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力设备用防污增爬裙硅橡胶胶料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唐涛南,唐程,袁田,郑泞康[1](2021)在《变压器套管侧无溶剂型绝缘涂料试验方法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变压器套管侧绝缘化改造是国网十八项反措的重点工作,笔者研究了涂料改性法的变压器套管侧绝缘化改造原理、特点及试验方法,分析了RTV涂料的试验项目类别和绝缘化的劣势,着重对比了无溶剂绝缘涂料与RTV涂料的区别,并根据RTV涂料应用环境,提出了新型无溶剂涂料的试验项目。研究发现,用于绝缘子和导体的涂层使用参数存在差别,用于导体表面绝缘化的涂料在导热、附着力、平整度方面更加严格,建议用于导体的绝缘涂层增加导热系数、硬度、柔韧性、耐磨性等参数以对无溶剂型绝缘涂料的性能进行测试,在此基础上对无溶剂型绝缘材料的项目重新进行了分类和归纳。
湛蓝[2](2019)在《户内变电站通风条件下绝缘子积污特性研究和防污闪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绝缘子被广泛地应用于电网的线路、变电站等节点,绝缘子污秽闪络一直是影响电气绝缘可靠性,引发电网局部区域性及大面积停电事故的重要威胁因素。现有针对绝缘子户外自然条件下积污特性和污秽闪络特性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和成熟,相比之下户内绝缘子积污及污闪的现象同样存在而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户内变电站通风积污与户外自然积污是两种不同的积污条件,两种情况下绝缘子应具有不同的积污特性;户内绝缘子在自身积污特性下防污闪的措施,除参照户外绝缘子防污闪经验外,还应多一个改善通风系统从源头上防积污及污闪的方向。因此本课题具有填补绝缘子积污特性在户内变电站领域的空缺,且提供户内绝缘子特有的防积污及污闪手段的意义。通过对户内绝缘子污闪文献案例的收集和分析,得知户内绝缘子积污及污闪与其通风系统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因此于重庆多个110KV高压户内变电站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得到户内站通风系统设置和设备运行积污情况揭示出现有户内变电站通风防污的不完善和非标准化情况,以及从通风系统角度改善户内电力设备外绝缘积污是切实可行的。结合户外绝缘子积污特性研究方法和调研结果,分析了户内特征积污条件和用于研究户内绝缘子积污特性可取的条件参数范围。类比户外绝缘子积污特性的研究,数值模拟了几种与通风系统相关的单值性条件对户内主变室高压套管积污量的影响关系,得出如下结果:按影响力大小排序几种影响因素为,颗粒粒径>来流风速>空气相对湿度;大的污秽颗粒都比粒径较小的污秽颗粒更易积聚在套管表面,降低空气中颗粒物粒径可以显着地减小积污质量的数量级;风速在弱风至微风范围内增大时小粒径颗粒积污量会显着降低,而要获得大粒径颗粒积污量的显着降低则需要将风速增大至强风范围;增大风速时,对于较小粒径的颗粒物积污质量更易获得数量级意义上的降低,而对于较大粒径的颗粒物积污质量难以跨越数量级降低,但能得到可观的减小量绝对值。空气相对湿度对高压套管表面污秽颗粒沉积行为的影响最小,各粒径的颗粒沉积量随相对湿度提高稍有递增。基于得到的积污特性,定性分析了改善通风系统防户内绝缘子积污的技术措施和优化方案,并定量估算了优化成本和效益。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更广泛的户内绝缘子积污特性和污秽闪络特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并可作为进一步标准化城市高压户内变电站设计的研究性依据。
张妮[3](2018)在《人工加速老化对硅橡胶微结构及憎水恢复性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复合绝缘子硅橡胶作为一种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在长期户外运行过中受到光照、潮湿、污秽、电晕放电、酸碱等因素的影响,电气性能、机械性能、憎水及憎水恢复性能等都会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严重时甚至会引发断串事故,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隐患。