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血浆代用品血液稀释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马淑敏,张析哲,孙义[1](2012)在《血液稀释联合局部亚低温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血液稀释联合局部亚低温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S)、局部亚低温组(MH)、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组(NH)和局部亚低温联合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组(MHNH),每组10只。血液稀释后3h处死大鼠,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100B的浓度,采用干湿重法测定大脑半球的含水量,应用电镜观察脑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结果与I/S组比较,其他3组大鼠血清S-100B浓度、脑含水量明显下降(P<0.05),MHNH组最低,皮质神经元损伤最轻。结论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联合局部亚低温后大鼠血清S-100B的浓度明显下降,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有保护作用。
赵紫玉,薛荣亮,吕建瑞,高静,吴刚,李伟,薛丽,雷晓鸣,延育强[2](2012)在《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时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ANH)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280~320 g,50~60 d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12),假手术组(S组)仅游离暴露双侧椎动脉及颈总动脉;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ANH组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备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ANH组于灼烧双侧椎动脉后24 h实施ANH,经股动脉放血(经10 min),放血的同时股静脉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ANH结束后10 min时夹闭双侧颈总动脉5 min。于再灌注24 h时,处死大鼠,取脑组织,分离海马,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Apaf-1 mRNA及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和ANH组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率升高,海马组织Apaf-1 mRNA及caspase-3mRNA表达上调(P<0.01);与I/R组比较,ANH组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率降低,海马组织Apaf-1 mRNA及caspase-3 mRNA表达下调(P<0.01)。结论 ANH可抑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时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其机制与下调.Apaf-1及caspase-3表达有关。
吕淼淼[3](2007)在《两种胶体血液稀释对患者血清电解质和血浆组胺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近年来,异体输血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不断增多,其中病毒感染引发的肝炎、爱滋病等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新世纪我国进一步面临血源短缺和输血后严重感染等严峻形势,因此如何节约用血是当代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血液保护方法,其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减少血液污染,比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ANH)更具优越性,临床应用逐渐增多。但目前国内尚缺乏有关AHH的系统基础研究,其安全性和节约用血的有效性也需进一步探讨。6%羟乙基淀粉液(HES)是临床广泛应用的新一代人工胶体,扩容效果好,维持循环稳定时间长,输注后能明显改善微循环灌注和组织氧供,并具有独特的毛细血管渗漏封闭效应,是目前血液稀释和容量治疗较理想的血浆代用品。4%琥珀酰明胶具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增加组织细胞的氧运输,不干扰交叉配血,不影响凝血功能,且体内存留时间短等优点,因此临床上广泛用于液体治疗和术前血液稀释。但仍有报道引起类过敏反应。本课题主要针对术前AHH对血清电解质的影响以及类过敏反应发生的有关问题,以胸外、普外择期大手术病人为对象,分组用羟乙基淀粉液和琥珀酰明胶进行轻度高容量血液稀释,观察并记录用两种胶体行AHH时对血液动力学、血清电解质以及血浆组胺的影响,旨在探讨用两者在围手术期对病人行术前AH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合理应用AHH避免其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病例选择及分组:选择胸外、普外择期手术40例志愿者(男28例,女12例,年龄18-60岁之间,其中食管癌根治手术25例,胃癌根治手术15例),HCT≥35%,HB>110g/l。