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辐射加热的CFD模拟与实验研究

气体辐射加热的CFD模拟与实验研究

一、燃气辐射采暖的CFD模拟与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恒[1](2021)在《空气源热泵辐射采暖系统热舒适性分析及运行优化》文中提出能源消耗日渐加剧,因地制宜选取合适的采暖方式,以较低能耗实现较高供暖舒适度,对供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空气源热泵辐射采暖系统作为一种舒适、清洁、高效的供暖方式在非集中供暖地区应用越来越广泛。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采暖系统运行过程中,室内舒适性和系统节能性是对立统一关系,在保证室内舒适度前提下,实现供暖系统低能耗运行亟待解决。采暖时室内舒适度受多因素影响,地板采暖平均供水温度对室内热舒适影响最大,而供水温度往往由热泵机组运行控制策略所决定。对地板采暖室内热舒适性进行分析,在保证室内舒适度前提下确合适定供水温度,从而实现室内舒适性和系统节能性相统一。基于地板辐射采暖传热过程,利用CFD模拟软件建立对应地板传热模型与房间采暖模型,研究不同供水温度对室内温度及热舒适性的影响,保证室内舒适度满足国家规范整体评价Ι级标准前提下,确定了舒适供水温度。依据上海地区室外环境工况,得到舒适供水温度随室外环境工况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研究不同围护结构参数对地板辐射采暖的影响,舒适供水温度随外墙传热系数和外墙面积增大而增大,指出对围护结构性能较差的建筑应进行节能改造。利用恒温恒湿实验室对选用5P雅克菲变频空气源热泵机组进行性能测试,在-4到12环境工况下,机组COP随着制取热水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出水温度每升高1,制热COP衰减3%左右,机组COP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而下降,环境温度每降低1,制热COP衰减1.5%左右。对比空气源热泵辐射采暖系统不同运行控制策略,提出依据室外温度改变供水温度的机组优化运行方案。对比优化方案和普通方案下采暖季的系统性能,发现相对于常规控制方案,优化控制方案既改善了供暖时室内热舒适性,又提高了系统性能,降低了运行费用。

汪婷婷[2](2020)在《装配式低温辐射供暖地板热工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低温辐射供暖在节能上展现出其独特优势,低温辐射地面供暖方式采用的热源是低品位热能。与此同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对低温辐射供暖技术要求更加严苛。本文立足于建筑节能和装配式辐射地板供暖技术相结合的思想,研究的是一种预制式低温辐射地板的构造及其热工性能。本文的预制地板基于一种保温、安装、装修、节能和安全的设计理念,是在传统地板中加隔热材料和供回水水管,供暖空间通过与地板的表面进行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来达到供暖的效果,使其满足室内人体舒适度。本文首先建立了装配式辐射预制地板供暖构造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对装配式辐射地板的整体及内部结构进行了剖析。运用ICEM/Fluent等商用软件,对装配式辐射供暖地板结构热工性能进行数值模拟,探究不同结构(管间距和管径)和不同供水工况(供水温度和供水速度)对装配式低温辐射供暖地板热工性能的影响,得出管间距为250mm或250mm、管径为25mm的模型热工性能较优,同时,为了使地板表面温度均匀化,对装配式辐射地板供暖构造进行探讨,分析不同导热层位置、不同导热层厚度对装配式辐射供暖地板热工特性的影响,最终得出在适当的位置通过增加导热层的厚度来使模块表面平均温度均匀性最优。本文的研究成果为装配式辐射地板的研究和创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装配式辐射供暖地板的设计、施工、评价等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为其模块化参数设计提供了参考,为工厂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并对装配式供暖地板的推广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婷[3](2020)在《电暖器的热舒适性及热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幅员辽阔,严寒地区及夏热冬冷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90%;人口的密集,群体作息规律和生活习惯的多元化,以及人们对室内舒适度要求的提高,传统供暖的弊端日益明显,其供暖期比较固定,供暖温度受限,管道极易老化等问题的出现,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现代消费者日益提高的取暖舒适性要求,因此电采暖这种有利于实现智能控制的采暖方式,是分户采暖、分时采暖的优选方案,尤其是在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的当代社会,高碳能源低碳化以及高效清洁无害化逐渐成为能源发展的重要目标。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电采暖研究现状的前提下,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实验测试的研究方式,主要针对吉林省电采暖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对不同电采暖方式的技术研究。首先基于流体力学数值模拟软件AIRPAK 3.0,以一个小型办公室为研究对象,模拟研究了电暖器、电地板、柜式空调三种不同电采暖设备对室内热舒适性的影响,在模拟结果中对不同平面温度场、速度场及PMV—PPD进行比较分析,并从经济学角度计算了三种电采暖系统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的初期投资及运行费用,研究结果表明空调供暖的费用要高于其他两种供暖方式,而且室内热舒适性较差;发热电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供暖效果良好,但电地暖由于其施工方面及加工材料的特殊性使用成本偏高;相对于其他两种采暖方式而言,电暖器价格低廉方便可控,是冬季智能采暖的最佳选择。其次在标准测试小室内温度、环境等影响因子相同的情况下,依次对碳纤维石英管式电暖器、翅片式电暖器、热油汀式电暖器三种使用率较高的电加热器进行了热效率及温度场变化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翅片式电暖器从室内温度均衡性以及人体舒适度等角度来看都优胜于热油汀式电暖器与碳纤维石英管式电暖器,有着很大的推广价值。

