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靠特色经济实现兴镇富民(论文文献综述)
马立辉[1](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银桥镇为例》文中提出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把各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是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各民族要着力发挥本民族文化特色,推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发展’摆在首要位置,产业兴旺是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在不断加快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刻,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结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通过田野调查与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大理州银桥镇产业发展的状况以及发展的制约因素,目的是从银桥镇产业发展透视民族地区乡村有哪些产业、如何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典型经验以及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分析银桥镇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集群规模不突出、特色产业品牌优势不足,产业融合程度不明显、产业发展的合作化组织不健全、从业人员结构有待调整等。并通过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来加以改进,对于促进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参考意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探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状况,在新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环境下,促进民族地区产业在新形势下实现突破性发展;二是通过田野调查方法,对大理州银桥镇从事不同产业的从业者进行深度访谈,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支撑研究结论;三是银桥镇作为“民族团结示范镇”、“生态文明示范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有着丰富的产业发展的实际案例和操作空间,研究其民族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对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覃家烈[2](2020)在《桂西南边境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研究 ——以龙州县水口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桂西南边境处于中越交界处,边境沿线分布着众多的小城镇和口岸,是中国通往越南及东南亚各个国家的陆路大通道,也是中国连接东盟通道上的重要枢纽。随着国家扩大对沿边地区的开放开发支持力度,桂西南边境小镇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论文通过对桂西南边境产业研究,旨在构建桂西南边境产业理论体系,对桂西南边境特色小镇产业的发展提出客观、科学、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为桂西南边境地区特色小镇产业进一步发展实施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引。论文首先对特色小镇相关政策、经济背景、产业发展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特色小镇理论进行研究,总结出特色小镇产业发展以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优化等为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接着对桂西南边境小镇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定性分析,研究桂西南边境小镇产业发展优势、机遇与挑战以及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定性分析结果对现状产业构建预测评价体系进行定量分析,综合定性及定量分析对桂西南边境特色小镇产业选择、产业定位、产业类型、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等五个方面做出预测。以现状评价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桂西南边境实际情况提出在政策引导、产业选择、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模式以及产业结构优化下的桂西南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策略,形成桂西南边境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方法论。接着以龙州县水口边贸特色小镇为实践研究对象,研究其产业发展规划,分析水口特色小镇在产业选择、全产业打造、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的应用,通过产业实施评价进一步验证桂西南边境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方法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最后综合全文,总结归纳桂西南边境特色小镇产业在政策引导、产业选择、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形成具有桂西南边境特色小镇发展的产业理论体系,为桂西南边境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精准施策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促进桂西南地区产业发展。
程向仅[3](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乡镇政府职能研究 ——以S县Z镇为例》文中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着重提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推进产业兴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特色农业作为一种区域特色型的现代农业,是我国实现农业转型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战略选择。在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职能作用。