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重市场需求导向强化企业质量意识——访江苏群发化工有限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金硕[1](2021)在《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特征与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具备较强的行业优势、专业资源以及学科声誉,为行业与地方的发展提供理论知识和人才保障,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具备坚实的办学基础。《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提出了“扶优扶需扶特扶新”的八字方针,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办学特色与行业特征同这一方针完全契合,此类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充满机遇。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占据行业类高校的主体,且对地方与行业两方的发展都存在重要意义。目前已有研究未能切实的分析“双一流”以及地方“双一流”政策背景对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产生的实际影响,对该类高校的研究不充分。探究其一流学科建设相关特征,并为其构建合理的学科建设路径十分重要。由于部分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已经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队伍,为了对该类高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本研究将具备“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资格的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和普通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两类高校予以分类,探究其学科建设特征与政策特征。分析发现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在学科建设特征方面存在与行业联系紧密、受到地方政府强力支持、进行理性的生态位扩展与分离以及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四方面的优势;同时存在优势学科综合实力不足、缺乏相关支撑学科群以及受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制度演变过程中路径依赖的影响三方面的问题。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在政策特征方面存在建设文本公布时间、文本用词、文本布局、建设内容、改革任务以及建设原则方面的趋同,高水平的行业特色高校与普通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在建设目标、建设内容以及建设原则方面存在差异。建设文本的趋同主要受到权威政策以及评估指标的导向,差异性则基于不同层次高校的理性应对以及建设资源局限。针对两类高校的学科建设特征及差异,高水平的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应强化学科生态的建设、推进学科特色的发展、构筑行业高校特色文化以及推进国际对标的建设路径;普通地方行业特色高校需要推进加深行业联系、强化地方服务、学科群建设、理性扩展生态位的建设路径。本研究将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特征同理论紧密结合,丰富了院校分工理论以及生态位理论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应用,扩充了行业特色高校领域的研究。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地方行业类高校明确目前“双一流”政策背景下的学科建设实际特征,有针对性地克服劣势、发扬长处。推进高水平的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继续抓住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机遇,进一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促进普通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理性应对“双一流”建设政策,依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追求合理的学科建设方向与水平。
张红伟[2](2020)在《河北省博野县招商引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招商引资因其灵活性和收效显着的特点,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及生命线。各级地方政府十分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坚持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工作,通过持续不断地推介本地区的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环境、政策待遇等比较优势,争取投资者到本地区开展包括直接和间接投资在内的各类投资活动,从而获得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资源,最终实现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增加、区域竞争力提高等发展目标。河北省博野县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市场活跃程度偏低,经济影响力不足,社会组织力较弱,内生资金、管理、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比较缺乏。近年来,博野县积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号工程”和新旧动能转换的“生命线”,持续推进招商引资,招大引强选优,着力打造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程度高、发展质量好的产业集群,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应用新公共管理理论、产业集聚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招商引资理论等,采用文献资料查阅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数据分析法等,对河北省博野县招商引资发展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全面深入探讨,并采用SWOT-PEST分析法,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与自然等四个方面,对博野县招商引资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总结,进而确定了博野县招商引资工作最佳战略。同时,本文通过案例对比分析,总结出招商引资先进地区在营造浓厚氛围、制定高端规划、打造强大队伍、建设优良环境等方面共性典型做法。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招商引资“1+2+3”模式,为博野县等欠发达地区政府寻找合适的招商引资对策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对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戎卿文[3](2020)在《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防性保护的概念自1950年代由布兰迪(Cesare Brandi)引介入建筑保护领域,理论与实践发展至今已逾半个世纪,始终在国际建筑遗产保护的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预防性保护理论自2009年左右引介入中国学界,历经十年的发展与实践,目前在政策制定、科研和工程实践层面逐渐成为我国遗产保护领域的热点。然而,国内存在的问题亦比较显着,包括:对预防性保护概念的片面化、碎片化认识,重技术、轻理念,重硬件、轻软件,重单体、轻区域,更有因时髦而冠“预防性”之名者。这些问题使得国家的文化遗产政策和基础科研投入面临着可预见的风险。因此,历史地、科学地、系统地重新认识以欧洲为代表的国际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把握其历史脉络和未来发展方向,藉此建构中国的理论与方法,是建筑遗产保护学界的重要任务。本文第1章首先系统整理和深入阐述了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发展历程,基本廓清了预防性保护的概念,揭示出相关话语体系与国际实践网络的生成过程。