗前准备
        1 0.3.3. 5 一线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下文14.2章节内容)
        1 0.3.3. 6 二线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1 0.4.1 适应人群
        1 0.4.2 治疗前谈话
        1 0.4.3 主要措施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1 0.4.4. 1 疼痛
        1 0.4.4. 2 厌食和恶液质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1 0.4.4. 4 疲乏
        1 0.4.4. 5 昏迷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1 1.1 随访和评估
        1 1.1.1 随访频率
        1 1.1.2 随访检查项目
        1 1.1.3 随访评估项目
        1 1.1.3. 1 上肢功能评估
        1 1.1.3. 2 并发疾病风险评估
        1 1.1.3. 3 生活方式评估
        1 1.1.3. 4 心理和社会支持评估
        1 1.1.3. 5 性生活和生育评估
    1 1.2 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1 1.2.1 患侧肢体功能的康复
        1 1.2.1. 1 循序渐进的患侧上肢功能锻炼
        1 1.2.1. 2 上肢淋巴水肿的预防
        1 1.2.1. 3 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
        1 1.2.2 并发疾病
        1 1.2.2. 1 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管理
        1 1.2.2. 2 骨折风险管理
        1 1.2.3 生活方式管理
        1 1.2.3. 1 体质量管理
        1 1.2.3. 2 营养与运动
        1 1.2.3. 3 吸烟饮酒、保健食品和膳食补充剂
        1 1.2.4 心理和社会支持
        1 1.2.4. 1 心理支持
        1 1.2.4. 2 社会支持
        1 1.2.5 性生活和生育
        1 1.2.5. 1 性生活
        1 1.2.5. 2 生育及生育功能保留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1 2.1 乳房重建的目的
    1 2.2 乳房重建的指征
    1 2.3 乳房重建的类型
    1 2.4 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1 2.5 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1 3.1 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1 3.1.1 定义与分类
        1 3.1.1. 1 LCIS
        1 3.1.1. 2 DCIS
        1 3.1.2 自然病程和预后
        1 3.1.2. 1 发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
        1 3.1.2. 2 发展为浸润性癌的危险因素
        1 3.1.3 诊断
        1 3.1.3. 1 LCIS的诊断
        1 3.1.3. 2 DCIS的诊断
    1 3.2 LCIS初诊的治疗
        1 3.2.1 手术治疗
        1 3.2.2 非手术治疗
        1 3.2.3 预防性治疗
        1 3.2.3. 1 药物预防性治疗
        1 3.2.3. 2 预防性双乳切除术
    1 3.3 DCIS初诊的治疗
        1 3.3.1 局部治疗
        1 3.3.1. 1 手术
        1 3.3.1. 2 放疗
        1 3.3.2 系统性治疗
        1 3.3.2. 1 化疗
        1 3.3.2. 2 内分泌治疗
        1 3.3.2. 3 靶向治疗
    1 3.4 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1 3.5 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1 4.1 标准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
    1 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1 4.2.1 治疗原则
        1 4.2.2 方案选择
    1 4.3 HER2阳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原则
        1 4.3.1 辅助治疗适应证
        1 4.3.2 HER2阳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用药推荐
        1 4.3.3 曲妥珠单抗在辅助治疗中的心脏毒性
    1 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含曲妥珠单抗新辅助治疗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1 5.1 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1 5.2 诊断
    1 5.3 治疗原则
        1 5.3.1 保乳术后同侧乳房复发
        1 5.3.2 乳房切除术后复发
        1 5.3.3 胸壁复发
        1 5.3.4 孤立的腋窝淋巴结复发
        1 5.3.5 锁骨上淋巴结复发
        1 5.3.6 内乳淋巴结复发
        1 5.3.7 放射治疗技术
        1 5.3.8 全身治疗策略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16.1概述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16.4骨转移的治疗
        16.4.1治疗目标
        16.4.2治疗方案
        16.4.3治疗原则
        16.4.4放射治疗
        16.4.5手术治疗
        16.4.6镇痛药治疗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6.5.1双膦酸盐类药物的共性和个性
        16.5.1.1作用原理
        16.5.1.2适应证
        16.5.1.3临床用药及使用方法
        16.5.2双膦酸盐的使用适应证和用药时机
        16.5.3双膦酸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6.5.4用药时间及停药指征
        16.5.4.1用药时间
        16.5.4.2停药指征
        16.5.5生化标志物
        16.5.6临床资料和专家观点
        16.5.6.1双膦酸盐预防骨转移的作用
        16.5.6.2双膦酸盐作为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用药
        16.5.6.3乳腺癌患者抗肿瘤治疗引起的骨丢失
        16.5.6.4发生SRE后是否换药预防SRE再次发生的问题
1 7乳腺癌患者BRCA 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17.4.1检测前咨询
        17.4.2突变检测及验证
        17.4.3检测后咨询
        17.4.4 BRCA1/2基因检测结果的解读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指南
附录
    附录Ⅰ遗传性高危人群
    附录Ⅱ乳腺X线诊断报告范本
    附录Ⅲ超声检查报告范本
    附录Ⅳ乳腺MRI诊断报告范本
    附录Ⅴ乳腺病理学诊断报告范本
    附录Ⅵ乳腺癌常用的辅助/新辅助化疗方案
        1.不含曲妥珠单抗的方案
        2.含曲妥珠单抗的方案
    附录Ⅶ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常用的化疗方案
        1.联合化疗方案
        2.单药化疗方案
        3.HER2阳性患者化疗方案
    附录Ⅷ绝经的定义
    附录ⅨVNPI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修订小组成员

四、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加速部分乳腺放疗相关研究进展[J]. 罗小蝶,甘露.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1(12)
  • [2]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0)
  • [3]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加速部分乳腺放疗相关研究进展[D]. 罗小蝶.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部分乳腺加速照射对比全乳腺常规照射临床研究[D]. 刘婷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在不同放射治疗计划下靶区的剂量的研究[D]. 袁一木.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6]乳腺癌乳房切除术后大分割放疗与常规分割放疗比较的荟萃分析[D]. 刘磊. 苏州大学, 2020(02)
  • [7]保乳手术联合术中放疗在早期乳腺癌的临床应用研究[D]. 欧阳兵.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8]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患者术中放疗与术后全乳放疗的临床结局Meta分析[D]. 袁茂林.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1)
  • [9]Intrabeam术中放疗在乳腺癌保乳术中的疗效、并发症及美容效果研究[D]. 米寅. 郑州大学, 2020(03)
  • [10]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19(08)

标签:;  ;  ;  ;  ;  

加速部分乳房照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