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政府,是联系上级政策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研究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政府在特色农业发展中的职能问题对有效完善乡镇政府职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本文在现有特色农业发展中乡镇政府职能问题的研究基础上,从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的背景出发,研究在这一特定阶段,乡镇政府在发展特色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的政治学理论知识深入研究;另外,S县Z镇在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积极转变农业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本文以Z镇作为样本,来讨论乡镇政府在特色农业发展中的职能。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相关概念界定以及理论基础的概述,从而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乡镇政府职能进行定位,阐述乡镇政府在应然状态下所承担的职能,形成政府规划引导、财政扶持、监督管理以及公共服务四个方面的大体框架。第二部分,Z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特色农业过程中的乡镇政府职能现状。通过对Z镇的调查与访谈,掌握目前Z镇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从而进一步分析政府在当地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职能现状。第三部分,通过分析Z镇政府在特色农业发展中职能履行的现状存在着一些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政府规划特色农业发展缺乏整体性、政府财政扶持机制不健全、对特色农业利益相关者的监管不到位以及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单一四个方面,那么我们依托实地调研与理论论证相结合的方法从Z镇政府的管理理念、财政力量、运行机制和职责定位方面来深层剖析它的原因,从而为政府在特色农业发展中更好的发挥职能奠定基础。第四部分,结合问题发生的实际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政府发展特色农业的职能问题解决提出合理的建议。总体而言,现阶段由于Z镇特色农业发展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政府在职能发挥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通过紧密切合实地调研,继而为更好的优化Z镇政府在发展特色农业中的职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以期最终实现Z镇政府完善自身职能,推动当地特色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场景。
饶彬彬[4](2020)在《庐山市温泉镇区旅游开发探析》文中指出近年来,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的一种,广受欢迎。旅游业因其关联性强、覆盖面广,在带动其他行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人民就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旅游业的这些优势能够成为带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力之一。旅游特色小镇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追求。这种新的旅游业态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刺激消费需求、加快农民增收、优化产业结构、农业供给侧改革、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庐山市温泉镇旅游为研究对象,全面深入分析温泉镇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有针对性提出温泉镇旅游开发的基本构想和解决方案。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分析、实地调查研究、定性研究分析等方式,对温泉镇旅游资源开发情况进行研究,从当地旅游的政策和措施入手,参考温泉镇旅游开发相关资料,并查阅国家、省市现阶段对促进旅游特色小镇的政策和措施,探索提出温泉镇旅游开发的初步策划方案,为促进当地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一定参考。研究结果如下:首先,梳理和分析温泉镇资源的基本情况。通过研读旅游特色小镇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旅游小镇的发展趋势、发展模式、发展结构等方面为温泉镇旅游的旅游规划建设提供实质性的指导意见;其次,以庐山温泉镇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温泉镇旅游的优势有: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气息丰富、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劣势是景观基础薄弱、配套设施不全、品牌营销陈旧、管理方式滞后、旅游产品单一、市场定位不清晰。最后,针对温泉镇区旅游上位规划及开发案例分析、项目发展目标及市场定位、旅游开发战略,结合温泉镇旅游资源实际分别从旅游产品开发、形象营销策划、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温泉镇旅游资源开发的策划见解。具体方案为:强化资源生态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从着眼总体,完善规划设计,发挥特长,培育支柱产业;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更新理念,创立充满活力的机制体制。充分挖掘彰显特色的田园诗歌文化、宗教文化、杏林文化、休闲文化、茶文化等传统文化进行旅游产品开发;提高温泉镇旅游专业人才服务质量,强化品牌意识;提高庐山温泉镇旅游服务人才整体素质,加大庐山温泉镇旅游品牌宣传营销力度。
刘欣瑶[5](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秦皇岛市石河镇乡村旅游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确定为国家战略,提到了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目标任务、工作要求更加符合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需求。农业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现代化建设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为新时代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为乡村旅游赋予了新的使命和机遇。与外国相比,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至今已走过30多年的发展历程,发展乡村旅游是提升农业、富裕农民、发展农村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意义重大。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聚焦秦皇岛市石河镇乡村旅游,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首先研究了乡村旅游治理的相关理论,并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了石河镇乡村旅游的优势和发展状况,并找出石河镇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再次,分析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缺乏科学有效规划、政府扶持力度不大、宣传方法有待改进、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思想观念保守落后。