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夏贴膏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杨月容[1](2021)在《两种不同配方“冬夏并治”穴位敷贴治疗哮病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不同配方“冬夏并治”穴位敷贴治疗哮病的疗效,探讨一种疗效确切、皮肤反应小的敷贴配方。方法:依据随机、对照和重复的三大原则,采用组间对照和自身前后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将纳入的10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予“冬夏并治”穴位敷贴治疗,两组除敷贴配方不同外,其余试验方法均相同,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哮喘年急性发作次数、年感冒次数、中医证候积分、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哮喘日间症状评分、哮喘夜间症状评分、哮喘生活质量问卷(AQLQ)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后皮肤反应的差异,分析疗效与配方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哮喘年急性发作次数、年感冒次数均减少,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主要症候积分、中医次要症候积分、哮喘日间症状评分、哮喘夜间症状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ACT评分、AQLQ总评分、AQLQ活动受限评分、AQLQ哮喘症状评分、AQLQ心理状况评分、AQLQ对刺激原的反应评分、AQLQ对自身健康的关心评分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提示“冬夏并治”穴位敷贴能减少哮喘患者年急性发作次数及年感冒次数,改善哮喘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且敷贴的两种配方均有效。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减少哮喘年急性发作次数及年感冒次数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主要症候积分、中医次要症候积分、哮喘日间症状评分、哮喘夜间症状评分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ACT评分、AQLQ总评分、AQLQ活动受限评分、AQLQ哮喘症状评分、AQLQ心理状况评分、AQLQ对刺激原的反应评分、AQLQ对自身健康的关心评分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敷贴1号配方与敷贴2号配方疗效无明显差异。在皮肤反应方面,对照组皮肤灼热、瘙痒、疼痛、红斑、水泡评分及皮肤反应总评分均高于观察组。两组患者三伏贴后皮肤灼热、瘙痒、疼痛、水泡评分及皮肤反应总评分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1),两组患者皮肤红斑评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三九贴后皮肤灼热、疼痛、红斑、水泡评分及皮肤反应总评分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患者皮肤瘙痒评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照组皮肤反应显着强于观察组,即1号配方皮肤反应显着强于2号配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冬夏并治”穴位敷贴能够提高哮喘控制水平,减少哮喘年急性发作次数及年感冒次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2)“冬夏并治”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两种配方均会导致患者出现皮肤反应,但1号配方皮肤反应程度显着强于2号配方。(3)“冬夏并治”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两种配方疗效相当,为追求较轻的皮肤反应,2号配方值得推广。
曾剑锋[2](2021)在《“冬夏并治”穴位敷贴治疗COPD的皮肤反应与临床疗效研究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冬夏并治”穴位敷贴疗法对COPD患者的年急性加重次数、肺功能、中医证候总积分、CAT评分、中医疗效测定的影响及皮肤反应程度情况,研究“冬夏并治”穴位敷贴治疗COPD患者不同皮肤反应与临床疗效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本课题收集了135例COPD患者进行了“冬夏并治”穴位敷贴疗法的完整病历资料,按治疗后出现的皮肤反应情况进行不同分组,参照《新药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汇编》中皮肤过敏反应程度标准分级,共分为四组。根据治疗前后年急性加重次数、肺功能、中医证候总积分、CAT评分、中医疗效测定为相关指标比较其临床疗效差异性,采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探究四组组间临床疗效是否存在差异,最终得出临床疗效与皮肤反应是否存在相关性的结论。结果:根据研究的各组结果及其统计数据,依据临床课题研究方案共收集到完整及有效数据共135例,其中皮肤无反应组A组患者35例,发生率约26%,轻度皮肤反应组B组患者57例,发生率约42%,中度皮肤反应组C组患者30例,发生率约22%,重度皮肤反应组D组患者13例,发生率约10%。四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年急性加重次数、CAT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相比较,四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P<0.05),四组治疗后的年急性加重次数、CAT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在改善肺功能方面,四组治疗前后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四组组间疗效判定差值变化比较分析,采用Kruskall-wallis H检验分析并对组间进行Bonferroni校正(P=0.05/6=0.0083)。在降低年急性加重次数、CAT问卷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差值方面,A组与其余三组两两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83),其余三组组间两两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083);四组中医证候疗效测定,A、B、C、D四组经治疗后,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51.42%、84.21%、83.33%、100%。在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方面,四组组间两两比较分析,B、C、D三组均优于A组(P<0.0083),而B、C、D三组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083)。四组在治疗前后肺功能方面,疗效不明显(P>0.05)。四组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四组均有降低年急性加重次数、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CAT评分的疗效(P>0.05)。在降低年急性加重次数、中医证候总积分、CAT评分组间差值及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时,B、C、D三组疗效优于A组(P<0.0083),而B、C、D三组无明显差异(P>0.0083)。结论:1.“冬夏并治”穴位敷贴疗法治疗COPD在降低年急性加重次数,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CAT评分、中医疗效测定方面具有明显疗效,但对改善肺功能疗效不明显。2.“冬夏并治”穴位敷贴疗法治疗COPD皮肤反应与临床疗效具有相关性,出现皮肤反应者较无皮肤反应者疗效更佳。3.“冬夏并治”穴位敷贴治疗COPD出现皮肤反应的激烈程度与临床疗效未见相关性。
