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和料场DCS集散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马路遥[1](2021)在《火电厂炉内化水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各行各业用电量不断增加,火电厂机组容量剧增,使机组设备对水质提出了更高的控制要求。水质的高低是机组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大多数火电厂的炉水处理系统以传统控制为主,致使炉水PH起伏较大,无法保证炉水水质符合技术要求,导致热力设备管壁的积盐、腐蚀和结垢。针对传统控制无法准确控制水质问题,研发一套基于PLC的炉内化水控制系统,提高水质控制的精准性和处理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对减小热力设备损耗、提高设备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某火电厂对炉水加药处理过程为背景,对炉内化水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与设计。本文首先对炉水处理的工艺过程进行分析,设计了炉内化水控制系统的整体架构,针对炉水PH这种具有大滞后、大惯性的被控对象,结合炉水水质的技术规范,确定了基于DMC(动态矩阵)的改进串级PID控制策略。其次,利用改进的炉水PH数学模型以及电动阀流量特性,建立了炉内化水控制系统传递函数,并分析了 PID控制与DMC控制在炉内化水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最后,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PID控制与基于DMC的改进串级PID控制算法模型,配合建立的控制系统传递函数进行基于DMC的改进串级PID控制策略的对比仿真。分析仿真结果得出:控制系统在基于DMC的改进串级PID控制策略下,降低了超调量,缩短了过渡时间,增强了系统鲁棒性。为满足炉水水质的技术规范要求,实现炉内化水控制系统对水质控制的精准性和稳定性,控制系统选用稳定性高、可靠性强的西门子S7-400PLC作为主控制器,实现了对设备层信号的采集和处理。其次,以PLC作为服务器,MATLAB作为客户端,通过应用OPC技术,实现了智能算法对采集数据的优化处理,并通过CP443-1通讯模块传输至MCGS中,实现了对炉水处理工艺过程状态的实时监控。最后,经过对控制系统各部分功能调试,实现了炉水处理过程的智能化控制。
李寒冰[2](2021)在《基于热效优化的篦冷机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泥生产行业在“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下需要持续提高低碳水泥生产技术,改善能耗控制效果。篦冷机作为现代水泥生产的关键设备,其优化运行控制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热效与运行状态相匹配的控制问题急需解决。本课题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系统中对篦冷机能量转换机理、运行状态与热效匹配、篦下压力设定与篦速控制方法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如下工作:1.依据水泥工业生产的工艺流程,对篦冷机的发展和工作原理进行介绍。将最优热效率作为篦冷机控制系统优化的目标,建立篦冷机控制系统优化方案,并将其划分为以热效率为约束的篦压设定系统和篦冷机篦压自动控制系统两部分。2.建立篦下压力设定系统。从熟料温度,运行状态等生产冷却环节各变量之间的耦合关系出发,确定影响热效率主要因素及运行状态与热效率的关系,需要对篦冷机的运行状态进行划分;针对K-means聚类算法和粒子群算法两种算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算法改进K-means聚类算法,应用该算法对数据处理,划分运行状态;通过递归寻优,以最优热效为约束来确定不同运行状态下的篦压设定值,形成推理机制,从而为篦压控制提供支持。3.设计篦压控制系统。在控制上主要采用了多模块控制的方式,将自适应粒子群引入主控制模块,对PID的参数整定进行优化,同时加入辅助控制器对控制效果进行进一步辅助修正,达到控制效果。4.设计基于篦冷机热效优化的控制系统软件。达到对篦冷机的数据采集、监控以及人机交互的目的。
侯刚[3](2021)在《基于DCS的电量采集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自动化水平和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水平也得到了非常大程度上的提高,水泥企业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消耗的煤炭总量不断减少,然而企业整体上消耗的电量仍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企业生产过程中用电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据的比例居高不下,而且在运行过程中,若有的设备存在运行上的故障时也会导致消耗的电量出现异常情况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是导致用电量增长的因素之一。为更好的解决电量异常问题,本课题提出了以JX-300X集散控制系统作为基础,应用于水泥厂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进行电量采集监测应用技术的设计。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和水泥厂生产制造的流水线相互结合,并借助于组态软件完成对生产现场具体工序进行监控的上位机监控系统。借助于系统设计的监控显示界面能够对生产制造的现场进行动态直观的监测,而且上位机监控的画面是跟随现场进行实时改变的,因此在整个控制的过程中对操作人员在技术上的要求非常低,同时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使整个控制的过程得到优化完善。因此借助于该系统能够完成对水泥厂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每一个操作流程中消耗的电能进行实时获取和监控,同时还能生成实时监测电能的趋势曲线,能够发出故障报警信号,完成报表的打印和查询等。通过将该系统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投入使用,并对获取的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以JX-300X作为基础开发研究的采集水泥厂电量的系统在实际生产制造的过程中是具有可行性的,该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能够完成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电量异常的情况,同时还能够对水泥厂实时消耗的电能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应用节约耗能的方式奠定基础,有助于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在投入成本上的控制。
