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否下午刈割苜蓿草更有益于奶牛——目前的研究似乎开始支持这一观点(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梅[1](2020)在《河西走廊主要栽培牧草的品质对肉牛和绵羊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认为优质牧草短缺是反刍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导致动物生产依赖于粮食,这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牧草品质直接影响反刍家畜营养物质利用效率,进而关系到精料的补饲量与饲养成本。提高栽培草地的优质牧草供应能力是促进我国反刍农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一。维持代谢能需要量的准确测定对肉羊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在我国牧草引种种植历史最悠久的河西走廊,探索了主要利用方式下3种麦类牧草在肉牛瘤胃内的降解特性,不同品质粗饲料型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的对绵羊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影响,和测定了绵羊的维持代谢能需要量,具体研究如下:1)刈割期/刈割茬次对3种麦类牧草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选用8头450±20 kg、3岁的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云岭牛与黄牛杂交一代作为试验动物,进行4(4个样品分组)×2(2个试验期)的不完全拉丁方设计试验,研究5个刈割期/刈割茬次对大麦、黑麦和小麦牧草瘤胃降解特征和能氮平衡的影响。与一次刈割相比,多次刈割的牧草干物质(DM)、有机物(OM)、可消化有机物(DO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有效降解率(ED)及可发酵有机物(FOM)和瘤胃可降解蛋白(RDP)分别增加了14.9、16.7、15.1、16.1、22.6、13.5、15.1和43.7%。多次刈割中,牧草的DM、OM和DOM的ED和FOM均随着刈割茬次增加而降低;除第二茬受施N肥的影响外,CP的ED和RDP也呈下降趋势;同时,黑麦的DM、OM、DOM、NDF和ADF的ED和FOM最高,但CP的ED和RDP在3个品种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一次刈割处理中,随着生育期的推移,牧草DM、OM、DOM、NDF和ADF的快速降解部分、潜在降解部分、降解速率和ED均是随着收获日期的推迟而降低;三个品种中,大麦的营养物质ED最高。因此,黑麦适合用作多次刈割品种,大麦和小麦适合用作一次刈割品种且最佳收获期是抽穗初期。最佳刈割期后,收获时间每推迟1天,DM的ED降低8 g/kg DM。2)玉米秸秆基础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水平对空怀期母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选用12只年龄为3岁、体重为32.6±0.68 kg湖羊×小尾寒羊杂交一代的空怀期母羊,进行3×3的拉丁方试验,研究3个苜蓿替代精料水平(苜蓿:精料分别为0:40、15:25和30:10)对空怀期母羊的营养物质消化率、N利用效率、CH4排放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日粮中玉米秸秆为固定的60%DM,3组日粮等DE和CP。增加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干物质采食量(DMI)、总能采食(GEI)、消化能采食(DEI)、代谢能采食(MEI)、能量平衡(EB)和氮存留(RN)无显着性影响;显着降低消化率、DE/GE和ME/GE,氮采食(NI)、尿N(UN)、UN/MN及尿中NH4+-N损失量,CH4排放、乙酸和乙/丙。增加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增加了瘤胃解蛋白质菌属(Proteiniclasticum)相对丰度,但降低了瘤胃球菌2属(Ruminococcus2)相对丰度。因此,增加苜蓿替代精料水平会减少消化率、CH4排放和UN损失,但能维持同样的DMI。3)黑麦鲜草或干草基础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水平对空怀期母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选用12只年龄为3岁、体重为32.0±0.75 kg湖羊×小尾寒羊杂交一代的空怀期母羊,进行2期的3个苜蓿替代精料水平(苜蓿:精料分别为0:40、15:25和30:10)的试验。日粮中黑麦鲜草或干草为固定的60%DM,3个苜蓿替代精料水平日粮等DE和CP。AH15的消化率显着高于AH0和AH30,同时AH0和AH30之间无显着性差异;随着苜蓿替代精料水平的增加,乙酸和乙/丙比显着增加,但对CH4排放和N及能量利用效率无显着性影响。与干草日粮相比,鲜草日粮能显着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和EB,瘤胃液的p H、乙酸和丙酸;降低丁酸和乙/丙,有减少CH4排放的潜力。苜蓿替代15%的精料和鲜草日粮有显着增加了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芽孢八叠球菌属(Sporosarcina)的相对丰度。因此,15%苜蓿替代精料和饲喂鲜草日粮均能提高消化率,且不会增加CH4排放。4)空怀期母羊维持代谢能需要量的测定和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根据3个消化代谢试验的81只空怀期母羊的能量利用效率的数据及45只羊的绝食代谢数据,以测定维持代谢能需要量(MEm)、评估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能量利用效率及绝食代谢产热(FHP)是否会影响能量利用效率。结果表明,通过EB和MEI数据或FHP数据得到的MEm为0.440或0.511 MJ/kg BW0.75。FHP和EB/MBW、ME/GE、ME/DE、EB/GEI和EB/MEI显着负相关,与CH4-E/GEI、HP/GEI和HP/MEI正相关。相比于AH0,AH15日粮降低了DEI、MEI和HP,但有同样高的EB和能量利用效率。因此,当前使用的饲养标准可能低估了绵羊的MEm。15%苜蓿替代水平和低的FHP挑选有增加能量利用效率的潜力。综上所述,适宜的管理措施能提高麦类牧草的可利用的养分。绵羊玉米秸秆型、黑麦型粗饲料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是可行的,且以15%比例为宜,总的粗饲料比例不宜超过75%。黑麦型粗饲料日粮中,黑麦鲜草日粮能提高营养物利用率,且有减少CH4排放的潜力。研究测得的空怀期母羊的MEm是0.440或0.511 MJ/kg BW0.75,这对指导绵羊生产具有重要的价值。
曾仁利[2](2018)在《西藏中部农村生产与生活的生态文化研究 ——以西藏自治区扎囊县扎西林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西藏中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农村长期面临着农业生产缺乏肥料、畜牧生产缺乏饲料和日常生活缺乏燃料,这是西藏中部“三料”问题。尽管如此,当地藏族群众依靠历代传承的本土生态文化知识,开展生产,维系生活,保护环境,经济社会得以延续。1959年民主改革后,西藏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全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浪潮推动下,西藏中部农村社区正经历着全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生态文化也在急剧的变迁之中,此时对西藏中部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的研究,既十分必要,也有记录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本文主要以西藏中部地区扎囊县扎西林村民生产与生活为研究对象,比较微观、具体和系统地记录扎西林村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利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生计模式、本土性知识、文化适应和文化变迁等理论,对扎西林村生产与生活方面的有关文化事项进行解读,借以呈现西藏中部农村社区生态文化的一些特征。扎西林村生产方面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牧业生产和林木生产。农业生产方面侧重于村民对耕地和作物的认知,以及采用相应的耕种技术和耕种制度,特别是维护地力的手段,借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牧业生产方面记录了村民对牲畜和草植的认知,本土性放牧知识,以及饲料不足条件下农牧结合的策略等。林木生产方面包括林木栽种和利用的本土性知识,禁忌,村规民约及文化张力。扎西林村生活方面主要涉及村民的生活用能和食物的利用。