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ALT升高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

妊娠期ALT升高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

一、妊娠期ALT增高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赵悦淑,王梦玲,王蕊,于硕,张小安,崔世红[1](2021)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生化指标变化及新生儿体重差异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患者多项血生化指标水平变化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确诊并分娩的HDP孕妇678名作为研究组,选取该院同期分娩的700名正常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按照患病严重程度将HDP患者分为妊娠期高血压、轻度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三个亚组,比较各亚组患者血生化指标水平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结果 HDP组患者血液中血小板数目(PLT)、血红蛋白(HB)和总蛋白(TP)、红细胞压积(HCT)、血清游离雌三醇中位数倍数(u E3MOM)值均低于对照组,且随病情严重程度加重而递减(P<0.05);而血浆D-二聚体、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值在HDP组中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病情严重程度加重含量逐渐增加(P<0.05);各亚组间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体重在HDP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病情严重程度加重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 HDP患者多项血生化指标水平较正常孕妇存在较大差异,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评估疾病进展的重要辅助指标;且HDP是新生儿出生体重的重要影响因素,应积极治疗阻断疾病进展,选择合适的分娩时机,降低HDP对新生儿的不良影响。

王庆文[2](2021)在《孕期膳食铜摄入量对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太原市孕妇每日来源于不同种类食物的铜元素摄入量及铜元素摄入总量,检测孕妇血浆铜水平,探讨铜元素摄入量与孕妇血浆铜水平的关系;探讨孕期膳食铜元素摄入水平及各类富铜食物对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影响,为根据地域膳食特点,指导孕妇合理膳食,减少铜摄入不足对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影响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期间,选取某医院396对母婴对纳入研究。以面对面填写调查表的形式,收集记录孕妇基本人口学特征信息、孕期各类食物摄入频率和摄入量情况,并采集孕妇空腹静脉血。随访至娩出新生儿,记录新生儿出生体重、性别和胎龄信息。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检测孕妇血浆铜元素含量。采用Epidata3.1软件对调查表进行平行双录入,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24.0软件,多组间方差分析或两组间t检验,Kruskal-Wallis H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Spearman秩相关作变量间关联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用于出生体重影响因素分析,用相对危险度(RR)表示孕期铜元素摄入不足对胎龄和胎龄别体重的影响。结果:1.孕妇膳食铜元素摄入情况396名孕妇平均每日铜元素摄入量中位数为1.620mg,四分位数间距为1.268mg~2.215mg。共6.31%(25人/396人)的孕妇存在膳食铜元素摄入量不足,其中孕早期未达推荐摄入量的孕妇占6.30%(15人/240人);孕中期未达推荐摄入量的孕妇占6.40%(10人/156人)。来源于前5位含铜食物的每日铜元素摄入量中位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谷类:0.615(0.430~0.904)mg,坚果类:0.167(0.003~0.412)mg,蔬菜类:0.166(0.083~0.249)mg,豆类:0.129(0.043~0.091)mg,水果类:0.120(0.060~0.180)mg。经Mann-Whitney U检验,每日铜元素摄入量不足的孕妇对该5类食物的铜元素摄入量均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膳食铜元素摄入量与孕妇血浆铜含量的关系孕妇血浆铜含量为1.278mg/L(1.034mg/L~1.558mg/L)。经Spearman秩相关性检验,孕妇每日铜元素总摄入量与孕期血浆铜含量之间相关性未见明显的统计学意义(r=0.072,P=0.172)。但来源于豆类食物的每日铜元素摄入量与孕妇血浆铜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r=0.117,P=0.026),提示来源于豆类食物的铜摄入量越高,孕妇血浆铜水平越高。3.膳食铜元素摄入量与新生儿出生结局指标(1)新生儿出生体重396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297.02±416.027)g,在正常范围内的人数占92.2%(365人),低出生体重儿占3.3%(13人),巨大儿占4.5%(18人)。经方差分析,孕前BMI值<18.5kg/m2、18.5kg/m2~23.9kg/m2、≥24kg/m2三组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依次递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45,P=0.049)。以出生体重作为因变量(Y),将孕期血浆铜含量、来源于各类食物的每日铜元素摄入量为自变量(X)引入多重回归,建立多重回归方程。结果提示孕期来源于蛋类食物的铜每日摄入量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β’=0.132,P<0.001)。尚未发现母亲血浆铜和来源于其他几类食物的每日铜元素摄入量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影响(P>0.05)。(2)胎龄396例新生儿中,早产儿占3.8%(15例),早期产儿占26.8%(106例),足月儿人数最多,占66.2%(262例),过期产儿占3.0%(12例)。经Mann-Whitney U检验,男婴、女婴的胎龄组别构成比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990,P=0.003)。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191例男婴中,母亲孕期来源于坚果类、蔬菜类食物的每日铜元素摄入量与胎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154,P=0.042,r=0.151,P=0.038);与摄入正常组相比,摄入不足组发生早期产出生结局的相对危险度(RR)为0.550(95%CI:0.157~1.931),尚未发现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205例女婴中,母亲孕期的每日铜元素总摄入量和来源于5类食物的每日铜元素摄入量与胎龄之间的相关性未见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与摄入正常组相比,摄入不足组发生早期产出生结局的相对危险度(RR)为0.868(95%CI:0.305~2.474),尚未发现统计学意义。(3)胎龄别体重396例新生儿中,小胎龄儿占5.8%(23例),适于胎龄儿占87.3%(345例),大胎龄儿占6.8%(27例)。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每日铜元素总摄入量、来源于前5类食物的每日铜元素摄入量与胎龄别体重之间的相关性未见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与摄入正常组相比,摄入不足组发生娩出小于胎龄儿的相对危险度(RR)为0.715(95%CI:0.101~5.061),发生娩出大于胎龄儿的相对危险度(RR)为1.807(95%CI:0.586~5.576),尚未发现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次研究发现共有6.31%的孕妇存在每日铜元素摄入水平不足。铜元素的主要膳食来源为:谷类、坚果、蔬菜、豆类、水果。尚未发现膳食铜元素总摄入量与孕妇血浆铜含量存在关联,但是增加豆类食物的摄入量可以增加孕妇血浆铜含量。2.研究发现来源于蛋类食物的铜元素每日摄入量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来源于坚果类、蔬菜类食物的铜元素每日摄入量与男婴胎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3.建议本地女性孕期应增加水产类、肉类、豆类等富铜食物的摄入,同时加强平衡膳食宣教,以保证孕期每日铜摄入量充足。

