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卫生知识几则(论文文献综述)
杨荞荞[1](2021)在《生命观念视角下高中生物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文中认为
汪粲[2](2021)在《我为什么在“影子教育”机构做老师? ——基于择业动机、身份认同和职业幸福感的研究》文中认为
刘哲[3](202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瞿曦[4](2021)在《武汉市医患纠纷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作为新一轮医改政策实施的第三年,也是出现形形色色的问题的一年。中国进行了7次医改,中国医师协会2015年发布了《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专门针对医疗暴力进行了说明了改革,中国医疗现状虽然在有些方面焕然一新,但医患矛盾越来越尖锐,医疗投诉猛增,医疗赔付骤长,“医闹”频发,流血事件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解决医患矛盾迫在眉睫。但是医疗改革政策制度的构建,不仅对不同层级政府部门以及专家学者的协助有着相应需求,同时与现实数据的支持同样密不可分。武汉作为中国中部特大城市,肩负着中部崛起的重任。针对不同层级医院内部患者、医生关系开展实地调研,对于新医改环境之中二者关系所受影响因素开展研究分析,实现最终结论的有效获取,以政府职能层面为基础,指出相应的应对手段,进而对武汉和谐发展保驾护航。第一部分为引言,对于本文研究开展期间相关背景环境、研究意义、实际内容、研究手段和全球范围内研究开展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对于本文研究开展的主题进行相应阐述。第二部分是问卷调查与分析,针对实际数量为500人的患者与医生开展问卷调查,最终获取的有效问卷实际数量为484份,进而开展实地访谈,从获得一系列真实数据及第一手访谈资料中探寻问题根本,从中寻找解决之道。第三部分为当下武汉市医患关系的现状分析,实事求是,从而为本次研究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及理论依据。第四部分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现阶段武汉市内部医患关系开展分析研究,对于导致二者矛盾的问题因素进行有效分析探寻。第五部分则有效结合武汉市自身具体情况,对于后续医患关系的发展开展分析探讨,同时有针对性的指出相应优化意见与具体手段。
王振东[5](2021)在《中国人的差序性利他:自我建构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指明
王思特[6](2020)在《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文中指出中医音乐治疗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最早可追溯到巫术丛林时代,但是其思想观念和实践经验却散落在各类浩瀚的文献中,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上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音乐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传入我国,90年代开始来自中医学界和音乐学界的学者带着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探索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治疗体系。但由于中西方医学理论体系的不同,西方音乐治疗建立在形式逻辑和系统实验方法基础上,中医音乐治疗以象数模型和辨证思维为基础,其理论语言具有抽象性和不可证伪性,在当代世界音乐治疗体系中鲜有话语权。如何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建立既有本土化特色又能比肩现代西方医学的中医音乐治疗体系,不仅是一个医学技术和方法论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反思的文化问题。将中医音乐治疗的研究放入到文化人类学的语境下,以“多元”视角构建中医音乐治疗研究的三维立体空间,即历史语境空间、跨学科语境空间、跨文化语境空间,通过回望传统、关照当下、放眼世界、谋求中医音乐治疗未来发展的格局,通过对中医音乐医疗与西方音乐治疗的比较,揭示中医音乐医疗的本土化特征和独特的时代价值。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文献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美学分析与文化分析方法。首先,追溯巫术文化语境下音乐治疗的发展与变迁,揭示巫术音乐治疗与中医音乐治疗的关系及其当代回归。巫术音乐治疗,在其观念表达上不仅显示出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分而未离”,也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不谋而合,巫术音乐治疗的当代回归,不仅是民间自发的养生文化现象,也折射出对当代医学困境的反思;其次,挖掘传统文化语境下中医音乐治疗的文化基因,梳理儒道文化中的音乐治疗思想、观念和实践。“阴阳”“五行”的音乐治疗观往上可追溯到上古农耕时代的自然观和殷商时期的五方观念,向后则影响了儒道两家音乐治疗的观念、理论和实践,传统文化的基因决定了中医音乐治疗区别于现代西方音乐治疗的本土文化特征,也决定了中医音乐治疗的理论体系、思维方法、价值理念和临床运用;再次,分别展开美学向度和医学向度的理论研究,通过对音乐与医学关系的分析,建立一个不同学科之间平等对话的语境。运用普遍与个案结合的方法讨论音乐“美”的治疗价值,从美学现象分析中,归纳出音乐“美”具有“共振刺激”“平衡补泄”“反映移情”的治疗功能,以及表现为“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治疗机制。从中医方法论出发,总结中医音乐治疗的思维方式、现代医学价值及其文化内涵,中医文化、传统文化与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具有多层次同构关系,在微观层次上表现出乐理与医理的同构,在中观层次上是文化基因的同构,在宏观层次上由人类学视角体现出“本民族”、“本土化”的健康理念和生命意识;最后,将西方音乐治疗与中医音乐治疗进行跨文化比较,在跨文化语境中审视中医音乐治疗“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及意义,正是中西方文化既有差异又有共振的现象,才使中医音乐治疗的“本土化”走向“国际化”成为可能。