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人。A组(琥珀酰明胶组)输注琥珀酰明胶15ml·kg-1;B组(羟乙基淀粉液组)输注羟乙基淀粉液15ml·kg-1。AHH方法:麻醉诱导前15分钟开始行AHH,所有病人行AHH所需液体均以15ml·kg-1的剂量、25~30ml·min-1的速度,在30分钟内完成AHH,以等量的晶体和胶体液补充术中出血和尿液及创面水分的蒸发量(约为6~15ml·kg-1)。估计术中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30%时输入浓缩红细胞。两组病人全麻诱导和维持药物相同。检测指标:术中连续监测心率(Heart Rate,HR)、心电图(Electrocardiogam,ECG)、平均动脉压(Mean Arteial Pressure,MAP)等指标,并与AHH前(T1),开始AHH后5分钟(T2),开始AHH后30分钟(T3),完成AHH后30分钟(T4),完成AHH后1小时(T5),完成AHH后3小时(T6)分别采集静脉血,分别检测:①血常规:HCT的变化;②血清电解质Na+、K+、Ca2+、Cl-的变化;③血浆组胺的变化。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取α=0.05作为检验水准。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病人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液动力学变化:MAP组间比较:在T1~T6时间点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P组内比较:MAP在T3时间点升高至峰值,与T1时间点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MAP在其余时间点与T1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组间比较:两组HR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HR在T3时间点与T1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与T1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HCT的变化:组间比较:在T1~T6时间点HCT值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在T2~T6时间点HCT值A、B两组与T1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CVP的变化:在T1~T6时间点CVP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CVP值在T3时间点升至最高,明显高于其它各时间点值(P<0.05),在T2~T6时间点CVP值A、B两组与T1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电解质的变化:组间比较:Na+、K+、Ca2+、Cl-值在T1~T6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A、B两组Na+、K+、Ca2+、Cl-值在T2~T6时间点与T1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浆组胺的变化:组间比较:在T1~T6时间点HA值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HA值在T2~T6时间点与T1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用琥珀酰明胶和羟乙基淀粉行轻度AHH对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影响,术前无明显心肺、凝血功能障碍及贫血(HCT≥35%)的病人在密切监测下可安全应用。(2)本研究证实用琥珀酰明胶和羟乙基淀粉行轻度AHH对血清电解质有一定影响,但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仍可安全应用。(3)用琥珀酰明胶和羟乙基淀粉实施轻度AHH时尽管可引起血浆组胺轻度升高,但在正常值范围,不引起临床症状,本研究未见到过敏样反应病例。
熊利泽[4](2006)在《脑和脊髓保护新措施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外科手术病人在围手术期间可能发生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的损害。损害的种类包括缺血性损害和麻醉药的毒性。前者可由脑外科手术如颅内动静脉畸形手术、颈总动脉内膜剥脱术和胸腹主动脉瘤手术等引起,后者可由局麻药引起。怎样预防和治疗围术期脑和脊髓损伤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缺血预处理可诱导脑和脊髓保护,这一现象的发现为防治缺血性神经系统损伤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但缺血预处理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不可操作性,因此,对非缺血预处理方法如吸入性麻醉剂、高压氧等进行了许多研究。我们以前的研究也探讨了高压氧、异氟醚和电针等预处理对脑和脊髓的保护作用,观察到这些预处理方法可模拟缺血预处理的效果,同时还对其初步的机制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远未解决围手术期脑和脊髓的保护问题,而对局麻药的神经毒性除尽量减少使用剂量外,目前缺乏更有效的预防手段。因此,从新的角度寻找有效的脑和脊髓的保护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对可能应用于围术期的几种神经保护措施进行了观察: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和兔脊髓缺血模型,比较了电针刺激不同穴位预处理对脑缺血的保护效应,并观察了STAT3在电针刺激诱导脑缺血耐受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观察了远程预处理、缺血后处理和新一代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的神经保护作用;并通过在体和离体实验模型,观察了中药制剂参附注射液减轻局麻药神经毒性的作用。
