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小说目录

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小说目录

一、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古代小说目录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卫波[1](2021)在《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研究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研究愈发受到学界关注和重视,并形成了一些研究热点和问题。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概念研究、文献整理与出版、文化研究、文学研究等方面。笔记小说概念研究在词语溯源、术语形成过程、使用合法性、概念界定等方面得到较大程度厘清;文献整理与出版问题颇为复杂;文化研究成为主流研究思路和路径;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综论、史论及断代本体研究。未来,应进一步推进笔记小说作品整理精细化和精准化,加强其内部研究尤其是本体和文体研究,并积极开展古今融通研究。

王子涵[2](2021)在《论英国汉学家杜德桥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文中认为英国汉学家杜德桥(Glen Dudbridge,1938—2017)是二战后英国汉学转型期的代表人物,曾先后在剑桥、牛津大学任教,并从1994年起担任牛津大学东方学院中国学术研究所所长,为牛津大学的中国学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他还曾同时兼任英国皇家学院院士、欧洲汉学家协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高级研究员等职务,是欧洲现代汉学界的佼佼者。杜德桥致力于汉学研究五十余年,共出版专着11部,发表学术论文23篇,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即立足于其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全部学术成果和相关文献资料,系统整理其研究内容和观点,分析研究方法及特色,以期全面了解其学术价值及贡献。本文共包括绪论、正文、总结三个部分。绪论作为全文的领起,首先对英国汉学各个发展阶段中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情况进行了整体论述,以突出杜德桥及其研究的历史地位;并简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一章主要对杜德桥本人的生平及学术经历进行了梳理,试图厘清其汉学研究的三个主要阶段。第二章从本文研究的核心——“小说”一词出发,尝试对其中西含义进行清楚辨析,并通过具体的观点和例证,说明杜德桥对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认识。第三章主要论述杜德桥对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具体研究,包括借鉴西方莎士比亚学研究方法的“百科全书式”的《李娃传》研究、运用经典叙事学方法分析作品结构的《柳毅传》研究以及对边缘作品《广异记》进行的文献、历史、宗教、文化等多角度关照的研究。第四章则对杜德桥的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研究进行探析,包括其对《西游记》的考据研究以及社会学角度切入的《醒世姻缘传》研究。总结部分将对全文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尝试对杜德桥的古代小说研究特色进行系统评述,发掘其研究的独特价值,思考其对国内学界的借鉴意义。

竺青[3](2021)在《古代小说研究主流范式的呈现——《文学遗产》创刊六十五年揭载小说论文解析》文中指出《文学遗产》创刊65年来共发表古代小说研究论文634篇,其中,阐释性论文334篇,占52.68%;实证性论文300篇,占47.31%。发表小说名着论文277篇(含《聊斋志异》),占全部小说论文的43.69%;白话小说论文162篇,占25.55%;文言小说论文103篇(不含《聊斋志异》),占16.24%;专题论文92篇,占14.51%。70年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是国内古代小说研究的主流范式,《文学遗产》揭载的论文是其具体呈现;以古代小说主流研究范式的呈现为观察视角,以《文学遗产》论文数量和选题分布状况为视点,通过定量分析,或可精细描述古代小说学术史"森林"中一棵特殊"树木"的生长过程和状态。

