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冲击治疗免疫性不孕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卫丽,尹巧芝[1](2021)在《免疫性不孕症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近年来,免疫性不孕症成为研究热点,兹从免疫性不孕症的中医病因病机、现代医学发病机制,以及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陈思[2](2021)在《补肾活血汤改善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和调节模型小鼠Keap1/Nrf2/ARE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近年来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发病率呈年轻化而且不断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女性生殖健康。POI发病原因复杂,病机不明,早期诊断不健全,治疗效果不确切,因此如何探明POI的病因和机制、寻找早期诊断标准和探索有效治疗方法仍然是当前医学领域面临的重难点问题。中医中药治疗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整体调节功能。针对肾虚血瘀型POI,补肾活血法是妇科治疗本病的常用方法。本课题以中西医相关理论、临床疗效观察和实验研究结果等为依据,阐释补肾活血汤防治POI的临床证治效果和分子学机制,为中医药有效治疗POI提供科学依据。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评价补肾活血汤对肾虚血瘀型POI的防治作用,并通过实验研究从Keap1/Nrf2/ARE信号通路角度探讨补肾活血汤治疗POI的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将60例POI患者随机分为补肾活血汤组20例(予补肾活血汤口服治疗)、芬吗通组20例(予芬吗通1/10 口服治疗)和补肾活血汤联合芬吗通治疗组20例(予补肾活血汤和芬吗通1/10联合口服治疗),所有患者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三组POI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和Kupperman评分的改善情况,血清雌二醇(E2)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变化,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改变,B超卵巢体积(OV)、窦卵泡数(AFC)、卵巢基质血流阻力指数(RI)的变化。2.实验研究:2.1采用UPLC-Q-TOF-MS/MS技术分析补肾活血汤水提物的化学成分。2.2筛选动情周期正常的C57BL/6J雌鼠2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5只、模型组5只、阳性药补佳乐对照组5只、补肾活血汤组5只。除空白对照组5只外,其余15只小鼠均予皮下注射ZP3多肽,1周后加强造模,建立自身免疫性POI动物模型。加强造模1周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每天灌胃生理盐水0.2mL,补佳乐组小鼠按0.13 mg/kg给予补佳乐溶液0.2 mL,补肾活血汤组小鼠按12.64 g/kg给补肾活血汤0.2 mL,持续28天。给药结束前10天取阴道脱落细胞巴氏染色观察小鼠动情周期变化。给药结束次日收集标本,计算脾脏、卵巢、子宫和胸腺的脏器指数,ELISA法检测血清抗ZP抗体(AzpAb)水平,性激素抗苗勒管激素(AMH)、E2、FSH和黄体生成素(LH)水平及SOD、MDA的变化;卵巢组织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ZP抗体免疫荧光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卵巢组织形态变化、Nrf2、Keap1、HO-1、NQO1的表达及ZP蛋白表达情况,Q-PCR检测卵巢中Nrf2、Keap1、HO-1、NQO1 mRNA 水平变化。结果:1.临床研究所有入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4.65±3.78岁,36-40岁患者占50%。POI患者合并免疫性疾病4例、心理应激9例,环境应激4例、手术6例、感染2例、有家族史1例。经治疗3个周期后,补肾活血汤组在综合疗效(88%)、中医症候疗效(82%)、Kupperman评分(30.07±3.74)与芬吗通组(78%、72%、31.61±3.18)和补肾活血汤联合芬吗通组(94%、88%、28.94±3.83)相当。在改善临床症状上,中药治疗后潮热汗出、失眠、疲倦乏力的症状明显改善(P<0.05),芬吗通治疗后肌肉痛的症状有所改善(P<0.05),补肾活血汤联合芬吗通治疗后潮热汗出、失眠、头晕、疲倦乏力、关节痛的症状改善明显(P<0.05)。三组在下调FSH水平方面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而三组治疗前后E2和OV和AFC均无明显变化(P>0.05)。补肾活血汤组治疗前后RI值下降明显(P<0.05),余两组RI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补肾活血汤组和芬吗通组SOD上升(均P<0.05)。补肾活血汤组MDA下降明显(P<0.05),而芬吗通组和补肾活血汤联合芬吗通组均无此变化。临床研究期间三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2实验研究2.1 BSHXT水提物中鉴别并定量分析了 21种中药单体化合物。2.2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活血汤组小鼠体重显着上升(P<0.05)。空白组小鼠动情周期紊乱率0%,模型组小鼠动情周期紊乱率100%,补佳乐组小鼠动情周期紊乱率60%,补肾活血汤组小鼠动情周期紊乱率80%。给药28天后收取标本并进行相关指标测定。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卵巢指数下降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佳乐组和补肾活血汤组卵巢指数均上升明显(P<0.01、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卵巢指数、子宫指数和胸腺指数下降(P<0.01),脾脏指数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佳乐组和补肾活血汤组卵巢指数上升(P<0.01、P<0.05),且补肾活血汤组脾脏指数下降(P<0.05)。卵巢组织H&E染色和ZP免疫荧光染色表明,补肾活血汤能够明显减少小鼠卵巢中炎症细胞浸润和透明带的形成,且增加始基卵泡和次级卵泡数目、减少闭锁卵泡数目,而补佳乐无此作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性激素(E2、FSH、LH、AMH)、AzpAb和SOD、MDA含量发现,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性激素呈低雌高促水平,且AMH水平下降明显,而补佳乐和补肾活血汤均能不同程度逆转异常性激素状态;模型组血清AzpAb水平明显升高,补肾活血汤组下调AzpAb水平(P<0.01)优于Positive组(P<0.05);模型组SOD明显下降、MDA水平明显上升,药物治疗后,补佳乐组和补肾活血汤组SOD、MDA水平均有改善。