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牛654拖拉机液压系统配套悬犁在耕地作业中的应用

铁牛654拖拉机液压系统配套悬犁在耕地作业中的应用

一、铁牛—654型拖拉机液压系统配套悬挂犁在耕地作业中的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立超[1](2019)在《油菜免耕直播机开畦沟装置设计与厢面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其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为提高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机械化播种作业水平,结合该地区油菜种植现状和农艺要求,研制了一种集压茬、主动开沟、厢面覆土、精量播种及施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油菜免耕直播机,确定了其基本结构、工作过程及工艺路线。应用运动学理论、离散元仿真和响应曲面设计等技术和方法,研究主动开畦沟刀盘、分土板等关键触土部件的作业性能随部件结构参数和作业参数的影响规律。针对传统油菜机械直播厢面平整度测量装置在测量精度和效率方面存在的不足,基于激光雷达扫描技术和区域地表高程数据采集处理方法,实现对油菜厢面平整度特征的准确量化。主要研究包括:(1)基于稻油轮作区土壤、水稻秸秆机械物理特性测试分析,确定了油菜主动开沟免耕直播机的总体设计方案,并提出了基于螺旋运动方式的主动旋转开沟、抛土和分土板约束覆土,实现螺旋旋转开畦沟、厢面土壤均匀覆盖,形成油菜免耕播种种床厢面的工艺路线。整机核心部件主要包括主动开畦沟刀盘、分土板、压茬限深辊、电控离心式排种系统等,明确了各触土部件的作业次序和相对位置关系,分析确定了免耕直播机的主要技术参数:作业幅宽为2000 mm,开沟深度为160~200mm,开沟宽度为300~350 mm,最高作业速度为6 km/h。(2)开展了油菜主动开沟免耕直播机关键部件结构设计与参数分析确定。主要包括:(1)提出了一种由前后刀盘组成,每个刀盘包括内外层刀片的主动旋转开畦沟装置,其中,前后刀盘反向顺次切削,每个刀盘内外层刀片分层均布;主动旋转开畦沟装置以螺旋方式运动,突破了传统余摆线旋耕方式作业速度的限制;以前后刀盘切土量相等为设计原则,确定了前后刀盘内外层刀片的回转半径,并设计了利于根茬破碎和易于加工制造的开沟刀片;(2)基于前后刀盘集中抛土角度区域特性分析,设计了动定平板面积比例和角度可调的平面型组合式前分土板和具有土粒流导流功能的角度可调式弧面型后分土板,依据畦沟两侧覆土宽度要求确定了分土板尺寸参数;(3)设计了以拖拉机牵引力和机具重力共同作用形成垂直载荷的前置式宽幅压茬限深辊,分析了其在作业过程中下陷量影响因素,确定了辊体直径为273 mm,宽度为2000 mm;(4)设计了油菜离心式集排器电控系统,实现基于拖拉机作业速度反馈调节的离心式集排器播量变量控制功能,简化了传动系统结构,提高了播种性能的稳定性。(3)开展了土粒在开沟刀片和分土板作用下的运移过程解析。主要包括:(1)针对土粒在切削和抛射阶段的受力和运动状态,建立了土粒的运动学模型。通过对开畦沟刀盘结构和运动参数分析,在明确土粒运移过程中的速度和受力分解方式基础上,建立了动、定坐标系下土粒在刀片正切面上的运动微分方程;在定坐标系下分析了土粒抛出时刻运动状态的影响因素,明确了土粒抛出速度、抛射角度不仅与开沟刀片回转直径、折弯角度及正切面几何尺寸等结构参数有关,还与刀盘转速、机组前进速度等作业参数及土壤摩擦系数相关;(2)通过求解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得到前后刀盘典型抛土速度范围分别为8.6~13.7 m/s和9.1~14.4m/s,横向抛出角度范围分别为35.1~69.3°和56.3~81.7°;(3)在土粒运动规律分析基础上,开展了土粒与分土板碰撞过程的运动状态建模解析。基于土粒抛出速度和角度求解结果,建立了土粒与分土板发生碰撞的约束条件,获取了土粒碰撞时刻的空间坐标表达式,并基于弹性-塑性质点碰撞理论建立了土粒与分土板碰撞后的运动轨迹方程。明确了土粒横向抛土宽度的约束机制和影响条件,为土粒横向抛土距离的精确调节提供理论支撑。(4)运用EDEM仿真软件开展了开沟刀片关键结构参数优化和分土板结构及作业参数性能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1)在开沟深度180 mm、刀盘转速800r/min、前进速度1 m/s的作业条件下,刀片折弯角和折弯半径分别为20°和60mm时可获得最小功耗为12.61 k W;(2)依据机组作业时前后分土板覆土形成的厢面差异,往返行程中对前分土板组合形成的厢面平整度显着性影响顺序为调节角度>安装高度>倾斜安装距离,在安装高度383.3 mm、调节角度6.5°、倾斜安装距离146.4 mm时的最优厢面平整度为7.61 mm;对后分土板组合形成的厢面平整度显着性影响顺序为调节角度>安装高度>横向安装距离,在安装高度325.0 mm、调节角度3.5°、横向安装距离96.6 mm时的最优厢面平整度为8.62 mm,通过田间试验,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可靠性。(5)开展了油菜主动开沟免耕直播机作业质量田间试验研究。选取稻油轮作区不同工况地表,在设计的机具作业参数范围内,开展整机作业质量试验,重点考察压茬效果、开沟稳定性、厢面平整度、碎土率等作业性能指标。为实现作业地表作业质量的精确量化,首先针对传统厢面平整度测量装置在测量精度和效率方面存在的不足,设计了一套基于激光雷达扫描技术的地表微地貌测量装置,装置典型分辨率在激光雷达扫描方向为3.8~10 mm,垂直扫描方向可在毫米精度范围内任意设置,测量区域覆盖面积典型值为6.8 m2,最快单次测量时间低于2.5min。试验结果表明:(1)主动旋转开畦沟刀盘作业形成的畦沟平均沟深为157.4~186.7 mm,平均沟宽为314.7~336.8 mm,同一作业行程下的沟深和沟宽稳定性均高于90%,满足油菜播种开畦沟农艺要求;(2)土壤含水率高于35%的工况下有利于提高压茬和埋茬效果,但沟深稳定性、厢面平整度及碎土率指标均会变差;作业速度提高会降低碎土率、压茬效果和沟深稳定性;刀盘转速提高有利于提高碎土率和厢面平整度;(3)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开沟深度、前进速度和刀盘转速对作业功耗影响均为极显着;开沟深度对厢面平整度影响极显着;前进速度和刀盘转速对厢面平整度影响显着。研究得出整机较优工作参数为:开沟深度为180 mm,机组前进速度为4.5 km/h,刀盘转速为1080 r/min时,整机功耗为17.21k W,厢面平整度为13.61 mm,碎土率为95.66%,沟深和沟宽稳定性分别为93.48%和95.19%,满足油菜播种农艺要求。(6)开展了油菜机械直播厢面的作业质量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基于设计的地表微地貌测量装置实现了油菜直播厢面全幅宽范围内不高于10 mm分辨率的区域地表高程数据采集,通过对油菜机械直播种床厢面特征分析,确定了采集数据的预处理方法,减小了厢面倾斜和边坡特征对粗糙度计算结果的影响。对不同采样间隔和不同角度截面数据的粗糙度统计结果表明:在固定大小区域内均方根高度和相关长度分别需要进行16次和64次的等距采样才能使测量结果趋于稳定值;170 mm采样间隔下的平均均方根高度和均方根高度平均误差均高于5 mm采样间隔下的计算结果;在垂直机组前进方向0°、45°和90°三个方向上,地表截面高程数据的均方根高度最大差值和相关长度最大差值分别为7.69 mm和25.14 mm,表明油菜种床厢面平整度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以不同大小区域的滑动取样窗口进行局部粗糙度量化的统计结果表明:当窗口宽度为厢面幅宽和0.5倍时,窗口长度不低于1.2 m可使均方根高度的标准差稳定在0.27 mm以内,而通过对每个取样窗口进行单独去倾斜趋势处理可消除地表局部倾斜对粗糙度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油菜机械直播作业厢面粗糙度测量和量化方法提供参考依据。创新点1:提出了一种主动旋切式开畦沟装置,通过开畦沟刀盘和与之配套的分土板实现稻茬田免耕开畦沟和种床厢面覆土功能。创新点2: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雷达扫描技术的区域地表粗糙度现场测量和量化方法,采用滑动取样窗口实现油菜机械直播厢面地表粗糙度的定量评价。