王杏[3](2021)在《涤痰行瘀法治疗AECOPD痰瘀阻肺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60例AECOPD属痰瘀阻肺证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及其对相关指标的影响,来证实应用涤痰行瘀方药联合止咳化痰穴位敷贴治疗AECOPD的优势,为“痰瘀伏肺”理论的客观性提供临床依据及具体用药。中药与腧穴相互结合起来,发挥双向治疗作用,同时与内服中药配合使用,能在人体上发挥整体协同的治疗效应,发挥中医内服外敷法治疗AECOPD多靶点、多层次的优势。方法:临床观察根据患者的就诊时间次序,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进行筛选分组,选择60例患者进行观察,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项目资料、病史、症状、体征,行肺功能、血常规、CRP、血气分析、FBG及D-二聚体等检查。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制定适宜的西医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选用中药涤痰行瘀方和止咳化痰穴位敷贴,进行为期2周的临床治疗观察。在两组患者均完成治疗之后,比较症状、体征,临床疗效,血常规、CRP,血气分析以及FBG、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结果:1.本研究未出现脱落病例,60例均顺利完成研究。从实验数据中可知两组患者在未接受任何治疗前的基线资料,症状体征积分以及血常规、CRP等各项实验室指标P值均>0.05,说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中咳、喘、胸闷等进行组内比较,结果具有差异性(P<0.05),说明观察组在改善AECOPD患者咳、痰、喘等症状及体征上要比对照组更具优势,实验数据中观察组患者的咳痰、胸闷积分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观察组对咳痰、胸闷改善更加明显。3.两组治疗后临床总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使用涤痰行瘀法进行治疗临床总疗效比对照组效果更明显。4.两组患者的WBC、NEU%、NLR、CRP治疗后与各自治疗前相比,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说明两种不同形式的治疗方式均能改善患者的炎性指标。经过2周治疗后,观察组炎性指标比对照组改善更加明显,P<0.05,说明观察组的治疗方式更优。5.两组患者的PH值无论是在治疗前相比较,还是经治疗后比较,结果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式对于患者PH值得影响均不明显。两组患者的Pa CO2、Pa O2、Sa PO2经治疗后分别与各自治疗前相比较,P<0.05,均具有差异性,说明治疗后两组Pa CO2、Pa O2、Sa PO2均能得到改善;而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则说明观察组在改善Pa CO2、Pa O2、Sa PO2比对照组更有优势。6.治疗后两组患者D-二聚体、FBG较治疗前均P<0.05,具有差异性,而观察组在改善上D-二聚体、FBG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涤痰行瘀法对于AECOPD属痰瘀阻肺证治疗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体征,影响血常规(WBC、NEU%、NLR)、CRP、血气分析(Pa CO2、Pa O2、Sa PO2)、D-二聚体及FBG。
王诗淇[4](2021)在《伏九贴膏对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神经源性炎症作用机制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伏九贴膏对支气管哮喘小鼠肺组织中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 P,SP)、神经激肽1受体(NK-1R)、即早基因(c-Fos)的影响及治疗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推广伏九贴膏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实验基础。材料与方法:选取BALB/c雌性小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支气管哮喘模型组(模型组)、西药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组)、伏九贴膏组、假穴位贴膏组(凡士林贴剂组),每组10只。以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诱导制作支气管哮喘小鼠模型。在激发同时,除正常组和模型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进行相应的干预治疗。实验过程中记录小鼠一般状态;实验结束后,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中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HIC)法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中SP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小鼠肺组织中NK-1R及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1.小鼠一般状态: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行为学表现为进食、进水量减少,竖毛、毛发喑淡,雾化激发时小鼠出现点头呼吸,呼吸加深加快,倦怠,站立不稳,大小便失禁等典型哮喘样发作;与模型组相比,地塞米松组和伏九贴膏组的小鼠毛发稍暗,哮喘样发作也比模型组要轻,凡士林贴剂组小鼠状态比模型组稍好;与地塞米松组比较,伏九贴膏组的小鼠在精神状态、动作灵活度、进食、进水方面要更好一些。2.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肺组织HE染色后镜下观察,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肺组织病理切片中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壁增厚,甚至可见红色粘液栓,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排列紊乱、脱落,肺泡间隔增厚等明显的病理损伤;与模型组相比,地塞米松组和伏九贴膏组的小鼠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凡士林贴剂组小鼠肺组织炎症程度与模型组差异不大;与地塞米松组比较,伏九贴膏组的小鼠肺组织支气管管壁更厚,炎性细胞浸润更严重。3.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SP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小鼠肺组织内P物质的阳性表达为棕黄色区域,其主要集中在胞浆内。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肺组织内P物质的阳性表达面积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地塞米松组和伏九贴膏组肺组织内P物质阳性表达面积明显较少(P<0.01),凡士林贴剂组肺组织内P物质阳性表达面积比模型组少,但是差异不大(P>0.05);与地塞米松组相比,伏九贴膏组肺组织内P物质阳性表达面积更大,但是差异不大(P>0.05)。