任雪妍[4](2020)在《间隔式地面金属辐射板供暖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发展对能源应用的重视及人们对室内供暖要求的提高,地板辐射供暖因其良好的热舒适性、环保卫生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地关注,但在推广应用时存在预热时间长、维修不便、占据层高等缺点。本课题提出采用金属辐射板作为供暖末端装置与地板间隔不相邻铺设的供暖方式,并对金属辐射板的传热特性和供暖房间的热环境的温度场和速度场进行数值模拟,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研究成果:1、依据市场上地板砖的常规规格,建立尺寸(长×宽×高)分别为400mm×400mm×32mm、600mm×600mm×32mm的单块金属辐射板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运用CFD软件模拟研究供水温度、供水流速、盘管间距对其表面平均温度及热流密度的影响。得出:400mm×400mm×32mm的金属辐射板在管间距为100mm、供水流速为0.1m/s,供水温度为3032℃时具有最优的供暖效果;600mm×600mm×32mm的金属辐射板在管间距为100mm、供水流速为0.1m/s,供水温度为3234℃时具有最优的供暖效果。2、以某住宅的一个房间为例进行建模,将两种规格(长×宽×高)400mm×400mm×32mm(规格1)、600mm×600mm×32mm(规格2)的金属辐射板与地板间隔不相邻铺设,对室内热环境进行数值模拟。得出:铺设规格1辐射板的室内作用温度比铺设规格2辐射板的作用温度高0.2℃,铺设规格2辐射板的温度分层现象较铺设规格1辐射板的温度分层现象明显;规格1的室内空气平均流速大于规格2的平均流速,但两者的室内空气流速均在国际标准规定的0.25m/s的范围内。通过温度场、速度场的比较可得,铺设规格1辐射板的室内热环境更易让人感到热舒适。

刘园[5](2020)在《多孔强化对流型辐射竖板供暖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建筑物中常用的采暖方式为散热器、低温地板辐射、热风采暖等方式,与其他采暖末端相比,辐射供暖系统具有节能、舒适、节省室内空间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住宅建筑中。但是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也会存一定的问题,如对既有建筑采暖施工改造困难、热响应时间长不利于间歇调节等。基于此,本文在兼顾热舒适、节能性、灵活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多孔强化对流型辐射供暖竖板,与现有传统地板辐射供暖末端相互补充,实现更广泛的采暖需求。本研究首先对强化对流型辐射竖板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对不同结构层之间的传热过程和空气流动传热过程进行分析,进而在人工气候室内建立了强化对流型辐射竖板辐射供暖系统,测试不同结构及运行因素对辐射竖板性能的影响;对辐射竖板结构建立数理模型,通过CFD软件对不同供水温度、盘管间距、布孔密度、孔口直径以及夹层厚度等参数下辐射竖板的换热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对于木板结构辐射竖板而言,供水温度对于其性能影响最大、盘管间距次之。供水温度每升高10℃,辐射竖板表面温度升高约3℃,热流密度增加约为13W/m2;盘管间距与热流密度呈现出明显的线性关系,盘管间距每增加50mm,热流密度就降低约为16W/m2;孔口直径和布孔密度对于辐射竖板性能影响较小。结合上述不同结构参数数值模拟结果,得出不同因素对于辐射竖板表面单位面积换热量的影响关系,整理出不同设计工况下辐射竖板供暖末端的基本选型参数表及修正系数表。建立基于多孔强化对流型辐射供暖竖板的房间热环境分析模型,对不同辐射竖板工况下营造的室内热环境(温度、风速、PMV-PPD等)进行了模拟分析,发现房间温度场在Z轴方向上的平面,其温度分布不均匀系数均很小,代表温度分布均匀,而X轴方向上温度分布不均匀系数相对来说很大,高度升高0.5m,室内空气温度升高约为0.5℃;在房间速度场方面,实验房间内风速较大的区域处于房间的上部,风速约为0.25m/s。

卢素梅[6](2020)在《围护结构内表面发射率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物体表面辐射特性的研究在国防科技事业、航空航天事业、城市规划、国土测绘、等领域都有了迅猛的发展,并且极大的推动了探测、制导、隐身、成像仿真等技术的进步。建筑围护结构作为创造舒适室内环境的重要载体,如何将先进的表面技术引入建筑领域是亟待解决的基础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题报告中明确指出,建筑围护结构表面的长波辐射换热等建筑物理基础参数的研究是建筑技术科学学科的研究前沿与重要科学问题。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发射率作为辐射换热的基础参数之一,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本研究针对围护结构内表面长波辐射换热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单一、国际和国家标准相关指标缺失等问题,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建立了基于内表面发射率的围护结构多表面系统辐射换模型和人体热舒适评价模型;对透明围护结构和非透明围护结构的辐射换热边界条件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参与传热表面为等效均匀辐射特性条件下,分别建立了透明和非透明围护结构室内外环境之间的全波长辐射传热稳态计算模型;解决了现阶段长波辐射换热模型过于简化而不能描述内表面辐射率变化而引起的室内热环境的变化的问题,为现有的建筑能耗模型内建筑室内长波辐射换热模型的更新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理论模型的关键在于透明围护结构表面同时具有太阳辐射透射率、长波辐射透射率、以及内、外表面不同发射率情况下,室内表面间长波辐射换热的处理。本文将透明围护结构长波辐射透射率分为为0和不为0两种情况下,分别建立多表面系统辐射换模型,满足不同传热边界条件下的的理论计算。其次,采用对比实验房的实验研究方法,进行了三个相对独立的实验研究,分别为内表面发射率对封闭制冷空间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内表面发射率对封闭制冷空间内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和内表面发射率对自然通风建筑内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内表面发射率在封闭制冷对室内热环境和人体热舒适的影响研究结果证实了围护结构内表面发射率存在最佳取值范围(0.25,0.52),同时验证了理论模型的适用性。还揭示了ε与建筑室内热环境各参数(表面温度、辐射温度、操作温度、黑球温度、净辐射换热量、PMV等)之间的影响规律曲线。自然通风建筑内表面发射率与室内热舒适的关系实验结果得出其期望因子0.78,为建筑节能标准提供科学的评价依据。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建立具有窗墙比的外围护结构室内长波辐射计算模型,探讨围护结构内表面辐射率ε与围护结构设计参数(窗墙比)耦合情况下对室内热环境和人体热舒适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玻璃内表面发射率不变的情况下,当窗墙比WWR为(0.2~0.4)时,改变非透明围护结构内表面发射率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最大。辐射热流密度变化最大。(2)在保持非透明围护结构内表面发射率为0.5的情况下,对于透明围护结构来说,在窗墙比越大,降低其内表面发射率对室内热环境影响越大。

