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骨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的CT诊断

上颌骨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的CT诊断

一、上颌骨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李想[1](2021)在《颌骨囊性病变密度测量分析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 的]根据CBCT中颌骨低密度影像,应用MIMICS软件测量不同颌骨疾病的密度值,建立相关疾病密度数据库,并与术后病理组织检验结果相对比。探讨MIMICS软件在颌骨囊性病变术前密度测量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上颌囊性骨病变的术前诊断及手术治疗方式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 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颌骨囊性疾病住院治疗患者12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颌骨囊肿82例,成釉细胞瘤31例,其他疾病10例。将各病例术前拍摄的CBCT影像导入MIMICS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和处理,测量其病变组织的密度值以及不同类型疾病的密度值变化区间,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各病例CBCT影像密度值与术中病变性质情况以及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度,分析密度值区间所对应疾病及其统计学意义。[结 果]应用MIMICS软件测量颌骨囊性疾病CBCT影像可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关于不同疾病的密度范围区间。结果示:1.下颌骨囊肿90%可信度平均密度值-104.15~167.28;上颌骨为28.61~282.98;成釉细胞瘤为-586.06~118.9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成釉细胞瘤的平均密度值<下颌骨<上颌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颌骨囊性疾病90%可信度平均密度为-91.2~251.9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术前分析颌骨囊性病变性质与术后病理组织检验结果符合率达90%以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应用MIMICS软件对颌骨囊性病变进行术前密度测量分析,具有术前定性及手术方法选择的参考作用,对颌骨囊性病变术前诊断和术式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叶士露[2](2021)在《内镜时代上颌骨掀翻入路适应证再探讨》文中认为目的Hernandez开创了通过上颌骨临时外翻进入上颌骨后、翼骨、筛窦、蝶窦、斜坡、鼻咽部的经面入路的方式,从而命名为上颌掀翻入路。1991年,Wei等人首次报道采用上颌掀翻入路切除颞下窝(Infratemporal Fossa,ITF)、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PPF)、鼻咽、蝶窦的肿瘤。后来该入路被国内外学者用来治疗颅底内外沟通的肿瘤,也取得了一些成果。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在一些特定肿瘤的切除上,广泛应用的内镜技术有逐步代替上颌骨掀翻入路的趋势,并且有创伤更小、无面部疤痕等优点,更让患者容易接受。但是内镜也有其局限性,一些特定的肿瘤经上颌骨掀翻入路去切除更加合适。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少,我们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上颌骨掀翻手术的病例资料,在内镜时代探讨上颌骨掀翻入路的手术适应证。方法收集2006年1月到2019年1月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及头颈外科接受经上颌骨掀翻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数50例。以翼突的根部做平行于大脑镰的矢状面,将颅底分隔为中线区和外侧区,根据肿瘤的性质与特征,以及手术后取得的效果,探讨上颌骨掀翻入路的适应证以及其相比于内镜手术的优势。我们将良恶性肿瘤分开,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法,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以及常规经验认为会影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Free survival,PFS)和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使用COX模型法。结果病例总数50例,男性患者的发病率((28例,56%))稍高于女性(22例,44%)。23(46%)例复发患者。诊断该疾病时的平均年龄为45.8岁(范围12-67岁)。术前出现症状的平均持续时间为12.5个月(范围0.5-72个月)。最常见的症状、主诉和体征包括头痛(8例,16.0%)、眼外肌运动的麻痹(8例,16.0%)、鼻腔狭窄、阻塞(6例,12.0%)、面部麻木、疼痛(5例,10.0%)、鼻出血或渗液(4例,8.0%)、视力减退(3例,6.0%)、眼球突出(2例,4.0%)、面部出现畸形肿块(2例,4.0%)和吞咽困难(1例,2.0%)。肿瘤主体位于外侧区的26例,中线区的12例,跨区生长的12例。3例患者术前接受了化疗,有16例患者术前接受了放疗。所有病例均经上颌骨掀翻入路或颅面联合方式切除肿瘤。45例肿瘤显微镜下全切除,并且其中恶性送检切缘的均达到阴性切缘。整块切除的18例。恶性肿瘤34例(68.0%),其中最常见包括鳞状细胞癌(6例,占比12.0%),脊索瘤(6例,占比12.0%),腺样囊性癌(4例,占比8.0%),腺癌(3例,占比6.0%)、恶性神经鞘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s,MPNSTs)(WHOⅢ)(3例,占比6.0%)。良性肿瘤16例(32.0%),神经鞘瘤有10例,占比20.0%,脑膜瘤3例,占比6.0%,垂体瘤1例,占比2.0%,骨纤维结构不良1例,占比2.0%,单纯性囊肿1例,占比2.0%。术后出现1例脑膜炎相关的死亡。所有患者术后即有术侧面部浅感觉轻度减退,有8例出现了永久性的面部麻木/疼痛,1例永久性单侧视野缺损。5例腭漏,5例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漏,3例鼻出血以及1例脑积水,经过腭咽阻塞器、康复及腰大池引流等治疗,多数得到了恢复。有1例CSF漏病例,再次接受颅底修补术后得到改善。另有3例牙齿对合不齐,症状较轻,不影响正常生活。随访人数48例,2例出院后即失访,中位随访时间47个月(6-177个月)。所有患者中位PFS 44个月(6-117个月),OS 47个月(范围,6-177)。其中恶性肿瘤患者2年生存率84.0%,5年生存率44.2%。总体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率72.5%,5年无进展生存率56.9%。生存分析,良性肿瘤无与PFS相关的因素,恶性肿瘤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是否整块切除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OS相关,多因素分析中仍有意义(P=0.021,HR 4.445,95%CI 1.252-15.784)。结论内镜时代,上颌骨掀翻入路的手术适应证仅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瘤体巨大,累及多个颅底区域者;钙化、纤维化明显、复发肿瘤,内镜手术切除困难者;血供丰富、包膜完整但有望完整切除者;瘤体巨大、有望根治性切除的低度恶性肿瘤。