硅橡胶性能的变化是由结构变化引起的,研究不同老化因素对硅橡胶的结构演化的影响,可以为解释硅橡胶的性能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利用酸碱浸泡、电晕放电、紫外辐照三种人工加速老化手段分别作用于硅橡胶,并利用红外光谱分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热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老化前后硅橡胶表面化学基团、小分子硅氧烷种类及含量、有机组分相对含量变化,等,同时研究了在不同老化因素作用下硅橡胶的微结构演化及憎水恢复速度,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选用pH=l的硝酸溶液及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浸泡硅橡胶不同时间(180h,300h,450h,600h),发现酸碱溶液浸泡后的硅橡胶样品主链Si-O-Si、侧链甲基及氢氧化铝的-OH吸收峰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但硝酸溶液中浸泡的样品特征峰吸收强度下降更严重。表明酸碱溶液均会与PDMS反应使主链Si-O-Si及侧链甲基断键。Si-O-Si主链在硝酸溶液中H+的作用下水解,生成以D4D6为主的小分子硅氧烷;在OH-的作用下水解,生成以D14D18为主的小分子硅氧烷,且都随着硝酸浸泡时间的增长,小分子硅氧烷总量不断增多。在硝酸溶液中浸泡的硅橡胶水解更严重。硝酸溶液浸泡600h后,PDMS的相对含量下降了9.16%,而氢氧化钠溶液浸泡600h后的硅橡胶,PDMS的相对含量下降了 6.23%。另外,利用等离子体加速老化装置处理酸碱浸泡后的硅橡胶样品使表面变为完全亲水,并利用静态接触角监测样品表面的憎水恢复情况。发现碱溶液浸泡后的硅橡胶憎水恢复比在硝酸溶液中差,并且最终恢复到的角度达不到未处理样品表面的角度,硝酸溶液浸泡后的样品表面最终恢复到的角度达大于未处理样品表面的角度。这是因为硝酸的作用产生的小分子D4D7更有利于硅橡胶的憎水恢复,且在硝酸的作用下硅橡胶表面粗糙度增加,使接触角变大。2)利用针板电极装置对硅橡胶进行电晕老化试验,发现红外光谱中氢氧化铝-OH吸收峰强度随电晕作用时间增长不断下降,表明在电晕作用下,硅橡胶中的氢氧化铝被不断消耗。此外,硅橡胶主链Si-O-Si吸收峰及侧链甲基吸收峰强度减弱,并随着电晕时间的增长断链越加严重,由于Si-C键的结合能要小于Si-O的结合能,所以电晕作用下Si-C键的破坏更为严重。除了硅橡胶中固有的特征吸收峰外,电晕的作用还使硅橡胶中出现了 Al(NO3)3的特征吸收峰,这是电晕过程中产生的NO2与氢氧化铝填料相互作用的结果。电晕同样会使硅橡胶中长链有机大分子断链,生成以D4D9为主的小分子硅氧烷,进一步证实了电晕作用下硅橡胶主链Si-O-Si的断裂情况。电晕处理不同时间的硅橡胶样品,在憎水恢复性方面同样呈现出不小的差别,电晕36 h后的硅橡胶样品的憎水恢复稍快于新样但差别不大,最终恢复到的角度达不到未处理的样品的初始角度。而电晕96 h及192 h的硅橡胶样品在前8 h的恢复情况要差于未处理样品,但6 h后表面接触角开始以快于未处理样品的速度增加,呈现出一种“先慢后快”的趋势,最终恢复到的角度要大于未处理样品。3)研究了紫外辐照不同时间,硅橡胶中小分子硅氧烷以及憎水恢复速度的变化。D4的含量对紫外辐照的时间尤为敏感,紫外辐照的前287 h,D4的浓度从0.13 mol/L降低到0.01 mol/L,这是由于PDMS复合材料的后固化过程,但是当紫外辐照时间达到993 h后,硅橡胶内D4浓度量急剧增加至14.31 mol/L,这是由于老化后的PDMS产生的端部羟基引发的主链降解。这些新产生的原位小分子D4主导着硅橡胶的憎水恢复过程,因此紫外辐照时间对硅橡胶的憎水恢复速率有着重要影响,并且紫外辐照993 h的硅橡胶憎水恢复速度>辐照670 h>未处理样品>辐照287 h。当D4达到一定量时,小分子硅氧烷的扩散通道在憎水恢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硅橡胶内小分子硅氧烷含量较多时,扩散通道将会饱和,憎水恢复速度稳定在一定水平。
王继学[4](2018)在《27.5kV电压互感器燃弧故障分析与强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输配电线路中,由于线路上的电压等级不同,要直接测量这些电压,就需要根据线路上的不同电压,制作相应的低压电压表和其它仪表来进行测量,电压互感器是将电力系统中线路上的高电压,转化为可以使用二次表计测量低电压的电气元器件。目前在铁路电网中投运的有传统的油浸式、SF6气体绝缘式、环氧树脂浇注电磁干式等电压互感器。由于铁路电网中存在系统过电压、系统谐波、频繁进行倒闸操作、外部应用环境恶劣(多凝露)等多种干扰因素,长期以来这些因素一直困扰铁路的安全运行,极大降低了电网系统的可靠性和人身、设备的安全性。本论文以铁道用27.5kV WIG气体绝缘开关柜配套使用的电压互感器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针对35k V及以下电压互感器自2015年至2017年失效案例进行分析,重点是目前电压互感器在高铁现场发生燃弧故障的情况。针对现有互感器的设计参数及内外部结构进行优化,综合考虑电磁感应工作原理及外部恶劣的环境影响因素,从而最大限度提升电压互感器在频繁接受雷电冲击及系统过电压条件下的质量可靠性,从而保证我国高铁运行安全。