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在海口召开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在海口召开

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 中国科技期刊现代发展道路学术研讨会在海口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田宏,刘晶晶[1](2020)在《刊会一体 融合发展——改革开放4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发展历程与规律探索》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发展历程与规律的探索,分析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历史经验与内在规律,思考未来发展。【方法】运用文献调研法和历史研究法,梳理期刊研究会创立、建设、规范、转型、创新发展的过程。【结果】期刊研究会在开展学术交流、课题研究、业务培训和规范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结论】期刊研究会未来发展应更加关注体制机制与发展需求问题、自身能力与服务需求问题、综合实力与竞争需求问题、危机应对与改革需求问题,在探索满足社会效益、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适合期刊研究会工作自身特点的工作机制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梁永霞,李翠霞,田宏,刘晶晶[2](2020)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办刊思想探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和总结《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发展历史和办刊宗旨,为今后办刊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利用文献计量、文献调研、人物访谈、内容分析、个人实践等方法梳理期刊的编辑出版状况、办刊宗旨与办刊特色。【结果】30年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坚守办刊宗旨,吸引最前沿的成果、最新颖的内容,栏目设计匠心独运,数字化建设与时俱进,编辑队伍不断壮大、成熟。【结论】创刊30年,《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不忘初心,牢记办刊宗旨,见证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丰硕成绩,为我国的科技期刊发展及科技期刊研究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未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将继续开拓进取,更上层楼。

浦晗[3](2018)在《南戏百年学术史论(1913-2013)》文中认为南戏作为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以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结束了中国戏剧漫长的酝酿期,揭开了中国戏剧成熟期的篇章。它上承歌舞百戏,下启昆腔乱弹,是中国戏曲发展历程中一个的重要节点。但由于古代文人的偏见与“重北轻南”曲学思维的影响,南戏在古时却罕有学者关注,有关南戏的记载和研究也呈现出片面、破碎而单一的特征,人为地造成了巨大的学术空白。晚近以降,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引发了学术语境的新旧转向,传统学术在对西学的调试与顺化中走向裂变,正统诗文的地位趋于式微,民间通俗文艺的社会价值在各类文体的“文学革命”中得以重估,并被提振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蕴含的学理价值也被学者逐渐发掘,中国民俗学的大幕缓缓揭开。在这一背景下,第一批在近代教育体制中成长起来的学人开始以现代学术的理念对南戏进行观照,初步建构了近代南戏研究的范式。随着一批重要文献的陆续发现,众多国内外的民间文学研究者利用这些文献展开了对南戏剧目与曲文的辑佚,以此还原南戏真实的历史面貌,搭建南戏研究的文献基础;与此同时,晚近佛学的复兴与“文化移动论”学说的引介,为“印度戏剧输入说”的酝酿提供了理论温床及文化地缘的阐释依据,诱发了学界对南戏产生问题的集体性探讨,客观地形塑了现代南戏史述的完整模式。南戏研究也在这一内外向的双重探原中走向了的专门化。南戏学术伴随着百年学术的整体进路而升降沉浮,在形成专题思想史的同时在其间清晰地呈现出了学术之“势”。二十世纪下半叶,起步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所带来的对文化遗产价值的功利性诉求,以及戏曲自我发展的实际需要,最终在1956年引发了文艺界对《琵琶记》的大讨论。在这场盛况空前的讨论中,这一批由“旧”入“新”的学者开始尝试以文艺社会学的理念去阐释古代经典文本,在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迎合与疏离中坚守着学术的主体性,平衡着学术与政治的天平,并在“大讨论”之后将南戏研究带入了第二个历史高峰。但随着意识形态的强化步入极端,南戏研究也无力抗争地迅速陷入了政治的泥沼,成为了庸俗社会学的注脚。文革结束以后,学界通过深刻的学术反思重塑了学术的传统与谱系,在方法论的自觉与燥热中,西方文艺研究的理论体系渗入了传统戏曲研究的畛域,南戏研究也顺着新时期文艺研究解构式的后现代逻辑而逐步走向了多元化。深入到具体的研究事项,作为研究核心内容的南戏史述最终要通过“释名”而达到了意义的完成,而“释名”的过程则具象地勾勒出了史述之“度”。史着中的南戏书写直观地展现了现代南戏研究的“格局”与“视角”。南戏的历史研究则是南戏研究中最为核心也是争议最多的研究领域。但在这诉讼纠纷与公案频出的南戏史述中,南戏本身的名称亦得到了学界最大程度地辨析,学者开始有意识地在戏曲史的视阈下串联历史中的南戏文献,各种称谓被历时性地从文献记载中析出,并与南戏发展的历史相连接,南戏的概念从长时期割裂式的平面变成了立体而关联的图示。在“正名”的过程中,南戏所指称的对象逐渐“僭越”了短时段与单一化剧种的矩矱,而具备了整体性的戏曲史与戏曲学意义,逐步生成了完整而立体的学科概念。南戏研究百年的历史进程生发了南戏作为学科的意义,也同时建构了多元的研究维度与学术空间。这些多元的研究层次构成了南戏作为现代学科的内部结构,生动地描摹了研究者的审视之“维”。文献是研究的基本面,文献的发现、整理与研究贯穿了现代南戏研究从始至今的整个流程,也塑造了南戏研究“言而有据、论从史出”的学科品格。舞台艺术的研究则以文献为基架,又同时最大程度地延展了文献研究的意义,补充了文献视角的单一性,构成了南戏学科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支点。而在文献与舞台艺术的研究维度之外,南戏学术还有一个“日常”与“非日常”的社会学空间。前者在向上的立场中强调南戏作为宏观的社会结构及其具备的社会功能,后者则在向下的方向里呈现了其作为民间微观社会行为的社会观念。这一社会学的批评空间最大程度地延展了南戏学科的边界,为南戏形成发展等问题的戏曲史研究、舞台艺术研究,以及版本、剧情、思想等方面的文本研究,提供了从社会外围因素出发的观察视角。总体而言,南戏研究从近代的起步至今,在百年时光的洗礼与沾溉中,在一代又一代戏曲学人的开拓与耕耘下,取得了丰硕而瞩目的成就。它整体性地融入了中外思想文化的百年历史进程,其本身即构成了一部完整了现代思想史。在南戏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关于南戏的学术共同体随之聚合并分衍,一个个南戏学术重镇陆续建设,最终形成了富有层次感的当代南戏研究格局。随着学界对南戏的剧目、曲文辑佚工作的进展,对南戏发生、发展历史梳理的深入,南戏的历史面貌被逐步还原,文献中关于南戏的概念也得以重构、拼接,多维的研究层次也随之生成,从外到内地形构了“南戏学”的内涵与意义。