马孝武[5](2005)在《血液稀释对老年人开胸手术生理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提高,我国人口不但呈老龄化趋势,而且老年病人手术的种类、数量及难度不断增加,手术中对异体血液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而由异体输血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也不断增多,其中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炎、爱滋病等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新世纪我国将进一步面临血源短缺和输血后严重感染等严峻形势,因此如何在确保病人安全的前提下节约用血是当代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术前自体贮血、麻醉后实施血液稀释、术中严密的止血和血液回收及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等均可减少围术期失血和异体血的应用,起到很好的血液保护作用。近年来,随着对血液稀释机理研究的逐步深入,术前血液稀释(Hemodilution,HD)已成为当前临床节约用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之一。主要有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Acute Normovolemic Hemodilution,ANH)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cut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AHH),AHH作为一种血液保护新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节约时间、费用低廉及减少血液污染等优点,且具有较强的扩容效果,目前临床已广泛用于术中节约用血及低容量休克的治疗等,并有逐步取代ANH之势。虽然目前AHH在临床应用逐步增多,但国内对老年人实施AHH的系统研究较少,特别是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全身各脏器功能逐渐减退,实施AHH对老年人血液动力学、机体组织的氧供、肾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老年人能耐受AHH的程度等尚需进一步进行基础和临床研究。 当前,临床所用血浆代用品的种类较多(如羟乙基淀粉液、琥珀酰明胶、右旋糖酐、尿联明胶等),但羟乙基淀粉液(Hydroxyethyl starch,HES)以其优良的理化性
吴震,田玉科,张传汉,王鹏[6](2005)在《不同血浆代用品等容血液稀释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不同血浆代用品血液稀释对等容血液稀释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E-α)和白介素-1(IL-1)表达的影响。方法11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n=20)、缺血再灌注组(I组,n=32)、6%羟乙基淀粉溶液血液稀释组(H组,n=32)和明胶溶液血液稀释组(G组,n=32),其中I组、H组和G组又各分为缺血10min再灌注1、3、6、12h4个亚组。分别采用MTT生物活性测定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脑组织IL-1和TNF-α含量。结果I组、H组和G组再灌注1、3、6和12h脑组织IL-1和TNF-α含量均较高于S组(P<0.01),H组再灌注3、6和12h脑组织IL-1和TNF-α含量均低于I组和G组(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早期应用6%羟乙基淀粉血液稀释治疗可降低脑组织TNF-α、IL-1的表达。
谢思颖[7](2020)在《聚合人脐带血红蛋白复苏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失血性休克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大失血导致组织细胞内氧供不足,细胞进行无氧代谢,进而导致细胞功能受损,如不加以控制,会造成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治疗失血性休克的关键措施是尽快恢复机体的循环血容量和氧供,目前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及时止血并进行液体复苏。传统的复苏液包括晶体液、人工胶体液、血液及血液制品,在救治失血性休克中虽发挥出了积极作用,但远不够理想。本课题组致力研究的聚合人脐带血红蛋白以血红蛋白为氧载体,作为复苏液具有粒径小、使用前无需交叉配血、易于储存并且随时可得的特点。前期研究表明,其用于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的救治在提高存活率,改善肠道微循环,缓解失血性休克导致的肺损伤,刺激骨髓造血等方面效果较好。肝脏是机体代谢的重要器官,对缺氧十分敏感,而以人脐带血为原料的失血性休克复苏液对肝脏的影响缺乏系统性评价,故本课题针对肝脏这一重要脏器展开研究。