从互感器内部铁芯材料选取、绕组线圈设计与排列、内部屏蔽层设计、外部结构设计及互感器锥头与开关柜内锥绝缘配合与应用等方面着手,克服以往产品抗过电压能力不足、误差裕度小、局部放电高、抗环境温湿度变化差、绝缘配合不足等缺点。利用“Lab WindowsCVI”局部放电电场仿真测试软件,对产品电场强度及分布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强化设计了铁道电气化户内专用电压互感器(JDZXF3-27.5(CQ)2型电压互感器)。利用互感器综合测试仪(OMICRON CT/PT Analyzer)及多路电源箱(Erfi D-72250power meter)测试产品在不同电压等级下的励磁特性数据,对产品是否满足过电压需求进行验证。利用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机(LRHS-1000D-LJS)及工频耐压设备、冲击电压测量系统(IVMS)模拟客户现场环境的极限条件。利用高压屏蔽室及冲击电压测量系统对互感器本身局部放电水平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所开发的产品过电压因数达到2.8倍,局部放电水平在1.2Um时,局部放电不超过10p C。该产品可以在不高于海拔1000米的环境中稳定运行,对于全面提高铁道电气化运行质量及人身、设备安全具有重大的、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我国互感器行业的发展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贡玉圭[5](2017)在《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甲基乙烯基硅橡胶,氢氧化铝和白炭黑等填料以及着色剂、硫化剂、小分子硅氧烷聚合物、硅烷偶联剂等助剂对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材料的影响,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李燕萍[6](2017)在《含脲基MQ硅树脂的制备及其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耐漏电起痕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成型液体硅橡胶(ALSR)具有优异的绝缘性、憎水性、耐热性,而且加工成型后收缩率小,是高压电绝缘材料最有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的材料之一。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输变电电压等级越来越高,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硅橡胶绝缘材料会发生漏电起痕破坏。一旦发生漏电起痕破坏,将严重威胁高压、超高压输变电网络的安全与稳定,甚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究开发高性能耐漏电起痕硅橡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脲基硅烷(US)、正硅酸乙酯(TEOS)、六甲基二硅氧烷(MM)和二乙烯基四甲基硅氧烷(MviMvi)的水解缩聚反应制备了含脲基MQ硅树脂(U-MTQ)。以U-MTQ为耐漏电起痕剂,制备了具有耐漏电起痕性能的ALSR,研究了 U-MTQ对ALSR耐漏电起痕性能、耐电蚀损性能、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介电性能、透光率和接触角等的影响,探讨了 U-MTQ对ALSR耐漏电起痕作用的机理。研究内容和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盐酸的催化作用下,通过TEOS、US、MM和MviMvi的共水解缩聚反应,合成了含脲基MQ硅树脂。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核磁共振硅谱(29Si-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和热重分析(TGA)对其进行表征,探讨了 M/Q摩尔比和盐酸用量对U-MTQ的产率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29Si-NMR谱图计算得到的产物的M/Q摩尔比明显低于投料比;当 M/Q投料摩尔比增大时,U-MTQ的相对分子量减小,分子量分布变窄,硅醇基含量减小,结构的规整性提高。随着盐酸用量的增加,U-MTQ的相对分子量减小,分子量分布变窄,硅醇基含量增大,产物结构规整性提高;U-MTQ的产率先增大后减小,当盐酸用量占单体总量的2.10wt%时,产率最高,达到71.9%。