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大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些思考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郑立飞,解小莉,吴养会[1](2021)在《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探讨——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表达和合作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拔尖复合型人才,针对学生在大学数学课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课程大纲一成不变、课程教学内容缺乏更新、教学模式仍旧以教师为中心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如下解决措施:(1)制定差异化的教学大纲;(2)优化、重构教学内容;(3)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4)加强过程化考核。教学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肯定这个教学改革模式,该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大学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大学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学生在大学数学学科竞赛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江锦[2](2021)在《数学课程中师范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研究 ——以《初等数学研究》为例》文中认为批判性思维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其培养日益受到广泛关注。近些年随着国家战略上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国内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也逐渐多样化,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更多还是集中于理论层面,无法与实际接轨;其次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主要途径是在具体学科中展开,但缺乏学科针对性;还有对于批判性思维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最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够关注教师成长群体。因此本研究在了解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性的基础上,在数学课程中,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开展批判性思维的干预研究。以上海市某S大学数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研究一使用问卷调查法,采用《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量表》调查了数学专业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现状水平,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情况进行了分析,为研究二的深入开展奠定了现实的基础。研究二使用实验法,在《初等数学研究》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把数学师范专业学生划分为实验小组和对照小组,对实验小组进行了一学期地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干预,通过设置小组合作、课程作业、自我反思的活动,进行过程性与总结性评价,了解干预效果和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倾向的变化。现状调查结果表明:(1)性别与专业均对批判性思维倾向没有影响。(2)批判性思维倾向得分高于280分的学生在平时课程中参加小组活动、解决开放性问题、自我评估的频率更高。培养研究结果显示:(1)经过一学期的批判性思维干预教学后,《初等数学研究》实验班(师范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较对照班略有改善,具有正向批判性思维倾向的学生比例更高。(2)一学期干预教学后,实验班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及求知、想象、反思维度水平提升显着。
王苏华[3](2020)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大学数学课程作为高等院校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分析了大学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和一些思考。
金少华,王东,徐勇,宛艳萍[4](2020)在《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河北工业大学对数学教学改革进行探索,调整大学数学的课程体系结构,使新建立的体系结构更加自然,逻辑性更强;对教学内容的创新;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实验,提高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质疑、创新精神。
李庆娟[5](2020)在《民办院校大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以大连财经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大学数学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和拓展学生的素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也启着重要作用,根据民办院校大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较高数学素质的人才,民办院校大学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单妍炎[6](2019)在《大学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的行动研究 ——以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课堂文化不仅对课堂教学起文化引领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课堂文化的转型和重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与目标。数学课堂文化作为数学文化的一种微观研究,理论抽象且实践上没有可依循的具体步骤。2009年,美国石溪大学教授纳迪亚·肯尼迪(Nadia Kennedy)指出,数学探究共同体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文化是一个自校正、自指导和自组织的复杂系统。它以对话和数学探究为出发点,在共同体学习中将学科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系统。大学工科数学作为国内高校长期扶持的特色课程,其课堂文化的营造要求学生在提出和解决工程问题时能熟练运用数学、识别和辨析社会系统中的数学、对自己的数学知识有信心以及对数学作为一种文化要素的鉴赏。“新工科”教育背景下的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发展出数学探究共同体,从而进一步建构出新型的数学课堂文化?就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为此,首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对话能力,并逐步建立出相应的社会数学规范与价值观。其次,基于文化和实用的观点对核心内容进行数学建模活动设计,促使学生在共同体学习中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最后,在对学生建模能力考核、数学学习情感配对变量差值t检验以及数学教学模式评价的基础上,探寻出工科数学课堂文化建构的有效路径。本文通过行动研究法来探讨大学工科数学课堂上探究文化的建构过程。选取西部某高校17级工业工程专业的64名学生为对象,采用质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为辅的方法,透过教学观察、教学反思、学生焦点团体访谈与调查问卷等资料的收集,针对行动方案中所发现问题制定解决策略。每次行动方案均建立在上次方案的反思和修正基础上,依此类推,行动方案之间环环相扣并愈来愈精致。质性分析着重描述学生思维的转变、数学实践的发展以及社会数学规范的建立。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涵盖以下三个部分:第一,在探究共同体模式下优化学习环境、重置师生角色以发展数学课堂实践。