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意向多元化

毕业生就业意向多元化

一、毕业生就业意向呈多元化(论文文献综述)

马如意[1](2021)在《基于解构计划行为理论的涉农高校学生服务基层行为意向研究》文中指出

夏焰,汪楠[2](2020)在《个体特征对专业硕士就业意向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就业意向是在校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定位,基于安徽省16所省属高校421份有效样本的问卷调查数据表明,虽然倾向于选择市场化工作的专业硕士占比最大,但依然有超过半数的专业硕士更倾向于非市场化的体制内工作和学术型工作,大多数专业硕士创业意愿不强,专业硕士个体特征与就业意向有较强相关性。高校应在就业指导、招生宣传、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加强工作力度,进一步改变专业硕士的就业观念、优化专业硕士的生源结构和完善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

周利娜[3](2020)在《云南师范大学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思想的具体化,是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基本问题,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据,是高校怎样培养人的动力保障,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培养过程的实施、培养评价的开展具备指导性意义,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影响因素和改进措施,为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提供应有的服务。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对国内外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影响因素、结构维度以及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本研究基于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和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展开研究,并且结合国家和云南省层面关于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的政策解读,为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构建了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将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评价三个维度,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学变量对学生对于培养过程满意度的影响没有显着性差异。研究发现,云南师范大学东南亚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对人才培养的整体认同程度属于中等微偏上水平,存在既定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差异化、课程规划与学生需求不完全符合,教学实施过程存在认知偏差、师资队伍建设体系不完备,生源区域性限制、教学环境差、评价体系部分缺失等问题。针对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国家、社会、高校和学生四个层面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分析,严格按照本文所界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维度,提出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功能、深化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和合理性、优化教师与学生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过程的实效性和提高人才培养评价的完整性和反馈作用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高倩倩[4](2020)在《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状况调研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生作为我国的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我国硕士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研究生数量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加之用人单位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识与判断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局限性,导致就业岗位的数量远远小于每届研究生毕业的数量,由此造成了供大于求,人才堆积的现象,研究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愈加严峻。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研究生队伍的一部分,同样承受着就业带来的各种压力。近年来,国家对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较为关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改善目前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这就使得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在实际的就业问题研究当中我们对研究生的关注度远不如本科生,为了增加对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度,本文将以西北师范大学2016-2018届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本文以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为研究对象,以西北师范大学2016-2018届体育硕士专业学位124名研究生、部分用人单位负责人、招生就业处人员、导师等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和培养建议等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找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影响因素,听取用人单位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宝贵建议,结合学院目前对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提出改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的针对性策略。研究结论如下:1.西北师范大学2016-2018届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率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生就业薪酬主要集中在3001-4000元和5000元以上两个区间。毕业生自身对就业满意度呈现如下趋势:就职于各级各类学校及政府机关部门的毕业生就业整体满意度较高,而就职于企业及俱乐部的毕业生就业整体满意度一般。2.西北师范大学大部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毕业半年内都能够顺利就业,毕业生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西部地区。毕业生就业单位的选择主要集中于各级各类学校,其中,中小学人数最多,高校次之,中等教育学校最少。主要选择从事教育行业,以体育教师为主。3.西北师范大学2016-2018届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主要来自各单位网站、就业信息网及校园招聘会。大部分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岗位匹配度较高,但毕业生的就业领域相对较窄,以各级各类学校为主。毕业生就业最关注的因素分别为薪资与福利、个人发展机会、地域等。4.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关注的基本条件包括:学历、毕业院校层次、运动等级、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资质等几个方面。在综合素质方面需要毕业生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团队精神、以及基本的科研能力和较好的教学、训练、比赛方面的业务能力。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硕士研究生思想品德较好,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整体评价较高。5.通过调研,结合用人单位对我校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进一步明晰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延长培养年限,增加专业实习实训时间,适度增加专业技能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提升硕士研究生的组织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6.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就业时,自身关注的主要问题是:薪资与福利、个人发展机会、地域、工作稳定性、个人价值体现。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因素是: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培养过程因素、家庭因素。7.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中个别目标不够具体,部分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多,而实践和应用课程少,缺乏专业技能课,就业指导不够全面,实习、实训时间不足,与社会的需求和对接还欠一致性。