4.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肺组织内NK-1R和c-Fos的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其余各组小鼠肺组织中NK-1R、c-Fos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地塞米松组和伏九贴膏组肺组织中NK-1R、c-Fos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而凡士林贴剂组肺组织中NK-1R、c-Fos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但差异不明显(P>0.05);与地塞米松组相比,伏九贴膏组肺组织中NK-1R、c-Fos蛋白相对表达量稍高,但是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伏九贴膏和地塞米松能够下调哮喘小鼠肺组织中SP、NK-1R、c-Fos的表达,地塞米松下调效果更明显。2.伏九贴膏和地塞米松可以减轻支气管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反应,其中地塞米松效果更明显;但是在改善小鼠一般状态上,伏九贴膏效果更明显。
曹蕾[5](2021)在《中医外治法穴位敷贴治疗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的疗效评价及血清IL-33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中医外治法—穴位敷贴治疗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患者,治疗后,哮喘控制测试表(ACTTM)、成人哮喘生命质量评分表(AQLQ)、过敏性鼻炎视觉模拟量表(VAS)、哮喘急性发作次数、感染次数、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剂量、肺功能(FEV1、FVC、FEV1-pre、FVC-pre、FEV1/FVC、PEF、FEF25、FEF50、FEF75)、白细胞介素-33(IL-33)等观测指标,评估日常穴位敷贴,治疗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的疗效,为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增添新的常规治疗手段。方法:采集、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符合哮喘疾病,伴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56例,分为两组,随机分配。穴位敷贴组,28例,予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西医基础治疗(敷贴方案:于入组之日起每隔七天敷贴一次,采用中药敷贴于天突、风门、定喘、肺俞,7贴每次,一次敷贴2-4小时,可根据患者敷贴处皮肤,对药物的反应适当减少敷贴时间,避免不良反应发生);西药组28例,予常规西药治疗。入组前、出组后对每位患者抽取静脉血(每次一管,每管约5ml)进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33的含量检测。观察期每周询问患者的病情变化与服帖后的不良反应,每一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检测肺功能、哮喘控制量表、成人哮喘生命质量评分表、过敏性鼻炎视觉模拟表等,治疗期为三个月。经数据统计分析,探讨中医外治法“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进一步研究穴位敷贴治疗与血清中细胞因子IL-33含量的相关性。结果:1、穴位敷贴组、西药组性别、年龄、BMI(体重/身高2)等基本情况,入组前的肺功能、ACTTM、AQLQ、VAS、IL-33等观察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IL-33:经与治疗前比对,两组患者血清中IL-33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291>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IL-33含量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490>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33改善情况,改善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与去年同期三月相较,患者急性发作次数总数、感染次数总数较去年有明显降低;治疗后,患者西药基础用药无明显变化(P>0.05)。4、ACTTM:分别在入组前、4周、8周、12周检测该量表,分析:治疗前穴位敷贴组、单纯西药组就控制良好、不佳、较差三个等级比较,P值为0.85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穴位敷贴组三个等级分析得出:P为0.032<0.05;经治疗,两组比较,P值为0.017<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AQLQ:经治疗,单纯西药组患者组内对比,AQLQ活动、症状、心理、刺激原、自我关心及总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敷贴组组内比较除AQLQ-心理(P=0.126>0.05)、AQLQ-刺激原(P=0.169>0.05)、AQLQ-自我关心(P=0.130>0.05)外,其余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VAS:治疗后穴位敷贴组除流涕、鼻痒症状外,喷嚏、鼻塞均有改善,且与单纯西药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组内对比,单纯西药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敷贴组除鼻塞症状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7、肺功能:治疗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检测数值,组间进行比较P>0.05;三个月治疗后,穴位敷贴组患者第12周肺功能较入组时改善,FEV1的P值为0.040、FVC-pre的P值为0.010、FVC的P值为0.047、PEF的P值为0.032<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本次研究发现,为期三个月的临床试验时间内,穴位敷贴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可明显减少患者急性发作次数,哮喘控制情况得到改善、过敏性鼻炎症状,可改善患者肺功能、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2、穴位敷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降低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IL-33的含量,可有效控制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病情,未见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刘琳子[6](2020)在《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再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支气管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四大顽疾之一。随着环境的变化、空气的污染,支气管哮喘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正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健康。