张家熔[7](2019)在《地板辐射供冷空间传热过程RC网络模型构建及实验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细管地板辐射空调系统是一种新型节能技术,具有舒适,耐高温高压、耐腐蚀等优点。与传统空调不同,它直接作为建筑部件和建筑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建筑内部空间表面之间的辐射传热为主。建筑空间高度参数对辐射传热负荷计算有重要影响。建筑空间高度参数对辐射传热的影响:(1)建筑空间高度变化影响角系数、辐射量等。(2)由于空气形成自然环流,不同建筑空间高度下形成温差。(3)相关规范中有高度修正。本文首先建立地板辐射供冷空间传热过程RC网络模型及其数学模型;其次通过实验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分析建筑空间高度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最后讨论了建筑空间高度对地板辐射空调系统的传热机理的影响。研究的主要结论和成果有:(1)建立地板辐射供冷空间传热过程的RC网络模型,根据Kirchhoff列数学模型并用MATLAB软件计算。(2)利用天津大学可变空间实验室进行实验测试,分析不同建筑空间高度下室内热环境的变化。研究发现,室内空气温度、各壁面温度、热流密度随着建筑空间高度的升高呈递增趋势变化。(3)利用实验数据对1中提出的RC模型进行验证。分析不同时刻及不同建筑空间高度下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在15%以内,说明该RC模型的准确性。(4)讨论建筑空间高度对地板辐射空调系统的传热机理的影响,包含建筑空间高度对角系数、辐射空间热阻、辐射换热量与对流换热量的变化规律及辐射换热量与对流换热量比例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地面或顶棚垂直于侧墙、侧墙垂直于侧墙、侧墙平行于侧墙时,随着建筑空间高度的升高,角系数增加,辐射空间热阻减少;当地面平行于顶棚时,随着建筑空间高度的升高,角系数减小,辐射空间热阻增加;随着建筑空间高度的降低,各壁面的辐射量减小,对流量减小,辐射量与对流量的比例逐渐减小。该论文有图62幅,表20个,参考文献66篇。

王吉进[8](2017)在《高大空间建筑不同供暖末端方式的耗热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由于高大空间建筑在冬季供暖时,室内气流组织异常复杂,热空气由于热浮力影响上浮,极易出现上热下冷的温度分层现象,这是对供暖工况极为不利的,而且采用不同的供暖末端方式,产生室内温度分层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这也对暖通设计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没有统一的行业规范规定高大空间建筑冬季供暖工况的耗热量计算方法,只是在原有的传统耗热量计算方法上进行高度附加、风力附加以及朝向附加修正。对高大空间建筑来讲,区别于普通建筑冬季供暖的最大一点是其温度分层特别明显。考虑到高大空间建筑的功能用途在社会生活上出现的频率,本课题选择了工业建筑和公共建筑作为高大空间建筑的研究对象;因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建筑的围护结构的节能性要求不一样,本课题选择了严寒地区的哈尔滨市和寒冷地区的北京市和郑州市作为地方性的典型城市;依据目前市场上常用的供暖方式,本课题选择了散热器供暖、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燃气红外辐射供暖3种供暖末端方式。为了研究不同供暖末端方式的高大空间建筑的耗热量情况,本文先用传统耗热量计算方法计算了各地区不同类型高大空间建筑的不同供暖末端方式的供暖耗热量情况。通过CFD数值模拟手段对18种工况进行仿真计算,对比供暖模拟耗热量和理论计算耗热量的差值,通过对温度场的不均匀度评价,表明现有的耗热量计算方法并不完全适合于高大空间建筑的供暖耗热量计算。本文研究发现高大空间建筑的供暖耗热量是和其供暖末端方式相关的,而且高度附加耗热量的选择对高大空间建筑供暖设计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同一地区,不同建筑类型的高大空间建筑对不同供暖末端方式的耗热量计算有较大影响;同一建筑类型,不同气候分区的高大空间建筑也对不同供暖末端方式的耗热量计算有重要影响。

王胖胖[9](2017)在《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室内颗粒物运动特性的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作为一种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的采暖方式,具有节约能源的优势。但关于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室内颗粒物运动特性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影响室内颗粒物运动和扩散的主要因素有室内流场、颗粒物释放源位置和颗粒物的粒径等。因此本文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室内流场和颗粒物运动特性进行研究和分析。本文建立了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房间的物理模型。并选取了湍流模型、利用流体控制方程以及k-e方程,对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室内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室内温度场和速度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地面附近温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而且地面附近温度分层现象明显。但室内整体温度分布均匀。基于Lagrangian方法建立颗粒相随机轨道模型,以1μm、2.5μm、5μm、10μm和20μm 5种粒径的颗粒物为例,对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室内不同位置颗粒物释放源以及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运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颗粒物浓度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室内,颗粒物释放源位置对颗粒物浓度分布的影响比较明显。颗粒物释放源位于人员日常活动平面(Z=0.3 m)时,在呼吸平面颗粒物浓度相对较低,而颗粒污染物释放源位于发烟器平面(Z=1.5 m)和位于窗户平面处时,在成人呼吸高度上的颗粒物平均浓度都较高,会对人的呼吸作用产生影响。1(2)不同粒径颗粒物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差别很大。小粒径(dp<5μm)颗粒物对室内气流跟随性强,其运动是由热浮升力和室内气流的共同作用产生的。而大粒径(dp>10μm)颗粒物受重力作用的影响,大部分散布于房间下部区域或沉积到地面。本文对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室内不同颗粒物释放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分析了室内颗粒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点。为后续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室内颗粒物研究方面提供了参考。