吴庆康[4](2020)在《基于DCS的热电厂烟气净化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近几年国家对大气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对燃煤电厂烟气排放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烟气净化技术是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等污染物的重要措施。烟气排放参数的稳定达标与采取的烟气净化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密切相关,因此选取合适的控制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集散式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DCS)为控制方式,结合丰县鑫成热电厂2×180t/h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首先对湿法与半干法两种主流烟气治理方案的工艺原理进行介绍,说明了各自的工艺特点。并结合电厂的现有的运行方式对两种方案展开详细的比较说明,最终确定了以半干法脱硫与低温循环氧化脱硝相结合的烟气治理工艺并对系统进行了简要说明,根据其烟气净化系统的控制难点及要求对控制方式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半干法脱硫结合低温循环氧化脱硝相结合的工艺路线由于其重点在于协同处理,脱硝系统必须依托脱硫系统进行有效反应,所以要求整个DCS系统必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本文从DCS系统的性质和特点入手,通过对烟气治理系统各个参数的控制要求对DCS系统制定了设计方案,通过对烟气排放控制策略的优化,解决了二氧化硫排放浓度波动较大的问题。最后,从电厂实际的运行情况及烟气排放参数来看,以DCS作为控制系统的脱硫脱硝设施能够满足工程改造的要求,DCS系统对于烟气排放数据的变化能够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排放数据优于烟气超低排放标准。该论文共有图40幅,表16个,参考文献81篇。
李彤[5](2020)在《火电厂煤粉制造过程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火电企业在传统能源行业里面占有较大份额,随着近年来煤炭联姻的深化改革,在能源革命和现代数字革命的深度融合形势下,看似接近夕阳产业的火力发电依旧是能源行业里面的支柱产业。煤粉制造过程作为火电厂燃料燃煤的主要工艺流程,其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锅炉整体的燃烧经济性,从而影响火电厂安全经济运行。因此,深入研究煤粉制造过程、优化生产系统,设计出一套更加稳定、高效、可靠的制粉系统就有很大的必要性,对于火电企业继续在未来能源行业中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以火电厂制粉过程为课题背景,从煤粉制造过程的整个工艺流程和制粉设备概况、特性以及工作原理入手,构建以磨煤机为主体,给煤机、一次风机及辅助系统为辅的制粉系统。通过对煤粉制造过程控制功能要求的剖析,本着安全、可靠、高效、实用和先进的原则,把钢球磨煤机的工作原理作为重点分析。着重提出关于钢球磨煤机的六个控制量与之对应的六个被控量之间的数学模型,以此为研究基础,依次建立了磨煤机出口温度控制方法、磨煤机煤位控制方法、磨煤机负荷、磨煤机容量风及总风量的控制方法。采用分布式计算机控制技术对制粉制造过程进行了设计,构建了DCS和工业以太网的控制系统,对系统进行了整体设计,对系统的硬件、软件配置进行了研究和选择,最终形成一套可行、先进的控制方案。一方面是由于它的优越性能,系统整体的抗干扰能力强;另一方面在于它的汉化能力,更有利于平常操盘人员的操作和检修人员的维护,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过程效率、化繁为简。针对煤粉制造过程的特点和性能要求,采用DCS作为制粉过程控制器,并设计采用了远程I/O服务方式的主备系统,以提高制粉过程的可靠性。通过运行工况及趋势的分析,可以得出整个制粉过程是一个串级、多级控制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将磨煤机出口为温度、冷热风门的开度、入口压力维持在稳定范围内,可提高磨煤机的出力即磨机负荷,以降低设备的单耗,提高了制粉效率。该制粉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更加精准,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良好,满足了设计要求,提高了煤粉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实现了企业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罗杰[6](2020)在《垃圾焚烧发电厂DC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是国家有关部门正大力推广的生活垃圾处理新主体技术,垃圾焚烧发电厂是该技术的具体工程实施形式。要使垃圾焚烧发电厂能够保持经济运行和排放达标,控制系统的选择十分重要。我国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控制系统早期以引进为主,其控制采用PLC控制系统较多,且型号品牌各有不同,随着主要工艺设备国产化,控制系统也改为以一体化程度高,开放性强的分散型控制系统-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系统为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控制系统与传统火电行业的DCS系统差别不大,二者的差别主要在二次污染控制技术上,而在具体工程中,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二次污染控制系统如烟气处理系统、渗滤液处理系统、飞灰固化系统等基本以厂家成套供应控制系统为主。故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控制系统采取DCS系统技术成熟,也能很好的满足工艺控制要求。