免疫组化和Q-PCR结果提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Nrf2、Keap1、NQO1的表达及其mRNA水平明显下降,虽HO-1表达无明显变化,但其mRNA水平下降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活血汤组Nrf2及其mRNA表达均增强,补佳乐组只能部分增强Keap1、NQO1 mRNA水平。结论:1.补肾活血汤可明显改善中医症候积分、临床症状积分、性激素水平,在改善卵巢RI和氧化应激状态方面优于芬吗通1/10和补肾活血汤联合芬吗通1/10治疗。2.补肾活血汤水提液中鉴别并定量分析了 21种中药单体化合物。3.ZP3成功诱导的POI免疫性模型小鼠卵巢发生炎症且功能下降,补肾活血汤不仅能减少小鼠卵巢中炎症细胞浸润和透明带的形成,逆转异常性激素状态,还能下调血清AzpAb,并激活Keap1/Nrf2/ARE信号通路及下游抗氧化酶SOD、HO-1和NQO1活性。因此补肾活血汤可能通过Keap1/Nrf2/ARE信号通路改善模型小鼠卵巢功能、减少氧化应激状态并调节机体免疫。
凌九红,孙琳,杨少琴[3](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患者的疗效及对Th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与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免疫性不孕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对Th表达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某院收治的80例免疫性不孕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则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痊愈率、复发率、妊娠率及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血清免疫抗体指标及Th相关指标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痊愈率及妊娠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免疫抗体指标及Th相关指标表达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两组的上述方面均持续改善,且观察组的血清免疫抗体指标及Th相关指标表达情况显着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免疫性不孕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较好,对免疫抗体及Th表达调节作用较好,在免疫性不孕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卞梦芹[4](2020)在《助孕汤对免疫性不孕不育患者临床效果及激素水平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助孕汤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的效果及其对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该院收治的免疫性不孕不育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维生素E.C联合地塞米松),研究组给予助孕汤质量,2组患者均用药3个月。分析2组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性激素指标与随访妊娠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2、卵泡刺激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雌二醇、促黄体生成素水平及妊娠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性不孕不育应用助孕汤治疗能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指标,有效改善性激素水平,提高妊娠率。
白尹豪[5](2020)在《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基于现阶段临床证据,探索采用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可行性;2.观察隔药灸脐法对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甲状腺功能、形态及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1.Meta分析: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全面检索所有关于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人工筛选的方法收集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证据,使用Cochrane Handbook推荐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tool对纳入试验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图。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单盲法将纳入的60例患者分为隔药灸脐组30例、隔淀粉灸脐组30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症状、甲状腺激素水平(FT3、FT4、TSH)、甲状腺激素滴度(TPOAb、TGAb)、甲状腺形态、健康状况调查简表评分(SF-36)的变化。结果:1.Meta分析结果:(1)与单纯使用西药相比,灸法在升高FT3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降低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GAb值、MCA值、TSH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4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2)与单纯使用西药相比,灸法联合西药在降低桥本中状腺炎患者TGAb值、MCA值、TPOAb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3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效果优于西药;在降低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SH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4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2.