艾帅[10](2014)在《高大空间工业建筑采暖方式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不同的暖通工程师对于高大空间工业建筑的采暖设计,都有着不同的看法,而合理的采暖方式不仅能改善室内环境,提高室内舒适度,而且还能降低采暖能耗,节约社会能源。本文以实际工程的改造为基础,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高大空间工业建筑不同的采暖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前期,对神木某厂房进行了调研,调研后发现工业建筑仅采用散热器采暖时,会出现诸多问题,如中部工作区温度偏低,且地面有结冰现象;竖直方向上温度梯度大,出现了严重的“分层”现象;室内升温慢;热量集中在顶部存在有大量的能源浪费等。因此有了对厂房采暖系统的改造和论文主体的提出。之后,通过理论对比分析,并且运用AIRPAK数值模拟软件,对工业建筑常用的五种采暖方式,即散热器采暖、辐射采暖、辐射采暖+散热器值班采暖、热风采暖+散热器值班采暖和横向热风幕采暖,进行了数值模拟。在保证工作区平均温度一定的条件下,计算出不同采暖工况下工作区温度场、竖直方向上的温度梯度,并对采暖能耗进行了分析比对。结果显示:(1)工作区温度分布均匀性从好到较差的依次为:辐射采暖+散热器值班采暖、辐射采暖、热风采暖+散热器值班采暖、横向热风幕采暖、散热器采暖;(2)辐射采暖+散热器值班采暖、辐射采暖、横向热风幕采暖、热风采暖+散热器值班采暖和散热器采暖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梯度分别为0.21℃/m2、0.23℃/m2、0.28℃/m2、0.35℃/m2、0.61℃/m2;(3)横向热风幕采暖、辐射采暖、热风采暖+散热器值班采暖、辐射采暖+散热器值班采暖的节能率分别为传统散热器采暖形式的28%、26%、22%、18%。当采用辐射采暖时,若适当的降低2-3℃的设计温度,模拟后得出的辐射采暖、辐射采暖+散热器值班采暖的节能率升高至33%与30%,其节能效果更加明显。模拟结果可为今后高大空间工业厂房的采暖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二、燃气辐射采暖的CFD模拟与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燃气辐射采暖的CFD模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空气源热泵辐射采暖系统热舒适性分析及运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空气源热泵辐射供暖及热舒适国内外研究
        1.2.1 地板辐射供暖研究现状
        1.2.2 室内热舒适研究现状
        1.2.3 供暖系统运行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流程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地板辐射采暖模型的建立
    2.1 空气源热泵辐射供暖系统简介
    2.2 地板传热模型建立
        2.2.1 地板传热的物理模型
        2.2.2 地板辐射供暖数学模型
    2.3 采暖暖房间模型建立
        2.3.1 采暖房间物理模型
        2.3.2 采暖房间数学模型
    2.4 评价指标
        2.4.1 室内热舒适的评价指标
        2.4.2 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2.5 本章小结
3.地板辐射采暖室内热舒适性模拟分析
    3.1 地板传热数值模拟及分析
        3.1.1 参数设置
        3.1.2 模拟结果分析
    3.2 采暖房间数值模拟及分析
        3.2.1 Airpak软件介绍
        3.2.2 网格划分
        3.2.3 边界条件及参数设置
        3.2.4 模型验证
        3.2.5 不同供水温度下室内热舒适性分析
        3.2.6 不同室外温度下室内舒适性分析
    3.3 不同围护结构参数对辐射采暖效果的影响
        3.3.1 不同外墙传热系数对辐射采暖效果的影响
        3.3.2 不同外墙面数对辐射采暖效果的影响
        3.3.3 不同参数对舒适供水温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空气源热泵机组性能测试
    4.1 实验设备及测试方法
        4.1.1 恒温恒湿实验室简介
        4.1.2 实验设备及参数
        4.1.3 测试方法
    4.2 测试工况下的机组性能
    4.3 实验误差分析
    4.4 本章小结
5.空气源热泵辐射采暖系统运行优化及节能性分析
    5.1 不同控制策略的对比
    5.2 系统运行优化方案的提出
    5.3 优化方案控制下的系统节能性分析
        5.3.1 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模型建立
        5.3.2 优化方案的节能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装配式低温辐射供暖地板热工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我国供暖能耗
        1.1.2 装配式低温辐射供暖地板优势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装配式建筑研究现状
        1.2.2 辐射供暖地面传热过程研究
        1.2.3 地板供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装配式低温辐射供暖地板系统构造及传热机理
    2.1 低温辐射供暖地板的合理构造形式
    2.2 辐射供暖地板系统的组成及运行机制
    2.3 装配式低温辐射地板的整体换热机理
    2.4 装配式低温辐射地板的换热分析
        2.4.1 供水与管道内壁的换热分析
        2.4.2 供水管道与混凝土的换热分析
        2.4.3 装配式辐射地板与供暖室内的换热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装配式低温辐射地板的数值模拟分析