运用横向比较法,结合国内外先进治理经验,探讨了石河镇乡村旅游治理的相关对策:明确发展定位、加大扶持力度、增强宣传效果、引进人才技术、创新发展思路,以此促进秦皇岛市石河镇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李芃[6](2019)在《基于文化旅游视角下青城古镇的更新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蕴含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古镇引起各方关注,作为记录人类文明演进的活化石,在当前城市发展需求与空间形态的共同影响下古镇更新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青城古镇属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至今仍保留着型制完整、工艺精美的明清古建筑群,被称为“西北古民居建筑的活化石”,历代文人荟萃、商贾云集,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青城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城古镇传统的空间形态及格局风貌渐渐难以承载新的功能需求,目前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也是众多中小型古镇所普遍面临的,如古镇主题定位模糊、开发层次不够丰富、投资机制不够完善、旅游开发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因此,笔者以文化旅游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选取青城古镇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保护古镇的前提下发展文化旅游以及如何在发展文化旅游的同时完成古镇更新等问题作为青城古镇价值提升的关键所在。本文运用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理论知识并结合统计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调研、案例解析、图示说明等方法探究基于文化旅游视角下青城古镇的更新发展问题。首先,笔者对国内外“文化旅游”及“历史古镇”相关的概念理论及政策实施进行整理分析并综合评述文化旅游及历史文化古镇的更新保护的发展现状,以此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其次,梳理青城基本概况、产业构成、社会背景及规划进展,对古镇文化旅游资源要素采用科学分类标准进行归纳,采用面—线—点(即聚落—街巷—建筑)逐层拆解的方法对青城古镇的整体空间形态和建筑特色,并对其文化旅游保护利用现状进行综合梳理。与此同时简单回顾青城古镇文化旅游的发展历程、经营管理现状、游客行为特征及偏好及周边区域的竞合关系等,在此基础上系统性地总结了古镇更新以及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所在。最后,笔者尝试通过对大量与青城类似的古镇案例的研究试图提取可借鉴的更新策略参考,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则案例要点进行简要分析。继而从古镇职能的更新、古镇肌理的保护及古镇形态的重塑这三个方面提出青城古镇的更新发展策略,同时对相关保障措施的协同推进提出建议。探讨文化旅游语境下的古镇更新发展问题,不仅是为青城古镇的发展问题建言献策,更期望能为学术界同类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李华[7](2017)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推进仁兴产业转型升级》文中研究指明仁兴镇是个典型的农业大镇,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以加快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实现了产业增效、企业增税,农户增收。文章通过分析近几年仁兴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提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意见建议。
邵小鹏[8](2016)在《攀西安宁河谷地区四县观光农业区景观格局分析及其发展对策》文中指出本文以风景园林学,景观生态学等相关学科为理论支撑,按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观点,结合国内国外的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运用生态学原理,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法对四川攀西安宁河谷地区的冕宁、西昌、德昌以及米易等四县的观光农业区进行了景观格局的解析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相关研究,且依据该四县观光农业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与对策。其研究内容与成果归结如下:1.攀西安宁河谷地区的观光农业区的现状研究攀西安宁河谷地区优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该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该地区观光农业区多分布在安宁河沿岸,其发展仍不平衡。虽目前观光农业区的发展已带动了旅游经济,但其发展的同时仍普遍存在生产方式仍较为落后,仍以传统的农耕为主,园地规模小;大部分园地物种小且分散,规模效应不足;出产果品种类单一,旅游观光功能还较低;非生产自然景观较少,林地景观少且分散,其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等问题。2.攀西安宁河谷地区观光农业区的景观格局分析研究(1)攀西安宁河谷地区观光农业区在其发展过程中园地逐步代替耕地,使后者逐渐破碎化;由于园地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使景观破碎,四个县的园地平均斑块面积(MPS)均低于0.75hm2林地较少,所占面积比例低于10%。但在景观水平表现上,随着观光农业区的发展,发展程度较高的观光农业区景观优势度指数(D)较低,均匀度指数(E)较高,景观多样性也较高。表现出景观破碎化指数(FN)均较低,破碎程度与观光农业区发展程度有一定相关关系。在发展程度上由低到高的德昌泸塘村、冕宁县西河村以及米易县热水村等三地的观光农业区,其景观破碎化指数(FN)分别为0.009、0.010以及0.019,景观优势度指数(D)分别为0.835、0.531以及0.413,景观均匀度指数(E)分别为热水村0.637、0.770以及0.821,景观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1.467、1.772以及1.890。(2)攀西安宁河谷地区四县观光农业区内规模性园地植物种类较少,多数地区仅1~3种,且以传统果树为主,特有经济作物较少,园地出产果品单一;大部分同种果树斑块分散,规模效应较低;观光农业区景观效果不佳,观赏期短,旅游观光功能较低。总体表现出该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3.攀西安宁河谷地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据本研究成果反映,2015年攀西安宁河谷地区四县观光农业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的单位面积价值在9.06万元/hm2~24.02万元/hm2不等;水域景观对总价值贡献率在18%~47.28%;林果经济产出价值及旅游文化服务价值,对总价值贡献率在34.67%~83.06%,林地对总价值贡献率仅在3%~6%。