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留针时间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

不同留针时间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

一、针刺不同留针时间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黄田,彭梓,周建伟[1](2021)在《近十年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呃逆是临床常见病。中医治疗呃逆方法多种,尤其是针灸对呃逆的治疗方法独具匠心,包括针刺、灸法、头针、揿针、穴位注射和针灸结合中药等多种治疗手段,疗效确切。文章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B)等数据库有关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文献报道,就近十年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情况进行归纳综述,以期为临床进一步治疗及研究提供参考。

刘冉[2](2021)在《降浊和胃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运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并比较降浊和胃针刺、常规针刺和口服西药对中风后发生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效果差异,探讨降浊和胃针刺、常规针刺和口服西药对于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作用机理,进一步探索出降浊和胃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优势,确定降浊和胃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证实降浊和胃针刺治疗的方法能够更有效缓解呃逆、降低胃酸,能够为临床上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提供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治疗前各项指标,将108例患者随机均分为降浊和胃针刺治疗组,普通针刺对照1组和口服西药对照2组,观察三组治疗前后的呃逆频率及反酸烧心频率、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及差异。治疗10d后,对各组患者的观察指标进行评分对比,并利用统计学软件分别分析各项指标的差异性。结果:1、降浊和胃针刺、常规针刺和口服西药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的呃逆频率、反酸烧心频率比较:(1)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及对照1组、对照2组的呃逆频率、反酸烧心频率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呃逆频率及反酸烧心频率评分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呃逆频率、反酸烧心频率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效果不完全相等;对三组分别进行两两比较:(1)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比,治疗组的呃逆评分和反酸烧心频率评分降低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组与对照2组对比,治疗组的呃逆评分和反酸烧心频率评分降低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对照1组和对照2组对比,两组评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降浊和胃针刺、常规针刺和口服西药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1)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对照1组及对照2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效果不完全相等;对三组分别进行两两比较:(1)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比,治疗组的食欲评分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精神、睡眠评分与对照1组相比,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与对照2组对比,治疗组的食欲、精神、睡眠评分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对照1组与对照2组对比,对照1组的食欲、精神、睡眠评分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总有效率对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1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2组的总有效率为74.19%。经统计学分析得知,P=0.004<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降浊和胃针刺、常规针刺和口服西药对呃逆频率及反酸烧心频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同。2、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的疗效相当。3、降浊和胃针刺治疗可降低患者的呃逆频率、反酸烧心频率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胡迪,姜杨,朱言静,辛世杰,赵铎[3](2020)在《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临床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呃逆是中风后常见并发症之一,采用针刺治疗安全有效可行。通过查阅近5年文献,分类概括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方法,包括单纯针刺、针刀、电针、皮肤针、皮内针、穴位注射及其综合疗法,并指出临床存在的不足,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蔡磊[4](2020)在《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采用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呃逆症状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起效时间和总有效率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比头针结合穴位埋线与常规针刺疗法的临床疗效,进一步验证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并为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该病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本研究相关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就诊于黑龙江省中医医院针灸科并纳入的60例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分为观察组(头针结合穴位埋线)、对照组(常规针刺)各30例。两组患者均以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呃逆症状评分变化、生活质量评分变化、起效时间和总有效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果。