临床研究结果:(1)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患者颈前肿大、畏寒怕冷、胃脘或胁肋痛、情绪抑郁、便溏不爽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P<0.01),隔淀粉灸脐组患者情绪抑郁、便溏不爽的临床改善明显(P<0.01);隔药灸脐组总有效率为80.95%,隔淀粉灸脐组总有效率为42.11%,比较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2)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在治疗后FT3、FT4、TSH较治疗前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隔淀粉灸脐组在治疗后仅FT3水平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善程度上,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甲状腺抗体滴度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治疗前后TPOAb、TGAb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隔淀粉灸脐组患者治疗前后TPOAb、TGAb组内比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POAb、TGAb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甲状腺形态方面:隔药灸脐组治疗前后甲状腺结节最大直径、甲状腺峡部厚度、左叶厚度、右叶厚度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隔淀粉灸脐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健康状况评分方面:隔药灸脐组患者治疗后在一般健康状况、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方面均有改善(P<0.05);隔淀粉灸脐组患者仅在在一般健康状况方面有改善(P<0.05)。组间比较:在一般健康状况、健康变化方面两组差值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生理机能方面两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现阶段临床证据表明,与常规西药相比,灸法在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方面可能存在优势。2.隔药灸脐法可以明显改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改善甲状腺激素水平(FT3、FT4、TSH)以及甲状腺抗体滴度水平(TPOAb、TGAb),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部分改善甲状腺肿大程度,且疗效优于隔淀粉灸脐法。
程英龙,马晓荣,刘丽[6](2020)在《针灸治疗不孕症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本研究通过检索近年来相关文献,发现应用针灸治疗不孕症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传统针刺、电针、温针灸、艾灸、穴位注射、穴位埋线、针药结合等方式。针药结合的治疗方式在各类不孕症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疗效十分显着。而且针灸治疗具有高效且价格低廉等优势,在临床治疗中越来越多的得到医生及患者的接受与认可。但在临床研究中也存在选穴标准不统一、刺激量及针刺手法不一致、样本量普遍偏小等问题,需要进行更加合理且严谨的临床实验以促进针灸治疗不孕症的临床应用。
严莉[7](2020)在《基于Ang/Tie-2信号通路研究补肾活血方导法孕前给药调控大鼠种植窗期子宫组织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补肾活血方导法(保留灌肠)治疗肾虚血瘀型不孕症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失败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本实验研究基于Ang/Tie-2信号通路,观察补肾活血方导法孕前给药治疗对肾虚血瘀-胚胎着床障碍病证结合模型大鼠种植窗期子宫组织血管生成的影响,以揭示补肾活血方导法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助孕机制。研究方法:选取SPF级动情周期规律的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5组,动情前期时入组。模型组和给药组上午9:00左右给予羟基脲450mg/(kg·d),灌胃10天,于第4天开始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3mg/(kg·d)7天造成肾虚血瘀模型;空白组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和皮下注射。造模的同时,每日下午2:00左右各给药予相应药物治疗,空白组、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或灌肠。造模第11天起,阴道涂片筛选出各组动情期大鼠,每晚18:00按雌雄2:1合笼,第二天早上7:00观察阴栓或行阴道涂片观察精子,发现阴栓或精虫者为妊娠第1天。除空白组外,各组于妊娠第4日皮下注射米非司酮5.5mg/kg 1次,造成肾虚血瘀-胚胎着床障碍病证结合模型;空白组予等量芝麻油溶剂皮下注射。于妊娠第5天称重后,注射1%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固定,剖腹行腹主动脉采血,然后迅速剖取子宫,电子天平称重并分类保存。测定种植窗期大鼠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血浆D-二聚体(D-dimer,D2)、血清孕激素(progesterone,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胎肝激酶-1(fetal liver kinase 1,FLK-1),子宫湿重、子宫脏器指数、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和螺旋动脉数量,子宫组织促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 1,Ang-1)、促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 2,Ang-2)、酪氨酸激酶-2(tyrosine kinase-2,Tie-2)蛋白表达水平以及Ang-1、Ang-2、Tie-2、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m RNA表达水平。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比较各指标的组间变化。