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涤剂用层状硅酸盐钙镁结合能力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探讨

洗涤剂用层状硅酸盐钙镁结合能力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探讨

一、洗涤剂用层状硅酸盐钙、镁结合能力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韩瑞杰[1](2021)在《特种橡胶密封材料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橡胶是一类最为常用的弹性密封材料,其在复杂环境下的性能稳定性直接决定了橡胶密封构件服役的可靠性。密封的失效,尤其受高温、摩擦及材料结构损伤引起的密封失效,不仅会造成密封结构的破坏,还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因此,如何探究橡胶密封材料在复杂环境下性能的变化机理及提升自身结构的优化水平已成为当前橡胶密封材料服役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论文围绕飞机舱门橡胶密封材料性能的评估及应用,以橡胶密封材料耐高温老化特性、老化机理的研究及飞机舱门织物/硅橡胶密封材料制备与表征为主题,在材料的耐高温配方、高温老化后力学性能、摩擦性能、织物/硅橡胶密封材料的摩擦及粘结复合工艺性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以丁腈橡胶密封材料为基础材料研究了热氧老化前后平均交联密度和局部交联密度对基体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丁腈橡胶拉伸强度随交联密度的增长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基于扩散限制型氧化(DLO)效应,测定了基体局部交联密度的梯度分布,揭示了热氧环境下交联点的分布失衡是阻碍受力过程中应力分散,造成力学性能损失的重要原因;研究了高温压缩环境下分子链交联与断裂之间的竞争关系,阐明了压缩残余变形在老化环境下的增长机制;建立了间隔应变模型,并基于位移累积法对橡胶的拉伸性能进行测试,证实了数字图像相关(DIC)在复杂环境下对橡胶大变形测量的可靠性。其次,在交联密度测试及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在热氧环境下力学性能变化的机理。基于CeO2和石墨烯良好的高温防护作用,设计并制备了高温耐受性优良的CeO2/石墨烯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揭示了热氧环境下CeO2对自由基的清除、石墨烯与苯基团的π-π共轭效应是提升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高温耐受性的重要因素;结合热分析动力学计算了硅橡胶复合材料热降解的平均活化能E,进一步验证了 CeO2和石墨烯在热氧老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力学测试表明,基于CeO2(2 phr)和石墨烯(0.8 phr)对基体良好的热防护作用,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在300℃/48 h老化后的拉伸强度及拉断伸长率分别保持在4.67 MPa和180%。然后,基于CeO2和石墨烯良好的热防护作用,探究了 CeO2/石墨烯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热氧老化前后摩擦系数及磨损形貌的变化规律。通过表层交联密度的测定及表面形貌的分析,研究了表面基体硬度、粗糙度及缺陷对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摩擦系数和磨耗比的影响。CeO2与石墨烯对基体良好的热防护作用及石墨烯的自润滑效应均可有助于降低材料的磨耗比,但过量(1.5 phr)石墨烯加入后会引起摩擦表面基体抵御循环剪切能力的下降,造成老化后基体磨耗比由0.8 phr石墨烯时的4.24×10-3 mm-3/N.m提升至4.44×10-3 mm-3/N·m。再次,通过摩擦系数及磨损形貌的对比,证实了表层聚酯织物对硅橡胶基体耐磨性能的显着提升作用。设计制备了含双层织物的硅橡胶复合材料,并基于服役环境,研究了织物/硅橡胶密封材料在干滑/浸水/高温/浸油环境下磨损形貌的差异及摩擦系数的变化规律;观察了滑动速率、外部荷载及织物纱线方向对织物/硅橡胶密封复合材料摩擦性能的影响,指出浸水环境下高荷载(25 N)对织物纤维的牵拉及破断作用是导致织物原始结构破坏及表面严重破损的重要原因。最后,通过硅橡胶基体的改性及胶粘剂调配工艺的改善,提升了织物与硅橡胶的粘结性能。基于拉伸、撕裂、剥离等测试,确定了以0.2 phr钛酸酯作为最优含量来增强硅橡胶与织物的粘结性能。接触角测试、红外表征及剥离测试表明,钛酸酯的加入有助于提升硅橡胶的可粘接性。随着钛酸酯含量从0 phr增加至0.2 phr,硅橡胶基体表面的接触角从123.33°下降至108.39°。改性后的硅橡胶基体表面润湿性显着增强,这是硅橡胶与聚酯织物粘结性能提升的重要原因。此外,基于织物纱线拉伸模量的差异,获得了外层织物的剥离状态及内层织物与橡胶的相互作用对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剥离强度及剥离伸长量的影响规律。研究成果将对橡胶密封材料高温老化机理的探索及综合性能的评估提供有价值参考;同时,织物/硅橡胶密封材料多工况下摩擦行为的研究及织物与硅橡胶粘结复合工艺的改善都将为航空织物/橡胶密封材料的应用提供可靠的实验支持。

邓苗[2](2020)在《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体系浆体水化特征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在地质环境因地质资源大量开采而被破坏和地质灾害频发的今天,自然环境同时面临着来自大量工业废弃物的威胁,因此减少地质环境的破坏和地质灾害的防治与治理以及工业废弃物的处置对地质环境的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地质工程上广泛应用的水泥基灌浆材料中添加活性工业废渣来改善浆体的性能,既可以减少水泥使用量降低水泥生产过程中对地质环境的危害,还能实现水泥基灌浆材料的绿色高性能发展。本文旨在探索利用可循环生物质硅源稻壳灰替代硅质矿山硅源来制备水泥添加剂和工业废渣硅灰的活性激发剂层状硅酸钠以及层状硅酸钠对水泥基灌浆材料水化特征的影响,为此研究了稻壳灰在合成层状硅酸钠的过程中合成温度和合成时间因素对合成产物的组成及钙、镁离子交换能力大小的影响,并在1.0水灰比下不同龄期净水泥、层状硅酸钠-水泥体系、水泥-硅灰和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4种体系浆体物理力学性能测试研究的基础上,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差热分析等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对4种浆体水化过程中主要水化产物C-S-H,钙矾石和氢氧化钙的结构、形貌、物相和孔隙特征从微观层面进行了表征和研究,以此微观层面研究为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体系灌浆材料设计理论依据,根据工程需求设计所需性能灌浆材料,结合现场应用结果分析,取得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采用可循环生物质硅源代替硅质矿山开采的硅源,利用固相法在720℃下烧结120min可制备出δ-Na2Si2O5含量高达90%的高孔隙率和高比表面积层状硅酸钠,其钙、镁离子的交换能力可达到430mg/g和396mg/g。δ-Na2Si2O5具有较高的离子交换能力与其晶体结构中硅氧四面体组成的基本环状结构和环状结构组成的片层结构具有更大的孔径和更规则的面结构有关外,还和晶胞中部分钠原子的空间分布有着密切关系。(2)层状硅酸钠能有效降低高水灰比下硅酸盐水泥浆体的泌水率,提高浆体稳定性,在初始水解期和加速期能加快水泥颗粒的水化速度,在减速期会降低水泥颗粒水化速度,降低浆液初始流动度和缩短浆液初凝时间和可工作时间,能提升浆体水化1天的抗压强度,但会大幅度降低浆体后期的抗压强度;层状硅酸钠会导致水泥浆体中早期的I型水化产物C-S-H的形貌从短纤维状转变为II型的三维网格状结构,水化后期C-S-H中聚合度较高的硅酸根基团含量低降低,浆体中规则片层状的C-S-H的含量会减少或缺失,C-S-H的该转变会导致浆体中20nm左右的规则狭缝型孔隙减少或缺失,封闭型孔隙数量的增加;层状硅酸钠会导致水泥浆体中钙矾石在a,b和c轴方向的生长得到加强,钙矾石三维尺寸都会明显增大,颗粒的数量减少,易以某些生长点为中心向外放射状生长,该变化对浆体中0.1μm2-4μm2范围内孔隙数量、分布和孔隙形状都会产生明显影响,对提高水化1天浆体抗压强度有利,对水化后期抗压强度不利;水化初期和水化后期层状硅酸钠都能较大幅度降低浆体中氢氧化钙的含量,氢氧化钙晶体易沿(100)方向生长成面积相对较大、厚度较薄的片状颗粒,水化后期片状颗粒聚结成尺度更大的片状物聚合体,浆体中氢氧化钙的择优度存在一个动态变化,相对于净水泥桨中在28天前每个对应水化龄期时择优度都有所增大。(3)1.0高水灰比下硅灰可以比较有效的降低水泥浆体的泌水率和浆体初始流动度,会大幅度延长浆体的初凝时间,终凝时间和工作时间,会延缓水泥诱导期前期和加速期的水化速度,诱导期的反应不是趋于停滞而是缓慢进行,相对于水泥净浆浆体水化1天的抗压强度有所提升,但浆体后期的抗压强度会有较大幅度降低;硅灰对水泥浆体中C-S-H、钙矾石的形貌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在水化14天后硅灰与水化形成的氢氧化钙的反应才会明显表现出来,该反应能降低浆体中氢氧化钙的含量。(4)层状硅酸钠会较大幅度降低硅灰-水泥体系浆体的泌水率和初始流动度,并缩短浆体的可工作时间,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可以提升浆体水化1天的抗压强度,相对于层状硅酸钠-水泥体系和硅灰-水泥体系浆体会较大幅度提升浆体后期的抗压强度;层状硅酸钠能有效激活水泥-硅灰体系浆体中硅灰的活性,使其在水化7天时与水泥水化形成的氢氧化钙的反应明显显现出来,并促进浆体中氢氧化钙的消耗,在水化28天水时浆体中氢氧化钙的含量为水泥/硅灰体浆体中的60%,净水泥浆中的43%左右,在水化1天会增大氢氧化钙的择优度,水化14天和28天的择优度会减小;层状硅酸钠会导致硅灰-水泥体系浆体中早期的水化产物C-S-H的形貌从I型的短纤维状转变为II型的三维网格状;钙矾石晶体颗粒相对在a、b轴方向的生长受限,c轴方向的生长得到加强,并且易以某些生长点为中心向外放射状生长;层状硅酸钠添加到水泥/硅灰体系浆体中有助于浆体中毫米级孔隙的孔隙大小减小和在浆体中的均匀分布,微米级孔隙范围内孔径较大的孔隙数量有所增加,纳米级的总孔隙相似,20nm左右的开孔孔隙度大大增加。(5)通过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体系浆体水化进程中固形物特征-孔隙特征-性能特征的研究结果,结合工程需求,设计出了在抗压强度和早强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的可用于灌注锚固体的浆体。该浆体设计到应用的过程实现了以微观理论为依据,宏观性能验证的灌浆材料设计思路,对该体系浆体或其它体系浆体的绿色高性能发展和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李琛[3](2020)在《草酸钠作为洗涤助剂的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助剂是衣物洗涤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分,主要起脱除硬水离子改善洗涤性能的作用。三聚磷酸钠(STPP)是目前性价比最高的洗涤剂助剂,但中国磷资源不丰富,而且磷酸盐的使用也会带来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以有机小分子羧酸盐,沸石,层状硅酸盐,聚羧酸盐等替代磷酸盐的助剂,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寻找高性价比的代磷助剂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草酸钠是一种二元羧酸螯合剂,它可以与多价离子形成不溶盐而起到软化水的作用。