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报道≠经济效益

经济新闻报道≠经济效益

一、经济新闻报道≠经济效益(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成钰[2](2021)在《《人民日报》转基因议题新闻框架分析(1988-2020)》文中研究表明

魏兵[3](2021)在《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在西方媒介理论的学术版图中,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从社会宏观层面批判性地研究西方政治与经济权力控制媒体等问题的研究思路与路径方法。从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电视媒体不仅是一种大众传媒,而且是经济生产与文化生产的结合体。研究电视媒体需要关注电视的产业结构、生产关系、广播电视体制和全球传播秩序等社会性与机制性问题。所以,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力主采取社会整体的宏观视野,考察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功能。整体而言,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相关概念、观点与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学术母体,着重研究电视等大众媒体的传播机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路径,它尤其关注电视媒体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结构和市场运行过程。该研究主张,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逐利性,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电视媒体,不仅受到资本与政治等权力的制约,而且成为控制大众意识形态和实施国际文化霸权的工具,呈现出复杂而消极的文化生产局面。深入透彻地了解西方广播电视机制的理论成果,既可以掌握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分析模式,又能进一步认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广播电视体制机制的缺陷与问题,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制度性优势。本论文以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电视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厘清其学术渊源、研究背景、主要学者、核心观点与理论,进而阐述并评析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电视媒体权力控制问题的电视理论研究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电视理论研究和电视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学术探讨和理论镜鉴的态度拓展我国电视理论研究的视角,为我国电视的管理实践、艺术创作、产业发展与对外传播汲取理论经验与发展启示。因此,本文围绕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分七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概述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别就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生成语境和学者群体等展开论述,以期描摹出该领域电视理论的整体特点。第一章为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生成语境,重点探究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思想渊源、学术借鉴和西方媒介的发展背景与机制等。第二章是对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领域主要学者的概说与评述,通过梳理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在北美与欧洲两大地区集中的核心学者,阐述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领域的学者集群、学术承继、重要电视理论与观点概况、主要着作和学术地位等,进而为探讨该领域电视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与理论价值做出相应的学理性准备。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即以电视媒体的政治经济权力控制问题展开三个方面的思考与研究,即经济宰制观、意识形态操控观和国际文化霸权批判观。第三章主要探究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研究起点,即经济控制下电视媒体的商品属性。通过对受众商品论、文化生产的双重意义、电视内部的隐形审查机制和资本主义商业媒体的逐利性原则等观点与理论的探讨与研究,提炼该研究领域对资本控制大众媒体的批判性观点。第四章的主要内容围绕着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就电视等大众媒体的思想控制议题提出的如“思想管理者”、“文化有限公司”、“媒体操控”、“宣传模型”等概念,或对电视文化商品公共属性的反思性观点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论述,指出该研究领域着力批判西方电视媒体的思想控制机制的研究逻辑与理论特点。第五章将视点转向该领域的国际电视媒体传播研究,通过整合该领域对电视的国际传播议题等相关观点,分别就其提出的“媒体依附论”、“文化帝国主义”和国际传播单向流动等文化霸权观点与理论展开论述与探讨。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总结性内容,即第六章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特点和第七章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对我国的启示。第六章旨在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该领域的分析框架和批判焦点等研究价值,指出问题与偏颇。第七章以谨慎而镜鉴的态度,考量并发掘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电视研究对中国的电视理论建设和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所具有的借鉴意义。本文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和交叉研究法等阐述相关论点,厘清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核心学者、研究方法、理论特点和重要议题等,探讨其对我国电视研究与产业的理论价值。

