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论《科学引文索引》检索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王彦祥[1](2019)在《新世纪中国索引编纂与研究述评(下)——基于2000—2017年索引成果的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承袭上篇之定量分析研究,针对新世纪以来(2000~2017年)中国索引编纂和研究进行具体而翔实的定性分析研究。在结构布局上,从索引理论、索引编纂、索引技术和索引软件、索引历史与文化、索引评价与利用、索引标准与索引国际化等六大索引研究领域进行成果分析和概括。在具体内容铺陈上,索引理论研究涉及索引理论发展创新、索引理论研究与社会服务、张琪玉索引理论研究梳理、索引理论代表性观点总结等内容;索引编纂研究从文献类型角度分别探究年鉴索引、地方志索引、古籍索引、图书索引、期刊索引的研究成果,并就专题和主题索引研究与索引编纂数量相背离、标引技术研究成果偏少亟需加强、索引编纂流程归纳成为研究薄弱点等方面,指出索引编纂研究的特点和不足;索引技术和索引软件研究方面总结出新技术研究成果明显增多,多途径探讨索引编纂新技术新方法,探索利用相关软件进行索引辅助编制,多方面长时间开展中文索引软件开发,中国索引软件研发跟进时代发展等若干成果和特性;索引历史与文化研究包括对第一次索引运动梳理和讨论、对中国索引发端和索引之乡的研讨与争论、对平保兴索引历史与文化研究的回顾、对中国索引学会引领索引事业进行归纳总结;索引评价与利用研究概括出该领域的聚焦点、引文索引研制及其评价应用、国外索引系统推介与科学评价应用等几个方面;索引标准与索引国际化研究则梳理了中国索引标准研究与制订历程、索引国际化讨论与践行、中国索引界努力步入世界索引舞台中心等问题。在最后结论中,通过五大标志性特征阐明中国索引研究已全面走向世界,研究水平和质量稳定提升,索引编纂和研究已形成核心力量,并列举出中国索引编纂和研究的十大标志性成果、十大索引编纂核心作者、十大索引领域核心研究者,以及中国索引研究核心载体和核心出版机构,以供研究者参考借鉴。
张心源,邱均平[2](2016)在《国内外数据库索引编制研究的进展与趋势》文中提出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库的结构、管理对象呈现出多样化、异构化等特点,数据库处理对象的变化使数据检索面临新挑战,索引是实现数据库高效检索的有效工具,数据库索引性能提升对于应对数据库处理对象复杂化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计量学和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外数据库索引编制相关研究总结、归纳,将国内外数据库索引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分析各阶段产生的背景,从理论、技术等角度分析各阶段代表性研究。根据大数据环境特点和数据库索引发展历程,归纳出数据库索引编制研究的趋势是索引编制对象多样化、索引内容深入化、索引技术智能化、索引呈现可视化等。
王薇薇[3](2015)在《“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物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BKCI)研究》文中提出引文索引是利用文献引证关系检索相关文献的索引。在实际的工作中,研究人员通过引文来追溯文献之间的联系,发现某一研究领域或某一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从而可以获得该领域或该学科的研究现状、了解课题的研究和进展情况,同时也掌握了核心作者群的相关情况。这一伟大的发现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献分析和检索途径。上世纪30年代,英国的文献学家布拉德福提出的“离散率”是“引文索引”产生的理论依据。上世纪50年代,被誉为“引文索引”之父的尤金·加菲尔德受到检索工具《谢泼德引文》的启示,开发出利用计算机辅助编制的引文索引。1989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对我国引文索引的研究影响巨大。时至今日,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些各有特色的引文索引数据库,其中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最受关注。从来源文献来看,这些引文索引数据库主要是以期刊为主,真正意义上的以图书为来源文献的引文索引数据库在国内还是空白。但是,学界对图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需求一直都很迫切,尤其是就学术图书而言。图书以及图书各章节引文索引的缺失一直以来被各界学者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缺陷,尤其在需要对人文社科类图书进行文献计量评价的时候,这一缺陷显得更加突出。①国际上也是直到2012年才有美国的汤森路透集团推出了图书引文索引(Book Citation Index),但是它也只是以英文版图书为主的图书引文索引。学术着作是人类精神创造的结晶,它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是,我国的学术数据库的发展相对于国际社会还较为落后,学术评价体系也相对单一。2015年7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开发建设的“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物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BKCI)即将推出,该数据库将使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将从单一的学术期刊拓展至学术图书领域,从而形成涵盖整个学术出版领域的完整的基础数据库和学术评价体系,将为学术评价和出版业评估提供多元化、科学、全面的数据支撑,也为学者的学术研究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有利于促进我国学术图书的出版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杨海军[4](2015)在《SCI数据库检索功能及局限性分析》文中认为分析SCI学术评价功能和检索功能,梳理SCI结构体系及功能,探讨SCI检索功能、检索途径和适用范围,指出SCI检索功能存在的局限性。
任惠栋,郝喜凤[5](2014)在《中文引文检索的分析研究》文中提出分析了中文引文索引状况,实证其检索状态,对比各个中文数据库的优劣,阐释使用的不便与不足,指出引文索引的完善方向。
朱云霞,苏新宁[6](2013)在《面向知识服务的引文索引数据组织研究(Ⅱ)——引文索引数据架构与编码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以知识服务为视角,分析了引文知识服务的类型,阐述了新型引文索引的构建思路,在此基础上对引文索引基础数据层的组织架构、数据库结构以及公共字典库的编码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探讨了引文索引中数据组织对知识服务的支撑作用。
付天松[7](2013)在《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文中认为图书馆学理论和图书馆工作,是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很突出的一个领域。而图书馆学则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学术造诣,还要有勇于实践、善于探索的精神。图书馆学家的思想将会带动着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对于图书馆的学科发展和事业发展,更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推动性。本文依据《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关于图书馆学家年代的划分情况,通过了解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生平,基于中国知网、国家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平台检索出每位图书馆学家的论着及其被引情况,进而梳理出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王知津,王璇,马婧[8](2011)在《索引作为文献计量学分析工具的科学性与局限性》文中提出索引具有两大基本功能:检索与分析。本文从作者索引、关键词索引、引文索引三种不同类型的索引出发,探讨了它们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功能,并分别讨论了这三种索引用作文献计量学分析工具的科学性与局限性。最后得出结论,应充分发挥索引的分析功能,以利于科研工作的进行。