谭晓玲[4](2017)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工程”)是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实施的一项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实施工程十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方力量的坚持和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普遍的认可,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进一步繁荣发展了哲学社会科学,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可靠的保障。本论文以工程实施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过程,详细阐述工程实施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整体客观评价工程实施状况,从中总结经验与不足,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实施有所启示。论文共分10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选题的研究述评,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思路、方法及基本框架,并对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做了说明。第一章主要分析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分析工程实施的社会历史背景基础上,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巩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主要是整体介绍实施工程建立的组织机构和形成的运行机制情况。具体从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课题组等四个层面阐述组织机构的建立,并从项目、基地、团队这三方面的建设揭示工程所形成的运行机制。第三章主要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进程。根据工程实施过程中党中央召开的具有标志性的相关会议,着重从实施工程的提出部署、全面展开、全面推进及深入推进四个阶段对其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第四章至第八章全面系统具体阐述实施工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其中,第四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及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两方面,阐述了实施工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五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学科建设依托机构、学科建设情况调研、学科高端学术平台、学科领航与支撑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第六章从总体部署、编写成果、出版及使用、编写特点四个方面阐述工程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形成;第七章从举办高层次报告会、开展学术研讨会、开展国情调研、进行国外考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第八章从理论读物和主流媒体平台两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宣传。第九章论述了十多年来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本章主要通过调查问卷中所体现出来的信息,在总结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工程实施中存在的转化运用、宣传普及不够等不足及原因,为下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工作提供借鉴。结束语部分主要是对进一步推进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索性思考,即从保持工程的常态化、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引领“四大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思考。

符晓[5](2016)在《新时期以来美学会议综论(1980-2014)》文中研究表明美学会议,是新时期美学史上一道重要的风景。新时期美学是以全国第一次美学会议发端并发展的,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美学会议在新时期美学建设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与美学学会、美育建设、马克思主义美学、美学学科建设、美学家、审美文化和中西美学汇通,保持了非常紧密的联系。同时,美学会议烛照出的是新时期以来美学史的发展和美学制度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新时期美学会议的考察,可以挖掘出新时期美学史和美学制度的走向。对于新时期以来的美学会议进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透视出新时期美学史的流变和美学制度的形成和作用,是本文的核心所在。本文主体分为七章。第一章从1980年代初期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美学会议和各省级美学学会成立会入手,试图呈现出新时期美学发生的逻辑起点,通多对全国第一次美学会议细致的考察还原出会议当时的现场和细节,以揭示新时期美学学会的肇始过程。同时,考察各省级美学学会成立的情况,揭橥1980年代初期美学研究和美学建设的发展情况。第二章考察了新时期早期关于美学史和美学原理的讨论会,尝试厘清新时期美学会议与学科美学建立的最早联系,继而分析了过去30多年内美学会议对于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多元关注,涉及美学史、美学理论、文艺美学和文艺学等各个学科,从历次涉及学科美学的会议上,可以见到美学学科不断发展的进程,同时也对新时期美学诸多分支学科的形成提供了新路径。第三章考察了美学会议和美学家之间的关系问题。1980年代早期的美学会议一般有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等着名美学家参加,正是这些美学家为新时期美学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还有一些美学会议对已故美学家身份进行确认,丰富了美学史的建构范式。同时,美学会议也对一些新美学家的美学家身份和他们在美学史发展过程中的位置给予确认,使美学研究保持着持续的连贯性。第四章以新时期美育思想和美育制度的重构与流播为中心,对涉及美育的美学会议进行整理,揭示出美育思想在新时期美学发展过程中的产生过程并指出美学会议对于美育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正是在一次次美学会议的讨论中,美育思想得以不断发展,也正是在一次次美学会议的决议中,美育制度得以不断走向完善。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失和不足之处。第五章分别考察了1980年代、1990年代和2000年之后涉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美学会议,旁及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变化,同时注意到了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和美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美学研究和美学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六章从审美文化入手,对涉及审美文化的相关会议进行阐释,认为自1990年代初期开始美学会议和美学研究逐渐向审美文化转型,内中涵盖了非常丰富的美学内容,包括旅游美学、景观美学、生态美学和民族美学等,以此为中心对美学会议进行考察,可以进一步发现推动审美文化发展的动因之所在。第七章以新世纪美学会议为中心,考察美学会议在中西美学汇通的道路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东方美学和生活美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新世纪以来,中国美学能够如此迅速地融入到世界美学中与一些新美学家参与并组织召开相关美学会议息息相关,尤其是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的召开更为中国美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了积极保障。结语部分认为,在新时期美学发展的过程中,美学学会、美学家和世界美学对中国美学的影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之相关的多次美学会议直接建构了中国新时期美学研究和美学思想。同时从历时上对美学会议在美学这30多年的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行总结。