    3.1 CFD模拟软件简介
    3.2 装配式低温辐射地板的数值模拟方法
        3.2.1 物理模型
        3.2.2 假设条件
        3.2.3 控制方程
        3.2.4 边界条件
        3.2.5 网格划分
    3.3 装配式低温辐射供暖地板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装配式低温辐射供暖地板表面温度分布规律
        3.3.2 装配式低温辐射供暖地板结构布置对其热特性的影响分析
        3.3.3 装配式辐射供暖地板供水工况对其热特性的影响分析
        (1)供水温度对其热特性的影响
        (2)供水速度对其热特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装配式辐射供暖地板的优化
    4.1 供暖地板的优化因素分析及其优化
        4.1.1 影响地板供暖的主要因素
        4.1.2 装配式辐射供暖地板的优化方案设计
        4.1.2.1 优化的方案
        4.1.2.2 优化后的模型布置图
    4.2 装配式辐射供暖地板优化结果分析与讨论
        4.2.1 不同导热层位置对装配式辐射供暖地板热特性的影响分析
        4.2.2 不同导热层厚度对装配式辐射供暖地板热特性的影响分析
        4.2.3 不同管间距对装配式辐射供暖地板热特性的影响分析
        4.2.4 不同管径对装配式辐射供暖地板热特性的影响分析
        4.2.5 不同供水温度对装配式辐射供暖地板热特性的影响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电暖器的热舒适性及热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环境方面
        1.1.2 能源方面
    1.2 电采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热舒适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吉林省电采暖的发展情况
    2.1 电采暖的形式
    2.2 电采暖的推广政策
    2.3 吉林省政策实施情况
    2.4 电采暖的推广建议
第3章 室内热舒适性研究
    3.1 热舒适的定义
    3.2 热舒适评价标准
        3.2.1 ASHRAE55系列标准
        3.2.2 ISO7730系列标准
        3.2.3 中国标准
    3.3 热舒适的影响因素
        3.3.1 空气温度
        3.3.2 相对湿度
        3.3.3 空气流速
        3.3.4 平均辐射温度
        3.3.5 新陈代谢率
        3.3.6 衣着情况
        3.3.7 其他因素
    3.4 模拟软件简介
        3.4.1 CFD介绍
        3.4.2 Airpak介绍
    3.5 建立模型
        3.5.1 房间的物理模型
        3.5.2 房间的数学模型
        3.5.3 模型的网格划分情况
    3.6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6.1 温度场分析
        3.6.2 速度场分析
        3.6.3 PMV、PPD分析
    3.7 误差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采暖系统经济性分析
    4.1 项目概况
    4.2 房间热负荷计算
    4.3 初投资对比
        4.3.1 方案一:电散热器供暖系统
        4.3.2 方案二:发热电缆地板辐射供暖系统
        4.3.3 方案三:空调供暖系统
    4.4 运行费用
    4.5 小结
第5章 不同类型电暖器的热效率研究
    5.1 电暖器的形式
    5.2 电暖器的热效率测试原理
    5.3 实验测试系统
    5.4 实验测试方法
    5.5 实验结果分析
        5.5.1 加热过程功率稳定性
        5.5.2 电暖器的热效率分析
        5.5.3 室内温度变化情况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间隔式地面金属辐射板供暖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的产生背景
    1.2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的施工工艺
    1.3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湿式地板辐射供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干式地板辐射供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金属辐射板供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数值模拟理论
    2.1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2.1.1 质量守恒方程
        2.1.2 动量守恒方程
        2.1.3 能量守恒方程
    2.2 FLUENT概述
    2.3 控制方程的离散
    2.4 基于SIMPLE算法的流场数值计算
    2.5 湍流数学模型
    2.6 辐射模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金属辐射板传热的数值模拟
    3.1 金属辐射板的构造及传热机理
        3.1.1 金属辐射板的构造
        3.1.2 辐射板传热的数学模型
    3.2 数值模拟
        3.2.1 网格划分
        3.2.2 模拟工况的设定
        3.2.3 边界条件的设置
    3.3 金属辐射板传热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3.1 供水温度对辐射板表面平均温度及热流密度的影响
        3.3.2 供水流速对辐射板表面平均温度及热流密度的影响
        3.3.3 盘管间距对辐射板表面平均温度及热流密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属辐射板供暖房间室内热环境数值模拟
    4.1 供暖房间概况
    4.2 供暖房间冬季供暖热负荷的计算
    4.3 数值计算模型
        4.3.1 网格的生成
        4.3.2 模型简化假设
        4.3.3 边界条件的设置
        4.3.4 CFD模拟相关参数的选择
    4.4 不同辐射板铺设方式的室内热环境模拟分析
        4.4.1 温度场分析与比较
        4.4.2 速度场分析与比较
        4.4.3 热舒适性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多孔强化对流型辐射竖板供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地板辐射采暖末端