第2、3章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研究评述的解读,结合在欧洲相关国家与学术组织的实地调研与观摩,发现并提炼了1950年代以来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2条主要原生路径:1.以科学归纳、区域巡检与整体规划为特征的规划式保护;2.以高频度巡检与反馈行动为特征的预防性维护。本文考证发现,前者主要以意大利学者的理论与实践为代表,反映了意大利城市、建筑遗产思想的整体观;后者则主要以荷兰、比利时等国的理论与实践为代表,深层动因来自荷兰的社区联结运作模式和文化传统。1990年代以来,预防性保护与当代保护理论语境呈现出协同发展的趋势,更显着地呈现出其科学面向和工具理性的特点。在第4章,笔者洞悉到近三十年来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衍变与重构,其背后的趋势在于原生路径的交融与整合,以及对建筑保护运动在现当代发展的回应。本文提出并建构了P-MMI模式(P规划式—M监测、M日常维护、I巡检),对欧洲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研究与实践项目进行评价,有效提炼出其发展路径与趋势;通过该模式观察到,1970年代的两条原生路径自199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交融,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综合性项目模式,包括:“风险地图”模式、“文化区”模式等,对中国形成了启发。面向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新时期,本文第5章回顾指出,预防性保护引介入中国十年以来,并未得到系统性的学习和推广,但由于理念新颖、科技色彩浓厚,且与国内偏重硬件投入的科研运作模式相契合,预防性保护在重点建筑的监测领域有了较大发展。目前中国的预防性保护以对重点建筑的“科学保护”和预防监测见长,但忽视了区域面上的计划性预防,因此虽然在一些局部已具有“预防性”,但在宏观层面仍然是一种“应激性”保护;第5章后半部分进而以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现行机制为基础,吸收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规律与进展,根据P-MMI模式,初步建构了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理论与方法。第6章以北京昌平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对上述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应用研究。结语总结了本文提出并建构的当前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路径:加强整体观,参照P-MMI模式,发展区域规划式预防性体系,保持硬件监测的优势,推动软件建设,强化巡检与日常维护行动,促使目前的“科技——应激——预防”模式向“科技——计划——预防”模式转化。本文成果既响应了国家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也为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
王伟[4](2019)在《R公司上海家居用品展览会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展览业扮演着经济纽带的角色。在早期,它是一个传统的商品交易平台。现已发展成为集商品贸易、技术交流、信息沟通发布、企业形象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转型,展览业经济作为一种低投入、高收益、高产出、无污染、效率极高的经济形式,发展得速度越来越快。中国大陆展览业规模不断扩大,竞争日益激烈,只有采用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才能保证展会在竞争中具有优势而立于不败之地。R公司上海家居用品展览会自2012年举办以来,由于营销策略的不当,直接导致了展会的弱势。本文的研究首先对市场营销方面的理论做了回顾,同时阐述了国内外关于展览方面的研究成果。站在展览会组办方的角度,以营销策略理论和市场定位理论做为理论基础,通过运用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分别对R公司上海家居用品展览会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然后,并且在这些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基于STP理论,重新对展览会的目标市场进行细分、选择和市场定位,结合当前展览行业和R公司上海家居用品展览会的发展现状,对在培育期的R公司上海家居用品展览会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发现了 R公司上海家居用品展览会在市场定位、营销理念、宣传推广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第五章中提出并完善了 R公司上海家居用品展览会需实施的营销策略。最后,从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加强信息化营销管理和改善展后总结管理三方面,提出了为保证营销策略的实施而需采取的措施。
张楠[5](2019)在《天河区车陂街社区网格化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释放基层活力”,是探索基层善治的最新要求。社区是社会基本单元,以及居民生活的重要空间。因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社区规模速增,矛盾和利益冲突在社区涌现,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复杂多元。传统的社区管理结构弊端日显,体质僵化、手段落后、方式粗放、成本居高不下、工作绩效和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创新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了当前我国亟需破解的重大课题。2004年始,网格化治理在北京率先试点,随后逐渐铺开,成为当前基层治理中普遍采用的模式。基于基层治理的现实需求,广州市天河区车陂街创新基层治理,于2013年实施社区网格化治理,创新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方式等方面,获全国2013年至2016年综治先进集体,试图探索一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社会治理路径。本文的分析建立在对车陂街网格化治理试点广氮社区、沙美社区和天坤社区进行深入的实地调研所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分别对社区网格员及居民发放问卷。在阐明论题的基础上,论文的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阐述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明社区网格化治理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对车陂街社区网格化治理进行全面评价,透过实证研究,总结其主要做法,并对车陂街网格化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透过大量数据加以佐证,并探究背后的原因。第四章介绍国内外网格化治理及经验借鉴。第五章针对车陂街的实践提出自己的政策性建议。
毛莉佳[6](2019)在《协同治理视角下基层工会的社会整合机制研究 ——以宁波市北仑区“小三级”工会建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央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背景下,针对基层工会脱离群众的现实问题,中国工会开启了以“强基层”为重点的新一轮改革,旨在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政治高度出发,通过创新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活动方式、工作方法,进而推动工会工作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回顾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文章以协同治理作为理论分析视角,在构建社会整合机制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采用个案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对以北仑区“小三级”工会为代表的创新实践及其成效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个案的拓展研究,提出改进基层工会社会整合能力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北仑区“小三级”工会通过完善基层工会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夯实了工会基层基础,有效扩大基层工会覆盖面,提升了基层工会活力,实现了国家力量向非公企业的渗透,一定程度上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但对照社会整合的目标,其社会整合方式仍然存在利益表达渠道不够畅通、协商沟通呈现表层化、共识凝聚不够有力、社会参与程度不高、评估反馈方式科学性低的运行困境。为此,提升基层工会的社会整合能力,必须立足职工群众利益分化的实际,积极构建以利益表达为核心,以沟通协商为保障,以共识凝聚为基础,以社会参与为依托,以评估反馈为动力的“五位一体”的社会整合机制,进而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有效整合职工群体。