费丽芳[7](2020)在《全面抗战时期兰州报刊研究》文中认为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日本对华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国内新闻界的抗日救亡呼声愈发高涨。作为西北后方重镇,兰州也在全民族抗战的大势中兴起了办报创刊、服务抗战的热潮,当地党政机关、社会救亡团体、爱国人士和部分院校等各方力量都积极创办报刊,借此在后方宣传动员。得益于全面抗战中甘肃造纸、印刷、文教事业的进步和战时迁兰新闻工作者对报刊的改进与艰苦经营,以及全面抗战前兰州报刊发展的奠基,故全面抗战期间兰州报刊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大环境下不断发展前进,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兰州的报刊以国民党官方报刊数量最多、出版时间较长,占据主导地位,民间社会力量所办的报刊亦在全面抗战初期盛极一时。在内容方面,兰州报刊对抗敌宣传与动员、西北开发建设和兰州的物价、城市建设等,做了大量报道。综观全面抗战时期兰州报刊的发展轨迹,其未能脱离抗战和西北的大环境,一方面带有明显的战时性、进步性、地域性和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报刊言论也难免因受局势影响而有失公允。但总体上,兰州报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容忽略,它不仅增强了战时甘肃的宣传动员力量,对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推动了甘肃新闻事业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对甘肃及西北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
潘兴[8](2020)在《高中生物学概念的不同呈现方式对概念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以《分子与细胞》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科的基础,是生物学领域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单位,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学习生物学概念和由生物学概念组成的系统。在17版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生物学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概念的掌握和理解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基本条件,是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素质的保证,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掌握、建构、形成过程及运用等均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形成。同一概念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态度、认知负荷以及对概念的理解等。而目前依旧存在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所教内容缺乏深入的研究,多年采用的课件都未更新,课堂上往往是一讲到底,无法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基于此,在本文中展开“高中生物学概念的不同呈现方式对概念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以期能为广大教师在选择概念的呈现方式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更多的教学素材。本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文本研究和实践研究。在文本研究中,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出目前在生物学概念教学及呈现方式等领域的研究,分析已有研究中已经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成果等,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问题,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在新课程标准及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教材,梳理出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的相应概念,并根据新课标及学生学情制定具体概念的教学目标;搜集与各概念相关的不同呈现方式(图、动画、模型、演示实验),并分析各呈现方式的特点。在实践研究中,选择两个情况相当的班级为实验对象,进行概念不同呈现方式的实践教学,通过对实验班级的课堂观察、对实验班级学生进行访谈、对相关概念试题的完成情况以及在期中、期末考试中的成绩等进行比较,来分析同一概念的不同呈现方式对学生概念学习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1)不同的概念具有其不同的特点,所适合的呈现方式是有差异的。(2)概念的呈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概念的建构,即使是一些简单易理解的概念,以不同的方式呈现虽然对理解概念本身没有影响,但是会影响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等。(3)不同的呈现方式会从不同角度来反映概念的特点。对于复杂难理解的概念,可采用多种呈现方式呈现来帮助学生建构相应概念。(4)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以同一方式呈现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选择概念的呈现方式时要结合课标和概念的特点,分析学生的学情及概念呈现方式的特点,从而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概念。