TGA结果表明,相对于MQ,U-MTQ的外推起始失重温度(T0)从237℃降低到158℃,900℃时的质量残余率从3.5%提高到29.5%。(2)以含脲基MQ硅树脂为耐漏电起痕剂,在铂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制备了具有良好耐漏电起痕性能的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研究了 U-MTQ对ALSR的硫化特性、接触角、透光率、介电性能、热稳定性能、力学性能、耐漏电起痕性能和耐电蚀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U-MTQ能有效提高ALSR的耐漏电起痕性能和耐电蚀损性能。当乙烯基含量为2.5wt%的U-MTQ用量为2phr时,ALSR通过耐漏电起痕1A4.5级测试,电蚀损率从6.10%降低到0.13%。U-MTQ还提高了 ALSR的热稳定性能和力学性能,T0从350℃提高至358℃,800℃时的质量残余率从58.3%提高至69.6%,拉伸强度从7.3MPa提高至9.1MPa,撕裂强度从31.6 kN/m提高至35.0 kN/m。U-MTQ对ALSR的硫化特性、接触角和透光率影响较小,提高了其介电常数。(3)采用IPT、TGA和热重-红外光谱联用(TG-FTIR)探讨了铂催化剂用量对ALSR耐漏电起痕性能和热稳定性能的影响。当铂催化剂的用量分别为1Oppm和15ppm时,能使U-MTQ/ALSR通过耐漏电起痕1A4.5级测试,电蚀损率分别只有0.13%和0.15%。当铂催化剂用量为15ppm时,ALSR的热稳定性最好,受热产生的羰基化合物和环状硅氧烷较少,甲烷较多。表明ALSR的侧甲基氧化和主链解扣式降解程度较小,侧甲基断裂自由基反应较多。侧甲基断裂生成的大分子自由基在高温和铂催化剂的作用下进一步发生交联反应,形成密实的Si-C陶瓷层,起到保护ALSR的作用。(4)通过研究低温等离子体辐照对硅橡胶表面的影响,采用TG-FTIR研究ALSR的热降解行为,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散射X射线光谱联用(SEM-EDX)和激光拉曼光谱(LRS)对ALSR耐漏电起痕试验后蚀损起痕物的微观形态和元素含量进行分析,提出了 U-MTQ对ALSR耐漏电起痕作用的机理。硅橡胶在电场和导电液的共同作用下,出现电弧放电等现象,最终使硅橡胶碳化形成导电通路而失效。电弧是一种常见的高温等离子体。U-MTQ提高ALSR耐等离子体辐照的能力,且在ALSR表面形成保护层。电弧放出的热量使ALSR发生降解,包括侧甲基氧化、主链解扣式降解和侧甲基断裂自由基反应。U-MTQ抑制了 ALSR的侧甲基氧化,而且受热生成的异氰酸根与侧甲基氧化产生的硅醇基反应,缓解了由硅醇基引起的ALSR主链解扣式降解。含U-MTQ的ALSR侧甲基断裂自由基反应产生的甲烷气体较多,带走了部分C元素,减少了 ALSR的表面碳,特别是导电碳的沉积,减弱了电弧的强度;而且侧甲基断裂自由基反应产生的大分子自由基在铂催化剂和高温的作用下进一步交联,形成密实的Si-C陶瓷层,以保护ALSR免受电弧的侵蚀,从而提高了 ALSR的耐漏电起痕性能。
王昱晴[7](2016)在《热带海岛盐雾对绝缘子闪络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带海岛电网污秽水平不高,电网建设和维护也按照国标完成,但是仍然面临着绝缘子污闪跳闸事故不断、爬电现象严重的问题。这说明固体层积污不是热带海岛电网污闪事故的主要诱因,国标中基于A类固体层污秽的污秽等级划分、外绝缘配置规则并不能解决热带海岛电网面临的问题。国内外现有的关于绝缘子闪络机理的研究并没有达成统一。关于绝缘子污秽闪络影响因素的研究多基于A类污秽的沉积量和湿润情况,少有关于B类液体污秽对绝缘子污闪影响的研究。关于绝缘子污秽闪络预防措施的研究也都着手于预防污秽沉积,针对B类污秽的有效性和有效期存疑。关于盐雾对绝缘子运行的影响,有电网工作人员发现了这一现象,但并未深入研究。只有日本这样一个海岛国家在沿海绝缘子积污特性方面有所研究。所以现有的研究也不能解释和解决热带海岛电网面临的问题。本文针对热带海岛电网存在的上述问题,开展了热带海岛盐雾对绝缘子闪络影响的研究。首先对热带海岛电网的A类污秽的分布情况和污秽成分进行了分析;也对B类污秽的凝结核分布进行了时空分析,对热带海岛的雾季进行了分析;并与电网的历史污闪事故进行了对比,认为热带海岛电网污闪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海岛盐雾引起。并通过模拟绝缘子在盐雾环境中的污秽闪络,用试验证明了盐雾对绝缘子污秽闪络电压的影响远大于盐密对闪络电压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最终针对热带海岛电网面临的问题,对热带海岛电网的污秽等级划分、外绝缘配置规则和污闪预警逻辑都提出了修改建议,希望能减少热带海岛电网污闪事故的发生,为电网的可靠、稳定运行做出贡献。