李爱群[9](2009)在《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观察,期刊评价就是通过对反映期刊内在价值的客观指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根据分析的结果对期刊进行排序和评价。相对于对国家和省市的宏观层次评价,对大学和研究所的中观层次评价,期刊评价与对研究人员的评价一样,属于微观层次的评价。但正是在微观层次上,出现的问题也较多。目前,国内期刊评价理论发展较完善,评价对象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期刊上各有侧重,评价实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仍有一些不足或欠缺之处。而美国的科学技术及学术期刊的发展总体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开发的SCI、SSCI、A&HCI及JCR等对来源期刊的选择和评价受到了国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它虽然是美国的评价机构,但来源期刊来自世界各地,没有语种和地域的限制,并且其完善和成熟的评价体系代表了世界最权威的期刊评价水平,其期刊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也已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标杆。因此,在回溯中、美期刊评价历史的基础上,了解中、美期刊评价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国的期刊评价理论与实践发展现状,以取长补短,完善和规范期刊评价工作,促进我国期刊的良性竞争与健康发展。本文除“引言”和第7章“结论与展望”外,论文主体部分共5章,主要包含理论和实证研究两大部分。其中理论部分为第1-4章,实证部分为5-6章。论文第1章回溯了期刊评价的起源、理论基础与演变。核心期刊(Core Joumal)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发达于70年代的美国。布拉德福定律、加菲尔德定律、普赖斯的文献增长规律与文献老化指数,成为核心期刊遴选的三大理论基础。最初的核心期刊是为了揭示文献集中与离散的分布规律,那些刊登本学科较多论文的期刊就是核心期刊,它实际上只是一种基于论文数量统计的评价。引文分析法的出现和引文索引工具的使用,使人们对核心期刊概念的理解发生了根本转变。核心期刊不再是最初揭示文献集中与离散的分布规律,而是通过文献的被使用揭示其学术价值,核心期刊也由对论文数量的评价转变为对文献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评价。论文第2章是美国与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基本概括。详细介绍了美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构成,并对其评价体系进行了述评。我国学术期刊评价经历了中国遴选国外科技期刊、中国遴选国内科技期刊两个阶段,其中详细介绍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6家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单位及其研究成果,并介绍了对我国出版的英文期刊的评价现状。论文第3章是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比较。重点从评价目的与评价功能,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期刊评价中的学科分类,整个评价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法,核心区的划分与核心期刊数量的界定,学术期刊评价社会价值与影响力,学术期刊评价的外部环境,学术期刊评价中两组概念等9个方面进行比较,找出中、美两国在期刊评价中的异同之处,以及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对我国的启示。论文第4章分析了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商业化经营为导向,在地域、语种方面的偏见,收录期刊学科分布不均,在收录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时,存在着意识形态的偏见。我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功利性导向使期刊评价成为科研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工具;过于看重文献计量的定量评价方法;期刊评价指标的数据客观性差,在发展性与国际化方面不足;引文不规范和统一引文数据库的缺乏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综合性期刊(含大学学报)的学科归类不准确;评价的时滞与监‘督机制的缺乏;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评价的本土化问题。论文第5章是新形势下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的构建。在新的学术环境下,学术期刊评价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评价对象的多元化,使仅有的印刷版期刊评价发展为印刷版、电子版、网络版评价并存的格局,而开放存取期刊也将是今后期刊评价的重要对象。5年影响因子、web即年下载率和h指数等新兴的评价指标开始被应用到期刊评价实践,纳入到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中去。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评价方法和手段发生改变,通过采用各种软件技术进行统计和测评,将人们从以往繁重的人工手动检索、统计和计算的评价过程中解放出来。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来看,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可分为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据此也可以假设,在庞大的学术期刊群中也一定也存在着某些层级。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类分级排序,能为学术期刊找准自己的定位,为科研评价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有利于国家对学术期刊的管理。在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上继承了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教育评价体系,确定了期刊分等级评价的原则、评价标准,将学术期刊按照学科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价。论文第6章是我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实证研究。