朱迪[3](2021)在《某社区孕妇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妊娠并发症与新生儿生长发育状况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与新生儿生长发育状况之间的关系。讨论不同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妊娠期糖尿病患病情况、妊娠期高血压患病情况分别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和重量指数(Ponderal index,PI)的影响。为有针对性的开展孕前和孕期营养指导,改善妊娠结局和预防新生儿生长发育异常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数据来源于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山东省日照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档管理的1464名孕妇及其新生儿。依照所收集的信息,分析并比较研究人群的基本情况,分类变量采用构成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应用卡方检验;定量变量采用均值±标准差(x±s)进行描述,应用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选择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分布的第10、50和90百分位点,探讨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和PI之间的关联并识别非线性关系。对于存在的线性关系,进行线性回归讨论剂量反应关系;对于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则选择非线性分析方法寻找可能存在的阈值。将孕前体质指数(正常体重、低体重、超重、肥胖)、孕期增重(增重适宜、增重不足、增重过量)、妊娠期糖尿病(是、否)、妊娠期高血压(是、否)、出生体重(适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出生身长(适宜、较短、较长)及PI(适宜、较低、较高)进行分类,应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妊娠期糖尿病患病情况、妊娠期高血压患病情况对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及PI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双侧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464个母子对。孕前正常体重、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的孕妇分别占66.12%、9.49%、19.19%和5.20%。孕期增重适宜、不足和过量的孕妇分别占46.24%、37.23%和16.53%,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占11.82%,妊娠期高血压的孕妇占3.42%。2、男性新生儿占52.94%,女性新生儿占47.06%。适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和大于胎龄儿分别占77.12%、5.94%和16.94%。适宜身长、较短身长和较长身长分别占89.55%、3.96%和6.49%。适宜PI、较低PI和较高PI分别占76.37%、5.67%和 17.96%。3、孕前体质指数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及PI的关系分析:孕前体质指数与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及PI之间呈线性关系(P非线性趋势检验>0.05)。孕前体质指数与出生体重呈正相关,即随着孕前体质指数的增高,出生体重也增加(β=0.04,P<0.01);孕前体质指数与出生身长呈正相关,即随着孕前体质指数的增高,出生身长也增加(β=0.09,P<0.01);孕前体质指数与PI呈正向相关,即随着孕前体质指数的增高,新生儿PI也增高(β=0.13,P<0.01)。4、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及PI的关系分析.:孕期增重与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及PI之间呈线性关系(P非线性趋势检验>0.05)。孕期增重与出生体重呈正相关,随着孕期增重的增加,出生体重也增加(β=0.02,P<0.01);孕期增重与出生身长呈正相关,随着孕期增重的增加,出生身长也增加(β=0.05,P<0.01);孕期增重与PI呈正相关,随着孕期增重的增加,PI也增加(β=0.07,P<0.01)。5、孕前体质指数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及PI的影响:与适于胎龄儿相比,以孕前正常体重的孕妇为参照组,孕前低体重是大于胎龄儿的保护因素(OR=0.34,95%CI:0.15~0.75),肥胖是大于胎龄儿的危险因素(OR=1.99,95%CI:1.16~3.42);但孕前体质指数对新生儿出生身长无影响;与适宜PI组相比,以孕前正常体重的孕妇为参照组,孕前超重和肥胖是较高PI的危险因素(OR=1.66,95%CI:1.17~2.35 和 OR=2.46,95%CI:1.40~4.31)。6、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及PI的影响:与适于胎龄儿相比,以孕期增重适宜的孕妇为参照组,孕期增重过量是大于胎龄儿的危险因素(OR=1.87,95%CI:1.30~2.68);与适宜身长组相比,以孕期增重适宜的孕妇为参照组,孕期增重过量是较短出生身长的保护因素(OR=0.19,95%CI:0.04~0.81);但孕期增重对新生儿PI无影响。7、妊娠期糖尿病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及PI的影响:与适于胎龄儿相比,以非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为参照组,患有妊娠期糖尿病是大于胎龄儿的危险因素(OR=1.54,95%CI:1.05~2.25);与适宜身长组相比,以非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为参照组,患有妊娠期糖尿病是较长出生身长的危险因素(OR=1.99,95%CI:1.19~3.32);但妊娠期糖尿病对新生儿PI无影响。8、妊娠期高血压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及PI的影响:与适于胎龄儿相比,以非妊娠期高血压的孕妇为参照组,患有妊娠期高血压是小于胎龄儿的危险因素(OR=3.20,95%CI:1.35~7.63);与适宜身长组相比,以非妊娠期高血压的孕妇为参照组,患有妊娠期高血压是较短出生身长的危险因素(OR=4.07,95%CI:1.64~10.14);但妊娠期高血压对新生儿PI无影响。结论1.本研究发现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及PI之间均呈正向线性相关。2.孕前低体重是大于胎龄儿的保护因素,肥胖是大于胎龄儿的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是较高PI的危险因素。孕期增重过量是大于胎龄儿的危险因素,是较短出生身长的保护因素。3.妊娠期糖尿病是大于胎龄儿的危险因素,是较长出生身长的危险因素。妊娠期高血压是小于胎龄儿的危险因素,是较短出生身长的危险因素。4.应提高重视程度,加强一级和二级预防,早期诊断和及时管理,针对高危妇女及其新生儿制定干预措施,以减少不良围产期结局。

李姝欣[4](2021)在《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围产结局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HDP是全球范围内母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若不能及时辨判、干预,会对母儿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目前HD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清晰阐明,已有研究表明孕前BMI肥胖及孕期体重增加不良是HDP的独立危险因素,已有较多关于孕前BMI和GWG与母婴不良妊娠结局的研究,但是针对HDP孕妇的研究结果很少。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通过对临床病例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试图分析孕前BMI和GWG对HDP孕妇母婴结局的影响,以指导HDP孕妇进行孕前BMI及GWG管理以改善HDP母婴妊娠结局。研究资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间诊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及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排除双胎及多胎、孕前严重心、肝、肾功能疾病、血液系统及免疫系统疾病、子宫畸形等共计520例病例,胎儿死亡27例,新生儿共493例活产新生儿。