关雪飞[8](2015)在《复合绝缘子在变电站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在变电站中应用复合绝缘子相对于瓷质绝缘子的诸多优势。介绍了变电站用复合绝缘子的生产概况、生产企业及部分应用实例。归纳总结了在变电站中推广复合绝缘子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复合绝缘子在变电站中的应用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史鸿威,袁端磊,龚浩,陈延辉,陈晓丽[9](2014)在《白炭黑对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白炭黑对硅橡胶具有较好的补强效果,采用白炭黑及硅微粉等补强混炼制得热硫化硅橡胶,分析白炭黑的类型、比表面积、添加量、表面基团等对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作为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补强剂,气相法白炭黑优于沉淀法白炭黑;当气相法白炭黑的比表面积为200 m2/g,其表面羟基含量为40%60%,加入量为2535份时,硅橡胶的综合性能较优;硅微粉的加入量为5份时,硅橡胶的综合性能最佳。
汪宁,陈延辉,史鸿威,龚浩[10](2013)在《氢氧化铝对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的性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氢氧化铝的粒径及填充量对复合绝缘子用热硫化硅橡胶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阻燃性、憎水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氢氧化铝粒径为2.4μm时,硅橡胶的力学性能及阻燃性能达到最佳,憎水性及电学性能适中;氢氧化铝填充量为115~125份之间时,硅橡胶综合性能最佳,漏电起痕达到1A4.5,阻燃性能满足FV-0。
二、电力设备用防污增爬裙硅橡胶胶料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力设备用防污增爬裙硅橡胶胶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变压器套管侧无溶剂型绝缘涂料试验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涂料试验的主要项目和设计思路 |
2 无溶剂绝缘涂料的主要特点及使用 |
3 无溶剂绝缘涂料的试验项目设计 |
3.1 绝缘试验项目 |
3.2 电气事故和环境影响试验 |
3.3 施工质量试验 |
4 结论 |
(2)户内变电站通风条件下绝缘子积污特性研究和防污闪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绝缘子积污闪络机理与影响 |
1.2.2 绝缘子积污特性影响因素与研究方法 |
1.2.3 绝缘子防污闪措施 |
1.2.4 户内绝缘子污闪案例与研究现状 |
1.2.5 户内变电站通风系统设计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户内变电站通风与积污调研和分析 |
2.1 传统标准户内变电站通风系统设计方式分析 |
2.1.1 高压户内变电站通风需求 |
2.1.2 高压户内变电站通风量计算 |
2.1.3 标准气流组织和通风方案 |
2.1.4 各类高压电力设备清洁要求 |
2.2 高压变电站调研 |
2.2.1 福建某户内柔直工程 |
2.2.2 上海某220KV户内变电站 |
2.2.3 重庆市多个110KV户内变电站 |
2.3 通风系统对积尘影响分析 |
2.3.1 污秽颗粒来源 |
2.3.2 污秽物性参数 |
2.3.3 户内特征积污条件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绝缘子表面污秽颗粒累积过程数学模型和控制方程 |
3.1 流场数学模型及控制方程 |
3.2 静电场数学模型及控制方程 |
3.3 颗粒运动和沉积模型 |
3.3.1 重力 |
3.3.2 曳力 |
3.3.3 电场力 |
3.3.4 颗粒沉积 |
3.4 本章小结 |
4 户内变电站通风条件下高压套管积污特性数值模拟 |
4.1 模型建立和网格划分 |
4.2 边界条件设置 |
4.2.1 流场边界条件设置 |
4.2.2 电场边界条件设置 |
4.2.3 湿度参数条件设置 |
4.2.4 粒子追踪边界条件设置 |
4.3 多物理场模拟结果 |
4.3.1 流场模拟结果 |
4.3.2 电场模拟结果 |
4.3.3 颗粒受力模拟结果 |
4.3.4 颗粒速度响应时间模拟结果 |
4.4 积污特性模拟结果分析 |
4.4.1 风速对颗粒沉积的影响 |
4.4.2 粒径对颗粒沉积的影响 |
4.4.3 湿度对颗粒沉积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户内变电站通风系统防污闪优化措施 |
