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生化指标研究现状

急性心肌梗死生化指标研究现状

一、急性心肌梗死生化指标的研究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1](2021)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心功能的转归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回顾性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连续性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住院期间左心室射血分数<50%与左心室射血分数≥50%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不同BNP水平患者中左心室射血分数<50%与左心室射血分数≥50%的临床特点,并随访术后1年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不同左心室射血分数范围患者术后1年心功能发生改善和恶化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心功能转归的危险因素,为制定干预策略抑制心肌重构,防止心脏功能恶化提供临床思路和依据。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入院后48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测得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分为LVEF≥50%组、和LVEF<50%组,录入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实验室检验、检查结果,急诊PCI手术相关数据,所有患者在术后1年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LVEF变化,对录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连续性变量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对接受急诊PCI的急性STEMI患者随访1年影响心功能恶化的变量进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1.0软件实现,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一)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住院期间不同射血分数分组的临床特点1.LVEF<50%组与LVEF≥50%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本研究共入选725例患者,其中男性625例(86.2%),女性100例(13.8%),平均年龄(63.0±12.8)岁。LVEF≥50%组646例,LVEF<50%组79例。LVEF<50%组患者BMI≥24kg/m2、Killip分级≥II级所占比例,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白细胞计数、肌酐水平、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高于LVEF≥50%组患者;肾小球滤过滤(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低于LVEF≥50%组患者,且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罪犯血管、支架植入数、支架长度、支架内径、冠脉病变支数等手术情况,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全因死亡、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等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方面,以及院内服用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他汀类、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等用药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LVEF<50%组与LVEF≥50%组患者不同BNP水平的临床特点(1)LVEF≥50%患者共有646例,BNP(27)100pg/ml组241例,100-400pg/ml组276例,BNP?400pg/ml组129例。与BNP(27)100pg/ml组和100-400pg/ml组相比,BNP?400pg/ml组患者年龄更大、Killip≥II级比例更高、入院时收缩压更高,肌酐、LDL-C、TC水平更高,GFR、TG、HDL-C、LVEF水平更低,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更长、罪犯血管为LAD比例更高,院内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更高,差异相比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2)LVEF<50%患者共有79例,其中BNP(27)100pg/ml组10例,100-400pg/ml组20例,BNP?400pg/ml组49例。与BNP(27)100pg/ml组和100-400pg/ml组相比,BNP?400pg/ml组患者高龄人数更多、Killip≥II级比例更高、入院时心率更快,高敏c Tn I、白细胞计数、空腹血糖水平更高,GFR、HDL-C、TG水平更低,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更长、罪犯血管为LAD、冠脉多支病变比例更高,院内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更高,差异相比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二)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术后1年心功能转归1.术后1年共随访患者217例,LVEF≥50%组198例,LVEF<50%组19例,两组患者术后1年用药情况包括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他汀类、ACEI/ARB、β-受体阻滞剂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年共随访患者217例,在随访的198例LVEF≥50%组患者中共有21例患者心功能发生恶化(LVEF<50%),177例患者心功能保持正常(LVEF≥50%)。与LVEF维持正常组患者相比,LVEF恶化组高龄患者比例更多,既往心肌梗死病史、罪犯血管为前降支所占比例更高,入院时收缩压更低,BNP、白细胞计数水平更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经、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更大,两组差异相比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3.LVEF<50%组术后1年共随访19例,共有8例患者心功能发生改善(LVEF≥50%),11例患者心功能仍处于LVEF<50%。与LVEF持续<50%组相比,LVEF改善组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更短,两组相比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4.在随访的198例LVEF≥50%组患者中共有21例患者心功能发生恶化。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心肌梗死病史(OR:12.93,95%CI:2.18-76.78,P=0.0049)、BNP≥400pg/ml(OR:4.31,95%CI:1.19-15.53,P=0.0256)、TC≥6.2mmol/L(OR:11.85,95%CI:2.07-68.03,P=0.0055)、罪犯血管为前降支(OR:5.76,95%CI:1.52-21.89,P=0.0101)是急性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后1年心功能发生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与STEMI行急诊PCI术后LVEF≥50%的患者相比,LVEF<50%者超重、Killip≥II级比例更高,肌酐、白细胞计数水平更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经、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更大,肾小球滤过率更低,提示BMI、心肌梗死范围、左心室扩大、肾功能减退对住院期间LVEF下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2.既往心肌梗死病史、BNP≥400pg/ml、总胆固醇≥6.2mmol/L、罪犯血管为前降支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1年发生心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关注有心肌梗死史人群,重视前降支闭塞后心肌重构,强化调脂治疗,预防再次心梗,对延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后远期左室收缩功能减退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李慧敏,熊兴江,胡瑞学,于丹丹,赵晖,廖星,杨伟,商洪才[2](2021)在《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的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目前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随机对照试验(RCT)中结局指标的选择现状。方法检索4个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3个英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按照预先制定的遴选标准筛选出中医药治疗AMI的RCT,根据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且按照结局指标分类方法进行频次统计。结果初步检索出11277篇相关文献,最终纳入39篇文献。纳入的39篇RCT均报告了有效性结局指标和安全性结局指标。围绕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1)随机序列的生成:17篇低偏倚风险、18篇偏倚风险不确定、4篇高偏倚风险;2)分配隐藏:3篇低偏倚风险、36篇偏倚风险不确定;3)对患者、试验人员实施盲法:3篇低偏倚风险、36篇偏倚风险不确定;4)对结局评估者实施盲法:4篇低偏倚风险、35篇偏倚风险不确定;5)结局数据不完整:39篇低偏倚风险;6)选择报告偏倚:39篇偏倚风险不确定;7)其他偏倚(包括利益冲突和样本量计算):39篇偏倚风险不确定。39篇RCT的结局指标主要概括为8类,心脏指标出现的频次为107次,其次为血生化指标60次,临床重要结局指标57次、安全性指标13次、心电图疗效指标10次、生活质量量表5次、心绞痛疗效指标4次、其他项指标16次。纳入的RCT采用的结局指标共计118个,单篇RCT结局指标数量最少为1个,最多达14个,平均为6个。结论中医药治疗AMI的RCT总体偏倚风险不明确,结局指标遴选存在结局指标主次轻重不分,重视替代指标、轻视终点结局指标,指标数量差异性大等问题。

