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油田完井方式优化

塔河油田完井方式优化

一、塔河油田完井方式的优选(论文文献综述)

吴柳根,杨海波,张建国[1](2020)在《潜山油藏浅层侧钻井二开次完井技术》文中指出Ф177.8mm套管侧钻井钻遇漏失层、高压层、易塌层等复杂地层时,难以按常规方式下入技术套管封隔,采用膨胀套管充当技术套管封堵复杂地层的技术方案受成本、周期和风险等因素限制,难以在东部老油田推广。针对胜利油区潜山油藏浅层侧钻井开发难点,提出膨胀悬挂器配套直连型尾管方式封堵上部地层,通过方案优化、膨胀悬挂器优化、直连型尾管优选和配套工艺完善等,形成一整套浅层侧钻井二开次钻完井技术方案,并在草古1区块潜山油藏侧钻井中推广应用,成功钻达目的层,满足开发要求。现场试验表明,该技术能有效解决浅层小井眼侧钻井二开次钻完井难题,提供了一种更为便利、安全的解决方案,为钻井过程中封堵复杂地层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崔龙兵,刘练,周生福,邹伟,李旭华,王红兵[2](2020)在《顺北油田“三高”油气井试井工艺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顺北油田超深超高温高压含腐蚀介质油气井试井作业一次成功率不到90%。历年试井资料表明,影响试井作业一次成功率的关键因素是压力、温度,流体性质,地层出砂或岩屑,管柱弯曲变形及投捞工艺等。针对上述要素,建立了一套包括优选井口装置、仪器串、压力计,制定井口及管串遇阻技术措施,优化通井工艺,改进投捞工具工艺,设计防落井装置等手段在内的试井作业工艺技术。经对30井次的应用评价,压力恢复试井、产能试井、干扰试井等试井作业一次成功率100%。该技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保障资料的成功录取,为类似井况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赵栩鹤[3](2019)在《注氮气管柱封隔器验封及防腐措施》文中研究指明油井开采后期,常面临地层压力亏空、能量不足等问题,通过向油井注水或注气不仅可补充地层能量,还可靠动能、密度差等因素,提高原油流动性和采收率。塔河油田部分油井采用注氮气替驱工艺,平均提高采收率5%以上,替驱效益明显。但套压异常升高和油管腐蚀现象也常伴随着注气工艺的进行,对现场操作带来了极大困扰。因此需对注氮气管柱的泄露原因和管柱防腐进行研究,提出油管中MCHR型封隔器密封锚定不牢是造成套压异常的可能原因之一。基于油气井杆管柱力学理论,对管柱受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向井深5500 m的3寸半油管中注入30MPa氮气时,管柱产生1.55 m的收缩变形,变形产生的收缩力将作用在封隔器水力锚爪上。使用ABAQUS软件对MCHR型封隔器胶筒进行了坐封和验封模拟。坐封模拟结果表明:施加17.2MPa坐封力后,胶筒压缩良好,并与套管良好接触。验封模拟结果表明:MCHR型封隔器在注氮气时胶筒与套管的接触应力大于胶筒上下压差,封隔器密封良好,可起到密封作用。使用ANSYS Workbench,研究了 MCHR型封隔器水力锚爪在径向锚定力和轴向收缩力同时作用下的受力情况。模拟结果表明:轴向力产生的最大位移为0.0058 mm,数值较小,可认为水力锚爪锚定良好,故管柱在注氮气工况下,锚定良好。进行油套压对比计算时发现,在掺稀防垢单流阀处套压已大于油压,球阀开启氮气泄露,导致套压异常升高、环空腐蚀。对该掺稀防垢单流阀安装位置进行了限制:需安装在距离井口 3764 m以内。并对其结构进行了改进,在单流球阀上方安装可以承受16.5±0.2MPa的破裂盘,可确保首轮注气时套压正常、降低油管和套管腐蚀和方便封隔器验封。对注氮气用管柱和封隔器提出了防腐措施。为降低油管腐蚀,可添加抗氧缓蚀剂;为方便封隔器解封起出油管,推荐使用不带卡瓦的K341长胶筒封隔器,该封隔器增长了胶筒长度,可固定油管位置且提高工作压力;为降低MCHR型型封隔器腐蚀,推荐采用022Cr22Ni5Mo3N双相不锈钢材料制造封隔器的外部材料,不仅满足强度要求且提高了抗腐蚀性。