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并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数学对话与行动。在课堂互动中,数学文化成为学生向他人学习与交流的内容。社会数学规范的建立与稳固贯穿课堂文化生成的整个历程。学生正向学习情感的培养与建模素养的提高,成为新型数学课堂文化形成的显性指标。第二,从工科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出发,在三次行动研究循环中小断修正教学行动。第一次行动方案主要解决师生的外显行为,多以常规的课堂规范加以纠正。第二次行动方案主要解决师生课堂数学实践的发展。第三次行动方案通过集体论证中社会数学规范的稳固发展,确保课堂探究文化的形成。第三,评估数学探究共同体模式下大学数学课堂文化重建的效果。从社会数学规范的建立、学生正向学习情感的培养以及建模能力的提升三方面,评估大学数学课堂文化生成的有效性。其中,学生正向学习情感的培养与建模素养的提高是数学课堂文化生成的显性指标。量化研究方面,通过自制数学建模试卷五个评价维度的考察,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复杂和简化之间找到平衡,并能考虑建模任务的目标与背景限制,但是在模型解释、论证和评估方面的能力仍需加强。同时,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表明,探究共同体中的数学建模活动对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情感方面有显着影响(p<0.05),而且这种影响是积极的。理论上,本研究分析和确定出数学课堂文化的五个维度,)使抽象的数学课堂文化理论具有了可操作性。同时,从社会数学规范的建立、学生正向学习情感的培养以及建模能力的提升三个方面,合理评估大学工科数学课堂文化形成的有效性。实践层面,运用行动研究法克服数学课堂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充实并深化了大学数学课堂文化的进一步研究。论文最后指出了研究局限以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殷正阳,刘思琪[7](2019)在《高校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巧妙渗透》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教育部门对高校数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要求高校数学教师在进行高数教学时,要合理运用数学建模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数学建模思想是高等数学解题过程中一种常见的解题方法,它存在于每一个数学知识点中,合理运用数学建模思想,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思维能力,因此,大学高数教师要将建模思想巧妙地渗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本文阐述了建模思想的概念,探讨了建模思想在大学生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策略,力求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效率。
郑晨[8](2019)在《学科理解视角下的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世界各国对于“教师教育培养”的逐步关注,到八十年代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新讨论,再到二十一世纪初始对于“卓越教师计划”的广泛实施,“教师教育标准化”、“教师教育大学化”已然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对于教师培养具备高质量、高要求的共识。经济增长、科学技术进步以及多元文化的交融给教育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以及教师资格考核的重新调整,令教师的学科素养问题暴露在教师教育培养过程中,而学科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学科理解的土壤,更离不开学科实践的磨砺。对于教师教育来说,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活动中的基本纲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途径和行动依托。培养方案中的各类课程设置成为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保证。为了保障师范院校学生领会学科思想,深化学科理解,需要进一步完善师范教育整体课程结构,尤其要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中贯穿学科思想,加深师范院校学生对于学科体系的理解,使学科理解中的学科知识理解成为促进和发展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载体,引领教师更快地实现专业化成长。论文中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界定了学科理解、数学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三个基本概念,厘清了学科理解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基础,重点解释了学科理解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展现了数学教师培养对学科理解的现实诉求。(第一章和第二章)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较为系统地对三种类型师范院校在读大三数学师范生进行了学科理解现状的实证调研,结果表明数学师范生对于学科性质的理解要好于对学科功能的理解,对于学科体系(学科知识)理解的认识程度最差,从整体来看,数学师范生基本具有较好的学科观念,但对学科体系的认知并不充分,在各类专业知识的需求中,对学科知识的需求表现突出。因此,研究继续调查了数学师范生学科知识理解的现状。从师范生的作答表现可以发现,数学师范生对于学科知识的看法较为单一,仅能够从学习的课程中提取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对中小学学科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概念记忆、解题方法总结、性质描述等方面,而且从学科知识掌握情况来看,遗忘是影响各类型数学师范生对学科知识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反映出测试题目在学习过程中“看见过”“出现过”,但是仍然不会作答,说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基础性知识掌握不牢固,难以建立对学科知识体系的贯通性认识和理解,无法认识到大学数学专业课程内容对于实现学科功能的重要意义,这也说明了数学教师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具有阶段性特征。(第三章)在分析了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学生学科理解认识以及学科知识理解状况以后,研究采用了比较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对不同层次和类型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培养方案和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从文本研究结果和实证研究结果共同证实,我国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在学科课程设置、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等方面仍存在共性问题,并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总结。目前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某些问题: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仍需重新衡量,应该考虑到学生学科水平的现状;各学科专业课程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不足;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师范性特征”并不明显;学科专业课程结构“重广度,缺深度”的弊端等问题。(第四章)最后,研究基于学科理解视角下数学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相关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探讨学科专业课程设计理念、实现学科专业课程功能的理论成果,对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初步建构。