王浩[6](2014)在《传承与突破: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近30年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学术论着数量增长很快,研究水平有所提高,应用创新等增多,但从总体上看,图书馆学研究质量的提高与论着数量的快速增长并不同步。面对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图书馆学研究质量的提高和学术创新更为迫切和必要。为了解决图书馆学学术创新,尤其是重大创新较少的问题,必须夯实学科基础,明晰学术规范。然而,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研究和践行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原因何在?应采取哪些对策?这些问题还没有被系统研究过。有鉴于此,本文特对这些问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学术规范是学术共同体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参与制定的有关各方共同遵守的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和要求,是整个学术共同体在长期学术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和概括。学术规范是与学术研究活动相伴而生、相随而行的,图书馆学在其长期的发展中存在着自身的学术规范,它是图书馆学学术秩序得以健康维持的基本法则。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作为图书馆学界的基本理念和共同认同,蕴涵于图书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是图书馆学研究的基石。目前学界对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研究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分别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论证图书馆学学术规范。总体而言,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研究内容大体包括学术道德层面、学术运作层面、学术法规层面,体现在科研的价值取向、内容和技术标准、法律界限等焦点问题上,涵盖学术研究活动的各主要环节,包括研究基本规范、研究程序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成果撰写规范、引文规范、署名规范、学术评价规范与学术批评规范等内容。本文的研究按照逻辑次序展开,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调查法等来研究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相关命题,主要立足解决以下关键难点问题:着重在理论上探讨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的基本概念、核心要素和相关命题,论述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理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来综合分析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理论框架。在实践上为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言。从总体上依次论述了本文研究的问题、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指出当前研究的空白和薄弱之处,同时提出了本文采用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本章主要分析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的基本概念,并阐述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涉及到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图书馆学学术创新和学术规范的关系。第三章,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现状问卷与访谈调查分析。本章结合前面的理论论述内容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开展了实地调查和专家访谈,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图书馆学期刊论文撰写规范文本调查分析。本章抽样调查了国内外部分图书馆学学术期刊登载的研究型论文的撰写规范情况,主要查看论文的文摘、关键词、文献综述的撰写和文后参考文献的着录是否规范,并对国内外期刊论文的规范情况做了对比分析。第五章,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成就、失范表现及其原因分析。本章在上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所取得的进展、失范的主要表现形式,并深入分析了其原因。第六章,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内容阐释。本章重点阐述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研究规范、研究程序规范、写作规范、引文规范、成果发表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学术评价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等。第七章,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实施对策与建议。本章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建设的原则,总结出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实现的具体途径和具体对策,以期为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践行和学术创新提供借鉴。第八章,结论和展望。本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得出主要研究结论,归纳了本文的主要学术创新之处,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内容。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研究有助于营造公平合理的学术环境、提升研究水平和效率、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建设、培养学术新人的规范意识、扩大国际学术同行交流。图书馆学学术规范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有机体,涉及到研究主体的基本价值观、研究形式的技术规范、研究内容的实质规范,具体说来,包括了学科基本概念和术语规范、学术原理命题规范、学科方法规范、职业伦理规范等。本文的研究是对这些规范内容的提炼总结,通过分析这些规范的理论研究视域和建设策略,来达到对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深入认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深远地影响着学术交流、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学术交流应当言之有物,论证有据,令学术同行共享各自的研究经验,启迪新的学术思想火花,所有这些均取决于遵守学术规范的程度。学术积累对一门学科的健康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学术规范要求这种学术积累必须来自于各种大大小小的创新,避免无意义的重复研究。学术规范并不是限制学术研究中的创新,恰好相反,而是合理调整学术创新的途径,明确研究中的创新宗旨,促进真正的学术创新。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只是一个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图书馆学研究的创新,规范与创新,两者相得益彰。提倡学术规范,并不是扼杀创新,而是为创新树立一个公认的行为准则,避免创新走弯路。进行创新的同时,也是对现有学术规范的一种检验,如果实践证明现有的学术规范会阻碍创新,那么就应当修正那些不合理的学术规范。总之,学术规范和创新两者不可偏废,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推动着彼此的良性发展。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发展过程呈现出问题——创新——确立规范——新问题——再创新——再规范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此循环反复,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相关研究才能从低级走向高级,逐步完善。调查发现,目前相当多的研究人员对图书馆学的研究步骤、写作要领、引文选择、学术批评和评价规范、学术道德、学术法规等认知有限,有的甚至一无所知,迫切需要高度重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知识的研究与传播。国外有关学术规范和学科方法论的研究水平高于国内,尤其是在各种规范文本的研制与编写方面,也有必要广泛涉猎和借鉴国外有关成果,以期不断改进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本研究发现,图书馆学学术规范至少包括8大规范。这些规范既有与其他学科共有的通用性规范,亦有其个性化规范。不论是通用还是个性规范都对图书馆学的学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图书馆学学术共同体必须从外部与内部两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研究与传播,加强对研究人员,尤其是青年学者、研究生等的学术训练和研究伦理教育,回归学术研究的本质,不搞无意义的重复研究和平庸研究,更不能搞虚假研究,确实促进图书馆学知识增量,不断提高图书馆学学科成熟度。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较系统地研究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规范与创新的关系;较完整地提出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基本内容;较详细地摸清了图书馆学研究遵守学术规范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确立与完善,学术创新的实现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将不可避免的受到其所处外界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反映出一定地域、时间和空间里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对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多样性的研究,有助于学术的发展与繁荣,从而有助于在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的认知上更加接近其真理。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秘书处[7](2012)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22次学术研讨会在太原举行》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22次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8月26—27日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这次会议是在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精神,党的十八大即将胜利召开的形势下举行的。会议的主题为"科技期刊影响力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研讨会旨在进一步明确科技期刊在国家文化发展中