苏世来[3](2020)在《心率变异性在接受PCI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急症,其发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变化,这种不稳定性易引起部分易损的斑块发生破裂或侵蚀,进而在一些条件的诱导下突发破裂而导致凝血系统激活,最终导致冠脉血供中断。目前国际上临床指南指出,应该对ACS患者进行阻塞血管再通,而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经过大量的临床验证,对ACS患者进行阻塞血管再通疗效显着,而且再通率较高。但是临床发现,有部分ACS患者即使实施PCI进行阻塞血管再通,患者术后短期内仍会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导致患者预后较差。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操作简便而且准确度较高的指标对高危的ACS患者进行预测与诊断,以降低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概率。目前已有大量试验发现许多生物标记物可用于ACS患者PCI后MACE发生的预测,然而这些生物标记物在临床应用中大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ACS患者的局部心肌坏死会引起心脏交感神经活性明显增强,最终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指标来评估心脏自主神经的状况。所以,本研究将PCI术和HRV指标相结合,探讨ACS患者经PCI术后,HRV指标在短期预后预测中的作用与价值,为临床更好预测、诊断以及治疗高风险的ACS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接受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及PCI术的ACS患者95例,PCI术后对患者随访3个月。根据CAG结果计算每个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Gensini积分,并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及定期随访三个月内记录的临床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1)无事件组(62例):术后3个月内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患者;(2)试验组(33例):术后3个月内发生过MACE的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仪对两组患者PCI术后72 h内进行1次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通过比较试验组和无事件组全部正常窦性NN间期标准差(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NN intervals,SDNN)、全部正常窦性NN间期平均值标准差(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average NN intervals,SDANN)、相邻N-N间期之差大于50ms数占总数的百分比(The propotion derived by dividing NN50 by the total number of NN intervals,p NN50)、极低频功率(Very low frequency,VLF)、低频功率(Low frequency,LF)、高频功率(High Frequency,HF)等HRV指标中的主要参数。分析所有患者HRV指标与冠脉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同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HRV主要指标对ACS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期间MACE发生的预测意义。结果:⑴.试验组的SDNN、SDANN及LF明显高于无事件组(P<0.05),而试验组的p NN50和HF则明显低于无事件组(P<0.05),试验组和无事件组的VLF无显着性差异(P>0.05)。⑵.所有入组的ACS患者HRV主要参数SDNN、SDANN、p NN50、HF、VLF及LF均与冠脉Gensini积分没有相关性(P>0.05)。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DANN、LF均为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随访3个月内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ACS患者HRV的主要指标SDNN、SDANN、PNN50、VLF、LF及HF与Gensini积分无相关性;2.ACS患者PCI术后HRV的主要参数SDANN及LF可作为术后短期预后预测的有效指标,能够反映术后短期预后结局。

周军[4](2020)在《多功能肽修饰的胺碘酮纳米脂质体的建立及心肌靶向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已成为目前全球导致死亡最多的疾病之一,临床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胺碘酮(Amiodarone,AMD)是Ⅲ类(钾通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和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但是,该药长期使用很容易引起非靶器官部位的药物蓄积,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制约了胺碘酮的临床应用。纳米脂质体(Nanoliposome,NLPs)具有类细胞结构,能够改变包封药物的体内分布,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降低药物的毒性,目前,在心血管领域中应用的主要为普通胺碘酮脂质体(AMD-NLPs)或单靶头修饰的纳米脂质体载药系统,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①药物包封率不够理想,缓释过快;②组织器官的特异选择性不强,其在提高药物心脏内导入的同时,也可能增加其他组织器官的药物分布;③药物导入心脏后,往往难以进一步导向至病灶部位,使治疗效果受到很大影响,不能长久维持有效的药物浓度。因此,更多的研究者致力于开发和研制新的药物载体,并对载体进行靶头修饰,从而使得药物的靶向性更强,疗效更好。本研究拟构建一个双重靶向的纳米脂质体系统,即将两种不同靶向作用的功能纳米材料PCM-1(W L S EAGPVVTVRA L R G T G S W,心肌细胞特异性靶向肽)和TAT(YGRKKRRQRRR,细胞穿膜肽)组合在普通纳米脂质体系统中构建成具有双重靶向效果的胺碘酮纳米脂质体(PCM-1/TAT AMD-NLPs,简称PTA-NLPs)系统,选用胺碘酮作为药物,通过高压均质法制备了PCM-1和TAT双重修饰的胺碘酮纳米脂质体,采用心肌细胞(Myocardial Cells,MCs)评价PTA-NLPs的细胞毒性和摄取能力,通过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后将双重靶头的AMD纳米脂质体缓慢尾静脉注射,检测模型大鼠的心电图ST段数据,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二醛(MDA)的含量,观察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等,评价双重靶头是否比单靶头修饰的胺碘酮脂质体具有更强的心肌靶向性,更易富集于心肌部位。第一部分 PCM-1和TAT共修饰胺碘酮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和表征目的:构建PCM-1和TAT双重修饰的胺碘酮纳米脂质体(PTA-NLPs)并对PTA-NLPs进行表征分析。方法:1、称取大豆磷脂60mg、胆固醇30mg、DSPE-PEG2000-PCM-1 3mg和DSPE-PEG2000-TAT 2mg于烧瓶中,加入三氯甲烷5mL溶解;另称取处方量的胺碘酮2mg于烧瓶中,加入无水乙醇2mL溶解,于50℃恒温磁力搅拌条件下,将乙醇溶液以注射器缓慢滴加至三氯甲烷溶液中,得到粗纳米混悬液。再于冰浴条件下以一定功率(工作4s,间歇2s)进行超声分散,得均匀纳米脂质体溶液,后经旋转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得均匀薄膜,真空干燥2h后,加入2mLPBS(Phosphate Buffer Saline,磷酸缓冲盐)进行水化,后经冻干,得胺碘酮纳米脂质体。2、用激光散射粒度仪分别测定纳米脂质体的光散射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前样品用双蒸水3mL稀释。取纳米脂质体溶液0.5mL,应用2%磷钨酸1mL负染色制备样品,混匀后将铜网有Formavar支持膜的一面盖于染液液滴上,正染色15~30min,铜网自然晾干后于透射电镜下观察纳米脂质体的形态。3、将所制备的PTA-NLPs冻干粉放置于无菌西林瓶中,密闭保存于0~4℃冰箱冷藏,分别于放置后的1、2和3月后取样10mg,测定PTA-NLPs的粒径与包封率,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稳定性。结果:1、所制备的 PTA-NLPs 粒径为(124.31±13.62)nm,PDI(Polydispersity Index,多分散指数)为 0.21,包封率为(88.61±4.23)%,Zeta 电位为(-17.53±1.91)mV。2、使用单因素考察方法筛选出优化的处方为:胺碘酮2mg、大豆磷脂60mg、胆固醇 30mg、DSPE-PEG2000-PCM-1 3mg、DSPE-PEG2000-TAT2mg 和水化介质 2mL。3、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本品外观呈类球型,表面光滑,无相互聚集现象,分散均匀;将PTA-NLPs于冷藏条件下避光保存3个月后,粒径、zeta电位等基本特征不变,表明其稳定性良好。结论:1、通过高压均质法制备PCM-1和TAT双重修饰的胺碘酮纳米脂质体,并通过单因素观察方法筛选出优化的处方配比。2、根据优化的处方配比所制备的PTA-NLPs粒径为(124.31±13.62)nm,PDI为 0.21,包封率(88.61±4.23)%,Zeta 电位(-17.53±1.91)mV。3、根据优化的处方配比所制备的PTA-NLPs,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外观呈类球型,表面光滑,无相互聚集现象,在冷藏条件下保存3个月后基本特征不变,稳定性良好。第二部分 PCM-1和TAT共修饰胺碘酮纳米脂质体的体外评价目的:通过体外方法评价PCM-1和TAT双重修饰的胺碘酮纳米脂质体(PTA-NLPs)的体外释放度、对MCs生长抑制情况及MCs对PTA-NLPs的摄取能力。方法:1、采用透析袋方法评价PTA-NLPs的体外释放行为。称取PTA-NLPs 100mg置于截留分子量8000~12000的透析袋中,扎紧袋口,放入装有200mL PBS(pH=7.4)释放介质中,于37℃恒温水浴中、200转/分振荡下进行释放试验,在释放开始后的0.5、1、2、3、4、6、8、10和12h抽取介质1mL,用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同时,用相同剂量的 free AMD、A-NLPs(AMD-NLPs)、PA-NLPs(PCM-1 AMD-NLPs)和 TA-NLPs(TAT AMD-NLPs)作为对照;用 HPL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各样品在各时间点介质中药物的实际测定浓度C测,按公式c校=c测+1/200(?)c测 算得校正浓度,以校正浓度计算累积释放百分率。2、用96孔培养板将MCs在37℃和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丢弃培养液,用PBS仔细洗涤细胞两次,然后加入不同的AMD制剂(free AMD、A-NLPs、PA-NLPs(PCM-1 AMD-NLPs)、TA-NLPs 和 PTA-NLPs),剂量从5μg/mL 到 50μg/mL,加入60μL噻唑蓝溶液(5mg/mL)和1mL的培养液,在培养箱中孵育4小时,检测胺碘酮纳米脂质体对MCs生长的抑制作用。将上清液吸出并丢弃,每个孔加入150μL的DMSO(Dimethyl Sulfoxide,二甲基亚砜),置平坦摇床上震荡5分钟,在570nm处用酶标仪测定吸光度值(A),计算细胞抑制率=[(A空白对照组-A给药组)/A空白对照组]×100%。3、采用绿色荧光的香豆素-6(C6,浓度为100mg/mL)为荧光探针,按AMD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方法,结合薄膜水化法将C6包埋于纳米脂质体的亲脂性内核中,即可获得带绿色荧光的AMD相关纳米脂质体。在12孔培养板中接种MCs,培养液为含10%牛血清的DMEM(Dul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含各种氨基酸和葡萄糖的培养基),控制细胞密度为4.0×105个/孔,培养时间为24小时,然后将各组AMD制剂(free AMD、A-NLPs、PA-NLPs、TA-NLPs 和 PTA-NLPs),分别与 MCs 共同孵育2小时后,用PBS溶液(pH 7.4)洗涤细胞3次,尽可能清除细胞外残留的荧光物质,最后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香豆素-6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同时,用胰酶消化MCs为单细胞悬液后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定量检测,测定荧光强度。