梁辰[4](2020)在《媒体融合视域下《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构建路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传媒业的应用不断加深,媒体融合逐步成为业界的主流发展趋势。广播、电视、报纸三大传统媒介基于自身基础率先步入转型道路,以适应日益多元的受众需求,巩固其在媒体领域的权威地位。纵观国际和国内情况,媒体融合在国内外都较早的引起了学者和从业者的关注。在传统媒介中,报业媒体不论是从报纸的发行量,广告收益,报纸种类数量等方面都出现了明显下滑,报业产业萎缩已成为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在此情况下,许多报业媒体率先改革转型,抓住媒体融合机遇,较早的享受技术红利带来的效益,完成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盈利模式的转变,激发了报业产业的活力。同时,报业媒体通过转型升级,极大程度上的满足了受众对信息获取的需求,在整个媒体行业“风雨飘摇”时,巩固了报纸在受众心中的权威地位,兼顾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不论是报业媒体更好地与互联网媒体融合,还是促进报业满足受众需求,都是需要关注的课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媒体融合国家战略的制定,标志着报业转型已经进入关键期,传统媒体已经呈现出向新媒体平台延伸的态势。报业媒体融合发展至今经历了初步接触网络,同门户网站合作到向移动设备延伸的三个阶段。目前报业转型过程中,新媒体业务的拓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目前,我国超过80%的主流报业媒体已经建立起新媒体传播矩阵,《成都商报》作为四川地区新媒体矩阵构建的先驱者,在四川和全国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近年来,《成都商报》克服区域发行的短板,利用移动传播扩大线上影响,全面建设全国影响力。除了传统报纸,商报还陆续培育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红星新闻、谈资、四川名医、成都儿童团等多个内容品牌,并本着开放共赢的心态,与全国性主流资讯平台达成合作,确保优质内容出蓉、出川。如今,“报刊”早已突破了纸质出版的概念,成为多元化生产、多终端呈现、多平台分发的复合型内容输出主体。尽管《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已经取得成效,但其在构建过程中仍存在问题,等待着学者去研究原因并给出解决路径。因此研究《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的构建路径能为我国传统报业提供借鉴价值,尤其是相对缺少资金、政策、人才和技术的区域性地方都市报能够从其中找到重新焕发活力的机会,对我国报业转型和媒体融合路径的拓展有一定的补充价值和意义。本研究正是站在媒体融合视域背景下展开,对新媒体矩阵相关情况进行概述,并从业界、专业人士和用户的视角去找寻《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构建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所在,给予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构建路径。据此,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调查研究法三种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本文研究视域和研究对象进行概述铺陈;通过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与深度访谈法所得数据,科学分析出《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四方面结论:一是《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构建和整体发展状况是受业界、专业人士及用户认可的,整体情感是偏正向的;二是《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存在的问题体现在缺乏宣传力度、内容同质化严重、产品分布和广告推送乏力、各媒体缺乏互联沟通四个问题上;三是造成新媒体矩阵问题存在的原因在于新媒体矩阵宣传政策缺失、内容生产采编机制不完善、新媒体矩阵盈利模式不固定、新媒体具有相对独立性;四是针对新媒体矩阵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矩阵内容及受众定位宣传、提高新媒体矩阵内容生产要求、优化结构促进新媒体矩阵产业升级、完善矩阵内部媒体间联系机制的构建路径。

冯博博[5](2020)在《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生产研究 ——以“抖音”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技术加之AI技术的发展,不断诞生了以传播技术为依托的媒介形式,人们在媒介使用的过程中更倾向于运用智能化和便捷化的传播工具。越来越多的个人和机构通过掌握相关技术,自发的进行内容生产,人人都是传播者的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短视频融合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传递更加丰富具体的精神文化语言,相比于以图文形式为主的传统内容生产方式更能满足大多数用户的自我表达和信息分享需求。从短视频的用户发展规模来看,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在成都发布了《2019年中国网络试听发展研究报告》,本报告指出截止至2018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短视频用户使用时长占总上网时长的11.4%,(1)短视频超越即时通讯,成为第二大应用类型。随着短视频不断发展,逐渐受到很多广告主和平台的关注,从“秒拍”、“美拍”、“小咖秀”到“抖音”、“快手”,都能够显示出我国短视频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2)短视频凭借其自身的特点,成为当前最受欢迎的媒介形式之一,加之短视频契合了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被受众所喜爱。但是随着短视频平台使用门槛的降低,短视频行业目前正面临短视频内容生产粗制滥造的局面,创作者们如何“破局”转而生产更加优质的短视频内容来留存用户,是当前短视频行业面临的难题。因此本文从传播学的观点出发,结合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文本分析和调查研究。通过文本分析和调查研究对自媒体时代短视频的内容生产状况进行研究,总结其内容生产上面临的问题,分析其内容生产中面临的难题的原因,探究背后的深层次动因。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这些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法及相应的内容生产策略。本论文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第一,现阶段短视频生产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对受众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也是当前我国短视频内容生产研究的难点;第二,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能发声,受众成为话题和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现实的内容生产研究中很难对短视频内容生产有全局的把控;第三,现如今的短视频内容生产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受众信息接受方式与公众话语权的表达;第四,通过相关研究,找出目前短视频内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次动因,寻求短视频更为稳健与创新的内容表达方式,是应对我国短视频内容生产乱象的重要对策。本论文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深入剖析自媒体时代短视频的发展现状,重点对短视频的特征进行研究;第二,对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的定义、类型、特点、生产主体及发布渠道进行研究;第三,对自媒体时代短视频的内容生产进行文本分析并对自媒体时代短视频进行调查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文本分析以及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方法找出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四,总结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生产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策略。