田云云[7](2018)在《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愈发凸显,教育更加注重面向产业、行业和未来。而应用技术型大学作为一种新的大学类型,也更加注重服务社会的职能,履行对国家的使命。面对外部产业技术变革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变化,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高等教育政治论哲学理论为指导,人才培养理念逐渐由学科导向为主向以服务产业导向为主过渡,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强调社会服务功能,使培养的人才更好的履行服务产业,服务未来的职能。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当教育理念发生变革的前提下,为了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哪些变革、影响模式发生变革的因素有哪些以及探析模式变革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旨在通过不断深入的探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努力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应用技术型人才,更好的履行现代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首先,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文献做了综述,内容包括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现状和变革的研究等,确定了本研究的相关核心概念。并以高等教育哲学的基本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为理论基础,准确把握模式变革的内涵、分析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构建模式变革的模型。其次,利用案例研究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四所转型院校作为研究案例,进行“案例内研究”,即对每个案例院校的模式变革进行研究,并得出案例小结。在案例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跨案例分析,得出跨案例研究的阶段性结论,从而得出研究结论。再次,通过应用案例研究和访谈法对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深度挖掘。发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过程中主要面临产业需求指导理念亟需完善,变革主体间统筹协同职责有待落实,变革的内容尚需更多资源支持,变革的途径受到原有体制机制的束缚等方面的困境。最后,针对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所遇到的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尹莺莺[8](2018)在《H银行怀化分行盈利能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商业银行在国家经济增速放慢、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局势下,其盈利能力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地区商业银行相对于其它的国有大银行而言,无论是在资产规模还是经营管理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通过研究地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提升地区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无疑是一个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课题。H银行怀化分行作为一家新兴的商业银行地市分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该行顺应时代的潮流,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做过一些体制改革,然而收效甚微,与同等级的其它地区商业银行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为了保持H银行怀化分行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有效提升H银行怀化分行的盈利能力就成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课题。因此,本文以H银行怀化分行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研究的现状、商业银行盈利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影响因素。然后深入实地,对当前H银行怀化分行的盈利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包括业务状况、现有盈利模式、与同行的横向对比,总结H银行怀化分行存在的主要问题。接下来就是选用合适的评价方法,构建盈利能力指标体系,并进行实例分析,评估怀化分行的盈利能力。最后根据问题分析结果,结合怀化分行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提升怀化分行盈利能力的对策。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主要立足于H银行怀化分行的盈利能力,对其展开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搜集H银行怀化分行相关财务数据,对该分行盈利能力进行分析与评估,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盈利能力提升策略,对提高该银行盈利能力具有较好的实践意义,对提升该银行竞争优势和丰富银行盈利相关理论具有重要作用。
唐玉芳[9](2018)在《A公司农业智能化装置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市场营销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也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A公司是一家农业智能化装置研发、生产、系统开发和集成的专业化企业,在国家大力推进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及信息化战略机遇期,该公司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也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和挑战,其传统的关系型营销模式及策略既不能支撑公司的快速发展,也不符合公司长期战略规划的要求,因此,构建适应行业特点的项目型市场营销模式,制定可行有效的营销策略是A公司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论文结合智能化装置及软件产品的特点,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了农业智能化和农业智能化装置及其分类;阐述总结了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包括4PS、4CS、4RS、4VS和STP理论;分析了A公司农业智能化装置的市场营销现状和影响因素,指出了存在的问题;针对该公司的农业智能化装置,从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和技术等方面分析了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现有竞争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的威胁、供方议价能力和买方议价能力,并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威胁,确定了该公司农业智能化装置的市场营销战略,包括优势机会战略、劣势机会战略、优势威胁战略和劣势威胁战略;在细分市场分析的基础上,为A公司确定了目标市场和定位,并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四个方面制定了营销组合策略,从营销文化建设、营销团队建设、营销控制和营销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目的是为A公司提高营销能力、拓展市场、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指导。