草酸钠作为洗涤剂助剂有过初步探索,但由于草酸钠生产成本比较高,没有推广应用。伴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目前以工业尾气生产草酸钠的技术,能够有效降低草酸钠生产成本,为草酸钠作为洗涤剂助剂提供了契机。本文在分析了草酸钠的物理化学基本性质、毒理学性质和生物降解性的基础上,以草酸钠为洗涤剂助剂,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在相同试验条件下,与传统磷酸盐助剂三聚磷酸钠和现用量最大的代磷助剂4A沸石进行了对照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首先,对草酸钠作为洗涤助剂的基本性质进行了研究,包括草酸钠的钙脱除容量、钙脱除速率以及对表面活性剂润湿性能、乳化性能、发泡性能及洗涤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4A沸石等代磷助剂比较,草酸钠具有钙脱除容量高、脱除速率快的特点。且草酸钠有助于表面活性剂的去污能力的提升。(2)去污性能是洗涤剂最重要的性质。在了解草酸钠具有助洗性基础上,进一步对草酸钠在洗涤剂配方中的去污性进行研究。本文通过调整洗涤剂配方组成、洗涤时间和温度,多角度研究了草酸钠为助剂的洗涤剂的去污性能,并与STPP和4A沸石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草酸钠为助剂的洗涤剂可达到与STPP相近相的结果,远优于无磷助剂4A沸石。(3)酶是现代洗涤剂的重要组分,添加少量的酶可以有效提高对特定污渍的去除能力。为研究草酸钠与酶在洗涤配方中的复配性能,分别在草酸钠洗涤剂配方中添加了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针对相应污渍的污布进行了去污力的测定,并与STPP和4A沸石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与STPP和4A沸石相比,草酸钠与酶显示出更好的复配性能。原因是草酸钠对酶的活性影响较小,保持了酶在洗涤剂中的活力,产生了更好的去污性能。(4)草酸钠是以沉淀的方式脱除硬水离子,生成的不溶性草酸盐颗粒可能会沉积在织物上,产生灰分。灰分沉积会造成织物的“板结”,使衣物发黄、变硬。本文通过对草酸钠洗涤剂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种类的调整出不同的配方,通过循环洗涤的方法对不同纤维织物(棉、聚酰胺、聚酯纤维)灰分沉积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发现,棉织物比合成纤维织物更容易造成灰分沉积。通过对洗涤剂配方的筛选,得到了在三种织物上同时具有低灰分量和高白度保持的三种配方:脂肪酸甲酯磺酸钠(MES)/羧甲基纤维素钠(CMC)、MES/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脂肪醇醚硫酸钠(AES)/CMC。(5)采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草酸钠配方体系,选用棉织物,进一步对草酸钠洗涤剂灰分沉积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不同表面活性剂溶液中不溶草酸盐和棉织物的zeta电位,并利用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DLVO)理论对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计算来揭示灰分沉积与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生成相同物相的草酸钙下,草酸钙颗粒与棉织物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大,灰分沉积量越小。(6)采用统计学方法,使用Plackett-Burman设计方法,对以AES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MC为抗沉积剂的草酸钠洗涤剂配方进行了显着因子筛选,为配方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草酸钠对洗涤性能的提升效果分别达到了极显着和显着,尤其对于蛋白污布和皮脂污布的洗涤性能,在较大范围内改变草酸钠的添加量,灰分量的差别并没有达到显着影响的水平。

于洁[4](2020)在《镧铁羟基氧化物复合材料吸附除磷性能与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磷是水生生物的主要营养源之一,但过量磷将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污水处理厂尾水中低浓度PO43-的排放是水体中总磷的主要来源,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其开展深度去除方面的应用基础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针对污水厂外排尾水中低浓度的PO43-污染物,提出了一种基于溶剂热反应过程的镧铁羟基氧化物制备方法,制备了镧铁羟基氧化物复合纳米材料(LaFeOxHy)和LaFeOxHy修饰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LaFeOxHy-rGO),考察复合材料对PO43-的吸附去除效能和影响因素,探索复合材料对PO43-的界面反应过程和作用机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镧铁羟基氧化物(LaFeOxHy)纳米复合材料,以镧铁硝酸盐溶液为前驱体,乙醇为溶剂,在150℃和p H 10条件下制备的Fe La2:1对PO43-的具有最大吸附量为123.46 mg/g,LaFeOxHy为10 nm左右的近球状纳米团簇体材料。表面络合模型可成功模拟并预测LaFeOxHy和PO43-的反应过程,获得了LaFeOxHy的表面酸度常数p Ka1int和p Ka2int分别为4.85和7.51,深化了对镧铁羟基氧化物表面性质的认识,获得PO43-在LaFeOxHy表面的固有表面稳定常p K1s和p K2s分别为-2.03和-5.08,初步阐明了LaFeOxHy吸附PO43-的界面反应过程。基于镧铁双金属轨道杂化激活晶格氧至未配位状态并提供吸附活性位点的除磷(PO43-)吸附机制为:LaFeOxHy中Fe改变了La的电子结构,Fe/La金属轨道杂化激活晶格氧至未配位状态,Fe 5d-O 2p轨道与La 5d-O 2p轨道相互作用形成O2-进行了桥接,影响Fe/La-O中O的状态,晶格氧发生轨道杂化和劈裂后产生大量空分子轨道,同时LaFeOxHy纳米复合材料的孔径和孔体积增加,为PO43-的吸附提供更多活性位点,从而提高对PO43-的吸附去除能力。PO43-选择优先与材料中的La键合以形成内球表面复合物La-PO4。采用溶剂热复合薄膜压制法制备了LaFeOxHy修饰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LaFeOxHy-rGO),以镧铁硝酸盐-氧化石墨烯溶液为前驱体,乙醇为溶剂,在150℃和p H 10条件下制备的LaFeOxHy-rGO复合电极材料显着提高了对PO43-的吸附速率,LaFeOxHy-rGO5:1 5 min可达到吸附平衡,在1.2 V电压下对PO43-的具有最大吸附量为108.69 mg/g。引入LaFeOxHy后,成功构筑了具有双电层电容的稳定复合电极材料,且复合电极材料的孔隙缺陷程度增加。基于双金属轨道杂化激活晶格氧及双电层电容的LaFeOxHy-rGO电促吸附除磷机理为:PO43-与材料中的La键合以形成内球表面复合物La-PO4,同时Fe和PO43-之间也发生了电子传递,LaFeOxHy-rGO复合电极材料中晶格氧La-O与Fe-O同时对PO43-吸附提供吸附位点,另一方面,掺杂在rGO表面上的LaFeOxHy纳米复合材料增加了电极材料电容并提高了其电化学活性,促进了LaFeOxHy-rGO复合电极材料对PO43-的吸附。

丁毅[5](2012)在《Vivo化合物对棉织物洗涤增深机理及其工艺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织物在洗涤晾晒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褪色、变色现象,人们会对褪色的衣物弃而换新,造成一种无形的浪费,功能性家用洗涤剂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本文从增深的角度,在洗涤的同时加入增深剂旨在修复织物颜色的效果,实验选用美国P&G公司生产的普通洗衣粉(Tide)和增深洗涤剂(Color HDL)两种商业洗涤剂作对比,增深洗涤剂的主要成分为一种弱阳离子有机硅类高聚物(Vivo),研究洗涤后织物颜色的变化规律及增深洗涤的机理,供新型洗涤剂的开发参考。实际洗涤实验表明增深洗涤剂对各种棉针织物均有增深效果,并能对褪色织物的颜色进行修复,甚至超过未褪色时织物的颜色深度,随着增深洗涤次数的增加,织物表观色深有逐渐递增趋势,且增深洗涤对织物的色相影响较普通洗涤要小。根据SEM和织物亲水性数据,表明织物增深洗涤后,弱阳离子Vivo在棉纤维表面形成一层憎水膜。为了探究Vivo在棉织物上的吸附量与织物增深关系,以Vivo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用不同后整理的棉织物吸附水中的Vivo。由于Vivo水溶液没有明显的紫外吸收峰,因此选择在微弱肩峰250nm附近选择波长进行Vivo紫外定量分析。在270nm选择相关性系数R2达0.99,该波长下Vivo紫外吸收较灵敏,因此可以根据质量浓度-吸光度标准工作曲线来测定织物上Vivo的吸附量。研究表明:Vivo在各种棉织物上都有较大的吸附量,当Vivo的浓度范围在2500mg/L以下时,Vivo在织物上的吸附量随着Vivo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表面拒水的织物对Vivo的吸附量较亲水性织物要大。通过对不同整理的织物(未染色与染色)进行增深洗涤,评价其增深效果,实验表明:不同整理织物增深效果存在差异,表面拒水织物较亲水织物增深效果好,经过有机硅整理织物增深效果显着。并且空白棉织物经增深洗涤后表面Si元素含量呈递增趋势,经增深洗涤后织物的手感较普通洗涤柔软,织物表面较滑爽。本文的研究表明:弱阳离子有机硅类高聚物Vivo在洗涤的过程中易于吸附在织物表面上,形成一层憎水薄膜,拒水整理的织物具有较好的增深效果,并且增深洗涤能赋予织物较好的手感。

王志辉[6](2010)在《富硅滤液制备层状结晶二硅酸钠及其用于洗涤助剂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非水溶性钾矿资源高效利用”课题的一部分,项目组前期以陕西洛南霓辉正长岩为原料,经过粉磨,烧结,水浸,抽滤分离去铝渣,得到含富含偏硅酸钠、偏硅酸钾的水浸滤液。本研究以水浸富硅滤液为原料制备层状结晶二硅酸钠,层状结晶二硅酸钠由于具有优良的阳离子脱除能力、良好的缓冲性能、与洗涤剂其它成分配伍性好、环境相容性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类具有广泛使用前景的新型无磷洗涤剂助洗剂。首先向水浸富硅滤液中通入二氧化碳酸化,体系由溶胶转变为凝胶相,SiO2粒子成核凝聚,洗涤过滤后偏硅酸胶体与碳酸钠分离。滤渣接着用适量蒸馏水水洗、稀盐酸酸洗,去除偏硅酸胶体中的钾盐及少量杂质(氢氧化铁、氢氧化铝)得到纯净富硅凝胶。富硅凝胶和氢氧化钠按一定配比,经过低温干燥和高温煅烧得到了层状结晶二硅酸钠。通过正交和单因素实验,以制品的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和钙镁离子交换能力为主要测试指标,得到制备的优化条件为:SiO2与NaOH物质的量配比1.0,干燥温度140℃,干燥时间2h,煅烧温度750℃,煅烧时间1.5h。优化条件下得到的层状结晶二硅酸钠制品,对制品的性能进行了化学成分、物相鉴定、差热失重、红外光谱、粒度等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制品基本符合层状结晶二硅酸钠国家标准(GB/T20214-2006)。作为洗涤助剂,所制备的层状结晶二硅酸钠与碳酸钠,硫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配成洗衣粉。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此配方下的优化洗涤条件:洗衣粉浓度0.6%,洗前浸泡时间为20min,洗涤温度为35℃,洗涤时间为30min,浴比为100:1,洗涤水硬度约为200mg/L。最后层状结晶二硅酸钠制品、4A沸石、三聚磷酸钠等洗涤助剂,在同条件配比下,进行了洗涤去污力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所制层状结晶二硅酸钠洗涤去污能力优于其它助剂。