王明松[3](2020)在《上颌骨非囊性病变X线锥形扫描的影像特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上颌骨中非囊性病变X线锥形扫描(CBCT)的影像特点,从而总结出CBCT对诊断早期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9年5—12月期间接收的198例上颌骨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理类型设为恶性肿瘤组和良性肿瘤组,两组例数均为99例。收集198例患者的相关锥形扫描CT的影像学资料后,分别统计两组在影像资料、牙根吸收、上颌窦破坏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恶性肿瘤组影像学资料上骨质破坏10.10%,组织受累11.11%高于良性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密度均匀1.01%低于良性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中左上侧切牙牙根吸收、左上中切牙牙根吸、左上尖牙牙根吸收显着低于良性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上额窦破坏率为12.12%,显着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2,P<0.05)。结论上颌骨恶性肿瘤在密度均匀性、组织受累、骨质破坏、牙根吸收、上额窦破坏均有显着不同,在今后分析上颌骨肿瘤应用CBCT时判断良恶性具有重要意义。

牛志兴[4](2020)在《成釉细胞源性肿瘤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局部侵袭和易复发是成釉细胞源性肿瘤临床特征,其中部分肿瘤可发生恶变及转移,但其相关的发病和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为临床诊断及治疗造成很大的困难。本文拟就成釉细胞源性肿瘤的临床、影像及分子病理特征进行总结及研究,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系统性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0月-2019年10月口腔颌面外科收治并经过手术治疗和明确病理诊断的2064例颌骨病变病例,分析颌骨病变及成釉细胞源性肿瘤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对其中的288例成釉细胞瘤、5例转移性成釉细胞瘤、15例成釉细胞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288例成釉细胞瘤不同手术方式的复发率,收集31例成釉细胞瘤、5例转移性成釉细胞瘤、15例成釉细胞癌组织样本采用免疫组化、PCR及DNA测序对其分子病理特征进行研究。并采用CT值对颌骨囊、实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进行研究,评价CT值对鉴别颌骨囊、实性病变的临床价值,从而为成釉细胞源性肿瘤的术前诊断提供帮助。结果:在2064例颌骨病变中,男性1161例,女性903例,年龄范围在6~88岁之间。成釉细胞源性肿瘤总计413例(20%),其中成釉细胞瘤386例(93.5%),其次是成釉细胞癌15例(3.6%),转移性成釉细胞瘤5例(1.2%),成釉细胞纤维瘤7例(1.7%);在手术治疗的288例成釉细胞瘤病例中,开窗减压术58例,复发36例,刮治术71例,复发29例,摘除术101例,复发84例,截骨术58例,复发10例。在我们检测的31例成釉细胞瘤样本中,BRAF-V600E突变20例,未突变11例,性别、年龄、部位和肿瘤结构分别经组内卡方检验比较,尚不能认为这些参数与BRAF-V600E的阳性率有差别,但复发病例的BRAF-V600E的阳性率与无复发病例具有显着性差异(χ2=8.952,P=0.007),且经单侧Fisher精确检验,P=0.003,可认为复发病例的BRAF-V600E突变率高于无复发病例;转移性成釉细胞瘤患者的原发灶与经典型成釉细胞瘤颌骨破坏影像无明显差别,CT和MRI显示转移灶具有良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颌面部原发灶成釉细胞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AE1,AE3,CK56,CD56,P63 呈阳性表达,TTF-1,S-100,SATB2呈阴性表达,肺部转移灶AE1,AE3,CK56,CD56,P63呈阳性表达,TTF-1,S-100,SATB2呈阴性表达;成釉细胞癌颌面部X线影像学特点表现为:颌骨病变区界限不清,边缘不整齐,溶骨性破坏,可穿破骨皮质浸润生长,颌骨内可见小囊样低密度影,增强CT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成釉细胞癌对CK,P63,Ki-67呈阳性表达,且继发型的Ki-67指数比原发型更高。