西医认为支气管哮喘是慢性炎性反应,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临床治疗以抗炎平喘为主,但存在着不良反应明显、药物依赖性强的问题。而中医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中中药穴位贴敷可以通过药物、穴位、经络三者的相互作用达到治病与预防的双重目的,且其“简、便、效、廉”的特点也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系统评价/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的最高级别证据,近年来,已有一定数量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显示穴位贴敷治疗该病种具有优势性,但单个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有一定的局限性,会不同程度影响证据等级,从而影响临床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真实程度。系统评价再评价(overviews of reviews,简称Overviews)是全面收集同一疾病或同一健康问题的治疗或病因、诊断、预后等方面的相关系统评价,进行综合研究的一种方法,可为证据使用者提供更为集中的高质量证据。本研究将对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客观的、多方面分析文献、证据的整体质量,总结证据的不足,从而评价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为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科研提供一点参考依据。目的:从方法学质量、文献报告质量、证据质量三方面对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为临床提供更为客观、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制定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 CNKI、CBM、VIP、Wanfang Data、Pubmed、Cochrane Library 6个数据库,收集自建库起至2020年6月发表的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文献。根据纳入文献基本特征对文献进行相关资料提取,并采用AMSTAR 2量表、PRISMA声明、GRADEPro GDT在线工具对文献方法学质量、文献报告质量、证据质量进行评价,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的过程分别由2名研究者独立完成,通过核查意见不一致时寻求第三方解决。评价的主要结局指标有有效率、肺功能、哮喘发作频率、ACT 评分(Asthma control test,哮喘控制测试)、AQLQ(Asthma quality life questionnaire,支气管哮喘生存质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生活质量评分。结果:1.文献筛选结果及基本特征经检索共纳入文献19篇,其中中文文献16篇,英文文献3篇。有16篇文献的纳入文献研究设计类型为RCT,3篇文献的纳入文献研究设计类型为RCT或CCT;有5篇文献所使用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为Cochrane评价标准,9篇文献为Jadad量表,5篇文献文中未提及质量评价工具;15篇文献提及了安全性报告、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4篇文献未提及。2.方法学质量评价纳入的19篇文献方法学质量均为极低质量。3.文献报告质量评价仅2篇报告相对完全,9篇报告存在一定缺陷,8篇报告存在严重缺陷。4.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评价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的文献共有16篇(3篇因数据提供缺失不纳入证据质量评价),共有60个结局指标,其中有48个结局指标显示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优势性,包括 16 个有效率,4 个 PEF,2 个 PEF%,3 个 FEV1,3 个 FEV1%,6 个 FEV1/FVC(%),3个哮喘发作频率,3个中医证候积分,3个ACT评分,3个AQLQ,1个生活质量评分和1个中医证候疗效。结论:1.本研究中的文献方法学质量与文献报告质量有待提高,证据质量整体偏低。2.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明显优势,临床研究者使用证据时可结合其他相关文献综合判断。
薛春丽[7](2020)在《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口服对哮喘-慢阻肺重叠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表评分、圣乔治SGRQ呼吸问卷评分为指标,评价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口服治疗哮喘-慢阻肺重叠(ACO)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改善ACO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可行的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60例来自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人民医院(山东省省立医院南院)的ACO患者分为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口服组和单纯中药口服组,每组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结束后,对两组ACO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评分、SGRQ评分进行比较,结果用SPASS.2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口服组总有效率86.67%,单纯中药口服组总有效率73.33%,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各症状积分在喘息乏力,咳痰症状方面改善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口服组能降低圣乔治SGRQ总积分,与单纯中药口服组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尤其在症状、影响方面疗效更优(P<0.01);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口服组治疗ACO安全性好,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口服能改善哮喘-慢阻肺重叠(ACO)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效果优于单纯中药口服组。本课题治疗方案简便操作、安全、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行。