生活用能方面介绍了村民炊具的变迁和新旧能源使用的策略,食物的利用则包括日常和节庆的饮食消费,食物禁忌,以及与饮食消费有关的卫生策略等。本文认为,西藏中部地区村民在与土地、作物、草植、牲畜、林木等互动过程中,认识自然,尊从自然,创造了系列与当地自然环境高度适应的生产技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村民通过生产同步性行动、换工、互助等形式,实现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整合社会人力、物力资源,弥补个体力量的不足,增强个体生存的能力;村民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各种禁忌、习俗,以及节制消费、积德行善、注重和谐等观念,从文化上规范了个体的行为,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藏族的这些本土性生态智慧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对村民生产与生活的文化事项进行分析时,主要应用文化适应的理论,探讨文化事项对当地自然、社会和文化的适应性。有时,还从现代科学知识的角度,探讨这些文化事项内在的合理性,从而为论文增加了一个解释的视角。农村传统生产与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利用不同载体,进行物质转换和能量流动,从而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本文发现了一些新载体,比如说桑具、积肥坑以及作为过渡草场的耕地等,拓展了生态文化研究的范围。尤其是桑具,由于它在农村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特作为一章,专门探讨桑具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系统的适应性,使用的材料基本上来自田野。本文还对西藏中部农村生产与生活有关一些仪式、禁忌和习俗提出不同的观点。
王腾飞[3](2018)在《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以二元初产母猪(长*大)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背膘厚度、繁殖性能、初乳成分、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对初产母猪及其仔猪血清激素水平、免疫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同一时期发情配种的后备母猪80头,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化区组设计,共设置4个日粮处理,分别为:对照组(5%苜蓿草粉组)、5%青贮苜蓿组、10%青贮苜蓿组和15%青贮苜蓿组。每个日粮处理设置5个重复,每个重复选取4头初次配种的后备母猪。所有试验母猪在哺乳期均以湿拌料的方式饲喂场内原有的哺乳母猪日粮。试验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10%和15%青贮苜蓿组在妊娠期背膘增加量上显着提高(P<0.05),15%青贮苜蓿组在哺乳期背膘损失量上显着提高(P<0.05);(2)日粮中添加青贮苜蓿后,各试验组在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弱仔数、健仔数、健仔率、初生窝重和初生仔猪均重上均无显着差异(P>0.05);(3)日粮中添加青贮苜蓿后提高了仔猪断奶窝重,以15%青贮苜蓿组断奶窝重最高,与对照组相比多增12.82%,但差异不显着(P>0.05);(4)日粮中添加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妊娠前期和妊娠后期血清中雌二醇、孕酮、催乳素和IGF-1等激素的含量无显着性影响(P>0.05);(5)妊娠期饲喂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妊娠后期和哺乳期血清中Ig G、Ig A和Ig M含量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6)妊娠期饲喂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哺乳后期血清中T-SOD、T-AOC、GSH-Px和MDA含量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7)初产母猪妊娠期日粮中添加青贮苜蓿后,提高了仔猪血清中IGF-1、Ig A、Ig G和Ig M含量,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8)初产母猪妊娠期日粮中添加青贮苜蓿,提高了仔猪血清中T-SOD含量,降低了MDA含量,10%青贮苜蓿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初产母猪妊娠期日粮中添加青贮苜蓿后提高了仔猪血清中T-AOC含量,5%青贮苜蓿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本研究发现:(1)10%和15%青贮苜蓿组试验母猪的断奶背膘与配种背膘基本保持一致;(2)日粮中添加青贮苜蓿后对母猪初乳成分有较大影响,其中15%青贮苜蓿组的乳脂含量极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1),10%青贮苜蓿组母猪初乳中的乳蛋白含量显着高于15%青贮苜蓿组(P<0.05);(3)初产母猪妊娠期日粮中添加青贮苜蓿改善了仔猪初生和断奶均匀度,其中以10%和15%添加水平效果较好;(4)妊娠期日粮中添加青贮苜蓿提高了初产母猪哺乳后期血清中的雌二醇含量,15%青贮苜蓿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降低了催乳素含量,15%青贮苜蓿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5)日粮中添加青贮苜蓿能够提高初产母猪妊娠前期血清中的Ig A含量,15%青贮苜蓿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6)日粮中添加青贮苜蓿能够提高初产母猪妊娠前期血清中的T-AOC含量,15%青贮苜蓿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能够提高初产母猪妊娠前期血清中的GSH-Px含量,10%青贮苜蓿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为保持初产母猪良好的繁殖性能和仔猪生长性能,维持初产母猪及其仔猪良好的血清激素、免疫、抗氧化性能,初产母猪妊娠日粮中以添加10%青贮苜蓿为宜。
包乌云[4](2015)在《呼和浩特地区旱作混播草地群落特征及其生产力维持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高产优质饲草饲料的需求量,饲草供求矛盾突出。本研究于2011年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公喇嘛镇哈拉沁村建植了苜蓿与禾本科牧草的混播草地及各种牧草的单播草地,通过系统观测旱作条件下草地的生长状况和不同刈割频次、留茬高度和刈割时期的群落,分析了草地随着建植年限的群落特征变化、组分变化和种间关系以及在不同刈割处理下的变化规律,揭示各类草地的生产潜力和适宜的刈割利用方法,探究苜蓿混播草地的群落动态和生产力维持机制,结合综合评价分析方法,提出适宜的苜蓿混播草地组合及其刈割管理制度,为呼和浩特地区的饲草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草地建植初期,老芒麦+苜蓿混播草地产草量明显高于单播老芒麦、单播草地雀麦和单播苜蓿草地(P<0.05),草地雀麦+苜蓿混播草地在建植第2年的产量较低,到第4年其产量显着高于老芒麦+苜蓿混播草地和三种单播草地(P<0.05)。随着草地建植年限的增加,混播草地和单播苜蓿草地产量逐年显着增长(P<0.05),而单播老芒麦和单播草地雀麦的产量显着降低(P<0.05)。苜蓿、老芒麦和草地雀麦在混播条件下的产量和植株高度均高于各自的单播(P<0.05),但老芒麦和草地雀麦的营养价值低于单播草地(P<0.05)。随着草地建植年限的增加,混播群落中苜蓿的产量组分比和重要值明显增加(P<0.05),在群落中占据主要地位,而老芒麦和草地雀麦的组分比和重要值逐年降低(P<0.05)。低留茬(03cm)或高频次(34次/年)刈割时草地雀麦+苜蓿混播草地的产量与单播苜蓿之间无差异(P>0.05),老芒麦+苜蓿混播草地的产量显着低于单播苜蓿草地(P<0.05)。一年2次刈割有利于各草地产量的提高,但随着刈割频次的增加草地产量显着降低(P<0.05)。齐地(0cm留茬)刈割显着增加苜蓿的再生速率和年总产量(P<0.05),但显着降低老芒麦和草地雀麦的再生能力(P<0.05);而710cm留茬有利于老芒麦和草地雀麦的再生,降低苜蓿的再生草产量。苜蓿盛花期刈割时两种混播草地和单播苜蓿草地的产量高于单播老芒麦和单播草地雀麦(P<0.05),混播草地中苜蓿的产量组分比和重要值随着刈割时期的推迟而明显增加(P<0.05),老芒麦和草地雀麦的组分比和重要值明显降低(P<0.05)。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草地雀麦+苜蓿混播草地的综合生产性能最佳,单播苜蓿草地次之,老芒麦+苜蓿混播草地低于单播苜蓿,但优于单播老芒麦和单播草地雀麦。而且,草地雀麦+苜蓿混播群落的各组分相对稳定于老芒麦+苜蓿混播草地。两种混播草地的适宜的刈割时期均为苜蓿盛花期,刈割频次以2次/年最佳,老芒麦+苜蓿混播草地留茬7cm时产量和稳定性最好,草地雀麦+苜蓿草地留茬5cm为宜。