付玉川[7](2010)在《层状硅酸盐及其改性材料的摩擦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层状材料是一类重要的功能材料,在能源、化工等许多重要的工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其中,层状硅酸钠具有良好的离子交换与吸附特性,目前利用其强的阳离子交换能力,层状硅酸钠可作为环保型无磷洗涤剂助剂。探索已有材料的新特性与新用途,始终是材料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期望在需要层状化合物的固体润滑领域,利用层状晶体结构的特点,拓展层状硅酸盐及其改性材料在润滑领域应用的可能性。本文对有机柱撑型层状硅酸钠、层状硅酸钠与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以及层状硅酸钙CAS-1进行了摩擦学性能研究,考察了其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对提高基础油的承载能力和减摩抗磨性能方面的影响。采用四球试验机、光学显微镜、XRD、SEM等分析手段进行了测试与表征。本文首先研究了有机柱撑型层状硅酸钠的摩擦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双辛烷基二甲基氯化铵柱撑δ-层状硅酸钠以0.5wt%加入到100SN基础油中的摩擦学性能最佳。与100SN基础油相比,PB值提高了8.5%,磨斑直径降低了33.3%,摩擦系数降低了24.1%。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柱撑δ-层状硅酸钠以1.0wt%加入到100SN基础油中的摩擦学性能最佳。与100SN基础油相比,PB值提高了8.5%,磨斑直径降低了19.8%,摩擦系数降低了22.8%。润滑性能测试表明,有机柱撑型层状硅酸钠作为添加剂可以提高100SN基础油的承载能力,增强100SN基础油的减摩抗磨性能,XRD分析证明有机柱撑型层状硅酸钠在润滑过程中保持了原有的层状晶体结构。其次研究了层状硅酸钠与表面活性剂复配的摩擦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δ-层状硅酸钠在分别与十二烷基苯磺酸、二壬基萘磺酸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复配体系中,复配剂以1.0wt%加入到100SN基础油中的摩擦学性能最佳。与100SN基础油相比,PB值分别提高了27.2%、8.5%和16.8%;磨斑直径分别降低了26.7%、20.8%和28.6%;摩擦系数分别降低了29.7%、16.6%和25.5%。β-层状硅酸钠在分别与十二烷基苯磺酸和二壬基萘磺酸复配体系中,当复配剂以1.0wt%加入到100SN基础油中的摩擦学性能最佳,与100SN基础油相比,PB值分别提高了37.7%和27.2%;磨斑直径分别降低了17.3%和10.2%;摩擦系数分别降低了25.5%和19.3%。β-层状硅酸钠在与十二烷基硫酸钠复配体系中,复配剂以0.5wt%加入到100SN基础油中的摩擦学性能最佳,与100SN基础油相比,PB值提高了16.8%;磨斑直径降低了21.1%;摩擦系数降低了22.8%。润滑性能测试表明,在层状硅酸钠与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中,作为添加剂可以提高100SN基础油的承载能力,增强100SN基础油的减摩抗磨性能,XRD分析证明层状硅酸钠在复配和润滑过程中保持了层状晶体结构的稳定。本文还研究了层状硅酸钙CAS-1的摩擦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层状硅酸钙CAS-1以0.5wt%加入到100SN基础油中的摩擦学性能最佳,与100SN基础油相比,PB值提高了16.8%;磨斑直径降低了40.0%;摩擦系数降低23.4%。润滑性能测试表明,层状硅酸钙CAS-1作为添加剂可以提高100SN基础油的承载能力,增强100SN基础油的减摩抗磨性能,XRD分析证明其在润滑过程中保持了层状晶体结构的稳定。

邢坤[8](2010)在《层状氢氧化镁铝的改性与成型及其对磷/氮阴离子的吸附脱除性能》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镁盐通过粉末混合、制浆混合、沉积和浸渍法对粉末层状氢氧化镁铝(Mg-Al LDH)进行了改性成型,并采用静态和动态吸附实验研究了Mg-Al LDH和改性成型层状氢氧化镁铝(MG Mg-Al LDH)对水溶液、城市污水、海水体系中磷/氮阴离子的吸附脱除性能。吸附脱除效果非常显着,能满足污水排放一级标准和海水水质一级标准。解决了Mg-Al LDH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粉末易堵塞床体、无法实现固液分离和再生的问题,同时为镁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水体中磷/氮的脱除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Mg-Al LDH经改性成型后不仅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在水中浸泡两周以上不发生任何粉化现象),而且吸附性能大大提高。采用BET、SEM-EDX、XRD、FT-IR、TG-DSC等对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证明经沉积和浸渍法改性成型后比表面积和孔容明显增大,其中沉积法改性成型的层状氢氧化镁铝比表面积为233.34m2·g-1,比未改性时提高了40%,而且形状规整,颗粒大小均一,改性组分分布均匀。Mg-Al LDH经改性成型后,镁铝摩尔比大大提高,层间距增大。镁盐对Mg-Al LDH的改性成型主要是通过氢键键合和离子交换作用实现的。用四种改性成型方法制得的层状氢氧化镁铝对水溶液中的PO43-、P3O105-、NO3-、NO2-进行静态吸附,其中沉积法改性成型的层状氢氧化镁铝对PO43-、P3O105-、NO2-的吸附量最大,而浸渍法改性成型的层状氢氧化镁铝对NO3-的吸附量最大,吸附等温线属于H型。沉积法改性成型的层状氢氧化镁铝对PO43-、P3O105-、NO2-的吸附符合Langmuir线性等温方程式,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4.84、29.41、22.52 mg·g-1,而浸渍法改性成型的层状氢氧化镁铝对NO3-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线性等温方程式,平衡吸附量为17.49 mg·g-1。Mg-Al LDH经改性成型后,吸附量大大提高,比未改性时提高了29~37%;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可较好的描述四种离子在MG Mg-Al LDH上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吸附速率常数K2(PO43-)>K2 (P3O105-)>K2 (NO2-)≈K2 (NO3-);初始pH值在4-10时,P3O105-、PO43-和NO2-的脱除率基本不受初始pH值的影响,但NO3-的脱除率随初始pH值呈“之”字形变化,PO43-、P3O105-、NO2-的吸附主要受离子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和吸附剂表面带电性的影响,而NO3-主要受溶液中溶解C02存在形式的影响。四种改性成型方法制得的层状氢氧化镁铝对水溶液中P3O105-、PO43-、NO3-、NO2-的穿透曲线形状、穿透时间和穿透吸附容量均不同;穿透时间和穿透吸附量随固定床高度的增加、流量的减小、初始浓度的减小而增大,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是吸附过程的控制步骤;当初始pH值在6-9时,PO43-在弱碱性条件下,穿透时间和穿透吸附量较大。P3O105-的吸附基本不受初始pH值的影响。NO3-和NO2-在弱酸性条件下,穿透时间和穿透吸附量较大;当吸附剂达到耗竭点时,用0.1mol·L-1 NaOH和3 mol·L-1 NaCl解吸,然后用300mL质量浓度为25 w/V%的MgCl2进行再生,可实现吸附剂的重复利用。PO43-、P3O105-、NO3-、NO2-再生率随再生次数的变化为126.24、98.07%,71.86、81.07%,120.67、118.65%;1514.61、1657.30、1585.39%。由此可见,MG Mg-Al LDH是一种脱除磷/氮阴离子的有效吸附剂,并可重复使用。沉积法改性成型的层状氢氧化镁铝可同时脱除水溶液中的P3O105-、PO43-、NO3-、NO2-,且优先脱除PO43-,穿透时间分别为75、95、75 min,而NO3-在实验范围3 h内一直未穿透,故可利用串联固定床同时处理四种离子,以提高床体的利用率;沉积和浸渍法改性成型的层状氢氧化镁铝可脱除某污水处理厂二次出水中PO43-、NO3-、NO2-,使其达到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且优先吸附PO43-,通过解吸再生后可重复使用;沉积法改性成型的层状氢氧化镁铝可有效脱除青岛不同地段海水中的PO43-,使其达到海水水质一级标准。

张志建[9](2010)在《硅酸钠繁衍物的制备、改性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工业硅酸钠出发,通过调节模数(SiO2和Na2O的摩尔比),制备了五水偏硅酸钠、层状结晶二硅酸钠和二氧化硅等硅酸钠繁衍物,研究了繁衍物的结构、性能及改性。采用溶液结晶法制备五水偏硅酸钠,通过优化工艺和加入添加剂等方法,缩短了结晶周期和提高了产品质量,利用FTIR、TGA和化学分析法对产品进行表征及组成测定,结果表明产品质量达到优等品级别;采用直接溶液焙烧法,制备δ-层状结晶二硅酸钠,利用FTIR、WXRD和SEM表征产品的结构和形态,测定了钙、镁离子交换能力和抗酸能力等性能,并通过铝盐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复合改性,提高了产品的水热稳定性;通过使用干燥控制剂与常压共沸蒸馏结合的方法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利用FTIR、WXRD、SEM和BET测试产品的结构、形态与性能,研究了影响因素和最佳工艺条件,获得了孔容2.2ml/g、比表面779m2/g的大孔容高比表面的二氧化硅气凝胶;采用以水为介质的湿法改性对沉淀二氧化硅滤饼进行表面改性,得到可在有机介质中分散的超细二氧化硅,利用FTIR、TGA、WXRD和SEM表征产品的结构和形态,测定了吸油值、疏水性和分散性等性能,并考察了改性条件与影响产品性能的因素。