张平,贾晓斌,白彬珍,宋海[4](2019)在《塔河油田钻井完井技术进步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具有油藏埋藏深、温度高、压力高和普遍含H2S等特点,钻井过程中存在井漏、缩径、井塌、钻井周期长和井控风险大等技术难题,为此开展了钻井完井技术攻关与实践,历经安全成井、优快钻井和高效钻井等3个技术阶段,形成了以井身结构优化和优快钻井技术为核心的深井超深井钻井完井技术,为塔河油田快速上产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促进了中国石化深井超深井钻井完井技术的进步。近年来,随着塔河油田勘探开发转向深层和外围,钻井完井的难度更大,更加需要以深部油气藏效益开发和超深井安全高效钻井为核心开展技术攻关与试验,以满足深部油气藏高效开发的需求,并推动中国石化超深井钻井完井技术持续进步。

徐祯泽[5](2018)在《中等宽度裂缝提高承压能力封堵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裂缝性储层是钻井过程中经常钻遇的地层之一,在该类地层进行钻井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钻井液漏失,损失了大量的钻井液,增加了钻井成本,延长了建井周期。按照漏失通道的尺寸划分,缝宽为1~10mm的裂缝为中等宽度裂缝。当裂缝宽度达到毫米级别后井漏呈现出漏速快、漏失量大、封堵材料在裂缝入口处沉积困难、封堵层结构不稳定等特点,非常不利于封堵工作的开展。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封堵方法是桥接封堵,但由于桥接封堵施工依赖于现场经验,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封堵成功率较低,且中等宽度裂缝封堵层承压能力很弱,封堵层结构稳定性较差。因此,开展针对中等宽度裂缝提高承压能力封堵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论文以材料力学、岩石力学及储层保护等理论为指导,针对裂缝性储层中等宽度裂缝,综合运用室内实验、数据对比、理论分析等多种研究手段,提出了封堵材料优化指标,以优选封堵材料为基础,通过正交试验和改性复配的方式开展了中等宽度裂缝室内封堵实验,分析了不同类型材料组合的封堵机理,明确了不同类型封堵材料在封堵层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封堵材料的选择原则,形成了中等宽度裂缝封堵配方优化策略。描述了裂缝封堵层的多尺度结构。单个封堵材料粒子构成了封堵层的微观尺度,封堵材料粒子因传导外部载荷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抗压强度的力链构成了封堵层的细观尺度,裂缝封堵层则属于宏观尺度。其中裂缝封堵层结构破坏主要有摩擦失稳以及剪切失稳两种模式。封堵材料的力学参数和几何参数是影响裂缝封堵层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设计并开展了中等宽度裂缝室内封堵实验。实验选用封堵材料粒径范围0.8W≤d≤W,W为裂缝断面处宽度,当裂缝处于1~5mm较小宽度范围时,充分发挥刚性粒状材料、片状材料和纤维材料协同作用,可实现有效封堵。针对2mm宽度裂缝的最优堵漏配方为:基浆+5%刚性粒状材料+2%片状材料+1.5%纤维材料。采用该堵漏浆形成的封堵层承压能力达13MPa,累积漏失量90mL;当裂缝处于5~10mm较大宽度范围时,3种材料组合所形成的封堵层承压能力有明显下降,封堵效果减弱,而加入适量弹性材料之后,可以有效提高封堵层的承压能力,改善封堵效果。针对5mm宽度裂缝,三种封堵材料最优组合为:基浆+8%刚性粒状材料+7%片状材料+1.5%纤维材料,可以使封堵层的承压能力达到7MPa,成封时间为15s,累积漏失量为550mL。而采用基浆+8%刚性粒状材料+7%片状材料+1.5%纤维材料+5%超细碳酸钙+2%SQD-98+1%棉籽壳+2%橡胶颗粒形成的封堵层承压能力可达8MPa,成封时间7s,累积漏失量300mL,较三种封堵材料组合封堵层承压能力得到提高,封堵效果得到很大改善。分析了不同材料组合的封堵机理,明确了各种类型封堵材料在封堵层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刚性片状材料主要起到翻转架桥和锲入承压的作用,刚性粒状材料主要起到封堵层承压骨架的作用;纤维材料主要起到捕获粒子以及提高封堵层整体性和致密性的作用;弹性材料主要起到增加封堵层弹性变形率、降低刚性粒子D90降级率,提高封堵层致密性和承压能力的作用。总结凝练了中等宽度裂缝提高承压能力封堵材料的选择原则。以承压能力、累积漏失量和成封时间作为优化指标,通过优选封堵材料的几何和力学参数、优化封堵材料浓度匹配,构建了中等宽度裂缝封堵配方优化路线图,形成了中等宽度裂缝封堵配方优化策略。