研究结果:1. 复制出符合肾虚血瘀-胚胎着床障碍特征的病证结合大鼠模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精神萎靡,拱背,倦卧少动,反应迟钝,皮毛稀疏甚至脱毛,耳朵、舌头、爪甲、尾部呈暗紫色等中医肾虚血瘀表现。模型组大鼠种植窗期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均增高(P<0.05),D2水平明显增高(P<0.01),血清P含量明显降低(P<0.01),血清VEGF、FLK-1表达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发育较差,被覆上皮薄,上皮细胞数量少,内膜腺体小而直,腺腔隙缩窄,部分间质致密,部分间质疏松,紧凑不一,间质发育不同步,螺旋动脉数量显着降低(P<0.01);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Tie-2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Ang-1、Tie-2 m RNA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Ang-2 m RNA表达水平增高(p<0.05),PR m RNA表达显着降低,体现胚胎着床障碍特征。从整体到组织到分子,这些生理和生化指标均符合肾虚血瘀-胚胎着床障碍特征。2. 补肾活血方导法孕前给药对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子宫血管生成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补肾活血方低剂量组与阿司匹林组全血粘度5.s-1降低(P<0.05),补肾活血方高剂量组全血粘度显着降低(P<0.01),血浆粘度有降低趋势;补肾活血方低剂量组螺旋动脉数量显着升高(P<0.01),高剂量组和阿司匹林组血清VEGF、FLK-1及螺旋动脉数量显着升高(P<0.01);补肾活血方低剂量组子宫组织Tie-2蛋白及m RNA表达增高(P<0.05),Ang-1 m 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高剂量组和阿司匹林组Ang-1、Tie-2蛋白表达量及Ang-1、Tie-2 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且高剂量组血清VEGF、血清FLK-1、螺旋动脉数量、Ang-1、Tie-2蛋白表达量及m RNA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补肾活血方导法治疗能改善上述指标,改善模型大鼠组织血瘀状态,促进子宫组织血管生成。3. 补肾活血方导法治疗对模型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补肾活血方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阿司匹林组大鼠子宫湿重及子宫脏器指数均高于模型组(P<0.05),且补肾活血方高剂量组与空白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补肾活血方低剂量组、高剂量组、阿司匹林组大鼠子宫内膜发育较好,子宫内膜被覆上皮有增长趋势,血管丰富,腺体数量多,分布均匀,腺上皮多呈单层高柱状上皮细胞,间质疏松水肿,且高剂量组更为明显,表明补肾活血方可改善模型大鼠子宫内膜组织形态。补肾活血方低剂量组、阿司匹林组子宫组织PR m RNA增高(P<0.05);补肾活血方高剂量组血清P增高(P<0.05),子宫组织PR m RNA明显增高(P<0.01)。以上均表明补肾活血方导法治疗可改善模型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结论:1.肾虚血瘀-胚胎着床障碍病证结合模型大鼠具有精神萎靡,拱背,倦卧少动,反应迟钝,皮毛稀疏甚至脱毛,耳朵、舌头、爪甲、尾部呈暗紫色等中医肾虚血瘀表现,同时具备子宫湿重及子宫脏器指数降低,子宫内膜发育较差,孕激素水平降低等子宫内膜容受性不良表现,表明大鼠肾虚血瘀-胚胎着床障碍病证结合模型造模成功。2.补肾活血方导法治疗改善子宫内膜血流状态,提高子宫组织VEGF、FLK-1、Ang-1、Tie-2表达水平,维持Ang-2正常表达水平,促进子宫组织血管新生,增加子宫组织血液灌注及能量供给,可能是其助孕机制之一。3. 补肾活血方导法治疗可增加子宫湿重及子宫脏器指数,增加子宫组织血液灌注,改善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并提高P、PR表达,从而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促进胚胎着床。
张如苗[8](2019)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免疫性不孕不育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方案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消抗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内分泌指标[促卵泡成熟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雌二醇(E2)]。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FSH、LH、PRL及E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SH、LH、PRL及E2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能够提高治愈率,具有较好疗效。
萨静姝[9](2019)在《中、泰传统医学治疗女性不孕症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整理、归纳、分析和总结中泰两国传统医学在治疗女性不孕症的理、法、方、药。系统探讨两个医学体系在治疗不孕症理论研究、临床实践和处方用药规律的差异和共同之处。为提高泰国临床治疗不孕症疗效,促进中泰传统医学交流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方法:本课题分别使用上海中药大学图书馆数据库、泰国国家图书馆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数据库、中国期刊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以及Thai JO数据库,以“不孕症”、“中医”、“中药”、“中医药”、“infertility”、“female infertility”、“Chinese medicine”、“Chinese herbal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woman disease”、“Thai Traditional medicine”、“Thai herbal medicine”、“TTM”等为检索关键词组,检索和整理不孕症古代有关文献、和现代文献从2008年至2018年7月的中医、和从1782年的文献数据至2018年7月的泰医对女性不孕症诊治和方药研究的科学论着。本研究最终收录科学论着228篇,专着161本;收集现代泰医、泰西医临床报道等文献87篇,查阅了有关不孕症古籍、教科书等29本。