本文把垃圾焚烧发电厂DCS系统的设计分为总体设计和工程设计两个阶段。其中总体设计的内容包括总体架构设计和总体功能设计。总体架构设计主要确定DCS主系统的控制网络方案和其他独立控制系统与主DCS系统的通信协议、接口形式、传输介质等,总体功能设计确定DCS系统的组成和控制规律,保证DCS系统最终能达到工程预期的控制要求。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开展详细的工程设计,其设计内容包括根据过程工艺要求绘制测控流程图、现场一次仪表与执行机构选型、IO清册统计、DCS控制功能设计等。在DCS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工程设计完成后,可以开展DCS系统的工程实现工作。主要内容是根据工程项目施工图纸和技术规范书等的要求进行DCS系统的硬件设计选型和软件组态设计。DCS系统的硬件是软件运行的平台,而应用软件设计的好坏又决定硬件性能能否充分发挥,二者相互约束,共同决定了DCS系统的硬件配置,控制算法组态功能,人机画面丰富性、实时性等内容。在完成硬件设计和软件组态工作后应对DCS系统进行出厂验收测试(FAT)、现场验收测试(SAT)工作,合格后即可进行DCS系统现场调试。调试时DCS系统既是被调试对象,又是整个垃圾焚烧发电厂调试的重要调试工具,需做好与相关各方的配合与协调工作,调试还应注意到人身、设备安全方面的措施。确保正常投运后DCS系统在自动控制时达得到理想的运行效果。
张荣旋[7](2020)在《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高度和应用水平,人们一直试图通过制造业的自动化、信息化来减轻人工劳动强度、提升产品质量、节能降耗,随着全球范围内智能制造热潮的兴起,生产管理信息化也必然呈现数字化、智能化的特征。银光公司不甘在信息化日新月异的潮流中落后,参照国内外同业企业先进管理模式,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效率是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关键,也是企业生产制造向智能工厂方向大步迈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本文以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优化研究为主线,对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融合生产管理、信息集成、流程管理等领域的相关内容,以优化生产管理信息化方案为目标,根据基于企业架构的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方法,以公司企业愿景为指导提出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优化的指导思想、目标及原则,从过程控制管理、运行管理、经营决策不同层面管理需求出发,通过信息系统架构重构、重要业务管理模块流程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等信息化建设内容来实现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优化。同时提出配套管理业务优化的应用系统资源及基础设施优化策略,制定实施策略及保障措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预期评价,验证了优化方案的有效性。经过信息化优化方案的实施,银光公司正在朝着智能制造方向大步迈进,这也为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和建设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翁涛[8](2019)在《DCS控制系统在无机硅生产企业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量工业污水随之产生,导致我国水体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也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污水处理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高成本低产出的行业,为达到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的目的,企业在污水处理中必须着力于提高污水处理效率,提升污水处理的整体技术水平。十三五阶段,污水处理也已成为企业大力关注和投资的热点。本研究以无机硅生产企业污水处理过程为具体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关键工艺进行研究与改造提升,同时针对酸碱中和过程中pH控制存在的技术难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仿真研究与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优化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具体如下:(1)对国内外的污水处理现状以及DCS系统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也对污水处理过程中pH控制策略的研究进展加以总结与评述。(2)对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关键工艺进行研究与改造提升。针对中和工段酸碱度及酸碱阀需要往复调节与切换控制的问题,提出先粗调后细调的pH调节操作方案,以提高中和过程pH调节的便利性和操作效率;针对pH测量过程具有时滞特性及pH电极维护频繁等问题,进行检测点位置的优化调整,以减小引入系统的纯滞后时间与测量误差,并增强pH检测的稳定性,降低维护成本;针对絮凝沉降工段存在絮凝效果不理想及絮凝终点难以自动判定等问题,提出增设混合器和缓冲罐、加装浊度计等改造方案,以进一步改进混合效果与提升絮凝效率。(3)以中和工段中的污水收集池为重点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建模与pH控制策略的仿真研究。针对酸碱中和过程具有大时滞、大惯性、非线性等特性及常规PID控制容易产生超调与振荡等问题,应用阶跃响应法建立污水收集池pH中和过程的非参量模型,经二阶近似和数学计算后求得其用传递函数形式加以描述的动态特性方程。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仿人智能的模糊-Smith控制、专家模糊控制等控制策略,结合操作工经验,应用基于MATLAB平台的SIMULINK工具箱对模糊控制器进行设计与仿真研究,并与传统PID控制策略进行性能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带积分作用的模糊-Smith控制的超调量与动态响应速度都要优于常规PID,而专家模糊控制的性能更优于模糊-Smith控制,具有无超调和高动态响应特性,是解决大时滞过程控制的有效方法,适合运用到现有的污水处理过程中。