梅小燕[5](2011)在《播期和施氮量对季节性栽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探讨江淮农区冬闲田季节性栽培紫花苜蓿适宜的播种时期和施肥量,2010年9月-2011年6月在江苏省淮安市农科所,以半秋眠级的紫花苜蓿品种维多利亚为研究材料,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播期和氮肥处理对紫花苜蓿生长、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品质等的影响。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播期和氮肥处理对紫花苜蓿各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显示:秋播、次年春季刈割二茬的栽培模式下,不同播期处理对紫花苜蓿各生长性状有明显的影响。适时早播效果显着,其中9月6日和9月18日播种的紫花苜蓿的株高、茎粗、分枝数和节间数显着高于其他三个播期,而9月6日又略好于9月18日播种的。施用氮肥对紫花苜蓿的季节性栽培体现出一定的积极影响。施氮120kg/hm2处理的紫花苜蓿株高、节间数、茎粗、分枝数、株高生长速度以及单株叶面积略高于其他处理。紫花苜蓿再生过程需要更多氮肥,分期适量施肥能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和促进紫花苜蓿生长。(2)不同播期和氮肥处理对紫花苜蓿各茬鲜、干物质产量及两茬总产量影响显着。随着播期的推迟,紫花苜蓿总干物质产量从9月6日的1.88×103g/m2逐渐降至10月24日的0.77×103g/m2。不同氮肥处理间,紫花苜蓿产量按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N120>N180>N60。其中N120处理总干物质产量分别比N60和N180高出8.89%和3.52%。播期和氮肥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存在显着的互作效应。9月6日播种和施氮120kg/hm2处理的总干物质产量最高,达2.02×103g/m2。(3)播期对紫花苜蓿的粗蛋白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有显着影响。最晚播种的(10月24日)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最高,在第一、第二茬分别达到20.75%和19.35%,且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品质较前四个播期处理好,但前四个播期处理之间品质性状差异不显着。施用120kg/hm2氮肥能够明显地提高紫花苜蓿第一茬初花期的粗蛋白含量、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和降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但对第二茬的这三个指标及两茬草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影响不大。(4)紫花苜蓿的生长过程中的干物质生长速率呈“S”型曲线。紫花苜蓿初花期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在上午11:00左右出现峰值。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趋势与Gs、Tr相同,与Ci的变化趋势相反。适量的氮肥能显着提高紫花苜蓿的光合速率。施氮120kg/hm2处理光合速率比60kg/hm2、180kg/hm2处理分别高出1.68μmolC02·m-2s-1和1.2μmolCO2·m-22s-1,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也略高于其他两个氮肥处理。(5)在紫花苜蓿的生物学性状中,株高、分枝数、每株干重对干物质产量的贡献率较大,是影响季节性栽培紫花苜蓿产量的重要因子。在江淮农区冬闲田进行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利用时,可将株高、分枝数和生长速率作为目标性状。筛选具备这些性状的半秋眠型和非秋眠型品种,并结合相应的农艺管理措施,可达到速生高产的目的。
盖志毅[6](2011)在《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
康颖[7](2011)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刈割对紫花苜蓿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文中提出以甘肃陇东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试验材料,2009年、2010年分别设置不同的刈割时间及再生时间间隔,测定生长发育、产草量、营养成分等,以期为西北较干旱地区人工苜蓿草地田间管理提供科学依托。研究结果显示:1.刈割对紫花苜蓿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次刈割随时间的推移,开花期植株比例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结荚期植株比例逐渐增多。随再生时间的延长,株丛密度、平均分枝数、株高均增加;而基部面积逐渐降低。产草量与株丛密度、平均分枝数、株高及基部面积呈现极显着正相关;株丛密度与平均分枝数、株高及基部面积均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平均分枝数与株高、基部面积极显着正相关(P<0.01);而株高与基部面积间关系不明显。2.刈割对紫花苜蓿产草量的影响第1次刈割分别在2009年6月17同与2010年5月27日,即盛花期(或结荚初期)产草量达到最大,随刈割时间的推移,产草量逐渐降低,茎叶比逐渐增大。第2次刈割产草量,2009年随刈割时间的推迟,呈先增大后降低趋势,而2010年逐渐增大。各处理组合中,2009年最大产草量出现在6月17日与8月20日刈割,为2275.2±360.4 kg/ha,茎叶比为1.86±0.282;2010年最大产草量出现在6月16同与8月16同刈割,为2004.3±197.8 kg/ha,茎叶比为1.5±0.087。3.刈割对紫花苜蓿营养成分的影响第1次刈割随时间的推移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粗纤维(CF)百分含量逐渐增多;粗灰分(Ash)和粗蛋白(CP)百分含量逐渐降低。第2次刈割植株各营养成分变化受刈割时间影响较明显:再生时间较短,NDF、ADF和CF百分含量降低明显,Ash和CP百分含量增加;随着再生时间的延长,NDF、ADF和CF百分含量增加,Ash和CP百分含量减少。
曹仲华[8](2011)在《西藏披碱草属牧草利用研究》文中指出披碱草属牧草是青藏高原天然草地上重要的牧草品种之一。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披碱草属牧草进行了研究:(1)利用AFLP分子标记对搜集的9份西藏披碱草属野生牧草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从分子水平上评价西藏地区野生披碱草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2)分析比较了两种披碱草属牧草在不同的氮肥施用量上,籽粒产量、氮肥利用率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差异;(3)选用6只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澎波’西藏半细毛羊,采用尼龙袋法评价了15种西藏天然牧草的营养价值。主要结果如下:1.遗传多样性研究(1)在参考前人在其他植物上建立的AFLP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了披碱草属牧草的AFLP银染体系。(2) AFLP标记:筛选了16对引物组合,其中有3对引物组合扩增效果较好,每对引物组合可扩增出70~83个位点,共扩增出232个位点。其中206个位点有多态性,标记产生的位点多态性达88.79%,平均每个引物产生68.67个多态性位点。17个披碱草属牧草居群的遗传相似性指数在0.284~0.955之间,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相似系数为0.59时,17个牧草居群可明显划分为4类。2.氮肥利用研究(1)两种披碱草属牧草地上生物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P < 0.01)。施氮量在240 kg/ha时获得了最大的籽粒产量,施氮量在320 kg/ha时籽粒产量呈下降趋势。(2)两种披碱草属牧草的氮肥利用率受施氮量的影响较大(P < 0.05),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线性关系。在成熟期时两个品种的氮肥利用率无显着差异(p > 0.05),但品种和氮肥处理之间的相关性显着(P < 0.05)。(3)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受施氮量的影响较大(P < 0.01),并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呈线性下降。垂穗披碱草(28.47 kg DM kg-1 N)呈现出一个比老芒麦(24.82 kg DM kg-1 N)高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并且在成熟期时两个品种之间的差异显着(P < 0.01)。综合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等因素考虑,垂穗披碱草是比老芒麦更经济的一个牧草品种。3.饲用价值评定研究(1)牧草干物质、有机物、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在瘤胃中的降解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在48h左右基本稳定。(2)15种天然牧草在瘤胃流通速度k=0.02时,干物质有效降解率在29.23%-52.46%,有机物有效降解率在30.37%-51.78%,蛋白质有效降解率在32.28%-55.81%,中性洗涤纤维有效降解率在27.59%-52.61%,酸性洗涤纤维有效降解率在24.51%-48.65%。综合15种牧草的干物质、有机物和蛋白质在瘤胃中的快速降解部分(a)、潜在降解部分(b)和有效降解率看,披碱草属牧草表现较好,优于一般的禾本科牧草。(3)不同海拔的披碱草属牧草相比较,海拔较高的牧草粗蛋白含量较高,中性洗涤纤维较低,相应地,各营养成分在瘤胃中的降解率也较高。