陶梅香[10](2009)在《丙烯酸—衣康酸共聚物助洗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合成洗涤剂一直使用三聚磷酸钠(STPP)作为助洗剂,虽然效果很好,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导致水质恶化,水生物大量死亡。因此,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许多国家相继颁布法令、法规实行禁磷、限磷。因而开发无磷助洗剂已成为洗涤剂行业研究的热点。聚羧酸盐是新一代的无磷助洗剂,目前国内外研究得较多的主要是聚丙烯酸盐和丙烯酸-马来酸的共聚物盐(MA-Co-AA)。它们具有去污力较强、抗硬水能力好、无毒等优点,但助洗性能不及三聚磷酸钠,且降解性不好,因而在环境中长期积累也会引起环境问题。因此,开发助洗性能更好、可降解性好的聚羧酸盐具有重要意义。许多的研究结果表明,聚羧酸盐的助洗效果与其分子链中的羧基含量有关,羧基含量越高,电荷密度越大,螯合分散性能就越好。因此,通过与含两个羧基的马来酸酐单体共聚,可以提高聚羧酸盐的助洗效果。但马来酸的两个吸电子羧基分别与两个双键碳原子相连,形成对称结构,致使其聚合活性低,在共聚物中的量比不能太大,因而助洗性能的提高受到限制。衣康酸也是含两个羧基的单体,但为非对称结构,其中一个羧基通过亚甲基与双键碳相连,因而聚合活性较高。因此,以它为共聚单体,可向聚羧酸链中引入更多的羧基,因而有可能制得助洗性能更好的聚羧酸盐。另外,衣康酸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因此,衣康酸-丙烯酸共聚物(IA-Co-AA)可能成为更为环境友好的助洗剂。为此,本论文对IA-Co-AA的合成及助洗性能进行了研究。对采用水溶液聚合工艺合成IA-Co-AA进行了研究,并详细考察了各种工艺参数的影响,并与MA-Co-AA和IA-Co-MA-Co-AA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单体配比对IA-Co-AA的螯合力影响较大,随IA用量增加,螯合力增加,但IA用量过大时,因聚羧酸的分子量太小,单个聚羧酸分子所含电荷较少,螯合力反而下降;过硫酸铵用量对聚合物的特性粘度有较大的影响,过硫酸铵用量增加,特性粘度显着降低,即聚合物的分子量显着降低。反应温度对聚合物特性粘度有较大的影响,随着反应温度升高,聚合物特性粘度下降。反应温度对单体的转化率有些影响,温度过低,引发剂分解慢,造成聚合不完全,单体转化率降低。温度过高,引发剂分解太快,造成部分自由基无效消耗,因而单体转化率也降低。IA-Co-AA的较佳条件是:反应温度为80~85℃,过硫酸铵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6.67%,IA占总单体的摩尔分数为22%,丙烯酸和过硫酸铵的滴加时间约为2.5h,保温时间为3.5h,总反应时间为6h。助洗性能研究结果表明,IA-Co-AA的去污力、抗污垢再沉积能力、钙皂分散力和对Ca2+的螯合力明显好于MA-Co-AA、IA-Co-MA-Co-AA和STPP;IA-Co-AA对CaCO3粉末的分散能力明显低于MA-Co-AA和IA-Co-MA-Co-AA,但好于STPP;IA-Co-AA的pH缓冲能力略大于MA-Co-AA和IA-Co-MA-Co-AA,明显高于STPP;IA-Co-AA的表面活性比MA-Co-AA和IA-Co-MA-Co-AA的低;IA-Co-AA,但它们均与LAS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它们的存在能显着降低LAS溶液的表面张力;IA-Co-AA较易生物降解,而MA-Co-AA和IA-Co-MA-Co-AA较难生物降解。由此可见,IA-Co-AA是一种具有良好助洗性能的绿色助洗剂。

二、洗涤剂用层状硅酸盐钙、镁结合能力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洗涤剂用层状硅酸盐钙、镁结合能力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特种橡胶密封材料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绪论
    2.1 橡胶密封材料应用背景概述
    2.2 橡胶密封材料高温老化性能的研究进展
        2.2.1 橡胶密封材料耐高温老化配方的研究
        2.2.2 橡胶密封材料高温老化机理的研究
    2.3 橡胶基密封材料摩擦磨损特性的研究进展
        2.3.1 橡胶密封材料摩擦性能的研究
        2.3.2 织物/橡胶密封材料摩擦性能的研究
    2.4 织物与橡胶基体粘结复合工艺及性能的研究进展
    2.5 研究现状评述
    2.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3 橡胶密封材料高温老化前后交联密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以丁腈橡胶基体为例
    3.1 丁腈橡胶复合材料试样的制备
        3.1.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3.1.2 试样的制备工艺
    3.2 丁腈橡胶复合材料试样的测试方法
        3.2.1 材料的热氧老化
        3.2.2 交联密度的测试
        3.2.3 力学性能测试
        3.2.4 SEM和EDS测试
        3.2.5 数字图像相关测试
    3.3 丁腈橡胶复合材料交联密度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3.3.1 丁腈橡胶复合材料配方的优化
        3.3.2 交联密度对丁腈橡胶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3.3.3 热氧老化对丁腈橡胶复合材料压缩性能的影响
        3.3.4 试样厚度及外部工况对基体局部交联密度的影响
        3.3.5 DIC在高温环境下对丁腈橡胶大变形测量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4 CeO_2/石墨烯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热氧老化前后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4.1 实验材料及试样制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试样的制备工艺
    4.2 CeO_2/石墨烯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的测试方法
        4.2.1 硫化曲线测试
        4.2.2 材料的热氧老化
        4.2.3 SEM形貌表征
        4.2.4 热重分析(TGA)测试
        4.2.5 溶胀平衡测试
        4.2.6 拉伸性能及硬度测试
    4.3 CeO_2和石墨烯对硅橡胶(苯基)基体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
        4.3.1 CeO_2和石墨烯在硅橡胶(苯基)基体中的分散
        4.3.2 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分析
        4.3.3 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的热降解机理分析
        4.3.4 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的热分析动力学研究
        4.3.5 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的溶胀平衡测试分析
        4.3.6 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CeO_2/石墨烯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热氧老化前后摩擦性能实验研究
    5.1 实验材料及试样制备
        5.1.1 实验材料
        5.1.2 试样的制备工艺
    5.2 CeO_2/石墨烯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实验测试方法
        5.2.1 材料的热氧老化
        5.2.2 摩擦实验测试
        5.2.3 SEM及XRD测试
        5.2.4 表层交联密度的测试
        5.2.5 硬度的测试
    5.3 热氧老化对硅橡胶(苯基)基体摩擦性能的影响
        5.3.1 XRD和SEM对橡胶基体中CeO_2和石墨烯的观察
        5.3.2 热氧老化对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摩擦系数的影响
        5.3.3 外部荷载对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摩擦系数的影响
        5.3.4 热氧老化对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磨耗特性的影响
        5.3.5 硅橡胶复合材料特定工况下摩擦磨损性能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聚酯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多环境下的摩擦行为实验研究
    6.1 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试样的制备
        6.1.1 实验材料
        6.1.2 试样的制备工艺
    6.2 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测试方法
        6.2.1 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试样摩擦条件的设定
        6.2.2 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试样摩擦工况设定
    6.3 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不同环境下的摩擦测试
        6.3.1 外层织物对硅橡胶基体摩擦性能的影响
        6.3.2 干滑环境下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摩擦行为
        6.3.3 高温环境下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摩擦行为
        6.3.4 浸水环境下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摩擦行为
        6.3.5 浸油环境下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摩擦行为
    6.4 本章小结
7 钛酸酯改性硅橡胶与聚酯织物粘结性能的实验研究
    7.1 硅橡胶与聚酯织物的处理与改性
        7.1.1 实验材料
        7.1.2 聚酯织物的处理
        7.1.3 胶粘剂的调配及固化工艺的改进
        7.1.4 钛酸酯对硅橡胶的改性
    7.2 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试样的制备及测试方法
        7.2.1 试样的制备工艺
        7.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方法
    7.3 钛酸酯改性硅橡胶的粘结性能
        7.3.1 不同含量钛酸酯对硅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7.3.2 外层织物在硅橡胶表面的剥离测试
        7.3.3 改性对硅橡胶和聚酯织物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7.3.4 织物纱线方向对双层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剥离性能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全文总结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8.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体系浆体水化特征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层状硅酸钠研究进展
        1.2.2 灌浆材料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层状硅酸钠合成工艺研究
        1.5.2 层状硅酸钠性能与晶体结构研究
        1.5.3 灌浆材料基本性能研究
        1.5.4 灌浆材料水化物特征研究
        1.5.5 灌浆材料孔隙特征研究
        1.5.6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稻壳灰硅源制备层状硅酸钠的研究
    2.1 稻壳灰分析
    2.2 合成温度的制定
    2.3 合成温度对层状硅酸钠晶型的影响
    2.4 合成时间对层状硅酸钠晶型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层状硅酸钠特征研究
    3.1 层状硅酸钠离子交换能力研究
    3.2 层状硅酸钠晶体结构特征研究
    3.3 层状硅酸钠的形貌特征研究
    3.4 层状硅酸钠基团特征研究
        3.4.1 红外光谱分析