肖文芳[2](2019)在《犁旋组合式稻茬全量还田油菜直播种床整理机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指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茬口矛盾突出,水稻收获后即进行油菜直播作业,针对稻茬田土壤黏重板结、地表秸秆量大且禁止焚烧导致油菜直播时机具易堵塞缠绕的作业难题,结合油菜种植农艺要求,本文研制了一种犁翻埋茬、旋耕碎土、侧边作畦开沟的油菜直播种床整理机,该机主要由犁翻部件、旋耕部件及开畦沟部件组成,可实现秸秆全量还田、碎土平整及开畦沟功能,为油菜种子提供优良的种床环境。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在系统分析国内外本领域相关技术与装备研究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犁旋组合式稻茬全量还田油菜直播种床整理机的技术方案,确定了整机基本结构和主要参数,分析了整机的工作过程。同时对犁体在机架上的布局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犁翻部件作业幅宽为2100mm,犁体数量为6个,机架同侧相邻两犁体间的横向距离为270mm,机架同侧相邻两犁体间的纵向距离为529.9mm,犁梁配置斜角为27°,分析了刀辊不同转向的作业特性,确定旋耕刀辊采用正向旋转,并对整机主要工作部件进行了受力分析。(2)设计了一种宽深比可调扣垡犁,宽深比调节范围为0.71.8,通过水平直元线法对犁体曲面进行了结构设计,研究了犁体在不同工况下的作业效果,结果表明,宽深比为1.01.2时犁体作业效果较好。同时对犁体进行了改进设计,确定犁体耕深为200mm,宽深比为1.1,工作幅宽为220mm,基于土垡运动规律确定了犁体导曲线、元线角及犁体尾翼长度等关键犁体曲面参数。田间试验表明,改进后犁体的作业效果较好,整机的平均耕深为203mm,耕深稳定性系数为91.7%,平均耕宽为2081mm,耕宽稳定性系数为97.4%,碎土率为92.1%,耕后地表平整度为10mm,秸秆埋覆率为92.3%,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犁体作业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加长尾翼对犁体作业稳定性无影响,且能提高秸秆埋覆率,耕深加大时,秸秆埋覆率提高,但整机耕作稳定性降低。(3)运用EDEM软件以机组前进速度、犁体耕深和犁体尾翼长度为试验因素,以犁体作业阻力为试验指标开展了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犁体耕深与机组前进速度均对犁体作业阻力有显着影响,犁体尾翼长度对作业阻力无显着影响,从犁体作业阻力与秸秆埋覆率角度综合考虑时,较优组合为:机组前进速度为0.92m/s,犁体耕深为200mm,犁体尾翼长度为263mm。(4)分析了旋耕部件作业要求,开展了旋耕刀片运动方程、运动轨迹和刀片切土节距分析,确定了刀片型号,根据犁翻部件、旋耕部件与开畦沟部件三者之间工作参数的关系,确定旋耕部件工作幅宽为1800mm,分析确定旋耕刀片采用双螺旋线排列方式,每个切土小区上安装2把方向相反的旋耕刀片,相邻切土小区的距离设计为80mm,旋耕刀片总数量确定为40把,左右刀辊上各安装20把旋耕刀片,其中左旋与右旋刀片各10把;整机重心的水平位置分析结果表明,旋耕部件与犁翻部件间相对位置设计合理,满足整机作业稳定性要求。(5)测试分析了犁旋组合式稻茬全量还田油菜直播种床整理机、扣垡犁、旋耕机的牵引阻力和作业功耗与机组前进速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机组前进速度由0.92m/s增加至1.17m/s时,整机牵引阻力增加了23.7%,功耗增加了30.2%;机组前进速度为0.92m/s时,整机总功耗为32.90kW,比扣垡犁和旋耕机分别独立作业时的功耗总和减小了19.5%,机组前进速度为1.17m/s时,整机总功耗为42.85kW,比扣垡犁和旋耕机分别独立作业时的功耗总和减小了15.8%;在旋耕深度相同作业条件下,当机组前进速度分别为0.92m/s与1.17m/s时,由于增加了犁翻部件,整机总功耗相比于单一旋耕机独立作业分别增加了12.3%与20.7%,但有效提高了机组的通过性和整地的作业质量。(6)开展了整机与单一旋耕机的作业质量的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两种工况下,整机的碎土率平均为92.8%,比单一旋耕机独立作业提高了2.6%,整机的耕后地表平整度平均为11mm,比旋耕机独立作业提高了39.0%,整机的秸秆埋覆率平均为92.9%,比旋耕机独立作业提高了22.2%。对整机的各项性能参数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犁旋组合式稻茬全量还田油菜直播种床整理机各项性能参数均满足油菜种植农艺要求。