郭孝[9](2010)在《硒钴在“土—草—饲—畜链”(SPFAC)中对草畜生长与营养的调控》文中研究表明硒和钴是动植物重要的微量元素,不但对牧草的产量和品质有显着的影响,而且也是畜禽生产中必需的重要营养元素,对动物生长发育及畜产品品质有重要影响。黄河中下游牧草生产基地和绿色奶业示范带多在黄河滩区及黄河故道,土壤多属砂质瘠薄型,硒钴等微量元素缺乏的问题尤其突出,一定程度地影响到当地的草畜生产,也影响到草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2006~2009年,在河南省黄河滩区及沿岸地区,进行了苜蓿微量元素田间试验和动物饲养试验,研究硒、钴肥料土壤基施后通过在土壤-牧草-饲料-动物链(Soil-Pasture-Feed -Animal Chain,SPFAC)中的传导,对土壤肥力、牧草生长、饲草营养水平、动物饲料转化效率等的影响,进而探讨硒、钴在合理基施的情况下,通过SPFAC,达到既提高草畜生产水平、又能生产出营养全面且富硒钴的动物产品,实现土壤、牧草、饲料、动物等多级增效的目的,对保证优质牧草生产和动物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研究结果如下:1.硒、钴施用对土壤的培肥效果单施硒肥能够促进0~20 cm土层中根系根瘤菌的生长,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对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影响不显着;单施钴肥对0~20 cm土层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以及有机质含量影响均不显着;硒钴配施不但能够提高0~20 cm土层中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而且还提高速效钾含量,其中,硒和钴施用量分别在765 g/hm2和1548 g/hm2的情况下,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8.9 %、7.2 %和7.1 %。2.硒、钴施用对苜蓿生长、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硒、钴的单施和合理配施均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苜蓿生长,提高苜蓿饲草产量,改善饲草营养水平以及增加饲草中Se、Co、Mo、Cu、B、Fe、Mn、Zn等元素的含量和积累量。(1)对苜蓿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硒、钴单施和配合基施能够提高苜蓿硝酸还原酶(NR)的活性和氮代谢水平,而且能提高现蕾到开花期苜蓿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能力,提高苜蓿的单位叶面积生产干物质的速率,有利于苜蓿的花前青干草生产和果实发育,当硒、钴配合基施,用量分别在570 g/hm2和762 g/hm2情况下,增产效果显着,青干草可增产8.06 %,果实千粒重可提高12.85 %。(2)对苜蓿的抗病性的影响硒、钴配合基施对开花-结实期紫花苜蓿的锈病、普通叶斑病、夏季黑茎病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硒(765 g/hm2)和钴(762 g/hm2、1548 g/hm2)分别配合基施下,表现出良好的防病效果,生长季节内锈病的发病率可分别降低24.7 %和31.6 %,叶斑病的发病率可分别降低22.7 %和25.2 %,苜蓿夏季黑茎病的发病率可分别降低19.0 %和25.2 %。另外,硒、钴配施对预防根腐病也有一定效果,当硒和钴用量分别在570 g/hm2和1548 g/hm2配合基施下,发病率可平均降低19.8 %,其中在结荚-成熟期防病效果最佳。(3)对苜蓿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当硒、钴配合基施,用量分别在765 g/hm2和762 g/hm2情况下,能显着提高苜蓿青干草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对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影响不显着,饲用价值得到了提高。其它硒、钴配施组合能显着地提高牧草中粗纤维含量,降低粗脂肪含量,对粗蛋白质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影响不显着。(4)对苜蓿中硒钴含量的影响施用硒或钴肥料均能相应地提高苜蓿青干草中硒或钴含量;在供试施肥量范围内,硒施用量与苜蓿青干草中硒的积累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施用钴量超过一定量后,苜蓿青干草中钴的含量维持相对稳定。虽然单施硒对草中钴积累量影响不大,但硒钴混合肥料可显着提高牧草钴的积累量,肥料中硒量越高草中钴的积累量越多。硒钴的合理配施还能显着提高苜蓿对硒钴的利用率,提高从肥料无机硒向牧草有机硒的转化率,从而增强牧草中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硒和钴施用量分别在765 g/hm2和762 g/hm2的情况下,其配合施用有效地提高苜蓿青干草硒的含量,比对照高1097.52 %,比单施硒高69.39 %;硒和钴施用量分别在765 g/hm2和1548 g/hm2的情况下,其混合肥料对提高苜蓿青干草的钴含量效果最有效,比对照高144.44 %,比单施钴高27.02 %。(5)对苜蓿饲草中Mo、Cu、B、Fe、Mn、Zn等6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硒钴混合肥料能显着提高苜蓿青干草中Mo、Cu、B、Fe、Mn、Zn等6种微量元素含量,其中Mo的提高幅度最大,为142.34 %~476.20 %、其次为Fe、Mn和Zn,分别提高了48.16 %~59.45 %、32.88 %~41.66 %和37.10 %~96.39 %。Cu和B的提高幅度最小,分别为13.43 %~37.33 %和14.60 %~39.67 %。当硒和钴用量分别在765 g/hm2和762 g/hm2配合基施下,6种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和积累量达到最佳水平。3.硒、钴通过SPFAC对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在荷斯坦奶牛、杜泊羊、新西兰大白兔和三黄鸡的饲料中,添加富硒、富钴和富硒钴苜蓿青干草或草粉(简称为富微牧草),不仅能提高畜禽日粮中Se和Co的含量,而且也能提高日粮中Zn、Mo、B、Cu、Fe和Mn等微量元素含量。在供试的各个动物日粮中,添加富硒钴苜蓿青干草或草粉(当硒和钴用量分别在765 g/hm2和762 g/hm2配合基施下生产的)效果最理想,在以上动物日粮中富微牧草适宜添加量为5 %~15 %。另外,该文利用硒钴配合基施生产的富微牧草,进行了饲料化技术研究,制定了富微牧草在以上4种动物日粮中的配制技术。4.硒、钴通过SPFAC对动物生长、饲料利用及产品质量的影响采用隔离养殖法,研究了用富微牧草配制的高微饲料日粮对3.5岁荷斯坦奶牛、50日龄杜泊羊、40日龄新西兰大白兔,35日龄三黄鸡和6周龄Wister大白鼠等动物生长性能、饲料转化及产品质量的影响,并制定了具体的利用技术。(1)硒、钴通过SPFAC对动物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在荷斯坦奶牛、杜泊羊、新西兰大白兔和三黄鸡以及Wister大白鼠的饲料中适当添加富硒、富钴和富硒钴3种富微牧草均可促进动物生长和提高饲料饲料转化率。其中在三黄鸡的日粮中添加5 %的富钴和10 %的富硒钴苜蓿草粉后,雏鸡的日增重分别提高19.0 %和26.2 %,饲料转化率分别提高21.2 %和29.5%;在新西兰大白兔的日粮中添加10 %的富钴和富硒钴苜蓿草粉后,幼兔的日增重分别提高12.4 %和11.0 %,饲料转化率分别提高7.6 %和6.1 % ;在荷斯坦奶牛日粮中添加5 %的富硒苜蓿青干草后,饲料转化率可提高13.9 %;在杜泊羊的日粮中添加15 %的富硒和10 %的富硒钴苜蓿青干草后,饲料的转化率可分别提高28.3 %和27.7 %。另外,在Wister大白鼠的日粮中添加4 %和6 %的富硒苜蓿草粉,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大白鼠的胃蛋白酶的活力、减少饲料在胃内的残留率,提高小肠对饲料的推动力,有利于饲料的转化与利用,日均增重分别提高了14.9 %和12.7 %,饲料转化率分别提高8.5 %和9.0 %,并且安全无副作用。