        3.4.2 拉曼光谱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层状硅酸钠-水泥浆体物化性能研究
    4.1 实验
        4.1.1 水泥原料分析
        4.1.2 浆体原料配比
    4.2 浆体物性测试分析
        4.2.1 物性测试与分析
        4.2.2 流动度测定与分析
        4.2.3 水化热特征研究
        4.2.4 浆体强度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层状硅酸钠-水泥浆体水化特征研究
    5.1 实验样品制备
    5.2 浆体的XRD测试研究
        5.2.1 水化初期浆体的XRD研究
        5.2.2 不同水化时期浆体的XRD研究
        5.2.3 氢氧化钙的XRD研究
    5.3 浆体的热分析研究
        5.3.1 浆体的TG-DTA研究
        5.3.2 浆体的DTG研究
    5.4 浆体的IR研究
    5.5 浆体的SEM研究
        5.5.1 C-S-H的 SEM研究
        5.5.2 钙矾石的SEM研究
        5.5.3 Ca(OH)2的SEM研究
    5.6 浆体孔隙研究
        5.6.1 孔隙的显微法研究
        5.6.1.1 浆体孔隙的光学显微镜研究
        5.6.1.2 浆体孔隙的扫描电镜研究
        5.6.2 小角度X射线散射法研究
        5.6.3 氮吸附法(BET)研究
        5.6.3.1 浆体孔结构表征
        5.6.3.2 孔径分布特征
    5.7 层状硅酸钠-水泥浆体水化特征
第6章 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浆体性能研究
    6.1 实验
        6.1.1 硅灰分析
        6.1.2 实验原料配比
    6.2 浆体物性分析
        6.2.1 凝结时间和泌水率分析
        6.2.2 流动度分析
        6.2.3 浆体水化热特征研究
        6.2.4 强度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浆体水化特征研究
    7.1 浆体的XRD研究
        7.1.1 水化早期浆体的XRD研究
        7.1.2 不同水化龄期浆体的XRD研究
        7.1.3 氢氧化钙的XRD研究
    7.2 浆体热分析研究
        7.2.1 浆体的TG-DTA研究
        7.2.2 浆体的DTG研究
    7.3 浆体的SEM研究
        7.3.1 C-S-H的 SEM研究
        7.3.2 钙矾石的SEM研究
        7.3.3 氢氧化钙的SEM研究
    7.4 浆体的红外光谱研究
    7.5 浆体孔隙研究
        7.5.1 显微镜法研究
        7.5.1.1 光学显微镜法研究
        7.5.1.2 电子扫描显微镜研究
        7.5.2 小角X射线散射法研究
        7.5.3 氮气吸附法研究
        7.5.3.1 孔结构研究
        7.5.3.2 孔隙分布研究
    7.6 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浆体水化特征
第8章 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浆体在锚固体上的应用研究
    8.1 工程地质情况
        8.1.1 场区地层构成及特征
        8.1.2 基坑支护方案设计
    8.2 实验室配置
        8.2.1 浆料制备
        8.2.2 浆体强度检测
    8.3 现场施工效果
    8.4 本章小结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草酸钠作为洗涤助剂的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衣物洗涤剂简介
        1.1.1 衣物洗涤剂的发展
        1.1.2 衣物洗涤剂成分介绍
    1.2 早期洗涤助剂
        1.2.1 早期碱性助剂
        1.2.2 磷酸盐助剂
    1.3 代磷助剂
        1.3.1 有机小分子代磷助剂
        1.3.2 沸石类助剂
        1.3.3 层状结晶硅酸钠
        1.3.4 聚羧酸盐类
    1.4 草酸钠概述
        1.4.1 草酸钠的生产
        1.4.2 草酸钠基本性质
        1.4.3 草酸盐在自然界中的降解
    1.5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6 课题来源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钙离子脱除容量测定
        2.2.2 钙脱除速率测定
        2.2.3 表面张力的测定
        2.2.4 润湿力的测定
        2.2.5 乳化能力测定
        2.2.6 泡沫性质测定
        2.2.7 白度测定
        2.2.8 洗涤剂去污力测定
        2.2.9 循环洗涤测定
        2.2.10 白度保持能力
        2.2.11 抗灰分性能的测定
        2.2.12 酶活力测定
    2.3 测试表征
        2.3.1 X-射线粉末分析
        2.3.2 形貌分析
        2.3.3 zeta电位的测定
第三章 草酸钠助剂基本性质的研究
    3.1 引言
    3.2 钙脱除容量的测定
    3.3 钙脱除速率的测定
    3.4 草酸钠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3.4.1 草酸钠对平衡表面张力的影响
        3.4.2 草酸钠对润湿能力的影响
        3.4.3 草酸钠对乳化能力的影响
        3.4.4 草酸钠对发泡能力的影响
    3.5 草酸钠与表面活性剂的协同去污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草酸钠为助剂洗涤剂去污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不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及添加量对去污性能的影响
    4.3 助剂添加量的影响
    4.4 洗涤时间的影响
    4.5 洗涤温度的影响
    4.6 聚合物对去污性能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草酸钠为助剂洗涤剂与酶的复配
    5.1 引言
    5.2 助剂对酶活力的影响
    5.3 洗涤配方的pH
    5.4 加蛋白酶配方的去污能力
    5.5 加脂肪酶配方的去污能力
    5.6 加纤维素酶配方的去污能力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草酸钠为助剂洗涤剂配方抗沉积性能的研究
    6.1 引言
    6.2 灰分沉积量和白度保持
    6.3 收集固体颗粒的XRD表征
    6.4 收集固体颗粒的形貌
    6.5 以草酸钠为助剂洗涤剂在不同织物纤维上的沉积
        6.5.1 不同配方在棉布上的沉积性质
        6.5.2 不同配方在聚酰胺织物上的沉积性质
        6.5.3 不同配方在聚酯纤维上的沉积性质
        6.5.4 草酸钙沉积过程
    6.6 温度对棉织物循环洗涤性能的影响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抗灰分沉积机理的研究
    7.1 引言
    7.2 灰分沉积量
    7.3 表面活性剂对草酸钙结晶行为的影响
    7.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草酸钙形貌及zeta电位的影响
    7.5 不同溶液中草酸钙与棉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计算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配方显着因素分析
    8.1 引言
    8.2 单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Plackett-Burman筛选实验
        8.2.1 Plackett-Burman实验与结果
        8.2.2 Plackett-Burman显着性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镧铁羟基氧化物复合材料吸附除磷性能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1.2 水体磷污染概述
        1.2.1 磷污染的来源,现状及危害
        1.2.2 水体磷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1.3 除磷吸附材料研究进展
        1.3.1 除磷吸附机制
        1.3.2 金属氧化物除磷材料
        1.3.3 镧基除磷材料
        1.3.4 电吸附除磷材料
    1.4 表面络合模型理论研究进展
        1.4.1 表面络合模型基本原理
        1.4.2 表面络合模型理论应用进展
    1.5 主要研究任务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主要实验设备
    2.2 材料制备方法
        2.2.1 镧铁羟基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LaFeO)_xH_y)的制备
        2.2.2 镧铁羟基氧化物/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LaFeO)_xH_y-r GO)的制备
    2.3 材料表征分析方法
        2.3.1 结构形貌分析
        2.3.2 理化性质分析
    2.4 磷吸附方法
        2.4.1 磷酸根(PO_4~(3-))标准溶液配置
        2.4.2 磷酸根(PO_4~(3-))的测定
        2.4.3 吸附平衡研究
        2.4.4 吸附动力学研究
        2.4.5 对超低浓度的PO_4~(3-)吸附效果研究
        2.4.6 pH影响研究
        2.4.7 共存离子影响研究
        2.4.8 材料循环利用研究
3 镧铁羟基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吸附PO_4~(3-)效能研究
    3.1 引言
    3.2 镧铁羟基氧化物材料表征
        3.2.1 镧铁羟基氧化物结构形貌分析
        3.2.2 镧铁羟基氧化物理化性质分析
    3.3 镧铁羟基氧化物吸附PO_4~(3-)效能研究
        3.3.1 吸附平衡研究
        3.3.2 吸附动力学研究
        3.3.3 镧铁羟基氧化物对超低浓度的PO_4~(3-)吸附效果研究
        3.3.4 镧铁羟基氧化物吸附PO_4~(3-)的pH影响研究
        3.3.5 镧铁羟基氧化物吸附PO_4~(3-)的共存离子影响研究
        3.3.6 镧铁羟基氧化物循环利用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镧铁羟基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吸附PO_4~(3-)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镧铁羟基氧化物吸附PO_4~(3-)界面反应过程研究
        4.2.1 镧铁羟基氧化物表面酸度常数
        4.2.2 镧铁羟基氧化物吸附PO_4~(3-)表面络合模型
    4.3 镧铁羟基氧化物吸附PO_4~(3-)作用机制研究
        4.3.1 Zeta电位分析
        4.3.2 FTIR分析