周芳检[10](2018)在《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和城镇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挑动国人神经的城市公共危机事件常常不期而至。特别是当下随着我国城市复杂性、综合性、关联性公共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传统分灾种、分部门应急体制机制导致的“条块分割、信息不畅、协作困难”等弊端日益凸显,“重权力、轻科学”问题亦成为亟待突破的瓶颈,并且也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城市工作会议上开出化解各种’城市病’的良方。“十三五”发展规划着重指出要推进城市精细化、全周期、合作性管理。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2018年国务院组建应急管理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类迎来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市公共危机治理新时代。利用大数据促进数据互联、信息共享、知识关联和智慧应用,推动城市公共安全跨部门协同治理,是新时代党和政府必须肩负的使命。现阶段,人口高度聚集、资源盲目开发、财富分配不均和网络飞速发展,使得城市公共危机呈现新特点;而公共危机的隐蔽性、扩散性、关联性、互动性和破环性增大增强,更是增加了其治理的复杂性。目前,我国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在协同意愿、联动模式、协调机制、应急平台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治理过程中也面临着部门分割、利益梗阻、信任不足、信息孤岛、权威不足等原因导致的协作、联动与沟通困境。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城市公共危机治理的数据来源、数据关联、数据处理和数据挖掘等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城市公共危机治理思维、结构、内容、手段、范式带来了冲击,城市公共危机治理由分散治理向整体治理、由事中应对向事前预防、由权威治理向数据治理、由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由体系构建向能力提升的趋势愈发明显。国内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天津特大爆炸事故、北京特大暴雨灾害、兰州水污染事件典型范例中,风险预防预警、危机监控跟踪、信息传递共享、信息发布批露等方面的启示非常深刻;而国外波士顿爆炸案、东日本大地震、汉堡H4大肠杆菌疫情、迪拜火炬塔火灾事件典型范例中,高效协作、快捷联动、精准溯源、智能处置等方面的经验非常典型;归纳起来,国内外在数据规范、数据联通、数据共享、数据处理和数据应用等方面的得失,为我国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提供了重要借鉴与启示。为此,要以“整体性”“共享性”“智能化”和“关联性”大数据思维为引领,推动城市公共危机方式由碎片割据、单打独斗、低效粗放向统筹整合、共享协同、精准智能转变。同时,为有效应对大数据带来的冲击和最大限度压缩近期应急机构整合可能出现的负面效果,必须从根本的体制、机制、平台、制度和文化建设上着手,大力完善跨部门协同治理体制、系统构建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加快打造跨部门协同治理平台、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治理制度、培育践行跨部门协同治理文化。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分析了城市公共危机呈现现的新特征和治理复杂性,提出了城市公共危机治理由分散治理、权威治理、事中应对、经验决策、体系构建向整体性治理、数据治理、事前预防、数据决策、能力提升转变的趋势,这些新态势的研判从分析典型的个案逐渐上升为寻找治理的规律抽象层面,相关研究存在一定的创新性。第二,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在数据来源、数据关联、数据处理和数据挖掘方面为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带来的机遇,阐述了大数据给城市公共危机治理思维、结构、内容、手段、范式带来的冲击,剖析了大数据蕴含的“整体性”“智能化”“共享性”“关联性”思维创新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体系,拓展了危机治理和协同治理的相关理论,较之以往,这些研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前瞻性。第三,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典型案例的经验启示,从体制完善、机制创新、平台优化、制度保障和文化引领等层面,提出了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具体对策,相关成果比较少见,是一种较新的尝试。
二、注重市场需求导向强化企业质量意识——访江苏群发化工有限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注重市场需求导向强化企业质量意识——访江苏群发化工有限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特征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行业特色高校研究 |
1.4.2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研究 |
1.4.3 一流学科建设研究 |
1.4.4 研究述评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思路 |
1.7 研究方法 |
1.7.1 内容分析法 |
1.7.2 文本分析法 |
1.7.3 案例分析法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介绍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一流学科 |
2.1.2 一流学科建设 |
2.1.3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 |
2.2 相关理论介绍 |
2.2.1 院校分工理论 |
2.2.2 生态位理论 |
3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特征分析 |
3.1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优势分析 |
3.1.1 行业联系紧密 |
3.1.2 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持 |
3.1.3 理性的生态位扩展与分离 |
3.1.4 多元化的人才培养 |
3.2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存在的一流学科建设问题分析 |
3.2.1 优势学科综合实力不足 |
3.2.2 缺乏支撑学科群 |
3.2.3 制度演变过程存在路径依赖 |
4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政策特征及成因分析 |
4.1 一流学科建设政策趋同性特征分析 |
4.1.1 一流学科建设政策趋同性特征概述 |
4.1.2 建设内容趋同 |
4.1.3 改革任务趋同 |
4.1.4 建设原则趋同 |
4.2 一流学科建设政策差异性特征分析 |
4.2.1 建设目标差异 |
4.2.2 建设内容差异 |
4.2.3 建设原则差异 |
4.3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政策特征成因分析 |
4.3.1 政策趋同性成因分析 |
4.3.2 政策差异性成因分析 |
5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路径 |
5.1 高水平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路径 |
5.1.1 强化学科生态建设,营造一流学科建设环境 |
5.1.2 构筑行业高校特色文化,增强一流学科建设软实力 |
5.1.3 推进国际对标,提升一流学科建设国际影响力 |
5.2 普通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路径 |
5.2.1 加深行业联系,稳固一流学科建设基础 |
5.2.2 强化地方服务,加强一流学科建设资源支持 |
5.2.3 推进学科群的发展,强化一流学科建设学术支撑 |
5.2.4 理性扩展生态位,提升一流学科建设竞争力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河北省博野县招商引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述评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欠发达地区 |