田语[4](2020)在《薛爱华的汉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薛爱华(Edward Hetzel Schafer)是20世纪下叶欧美古典汉学界的代表性学者。他在唐代物质文化史、中西交通史、古代文学研究等领域均出类拔萃,堪称一代大家。因为薛爱华在域外汉学界的声誉,国内学术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已有一些对薛爱华代表作品的译介与评述作品出现,成果斐然。然而相对于薛爱华其人在上世纪域外汉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相对于其汉学论着作品的丰硕和内容的多样化,目前对其展开的译介和研究工作仍旧是相对不充分的。基于此,本论文立足于文本分析,用学术史的、跨文化的方法,对薛爱华的生平经历以及学术研究展开全方位的考察,并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将梳理与薛爱华汉学研究工作有关的历史性事实,并通过全面收集、整理、研读与分析其汉学研究论着与论文作品,尽可能为学界呈现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本风貌;其次,本文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薛爱华专着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和专题研究工作,以期从学术视阈与研究方法的范式与因革流变的角度深化对薛爱华不同时期汉学研究模式与特色的理解。其三是自觉得以更为宏观的西方古典汉学发展史视角理解薛爱华的汉学研究,并通过对薛爱华的个案研究形式,以局部照见整体,对认识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乃至整个欧美古典汉学研究的历史走向、理论特色、学术视阈等更为重大的问题提供一个参考系和管窥之途。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薛爱华之前古典汉学的发展史做一精要的梳理与概述。古典汉学源起自早期西葡天主教士的中国观察,自十九世纪法国学派兴起而蔚为大观。法兰西学院雷慕沙、儒莲、沙畹、伯希和等人,见证着古典汉学研究从稚嫩走向辉煌的进程。古典汉学以语文学为本,重视翻译与注释研究,其传统得到了夏德、劳费尔等学者的发扬,正是他们将这一传统嫁接到美国学术土壤之上,推动了美国古典汉学研究的成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系的诞生与发展正是植根于这种历史语境之中。经由莱辛、赵元任、卜弼德等学者的教研实践和薪火相传,而终以期古典汉学研究傲视美国西海岸学术界。薛爱华正是伯克利东语系所培养出的杰出学子,但其学术师承却并非如此简单。薛早年对人类文化、文学作品的广泛爱好孕育了其为学的宽广视野以及为文的丰沛才情;语言学天赋与勤苦使他得以掌握数十种东西方语言,为其广泛利用多国文献开展研究提供了条件;本科人类学的专业训练使得薛爱华能够在文本研究基础上融汇博厄斯派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最后,博士师从伯克利卜弼德的学术经历奠定了其汉学研究的语文学底色、视阈与翻译方法上的特点。以前述汉学史及薛爱华学术渊源之梳理与分析为基础,本文从目录学角度审视薛爱华学术研究视阈及其发展。通过收集、整理、研读与分析薛爱华的作品,我们可以勾勒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模式:薛爱华的研究按时代先后可分为前后二期。就前期(上世纪50-60年代)来说,薛主要致力于唐五代物质文化史与中西交通研究。《闽国:10世纪中国的南方王国》《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等作皆为此类;后期(上世纪70-80年代)的作品转向神话民俗、道教、道教文学等领域,《神女:唐代文学中的龙女与雨女》《唐代的茅山》《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等作皆为此类。本文继而对薛爱华前后期代表作《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开展专题研究。《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和编写体例,通过翻译—注释研究法、人类学研究方法以及合理想象的运用,对唐代南越自然与人文物事做了细致而全面的介绍与描写,并以此勾勒出存在于唐代文献中的南越世界的整体风貌。《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的出现标志着薛爱华走上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学研究道路。通过对曹唐诗歌的文本分析,薛爱华深入探讨了曹唐游仙诗的内涵、母题、主题等问题,并利用其诗作为研究材料,开展针对唐人想象中的道教神仙世界的考证和描写。在文本研究基础上,本文转向对理论问题的探讨。薛爱华的汉学研究有着明确的理论与方法论指导,它以语文学为大宗,在当时的欧美中国研究的浮躁语境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与独特性。此外,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石——汉文英译理论与实践颇具特色,其保全源语言语义与语境色彩的翻译范式相对于音译和功能性翻译等方法,具有独特优势和价值。最后,因为薛爱华着作等身,且革新了中西交通史、名物考证研究、道教研究等领域的研究现状,也因为薛爱华在学术社团实践、教学活动、社会活动等方面为中国研究和中国文化传播所作出的贡献,我们认为,从20世纪下半叶域外汉学的整体大局看,薛爱华可称为美国乃至整个欧美中国研究界古典汉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