4.攀西安宁河谷地区观光果园发展问题与对策经对攀西安宁河谷地区四县观光农业区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发现,该区域内仍普遍存在园内生产方式仍较为落后,同种果树斑块分散,规模效应较低,斑块边缘不规则。规模性园地小植物种类少,出产果品单一。果园“风光”质量有待提高;林地景观保护较少,其所占面积比例较低。区域内民俗文化及其他旅游开发滞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应科学规划,构建合理景观空间结构;提高果树种类,发展特色农业产品;提升果园“风光”,优化旅游资源;同时加强林地建设,改善观光农业区生态;开发民俗文化,发展特色经济;引进“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等对策。综上可以看出,本研究运用了生态学原理,按风景园林发展方向分析与研究了攀西安宁河谷地区发展观光农业的现状即景观格局分析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与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对策研究,其成果可以为该区域今后农业发展提供指导或参考。
丁思然[9](2016)在《凉泉镇总体规划方案评价及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来,很多小城镇不能够按照其自身发展的特点进行规划,而且对于该小城镇的发展阶段以及发展情况也没有进行很好的调查和总结,在规划中也愿意采用“拿来主义”,即照搬照抄其他小城镇的规划模式和方案,使得现在的小城镇毫无自己的特色。这是因为目前我国在小城镇规划方案的评价上依然不健全,存在很多的问题亟需解决。辽宁省的凉泉镇是一个发展欠发达的地区,凉泉镇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整个凉泉镇发展水平较低,属于一般乡镇,我国目前的发展中,有许许多多像凉泉镇这种发展水平的城镇,他们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所以类似凉泉镇这样的小城镇在未来的规划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对这类小城镇规划方案评价也是重要的,不同于以往的方案评价,本研究是对优选出来的方案进行优化,对凉泉镇总体规划方案的评价方法做了一个初步探索。本文首先总结国内外对于小城镇规划方案的方法和优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凉泉镇的目前发展状况以及城镇的特点初步制定了凉泉镇的规划方案评价体系,对于凉泉镇的整体方案的相关内容还是要按照相关规定和规章制度进行制定,该评价方法包括两部分,一是定性评价,二是定量评价,在定量评价制定的同时也要根据凉泉镇的实际情况,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验证法对指标进行定权,然后通过数学公式计算得出凉泉镇总体规划方案的评价结果。最后,针对评价结果,对不足之处进行优化。本文整体研究过程依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希望通过建立完善的方案评价体系来保障凉泉镇总体规划的科学性,从而确保凉泉镇健康发展。
刘亚静[10](2012)在《阜新地区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阜新地区小城镇建设的实际情况,笔者实地走访了阜新地区的旧庙、十家子、福兴地三个乡镇,充分掌握了当地实施小城镇建设中在经济收入、房屋开发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发展变化。通过调查发现,各地在小城镇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结出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基于小城镇建设的科学做法,笔者进一步提出阜新地区今后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应把握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
二、靠特色经济实现兴镇富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靠特色经济实现兴镇富民(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银桥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一)田野调查法 |
(二)文献研究法 |
四、研究思路、创新与不足 |
五、相关概念的要义 |
(一)乡村振兴战略 |
(二)产业发展 |
(三)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必要逻辑 |
第一章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的政策 |
一、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政策提出的背景与依据 |
(一)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对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重要论述 |
(二)乡村振兴的政策依据 |
二、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 |
(一)国家层面推进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 |
(二)云南省推进产业发展的政策 |
(三)大理白族自治州推进产业发展的政策 |
第二章 大理银桥镇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
一、银桥镇基本概况 |
(一)地理状况 |
(二)民族成分 |
(三)民族经济 |
(四)民族文化 |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银桥镇产业发展状况调查 |
(一)农业发展状况 |
(二)大理石产业发展状况 |
(三)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
第三章 大理银桥镇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银桥镇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
(二)特色产业品牌优势不足 |
(三)产业发展的合作化组织不健全 |
(四)从业人员结构有待优化提升 |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大理银桥镇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产业发展内驱力不足 |
(二)产业发展保障力度不够 |
第四章 大理银桥镇产业发展的路径思考 |
一、推动产业融合,以调结构促产业振兴 |
(一)整合银桥镇农业资源,发展观光旅游农业 |
(二)发掘银桥镇民族文化,发展具有白族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业 |
二、发展大理地区特色文化产业,以品牌促产业振兴 |
(一)打造大理石画文化名片,注重发展特色产业 |
(二)发展白族文化创意产业,凸显民族文化交流交融 |
三、完善合作化组织体系,以政策保障促产业振兴 |
(一)充分利用政府财政扶持的利好 |
(二)坚持招商选商,继续引进和培育有代表性企业 |
四、培育专业人才,以人才振兴促产业振兴 |
(一)重视民族教育对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
(二)落实能人返乡政策,吸引技术人才扎根乡村 |
五、依托产业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
(一)以“产业+环境提升”促生态宜居 |