病理学特征表现为分化不良、细胞异型和核分裂增加。经CT检查的59例成颌骨病变中,囊性型28例,实性型31例,囊性病变增强前CT值为(34.56±11.54)HU,增强后CT值(38.11±12.59)HU,P=0.157,增强前后CT值变化无显着差异。实性病变增强前CT值为(46.58±14.62)HU,增强后CT值(68.63±18.89)HU,P<0.001,增强前后CT值变化有显着差异。结论:这些病变的发病率可因年龄、性别和部位的差异而不同,颌骨恶性肿瘤发病的低龄化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成釉细胞瘤术后复发率以摘除术最高,截骨术最低,并且复发率与成釉细胞瘤的BRAF-V600E突变率显着相关。转移性成釉细胞瘤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征均显示了良性肿瘤的特征,通过对转移性成釉细胞瘤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可为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有助于解释其转移的原因。成釉细胞癌的侵袭能力比良性成釉细胞瘤更强,原发型比继发型骨破坏能力更大。临床特征、影像和病理学特征三者结合可有助于提高成釉细胞瘤、转移性成釉细胞瘤、成釉细胞癌的诊断成功率,分子诊断及靶向药物治疗可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展望。CT值对于鉴别囊、实性颌骨病变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增强CT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可为成釉细胞源性肿瘤的术前诊断和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刘轶芳[5](2020)在《245例颌骨良恶性肿瘤的CT影像学特征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评估64排螺旋CT对颌骨良恶性肿瘤的评价和鉴别诊断价值,及其对原发颌骨骨肉瘤的诊断价值。研究人群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1月至2018年4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并行术前CT检查、且经病理学证实的颌骨肿瘤患者共245例,其中男性146例、女性99例。良性肿瘤组101例、恶性肿瘤组204例,其中恶性组中又包括颌骨原发性骨肉瘤患者60例。对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患者性别、年龄)及CT影像资料(病灶部位、大小、形态、病灶密度、强化程度、骨皮质破坏、瘤骨、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研究结果研究纳入的245例颌骨肿瘤患者中,恶性组患者平均年龄显着大于良性组患者(P<0.01)。发生于上下颌骨的例数相当(上颌骨124例,下颌骨120例,同时发生于上下颌骨1例)。颌骨良性肿瘤病理类型共11种,成釉细胞瘤最多见,颌骨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共19种,骨肉瘤最多见。恶性组肿瘤大于良性组(P<0.01),恶性组肿瘤平扫CT值高于良性组(P<0.01)。病灶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晰、周围组织受累等影像表现更常见于恶性肿瘤。良恶性肿瘤均可见骨质破坏。恶性组颈部淋巴结转移23例。在60例原发性颌骨骨肉瘤病例中,包括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17~75岁,平均41.68±15.12岁。发病部位上下颌骨相当(上颌骨29例;下颌骨31例)。增强后病灶强化明显(平均CT值增加47.18±19.13Hu),伴有瘤骨形成44例、骨皮质破坏52例、骨膜反应49例、周围软组织肿块53例。本组病例中有淋巴结转移12例,有淋巴结转移的骨肉瘤病灶的CT值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研究结论CT对于颌骨良恶性肿瘤的具有良好的形态学评价价值。颌骨恶性肿瘤在CT影像上可有病灶更大、密度更高、相对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晰、周围组织更易受累等表现,可区别于颌骨良性肿瘤。颌骨原发性骨肉瘤主要CT影像表现以瘤骨形成为特征,并普遍具有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等表现。螺旋CT对于原发性颌骨骨肉瘤具有良好的诊断能力。