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呃逆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的呃逆症状评分为2.30±2.58,对照组的呃逆症状评分为4.00±3.18;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呃逆症状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在对呃逆症状改善程度上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饮食、精神及睡眠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4.07±0.91、3.87±0.78、3.73±1.02;对照组的各项评分分别为3.57±0.90、2.97±0.77、3.10±1.19;治疗后,两组患者在饮食、精神及睡眠方面的评分经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表明在对患者的饮食、精神、睡眠方面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上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比较:治疗1天起效率,观察组为50%,对照组为26.7%,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在起效时间上观察组早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6.7%,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头针结合穴位埋线与常规针刺疗法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均有疗效,但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总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2.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在改善呃逆症状、生活质量等方面临床效果优于常规针刺。

王敏[5](2020)在《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应用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开展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试验,研究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疗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和症状改善情况,为本病的临床医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拓宽经筋疗法治疗范围。材料与方法:依据本研究制定的诊断及纳入标准,先后纳入50例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选择随机数字表除余数法将所有患者分入2组,每组25人。在中风治疗基础上两组分别给予循经筋阿是穴针刺疗法或盐酸氯丙嗪肌肉注射疗法,连续治疗7天。在治疗前、治疗中(第4次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及治疗结束后1周进行顽固性呃逆症状评分,共4次,治疗过程中记录全部发生的不良事件,在治疗结束后和治疗结束后1周进行顽固性呃逆疗效评价。治疗和评测后,选择SPSS23.0软件包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开展统计分析。结果:1.对2组患者中风类型、性别构成、年龄构成、病程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可比。2.经治疗,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和治疗结束后1周治疗呃逆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即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疗法和盐酸氯丙嗪疗法均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有效。3.在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后1周治疗组呃逆症状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治愈率64%,高于对照组的40%,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的68%,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5.治疗结束后1周,治疗组的治愈率68%高于对照组的40%,治疗组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的72%,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6.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2%,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4%,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1.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即时和一周后疗效均优于盐酸氯丙嗪治疗。2.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疗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较盐酸氯丙嗪疗法有更好的止逆效果。3.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疗法无毒副作用,发生的不良事件远少于盐酸氯丙嗪治疗。

吴伟兵[6](2020)在《白虎摇头法针刺膈区穴治疗气机郁滞型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评价白虎摇头针法针刺膈区穴治疗气机郁滞型顽固性呃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龙岩中医院针灸科、脾胃科及内科门诊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病例患者共60例,将60例病例按简单随机分组,每组各3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予白虎摇头针法针刺治疗,针刺取穴为膈区穴;对照组予肌注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2组的患者每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6日后统计疗效。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运用王氏评分表5级分、呃逆症候变化积分表进行评价,观察患者呃逆症候减轻情况以及治疗前后患者在精神、睡眠、食欲改善情况,同时患者在治疗时首次呃逆症状减轻或消失的这段时间为起效时间,进行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疗效评定。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收集的病例中观察组剔除1例,对照组剔除2例,最后完成病例为5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起效时间对比:对两组患者平均起效时间比较,两组患者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观察组平均起效时间短,优于对照组。