刘晓鹏[3](2018)在《油菜直播机开沟耕整地部件设计及其工作机理》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油菜生产大国,油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传统油菜种植以人工为主,该种植方式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对油菜机械化耕整地与直播要求迫切。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冬油菜的主产区且主要为稻油轮作的种植模式,油菜播种时要求种床厢面两侧具备用于排水的畦沟,但该区域雨水充沛,土壤黏重板结、含水量波动大,地表秸秆量多,解决耕整地作业部件的降附减阻、良好的通过性与厢面作业质量是稻油轮作区油菜机械化种植的关键技术难题,本文以油菜直播机开沟耕整地对复杂作业地表的适应性和低耗高效的作业质量为目标,开展油菜直播机开沟耕整部件设计及其工作机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了稻油轮作区土壤、水稻秸秆物理机械特性参数测试研究。测试结果表明,试验田块的平均耕层深度均在15cm以内,犁底层厚度在10cm左右,土壤平均坚实度为238.6?1627.2kPa,土壤质地均为黏重型土壤,土壤的塑限和液限含水率范围分别为25.1%28.7%、34.2%39.1%;稻茬田水稻秸秆量为0.98?1.24g/m2、平均留茬高度为20.7?45.7cm,水稻秸秆含水率为29.6%?66.8%。明确了常年采取单一的旋耕耕作模式,致使土壤耕层深度浅、犁底层厚度大、土壤坚实度大,机具在土壤含水率高于25%左右的工况条件作业时,易出现下陷、粘附现象,且油菜适播期时水稻秸秆量大、韧性强,切断、翻埋秸秆需要较大作用力;分析了稻油轮作区油菜直播机作业条件对传统开沟耕整部件工作性能的影响,明确了适用于稻油轮作区作业的油菜直播机开沟耕整部件作业质量的影响要素及其设计依据的基础数据。(2)开展了油菜直播机开沟耕整地部件设计与分析。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前茬水稻秸秆量大、土壤黏重板结等油菜播种复杂作业工况,提出主动式犁耕与被动式碎土、平整、开畦沟、开种沟的联合开沟耕整工艺方案。设计了一种犁体曲面对称的开畦沟前犁、一种利用船型犁壁切削挤压土壤原理形成畦沟的组合式船型开沟器、一种依靠耙型架体自身仿形的齿耙型种沟开沟器以及驱动圆盘犁与被动式碎土辊组合式耕整地部件。具体包括:(1)依据犁体导曲线为平滑圆弧曲线时具有较好切削、减阻特性的原理,分析确定了开畦沟前犁主要结构参数为犁体最大元线角为45°,最小元线角为40°,起土角为60°;(2)分别构建了船型切削刃口切削土壤力学模型和犁体整形曲面挤压土壤力学模型,研究得出整形曲面各区段的起土角δ较小时,具有较好减阻特性。由此确定组合式船型开沟器主要结构参数为刃口曲线起始滑切角为23°、终止滑切角为45°、切削刃口开度为255mm、整形曲面最大元线角为67°、最小元线角为64.98°,整形曲面导曲线开度为72mm、长度为216mm;(3)通过解析耙型运动仿形机构运动过程,以及种沟滑刀切削土壤机制,确定了耙型运动机构各连接部位和种沟滑刀的主要结构参数;(4)建立了对置驱动圆盘犁组与土壤作用的运动学、动力学模型,并解析了其主要工作、结构参数对作业性能的影响关系,确定了驱动圆盘犁组作业深度为130?180mm,工作偏角为27°,工作转速为65188r/min,速比系数为1.12?3.24;(5)分析了船型触土曲面与土壤挤压作用的互作机制,研究得出当对置驱动圆盘犁组中间区域宽度为350mm时,开畦沟部件作业后可有效保证畦沟和种床厢面质量。(3)开展了油菜直播机开沟耕整地部件作业性能测试与分析。针对实际作业的地表,分别测试土壤含水率为24.67%、30.40%、37.61%,与之对应的平均土壤坚实度为848.44kPa、647.58kPa、506.84kPa的3种工况条件下,开展了开畦沟前犁、组合式船型开沟器、驱动圆盘犁与被动式碎土辊组合式耕整地等部件作业质量试验。应用激光正交测试方法和现代化功耗测试系统,测绘开沟耕整地部件作业后地表断面,并测定其作业功耗。试验结果表明:(1)开畦沟前犁与组合式船型开沟器通过性良好,可开出平均沟深为241.6308.4mm,平均沟宽为328.6386.8mm的梯形沟,沟宽、沟深稳定性系数均达85%以上,满足油菜播种开畦沟农艺要求;(2)驱动圆盘犁组在3种工况下作业稳定,通过两侧限深轮和碎土辊共同作用可达到较好的耕深稳定性,其耕深稳定性系数均在85%以上,对秸秆埋覆率均高于80%;(3)对比结果表明被动式碎土辊碎土率较低,且在特别黏重的地表,被动式碎土辊无法实现碎土功能,齿耙型种沟开畦沟难以在被动式碎土辊作业后的黏重地表稳定作业;(4)开畦沟部件牵引阻力测试结果表明,组合式船型开沟器为主要受载部件,其牵引功耗占总牵引功耗的66.1%72.1%;(5)正交试验表明,耕深对整机功耗和秸秆埋覆率均有极显着影响,机组前进速度对整机功耗影响显着,驱动圆盘犁组工作转速对秸秆埋覆盖率影响显着。研究得出整机较优工作参数为:耕深深度为180mm,机组前进速度为3.5km/h,驱动圆盘犁工作转速为160r/min时,整机功耗为24.37kW,秸秆埋覆率为92.78%,碎土率为66.74%,厢面平整度为24.18mm,土壤对犁沟平均填埋率为92.3%,满足油菜播种农艺要求。(4)基于微分几何理论和EDEM仿真技术,开展了开沟部件主要触土曲面(整形曲面)的减阻特性研究。主要包括:(1)建立了适用于不同导曲线型组合式船型开沟器的整形曲面宏观参数方程,依据微分几何理论计算了导曲线为直线、抛物线、指数线的整形曲面第一、第二基本形式及其相应的内蕴几何量E、L、M,明确了内蕴几何量为影响不同导曲线型整形曲面内在几何性质的主要因素;(2)建立了整形曲面与土壤作用的EDEM仿真模型,通过开展阻力特性仿真试验解析了牵引阻力与整形曲面内蕴几何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内蕴几何量E的变化速率反映了牵引阻力随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内蕴几何量L的大小反映了牵引阻力的大小;内蕴几何量M的波动反映了牵引阻力随速度变化的波动程度。在作业速度为0.6?1.4m/s、元线角最大变化量为0?10°范围内,整形曲面为抛物线型的犁体具有较好减阻特性;(3)以减阻特性相对较好的抛物线型犁体为试验对象开展了参数优化试验,研究得出当机组作业速度为1.4m/s时,整形曲面的最大元线角为66.3°和元线角最大变化量为3.9°时,牵引阻力最小为515.20N。(5)结合反转旋耕相比传统正转旋耕和被动式碎土平整部件可增加切土速度、提高碎土、平整质量的特点,考虑被动式碎土、平整部件对复杂工况适应性差的不足,提出了主动式犁耕与反转旋耕结合被动开畦、开种沟的联合开沟耕整地方案,开展了油菜直播机耕整地部件改进设计与试验研究,研究结果主要包括:(1)建立了反转旋耕切削、抛送土壤的运动学、动力学数学模型,分析了影响反转旋耕刀切削土垡厚度和抛送土壤轨迹的影响因素,确定反转旋耕装置工作转速为220270r/min,机组作业速度为1.21.7m/s,旋耕刀辊顶端与主机架的间距为120mm;(2)建立了驱动圆盘犁与反转旋耕组合式耕整地部件与土壤作用的EDEM离散元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当驱动圆盘犁组耕深一定时,机具作业时可保证反旋装置两侧壅土量相对均匀。增大反转旋耕装置耕深会增加壅土量且增大机具牵引阻力,但可显着提高机具作业后的厢面平整质量。当反转旋耕装置耕深一定时,增大反转旋耕装置工作转速、降低机具作业速度,可有效减少作业时的壅土量,降低机具牵引阻力,提高机具作业稳定性和厢面平整质量。仿真试验得出机具较优工作参数为:驱动圆盘犁组耕深为180mm、驱动圆盘犁组转速为180r/min、反转旋耕装置耕深为120mm、反转旋耕装置转速为270r/min、作业速度为1.2m/s;(3)田间试验表明,在较优工作参数条件下,整机通过性良好、工作性能稳定,机具耕深稳定性和开沟稳定性系数均在90%以上,秸秆埋覆率为92.36%,平均厢面平整度为20.3mm,平均碎土率为86.5%,齿耙型种沟开沟器在旋耕后地表能稳定作业,开沟器横向和纵向开沟沟宽、沟深稳定性系数均达80%以上,且横向和纵向沟宽、沟深稳定性系数差值均在10%以内,可保证沿种床厢面横向、纵向开出种沟沟型稳定性,作业效果满足油菜播种农艺要求。创新点1:提出了一种具备开畦沟功能的组合式船型开沟器,运用微分几何理论和EDEM仿真方法,明确了其主要触土曲面的减阻特性;创新点2:提出了一种对置驱动圆盘犁与反转旋耕组合式耕整地部件,适用于稻油轮作区复杂地表的油菜播种对种床厢面质量的要求。

曾小辉[4](2016)在《悬挂翻转式深翻犁的结构优化与性能试验》文中提出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是提高单产的重要手段。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从古至今,都在不断地创造和改进各种生产工具以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和改善劳动质量。耕作技术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环节,耕作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铧式犁的产生,人类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深翻耕作是一种松散耕作层土壤紧实的技术,耕作深度可以达到30cm以上,其主要作用为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耕作层的深度,可深埋上层含有病虫害的土壤和植被残茬,改善土壤的物理特性,提高土地种植质量,利于作物生长,增加作物产量。本文针对悬挂翻转式深翻犁转定位机构断裂和耕作阻力大引起犁体在正常使用寿命期内严重损坏的问题,提出翻转定位机构结构优化方案和主副犁体空间结构优化配置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SolidWorks三维软件建立翻转定位机构三维模型,利用ANSYS软件对翻转定位机构进行静力学分析,并提出翻转定位机构三种优化改进方案。结合深翻犁加工工艺,最后选取优化后安全因素为2.30的直板定位翻转机构。(2)对于耕作阻力大引起犁体损坏问题,提出在深翻犁主犁体左后方配置一个副犁体,副犁体耕深为30cm,主犁体在副犁体耕作基础上再耕作30cm,形成以主、副犁体分层耕作的方式降低单个犁体上的耕作载荷。通过ANSYS-LS/DYNA对优化前后的两种犁体配置进行模拟切土对比实验,在总耕深为60cm情况下,优化后以主副犁体配置形式的深翻犁耕作载荷为67.1MPa,较优化前耕作载荷86.6MPa,犁体耕作载荷降低29.1%。(3)对改进后的深翻犁进行田间性能试验,依据国家标准GB/T 14225-2008中铧式犁的试验方法和NY/T 742-2003铧式犁作业质量进行实施。试验结果为:深翻犁耕深平均值为60.59cm,同一工况的耕深稳定性系数为98.656%,变异系数为1.344%。深翻犁耕宽平均值为64.79cm,耕宽稳定性系数为97.921%,变异系数为2.079%。深翻犁耕作后农田地表以下的植被和残茬覆盖率平均值为91.87%;耕后农田土壤8cm深度以下的植被和残茬覆盖率平均值为71.84%。翻转到位率为100%。