基于以上,以期促进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生产不断向更好更优质的方向发展,为学界的研究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短视频的研究及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启示。本文基于研究思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包括8个方面:第1章绪论。本章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详细论述,主要阐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视角、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重点和难点。第2章自媒体时代短视频概述。首先对自媒体时代进行梳理,主要梳理的自媒体及自媒体时代的定义及特点;其次阐述了自媒体时代短视频的发展现状;最后分析梳理了自媒体时代短视频的定义、类型及特征。第3章自媒体时代的短视频内容。首先对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进行定义,其次分析了短视频内容的类型、特征及生产主体,最后对短视频内容的发布渠道进行研究。第4章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生产的文本分析。本论文从中国国内较为权威的新闻网站和一些主流的网站媒体上,选取了2016年-2019年关于抖音短视频、抖音短视频内容等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对目标样本进行了归类整理,包括文本的语言特点、类目构建、类目明细及高频词统计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文本分析的结果。第5章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生产的调查研究。本次调查研究,主要包含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首先进行问卷设计,从“用户个人特征及短视频使用经验”、“用户短视频使用习惯和个人偏好”、“用户短视频使用体验及满意度”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设计,并进行问卷发放,最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其次是深度访谈,在对访谈对象进行选取的基础上进行深度访谈,确定访谈内容、制定访谈提纲、确定访谈对象,对访谈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与归纳总结并将访谈内容与论文中的研究相结合。第6章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生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阐述了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第7章自媒体时代优化短视频内容生产策略。根据上一章对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探析在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生产的策略。结论。通过对以上研究得出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生产策略一般性结论。

夏燕[6](2020)在《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与路径 ——以8家互联网企业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传播技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包括互联网企业在内的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建设。同时,互联网为残障者带来更多的选择和自由,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优势和表现突出。就此现状,本论文试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我国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是什么?2、我国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路径是什么?本论文选取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蚂蚁金服、滴滴出行、美团、科大讯飞等8家互联网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法和案例研究法,试探讨残障慈善作为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因与路径。研究发现:1、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有三方面:作为“企业公民”义务的制度动力、基于综合社会契约的道德动力和内在驱动机制的经济动力。制度动力包括人权、劳工实践和消费者权益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制度规范动力;道德动力包括残障员工和残障消费者的利益,以及社会倡议和新闻媒体的动力;经济动力包括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互联网企业残障慈善的路径,建立在动因的基础上,结合战略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主要有四个路径:慈善捐赠路径、无障碍优化路径、创业就业路径以及员工志愿路径。研究启示:互联网企业残障慈善的路径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互联网综合、互联网金融、交通出行、O2O服务、人工智能等互联网企业,分别有不同的业务,结合自身业务去助残,最终才会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钱锦[7](2020)在《融媒体环境下一个省级涉农纸媒的转型思考 ——对《安徽日报农村版》的考察(2018-2019)》文中认为2016年,纸质媒体迎来寒冬,大批传统媒体关停,其中涉农类媒体面临的生存困境尤其严重。2018年以来,省级涉农纸媒中,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农村报,《甘肃农村报》,《新疆农村报》以及《京郊日报》相继停刊,其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及时适应媒体环境的变化。当下,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转型才是传统媒体的唯一出路。省级涉农纸媒是中央下达“三农”相关政策的桥梁,起到传播农业知识,维护农民权益的作用,其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省内农业产业的发展。《安徽日报农村版》作为安徽省权威的涉农纸媒,在融媒体环境下,积极转型,迎接机遇与挑战。《安徽日报农村版》不断寻求创新,发展与涉农单位的深度合作,借助集团平台建立“乡镇融”项目,自主打造的微信公众号,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目前发行量、经济效益都位居媒体行业前列。本文基于此背景,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安徽日报农村版》为转型所做的努力与尝试,对《安徽日报农村版》发展过程中的转型进行梳理,探索融媒体环境下《安徽日报农村版》转型的不同做法。在融媒体背景下,调查转型的具体表现,并针对新闻生产的改变,以及《安徽日报农村版》的记者、编辑中产生的影响,作具体阐述与研究。第一章分时期梳理涉农纸媒的发展。当前纸媒环境的衰落导致涉农纸媒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转型。此内容为后面省级涉农纸媒的《安徽日报农村版》转型作铺垫。第二章通过整理报社内部部门负责人的访谈内容,围绕《安徽日报农村版》转型的各个方面,归纳并总结转型在办报理念、人员结构、评报机制、经营模式、媒体形式等方面的变化特点。第三章通过参与式观察融媒体新闻生产的方式,分析《安徽日报农村版》在融媒体转型后的新闻生产中的特点与存在的不足。第四章通过对《安徽日报农村版》的记者、编辑发放关于转型认识的问卷,探讨转型过程中采编人员遇到的困难,以及对未来转型之路的看法。第五章是笔者基于之前章节对《安徽日报农村版》转型过程的梳理,从媒体融合的视角总结转型中的经验,结合对采编人员的问卷调查和报社内部主要部门负责人的深度访谈,探讨转型中面临的难题。基于以上的考察与探究,在结语部分,笔者立足于融媒体环境下,对当前涉农纸媒进行融媒体转型的现状,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总结。