张喜旺,谭继文,张爱平,韩文罡[6](2019)在《颌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颌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临床和CT表现特征,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颌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主要临床和CT表现。结果颌骨囊肿性病变48例,其中根尖囊肿31例,囊肿多位于龋齿根尖,直径约1 cm;含牙囊肿14例,囊性病灶,膨胀性生长,轮廓光滑,其内可见畸形牙齿或正常牙冠;角化囊肿2例,多房性囊性病灶,沿下颌骨长轴生长;切牙管囊肿1例,位于上颌骨切牙管。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13例,其中造釉细胞瘤11例,颌骨内类圆形或多分叶肿块,囊实性,颌骨皮质变薄,内缘多个切迹或断续,病灶内可见未长出的磨牙,邻近牙根切削、移位、脱失;骨纤维异常增生症1例,病变范围大,下颌骨体积增大,骨皮质完整,病灶呈毛玻璃样,与正常骨间无明显界限。骨化性纤维瘤1例,下颌骨内类圆形混杂密度肿块,其内可见斑片状骨质密度,骨皮质完整。骨肉瘤1例,下颌骨体部骨质破坏,骨皮质不完整,并颌骨内骨性密度肿块。结论结合年龄、病变部位、临床特征,CT扫描能对颌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病理检查。

崔久法[7](2018)在《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骨岛与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骨岛与钙化双能量CT成像参数,探讨双能量CT成像用于骨岛与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对象与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具有完整的双能量CT成像资料、受检部位内含骨岛或钙化的患者。20例骨岛、20例钙化共4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40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185岁,平均年龄45.30±20.56岁。双能量CT成像的原始图像经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影像归档和通讯系统)传输至工作站,使用GSI后处理软件,在骨岛、钙化、骨皮质、骨松质的最大横断面层面放置圆形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12mm2),分别获得骨岛、钙化、骨皮质、骨松质的X线能量衰减曲线即能谱曲线,并通过计算获得能谱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的定量数值。由两位有10年工作经验的影像科医生分析归纳能谱曲线形态。使用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对骨岛、钙化、骨皮质、骨松质的斜率K值、有效原子序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骨岛与钙化之间的差异性。结果:骨岛和钙化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有效原子序数不存在显着异常值,同时方差齐。骨岛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20.49±4.41)低于钙化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30.86±2.77)。统计学结果显示,骨岛与钙化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8.906,p=0.000)。骨岛的有效原子序数(11.09±1.21)低于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12.73±0.80)。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骨岛与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5.035,p=0.000)。结论:双能量CT成像的能谱曲线及斜率K值可用于鉴别骨岛和钙化。第二部分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目的:骨肿瘤根据组织起源分为软骨源性肿瘤、骨源性肿瘤、纤维源性肿瘤、纤维组织细胞性肿瘤、造血系统肿瘤、富含破骨巨细胞的肿瘤、脊索组织肿瘤、血管肿瘤、肌源性肿瘤、脂肪源性肿瘤、未明确肿瘤性质的肿瘤、杂类肿瘤共十二类肿瘤。骨肿瘤如此多的类别,影像征象的重叠给影像学诊断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但早期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骨肿瘤可产生瘤骨和瘤软骨钙化,临床工作中通过对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鉴别,可判断肿瘤的起源,前者代表骨源性肿瘤,后者代表软骨源性肿瘤,进而缩小肿瘤的鉴别诊断范围。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包括单能量成像、能谱曲线、最佳ke V下的平均CT值、有效原子序数,在痛风石的诊断、尿路结石成分的分析方面已有很好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利用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22例骨源性肿瘤和20例软骨源性肿瘤进行研究,对比瘤骨和瘤软骨钙化两组的能谱曲线及斜率K值、70ke V下的平均CT值及CT值差、有效原子序数,旨在研究双能量CT成像的定量分析能否准确鉴别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进而判断肿瘤的组织学起源,以求为临床提供一种更加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方法。研究对象与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肿瘤患者共42例,包括22例骨源性肿瘤、20例软骨源性肿瘤。所有患者具有完整的双能量CT成像(宝石能谱CT,GE Discovery HD 750,Milwaukee,Wisconsin,USA)资料,且骨肿瘤内均含瘤骨和瘤软骨钙化。22例骨源性肿瘤中,骨样骨瘤2例、骨母细胞瘤4例、普通型骨肉瘤16例;20例软骨源性肿瘤中,内生软骨瘤3例、软骨母细胞瘤2例、软骨肉瘤15例。