目的:采用SD大鼠,建立失血性休克控压模型,探究聚合人脐带血红蛋白联合胶体液制备成的中、低两种不同浓度的复苏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失血性休克控压模型,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1)Sham(假手术)组:仅行血管插管,不进行失血复苏操作;(2)HES(羟乙基淀粉)组:大鼠插管后,建立失血性休克控压模型,维持休克状态90min,随后用HES进行液体复苏;(3)2%PolyCHb(聚合人脐带血红蛋白)组:复苏液采用浓度为20g/L聚合人脐带血红蛋白,其余操作与HES组相同;(4)6%PolyCHb组:复苏液采用浓度为60g/L聚合人脐带血红蛋白,其余操作与HES组相同。用激光散斑对比成像技术分别在基础、休克、复苏后0h和复苏后1h记录肝脏组织表面的血液灌注量用以评估肝脏微循环。另取32只雄性SD大鼠按上述分组随机均分,插管后实时监测MAP、HR,并于基础、休克、复苏后0h记录此时MAP和HR值,复苏后6h通过腹主动脉取血处死大鼠,血样用于血气分析、ALT、AST、Hb、Hct以及Neu%检测,大鼠死亡后立即摘取肝脏组织,右叶肝脏研磨成组织匀浆用于检测ROS、GSH、SOD、T-AOC、TNF-α、HSP70、IL-6含量,每组中随机取4只大鼠摘取左叶肝脏组织固定于10%中性甲醛用于肝脏组织的病理学检测,另取4只大鼠摘取左叶肝脏作为病理学检测的Shock(休克损伤)组。结果:大鼠在失血过程中,MAP、HR不断下降,休克状态时血压维持在35±5mmHg,实验组大鼠均已达危重失血性休克,三种复苏液均能对危重失血性休克大鼠进行有效复苏,使复苏后大鼠血压回升至80 mmHg,且复苏液中PolyCHb浓度越高,升压作用越显着;复苏后6h血液中的Hb含量随输入复苏液中PolyCHb浓度的增加而升高,Hct、血气分析、ALT、AST三实验组无统计学差异;HES组和2%PolyCHb组大鼠在复苏后1h内肝脏表面血流灌注量显着升高;输入含PolyCHb复苏液使肝脏组织产生的ROS和GSH相较于Sham组升高,总抗氧化能力HES组和2%PolyCHb组均有所升高;三组实验组相较于Sham组肝组织中Neu%、IL-6均有所升高,2%PolyCHb组肝组织TNF-α和HSP 70含量升高;从病理结果分析2%PolyCHb组大鼠于失血休克状态肝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更轻,肝细胞凋亡率更低。结论:浓度为20g/L和60g/L的PolyCHb复苏液均能有效复苏危重失血性休克大鼠,PolyCHb在复苏过程中具有升血压作用,且PolyCHb复苏液浓度越高,升压作用越显着;20g/LPolyCHb复苏液在恢复肝脏表面血流灌注,改善肝脏微循环和减轻失血性休克造成的肝组织病理损伤方面优于60g/L PolyCHb复苏液。
王震,尤国兴,王波,李鹏龙,赵莲,周虹[8](2016)在《不同血浆代用品对大鼠血糖和电解质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不同血浆代用品对大鼠血糖和电解质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10只/组),使用琥珀酰明胶(GEL)、羟乙基淀粉200(HES200)、羟乙基淀粉130(HES130)、羟乙基淀粉40(706)和右旋糖酐40(Dex40)分别行重度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剂量为94.76 m L/kg,用血气分析仪检测基础值、血液稀释结束和血液稀释后1 h的血糖和电解质浓度。结果动脉与静脉的血糖、钾离子和钙离子浓度(mmol/L)分别为7.50±0.50 vs6.87±0.57(P<0.01)、3.72±0.18 vs3.68±0.21(P<0.05)、1.368±0.039 vs1.289±0.08(P<0.01);动脉与静脉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浓度(mmol/L)分别为142.0±1.4 vs 143.4±1.7(P<0.01)、105.06±2.26 vs106.08±2.96(P<0.01)。GEL和Dex40组在血液稀释结束后血糖浓度明显上升(P<0.05或<0.01),HES130和706组在血液稀释1 h血糖浓度明显上升(P<0.05)。Dex40组在血液稀释1 h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GEL、HES200、HES130和Dex40组在血液稀释1h后钙离子浓度明显上升(P<0.05或<0.01)。血液稀释引起各组氯离子浓度明显上升(P<0.01),同时GEL组的氯离子浓度明显低于其他组(P<0.01)。结论血浆代用品制备ANH的大鼠模型,其血糖和电解质发生紊乱,血液稀释后Dex40引起血钾异常升高。
王震[9](2016)在《基于急性重度等容血液稀释大鼠模型的血浆代用品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在围手术期广为应用,其原理是主动抽出血液或意外丢失血液的同时,输入无细胞成分的液体维持血容量,降低红细胞比容,达到血液稀释的目的。主动抽出的血液必要时可回输体内,达到自体输血和血液保护的目的,减少异体输血量。意外丢失血液往往发生于重度创伤或术中意外大量失血,患者为稀有血型或其他原因无法及时输血,必须采用无细胞成分的液体维持血容量,机体被动血液稀释。无论主动或被动的血液稀释,均需要输注血浆或大量液体,包括平衡盐液、白蛋白溶液、人工血浆代用品等。近年来,随着严重创伤事故频发,肝移植等大量用血的手术逐渐增多,采用血浆或大量液体进行重度血液稀释的病例日益增多。据病例个案报道,我国某创伤患者术中血液稀释,因稀有血型不能及时输血,人工血浆代用品的使用量高达3500m L。日本某稀有血型患者肝移植术中共输注白蛋白溶液28000m L,血红蛋白低至0.6g/d L。对于血液和血液制品来源匮乏的国家和地区,人工血浆代用品显得尤为重要。常用的人工血浆代用品主要包括右旋糖酐、明胶和羟乙基淀粉三类,目前国内临床上常用的品种包括右旋糖酐40(Dextran 40,Dex40)、琥珀酰明胶(Gelofusine,GEL)、羟乙基淀粉200/0.5(Hydroxyethyl Starch 200/0.5,HES200)、羟乙基淀粉130/0.4(Hydroxyethyl Starch 130/0.4,HES130)、和羟乙基淀粉40(Hydroxyethyl Starch 40,706)。尽管上述品种广为应用,但已有临床研究中血浆代用品的使用量一般为500-1500m L,较少关注重度血液稀释中血浆代用品大量使用对机体的影响,尤其缺乏不同种类血浆代用品的系统比较。因此,本研究采用不同种类的血浆代用品,制备急性重度等容血液稀释大鼠模型,观察酸碱平衡、电解质、生理指标和存活等的变化,比较不同血浆代用品对机体的影响,并分析血浆代用品作用差异的原因。