根据WHO的BMI分类将本研究中的520例HDP孕妇分为4组,分别是孕前BMI过低组(BMI<18.5kg/m2)、孕前BMI正常组(18.5≤BMI<24.9kg/m2)、孕前BMI超重组(25≤BMI<29.9kg/m2)、孕前BMI肥胖组(BMI≥30kg/m2)。根据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Medicine,IOM)修订的GWG标准:孕前BMI过低的GWG为12.518.0kg,孕前BMI正常GWG为11.516.0kg,孕前BMI超重为7.011.5kg、孕前BMI肥胖为5.09.0kg。将GWG分为3组,达到IOM标准的定义为GWG正常组,未达到IOM标准的为GWG过少组,超过美国IOM标准的为GWG过多组。以不同孕前BMI或GWG分组。1、比较HDP发病率、疾病分类、以及BMI及GWG分布情况。2、以不同孕前BMI及GWG分组,分别比较HDP孕产妇的一般情况、孕产史、孕期并发症/合并症、妊娠结局、新生儿的出生情况、活产新生儿的身高、体重、胎儿死亡的分析,住院化验。应用SPSS 23.0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P25,P75)表示,组间比较应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若表格资料期望数小于5,则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进行数据计算。当P<0.05是视为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年来HDP发病率有所增加,单胎孕妇HDP发病率也有所增加。2、单胎HDP中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率较高。3、不同BMI组之间孕次、产次、流产史、IVF、住院天数、GWG增长量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GWG组之间IVF、孕前BMI有统计学意义(P<0.05)。IVF的HDP孕妇有GWG过多的倾向。4、不同BMI组的HDP分类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GWG组的HDP分类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组组内均是子痫前期和重度子痫前期分布较多。BMI过少组及BMI过多组里子痫前期和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率均高于正常组。5、不同BMI组在妊娠期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血脂异常、合并其他内科疾病、胎膜早破、胎盘异常、胎位异常上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GWG组在早产、妊娠期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血脂异常、胎膜早破、胎盘异常、胎位异常、脐带异常上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不同BMI组在分娩孕周分布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GWG组在分娩孕周分布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GWG各组分娩孕周均主要集中于≥28周。7、不同BMI组在在产后出血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肥胖组产后出血率最高(P<0.05)。不同GWG组在分娩方式、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上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GWG的增加,剖宫产率呈增加趋势。8、不同BMI组在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胎儿的死亡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GWG组在新生儿窒息分类、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胎儿畸形上有的比较统计学意义(P<0.05)。9、不同BMI组及GWG组活产新生儿出生时的体重及身长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死亡的胎儿中88.89%经自然分娩,分娩时孕周在≤24周占66.67%,其中88.89%分娩体重<1500g。本研究中死亡胎儿分布的孕周全部小于33+6周,孕前BMI肥胖与胎儿死亡有相关性(P<0.05)。胎儿死亡与GWG过少有相关性(P<0.05)11、不同孕前BMI组在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血小板、BNP、D-二聚体、ALT、AST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D-二聚体、ALT、AST、TBA的值随BMI增加有增加趋势。白蛋白、血小板随BMI增加有下降趋势。12、不同GWG组在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血小板、BNP、D-二聚体、碱性磷酸酶、ALT上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WG正常组白蛋白、血小板最高,过少组的白蛋白、血小板最低。GWG过少组的乳酸脱氢酶、BNP、ALT、碱性磷酸酶中位数均高于其他两组。结论:(1)2019-2020年我院HDP发病率呈增长趋势。(2)单胎HDP孕妇发生孕前肥胖、GWG过多的可能性较大。(3)孕前肥胖的单胎HDP孕妇发生GWG过多可能性较大。(4)单胎HDP孕妇中孕前肥胖、GWG过多与HDP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5)单胎HDP孕妇中孕前超重或肥胖与HDP孕妇妊娠期合并症/并发症的发生存在相关性。(6)单胎HDP孕妇中孕前肥胖和GWG过多与孕妇产后出血的发生存在相关性。(7)单胎HDP孕妇中孕前低体重和GWG过少与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生存在相关性。(8)单胎HDP孕妇中孕前BMI和GWG与活产新生儿出生体重有相关性。(9)孕前肥胖和GWG过少与单胎HDP孕妇胎儿的死亡有相关性。(10)孕前BMI及GWG与单胎HDP孕妇的BNP和D-二聚体数值存在相关性。

马玲[5](2021)在《抗凝治疗在预防子痫前期及改善母儿结局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子痫前期高危孕产妇于孕12周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对预防子痫前期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预防子痫前期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规律产检直至分娩的子痫前期高危孕产妇(子痫前期病史、慢性高血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作为研究对象,将于孕12周开始口服阿司匹林(100mg)至入院准备分娩的孕妇作为观察组(100人),孕期未服用阿司匹林的孕妇作为对照组(93人),观察直至分娩结束,分析两组孕产妇妊娠结局、新生儿结局及实验室指标。结果(1)两组孕妇在年龄、孕次、产次及孕12周的血压、凝血功能、肝肾功及炎性指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子痫前期发生率、早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新生儿身长及出生体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分娩时的血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孕妇分娩时的ALT、AST、肌酐及白蛋白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组间分析:同一孕妇孕12周与分娩前ALT、AST无统计学意义,而分娩前的白蛋白低于孕1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时肌酐高于孕1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观察组分娩时PT和APTT时间延长,D-二聚体、血小板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观察组中以是否系子痫前期分为子痫前期组与非子痫前期组,孕12周及分娩时,子痫前期组PLR、NLR均高于非子痫前期组,子痫前期组PT、APTT较非子痫前期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观察组分娩前PCT、中性粒细胞、PLR、NLR、PRC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组间比较,同一孕妇分娩前PCT、中性粒细胞、PLR、NLR均低于孕1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子痫前期高风险孕妇,孕12周开始每日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可有效预防子痫前期、改善母儿结局;2、对于子痫前期高风险孕妇,孕12周预防性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不增加肝肾及凝血功能的损害;3、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是通过减少炎症因子、调节凝血功能等机制来预防子痫前期。