        1.2.2 天花板辐射采暖末端
        1.2.3 墙体辐射采暖末端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强化对流型辐射竖板构造及传热过程分析
    2.1 强化对流型辐射竖板构造
    2.2 强化对流型辐射竖板传热过程分析
        2.2.1 热水盘管与夹层空气的换热
        2.2.2 竖板内外表面导热
        2.2.3 孔口的传热过程
        2.2.4 辐射竖板与室内环境的传热过程
        2.2.5 强化对流型辐射竖板热平衡过程
    2.3 竖板供暖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
        2.3.1 PMV-PPD
        2.3.2 有效温度
        2.3.3 相对热指标RWI和热损失率HDR
        2.3.4 不均匀系数
        2.3.5 空气扩散性能指标ADPI
    2.4 本章小结
3 新型辐射竖板散热性能实验研究
    3.1 辐射供暖系统组成
    3.2 辐射竖板实验安排
        3.2.1 实验工况安排
        3.2.2 实验测试仪器及测点布置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多孔辐射竖板热性能
        3.3.2 空气夹层的热特性
        3.3.3 多孔辐射竖板的对流辐射比例
    3.4 本章小结
4 新型辐射竖板供暖性能数值模拟
    4.1 辐射竖板数理模型建立
        4.1.1 辐射竖板数学模型
        4.1.2 辐射竖板物理模型
    4.2 计算模型及相关设置
        4.2.1 计算模型设置
        4.2.2 材料物性设置
        4.2.3 边界条件设置
        4.2.4 模型验证
        4.2.5 数值模拟影响因素分析
    4.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3.1 供水温度的影响
        4.3.2 盘管间距的影响
        4.3.3 孔口直径的影响
        4.3.4 布孔密度的影响
        4.3.5 夹层厚度的影响
    4.4 新型辐射竖板选型参数表
        4.4.1 基本选型参数表
        4.4.2 传热量修正系数
    4.5 本章小结
5 新型辐射竖板房间热环境数值模拟
    5.1 CFD物理模型建立
        5.1.1 物理模型
        5.1.2 网格划分
    5.2 模拟设置
    5.3 室内传热模拟结果及分析
        5.3.1 模拟验证
        5.3.2 房间温度场分布
        5.3.3 房间速度场分布
        5.3.4 房间PMV-PPD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表目录
    B 研究生阶段学术成果
致谢

(6)围护结构内表面发射率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热辐射理论发展简史
    1.3 建筑围护结构辐射换热分类
        1.3.1 非透明围护结构辐射换热
        1.3.2 透明围护结构辐射换热
    1.4 围护结构内表面发射率研究现状
        1.4.1 围护结构内表面发射率与室内热环境
        1.4.2 围护结构内表面发射率与人体热舒适
        1.4.3 围护结构内表面发射率与建筑节能
    1.5 存在的关键问题
        1.5.1 研究方法
        1.5.2 相关标准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基于内表面发射率的围护结构多表面封闭系统的辐射换热研究
    2.1 概述
    2.2 物理模型与数学表达
        2.2.1 多表面封闭系统的辐射传热模型
        2.2.2 非透明围护结构内表面间的长波辐射换热分析
        2.2.3 透明围护结构内、外表面间的长波辐射传热分析
    2.3 模型验证
    2.4 表面发射率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实验研究
        2.4.1 实验目的
        2.4.2 试验工况
        2.4.3 实验设备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1 数据处理
        2.5.2 实验结果
        2.5.3 实验结果总结
    2.6 理论与实验结果对比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围护结构内表面发射率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研究
    3.1 经典热舒适模型
        3.1.1 PMV模型发展历程
        3.1.2 PMV模型的前提条件
        3.1.3 PMV热舒适经典模型
    3.2 基于内表面发射率的PMV模型—PMVε
        3.2.1 人体与室内环境的辐射换热系统模型
        3.2.2 平均辐射温度
        3.2.3 PMVε模型
    3.3 物理模型的正确性证明
    3.4 围护结构内表面发射率对人体热舒适影响的实验研究
        3.4.1 实验目的
        3.4.2 实验方法
        3.4.3 调查问卷与实验步骤
        3.4.4 物理实验结果
        3.4.5 问卷结果与分析
    3.5 物理模型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3.6 表面发射率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分析
        3.6.1 夏季内表面发射率与室内热环境
        3.6.2 冬季内表面发射率与室内热环境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围护结构内表面发射率对自然通风建筑室内热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
    4.1 概述
    4.2 自然通风建筑的热舒适评价模型
        4.2.1 热适应性模型
        4.2.2 热感觉修正模型
    4.3 内表面发射率对人体热舒适影响的实验研究
        4.3.1 研究目的
        4.3.2 试验工况
        4.3.3 调查问卷与实验步骤
        4.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5 问卷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敏感性因素分析
    5.1 非透明外围护结构内表面发射率与窗墙比
        5.1.1 净辐射热流密度
        5.1.2 人体热感觉预测值
    5.2 透明围护结构内表面发射率与窗墙比