(二)以“产业+乡土文化”促乡风文明 |
(三)以“产业+基层党建”促治理有效 |
(四)以“产业+共建共享”促生活富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2)桂西南边境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研究 ——以龙州县水口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背景 |
1.1.2 国内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架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架构 |
第二章 相关产业理论发展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特色小镇 |
2.1.2 桂西南边境小镇 |
2.2 产业理论研究综述 |
2.2.1 产业结构相关理论研究 |
2.2.2 产业布局相关理论研究 |
2.2.3 特色小镇产业理论研究综述 |
2.3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桂西南边境小镇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
3.1 区位交通分析 |
3.2 桂西南特色小镇建设现状 |
3.2.1 特色小镇发展概况 |
3.2.2 特色小镇发展特征 |
3.3 产业发展现状 |
3.3.1 产业概况分析 |
3.3.2 优势产业分析 |
3.3.3 产业特征分析 |
3.4 土地利用现状 |
3.4.1 土地概况 |
3.4.2 用地特征 |
3.5 市场环境分析 |
3.6 问题分析 |
3.7 优势分析 |
3.8 机遇与挑战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桂西南边境特色小镇产业发展预测 |
4.1 预测体系构建 |
4.2 价值评价分析 |
4.3 区位熵分析法 |
4.4 产业发展预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桂西南边境特色小镇产业策略研究 |
5.1 政策引导下的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研究 |
5.1.1 特色小镇高质量背景下产业发展路径 |
5.1.2 国际宏观环境优化下产业发展路径 |
5.1.3 国际宏观环境波动下的产业发展路径 |
5.2 产业选择下的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研究 |
5.2.1 一般发展型小镇产业选择 |
5.2.2 资源优势型小镇产业选择 |
5.2.3 区位优势型小镇产业选择 |
5.2.4 新兴潜力型小镇产业选择 |
5.3 全产业链下的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研究 |
5.3.1 产业链的纵向构铸 |
5.3.2 产业链的横向构铸 |
5.4 产业集群下的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研究 |
5.4.1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产业集聚发展 |
5.4.2 调整用地布局,城镇用地相互融合 |
5.5 产业结构下的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研究 |
5.5.1 “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
5.5.2 “边贸+”产业发展模式 |
5.5.3 “工业+”产业发展模式 |
5.5.4 “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水口特色小镇产业规划实践研究 |
6.1 区位分析 |
6.2 交通分析 |
6.3 产业现状分析 |
6.3.1 社会经济 |
6.3.2 产业概况 |
6.4 用地现状分析 |
6.5 优势分析 |
6.6 问题分析 |
6.7 产业发展规划 |
6.7.1 产业选择 |
6.7.2 产业定位 |
6.7.3 产业目标 |
6.7.4 产业链构筑 |
6.7.5 产业布局规划 |
6.7.6 产业用地规划 |
6.8 实施评价及优化建议 |
6.8.1 实施评价 |
6.8.2 优化建议 |
6.9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乡镇政府职能研究 ——以S县Z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外对特色农业发展中政府职能问题的研究 |
2.简要述评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论文创新之处 |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特色农业 |
2.乡镇政府职能 |
(二)理论基础 |
1.政府职能理论 |
2.新公共服务理论 |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
1.农村特色产业振兴规划的引领者 |
2.优势特色农业财政扶持的保障者 |
3.特色农业相关利益监督的管理者 |
4.农村特色产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
(四)本章小结 |
二、S县Z镇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乡镇政府职能现状 |
(一)S县Z镇特色农业概况及政府机构、职能 |
1.Z镇的基本概况 |
2.Z镇农业种植结构总体背景 |
3.Z镇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现状 |
4.Z镇政府组织机构及职能 |
(二)S县Z镇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乡镇政府职能现状 |
1.发挥统筹规划职能编制特色农业的引导现状 |
2.强化财政保障职能扶持特色农业的具体情况 |
3.针对特色农业相关利益发挥监督职能的状况 |
4.提供公共服务职能落实特色农业的现实状况 |
(三)本章小结 |
三、S县Z镇特色农业发展中乡镇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S县Z镇特色农业发展中乡镇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
1.政府规划特色农业发展缺乏整体性 |
2.政府财政扶持特色农业的机制不健全 |
3.对特色农业利益相关者监管不到位 |
4.特色农业产区公共服务供给单一 |
(二)S县Z镇特色农业发展中乡镇政府职能问题的原因分析 |
1.乡镇政府管理理念相对陈旧与职能转换不彻底 |
2.乡镇经济发展底子薄与政府财政力量有限 |
3.乡镇政府运行缺乏系统的约束机制 |
4.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定位不明确 |
(三)本章小结 |
四、完善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农业发展中乡镇政府职能的建议 |
(一)加强政府在特色农业发展中统筹规划的引领作用 |
1.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以及时编制特色农业发展规划 |
2.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稳定的产销衔接机制 |
3.打造特色农业发展中的龙头企业 |
(二)优化政府对特色农业经营的财政惠农供给 |
1.拓宽融资渠道以实现多元化的资金投入 |
2.实行特色农业资金的专款专用 |
3.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并实施税收优惠 |
(三)强化政府对特色农业相关利益者的监管 |
1.加快建设政府农业综合执法体系 |
2.加强建设特色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
3.强化特色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 |