李丽雪[5](2020)在《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选择、参与过程及其价值》文中研究指明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日益普遍,这一现象受到多重主体的影响,并折射出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与学习、培养与就业之间的现实矛盾,以及导师与学生关系中潜在的张力。现实层面的矛盾反映了我国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就业市场需求、培养制度与研究生自我发展需求之间不匹配。通过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探究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行为的影响因素,最终形成用以解释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作为切入点,通过对若干学术型研究生和导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来搜集实证材料,并综合运用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对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选择、参与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心态变化,以及行为特点进行勾勒和深描。研究发现:研究生导师和学生基于自身立场不同,可能对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行为持不同态度;学术活动与实习工作活动在时间和任务方面容易产生冲突。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对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选择产生间接影响;大学和实习单位对学术型研究生的自主实习行为产生驱动或阻碍作用力;学生个体的能力、兴趣、求职意向等方面也会对其自主实习行为产生驱动或阻碍作用力。即不同利益相关方基于自身立场会对学术型研究生的自主实习行为产生或驱动或阻碍、或强或弱、或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力。从现实角度出发,为了解决或缓解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中的矛盾与冲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提高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政府应该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制度改革,提高对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行为的认可度。

宁冬梅,陈晗[6](2020)在《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与分析》文中认为通过调查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在校师范生,发现师范生就业去向呈现选择多元化趋势。考研成为师范生毕业后的重要选项,直接求职不再是师范生的首要出路;师范生就业地区选择城市化,到基层地区就业意愿较弱;就业行业选择呈现多元化,但仍以稳定职业为主,尤其是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仍很大;就业薪资期望值偏高;师范生自身的背景因素、主客观条件以及学校的就业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师范生的就业意向。

于基伯[7](2019)在《大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及其违约风险防范研究》文中指出国家助学贷款涉及学生、银行、高校、政府四大利益主体。就大学生而言,可以解决贫困大学生缴纳学费和住宿费困难的问题,支持其接受高等教育,顺利完成智力资本投资,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因此,国家助学贷款一经推出就深受大学生的欢迎。随着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不断健全、资助力度的不断增大、国家助学贷款申请额度提高和还款期限延长,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需求有可能超出了缴纳学费和住宿费的需求,形成过度需求。这部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如何产生,怎样识别、防范,对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有什么影响,该如何进行预警和管理。研究这些问题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这一思想,在需求理论、过度自信理论、从众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对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认知——产生申请意愿——形成申请需求——确定额度期限——发生申请行为——续贷申请确认——还款”的全过程综合分析了其表现、特征、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对违约风险的影响等,初步建构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研究的理论框架。首先,本文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内涵定义为:在家庭经济支持的基础上,贫困大学生申请、获批、并承诺愿意按期还款的未受学费和住宿费的用途约束而用于其它支出的国家助学贷款需求。其直接表现为:一是申请者获得了较高的奖助学金或者有较高的勤工助学兼职收入,结合家庭的经济支持,在只需要少量的国家助学贷款甚至不需要国家助学贷款支付学费和住宿费的情况下,仍然按照政策规定许可的上限额度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二是申请者有支付学费和住宿费的能力而不缴费,把这部分资金挪作其它支出转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用获批后的国家助学贷款冲抵学费和住宿费。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过度需求具有非恶意性、非普遍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其次,分析了导致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产生的原因是大学生在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决策中缺乏经济理性思维。第一,就政策认知阶段而言,学生不了解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未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形成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第二,就产生申请意愿而言,主动的过度需求,归结于学生的诚信问题;非主动的过度需求要受到认知、情绪情感的影响,即政策认知、偏好等影响。第三,就形成需求阶段而言,受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偏好大、对未来收入的预期高、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数量多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容易对国家助学贷款产生过度需求。第四,就确定额度期限而言,一是对未来还款能力的高估;二是对贷款申请不能获得批准风险的补偿,即基于贷款后(事后)的边际收益作出判断,学生为了应对贷款不能获批的可能性,在确定贷款额度时倾向于申请较大额度的贷款。第五,就发生申请行为而言,一是大学生自己认为签订助学贷款合同时相关的决策已经完成,忽视了对以后年度助学贷款续贷申请额度调整的再思考;二是决策结果与申请的行为得到家长的支持;三是有可能受亲属、同学等其他相关者的影响。再次,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需求与申请助学贷款行为检验模型和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检验模型,运用江苏省8所高校来自全国25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大学生样本的调查数据,对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存在情况进行了测度。实证研究发现:第一,贫困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存有普遍的需求。贫困生家庭中,家长的文化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家庭接受非义务教育的人数对贫困大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需求和实际发生申请助学贷款行为均有正向影响,家庭拥有的固定资产价值对贫困大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需求和实际发生申请助学贷款行为均有负向影响。第二,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存有过度的需求。在校收入、替代贷款、贷款偏好、预期收入、申贷者数量、对助学贷款政策的认知等是贫困大学生形成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女性和非东部生源地区的贫困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过度需求。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期限延长易导致过度需求。最后,本文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对违约风险的影响,评析了当前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实践,构建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违约风险综合防范体系,提出了防范政策建议。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会增大助学贷款违约风险。过度需求的助学贷款,改变了国家助学贷款的用途,形成道德风险。学生毕业后若收入偏低,收入不足以支付国家助学贷款本息,或因临时性支出过大导致无力偿还该期还款额度,会陷入还款能力过度自信的陷阱,形成实际还款能力低导致的违约。应构建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违约风险综合防范体系,更新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理念帮助学生申请合适额度国家助学贷款,建立学生重要奖助等收入的备案制度,做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家庭贫困情况、奖助学金及兼职收入情况的审查,以有效管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违约风险。强化政策宣讲、注重经济理性教育、开展助学贷款个体咨询、加强助学贷款信贷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申请国家助学贷款,防范过度需求行为。本文有图8幅,表36个,参考文献160篇。