2.1.2 政府职能 |
2.1.3 招商引资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产业集聚理论 |
2.2.3 比较优势理论 |
第三章 河北省博野县招商引资发展现状 |
3.1 博野县基本情况 |
3.1.1 人文历史情况 |
3.1.2 区位交通情况 |
3.1.3 生态环境情况 |
3.1.4 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
3.2 博野县招商引资工作现状 |
3.2.1 博野县招商引资概况 |
3.2.2 博野县招商引资组织体系 |
3.2.3 博野县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 |
3.2.4 博野县招商引资主要载体 |
3.2.5 博野县招商引资形式 |
3.2.6 博野县招商引资相关政策 |
第四章 河北省博野县招商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博野县招商引资存在主要问题 |
4.1.1 招商引资环境建设存在短板 |
4.1.2 招商引资产业层次处于“爬坡”阶段 |
4.1.3 招商引资资源要素供给不足 |
4.1.4 招商引资创新手段不够有效 |
4.2 博野县招商引资存在主要问题原因分析 |
4.2.1 思想观念比较陈旧 |
4.2.2 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偏弱 |
4.2.3 政策体系不够系统 |
4.2.4 应对机制不够健全 |
第五章 河北省博野县招商引资SWOT—PEST分析 |
5.1 招商引资优势分析 |
5.2 招商引资劣势分析 |
5.3 招商引资机会分析 |
5.4 招商引资威胁分析 |
5.5 博野县招商引资工作的战略选择 |
5.5.1 优势与机会组合战略分析(SO) |
5.5.2 优势与威胁组合战略分析(ST) |
5.5.3 劣势与机会组合战略分析(WO) |
5.5.4 劣势与威胁组合战略分析(WT) |
第六章 国内先进地区招商引资经验借鉴 |
6.1 河北省威县招商引资模式 |
6.2 安徽省明光市招商引资模式 |
6.3 成都市成华区招商引资模式 |
6.4 对博野县招商引资的启示 |
第七章 河北省博野县进一步发展招商引资“1+2+3”模式 |
7.1 一个核心:更新招商理念 |
7.2 两个保障:强化规划建设和资源要素保障 |
7.2.1 强化规划建设保障 |
7.2.2 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
7.3 三个优化:优化招商方式、优化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 |
7.3.1 优化招商方式 |
7.3.2 优化体制机制 |
7.3.3 优化营商环境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的背景与由来 |
0.2 研究意义 |
0.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0.4 研究方法 |
0.5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1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时空网络生成:概念、话语与定义 |
1.1 两个关键词:“预防性(preventive)”与“规划式(planned)” |
1.2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与可移动文物、考古遗址预防性保护的区别 |
1.3 定义的认识变迁与内涵的进一步界定 |
1.4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时间脉络 |
1.5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国际网络的生长 |
小结: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义、话语以及国际网络的生成 |
2 从整体规划控制出发:欧洲“规划式”预防性保护的原生路径 |
2.1 艺术作品的潜在统一性:布兰迪的艺术与史实评价 |
2.2 突破单一对象的保护思路:从布兰迪到乌勒巴尼 |
2.3 新世纪的可持续综合性设计方法:斯特法诺·戴拉·托雷的“文化区”理念与实践 |
2.4 1964和1975——意大利预防性保护思想与威尼斯宪章、整合式保护的时间耦合 |
小结:“规划式”——整体性思维下的预防性保护 |
3 从行动与反馈出发:欧洲预防性维护方法的原生路径及其多元求解 |
3.1 百年修复实践为根基:荷兰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期检查和维护 |
3.2 预防性维护与风险管理:英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 |
3.3 文物古迹监护组织最成功的追随者:比利时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 |
3.4 德国和丹麦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研究与实践简述 |
3.5 预防性维护路径的适应性推行:“MOWA现象”与不同借鉴者 |
小结: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两条重要的原生路径 |
4 批判性反思:1990 年代以来建筑遗产保护运动的衍变与预防性保护的发展 |
4.1 1990 年代以来建筑遗产保护运动的衍变与重构 |
4.2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念和方法的反思与转变 |
4.3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科学面向与工具理性 |
4.4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P-MMI模式建构与模式整合 |
小结: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衍变与P-MMI模式建构 |
5 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初步建构的尝试 |
5.1 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发展 |
5.2 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实践的回顾:基于P-MMI模式的观察 |
5.3 规划式预防性保护(P)理论与方法的初步建构与总体框架 |
5.4 巡检(I)理论与方法的初步建构 |
5.5 培育日常维护(M)的制度与支撑体系 |
5.6 监测(M)体系的适应性建设策略 |
5.7 中国背景下规划式的预防性保护(PPC)框架延展的思考 |
小结: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P-MMI框架初步建构的思考 |
6 北京昌平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实践应用研究 |
6.1 北京昌平区作为预防性保护实践案例的意义和代表性 |
6.2 北京昌平区规划式的预防性保护框架构思 |
6.3 北京昌平区遗产风险地图绘制与生态敏感性初步评价 |
6.4 由北京昌平区推及一般情形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P-MMI思考 |
小结:基于保护管理规划的预防性保护构思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的主要国际会议 |
附录2 欧盟系列研发框架计划FP1-8 中与建筑预防性保护或其强调的风险防范、监测等内容相关的研究项目 |
附录3 欧盟系列研发框架计划(FP)以外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主要研究项目 |
附录4 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研究与实践大事记 |
附录5 “全球战略”的提出到“5C”目标的确定 |
附录6 荷兰乌特勒支省文物古迹监护组织(MOWA-Utrecht)的检查记录样本(建筑平面标示) |
附录7 比利时MOWAv(安特卫普)和英国Maintain our Heritage使用的检查清单 |
附录8 比利时MOWAv的培训方案 |
附录9 译文:文化遗产的风险地图 |
附录10 建筑遗产预防性与规划式维护典型工作流程 |
图表来源 |
参考文献 |
1 )中文文献 |
2 )德文文献 |
3 )英文文献 |
4 )意大利文文献 |
5 )荷兰文文献 |
6 )西班牙文文献 |
7 )法文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R公司上海家居用品展览会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展览会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营销相关概念 |
2.2.2 营销策略研究方法 |
2.2.3 STP理论 |
3 R公司上海家居用品展览会现状及环境分析 |
3.1 R公司上海家居用品展览会现状 |
3.1.1 R公司概况 |
3.1.2 R公司上海家居用品展览会介绍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展览业发展政策 |