宋德军[6](2018)在《塔河油田复杂油气井井筒完整性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塔河油田B区块奥陶系属超深高温高压酸性介质气藏,自投入试采以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井筒完整性问题,系统的开展塔河油田复杂油气井井筒完整性研究,能够为西北油田塔河B区块奥陶系安全高效经济开发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基于国内外井筒完整性技术发展现状及典型失效案例的广泛调研,开展失效模式、失效原因等分析,识别出井筒薄弱部位,为塔河油田复杂油气井井筒完整性研究提供借鉴。根据塔河油田B区块环空带压相关计算模型和现场生产数据,通过油管、井下工具受力分析及安全系数计算,开展了生产期间环空起压监测及管理研究,油管、封隔器及井下安全阀等井下工具在不同工况下的力学分析,分析了环空压力来源、温度和压力对环空油套压的影响和环空异常起压原因,确定替浆、坐封、改造、测试等管柱最低安全系数。基于上述研究成果,针对不同区块制定复杂井井筒完整性评估流程、依据和方法。最后运用本文研究,以鹰山组典型气井为例开展井筒完整性评估,对鹰山组典型气井井屏障组建划分及评价。主要考虑了:油管、尾管、油层套管的受力分析及强度校核、固井水泥环评价和环空带压管理。据本文研究成果对现场施工生产提出建议,以供参考学习。

王金刚[7](2018)在《塔河油田多分支井桥式转换接头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塔河油田经长期开采,原油层含水饱和度较高,地层能量也严重不足,但经勘测证实井间仍富存剩余油。相对于重新钻井开发,将老井侧钻分支井成本较低,通过多分支井采油,同时向原井眼注水增压驱油,可以切实有效的提高产能。由于塔河油田老区油井井径较小,不能容纳双管注采,且双管注采工艺复杂,后期修井难度大,为了将注水、采油两个流道分开,针对7?"套管柱和7"套管柱分别设计了一种井下桥式转换接头工具,以达到单管注采(套管、中心管环空注水,中心管采油)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限元模拟仿真对所设计的桥式转换接头进行强度校核以及流固耦合,修正下接头壁厚0.5mm,验证了桥式转换接头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应用MATLAB数值模拟,研究了注采平衡与桥式转换接头内管外半径之间的关系,并绘制了不同压差下的注采平衡图。桥式转换接头的设计与研究对实现单井单管注采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进一步提高塔河油田采收率奠定了基础。