田宏[8](2011)在《创新期刊发展方式 促进出版业态转型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21次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更好的推动科技期刊发展方式转变,总结和探讨新的形势下科技期刊发展的理论问题,寻求科技期刊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最佳实践,推动科技期刊发展机制体制的转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21次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8月

詹志华[9](2009)在《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科学史学史以科学史学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探寻中国科学史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规律,揭示它的未来发展方向。其涉及的范围和内容甚广,包括中国科学史学自身的发生、发展的历史,也包括它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的关系等。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不仅可以促进科学史学科以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发展,而且可以唤醒人们对科学史学事业的关注、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和融合,甚至还有利于科学的创新。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史学性与对应性相统一的原则、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原则、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在方法上,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既要运用到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历史比较法等,还要运用到许多其他的方法,如统计方法、计量方法、移植法、历时分析与移时分析方法,以及具体研究上的分期、分类及其分层研究的方法,等等。中国科学史学,既包括中国大陆地区的科学史学,亦包括中国其他地区的科学史学。论文从史学的角度,对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的萌芽、开创、初步发展、调整与繁荣以及深入发展等不同的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论文还从机构、团体、会议、刊物、论着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大陆科学史学的发展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其中在对会议和论着的梳理,又分为综合史、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天文学史、地理学史、生物学史、医学史、农学史、技术史等方面予以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论文对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事业的各个领域存在的发展难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台湾地区的科学史学经历了开创、低谷、转机、兴起与繁荣发展等阶段。论文对这几个阶段台湾地区科学史学发展的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并对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机构、团体、刊物、论着亦进行较为详细梳理与介绍。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论文详细地论述了中国科学史学史与包括中国科学史、中国史学史在内的历史学科,中国哲学与科学哲学,以及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系,突出其研究的学术价值。论文还阐述了科学史学与科学创新的关系,主要论述了科学史学与科学发现、科技发明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其研究的社会影响。最后,论文把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置身于世界背景下,进行重新审视。在对国外科史学发展历程与国外中国科学史学状况进行必要梳理的前提下,探讨它们对中国科学史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讨论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问题。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10](2009)在《传承 创新 发展——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汇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技期刊得到了蓬勃的发展。1986年6月,在全院第三次期刊工作会议上,正式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英文译名为Editological Society of Scientific Periodical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院士以"龙尾"和"龙头"精辟、生动地阐明了科技期刊工作在科研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希望从事期刊工作的同志除了抓日常工作、抓质量和管理,还应注意研究一些期