3.2.2 展览业社会经济背景 |
3.2.3 展览业发展趋势 |
4 R公司上海家居用品展览会营销现状与问题 |
4.1 营销现状 |
4.1.1 目标市场现状 |
4.1.2 产品与服务现状 |
4.1.3 面临的威胁现状 |
4.2 营销问题 |
4.2.1 展览会定位模糊 |
4.2.2 营销观念偏差 |
4.2.3 促销宣传方式单一 |
5 R公司上海家居用品展览会营销策略制定 |
5.1 市场定位策略 |
5.1.1 产品和价格方面 |
5.1.2 目标市场与定位 |
5.2 品牌化策略 |
5.2.1 树立全面营销思想 |
5.2.2 重视宣传与推广 |
5.3 渠道促销策略 |
5.3.1 网站促销 |
5.3.2 移动端新媒体促销 |
6 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
6.2 加强信息化管理 |
6.2.1 优化数据库管理 |
6.2.2 APP营销管理 |
6.2.3 微信营销管理 |
6.3 改善展后总结管理 |
6.3.1 第三方评估 |
6.3.2 展后报告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5)天河区车陂街社区网格化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3.4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社区 |
2.1.2 网格 |
2.1.3 治理及社区治理结构 |
2.1.4 社区网格化治理 |
2.2 社区网格化治理的内容 |
2.3 社区网格化治理的理论基础 |
2.3.1 治理理论 |
2.3.2 无缝隙政府理论 |
2.3.3 精细化管理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天河区车陂街社区网格化治理的现状及问题 |
3.1 车陂街社区网格化治理的基本情况 |
3.2 车陂街社区网格化治理的做法 |
3.2.1 组建网格团队,社区治理主体更为多元化 |
3.2.2 较合理划分管理网格,明确管辖范围 |
3.2.3 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信息采集器系统 |
3.2.4 建立社区部件搜集管理规范及流程再造,服务效率和质量提升 |
3.2.5 完善综合保障体系 |
3.3 车陂街社区网格化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1 社区网格化治理主体存在的问题 |
3.3.2 社区网格化治理的权责分工不是很明确 |
3.3.3 社区网格化治理的方式还存在缺陷 |
3.3.4 社区网格化治理保障体系不完善 |
3.4 车陂街社区网格化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行政化属性严重 |
3.4.2 法制化和制度性一定程度的缺失 |
3.4.3 社区自治能力不足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内外社区网格化治理及经验借鉴 |
4.1 国内社区网格化治理及其经验借鉴 |
4.1.1 深圳布吉街道网格化治理 |
4.1.2 上海斜土街道网格化治理 |
4.1.3 国内社区网格化治理的经验借鉴 |
4.2 国外社区网格化治理及其经验借鉴 |
4.2.1 新加坡大巴窑社区网格化治理 |
4.2.2 美国阿纳卡斯蒂亚社区网格化治理 |
4.2.3 国外社区网格化治理的经验借鉴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完善车陂街社区网格化治理的对策建议 |
5.1 社区网格化治理的主体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 |
5.1.1 网格化管理团队需要优化 |
5.1.2 多元主体的参与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 |
5.1.3 治理主体关系需要向协同治理迈进 |
5.2 网格化治理的权责需要进一步明确 |
5.2.1 入格事项清单管理制度需要优化 |
5.2.2 实施“查办分离、闭环管理” |
5.3 车陂街社区网格化治理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 |
5.3.1 完善网格化信息系统,避免技术理性主义误区 |
5.3.2 将“微网格”嵌入社区网格化治理结构 |
5.3.3 完善网格问题查办流程 |
5.3.4 街道采用市场化方式购买优质服务 |
5.3.5 培育和谐、互助和民主的社区文化 |
5.4 社区网格化治理保障机制应进一步健全 |
5.4.1 建立覆盖面广、科学性的绩效考核机制 |
5.4.2 加大财政支持 |
5.4.3 完善规章制度 |
5.4.4 完善培训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协同治理视角下基层工会的社会整合机制研究 ——以宁波市北仑区“小三级”工会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
1.3 研究方法与个案选取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个案选取 |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结构安排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5.2 存在的不足 |
2 理论分析视角和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协同治理理论 |
2.2 概念界定 |
2.2.1 基层工会的定义 |
2.2.2 社会整合的定义 |
2.3 基层工会的社会整合机制 |
2.3.1 利益表达机制 |
2.3.2 协商沟通机制 |
2.3.3 共识凝聚机制 |
2.3.4 社会参与机制 |
2.3.5 评估反馈机制 |
3 基层工会进行社会整合的生成机理分析 |
3.1 国家行为所产生的制度空间 |
3.2 地方政府的内生利益需求 |
3.3 工会自身的建设和改革 |
3.4 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 |
4 个案视角下基层工会的社会整合行动分析 |
4.1 个案社会整合行动的探索与实践 |
4.1.1 不断扩大工会组织 |
4.1.2 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 |
4.1.3 共建共享活动阵地 |
4.1.4 推动职工队伍素质提升 |
4.1.5 创新服务模式 |
4.2 个案社会整合行动的成效 |
4.2.1 增强了工会的整合能力 |
4.2.2 促进了职工的组织整合 |
4.2.3 促进了劳动利益关系整合 |
4.2.4 促进了社会资源整合 |
4.3 基层工会社会整合的运行困境及原因分析 |
4.3.1 利益表达渠道不够畅通 |
4.3.2 协商沟通呈现表层化 |
4.3.3 共识凝聚不够有力 |
4.3.4 社会参与程度不高 |
4.3.5 评估反馈方式科学性低 |
4.4 基层工会社会整合机制失效的社会危害 |
4.4.1 劳动关系失范 |
4.4.2 职工自组织无序 |
4.4.3 社会转型受阻 |
4.4.4 工会本身陷入合法性危机 |
5 完善基层工会社会整合机制的对策 |
5.1 构建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 |
5.1.1 创造均等的利益表达机会 |
5.1.2 构筑多层次的利益表达渠道 |
5.1.3 引导理性化的利益表达方式 |
5.2 构建合理的协商沟通机制 |
5.2.1 健全集体劳动关系法律 |
5.2.2 健全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
5.2.3 完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 |
5.2.4 提高基层工会干部矛盾调解能力 |
5.3 构建有效的共识凝聚机制 |
5.3.1 突出思想政治引领 |
5.3.2 精心设计宣传载体 |
5.3.3 发挥工会的枢纽型作用 |
5.4 构建规范的社会参与机制 |
5.4.1 促进现代职业教育 |
5.4.2 促进技能评价方式的优化 |
5.4.3 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 |
5.4.4 改进劳动和技能竞赛机制 |
5.5 构建科学的评估反馈机制 |
5.5.1 科学设计评估指标体系 |
5.5.2 导入第三方测评机制 |
5.5.3 综合使用多种评估方式 |
5.5.4 合理使用评估反馈的结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应用技术型大学 |
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理论基础 |
一、高等教育哲学的基本理论 |
二、资源依赖理论 |
第二节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必要性分析 |
一、社会和经济整体转型的要求 |
二、国家方针政策的支持 |
三、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要求 |
第三节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模型构建 |
一、理念:从学科导向转为需求导向 |
二、主体:政企校等多元力量参与 |
三、内容:突出产业性、应用性和复合性 |
四、途径:协同培养利益共赢 |
第三章 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研究框架与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过程 |