2、临床疗效对比:一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达到96.55%,对照组的有效率78.57%,两组疗效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3、食欲、睡眠及精神状态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食欲、睡眠及精神状态积分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组内对比有显着差异(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采用的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食欲、睡眠、精神状态均有效;在对两组患者治疗后食欲积分进行对比,两组食欲积分有差异(P<0.05),观察组在改善患者食欲方面较对照组好;在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精神状况积分进行对比,两组精神状态积分有差异(P<0.05),观察组在改善患者精神状态方面较对照组有效;在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睡眠积分进行对比,两组睡眠积分有差异(P<0.05),观察组在改善患者睡眠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白虎摇头法针刺膈区穴组在起效时间、临床疗效及改善患者食欲、睡眠、精神状态方面均优于注射盐酸甲氧氯普胺组。

龚飞雨[7](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明清医家治疗呃逆的证治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明清医家治疗呃逆的证治特点及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第五版)为检索库,收集明清时期医家治疗呃逆的条文及医案。依据医案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及方剂筛选标准,建立方剂数据库;并对筛选所得医案编号,建立Excel表格,记录古籍名称、作者、性别、年龄阶段、证型、疾病的寒热虚实等。将方剂数据库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药物频次分析、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分析、药物组合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以及新方分析,并导出分析结果。运用WPS建立Excel表格,统计中药的功效分类、种类计数及使用频次,并计算该类中药的使用频率。结果:从《中华医典》中共筛选342首方剂,共有中药214味,使用中药2625次;常用药物为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参、丁香、竹茹、柿蒂、生姜、干姜、白芍、白术;按药物功效分类,共涉及19个药物功效类型,补虚药使用频次最多,占比22.4%;其次为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分别占比15.7%、14.2%;四气以温药为主,其次是寒药;五味中以苦、辛、甘三味为主;归经方面以脾、胃、肺经居多;医案分析本病共涉及14个证型,其中胃虚气逆证、脾胃气虚证、肝肾阴虚证、肾虚不纳证、肺气郁痹证、虚脱呃6个证型为本研究新发现的证型。结论:明清医家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且与肺、脾、肝、肾相关。辨证应首辨虚实寒热,治疗在降逆止呃的基础上,注重补脾胃、宣肺、平肝、滋养肝肾。

王江艳[8](2020)在《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调神降逆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呃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68例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特需科病房住院的中风后呃逆患者,病例均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患者分为调神降逆针刺组和普通针刺组,每组患者各34例。因纳入患者年龄不符,调神降逆针刺组剔除1例,普通针刺组剔除2例,实际纳入病例调神降逆针刺组33例,普通针刺组32例。两组患者均在中风的基础治疗上进行,调神降逆针刺组采用调神降逆针刺法,取穴:内关(双)、人中、风池(双)、完骨(双)、翳风(双)、天突、足三里(双)。普通针刺组采用普通针刺法,取穴:膈俞(双)、内关(双)、中脘、足三里(双)、膻中。两组均留针20分钟,每日1次,总疗程为5日。治疗结束后对相关指标进行评价,两组均在治疗前、治疗3天、治疗5天时观察呃逆的发作次数、间隔时间、症状变化及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老年抑郁量表(GDS)评分,评估两组治疗方案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起效时间和疗程、睡眠、焦虑、抑郁情况,同时对比治疗前后实验室数据变化及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1.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本研究共纳入患者68例,剔除3例,最终纳入65例。其中,调神降逆组33例(纳入34例,剔除1例),普通针刺组32例(纳入34例,剔除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卒中类型、卒中发病情况、治疗前呃逆症状的轻重及PSQI评分、HAMA评分、GDS评分等各项指标基线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主要疗效指标2.1痊愈率和总有效率:调神降逆针刺组痊愈率为81.8%,总有效率为93.9%;普通针刺组痊愈率为34.4%,总有效率为87.5%。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对中风后呃逆患者均有效,但调神降逆针刺组治疗方案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2.2起效时间:起效时间为12小时内的,调神降逆针刺组占67.3%,普通针刺组占28.1%,调神降逆针刺组的起效时间明显早于普通针刺组(P<0.05)。2.3疗程:调神降逆针刺组3天内痊愈共11例(占33.3%);4-5天内痊愈共16例(占48.5%);大于5天痊愈共6例(占18.2%);普通针刺组3天内痊愈共5例(占15.6%);4-5天内痊愈共6例(占18.8%);大于5天痊愈共21例(占65.6%)。调神降逆针刺组疗程明显短于普通针刺组(P<0.05)。3.次要疗效指标3.1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PSQI评分在治疗第5天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在第3天未见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调神降逆针刺组与普通针刺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在治疗第5天具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均在治疗5天时能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而在治疗第3天则未见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在治疗第3天对患者的睡眠改善作用无显着差异,而在治疗第5天调神降逆针刺组显着优于普通针刺组。3.2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第5天HAM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HAMA评分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在第5天具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组均在治疗第3天和第5天能有效改善患者抑郁情绪,两组间在治疗第3天对患者的睡眠改善作用无显着差异,而在治疗第5天调神降逆针刺组显着优于普通针刺组。