(2)硒、钴通过SPFAC对奶产品品质的影响在荷斯坦奶牛日粮中添加富硒苜蓿青干草会明显降低牛奶中乳脂和乳蛋白的含量,但对乳糖以及非脂固形物含量影响不大;添加富硒钴苜蓿青干草能显着地提高牛奶中乳脂的含量,提高幅度为22.2 %,但会显着降低牛奶中乳糖以及非脂固形物含量,对乳蛋白的含量影响不大。(3)硒、钴通过SPFAC对动物肉产品品质的影响在新西兰大白兔和三黄雏鸡的日粮中添加富微牧草青草(或草粉)对肉产品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影响不显着的,但能适当提高肉产品中Fe、Cu和Zn的含量,显着提高肉产品中Se的含量,肝脏对微量元素的富积效果好于其他部位。(4)硒、钴通过SPFAC对动物产品中硒积累量的影响在新西兰大白兔和三黄雏鸡及Wister大白鼠等动物日粮中适当添加富硒和富硒钴苜蓿草粉,能显着地提高这些动物产品中骨骼肌、肝脏、心脏和肾脏中硒的含量和积累量,在动物产品中肌肉中硒的积累量最多,肝脏的硒浓度最高,动物产品中硒的积累量与土壤施硒量以及牧草中硒的积累量3者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性。由于动物对饲料中的硒有很强的富积能力,所以富微苜蓿草不适宜在日粮中连续添加,而应该根据动物生长特点和需要间隔利用,做到既经济又高效。本文通过研究硒钴在“土-草-饲-畜链”(SPFAC)传导中对草畜生长与营养的调控,分析二者在土-草-饲-畜系统的多级增益效应及相应技术,明确了“土-草-饲-畜”(SPFAC)中涉及牧草种植、饲料添加及动物养殖等环节的中硒、钴微量元素应用的关键技术与指标参数,建立了一套解决动物微量元素营养问题的技术途径,即通过在土壤基施硒、钴肥料,使矿物态硒钴富集到牧草体内转化为有机态,根据动物营养需要,把富集硒钴的牧草进行饲料化应用,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畜产品,体现了增产提质、食品安全、生态健全和物质良性循环的理念。
岳彩娟,李生宝,蔡进军,陈宏亮[10](2009)在《刈割对紫花苜蓿的补偿效应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综述了苜蓿适应刈割伤害的一种策略——补偿性生长,主要介绍了植物的补偿性生长产生的机理,补偿性生长过程中紫花苜蓿的形态与生理响应,补偿性生长产生的条件,进一步阐明了紫花苜蓿的刈割期和刈割强度对其生物产量和营养物质的补偿效应.
二、是否下午刈割苜蓿草更有益于奶牛——目前的研究似乎开始支持这一观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是否下午刈割苜蓿草更有益于奶牛——目前的研究似乎开始支持这一观点(论文提纲范文)
(1)河西走廊主要栽培牧草的品质对肉牛和绵羊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刈割期/刈割茬次对麦类牧草品质的影响 |
1.2.2 精粗比和牧草品质对采食量的影响 |
1.2.3 精粗比和牧草品质对消化率的影响 |
1.2.4 反刍动物甲烷排放 |
1.3 研究思路与目标 |
1.3.1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刈割期/刈割茬次对麦类牧草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刈割牧草来源 |
2.2.2 瘤胃降解试验设计 |
2.2.3 营养成分测定 |
2.2.4 尼龙袋降解率和降解参数及能氮平衡计算 |
2.2.5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牧草主要营养成分 |
2.3.2 品种和利用方式对牧草瘤胃降解参数和能氮平衡的影响 |
2.3.3 品种和刈割时间对牧草瘤胃降解参数和能氮平衡的影响 |
2.3.4 不同品种的适宜利用方式和最佳刈割期 |
2.3.5 牧草品质与瘤胃降解参数和能氮平衡的相关性关系 |
2.3.6 用牧草品质预测瘤胃降解参数和能氮平衡 |
2.4 讨论 |
2.4.1 利用方式对牧草有效降解率和能氮平衡值的影响 |
2.4.2 刈割茬次对牧草有效降解率和能氮平衡值的影响 |
2.4.3 刈割期对牧草有效降解率和能氮平衡值的影响 |
2.4.4 牧草品质对其瘤胃降解率和能氮平衡值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三章 玉米秸秆基础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水平对空怀期母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设计和日粮 |
3.2.2 样品采集和测定方法 |
3.2.3 呼吸代谢仓 |
3.2.4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采食量和消化率 |
3.3.2 能量利用效率 |
3.3.3 氮采食、排泄和利用 |
3.3.4 CH4排放 |
3.3.5 瘤胃发酵参数 |
3.3.6 瘤胃微生物 |
3.4 讨论 |
3.4.1 采食量和全肠道消化率 |
3.4.2 氮利用率 |
3.4.3 CH4排放 |
3.4.4 瘤胃发酵参数 |
3.5 小结 |
第四章 黑麦鲜草或干草基础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水平对空怀期母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设计和日粮 |
4.2.2 样品采集和测定方法 |
4.2.3 呼吸代谢仓 |
4.2.4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采食量和消化率 |
4.3.2 能量利用效率 |
4.3.3 氮采食、排泄和利用 |
4.3.4 CH4排放 |
4.3.5 瘤胃发酵参数 |
4.3.6 瘤胃微生物 |
4.4 讨论 |
4.4.1 苜蓿替代精料水平 |
4.4.2 干草和鲜草 |
4.5 小结 |
第五章 空怀期母羊维持代谢能需要量的测定和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动物与日粮 |
5.2.2 代谢仓测定 |
5.2.3 样品收集与样品测定 |
5.2.4 维持代谢能需要量计算方法 |
5.2.5 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数据概况 |
5.3.2 MEm的线性回归方程 |
5.3.3 能量利用效率和FHP的线性相关性关系 |
5.3.4 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 |
5.4 讨论 |
5.4.1 维持能测定 |
5.4.2 能量利用效率和FHP的线性相关性关系 |
5.4.3 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西藏中部农村生产与生活的生态文化研究 ——以西藏自治区扎囊县扎西林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
2.1 国外生态文化研究概况 |
2.2 国内生态文化研究概况 |
2.3 国内藏族生态文化研究概况 |
三、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
3.1 相关理论 |
3.2 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4.1 研究内容 |
4.2 创新点 |
五、田野点的选择和田野工作的展开 |
5.1 田野点的选择 |
5.2 田野工作的开展 |
第1章 田野点概述 |
1.1 区位、气候与资源 |
1.1.1 自然区位 |
1.1.2 气候、降水与四季更替 |
1.1.3 自然资源 |
1.2 历史发展与区域性信仰 |
1.2.1 历史发展 |
1.2.2 区域性信仰 |
1.3 村落文化生态空间 |
1.3.1 聚落空间 |
1.3.2 神圣空间——寺院 |
1.3.3 信仰空间——拉康 |
1.3.4 解脱空间——天葬场 |
1.4 家屋空间中的生态文化 |
1.4.1 院落 |
1.4.2 房屋布局 |
1.4.3 林卡 |
小结 |
第2章 农业生产及蕴含的生态文化 |
2.1 扎西林村的耕地 |
2.1.1 耕地分类 |
2.1.2 地力观念 |
2.1.3 土石本土生态知识 |
2.2 扎西林村种植的作物 |
2.2.1 与自然环境高度适应的作物 |
2.2.2 作物用途 |
2.2.3 作物种类的结构变化 |
2.3 扎西林村的农业生产 |
2.3.1 农事周期 |
2.3.2 农业生产主要环节 |
2.4 扎西林村地力的养护 |
2.4.1 施肥 |
2.4.2 休耕 |
2.4.3 混作 |
2.4.4 轮作 |
2.5 农耕文化 |
2.5.1 扎西林村的社群文化和精神文化 |
2.5.2 农耕节庆 |
2.5.3“不动土”观念 |
小结 |
第3章 畜牧生产及蕴含的生态文化 |
3.1 扎西林村的牲畜 |
3.1.1 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牲畜 |
3.1.2 牲畜用途 |
3.1.3 牲畜种类及结构变化 |
3.2 扎西林村的草植 |
3.2.1 草植种类与分布 |
3.2.2 草场的利用 |
3.2.3 耕地草植的利用 |
3.2.4 草植利用的本土生态知识 |
3.3 扎西林村的牧业生产 |
3.3.1 畜牧生产主要环节 |
3.3.2 畜产品生产 |
3.3.3 日常放牧本土生态知识 |
3.4 扎西林村的农牧互补 |
3.4.1 以农养牧 |
3.4.2 以牧补农 |
3.4.3 农牧结合的理据 |
3.5 畜牧文化 |
3.5.1 牧业生产互助 |
3.5.2 冬宰 |