张涛[8](2019)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不同皮肤反应与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拟通过选用统一穴位、相同贴敷时机、同种药物在课题组总体指导下进行,根据穴位贴敷后患者不同的皮肤反应,观察贴敷后患者出现的不同皮肤反应与预防哮喘发作之间的联系,评估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导致的皮肤反应与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疗效间的关系,为使用外治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拟招募11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于两年内在进行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以贴敷后出现的不同程度的皮肤反应为依据,将患者分为无反应组、轻反应组、中反应组、重反应组。观察患者贴敷前、贴敷后肺功能PEF及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变化,以进行比较、分析及总结。结果:1.基线期与试验期出现皮肤反应的患者其肺功能PEF、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均有改善(P<0.05),且皮肤反应越重,其疗效越好。2.基线期与试验期出现皮肤反应的患者肺功能PEF、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各组患者在药物、穴位的协同作用下治疗前后肺功能PEF、中医证候积分差值的提升明显大于单纯出现皮肤反应患者的差值提升。结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后出现皮肤反应的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PEF、哮喘中医证候积分确有改善,治疗效果明显。同时,在穴位、药物、皮肤反应的协同作用下,其疗效更明显。
李星慧[9](2019)在《三伏贴在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并探讨三伏贴在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三伏贴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102例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敷贴1号药物,简称敷贴药物组)47例;对照组(敷贴2号药物,简称微剂量药物组)55例。敷贴药物组取穴为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微剂量药物组取穴为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对照点。所有受试者在第一年的三伏期间先接受微剂量药物。第二年观察组给予敷贴药物;对照组给予微剂量药物。从2015年初伏第1日开始,每隔13周随访一次,每年随访4次,连续3年,共随访12次。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哮喘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哮喘控制测试(ACT)量表评分、皮肤刺激性强度评分、肺功能相关指标FEV1、FEV1/FVC、PEF的动态变化及安全性评价,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有助于评价三伏贴在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哮喘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贴敷3年后两组每年急性发作次数较贴敷前减少,严重程度较之减轻(p<0.05)。且敷贴组每年急性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微剂量组(p<0.05),严重程度较微剂量组更轻(p<0.05)。2.哮喘控制测试(ACT)量表评分:与贴敷前比较,两组经贴敷治疗后ACT评分均有改善;与微剂量药物组比较,敷贴药物组ACT评分改善更加明显(p<0.05)。3.肺功能比较:敷贴3年后治两组的FEV1、FEV1/FVC、PEF均无明显变化(p>0.05),说明没有意义。4.皮肤刺激性强度与临床疗效相关性分析:皮肤刺激程度与ACT、哮喘发作次数、肺功能指标(FEV1%、PEF L/S、FEV1/FVC%)的治疗前后差值之间为正相关。即皮肤刺激程度越强各项临床疗效指标差值越大,疗效越明显。5.安全性评价:敷贴组47例患者敷贴前后的血常规、尿常规、胸片X线均无明显异常,临床观察过程中仅一例出现严重皮肤瘙痒、红肿、水肿等过敏现象严重,影响下次敷贴。其余亦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结论:1、三伏贴能有效改善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患者哮喘发作次数及严重程度,且具有安全性良好。2、三伏贴皮肤刺激强度越强,改善哮喘症状越明显。
唐晓燕[10](2018)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对支气管哮喘发作缓解药物使用及肺功能MVV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肺功能MVV及使用支气管哮喘缓解药物的变化情况,初步探讨该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为今后进一步完善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中央随机的方法,将招募的11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5例,对照组55例。药物贴膏(1号方和2号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制备。在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夏季三伏天初、中、末伏的前3天(一般在第1天)进行贴敷(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2015年所有患者在对照组穴位(肺俞对照点、心俞对照点、膈俞对照点)上贴敷2号方。2016年和2017年试验组患者在试验组穴位(心俞、肺俞、膈俞)上贴敷1号方,对照组患者在对照组穴位(肺俞对照点、心俞对照点、膈俞对照点)上贴敷2号方。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MVV及使用支气管哮喘缓解药物的患者例数的变化情况。结果:1.肺功能(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1)组内比较:试验组2016年与2015年、2017年与2015年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2016年与2015年相比,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2017年与2015年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2)组间比较:两组患者2015年、2016年、2017年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试验组疗效有优于对照组的趋势。2.缓解药物:与贴敷第1年(2015-2016年)相比,贴敷第2年(2016-2017年)试验组使用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茶碱类药物、吸入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复合制剂以及抗炎症介质药物的患者例数均显着少于对照组(P<0.01或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能够有效减少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缓解药物的使用,并且从肺功能MVV的变化情况显示试验组疗效有优于对照组的趋势,提示其作用可能与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有关。
二、夏贴膏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夏贴膏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不同配方“冬夏并治”穴位敷贴治疗哮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哮喘的认识 |
1.1 哮喘病名溯源 |