结果表明,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应立足于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提出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贯通性与关联性统一、学科性与实践性统一、规范性与独特性统一的原则;在学科专业课程的建构中加强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加深师范院校学科专业课程授课教师对于学科知识与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教学的认识;利用实践课程促进数学师范生学科知识向学科教学知识的转化;科学衡量学科专业课程中的“增减”问题;避免教师资格考试压力异化学科课程的教学。最后构建出“注重学科理解”的学科专业课程样态,突显出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各类模块的结构与学分比例;在深化学科知识理解目标下学科专业课程的实施问题上,提出了保障学科专业课程“理论性”的同时,加强学科功能的实践性理解;重视学科专业课程相关学习资源的开发,实现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加强学科专业课程内涵文化及课程主线的建设,成为推进数学教师学科素养认识发展的价值引导。本文认为,学科理解视角下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是当前师范院校数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学科理解”以及“数学教师教育对学科理解的根本诉求”,才能真正在职前数学教师培养过程中实现理念与方法的创新,培养符合数学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数学教师专业性的“贯通型”实践者。
万安华[9](2019)在《注重培养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在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传授数学思想和培养数学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给出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一些参考途径,并通过几则具体的教学案例加以说明.数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表明,加强不等式思维训练、重视逆向思维训练等方式有益于培养和提升同学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吕艳丽[10](2019)在《对当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大学阶段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大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教育目标,它能够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所以我们一定要对大学数学教学改革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学数学教学应当积极改变传统重理论与解题的教学模式,通过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构建起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主的大学数学教学模式。本文将分析现阶段大学数学教学现状,并针对性的提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策略以供参考。
二、在大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些思考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大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些思考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探讨——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
(一)课程大纲一成不变 |
(二)课程教学内容缺乏更新 |
(三)课程教学模式陈旧 |
二、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
(一)制定差异化的教学大纲 |
(二)优化重构教学内容 |
1.增设绪论内容 |
2.增设数学建模案例 |
3.融入思政元素 |
4.引入国内外优秀教材中的概念和定理 |
(三)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
(四)加强过程考核 |
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
(一)形成了稳定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团队 |
(二)学生在大学数学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 |
(2)数学课程中师范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研究 ——以《初等数学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
1.1.2 我国高等教育应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
1.1.3 数学课程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说明 |
2.1.1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 |
2.1.2 批判性思维的特点 |
2.1.3 数学与批判性思维 |
2.2 批判性思维的影响因素 |
2.2.1 内部因素 |
2.2.2 外部因素 |
2.3 批判性思维的评价 |
2.3.1 整体性评价 |
2.3.2 静态测试量表 |
2.3.3 动态过程性评价 |
2.4 批判性思维研究现状 |
2.4.1 国外研究现状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问题提出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思路 |
3.4 课程作业评价量表的编制 |
第4章 研究一: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调查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工具 |
4.3.1 《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问卷》中文版 |
4.3.2 活动频率调查表(见附录B) |
4.4 问卷发放与回收 |
4.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5.1 批判性思维倾向性调查结果信度分析 |
4.5.2 批判性思维倾向性现状分析 |
4.5.3 专业、性别与批判性思维倾向性的关系 |
4.5.4 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在课程中参与活动的差异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二:师范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 |
5.3 研究工具 |
5.3.1 课程活动 |
5.3.2 课程作业评价量表 |
5.3.3 《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问卷》中文版 |
5.4 研究程序 |
5.5 数据处理 |
5.5.1 批判性思维技能得分 |
5.5.2 批判性思维倾向得分 |
5.6 结果分析 |
5.6.1 批判性思维技能 |
5.6.2 批判性思维倾向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讨论 |
6.1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现状 |
6.2 数学课程中师范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
第7章 结论、思考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培养建议 |
7.3 创新之处 |
7.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学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
1.1 大学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
1.2 大学数学教育为学生在其专业领域发挥创新能力提供了必备的知识技能 |
1.3 大学数学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1.4 大学数学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塑造创新人格 |
2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
2.1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 |