5.1 室外风处理的优化 |
5.1.1 合理过滤等级的设置 |
5.1.2 通风除湿的考虑 |
5.2 通风方式的优化 |
5.2.1 通风系统形式的优化 |
5.2.2 气流组织的优化 |
5.3 通风系统防污闪优化效益及成本分析 |
5.3.1 单支高压套管运行积污减量效益 |
5.3.2 通风系统增量成本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3)人工加速老化对硅橡胶微结构及憎水恢复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复合绝缘子基本构成与配方 |
1.2.1 复合绝缘子基本构成 |
1.2.2 复合绝缘子配方体系 |
1.3 复合绝缘子硅橡胶的老化 |
1.3.1 复合绝缘子老化影响因素 |
1.3.2 复合绝缘子人工加速老化方法及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酸碱对硅橡胶复合绝缘子微结构演化及憎水恢复性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样品制备 |
2.2.2 酸碱溶液浸泡样品方法及实验材料 |
2.2.3 表征测试仪器及测试参数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酸碱溶液浸泡不同时间的硅橡胶表面结构变化 |
2.3.2 酸碱溶液浸泡不同时间的硅橡胶小分子硅氧变化 |
2.3.3 酸碱溶液浸泡不同时间的硅橡胶内有机硅化合物相对含量变化 |
2.3.4 酸碱溶液浸泡不同时间的硅橡胶憎水恢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晕放电对硅橡胶复合绝缘子微结构演化及憎水恢复性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样品及溶液制备 |
3.2.2 电晕发生装置 |
3.2.3 实验方法 |
3.2.4 测试仪器及测试参数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电晕不同时间的硅橡胶表面结构变化 |
3.3.2 电晕不同时间的硅橡胶小分子硅氧变化 |
3.3.3 电晕不同时间的硅橡胶内有机硅化合物相对含量变化 |
3.3.4 电晕不同时间的硅橡胶憎水恢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紫外辐照对硅橡胶复合绝缘子小分子硅氧烷及憎水恢复性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验样品 |
4.2.2 紫外老化装置 |
4.2.3 测试仪器及测试参数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紫外辐照不同时间的硅橡胶小分子硅氧变化 |
4.3.2 紫外辐照不同时间的硅橡胶憎水恢复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27.5kV电压互感器燃弧故障分析与强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油浸式电压互感器 |
1.1.2 气体绝缘电压互感器 |
1.1.3 环氧树脂浇注、电磁干式电压互感器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27.5kV电压互感器故障原因分析 |
2.1 27.5 kV电压互感器常见故障与原因分析 |
2.1.1 失效数据统计 |
2.1.2 案例分析 |
2.2 电压互感器的电场仿真分析 |
第三章 27.5kV电压互感器参数设计 |
3.1 互感器铁芯设计 |
3.1.1 铁芯额定磁密设计 |
3.1.2 铁芯截面计算 |
3.2 一次绕组、二次绕组匝数的设计及导线的选择 |
3.2.1 一次绕组、二次绕组匝数的设计 |
3.2.2 一次及二次导线的选择 |
3.3 内部电场强度的计算 |
3.3.1 一次绕组层间电场强度计算 |
3.3.2 一次绕组段间、一次、二次绕组之间电场强度计算 |
第四章 27.5kV电压互感器结构设计 |
4.1 27.5 kV电压互感器外形设计 |
4.2 外部绝缘连接件设计 |
第五章 样机研制与相关试验结果 |
5.1 27.5 kV电压互感器样机研制 |
5.2 27.5 kV电压互感器工频耐压试验 |
5.3 27.5 kV电压互感器感应耐压试验和局部放电试验 |
5.4 27.5 kV电压互感器励磁特性 |
5.5 27.5 kV电压互感器冷热循环试验后工频耐压与局部放电测试 |
5.6 运行现场局部放电监测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附录 A(企业标准):27.5kV单相交流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测量和保护用电磁式电压互感器技术要求 |
致谢 |