夏天舒[5](2020)在《论柳存仁的古代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柳存仁在中国古代小说方面的研究成就主要体现在:其一,柳存仁在小说考证上能够做到文本内外的掘隐与世事人情的推求相结合,分疏论辩的清明意识与典雅慎重的文字表达相表里。版本和作者两方面考证皆能由考而论,由辨而析,能于史料中求识见;其二,柳存仁在小说史方面的研究自成一格,在小说史料的整理上能够对前人的材料补订缺失,指证疏误。在小说史论上能够备述小说史上存在的若干问题和近人研究小说史的得失。其三,柳存仁在治学过程中,形成的“尽雅而后能赏俗”的治学路径和“综合之中有分析,分析之后再综合”的治学方法,既体现了他本人的治学特色,也为学界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最后,柳存仁作为海外汉学家,楚材晋用,终能在西方汉学研究的传统中推陈出新,墙外开花,海外称雄,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之一了。以柳存仁这样一位为通俗小说研究作出过巨大贡献、成就卓着的海外汉学家为个案,总结分析其主要学术贡献,展现其个人以及国内国外与之相关的学术发展状况,力求通过学术史的观照,体现其学术价值。换一种眼光看学术,为现代学术寻找真实而鲜活的为学传统。

段梦珂[6](2020)在《缪荃孙《秦淮广纪》研究》文中提出缪荃孙(1844—1919),初字筱珊,号楚芗,后改字炎之,晚年又号艺风老人,是中国晚清民国初着名的藏书家、史学家、出版家、文献学家,尤以文献学上的成就引人瞩目。缪荃孙一生着述颇丰,编撰了大量书目、地方志、金石着作,对文献编撰的历史、理论与方法有较深入的研究,在缪荃孙众多着作中,《秦淮广纪》是缪荃孙基于缪氏独具特色的文献撰写主题即秦淮歌妓文化而辑撰的文献汇编,是汇聚秦淮文化材料内容丰富全面的一部文献汇编。它辑录明代洪武年间至清代宣统年间有关秦淮歌妓文化的史料,内容分三部分,其一“纪盛”,展示明清时期秦淮歌舞文化极度繁荣与衰败之景;其二“纪丽”,又分为八卷,采用纪传体撰写方式,按照时间顺序收录不同时代的秦淮歌妓人物约394个;其三“纪琐”,补录秦淮琐事旧闻史料。缪荃孙在幼年受清代传统考据学的影响,因而博学通达,治学严谨求实,中年至晚年又处于西学东渐时期,吸收了西方治学的科学性和多元开放性的特征,在搜集文献上具有自身特色的文献编撰眼光。他注重保护和收集珍稀历史典籍的治学特征,是其在晚清民国之际成为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学者之一,并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治学思想。《秦淮广记》一书的成书过程和体例内容,体现了其治学过程的艰辛与严谨,在辑录人物传记时旁征博引一百余种典籍中的史料,使人物形象更加全面立体,这些秦淮歌妓人物虽历来受到正统观念的批判,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所折射出的民族气节和自我意识觉醒,以及突破封建束缚的自由主义精神,也应该值得后人关注和尊敬。限于时代原因,缪氏对于每个人物的传记体式编撰仍有遗漏之处,因而对于这一部分的史料进行了整理和补录。《秦淮广纪》是缪氏在晚年在艰难境遇下依然勤于治学、坚韧求实的学术精神的写照,也对于研究明清社会史秦淮歌妓群体文化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赵岩松[7](2020)在《唐代史学和小说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对史学和小说二者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从文学史角度的研究虽然到了很细致的地步,但仍然存有某些偏失,且与史学史的某些研究存有抵牾。本文以唐代史学和小说二者关系为研究对象,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阐述相关理论,说明唐代史学和小说的区分,并不如古代书目中所设立的那样。在四部分类的标准下,我们无法有效地对杂史、小说、甚至是杂家作出准确区分,无法说明唐人史学与小说的本质关系,而且对其演变源流的探讨也往往流于表象或被某种价值取向所蒙蔽。将现代学者周勋初、程毅中等人在这方面的研究,与西方史学家安克斯密特的理论结合起来,才能更进一步解决相关问题。本文的基本方法是,史学与小说的区别唯有在抛弃“真”的标准之后才有可能实现,“记载与应用”理论下的史学记载与文学创作关系才可以探寻,并进而分析杂史、小说、传奇三者存在的本质。在此基础上,第二章以小说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环境为中心,进一步分析史学与小说创作的可能,指出唐代文化的宽容、史学文化的发达是小说发展至关重要的条件。第三章论述小说在唐代的发展对史学的影响,它们表现为:唐代小说的发展是史学记载范围扩大的先声、小说语言笔法及态度与史书撰写的相互交融、小说发展对纪事本末体产生的启发作用,以及在唐代小说兴盛后,学者对史学与小说关系新的认知与实践。