2.2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
2.3 将数学建模融入大学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
3 关于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两点思考 |
3.1 混合式教学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两种教学模式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效结合 |
3.2 教师要主动更新教学理念、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 |
(5)民办院校大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以大连财经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 民办院校大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
2. 充分体现数学发展规律与本质切实促进民办院校大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
2.1 转变大学数学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的 |
2.2 革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
2.3 深化教学改革,采用分级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 |
2.4 完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
2.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
2.6 完善考试考核制度,建立试题库 |
3. 结束语 |
(6)大学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的行动研究 ——以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大学数学课堂上的独白 |
1.1.2 大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沉默 |
1.1.3 工科院校大学数学课堂文化的缺失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2.1 大学数学课堂文化 |
1.2.2 数学探究共同体 |
1.2.3 行动研究 |
1.2.4 工科数学 |
1.2.5 社会数学规范 |
1.3 大学工科数学课堂文化建构的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意义与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依据 |
2.1.1 学习的社会文化理论 |
2.1.2 活动理论观点 |
2.1.3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数学探究共同体 |
2.2 数学课堂文化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及本研究的预期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3 本研究的侧重点与实践预期 |
第3章 行动研究方案的设计 |
3.1 行动研究法 |
3.1.1 教育行动研究 |
3.1.2 研究者和参与教师的角色 |
3.2 研究流程与步骤 |
3.2.1 课堂教育情境 |
3.2.2 研究发展过程 |
3.2.3 实施步骤 |
3.3 进入高等数学教学现场 |
3.3.1 西配楼的102数学教室 |
3.3.2 学生的高等数学学习情形及前置经验 |
3.4 资料的收集与研究信效度 |
3.4.1 资料的搜集整理 |
3.4.2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第4章 第一次行动方案的实施过程及讨论 |
4.1 观察准备阶段 |
4.1.1 影响数学探究共同体实施关键问题的发现 |
4.1.2 拟定第一次行动方案以解决关键问题 |
4.2 第一次行动方案的形成 |
4.3 第一次行动方案的实施:数学对话中的探究式学习 |
4.3.1 提升共同体学习中学生的数学对话能力 |
4.3.2 解决“数学对话中探究式学习的实现”的行动策略 |
4.3.3 解决“集体论证中社会数学规范初步建立”的行动策略 |
4.4 第一次行动方案后产生的新问题 |
4.4.1 探究共同体中的数学实践亟待加强 |
4.4.2 工程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的方法转变 |
第5章 第二次行动方案的研究过程及讨论 |
5.1 拟定第二次行动方案的依据 |
5.2 第二次行动方案的形成 |
5.3 第二次行动方案的实施:数学探究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 |
5.3.1 数学探究共同体的建立 |
5.3.2 数学探究共同体的发展 |
5.4 第二次行动方案后对数学课堂文化的思考 |
第6章 第三次行动方案的研究过程及讨论 |
6.1 拟定第三次行动方案的依据 |
6.2 第三次行动方案的形成 |
6.3 第三次行动方案的实施: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
6.3.1 基于集体论证的社会数学规范的发展与稳固 |
6.3.2 数学课堂文化构建中建模能力的考核与评价 |
6.4 质性资料的分析 |
6.4.1 确认主题 |
6.4.2 教学观察与访谈资料的分析 |
6.4.3 发现关键问题 |
6.4.4 作组织的概览 |
6.4.5 执行行动策略与检验 |
6.4.6 成果展示 |
6.5 量化资料的分析 |
6.6 对三次行动策略过程的回顾和疏理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数学文化是构建大学数学课堂文化的源泉 |
7.1.2 教师对数学建模活动中集体论证的支持策略 |
7.1.3 数学探究共同体模式下的课堂文化 |
7.2 大学工科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的有效路径 |
7.3 局限与展望 |
7.3.1 研究局限 |
7.3.2 对后续工科数学课堂文化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高校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巧妙渗透(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学建模思想的概念阐述 |
二、高校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渗透的意义 |
三、高校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渗透的有效措施 |
1. 确定高等数学的教学目标 |
2. 改进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 |
3. 完善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 |
4. 引入多样的考核和评价方式 |
(8)学科理解视角下的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卓越教师培养对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追问 |
(二)新时代教育思想对高等师范教育的新要求 |
(三)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对教师培养的挑战 |
二、研究问题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二)主要研究问题 |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论文结构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研究 |
(一)数学教师知识及其发展 |
(二)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研究 |
(三)小结 |
二、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
(一)国外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
(二)国内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 |
(三)小结 |
三、数学教师培养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
(一)课程设置的核心理念 |
(二)课程体系结构设置 |
(三)课程内容、形式设置研究 |
(四)教育实践内容设置研究 |
(五)小结 |
第二章 学科理解视角下的教师教育 |
一、学科理解的释义 |
(一)理解的含义 |
(二)学科理解 |
(三)学科知识理解 |
二、学科理解在数学教师教育中的理论基础 |
(一)深化学科理解的目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二)学科理解的认知基础:教师的知识观 |
(三)学科理解实施的载体:课程的开发与建构 |
三、数学教师教育对学科知识理解的诉求 |
(一)学科知识体系对于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双向支持 |