3.3老年抑郁量表(GD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均在治疗第3天HAMA评分未见明显改善(P>0.05),在治疗第5天均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和第5天HAMA评分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均在治疗第3天和第5天能有效改善患者抑郁情绪,而两组间对比未见显着差异。结论:1.调神降逆针刺法和普通针刺法均能改善患者呃逆症状,且有效率和痊愈率均优于普通针刺法。2.调神降逆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呃逆起效时间和疗程均短于普通针刺法。3.调神降逆针刺法和普通针刺法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和情绪(焦虑、抑郁),且在改善睡眠和焦虑方面,调神降逆针刺法显着优于普通针刺法。4.调神降逆针刺法和普通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呃逆均简、便、廉、效,调神降逆针刺法更优于普通针刺法,更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李煜周[9](2020)在《揿针联合甲氧氯普胺治疗中枢性呃逆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揿针结合甲氧氯普胺治疗各种脑部疾患所导致的中枢性呃逆,比较与单纯肌注盐酸甲氧氯普胺的疗效差异,通过客观分析揿针结合甲氧氯普胺对中枢性呃逆的疗效,优化临床治疗本病的方法,为重症患者寻求操作简便、适用广泛、且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天津武清区中医院重症监护室以及脑外科病区就诊的明确诊断为中枢性呃逆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对患者进行筛选,总共收集100例,将其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皆50例观察对象,在研究过程中,观察组与对照组皆脱落1例,最终实际完成例数为两试验组均49例。在积极对症处理原发病的原则下,观察组与对照组均予以患者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mg肌注1次/d 3d;观察组则另行揿针埋针治疗,选择穴位为:内关穴(双侧)、足三里穴(双侧)、公孙穴(双侧)、攒竹穴(双侧)、中脘穴,每2-3天更换一次。根据呃逆症候积分评分表观察并记录患者呃逆症状的变化情况,通过统计学分析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24小时内快速疗效、综合疗效、2周后随访复发率进行比较观察,客观评价揿针结合甲氧氯普胺对于中枢性呃逆的疗效,探讨其机理并分析此种治疗方法对于重症患者的可行性。结果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对中枢性呃逆均能有效改善其症状,根据统计学分析可知:1.本研究中98例中枢性呃逆的病因主要有脑血管病(56.57%)、颅脑损伤(41.42%)、颅内占位(1.1%)。两组比较年龄与性别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在综合疗效方面,对照组总体有效率达79.60%,总体治愈率为46.94%;观察组总体有效率为93.88%,总体治愈率为67.35%,经统计学分析P<0.05,综合疗效方面观察组具有明显优势。3.在短期疗效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短期疗效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4.两组对比2周后随访复发率P>0.05,无明显差异。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事件。结论揿针联合甲氧氯普胺治疗中枢性呃逆可明显缓解呃逆的症状,与西药对照组对比,在短期疗效与2周随访复发率方面无优势,在总疗效以及总体治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临床值得推广。

刘云[10](2020)在《颈夹脊穴位注射合针刺导气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客观评价颈夹脊(颈3-5)穴位注射(山莨菪碱注射液)合针刺导气(足三里)方案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治疗组和对照组都予以体针治疗。治疗组在体针基础上,加用颈夹脊穴位注射山莨菪碱注射液合足三里针刺导气手法,两组均接受两个疗程治疗。采用生活质量积分表和中医证候评分表;分别于入组前、两个疗程结束后或者病愈后进行相关数据的记录,将所有数据汇总进行临床疗效对比及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性别(见表1)、年龄(见表2)、病程(见表3)、生活质量总积分(见表4)、中医证候评分(见表5)等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2、生活质量总积分对比显示: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组内比较(见表1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见表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中医证候评分对比显示: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比较(见表1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见表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病愈时段积分(见表9)对比显示: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两组病愈时段积分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本研究总有效率(见表6)对比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1.8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颈夹脊穴位注射合针刺导气方案对于顽固性呃逆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证候、疾病痊愈时间、总有效率等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二、针刺不同留针时间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不同留针时间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近十年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
2 灸法
3 头针
4 揿针
5 穴位注射
6 针灸配合中药
7 小结与展望

(2)降浊和胃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一、祖国医学对呃逆的认识
        1、对呃逆病名的认识
        2、对呃逆病因病机的认识
        3、对呃逆的治疗认识
        4、对中风后呃逆的病因病机认识
        5、对中风后呃逆的治疗认识
    二、西医对呃逆的认识
        1、概念
        2、对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3、中风后呃逆的病因
        4、西医治疗方法
    三、小结
临床研究
    1、临床材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病例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盲法
        2.3 研究方案
        2.4 注意事项
        2.5 疗效判定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入组及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分析