详细说明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具体做法;公布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学科以及本研究所属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专业,共12个分学科的排行榜和所有4种分高校学报类型的排行榜;分析了我国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地区分布、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综合性核心期刊的核心效应、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地区分布等评价结果。本文系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持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赵蓉英,雷将,马瑞敏,邱均平[10](2008)在《我国五大数据库引文功能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选取SCI作为参照,将国内的五大数据库(CSCD,CSTPC,CSSCI,CJFD,VIP)从收录数据、检索途径、检索功能、检索结果以及统计分析与评价等方面对其引文功能进行比较研究,并针对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二、浅论《科学引文索引》检索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科学引文索引》检索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2)国内外数据库索引编制研究的进展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据库索引概述 |
2 数据库索引编制研究文献概况 |
3 数据库索引发展历程与趋势 |
3.1 从书目式索引到语义式索引 |
3.2 从机械式索引到智能式索引 |
3.3 从文字式到可视化 |
3.4 从文献式到多媒体式 |
4 发展趋势与展望 |
(3)“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物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BKC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资料来源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 |
2 我国学术图书评价体系的现状和国内外相关数据库的发展现状 |
2.1 我国学术图书评价体系的现状 |
2.1.1 各类图书评奖 |
2.1.2 图书评论 |
2.1.3 文献计量法 |
2.2 国内外引文数据库的发展现状 |
2.2.1 国外图书引文数据库 |
2.2.2 国内相关类型的数据库 |
3 “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物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BKCI)概况 |
3.1 CSSCI-BKCI创建的必要性 |
3.1.1 CSSCI-BKCI的创建是提高我国学术出版水平的需要 |
3.1.2 CSSCI-BKCI的创建是我国文化输出产业的需要 |
3.1.3 CSSCI-BKCI的创建是我国出版业产业化的需要 |
3.1.4 CSSCI-BKCI的创建是建立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科学性评价体系的需要 |
3.1.5 CSSCI-BKCI的创建是我国发展和提升学术研究的需要 |
3.2 CSSCI-BKCI软件和硬件基础 |
3.2.1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 |
3.2.2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
3.2.3 南京大学出版社 |
3.3 CSSCI-BKCI图书遴选指标体系 |
3.4 CSSCI-BKCI检索系统功能 |
3.4.1 CSSCI-BKCI的检索系统分为图书检索和期刊检索 |
3.4.2 CSSCI-BKCI数据库检索结果 |
4 “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物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BKCI)样本库数据分析 |
4.1 数据说明 |
4.2 马克思主义高被引文献数据分析 |
4.2.1 领袖着作 |
4.2.2 政治资料 |
4.2.3 学术着作 |
4.3 社会学高被引文献数据分析 |
4.3.1 领袖着作 |
4.3.2 学术着作 |
4.4 哲学高被引文献数据分析 |
4.4.1 领袖着作 |
4.4.2 历史文献 |
4.4.3 学术着作 |
4.5 政治学高被引文献数据分析 |
4.5.1 领袖着作 |
4.5.2 政治文献 |
4.5.3. 历史文献 |
4.5.4. 学术着作 |
4.5.5. 工具书 |
4.6 高被引出版社数据分析 |
4.7 高被引文献作者机构数据分析 |
5 对“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物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BKCI)的评价 |
5.1 CSSCI-BKCI顶层设计具有较强的权威性 |
5.2 CSSCI-BKCI为学术图书的学术影响力及学术价值提供了定量依据 |
5.3 CSSCI-BKCI有利于学术出版的发展 |
5.4 CSSCI-BKCI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术检索、分析与评价资源 |
5.5 CSSCI-BKCI建立了新的学术评价体系 |
5.6 CSSCI-BKCI是具有前景的数字化出版平台 |
6 对“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物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BKCI)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
6.1 平台建设方面 |
6.2 推介方面 |
6.3 数据库建设方面 |
6.4 人才建设方面 |
6.5 数据评价方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SCI数据库检索功能及局限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SCI功能分析 |
1.1 学术评价功能 |
1.2 文献检索功能 |
2 SCI结构体系及功能梳理 |
2.1 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 |
2.2 匿名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 |
2.3 专利引文索引 |
2.4 来源索引(Source Index) |
2.5 机构索引(Corporate Index) |
2.6 轮排主题索引(Permuterm Subject Index) |
3 SCI检索功能及适用范围 |
3.1 SCI文献检索功能 |
3.2 SCI检索功能适用范围 |
4 存在的局限性 |
4.1 极易漏查 |
4.2 不易发现新成果 |
4.3 收录范围有制约 |
4.4 评价有失偏颇 |
5 结语 |
(5)中文引文检索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案例分析 |
2.1 作者单位查引 |
2.2 作者查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束语 |
(6)面向知识服务的引文索引数据组织研究(Ⅱ)——引文索引数据架构与编码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背景 |