陈昊[8](2018)在《抗高温可固化弹性共混凝胶暂堵剂研发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井漏是井下施工作业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复杂情况,特别是裂缝发育地层,井漏现象极易发生,往往出现恶性漏失,它不仅严重制约了区块勘探开发进程,同时也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的堵漏剂以刚性堵漏材料为主流,技术创新上并未获重大突破。聚合物凝胶具有液体和固体的双重性质,兼具液体的黏性和固体的硬度,在裂缝暂堵领域得到认可。普通凝胶存在抗温及力学性能较差、成胶强度不足的问题,并不能保证高温裂缝地层暂堵技术需求,但经过无机材料溶液插层复合法处理的共混凝胶,其模量、韧性、拉伸强度等力学性能均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可获得高强度、高韧性,同时具备耐热性能的复合材料。针对高温裂缝发育地层暂堵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溶液插层原理研发抗高温可固化弹性共混凝胶暂堵剂体系,评价了共混凝胶溶液流变性,研究了抗高温可固化弹性共混凝胶热稳定性、作用机理及应用性能,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研发了抗高温可固化弹性共混凝胶暂堵剂体系,抗温160℃,稳定周期大于10天,成胶时间1-10h可控。(2)钠基蒙脱土的加入对抗高温可固化共混凝胶溶液的流变性能影响较大,呈现假塑性流体特征。(3)弹性共混凝胶通过添加钠基蒙脱土可以显着增强共混凝胶的热稳定性。钠基蒙脱土大量的羟基-OH与水分子通过氢键结合,使束缚水含量增加。Si-O键键能大于C-C键、C-O键,进一步提高了共混凝胶抗温性能。(4)钠基蒙脱土的加入增强了弹性共混凝胶的力学及黏弹性能。随着钠基蒙脱土含量的增加,共混凝胶的微观结构变得更加致密,进一步提高了共混凝胶的力学及黏弹性能,在相同应变50%时,应力由7.2kPa增加到90.6kPa。此外,弹性模量大于黏性模量,共混凝胶以弹性为主。(5)随着裂缝宽度的增加,共混凝胶的突破压力逐渐降低。在裂缝宽度为0.031cm时,其承压能力可达12MPa,在微裂缝地层防漏堵漏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6)通过渗透率恢复率测试,裂缝宽度在0.031-0.167cm范围的岩心,渗透率恢复率可达85%以上。本文的研究成果为高温裂缝发育地层的暂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储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张烨[9](2016)在《超深碳酸盐岩储层水平井大规模分段酸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塔河油田深部碳酸盐岩基质致密且品位低,但小尺度天然裂缝和溶洞相对发育,具备“红、蓝、弱、小”地震反射特征,开发过程中需采用酸压增产措施以沟通发育甜点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水平井分段酸压工艺应用逐步增多,但以裸眼井段笼统酸压为主,易造成储层发育段过度改造,而差储层段酸压效果差,无法形成高导流酸蚀裂缝。为了改善酸压总体改造效果,本论文开展了水平井大规模分段酸压技术研究,利用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塔河油田典型区块的地应力场分布,评价了影响酸蚀效果的主要因素并建立了酸蚀裂缝导流能力预测模型,研发了适合目标区块的高温酸液体系,优选了相应的降滤失和暂堵添加剂材料,对酸压工艺进行优化设计并将相关成果成功应用于油田现场。通过本文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所示:(1)通过室内超声波各向异性实验、Kaiser声发射实验和古地磁实验,测定了塔河油田12区和托甫台地区的部分开发井的地应力大小和方向。利用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相应区块的地应力场反演数值模型,获得了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反演的相对误差值小于15%。利用地应力反演模型,研究了溶洞和天然裂缝对地应力场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溶洞周围的地应力场会发生重新分布,断层处的水平最大主应力为垂直方向,断层的交叉、分枝及拐点区域会产生应力集中。(2)通过碳酸盐岩浸泡酸化实验,获取了酸化对碳酸盐岩超声波速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不同酸液类型的酸化效果,测试了酸岩反应速率并获得两种酸液的反应动力学方程,研究发现增加注酸量只能扩展动态酸蚀裂缝宽度,并不能有效提高酸蚀有效作用距离。通过酸蚀岩板导流能力实验,分析了胶凝酸的导流能力,依据经典Nierode-Kruk的试验关系式建立了酸蚀裂缝导流能力预测模型为WKf=3.707Ctexp-0.0424。(3)以丙烯酰胺为聚合主体与含磺酸基的阴离子单体形成固体聚合物粉末,以氧化还原体系作为聚合物的引发剂,研发了可聚合交联酸的新型稠化剂,并对稠化剂和交联剂进行了优化,所形成的交联酸体系在温度150℃、剪切速率170 s-1条件下剪切1小时粘度保持50mPa.s以上,对研制的交联酸的延迟交联性能、耐温抗剪切性等综合性能进行了分析,显示交联酸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能。(4)根据现场压裂的井底压力记录数据获得的施工摩阻与经典的水力学雷诺数摩阻比例系数修正模型,获得了最终施工摩阻计算模型?Pf=3.189×105D-4.8Q1.8L。(5)建立了井筒和近井筒地带的温度场计算模型,分析了酸压对地层温度变化的影响,研究认为压裂液对近井筒周围的降温作用有限,距离压裂施工0.40.5小时后地层温度恢复至正常温度。随着注入时间的增加,井筒内温度逐渐接近地表液体温度,同时施工排量高降温效果也越明显。(6)实验分析了不同降滤失和暂堵材料的降滤失效果,研究认为大颗粒球、小颗粒球和可降解纤维组合的降滤失材料的封堵效果最好,实现大颗粒球能填充大孔道、小颗粒球填充小孔道和纤维桥堵裂缝的降滤失和暂堵效果,酸压裂缝中能增加超过10MPa以上的驱替压差从而实现酸压裂缝的暂堵转向。(7)建立了天然裂缝、溶洞与酸压裂缝扩展耦合模型,研究了酸压裂缝转向规律,认为天然裂缝角度、溶洞大小和水平主应力差是影响酸压裂缝转向的主导因素。建立了井筒-油藏耦合模型,以产量与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原则,确定了水平井的酸压段数为4段,同时对完井方式、完井工艺、管柱组合进行了优化设计。(8)根据数值模拟,对酸压缝长、裂缝导流能力、施工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确定最优裂缝长度为120m,裂缝导流能力需要超过300mDm,单段酸压规模应控制在总液量600m3左右,前置液比例应控制在50-60%左右,压裂液排量6.0m3/min以内。