一、案例选取 |
二、数据收集 |
三、数据分析 |
四、信效度检验 |
第三节 案例分析 |
一、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
二、天津工业大学:能力培养导向 |
三、黄淮学院: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 |
四、常熟理工学院:以行业学院为主 |
五、跨案例分析和总结 |
第四节 研究结论 |
一、理念愈发凸显产业需求 |
二、主体参与程度存在差异 |
三、内容存在共性特征 |
四、途径体现出多元化特征 |
第四章 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困境分析 |
第一节 产业需求指导理念亟需完善 |
一、以学科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理念存在惯性 |
二、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理念待明确 |
第二节 变革主体间统筹协同职责有待落实 |
一、地方政府重视不足,统筹扶持政策亟需加强 |
二、院校内生动力系统不健全,办学自主权有待扩大 |
三、企业参与动力不足,自我认知有待提高 |
第三节 变革的内容尚需更多资源支持 |
一、激发学校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经费短缺 |
二、促进学校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型师资匮乏 |
三、推动学校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资源薄弱 |
第四节 变革的途径受到原有体制机制的束缚 |
一、封闭的管理体制制约产教深度融合 |
二、互不协调的四大机制阻碍了变革途径的优化 |
三、协同育人新途径有待进一步探索 |
第五章 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理念引领:树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 |
第二节 变革主体协同:创设优良统筹发展空间 |
一、政府宏观统筹,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顶层设计 |
二、校企加强合作教育,增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活力 |
第三节 变革内容完善:建立人才培养内容与产业联动机制 |
一、建立联动机制,保证培养内容和产业需求对接 |
二、构建贯穿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打破资源匮乏困局 |
第四节 变革途径创新:搭建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 |
一、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
二、建立区域高校联盟,打破人才培养的孤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研究的访谈提纲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H银行怀化分行盈利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相关理论及影响因素 |
2.1 商业银行概念的界定 |
2.2 盈利能力概念的界定 |
2.3 商业银行盈利相关理论基础 |
2.3.1 成本收益理论 |
2.3.2 需求导向理论 |
2.3.3 市场竞争理论 |
2.4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2.4.1 外部因素 |
2.4.2 内部因素 |
第3章 H银行怀化分行盈利能力现状分析 |
3.1 H银行怀化分行业务状况 |
3.1.1 分行简介 |
3.1.2 分行业务结构及客户群体 |
3.1.3 经营状况 |
3.2 H银行怀化分行现有盈利模式 |
3.3 H银行怀化分行与同类城市商业银行盈利的比较 |
3.4 H银行怀化分行盈利能力问题总结分析 |
3.4.1 收入结构较为单一 |
3.4.2 资本、资产规模总体较小 |
3.4.3 费用控制水平低下 |
第4章 H银行怀化分行盈利能力评价 |
4.1 盈利能力核心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4.2 盈利能力核心评价指标的确定 |
4.3 H银行怀化分行盈利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
4.3.1 资产负债规模分析 |
4.3.2 总资产收益率(ROA)指标 |
4.3.3 资本结构分析 |
4.3.4 盈利性指标分析 |
4.3.5 收入结构分析 |
4.3.6 费用控制水平分析 |
第5章 H银行怀化分行盈利能力提升策略 |
5.1 保证资本充足以提升盈利能力 |
5.2 扩大资本筹集渠道同时降低经营成本 |
5.2.1 发行债务性资本 |
5.2.2 降低经营成本 |
5.3 拓宽收入来源从而扩大非利差收入占比 |
5.3.1 积极发展融资业务及理财业务 |
5.3.2 丰富金融业务类型 |
5.4 加大业务提升力度 |
5.4.1 资产业务提升 |
5.4.2 加大互联网金融投入 |
5.4.3 进行负债融资多元化 |
5.5 强化风险控制进而提高信贷投放的综合效益 |
5.5.1 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
5.5.2 运用有效手段加强贷前审查 |
5.5.3 完善不良贷款核销制度 |
5.6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
5.7 强化客户关系管理 |
5.7.1 突出服务体验留住客户 |
5.7.2 制造维护触点引入客户 |
5.7.3 强化线上维护营销客户 |
5.7.4 做细客户活动黏住客户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A公司农业智能化装置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2 农业智能化市场营销理论综述 |
2.1 农业智能化概述 |
2.1.1 农业智能化 |
2.1.2 农业智能化装置及分类 |
2.2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
2.2.1 4PS理论 |
2.2.2 4CS理论 |
2.2.3 4RS理论 |
2.2.4 4Vs理论 |
2.2.5 STP理论 |
3 A公司农业智能化装置市场营销现状 |
3.1 A公司概况 |
3.2 A公司农业智能化装置市场营销现状 |
3.2.1 市场概况 |
3.2.2 营销部组织架构 |
3.2.3 营销部门管理制度 |
3.2.4 农业智能化装置开发及功能 |
3.3 A公司农业智能化装置市场营销存在问题 |
3.3.1 营销组织缺乏灵活性 |
3.3.2 市场调研与形象宣传滞后 |
3.3.3 营销渠道较为单一 |
3.3.4 营销成本管理盲目粗放 |
3.3.5 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 |
3.3.6 人力资源管理不重视 |
3.3.7 缺乏有效的沟通管理 |
3.3.8 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
4 A公司农业智能化装置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4.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竞争者分析 |
4.2.1 现有竞争者分析 |
4.2.2 潜在进入者分析 |
4.2.3 替代品的威胁分析 |
4.2.4 供方议价能力分析 |
4.2.5 买方议价能力分析 |
4.3 A公司营销环境SWOT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4.3.3 面临的机遇分析 |
4.3.4 面临的威胁分析 |
4.4 A公司农业智能化装置营销选择 |
5 A公司农业智能化装置目标市场选择与定位 |
5.1 目标市场细分与选择 |
5.1.1 目标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2 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
5.2.1 产品策略 |
5.2.2 价格策略 |
5.2.3 渠道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6 A公司农业智能化装置市场营销策略实施保障及效果评价 |
6.1 A公司农业智能化装置市场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6.1.1 树立营销文化 |
6.1.2 加强营销团队建设 |
6.1.3 加强市场营销控制 |
6.1.4 加强营销过程管理 |
6.1.5 加强营销业绩考核 |
6.2 实施方案效果评价 |
6.2.1 软件需求精准化 |
6.2.2 技术服务化 |
6.2.3 开发合作渠道 |
6.2.4 增强行业权威性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选题来源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可能的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大数据时代 |