采用Excel 2010进行检录数据库,IBM SPSS 21.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分析,IBM SPSS Modeler Subscription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和数据挖掘,分析郑文杰医师以中药治疗泰国不孕症者从2014年1月–2018年8月在泰国泰京天华慈善医院(中医部)门诊部的患者治疗用药、和泰医古今文献记载治疗不孕症处方的用药规律。结果:1.中、泰两国传统医学在治疗女性不孕症诊治理论的异同在妊娠的认识方面:中医学和泰医均强调女性血液充沛、经期正常、行经通常、男女适当和悦交媾是顺利妊娠基本条件。但是,中医更加强调肾精天癸充盛、阴阳平衡,泰医强调女性子宫结构和功能的健康。在病因病机方面:示两国传统医学,均认为先天和后天为重要致病因素。中医指“五不女”为先天性生殖系统异常情况,泰医认为先天遗传因子引起闭经、月经量少等;后天因素方面,两者均提出作息失常、饮食不节、房事过劳、情志失调,久病体虚、高龄为导致不孕症的重要致病因素。其中中医的风、寒、湿邪的外感致病,泰医的寒雨季节环境及和夫妇交合不当的条件均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在病机方面:中医以两大观点为主,一“虚”,以肾虚、脾虚为主,二“瘀阻”引起气血两虚,冲任失调,胞宫、胞脉阻滞的主要机理;泰医以血液亏虚、月经失调,血瘀、血块和子宫的异常病变为主要机制,因而中医、泰医在病机上也有相似的观点,以“不足”、“失衡”、“瘀”为共同病机。对本病的治疗法则发现,中医、泰医根据其病因病机以“治病求本”、“整体观”为主要治法:中医在“辨证论治”或“辨证与辩病相结合”,以温补肾阳、补气养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燥湿化痰为主治则;泰医论调经,调补四塔,补益血液,行血祛瘀、排除血腐烂、排血毒为主。两种医学的治法都为“补其不足、调其不平、行其不通、排其瘀积”为相容观点。根据治疗法则上,中医、泰医均有内外治法,但对本病的复杂性都以药物内服为主要治疗方法。2.中、泰两国传统医学在治疗女性不孕症临床用药规律的异同中医处方:本研究共收集到223中医处方,共涉及药物162味,共计3182频次,从数据挖掘结果,发现“太子参、杜仲、淫羊藿、黄芪、枸杞子、菟丝子、桑椹、仙茅、白术、甘草、柴胡、紫河车、熟地黄、垂盆草、白芍”为处方中使用最多的药物,以“仙茅-淫羊藿”,和“柴胡-紫河车-菟丝子-桑椹-淫羊藿”为处方中的主要配伍,故中医治疗泰国不孕症以“补益气血,温补肾阳、调养冲任、疏肝解郁”为基本药法;泰医处方:收集到85泰医处方,共涉及药物299味,共计1341频次,发现假荜拔(Piper retrofractum)、干姜(Zingiber officinale)、黑胡椒(Piper nigrum)、紫花丹(Plumbago indica)、疏果胡椒(Piper interruptum)、Piper sarmentosum、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白芷(Angelica dahurica)、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川芎(Ligusticum sinense)、当归(Angelica sinensis)、青蒿(Artemisia annua)、孜然芹(Cuminum cyminum)、黑种草(Nigella sativa)、茴香(Foeniculum vulgare)、家独行菜(Lepidium sativum)、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香附(Cyperus rotundus)、Dracaena loureiroi、诃子(Terminalia chebula)为处方中使用最多的药物。其中“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白芷Angelica dahurica”,“Piper sarmentosum-疏果胡椒(Piper interruptum)-干姜(Zingiber officinale)-假荜拔(Piper retrofractum)-紫花丹(Plumbago indica)”为处方中的主配伍,故泰医以“调理体内风塔,调补四塔、血液,助火温寒,兼排血瘀解血毒”为主要药法。结论:1.中医和泰医在治疗女性不孕症具有共同的诊治理论,由于理论的渊源有异,故体系也有不同。2.数据挖掘结果客观反映了两种医学的处方立法基于整体观为确定诊断,以“寒型体质”、“人体虚弱”为泰国不孕症者的主要病机,所以“调理月经、补益血液、调治子宫”和“行通体内,排除瘀积”作为治疗泰国不孕症临床有效的处方用药配伍,但因两国传统医学理论的认识亦有异,故其选用药物也有所不同。
张佳艺,丁杰,周志浩,白玲玲[10](2019)在《中医辨证论治免疫性不孕的临床研究概述》文中指出免疫性不孕辨证分型主要可归纳为肝肾阴虚型、脾肾两虚型、湿邪热扰型、血瘀气滞型四型。基于免疫性不孕虚实夹杂的特点,本综述归纳了各医家的治疗原则与治疗经验。中医辨治免疫性不孕,大多在滋养肾阴的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瘀、补气健脾、清利湿热、滋阴降火等方法综合治疗。中医周期疗法是根据肾的阴阳消长和女性气血的周期性变化,在不同时期用药有所侧重。经后期着重益气滋阴、经间期活血为主、经前期侧重助肾阳、月经期着重调经。针灸能够运行全身气血、调和冲任,亦可结合中药双重改善机体的免疫平衡,有些文献重视发挥针药结合的优势。
二、中西医结合冲击治疗免疫性不孕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冲击治疗免疫性不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免疫性不孕症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病因病机 |
2 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
3 中医治疗 |
3.1 中药治疗 |
3.2 针药结合治疗 |
3.3 穴位疗法 |
4 现代医学治疗 |
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6 结语 |
(2)补肾活血汤改善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和调节模型小鼠Keap1/Nrf2/ARE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西医学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认识 |
1.1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卵巢早衰 |
1.2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流行病学 |
1.3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病因 |
1.4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机制 |
1.5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诊断 |
1.6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治疗 |
2. 中医学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认识 |