42例骨肿瘤患者,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1186岁,平均年龄39.40±21.76岁。22例骨源性肿瘤中,男性14例,女性8例,年龄1173岁,平均年龄30.55±17.75岁;软骨源性肿瘤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386岁,平均年龄49.15±21.97岁。双能量CT成像的原始数据经由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影像归档和通讯系统)传输至工作站(GE,AW4.4),通过GSI(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宝石能谱成像)后处理软件,在骨肿瘤瘤骨、瘤软骨钙化、骨皮质、骨松质的最大横断面层面放置圆形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1-2mm2),分别获得瘤骨、瘤软骨钙化、骨皮质、骨松质的X线能量衰减曲线即能谱曲线,并通过公式计算获得能谱曲线斜率K值、70ke V下平均CT值及CT值差、有效原子序数的定量数值。由两位有10年工作经验的骨关节影像医生在不知道病理结果的前提下,分析归纳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形态。使用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对能谱曲线斜率K值(瘤骨、瘤软骨钙化、骨皮质、骨松质)、70ke V下平均CT值及CT值差、有效原子序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各组之间的差异性。骨肿瘤瘤骨及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70ke V下平均CT值及CT值差、有效原子序数对瘤骨与瘤软骨钙化鉴别的诊断效能采用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感受性)曲线下AUC(Area Under the Curve,曲线下面积)判断,并取得相应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42例骨肿瘤,能谱曲线形态均呈衰减型,即单能量CT值随着能量的增加而减低。42例骨肿瘤,瘤骨组和瘤软骨钙化组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12.94±7.43、22.52±7.23,瘤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低于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4.225,P<0.01)。瘤骨组和瘤软骨钙化组骨皮质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22.48±6.94、22.31±8.00,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无统计学差异(t=0.076,P>0.05)。瘤骨组和瘤软骨钙化组骨松质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4.66±2.23、3.57±1.77,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无统计学差异(t=1.736,P>0.05)。瘤骨组22例中,瘤骨和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12.94±7.43、22.48±6.94,瘤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低于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4.399,P<0.01)。瘤骨和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12.94±7.43、4.66±2.23,瘤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高于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5.009,P<0.01)。骨皮质和骨松质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22.48±6.94、4.66±2.23,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高于骨松质能谱曲线斜率K值,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11.466,P<0.01)。瘤软骨钙化组20例中,瘤软骨钙化和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22.52±7.23、22.31±8.00,瘤软骨钙化和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无统计学差异(t=0.090,P>0.05)。瘤软骨钙化和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22.52±7.23、3.57±1.77,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高于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11.379,P<0.01)。骨皮质和骨松质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22.31±8.00、3.57±1.77,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高于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10.217,P<0.01)。通过GSI Viewer软件的Optimal-CNR模式,获得最佳单能量70ke V下瘤骨、瘤软骨钙化与骨皮质、骨松质的平均CT值。瘤骨的平均CT值为580.67±319.54HU,瘤软骨钙化的平均CT值为1101.84±407.65HU,瘤骨的平均CT值低于瘤软骨钙化的平均CT值,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4.663,P<0.01)。骨皮质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的平均CT值分别为1089.38±404.50HU、1156.59±373.54HU,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558,P>0.05)。