(5)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胶 |
2 填料 |
2.1 阻燃填料 |
2.2 补强填料 |
3 助剂 |
3.1 着色剂 |
3.2 硫化剂 |
3.3 小分子硅氧烷聚合物 |
3.4 硅烷偶联剂 |
4 现阶段较优的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配方 |
5 结论 |
(6)含脲基MQ硅树脂的制备及其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耐漏电起痕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的概述 |
1.2.1 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的主要成分 |
1.2.2 加成型液体硅橡胶在外绝缘领域的应用 |
1.3 硅橡胶的耐漏电起痕性能的研究进展 |
1.3.1 硅橡胶的漏电起痕破坏 |
1.3.2 硅橡胶的漏电起痕性能的研究 |
1.4 MQ硅树脂的研究进展 |
1.4.1 MQ硅树脂的制备方法及表征 |
1.4.2 MQ硅树脂的功能化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特色与创新之处 |
1.5.1 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1.5.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3 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含脲基MQ硅树脂的制备及其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3 样品制备 |
2.2.4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U-MTQ的结构表征 |
2.3.2 U-MTQ的TG分析 |
2.3.3 U-MTQ热处理产物的FTIR分析 |
2.3.4 M/Q投料摩尔比对U-MTQ结构的影响 |
2.3.5 催化剂盐酸用量对U-MTQ产率及结构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含脲基MQ硅树脂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3 样品的制备 |
3.2.4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U-MTQ用量对ALSR硫化特性的影响 |
3.3.2 U-MTQ对ALSR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3 U-MTQ用量对ALSR接触角的影响 |
3.3.4 U-MTQ用量对ALSR透光率的影响 |
3.3.5 U-MTQ对ALSR介电性能的影响 |
3.3.6 U-MTQ对ALSR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
3.3.7 U-MTQ对ALSR耐漏电起痕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含脲基MQ硅树脂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耐漏电起痕作用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2.3 样品的制备 |
4.2.4 测试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铂催化剂用量对ALSR耐漏电起痕性能和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
4.3.2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ALSR样品表面的表征 |
4.3.3 ALSR的TG-FTIR分析 |
4.3.4 ALSR蚀损起痕物的表征 |
4.3.5 U-MTQ对ALSR耐漏电起痕的作用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热带海岛盐雾对绝缘子闪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热带海岛绝缘子运行环境分析 |
2.1 热带海岛电网A类污秽的污秽特征分析 |
2.2 热带海岛电网B类污秽的污秽特征分析 |
2.3 热带海岛电网污闪事故统计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绝缘子在盐雾环境中的人工污秽闪络试验 |
3.1 试品类型 |
3.2 试验电源及试验装置 |
3.3 试验内容 |
3.4 盐雾环境中绝缘子的交流闪络特性 |