        4.3.3 XPS分析
        4.3.4 O K-edge XANES分析
        4.3.5 P K-edge XANES分析
        4.3.6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镧铁羟基氧化物/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电极制备及电吸附PO_4~(3-)研究
    5.1 引言
    5.2 镧铁羟基氧化物/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表征
        5.2.1 镧铁羟基氧化物/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结构形貌分析
        5.2.2 镧铁羟基氧化物/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的理化性质分析
    5.3 镧铁羟基氧化物/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电吸附PO_4~(3-)研究
        5.3.1 吸附动力学研究
        5.3.2 吸附平衡研究
    5.4 镧铁羟基氧化物/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电吸附PO_4~(3-)机理研究
        5.4.1 FTIR分析
        5.4.2 XPS分析
        5.4.3 循环伏安测试分析
    5.5 镧铁羟基氧化物/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循环利用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Vivo化合物对棉织物洗涤增深机理及其工艺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织物增深整理现状
        1.2.1 纤维表面粗糙化处理
        1.2.1.1 对涤纶碱减量加工处理
        1.2.1.2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
        1.2.1.3 掺合水溶性微粒
        1.2.2 合理选择染料、助剂和染色工艺
        1.2.3 对织物进行低折射率树脂整理
    1.3 纤维的增深机理
        1.3.1 纤维的细度与色深的关系
        1.3.2 纤维材料与色深的关系
        1.3.3 低折射率树脂处理与增深的关系
    1.4 国内外洗涤技术发展现状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含 Vivo 增深洗涤剂对棉织物洗涤的增深效果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洗涤方法
        2.1.4 测试方法
        2.1.4.1 织物光泽测试
        2.1.4.2 扫描电镜观察
        2.1.4.3 织物亲水性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实际洗涤对各种棉织物色泽的影响
        2.2.1.1 实际洗涤对不同黑色棉织物表观色深的影响
        2.2.1.2 实际洗涤对不同色相棉织物表观色深的影响
        2.2.1.3 实际洗涤对棉织物各颜色指标的影响
        2.2.2 增深洗涤对水洗褪色织物表观色深的影响
        2.2.2.1 水洗褪色后的不同棉织物增深效果
        2.2.2.2 水洗褪色后的棉织物与涤纶织物增深效果的比较
        2.2.3 织物表面形态的观察
        2.2.4 织物表面亲水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Vivo 在棉织物上的吸附及其对洗涤增深的影响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洗涤方法
        3.1.4 织物精练配方工艺
        3.1.5 织物染色配方工艺
        3.1.6 织物整理配方工艺
        3.1.7 测试方法
        3.1.7.1 织物静态接触角的测试
        3.1.7.2 紫外光谱分析
        3.1.7.3 静态吸附测试
        3.1.7.4 实际洗涤后织物色泽的测试
        3.1.7.5 织物表面元素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织物拒水整理的效果
        3.2.2 Vivo 化合物在水溶液紫外吸收光谱定量分析
        3.2.3 Vivo 化合物在棉织物上的静态吸附行为
        3.2.4 实际洗涤对织物增深效果的影响
        3.2.4.1 实际洗涤对未染色棉织物明暗度的影响
        3.2.4.2 实际洗涤对染色棉织物表观色深及明暗度的影响
        3.2.5 增深洗涤前后织物的 EDS 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增深剂洗涤对织物风格的影响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1.3 洗涤方法
        4.1.4 测试方法
        4.1.4.1 KES-F 评价法
        4.1.4.2 PhabrOmeter 织物手感评价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实际洗涤对棉织物表面厚度的影响
        4.2.2 实际洗涤对棉织物弯曲性能的影响
        4.2.3 实际洗涤对棉织物表面特性的影响
        4.2.4 PhabrOmeter 评价系统评价对织物手感各项指标
        4.2.4.1 实际洗涤对棉织物硬挺度的影响
        4.2.4.2 实际洗涤对棉织物柔软度的影响
        4.2.4.3 实际洗涤对棉织物光滑度的影响
        4.2.4.4 PhabrOmeter 系统消耗总能量的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富硅滤液制备层状结晶二硅酸钠及其用于洗涤助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洗涤剂概述
        1.1.1 洗涤剂的组成
        1.1.2 洗涤剂发展历程
        1.1.3 洗涤剂的生产
        1.1.4 洗涤助剂的发展
        1.1.5 洗涤助剂的分类
    1.2 层状结晶二硅酸钠概述
        1.2.1 层状结晶二硅酸钠结构
        1.2.2 层状结晶二硅酸钠基本性能
        1.2.3 δ-层状结晶二硅酸钠的合成
    1.3 研究背景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层状结晶二硅酸钠的制备
    2.1 技术路线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 水浸富硅滤液酸化制备富硅凝胶
        2.3.1 制备原理
        2.3.2 酸化实验
        2.3.3 过滤水洗
        2.3.4 酸洗滤渣
    2.4 富硅凝胶制备层状结晶二硅酸钠
        2.4.1 富硅凝胶与NaOH配比
        2.4.2 正交实验
        2.4.3 单因素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层状结晶二硅酸钠性能表征
    3.1 试剂与仪器
    3.2 性能测试方法
        3.2.1 钙离子交换质量的测定方法
        3.2.2 镁离子交换质量的测定方法
        3.2.3 白度的测定
        3.2.4 pH值的测定
        3.2.5 灼烧失量的测定
        3.2.6 化学组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质量指标对比结果
        3.3.2 物相鉴定
        3.3.3 扫描电镜分析
        3.3.4 差热热重分析
        3.3.5 红外光谱
        3.3.6 粒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层状结晶二硅酸钠在洗涤中的应用
    4.1 实验方法
        4.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1.2 洗衣粉配方
        4.1.3 洗涤方法及测定方法
    4.2 洗涤条件单因素实验
        4.2.1 洗衣粉的浓度
        4.2.2 洗前浸泡时间
        4.2.3 洗涤温度
        4.2.4 洗涤时间
        4.2.5 浴比
        4.2.6 硬度
    4.3 洗涤对比实验
    4.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层状硅酸盐及其改性材料的摩擦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层状硅酸钠的结构
    1.3 层状硅酸钠的合成
    1.4 层状硅酸钠的性能
        1.4.1 离子交换性能
        1.4.2 吸附及稳定性
        1.4.3 pH 缓冲性能
    1.5 层状硅酸钠的应用
        1.5.1 做洗涤助剂
        1.5.2 做润滑油添加剂
    1.6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材料制备
        2.2.1 双辛烷基二甲基氯化铵柱撑δ-层状硅酸钠
        2.2.2 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柱撑δ-层状硅酸钠
        2.2.3 层状硅酸钙CAS-1 的合成
        2.2.4 层状硅酸钠与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2.3 表征方法
        2.3.1 摩擦表征
        2.3.2 XRD 表征
        2.3.3 SEM 表征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有机柱撑型层状硅酸钠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3.1.1 δ-双八摩擦学性能研究
        3.1.2 δ-双十八摩擦学性能研究
        3.1.3 小结
    3.2 层状硅酸钠与表面活性剂复配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3.2.1 δ-层状硅酸钠与十二烷基苯磺酸复配
        3.2.2 δ-层状硅酸钠与二壬基萘磺酸复配
        3.2.3 δ-层状硅酸钠与十二烷基硫酸钠复配
        3.2.4 β-层状硅酸钠与十二烷基苯磺酸复配
        3.2.5 β-层状硅酸钠与二壬基萘磺酸复配
        3.2.6 β-层状硅酸钠与十二烷基硫酸钠复配
        3.2.7 小结
    3.3 层状硅酸钙CAS-1 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3.3.1 对PB 值的影响
        3.3.2 对磨斑直径的影响
        3.3.3 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3.3.4 XRD 分析
        3.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8)层状氢氧化镁铝的改性与成型及其对磷/氮阴离子的吸附脱除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层状氢氧化镁铝
        1.1.1 层状氢氧化镁铝的结构和组成
        1.1.2 层状氢氧化镁铝的特性
        1.1.3 层状氢氧化镁铝的应用
        1.1.3.1 作为吸附和离子交换材料用于环境治理中