结果:1、PTA-NLPs在pH=7.4的PBS溶液中进行体外释放12h,累积释放百分率仅为(53.3±0.3)%,具有较强的缓释性能,PTA-NLPs的缓慢释放特性有利于系统在体内的稳定性从而改变药物本身的体内分布行为。2、通过 MTT(3-(4,5)-dimethylthiahiazo(-z-y1)-3,5-di-phenytetrazoliumromide,噻唑蓝)实验,比较了 free AMD 组、A-NLPs 组、PA-NLPs 组、TA-NLPs 组和 PTA-NLPs组的细胞毒性,直至当浓度达到50μg/mL时,各组制剂都明显抑制了心肌细胞的生长,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当浓度小于50μg/mL时,各组制剂均对心肌细胞活性没有明显影响(p>0.05)。3、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心肌细胞对PTA-NLPs摄取的计数为102~103个,明显优于对PA-NLPs和TA-NLPs的摄取,表明PCM-1和TAT共同修饰后可以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增加AMD药物进入心肌细胞的能力。结论:1、PTA-NLPs体外释放12h的累积释放百分率仅为(53.3±0.3)%,表明PTA-NLPs具有较强的缓释性能,有利于载药系统在体内的稳定性,从而改变药物本身的体内分布行为。2、PTA-NLPs浓度小于50 μg/mL时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3、MCs对PTA-NLPs的摄取能力明显优于PA-NLPs和TA-NLPs,表明PCM-1和TAT共同修饰后可以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增加AMD药物进入心肌细胞的能力。第三部分 PCM-1和TAT共修饰胺碘酮纳米脂质体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研究目的:探讨PTA-NLPs系统在实验动物中的药动学和组织分布。方法:1、采用HPLC检测方法检测AMD在体内的药物浓度。取空白血浆0.3mL分别加入不同量的AMD贮备液,制备成浓度为50 ng/mL、500ng/mL和2500ng/mL的标准血样,每种浓度重复3次,以药物峰面积比值(A)对药物浓度(C)进行线性回归,得标准曲线方程(A=7.276C-1.283)。大鼠尾静脉注射给药后进行HPLC测定药物峰面积,由标准曲线计算AMD在体内的药物浓度。2、将30只健康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各组(AMD溶液剂、A-NLPs、PA-NLPs、TA-NLPs和PTA-NLPs)分别通过尾部静脉给予5mg/kg,分别在给药前和给药后的0.5、1、2、4、6、8、10、12和24 h通过眼部静脉采血0.6mL,收集于加有肝素的聚丙烯离心管内,12000r/min离心1 min,分离血浆并于-18℃冰箱中储存,待作血药浓度分析。3、将180只健康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36只,每组每个时间点重复6只小鼠。各组(AMD 溶液剂、A-NLPs、PA-NLPs、TA-NLPs 和 PTA-NLPs)分别通过尾部静脉给予5mg/kg,分别在给药后的0.5、1、2、4、8和12h摘眼球取血约0.6mL,置于事前加过肝素的离心管中,12000r/min离心10min后分离血浆,于-20℃保存待测药物浓度。同时,断颈处死小鼠,取出心、肝、脾、肺和肾,用适量生理盐水清洗,经滤纸吸干血浆,用于组织药物浓度的测定和应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1、HPLC测定显示AMD峰形对称,陡尖,分离度良好,主峰附近无杂质峰干扰。不同浓度(50ng/mL、500 ng/mL和2500ng/mL)血浆和组织样品的方法回收率在90~105%之间,提取回收率均>(70±3)%,日内及日间RSD(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相对标准偏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MD溶液剂组给药后的药物浓度是几组中最高的(313.3ng/mL),但随后浓度迅速下降(消除半衰期为2.6h),10h时已完全代谢。当AMD以NLPs形式进入体内后其达峰的血药浓度显着下降,维持在130~160ng/mL,但消除半衰期明显延长,双重修饰的AMD-NLPs消除半衰期可达到7.2h,10h时浓度为30.70ng/mL,24h时血药浓度为11.16ng/mL。3、在实验组(PTA-NLPs)药物在不同组织中分布有明显差异,特别是在心脏,PTA-NLPs组小鼠心脏1h时的胺碘酮浓度达到354ng/g,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和血浆,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切片观察发现PTA-NLPs组小鼠在给药12h后各个脏器未见明显组织学变化。结论:1、建立HPLC方法用于AMD浓度的测定,验证了血浆样品和组织样品的AMD测定方法,该测定方法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具有专属性好、灵敏度高和简单等特点。2、PTA-NLPs系统的药动学和组织学分布研究表明PTA-NLPs系统不仅能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起到长循环效应,而且更多地富集于心脏且无器官的组织学变化,为后续的临床疗效研究打下了基础。第四部分 PCM-1和TAT共修饰胺碘酮纳米脂质体的药效学研究目的:构建大鼠心肌梗死模型进行AMD纳米脂质体的药效学评价。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成9组,每组10只,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AMD组、A-NLPs 组、PA-NLPs 组、TA-NLPs 组、PTA-NLPs(低剂量)组、PTA-NLPs(中剂量)组和PTA-NLPs(高剂量)组。将SD大鼠用3%戊巴比妥钠(30mg/kg)行腹腔注射,麻醉后仰卧固定在动物手术台上,气管插管后连接动物呼吸机,采用标准Ⅱ导联记录大鼠心电图,沿胸骨左缘第2~4肋间隙开胸,暴露心脏,剪开心包膜,采用无创缝合丝线在左心耳下距主动脉根部2-3mm处用6-0线穿过一小束心肌并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假手术组仅穿线不结扎),心电图Ⅱ导联ST段抬高作标志心肌梗死模型制备成功。根据分组,在冠状动脉结扎后5min缓慢尾静脉注射不同的制剂。采用大鼠心电图机监测心电图,记录各组给药后30、60、90和120min的ST段变化情况。注射给药120min后解剖大鼠,打开腹腔,用无菌注射器抽取腹主动脉血约5mL,静置5min后离心分离血清,测定大鼠血清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二醛(MDA)的含量。抽取腹主动脉血液后迅速剪开胸腔摘取心脏,用PBS冲洗心脏去除血迹,沿冠状沟切除右心室,保留左心室,沿心尖到心基底部方向平行在结扎线以下将心室切成4-5 片,置 0.1%NBT(Nitro-Blue Tetrazolium,氮蓝四唑)染液中 37℃孵育10min 后取出,用滤纸吸尽水分,用Image Pro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处理图像,求算心肌梗死区面积和左心室面积,按两者之比计算心肌梗死面积比(心肌梗死面积比=梗死区面积/左心室面积)。结果:1、ST段的变化:在120min的观察期内模型组大鼠ST段抬高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没有下降趋势;接受不同AMD制剂大鼠的ST段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双重靶头AMD纳米脂质体高剂量组的ST段下降最为显着,达到(0.09±0.07)mV,与其他几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生化指标变化:与模型组比较,各AMD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血清中的CK、LDH、AST和MDA水平均下降,双重靶头修饰的纳米脂质体效果明显优于单靶头纳米脂质体,以PTA-NLPs在的下降幅度最大(CK:(3289.50±1102.90)U/L;LDH:(1854.60±191.30)U/L;AST:(583.50±142.70)U/L;MDA:(8.20±2.10)U/L;P<0.05)。3、心肌梗死面积:模型组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比在38%左右,给予不同AMD制剂后,各组的心肌梗死面积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高中低三个剂量的双靶头AMD纳米脂质体组均显着减小心肌梗死面积比,PTA-NLPs高剂量组(13%)的心肌梗死面积比下降最为显着。结论:1、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各AMD组的ST段抬高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高剂量PTA-NLPs组下降幅度最显着,表明双重靶头胺碘酮脂质体(尤其高剂量)比单靶头胺碘酮脂质体更明显地降低模型大鼠的ST段。2、双重靶头胺碘酮脂质体AMD(尤其高剂量)比单靶头胺碘酮脂质体显着降低心肌梗死模型大鼠血清中的CK、LDH、AST和MDA水平。3、不同AMD制剂组的心肌梗死面积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高剂量PTA-NLPs组的下降幅度最显着,表明双重靶头脂质体(尤其高剂量)比单靶头脂质体能使模型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减小更明显。

夏啸[5](2020)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理障碍影响因素及与自主神经功能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老龄人口不断加速增长,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在我国城乡居民中发病率逐渐升高,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AMI发作时疼痛剧烈,同时伴有出汗、惊恐以及呼吸困难等,严重者甚至发生休克,直接威胁到生命安全。血运重建已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法,其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应用可以及时挽救受损心肌。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容易产生心理应激障碍,造成心脏自主神经紊乱,影响疾病预后。目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伴发心理障碍对自主神经的影响尚未完全阐明。在患者病情相对平稳时,运用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和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分析可以定量评估自主神经功能。通过对入选患者进行心理障碍评分,统计焦虑、抑郁状态的发生情况,依据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状态,运用HRV和DC评价自主神经功能,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理障碍与自主神经功能变化的关系;探讨发生心理障碍影响因素。通过对PCI术后伴发心理障碍的AMI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进而研究自主神经状态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伴发心理障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第一部分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伴发心理障碍与自主神经功能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行PCI术治疗的13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一周内使用焦虑、抑郁量表对患者进行心理障碍评分,调查焦虑、抑郁状态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4组:单纯焦虑组(35例),单纯抑郁组(33例),焦虑抑郁共病组(39例)和无焦虑抑郁组(26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并分析各组HRV和DC指标。