(四)保障政府对特色农业的公共服务建设 |
1.推进农村特色农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
2.重视特色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
3.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提升从业队伍素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获得的奖项 |
致谢 |
(4)庐山市温泉镇区旅游开发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旅游小镇发展趋势 |
(二)旅游小镇发展前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 |
(一)旅游特色小镇的概念 |
(二)旅游特色小镇开发研究 |
第2章 庐山市温泉镇区旅游开发现状、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庐山市温泉镇基本情况 |
(一)温泉镇地理位置 |
(二)温泉镇自然条件 |
(三)温泉镇交通状况 |
(四)温泉镇经济产业现状 |
二、庐山市温泉镇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
(一)庐山市温泉镇旅游资源分类情况 |
(二)庐山市温泉镇旅游景点分布情况 |
(三)庐山市温泉镇区旅游开发建设情况 |
三、庐山市温泉镇旅游开发优势 |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概况 |
(二)江西省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
(三)庐山市旅游业发展迅速 |
(四)庐山市温泉镇旅游发展优势 |
四、庐山市温泉镇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
(一)城镇建设与庐山风景区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 |
(二)处理好东林大佛景区、东林古镇与镇区的关系 |
(三)庐山温泉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
(四)温泉镇旅游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
(五)温泉镇旅游产业链不健全 |
第3章 庐山市温泉镇区旅游开发的总体思路 |
一、加强生态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
(一)着眼总体,完善规划设计 |
(二)发挥特长,培育支柱产业 |
(三)强化整治,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 |
(四)继承发扬,创建文化生态环境 |
(五)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六)更新理念,创立充满活力的机制体制 |
二、充分挖掘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 |
(一)田园诗歌文化 |
(二)佛教文化 |
(三)道教文化 |
(四)杏林文化 |
(五)休闲文化 |
(六)茶文化 |
三、提高温泉镇专业人才服务质量,强化品牌意识 |
(一)提高庐山温泉镇旅游服务人才整体素质 |
(二)加强庐山温泉镇旅游品牌宣传营销力度 |
第4章 庐山市温泉镇区旅游开发的目标、定位与布局 |
一、庐山市温泉镇区旅游发展目标及市场定位 |
(一)庐山市温泉镇区旅游总体定位与发展规模 |
(二)庐山市温泉镇区旅游市场定位 |
二、庐山市温泉镇规划分析 |
(一)庐山总体规划中的温泉镇 |
(二)庐山市总体规划 |
(三)温泉镇总体规划(2004-2030) |
三、庐山市温泉镇区旅游开发总体设计 |
(一)温泉镇区旅游开发理念 |
(二)温泉镇区旅游总体开发空间结构 |
(三)温泉镇区旅游开发空间结构 |
(四)温泉镇区旅游开发功能分区 |
第5章 庐山市温泉镇区旅游产品开发 |
一、旅游产品开发案例分析 |
(一)温泉开发案例 |
(二)宗教城镇开发案例——暹粒 |
(三)案例启示 |
二、庐山市温泉镇区旅游产品开发 |
(一)东林大佛、佛文化旅游景区 |
(二)生态健康养生区 |
(三)大众休闲娱乐区 |
(四)艺术养心生活区 |
(五)温泉度假区——温泉度假之旅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秦皇岛市石河镇乡村旅游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乡村旅游治理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乡村振兴战略 |
2.1.2 乡村旅游 |
2.1.3 乡村旅游治理 |
2.2 乡村旅游的特点和意义 |
2.2.1 乡村旅游的特点 |
2.2.2 乡村旅游的意义 |
2.3 相关理论依据 |
2.3.1 乡村治理理论 |
2.3.2 产业融合理论 |
2.3.3 社区参与理论 |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秦皇岛市石河镇乡村旅游现状 |
3.1 石河镇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
3.1.1 旅游优势 |
3.1.2 大樱桃产业优势 |
3.2 石河镇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
3.2.1 整体情况 |
3.2.2 相关做法 |
3.3 石河镇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
3.3.1 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落后 |
3.3.2 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较低 |
3.3.3 环境卫生治理效果不明显 |
3.3.4 市场营销方面存在缺陷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秦皇岛市石河镇乡村旅游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缺乏科学有效规划 |
4.2 政府扶持力度不大 |
4.3 宣传方法有待改进 |
4.3.1 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
4.3.2 对乡土文化挖掘有限 |
4.4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
4.4.1 人才引进难 |
4.4.2 经营管理能力弱 |
4.5 思想观念保守落后 |
4.5.1 经营特色不明显 |
4.5.2 旅游产品不新颖 |
4.5.3 互联网销售模式滞后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内外乡村旅游治理经验借鉴 |
5.1 国外乡村旅游治理相关经验 |
5.1.1 美国乡村旅游治理经验 |
5.1.2 日本乡村旅游治理经验 |
5.1.3 法国乡村旅游治理经验 |
5.2 国内城市乡村旅游治理相关经验 |
5.2.1 北京乡村旅游治理经验 |
5.2.2 天津蓟县乡村旅游治理经验 |
5.2.3 四川都江堰乡村旅游治理经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秦皇岛市石河镇乡村旅游治理对策 |
6.1 明确发展定位 |
6.1.1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
6.1.2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
6.1.3 积极鼓励村民参与 |
6.2 加大扶持力度 |
6.2.1 大力开辟融资渠道 |
6.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6.2.3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
6.3 扩大宣传范围 |