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 中国科技期刊现代发展道路学术研讨会在海口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 中国科技期刊现代发展道路学术研讨会在海口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刊会一体 融合发展——改革开放4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发展历程与规律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四大历史发展阶段及重要进展
    2.1 创立和起步期:1986年6月至1998年6月
    2.2 探索和推进期:1998年6月至2008年11月
        2.2.1 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
        2.2.2 策划组织专题研究
        2.2.3 协同努力办好会刊
        2.2.4 探索开展国际交流
        2.2.5 完成出版委交办任务
    2.3 规范与稳定期:2008年11月至2016年4月
        2.3.1 明确定位
        2.3.2 充实力量
        2.3.3 规范发展
        2.3.4 突出重点
        2.3.5 确立机制
        2.3.6 提升影响力
    2.4 创新和突破期:2016年5月至今
3 主要经验和举措
    3.1 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3.1.1 一年一度的学术研讨会,在业界享有较高学术声誉
        3.1.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成为期刊研究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3.1.3 组织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
    3.2 开展期刊课题研究,发挥决策支撑作用
    3.3 开展期刊业务培训,助力人才队伍建设
        3.3.1 开创了院属科技期刊主编和编辑部主任整体轮训工作
        3.3.2 策划和举办“数字出版与传播专题培训班”
        3.3.3 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
    3.4 推进期刊规范发展,发挥管理支撑作用
        3.4.1 开展标准和规范研究与制定
        3.4.2 建立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质量审读体系
        3.4.3 承担中国科学院京区报刊年检组织工作
4 历史反思与问题分析
    4.1 体制机制与发展需求问题
    4.2 自身能力与服务需求问题
    4.3 综合实力与竞争需求问题
    4.4 危机应对与改革需求问题
5 未来发展的思考
    5.1 获取法人资格,奠定发展根基
    5.2 坚持依章办会,加强组织建设
    5.3 坚持研究为本,引领期刊发展
    5.4 传播学术成果,培育一流会刊
    5.5 勇于开拓创新,提高服务能力
    5.6 开拓国际交流,扩大国际影响

(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办刊思想探源(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的创办及编辑出版
    1.1 创刊
    1.2 历史沿革
        1.2.1 编辑出版
        1.2.2 版式变化
        1.2.3 栏目变迁
    1.3 编委会和编辑队伍建设
2 办刊宗旨
    2.1《研究》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和政治导向
    2.2《研究》始终坚持开门办刊、以人为本的办刊理念
    2.3《研究》始终依靠广大的科技工作者
    2.4《研究》始终在为促进科技繁荣而努力
    2.5《研究》始终坚持做“双效期刊”
3 办刊特色
    3.1 刊会一体,融合发展
    3.2 匠心独具,培育人才
    3.3 与时俱进,引领前沿
    3.4 专辑专题,亮点频出
    3.5 勇立潮头,改革先锋
4 结语