再次将患者分为是否伴发焦虑或抑郁状态,根据量表评分结果将伴发焦虑和抑郁状态患者各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比较各组间HRV和DC指标,并对伴发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患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1)四组患者间性别、年龄、血脂异常、受教育年限、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比较无显着差异;高血压、糖尿病史、吸烟史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生化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2)不同类型心理障碍比较结果:与无焦虑抑郁组、单纯焦虑组相比,单纯抑郁组和共病组DC、SDNN、SDNNI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焦虑抑郁组、单纯焦虑组相比,共病组SDANN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间比较,r MSSD、PNN50、H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焦虑抑郁组、单纯焦虑组相比,共病组LF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严重程度焦虑、抑郁比较结果:(1)不同焦虑程度组间DC比较,中度焦虑和重度焦虑DC均较轻度焦虑下降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焦虑较中度焦虑DC下降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焦虑SDNN、SDANN、SDNNI较中度焦虑和轻度焦虑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r MSSD、PNN50、LF、HF差异未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抑郁程度组间DC比较,中度抑郁和重度抑郁DC均较轻度抑郁下降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抑郁较中度抑郁DC下降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抑郁SDNN、SDANN、SDNNI较中度抑郁和轻度抑郁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r MSSD、PNN50、LF、HF差异未有统计学意义(P>0.05)。3.高血压、吸烟是PCI术后发生焦虑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受教育程度是PCI术后发生抑郁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伴发焦虑、抑郁状态时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受损,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迷走神经张力降低,DC、HRV下降。当存在焦虑抑郁共病时,自主神经失衡加重,DC和HRV的下降最为显着;2.焦虑和抑郁轻度、中度、重度间比较,DC、SDNN、SDANN、SDNNI呈依次降低的趋势。重度焦虑、重度抑郁时交感神经活性显着加强,迷走神经活性明显削弱,自主神经失衡较严重;3.高血压、吸烟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伴发焦虑状态的危险因素,受教育程度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伴发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伴发心理障碍的中医分型与自主神经功能关系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行PCI术治疗的79例AMI患者。按相关标准辨证分型,统计焦虑和抑郁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利用DC和HRV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结果: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中医证型以气滞血瘀证(32.9%)最多,肝郁气滞证次之(25.3%);2.(1)PCI术后伴发焦虑状态的中医证型以气滞血瘀证(45.6%)最多,肝郁气滞证次之(19.6%);(2)焦虑相关中医证型间比较,气滞血瘀证DC、SDNN、SDANN、SDNNI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间r MSSD、PNN50、L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各证型相比,气滞血瘀证HF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3.(1)PCI术后伴发抑郁状态中医证型分布以气滞血瘀证(70.3%)最多,肝郁气滞证(13.5%)次之;(2)抑郁相关中医证型间比较,气滞血瘀证DC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间SDNN、SDANN、SDNNI、r MSSD、PNN50、LF、H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中医证型以虚实夹杂证型为主,实证次之,虚证较少;2.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伴发焦虑状态中医证型以虚实夹杂证型较多,焦虑中医证型与自主神经的活性有一定的相关性:气滞血瘀证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自主神经失衡最严重。3.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伴发抑郁状态中医证型以虚实夹杂较多,抑郁中医证型与自主神经关系未达到统计学意义,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王珂珂[6](2020)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急性室壁瘤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急性室壁瘤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采取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6月年至2019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54例,其中资料完整并且记录详尽的约1058例,发生室壁瘤并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共55例,为室壁瘤组,其中无室壁瘤发生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患者225例,收集患者临床、生化、造影等相关资料。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应用相应的均数±标准差(x±s)及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来表示,并分别应用t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及比例(n,%)来表示,应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有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1一般基线资料:两组之间在年龄、胸痛时间、患者诊断为高血压的年限、高血压控制是否达标、既往有无糖尿病、有无心律失常、有无心肌梗死病史、有无心绞痛发作史、饮酒年限及克数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是否患有高血压、脑梗死、肺部疾病、是否抽烟及其支数、抽烟年限、家族史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1.2实验室生化指标:在谷草转氨酶水平、肌酐水平、NT-proBNP水平上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水平、肌钙蛋白水平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1.3其他相关临床检查指标:在入院时心功能分级、射血分数、心肌梗死不同部位、病变血管部位、心电图改变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病变血管支数、是否进行PCI治疗等方面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高血压控制是否达标、胸痛时间、射血分数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高血压控制未达标、胸痛时间长可作为心肌梗死后发生急性室壁瘤的独立危险因素。射血分数的改变与室壁瘤的发生具有密切关联。结论:1.高血压控制未达标、胸痛时间长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是否发生急性室壁瘤中具有独立预测价值。2.NT-proBNP水平高、年龄的增长、胸痛时间长、高血压控制未达标、病变血管部位、心肌梗死部位、心电图改变等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急性室壁瘤的危险因素。3.既往发作过心绞痛为发生急性室壁瘤的保护性因素。

孟佳[7](2020)在《基于IMB模型的社区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教育方案的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al skills model,IMB模型)的心脏康复教育方案在社区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实验性研究。选取本市某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档的77名居住在社区且发生心血管事件1年后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后采取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最终对照组41例,实验组36例。对照组参加系列心脏康复教育讲座,实验组则在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讲座后,采取基于IMB模型的心脏康复教育方案,即通过预调查,获取患者有关心脏康复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的基本资料,结合心脏康复指南要求,找出其薄弱环节,针对薄弱环节分别制定患者上述三个要素的个体化教育内容和教育策略,其中结合研究对象参与和坚持心脏康复动机的强弱,利用动机性访谈技巧,确定不同的动机增强策略,从而制定个体化心脏康复教育方案,并在随后的一个月内伴随系列心脏康复教育讲座实施该教育方案。干预前、干预结束后3个月、6个月分别收集所有研究对象自我效能、运动依从性、自我管理行为、生活质量、相关体适能(握力、2分钟踏步试验)的变化,在6个月后收集生化指标的变化。