6.3.1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 |
6.3.2 加强网路营销渠道建设 |
6.3.3 增强大樱桃节的影响力 |
6.4 引进人才技术 |
6.4.1 引入培育新品种 |
6.4.2 引进先进人才 |
6.4.3 对经营者进行培训 |
6.5 创新发展思路 |
6.5.1 延伸大樱桃旅游产业链 |
6.5.2 形成特色乡村旅游品牌 |
6.6 建设樱桃小镇 |
6.6.1 总体思路 |
6.6.2 建设目标 |
6.6.3 规划选址 |
6.6.4 建设内容 |
6.6.5 功能定位 |
6.6.6 积极作用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6)基于文化旅游视角下青城古镇的更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青城古镇改造更新的迫切性 |
1.1.2 对文化旅游兴起的关注和思考 |
1.1.3 甘肃旅游发展新机遇 |
1.2 课题研究对象及内容 |
1.2.1 课题研究对象 |
1.2.2 课题研究内容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2 相关名词释义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4.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2.文化旅游与古镇更新发展基础研究 |
2.1 文化旅游基础研究 |
2.1.1 基本概念 |
2.1.2 理论基础 |
2.1.3 相关政策 |
2.1.4 发展现状 |
2.2 古镇更新发展基础研究 |
2.2.1 基本概念 |
2.2.2 理论基础 |
2.2.3 相关政策 |
2.2.4 发展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3.青城古镇概况及空间特色解析 |
3.1 古镇概况 |
3.1.1 古镇基本特征 |
3.1.2 资源现状梳理 |
3.1.3 产业构成分析 |
3.1.4 社会背景解析 |
3.1.5 相关规划进展 |
3.2 空间结构 |
3.2.1 山水格局明显,空间结构初具雏形 |
3.2.2 地域特色突出,空间类型初步分化 |
3.3 街巷系统 |
3.3.1 街巷形态 |
3.3.2 尺度比例 |
3.3.3 节点空间 |
3.3.4 空间认知 |
3.4 建筑单元 |
3.4.1 历史文物建筑分析 |
3.4.2 民居建筑分析 |
3.5 青城古镇更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4.青城古镇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
4.1 古镇文化旅游发展历程回顾 |
4.1.1 发展追溯 |
4.1.2 开发模式 |
4.1.3 经营管理 |
4.1.4 宣传举措 |
4.2 古镇文化旅游客源需求现状 |
4.2.1 业态构成 |
4.2.2 客源市场 |
4.2.3 消费现状 |
4.3 古镇文化旅游市场竞争现状 |
4.4 古镇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5.青城古镇更新发展策略分析 |
5.1 案例分析 |
5.1.1 山西平遥古城 |
5.1.2 成都宽窄巷子 |
5.2 古镇职能更新 |
5.2.1 明确发展定位 |
5.2.2 功能结构重组 |
5.3 古镇肌理保护 |
5.3.1 宏观层面 |
5.3.2 中观层面 |
5.3.3 微观层面 |
5.4 古镇形态重塑 |
5.4.1 明确发展方向,逐步有机更新 |
5.4.2 创新旅游开发,特色发展模式 |
5.4.3 挖掘使用价值,提升空间活力 |
5.5 基础设施协同 |
5.5.1 完善基础设施 |
5.5.2 创造宜居空间 |
5.6 多维要素整合 |
5.6.1 建立数据库及人才引进 |
5.6.2 共同参与 |
5.6.3 资金投资保障 |
5.6.4 互联网“+” |
5.7 本章小结 |
6.结论 |
6.1 经验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推进仁兴产业转型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
2 主要做法及成效 |
2.1 统筹协调, 全面发展, 突出特色 |
2.2 以科技为支撑, 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 |
2.3 积极发展农业专业经济组织, 合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
2.4 加速培育龙头企业, 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 |
3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4 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
4.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
4.2 做强龙头, 推进特色示范带动 |
4.3 创新组织方式和经营模式, 推动组织化经营 |
4.4 完善科技体系,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 |
(8)攀西安宁河谷地区四县观光农业区景观格局分析及其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相关概念与国内外发展概况 |
1.1 生态观光农业的内涵 |
1.2 国外观光农业的研究现状 |
1.3 国内观光农业研究概况 |
1.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1.4.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 |
1.4.2 国外研究进展 |
1.4.3 国内研究进展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3.1 研究方法 |
3.1.1 文献研究法 |
3.1.2 实地查勘法 |
3.1.3 遥感信息数据分析法 |
3.1.4 景观格局指数比较法 |
3.1.5 图表法 |
3.1.6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归纳法 |
3.2 技术路线 |
4. 攀西安宁河谷地区四县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
4.1 攀西安宁河谷地区自然现状 |
4.2 攀西安宁河谷地区四县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
4.2.1 研究样地选择 |
4.2.2 冕宁西河村观光农业区概况 |
4.2.3 西昌川兴镇观光农业区概况 |
4.2.4 德昌泸塘村经济林果集中区概况 |
4.2.5 米易热水村观光农业区概况 |
4.3 攀西安宁河谷地区四县观光农业区景观空间结构研究方法及现状 |
4.3.1 景观空间结构研究方法 |
4.3.2 攀西安宁河谷地区四县观光农业区景观构建现状分析 |
4.3.3 攀西安宁河谷地区四县观光农业区经济林果植物群落现状景观分析 |
5. 攀西安宁河谷地区四县观光农业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
5.1 攀西安宁河谷地区四县观光农业区林果经济产出及旅游经济产出 |
5.2 攀西安宁河谷地区四县观光农业区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
6. 攀西安宁河谷地区四县观光农业区现状问题及其发展对策 |
6.1 攀西安宁河谷地区四县观光农业区现状存在的问题 |
6.2 攀西安宁河谷地区四县观光农业发展对策 |
6.2.1 科学规划,合理构建景观空间结构 |
6.2.2 提高果树种类,发展特色农业产品 |
6.2.3 提升果园观光质量,优化旅游资源 |
6.2.4 加强林地建设,改善观光农业区生态 |
6.2.5 开发民俗文化,发展特色经济 |
6.2.6 引进“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1.1 攀西安宁河谷地区的观光农业区发展现状 |
7.1.2 攀西安宁河谷地区四县观光农业区景观格局及农业生物多样性 |