2.1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中医古籍认识 |
2.2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中医病因研究 |
2.3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中医病机研究 |
2.4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中医治疗研究 |
2.5 中医药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补肾活血汤对肾虚血瘀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4 治疗方案 |
1.5 合并用药的规定 |
1.6 观测内容及指标 |
1.7 疗效评定标准 |
1.8 安全性评价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
1.9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入组时各指标可比性分析 |
2.2 入组时一般情况比较 |
2.3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2.4 检测指标疗效比较 |
2.5 安全性观察 |
3. 讨论 |
3.1 POI与应激、心肾子宫轴、神经内分泌网络之间的关系 |
3.2 补肾活血汤的理论分析 |
3.3 补肾活血汤治疗POI的现状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从Keap1/Nrf2/ARE抗氧化通路探讨补肾活血汤治疗免疫性POI的分子机制 |
1. 材料和试剂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补肾活血汤水提液的制备 |
2.2 补肾活血汤水提液的药物质量控制研究 |
2.3 筛选实验动物 |
2.4 建立免疫性POI小鼠模型 |
2.5 分组给药 |
2.6 观察动情周期 |
2.7 实验取材 |
2.8 脏器指数 |
2.9 卵巢H&E染色 |
2.10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rf2、Keap1、HO-1、NQO1的表达 |
2.11 卵巢免疫荧光染色 |
2.12 ELISA测定血清E_2、FSH、LH、AMH、抗ZP抗体的水平 |
2.13 Q-PCR检测Keap1/Nrf2/ARE抗氧化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的表达 |
2.14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UPLC-QTOF-MS/MS分析补肾活血汤水提液的成分 |
3.2 小鼠一般情况变化 |
3.3 小鼠阴道脱落细胞变化 |
3.4 小鼠脏器指数变化 |
3.5 小鼠血清E_2、FSH、LH、AMH水平 |
3.6 小鼠血清抗透明带抗体(AzpAb)水平 |
3.7 小鼠血SOD、MDA水平 |
3.8 小鼠卵巢组织H&E染色 |
3.9 小鼠卵巢透明带抗体免疫荧光染色 |
3.10 小鼠卵巢组织免疫组化 |
3.11 小鼠卵巢组织Nrf2、Keap1、HO-1、NQO1 mRNA的变化 |
4. 讨论 |
4.1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动物模型 |
4.2 应激与自身免疫性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关系 |
4.3 补肾活血汤通过Keap1/Nrf2/ARE信号通路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一 缩略词表 |
附录二 中医症状评分标准表 |
附录三 Kupperman(KMI)评分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患者的疗效及对Th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检查方法 |
1.3 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检验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痊愈率、复发率及妊娠率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血清免疫抗体指标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血清Th1指标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血清Th2指标比较 |
3 讨论 |
(4)助孕汤对免疫性不孕不育患者临床效果及激素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1.1 一般资料 |
1.1.2 西医诊断标准 |
1.1.3 中医诊断标准 |
1.1.4 纳入标准 |
1.1.5 排除标准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观察及评价指标 |
1.2.2. 1 炎性细胞因子 |
1.2.2. 3 性激素 |
1.2.2. 4 妊娠情况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较 |
2.3 2组患者妊娠情况比较 |
3 讨论 |
(5)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灸法为主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1.5 偏倚风险评估 |
1.6 软件与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基本信息 |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安全性分析 |
3 小结 |
4 讨论 |
4.1 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立法依据 |
4.2 研究的局限性 |
4.3 对临床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及样本量 |
2.2 盲法实施 |
2.3 治疗方法 |
2.4 试验过程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方法 |
2.7 评价标准 |
3 结果 |
3.1 病例剔除及脱落情况 |
3.2 两组基线情况比较 |
3.3 试验结果 |
讨论 |
1 中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证型分析 |
1.3 中医对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 |
1.4 中医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机制研究 |
1.5 小结 |
2 西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
2.1 桥本甲状腺炎的病因 |
2.2 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断 |