赵旭[10](2015)在《塔河油田石炭系老井开窗侧钻完井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塔河油田工程地质特性,结合钻井与完井实践,从储集空间类型及其地层条件下的变化,分析了塔河油田石炭系老井开窗侧钻完井中所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塔河油田石炭系老井开窗侧钻井眼的完井方法。提出了先钻好井眼,然后以封固上部泥岩段、下部产层裸眼或下筛管,最后酸压改造的整体完井思路,并进一步分析设计了封固上部泥岩的斜井段固井技术及产层段的酸压改造技术两套工艺,分别实现了裸眼或筛管顶部注水泥固井及小井眼下的酸化压裂地层改造,最后对侧钻过程中的打漏井的完井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设计。本研究成果为塔河油田石炭系老井开窗侧钻水平井完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实现塔河油田深层奥陶系油气藏的进一步开发和提高油田的最终采收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塔河油田完井方式的优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河油田完井方式的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1)潜山油藏浅层侧钻井二开次完井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潜山油藏浅层侧钻井存在的问题
3 技术方案及关键技术
    3.1 技术方案
    3.2 偏心钻头随钻扩眼工艺配套
    3.3 大通径膨胀悬挂器设计
    3.4 直连型尾管优选
    3.5 配套工具及工艺完善
4 现场应用
5 工艺完善
6 结论与建议

(2)顺北油田“三高”油气井试井工艺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试井作业影响因素
    1.1 压力温度
        (1)井口压力高。
        (2)井底压力、温度高。
    1.2 流体性质
        (1)腐蚀。
        (2)胶质沥青质。
        (3)结蜡。
        (4)水合物。
    1.3 地层出砂及岩屑
    1.4 管柱弯曲变形
    1.5 投捞工艺
2 试井工艺技术优化
    2.1 井口防喷装置、压力计优选
        2.1.1 井口防喷装置方面
        2.1.2 压力计方面
    2.2 钢丝、仪器串优选
    2.3 井口、管柱遇阻技术措施
    2.4 压力恢复试井时机优选
    2.5 通井工艺优化
    2.6 投捞工艺优化
        2.6.1 投捞工具改进
        2.6.2 防落井装置设计
3 现场应用
    3.1 优化通井工艺
        3.1.1 第一口井投DPT
        3.1.2 第二口井流压测试
    3.2 投捞工艺
4 结论