吕杰[5](2016)在《农用拖拉机后悬挂液压系统的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拖拉机后悬挂液压系统控制着悬挂农具的升降,是保证机组作业质量的关键。拖拉机机组在进行田间作业时,往往会面临着各种复杂的作业环境,作业工况复杂多变,动力学问题复杂,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此外,拖拉机后悬挂液压系统的惯性大、响应滞后、非线性等问题加大了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的难度,依靠数学模型和古典控制理论或建立状态方程的近代控制理论来研究拖拉机后悬挂液压系统的综合控制将会十分复杂。本文以典型的拖拉机犁耕机组为例应用模糊PID控制理论,对拖拉机后悬挂液压系统的综合控制以及对外界干扰的最优适应控制问题进行探讨,改善拖拉机后悬挂液压系统的控制方式,以达到提高拖拉机生产效率、作业质量和燃油经济性、减轻驾驶员操作强度的目的。论文首先对拖拉机后悬挂液压系统进行了分析,建立了AMESim仿真模型。在对拖拉机田间作业时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壤阻力模型,得到拖拉机牵引阻力和耕作深度的关系。从拖拉机发动机牵引效率曲线出发,确定了拖拉机最高牵引效率的牵引力范围。根据当前拖拉机后悬挂液压系统控制技术的研究,设计了后悬挂液压系统的模糊PID控制器,并与力位综合调节耕深控制方法相结合,建立了模糊PID的力位综合控制系统。运用AMESim和MATLAB联合仿真的方式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为了兼顾拖拉机的工作质量和牵引效率,提高拖拉机对复杂的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本文设计了自动调节综合比例系数的力位综合控制系统,在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中,能够保护拖拉机机组,保证拖拉机耕作质量的同时使拖拉机达到最高的牵引效率,减少燃油的浪费。通过仿真,证明了自动调节综合比例系数的力位综合控制系统的可行性,并且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减少了驾驶员的操作强度。

张超[6](2013)在《秸秆深施还田机设计及深施装置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农作物秸秆已成为了一种潜力巨大的可再生资源,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国家相关政策推动下,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增长,与此同时秸秆产量也大幅增加,近些年我国的秸秆年产量多达数亿吨。秸秆除了直接燃烧、饲用外还可用于秸秆还田、新能源研发、工业加工等领域,然而我国的秸秆资源有效利用率偏低,很大比例的秸秆被直接废弃与焚烧,既浪费了资源又引发了环境污染问题。将大量秸秆进行还田、加大其实施与推广力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有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发展循环农业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秸秆还田在改良土壤物理性状、增强土壤肥力、促进作物产量提升等方面的重大意义;概述了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秸秆还田具有多种方式,其中秸秆深施还田除了具备一般秸秆还田方式的效益外,还有助于防治耕地水、土、肥的流失,对改善土壤的蓄水与保温性能具有显着效果,故本文研发了秸秆深施还田机,用以实施秸秆深施还田作业。秸秆深施还田机主要包括秸秆捡拾装置、秸秆输送装置、秸秆喂入装置、秸秆切碎装置和秸秆深施装置等,在各装置的设计过程中应用了运动分析、动力分析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法和手段。其传动系统为机械传动与液压传动相结合,采用机–电–液一体化的控制方式。整机适应垄作和平作耕地,一次进地可以完成玉米秸秆的捡拾、切碎、深施还田作业;可以与160~200hp的拖拉机匹配,与拖拉机悬挂连接,秸秆深施还田机作业速度为4~6km/h,秸秆捡拾、深施作业幅宽为3垄(垄距约650mm),秸秆切碎长度为5~40mm,秸秆深施深度为15~40cm,秸秆深施量可通过控制深施装置进行调整。秸秆深施装置作为整机的关键装置,其性能直接影响秸秆深施还田作业的质量和效率,故本文在秸秆深施试验台上对其进行了行进阻力和秸秆深施量的测试与分析,并对其性能和作业参数进行深入研究。(1)行进阻力试验以深施深度、土壤密度和行进速度为考察因素,以行进阻力为试验指标,结果显示:随着深施深度、土壤密度和行进速度的增大,行进阻力也增大,三个因素对行进阻力的影响主次顺序为:土壤密度、深施深度和行进速度,其中行进速度的影响不显着。(2)秸秆深施量试验以深施螺旋转速、秸秆长度和秸秆含水率为考察因素,以秸秆深施量(体积量)为试验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得出:秸秆深施量随秸秆含水率和秸秆长度的增大逐渐减小、随深施螺旋转速的增大而增大,且三个因素对秸秆深施量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秸秆含水率、深施螺旋转速和秸秆长度。秸秆深施还田是对秸秆还田技术的进一步探索,秸秆深施还田机的设计及深施装置的试验研究可以为秸秆深施还田技术的深入研究与机具研发提供参考。

刘震,王玉林,张鲁邹[7](2011)在《基于AMESim的液压悬挂阀的模拟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耕作作业中,悬挂控制装置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着作业的质量。以AMESim 软件为平台,模拟分析力士乐的一款液压悬挂控制阀,并且对系统的性能以及各主要参数的影响做了简要分析。

朱亚东[8](2009)在《黄海农场农业机器选型与配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机器的选型与配备是农业机械化事业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我国对农业机械的大量增长,特别是一些大中型农场对农业生产机器需求的增加,对于如何正确的选型与合理的进行配备以达到满足生产,节约成本,降低费用的要求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介绍了国内外农业机器的选型与配备传统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以黄海农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广泛的调查分析,研究阐明了黄海农场农业机械化生产现状、问题以及制约因素,寻求新阶段黄海农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道路与优化配置的形式。同时通过对黄海农场的大中型拖拉机的统计数据,分析得到了国内最适合大中型拖拉机的折旧模型。针对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了黄海农场自建场以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情况,明确了黄海农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农业机械的产品性能、装备结构、管理体制、农机与农艺结合以及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对农机化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剖析,指出各自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在分析黄海农场自然条件以及农业生产现状基础上,对主要耕种机械、收获机械农具配置的作业性能、作业质量、作业效率、作业成本以及与农艺技术的配套性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究明了农场主要耕作机械和收获机械性能特点和技术优势,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上述机械与机具优化配置的最佳技术方案和农机田间作业的组织实施技术路线。3、以黄海农场近几年的大中型拖拉机的统计数据为依据,使用SAR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及使用ORIGIN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图形比较,针对四种国内外常用的折旧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以及与残纸模型预测值的比较分析,得到了一个最适合我国大中型拖拉机的的折旧模型—动态余额递减法。4、根据当前农场生产制度制定了全年机械化生产的流水作业排序,并据此制定了拖拉机作业机组和绘制了交叉作业的农机具的时序图,采用线性规划法建立了以农机作业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的农业机器优化配置模型,并且通过LINDO线性分析软件求得优化后的最佳配备方案,得到农机最小作业成本为1739003.16元。选择指定的评价指标对优化前后的农田作业机械系统作比较,证明优化过的机器系统配置更为合理,经济效果更好。