(二)教师资格考核的新要求 |
(三)数学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 |
第三章 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现状分析 |
一、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的实证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二)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现状调查结果 |
(三)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认识现状结果分析 |
二、数学师范生学科知识理解的实证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二)数学师范生学科知识理解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三、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重要性的再确证 |
(一)数学师范生学科知识掌握的整体情况分析 |
(二)数学师范生各子类学科知识掌握具有显着差异 |
(三)影响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的具体因素 |
第四章 学科理解视角下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专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二、数学师范生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结果——以X大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为例 |
(一)学科课程总体满意度现状 |
(二)具体课程模块满意度现状 |
(三)不同层次研究对象课程满意度现状 |
(四)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专业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
三、数学师范专业学科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
(一)培养目标角度的对比与分析 |
(二)具体课程设置的对比与分析 |
(三)学科课程设置的对比与分析 |
四、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分析 |
(一)培养目标不能忽视师范生学科水平现状 |
(二)课程结构不能忽略数学教育师范性特征 |
(三)课程内容及时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四)课程模式增添教师培养中的“示范”意识 |
(五)课程实践中加深学科知识理解 |
第五章 学科理解视角下的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专业课程的构建 |
一、学科理解下的数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
(一)职业精神:学科信念指引下的“育人”初衷 |
(二)职前定位:学科性质指引下的培养理念 |
(三)职业支撑:学科功能指引下的课程设置 |
(四)职业需要:学科知识理解下专业培养 |
二、重整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下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
(二)贯通性与关联性统一原则 |
(三)学科性与实践性统一原则 |
(四)规范性与独特性统一原则 |
三、学科理解视角下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 |
(一)课程目标的设计 |
(二)课程结构的架设 |
(三)基于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的专业课程结构特征分析 |
四、深化学科理解目标下数学学科课程的实施 |
(一)推进专业课程教学的变革 |
(二)重视学科专业课程学习资源的开发 |
(三)加强学科课程内涵文化的建设 |
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的结论 |
(一)学科理解视角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 |
(二)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状况的研究结论 |
(三)数学师范生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结论 |
(四)基于数学师范生学科知识理解的学科专业课程建构 |
二、研究的建议 |
(一)加强数学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
(二)加深学科专业课程教师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 |
(三)利用实践课程学习促进数学师范生学科知识的转化 |
(四)科学衡量学科专业课程中的“增减”问题 |
(五)避免教师资格考试压力异化学科课程学习 |
三、研究的展望 |
(一)数学师范专业课程主线建设问题 |
(二)课程建设与教学方式改革携手并进 |
(三)关注职前教师生源质量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注重培养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不等式思维训练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
3 逆向思维训练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
3.1 从结论出发来构造辅助函数的逆向思维训练 |
3.2 对已有方法进行反向使用的逆向思维训练 |
3.3 逆向思维训练的综合性教学案例 |
4 结论 |
(10)对当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
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大学数学教育改革策略 |
(一) 在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
(二) 建立培养学生创新时间能力的教学模式 |
(三) 在大学数学考核中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
(四) 注重加强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活动 |
三、结语 |
四、在大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些思考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探讨——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 郑立飞,解小莉,吴养会. 中国林业教育, 2021(04)
- [2]数学课程中师范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研究 ——以《初等数学研究》为例[D]. 江锦.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王苏华.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20(07)
- [4]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研究[J]. 金少华,王东,徐勇,宛艳萍.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8)
- [5]民办院校大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以大连财经学院为例[J]. 李庆娟.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02)
- [6]大学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的行动研究 ——以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为例[D]. 单妍炎.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7]高校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巧妙渗透[J]. 殷正阳,刘思琪. 数学大世界(中旬), 2019(10)
- [8]学科理解视角下的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郑晨.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9]注重培养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 万安华. 大学数学, 2019(01)
- [10]对当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分析[J]. 吕艳丽.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