张玉洁[8](2020)在《利益冲突格局下民勤县环境政策传播研究》文中指出民勤县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干旱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缩影,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及支持,民勤先后出台环境治理、环境监管、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是调查表明民勤县环境政策传播过程中依旧存在着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浪费,环境政策传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基于此,笔者深入民勤县,获取民勤县环境政策传播的一手资料,结合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结构,探析利益冲突格局下民勤县环境政策传播的现状、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从而为民勤县环境政策传播提供借鉴。研究发现:首先,民勤县政府与当地群众对于民勤县生态环境现状的认知存在偏差,政府和媒体认为民勤县环境破坏严重,急需治理,但是当地群众则认为民勤县环境一般甚至比较好;其次,政府、媒体与当地群众在环境政策传播中的利益诉求存在偏差。随着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重视,当地政府和媒体出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更加着重于强调民勤县生态的恢复,侧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当地群众较之于环境保护更关注当下的经济效益,执行各项环境政策的前提是经济效益不受影响;第三,在民勤县环境政策传播中政府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媒体充当党和政府的喉舌角色,群众则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和政策载体,较少参与政策传播过程;第四,民勤县环境政策传播过程中,政府话语与群众话语存在一定的冲突。政府话语强调政治立场、政治指标,缺乏对群众利益的关切和对群众的情感动员,群众话语以委婉的方式表达着对部分环境政策的不满,但是由于群众话语缺乏传播渠道,因此影响力较小。结合研究发现,通过梳理当地环境政策变迁、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农村政策传播现状可见:首先,当地群众落后的环境意识与与时俱进的环境政策导向不相匹配,进而导致各主体对环境现状及政策的认知存在差异;其次,基于理性经济人的特性,民勤县环境政策传播过程中涉及的各主体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导致政府、媒体与当地群众利益诉求的偏差;第三,较之于其他传播,农村政策传播过程更加复杂,涉及主体更加多元,其自身的特殊性导致政府容易陷入塔西佗陷阱,进而影响传播效果。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9](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提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余奕[10](2020)在《框架理论视域下我国报纸对网络游戏的形象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网络游戏自20世纪末起步以来,尽管在产业经济方面取得亮眼成果,却始终饱受社会争议,商业价值与社会口碑之间的巨大反差,成为我国网络游戏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在当前媒介泛化的趋势下,媒体已成为塑造和传播客观事物形象的重要渠道,媒体报道在影响受众认知方面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以往研究已经发现网络游戏报道中存在污名化现象,那么随着网络游戏被提升到互联网产业经济新引擎和民族文化新载体的地位,网络游戏报道框架是否发生变化?网络游戏媒介形象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利于我们找准网络游戏定位,从学术层面为媒体实践提供指导建议。因此,本文以2000年至2019年《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计算机报》中的网络游戏新闻报道为样本,基于坦卡德“框架清单”的分析路径,从框架作用机制“选择”和“重组”两个维度出发制定类目对网络游戏报道框架展开内容分析。新闻框架是媒介形象建构的基础,基于网络游戏报道框架的定量分析结果,结合文本内容的定性分析,梳理得出我国网络游戏的媒介形象及变化趋势,并分析其背后隐含的权力互动关系,找出当前网络游戏报道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优化网络游戏媒介形象给出建议。研究发现,我国网络游戏媒介形象经历了从“电子海洛因,危害社会”到“经济新引擎,中国创造”,再到“文化排头兵,爱恨交织”三个阶段的变化,其中政府的管理扶持、经济利益的内驱力和游戏玩家的祛魅正名是推动网络游戏媒介形象转变的主要力量。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网络游戏报道仍存在深入报道力度不足、媒体报道污名化和标签化以及网游玩家话语权缺失这三个主要问题。对此,本文进一步就如何优化网络游戏媒介形象提出以下建议:媒体应始终坚持客观真实的报道原则,深入挖掘网络游戏的多元意义内涵;作为形象主体的网络游戏应加强内容批判,不断消解负面效应,重塑美育形象;受众要提高个人媒介素养,主动了解网络游戏,摒弃主观偏见。本文通过内容分析的实证研究,得出网络游戏报道轨迹的第一手数据,希望以此为出发点,能对未来网络游戏的话语空间和发展向度提供启发,并打开关于网络游戏、媒介形象的更多研究视角,为游戏研究、媒介史研究提供更多思路。

二、经济新闻报道≠经济效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新闻报道≠经济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生成语境
    第一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学术母体: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一)劳动价值论:劳动决定商品价值
        (二)社会结构观:有机整体的社会观念
        二、理论来源:对资本主义媒介生产机制的批判意识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理论
        (二)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第二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学术借鉴
        一、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媒介技术批判观
        (一)传播偏向:媒介技术决定政权形式
        (二)知识垄断:特权阶层掌控文化权力