何瑞银[9](2008)在《农业机器系统优化模型与水稻种植区典型系统评价的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机器系统是指作物、土壤和农业机器等组成的一个大系统,其中农业机器的功能是在特定的气候、土壤等作业条件下,完成作物生产作业工序要求的各项任务,国内农业机器的作业成本通常要占到农业生产总成本的30-50%,因此,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很多学者对农业机器系统进行了研究,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如农业机器选型尚局限于选型方法的研究,缺乏能指导生产实践的应用性成果;农业机器折旧成本的估计缺乏科学依据,一般都用直线折旧法来计算折旧费用,与农业机器实际价值转移规律并不一致。维修保养费的估计没有充分考虑机器类型、机龄、累积作业小时和作业工序等因素的显着影响,导致估计值与实际值有很大差异;农业机器的可下地概率一般根据经验来估计,没有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等特殊性,导致估计值与实际值有很大偏差;农业机器关键作业的适时性损失尚无应用性成果,优化时一般限定某项作业在规定时间段内完成,与实际作业情况有差异;优化配备中一般也没有考虑农业机器完好率的影响等。本文首先对农业机器产品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结论可为选型提供重要依据。其次根据农场实际数据对农业机器系统优化的几个关键子模型进行了研究,即残值系数模型、可下地概率相关模型和作业成本预测模型,并在这些模型的基础上构造了新的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备模型。最后对水稻种植区典型的农业机器系统进行了比较分析与评价,评价结果对各稻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对农业机器产品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与分析时,采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A.Likert提出的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设计了问卷,采用广泛调查法获得了满意度分析的样本数据,产品范围涉及到50个生产厂家生产的轮式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插秧机、秸秆还田机和条播机五大类产品中的150个具体产品,调查对象均为熟悉被调查产品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机手,共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和省农机局直属机关发放调查问卷11102份,现场回收有效问卷9982份,保证了样本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并用SAS软件进行了数据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五大类农业机器产品质量满意度的次序为:拖拉机、秸秆还田机、条播机、联合收获机和插秧机;五大类农业机器产品中,拖拉机、秸秆还田机、条播机、联合收获机和插秧机满意度在“基本满意”以上的产品数比例分别为91.23%、100%、94.12%、87.10%和81.82%,而在“比较满意”以上的产品数比例分别为84.12%、91.18%、88.24%、41.94%和72.73%,说明拖拉机、秸秆还田机和条播机的满意度比较高,而联合收获机和插秧机的满意度相对来说还比较低;试验还得出了全部50个生产厂家的满意度排序、五大类13个系列产品的满意度排序,同一厂家不同型号联合收获机的满意度之间还呈现出显着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061)。本研究成果已在江苏省得到了具体应用。在对残值系数模型的研究中,采集了江苏省大丰市的上海农场近15年的128个样本数据,随机抽取其中116个样本来构造模型,并用其它12个样本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双平方根模型为6个备选模型中的最佳残值系数模型(调节平方和为0.8367),残值系数模型中机龄是决定实际残值系数的主要因素,对比分析表明,预测模型中12个验证样本中的8个样本的预测偏差在以±10%内,验证样本中最大预测偏差为17.50%;而在ASABE模型中12个验证样本中仅有3个样本的预测偏差在±10%以内,验证样本中最大预测偏差为47.59%;说明新建立的拖拉机残值系数模型达到了满意的精度,可以用来预测我国同类条件下大中型拖拉机的残值系数。在对农业机器可下地概率相关模型进行研究时,采集了近15年的历史气象数据,并建立了蒸发量和降雨量模型,结果表明,农场上半年和下半年的蒸发量模型都达到了较高的预测精度(调节平方和分别为0.7985和0.7167),平均温度和日照小时数对蒸发量均有显着影响,在同样温度和日照小时数条件下,上半年的蒸发量比下半年的蒸发量大。实证分析表明,蒸发量模型的预测精度是满意的,随机抽取的12个验证样本中,9个样本的预测偏差在±20%以内;用马尔科夫模型来预测降雨量这样一个随机过程是合理的,2006年、2007年多数月份的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月降雨量是一致的,从而为今后充分利用农业气象信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与手段。最后建立了月降雨量与可下地概率的经验关系,为实践中根据预测的月降雨量来估计当月农业机器的可下地概率提供了依据。在对农业机器作业成本预测模型进行研究时,根据农场的实际情况,农业机器的总作业成本主要包括折旧费、维修保养费、油料费用、人员工资和管理费5项成本,采集了7台JDT-654拖拉机机组历史年的相关数据,并用SAS进行了建模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建立农业机器作业成本预测模型的一般方法是可行的;根据农场实际数据建立的拖拉机残值系数、JDT-654拖拉机累积维修保养费系数的回归方程均达到了较高的预测精度(调节平方和分别为0.8367和0.8840),可以用来科学预测拖拉机的折旧成本和维修保养成本;实证分析中6号JDT-654拖拉机组成的犁耕机组和旋耕机组作业成本的预测偏差分别为-2.11%和-5.92%,这台拖拉机所有机组的总作业成本的预测偏差为-3.88%,证实了模型的可行性。典型机组的经济性分析表明,与纽荷兰110-90拖拉机和JDT-654拖拉机组成的犁耕机组和旋耕机组在5年内的单位面积平均作业成本分别为316.47元·hm-2、139.65元·hm-2和242.24元·hm-2、122.64元·hm-2,纽荷兰110-90犁耕机组和旋耕机组5年内平均作业成本要JDT-654拖拉机同类机组分别高126.62%和97.52%;JM-1605收获机5年内的单位面积作业成本为168.03元·hm-2,并在3年到4年间平均作业成本达到最低值。在建立农场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备模型时,首先假定已建立了农业机器作业成本中5项成本预测的子模型,选择农业机器系统总作业成本最小为目标,主要约束条件包括作业量约束、拖拉机或联合收获机工作时间约束、作业工序先后顺序约束、特定机型选择约束、有效作业时间约束和变量非负约束等,构造了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备的非线性规划模型。本模型的主要特点是模型中各项成本是用预测模型来估计的,提高了预测精度,充分考虑了田间作业工序的先后顺序要求,允许用户选择目标机型等。在对我国三大稻区水稻生产的典型农业机器系统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时,系统介绍了三大稻区的典型农业机器系统方案,并安排了农业机器系统方案的比较试验,这些系统方案的种植方式包括常规育秧手工插秧、机械插秧、机械直播、和机械钵苗行栽等,试验的品种为当地种植面积较大的6个品种,采集了不同试验方案中的各项成本,如种子、化肥、水费等物质成本,农业机器作业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测定了主要水稻产量指标如样本穗数、样本粒数、样本实粒数、平均千粒质量、理论平均产量和实际平均产量等,还测定作业环节消耗工时等数据,以评价不同种植方式的农业机器系统方案在“省工、节本、增效”方面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南方一季稻区三种不同农业机器系统方案的水稻生产总成本的排序为:常规育秧手插方案>机械直播方案>机械插秧方案,常规育秧手插方案、机械直播方案和机械插秧方案中农业机器作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平均值分别为28.56%、43.20%和42.91%;南方双季稻区早杂交稻机插秧方案比常规育秧手插方案的总成本降低11.46%,其中常规育秧手插方案和机械插秧方案中农业机器作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分别为33.92%和48.88%;而晚杂交稻机插秧方案比常规育秧手插方案的总成本降低9.47%,其中常规育秧手插方案和机械插秧方案中农业机器作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分别为30.72%和43.30%;北方稻区常规稻手插和机械钵苗行栽两种方案的总成本比较接近,常规育秧手插方案和机械钵苗行栽方案中农业机器作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分别为18.69%和25.70%;在南方二稻区,机械插秧方案平均增产7.53%、平均省工41.44%,平均增加效益46.78%,在所有方案中“省工、节本、增效”效果最为显着,是一项值得在大部分稻区推广应用的种植方案;机械直播方案产量平均下降6.34%,平均省工31.30%,而对效益的影响因品种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常规稻效益略有下降,杂交稻平均增效8.50%;机械钵苗行栽方案平均增产8.95%、省工64.29%,增加效益22.57%,是北方稻区值得进一步示范和推广的一种水稻种植技术。以上研究结论对中国各主要稻区明确今后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本文还提出了农业机器系统优化有待进一步深入解决的几个问题。

张建军[10](2008)在《悬挂犁数字化设计及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悬挂犁是土壤耕翻作业的主要工具,是拖拉机主要配套农具之一。本文对悬挂犁数字化设计及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实现了悬挂犁设计全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和集成化。构建了由概念设计子模型、结构设计子模型和零件设计子模型组成的悬挂犁的设计模型,并利用统一建模语言构建了悬挂犁设计模型的对象模型。建立了由总体参数计算子模型、载荷计算子模型、起落运动计算子模型和性能分析子模型构成的悬挂犁的三维全数字化模型,丰富和完善了悬挂犁的设计计算理论,为研究机组性能提供了精确的计算手段。利用该模型对经过吉林省科委鉴定的新型系列犁1L435(与东方红802配套)和1L235(与铁牛55配套)进行了验算,证明了该模型的正确性。针对卧式翻转犁和立式翻转犁的不同配置形式,建立了统一的机械系统和液压系统相耦合的翻转犁的三维数字化设计模型。用ADAMS对其进行了仿真求解,提出了4步仿真理论,并在三维回转部件动态测定仪上通过翻转试验验证了该仿真理论正确性。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翻转犁的限深轮翻转换位机构,并在三维回转部件动态测定仪上证明了该机构翻转原理的正确性和定位机构的工作可靠性。在对悬挂犁的数字化设计理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悬挂犁的集成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设计系统软件,并验证了悬挂犁的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型的正确。实现了悬挂犁从方案设计、专家知识推理、参数优化选取、三维实体造型、工程图纸自动生成和人机交互等智能设计全过程。使用该软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不同配置、性能优越的悬挂犁,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减轻了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