傅荣贤,华建铭[8](2020)在《新中国70年(1949-2019)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古典文献学研究,总体上体现了持续性、全面性、交叉性、实践性等特点,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文献学基础理论的探讨、分支学科的构建与完善、研究方法及与相关学科关系的分析、文献学史与研究史的梳理、各类专题问题的研究等方面。学者们前后继踵的孜孜求索,有力地推动了古典文献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但70年的研究成果也存在领域开拓创新不够、理论研究有待严谨深入、分支学科研究用力不均、"问题意识"亟待加强等不足。

黄毓芸[9](2019)在《魏晋隋唐方志文献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我国旧志约8200种,占现存中国古籍的十分之一以上。但学界现有的研究重新志而轻旧志,重地理、历史研究而轻文献学研究,早期方志的研究则更为薄弱。魏晋隋唐方志是方志发展的早期阶段,从文献学角度研究这一时期的方志,对方志文献学的理论建设,中国方志的起源、发展及演变,方志史和方志学史的建立,第三(6方志的编纂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方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方志仅指地方性的综合志,广义的方志还包括全国性总志及记述某方面特定内容的专志。论文主要研究狭义方志,着重研究了以下问题。第一,界定魏晋隋唐方志具体范围。历代学者对方志名实、方志起源、方志内涵与外延的看法差别很大。一代有一代之方志。魏晋隋唐方志既具备历代方志共性,也有其时代特徵。论文基於文献用例归纳“方志”的语义发展、“方志”的内涵、特点及其核心要素;从代表性方志学着作、方志整理着作、着录方志的目录着作所举方志归纳方志外延。并据此从广、狭两方面提出能够整合前人观点的方志定义,为魏晋隋唐方志文献的目录、版本、校勘、1佚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归纳魏晋隋唐方志总特点。从方志地名沿革、地域分布、体例分类、撰人分布等方面分阶段考察魏晋隋唐方志各自特徵。第三,考察方志着录轨迹的历史演变。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方志在历代目录及其子目中的分布及沿革以求“考镜源流”;考证了官、私、史目录学着作着录魏晋隋唐方志的误录、同书异名、同名异书、卷数异、撰人异等情况。第四,整理魏晋隋唐方志文本和考证魏晋隋唐方志1本。分析总结魏晋隋唐方志1佚成果现状,补充已有1本漏1方志佚文、新1方志佚书,校勘佚志佚文及现存方志文本;从版本学角度对这一时期的现存和1本方志进行考察,梳理已有的方志版本研究成果并做了专题研究。第五,魏晋隋唐方志方言材料的整理与考证。方言材料包括语音(音韵)、文字、词汇、训诂、语法等不同类别,论文主要研究其中的词汇材料,并从文献学角度考证了其中的异文、名物、风俗、地理及历时与共时的演变,旨在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方志中方言资料的整理、1录及数字化工程”的研究提供资料;又是一次从中国古典文献学角度对语言文字学文献进行整理、研究的有益尝试。