黄志琴[6](2021)在《乙肝感染孕产妇e抗原与病毒水平及抗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乙肝感染孕产妇不同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virus e Antigen,HBe Ag)状态和不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水平以及孕期是否抗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探讨HBe Ag状态与HBV DNA水平相关性,为临床实施综合性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产检并住院分娩的乙肝感染孕产妇共2735例,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共有1609例乙肝感染孕产妇及其新生儿纳入本研究。依据孕产妇乙肝两对半中血清HBe Ag状态,分为HBe Ag阴性组(n=1199)和HBe Ag阳性组(n=410)。在410例HBe Ag阳性孕妇中,依据HBV DNA水平,将HBV DNA<2×105IU/ml分为低病载组(n=64),HBV DNA≥2×105IU/ml分为高病载组(n=346);依据孕期是否服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抗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n=292)和对照组(n=118)。收集并记录孕产妇基本临床资料、妊娠期相关检验结果、妊娠期并发症和新生儿结局等相关病例资料。运用SPSS 26.0软件和Empower Stats软件对不同分组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分析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1.乙肝感染孕产妇不同HBe Ag状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比较HBe Ag阳性组与阴性组孕产妇的基本临床资料,两组孕产妇比较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次、产次、分娩方式、剖宫产史和孕期抗病毒治疗等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HBe Ag阳性组孕产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发生率高于HBe Ag阴性组(5.37%vs.3.09%,P<0.05)。多因素分析仍提示HBe Ag阳性是ICP的危险因素(OR=1.89,95%CI1.07~3.35)。HBe Ag阳性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均值小于阴性组(3.13±0.43 vs.3.20±0.45,P<0.05),两组比较其他新生儿结局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Be Ag阳性组孕产妇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异常率高于阴性组(14.39%vs.5.92%),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异常率高于HBe Ag阴性组(9.02%vs.2.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 Ag阳性组乙肝感染孕产妇孕中期检测HBV DNA载量均值高于阴性组(7.01±1.76log10IU/ml vs.2.53±0.98log10IU/ml),HBe Ag阳性组在HBV DNA高载量(≥2×105IU/ml)水平占比高于阴性组(84.39%vs.2.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Be Ag阳性乙肝感染孕产妇不同HBV DNA水平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比较低病载组和高病载组孕产妇的基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病载组孕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HDP)发生率高于高病载组(9.38%vs.3.18%,P<0.05)。高病载组孕妇中抗病毒治疗比例高于低病载组(77.46%vs.37.50%),调整孕妇抗病毒治疗等相关变量后分析,显示HBV DNA载量与HBe Ag阳性孕产妇的妊娠结局无统计学关联。比较低病载组与高病载组的新生儿结局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病载组孕产妇检测ALT异常率、AST异常率均高于低病载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HBe Ag阳性乙肝感染孕产妇抗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孕产妇的基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HD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74%vs.7.63%,P<0.05),多因素分析中仍提示抗病毒治疗是HDP的保护因素,抗病毒治疗与HDP风险降低具有统计学关联(OR=0.28,95%CI0.08~0.9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并未增加其他妊娠期并发症和新生儿不良结局风险。比较两组分娩前检测HBV DNA载量,治疗组HBV DNA水平低于对照组,且治疗组的HBV DNA下降水平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治疗组检验指标进行组内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孕产妇治疗后ALT、TBA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后ALT异常率、AST异常率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血清肌酐(creatinine,Cr)、尿素(Urea)、尿酸(uric acid,UA)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治疗后UA异常率高于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Be Ag阳性会增加乙肝感染孕妇ICP发生风险,HBe Ag阳性对孕期ICP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作用。2.HBe Ag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HBV DNA复制水平,尤其是高病毒载量水平,在检测技术有限的基层医院,可通过HBe Ag检测来初步判断HBV复制情况和母婴传播风险,协助评估孕期抗病毒治疗指征。3.孕期TDF抗病毒治疗可降低乙肝感染孕产妇发生HDP的风险,母婴安全性良好,此外,孕期服用TDF抗病毒治疗不仅可显着降低HBV DNA载量,还可改善孕期肝功能。

王凯瑾[7](2021)在《吉林省汉族0~3天足月新生儿血细胞分析和常用生化项目参考区间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实验室项目参考区间是临床评估和决策的重要工具,也是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已经发布多项成人和儿童参考区间的行业标准,尚未覆盖新生儿期。新生儿处于生长发育初期,生理状态和疾病谱都显着有别于儿童和成人,故基于成人或儿童建立的参考区间难以准确解释新生儿检测结果。在疾病诊断和健康评估时,血细胞分析和生化项目检测最为常用。二者广泛应用于器官功能评价、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病情进展监测和预后判断。本研究旨在建立足月新生儿血细胞分析和常用生化项目参考区间,为新生儿疾病诊疗提供准确的实验室依据。方法:本研究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招募汉族足月新生儿为参考人群,经问卷调查、孕妇产程病历资料查阅、新生儿体格发育评估,共纳入195例0~3天健康足月儿为参考个体。应用SYSMEX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VITROS 5600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测定血细胞参数和26项常用生化项目。参考人群按分娩方式、性别、日龄划分亚组,综合3-level nested ANOVA和LMS拟合曲线判断区间分组,通过非参数法或鲁棒法计算参考限。使用多元回归分析评估各指标测定值与个体因素(分娩方式、性别、日龄、出生体重和胎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95例参考个体(男104例,女91例),不同日龄的分娩方式、性别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2)0~3天足月新生儿血细胞参数在不同分娩方式、性别、日龄间均无显着差异,可建立共同的参考区间。WBC、NE、LY、MO、EO计数在出生后第一天有轻微上升趋势,其它指标变化较小。血细胞参数与分娩方式、性别、日龄、出生体重和胎龄无相关性。3)0~3天足月新生儿26项常用生化项目均无性别差异。K、P和BUN在不同分娩方式间存在微小差异。血清Fe、BUN、Cr、UA、TCHO和TG存在显着的日间差异,应按日龄建立参考区间。血清P、TIBC、ALT、ALP浓度与出生体重相关,ALT、CK、TP浓度与胎龄相关。结论:1)足月新生儿出生后3天内,血清Fe、TCHO、TG浓度明显升高,BUN、Cr、UA浓度明显降低,血细胞参数和其他生化项目变化较小或无变化。2)新生儿血细胞分析和生化项目检测受多种生理因素影响,日龄是部分生化项目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所有项目均与性别无关,部分生化项目浓度与分娩方式、胎龄、出生体重呈弱相关。3)本研究建立的0~3天足月新生儿参考区间与成人和其他研究中新生儿的参考区间存在差异。