兰茜予[9](2019)在《来华华裔留学生文化适应与适应策略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广州四所高校的188名华裔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和适应策略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影响华裔留学生文化适应是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者互相作用而形成的,其中内部因素包括语言因素、抑郁程度、交际差异、身份认同和留学前的经历,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支持、公共服务、文化活动、气候饮食等。影响心理适应的因素主要是抑郁程度,影响学校适应的因素主要是语言和社会支持,影响社会文化适应的因素主要为交际差异、社会支持、公共服务、文化活动、气候饮食,而影响文化适应策略选择的因素主要是社会支持、身份认同和留学前的经历。同时通过对适应策略选择倾向的调查,发现整合策略是华裔留学生文化适应的最佳选择。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华裔留学生和高校相关管理提出对应的建议:对华裔留学生来说,应该加强自身跨文化交流的积极意识,掌握一些心理学的知识,积极面对文化适应的困难,加强自律意识和中文水平,扩展自己的交际领域,同时接受并运用文化适应策略中的整合策略应对适应问题;对于学校或者教师来说,注意加入文化交际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文化适应能力的相关咨询和培训,把握华裔留学生家庭背景身份认同带来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并帮助留学生努力消除情感障碍;对于政府相关机构来说,需提升服务质量,对服务人员进行定期专业素养的培训,并加强对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
邹勤方[10](2019)在《公办中小学集团化办学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深圳市T校为例》文中认为在国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背景下,公办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是通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带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集团办学下教师队伍的建设关系到能否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因此,集团化办学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办中小学集团化办学下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普通独体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有共同的特征,但在集团因素影响下又体现其个性特点,本文在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共性和个性的基础上,以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和组织优化理论为依托,探讨如何促进公办中小学集团化办学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文以深圳市公办中小学集团化办学下的T校教师为研究对象,以公办中小学集团办学下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为研究问题。从影响集团化办学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出发,结合集团化办学的宗旨,选择“集团层面”、“校本层面、“个人层面”三个维度,对T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从问卷调查的数据和访谈的资料中,用态势分析方法,理清楚集团化办学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素有哪些优势和目前存在的不足,并总结归纳该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集团优质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第二,集团文化尚未形成核心向心力;第三,校本教研培养功能有待提高;第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动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在最后一章中,理论联系实际情况,提出促进公办中小学集团化办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化策略有:一是,在宏观上,政府部门应该加大集团化办学的持续投资和政策支持;二是,集团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和资源管理制度;三是,提高校本教研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生能力;四是,增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综上所述,研究影响集团化办学下教师专业发展条件和因素,既可以加快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又能加强集团化办学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最终逐步实现集团化办学的目的,达到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二、心理卫生知识几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卫生知识几则(论文提纲范文)
(4)武汉市医患纠纷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动态 |
1.国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
2.国内研究现状及动态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点 |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1.医患关系 |
2.医患纠纷 |
(二)本文理论基础 |
1.新公共管理理论 |
2.满意度理论 |
三、武汉市医患纠纷现状及成因研究 |
(一)问卷研究设计 |
1.调查对象选择 |
2.研究变量 |
3.实证研究方法 |
(二)武汉市医患纠纷现状 |
1.医患沟通现状 |
2.医患信任度现状 |
3.医疗费用现状 |