2.3 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 |
2.4 小结 |
3 结果分析 |
3.1 试验结果分析 |
3.2 隔药灸脐法与隔淀粉灸脐法疗效差异分析 |
4 疗效机理分析 |
4.1 隔药灸脐法应用概述 |
4.2 灸法作用 |
4.3 药物作用 |
4.4 穴位作用 |
4.5 综合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近十年中医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6)针灸治疗不孕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输卵管性不孕 |
1.1 针刺治疗 |
1.2 温针灸 |
1.3 穴位注射 |
1.4 艾灸 |
1.5 针药结合 |
2 排卵障碍性不孕 |
2.1 针刺治疗 |
2.2 电针 |
2.3 艾灸 |
2.4 针药联合 |
3 免疫性不孕 |
3.1 电针治疗 |
3.2 穴位埋线 |
3.3 针药结合 |
4 PCOS导致的不孕 |
4.1 电针 |
4.2 温针灸 |
4.3 穴位埋线 |
4.4 针药结合 |
5 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 |
5.1 针药结合 |
5.2 艾灸 |
6 其他因素 |
7 讨论 |
(7)基于Ang/Tie-2信号通路研究补肾活血方导法孕前给药调控大鼠种植窗期子宫组织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1.引言 |
2.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药物 |
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实验方法 |
3.1 动物分组 |
3.2 动物模型建立 |
3.3 阴道涂片及动情周期判断 |
3.4 干预用药及方法 |
3.5 检测指标及方法 |
3.6 统计学方法 |
4.实验结果 |
4.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4.2 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
4.3 各组大鼠血浆D2水平 |
4.4 各组大鼠子宫内膜形态学变化 |
4.5 各组大鼠子宫湿重及子宫脏器指数 |
4.6 各组大鼠血清孕激素水平、子宫组织PR m RNA水平 |
4.7 补肾活血方导法对模型大鼠种植窗期子宫组织VEGF、螺旋动脉数量及血清VEGF、FLK-1 的影响 |
4.8 补肾活血导法对各组大鼠子宫组织Ang-1、Ang-2、Tie-2 的蛋白表达影响 |
4.9 补肾活血导法对各组大鼠子宫组织Ang-1、Ang-2、Tie-2m RNA的表达影响 |
4.10 Ang/Tie-2 通路与VEGF、螺旋动脉数量、P相关性分析 |
5.讨论 |
5.1 肾虚血瘀-胚胎着床障碍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 |
5.2 关于阳性对照药物阿司匹林 |
5.3 导法的机理及有效性、安全性分析 |
5.4 补肾活血方组方机理及方解 |
5.5 补肾活血方导法给药可调控Ang/Tie-2 信号通路相关因子,促进模型大鼠种植窗期子宫组织血管生成 |
5.6 补肾活血方导法给药可改善种植窗期肾虚血瘀-胚胎着床障碍模型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 |
结论 |
创新性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女性不孕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研究组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内分泌指标水平比较 |
3 讨论 |
(9)中、泰传统医学治疗女性不孕症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泰传统医学治疗女性不孕症的理论文献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Materials and methods) |
1.1 理论文献研究(Documentary analysis) |
1.1.1 资料来源 |
1.2 数据挖掘(Data mining) |
1.2.1 资料来源 |
1.2.2 统计方法 |
2.泰国传统医学的一般情况介绍(Introduction of Thai traditional medicine) |
2.1 泰国传统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History of Thai traditional medicine) |
2.1.1 素可泰王朝以前时期(公元1182~1186年) |
2.1.2 素可泰王朝时期(公元1220~1438年) |
2.1.3 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公元1350~1767年) |
2.1.4 吞武里王朝(公元1768~1782年) |
2.1.5 拉达那哥欣王国时期(公元1782~至今) |
2.2 泰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The basic theory of TTM) |
2.2.1 四塔理论 |
2.2.2 泰医疾病发生的原因和致病因素 |
2.2.3 泰医学的治疗方法 |
3.女性不孕症在中医、泰医的认识(Female infert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CM and TTM) |
3.1 女性不孕症在中医、泰医古籍中病名的记载(Female infertility in the ancient TCM and TTM theories) |
3.2 中医、泰医理论中妇女妊娠中的认识(The mechanism of pregnancy in TCM and TTM theories) |
3.3 中医、泰医学对女性不孕症病因病机的认识(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female infertility in TCM and TTM theory) |
3.3.1 中医对女性不孕症病因的分析 |
3.3.2 泰国传统医学对女性不孕症病因分析 |
3.3.3 女性不孕证在中医、泰医理论中病机分析 |
3.3.3.1 女性不孕证在中医理论中病机分析 |
3.3.3.2 女性不孕证在泰医理论中病机分析 |
3.4 中医、泰医治疗女性不孕症(TCM and TTM treatment options for female infertility) |
3.4.1 中医对女性不孕症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
3.4.1.1 中医的治疗原则 |
3.4.1.2 中医对女性不孕症的治疗方法 |
3.4.2 泰医对女性不孕症的治疗原则 |
3.4.3 泰医对女性不孕症的治疗方法 |
3.4.3.1 药物治疗 |
3.4.3.2 泰医治疗女性不孕症的研究现状 |
3.5 中医、泰医对女性不孕症的预防与调护(TCM and TTM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female infertility) |