骨松质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的平均CT值分别为214.76±127.06HU、186.18±83.09HU,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645,P>0.05)。70ke V下,瘤骨与骨皮质的CT值差为508.70±410.90HU,瘤软骨钙化与骨皮质的CT值差为54.75±45.41HU,两者比较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3.385,P<0.01)。瘤骨与骨松质的CT值差为365.91±324.27HU,瘤软骨钙化与骨松质的CT值差为975.67±442.65HU,两者比较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5.125,P<0.01)。42例骨肿瘤,瘤骨(n=22)的平均有效原子序数为10.21±1.43,瘤软骨钙化(n=20)的平均有效原子序数为12.83±1.21,瘤骨的平均有效原子序数低于瘤软骨钙化的平均有效原子序数,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6.359,P<0.01)。双能量CT成像技术中,能谱曲线斜率K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809,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36%、75%;有效原子序数的曲线下面积为0.902,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73%、100%;70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的曲线下面积为0.784,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73%、80%;70ke V下与骨松质的CT值差的曲线下面积为0.87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36%、75%;能谱曲线斜率K值联合有效原子序数的曲线下面积为0.97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82%、100%;能谱曲线斜率K值联合70 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的曲线下面积为0.84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82%、75%;能谱曲线斜率K值联合70 ke V下与骨松质的CT值差的曲线下面积为0.880,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82%、80%;有效原子序数联合70 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的曲线下面积为0.948,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82%、95%;有效原子序数联合70 ke V下与骨松质的CT值差的曲线下面积为0.970,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82%、100%;70 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联合与骨松质的CT值差的曲线下面积为0.87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36%、75%。结论:骨肿瘤瘤骨、瘤软骨钙化、骨皮质、骨松质的能谱曲线均为衰减型。瘤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低于瘤软骨钙化、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高于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高于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但与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无统计学差异。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高于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但骨皮质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骨松质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最佳单能量70ke V下骨肿瘤瘤骨的平均CT值低于瘤软骨钙化的平均CT值;骨皮质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骨松质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的平均CT值无统计学差异。70ke V下,瘤骨与骨皮质的CT差大于瘤软骨钙化与骨皮质的平均CT值差,瘤骨与骨松质的平均CT值差小于瘤软骨钙化与骨松质的平均CT值差。另外,综合骨肿瘤瘤骨、瘤软骨钙化、骨松质、骨皮质的衰减型能谱曲线相互平行的特点,70ke V下瘤骨与骨皮质、骨松质的平均CT差,瘤软骨钙化与骨皮质、骨松质的平均CT差可反映能谱曲线相互之间的距离,即瘤骨的能谱曲线相对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距离骨松质更近、距离骨皮质更远。瘤骨的平均有效原子序数低于瘤软骨钙化的平均有效原子序数。曲线下面积在0.9以上的方法有能谱曲线斜率K值联合有效原子序数、有效原子序数联合70ke V下与骨松质的CT值差、有效原子序数联合70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单纯有效原子序数,表明这几种方法对鉴别瘤骨与瘤软骨钙化有较高的准确性;曲线下面积在0.7-0.9之间的方法有能谱曲线斜率K值联合70ke V下与骨松质的CT值差、70ke V下与骨松质的CT值差、70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联合与骨松质的CT值差、能谱曲线斜率K值联合70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能谱曲线斜率K值、70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表明这几种方法对鉴别瘤骨与瘤软骨钙化有一定准确性。其中能谱曲线斜率K值联合有效原子序数诊断准确性最高。综上所述,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能够用于鉴别骨肿瘤的瘤骨与瘤软骨钙化。