二、铁牛—654型拖拉机液压系统配套悬挂犁在耕地作业中的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牛—654型拖拉机液压系统配套悬挂犁在耕地作业中的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油菜免耕直播机开畦沟装置设计与厢面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免耕播种机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开沟技术研究概况
        1.2.3 国内外地表耕作质量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2.4 油菜种植及开畦沟方式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油菜主动开沟免耕直播机总体设计与分析
    2.1 引言
    2.2 稻茬田油菜播种作业条件测试分析
        2.2.1 试验对象
        2.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条件与方法
        2.2.4 结果与分析
    2.3 总体结构设计与工艺路线
        2.3.1 总体设计需求
        2.3.2 工艺路线
        2.3.3 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2.4 油菜主动开沟免耕直播机参数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菜主动开沟免耕直播机开畦沟装置设计与分析
    3.1 引言
    3.2 开畦沟装置总体结构及原理
    3.3 动力传动路线设计
    3.4 开畦沟刀盘设计
        3.4.1 理想开畦沟作业断面分析
        3.4.2 切土节距的确定
        3.4.3 前开畦沟刀盘设计
        3.4.4 后开畦沟刀盘设计
        3.4.5 前后开畦沟刀盘安装位置布局
    3.5 开沟刀片初步设计与分析
        3.5.1 开沟刀片结构与功能
        3.5.2 开沟刀片设计参数分析
        3.5.3 刀片切削过程接触角的计算
    3.6 分土板设计与分析
        3.6.1 前分土板设计与分析
        3.6.2 后分土板设计与分析
    3.7 压茬及排种功能部件设计与分析
        3.7.1 压茬限深辊设计与分析
        3.7.2 电控离心式排种系统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动切削土粒在刀片和分土板作用下的运移过程分析
    4.1 引言
    4.2 主动开畦沟刀盘运动参数分析
    4.3 土粒在开畦沟刀盘作用下的运动过程分析
        4.3.1 土粒运移过程速度分解
        4.3.2 土粒运移过程受力分析
        4.3.3 土粒运动微分方程
        4.3.4 土粒与刀片相对运动时刻初始条件分析
        4.3.5 土粒抛出时刻运动参数解算与影响要素分析
    4.4 土粒在分土板作用下的运动过程分析
        4.4.1 土粒与分土板碰撞条件及碰撞过程分析
        4.4.2 土粒碰撞点及碰撞速度
        4.4.3 土粒碰撞后运动方程
        4.4.4 土粒落点规律与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开畦沟覆土部件作业参数仿真优化与试验分析
    5.1 引言
    5.2 刀片关键参数仿真优化
        5.2.1 关键参数选取
        5.2.2 离散元仿真模型建立
        5.2.3 参数优化结果与分析
    5.3 分土板结构及作业参数仿真优化
        5.3.1 优化参数分析
        5.3.2 仿真模型的建立
        5.3.3 试验方法
        5.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 田间试验验证
        5.4.1 试验设备与条件
        5.4.2 试验方法
        5.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油菜免耕直播机田间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材料和方法
        6.2.1 试验样机
        6.2.2 机械直播地表微地貌测量装置
        6.2.3 其他试验测试设备
        6.2.4 试验条件
        6.2.5 试验方法
    6.3 不同作业工况下田间作业质量试验与分析
        6.3.1 试验处理方法
        6.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4 作业质量正交试验
        6.4.1 正交试验因素分析
        6.4.2 试验方法
        6.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油菜机械直播厢面作业质量分析
    7.1 引言
    7.2 油菜直播厢面点云数据预处理方法
    7.3 油菜机械直播厢面粗糙度统计影响分析
        7.3.1 种床厢面粗糙度评价参数
        7.3.2 不同采样间隔对厢面粗糙度计算影响
        7.3.3 不同取样数量对厢面粗糙度计算影响
        7.3.4 不同采样角度对厢面粗糙度计算影响
    7.4 油菜机械直播厢面特征分析
    7.5 区域厢面粗糙度量化方法
        7.5.1 区域大小划分及数据量化方法
        7.5.2 结果与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课题来源
附录B:注释说明
附录C:作者简介
致谢

(2)犁旋组合式稻茬全量还田油菜直播种床整理机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问题由来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联合耕整技术研究现状
    1.4 国内外耕整关键部件研究现状
        1.4.1 犁翻部件
        1.4.2 旋耕部件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整机结构设计与分析
    2.1 技术方案设计与分析
    2.2 整机结构与工作过程
        2.2.1 整机结构
        2.2.2 工作过程
    2.3 犁体布局分析
    2.4 旋耕刀辊转向确定
    2.5 整机受力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扣垡犁体设计与分析
    3.1 犁体作业要求
    3.2 宽深比可调扣垡犁设计
        3.2.1 犁体结构设计
        3.2.2 犁体曲面关键参数确定
        3.2.3 田间性能试验与分析
    3.3 犁体改进设计
        3.3.1 犁体曲面相关参数设计
        3.3.2 田间性能试验
    3.4 犁体作业稳定性分析
    3.5 基于离散元法的犁体作业阻力分析
        3.5.1 仿真模型建立
        3.5.2 仿真方法
        3.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犁旋组合式的旋耕部件设计与分析
    4.1 旋耕部件作业要求分析
    4.2 旋耕刀片运动学分析
        4.2.1 运动方程分析
        4.2.2 运动轨迹分析
        4.2.3 切土节距分析
    4.3 旋耕刀片选型
    4.4 刀片排列方式设计
    4.5 整机重心水平位置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犁旋组合式种床整理机田间试验与分析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仪器与设备
    5.3 试验条件分析
        5.3.1 土壤参数测试
        5.3.2 秸秆参数测试
    5.4 试验方法
    5.5 试验结果与分析
        5.5.1 牵引阻力与作业功耗
        5.5.2 作业质量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符号注释说明
附录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及申报专利
    发表学术论文
    申报国家专利

(3)油菜直播机开沟耕整地部件设计及其工作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开沟耕整地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开沟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耕整地技术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触土部件工作机理研究进展
        1.3.1 国外触土部件工作机理研究进展
        1.3.2 国内触土部件工作机理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关键技术
        1.4.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油菜直播机开沟耕整地部件作业条件与影响因素分析
    2.1 引言
    2.2 稻茬田土壤与秸秆物理机械特性测试及分析
        2.2.1 试验对象与目的
        2.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条件与方法
        2.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 传统开沟耕整地部件作业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2.3.1 传统开畦沟部件作业质量影响因素
        2.3.2 传统开种沟部件作业质量影响因素
        2.3.3 传统旋耕部件作业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菜直播机开沟耕整地部件设计与分析
    3.1 引言
    3.2 总体设计方案分析
    3.3 驱动圆盘犁对置组合式油菜直播机总体结构
    3.4 开沟耕整地部件工作原理与结构参数
    3.5 开沟耕整地部件设计与分析
        3.5.1 开畦沟前犁设计与分析
        3.5.2 组合式船型开沟器设计与分析
        3.5.3 齿耙型种沟开沟器设计与分析
        3.5.4 对置驱动圆盘犁组设计与分析
        3.5.5 碎土辊设计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菜直播机开沟耕整地部件作业性能测试与分析
    4.1 引言
    4.2 开沟耕整地部件作业质量试验
        4.2.1 试验设备
        4.2.2 试验方法
        4.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开畦沟部件牵引阻力测试
        4.3.1 试验条件与设备
        4.3.2 试验方法
        4.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正交试验
        4.4.1 试验条件与设备
        4.4.2 试验方法
        4.4.3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微分几何与EDEM仿真的开沟部件主要触土曲面减阻特性分析
    5.1 引言
    5.2 主要触土曲面分析
    5.3 主要触土曲面宏观参数方程
        5.3.1 变量参数确定
        5.3.2 参数方程建立
    5.4 整形曲面微分几何性质分析
        5.4.1 微分几何理论基础
        5.4.2 不同导曲线型整形曲面内蕴几何量计算
    5.5 EDEM仿真
        5.5.1 模型建立
        5.5.2 阻力特性仿真试验
        5.5.3 参数优化仿真试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油菜直播机耕整地部件结构改进与试验
    6.1 引言
    6.2 总体改进方案分析
    6.3 耕整地部件改进设计与分析
        6.3.1 驱动圆盘犁组结构改进与分析
        6.3.2 反转旋耕装置设计与分析
    6.4 基于EDEM的耕整地部件仿真试验
        6.4.1 模型建立
        6.4.2 试验方法
        6.4.3 仿真结果分析
    6.5 田间试验
        6.5.1 试验条件与设备
        6.5.2 试验方法
        6.5.3 试验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课题来源
附录B:注释说明
附录C:作者简介
致谢