3.6 中医、泰医对女性不孕症的认识总结(Summary of TCM and TTM for female infertility treatment) |
4.现代医学的对女性不孕症的认识(Female infertility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rrent medicine) |
4.1 女性不孕症的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of female infertility) |
4.2 现代医学对女性不孕症的病理因素(Factors effecting female infertility) |
4.2.1 生物学因素 |
4.2.1.1 子宫病变因素 |
4.2.1.2 输卵管病变因素 |
4.2.1.3 卵巢病变因素 |
4.2.1.4 机体免疫因素 |
4.2.2 社会环境心理因素 |
4.3 现代医学对女性不孕症的治疗方式及目前研究进展(The 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for female infertility and its research progress) |
第二部分 中医、泰医治疗女性不孕症处方用药和配伍分析 |
1.数据挖掘方法(Data mining methods) |
2.中医治疗女性不孕症治方的总体用药及频数分析(Frequency analysis of TCM prescription for female infertility treatment) |
2.1 中医总体用药及频数分析(frequency analysis of TCM total herbal used) |
2.2 中医总体药味类属及频数分析(Frequency analysis of TCM herbal types) |
3.泰医治疗女性不孕症治方的总体用药及频数分析(Frequency analysis of TTM prescription for female infertility treatment) |
3.1 泰医总体用药及频数分析(Frequency analysis of TTM herbal used) |
3.2 泰医总体药味类属及频数分析(Frequency analysis of TTM herbal types) |
3.3 泰医调经处方中使用药味频数分析(Frequency analysis of TTM menstrual cycle regulation prescriptions) |
3.4 泰医祛血瘀和子宫痈处方中的药味使用频数分析(Frequency analysis of TTM treatment blood stasis and uterus disease prescriptions) |
3.5 泰医补益处方中的药味使用频数分析(Frequency analysis of TTM nourishing prescriptions) |
4.关联规则(Association analysis) |
4.1 中医的药物关联规则分析(Association analysis of TCM herbal used) |
4.2 泰医的药物关联规则分析(Association analysis of TTM herbal used) |
第三部分 中医、泰医治疗女性不孕症讨论与总结 |
1.探讨治疗女性不孕症的中医与泰医理论(Discussion in the theoretical part of TCM and TTM in the treatment of female infertility) |
1.1 中医、泰医对女性不孕症历史上的论述 |
1.2 中医、泰医对妊娠机理论述 |
1.3 中医、泰医对女性不孕症的病因、病机分析 |
1.4 中医、泰医治疗女性不孕症的治则和治法 |
1.5 中医、泰医结合现代医学治疗女性不孕症探讨 |
1.6 中医、泰医对女性不孕症的预防与调护的论述 |
2.中医、泰医在泰国治疗女性不孕症处方用药和配伍论述(Discussion in the prescription rules and pattern of TCM and TTM for female infertility treatment) |
2.1 中医、泰医治疗女性不孕症总体处方用药和配伍探讨 |
2.1.1 中医治疗泰国女性不孕症患者总体处方用药和配伍探讨 |
2.1.2 泰医治疗女性不孕症总体处方用药和配伍探讨 |
2.2 中医、泰医治疗女性不孕症处方用药和配伍对比分析 |
3.本课题的创新点(Knowledge contribution) |
4.结论(Conclusion) |
4.1 本课题的成果分析 |
4.2 本课题不足之处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医、泰医治疗不孕症现状探讨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10)中医辨证论治免疫性不孕的临床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免疫性不孕的中医辨证分型 |
1.1 肝肾阴虚型 |
1.2 脾肾两虚型 |
1.3 湿邪热扰型 |
1.4 血瘀气滞型 |
2 单方与自拟方治疗免疫性不孕经验 |
3 中医周期疗法治疗免疫性不孕 |
4 针灸治疗免疫性不孕经验 |
5 讨论 |
四、中西医结合冲击治疗免疫性不孕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免疫性不孕症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 刘卫丽,尹巧芝. 河北中医, 2021(06)
- [2]补肾活血汤改善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和调节模型小鼠Keap1/Nrf2/ARE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D]. 陈思.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患者的疗效及对Th表达的影响[J]. 凌九红,孙琳,杨少琴.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05)
- [4]助孕汤对免疫性不孕不育患者临床效果及激素水平的影响[J]. 卞梦芹. 现代医药卫生, 2020(15)
- [5]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D]. 白尹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针灸治疗不孕症的研究进展[J]. 程英龙,马晓荣,刘丽. 针灸临床杂志, 2020(04)
- [7]基于Ang/Tie-2信号通路研究补肾活血方导法孕前给药调控大鼠种植窗期子宫组织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D]. 严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的临床研究[J]. 张如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14)
- [9]中、泰传统医学治疗女性不孕症的比较研究[D]. 萨静姝.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中医辨证论治免疫性不孕的临床研究概述[J]. 张佳艺,丁杰,周志浩,白玲玲. 环球中医药,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