以期为临床上血浆代用品的大量使用提供实验依据,为提高大失血或严重创伤病人的救治水平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急性重度等容血液稀释大鼠模型的血气、生理和存活采用放血和输液同时进行的方式,分三步稀释血液,红细胞比容每步降低约为基础值的20%,预期血液稀释结束时达到基础值的40%。与基础值相比,在血液稀释结束及结束后1h,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浓度、碱剩余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显着降低,血乳酸显着升高。与血液稀释结束相比,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浓度和血乳酸在结束后1h显着升高,碱剩余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则显着降低。血液稀释开始后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显着降低,血液稀释结束后仍维持,脉压显着升高。心率在血液稀释结束后20min显着升高,并持续升高。在血液稀释结束后1-5h动物存活率依次为100%、53.7%、27.78%、18.52%和11.11%。本部分研究确认了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大鼠模型达到重度血液稀释,出现酸碱平衡紊乱和缺氧,早期存活率显着降低。由于血液稀释引起血液黏度显着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因此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降低。为分析血压的各项指标与酸碱平衡、缺氧指标的相关性,采用血液稀释结束后1h与基础值的差值建立回归方程,发现平均动脉压与碱剩余、血乳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说明在反映酸碱平衡紊乱、缺氧损伤方面,平均动脉压优于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平均动脉压的实时监测对于判断机体损伤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章不同血浆代用品对内稳态参数的影响依据血浆代用品的不同,分为GEL、HES200、HES130、706和Dex40五个组,检测基础值、血液稀释结束和结束后1h的酸碱平衡、电解质、缺氧指标和血糖浓度。Dex40组在血液稀释结束及结束后1h,p H、碱剩余和碳酸氢根离子浓度显着低于其他各组,在血液稀释结束后1h血乳酸和钾离子浓度显着高于其他各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显着低于其他各组。GEL、HES200、HES130和Dex40组在血液稀释结束1h钙离子浓度显着升高。GEL组在血液稀释结束氯离子浓度显着低于其他各组。GEL、HES200和Dex40组在血液稀释结束后血糖浓度显着升高,706组在血液稀释结束后1h血糖浓度显着升高。结果表明,Dex40在维持酸碱平衡和组织供氧方面逊于其他血浆代用品。Dex40引起血钾和血糖升高,重创伤和大失血病人应慎用。第三章不同血浆代用品对生理指标和存活的影响监测不同时间点的血压和心率,比较各组动物的存活率。Dex40组在第一步血液稀释结束时,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和平均动脉压均出现一过性降低,显着低于其他组。其后,血压的各项指标均回升,但在血液稀释结束后1h平均动脉压仍低于HES200、HES130和GEL组。HES200组在血液稀释过程中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高于706组,在血液稀释结束后1h平均动脉压高于Dex40、706和GEL组。从血液稀释第二步至结束后30min,Dex40组心率先后高于GEL和HES200组。血液稀释结束后1h各组心率无统计学差异。血液稀释结束后,存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HES200、HES130、706、GEL和Dex40。上述结果表明,HES200在维持平均动脉压和改善存活方面有优势。Dex40在血液稀释开始后出现一过性血压降低,其后虽然恢复,但在维持平均动脉压方面仍逊于其他血浆代用品。Dex40组在血液稀释过程中心率较GEL和HES200组加快,提示血容量相对不足或缺氧损伤较重。第四章血浆代用品力学特性的生物力药理学分析根据“生物力药理学”的观点,药物对机体生物力因素的调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中我们将血浆代用品直接输入血液中,因此,其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物力学因素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两方面。血浆代用品的胶体渗透压影响其扩容效果并参与血流动力学调控。在制剂浓度下,胶体渗透压由高到低依次为Dex40、706、GEL、HES130和HES200。与第三章中收缩压的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尽管Dex40的胶体渗透压高于HES200,但扩容效果不及后者。说明体内扩容效果除了与胶体渗透压有关外,还与代谢速率等因素有关。血液流变学特性也影响血浆代用品的作用效果。采用血浆代用品制备红细胞悬液,比较不同剪切速率下的血液黏度。发现HES200组低剪切速率下的血液黏度最低,可能与其在维持平均动脉压方面的优势有关。详细作用机理有待深入探究。另外,采用黏度换算法和动态图像显示法研究不同血浆代用品对红细胞聚集的影响。两种方法中红细胞比容分别为40%和0.3%。黏度换算法结果表明,引起红细胞聚集由强到弱依次为GEL、706和HES130,HES200和Dex40对红细胞聚集无明显影响。动态图像显示法中,GEL组聚集体最早出现,且聚集体最大,HES130和HES200组随后出现聚集体,Dex40组聚集体最晚出现,706组无聚集体出现。可见,在不同红细胞比容下,GEL均引起红细胞聚集,红细胞聚集如何影响血浆代用品的作用效果还有待深入探究。