4.医德医风现状 |
5.就医环境现状 |
6.医疗水平现状 |
(三)武汉市医患纠纷现状结论 |
1.医疗纠纷数量剧增 |
2.医疗纠纷赔付增加 |
3.医闹层出不穷 |
(四)影响武汉市医患纠纷的成因分析 |
1.医患比例失调影响医患沟通 |
2.信息不对称,媒体导向影响医患信任度 |
3.医改下医院的产出指标影响医疗费用 |
4.薪酬设计不合理,拜金主义影响医德医风 |
5.医院重视和投入不足影响就医环境 |
6.医疗平台的差异影响医疗水平 |
四、武汉市医患纠纷改善的对策及建议 |
(一)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
1.日本 |
2.英国 |
3.美国 |
(二)武汉市医患纠纷治理对策建议 |
1.探索降低医疗费用新方法 |
2.强化医德医风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
3.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提升医院医疗水平 |
4.提升就医环境,建设亮点医院 |
5.注重医患互动,加强医患沟通 |
6.政府加强引导,提高医患之间信任感知 |
(三)医患纠纷治理相关保障 |
1.鼓励医生多点执业,进一步开放医疗市场 |
2.依据《刑法》,加大处理医闹力度 |
3.加大医学普及力度 |
4.引导媒体关注度 |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6)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1 研究的缘起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中医音乐治疗”在中医学学科体系内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
2.2 “中医音乐治疗”在音乐学学科体系内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
2.3 “中医音乐治疗”之中医学与音乐学的关系 |
2.4 “文化人类学”相关概念 |
3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3.1 中医学界的研究 |
3.2 音乐学界的研究 |
3.3 其它领域的研究 |
3.4 问题与展望 |
4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4.1 研究目标 |
4.2 主要研究内容 |
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一部分 起源与变迁:巫术文化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
1 舞、医、巫同源 |
2 巫术音乐治疗的文化功能 |
2.1 反抗厌胜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
2.2 宗教祭祀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
2.3 养生娱乐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
3 巫术音乐治疗的观念表达 |
3.1 自然观:从调和自然到调和身心的交感音乐巫术 |
3.2 社会观:从群体认同到跳神通灵的踏歌狂舞 |
3.3 生命观:从生育繁衍到祈求长生的歌唱巫术 |
4 巫术音乐治疗的变迁与当代回归 |
4.1 巫术音乐治疗与中医文化 |
4.2 巫术音乐治疗的当代回归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因与传承:传统文化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观 |
1 “阴阳”“五行”音乐治疗观 |
1.1 象数思维的音乐理论 |
1.1.1 音乐起源思想 |
1.1.2 音乐实践活动 |
1.1.3 音乐律制 |
1.1.4 音乐与健康 |
1.2 沟通天人的古琴音律 |
1.2.1 器物层面的天人合一 |
1.2.2 演奏状态的天人合一 |
1.2.3 从古琴律学到五行音乐疗法 |
1.3 五行音乐疗法的多层思维 |
1.4 “阴阳”“五行”音乐治疗观评述 |
2 儒家文化语境下的音乐治疗观 |
2.1 礼乐养生观 |
2.2 美善相“和” |
2.3 仁义道德观 |
3 道家文化语境下的音乐治疗观 |
3.1 “有声之乐”的动态养生 |
3.1.1 游戏与自娱 |
3.1.2 长啸放情 |
3.2 “无声之乐”的静观养生 |
3.2.1 “大音希声”的养生内涵 |
3.2.2 养生之乐的“音”“心”关系 |
3.2.3 “平和”“淡和”之乐养生 |
3.3 “非礼”“求真”与超越生死的生命观 |
3.3.1 从“非礼”到“求真” |
3.3.2 超越生死的生命观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审美与健康:美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
1 中医音乐治疗与音乐美学 |
1.1 音乐美学的相关概念 |
1.2 美学语境研究的必要性 |
1.3 音乐美学在中医音乐治疗中的运用 |
2 音乐“美”的治疗价值论 |
2.1 音乐“美”的治疗价值 |
2.2 具有治疗价值的音乐“美” |
2.2.1 音乐“美”的探讨 |
2.2.2 具有治疗价值的音乐“美”的内容 |
2.3 治疗音乐的价值构成与价值评价 |
2.3.1 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 |
2.3.2 价值评价与价值取向 |
3 音乐“美”的治疗功能与治疗机制——以阮籍的《乐论》与《酒狂》为例 |
3.1 阮籍的《乐论》 |
3.1.1 《乐论》的成书时间 |
3.1.2 调和儒道的理性主义 |
3.2 阮籍的《酒狂》 |
3.2.1 音乐结构的规整 |
3.2.2 乐思材料的统一 |
3.2.3 调式的统一 |
3.2.4 “偏离—回归”的生命现象 |
3.2.5 理性主义的生命哲学 |
3.3 音乐“美”的治疗功能和治疗机制 |
3.3.1 “共振刺激”治疗功能 |
3.3.2 “平衡补泄”治疗功能 |
3.3.3 “反映移情”治疗功能 |
3.3.4 三个层面的治疗机制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方法与哲学:哲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
1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医与传统音乐的关系 |
1.1 同根同源的文化滥觞 |
1.2 传统基因的文化共振 |
1.2.1 阴阳——消长起伏的生命现象 |
1.2.2 五行五音五脏——天人合—的整体观 |
1.2.3 中正平和——治未病思想 |
1.3 殊途同归的终极关怀 |
2 中医文化视域下的音乐养生思想 |
2.1 以乐养气 |
2.2 以乐养德 |