3 面向知识服务的引文索引构建思考 |
3.1 引文索引的知识服务类型 |
3.2 知识服务引文索引系统模型 |
4 引文索引的基础数据组织 |
4.1 框架构建 |
4.2 库结构及关系描述 |
4.3 公共字典库的代码设计 |
5 结语 |
(7)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2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1.1 沈祖荣的论着 |
2.1.2 胡庆生的论着 |
2.1.3 刘国钧的论着 |
2.1.4 洪有丰的论着 |
2.1.5 戴志骞的论着 |
2.1.6 袁同礼的论着 |
2.1.7 李小缘的论着 |
2.1.8 杜定友的论着 |
2.1.9 杨昭惁的论着 |
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2.1 桂质柏的论着 |
2.2.2 裘开明的论着 |
2.2.3 马宗荣的论着 |
2.2.4 查修的论着 |
2.2.5 皮高品的论着 |
2.2.6 周连宽的论着 |
2.2.7 吕绍虞的论着 |
2.2.8 张遵俭的论着 |
2.2.9 严文郁的论着 |
2.2.10 毛坤的论着 |
2.2.11 汪应文的论着 |
2.2.12 汪长炳的论着 |
2.2.13 钱亚新的论着 |
2.2.14 柳诒徵的论着 |
2.2.15 万国鼎的论着 |
2.2.16 王云五的论着 |
2.2.17 王献唐的论着 |
2.2.18 王重民的论着 |
2.2.19 张秀民的论着 |
2.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3.1 彭斐章的论着 |
2.3.2 佟曾功的论着 |
2.3.3 鲍振西的论着 |
2.3.4 赵世良的论着 |
2.3.5 郑莉莉的论着 |
2.3.6 赵琦的论着 |
2.3.7 孙云畴的论着 |
2.3.8 陈誉的论着 |
2.3.9 周文骏的论着 |
2.3.10 朱天俊的论着 |
2.3.11 张琪玉的论着 |
2.3.12 黄宗忠的论着 |
2.3.13 谢灼华的论着 |
2.3.14 白国应的论着 |
2.3.15 陈光祚的着作 |
2.3.16 倪波的论着 |
2.3.17 金恩晖的论着 |
2.3.18 吴慰慈的论着 |
2.3.19 肖自力的论着 |
2.3.20 谭祥金的论着 |
2.3.21 杜克的论着 |
2.3.22 黄俊贵的论着 |
2.3.23 辛希孟的论着 |
2.3.24 沈迪飞的论着 |
2.3.25 张德芳的论着 |
2.3.26 钟守真的论着 |
2.3.27 侯汉清的论着 |
2.3.28 徐引篪的论着 |
2.3.29 左恭的论着 |
2.3.30 胡耀辉的论着 |
2.3.31 丁志刚的论着 |
2.3.32 杨威理的论着 |
2.3.33 阎立中的论着 |
2.3.34 孟广均的论着 |
2.3.35 黄长着的论着 |
2.3.36 刘湘生的论着 |
本章小结 |
3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1.1 沈祖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2 胡庆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3 刘国钧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4 洪有丰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5 戴志骞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6 袁同礼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7 李小缘的论着被引情况 |
3.1.8 杜定友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9 杨昭惁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10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
3.1.1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
3.1.12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
3.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2.1 桂质柏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2 裘开明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3 马宗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4 查修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5 皮高品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6 周连宽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7 吕绍虞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8 张遵俭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9 严文郁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0 毛坤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1 汪应文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2 汪长炳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3 钱亚新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4 柳诒徵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5 万国鼎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6 王云五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7 王献唐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8 王重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9 张秀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20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
3.2.21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
3.2.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