(3)南戏百年学术史论(1913-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南戏学术史的存在事实与研究的学理依据
    二 南戏学术史的研究现状与治史范式
    三 南戏学术史的叙史范畴
第一编 学术之“势”:南戏在现代学术整体中的进路与呈现
    第一章 传统至现代的滥觞:从“一个失去的环节”到近代研究范式的初建
        第一节 蓄意的空白:古代南戏研究巡礼
        一 双重的枷锁:视为“小道”的戏曲与“重北轻南”的曲学思维
        二 空白的生成:片面、破碎而单一的古代南戏学术史
        第二节 剧变与契机:学术语境的现代转型与南戏研究的近代化转向
        一 调试与顺化:经学的退席与晚近的学术转关
        二 价值的重估:“小说界革命”与民间通史文艺社会价值的凸显
        三 社会到学术: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与民间文艺学理价值的发掘
        四 底色与分化:民俗学背景中生成的近代南戏研究
        第三节 学人与学科:第一代戏曲学人与近代南戏研究范式的初建
        一 大家之师:吴梅的曲体研究与现代南戏学谱的编织
        二 以治经法以治曲:姚华的曲本考订与南戏辑佚之风的肇始
        三 史述与“现代性”:王国维的戏曲史书写与近代南戏研究范式的生成
    第二章 剧学中的意义凸显:内外向的双重探原与研究的专门化
        第一节 双向的体认:戏曲艺术成就的世界认同与学术价值的专学化
        一 “整理国故”运动的发起与通俗文艺研究的深入
        二 海外演出的热潮与传统戏曲的世界性认同
        三 现代戏曲教育研究机构的建立与专业学术期刊的创办
        第二节 内向的搜求:剧目曲文的辑佚与的南戏学科肌理的构建
        一 从青木正儿到郑振铎:姚华之后的践行者
        二 钱南扬、赵景深与冯沅君:南戏辑佚三大家
        三 宗志黄与“休休”:学案中遗落的重要缺页
        第三节 外向的理路:“印度戏剧输入说”的生发与南戏史述模式的完型
        一 默转潜移的学术语境:晚近佛学的复兴到中印比较文艺研究的兴起
        二 文化地缘的阐释依据:“文化移动论”的建构至“印度水路”的描绘
        三 专门化的另一条路径:“输入说”的衍化与现代南戏史述模式的完型
    第三章 “一元”与“多元”:二十世纪下半叶研究的转型与重构
        第一节 政治与文艺:戏剧及其研究发展进程中的二次蜕变
        一 政治主体性的逐渐渗透:从“革命文学”的论争到左联的文艺理论实践
        二 被立定的方向:《讲话》的发表与文艺对政治范畴的体认
        三 转变的酝酿:戏曲创作与批评方式的变革与第二次的研究转向
        第二节 “坚守”与“失落”的临界:《琵琶记》大讨论的因果及学史意义
        一 “讨论”的起因:遗产价值的阐述与戏曲自我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 对学术主体性的坚守:“大讨论”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迎合与疏离
        三 无力抗争的学术失落:从短暂的高峰向政治一元化的滑落
        第三节 对传统的追忆与解构:新时期的学科发展与理念更迭
        一 历史的回溯:传统、系谱与学术共同体
        二 后现代的逻辑:交叉、解构与多元化
第二编 史述之“度”:南戏学术概念及范畴的历史言说
    第四章 “格局”与“视角”:史着中的南戏书写
        第一节 “格局”的映现:文学史中的南戏
        一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确立的过程与最初的标尺
        二 政治修辞与模式固化:“十七年”及之后文学史中的南戏
        第二节 “视野”的表达:戏曲史中的南戏
        一 从青木正儿到周贻白:“文”史与“剧”史的胶着与渐进
        二 专题与视角:通史的分野与多元化的视阈
    第五章 自我范畴的确认:关于南戏史的研究
        第一节 南戏形成之时间:史料解读方式变化而导致的差异与“前移”
        一 “古于北曲”的模糊推定
        二 “徐说”与“祝说”的择取
        三 “酝酿期”的折衷与兼容
        四 “宣和、淳熙之前”的推移与假设
        第二节 南戏源起之地点:“一点”与“多点”的争执
        一 “温州源起说”的渊源及确立
        二 “多点起源说”的提出与争议
        第三节 南戏艺术之源头:众说纷纭的迷雾
        一 宋杂剧说
        二 诸宫调说
        三 傀儡戏说
        四 民间剧曲说
        五 宗教仪式说
        第四节 南戏的发展与流变:一度失去的“中间”
        一 元代南戏研究的误区与纠正
        二 南戏声腔流变研究的停滞与发展
        第五节 南戏历史的下限:界断的难明与合法性的质疑
        一 以元明代季更迭为界限
        二 以创作主体的身份为依据
        三 以昆剧的兴起为标志
        四 “演进期”的界限代替
    第六章 “史述”与“名定”:“史述”中的称谓释读与南戏学科概念的嬗递
        第一节 碎片下的逻辑:古人对南戏名称的记载及其背后的概念认知
        第二节 分蘖式的关联:南戏名称的近代审视与南戏概念的立体化重构
        第三节 整合中的正名:辨证中的概念群集与南戏学科意义的完全形成
第三编 审视之“维”:现代南戏研究的空间与层次
    第七章 研究的“基本面”:作为文献的南戏
        第一节 剧本文献的发现与南戏史研究的深入
        一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流回及其文献价值
        二 南戏地方戏文本的发掘与新的研究视点
        第二节 曲谱、曲选的发掘与南戏辑佚的进展
        一 《九宫正始》、《寒山堂曲谱》的发现与戏文辑佚的阶段性完成
        二 明曲选的整理、刊行与新时期的南戏辑佚
        第三节 文物形态的泛起与研究领域的再延伸
        一 现代文史研究中的文物传统与戏曲文物学的先声
        二 刘念兹等人的田野工作与南戏文物概念的成型
        三 文物视阈下南戏研究领域的延展及分化
    第八章 表演的形态与场域:作为舞台艺术的南戏
        第一节 传统曲学的末梢:以“曲唱”为主体的音乐研究
        一 吴梅的曲律研究与古典曲学“音乐性”的传承
        二 从“曲律”到《曲体研究》:吴梅的学脉与南戏曲体研究的系统化
        第二节 从“场上”到“舞台”:现代剧场理论的介入与“舞台艺术”概念的成型
        一 学人的剧场实践与现代南戏“演剧”研究的萌生
        二 “排场”与“作场”:传统知识体系中南戏演出形制的解读
        三 西方剧场艺术视阈下“舞台艺术”概念的确立及研究的发展
    第九章 “日常”与“非日常”的空间:作为社会结构与行为的南戏
        第一节 向上的路标:上层建筑“机能”的解读与社会结构中的南戏
        第二节 向下的指针:南戏研究向“民间立场”的回归与内化
        一 溯源与回归:“民间性”话语的内置与研究理念的民俗学回摆
        二 田仲一成笔下的祭祀与演剧:南戏与乡村组织及民俗行为的同质化
余论:南戏学术史的形态与研究的“走出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
附录一 :南戏研究发展年谱(1913-2012)
附录二 :百年南戏研究文献索引(1913-2012)
后记