        1.1.3.2 作为催化材料的应用
        1.1.3.3 作为生物医药材料的应用
        1.1.3.4 作为其它功能材料的应用
        1.1.4 层状氢氧化镁铝的制备方法
        1.1.4.1 盐-氧化物合成法
        1.1.4.2 盐-碱制备法
        1.1.4.3 水热合成法
        1.1.4.4 热解-重构法
        1.1.4.5 成核/晶化隔离法
        1.1.4.6 非平衡晶化法
        1.1.4.7 其它制备方法
        1.1.5 层状氢氧化镁铝的表征
        1.1.5.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1.1.5.2 红外光谱(IR)
        1.1.5.3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
    1.2 水体中磷氮污染
        1.2.1 磷氮污染与富营养化
        1.2.2 水体中磷氮来源及其存在形式
        1.2.2.1 水体中磷氮来源
        1.2.2.2 磷氮存在形式
        1.2.3 磷氮的处理方法
        1.2.3.1 除磷技术
        1.2.3.2 脱氮技术
    1.3 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和内容
        1.3.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化学药品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材料表征方法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2.3.2 红外分析(FT-IR)
        2.3.4 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SEM-EDX)
        2.3.5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
        2.3.6 零电荷点(PZC)
    2.4 离子的分析方法
        2.4.1 磷酸根离子(PO_4~(3-))
        2.4.2 三聚磷酸根离子(P_3O_(10)~(5-))
        2.4.3 硝酸根离子(NO_3~-)
        2.4.4 亚硝酸根离子(NO_2~-)
        2.4.5 砷酸根和亚砷酸根离子(AsO_4~(3-)和AsO_2~-)
    2.5 吸附实验
        2.5.1 静态吸附实验
        2.5.2 动态吸附实验
        2.5.2.1 固定床吸附装置
        2.5.2.2 固定床高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2.5.2.3 流量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2.5.2.4 溶液初始浓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2.5.2.5 溶液初始pH值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2.5.2.6 吸附剂的解吸再生
    2.6 吸附理论和计算方法
        2.6.1 静态吸附
        2.6.1.1 吸附等温线
        2.6.1.2 吸附动力学
        2.6.2 动态吸附
3 粉末层状氢氧化镁铝的改性与成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粉末层状氢氧化镁铝的改性与成型
        3.2.1.1 粉末混合法
        3.2.1.2 制浆混合法
        3.2.1.3 沉积法
        3.2.1.4 浸渍法
        3.2.2 改性成型层状氢氧化镁铝的吸附性能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粉末混合法
        3.3.1.1 改性组分种类的影响
        3.3.1.2 MgO含量的影响
        3.3.1.3 造孔剂含量的影响
        3.3.1.4 粘结剂的影响
        3.3.1.5 焙烧温度的影响
        3.3.1.6 焙烧时间的影响
        3.3.2 制浆混合法
        3.3.2.1 造孔剂含量的影响
        3.3.2.2 粘结剂添加量的影响
        3.3.2.3 混合反应时间的影响
        3.3.2.4 固液比的影响
        3.3.2.5 焙烧温度的影响
        3.3.2.6 焙烧时间的影响
        3.3.3 沉积法
        3.3.3.1 改性组分种类的影响
        3.3.3.2 粘结剂种类的影响
        3.3.3.3 Mg(Ac)_2含量的影响
        3.3.3.4 粘结剂含量对脱除效果的影响
        3.3.3.5 反应pH值的影响
        3.3.3.6 固液比的影响
        3.3.3.7 反应时间的影响
        3.3.3.8 焙烧温度的影响
        3.3.3.9 焙烧时间的影响
        3.3.4 浸渍法
    3.4 材料表征
        3.4.1 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SEM-EDX)
        3.4.2 比表面和孔结构表征
        3.4.3 X射线粉末衍射(XRD)
        3.4.4 红外光谱(FT-IR)
        3.4.5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
        3.4.6 零电荷点(PZC)
    3.5 粉末层状氢氧化镁铝改性成型机理初探
    3.6 结论
4 粉末和改性成型层状氢氧化镁铝对水溶液中PO_4~(3-)的吸附
    4.1 引言
    4.2 粉末和改性成型层状氢氧化镁铝对水溶液中PO_4~(3-)的静态吸附
        4.2.1 结果与讨论
        4.2.1.1 X射线粉末衍射(XRD)表征
        4.2.1.2 焙烧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2.1.3 吸附动力学
        4.2.1.4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2.1.5 溶液初始pH值对脱除性能的影响
        4.2.1.6 吸附等温线
        4.2.1.7 解吸再生
        4.2.2 结论
    4.3 改性成型层状氢氧化镁铝对PO_4~(3-)的动态吸附
        4.3.1 结果与讨论
        4.3.1.1 改性成型方法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4.3.1.2 固定床高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4.3.1.3 流量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4.3.1.4 溶液初始浓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4.3.1.5 溶液初始pH值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4.3.1.6 解吸再生
        4.3.2 结论
5 粉末和改性成型层状氢氧化镁铝对水溶液中P_3O_(10)~(5-)的吸附
    5.1 引言
    5.2 粉末和改性成型层状氢氧化镁铝对水溶液中P_3O_(10)~(5-)的静态吸附
        5.2.1 结果与讨论
        5.2.1.1 X射线粉末衍射(XRD)表征
        5.2.1.2 焙烧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5.2.1.3 吸附动力学
        5.2.1.4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5.2.1.5 溶液初始pH值对脱除性能的影响
        5.2.1.6 吸附等温线
        5.2.1.7 对不同种类磷酸根离子的吸附
        5.2.1.8 解吸再生
        5.2.2 结论
    5.3 改性成型层状氢氧化镁铝对水溶液中P_3O_(10)~(5-)的动态吸附
        5.3.1 结果与讨论
        5.3.1.1 改性成型方法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5.3.1.2 固定床高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5.3.1.3 流量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5.3.1.4 溶液初始浓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5.3.1.5 溶液初始pH值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5.3.1.6 解吸再生
        5.3.2 结论
6 粉末和改性成型层状氢氧化镁铝对水溶液中NO_3~-的吸附
    6.1 引言
    6.2 粉末和改性成型层状氢氧化镁铝对水溶中NO_3~-的静态吸附
        6.2.1 结果与讨论
        6.2.1.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6.2.1.2 焙烧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6.2.1.3 吸附动力学
        6.2.1.4 初始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6.2.1.5 离子强度的影响
        6.2.1.6 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
        6.2.2 结论
    6.3 改性成型层状氢氧化镁铝对水溶液中NO_3~-的动态吸附
        6.3.1 结果与讨论
        6.3.1.1 改性成型方法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6.3.1.2 固定床高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6.3.1.3 流量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6.3.1.4 溶液初始浓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6.3.1.5 溶液初始pH值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6.3.1.6 解吸再生
        6.3.2 结论
7 粉末和改性成型层状氢氧化镁铝对水溶液中NO_2~-的吸附
    7.1 引言
    7.2 粉末和改性成型层状氢氧化镁铝对NO_2~-的静态吸附
        7.2.1 结果与讨论
        7.2.1.1 X射线粉末衍射(XRD)表征
        7.2.1.2 焙烧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7.2.1.3 吸附动力学
        7.2.1.4 吸附等温线
        7.2.1.5 溶液初始pH值对脱除性能的影响
        7.2.1.6 溶液离子强度对脱除性能的影响
        7.2.2 结论
    7.3 改性成型层状氢氧化镁铝对NO_2~-的动态吸附
        7.3.1 结果与讨论