1.2 哮喘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哮喘的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
2.1 哮喘的流行病学 |
2.2 哮喘的病因 |
2.3 哮喘的发病机制 |
2.4 哮喘的西医治疗 |
3 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的研究概述 |
3.1 穴位敷贴防治哮喘的理论基础 |
3.2 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的临床研究 |
3.3 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的实验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类型 |
2.2 病例分组 |
2.3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皮肤反应 |
3.2 疗效指标 |
4 疗效评价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1.2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1.4 两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
2 两组治疗前各项观察指标可比性分析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1年哮喘急性发作次数、感冒次数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ACT评分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哮喘日间、夜间症状评分比较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AQLQ评分比较 |
3 两组治疗后结果与分析 |
3.1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年急性发作次数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年感冒次数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CT评分比较 |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哮喘日间、夜间症状评分比较 |
3.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QLQ评分比较 |
4 两组治疗后皮肤反应比较 |
4.1 两组患者三伏贴后皮肤反应评分比较 |
4.2 两组患者三九贴后皮肤反应评分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穴位敷贴治疗哮病的配方研究现状 |
1.1 敷贴配方组方规律 |
1.2 敷贴配方用药规律 |
2 “冬夏并治”穴位敷贴的概念 |
3 “冬夏并治”穴位敷贴治疗哮病所选药物与腧穴分析 |
3.1 组方分析 |
3.2 选穴分析 |
4 疗效分析 |
4.1 组内比较分析 |
4.2 组间比较分析 |
5 “冬夏并治”穴位敷贴两种配方疗效相当的机理探讨 |
6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个人简介 |
(2)“冬夏并治”穴位敷贴治疗COPD的皮肤反应与临床疗效研究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与剔除病例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步骤 |
2.2 穴位敷贴治疗方法 |
2.3 敷贴治疗后的反应与处理 |
3 疗效评定 |
4 数据管理及统计学方法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分析 |
1.1 四组皮肤反应分析 |
1.2 治疗前四组患者资料的差异性分析 |
2 治疗前各项观察指标可行性分析 |
2.1 四组患者治疗前年急性加重次数比较 |
2.2 四组患者治疗前肺功能测定比较 |
2.3 四组患者治疗前CAT问卷评分比较 |
2.4 四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3 治疗后结果与分析 |
3.1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年急性加重次数比较 |
3.2 年急性加重次数组内差值的组间比较 |
3.3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 |
3.4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CAT问卷评分比较 |
3.5 CAT问卷评分差值的组间比较 |
3.6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3.7 中医证候总积分差值的组间比较 |
3.8 四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冬夏并治”穴位敷贴治疗COPD |
1.1 “冬夏并治”穴位敷贴的历史渊源 |
1.2 “治肺不远温”指导下的“冬夏并治”穴位敷贴 |
2 “冬夏并治”穴位敷贴出现皮肤反应的机制研究 |
3 皮肤反应与临床疗效的机理探讨 |
4 治疗刺激量与皮肤反应及临床疗效相关性探讨 |
5 关于穴位敷贴引起皮肤反应的进一步思考 |
6 结果小结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3)涤痰行瘀法治疗AECOPD痰瘀阻肺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概述 |
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1.1 病因 |
1.1.2 发病机制 |
1.1.3 现代医学对AECOPD的治疗进展 |
2 中医学对AECOPD的认识及研究 |
2.1 病因病机 |
2.1.1 古代医家关于AECOPD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2 现代医家关于AECOPD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中医药治疗概况 |
2.3 AECOPD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2.4 中医学家对痰瘀的认识 |
3 中医药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
1 研究目的 |
2 一般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研究对象 |
3 诊断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肺胀证型诊断标准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3.5 剔除与剥脱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分组方法 |
4.2 治疗方法 |
4.3 观察方法 |
4.4 统计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6 实验结果 |
6.1 基线资料 |
6.2 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6.3 临床疗效比较 |
6.4 血常规(WBC、NEU%、NLR)、CRP的比较 |
6.5 血气分析(PH、PaCO2、PaO2、SaPO2)的比较 |
6.6 D-二聚体、FBG的比较 |
6.7 安全指标观察 |
讨论 |
1 涤痰行瘀法治疗AECOPD痰瘀阻肺证的立法依据 |
2 AECOPD相关炎性及凝血指标的改变 |
3 涤痰行瘀方剂的组方依据及方义分析 |
4 各单味药药物分析 |
5 穴位敷贴的认识及现代药理研究 |
6 止咳化痰穴位敷贴组成药物分析 |
7 选穴依据 |
8 研究结果分析 |
8.1 涤痰行瘀法对AECOPD痰瘀阻肺证患者症状体征积分的影响分析 |
8.2 涤痰行瘀法对AECOPD痰瘀阻肺证患者疗效分析 |