2.3 以乐养形 |
2.4 以乐养神 |
2.5 古代音乐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 |
3 中医音乐治疗的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 |
3.1 乐能乱阴阳,亦能调阴阳——负反馈控制法 |
3.2 乐者乐也——意象与联觉 |
3.3 中医方法论与艺术思维相互交融 |
3.4 与现代科学方法论不谋而合 |
4 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与文化内涵 |
4.1 古代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 |
4.1.1 声波治疗 |
4.1.2 诱发“α波” |
4.1.3 音乐引导想象 |
4.1.4 对现代医学的借鉴意义 |
4.2 古代中医音乐治疗的文化内涵 |
4.2.1 微观层次——乐理与医理的同构 |
4.2.2 中观层次——文化基因的同构 |
4.2.3 宏观层次——本土化的生命意识 |
5 小结 |
第五部分 冲突与发展:文化比较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
1 西方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 |
1.1 起源与神话 |
1.2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
1.3 中世纪时期(3-14世纪) |
1.4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14-17世纪) |
1.5 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时期(17-19世纪) |
2 中医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 |
2.1 起源与神话 |
2.2 春秋至秦汉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
2.3 魏晋隋唐时期(3-10世纪) |
2.4 宋元明清时期(10-19世纪) |
3 中西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比较 |
3.1 起源观念的比较 |
3.2 古希腊与春秋秦汉时期的比较(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
3.2.1 音乐和谐观 |
3.2.2 调式与健康 |
3.3 3-19世纪的比较 |
3.3.1 人的觉醒 |
3.3.2 类同相召 |
3.4 19世纪以后的比较 |
4 中医音乐治疗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
4.1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内涵 |
4.2 中西音乐医疗文化中的通约性问题 |
4.2.1 可通约性 |
4.2.2 难以通约性 |
4.3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
4.3.1 可通约性是“国际化”的基础 |
4.3.2 难以通约性体现“本土化”的特色 |
4.3.3 信息论美学对“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意义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全面抗战时期兰州报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五、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兰州报刊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全面抗战前后的国内形势 |
第二节 全面抗战前西北的抗战宣传活动 |
第三节 全面抗战前兰州报刊的发展历程 |
第二章 兰州报刊的发展概况 |
第一节 兰州报刊发展的有利条件 |
第二节 兰州的办报创刊热潮 |
第三节 兰州报刊的发行与阅读 |
第三章 兰州报刊的主要内容与思想 |
第一节 抗战宣传与动员 |
第二节 开发和建设西北 |
第三节 其他新闻报道 |
第四章 兰州报刊的特征与影响 |
第一节 兰州报刊的发展特征 |
第二节 兰州报刊的积极影响 |
第三节 兰州报刊存在的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清末至全面抗战前夕兰州地区出版报刊一览表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8)高中生物学概念的不同呈现方式对概念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以《分子与细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生物学概念的重要性 |
1.1.2 概念呈现方式影响学生对概念掌握 |
1.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 国内外已有研究 |
1.2.1 信息呈现方式的研究现状 |
1.2.2 与“生物学概念”内容相关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过程与方法 |
2 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概念”内涵的文本研究 |
2.1.2 “生物学概念”内涵的文本研究 |
2.1.3 “呈现方式”内涵的文本研究 |
2.1.4 “学习效果”内涵的文本研究 |
2.2 相关理论 |
2.2.1 概念转变理论的文献研究 |
2.2.2 信息加工理论的文献研究 |
2.2.3 认知学习理论的文献研究 |
2.2.4 认知发展阶段论的文献研究 |
2.2.5 认知负荷理论的文献研究 |
3 概念梳理及呈现方式的选择 |
3.1 概念梳理 |
3.1.1 教材分析 |
3.1.2 概念梳理 |
3.2 概念呈现方式的选择 |
3.2.1 概念呈现方式选择的概述 |
3.2.2 概念呈现方式的选择(部分) |
4 概念不同呈现方式的实践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对象 |
4.3 实践研究的过程 |
4.4 概念呈现方式的教学实践片段 |
4.5 概念呈现方式效果及成因分析 |
4.5.1 概念呈现方式的效果及成因分析 |
4.5.2 研究后测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与讨论 |
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9)来华华裔留学生文化适应与适应策略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文化适应理论 |