3.5.3 感恩与超越 |
小结 |
第4章 林木栽培与利用及蕴含的生态文化 |
4.1 扎西林村的林木 |
4.1.1 西藏植树造林的简单回顾 |
4.1.2 林木种类和用途 |
4.1.3 扎西林村植树造林的成果 |
4.2 扎西林村的林木生产 |
4.2.1 林木栽培本土生态知识 |
4.2.2 林木养护 |
4.2.3 林木生态格局形成 |
4.3 扎西林村林木的利用 |
4.3.1 伐木时间和部位 |
4.3.2 林木利用 |
4.4 林木文化 |
4.4.1 林木砍伐禁忌与村规民约 |
4.4.2 树神和寄魂物观念 |
4.4.3 林木保护和利用与文化张力 |
小结 |
第5章 日常生活及蕴含的生态文化 |
5.1 饮食种类 |
5.1.1 传统饮食结构及变迁 |
5.1.2 与气候和环境相适应的饮食结构 |
5.1.3 饮食结构中的生态文化 |
5.2 扎西林村生活用能和炊具 |
5.2.1 生活用能 |
5.2.2 炊具 |
5.3 饮食消费及蕴含的生态文化 |
5.3.1 日常饮食消费 |
5.3.2 礼仪节庆中的饮食消费 |
5.3.3 传统农村社会的肉食消费 |
5.3.4 与农牧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餐 |
5.4 可持续生存的消费观念与策略 |
5.4.1 节制为本的饮食消费观念 |
5.4.2 食以安为先的消费观念 |
5.4.3 饮食消费的卫生策略 |
小结 |
第6章 桑具:生态文化的一个典型个案 |
6.1 简单回顾 |
6.1.1 西藏桑具相关情况的历时性探源 |
6.1.2 积肥坑:桑具可能的“前身” |
6.1.3 西藏桑具共时性分布的生态原因 |
6.2 桑具修建及生态文化 |
6.2.1 桑具修建的时间和步骤 |
6.2.2 桑具的空间布局 |
6.2.3 桑具的形制结构 |
6.3 桑具的功能 |
6.3.1 作为固定排泄场所的桑具 |
6.3.2 桑具的积肥功能 |
6.3.3 桑具的卫生功能和环保功能 |
6.4 藏族传统文化视角下的桑具 |
6.4.1 与桑具相关的禁忌 |
6.4.2 洁净与污秽观念下的桑具 |
6.4.3 上下观念的桑具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缩略语表 |
1 文献综述 |
1.1 苜蓿的营养价值与研究现状 |
1.1.1 蛋白质的营养与功能 |
1.1.2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与功能 |
1.1.3 维生素的营养与功能 |
1.1.4 苜蓿提取物的营养与功能 |
1.1.4.1 苜蓿叶蛋白的营养与功能 |
1.1.4.2 苜蓿多糖的营养与功能 |
1.1.4.3 苜蓿皂苷的营养与功能 |
1.1.4.4 苜蓿黄酮的营养与功能 |
1.1.4.5 膳食纤维的营养与功能 |
1.2 青贮苜蓿的研究与应用 |
1.2.1 青贮添加剂 |
1.2.1.1 发酵促进剂 |
1.2.1.2 发酵抑制剂 |
1.2.1.3 营养性添加剂 |
1.2.2 青贮苜蓿制作工艺 |
1.2.2.1 半干青贮 |
1.2.2.2 拉伸膜裹包青贮 |
1.2.2.3 混合青贮 |
1.2.3 青贮苜蓿品质的影响因素 |
1.2.4 青贮苜蓿与苜蓿草粉的营养价值比较 |
1.3 日粮纤维在初产母猪上的应用机理 |
1.3.1 母猪的营养与繁殖 |
1.3.2 母猪利用日粮纤维的营养学机理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3 饲养管理 |
3.4 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3.5 样本采集与制备 |
3.5.1 青贮苜蓿与饲料样品的采集 |
3.5.2 血样的采集与制备 |
3.5.3 初乳样品的采集 |
3.6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6.1 常规营养成分 |
3.6.2 pH值 |
3.6.3 菌落数 |
3.6.4 氨态氮 |
3.6.5 挥发性脂肪酸 |
3.6.6 可溶性碳水化合物 |
3.6.7 背膘厚度 |
3.6.8 血清激素水平 |
3.6.9 血清免疫指标 |
3.6.10 血清抗氧化指标 |
3.6.11 初乳成分 |
3.6.12 日采食量 |
3.6.13 母猪繁殖性能 |
3.6.14 仔猪生长性能 |
3.7 数据统计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背膘厚度的影响 |
4.2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4.3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初乳成分的影响 |
4.4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哺乳期日采食量和仔猪窝重的影响 |
4.5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仔猪初生和断奶均匀度的影响 |
4.6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仔猪均重和日增重的影响 |
4.7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 |
4.8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4.9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4.10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仔猪血清激素水平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
4.11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仔猪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5 讨论 |
5.1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背膘厚度及繁殖性能的影响 |
5.2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初乳成分及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5.3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及其仔猪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 |
5.4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及其仔猪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5.5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及其仔猪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4)呼和浩特地区旱作混播草地群落特征及其生产力维持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人工混播草地的研究进展 |
1.1.1 混播草地群落特征 |
1.1.2 混播群落种间关系 |
1.2 人工草地刈割的研究进展 |
1.2.1 刈割次数 |
1.2.2 刈割高度 |
1.2.3 刈割时期 |
1.2.4 刈割对群落种间关系的影响 |
1.3 混播草地营养价值的研究进展 |
1.4 草地综合评价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貌、气候和土壤 |
2.2 试验设计和研究方法 |
2.2.1 供试材料 |
2.2.2 小区设计 |
2.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3 数据分析 |
2.3.1 相关数值的计算方法 |
2.3.2 数据统计分析 |
3 建植初期草地群落特征及其种间关系 |
3.1 建植初期草地群落特征年度变化 |
3.1.1 产量 |
3.1.2 高度 |
3.1.3 密度 |
3.2 混播草地群落种间关系的年度变化 |
3.2.1 产量组分比 |
3.2.2 重要值 |
3.2.3 种间关系 |
3.3 小结 |
4 刈割对草地群落特征及其种间关系的影响 |
4.1 刈割对草地群落特征的影响 |
4.1.1 刈割频次对草地群落特征的影响 |
4.1.2 刈割高度对草地群落特征的影响 |
4.1.3 刈割时期对草地群落特征的影响 |
4.2 刈割对混播草地种间关系的影响 |
4.2.1 刈割频次对混播草地种间关系的影响 |
4.2.2 刈割高度对混播草地种间关系的影响 |
4.2.3 刈割时期对混播草地种间关系的影响 |
4.3 小结 |
5 草地营养价值 |
5.1 牧草营养价值 |
5.2 小结 |
6 草地综合评价 |
6.1 草地生产力评价 |
6.2 草地营养价值评价 |
6.3 人工草地综合评价 |
6.4 混播草地刈割制度综合评价 |
6.5 小结 |
7 讨论 |
7.1 混播对草地群落特征及其种间关系的影响 |
7.2 刈割对草地群落特征及其种间关系的影响 |
7.3 草地综合评价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播期和施氮量对季节性栽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1 序言(文献综述) |
1.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播期和施氮量对紫花苜蓿的影响 |