温晓玲,伍东升,张洪静,王守忠,姚莉洪,沈江[8](2018)在《颌骨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颌骨良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华西第四医院诊治的颌骨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48例,在MSCT图像上,观察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内部结构和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1例(22.9%),可为多骨病变,有磨玻璃密度增高影或多囊状改变。颌骨囊肿14例(29.1%),是以液性密度为主的肿块。成釉细胞瘤11例(22.9%),多为膨胀性骨质破坏软组织影,伴邻近齿根吸收。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4.2%),内呈液-液平面征象。成牙骨质细胞瘤2例(4.2%),呈团块状高密度影,肿块内见附属牙根。骨化性纤维瘤6例(12.5%),可见多发斑片状骨化影。MSCT检出病变部位准确率为100%,MSCT诊断符合率为91.7%。结论 MSCT对颌骨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定性诊断、准确评估有重要意义。

王晶波[9](2016)在《上颌骨良恶性肿瘤的CT表现及恶性肿瘤的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求上颌骨肿瘤及肿瘤样变CT表现特征与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初诊并行CT检查及病理学证实的上颌骨肿瘤及肿瘤样变病例共332例,按病理类型分为良性组(145例)及恶性组(187例)。分别对其进行临床资料及CT影像学资料的获取及研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根据临床资料统计检验发现,良性组较恶性组发病年龄早(34.19±19.64岁/46.39±18.79岁),起病时间长(739.65±1252.94天/327.93±1058.78天),而性别在良恶性组中无统计学差异。(2)良恶性组病理类型共计42种,良性肿瘤中最多见为成釉细胞瘤,恶性肿瘤中最多见为骨肉瘤。(3)影像学数据显示良性组较恶性组平均肿瘤最大直径小(3.43±1.44cm/4.26±1.66cm),密度均匀者更多(33.3%/9.2%),周围组织受累者更少(32.9%/89.2%)。而骨质破坏在良恶性组中无统计学差异。(4)恶性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3186天,良性组全部存活。恶性组不同病种间的生存曲线及术后是否复发对生存曲线的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而术后是否进行继续治疗及是否进行复诊对于生存曲线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起病年龄晚、发病时间短提示病灶恶性。颌骨肿瘤临床表现良恶性组间有差异,而同组病种之间的临床表现并无明显特异性。(2)影像学上病灶最大径大、病灶密度不均匀以及病灶累及周围组织提示病灶恶性。病灶密度均匀与否以及是否在形态学上表现出累及周围组织的特征虽可以作为判断肿瘤良恶性的参考,却不能进一步反映恶性肿瘤的恶性程度。CT值增加值及肿瘤最大径共同影响生存率,但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3)颌骨肿瘤种类繁多,且其影像学表现多有相似之处,仅依靠影像学确诊不易,因此影像科医生应结合临床病史、流行病学、病灶部位、与牙的关系等信息对病灶进行简洁的鉴别诊断,以期给临床及病理科医生正确的引导。

霍丙胜,张彦军,吴文娟,于宝海[10](2014)在《颌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颌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分布特征、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63至2010年经病理证实,并资料完整的颌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265例。结果 265例中,颌骨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235例,其中牙源性174例,占全部病例的65.66%;非牙源性61例,占全部病例的23.02%。大部分病变边缘清晰,无钙化及骨膜反应。21例造釉细胞瘤占全部病例的7.92%,表现为边缘规则的多房或单房肿块,膨胀性骨质破坏。炎性病变13例,占全部病例的4.91%,主要表现为边缘不规则、不清楚,以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可有死骨存在;颌骨恶性肿瘤17例,占全部病例的6.41%,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可伴有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结论颌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种类繁多,以良性牙源性肿瘤及牙源性囊肿居多,且多发生于男性和下颌骨。

二、上颌骨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颌骨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颌骨囊性病变密度测量分析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BCT在口腔颌面部颌骨囊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内镜时代上颌骨掀翻入路适应证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经腭、上颌骨掀翻、内镜入路切除颅底内外肿瘤技术和腭颅底修复重建的综述
    参考文献

(3)上颌骨非囊性病变X线锥形扫描的影像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影像学资料
    2.2 牙根吸收
    2.3 上额窦破坏对比结果
    2.4 造釉细胞瘤相关分析
3 讨论

(4)成釉细胞源性肿瘤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成釉细胞源性肿瘤的流行病学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2.1 颌骨病变流行病学分析
        2.2 成釉细胞源性肿瘤流行病学分析
    3 讨论
第二部分 成釉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及BRAF-V600E突变相关性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转移性成釉细胞瘤的分子诊断及临床特征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部分 成釉细胞癌的分子诊断及临床特征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部分CT值在鉴别颌骨囊实性病变中的价值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成釉细胞源性肿瘤的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及研究成果
致谢

(5)245例颌骨良恶性肿瘤的CT影像学特征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颌骨肿瘤的分类
        1.2.1 牙源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1.2.2 非牙源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1.2.3 上皮性囊肿
    1.3 颌骨骨肉瘤概述及病理分型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病例分组
    2.4 一般资料收集
    2.5 CT图像的获取
    2.6 CT图像分析
    2.7 影像特征收集
    2.8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资料
    3.2 颌骨肿瘤病理类型统计
    3.3 颌骨良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对比
    3.4 颌骨常见良恶性肿瘤最大径比较
    3.5 颌骨骨肉瘤与鳞状细胞癌的影像特征比较
    3.6 颌骨骨肉瘤影像特征
4 讨论
    4.1 颌骨肿瘤概况分析
    4.2 常见颌骨肿瘤的影像学特征
        4.2.1 颌骨良性肿瘤
        4.2.2 颌骨恶性肿瘤
        4.2.3 颌骨杂类病变及上皮性囊肿
    4.3 颌骨良恶性肿瘤的影像特征对比分析
    4.4 颌骨骨肉瘤的影像特征分析
    4.5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颌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根尖囊肿:
    2.2 含牙囊肿:
    2.3 角化囊肿:
    2.4 切牙管囊肿:
    2.5 造釉细胞瘤:
    2.6 骨纤维异常增生症:
    2.7 骨化性纤维瘤:
    2.8 骨肉瘤:
3 讨论
    3.1 颌骨疾病谱的构成规律
    3.2 颌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主要临床和CT特征
        3.2.2 含牙囊肿:
        3.2.3 角化囊肿:
        3.2.4 切牙管囊肿:
        3.2.5 造釉细胞瘤:
        3.2.6 骨纤维异常增生症:
        3.2.7 骨化性纤维瘤:
        3.2.8 骨肉瘤:
    3.3 颌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鉴别诊断