袁文春[10](2019)在《小说定义的文化取向与古代小说研究的整体趋势》文中研究说明中西方小说观念的巨大差异性以及中国古代小说①概念形成的历史复杂性,使得古代小说研究界在小说概念的定义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而古代小说研究者对小说概念的不同理解造成了研究的多元化,最终形成了文学价值本位、文学文化价值兼容、文化价值本位的三种研究路线。由于古代小说概念生成的复杂性及其历史变异性,上述三种研究路线其实是从不同层面接近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真实。在当代复兴民族文化的大语境中,关注小说文化价值的研究路线将会获得更大的研究优势,也将成为古代小说研究的整体趋势。

二、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古代小说目录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古代小说目录学(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笔记小说”的概念研究
    (一)“笔记小说”词语溯源
    (二)“笔记小说”术语形成过程
    (三)“笔记小说”术语使用合法性问题
    (四)“笔记小说”概念界定和内涵把握
二、笔记小说的文献整理与出版
    (一)以“笔记小说”为名及其他史料笔记文献丛书的整理出版
    (二)以“古小说”“文言小说”“志怪传奇”等为名的古代文言小说整理出版
三、笔记小说的文化研究
四、笔记小说的文学研究
五、余论:笔记小说研究现状的思考与展望

(2)论英国汉学家杜德桥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英国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概述
    二 选题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 杜德桥其人及其汉学研究概况
    第一节 杜德桥生平及学术经历
    第二节 杜德桥汉学研究的开端、发展及转向
第二章 杜德桥关于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小说”之中外含义辨析
        一 中国古代“小说”概念演变
        二 西方“小说”概念梳理
    第二节 杜德桥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认识
        一 早期中西“小说”概念的碰撞
        二 杜德桥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认识
第三章 杜德桥的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研究
    第一节 《李娃传》研究
        一 版本的遴选
        二 创作背景辨析
        三 《李娃传》的翻译评注
    第二节 《柳毅传》研究
        一 类同性材料的发掘
        二 双重叙事结构的考察
    第三节 《广异记》研究
        一 文献考据与佚文研究
        二 从文学与史学的角度观照《广异记》中的唐代世俗社会
第四章 杜德桥的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研究
    第一节 《西游记》研究
        一 版本问题的深入考索
        二 成书源流考证与人物原型新探
    第二节 《醒世姻缘传》研究
        一 社会学视域下的泰山进香习俗检视
        二 虚构与真实:对文学论据局限性的剖析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3)古代小说研究主流范式的呈现——《文学遗产》创刊六十五年揭载小说论文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聚焦经典
    (一)1954—1963年
    (二)1980—2019年
    (三)小结
二 凝视文本
    (一)白话小说研究
        1.1954—1963年
        2.1980—2019年
        3.小结
    (二)文言小说研究
        1.1954—1963年
        2.1980—2019年
        3.小结
三 拓宽视域
四 结语