(4)悬挂翻转式深翻犁的结构优化与性能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深翻耕作的作用
        1.2.1 深翻耕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2.2 深翻耕作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1.2.3 深翻耕作对土壤微生物以及酶活性的影响
        1.2.4 深翻耕作对土壤坚实度的影响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深翻犁结构优化方案的研究与分析
    2.1 农艺的要求
    2.2 深翻犁机具要求
    2.3 悬挂翻转式深翻犁存在的问题
    2.4 结构优化方案的提出
        2.4.1 翻转定位机构优化方案
        2.4.2 深翻犁犁体空间结构配置优化方案
    2.5 影响深翻犁结构优化设计的因素分析
        2.5.1 土壤类型分析
        2.5.2 土壤剖面结构分析
        2.5.3 土壤含水率分析
        2.5.4 土壤坚实度分析
        2.5.5 土壤抗剪强度分析
        2.5.6 土壤容重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翻犁翻转定位机构结构优化
    3.1 翻转机构数学模型的建立与运动分析
        3.1.1 液压油缸的介绍
        3.1.2 翻转机构数学模型的建立
        3.1.3 翻转机构运动分析
    3.2 定位机构分析
        3.2.1 定位机构工作过程介绍
        3.2.2 定位机构力学模型建立
    3.3 基于ANSYS定位板静力学分析
        3.3.1 有限单元法分析步骤
        3.3.2 基于ANSYS定位板的分析
    3.4 定位板的结构优化
        3.4.1 结构优化方案一
        3.4.2 结构优化方案二
        3.4.3 结构优化方案三
        3.4.4 结构优化的选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翻犁犁体结构优化配置与切土模拟实验
    4.1 深翻犁犁体结构优化配置的提出
    4.2 深翻犁犁体结构优化配置后的耕作方式介绍
    4.3 深翻犁犁体与土壤作用力学分析
    4.4 土壤切削力学特性分析
    4.5 犁体空间结构优化配置有限元分析
        4.5.1 ANSYS/LS-DYNA软件简介
        4.5.2 土壤的本构关系模型的简介
        4.5.3 犁体三维实体模型建立
        4.5.4 深翻犁切土有限元模型建立
        4.5.5 切土模型在LS-PREPOST软件中参数的设定
    4.6 优化结果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翻犁田间性能试验
    5.1 性能试验前的准备
        5.1.1 试验地的介绍
        5.1.2 试验设备及测量仪器介绍
        5.1.3 土壤数据的测定
        5.1.4 耕前植被种类、植株高度的测定
    5.2 深翻犁性能试验
        5.2.1 耕深及耕深稳定性测定
        5.2.2 耕宽及耕宽稳定性测定
        5.2.3 植被和残茬覆盖率测定
        5.2.4 土垡破碎率的测定
        5.2.5 入土行程的测定
        5.2.6 耕作速度的测定
        5.2.7 翻转到位率的测定
    5.3 试验小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5)农用拖拉机后悬挂液压系统的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拖拉机后悬挂液压系统
        1.2.1 传统拖拉机后悬挂液压系统
        1.2.2 现代拖拉机后悬挂液压系统
    1.3 悬挂液压系统的研究与发展趋势
        1.3.1 国外拖拉机后悬挂液压系统研究动态
        1.3.2 国内拖拉机后悬挂液压系统研究动态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后悬挂液压系统分析及仿真
    2.1 拖拉机后悬挂液压系统分析
    2.2 拖拉机后悬挂液压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2.2.1 犁深控制阀介绍
        2.2.2 犁深控制阀仿真模型的建立
        2.2.3 负载敏感泵仿真模型的建立
        2.2.4 拖拉机后悬挂液压系统仿真模型
    2.3 后悬挂液压系统非线性分析
        2.3.1 死区特性对系统控制的影响
        2.3.2 死区的补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后悬挂机组受力分析及数学模型
    3.1 后悬挂机组受力分析
    3.2 拖拉机牵引特性
        3.2.1 拖拉机牵引效率
        3.2.2 牵引效率变化规律
    3.3 土壤阻力模型的建立
    3.4 拖拉机后悬挂工作阻力仿真模型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后悬挂液压系统控制方案设计
    4.1 后悬挂液压系统耕深调节方式
    4.2 基于综合比例系数的力位综合调节方法
    4.3 后悬挂液压系统控制策略的选择
        4.3.1 PID控制技术
        4.3.2 模糊控制技术
        4.3.3 模糊PID控制技术
        4.3.4 后悬挂液压系统控制策略的确定
    4.4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力位综合控制方法
        4.4.1 耕深模糊PID控制方案
        4.4.2 输入量与输出量的模糊化
        4.4.3 输入量与输出量模糊子集的建立
        4.4.4 模糊控制规则的确定
        4.4.5 模糊控制器的编辑
        4.4.6 模糊PID控制器在SIMULINK中的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力位综合调节方法控制性能研究
    5.1 仿真方法简介
    5.2 力位综合调节的后悬挂液压系统仿真模型
    5.3 联合仿真模型的建立
    5.4 力位综合调节方法控制性能仿真
        5.4.1 定综合比例系数的仿真
        5.4.2 综合比例系数的自动调节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秸秆深施还田机设计及深施装置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秸秆资源利用现状
        1.1.2 秸秆还田的意义
        1.1.3 秸秆还田方式与秸秆深施
    1.2 机械化秸秆还田研究现状
        1.2.1 国内现状
        1.2.2 国外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秸秆深施还田机总体设计
    2.1 设计要求
    2.2 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2.3 传动系统设计
        2.3.1 秸秆捡拾输送喂入传动系统设计
        2.3.2 秸秆深施传动系统设计
    2.4 控制系统设计
    2.5 动力匹配
    2.6 小结
3 秸秆捡拾与输送装置设计
    3.1 秸秆捡拾装置设计
        3.1.1 秸秆捡拾装置结构与工作原理
        3.1.2 弹齿运动分析
        3.1.3 主要零部件的设计
        3.1.4 捡拾器运动仿真
    3.2 秸秆输送装置设计
    3.3 动力与传动
    3.4 小结
4 秸秆喂入与切碎装置设计
    4.1 喂入辊设计
        4.1.1 工作分析
        4.1.2 结构设计
    4.2 切碎器设计
        4.2.1 结构设计
        4.2.2 工作性能
        4.2.3 动力选择
    4.3 抛送筒设计
        4.3.1 秸秆运动分析
        4.3.2 抛送筒结构
    4.4 小结
5 秸秆深施装置设计
    5.1 结构与工作原理
    5.2 关键零部件设计
        5.2.1 铲体设计
        5.2.2 深施螺旋设计
    5.3 铲体和深施螺旋受力分析
        5.3.1 铲体受力分析
        5.3.2 深施螺旋受力分析
    5.4 动力与传动
    5.5 小结
6 机架及其连接
    6.1 主机架设计
    6.2 侧机架设计
    6.3 机架连接
    6.4 机架运动分析
    6.5 液压缸设计与选用
    6.6 小结
7 秸秆深施装置试验研究
    7.1 秸秆深施装置行进阻力试验
        7.1.1 试验设计
        7.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7.2 秸秆深施装置秸秆深施量试验
        7.2.1 试验设计
        7.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7.3 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基于AMESim的液压悬挂阀的模拟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AMESim简介
2 液压悬挂控制系统的仿真
    2.1 液压悬挂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2.2 建模与分析
        2.2.1 上升系统的建模与分析
        2.2.2 下降系统的建模与分析
3 结论