3.5 盐雾对绝缘子闪络影响的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热带海岛盐雾下绝缘子闪络的预防措施 |
4.1 制定更符合热带海岛实际的污秽等级划分标准 |
4.2 制定更严格的外绝缘配置规则 |
4.3 设计多维度的污闪预警逻辑 |
4.4 本章小结 |
5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白炭黑对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验 |
1.1 原材料 |
1.2 主要设备与仪器 |
1.3 试样制备 |
1.4 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不同白炭黑单独使用对硅橡胶性能的影响 |
2.2 白炭黑表面基团对硅橡胶性能的影响 |
2.3 硅微粉的加入量对硅橡胶性能的影响 |
3 结论 |
(10)氢氧化铝对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的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原材料 |
1.2 主要设备 |
1.3 试样制备 |
1.4 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氢氧化铝粒度对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性能的影响 |
2.1.1 氢氧化铝粒度对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
2.1.2 氢氧化铝粒度对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电性能的影响 |
2.1.3 氢氧化铝粒度对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憎水性能的影响 |
2.1.4 氢氧化铝粒度对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阻燃性能的影响 |
2.2 氢氧化铝填充量对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性能的影响 |
2.2.1 氢氧化铝填充量对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
2.2.2 氢氧化铝填充量对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电性能的影响 |
2.2.3 氢氧化铝填充量对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憎水性能的影响 |
2.2.4 氢氧化铝填充量对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阻燃性能的影响 |
3 结 论 |
四、电力设备用防污增爬裙硅橡胶胶料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变压器套管侧无溶剂型绝缘涂料试验方法探讨[J]. 唐涛南,唐程,袁田,郑泞康. 电瓷避雷器, 2021(02)
- [2]户内变电站通风条件下绝缘子积污特性研究和防污闪优化[D]. 湛蓝. 重庆大学, 2019(01)
- [3]人工加速老化对硅橡胶微结构及憎水恢复性影响研究[D]. 张妮. 武汉大学, 2018(06)
- [4]27.5kV电压互感器燃弧故障分析与强化设计[D]. 王继学. 苏州大学, 2018(01)
- [5]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的研究进展[J]. 贡玉圭. 特种橡胶制品, 2017(05)
- [6]含脲基MQ硅树脂的制备及其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耐漏电起痕作用的研究[D]. 李燕萍.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7]热带海岛盐雾对绝缘子闪络的影响研究[D]. 王昱晴.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 [8]复合绝缘子在变电站中的应用研究[J]. 关雪飞. 电气应用, 2015(07)
- [9]白炭黑对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性能的影响[J]. 史鸿威,袁端磊,龚浩,陈延辉,陈晓丽. 绝缘材料, 2014(04)
- [10]氢氧化铝对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的性能影响研究[J]. 汪宁,陈延辉,史鸿威,龚浩. 弹性体,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