1.2.2 文化适应策略相关研究 |
1.2.3 来华华裔留学生的相关研究 |
1.2.4 关于来华华裔研究生文化适应研究的不足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2 华裔留学生文化适应与文化适应策略偏好的现状 |
2.1 调查问卷设计 |
2.1.1 调查内容 |
2.1.2 调查对象及基本信息 |
2.2 文化适应情况现状 |
2.3 华裔留学生文化适应策略偏好现状调查 |
2.4 华裔留学生文化适应与文化适应策略的相关分析 |
3 访谈与分析 |
3.1 主要适应问题分析 |
3.2 提高华裔留学生文化适应能力的建议 |
3.2.1 给来华华裔留学生的建议 |
3.2.2 给高校及政府相关管理机构的建议 |
4 研究结论 |
4.1 结论 |
4.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公办中小学集团化办学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深圳市T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国家政策背景 |
二、优质均衡教育需要 |
三、实践发展的需要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意义 |
一、研究内容和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教师专业发展 |
二、集团化办学 |
三、集团化办学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 |
二、系统优化理论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一节 研究概况 |
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趋势 |
二、集团化办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统计 |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章 集团化办学下T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问卷调查 |
一、深圳市公办基础教育集团化发展和T校简介 |
二、问卷调查过程 |
三、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访谈录和实地观察记录 |
一、访谈对象的选择 |
二、访谈类型和内容 |
三、访谈的结果 |
第三节 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 |
个案一:“积极分子”老师的课堂教学 |
个案二:集体备课现场观察 |
个案三:一位90后教师的成长之路 |
第四章 集团化办学下T校教师专业发展分析 |
第一节 T校教师专业发展SWOT分析 |
一、SWOT分析法 |
二、SWOT影响因素分析 |
三、集团办学下教师专业发展特征分析 |
第二节 T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势 |
一、集团化资源优势 |
二、本校培养资源 |
三、教师群体素养 |
第三节 T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集团优质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 |
二、集团文化尚未形成核心向心力 |
三、校本教研培养功能有待提高 |
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动力不足 |
第五章 集团化办学下T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化策略 |
第一节 政府加大管理力度和持续投资 |
一、完善集团化办学的管理体制 |
二、加强持续的投资和监管 |
三、支持教育集团的创新改革 |
第二节 集团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和资源管理制度 |
一、开展丰富多彩文化交流 |
二、建立健全人才管理机制 |
三、搭建网络交流平台 |
第三节 提高校本教研培养教师的自生能力 |
一、优质师资引领 |
二、团队合作交流 |
三、分层梯度培养 |
四、多元增值评价 |
第四节 增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 |
一、增强教师的自我认识 |
二、加强教师的职业认同 |
三、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 |
第五节 研究结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 |
附件二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心理卫生知识几则(论文参考文献)
- [1]生命观念视角下高中生物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 杨荞荞. 阜阳师范大学, 2021
- [2]我为什么在“影子教育”机构做老师? ——基于择业动机、身份认同和职业幸福感的研究[D]. 汪粲.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研究[D]. 刘哲.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4]武汉市医患纠纷治理研究[D]. 瞿曦.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中国人的差序性利他:自我建构的作用及机制[D]. 王振东.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D]. 王思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全面抗战时期兰州报刊研究[D]. 费丽芳.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高中生物学概念的不同呈现方式对概念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以《分子与细胞》为例[D]. 潘兴.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9]来华华裔留学生文化适应与适应策略调查研究[D]. 兰茜予. 暨南大学, 2019(04)
- [10]公办中小学集团化办学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深圳市T校为例[D]. 邹勤方. 深圳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