1.2.1 播期对紫花苜蓿生产的影响 |
1.2.1.1 播期对紫花苜宿生长发育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
1.2.1.2 播期对紫花苜蓿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 |
1.2.1.3 播期对紫花苜蓿光合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
1.2.2 氮肥对紫花苜蓿生产的影响 |
1.2.2.1 国内外紫花苜蓿施氮肥的研究 |
1.2.2.2 施氮量对紫花苜蓿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2.3 施氮量对紫花苜蓿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
1.2.2.4 施氮量对紫花苜蓿光合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
1.2.3 播期和氮肥互作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
1.2.3.1 播期对氮肥吸收率的影响 |
1.2.3.2 施氮量对氮肥吸收率的影响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4 测定项目 |
2.4.1 植株形态指标 |
2.4.2 植株再生指标 |
2.4.3 干物质产量 |
2.4.4 饲草品质 |
2.4.5 光合指标 |
2.5 数据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播期和施氮量对紫花苜蓿生长特性的影响 |
3.1.1 不同播期和施氮量对紫花苜蓿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
3.1.1.1 株高 |
3.1.1.2 茎粗 |
3.1.1.3 茎节数 |
3.1.1.4 分枝数 |
3.1.2 不同播期和施氮量对紫花苜蓿生长速度和再生速度的影 |
3.1.2.1 生长速度 |
3.1.2.2 再生速度 |
3.1.3 单株叶面积 |
3.1.4 不同播期和施氮量对紫花苜蓿茎叶比和鲜干比的影响 |
3.1.4.1 茎叶比 |
3.1.4.2 鲜干比 |
3.2 不同播期和施氮量对紫花苜蓿产草量的影响 |
3.2.1 不同播期和施氮量处理下紫花苜蓿的各茬鲜、干物质产量 |
3.2.2 紫花苜蓿干物质总产量的方差分析 |
3.2.3 紫花苜蓿干物质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
3.3 不同播期和施氮量对紫花苜蓿品质的影响 |
3.3.1 粗蛋白质含量 |
3.3.2 体外干物质消化率 |
3.3.3 中性洗涤纤维含量 |
3.3.4 酸性洗涤纤维含量 |
3.4 不同播期和施氮量对紫花苜蓿光合特性的影响 |
3.4.1 光合速率(Pn)日变化 |
3.4.2 蒸腾速率(Tr)日变化 |
3.4.3 气孔导度(Gs)日变化 |
3.4.4 胞间CO_2浓度(Ci)日变化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播期和氮肥对紫花苜蓿生长特性的影响 |
4.1.1.1 播期对紫花苜蓿生长特性的影响 |
4.1.1.2 氮肥对紫花苜蓿生长特性的影响 |
4.1.2 播期和氮肥对紫花苜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4.1.2.1 播期对紫花苜蓿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
4.1.2.2 氮肥对紫花苜蓿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
4.1.3 播期和氮肥对紫花苜蓿品质的影响 |
4.1.3.1 播期对紫花苜蓿品质的影响 |
4.1.3.2 氮肥对紫花苜蓿品质的影响 |
4.1.4 播期和氮肥对紫花苜蓿光合特性的影响 |
4.1.4.1 播期对紫花苜蓿光合特性的影响 |
4.1.4.2 氮肥对紫花苜蓿光合特性的影响 |
4.1.5 播期和氮肥的互作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刈割对紫花苜蓿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起源与分布 |
1.1.2 生态功能 |
1.1.3 经济功能 |
1.1.4 在畜牧业生产中的作用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苜蓿的产量构成 |
2.1.1 植株高度与叶片数 |
2.1.2 株丛密度、分枝数等因素 |
2.2 水肥对苜蓿产量的影响 |
2.3 刈割对紫花苜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2.3.1 刈割对叶茎比、株丛密度、分枝数等的影响 |
2.3.2 刈割时期的影响 |
2.3.3 刈割次数的影响 |
2.3.4 留茬高度的影响 |
第三章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
3.1.1 月降水量变化 |
3.1.2 月最高温、最低温变化 |
3.2 样地选择 |
3.3 技术路线 |
3.4 主要指标测定 |
3.4.1 苜蓿生长观测 |
3.4.2 土壤含水量与营养成分 |
3.4.3 水分利用效率 |
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刈割对苜蓿生长发育及产草量的影响 |
4.1.1 刈割对苜蓿生长发育的影响 |
4.1.2 刈割对苜蓿产草量的影响 |
4.2 刈割对苜蓿营养成分的影响 |
4.3 刈割对苜蓿草地生态效益的影响 |
4.3.1 土壤理化性质 |
4.3.2 水分利用效率 |
第五章 讨论 |
5.1 刈割对紫花苜蓿产草量的影响 |
5.2 刈割对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
5.3 生长发育与产草量之间关系 |
第六章 结论 |
6.1 刈割对苜蓿产草量的影响 |
6.1.1 第1次刈割对产草量的影响 |
6.1.2 刈割对苜蓿再生量的影响 |
6.2 刈割对苜蓿生长发育的影响 |
6.3 刈割对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西藏披碱草属牧草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论 |
1.1 披碱草属牧草遗传多样性 |
1.1.1 研究遗传多样性的基本情况 |
1.1.2 披碱草属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2 披碱草对氮肥吸收利用研究 |
1.2.1 序言 |
1.2.2 披碱草属牧草对氮肥的吸收、利用 |
1.2.3 施肥对披碱草种子的影响 |
1.3 牧草营养价值评定及利用 |
1.3.1 牧草的营养价值 |
1.4 西藏披碱草种质资源及利用 |
1.4.1 序言 |
1.4.2 西藏的气候特点 |
1.4.3 西藏的天然草地资源 |
1.4.4 西藏野生牧草营养价值 |
1.5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5.1 意义 |
1.5.2 目的 |
1.5.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西藏野生披碱草遗传多样性的AFLP 分子标记分析 |
2.1 序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2.2.3 实验方法 |
2.2.4 数据处理 |
2.3 结果分析 |
2.3.1 引物筛选的结果 |
2.3.2 酶切的结果 |
2.3.3 连接结果 |
2.3.4 预扩增结果 |
2.3.5 选择性扩增结果 |
2.3.6 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上选择性扩增产物的电泳银染结果 |
2.3.7 AFLP 标记测定的结果 |
2.3.8 分析17 个披碱草属牧草居群间的遗传变异 |
2.3.9 17 个披碱草属牧草居群的UPGMA 聚类分析 |
2.4 讨论 |
2.4.1 影响AFLP 分子标记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 |
2.4.2 AFLP 标记的发展前景及在披碱草属牧草遗传多样研究中的可行性 |
2.4.3 披碱草的遗传多样性 |
2.4.4 遗传多样性与地理位置关系 |
第三章 西藏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氮肥吸收利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设计 |
3.2.3 试验地自然概况 |
3.2.4 田间管理和数据采集 |
3.2.5 测定内容 |
3.3 结果 |
3.3.1 气象条件 |
3.3.2 氮浓度 |
3.3.3 地上生物量和籽粒产量 |
3.3.4 氮吸收量 |
3.3.5 氮肥利用率 |
3.3.6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
3.3.7 籽粒产量和氮浓度、氮吸收、氮肥利用率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关系 |
3.4 讨论 |
第四章 西藏披碱草与主要禾本科牧草瘤胃降解特性比较研究 |
4.1 序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牧草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