(3)注氮气管柱封隔器验封及防腐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二次采油
    1.3 注气替驱工艺
        1.3.1 套压异常
        1.3.2 油管腐蚀
    1.4 套压异常原因分析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套压异常原因分析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1.4.2 套压异常原因分析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1.5 封隔器防腐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注氮气管柱受力分析计算
    2.1 重力效应
    2.2 活塞效应
    2.3 温度效应
    2.4 鼓胀效应
    2.5 螺旋弯曲效应
    2.6 计算结果
    2.7 小结
第三章 封隔器胶筒验封数值模拟
    3.1 MCHR型封隔器介绍及工作原理
    3.2 有限元分析软件一ABAQUS
    3.3 MCHR型封隔器胶筒坐封数值模拟
        3.3.1 胶筒模型建模
        3.3.2 属性设置
        3.3.3 网格划分
        3.3.4 物理模型设置及边界条件
    3.4 胶筒坐封模拟结果分析
    3.5 胶筒验封模拟结果分析
    3.6 胶筒密封状态判别
    3.7 小结
第四章 MCHR型封隔器水力锚锚定模拟
    4.1 MCHR型封隔器水力锚结构与工作原理
    4.2 水力锚锚定模拟
        4.2.1 ANSYS Mechanical软件介绍
        4.2.2 水力锚爪锚定模拟几何建模
        4.2.3 水力锚爪锚定模拟设置
        4.2.4 实际工况和载荷设置
    4.3 模拟结果后处理
    4.4 小结
第五章 掺稀防垢单流阀的影响
    5.1 掺稀防垢单流阀
    5.2 掺稀防垢单流阀对环空带压的影响
    5.3 掺稀单流阀的优化
        5.3.1 优化方案一
        5.3.2 优化方案二
    5.4 可行性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管柱及封隔器防腐措施
    6.1 管柱防腐
    6.2 封隔器防腐
        6.2.1 封隔器型号优选
        6.2.2 封隔器材料防腐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成果与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5)中等宽度裂缝提高承压能力封堵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裂缝性储层特征及分类
        1.2.2 裂缝宽度探测技术
        1.2.3 裂缝性储层漏失控制
        1.2.4 封堵材料
    1.3 存在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思路
    1.5 创新点
第2章 中等宽度裂缝特征及裂缝封堵层稳定性分析
    2.1 中等宽度裂缝特征
        2.1.1 地质特征
        2.1.2 漏失情况
    2.2 裂缝封堵层失稳模式
        2.2.1 裂缝封堵层多尺度结构
        2.2.2 裂缝封堵层失稳模式
    2.3 裂缝封堵层结构稳定性影响因素
        2.3.1 封堵材料力学参数的影响
        2.3.2 封堵材料几何参数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封堵材料性能评价及中等宽度裂缝封堵实验设计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基浆
        3.1.2 刚性粒状材料
        3.1.3 刚性片状材料
        3.1.4 纤维材料
    3.2 封堵材料性能评价
        3.2.1 酸溶性测试
        3.2.2 抗温性测试
        3.2.3 分散性测试
        3.2.4 悬浮性测试
        3.2.5 封堵材料对基浆性能影响测试
    3.3 实验仪器设备
        3.3.1 高温高压全直径岩心裂缝堵漏仪
        3.3.2 MFC-I高温高压多功能水平井损害评价仪
    3.4 封堵实验设计
        3.4.1 2mm宽度裂缝室内封堵实验
        3.4.2 5mm宽度裂缝室内封堵实验
        3.4.3 刚性粒子D90降级率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等宽度裂缝室内封堵实验结果
    4.1 2mm宽度裂缝室内封堵实验结果
        4.1.1 刚性粒状材料与刚性片状材料组合
        4.1.2 刚性粒状材料与纤维材料组合
        4.1.3 刚性片状材料与纤维材料组合
        4.1.4 刚性粒状材料、刚性片状材料与纤维材料组合
    4.2 5mm宽度裂缝室内封堵实验结果
        4.2.1 刚性粒状材料、刚性片状材料与纤维材料组合
        4.2.2 刚性粒状材料、刚性片状材料、纤维材料与弹性材料组合
    4.3 不同类型材料组合刚性粒子D90降级率测量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等宽度裂缝封堵机理分析及配方优化策略
    5.1 封堵材料沉积行为及封堵机理分析
        5.1.1 刚性粒状材料与刚性片状材料组合
        5.1.2 刚性片状材料与纤维材料组合
        5.1.3 刚性粒状材料与纤维材料组合
        5.1.4 刚性粒状材料、刚性片状材料与纤维材料组合
        5.1.5 刚性粒状材料、刚性片状材料、纤维材料与弹性材料组合
    5.2 配方优化策略
        5.2.1 封堵材料选择原则
        5.2.2 裂缝宽度计算
        5.2.3 优化指标及路线
    5.3 现场实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情况