杨青青[8](2021)在《替诺福韦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文中提出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已造成全世界数亿人感染,数百万人死亡,由此引发的肝脏疾病是全球第七大致死原因。母婴传播(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MTCT)是乙肝流行的主要来源,对其进行阻断预防可有效减少婴幼儿乙肝感染率。世界卫生组织提议到2030年彻底消除病毒性肝炎,为早日实现这一宏图,必须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MTCT途径。虽然目前对新生儿进行免疫防护可显着降低了乙肝感染率,阻断母婴传播,但仍有部分婴儿免疫失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母体携带的高病毒载量。替诺福韦(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是高病毒血症孕妇的首选用药。近年来,一些临床研究评估了TDF在乙肝孕妇中应用的效果和安全情况,然而结论尚未统一。因此,我们将对这一主题的相关基础研究进行评价,分析TDF在乙肝孕妇中应用的实际情况。目的:分别从婴儿和母亲两个方面系统评价TDF预防高病毒载量乙肝患者MTC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从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Medline、Ovid、Embase、CALIS外文期刊网和Clinical Trials.gov等外文数据库中检索从建库起始至2021年3月1日使用TDF预防控制HBV母婴传播的观察性研究或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纳入的对象包括使用TDF治疗的高病毒血症的慢性乙肝患者和经安慰剂治疗或未经治疗的对照患者。两名研究员通过阅览论文标题和摘要,快速剔除不符合标准的文献,后仔细阅读全文再次筛选,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以及数据提取。选择适当的效应模型后以Rev Man5.3和stata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的7篇文献包括894名慢性乙肝患者(TDF组425名,对照组469名)和951名婴儿(TDF组433名,对照组478名)。(1)婴儿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TDF组婴儿的MTCT率明显下降(RR:0.21,95%CI:0.11-0.40)/(RR:0.24,95%CI:0.13-0.44),婴儿出生时HBV-DNA阳性率也显着降低(RR:0.19,95%CI:0.11-0.34)。(2)母亲有效性:母亲HBV-DNA阳性率被明显抑制(RR:34.85,95%CI:16.72-72.60)。(3)婴儿安全性:TDF组婴儿相较于对照组而言更易发生轻度不良反应事件(RR:2.06,95%CI:1.21-3.51),但对不良反应分类统计后发现头痛、发烧、黄疸、皮肤异常等症状都不存在差异性(p>0.05)。而重度不良反应事件、低出生体重、先天异常情况、早产率在两组间不存在差异(p>0.05)。分析结果表明TDF组婴儿出生时体重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10,95%CI:-0.18,-0.02,p=0.01),但婴儿出生半年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婴儿的身长和头围一直没有表现出差异性(p>0.05)。(4)孕妇安全性:相比对照组,TDF组母亲CK升高(RR:9.59,95%CI:1.21-75.85)。此外,两组母亲胃肠道症状发生率也有显着差异(RR:4.75,95%CI:1.53-14.69),而其他不良反应事件、剖宫产率、妊娠期疾病的发生率在两组中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目前的证据表明,在高病毒载量的乙肝孕妇中应用TDF可以有效降低MTCT率以及母亲HBV-DNA阳性率,且不会妨碍婴儿子宫内发育,也不会影响出生后1年内生长发育,也不会增加婴儿和母亲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风险。围产期进行TDF治疗能够有效安全地预防慢性乙肝患者的母婴传播。

毛郑霞[9](2021)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控制水平对新生儿糖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作为妊娠期最常见的代谢合并症,其子代易发生新生儿糖代谢异常。糖化血红蛋白A1c(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 A1c)和果糖胺(fructosamine,FMN)作为反映既往一段时间血糖累积暴露水平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GDM孕妇血糖控制水平的监测。本研究以GDM孕妇分娩前Hb A1c和FMN分别作为分娩前长期(2-3月)和短期(2-3周)的血糖累积暴露指标,研究GDM孕妇分娩前血糖控制对新生儿糖代谢及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09.01-2021.1.31于我院分娩的GDM孕妇及其所分娩新生儿,回顾GDM孕妇及其新生儿于我院的住院及门诊资料,收集孕妇分娩前1周内测定的Hb A1c值及分娩前3天内测定的FMN值作为暴露因素。由于FMN主要与血浆白蛋白结合,受血浆白蛋白水平影响较明显,故本研究以分娩前与FMN同时测定的血浆白蛋白(Plasma albumin,ALB)来校正,以两者百分比值(FMN/ALB*%)FMNALB作为GDM孕妇分娩前2-3周血糖累积暴露水平的指标。同时收集新生儿分娩后未开奶前的初始血糖值及生后3天内血糖值、出生体重等作为结局指标。采用Pearson及Spearman相关分析GDM孕妇分娩前Hb A1c、FMNALB、新生儿初始血糖值等连续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采用t检验比较分娩前不同血糖控制水平的GDM孕妇间,其分娩的新生儿的初始血糖值及新生儿分娩后3天内血糖波动范围的差异;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分析GDM孕妇分娩前Hb A1c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线性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分析GDM孕妇分娩前Hb A1c及FMNALB与新生儿糖代谢异常、低血糖、糖不耐受及大于胎龄儿(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LGA)等不良代谢结局间的联系,以比值比(Odds Ratios,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来表示。结果:(1)GDM孕妇分娩前Hb A1c与新生儿初始血糖值呈负相关关系(r=-0.23,P<0.05),但分娩前FMNALB与新生儿初始血糖值间相关性无统计显着性;(2)与分娩前Hb A1c<6%的GDM孕妇相比较,Hb A1c≥6%的GDM孕妇,其新生儿初始血糖显着降低(2.8±1.3 vs 3.5±1.4,t=2.77,P<0.01),新生儿生后3天内血糖波动范围(3天内最高与最低血糖值之差)显着增加(3.7±1.8 vs 2.8±1.3,t=-2.65,P<0.05)。(3)GDM孕妇分娩前Hb A1c每增加0.1%,新生儿糖代谢异常的发生风险增加8%(a OR=1.08,95%CI1.02-1.15),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增加11%(a OR=1.11,95%CI 1.04-1.18),但糖不耐受发生风险未显着增加(a OR=0.99,95%CI 0.93-1.07);与分娩前Hb A1c<6%的GDM孕妇相比较,Hb A1c≥6%的GDM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糖代谢异常(a OR=2.87,95%CI 1.25-6.61)、低血糖(a OR=3.45,95%CI1.49-8.00)及糖不耐受(a OR=3.54,95%CI 1.06-11.82)的发生风险均显着增加。