(7)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1
abstract1
摘要2
Abstract2
引言
第一部分 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骨岛与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 影像学检查方法
        3 图像后处理
        3.1 骨岛和钙化的能谱曲线及斜率K值测量
        3.2 骨岛和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测量
        4 统计学分析
        4.1 骨岛和钙化的能谱曲线形态及斜率K值
        4.2 骨岛和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测量
    结果
        1 骨岛和钙化的能谱曲线形态及斜率K值
        2 骨岛与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对比分析
    讨论
第二部分 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 影像学检查方法
        3 图像后处理
        3.1 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及斜率K值测量
        3.2 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测量
        4 统计学分析
        4.1 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形态及斜率K值
        4.2 70 keV单能量成像下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与骨皮质、骨松质的平均CT值及CT值差
        4.3 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测量
        4.4 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结果
        1 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形态及斜率K值
        2 70keV下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与骨皮质、骨松质的平均CT值及平均CT值差
        3 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对比分析
        4 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讨论
        1 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病理生理学
        2 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鉴别及其对骨肿瘤诊断的价值
        3 普通CT检查用于骨肿瘤影像诊断的发展及影像学对比
        4 双能量CT检查在骨关节系统中的应用
        5 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用于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
        5.1 能谱CT曲线对鉴别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价值
        5.2 有效原子序数对鉴别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价值
        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8)颌骨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上颌骨良恶性肿瘤的CT表现及恶性肿瘤的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背景和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病史资料
    2.2. 病理类型统计结果
    2.3. 影像学特征总结
    2.4. 随访生存时间
3. 讨论
    3.1. 上颌骨肿瘤及肿瘤样变流行病学概括
    3.2. 颌骨肿瘤及肿瘤样变影像学特征
    3.3. 上颌骨肿瘤及肿瘤样变影像学特征对预后的影像
4.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10)颌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颌骨各种病变相对发生率及在上下颌骨的分布
    2.2 常见病变的影像特征
        2.2.1 根尖囊肿在本组病例中48例, 占18.1%。
        2.2.2 含牙囊肿在本组病例中43例, 占16.2%。
        2.2.3 牙源性角化囊肿在本组35例, 占13.2%。
        2.2.4 造釉细胞瘤在本组病例中29例, 占10.9%, 属交界性肿瘤。
        2.2.5 骨瘤在本组病例中16例, 占6.0%。
        2.2.6 纤维结构不良在本组病例中15例, 占5.7%。
        2.2.7 骨化性纤维瘤在本组病例中11例, 占4.2%。
3 讨论

四、上颌骨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颌骨囊性病变密度测量分析及其临床意义[D]. 李想.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内镜时代上颌骨掀翻入路适应证再探讨[D]. 叶士露.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上颌骨非囊性病变X线锥形扫描的影像特点分析[J]. 王明松. 中外医疗, 2020(30)
  • [4]成釉细胞源性肿瘤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D]. 牛志兴. 郑州大学, 2020(02)
  • [5]245例颌骨良恶性肿瘤的CT影像学特征的对比研究[D]. 刘轶芳.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颌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J]. 张喜旺,谭继文,张爱平,韩文罡.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9(01)
  • [7]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D]. 崔久法. 青岛大学, 2018(07)
  • [8]颌骨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J]. 温晓玲,伍东升,张洪静,王守忠,姚莉洪,沈江. 重庆医学, 2018(24)
  • [9]上颌骨良恶性肿瘤的CT表现及恶性肿瘤的预后分析[D]. 王晶波.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颌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分析[J]. 霍丙胜,张彦军,吴文娟,于宝海. 河北医药, 2014(23)

标签:;  ;  ;  ;  ;  

上颌骨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的CT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