        二、英国威斯敏斯特学派的媒介产业权力观
    第三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媒介环境
        一、政治经济变革下的媒介反思
        二、西方电视发展的机制与模式
        (一)北美电视市场的商业竞争机制
        (二)欧洲电视产业的多元市场格局
第二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学者集群
    第一节 批判资本主义电视权力机制的北美学者
        一、达拉斯·斯麦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开创者
        二、赫伯特·席勒:经济权力关系控制电视文化的批判者
        三、诺姆·乔姆斯基:美国主流媒体操纵意识形态的揭露者
        四、罗伯特·麦克切斯尼:美国电视权力集中的批评者与建言人
        五、文森特·莫斯可: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式的归纳者
    第二节 透视电视生产商业逻辑奥秘的欧洲学者
        一、格雷厄姆·默多克:电视经济活动与文化生产的分析者
        二、尼古拉斯·加汉姆:电视媒体文化生产系统的反思者
        三、皮埃尔·布尔迪厄:电视内部审查机制的解魅者
        四、阿曼德·马特拉:全球电视传播霸权的披露者
        五、卡尔莱·诺登斯顿:国际电视单向流动的论证者
第三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经济宰制观
    第一节 对电视受众商品属性的探索
        一、受众商品论:商业电视隐秘的生产逻辑
        (一)受众商品:观众是电视生产的商品形式
        (二)“免费午餐”: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电视节目
        (三)收视率商品:控制论意义的电视信息商品
        二、受众商品论的理论意义与学术影响
        (一)开创政治经济学受众研究路径
        (二)激发后续理论探索与多元思辨
    第二节 对电视双重生产机制的分析
        一、整合集中:电视产业的结构性特征
        (一)电视产业化的结构集中方式
        (二)电视市场化的商业发展要素
        二、意义生产:电视系统的文化价值
        (一)作为公共文化商品的电视
        (二)作为共享礼物的当代电视
    第三节 对电视内部隐性审查机制的揭示
        一、电视的符号暴力维护象征秩序
        二、商业逻辑介越电视的文化生产
    第四节 对电视逐利性原则的政治批判
        一、“富媒体、穷民主”:垄断媒体的唯利是图与政治疏离
        (一)联合媒体的反民主性
        (二)联合媒体的聚集模式
        二、“传播革命”:针对美国媒体发展危机的改革策略构想
        (一)“紧要关头”:美国媒体的转型关键
        (二)回归公共:媒体改革的理想召唤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意识形态操控观
    第一节 对私有媒体控制大众思想生产的批判
        一、“思想管理者”:商业电视操控公众思想的工具本质
        (一)大众媒体管理思想制造的迷思
        (二)电视媒体操控意识形态的力量
        (三)媒体管理者的策略化信息传播
        (四)电视媒体制造的信息中立假象
        二、“文化有限公司”:私有媒体掌握文化生产的垄断力
        (一)私有电视:文化工业的生产主体
        (二)“信息圈地”:私有媒体侵占公共空间
    第二节 对美国主流媒体思想控制机制的揭露
        一、“媒体操控”:伪民主政治的宣传工具
        (一)伪民主政治的媒体附庸
        (二)美国媒体控制大众心智
        二、“宣传模型”:媒体制造共识的话语策略
        (一)“新闻过滤器”:媒体控制信息的层层伪装
        (二)“必要的幻象”:媒体有意策划的虚假现实
    第三节 对电视文化商品公共性的反思
        一、电视商品的意识形态属性
        二、文化公共领域的电视商品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国际文化霸权观
    第一节 对国际间媒体依附关系成因的深掘
        一、依附理论:揭示国际文化霸权的政治经济机制
        二、媒体依附:经济权力驱动国际间的文化控制
        (一)垄断资本主义:国际间媒体依附的深层原因
        (二)“意识形态工业”:被控制的国家大文化产业
    第二节 对全球电视传播失衡秩序的批判
        一、世界体系理论:审视全球传播霸权结构的理论基础
        二、文化帝国主义:剖析美国主导的跨国电视传播霸权
        (一)美国跨国公司构成国际传播权力主体
        (二)电视成为现代世界体系中的文化商品
        (三)美国迪士尼公司文化霸权的商业策略
    第三节 电视全球传播的霸权表现与单向趋势
        一、影像国际市场:政治经济的不平等格局
        (一)“地球城”:电子社会的依赖性国际传播
        (二)“传播的全球化”:资本推动的全球电视市场
        (三)“生命之火”:文化殖民意味的迪士尼产品
        二、对国际电视传播单向流动趋势的调研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研究特质
    第一节 分析模式:西方媒体的政治经济维度批评
        一、电视研究的商品视角
        二、电视研究的产业剖析
        (一)传媒产业的横向集中
        (二)传媒产业的纵向整合
        (三)跨国经营与灵活合作
        三、电视研究的权力批评
    第二节 批判焦点:电视文化生产的权力钳制
        一、聚焦政治经济控制的关键要素
        二、警示权力集中的媒体垄断格局
    第三节 理论局限:夸大媒体作用的强效果传播观
        一、注重批判电视的工具性,相对忽视内容的文化蕴含
        二、注重揭示电视的商品性,相对忽视受众的能动作用
        三、注重分析传播的单向性,相对忽视民族文化自主性
第七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对中国电视理论研究的路径启发
        一、拓宽理论视野:拓宽中国电视传播理论研究的学术路径
        二、充实方法体系:提供中国电视文化产业研究的多元视角
        三、切准问题之脉:探索中国电视文化发展研究的中心议题
    第二节 对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镜鉴意义
        一、强化电视的公益职能:以社会效益为取向,而非一味逐利
        二、提升电视文化竞争力:以优质内容为核心,而非商业逻辑
        三、增强国际文化传播力:以文化自信为底色,而非拿来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媒体融合视域下《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构建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目的
    1.2 论文研究意义
        1.2.1 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总结
    1.4 论文研究思路、视角及内容
        1.4.1 论文研究思路、视角
        1.4.2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1.5 论文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文本分析法
        1.5.3 调查研究法
    1.6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1.6.1 论文研究创新点
        1.6.2 论文研究重点
        1.6.3 论文研究的难点
第2章 媒体融合视域及新媒体矩阵概述
    2.1 媒体融合概述
        2.1.1 媒体融合定义
        2.1.2 媒体融合背景
        2.1.3 传统纸媒媒体融合阶段