(4)根据改进的污水处理工艺及其控制要求,设计污水处理中心整个污水处理过程的自动控制方案。同时,在统计整个系统测量控制点的基础上应用浙江中控的ECS-100系统进行系统集成设计,重点开展了DCS硬件的选型和监控组态等工作。为后期的工艺改造提升、控制策略实施和系统调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鹏飞[9](2017)在《基于S7-400 PLC的置换蒸煮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造纸工业是我国的重要基础原料产业,但它的发展一直被高能耗、大污染和不合理的原料结构等问题所困扰。制浆是造纸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仍沿用常规间歇式蒸煮工艺,能耗高、得率低,且后续漂白工段只能采用三段漂或四段漂,对环境的污染较大。而置换蒸煮技术,通过在蒸煮锅之外设置温黑液、热黑液、热白液等槽罐,将蒸煮工艺分为多个步骤进行,从而实现黑液里面的热能和化学品的回收再利用,后续浆料也可以采用新近研发出来的无元素氯漂或全无氯漂等先进漂白工艺,是一项节能环保的新型间歇式制浆技术,在美国、加拿大等造纸技术发达的国家已经被研发成熟并得以广泛应用。虽然我国已经成功引进了置换蒸煮技术,但是由于其蒸煮机理复杂、蒸煮流程繁冗且内部联锁复杂,因此国内目前仍没有一套功能完善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置换蒸煮全集成控制系统,所采用的置换蒸煮控制系统都是由ABB、Honeywell、SIEMENS等国外公司提供,成本昂贵,只有实力比较雄厚的大浆厂才有能力采购,因此实现置换蒸煮控制系统的国产化有利于置换蒸煮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基于上述原因,本硕士论文在科技部国家国际合作项目“节能环保型置换蒸煮关键技术与设备的合作研究”的资助下,以广西马山和发强纸业有限公司置换蒸煮DCS项目为依托,结合国合项目引进的技术资料对置换蒸煮生产溶解浆和化学浆的控制过程进行详细剖析,并从控制难点的研究与解决策略、控制方案设计、上位机程序设计与实现三个方面展开应用技术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控制难点的研究与解决策略以国合项目引进的GL&V技术资料为依据,对置换蒸煮工艺过程控制进行详细剖析,在此基础之上解决置换蒸煮系统应用过程中的三个难点问题。其中针对蒸煮锅温差问题,设计了神经网络串级解耦PID控制算法,解决了温差控制的时滞性、时变性和非线性等难点;针对偏流问题,通过分析设计了通道的检测和破坏方案,保证蒸煮过程中药液以近活塞流的方式流动;针对卸料泵汽蚀问题,通过控制卸料浓度并结合变速卸料、补偿有效汽蚀余量的方法,保证在整个卸料过程中NPSHa大于NPSHr。(2)置换蒸煮控制方案的设计研究针对置换蒸煮工艺过程,提出了主顺序和子顺序相结合的控制方案,实现工艺过程的自动化;通过建模分析得到了基于物料平衡的槽区液位控制策略,使槽区液位始终保持在10%90%之间,满足了置换蒸煮系统正常生产的要求;设计了冗余、联锁、诊断等方案,保证控制系统安全有效地运行,并通过OPC接口技术使MATLAB和PLC相结合,便于高级控制算法在置换蒸煮系统中的应用。(3)基于S7-400 PLC的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西门子S7-400 PLC为主体控制硬件,PCS7为软件开发工具,根据所提出的难点问题解决策略以及各控制方案,进行了DCS控制系统硬件、软件设计,使得所提出的解决策略和控制方案可应用于实际生产。本硕士论文剖析了GL&V公司的置换蒸煮工艺,在此基础之上对置换蒸煮系统应用过程中的三个难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决,并设计出了工艺自动化等控制方案,根据所提出的各难点解决策略及工艺自动化等控制方案,完成了DCS硬件、软件设计,在广西马山和发强纸业有限公司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本硕士论文所研究设计的控制系统,可以很好地满足工业生产的实际需求。
孙泽[10](2014)在《水相法氯化聚氯乙烯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表明氯化聚氯乙烯(CPVC)是聚氯乙烯(PVC)的一个改性品种,具有抗腐蚀、耐老化、难燃、电性能良好等特点,在塑料、建材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CPVC生产装置的工艺流程较为复杂,包括配料、氯化、脱酸、中和、干燥和盐酸回收等多个单元,需要采用批量控制、配方控制等手段来保证生产过程的正常运行、产品质量的合格以及产品种类的多样化。因此,自动控制系统已成为确保CPVC生产装置安全、稳定、长周期和优化运行的重要保证,而探讨CPVC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论文以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某CPVC水相悬浮法生产装置为工程对象,分析CPVC的工艺流程,构建CPVC生产装置的自动控制系统,并从控制需求、系统规划、硬件配置和软件组态诸方面探讨WebField ECS-100DCS系统在氯化聚氯乙烯装置中的应用。CPVC生产装置的自动控制系统以WebField ECS-100DCS作为硬件平台、AdvanTrol-Pro组态软件作为监控软件平台,控制器、电源模块、通信链路和重要I/O卡均选择冗余配置。在分析工艺流程和用户需求的基础上,编制了适用于CPVC工艺过程的控制程序,开发了图形化的人机界面(HMI),实现了与现场仪表的通信,从而构成了一套功能强大、可靠性高、开放性好的自动控制系统。本论文所阐述的CPVC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已投入使用,功能先进、可靠性高、运行稳定、界面友好,从而保证了CPVC生产装置的正常运行。
二、中和料场DCS集散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和料场DCS集散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火电厂炉内化水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2 炉内化水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1 炉内化水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
2.1.1 工艺分析 |
2.1.2 技术指标 |
2.2 炉内化水控制系统控制方案设计 |
2.2.1 系统设计要求 |
2.2.2 系统控制方案分析 |
2.2.3 系统控制结构设计 |