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一般资料和结果统计量用描述性统计指标分析,除运动依从性和生化指标达标率以构成比表示外,其余指标以(x±S,M±Q)表示,计量资料中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两样本独立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e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另以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三个时间点各指标的变化,检验结果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通过t检验或χ2检验或秩和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自我效能、运动依从性、自我管理行为、生活质量、体适能(握力、2分钟踏步试验)、生化指标进行分析,两组在干预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社区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的变化:实验组干预后第3个月的自我效能总分是(2.50±0.30)分,第6个月是(2.73±0.47)分;对照组第3个月的自我效能总分是(2.40±0.35)分,第6个月是(2.40±0.15)分,两组在干预后第3个月、6个月的自我效能总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基线到干预6个月后,实验组自我效能中等水平以上的患者由55.50%到83.30%;对照组则从基线的65.80%上升到7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社区冠心病患者运动依从性的变化:实验组干预后第3个月运动依从比例为77.80%,并延至6个月左右(75.00%);对照组第3个月的运动依从比例为56.10%,到6个月后该比例为46.30%,两组在干预后第3个月、6个月的运动依从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社区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变化:实验组干预后第3个月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是(87.00±5.66)分,第6个月是(91.22±6.61)分;对照组第3个月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是(83.56±7.49)分,第6个月是(87.34±8.80)分,两组在干预后第3个月、6个月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基线到干预6个月后,实验组自我管理行为中等水平以上的患者由55.60%到97.20%;对照组则从基线的56.10%上升到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社区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实验组干预后第3个月的生活质量总分是(85.72±9.16)分,第6个月是(87.67±13.71)分;对照组第3个月的生活质量总分是(81.02±10.53)分,第6个月是(80.95±12.19)分,两组在干预后第3个月、6个月生活质量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社区冠心病患者体适能的变化:实验组干预后第3个月的握力是(20.83±6.96)kg,第6个月是(21.89±7.15)kg;对照组第3个月的握力是(24.80±10.87)kg,第6个月是(26.52±9.18)kg,两组在干预后第3个月、6个月的握力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的握力值低于对照组,但6个月时的上升幅度略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干预后第3个月的踏步次数是(80.00±20.00)次,第6个月是(95.58±27.61)次;对照组第3个月的踏步次数是(76.00±23.00)次,第6个月是(84.07±19.17)次,两组仅在干预后第6个月有统计学差异(P<0.05)。7.社区冠心病患者生化指标的变化:干预后第6个月,实验组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分别是69.4%、63.9%、30.6%,对照组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分别是46.3%、65.9%、9.8%。两组除血糖外,血压、血脂达标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达标人数均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采用基于IMB模型构建的心脏康复教育方案,从信息内容上结合了最新的心脏康复/二级预防指南,从动机方面挖掘研究对象不同的动机强度和来源以提供不同的谈话策略和教育手段,同时强化研究对象的行为技巧和自我效能,从而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尤其是运动依从性,一系列的改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体适能,对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的改善也发挥了作用。

荆宇澄[8](2020)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传统治疗方法虽可暂时缓解病痛和改善生活质量,却无法使梗死的心肌修复再生,而干细胞具备的组织再生和多向分化潜能为IHD的治疗带来新的契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因具备极易分离提取、无免疫排斥、无伦理学争议以及较强的免疫调节作用等优势而成为治疗CHD的理想候选种子细胞之一。目的:探讨UC-MSCs移植治疗CHD患者3年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2016年6月,收治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冠心病患者8例,随机分为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其中移植组4例行常规治疗并静脉输注UC-MSCs,对照组4例仅行常规治疗,3年后评估两组患者心功能、生化指标、心电图导联ST段的变化。结果:治疗3年后,2组患者均存活。试验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55.75±10.69)%和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 Shortening,LVFS)(30.00±6.78)%分别较对照组的(52.25±12.95)和(27.50±7.77)均有升高趋势(P>0.05),但干细胞组治疗组的LVEF(6.50±3.42)和LVFS(4.25±2.22)的差值分别较对照组相比(-2.25±4.57)和(-1.5±2.87)显着升高(P<0.05),但两组间心功能分级(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无显着变化。进一步比较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和心电图导联ST段变化,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CHD患者中经UC-MSCs治疗后患者部分心脏超声测量指标较对照组患者相应指标比较呈改善趋势,其中试验组LVEF和LVFS的差值较对照组升高有统计学差异,而2组间心功能分级、生化指标、心电图ST段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故这一新的治疗方法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及UC-MSCs治疗的风险和带来的益处的大小也值得进一步研究。目的:探究SD大鼠心肌梗死后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UC-MSCs)和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AST)对心功能修复的影响,并探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黄芪甲苷治疗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的疗效。方法:1.选择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4只,心梗组(MI)4只,心梗后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I+h UC-MSCs)4只,心梗组后移植黄芪甲苷组(MI+AST)4只,心梗后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黄芪甲苷组(MI+h UC-MSCs+AST)4只。通过开胸结扎心脏左前降支建立心梗模型,单纯MI组只开胸结扎大鼠前降支不行其他处理,Sham组只开胸不接扎,所有需注射h UC-MSCs大鼠均于心梗手术2天后移植h UC-MSCs;所有需AST干预的大鼠均于心梗手术当天开始黄芪甲苷灌胃,连续灌胃7天。所有组大鼠均于开胸手术及心梗手术后4周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采集相关数据。结果:1.MI组术后较Sham组相比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LVFS)下降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心功能下降明显。MI组与Sham组相比较左室收缩末前后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室舒张末前后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左室舒张末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增大,提示左室重塑明显。2.而MI+h UC-MSCs+AST组与MI组相比较LVEF、LVFS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LVESD、LVEDD、LVESV、LVEDV均明显缩小,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MI+h UC-MSCs及MI+AST组较MI组比较部分心功能指标同样有改善趋势。3.大鼠心梗后经h UC-MSCs治疗的SD大鼠的LVEF和LVFS较心梗后经AST治疗的SD大鼠的LVEF及LVFS有所提高,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I+UC-MSCs组相比,心梗后UC-MSCs联合AST治疗在改善左室重构方面可取的更显着的疗效,心功能指标分析显示:MI+AST+UC-MSCs组的LVESD缩小,LVEDD缩小;LVEDD缩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SV缩小,LVEDV缩小;LVESV缩小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D大鼠心肌梗死后尾静脉移植UC-MSCs,AST灌胃能一定程度改善其心脏收缩功能;2.UC-MSCs联合AST治疗心梗后SD大鼠较单独用AST或UC-MSCs治疗在改善左室重构方面更为有效;3.UC-MSCs在改善LVEF和LVFS方面较AST相比更明显。