(6)塔河油田复杂油气井井筒完整性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国外井筒完整性技术发展现状
        1.1.2 国内井筒完整性技术发展现状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第2章 井筒失效模式及塔河油田复杂油气井筒完整性分析
    2.1 井筒失效案例分析及失效模式识别
        2.1.1 典型的失效案例
        2.1.2 失效原因及失效模式
    2.2 塔河油田复杂油气井筒完整性分析
第3章 塔河B区块气井安全屏障完整性评价
    3.1 油管柱评价
        3.1.1 生产管柱力学分析理论基础
        3.1.2 生产管柱受力分析
    3.2 油层套管评价
        3.2.1 油层套管评价方法
        3.2.2 B1井油层套管评价
        3.2.3 B2井油层套管评价
    3.3 固井质量评价
        3.3.1 固井质量评价方法
        3.3.2 固井质量评价及风险分析
        3.3.3 固井质量完整性危害识别及评价
第4章 塔河B区块气井环空带压评价及管理
    4.1 环空带压原因分析
        4.1.1 环空压力来源
        4.1.2 温度、压力对环空油套压的影响
        4.1.3 环空异常起压原因分析
    4.2 环空起压判断、治理措施
        4.2.1 判断、治理措施
        4.2.2 环空压力控制
        4.2.3 套压异常井管理方案
        4.2.4 套压(含H_2S)异常井治理措施研究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塔河油田多分支井桥式转换接头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分支井技术
        1.2.1 分支井概述
        1.2.2 分支井的分级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研究现状
    1.3 同井注采技术
        1.3.1 同井注采简介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桥式转换接头的总体方案
    2.1 设计要求
        2.1.1 桥式转换接头的功能要求
        2.1.2 桥式转换接头的设计参数
    2.2 设计方案
        2.2.1 7(5/8)"管柱接头的设计方案
        2.2.2 7"管柱接头的设计方案
    2.3 设计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材料优选与强度校核
    3.1 设计材料优选
        3.1.1 机械零件材料选用原则
        3.1.2 选材性能分析
    3.2 静力学校核
        3.2.1 7(5/8)"套管上接头强度校核
        3.2.2 7(5/8)"套管下接头强度校核
        3.2.3 7(5/8)"套管内管强度校核
        3.2.4 7(5/8)"套管外管强度校核
    3.3 密封设计
        3.3.1 O型圈的密封机理
        3.3.2 O型圈及密封槽的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流体数值模拟
    4.1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4.1.1 质量守恒方程
        4.1.2 动量守恒方程
        4.1.3 能量守恒方程
    4.2 CFD中的三维湍流模型
        4.2.1 湍流流动的特性
        4.2.2 标准k-ε两方程模型
    4.3 内部流体仿真分析
        4.3.1 环空注水仿真分析
        4.3.2 内管采油仿真分析
    4.4 流固耦合仿真分析
        4.4.1 控制方程
        4.4.2 流固耦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注采平衡的研究
    5.1 注采平衡
        5.1.1 注采平衡机理
        5.1.2 注采平衡与压力变化
    5.2 内管径优化设计
        5.2.1 流量方程的推导
        5.2.2 流量曲线的数值模拟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MATLAB数值模拟程序
致谢