        2.1.4 媒体融合类型
        2.1.5 我国媒体融合特点
    2.2 媒体融合视域概述
        2.2.1 媒体融合视域定义
        2.2.2 媒体融合视域特点
    2.3 新媒体矩阵概述
        2.3.1 新媒体矩阵产生背景
        2.3.2 新媒体矩阵定义
        2.3.3 新媒体矩阵类型及特点
第3章 《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概述
    3.1 《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建设
    3.2 《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构成
        3.2.1 “两微一端”为矩阵基础
        3.2.2 互联网新闻产业集群构成矩阵外围
        3.2.3 工具性新媒体平台丰富用户获取信息体验
    3.3 《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特点
        3.3.1 以发展“一心两翼”为核心
        3.3.2 有多个区域性社群聚合集群
        3.3.3 不同平台覆盖多圈层用户
    3.4 《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的独特性和代表性
第4章 相关研究、报道及报告文献的文本分析
    4.1 研究方法:文本分析法
    4.2 文本分析程序及过程
        4.2.1 文本情感分析
        4.2.2 文本数据分析过程
        4.2.3 文本分析结果分析
第5章 《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调查研究
    5.1 《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建构深度访谈
        5.1.1 访谈对象选择
        5.1.2 访谈提纲的设置
        5.1.3 访谈内容及结果分析
    5.2 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用户使用满意度问卷调查研究
        5.2.1 研究目的
        5.2.2 样本容量
        5.2.3 抽样方案
        5.2.4 问卷设计
        5.2.5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第6章 《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6.1 《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存在问题
        6.1.1 新媒体矩阵缺乏宣传力度
        6.1.2 新媒体矩阵内容同质化严重
        6.1.3 新媒体矩阵内产品分布和广告推送乏力
        6.1.4 新媒体矩阵中各媒体缺乏互联互通
    6.2 《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问题的成因
        6.2.1 政策上:新媒体矩阵宣传缺失
        6.2.2 机制上:内容生产采编机制不完善
        6.2.3 市场上:新媒体矩阵盈利模式不固定
        6.2.4 文化上:新媒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7章 媒体融合视域下《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未来构建路径
    7.1 加强矩阵内容及受众定位宣传
        7.1.1 明确宣传矩阵内容定位
        7.1.2 明确宣传矩阵受众定位
    7.2 提高新媒体矩阵内容生产要求
        7.2.1 重视“内容为王”
        7.2.2 打造优质人才团队
        7.2.3 形成特色品牌内容
    7.3 优化结构促进新媒体矩阵产业升级
        7.3.1 完善投资平台建设
        7.3.2 做强社群经济
        7.3.3 专注本地市场刚需
        7.3.4 发展文创产业寻求多元发展
    7.4 完善矩阵内部媒体间联系机制
        7.4.1 再造矩阵内信息生产流程
        7.4.2 构建矩阵内部各平台的功能及链接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5)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生产研究 ——以“抖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目的
    1.2 论文研究意义
        1.2.1 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论文研究思路
        1.4.2 论文研究内容
    1.5 论文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案例研究法
        1.5.3 调查研究法
    1.6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重点、难点
        1.6.1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1.6.2 论文研究的重点
        1.6.3 论文研究的难点
第2章 自媒体时代及短视频概述
    2.1 自媒体时代概述
        2.1.1 自媒体概述
        2.1.2 自媒体时代概述
    2.2 自媒体时代短视频概述
        2.2.1 短视频概述
        2.2.2 自媒体时代短视频概述
第3章 自媒体时代的短视频内容
    3.1 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概述
        3.1.1 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定义
        3.1.2 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类型
        3.1.3 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特点
    3.2 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生产主体
        3.2.1 UGC内容生产主体
        3.2.2 PGC内容生产主体
        3.2.3 MCN内容生产主体
    3.3 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发布渠道
        3.3.1 视频网站
        3.3.2 社交媒体平台
        3.3.3 资讯客户端
        3.3.4 垂直类APP
第4章 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生产的文本分析
    4.1 样本选择的原因
    4.2 目标文本的选取
        4.2.1 媒体的选择
        4.2.2 时间段的选择
        4.2.3 样本的采集
    4.3 总体概况分析
        4.3.1 文本语言特点
        4.3.2 文本类目建构
        4.3.3 主题类目明细
    4.4 文本分析
        4.4.1 主题类目高频词统计
        4.4.2 文本分析总结
第5章 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生产的调查研究
    5.1 调查问卷
        5.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5.1.2 问卷的预测试与发放
        5.1.3 调查问卷测试指标
        5.1.4 调查进度安排
        5.1.5 调查对象基本数据概要
        5.1.6 信效度分析
        5.1.7 卡方验证与交叉分析
        5.1.8 主要数据图表
        5.1.9 调查研究总结