马岳[9](2019)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及淋巴细胞表型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冠脉病变复杂程度的关系目的:目前研究已明确炎症及免疫机制参与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破裂的过程中,其机制涉及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共同参与,本研究拟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复杂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住院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并行冠脉造影术证实冠脉病变患者462例,入院后询问并记录患者病史,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脑血管病病史、吸烟史等,同时于入院后48小时内行经胸超声心动检查,禁食8小时后于入院次日凌晨采取外周静脉血2ml,测定血常规及生化指标,计算血小板及淋巴细胞比值。后根据病情行多体位冠脉造影检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及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计算SYNTAX积分,以SYNTAX积分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复杂程度,应用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SYNTAX积分较高组患者中,男性、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史、心肌梗塞史及多支病变构成比较SYNTAX积分较低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较于SYNTAX评分较低组,SYNTAX积分较高组年龄较大,LVEF较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符。2.与SYNTAX积分较低组比较,SYNTAX积分较高组血糖、肌酐、尿酸、低密度脂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均升高,SYNTAX积分较高组淋巴细胞计数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因素分析中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心肌梗死,脑梗塞病史,以及血小板、淋巴细胞、PLR、白细胞、LDL、肌酐和尿酸与SYNTAX积分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上述因素作为协变量纳入模型,结果显示,PLR、年龄、糖尿病、既往心肌梗塞史、白细胞、LDL与SYNTAX积分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PLR与ACS患者SYNTAX积分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冠脉粥样硬化病变复杂程度和复杂性的危险因素,PLR可用于ACS患者的危险分层,对ACS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同时年龄、糖尿病、既往心肌梗塞病史、白细胞、LDL水平均为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的危险因素。2.目前已明确的危险因素,如男性、高血压、糖尿病、血糖、低密度脂蛋白等在SYNTAX积分较高组患者同样高于SYNTAX积分较低组患者,与之前研究结果相符,证实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LDL水平等因素为ACS的危险因素。3.与SYNTAX积分较低组比较,SYNTAX积分较高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升高,淋巴细胞计数减低,提示免疫因素参与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二部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D4+CD45RA+T淋巴细胞及CD4+CD45RO+T淋巴细胞表达情况及其意义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外周血CD4+CD45RA+T细胞及CD4+CD45RO+T细胞表达数量的差异,并探究其原因及相关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8年4月于我院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并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82例,其中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27例,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27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28例,同时选取同期于我院行冠脉相关检查证实冠状动脉正常及冠状动脉狭窄患者29例,入院后抽取静脉血,检测血常规、超敏CRP、肾功能及血脂水平等,使用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其外周血中CD4+CD45RA+T细胞及CD4+CD45RO+T细胞表达数量,并应用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组患者中CD4+CD45RO+T细胞数量较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及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组均有明显程度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淋巴细胞百分比在对照组、UAP组、NSTEMI组及STEMI组中成明显递减趋势,且除UAP与对照组,UAP与NSTEMI组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对照组、UAP组、NSTEMI组及STEMI组中成明显递增趋势,且除UAP与对照组,UAP与NSTEMI组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CRP正常组CD4+CD45RA+T数值高于CRP升高组CD4+CD45RA+T数值,而CRP正常组白细胞计数低于CRP升高组白细胞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按发病时间分组,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逐渐降低,淋巴细胞的百分比逐渐增高,三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45RO+T细胞百分比逐渐升高,且发病12小时之内的患者与发病时间较晚患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6.CD4+CD45RO+T细胞百分比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复杂程度无明显关联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免疫机制密切相关,且与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均有关联。疾病发生初期,非特异性免疫启动较早,中性粒细胞发挥主要作用。随病变进展,特异性免疫系统激活,淋巴细胞开始参与并发挥相应作用。CD4+CD45RA+T细胞及CD4+CD45RO+T细胞均参与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与进展中,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及证实。

李文元[10](2019)在《强化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造影剂肾病的预防作用》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的多中心研究探讨强化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造影剂肾病(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预防作用和可能的效应机制,探讨其药物安全性。并进一步探讨其对CIN不同危险分层人群患者的预防效果。方法:于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前瞻性连续入选天津市胸科医院、天津市一中心医院、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天津市泰达心血管病医院四家医院共601名拟择期行PCI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0例),强化他汀治疗组(301例)。对照组围手术期给予常规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公司美国20mg)治疗(10mg/d),强化他汀治疗组于PCI术前1d及术后3d予以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水化治疗(等渗生理盐水水化)。收集所有入选患者的基线资料、患者入院后常规检查以及临床生化指标。根据本研究前期研究建立的CIN评分系统将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分别为低危险人群(166例/164例)、中危险人群和(106例/108例)、高危险人群(20例/19例)和极高危险人群(8例/10例)。记录各分层亚组患者PCI术前和术后48h、72h的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PCI术前及术后48h的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肾小球滤过率估测值(estimate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记录术前术后24h的胱抑素C(Cystatin C,CysC)、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等水平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及各亚组患者术后的CIN发生率。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住院期间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基本一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强化他汀组和对照组内各危险分层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2.主要终点事件CIN发生率情况(1)两组患者中总共记录到44例PCI术后CIN的发生(7.3%),其中对照组32例(10.7%),强化他汀组12例(4.0%),两组间CIN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低危险人群中,对照组12例(7.2%),强化他汀组3例(1.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险人群中,对照组14例(13.2%),强化他汀组5例(4.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极高危险人群中,对照组6例(21.4%),强化他汀组4例(13.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强化他汀(OR=0.388,95%CI=0.1920.783,P=0.008)是CIN的保护因素,年龄(OR=1.061,95%CI=1.0111.014,P=0.016)、急性心肌梗死(OR=2.777,95%CI=1.1666.616,P=0.021)可增加CIN的发生风险。(4)其他亚组分析: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糖尿病患者、老年男性患者、基线肾功能较好患者预防CIN的发生更有优势。3.实验室生化指标比较:各亚组术前化验指标无显着差异。(1)低危险人群:强化他汀组术后48h、72h的SCr水平、术后48h的BUN、IL-6、hs-CRP及术后24h的CysC、NGA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强化他汀组PCI术后的eGFR、SO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术后48h的TNF-α水平未见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PCI术后48h、72h的SCr,术后BUN、IL-6、hs-CRP、SOD、TNF-α及CysC、NGAL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两组术后的48h、72h的eGFR水平低于术前(P<0.05)。(2)中危险人群:强化他汀组术后48h、72h的SCr、术后48h的BUN、IL-6、hs-CRP及术后24h的CysC、NGA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强化他汀组PCI术后48h、72h的eGFR、术后48h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术后TNF-α水平未见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48h、72h的SCr,术后BUN、IL-6、hs-CRP、SOD、TNF-α、CysC、NGAL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两组术后48h、72h的eGFR水平低于术前(P<0.05)。(3)高-极高危险人群:两组间术后48h、72h的SCr、eGFR和术后48h的TNF-α水平相似(P>0.05)。强化他汀组术后BUN、IL-6、hs-CRP及CysC、NGA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48h、72h的SCr,术后BUN、IL-6、hs-CRP、SOD、TNF-α及CysC、NGAL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两组术后eGFR水平低于术前(P<0.05)。4.发生CIN的患者,术后24h的CysC、NGAL水平高于未发生CIN组(P<0.05)。结论:1.围手术期给予患者短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较常规剂量治疗能更有效地降低择期行PCI治疗的老年患者术后CIN的发病率,且在低危、中危险人群患者以及糖尿病患者中预防效益更有优势。2.PCI术后CIN的发生可能与炎症、氧化应激以及造影剂直接肾毒性有关。3.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降低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中的因子水平,发挥抗炎抗氧化作用,进而预防CIN发生。4.强化阿托伐他汀对CIN的预防效益较常规剂量治疗更有优势,且具有良好药物安全性。