(8)抗高温可固化弹性共混凝胶暂堵剂研发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裂缝型地层防漏堵漏技术研究现状
        1.2.1 工区防漏堵漏现状
        1.2.2 国内外防漏堵漏技术调研及适应性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抗高温可固化弹性共混凝胶暂堵剂研发
    2.1 弹性共混凝胶暂堵剂研发思路与评价方法
        2.1.1 研发思路
        2.1.2 成胶性能评价方法
    2.2 实验准备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药品
        2.2.3 化学剂的制备
    2.3 弹性共混凝胶暂堵剂组成研究
        2.3.1 聚合物的优选
        2.3.2 交联剂的优选
        2.3.3 增韧材料的优选
    2.4 弹性共混凝胶暂堵剂体系优化
        2.4.1 成胶性能与聚合物浓度的关系
        2.4.2 成胶性能与交联剂浓度的关系
        2.4.3 成胶性能与增韧材料浓度的关系
        2.4.4 成胶性能与温度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弹性共混凝胶溶液流变性研究
    3.1 实验准备
        3.1.1 实验仪器及实验材料
        3.1.2 化学剂的制备
    3.2 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的关系
    3.3 剪切黏度与剪切速率的关系
    3.4 黏弹模量与振荡应力的关系
    3.5 黏弹模量与振荡频率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弹性共混凝胶暂堵剂热稳性研究
    4.1 实验准备
        4.1.1 实验仪器设备
        4.1.2 测试方法
        4.1.3 暂堵剂的准备
    4.2 静态热稳定性研究
    4.3 动态热稳定性研究
        4.3.1 束缚水含量与增韧材料的浓度的关系
        4.3.2 DSC测试
        4.3.3 TG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弹性共混凝胶作用机理研究
    5.1 凝胶压缩实验
        5.1.1 实验准备
        5.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 黏弹性测试
        5.2.1 实验准备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XRD分析测试
        5.3.1 实验准备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红外光谱分析测试
        5.4.1 实验准备
        5.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SEM分析
        5.5.1 实验准备
        5.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弹性共混凝胶暂堵性能评价
    6.1 实验准备
        6.1.1 实验仪器设备
        6.1.2 岩心准备
        6.1.3 暂堵剂准备
        6.1.4 实验流程
    6.2 承压能力评价
    6.3 降解性能
        6.3.1 实验仪器设备
        6.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 储层保护性能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超深碳酸盐岩储层水平井大规模分段酸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塔河碳酸盐岩储层概况
        1.2.2 地应力场研究现状
        1.2.3 压裂裂缝扩展研究现状
        1.2.4 碳酸盐储层水平井酸压技术进展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3.4 课题创新之处
        1.3.5 技术路线
第2章 塔河典型弱反射区地应力场分布研究
    2.1 地应力室内实验
        2.1.1 波速各向异性实验
        2.1.2 地应力大小测试
        2.1.3 地应力方向测试
    2.2 地应力场反演
        2.2.1 塔河12区地应力场反演
        2.2.2 塔河托甫台区块地应力场反演
        2.2.3 溶洞其对应力场的影响
        2.2.4 断层对应力场的影响
    2.3 小结
第3章 碳酸盐岩酸化测试与导流能力分析
    3.1 碳酸盐岩酸化实验
        3.1.1 碳酸盐岩酸化实验
        3.1.2 碳酸盐岩酸岩反应测试实验
        3.1.3 酸岩化学刻蚀概化模型
        3.1.4 酸蚀有效作用距离求取
    3.2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测试与数值模拟
        3.2.1 实验设计
        3.2.2 导流能力测试实验
        3.2.3 导流能力模拟分析
        3.2.4 裂缝导流能力预测模型
    3.3 小结
第4章 工作液配方及性能研究
    4.1 耐高温酸液体系
        4.1.1 地面交联酸体系的研制
        4.1.2 地面交联酸体系性能评价
    4.2 施工摩阻计算
    4.3 工作液降温效应分析
        4.3.1 井筒内液体温度测定
        4.3.2 近井温度场模拟
    4.4 小结
第5章 酸压降滤失与暂堵转向技术研究
    5.1 未添加暂堵剂时酸处理液滤失分析
    5.2 粉陶暂堵效果分析评价
        5.2.1 降滤效果评价
        5.2.2 用量优化
    5.3 可降解纤维暂堵效果评价
        5.3.1 纤维类型优选
        5.3.2 纤维长度影响
        5.3.3 纤维加量影响
    5.4 可降解颗粒暂堵效果评价
    5.5 暂堵剂复合暂堵效果评价
    5.6 小结
第6章 水平井大规模分段酸压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6.1 碳酸盐岩储层水平段甜点评估
        6.1.1 地应力展布对人工裂缝影响
        6.1.2 储层水平段甜点区优选
    6.2 水平井完井工艺优化
        6.2.1 水平井完井方式
        6.2.2 分段酸压完井工艺优化
        6.2.3 管柱组合优化
    6.3 分段酸压参数优选
        6.3.1 单段施工规模
        6.3.2 施工参数的优化
        6.3.3 降滤失暂堵段塞设计
    6.4 小结
第7章 大规模分段酸压工艺现场应用
    7.1 酸压规模界定
    7.2 现场应用
    7.3 典型井工艺分析
        7.3.1 TH10-P1井实施效果
        7.3.2 TP339H井实施效果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塔河油田石炭系老井开窗侧钻完井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开发背景与工艺难点
    1.1 原直井井身结构情况
    1.2 工程地质概况
    1.3 开发背景
2 完井工程方案设计
    2.1 完井方式选择原则
    2.2 斜井段固井技术方案
        2.2.1 技术原理
        2.2.2 施工工艺
    2.3 酸化压裂技术
        2.3.1 技术原理
    2.3.2施工工艺
    2.4打漏井完井方法
3 结论与建议

四、塔河油田完井方式的优选(论文参考文献)

  • [1]潜山油藏浅层侧钻井二开次完井技术[J]. 吴柳根,杨海波,张建国. 中外能源, 2020(S1)
  • [2]顺北油田“三高”油气井试井工艺技术[J]. 崔龙兵,刘练,周生福,邹伟,李旭华,王红兵. 油气井测试, 2020(03)
  • [3]注氮气管柱封隔器验封及防腐措施[D]. 赵栩鹤.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4]塔河油田钻井完井技术进步与展望[J]. 张平,贾晓斌,白彬珍,宋海. 石油钻探技术, 2019(02)
  • [5]中等宽度裂缝提高承压能力封堵实验研究[D]. 徐祯泽.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6]塔河油田复杂油气井井筒完整性评估方法研究[D]. 宋德军.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2)
  • [7]塔河油田多分支井桥式转换接头的设计与研究[D]. 王金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8]抗高温可固化弹性共混凝胶暂堵剂研发及作用机理研究[D]. 陈昊.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2)
  • [9]超深碳酸盐岩储层水平井大规模分段酸压技术研究[D]. 张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2)
  • [10]塔河油田石炭系老井开窗侧钻完井方案研究[J]. 赵旭.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5(11)

标签:;  ;  

塔河油田完井方式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