    5.2 深度访谈
        5.2.1 深度访谈规划
        5.2.2 深度访谈整理
第6章 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生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6.1 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生产存在的问题
        6.1.1 优质内容缺失
        6.1.2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6.1.3 短视频行业野蛮生长
        6.1.4 受众缺乏深度思考
    6.2 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生产存在问题的原因
        6.2.1 短视频生产者的多元复杂化
        6.2.2 短视频平台的经济追求
        6.2.3 短视频行业的低准入门槛
        6.2.4 短视频受众过度的娱乐化需求
第7章 自媒体时代优化短视频内容生产策略
    7.1 提升内容质量,把握正确导向
        7.1.1 生产高质量的短视频内容
        7.1.2 创新短视频生产内容
    7.2 改进生产技术,实现长足发展
        7.2.1 完善内容审核制度
        7.2.2 注重短视频版权保护
    7.3 优化行业生态,规范运营管理
        7.3.1 加强行业管理
        7.3.2 制定监管新规范
    7.4 强化价值引领,提升媒介素养
        7.4.1 强化受众价值引领
        7.4.2 提高受众视觉素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A 受众关于抖音短视频内容的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B 深度访谈提纲——媒体平台
附录C 深度访谈提纲——生产者
附录D 深度访谈提纲——受众

(6)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与路径 ——以8家互联网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
2、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现状
    2.1 互联网企业CSR的认知与表现
    2.2 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现状
3、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
    3.1 制度动力:作为“企业公民”的义务
    3.2 道德动力:基于综合社会契约的要求
    3.3 经济动力:内在驱动性机制
4、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路径
    4.1 慈善捐赠路径:以互联网募捐平台为核心
    4.2 无障碍优化路径:以APP/产品为核心
    4.3 创业就业路径:以渠道或技术为核心
    4.4 员工志愿路径:以人力资源为核心
5、总结与讨论
    5.1 主要研究结论和讨论
    5.2 主要研究启示与反思
    5.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致谢

(7)融媒体环境下一个省级涉农纸媒的转型思考 ——对《安徽日报农村版》的考察(2018-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省级涉农纸媒
        (二)转型
    四、文献综述研究
        (一)涉农纸媒的相关研究
        (三)农村新媒体的相关研究
        (四)融媒体环境下涉农纸媒转型的相关研究
        (五)《安徽日报农村版》的相关研究
    五、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省级涉农纸媒的历史发展
    一、省级涉农纸媒的发展历史
        (一)成长萌芽期
        (二)高峰发展期
        (三)凋零萎靡期
    二、《安徽日报农村版》的历史发展
        (一)资源配置期
        (二)二元运作期
第二章 媒体融合发展:《安徽日报农村版》的转型
    一、《安徽日报农村版》融媒体转型
        (一)办报理念凸显:从“三个服务”到“服务读者、突出民生”
        (二)运营《安徽日报农村版》微信公众号
        (三)升级安徽农村网
        (四)开展安徽日报客户端“乡镇融”、“农金融”项目
    二、人员结构调整:人员角色增多采编链条扩大
        (一)人员角色:既是“老”记者又是“新”编辑
        (二)结构重组:打通部门结构乡镇通讯员成为新闻源终端
        (三)素质要求:提高“四力”本领扎根“三农”
    三、评报机制:从“双评报”机制到融媒体评报机制
        (一)读者评报机制
        (二)专业评报机制
        (三)融媒体评报机制
    四、自主经营:合作涉农部门实现良性发展
        (一)报社发布涉农部门相关信息
        (二)经营模式:从“报纸办企业”到“涉农融媒平台”
    五、小结
第三章 融媒体转型后的新闻生产
    一、参与式观察融媒体新闻生产流程
        (一)以记者采访为主的新闻生产过程实录
        (二)以编辑审稿发稿为主的新闻生产实录
    二、融媒体转型后新闻生产特点
        (一)新闻线索丰富提供方式智能
        (二)新闻呈现形式丰富
        (三)新闻互动即时互动频率高
第四章 《安徽日报农村版》对于转型的认识——基于对问卷的统计分析
    一、《安徽日报农村版》报社调查问卷分析
    二、总结
第五章 《安徽日报农村版》融媒体转型的经验与难题
    一、《安徽日报农村版》融媒体转型的基本经验
        (一)顺应政策发展贯彻办报理念
        (二)探寻利基市场专业化办报
        (三)推进涉农部门合作创新媒体行业融合形式
        (四)培养新媒介技术人才调整媒体考核制度
    二、《安徽日报农村版》融媒体转型的难题
        (一)外部环境:同类竞争压力大上级扶持力度弱
        (二)内部环境:体制管理瓶颈技术人才缺位
        (三)融媒体平台运营难题
    三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M)
    二、学术期刊(J)
    三、学位论文(D)
附录
致谢

(8)利益冲突格局下民勤县环境政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宏观背景
        1.1.2 微观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概念界定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民勤县群众环境意识现状分析
    2.1 调查区域概况及样本基本特征
        2.1.1 民勤县概况及调查区域选择
        2.1.2 问卷设计与样本说明
    2.2 群众环境意识现状
        2.2.1 群众对当地环境的认知存在偏差
        2.2.2 当地群众具备一定的环保知识,但是缺乏深度认知
        2.2.3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冲突时,群众的环保态度相对较差
        2.2.4 当地群众是否采取环境保护的行为完全基于现实的考量
        2.2.5 环境责任认知明确,经济收入越低的人越倾向于认为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
        2.2.6 当地群众环保意识水平与所属乡镇具有强相关性
    2.3 环境政策传播中群众话语分析
        2.3.1 委婉表述下的隐忍式防御
        2.3.2 利益诉求裹挟下的反主流话语
        2.3.3 民主协商中夹杂的经济话语
    2.4 群众身份建构及其背后的利益诉求
        2.4.1 环境政策传播中群众身份建构
        2.4.2 环境政策传播中群众利益诉求
    2.5 小结
第三章 环境政策传播中政府行为分析
    3.1 政府环境政策传播内容分析