2.2.4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2.3 系统的创新性应用方案 |
2.3.1 基于DMC的改进串级PID控制方法 |
2.3.2 基于OPC的下位机数据交换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DMC的改进串级PID控制方法研究 |
3.1 炉内化水控制系统建模研究 |
3.1.1 炉水PH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 |
3.1.2 炉水PH过程数学模型的改进 |
3.1.3 炉内化水控制系统传递函数建立 |
3.2 炉水PH的PID控制 |
3.2.1 PID控制结构 |
3.2.2 PID控制过程分析 |
3.3 炉水PH控制算法分析 |
3.4 基于DMC的改进串级PID控制方法研究 |
3.4.1 DMC控制结构 |
3.4.2 DMC控制过程研究 |
3.4.3 串级PID控制结构分析 |
3.4.4 基于DMC的改进串级PID控制结构设计 |
3.5 基于DMC的改进串级PID的对比仿真分析 |
3.5.1 无扰动对比仿真分析 |
3.5.2 扰动下对比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炉内化水控制系统下位机设计 |
4.1 炉内化水控制系统下位机硬件设计 |
4.1.1 PLC工作方式分析 |
4.1.2 硬件设备选型 |
4.1.3 系统的I/O配置 |
4.2 炉内化水控制系统电气设计 |
4.2.1 炉内化水控制系统电气回路设计 |
4.2.2 PLC端子接线设计 |
4.3 炉内化水控制系统下位机软件设计 |
4.3.1 设备组态 |
4.3.2 系统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上位机监控组态设计与系统调试 |
5.1 组态软件的选择 |
5.2 炉内化水控制系统上位机监控组态设计 |
5.2.1 炉内化水控制系统监控功能设计 |
5.2.2 用户登录主页面设计 |
5.2.3 系统主控界面设计 |
5.2.4 工艺监控界面设计 |
5.3 炉内化水控制系统调试 |
5.3.0 构建系统实时数据库 |
5.3.1 OPC通讯配置 |
5.3.2 整体通信测试 |
5.3.3 现场调试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2)基于热效优化的篦冷机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篦冷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篦冷机运行控制模型的建立 |
2.1 篦冷机结构与及其工作过程 |
2.2 篦冷机热效分析 |
2.2.1 篦冷机热能平衡 |
2.2.2 篦冷机热效率 |
2.3 基于热效优化的篦冷机控制参数的确定 |
2.4 控制方案及模型的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篦下压力的设定方法 |
3.1 运行状态的划分 |
3.1.1 分类方法 |
3.1.2 状态划分方法比较分析 |
3.1.3 篦冷机运行状态划分 |
3.2 篦压设定 |
3.2.1 不同状态下的篦压设定 |
3.2.2 篦压设定推理机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篦冷机篦压控制 |
4.1 直接篦速控制 |
4.2 基于热效的篦速控制方法 |
4.3 优化篦压的篦速控制 |
4.3.1 多模块控制规则 |
4.3.2 Fuzzy控制模块 |
4.3.3 Bang-Bang控制模块 |
4.4 控制效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篦冷机控制系统优化的实现 |
5.1 控制系统设计 |
5.2 DCS系统及OPC简介 |
5.2.1 DCS系统 |
5.2.2 OPC |
5.2.3 应用构架 |
5.3 软件的实现 |
5.3.1 OPC客户端软件开发 |
5.3.2 交互界面及优化控制算法软件开发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基于DCS的电量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电量采集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
2.1 国外相关研究及应用现状 |
2.2 国内相关研究及应用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JX-300X集散控制系统 |
3.1 集散控制系统的概述 |
3.1.1 集散控制系统结构 |
3.1.2 集散控制系统的优势 |
3.2 JX-300X系统简述 |
3.3 JX-300X系统通讯网络 |
3.3.1 信息管理网络 |
3.3.2 过程控制网络 |
3.4 JX-300X系统硬件 |
3.4.1 控制站 |
3.4.2 操作站硬件 |
3.5 JX-300X系统组态软件及特点 |
3.5.1 组态软件概述 |
3.5.2 选择系统组态 |
3.5.3 系统监控 |
3.5.4 系统软件的优势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量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
4.1 工作原理及系统结构 |
4.1.1 工作原理 |
4.1.2 系统硬件结构 |
4.2 DCS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4.2.1 卡件设计 |
4.2.2 DCS控制系统的通讯网络 |
4.2.3 冗余的硬件设计 |
4.2.4 过程输入/输出(I/O)模块设计 |
4.2.5 电量采集终端设备 |
4.3 本系统的硬件原理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量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大型水泥厂的发展概况及用电情况介绍 |
5.1.1 大型水泥厂生产工艺 |
5.1.2 大型水泥厂用电设备介绍 |
5.2 软件简介及系统总体组态 |
5.2.1 Advantrol Pro组态软件 |
5.2.2 现场控制单元完成的主要控制任务 |
5.3 系统组态步骤 |
5.3.1 控制站 |
5.3.2 操作站组态 |
5.4 电量监控过程的程序设计和软件组态 |
5.4.1 程序设计 |
5.4.2 系统监控画面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开关量监控程序 |
附录B 输入量程转化程序 |
附录C 电量累计程序 |
附录D 电机控制程序 |
附录E 其他程序 |
附录F 电量采集监控画面 |
附录G 电量采集统计画面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1 其他研究成果 |