8.3 涤痰行瘀法对AECOPD痰瘀阻肺证患者血常规(WBC、NEU%、NLR)、CRP影响的分析 |
8.4 涤痰行瘀法对AECOPD痰瘀阻肺证患者血气分析影响的分析 |
8.5 涤痰行瘀法对AECOPD痰瘀阻肺证患者D-二聚体、FBG影响的分析 |
9 依从性及安全性的分析 |
10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个人简历 |
(4)伏九贴膏对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神经源性炎症作用机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中医外治法穴位敷贴治疗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的疗效评价及血清IL-33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诊断标准 |
1.2.2 分期标准 |
1.2.3 过敏性鼻炎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方案 |
2.2 试验材料 |
2.2.1 敷贴药物制备 |
2.2.2 体外血清制备 |
2.2.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3 敷贴穴位选择 |
2.4 敷贴方法及时间 |
2.5 敷贴注意事项 |
2.6 治疗方案 |
2.7 血清中IL-33检测前准备 |
2.8 实验操作步骤 |
2.9 观察时间 |
2.10 监测指标及评估标准 |
2.10.1 一般情况资料 |
2.10.2 病史资料 |
2.10.3 安全性指标 |
2.10.4 监测指标 |
2.11 随访方式 |
2.12 数据处理 |
3 临床试验结果 |
3.1 完成情况 |
3.2 一般情况比对 |
3.3 观察指标比对 |
3.3.1 三月内患者急性发作次数、感染次数总数 |
3.3.2 吸入激素药量增减 |
3.3.3 ACTTM值 |
3.3.4 AQLQ比对 |
3.3.5 VAS比对 |
3.3.6 肺功能分布及比较 |
3.3.7 血清中IL-33含量分布及比较 |
讨论 |
1 西医对CARAS的认识 |
2 发病机制 |
3 细胞因子IL-33 |
3.1 IL-33的命名 |
3.2 IL-33的受体 |
3.3 IL-33/ST2的作用机制 |
4 中医对CARAS的认识 |
5 中医外治法—穴位敷贴 |
6 穴位敷贴的作用机制 |
7 敷贴穴位及处方的选择 |
7.1 穴位选取 |
7.2 药物选取 |
8 临床疗效评价 |
8.1 近三月内急性发作次数、感染次数 |
8.2 评分量表 |
8.3 肺功能 |
8.4 血清IL-33 |
9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西医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1 西医治疗 |
1.1 避免接触变应原 |
1.2 糖皮质激素治疗 |
1.2.1 上、下呼吸道联合使用ICS |
1.2.2 鼻内激素联合ICS |
1.3 抗变态反应药物 |
1.3.1 抗组胺药物 |
1.3.2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
1.4 特异性免疫治疗 |
1.5 抗IgE单克隆抗体治疗 |
1.6 对症治疗 |
2 中医对于CARAS的认识 |
3 中医治疗 |
3.1 中医内治法 |
3.1.1 中药复方 |
3.1.2 中药单药 |
3.2 中医外治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概况 |
1.1 穴位贴敷疗法概述 |
1.2 贴敷药物和输穴的选择 |
1.3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应用 |
1.4 小结 |
2 中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现状 |
2.1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2.2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2.3 小结 |
3 循证医学在支气管哮喘中的发展与应用 |
3.1 循证医学的产生与发展 |
3.2 循证医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
3.3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
3.4 系统评价再评价的发展与评价方法 |
3.5 小结 |
4 评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1.1 检索词 |
1.2 检索数据库 |
1.3 检索步骤与检索式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资料提取与评价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4 纳入文献的文献报告质量评价 |
2.5 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评价 |
3 讨论 |
3.1 方法学质量评价 |
3.2 文献报告质量评价 |
3.3 证据质量评价 |
3.4 相关问题思考 |
4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口服对哮喘-慢阻肺重叠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
2.3 数据统计学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中医证候积分结果分析 |
3.3 疗效分析 |
3.4 SGRQ问卷评分表分析 |
讨论 |
1.中医学对哮喘、慢阻肺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ACO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2.现代医学对哮喘-慢阻肺重叠(ACO)的认识 |
2.1 哮喘-慢阻肺重叠(ACO)提出背景 |
2.2 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 |
2.3 发病机制 |
3.穴位贴敷的理论依据及机制探讨 |
3.1 肺主皮毛,激发卫气 |
3.2 疏通经络,调和阴阳 |
4.取穴分析 |
4.1 取穴依据 |
4.2 选穴意义 |
5.贴敷药物分析 |
6.中药组方分析 |
7.结果分析 |
7.1 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分析 |
7.2 圣乔治SGRQ呼吸问卷表结果分析 |
7.3 安全性评价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近十年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慢阻肺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一:英文缩略词 |
附表二:随机数表法 |
附表三: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 |
附表四:圣·乔治医院呼吸问题调查问卷表(SGRQ) |
附表五: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表 |
技术路线 |
致谢 |
论文发表 |
(8)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不同皮肤反应与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观察 |
一、病例选择 |
(一)一般资料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脱落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周期 |
(二)操作方法 |
(三)贴敷药物 |
(四)贴敷穴位 |
(五)分组方法 |
(六)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七)数据统计 |
三、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二)肺功能PEF变化 |