马莉慧[8](2019)在《旅游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对择业意向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幸福产业。旅游业凭借其蓬勃的生命活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为旅游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旅游专业本科生的行业内就业状况与旅游业每年带动大量的就业人数和提供众多的工作岗位这一现状不相符合,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呈现供需错位的现象。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与认同所学专业,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发挥所学造就专业价值,毕业后投身于行业发展建设的浪潮中,由此可见,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与其择业意向之间存在一定的影响关系。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探索高校旅游专业学生专业认同与择业、就业关系的文献并不多见,质量参差不齐,并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本研究在回顾专业认同和择业意向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旅游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成熟量表并结合旅游教育的相关特点,形成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旅游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与择业意向调查问卷》,并借助于SPSS22.0对收集到的343份问卷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修正了旅游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量表,验证了旅游专业认同具有多维性。通过实证数据分析确定旅游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包括专业教学、专业前景、专业学习和专业归属这四个维度,共十九个指标。(2)从总体上看,旅游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和行业内择业意向均有待提高,其专业认同和择业意向总平均分分别为3.36和3.14,略高于临界值3,基本处于中等水平。(3)旅游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和择业意向在性别、家庭所在地、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有旅游行业的工作经历或经验、专业选择方式和成绩上存在显着差异。另外,专业认同在年级上也存在显着差异。(4)旅游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对择业意向具有显着正向影响,提高旅游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将直接促进其行业内择业意向。(5)旅游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和重要他人因素,社会因素对其没有显着影响。(6)提出了提升旅游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和行业内择业意向的建议。高校应从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重视对学生专业认同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在旅游行业内的择业意向;学生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进行专业学习,为旅游行业的发展建设贡献自身力量;重要他人应正视旅游专业,发挥其正向引导作用。

徐贞[9](2018)在《在哪里延续科研之路——理工科博士生就业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35所研究生院高校1906名理工科博士生的调查数据,结合对35名博士的访谈,分析了理工科博士生就业偏好的总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理工科博士生的就业偏好总体呈多元化趋势,个体呈动态变化特征;七成博士生期望在北上广深及东部城市工作,就业选择最看重行业前景、职业发展空间和薪酬福利;性别、读博动机、学术发表情况、期望工作城市、父亲职业等因素对理工科博士生的就业偏好有显着影响;婚姻状况、导师及指导情况、母亲职业等因素则影响不显着。

王立新[10](2018)在《推拉理论场域下促进高校精准就业服务的探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基层用人单位需要更多高校毕业生投身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也更大,但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对基层就业并不感兴趣。故此,用推拉理论研究高校毕业生与基层之间这种供求失衡的就业状况,分析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和发展现状,重点研究高校精准就业理念和措施,增加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积极因素即拉力,减少基层就业的消极因素即推力。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促进更多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献身基层、服务基层、贡献基层,为创建和谐美丽基层做贡献。

二、毕业生就业意向呈多元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毕业生就业意向呈多元化(论文提纲范文)

(2)个体特征对专业硕士就业意向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2 核心概念与研究回顾
    2.1 关于专业硕士就业意向
    2.2关于专业硕士个体特征
3数据与分析方法
    3.1数据来源
    3.2变量及分析方法
4研究发现
    4.1专业硕士总体就业意向的差异
2不同个体特征就业意向的差异
    2.1不同性别的就业意向和差异
    2.2 不同年龄的就业意向和差异
    2.3 不同学制的就业意向和差异
    2.4 不同学生来源的就业意向和差异
    2.5 不同录取方式的就业意向和差异
    2.6 不同学习动机的就业意向和差异
3 个体特征对就业意向的影响
5 结论与启示
    5.1 总体就业意向差异显着
    5.2 就业偏好显着
    5.3 就业偏好有显着组间差异
    5.4 部分因素显着影响就业选择