综上所述,本研究所制备的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大鼠模型达到重度血液稀释,出现酸碱平衡紊乱和缺氧,早期存活率显着降低。Dex40在维持酸碱平衡、组织供氧和平均动脉压等方面逊于其他血浆代用品,还引起血钾和血糖升高,大失血和严重创伤病人应慎用。HES200在维持平均动脉压和改善存活方面有优势。血液稀释结束后,各组4h存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HES200、HES130、706、GEL和Dex40。另外,胶体渗透压的检测结果不能直接反映血浆代用品的扩容效果。血管内胶体渗透压和血容量的维持与血浆代用品的分子大小有关。此外,血管内胶体渗透压还与大分子的代谢速率及血管通透性等有关,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血浆代用品本身的黏度不能直接反映血液黏度。GEL通过促进红细胞聚集,引起血液黏度升高。红细胞聚集和血液黏度如何影响血浆代用品的作用效果还有待深入探究。
苏永俊,郭建荣,金孝岠[10](2013)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可有效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和内环境稳定,改善微循环,优化血液流变,减少异体输血量,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系统功能改变,该文就ANH对脑氧代谢、血流动力学、肺功能、凝血功能、酸碱平衡及免疫功能等的影响予以综述,以期阐述ANH对术后认知功能的相关影响。
二、不同血浆代用品血液稀释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血浆代用品血液稀释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血液稀释联合局部亚低温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动物及分组 |
二、方法 |
三、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大鼠血清S-100B浓度和脑含水量 |
二、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 |
讨论 |
(3)两种胶体血液稀释对患者血清电解质和血浆组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部分 |
两种胶体血液稀释对患者血清电解质和血浆组胺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综述部分 |
血液稀释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致谢 |
(4)脑和脊髓保护新措施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主要仪器 |
正文 |
第一部分 脑和脊髓缺血性损伤的防治新措施研究 |
研究一 电针预处理最佳穴位选择和其脑保护机制研究 |
实验一 电针刺激预处理的最佳穴位选择 |
实验二 STAT3在电针刺激预处理中的作用 |
研究二 远程缺血预处理减轻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
研究三 缺血后处理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
研究四 新一代羟乙基淀粉(130/0.4)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的脑保护作用 |
第二部分 参附注射液减轻局麻药神经毒性的研究 |
研究一 参附注射液减轻布比卡因中毒反应的初步实验研究 |
研究二 参附注射液对三种局麻药中枢及心脏毒性的影响 |
研究三 布比卡因对培养脊髓神经元的毒性及参附注射液的作用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血液稀释对老年人开胸手术生理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部分 血液稀释对老年人开胸手术生理功能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血液稀释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缩略语 |
致谢 |
(6)不同血浆代用品等容血液稀释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7)聚合人脐带血红蛋白复苏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失血性休克 |
1.2.2 液体复苏 |
1.2.2.1 晶体液 |
1.2.2.2 人工合成胶体液 |
1.2.2.3 血液及血液制品 |
1.2.3 血红蛋白类氧载体 |
1.2.4 失血性休克与肝损伤 |
1.2.5 液体复苏与肝损伤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二章 聚合人脐带血红蛋白复苏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基本生理指标和肝功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2.2.3 主要仪器设备 |
2.2.4 失血性休克复苏模型的建立 |
2.2.5 复苏液的制备 |
2.2.6 实验分组 |
2.2.7 大鼠生理指标、血气和肝功的测定 |
2.3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 |
2.4.1 失血性休克大鼠失血量及其所占大鼠血容量百分比 |
2.4.2 失血性休克复苏后6h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压积 |
2.4.3 失血性休克大鼠复苏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变化 |
2.4.4 失血性休克大鼠复苏后6h血气分析 |