以FMNALB为分娩前短期血糖累积暴露指标,FMNALB≥75th百分位数的GDM孕妇,其所分娩新生儿糖代谢异常(a OR=2.50,95%CI 1.35-4.66)、低血糖(a OR=2.17,95%CI 1.16-4.09)及糖不耐受(a OR=1.74,95%CI0.81-3.74)的发生风险均增加;以FMNALB≥90th百分位数分组作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分娩前FMNALB≥90th百分位数的GDM孕妇,其分娩的新生儿发生糖代谢异常(a OR=5.66,95%CI 2.17-14.81)、低血糖(a OR=3.71,95%CI 1.48-9.31)及糖不耐受(a OR=2.15,95%CI 0.78-5.96)的风险同样增加;(4)GDM孕妇分娩前Hb A1c每增加0.1%,其所分娩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增加25g(95%CI 17-33,P<0.001),新生儿LGA的发生风险增加11%(OR 1.11,95%CI 1.05-1.17);与分娩前Hb A1c<6%的GDM孕妇相比较,Hb A1c≥6%的GDM孕妇,其所分娩新生儿LGA的发生风险显着增加(OR=4.13,95%CI 1.83-9.30);而GDM孕妇分娩前FMNALB水平与新生儿LGA的发生相关性不强。结论:(1)GDM孕妇分娩前血糖控制不良,其所分娩新生儿糖代谢异常的发生风险增加;(2)GDM孕妇分娩前Hb A1c及FMNALB对新生儿糖代谢异常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FMNALB仅能代表较短时间血糖暴露,对代谢结局的预测价值不如Hb A1c;(3)GDM孕妇Hb A1c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LGA的发生相关。

乔静静[10](2021)在《IMNT治疗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妊娠合并糖尿病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会对母婴近期及远期的健康带来一系列的风险。据统计我国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病率约为14.8%,至今为止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目前唯一有效的措施就是在妊娠期将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已经被许多学者推荐为各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础治疗方案,因此该研究将比较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Individualized 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IMNT)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差异,为IMNT治疗普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曲靖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选择2019年10月1日-2020年9月30日已被诊断为妊娠合并糖尿病并在本院分娩的具有完整分娩记录的641名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237名在妊娠期间接受IMNT治疗干预的孕妇纳入干预组,404名接受其他常规传统的孕妇纳入对照组。观察并记录干预组孕产妇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干预时间等基本信息,另外干预组及对照组孕妇的既往史、婚育史、个人疾病史、分娩前生化指标、妊娠期并发症及分娩结局等信息收集是通过医院的住院病历系统根据记录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信息进行检索并导出记录,将收集到信息建立数据库录入整理并分析。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控制因素,将产科质量评价的指标中与本研究相关的指标作为主要结局,其他妊娠合并症的发生率作为次要结局,分别对匹配前后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PSM前干预组孕产妇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孕期体重增长与对照组相比,两组间有明显差异;干预组与对照组妊娠期并发症合并心率不齐有明显差异(χ2=10.753,P=0.001);干预组中妊娠期并发症合并肝胆病变的患病率、羊水过少、羊水Ⅲ度污染、早产、产后出血、胎膜缺损、新生儿低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合并窒息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2)PSM后两组孕产妇在社会人口学特征、个人史、既往史、妊娠期血糖及其控制方面无明显差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在合并心率不齐、肝胆疾病、肾脏疾病、羊水量过少、羊水Ⅲ度污染、早产、新生儿低体重、新生儿10min Apgar评分、会阴Ⅰ度裂伤、合并窒息的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肝胆疾病的、早产、新生儿窒息风险分别为OR=0.227,95%CI:0.063-0.817;0R=0.595,95%CI:0.355~0.998;OR=0.101,95%CI:0.103~0.809。(3)PSM前后干预效果评价匹配前干预方式分别进入了以早产,出血,新生儿低体重,巨大儿,合并PIH,合并心率异常,合并肝胆疾病,羊水过多,羊水过少,羊水Ⅰ度、Ⅱ度、Ⅲ度污染,胎膜缺损,新生儿窒息为因变量的14个回归模型中;匹配后干预方式分别进入了除出血、羊水过多、胎膜缺损以外的其余妊娠合并症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中;此外,匹配后增加了以分娩方式和合并肾脏疾病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匹配前妊娠期孕妇合并肝胆疾病、新生儿窒息匹分别为 OR=0.265,95%CI:0.077~0.910、OR=0.187,95%CI:0.043~0.816;匹配后分别为 OR=0.227,95%CI:0.063~0.817;OR=0.101,95%CI:0.013~0.809;(4)不同干预时间比较孕中期干预组、孕晚期干预组孕产妇及新生儿部分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三组孕产妇出现并发肝胆疾病的率分别为1.8%、1.0%、6.1%;羊水过少率分别为3.7%、7.0%、13.7%;早产率分别为12.3%、17.2%、24.%;新生儿低体重出生率分别为4.4%、8.2%、14.7;巨大儿出生率分别为5.3%、13.3%、7.8%;会阴Ⅰ度裂伤率分别为16.7%、28.0%、52.5%;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 0.0%、1.0%、4.2%。[结论]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有效地均衡了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混杂因素,接受过IMNT治疗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部分母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另外,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产妇在妊娠期间胆囊结石、肾脏积水以及结石的患病值得引起注意。

二、妊娠期ALT增高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妊娠期ALT增高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生化指标变化及新生儿体重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收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研究组各亚组孕妇一般情况的比较
    2.2 对照组与研究组各亚组孕妇的血生化指标水平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
3 讨论

(2)孕期膳食铜摄入量对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伦理学原则
2 结果
    2.1 孕妇一般人口学特征描述
    2.2 孕妇膳食铜元素摄入及血浆铜含量分析
    2.3 新生儿出生结局
3 讨论
    3.1 膳食频率调查法和来源于食物中铜元素参考标准的确定
    3.2 孕期铜元素摄入情况和血浆铜含量
    3.3 膳食铜元素摄入量与出生结局