(三)中医证候积分变化 |
讨论 |
一、中医学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认识概况 |
(一)中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二)中医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认识 |
(三)中医对穴位贴敷药物及其引起的皮肤反应的认识 |
(四)中医对贴敷穴位及药物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穴位贴敷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一)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穴位贴敷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
三、结果探讨 |
(一)结果分析 |
(二)机理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对于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临床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9)三伏贴在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伦理审批 |
2.观察对象 |
3.诊断标准 |
4.病例入选标准 |
4.1 纳入病例标准 |
4.2 排除病例标准 |
4.3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 |
4.4 中止病例标准 |
5.研究方法 |
5.1 临床试验设计 |
5.2 治疗方案 |
5.3 不良反应处理 |
6.观察指标 |
6.1 一般资料 |
6.2 疗效性指标 |
6.2.1 哮喘发作次数 |
6.2.2 哮喘发作严重程度 |
6.2.3 哮喘控制测试(ACT)量表评分 |
6.2.4 皮肤刺激性强度评分 |
6.2.5 肺功能相关指标FEV1、FEV1/FVC、PEF的动态变化 |
6.3 安全性评价 |
6.3.1 血常规、尿常规及胸片 |
6.3.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 |
6.3.3 安全性评价标准 |
6.4 随访 |
7.统计学方法 |
8.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治疗前的一般资料 |
1.1 患者纳入、排除、剔除与脱落情况 |
1.2 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病程及有无吸烟史情况 |
2. 治疗前后两组资料对比 |
2.1 哮喘发作次数比较 |
2.2 哮喘发作严重程度的比较 |
2.3 哮喘控制测试(ACT)量表评分 |
2.4 肺功能相关指标(FEV1、FEV1/FVC、PEF)的比较 |
2.5 皮肤刺激强度情况的比较 |
2.5.1 皮肤红斑情况的比较 |
2.5.2 皮肤水肿情况的比较 |
2.5.3 两组治疗后皮肤刺激强度情况的比较 |
3.相关因素与临床疗效评 |
3.1 皮肤刺激性强度与临床疗效相关性分析 |
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祖国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
2.三伏贴防治慢性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 |
3.三伏贴防治慢性支气管哮喘的优势 |
4.本研究所选穴位、药物、时间对慢性支气管哮喘的防治作用探讨 |
5.三伏贴在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的防治作用分析 |
6.皮肤刺激性强度与临床疗效相关性分析 |
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结论 |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A:病例报告表 |
附件B:综述 三伏贴防治慢性支气管哮喘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10)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对支气管哮喘发作缓解药物使用及肺功能MVV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一般资料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病例分组 |
(二)治疗措施 |
(三)观察指标 |
(四)统计方法 |
(五)伦理审查 |
三、研究结果 |
(一)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 MVV 实测值比较 |
(二)两组患者治疗后缓解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
四、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一、中医对哮喘的认识 |
(一)中医对哮喘病名的认识 |
(二)中医对哮喘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中医对哮喘的治疗 |
二、现代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
(一)支气管哮喘流行病学调查 |
(二)支气管哮喘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三)支气管哮喘治疗 |
三、选穴依据 |
四、结果探讨 |
(一)结果分析 |
(二)机制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四、夏贴膏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不同配方“冬夏并治”穴位敷贴治疗哮病的疗效观察[D]. 杨月容.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冬夏并治”穴位敷贴治疗COPD的皮肤反应与临床疗效研究观察[D]. 曾剑锋.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涤痰行瘀法治疗AECOPD痰瘀阻肺证的临床研究[D]. 王杏.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伏九贴膏对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神经源性炎症作用机制的探讨[D]. 王诗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5]中医外治法穴位敷贴治疗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的疗效评价及血清IL-33的影响[D]. 曹蕾.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再评价[D]. 刘琳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口服对哮喘-慢阻肺重叠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D]. 薛春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不同皮肤反应与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相关性研究[D]. 张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9]三伏贴在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D]. 李星慧.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对支气管哮喘发作缓解药物使用及肺功能MVV影响的临床观察[D]. 唐晓燕.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