二、急性心肌梗死生化指标的研究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心肌梗死生化指标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心功能的转归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不同射血分数组的临床特点
    一、资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二部分 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术后1年心功能转归
    一、资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在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的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资料提取
    1.5 偏倚风险评价
    1.6 结局指标分类频次及疗效判断标准
    1.7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和结局评价情况
    1.8 中医药治疗AMI的指标域情况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RCT的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2.4 结局指标的分类
    2.5 中医药治疗AMI的指标域
3 讨论
    3.1 中医药治疗AMI的RCT疗效评价结局指标遴选存在的问题
        3.1.1 结局指标主次轻重不分
        3.1.2 重视“替代指标”,轻视“终点结局指标”
        3.1.3 忽视主观结局指标测量时的盲法测量
        3.1.4 重视疗效指标,轻视不良结局指标
        3.1.5 结局指标的统计学表达有待改进
        3.1.6 指标数量差异性大
        3.1.7 偏倚风险评价与结局指标
    3.2 建议
        3.2.1 研究前期做好充分的准备
        3.2.2 积极开展中医药治疗AMI的核心指标集研究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3)心率变异性在接受PCI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对象入组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分组方案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数据统计
        2.1.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记录
        2.1.2 相关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2.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
        2.2.1 手术前准备
        2.2.2 冠状动脉造影手术
        2.2.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方法
        2.2.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后护理
        2.2.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后检查
        2.3 心率变异性(HRV)检测及评定标准
        2.3.1 心率变异性(HRV)检测
        2.3.2 心率变异性(HRV)分析方法
        2.4 冠状动脉Gensini病变程度评分
        2.5 患者预后结局指标
        2.6 结果判定
        2.7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1.研究对象基础指标对比
    2.研究对象主要生化指标统计
    3.患者HRV主要指标水平比较
    4.两组Gensini积分比较
    5.HRV各指标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分析
    6.MACE发生率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1.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其治疗方式
    2.心率变异性检测意义及临床应用
    3.急性冠脉综合征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
结论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短期预后预测分析
    1.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现状及其预测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特征及发病机制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预测指标
        1.2.1 生物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中的预测
        1.2.2 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预测模型
    2.HRV在 ACS患者短期预后预测中的应用
        2.1 心率变异性概述
        2.2 HRV对ACS患者短期预后预测
    参考文献
致谢

(4)多功能肽修饰的胺碘酮纳米脂质体的建立及心肌靶向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PCM-1和TAT共修饰胺碘酮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和表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CM-1和TAT共修饰胺碘酮纳米脂质体的体外评价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PCM-1和TAT共修饰胺碘酮纳米脂质体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PCM-1和TAT共修饰胺碘酮纳米脂质体的药效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纳米载体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理障碍影响因素及与自主神经功能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伴发心理障碍与自主神经功能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AMI患者PCI术后不同心理障碍与自主神经功能关系研究
        2.PCI术后不同程度焦虑、抑郁状态与自主神经功能关系
        3.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伴发心理障碍危险因素分析
    讨论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焦虑、抑郁的关系
        2.焦虑、抑郁状态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预后的关系
        3.HRV、DC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关系
第二部分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伴发心理障碍的中医分型与自主神经功能关系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伴发焦虑状态中医证型与自主神经关系研究
        3.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伴发抑郁状态中医证型与自主神经关系研究
    讨论
        1.中医学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
        2.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与中医证候关系
        3.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证型与自主神经功能的关系
总结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合并焦虑抑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附录三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致谢

(6)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急性室壁瘤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基线资料
        1.2.2 生化指标
        1.2.3 心电图指标
        1.2.4 心脏彩超指标
        1.2.5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
    2.2 两组患者生化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
    2.4 心电图指标
    2.5 在心肌梗死不同部位之间的比较
    2.6 冠脉造影结果的比较
    2.7 多因素回归分析
3.讨论
    3.1 室壁瘤的概述
    3.2 室壁瘤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3 室壁瘤临床特征及防治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IMB模型的社区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教育方案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注释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冠心病的流行趋势
        1.1.2 冠心病的治疗与康复
        1.1.3 心脏康复开展现状
        1.1.4 社区心脏康复教育的必要性
    1.2 研究现状
        1.2.1 社区心脏康复教育研究现状
        1.2.2 社区心脏康复教育研究现状的述评
        1.2.3 IMB模型
    1.3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剔除标准