(4)薛爱华的汉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西方研究情况概述
        1.1.1 中国学术界的薛爱华研究
        1.1.2 西方汉学界的薛爱华研究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框架
    1.3 关键词的界定与解释
        1.3.1 汉学与中国学
        1.3.2 语文学与古典汉学
        1.3.3 中古中国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古典汉学传统与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学术资源
    2.1 古典汉学的萌芽与发展
    2.2 法国古典汉学(1814-1945)
    2.3 美国古典汉学的起步与劳费尔的开拓
    2.4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与文学系古典汉学研究的发展
    2.5 卜弼德的汉学研究
    2.6 薛爱华的早年生活与学术渊源
        2.6.1 从西雅图到伯克利
        2.6.2 博厄斯派人类学与薛爱华
        2.6.3 卜弼德的影响
第三章 对薛爱华汉学论着的目录学审视
    3.1 薛爱华学术专着概览
    3.2 薛爱华汉学学术论文概览
    3.3 基于目录学的历时性分析
第四章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研究
    4.1 成书背景
    4.2 对《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内容与体制的讨论
        4.2.1 主要内容
        4.2.2 内容与结构上的特点
        4.2.3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研究方法论析
    4.3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征引性注释考析
    4.4 勘误
第五章 《时间海上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研究
    5.1 写作背景与动因
        5.1.1 薛爱华汉学研究的转向和道教研究的深入
        5.1.2 《曹唐的道教诗歌》的创作目的
    5.2 《曹唐的道教诗歌》内容与体制
    5.3 母题研究与曹唐游仙诗的内涵与主题
    5.4 道教仙境考证学
    5.5 订正
第六章 薛爱华汉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论
    6.1 “我是一名语文学者”
    6.2 语文学研究的特点
    6.3 语文学研究之于古典汉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6.4 薛爱华汉文英译理论与方法论
第七章 薛爱华与美国的中国研究
    7.1 薛爱华所处的美国中国研究历史发展阶段
    7.2 书斋内外:薛爱华对美国古典汉学的贡献
    7.3 薛爱华汉学研究的缺憾
        7.3.1 不重视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分析与探讨
        7.3.2 一部分论着作品结构编排不合理
        7.3.3 论文写作的文学色彩所带来的问题
        7.3.4 材料引征上的几个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薛爱华论着目录
附录二 薛爱华生平
附录三 薛爱华获奖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5)论柳存仁的古代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析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柳存仁的古代小说考证
    2.1 小说作者考证
    2.2 小说版本考证
3 柳存仁的古代小说史研究
    3.1 小说史料整理
    3.2 小说史论研究
4 柳存仁古代小说的治学路径与方法
    4.1 治学路径:尽雅而后赏俗
    4.2 治学方法:兼采中西,自成一格
5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缪荃孙《秦淮广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 学术史研究回顾
    (三) 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四)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缪荃孙与《秦淮广纪》
    (一) 缪荃孙家世生平与着述
    (二) 《秦淮广纪》成书背景
二、《秦淮广纪》的成书过程与体例
    (一) 成书过程
    (二) 编撰体例
    (三) 内容举要
三、《秦淮广纪》中的明清秦淮歌妓群体
    (一) 概念界定
    (二) 明清秦淮歌妓群体的产生与来源
    (三) 《秦淮广纪》中的明清秦淮歌妓群体形象
四、《秦淮广纪》的学术价值
    (一) 从缪荃孙学术史研究角度看
    (二) 从中国歌妓史研究角度看
五、《秦淮广纪》一书的史料考证补录
    (一) 《秦淮广纪》中未标出处的史料来源考证
    (二) 《秦淮广纪》缺漏史料补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唐代史学和小说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史学与小说理论上的探索
    第一节 史部书籍与小说的分类
    第二节 求真意识的不同层面及其相关问题
    第三节 文史异辙、记载与应用
    小结
第二章 撰述主体、综合环境与文史之别
    第一节 作者身份的重合与撰述的多样性
    第二节 小说内容的来源与创作的可能
    第三节 在历史文化中的史学与小说的分途
    小结
第三章 小说对史学的影响
    第一节 记载范围的变化:从小说到史书
    第二节 小说记录笔法在史书中的应用
    第三节 纪事本末体在小说中的萌芽
    第四节 小说的命运与唐宋史书对小说的采纳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与致谢