    3.4 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体内铜水平与妊娠期疾病和出生结局的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某社区孕妇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妊娠并发症与新生儿生长发育状况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见缩略语说明
1 前言
2 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围产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概述
    2.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分类、诊断
    2.3 子痫前期发病高危因素与发病机制
        2.3.1 高危因素
        2.3.2 发病机制
        2.3.3 HDP的治疗
        2.3.4 HDP的终止妊娠的时机、指征
        2.3.5 HDP的终止妊娠的方式
        2.3.6 产后及哺乳期血压的管理
    2.4 孕前体质指数与HDP相关
        2.4.1 孕前体质指数标准
        2.4.2 孕前体质指数对HDP的影响
        2.4.3 孕前BMI与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2.4.4 孕前BMI对胎儿的影响
    2.5 孕期体重增长与HDP相关
        2.5.1 孕期体重增长标准
        2.5.2 GWG对HDP的影响
        2.5.3 GWG对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2.5.4 GWG对胎儿结局的影响
    小结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及分组
    3.2 临床资料
        3.2.1 一般资料及孕产史
        3.2.2 孕期并发症及合并症
        3.2.3 母儿结局
    3.3 研究方法
    3.4 统计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2019-2020 年产科HDP资料的一般描述
        4.1.1 2019-2020 年间HDP、单胎HDP孕妇占比
        4.1.2 单胎孕妇 HDP 疾病分类构成比
        4.1.3 不同孕前BMI分类占比
        4.1.4 不同GWG分类占比
    4.2 不同孕前BMI组及GWG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4.2.1 不同孕前BMI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4.2.2 不同GWG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4.3 不同孕前BMI组及GWG组HDP分类比较
        4.3.1 不同孕前BMI组HDP分类比较
        4.3.2 不同GWG组HDP分类比较
    4.4 不同孕前BMI组及GWG组妊娠并发症/合并症比较
        4.4.1 不同孕前BMI组妊娠并发症/合并症比较
        4.4.2 不同GWG组妊娠并发症/合并症比较
    4.5 不同孕前BMI组及GWG组分娩孕周比较
        4.5.1 不同孕前BMI组分娩孕周比较
        4.5.2 不同GWG组分娩孕周比较
    4.6 不同孕前BMI组及GWG组分娩情况的比较
        4.6.1 不同孕前BMI组分娩情况的比较
        4.6.2 不同GWG组分娩情况的比较
    4.7 不同孕前BMI组及GWG组新生儿结局比较
        4.7.1 不同孕前BMI组新生儿结局比较
        4.7.2 不同GWG新生儿结局比较
    4.8 不同孕前BMI组及GWG组活产新生儿体重及身长的比较
        4.8.1 不同孕前BMI组活产新生儿体重及身长的比较
        4.8.2 不同GWG组活产新生儿体重及身长的比较
    4.9 不同孕前BMI及GWG组胎儿死亡情况分析
    4.10 不同孕前BMI组及GWG组化验检查比较
        4.10.1 不同孕前BMI组化验检查比较
        4.10.2 不同GWG组化验检查比较
第5章 讨论
    5.1 HDP的发生率
    5.2 HDP的构成情况
    5.3 HDP的孕前BMI及GWG分布情况
    5.4 不同孕前BMI及GWG组一般情况
    5.5 孕前BMI及GWG过多与HDP严重程度
    5.6 孕前 BMI、GWG 与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发生风险的相关性
    5.7 不同孕前BMI、GWG组分娩情况
        5.7.1 分娩孕周
        5.7.2 分娩方式
        5.7.3 产后出血
        5.7.4 新生儿结局
    5.8 活产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
    5.9 胎儿死亡分析
    5.10 不同孕前BMI及GWG组化验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5)抗凝治疗在预防子痫前期及改善母儿结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1.3 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测血压方法
        1.2.2 血指标的获取方法
        1.2.3 服药方法及停至时间
    1.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4.统计学处理
第2章 结果
    2.1 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的有效性
        2.1.1 两组孕妇一般情况比较
        2.1.2 两组孕妇子痫前期发生情况、妊娠结局比较
        2.1.3 两组新生儿结局比较
        2.1.4 两组孕妇孕12周及分娩前血压比较
    2.2 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的安全性
        2.2.1 两组孕妇孕12周及分娩前肝肾功能比较
        2.2.2 两组孕妇孕12周及分娩前凝血功能的变化
    2.3 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的可能作用机制
        2.3.1 观察组中子痫前期发生状况、炎性指标及凝血功能变化
        2.3.2 两组孕妇孕12周及分娩前炎性指标的变化
第3章 讨论
    3.1 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及研究现状
    3.2.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的有效性
    3.3 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的安全性
    3.4 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的可能作用机制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抗凝治疗在预防子痫前期及改善母儿结局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乙肝感染孕产妇e抗原与病毒水平及抗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5.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机制及阻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吉林省汉族0~3天足月新生儿血细胞分析和常用生化项目参考区间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参考区间研究内容及意义
    2.2 新生儿实验室检查的医学意义
    2.3 新生儿实验室项目参考区间的研究概况
    2.4 新生儿实验室项目参考区间的研究方法
    2.5 本研究完成的工作
第3章 0~3天健康足月儿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实验方法
        3.3.3 统计学方法
        3.3.4 研究路线
    3.2 结果
        3.2.1 参考个体一般资料
        3.2.2 血细胞分析结果与参考区间的建立
        3.2.3 血细胞分析参数与个体因素的相关性
        3.2.4 血细胞分析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3.2.5 新生儿血细胞分析区间结果的比较
    3.3 讨论
        3.3.1 新生儿血细胞分析的临床意义
        3.3.2 0~3天新生儿血细胞分析参数变化趋势分析
        3.3.3 影响新生儿血细胞分析参数的个体因素
        3.3.4 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的影响因素
    3.4 小结
第4章 0~3天健康足月儿常用生化项目参考区间的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实验方法
        4.1.3 统计学方法