2.4.5 失血性休克大鼠复苏后6h血液中ALT和AST活性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聚合人脐带血红蛋白复苏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微循环变化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动物 |
3.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3.2.3 主要仪器设备 |
3.2.4 失血性休克复苏模型的建立 |
3.2.5 复苏液的制备 |
3.2.6 实验分组 |
3.2.7 实时监测大鼠血压、心率 |
3.2.8 激光散斑对比成像技术监测记录大鼠肝脏微循环的变化 |
3.3 统计学分析 |
3.4 结果 |
3.4.1 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监测肝脏表面微循环过程中大鼠血压、心率变化 |
3.4.2 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监测大鼠肝脏表面微循环血流灌注图像 |
3.4.3 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监测大鼠肝脏表面微循环血流灌注量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聚合人脐带血红蛋白复苏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氧化应激和炎症产生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动物 |
4.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4.2.3 主要仪器设备 |
4.2.4 失血性休克复苏模型的建立 |
4.2.5 复苏液的准备 |
4.2.6 实验分组 |
4.2.7 大鼠肝脏组织取样 |
4.2.8 10 %肝组织匀浆的制备 |
4.2.9 指标测定 |
4.2.9.1 大鼠肝脏组织中蛋白浓度的测定 |
4.2.9.2 大鼠肝脏组织中SOD活性的测定 |
4.2.9.3 大鼠肝脏组织中还原型GSH含量的测定 |
4.2.9.4 大鼠肝脏组织T-AOC的测定 |
4.2.9.5 大鼠肝脏组织ROS、TNF-α、IL-6和HSP 70的测定 |
4.3 统计学分析 |
4.4 结果 |
4.4.1 失血性休克复苏后6h大鼠肝脏组织中氧化应激及抗氧化应激物质的变化 |
4.4.2 失血性休克复苏后6h大鼠肝脏组织中炎症物质及抗炎症物质的变化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聚合人脐带血红蛋白复苏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病理结构变化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动物 |
5.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5.2.3 主要仪器设备 |
5.2.4 失血性休克复苏模型的建立 |
5.2.5 复苏液的准备 |
5.2.6 实验分组 |
5.2.7 大鼠肝脏组织取样 |
5.2.8 大鼠肝脏组织病理检测 |
5.2.8.1 大鼠肝脏组织HE染色 |
5.2.8.2 大鼠肝脏组织Tunel染色 |
5.3 图像采集及结果分析 |
5.3.1 图像采集 |
5.3.2 数据分析 |
5.4 结果 |
5.4.1 肝脏组织HE染色结果 |
5.4.1.1 肝脏组织损伤判断标准 |
5.4.1.2 肝脏组织损伤评分结果 |
5.4.1.3 病理描述 |
5.4.2 肝脏组织Tunel染色结果 |
5.4.2.1 肝细胞凋亡百分率 |
5.4.2.2 肝脏组织细胞凋亡统计结果 |
5.4.2.3 肝脏组织Tunel染色图示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后续工作建议 |
6.1 结论 |
6.2 后续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红蛋白类氧载体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 英语缩略词 |
二 硕士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会议摘要 |
三 硕士在学期间参与科研项目与学术会议 |
致谢 |
(8)不同血浆代用品对大鼠血糖和电解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大鼠血液稀释模型的制备 |
1.3.1 实验分组 |
1.3.2 麻醉及手术 |
1.3.3 ANH模型的制备 |
1.4 血糖和电解质含量的测定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大鼠动静脉血糖及电解质浓度基础值的比较 |
2.2 不同血浆代用品对ANH模型大鼠静脉血糖及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
2.2.1 不同血浆代用品在不同观察时间点对大鼠血糖及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
2.2.2 不同血浆代用品在同一时间点对大鼠血糖及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
3 讨论 |
(9)基于急性重度等容血液稀释大鼠模型的血浆代用品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急性重度等容血液稀释大鼠模型的建立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器材 |
1.1.3 实验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主要试剂配制 |
1.2.2 重度ANH大鼠模型的制备 |
1.2.3 指标检测方法 |
1.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1.3 实验结果 |
1.3.1 重度ANH大鼠Hct及Hb的变化 |