        5.2.1 净辐射热流密度
        5.2.2 人体热感觉预测值
    5.3 非透明围护结构内表面反射率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5.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结论
    本文主要创新点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A 主要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附件

(7)地板辐射供冷空间传热过程RC网络模型构建及实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毛细管地板辐射空调系统简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地板辐射空调供冷系统传热过程RC网络模型理论基础
    2.1 网络模型简介
    2.2 辐射换热相关理论
    2.3 多层墙体非稳态传热RC模型
    2.4 毛细管地板辐射供冷系统供冷构件RC简化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构建地板辐射供冷空间传热过程的RC网络模型
    3.1 构建RC简化模型假设条件
    3.2 供冷空间综合传热RC简化模型建立
    3.3 供冷空间数学模型建立
    3.4 MATLAB软件计算
    3.5 本章小结
4 毛细管地板辐射空调供冷系统实验分析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室的介绍
    4.3 实验内容
    4.4 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毛细管地板辐射空调系统传热机理相关研究
    5.1 简化综合传热模型的验证
    5.2 角系数和辐射空间热阻随建筑空间高度变化规律
    5.3 辐射量与对流量随建筑空间高度变化规律及比例关系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高大空间建筑不同供暖末端方式的耗热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综述简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案
第2章 高大空间建筑的耗热量计算
    2.1 高大空间建筑概况
    2.2 高大空间建筑的耗热量计算原理
    2.3 高大空间工业建筑耗热量
    2.4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耗热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大空间建筑不同供暖末端方式的数值模拟方法
    3.1 ANSYS 15.0 软件简介
    3.2 控制方程
        3.2.1 空气流动控制方程
        3.2.2 辐射控制方程
    3.3 散热器供暖数值模拟
        3.3.1 模型简化原则
        3.3.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设定
        3.3.3 模拟计算参数确定
        3.3.4 耗热量模拟结果
    3.4 低温地板辐射供暖
        3.4.1 模型简化原则
        3.4.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设定
        3.4.3 模拟参数确定
        3.4.4 耗热量模拟结果
    3.5 燃气红外辐射供暖
        3.5.1 模型简化原则
        3.5.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设定
        3.5.3 模拟参数确定
        3.5.4 耗热量模拟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大空间建筑不同供暖末端方式的模拟结果
    4.1 监测点选择
    4.2 散热器供暖
        4.2.1 高大空间工业建筑散热器供暖工况
        4.2.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散热器供暖工况
    4.3 低温地板辐射供暖
        4.3.1 高大空间工业建筑低温地板辐射供暖工况
        4.3.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温地板辐射供暖工况
    4.4 燃气红外辐射供暖
        4.4.1 高大空间工业建筑燃气红外辐射供暖工况
        4.4.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燃气红外辐射供暖工况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大空间建筑不同供暖末端方式耗热量比较
    5.1 高大空间建筑供暖不均匀度评价
        5.1.1 操作温度
        5.1.2 温度场不均匀度评价
    5.2 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大空间建筑耗热量对比
    5.3 同类型不同地区的高大空间建筑耗热量对比
    5.4 高大空间建筑不同供暖末端方式的耗热量比较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9)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室内颗粒物运动特性的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概述
        1.2.1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基本原理及优缺点
        1.2.2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室内颗粒物的概述
        1.3.1 颗粒物分类及来源
        1.3.2 室内颗粒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2.1 CFD模拟软件
        2.1.1 CFD软件理论基础
        2.1.2 CFD软件应用
    2.2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室内流场数值模拟
        2.2.1 基本控制方程
        2.2.2 湍流模型
        2.2.3 控制方程的离散
        2.2.4 Boussinesq密度假设
    2.3 颗粒污染物轨道模型
        2.3.1 颗粒污染物受力分析
        2.3.2 颗粒轨道离散相方程
        2.3.3 颗粒相随机追踪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室内流场数值模拟
    3.1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房间物理模型