(8)新中国70年(1949-2019)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文献整理与出版
    1.1 新中国成立之后30年的文献整理与出版(1949-1978年)
        1.1.1 成立了古典文献出版机构及出版规划领导机构
        1.1.2 创立了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现代范式及文献学专业
        1.1.3 确定了文献整理出版定位与首个重点规划
        1.1.4 取得了文献整理出版上的非凡成就
    1.2 改革开放40年的文献整理与出版(1979-2019年)
        1.2.1 一个转折性文件与7个规划出台
        1.2.2 文史成果品类完备,重大项目批量出现
        1.2.3 出土文献汇集问世,海外汉籍整理加快
        1.2.4 专科成果精彩纷呈,整理成果总量可观
        1.2.5 文献编目成绩可观,珍稀文献渐次出版
        1.2.6 创新解决“藏”“用”矛盾,数字存储渐成主流
2 古典文献学的理论研究与体系构建
    2.1 古典文献学的命名、定义及其学科边界
    2.2 文献学研究方法探讨
    2.3 文献学史与研究史考察
    2.4 文献学学科理论体系及学科建设研究
        2.4.1 古典文献学理论及学科体系探讨
        2.4.2 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与实践探讨
3 中国古典文献学分支研究
    3.1 目录学研究
        3.1.1 目录学基础理论研究
        3.1.2 目录学研究方法探讨
        3.1.3 目录学史及学术史研究
        3.1.4 目录学专题研究
    3.2 版本学研究
        3.2.1 版本学基础理论研究
        3.2.2 版本实践方面的研究
        3.2.3 版本学史及学术史研究
        3.2.4 版本学专题研究
    3.3 校勘学研究
        3.3.1 校勘学基础理论研究
        3.3.2 校勘法研究
        3.3.3 校勘学史研究
        3.3.4 校勘学专题研究
    3.4 辑佚学研究
        3.4.1 辑佚学基础理论研究
        3.4.2 辑佚史及学术史研究
        3.4.3 辑佚学专题研究
    3.5 辨伪学研究
        3.5.1 基础理论研究
        3.5.2 文献辨伪方法探讨
        3.5.3 辨伪学史及学术史
        3.5.4 专题研究
    3.6 专科文献研究
4 结语

(9)魏晋隋唐方志文献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范围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魏晋隋唐方志概述
    第一节 “方志”界定
    第二节 魏晋隋唐方志概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魏晋隋唐方志着录与考证
    第一节 魏晋隋唐方志的着录、分布与沿革
    第二节 魏晋隋唐方志着录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魏晋隋唐方志辑佚
    第一节 佚书与辑佚
    第二节 魏晋隋唐方志辑佚述略
    第三节 魏晋隋唐方志补辑与考证
    第四节 魏晋隋唐佚志佚文校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魏晋隋唐方志版本专题研究
    第一节 《华阳国志》的版本
    第二节 唐颜真卿《吴兴地记》(《石柱记》)版本
    第三节 唐樊绰《蛮书》的版本
    第四节 唐陆广微《吴地记》的版本
    第五节 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的版本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魏晋隋唐方志校勘专题研究
    第一节 《华阳国志》校勘研究
    第二节 《吴兴地记》(《石柱记》)校勘
    第三节 《桂林风土记》校勘集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魏晋隋唐方志方言材料辑考
    第一节 方言文献及方志方言材料的价值
    第二节 魏晋隋唐方志方言材料的搜集与判定
    第三节 魏晋隋唐方志方言词考证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魏晋隋唐方志整理与研究成果汇总表
附录二:魏晋隋唐方志总目
附录三:魏晋隋唐方志同书异名、同名异书表
附录四:魏晋隋唐方志辑本简表
附录五:魏晋隋唐方志佚文整理总谱
附录六:魏晋隋唐方志方言词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古代小说目录学(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研究回顾与展望[J]. 王卫波.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论英国汉学家杜德桥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D]. 王子涵.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古代小说研究主流范式的呈现——《文学遗产》创刊六十五年揭载小说论文解析[J]. 竺青. 中国文化研究, 2021(01)
  • [4]薛爱华的汉学研究[D]. 田语. 西北大学, 2020(07)
  • [5]论柳存仁的古代小说研究[D]. 夏天舒. 中国矿业大学, 2020(11)
  • [6]缪荃孙《秦淮广纪》研究[D]. 段梦珂.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唐代史学和小说的关系研究[D]. 赵岩松.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8]新中国70年(1949-2019)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综述[J]. 傅荣贤,华建铭. 图书馆杂志, 2020(02)
  • [9]魏晋隋唐方志文献学研究[D]. 黄毓芸.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10]小说定义的文化取向与古代小说研究的整体趋势[J]. 袁文春.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标签:;  ;  ;  ;  ;  

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小说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