        2.2.4 样本量
        2.2.5 分组方法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前准备
        2.3.2 干预方法
    2.4 评价指标及工具
        2.4.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4.2 一般自我效能量表
        2.4.3 运动依从性
        2.4.4 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
        2.4.5 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
        2.4.6 体适能
        2.4.7 生化指标
    2.5 资料收集
    2.6 资料整理与分析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原则
    2.9 研究流程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1.1 研究对象的流失情况
        3.1.2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
        3.1.3 研究对象的疾病相关资料
    3.2 干预前两组患者各指标的均衡性检验
    3.3 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效能的比较
        3.3.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自我效能的比较
        3.3.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自我效能不同水平的比较
    3.4 干预后两组患者运动依从性的比较
    3.5 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比较
        3.5.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自我管理行为总分的比较
        3.5.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的组间比较
        3.5.3 实验组不同时间点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的比较
        3.5.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自我管理行为不同水平的比较
    3.6 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
        3.6.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生活质量总分的比较
        3.6.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生活质量各维度的组间比较
        3.6.3 实验组不同时间点生活质量各维度的比较
    3.7 干预后两组患者体适能的比较
    3.8 干预后两组患者生化指标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干预对CHD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
    4.2 干预对CHD患者运动依从性的影响
    4.3 干预对CHD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
    4.4 干预对CH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4.5 干预对CHD患者体适能的影响
    4.6 干预对CHD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5.4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1
中文摘要2
英文摘要1
英文摘要2
英文缩写
1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患者 3 年临床疗效察
    前言
    临床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2 黄芪甲苷及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心梗后Sprague-Dawley大鼠心室重塑及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急性冠脉综合征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及淋巴细胞表型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一、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冠脉病变复杂程度的关系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及方法
        1.1.1 入选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1.3 分组情况
        1.1.4 血液样本的采集
        1.1.5 入院病例信息采集
        1.1.6 冠状动脉造影方法及结果评定
        1.1.7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一般资料比较
        1.2.2 生化指标与血常规参数分析
        1.2.3 SYNTAX积分与其他参数相关性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D4~+CD45RA~+T及 CD4~+CD45RO~+T细胞表达情况及意义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2.1 对象及方法
        2.1.1 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分组情况
        2.1.4 采集血液标本
        2.1.5 入院病例信息采集
        2.1.6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2.1.7 淋巴细胞表型的检测
        2.1.8 冠状动脉造影方法及结果判定
        2.1.9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按出院诊断分组
        2.2.2 按超敏CRP分组
        2.2.3 按就诊时间分组
        2.2.4 按病变累及血管支数分组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强化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造影剂肾病的预防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入组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
        1.2.2 干预措施
        1.2.3 围手术期其他药物治疗
        1.2.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1.2.5 收集临床资料
        1.2.6 测定并收集观测指标
        1.2.7 本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及其他相关定义
        1.2.8 老年人群CIN危险评分
        1.2.9 药物安全性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观察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流程
    2.2 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的比较
    2.3 主要终点事件CIN的发病率比较及亚组分析
        2.3.1 主要终点事件CIN发病率的比较
        2.3.2 二分类变量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2.3.3 强化阿托伐他汀在亚组中的对CIN预防效果的分析
    2.4 强化他汀治疗在不同老年危险分层中对 CIN 预防效益的亚组分析
        2.4.1 强化他汀治疗在低危险人群中对CIN预防效益的分析
        2.4.2 强化他汀治疗在中危险人群中对CIN预防效益的分析
        2.4.3 强化他汀在高-极高危险人群中对CIN预防效益的分析
    2.5 CIN预测指标水平变化的比较
    2.6 患者住院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3 讨论
    3.1 CIN发病率及围术期和远期不良预后的分析
    3.2 CIN的发生机制分析
    3.3 强化阿托伐他汀预防CIN的机制探讨
        3.3.1 阿托伐他汀药物作用的分析
        3.3.2 根据CIN发病机制探讨强化阿托伐他汀对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对CIN的预防作用
        3.3.3 强化阿托伐他汀在各危险分层患者中对CIN的预防作用分析
        3.3.4 CIN发生监测指标的分析
    3.4 强化阿托伐他汀药物安全性分析
    3.5 关于本研究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造影剂肾病的药物预防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急性心肌梗死生化指标的研究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心功能的转归及影响因素分析[D]. 王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2]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的现状分析[J]. 李慧敏,熊兴江,胡瑞学,于丹丹,赵晖,廖星,杨伟,商洪才. 中医杂志, 2021(05)
  • [3]心率变异性在接受PCI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D]. 苏世来.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4]多功能肽修饰的胺碘酮纳米脂质体的建立及心肌靶向性的研究[D]. 周军. 苏州大学, 2020(06)
  • [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理障碍影响因素及与自主神经功能关系研究[D]. 夏啸.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急性室壁瘤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王珂珂.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基于IMB模型的社区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教育方案的效果研究[D]. 孟佳. 河北大学, 2020(08)
  • [8]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观察[D]. 荆宇澄.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9]急性冠脉综合征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及淋巴细胞表型关系的研究[D]. 马岳.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强化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造影剂肾病的预防作用[D]. 李文元.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标签:;  ;  ;  

急性心肌梗死生化指标研究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