2.1.2 城市公共危机治理 |
2.1.3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 |
2.2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系统构成 |
2.2.1 组织架构要素 |
2.2.2 流程运行要素 |
2.2.3 资源保障要素 |
2.2.4 激励问责要素 |
2.2.5 政策法规要素 |
2.3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 |
2.3.1 危机管理理论 |
2.3.2 集体行动理论 |
2.3.3 资源依赖理论 |
2.3.4 整体政府理论 |
2.4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现实意义 |
2.4.1 治理城市非常规突发事件的需要 |
2.4.2 破除部门应急管理碎片化的需要 |
2.4.3 化解应急部门间治理冲突的需要 |
第3章 城市公共危机新特征与治理现状分析 |
3.1 城市公共危机新特征 |
3.1.1 人口高度聚集与频繁流动,公共安全风险增加 |
3.1.2 资源盲目开发与生态失衡,各类灾害事件频现 |
3.1.3 财富急剧增长与分配不均,群体事件易发多发 |
3.1.4 网络飞速发展与网民活跃,社会舆情事件激增 |
3.2 城市公共危机治理的复杂性 |
3.2.1 隐蔽性更大,排查监测困难 |
3.2.2 扩散性更多,波及范围更广 |
3.2.3 关联性更高,次生灾害加剧 |
3.2.4 互动性更强,推动事件升级 |
3.2.5 破环性更久,消除时间延长 |
3.3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成效 |
3.3.1 跨部门协同意愿逐渐增强 |
3.3.2 跨部门联动模式不断创新 |
3.3.3 跨部门协调机制持续优化 |
3.3.4 跨部门应急平台初步运行 |
第4章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困境与大数据诉求 |
4.1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主要困境 |
4.1.1 部门分割严重,应急协作受阻 |
4.1.2 部门利益至上,应急协同乏力 |
4.1.3 部门信任不足,彼此沟通有限 |
4.1.4 信息共享不畅,部门应急迟缓 |
4.1.5 协调权威不足,部门联动困难 |
4.2 大数据为城市公共危机协同治理带来的机遇 |
4.2.1 大数据使得应急数据来源多样化 |
4.2.2 大数据实现应急数据处理高效化 |
4.2.3 大数据促进城市风险预测科学化 |
4.2.4 大数据推动城市应急管理精准化 |
4.3 大数据给城市公共危机协同治理带来的冲击 |
4.3.1 大数据对治理思维的冲击 |
4.3.2 大数据对治理结构的冲击 |
4.3.3 大数据对治理内容的冲击 |
4.3.4 大数据对治理手段的冲击 |
4.3.5 大数据对治理范式的冲击 |
4.4 城市公共危机治理呈现的新趋势 |
4.4.1 由分散治理向整体治理转变 |
4.4.2 由事中应对向事前预防转变 |
4.4.3 由权威治理向数据治理转变 |
4.4.4 由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变 |
4.4.5 由体系构建向能力提升转变 |
第5章 国内外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典型案例与启示 |
5.1 国内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典型案例 |
5.1.1 “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撞击-反应式应急模式 |
5.1.2 “8·12”天津特大爆炸事故:割据式应急管理体系 |
5.1.3 “7·21”北京特大暴雨灾害:碎片化信息沟通网络 |
5.1.4 “4·10”兰州水污染事件:命令-控制式处置模式 |
5.2 国外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典型案例 |
5.2.1 “4·15”波士顿爆炸案:众包协作的侦破方式 |
5.2.2 “3·11”东日本大地震:高度关联的通信系统 |
5.2.3 2011年汉堡H4大肠杆菌疫情:全程溯源的管理机制 |
5.2.4 “2·21”迪拜火炬塔火灾事件:智能联动的防控体系 |
5.3 国内外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典型案例的启示 |
5.3.1 把牢数据规范切入点,加强部门信息大联动 |
5.3.2 突出数据联通支撑点,构建城市应急大平台 |
5.3.3 找准数据共享着力点,做好部门统筹大文章 |
5.3.4 扭住数据处理关节点,推动部门应急大合作 |
5.3.5 抓实数据应用落着点,强化社会参与大协作 |
第6章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大数据思维 |
6.1 “整体性”思维 |
6.1.1 切实增进科学的价值认同 |
6.1.2 致力强化共同的目标愿景 |
6.1.3 注重增强权威的应急统筹 |
6.1.4 推动形成一致的利益取向 |
6.1.5 积极构建伙伴型协作关系 |
6.2 “共享性”思维 |
6.2.1 多元采集应急数据 |
6.2.2 充分共享应急信息 |
6.2.3 全面共享应急资源 |
6.2.4 适度开放应急数据 |
6.2.5 协同引导社会舆情 |
6.3 “智能化”思维 |
6.3.1 自动摸排城市风险 |
6.3.2 实时监测城市隐患 |
6.3.3 精准推送预警信息 |
6.3.4 高效开展智能决策 |
6.3.5 系统优化灾损评估 |
6.4 “关联性”思维 |
6.4.1 加强城市公共危机知识管理 |
6.4.2 强化城市公共危机事前预测 |
6.4.3 着力城市应急数据关联应用 |
6.4.4 加快重要产品溯源体系建设 |
第7章 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 |
7.1 大力完善跨部门协同治理体制 |
7.1.1 统筹布局城市应急大数据计划 |
7.1.2 整体优化城市应急部门的职能 |
7.1.3 科学设计跨部门应急组织体系 |
7.1.4 健全应急协同的考核问责体系 |
7.2 系统构建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 |
7.2.1 构建联防联控的预防准备机制 |
7.2.2 构建互联互通的监测预警机制 |
7.2.3 构建联动联治的决策处置机制 |
7.2.4 构建共通共融的恢复重建机制 |
7.3 加快打造跨部门协同治理平台 |
7.3.1 加快完善城市应急信息资源体系 |
7.3.2 加快统一应急信息平台数据标准 |
7.3.3 加快构建跨部门大数据应急平台 |
7.3.4 深入开展大数据技术研究与应用 |
7.3.5 加快多层次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 |
7.4 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治理制度 |
7.4.1 深入推动跨部门协同应急立法 |
7.4.2 建立健全匹配大数据应急法规 |
7.4.3 大力完善数据与信息安全法律 |
7.4.4 加强应急数据资源的产权保护 |
7.5 培育践行跨部门协同治理文化 |
7.5.1 大力普及以安全为宗旨的灾害文化 |
7.5.2 大力倡导以精准为内核的数据文化 |
7.5.3 大力弘扬以互惠为基础的信任文化 |
7.5.4 大力培育以协同为导向的团队文化 |
第8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注重市场需求导向强化企业质量意识——访江苏群发化工有限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特征与路径研究[D]. 金硕.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2]河北省博野县招商引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张红伟. 河北大学, 2020(08)
- [3]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D]. 戎卿文. 东南大学, 2020
- [4]R公司上海家居用品展览会营销策略研究[D]. 王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天河区车陂街社区网格化治理研究[D]. 张楠.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协同治理视角下基层工会的社会整合机制研究 ——以宁波市北仑区“小三级”工会建设为例[D]. 毛莉佳.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7)
- [7]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研究[D]. 田云云. 天津大学, 2018(06)
- [8]H银行怀化分行盈利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 尹莺莺. 南华大学, 2018(01)
- [9]A公司农业智能化装置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唐玉芳. 西安科技大学, 2018(10)
- [10]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研究[D]. 周芳检. 湘潭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