        7.3.1.1 改性成型方法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7.3.1.2 固定床高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7.3.1.3 流量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7.3.1.4 溶液初始浓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7.3.1.5 溶液初始pH值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7.3.1.6 解吸再生
        7.3.2 结论
8 粉末层状氢氧化镁铝对水溶液中AsO_4~(3-)和AsO_2~-的吸附性能比较
    8.1 引言
    8.2 结果与讨论
        8.2.1 X射线粉末衍射(XRD)表征
        8.2.2 焙烧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8.2.3 吸附动力学
        8.2.4 吸附等温线
        8.2.5 溶液初始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8.2.6 溶液离子强度对吸附的影响
        8.2.7 Mg-Al CLDH-400同时吸附As(Ⅲ)和As(Ⅴ)阴离子
    8.3 结论
9 粉末和改性成型层状氢氧化镁铝对水溶液中P_3O_(10)~(5-)、PO_4~(3-)、NO_3~-、NO_2~-的吸附性能比较
    9.1 粉末层状氢氧化镁铝对P_3O_(10)~(5-)、PO_4~(3-)、NO_3~-、NO_2~-的静态吸附性能比较
        9.1.1 焙烧温度的影响
        9.1.2 吸附动力学
        9.1.3 吸附等温线
        9.1.4 溶液初始pH值的影响
    9.2 改性成型层状氢氧化镁铝对P_3O_(10)~(5-)、PO_4~(3-)、NO_3~-、NO_2~-的静态吸附性能比较
        9.2.1 吸附动力学
        9.2.2 溶液初始pH值的影响
        9.2.3 吸附等温线
    9.3 改性成型层状氢氧化镁铝对P_3O_(10)~(5-)、PO_4~(3-)、NO_3~-、NO_2~-的动态吸附性能比较
        9.3.1 改性成型方法对P_3O_(10)~(5-)、PO_4~(3-)、NO_3~-、NO_2~-吸附穿透曲线的影响
        9.3.2 固定床高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9.3.3 流量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9.3.4 溶液初始浓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9.3.5 溶液初始pH值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9.3.6 解吸再生
10 改性成型层状氢氧化镁铝对水溶液、实际废水、海水中的P_3O_(10)~(5-)、PO_4~(3-)、NO_3~-、NO_2~-的同时吸附脱除
    10.1 实验部分
        10.1.1 MG Mg-Al LDH对水溶液中P_3O_(10)~(5-)、PO_4~(3-)、NO_3~-、NO_2~-的同时吸附脱除
        10.1.2 MG Mg-Al LDH对某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的处理
        10.1.3 MG Mg-Al LDH脱除青岛不同地段海水中的PO_4~(3-)
    10.2 结果与讨论
        10.2.1 MG Mg-Al LDH对水溶液中P_3O_(10)~(5-)、PO_4~(3-)、NO_3~-、NO_2~-的同时吸附
        10.2.2 MG Mg-Al LDH对某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的处理
        10.2.3 MG Mg-A1 LDH脱除青岛不同地段海水中的PO_4~(3-)
    10.3 结论
11 结论及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11.1 结论
    11.2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12 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及发表的文章

(9)硅酸钠繁衍物的制备、改性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 硅化合物概述
    2 硅酸钠繁衍物
        2.1 偏硅酸钠
        2.2 层状结晶二硅酸钠
        2.3 二氧化硅
        2.4 其他繁衍物
    3 硅酸钠繁衍物的改性
    4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4.1 立题依据
        4.2 研究思路
        4.3 创新点
第1章 五水偏硅酸钠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1.1 实验部分
        1.1.1 试剂和仪器
        1.1.2 五水偏硅酸钠的制备
        1.1.3 五水偏硅酸钠的表征
        1.1.4 五水偏硅酸钠的性能测定
    1.2 结果与讨论
        1.2.1 五水偏硅酸钠的表征
        1.2.2 工艺条件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1.3 小结
第2章 层状结晶二硅酸钠的合成与改性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和仪器
        2.1.2 层状结晶二硅酸钠的制备
        2.1.3 改性层状结晶二硅酸钠的制备
        2.1.4 未改性与改性层状结晶二硅酸钠的表征
        2.1.5 未改性与改性层状结晶二硅酸钠的性能测定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未改性与改性层状结晶二硅酸钠的表征
        2.2.2 工艺条件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2.3 小结
第3章 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和仪器
        3.1.2 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制备
        3.1.3 二氧化硅气凝胶的表征
        3.1.4 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堆积密度测定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二氧化硅气凝胶的表征
        3.2.2 工艺条件对二氧化硅气凝胶性能的影响
    3.3 小结
第4章 沉淀二氧化硅的改性及其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和仪器
        4.1.2 沉淀二氧化硅改性
        4.1.3 改性沉淀二氧化硅的表征
        4.1.4 改性沉淀二氧化硅的性能测定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未改性样品与改性样品的表征
        4.2.2 未改性和改性二氧化硅的分散性
        4.2.3 工艺条件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丙烯酸—衣康酸共聚物助洗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洗涤剂的基本组成及助洗剂的作用
        1.1.1 洗涤剂的基本组成
        1.1.2 助洗剂的作用
    1.2 发展无磷助洗剂的意义
    1.3 无磷助洗剂的发展现状
        1.3.1 4A 沸石
        1.3.2 层状结晶硅酸钠
        1.3.3 偏硅酸钠
        1.3.4 聚羧酸盐
    1.4 无磷助洗剂的发展趋势
        1.4.1 采用复配技术
        1.4.2 开发绿色助洗剂
        1.4.3 采用生物质资源生产助洗剂
    1.5 聚羧酸盐的合成方法综述
        1.5.1 合成工艺
        1.5.2 引发剂
        1.5.3 链转移剂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仪器和设备
    2.3 聚合物的合成
        2.3.1 聚合原理
        2.3.2 竞聚率计算
        2.3.3 工艺流程
        2.3.4 聚合物钠盐的合成步骤
    2.4 聚羧酸盐的性能检测
        2.4.1 聚合物特性粘度的测定
        2.4.2 固含量的测试
        2.4.3 产品性状
        2.4.4 单体转化率的测定
        2.4.5 产品的助洗性能测定
    2.5 红外光谱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聚羧酸合成及助洗性能的影响因素
        3.1.1 单体配比的影响
        3.1.2 过硫酸铵用量的影响
        3.1.3 反应温度的影响
        3.1.4 反应时间的影响
        3.1.5 异丙醇的影响
        3.1.6 磺酸单体的影响
        3.1.7 其他共聚单体的影响
    3.2 聚合物的结构分析
    3.3 产品的助洗性能比较
        3.3.1 钙皂分散力的比较
        3.3.2 pH 缓冲能力的比较
        3.3.3 表面张力的比较
        3.3.4 去污力和抗沉积能力等的比较
        3.3.5 生物降解性的比较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洗涤剂用层状硅酸盐钙、镁结合能力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特种橡胶密封材料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D]. 韩瑞杰.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2]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体系浆体水化特征研究与应用[D]. 邓苗.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草酸钠作为洗涤助剂的性质研究[D]. 李琛.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4]镧铁羟基氧化物复合材料吸附除磷性能与机理研究[D]. 于洁.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5]Vivo化合物对棉织物洗涤增深机理及其工艺应用研究[D]. 丁毅. 浙江理工大学, 2012(12)
  • [6]富硅滤液制备层状结晶二硅酸钠及其用于洗涤助剂的研究[D]. 王志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 [7]层状硅酸盐及其改性材料的摩擦学性能研究[D]. 付玉川. 太原理工大学, 2010(10)
  • [8]层状氢氧化镁铝的改性与成型及其对磷/氮阴离子的吸附脱除性能[D]. 邢坤.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9]硅酸钠繁衍物的制备、改性及性能研究[D]. 张志建.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3)
  • [10]丙烯酸—衣康酸共聚物助洗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陶梅香. 青岛科技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洗涤剂用层状硅酸盐钙镁结合能力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