(4)基于DCS的热电厂烟气净化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2 烟气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
2.1 改造工程背景 |
2.2 烟气净化技术介绍 |
2.3 烟气净化方案的比较及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3 烟气净化系统DCS设计 |
3.1 烟气净化系统的功能及需求分析 |
3.2 MACS系统介绍 |
3.3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4 DCS控制系统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4 烟气净化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
4.1 控制方式分析 |
4.2 模拟量计算控制回路 |
4.3 开关量顺序控制系统 |
4.4 烟气排放浓度控制策略优化 |
4.5 运行效果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火电厂煤粉制造过程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火力发电现状 |
1.2.2 国内火力发电现状 |
1.3 煤粉制造过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1 煤粉制造过程的发展 |
1.3.2 煤粉制造过程的现状 |
1.4 制粉过程控制方面的现状及发展 |
1.4.1 磨煤机控制方法的发展趋势 |
1.4.2 磨煤机先进控制方法 |
第二章 过程工艺、设备概况、特性以及原理 |
2.1 过程工艺 |
2.2 设备概况 |
2.2.1 主要设备 |
2.2.2 磨煤机 |
2.2.3 给煤机 |
2.2.4 煤粉分离器 |
2.2.5 一次风机 |
2.2.6 皮带输送机 |
2.3 煤粉制造过程控制原理 |
第三章 磨煤机控制系统原理 |
3.1 控制原理 |
3.1.1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工作的原理 |
3.1.2 控制原理 |
3.2 数学模型建立 |
3.2.1 磨煤机出口温度的数学模型 |
3.2.2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负荷数学模型 |
3.2.3 磨煤机出力数学模型 |
3.2.4 磨煤机钢球数学模型 |
3.3 控制方法 |
3.3.1 磨煤机出口温度控制 |
3.3.2 磨煤机煤位控制 |
3.3.3 磨煤机负荷控制 |
3.3.4 磨煤机容量风控制 |
3.3.5 磨煤机总风量控制 |
3.3.6 料位监测方法 |
第四章 制粉过程硬件设计 |
4.1 DCS系统概述 |
4.2 DCS硬件体系结构 |
4.2.1 DCS控制结构 |
4.2.2 DCS层级结构 |
4.2.3 DCS冗余结构 |
4.2.4 DCS硬件结构组成 |
4.3 制粉系统配置 |
4.3.1 磨煤机I/O清单 |
4.3.2 其他辅助系统I/O清单 |
4.3.3 磨煤机测点及一次元件清单 |
4.4 风速监测设计 |
4.5 转速监测设计 |
4.6 压力及差压监测 |
第五章 制粉过程软件设计 |
5.1 DCS软件体系结构 |
5.2 监控环境 |
5.3 制粉过程设备流程 |
5.3.1 磨煤机启动流程 |
5.3.2 磨煤机停止流程 |
5.3.3 给煤机启动、停止流程 |
5.3.4 其他辅助系统流程 |
5.4 制粉过程逻辑建立 |
5.5 运行状况及分析 |
5.5.1 热风量对出力的影响 |
5.5.2 冷风量对出力的影响 |
5.5.3 磨煤机出口温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磨煤机启停流程图 |
附录B 给煤机启停流程图 |
附录C 其他辅助系统流程图 |
附录D 磨煤机控制逻辑图 |
附录E 磨煤机条件跳闸逻辑图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6)垃圾焚烧发电厂DC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 |
1.1.2 .国内外垃圾处理的现状 |
1.2 .垃圾焚烧发电的意义和工艺流程 |
1.2.1 .垃圾焚烧发电的意义 |
1.2.2 .垃圾焚烧发电的工艺流程 |
1.3 .垃圾焚烧发电的控制技术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 |
第二章 垃圾焚烧发电厂DCS系统总体设计 |
2.1 .垃圾焚烧发电DCS系统的控制方式 |
2.2 .垃圾焚烧发电DCS系统控制网络 |
2.3 .垃圾焚烧发电DCS控制的组成 |
2.4 .垃圾焚烧发电厂DCS系统的控制规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垃圾焚烧发电DCS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 |
3.1 .DCS控制系统工程设计的内容 |
3.2 .过程检测及控制流程图的设计 |
3.2.1 .测控流程图的仪表功能标志与仪表回路号 |
3.2.2 .测控流程图的图形符号 |
3.3 .设备表选型 |
3.4 .IO清册统计 |
3.5 .DCS控制功能的设计 |
3.5.1 .数据采集系统(DAS) |
3.5.2 .模拟量控制系统(MCS) |
3.5.3 .顺序控制系统(SCS) |
3.5.4 .热工保护系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垃圾焚烧发电DCS硬件系统设计 |
4.1 .DCS硬件系统组成 |
4.2 .DCS硬件技术要求 |
4.3 .DCS硬件选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垃圾焚烧发电DCS软件组态设计 |
5.1 .DCS软件设计工具简介 |
5.2 .DCS软件组态流程 |
5.3 .DCS软件组态实现 |
5.3.1 .DCS控制策略组态实现 |
5.3.2 .DCS人机界面组态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垃圾焚烧发电厂DCS系统调试及运行 |
6.1 .单体回路调试 |
6.2 .冷态调试 |
6.3 .热态调试 |
6.4 .运行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及思路 |
1.2.1 研究的内容 |
1.2.2 研究的思路 |
1.2.3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信息化及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概念 |
2.1.1 信息化概念 |
2.1.2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内涵 |
2.1.3 国内外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研究现状 |