4.2.2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4.2.3 尼龙袋制作 |
4.2.4 试验方法 |
4.2.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2.6 数据处理OM、NDF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牧草营养价值 |
4.3.2 牧草干物质瘤胃内静态及动态降解率 |
4.3.3 牧草蛋白质瘤胃静态及动态降解率 |
4.3.4 牧草有机物瘤胃内静态及动态降解率 |
4.3.5 牧草中性洗涤纤维静态及动态降解率 |
4.3.6 牧草酸性洗涤纤维静态及动态降解率 |
4.4 讨论 |
4.4.1 用概略养分分析法来评定牧草营养价值 |
4.4.2 用活体消化率来评定牧草营养价值 |
第五章 结论 |
5.1 披碱草遗传多样性的AFLP 分子标记分析 |
5.2 西藏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氮肥吸收利用研究 |
5.3 西藏披碱草与主要禾本科牧草瘤胃降解特性比较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硒钴在“土—草—饲—畜链”(SPFAC)中对草畜生长与营养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硒、钴在土壤中的含量与有效性 |
1.2 硒和钴的营养学研究 |
1.2.1 硒钴植物营养学研究 |
1.2.2 硒钴动物营养学研究 |
1.3 硒钴的病理学研究 |
1.3.1 硒钴的植物病理学研究 |
1.3.2 硒钴的动物病理学研究 |
1.4 硒、钴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 |
1.5 硒钴在土壤-牧草-饲料-家畜系统中施用、传输及其效应的研究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2.1 牧草试验 |
3.2.2 动物试验 |
3.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3.1 游离脯氨酸 |
3.3.2 硝酸还原酶的活性 |
3.3.3 叶片中钾素含量 |
3.3.4 叶绿素含量 |
3.3.5 叶面积比 |
3.3.6 净同化率 |
3.3.7 绝对生长率(AGR) |
3.3.8 相对生长率(RGR) |
3.3.9 感病率 |
3.3.10 产草量 |
3.3.11 根瘤量 |
3.3.12 苜蓿营养成分及微量元素 |
3.3.13 苜蓿干草(草粉)饲料化处理以及在动物日粮中的配制 |
3.3.14 饲料转化率的测定 |
3.3.15 胃内残留率(GRR)和小肠推进率(PPSI) |
3.3.16 胃蛋白酶活力 |
3.3.17 产奶量 |
3.3.18 动物体态 |
3.3.19 畜产品中营养成分 |
3.4 数据统计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硒钴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4.2 硒钴对与苜蓿氮代谢和光合代谢有关的生理指标影响 |
4.2.1 硒钴对叶片内硝酸还原酶(NR)含量的影响 |
4.2.2 硒钴对叶片内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 硒钴对与苜蓿抗性生理有关的生理指标影响 |
4.3.1 硒钴对叶片内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3.2 硒钴对叶片内钾含量的影响 |
4.3.3 硒钴对苜蓿病害的影响 |
4.4 硒钴对苜蓿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
4.4.1 硒钴对苜蓿叶面积比(LAR)与净同化率(NAR)的影响 |
4.4.2 硒钴对绝对生长率(AGR)与相对生长率(RGR)的影响 |
4.4.3 硒钴对对苜蓿根瘤的影响 |
4.4.4 硒钴对花期苜蓿的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
4.4.5 硒钴对苜蓿果实产量和千粒重的影响 |
4.5 硒钴对苜蓿青干草营养水平的影响 |
4.5.1 硒钴对苜蓿青干草硒钴积累量和利用率的影响 |
4.5.2 硒钴对苜蓿青干草营养成分的影响 |
4.6 硒、钴通过(SPFAC)对动物日粮营养成分的影响 |
4.7 日粮中添加富硒钴苜蓿草对动物生长及产品品质的影响 |
4.7.1 日粮中添加富硒钴苜蓿青干草(或草粉)对动物生长的影响 |
4.7.2 日粮中添加富硒钴苜蓿草青干草(或草粉)对动物饲料转化效率的影响 |
4.7.3 日粮中添加富硒钴苜蓿青干草(或草粉)对动物产品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硒、钴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5.1.2 硒、钴施用对紫花苜蓿抗逆性的影响 |
5.1.3 硒、钴施用对紫花苜蓿硝酸还原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5.1.4 硒、钴施用对紫花苜蓿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5.1.5 硒、钴施用对紫花苜蓿硒和钴的吸收、转化、积累和利用的影响 |
5.1.6 硒、钴施用对紫花苜蓿营养成分的影响 |
5.1.7 硒钴对紫花苜蓿草内微量元素积累的影响 |
5.1.8 硒、钴对动物产品内微量元素积累的影响 |
5.1.9 硒、钴对动物生长与饲料转化效率的影响 |
5.2 讨论 |
5.2.1 关于硒、钴对牧草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与应用 |
5.2.2 关于硒钴对饲料及动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与应用 |
5.2.3 关于SPAC/SPFAC 系统中硒钴营养调控机理 |
5.3 今后的工作打算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 |
1. 创新点 |
2.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3.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4. 攻读博士期间开展的科研工作 |
5.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专利 |
6.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国内学术会议 |
7. 攻读博士期间所获得的荣誉 |
(10)刈割对紫花苜蓿的补偿效应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补偿性生长机理研究进展 |
2 刈割对苜蓿生物量及营养物质的补偿效应 |
2.1 对生物量的补偿 |
2.2 对营养物质的补偿 |
3 刈割对补偿性生长的影响 |
3.1 刈割强度对补偿性生长的影响 |
3.2 刈割期对补偿性生长的影响 |
4 展望 |
四、是否下午刈割苜蓿草更有益于奶牛——目前的研究似乎开始支持这一观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河西走廊主要栽培牧草的品质对肉牛和绵羊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影响[D]. 王春梅. 兰州大学, 2020(01)
- [2]西藏中部农村生产与生活的生态文化研究 ——以西藏自治区扎囊县扎西林村为例[D]. 曾仁利. 西南民族大学, 2018(04)
- [3]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D]. 王腾飞.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4]呼和浩特地区旱作混播草地群落特征及其生产力维持机制[D]. 包乌云.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01)
- [5]播期和施氮量对季节性栽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D]. 梅小燕.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1)
- [6]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 盖志毅. 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7]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刈割对紫花苜蓿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D]. 康颖. 兰州大学, 2011(11)
- [8]西藏披碱草属牧草利用研究[D]. 曹仲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3)
- [9]硒钴在“土—草—饲—畜链”(SPFAC)中对草畜生长与营养的调控[D]. 郭孝.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5)
- [10]刈割对紫花苜蓿的补偿效应研究进展[J]. 岳彩娟,李生宝,蔡进军,陈宏亮. 农业科学研究,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