7.1.3 攀西安宁河谷地带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 |
7.1.4 攀西安宁河谷地区四县观光农业区现状存在的问题 |
7.1.5 攀西安宁河谷地区四县观光果园发展对策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凉泉镇总体规划方案评价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规划方案评价体系的研究 |
1.3.2 国内规划方案评价体系的研究 |
1.3.3 城乡规划理论发展及其对规划方案评价的影响 |
1.3.4 国外城市规划评价演进对于我国小城镇规划实践的启示 |
1.3.5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与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实践研究 |
2.1 概念解读 |
2.1.1 规划方案评价的概念 |
2.1.2 规划方案评价的内容 |
2.2 理论基础 |
2.2.1 规划方案评价的主体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区域一体化的观念 |
2.3 本文评价用到的方法 |
2.4 实践研究—唐山市新军屯镇总体规划方案评价过程 |
2.4.1 概况 |
2.4.2 规划背景 |
2.4.3 评价过程 |
2.4.4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量化 |
2.4.5 借鉴意义 |
2.5 国外城镇规划现状及借鉴意义——以美国小城镇为例 |
2.5.1 美国城镇规划建设的现状 |
2.5.2 美国城镇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 |
2.5.3 评价特点 |
2.5.4 借鉴意义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凉泉镇基本情况及总体规划方案概述 |
3.1 凉泉镇基本概况 |
3.1.1 区位特征 |
3.1.2 自然概况 |
3.1.3 土地利用现状 |
3.1.4 社会发展 |
3.1.5 镇内特色 |
3.1.6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
3.1.7 凉泉镇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 规划方案概述 |
3.2.1 规划背景 |
3.2.2 发展目标 |
3.2.3 战略任务 |
3.2.4 镇村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
3.2.5 镇区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
3.2.6 规划特色 |
3.3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凉泉镇总体规划方案评价 |
4.1 评价体系方法构建 |
4.1.1 辩证分析与系统分析方法相结合 |
4.1.2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
4.1.3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
4.2 定性评价 |
4.2.1 规划区范围 |
4.2.2 城镇建设用地评价 |
4.2.3 公共服务设施评价 |
4.2.4 基础设施评价 |
4.2.5 近期建设规划评价 |
4.3 定量评价 |
4.3.1 方案评价的原则 |
4.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4 总体规划方案评价的等级标准 |
4.3.5 总体规划方案各个指标评价等级的确定 |
4.3.6 评价结果的等级状态方程输出 |
4.3.7 总体规划方案评价结果 |
4.4 综合评价 |
4.4.1 本次规划方案的优点 |
4.4.2 本次规划方案的不足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本次规划方案优化建议 |
5.1 凉泉镇发展条件概述 |
5.2 对本次规划方案的优化建议 |
5.2.1 创新规划理念,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
5.2.2 依靠地方特色,合理规划区域产业 |
5.2.3 运用专业知识,确保生态规划合理 |
5.2.4 协调区域产业,完善城镇整体布局 |
5.2.5 坚持永续发展,实现多方统筹兼顾 |
5.2.6 健全法律制度,确保方案多方监督 |
5.2.7 提升技术引进,加强培养人才计划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6.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阜新地区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阜新地区部分乡镇小城镇建设的情况 |
(一) 旧庙镇进行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
1. 招商引资情况。 |
2. 房屋开发建设情况。 |
3.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二) 十家子镇进行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
1. 经济发展情况。 |
2. 房屋开发建设情况。 |
3.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三) 福兴地镇进行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
1. 经济发展情况。 |
2. 房屋开发建设情况。 |
3.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 该镇 |
二、阜新地区小城镇建设中的经验总结 |
(一) 坚持科学规划 |
(二) 保护农民利益 |
(三) 重视土地复耕 |
(四) 协调统筹发展 |
(五) 增强小城镇承载力 |
(六) 走特色城镇之路 |
三、小结 |
四、靠特色经济实现兴镇富民(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银桥镇为例[D]. 马立辉. 大理大学, 2021(09)
- [2]桂西南边境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研究 ——以龙州县水口镇为例[D]. 覃家烈. 广西大学, 2020(07)
- [3]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乡镇政府职能研究 ——以S县Z镇为例[D]. 程向仅.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庐山市温泉镇区旅游开发探析[D]. 饶彬彬.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秦皇岛市石河镇乡村旅游治理研究[D]. 刘欣瑶. 燕山大学, 2020(01)
- [6]基于文化旅游视角下青城古镇的更新发展研究[D]. 李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推进仁兴产业转型升级[J]. 李华. 南方农机, 2017(21)
- [8]攀西安宁河谷地区四县观光农业区景观格局分析及其发展对策[D]. 邵小鹏.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4)
- [9]凉泉镇总体规划方案评价及优化研究[D]. 丁思然. 沈阳建筑大学, 2016(03)
- [10]阜新地区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J]. 刘亚静. 辽宁经济, 2012(10)
标签:乡村旅游论文; 特色农业论文; 旅游文化论文;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论文; 旅游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