(8)黄海农场农业机器选型与配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农业机器的选型的研究现状分析
        1.2.2 农业机器配备中折旧成本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
        1.2.3 农业机器配备的研究现状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黄海农场农业生产的现状
    2.1 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
        2.1.1 地理位置及气候
        2.1.2 土壤类型及肥力状况
        2.1.3 农场的农业生产制度
    2.2 农业生产的发展现状
    2.3 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 农业机器选型研究
    3.1 农业机器的选型
        3.1.1 选型一般原则
        3.1.2 选型的方法
        3.1.3 选型的程序
        3.1.4 目前适合农场规模化作业的主要农业机器的机型参数
        3.1.5 黄海农场作业机具的机型选择
    3.2 作业机组编制
        3.2.1 作业机组的编制的目的
        3.2.2 机组编制的计算
        3.2.3 动力机器与作业机具的配套
    3.3 主要结论
4 农业机器系统配备中折旧方法的研究
    4.1 折旧概述
    4.2 国内外常用的折旧方法
        4.2.1 线性的折旧方法
        4.2.2 非线性的折旧方法
    4.3 折旧方法的比较分析及选择
        4.3.1 折旧方法选取的原则
        4.3.2 残值模型的选取
        4.3.3 样本数据的获取
        4.3.4 试验数据的比较分析
        4.3.5 图形对比
        4.3.6 折旧方法的选择及使用
    4.4 主要结论
    4.5 讨论
5 农业机器配备的研究
    5.1 农业机器系统及其配备的数学模型
    5.2 黄海农场主要农作物机器化生产工艺过程
        5.2.1 水稻种植及其生产工艺过程
        5.2.2 小麦种植及其生产工艺过程
        5.2.3 全年机械化作业工艺流程和工作量分配图
    5.3 优化模型中相关系数的确定和约束方程的建立
        5.3.1 农田作业机器年固定费用
        5.3.2 机组作业单位可变费用
        5.3.3 建立机组时序图
        5.3.4 方程组的约束条件
    5.4 线性规划程序的编制及其优化结果
        5.4.1 作业量约束方程
        5.4.2 拖拉机配备量约束方程
        5.4.3 农具配备量约束方程
        5.4.4 线性规划的优化
    5.5 农业机器系统配备方案的评价与分析
        5.5.1 农业机器系统评价的指标
        5.5.2 黄海农场农业机器系统优化方案评价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农业机器系统优化模型与水稻种植区典型系统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农业机械化的内涵
    1.2 农业机械化的战略地位
    1.3 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4 农业机器系统优化的研究现状分析
        1.4.1 农业机器系统选型的研究现状分析
        1.4.2 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备的研究现状分析
    1.5 农业机器系统优化研究所需的基础数据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农业机器产品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2.3 试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2.3.1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2.3.2 试验结果分析
        2.3.3 主要结论
        2.3.4 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农业机器残值系数子模型的研究
    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3.2 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3.2.1 代表性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3.2.2 研究成果的评价
    3.3 农业机器残值系数模型建立与验证
        3.3.1 残值系数模型变量的选择
        3.3.2 模型的假设条件
        3.3.3 试验数据的获取
        3.3.4 回归模型的选择
        3.3.5 试验数据的预处理
        3.3.6 回归模型的建立
        3.3.7 回归模型的选择与残差分析
        3.3.8 结果与分析
    3.4 主要结论
    3.5 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农业机器可下地概率子模型的研究
    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4.2 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4.2.1 代表性成果的主要内容
        4.2.2 研究成果的评价
    4.3 可下地概率相关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4.3.1 蒸发量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4.3.2 月降雨量马尔科夫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4.3.3 农业机器可下地概率的预测
    4.4 主要结论
    4.5 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农业机器作业成本动态预测子模型的研究
    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5.2 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5.3 作业成本动态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5.3.1 集体拥有农业机器情况
        5.3.2 雇佣跨区作业农业机器的情况
        5.3.3 上海农场典型农业机器作业经济性分析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备模型的建立
    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6.2 已有研究成果评价
        6.2.1 代表性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6.2.2 研究成果的评价
    6.3 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备新模型的建立
        6.3.1 模型假设条件
        6.3.2 模型变量的定义
        6.3.3 优化模型的建立
        6.3.4 优化模型的求解
    6.4 主要结论
    6.5 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水稻种植区典型农业机器系统方案的试验与评价
    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7.2 水稻种植区典型农业机器系统方案
        7.2.1 南方一季稻区江苏省江都市水稻生产农业机器系统方案
        7.2.2 南方一季稻区江苏省金坛市水稻生产农业机器系统方案
        7.2.3 南方一季稻区江苏省扬中市水稻生产农业机器系统方案
        7.2.4 南方双季稻区江西省乐平市水稻生产农业机器系统方案
        7.2.5 北方稻区黑龙江创业农场水稻生产农业机器系统方案
    7.3 试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7.3.1 试验条件与试验方法
        7.3.2 试验结果分析
        7.3.3 主要结论
        7.3.4 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论文的主要不足之处
    8.4 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和成果

(10)悬挂犁数字化设计及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悬挂犁的研究现状分析
        1.2.1 悬挂装置的研究现状
        1.2.2 翻转犁的翻转机构研究现状
        1.2.3 翻转犁的限深轮的翻转机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2章 面向对象的悬挂犁的设计模型研究
    2.1 用户需求分析
    2.2 悬挂犁的设计模型组成
    2.3 悬挂犁的概念设计子模型
        2.3.1 悬挂犁的功能结构
        2.3.2 悬挂犁的结构布局
    2.4 悬挂犁的产品结构设计子模型
        2.4.1 产品结构的层次关系
        2.4.2 产品结构的设计参数
    2.5 悬挂犁的零件设计子模型
    2.6 悬挂犁设计模型的对象建模
        2.6.1 面向对象方法的建模技术
        2.6.2 悬挂犁设计模型的基本对象模型
        2.6.3 设计管理类
        2.6.4 悬挂犁总体设计类
        2.6.5 视图设计类
        2.6.6 悬挂犁的部件设计类
        2.6.7 8 大部件设计类和联接部件设计类
    2.7 小结
第3章 悬挂犁的三维数字化模型研究
    3.1 矢量基和设计参数
    3.2 总体参数计算子模型
        3.2.1 基本参数的计算
        3.2.2 拖拉机的各点矢量的坐标阵
        3.2.3 耕作位置时悬挂犁的各点矢量的坐标阵
    3.3 耕作载荷计算子模型
    3.4 起落运动计算子模型
        3.4.1 运动学方程
        3.4.2 动力学方程
    3.5 性能分析子模型
    3.6 计算实例
    3.7 小结
第4章 翻转犁的翻转机构三维数字化设计理论研究
    4.1 翻转犁的翻转机构结构形式
    4.2 翻转犁的翻转机构的设计参数
        4.2.1 机械系统的设计参数
        4.2.2 液压系统的设计参数
    4.3 基本参数计算
    4.4 翻转犁的翻转过程建模
        4.4.1 运动学方程
        4.4.2 动力学方程
        4.4.3 液压系统方程
    4.5 翻转机构的仿真计算理论
        4.5.1 约束条件
        4.5.2 翻转机构4 步仿真
        4.5.3 仿真计算实例
    4.6 小结
第5章 翻转犁的限深轮翻转换位机构的设计
    5.1 机构的工作原理和组成
    5.2 限深轮的翻转运动和受力分析
        5.2.1 运动学分析
        5.2.2 动力学分析
    5.3 运动学及动力学仿真
    5.4 小结
第6章 翻转机构的性能试验研究
    6.1 测定仪的结构和原理
    6.2 测定仪翻转机构的翻转控制
    6.3 验证4.5.3 的仿真计算结果
    6.4 限深轮翻转换位机构试验验证
    6.5 小结
第7章 悬挂犁的数字化设计系统软件的研发
    7.1 系统的开发策略
        7.1.1 基础软件平台的选择
        7.1.2 开发语言和数据库的访问方式
        7.1.3 基础软件平台的集成
    7.2 系统的总体设计
        7.2.1 系统的体系结构
        7.2.2 系统的功能模块
        7.2.3 系统的工作流程
    7.3 系统使用简介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课题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四、铁牛—654型拖拉机液压系统配套悬挂犁在耕地作业中的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油菜免耕直播机开畦沟装置设计与厢面质量研究[D]. 刘立超.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2]犁旋组合式稻茬全量还田油菜直播种床整理机设计与试验[D]. 肖文芳.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3]油菜直播机开沟耕整地部件设计及其工作机理[D]. 刘晓鹏. 华中农业大学, 2018
  • [4]悬挂翻转式深翻犁的结构优化与性能试验[D]. 曾小辉.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5]农用拖拉机后悬挂液压系统的控制研究[D]. 吕杰. 燕山大学, 2016(02)
  • [6]秸秆深施还田机设计及深施装置试验研究[D]. 张超.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7]基于AMESim的液压悬挂阀的模拟仿真[J]. 刘震,王玉林,张鲁邹.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11(05)
  • [8]黄海农场农业机器选型与配备的研究[D]. 朱亚东.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9]农业机器系统优化模型与水稻种植区典型系统评价的研究[D]. 何瑞银.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10]悬挂犁数字化设计及关键技术的研究[D]. 张建军. 吉林大学, 2008(11)

标签:;  ;  ;  

铁牛654拖拉机液压系统配套悬犁在耕地作业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