        3.3 疗效评估结果
        3.4 三组治疗前后综合疗效判定
        3.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病机讨论
    2、作用机理
    3、选穴依据
    4、研究结果讨论
    5、问题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表一、中医证候变化评分表
    表二、生活质量测定量表(SF-36)
    表三、反酸、烧心发作频率及症候变化评分
    知情同意书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临床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方法
    1.1 单纯针刺
        1.1.1 单纯针刺与刺激手法
        1.1.2 单纯针刺与时辰
        1.1.3 单纯针刺奇穴与次序
        1.1.4 针刺与辨证
    1.2 针刺结合其他疗法
        1.2.1 针刺结合中药
        1.2.2 针刺结合西药
    1.3 其他针刺法
        1.3.1 穴位注射
        1.3.2 皮肤针
        1.3.3皮内针
        1.3.4针刀疗法
        1.3.5 综合治疗
2 西医病因、发病机制与治疗
3 针刺选穴评析
4 不足与展望

(4)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认识
        1.1 中风病的沿革
        1.2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1.3 呃逆的病名来源
        1.4 呃逆的病因病机
        1.5 中风后呃逆
        1.6 中医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
    2 西医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认识
        2.1 呃逆的概述
        2.2 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发病机制
        2.3 西医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实验设计思路
        1.2 病例来源
    2 诊疗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随机分组
        3.2 治疗方案
        3.3 注意事项及意外情况处理
    4 观察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6 资料统计方法
结果
    1 治疗前基本情况比较
    2 治疗前后呃逆症状评分比较
    3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4 起效时间比较
    5 总体疗效比较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3 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呃逆的机理研究
    4 选穴依据
    5 研究结果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呃逆症状评分表
    附录2 :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表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5)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白虎摇头法针刺膈区穴治疗气机郁滞型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不良事件
        1.7 技术路线图(见附表D)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估算
        2.3 随机分组
        2.4 设计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资料
        3.2 疗效观测指标
        3.3 疗效评定标准
        3.4 评定时间
    4 质量控制
    5 统计方法
    6 伦理学要求
第二章 结果
    1 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2 疗效分析
    3 剔除、脱落病例以及安全性分析
        3.1 剔除、脱落病例
        3.2 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祖国医学中的顽固性呃逆
        1.1 中医病名
        1.2 顽固性呃逆的病因病机
        1.3 气机郁滞型顽固性呃逆
        1.4 历代医家对顽固性呃逆的认识
    2 西医对顽固性呃逆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的认识
        2.2 发病病因的认识
    3 顽固性呃逆治疗概况
        3.1 中医治疗
        3.2 西医治疗
        3.3 治疗概况总结
    4 课题设计思路
        4.1 导师观点
        4.2 白虎摇头法理论依据
        4.3 膈区穴的理论依据
        4.4 对照组用药依据
    5 临床疗效评价与研究结果分析
        5.1 评价指标分析
        5.2 临床疗效评价
        5.3 研究结果分析
    6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基于数据挖掘明清医家治疗呃逆的证治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资料整理
        1.1 资料来源
        1.2 检索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医案纳入标准
        1.5 医案排除标准
        1.6 方剂选择标准
    2 建立数据库
    3 分类标准
        3.1 药物分类标准
        3.2 证型分类标准
    4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介绍
        4.1 支持度个数
        4.2 置信度
        4.3 相关度及惩罚度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方剂分析结果
        1.1 中药频次统计
        1.2 药物功效分类
        1.3 四气五味及归经
        1.4 药物组合分析
        1.5 关联规则分析
        1.6 新方分析
    2 医案分析结果
        2.1 医案收录详情
        2.2 辨证分析
讨论
    1 用药分析
        1.1 高频药物分析
        1.2 四气五味分析
        1.3 归经分析
    2 新证型分析
        2.1 脾胃气虚证
        2.2 肝肾阴虚证
        2.3 肾虚不纳证
        2.4 肺气郁痹证
        2.5 虚脱呃
    3 新方分析
    4 治法分析
    5 展望与不足
        5.1 不足
        5.2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治疗呃逆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8)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研究设计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观察中止标准
        1.7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调神降逆针刺组
        2.2 普通针刺组