        3.1.1 样本选择与类目建构
        3.1.2 环境政策内容是传播的主要内容
        3.1.3 政策偏重政治立场与政治指标,缺乏情感动员及对经济效益的关照
    3.2 环境政策传播中政府话语分析
        3.2.1 政治话语占据主导地位
        3.2.2 科学话语辅助传播
    3.3 政府身份构建及其背后的利益诉求
        3.3.1 环境政策传播中政府的身份构建
        3.3.2 环境政策传播中政府的利益诉求
    3.4 小结
第四章 环境政策传播中媒介行为分析
    4.1 媒介环境传播内容分析
        4.1.1 样本选择与类目构建
        4.1.2 环境政策内容和效果是主要的报道主题
        4.1.3 报道角度多为宏观和中观,缺少微观层面的关怀
        4.1.4 报道倾向基本为正面
        4.1.5 政府机构和官员是主要的信息来源
    4.2 环境政策传播中媒体话语分析
        4.2.1 媒介沿用行政理性主义话语
        4.2.2 引用官方话语辅助环境政策宣传
        4.2.3 权威科学的话语风格
    4.3 媒介身份构建及其背后的利益诉求
        4.3.1 环境政策传播中媒介身份构建
        4.3.2 环境政策传播中媒介利益诉求
    4.4 小结
第五章 环境政策传播中多元主体间的互动传播
    5.1 多元主体的“撕裂”
        5.1.1 不同背景导致认知偏差
        5.1.2 不同利益需求驱动的话语分歧
        5.1.3 权力制度结构导致话语失衡
        5.1.4 利益错位导致结构性紧张
        5.1.5 结构紧张恶化传播生态
    5.2 多元主体间的调解与平衡
        5.2.1 经济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5.2.2 补偿类政策有助于提高群众对环境政策的接受度
    5.3 小结
第六章 利益冲突格局下民勤县环境政策传播困境及对策
    6.1 利益冲突格局下民勤县环境政策传播困境
        6.1.1 变迁的环境政策导向与落后的民众环境意识不匹配
        6.1.2 “理性经济人”角色导致利益冲突
        6.1.3 农村政策传播的特殊性限制传播效果
    6.2 利益冲突格局下民勤县环境政策传播对策分析
        6.2.1 增强环境宣传,提高群众环境意识
        6.2.2 优化环境政策传播模式,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
        6.2.3 重塑多元主体间的关系,改善环境传播环境
        6.2.4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夯实环保基础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9)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10)框架理论视域下我国报纸对网络游戏的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框架理论的研究
        1.3.2 关于游戏报道的研究
        1.3.3 文献评析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问题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网络游戏媒介形象建构研究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1 网络游戏的概念
        2.1.2 框架理论
        2.1.3 媒介形象
    2.2 框架理论与媒介形象之建构
    2.3 我国网络游戏发展历程及传播特点
        2.3.1 我国网络游戏的发展历程
        2.3.2 网络游戏的传播特点
第3章 我国报纸媒体网络游戏报道的框架分析
    3.1 框架分析的设计与实施
        3.1.1 目标时间选取
        3.1.2 目标媒体选取
        3.1.3 数据采集
        3.1.4 框架类目制定
        3.1.5 信度检验
    3.2 网络游戏报道的框架分析结果
        3.2.1 报道数量
        3.2.2 报道议题
        3.2.3 地域分布
        3.2.4 报道体裁
        3.2.5 呈现形式与报道篇幅
        3.2.6 消息来源
        3.2.7 报道倾向
    3.3 网络游戏报道的框架特点总结
第4章 框架理论视域下网络游戏媒介形象呈现
    4.1 时间段划分及Rost内容挖掘工具运用说明
        4.1.1 时间段划分
        4.1.2 Rost内容挖掘工具运用说明
    4.2 网络游戏媒介形象总结
        4.2.1 2000-2005年:电子海洛因,危害社会
        4.2.2 2006-2015年:经济新引擎,中国创造
        4.2.3 2016-2019年:文化排头兵,爱恨交织
    4.3 我国报纸媒体中网络游戏媒介形象变迁的原因
        4.3.1 国家政策的管理与扶持
        4.3.2 商业利益冲抵消极危害
        4.3.3 游戏玩家的祛魅与正名
第5章 网络游戏媒介形象建构的思考与建议
    5.1 网络游戏媒介形象建构存在的问题
        5.1.1 模式固化,缺乏深入报道
        5.1.2 信源单一,民间话语缺失
        5.1.3 滥用标签,媒体报道污名化
    5.2 网络游戏媒介形象建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媒体报道的非平视现象
        5.2.2 道德恐慌的社会遗存影响
        5.2.3 眼球经济消解新闻专业主义
    5.3 重塑网络游戏媒介形象的传播学新视角
        5.3.1 网络游戏的娱乐功能和审美价值
        5.3.2 狂欢理论下网络游戏对主流文化的互补
        5.3.3 网络游戏对感觉统合的锻炼
    5.4 网络游戏媒介形象建构的优化路径
        5.4.1 媒体层面:客观真实报道,深化意义生产
        5.4.2 主体层面:消解负面效应,重构美育形象
        5.4.3 受众层面:提升媒介素养,摒弃主观偏见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四、经济新闻报道≠经济效益(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人民日报》转基因议题新闻框架分析(1988-2020)[D]. 成钰. 西北大学, 2021
  • [3]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D]. 魏兵.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4]媒体融合视域下《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构建路径研究[D]. 梁辰.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5]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生产研究 ——以“抖音”为例[D]. 冯博博.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6]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与路径 ——以8家互联网企业为例[D]. 夏燕. 暨南大学, 2020(04)
  • [7]融媒体环境下一个省级涉农纸媒的转型思考 ——对《安徽日报农村版》的考察(2018-2019)[D]. 钱锦. 安徽大学, 2020(08)
  • [8]利益冲突格局下民勤县环境政策传播研究[D]. 张玉洁. 兰州大学, 2020(01)
  • [9]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10]框架理论视域下我国报纸对网络游戏的形象建构研究[D]. 余奕.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经济新闻报道≠经济效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