        3.1.1 研究对象几何结构
        3.1.2 网格划分
        3.1.3 典型分析截面和点选取
        3.1.4 物理模型简化假设
    3.2 模拟计算方法选择及边界条件设置
        3.2.1 模拟计算方法的选择
        3.2.2 气相边界条件
        3.2.3 颗粒相边界条件
    3.3 FLUENT数值模拟步骤
    3.4 数学模型验证
        3.4.1 流场计算模型验证
        3.4.2 颗粒物计算模型验证
    3.5 温度场和速度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3.5.1 温度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3.5.2 速度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不同颗粒物释放源的颗粒运动与分布规律
    4.1 Z=0.3 m平面释放颗粒污染物的浓度分布
        4.1.1 典型粒径(2.5 μm)颗粒污染物随时间变化的分布特点
        4.1.2 不同粒径颗粒污染物浓度随空间分布特点
        4.1.3 不同粒径颗粒污染物随Z轴(房间高度)的变化
        4.1.4 不同粒径颗粒污染物随X轴(房间进深)的变化
    4.2 Z=1.5 m发烟器释放颗粒污染物浓度分布
        4.2.1 典型粒径(2.5 μm)颗粒物随时间变化的分布特点
        4.2.2 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随空间分布特点
        4.2.3 不同粒径颗粒污染物随Z轴(房间高度)的变化
        4.2.4 不同粒径颗粒污染物随X轴(房间进深)的变化
    4.3 窗户平面释放颗粒污染物的浓度分布
        4.3.1 典型粒径(2.5 μm)颗粒物随时间变化的分布特点
        4.3.2 不同粒径颗粒污染物浓度随空间分布特点
        4.3.3 不同粒径颗粒污染物随Z轴(房间高度)的变化
        4.3.4 不同粒径颗粒污染物随X轴(房间进深)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10)高大空间工业建筑采暖方式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高大空间工业建筑的传热特点
    1.2 高大空间工业建筑的采暖方式
    1.3 国内外现状
    1.4 论文的提出以及方法内容
2. 采暖机理的研究
    2.1 辐射板的传热过程
        2.1.1 辐射板表面与室内空气的对流换热量
        2.1.2 辐射板表面与围护结构内表面的辐射换热量
    2.2 热风采暖设备的传热过程
        2.2.1 热水的冷却传热量
        2.2.2 热水与散热管内壁之间的对流换热传热量
        2.2.3 散热管内壁与外壁之间的导热传热量
        2.2.4 散热管外壁与冷空气之间的对流换热传热量
        2.2.5 冷空气的加热传热量
    2.3 围护结构的传热过程
        2.3.1 围护结构内表面与外表面温度差作用下的围护结构导热量
        2.3.2 围护结构内表面与厂房内空气之间的对流换热
        2.3.3 围护结构各内表面之间通过辐射作用进行的换热量
    2.4 室内空气热平衡
        2.4.1 室内空气与围护结构的对流换热
        2.4.2 冷风渗透耗热量
    2.5 人体与周围环境的换热
        2.5.1 人体与辐射装置的热辐射
        2.5.2 人体与围护结构的冷辐射
        2.5.3 人体与环境空气间的对流热换热量
    2.6 本章总结
3. 工业建筑采暖的数值模拟
    3.1 数值计算基本理论
        3.1.1 Airpak 软件简介
        3.1.2 空气流动控制方程
        3.1.3 辐射模型
        3.1.4 收敛原则
    3.2 CFD 数值模拟
        3.2.1 采暖模型的简化与建立
        3.2.2 初始条件、边界条件的确定
        3.2.3 模拟参数的确定
        3.2.4 模型建立
        3.2.5 网格的生成
        3.2.6 模拟结果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采暖方式的能耗对比及经济性分析
    4.1 建筑能耗软件介绍
    4.2 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变化对能耗的影响
    4.3 AIRPAK 软件模拟计算能耗
5. 实际厂房的采暖设计对比
    5.1 工业建筑供热系统设计热负荷计算
    5.2 设备的选取原则
    5.3 采暖设计的对比
    5.4 改造方案的确定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燃气辐射采暖的CFD模拟与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空气源热泵辐射采暖系统热舒适性分析及运行优化[D]. 王恒. 中原工学院, 2021
  • [2]装配式低温辐射供暖地板热工性能研究[D]. 汪婷婷.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3)
  • [3]电暖器的热舒适性及热效率研究[D]. 李婷.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4]间隔式地面金属辐射板供暖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D]. 任雪妍. 南华大学, 2020(01)
  • [5]多孔强化对流型辐射竖板供暖特性研究[D]. 刘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6]围护结构内表面发射率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研究[D]. 卢素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3)
  • [7]地板辐射供冷空间传热过程RC网络模型构建及实验验证[D]. 张家熔.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8]高大空间建筑不同供暖末端方式的耗热量研究[D]. 王吉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 [9]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室内颗粒物运动特性的模拟研究[D]. 王胖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10]高大空间工业建筑采暖方式的对比研究[D]. 艾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气体辐射加热的CFD模拟与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