(4)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六、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
        (一) 抵御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渗透
        (二)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中之重
        (一)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
        (二)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石
        (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
        (二) 实施工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一) 实践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二) 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五、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
        (一)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根本所在
        (二) 实施工程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然
第二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一、组织机构
        (一)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
        (二) 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
        (三) 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
        (四) 课题组
    二、运行机制
        (一) 项目建设
        (二) 基地建设
        (三) 团队建设
第三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历史考察
    一、工程的提出和部署
        (一) 实施工程的提出
        (二) 实施工程的全面部署
    二、工程的全面展开
        (一) 工程多项具体工作先后启动
        (二) 深化对工程的认识
        (三) 工程实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工程的全面推进
        (一) 工程实施四年的工作总结和随后五年工作设想
        (二) 工程成果丰硕
        (三) 工程实施八年的工作总结和继续推进
    四、十八大以来工程深入推进
        (一) 深入实施工程的战略部署
        (二) 深入实施工程的重要举措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和研究
        (一) 经典着作编译
        (二) 经典着作基本观点研究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研究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初步设立和逐步完善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简介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点布局
        (四) 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一) 建设概况
        (二)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情况调研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年度报告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端学术平台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论坛
        (二)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
        (三)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
        (四) 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
        (五)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中心
        (六)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刊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和支撑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发展
        (二)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
第六章 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
    一、总体部署
        (一) 工程教材编写总要求
        (二) 成立教材编写课题组
        (三) 工程教材编写规划
    二、工程教材编写成果
        (一) 基础理论教材
        (二) 重点学科教材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四) 其他重点教材
    三、工程教材出版及使用
        (一) 统一规范工程教材编辑出版
        (二) 重点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出版和使用
    四、工程教材编写特点
        (一) 教材编写按照意识形态强弱先后顺序进行
        (二) 工程教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
    一、学术交流
        (一) 举办高层次报告会
        (二) 开展学术研讨会
    二、人才培养
        (一) 开展国情调研
        (二) 进行国外考察
        (三) 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
        (四) “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
        (五)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
        (七) 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
第八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宣传普及
    一、理论读物
        (一) 学习读本
        (二) 编写通俗理论读物
    二、主流媒体平台宣传
        (一) 报刊
        (二) 电视
        (三) 网络
        (四) 微式宣传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
    一、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
        (一) 工程实施取得突出成绩,达到预期效果
        (二) 工程实施十多年的基本经验
    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一) 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二) 工程实施中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结束语 进一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
    一、保持工程的常态化,重点推进工程成果的学习转化运用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大众化
        (二)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
        (三) 加快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发展
        (四) 加强高端人才与教学一线教师深度培养
    二、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一) 扩大宣传范围
        (二) 丰富宣传形式
        (三) 加强理论宣传力度
    三、引领“四大平台”建设,形成工程工作合力
        (一) “四大平台”建设
        (二) 充分发挥工程在思想理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
        (一) 健全学科体系
        (二) 完善教材体系
        (三) 构建人才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12年——2015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教师名单及课题立项表
附录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教师卷)(学生卷)(宣传部门卷)(共同卷)
附录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分析表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5)新时期以来美学会议综论(1980-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写作背景与理论环境
    二、创作意义与理论价值
    三、文献说明与创作思路
第一章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与新时期美学的肇生
    第一节 美学的春天: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
        一、美学重构: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概说
        二、周扬谈话:为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立法
        三、时代热点: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的美学话题
        四、白璧微瑕: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的时代局限
    第二节 百花齐放:省级美学学会成立会及其影响
        一、响应号召:省级美学学会成立会的召开
        二、双向互动:美学学会的制度特色
        三、美学争鸣:省级美学学会讨论会的展开
    第三节 启蒙与意识形态:新时期早期美学会议的思想意义
        一、美学启蒙及其不可能性
        二、美学与意识形态的双重变奏
第二章 美学会议与学科美学建设
    第一节 美学会议对学科美学的早期构想
        一、中国美学史学术讨论会:美学史研究的展开
        二、《美学原理》:新时期美学教材雏形讨论
    第二节 学科美学及其制度推进
        一、古典美学讨论会:现实基础与制度演进
        二、百年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中国现代美学的坐标与走向
        三、文艺学20年:美学学科的反思与畅想
        四、美学新问题:美学、文艺学与文艺美学的历史责任
第三章 美学会议与美学家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美学家身份的确认与建构
        一、朱光潜:美学会议的指路灯
        二、宗白华:从美学教员到美学家
        三、李泽厚:辗转于美学会议之间
    第二节 回归传统:重塑现代美学家
        一、以美学家为中心:美学史的一种写法
        二、梁启超、蔡元培与丰子恺:向现代美学家致敬
        三、美学家讨论会:新美学家的身份确认
第四章 美学会议与美育的制度化
    第一节 “美育”的重构与流播
        一、“美育”重生:第一次全国美学大会中的美育思想
        二、时代精神:美育与意识形态的互文
        三、重视“美育”:美育制度的普及与流播
    第二节 美学会议与美育制度的落实
        一、教育方针之外:1990年代早期美育制度的基本状况
        二、继承与重构:1990年代美育会议的双重诉求
        三、制度建设:美学会议与美育制度的关联性
第五章 美学会议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198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热潮
        一、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美学讨论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讨论的普及
        三、全国马列文艺论着研究会:在文学和美学之间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体系性建设及其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体系建设
        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定位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新世纪的发展
        一、历史定位:讨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状与未来
        二、时代使命: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代中国
        三、中英互动: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与美学新拓展
第六章 美学会议与审美文化建设
    第一节 审美文化在1990年代的兴起
        一、美学的“当代”:1990年代初期的美学会议
        二、在审美文化中复兴:第四届全国美学会议
        三、“审美文化”:美学与政治的互动
    第二节 审美文化的多元建构
        一、自然、园林、生态、旅游:景观美学初探
        二、以“艺术”之名:美学与艺术的互动
        三、民族美学:书写汉民族共同体美学
第七章 美学会议与走向世界的新世纪美学
    第一节 全国美学会议在新世纪的发展
        一、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全球化与中国美学”
        二、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回顾与展望”
    第二节 东方美学与生态美学:现代美学的两种新范式
        一、“东方美学”的兴起与东方美学国际会议
        二、生态美学研讨会与生态美学问题
    第三节 “美学的多样性”: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与中国美学新发展
        一、走向世界: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的美学背景
        二、百家争鸣: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讨论会
        三、影响意义: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对中国美学制度的影响
    第四节 生活美学的兴起:生活与美学的合流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潮的形成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生活美学”的讨论方式
        三、生活美学的多元对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新时期美学会议总体情况列表(1979-2014)
后记