2.2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相关理论 |
2.2.1 智能制造的内涵、现状及发展趋势 |
2.2.2 现代集成制造理论 |
2.2.3 企业架构理论 |
2.3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整体优化的方法步骤 |
2.3.1 企业信息化整体方案的含义 |
2.3.2 企业信息化整体方案设计方法介绍 |
2.3.3 企业信息化整体方案优化步骤 |
第三章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
3.1 银光公司基本情况 |
3.1.1 银光公司概况 |
3.1.2 银光公司组织机构 |
3.2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 |
3.2.1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发展环境状况 |
3.2.2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现状 |
3.3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分析 |
3.3.1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在生产过程控制管理上的需求分析 |
3.3.2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在生产运行管理上的需求分析 |
3.3.3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在生产经营决策上的需求分析 |
第四章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优化研究 |
4.1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优化目标及原则 |
4.1.1 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 |
4.1.2 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化目标 |
4.1.3 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化原则 |
4.2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整体架构优化方案 |
4.2.1 信息系统整体架构及功能说明 |
4.2.2 生产管理信息化信息架构优化方案 |
4.3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管理集成优化方案 |
4.3.1 银光公司生产过程控制管理集成优化 |
4.3.2 银光公司生产运行管理集成优化 |
4.3.3 银光公司生产经营决策管理集成优化 |
4.4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核心业务流程优化 |
4.4.1 银光公司生产过程控制管理流程优化 |
4.4.2 银光公司生产运行管理流程优化 |
4.4.3 银光公司生产经营决策流程优化 |
4.5 银光公司信息资源优化方案 |
4.5.1 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 |
4.5.2 信息资源优化方案 |
4.6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化方案 |
4.6.1 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
4.6.2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的智能制造拓展 |
第五章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实施策略及保障措施 |
5.1 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
5.1.1 阶段化实施策略 |
5.1.2 风险识别及规避措施 |
5.2 实施保障 |
5.2.1 组织保障 |
5.2.2 资金保障 |
5.2.3 制度保障 |
5.2.4 技术持续优化 |
5.3 实施效果评价 |
5.3.1 经济效益分析 |
5.3.2 社会效益分析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DCS控制系统在无机硅生产企业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污水处理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自控系统研究现状 |
1.3 DCS系统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
1.4 pH控制策略研究概况 |
1.5 污水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
1.6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污水处理工艺及其改造提升 |
2.1 污水处理概述 |
2.2 污水处理工艺简介 |
2.2.1 中和过程 |
2.2.2 絮凝沉降过程 |
2.2.3 固液分离过程 |
2.3 污水处理工艺改造提升 |
2.3.1 中和过程工艺改造提升 |
2.3.2 絮凝沉降过程工艺改造提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H控制策略研究及仿真 |
3.1 pH中和过程概述 |
3.1.1 pH中和过程特性 |
3.1.2 pH中和过程建模 |
3.2 常规PID控制 |
3.2.1 PID参数整定及MATLAB仿真 |
3.2.2 PID参数优化及效果分析 |
3.3 模糊-Smith控制 |
3.3.1 模糊控制原理 |
3.3.2 模糊控制规则 |
3.3.3 模糊-Smith控制器设计与仿真 |
3.4 专家模糊控制 |
3.4.1 隶属度函数特性 |
3.4.2 专家模糊控制器设计 |
3.4.3 专家模糊控制仿真 |
3.5 结果与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污水处理过程DCS系统集成设计 |
4.1 DCS系统简介 |
4.1.1 DCS系统概述 |
4.1.2 DCS系统组成 |
4.2 自动控制方案设计 |
4.2.1 污水处理过程自动控制方案设计 |
4.2.2 专家模糊控制器设计 |
4.2.3 系统框架设计 |
4.3 DCS系统集成 |
4.3.1 系统测控点统计 |
4.3.2 系统硬件配置 |
4.3.3 系统软件配置 |