        4.1.4 研究路线
    4.2 结果
        4.2.1 生化项目检测结果与参考区间的建立
        4.2.2 生化项目与个体因素的相关性
        4.2.3 生化项目之间的相关性
        4.2.4 新生儿生化项目参考区间的比较
    4.3 讨论
        4.3.1 新生儿生化检测的临床意义
        4.3.2 0~3天新生儿生化项目变化趋势分析
        4.3.3 影响新生儿生化项目的个体因素
        4.3.4 生化项目参考区间的影响因素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创新点与局限性
    6.1 创新点
    6.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替诺福韦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估
        1.3.1 文献筛选
        1.3.2 质量评估
    1.4 数据提取
    1.5 结局指标确定
        1.5.1 有效性结果评价指标
        1.5.2 安全性结果评价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1.6.1 软件及数据分析
        1.6.2 异质性检验及效应模型选择
        1.6.3 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估
    2.4 替诺福韦预防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有效性
        2.4.1 婴儿的有效性评价
        2.4.2 母亲的有效性评价
    2.5 替诺福韦预防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安全性
        2.5.1 婴儿的安全性评价
        2.5.2 母亲的安全性评价
    2.6 发表性偏倚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控制水平对新生儿糖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糖化血红蛋白与妊娠妇女母婴不良结局(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IMNT治疗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研究背景
    1.1 妊娠合并糖尿病相关定义
    1.2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病率
    1.3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1.4 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婴近、远期的影响
    1.5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规范化管理与治疗
    1.6 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概述
2.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问题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意义
3.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类型
    3.2 研究现场
    3.3 研究对象
    3.4 样本量
    3.5 研究方案
    3.6 效果评价指标
    3.7 指标收集
    3.8 资料分析
    3.9 质量控制
4.结果
    4.1 倾向性评分匹配前一般结果
        4.1.1 一般人口学特征结果描述
        4.1.2 个人史及既往史比较
        4.1.3 婚育史比较
        4.1.4 孕期血糖及其控制情况
        4.1.5 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
        4.1.6 多因素干预效果评价
    4.2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结果
        4.2.1 一般人口学特征结果
        4.2.2 个人史及既往史比较结果
        4.2.3 婚育史比较结果
        4.2.4 孕产妇血糖及其控制比较结果
        4.2.5 生化指标比较结果
        4.2.6 主要指标比较结局比较结果
        4.2.7 次要结局孕产妇指标比较
        4.2.8 次要结局胎儿指标比较结果
        4.2.9 次要结局新生儿指标比较结果
        4.2.10 多因素干预效果评价
    4.3 PSM前后干预效果比较
    4.4 不同干预时间结果比较
        4.4.1 不同干预时间OGTT结果
        4.4.2 不同干预时间的主要结局指标结果
        4.4.3 不同干预时间次要结局孕产妇指标结果
        4.4.4 不同干预时间次要结局胎儿指标结果
        4.4.5 不同干预时间的新生儿并发症结果
5.讨论
    5.1 IMNT与孕产妇并发症
        5.1.1 IMNT治疗对早产率的影响
        5.1.2 IMNT治疗对母体心率异常的影响
        5.1.3 IMNT治疗对母体合并肝胆病症的影响
        5.1.4 IMNT治疗对母体合并肾脏病症的影响
        5.1.5 IMNT治疗对羊水量与羊水性质的影响
    5.2 IMNT与新生儿并发症
        5.2.1 IMNT治疗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
        5.2.2 IMNT治疗对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
    5.3 IMNT治疗对其他并发症的影响
    5.4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的应用
6.本研究的局限性
7.结论
8.建议
    8.1 对IMNT的实施方案制定指南或共识
    8.2 加强多学科、多中心的交流
    8.3 增强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对IMNT的认识并推广实施
    8.4 加强IMNT实施过程中的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1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2 妊娠合并糖尿病管理宝典
附录3 糖尿病饮食处方
附录4 膳食日志及血糖测量表
附录5 信息记录
附录6 PSM匹配过程及结果
综述 真实世界研究在围产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妊娠期ALT增高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生化指标变化及新生儿体重差异分析[J]. 赵悦淑,王梦玲,王蕊,于硕,张小安,崔世红.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21(07)
  • [2]孕期膳食铜摄入量对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影响[D]. 王庆文. 山西医科大学, 2021
  • [3]某社区孕妇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妊娠并发症与新生儿生长发育状况关系的研究[D]. 朱迪. 山东大学, 2021(12)
  • [4]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围产结局的影响[D]. 李姝欣. 吉林大学, 2021(01)
  • [5]抗凝治疗在预防子痫前期及改善母儿结局的临床研究[D]. 马玲.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6]乙肝感染孕产妇e抗原与病毒水平及抗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D]. 黄志琴. 广州医科大学, 2021
  • [7]吉林省汉族0~3天足月新生儿血细胞分析和常用生化项目参考区间的建立[D]. 王凯瑾. 吉林大学, 2021(01)
  • [8]替诺福韦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D]. 杨青青.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9]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控制水平对新生儿糖代谢的影响[D]. 毛郑霞.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10]IMNT治疗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研究[D]. 乔静静.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妊娠期ALT升高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