3.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3.1 彭斐章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 佟曾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 鲍振西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4 赵世良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5 郑莉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6 赵琦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7 孙云畴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8 陈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9 周文骏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0 朱天俊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1 张琪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2 黄宗忠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3 谢灼华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4 白国应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5 陈光祚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6 倪波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7 金恩晖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8 吴慰慈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9 肖自力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0 谭祥金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1 杜克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2 黄俊贵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3 辛希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4 沈迪飞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5 张德芳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6 钟守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7 侯汉清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8 徐引篪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9 左恭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0 胡耀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1 丁志刚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2 杨威理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3 阎立中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4 孟广均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5 黄长着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6 刘湘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7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
3.3.38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
3.3.39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
本章小结 |
4 总结 |
4.1 三代图书馆学家思想的异同点 |
4.2 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后人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选题意义 |
0.2 本文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0.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0.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0.4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0.4.1 研究目标 |
0.4.2 研究方法 |
0.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 期刊评价的起源、理论基础与演变 |
1.1 期刊评价的起源 |
1.2 学术期刊评价的三大理论基础 |
1.2.1 一次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定律 |
1.2.2 引文分布规律——加菲尔德定律 |
1.2.3 普赖斯的文献增长规律与文献老化指数 |
1.3 网络环境下文献计量学的发展——网络计量学 |
1.4 核心期刊概念和本质的演变 |
2 中、美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现状 |
2.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现状 |
2.1.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构成 |
2.1.2 对ISI Web of Knowledge学术资源体系的评价 |
2.2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现状 |
2.2.1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发展阶段 |
2.2.2 对我国出版的英文期刊的评价 |
3 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比较 |
3.1 评价目的与评价功能的比较 |
3.1.1 评价目的的比较 |
3.1.2 评价功能的比较 |
3.2 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的比较 |
3.2.1 评价主体的比较 |
3.2.2 学术期刊评价对象的比较 |
3.3 期刊评价中的学科分类比较 |
3.3.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学科分类标准 |
3.3.2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学科分类标准 |
3.4 评价过程的比较 |
3.4.1 数据来源 |
3.4.2 评价指标体系 |
3.4.3 数据库统计源比较 |
3.5 评价方法的比较 |
3.5.1 定性评价——同行评议制度的比较 |
3.5.2 文献计量评价方法的比较 |
3.6 核心区的划分与核心期刊数量界定方法的比较 |
3.7 社会价值与影响力的比较 |
3.7.1 社会价值的比较 |
3.7.2 社会影响力的比较 |
3.7.3 中、美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比较 |
3.8 影响学术期刊评价的外部环境比较 |
3.8.1 对研究项目的重视程度 |
3.8.2 国家期刊管理体制 |
3.8.3 学术评价制度的比较 |
3.9 学术期刊评价中的两组概念比较 |
3.9.1 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统计源期刊的区别 |
3.9.2 核心版与扩展版的区别 |
3.10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对我国的启示 |
4. 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
4.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商业化导向 |
4.1.2 收录期刊在地域、语种方面的偏见 |
4.1.3 收录期刊学科分布不均 |