1.3.2 重度ANH大鼠pH、BE、ScvO2和Lac的变化 |
1.3.3 重度ANH大鼠BP和HR的变化 |
1.3.4 重度ANH大鼠存活率的变化 |
1.3.5 BP与BE、Lac相关性分析 |
1.4 讨论 |
本章结论 |
第二章 不同血浆代用品对内稳态参数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器材 |
2.1.3 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主要试剂配制 |
2.2.2 实验分组 |
2.2.3 重度ANH大鼠模型的制备 |
2.2.4 动静脉血气检测方法 |
2.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不同血浆代用品作用下重度ANH大鼠酸碱平衡的变化 |
2.3.2 不同血浆代用品作用下重度ANH大鼠电解质的变化 |
2.3.3 不同血浆代用品作用下重度ANH大鼠缺氧指标的变化 |
2.3.4 不同血浆代用品作用下重度ANH大鼠血糖的变化 |
2.4 讨论 |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不同血浆代用品对生理指标和存活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器材 |
3.1.3 实验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主要试剂配制 |
3.2.2 实验分组 |
3.2.3 重度ANH大鼠模型的制备 |
3.2.4 生理指标检测方法 |
3.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不同血浆代用品作用下重度ANH大鼠血压的变化 |
3.3.2 不同血浆代用品作用下重度ANH大鼠心率的变化 |
3.3.3 不同血浆代用品作用下重度ANH大鼠存活率的变化 |
3.4 讨论 |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血浆代用品力学特性的生物力药理学分析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 |
4.1.2 实验器材 |
4.1.3 实验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主要试剂配制 |
4.2.2 实验样品的获取 |
4.2.3 胶体渗透压检测 |
4.2.4 不同血浆代用品水化半径的检测 |
4.2.5 黏度换算法检测血液黏度和红细胞聚集 |
4.2.6 动态图像显示法观察红细胞聚集 |
4.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不同浓度血浆代用品胶体渗透压的变化 |
4.3.2 不同血浆代用品的水化半径 |
4.3.3 不同血浆代用品对血液黏度的影响 |
4.3.4 黏度换算法检测不同血浆代用品对红细胞聚集的影响 |
4.3.5 动态图像显示法检测不同血浆代用品对红细胞聚集的影响 |
4.4 讨论 |
本章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ANH及POCD概述 |
1.1 血液稀释及ANH概述 |
1.2 POCD概述 |
2 对脑血流及氧代谢的影响 |
3 对心肌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4 对肺的影响 |
5 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
6 对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的影响 |
7 对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
8 对S100β蛋白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
9 结语 |
四、不同血浆代用品血液稀释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液稀释联合局部亚低温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 马淑敏,张析哲,孙义. 北京医学, 2012(08)
- [2]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时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J]. 赵紫玉,薛荣亮,吕建瑞,高静,吴刚,李伟,薛丽,雷晓鸣,延育强.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2(02)
- [3]两种胶体血液稀释对患者血清电解质和血浆组胺的影响[D]. 吕淼淼. 郑州大学, 2007(04)
- [4]脑和脊髓保护新措施的实验研究[D]. 熊利泽. 第四军医大学, 2006(12)
- [5]血液稀释对老年人开胸手术生理功能的影响[D]. 马孝武. 郑州大学, 2005(08)
- [6]不同血浆代用品等容血液稀释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表达的影响[J]. 吴震,田玉科,张传汉,王鹏.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5(02)
- [7]聚合人脐带血红蛋白复苏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的影响[D]. 谢思颖.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不同血浆代用品对大鼠血糖和电解质影响的研究[J]. 王震,尤国兴,王波,李鹏龙,赵莲,周虹. 中国输血杂志, 2016(06)
- [9]基于急性重度等容血液稀释大鼠模型的血浆代用品比较[D]. 王震.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02)
- [10]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 苏永俊,郭建荣,金孝岠. 医学综述, 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