4.3.4 DCS系统组态与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基于S7-400 PLC的置换蒸煮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置换蒸煮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章节安排 |
2 置换蒸煮工艺过程控制介绍 |
2.1 置换蒸煮工艺概述 |
2.2 置换蒸煮过程控制 |
2.2.1 装锅顺序 |
2.2.2 通汽、水解顺序 |
2.2.3 中和顺序/预浸顺序 |
2.2.4 热黑液填充顺序 |
2.2.5 加热蒸煮顺序 |
2.2.6 洗涤黑液置换顺序 |
2.2.7 卸料顺序 |
2.3 本章小结 |
3 置换蒸煮控制难点的研究与解决策略 |
3.1 蒸煮锅上下温差问题的研究与解决策略 |
3.1.1 蒸煮锅温度测量方法的改进 |
3.1.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算法 |
3.1.3 神经网络PID串级解耦控制系统设计 |
3.1.4 仿真结果分析 |
3.2 置换蒸煮偏流问题的研究与解决策略 |
3.2.1 工艺和活塞流机理研究 |
3.2.2 装置结构的改进 |
3.2.3 偏流通道的检测及破坏控制方案设计 |
3.3 卸料泵汽蚀问题的研究及解决策略 |
3.3.1 卸料过程及汽蚀机理分析 |
3.3.2 卸料浓度分程控制方案设计 |
3.3.3 变速卸料及压力补偿方案的计算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置换蒸煮系统控制方案的设计 |
4.1 顺序控制方案 |
4.1.1 主顺序 |
4.1.2 子顺序 |
4.2 槽区物料平衡控制方案 |
4.2.1 工艺顺序建模 |
4.2.2 控制参数设计 |
4.3 安全控制方案 |
4.3.1 冗余设计 |
4.3.2 联锁设计 |
4.3.3 诊断系统设计 |
4.4 基于OPC技术的高级控制算法实现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5 置换蒸煮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
5.1 SIMATIC S7-400 PLC介绍 |
5.2 控制系统设计 |
5.2.1 硬件设计 |
5.2.2 软件设计 |
5.2.3 监控界面组态 |
5.3 控制系统实际应用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10)水相法氯化聚氯乙烯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CPVC产品现状与发展 |
1.2.1 CPVC工艺沿革 |
1.2.2 CPVC产品市场现状 |
1.2.3 本项目生产工艺 |
1.3 DCS控制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
1.3.1 自动控制发展过程 |
1.3.2 化工生产过程中DCS控制系统的应用 |
1.3.3 国产DCS系统简介 |
1.4 本论文主要内容的安排如下 |
第2章 CPVC装置组成及工艺流程 |
2.1 CPVC的理化性质 |
2.2 CPVC装置的组成 |
2.3 CPVC装置的工艺流程 |
2.3.1 水相悬浮氯化工艺 |
2.3.2 CPVC主要生产工艺对比 |
2.3.3 CPVC装置工艺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CPVC装置自动系统的设计与配置 |
3.1 CPVC装置自控系统的功能需求 |
3.1.1 自动控制系统的主要控制任务 |
3.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功能定位 |
3.2 CPVC自控系统的总体设计目标 |
3.2.1 系统设计原则 |
3.2.2 系统拟达到控制水平 |
3.3 仪表选型与配置 |
3.3.1 测量指标 |
3.3.2 仪表选型 |
3.4 主控系统的选型与配置 |
3.4.1 控制系统选型 |
3.4.2 硬件平台配置 |
3.4.3 软件平台配置 |
3.4.4 通信网络配置 |
3.4.5 本项目系统配置 |
3.5 控制系统的总体技术方案 |
3.5.1 系统设计总体描述 |
3.5.2 中央控制室设计方案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CPVC装置自控系统的编程与实现 |
4.1 CPVC的工艺过程 |
4.2 CPVC控制系统组态 |
4.2.1 组态软件介绍 |
4.2.2 典型控制系统的分析与实现 |
4.3 人机界面开发与实现 |
4.3.1 人机界面开发软件介绍 |
4.3.2 人机界面流程开发与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和料场DCS集散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火电厂炉内化水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 马路遥.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2]基于热效优化的篦冷机控制系统研究[D]. 李寒冰.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3]基于DCS的电量采集系统设计[D]. 侯刚.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4]基于DCS的热电厂烟气净化系统研究与应用[D]. 吴庆康.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5]火电厂煤粉制造过程的设计与研究[D]. 李彤.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6)
- [6]垃圾焚烧发电厂DC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罗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7]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优化研究[D]. 张荣旋. 兰州大学, 2020(01)
- [8]DCS控制系统在无机硅生产企业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研究[D]. 翁涛.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9]基于S7-400 PLC的置换蒸煮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D]. 杨鹏飞. 陕西科技大学, 2017(01)
- [10]水相法氯化聚氯乙烯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D]. 孙泽.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