    3 观察项目
        3.1 一般情况
        3.2 主要疗效指标
        3.3 次要疗效指标
        3.4 安全性指标
        3.5 其它效应指标
    4 观测方法
    5 不良事件及处理
    6 评价节点
    7 统计方法
    8 技术路线图
    9 研究结果
        9.1 完成情况分析
        9.2 基线数据分析
        9.3 主要疗效指标
        9.4 次要疗效指标分析
        9.5 安全性指标结果
        9.6 其他效应指标结果
讨论
    1 中医对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1.1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1.2 中医对呃逆的认识
        1.3 中风与呃逆的关系
        1.4 穴位与呃逆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2.1 中风后呃逆的发生机制
        2.2 中风后呃逆与消化道出血
        2.3 中风后呃逆的治疗
    3 调神降逆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理论依据
    4 “调神降逆针刺法”处方之内涵
        4.1 处方
        4.2 处方之内涵
    5 结果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样本估算公式
    附录2 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附录3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
    附录4 老年抑郁量表(GDS)
综述 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研究进展
    1 针刺为主
        1.1 单纯针刺
        1.2 针刺配合艾灸
        1.3 针刺配合穴位贴敷
        1.4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
        1.5 针刺配合刺络疗法
        1.6 针刺配合耳穴贴压
    2 针药并用
    3 局部针刺结合
        3.1 头体针并用
        3.2 头针结合腹针
        3.3 腹针结合体针
        3.4 耳针结合体针
    4 埋线治疗
    5 穴位注射及配合疗法
    6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揿针联合甲氧氯普胺治疗中枢性呃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资料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1.5 观察项目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试验方法
        2.3 意外情况具体处理措施
        2.4 伦理原则
        2.5 统计方法
    3 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数据分析
讨论
    1 中枢性呃逆的发病机理
        1.1 中枢性呃逆的中医发病机理
        1.2 中枢性呃逆的西医发病机理
    2 治疗穴位的选择
        2.1 选穴机理
        2.2 穴位配伍
    3 揿针的原理
        3.1 揿针的中医理论基础
        3.2 揿针的西医理论基础
        3.3 揿针治疗的优势
    4 治疗药物的选择
        4.1 氯丙嗪
        4.2 巴氯芬
        4.3 甲氧氯普胺
    5 结果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枢性呃逆的中西医研究与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颈夹脊穴位注射合针刺导气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分组
    2、病例的选择
    3、治疗方案
    4、观测项目及观测方法
    5、疗效判断标准
    6.不良反应及处理
    7、控制偏倚因素
    8、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
    2、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
        2.1 治疗后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总积分比较
        2.3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2.4 治疗后两组患者病愈积分比较
        2.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总积分组内比较
        2.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组内比较
    3、治疗前后安全评价及脱落说明
讨论
    1、现代医学对顽固性呃逆认识
    2、祖国医学对呃逆的认识
    3、颈夹脊穴位注射在本课题中的意义
    4、针刺导气手法对顽固性呃逆的作用
    5、颈夹脊穴位注射合针刺导气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方案分析
    6、导师治疗顽固性呃逆的学术思想探析
    7、颈夹脊穴位注射合针刺导气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针刺不同留针时间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十年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研究进展[J]. 黄田,彭梓,周建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16)
  • [2]降浊和胃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D]. 刘冉.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临床概况[J]. 胡迪,姜杨,朱言静,辛世杰,赵铎. 内蒙古中医药, 2020(09)
  • [4]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D]. 蔡磊.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20(02)
  • [5]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应用效果分析[D]. 王敏.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白虎摇头法针刺膈区穴治疗气机郁滞型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观察[D]. 吴伟兵.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基于数据挖掘明清医家治疗呃逆的证治用药规律研究[D]. 龚飞雨.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D]. 王江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揿针联合甲氧氯普胺治疗中枢性呃逆的临床研究[D]. 李煜周.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颈夹脊穴位注射合针刺导气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D]. 刘云.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不同留针时间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