(6)传承与突破: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问题、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问题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分析
    2.2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界定
    2.3 图书馆学学术创新的界定
    2.4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的关系
    2.5 主要理论概述
第三章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现状问卷与访谈调查分析
    3.1 问卷调查
        3.1.1 调查过程
        3.1.2 调查分析
    3.2 专家访谈
        3.2.1 访谈过程
        3.2.2 访谈分析
第四章 图书馆学期刊论文撰写规范文本调查分析
    4.1 调查过程
    4.2 调查分析
第五章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成就、失范表现及原因分析
    5.1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建设的成就
    5.2 图书馆学学术失范表现
    5.3 图书馆学学术失范原因分析
        5.3.1 外部原因
        5.3.2 内部原因
第六章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内容阐释
    6.1 图书馆学基本规范
    6.2 图书馆学研究程序规范
    6.3 图书馆学写作规范
    6.4 图书馆学引文规范
    6.5 图书馆学成果发表规范
    6.6 图书馆学学术批评规范
    6.7 图书馆学学术评价规范
    6.8 图书馆学研究方法规范
第七章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实施对策与建议
    7.1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的保障原则
    7.2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建设的主要途径
        7.2.1 培养学术道德修养
        7.2.2 改革学术管理体制
        7.2.3 借助社会公众力量
    7.3 图书馆学学术创新的主要途径
        7.3.1 塑造合理的创新思维
        7.3.2 提炼科学的创新技法
        7.3.3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7.3.4 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
        7.3.5 把握社会的确切需求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文创新之处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调查问卷
附录二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9)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科学史学史及其研究概况 二、中国科学史学史的研究对象 三、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价值 四、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方法 五、本文的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史概述 第一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机构和团体选介 第三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会议、刊物选介 第四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论着选介 第五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之展望 第二章
    中国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开创及早期研究 第二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低谷、转机与兴起 第三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建制与繁荣 第三章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相关学科 第一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历史学科 第二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传统哲学 第三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科学哲学 第四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科学社会学 第四章
    科学史学与科学创新 第一节
    科学史学的创新意蕴 第二节
    科学史学与科学发现 第三节
    科学史学与科技发明 第五章
    境外科学史学发展概况 第一节
    国外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境外科学史学的组织与会议 第三节
    国外科学史学的文献与刊物 第六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科学史学 第一节
    境外的中国科学史学 第二节
    国外科学史学之借鉴意义 第三节
    中外科学史学交流之途径 第四节
    "全球化"与中国科学史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传承 创新 发展——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汇报(论文提纲范文)

1 积极组织,认真筹备,开好学术研讨会
    1.1 研讨会主题
    1.2 研讨的主要议题
        (1)科技期刊与知识创新体系
        (2)科技期刊的国际化
        (3)科技期刊质量提升
        (4)我国科技期刊网络化
        (5)自然科学学术类期刊的管理和发展
        (6)科技期刊评价体系
        (7)科技期刊与自主创新
    1.3 研讨会运作方法
        (1)拆掉围墙,面向全国,开放办会
        (2)搭建了院出版委领导和院期刊编辑部面对面沟通的平台
        (3)邀请各类高层次专家参加会议,开展多视角、多层面的综合研讨
        (4)营造热烈、平等和自由讨论的学术氛围
2 认真组织和开展专题研究
    2.1 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2 我院科技期刊门户网站建设方案研究
    2.3 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现状调查研究
    2.4 参与研究起草“关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纳入公益性事业管理的建议”
    2.5 上海分会承担的期刊研究课题
3 努力办好《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发挥期刊的导向作用,不断提高知名度
4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工作
5 努力完成出版委办公室交办任务

四、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 中国科技期刊现代发展道路学术研讨会在海口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刊会一体 融合发展——改革开放4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发展历程与规律探索[J]. 田宏,刘晶晶.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10)
  • [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办刊思想探源[J]. 梁永霞,李翠霞,田宏,刘晶晶.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10)
  • [3]南戏百年学术史论(1913-2013)[D]. 浦晗. 苏州大学, 2018(12)
  • [4]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D]. 谭晓玲. 武汉大学, 2017(06)
  • [5]新时期以来美学会议综论(1980-2014)[D]. 符晓. 东北师范大学, 2016(12)
  • [6]传承与突破: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研究[D]. 王浩. 南京大学, 2014(05)
  • [7]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22次学术研讨会在太原举行[J].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秘书处.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05)
  • [8]创新期刊发展方式 促进出版业态转型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21次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J]. 田宏.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06)
  • [9]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D]. 詹志华. 厦门大学, 2009(01)
  • [10]传承 创新 发展——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汇报[J].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9(01)

标签:;  ;  ;  ;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在海口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