4.1.4 收录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时存在着意识形态偏见 |
4.2 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功利性的导向使期刊评价成为科研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工具之一 |
4.2.2 过于看重文献计量的定量评价方法 |
4.2.3 评价指标的数据客观性差,在发展性与国际化方面不足 |
4.2.4 引文不规范和统一引文数据库的缺乏直接影响评价数据的准确性 |
4.2.5 综合性期刊(含大学学报)的学科归类不准确 |
4.2.6 评价的时滞与监督机制的缺乏 |
4.2.7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评价的本土化问题 |
5 新形势下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的建构 |
5.1 全球化背景下的学术期刊评价 |
5.2 "技术变革"环境下的学术期刊评价 |
5.2.1 评价对象的多元化 |
5.2.2 适应网络环境的新的评价指标的出现 |
5.2.3 评价手段的改进 |
5.3 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 |
5.3.1 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可行性 |
5.3.2 我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 |
6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实证研究 |
6.1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具体做法 |
6.1.1 学术期刊源的选择与分析 |
6.1.2 学科划分标准与处理原则 |
6.1.3 学术期刊的评价方法与主要步骤 |
6.1.4 学术期刊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
6.1.5 学术期刊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
6.1.6 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的概念、特点与数量界定 |
6.1.7 评审专家的遴选与定性评价 |
6.1.8 评价结果的确定与分类分级排序的表示方法 |
6.2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排行榜(部分学科) |
6.3 学术期刊评价结果的分析 |
6.3.1 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状况 |
6.3.2 核心期刊的地区分布状况 |
6.3.3 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普遍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
6.3.4 综合性核心期刊的核心效应比较明显 |
6.3.5 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但地区分布不均衡 |
6.4 本次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主要特色 |
6.4.1 将评价对象明确限定为"大陆出版的中文学术期刊" |
6.4.2 将期刊评价的目的确定为评价管理导向与信息服务导向相结合 |
6.4.3 同时遴选"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 |
6.4.4 采用得分排序和划分等级相结合的方法,提供了国内外第一个中国学术期刊的分类分级排行榜 |
6.4.5 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突出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网络影响力 |
6.4.6 自主研发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期刊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学术期刊评价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Ⅰ 分12个学科的学术期刊排行榜 |
Ⅱ 分高校学报4种类型的学术期刊排行榜 |
Ⅲ SCI、SCIE收录中国期刊目录(含港、澳、台期刊)(共94种) |
Ⅳ EI收录中国期刊目录(含港、澳、台期刊)(共244种) |
Ⅴ 中国大陆出版的其他英文学术期刊目录(共113种)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10)我国五大数据库引文功能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文索引数据库概述 |
1.1 引文索引数据库的功能 |
1.2 引文索引数据库的具体应用 |
1.3 引文索引数据库的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国内五大数据库与SCI引文功能的比较研究 |
3.1 国内引文数据库以及具有引文功能的全文数据库概况 |
1) 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 |
2)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
3)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 |
4)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
5) 中国科技期刊引文数据库 (VIP) 。 |
3.2 收录数据比较 |
3.3 检索途径比较 |
3.4 检索功能比较 |
3.5 检索结果比较 |
3.6 统计分析与评价功能比较 |
4 结论与建议 |
四、浅论《科学引文索引》检索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中国索引编纂与研究述评(下)——基于2000—2017年索引成果的定性研究[J]. 王彦祥. 中国索引, 2019(00)
- [2]国内外数据库索引编制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 张心源,邱均平. 图书馆杂志, 2016(03)
- [3]“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物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BKCI)研究[D]. 王薇薇. 南京大学, 2015(01)
- [4]SCI数据库检索功能及局限性分析[J]. 杨海军.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5(05)
- [5]中文引文检索的分析研究[J]. 任惠栋,郝喜凤.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4(01)
- [6]面向知识服务的引文索引数据组织研究(Ⅱ)——引文索引数据架构与编码设计[J]. 朱云霞,苏新宁. 图书与情报, 2013(05)
- [7]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D]. 付天松. 黑龙江大学, 2013(S1)
- [8]索引作为文献计量学分析工具的科学性与局限性[A]. 王知津,王璇,马婧. 2011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集, 2011
- [9]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D]. 李爱群. 武汉大学, 2009(09)
- [10]我国五大数据库引文功能的比较研究[J]. 赵蓉英,雷将,马瑞敏,邱均平.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