(3)云南师范大学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提高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质量是云南面向东南亚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云南省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的新机遇
        (三)从多元文化校园中找到关注点——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二)关于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与研究重难点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重难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东南亚小语种
        二、人才培养模式
        三、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二、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第二章 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第一节 政府层面——政策实施和文化认同需求
        一、国家政策导向
        二、文化认同需求
    第二节 社会层面——企业对外发展需求
    第三节 高校层面——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需求
    第四节 学生层面——就业选择转向需求
第三章 云南师范大学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调查研究对象
        二、问卷编制与访谈提纲设计
        三、问卷统计工具
        四、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第二节 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统计情况分析
        二、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现状分析
        三、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过程现状在人口变量学上的差异分析
    第三节 云南师范大学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模式实施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云南师范大学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现状
        二、云南师范大学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完善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第一节 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功能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目标
        二、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引导功能
        三、增强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控功能
    第二节 深化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和合理性
        一、有效吸收实施主体反馈信息,改善课程规划
        二、加大国内外高校沟通力度,合力解决国外课程管理问题。
        三、以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为基础,实行技能模块课程分流制度
        四、强调隐形教育作用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性
    第三节 优化教师与学生管理制度
        一、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
        二、加强学生管理制度
    第四节 加强教学过程的实效性
        一、教学模式选择多样化
        二、多渠道获取资金保障,建设专业化教学环境
        三、以专业教师团队为主导,合力改善教材问题
    第五节 提高人才培养评价的完整性和反馈作用
        一、丰富评价方式,注重评价过程
        二、建立毕业生反馈调查体系,解决人才输出评价缺失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B:管理层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C:一线任课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D:在校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E:毕业生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状况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依据
    1.1 国家扩招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使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规模扩大,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1.2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自身的认同心态较低,增加了就业的压力
    1.3 社会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识与判断出现了差异,增加了就业的局限性
    1.4 重新审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为未来的就业选择提供新的思考和启示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2.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3 相关研究综述
    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1.1 有关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相关研究
        3.1.2 有关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的相关研究
        3.1.3 有关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的相关研究
        3.1.4 有关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的相关研究
        3.1.5 有关硕士研究生就业培养的相关研究
    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3.3 相关概念及界定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调查法
        4.2.3 数理统计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2016-2018届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5.1.1 就业率
        5.1.2 就业薪酬
        5.1.3 毕业生就业总体满意度
        5.1.4 初次就业时间及比例
        5.1.5 就业地域选择
        5.1.6 就业单位性质及职业选择
        5.1.7 就业信息获取途径
        5.1.8 专业与实际工作岗位匹配度
        5.1.9 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比较关注的因素
    5.2 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与分析
        5.2.1 用人单位招聘时所需要的应聘条件
        5.2.2 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
        5.2.3 用人单位对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总体评价
        5.2.4 用人单位对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建议
    5.3 2016-2018届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5.3.1 个体因素
        5.3.2 社会因素
        5.3.3 培养过程因素
        5.3.4 家庭因素
    5.4 改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的策略
        5.4.1 改善个体因素的策略
        5.4.2 改善培养过程因素的策略
        5.4.3 改善社会因素的策略
        5.4.4 改善家庭因素的策略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选择、参与过程及其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意义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高校学生实习的研究现状分析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对象
    第四节 基于多元主体的“驱力-阻力”分析框架的建构
第二章 背景分析:变革中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培养制度
    第一节 我国硕士生培养目标的历史变迁
        一、我国硕士生培养目标单一(1977—1989 年):学术取向
        二、我国硕士生培养目标分化(1990—2008):学术与应用并行
        三、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变化(2009 年至今):向应用取向转变
    第二节 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制度
        一、我国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制度
        二、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现象描述
    第一节 “常态”或“越轨”
        一、常态:参加自主实习是学术型研究生群体的“内部常识”
        二、越轨:自主实习处于师生互动中的“灰色地带”
    第二节 “平衡”或“冲突”
第四章 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选择的“驱力-阻力”因素
    第一节 宏观层面:培养制度与就业市场
        一、来自培养制度层面的“驱力”与“阻力”
        二、来自就业市场的“驱力”与“阻力”
        三、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
    第二节 中观(组织结构)层面:大学与实习单位
        一、来自大学层面的“驱力”与“阻力”
        二、来自实习单位的“驱力”与“阻力”
    第三节 微观(个体)层面:学生个体
        一、学生个体因素中的“驱力”
        二、学生个体因素中的“阻力”
第五章 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投入的“驱力-阻力”因素
    第一节 中观(组织机构)层面:大学与实习单位
        一、来自大学层面的“驱力”与“阻力”
        二、来自实习单位的“驱力”与“阻力”
    第二节 微观(个体)层面:学生个体
        一、学生个体因素中的“驱力”
        二、学生个体因素中的“阻力”
第六章 研究结论、讨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讨论
        一、研究生培养制度层面
        二、研究生培养单位层面
        三、研究生个体层面
    第三节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2 导师访谈提纲
附录3 伦理审查说明
后记

(6)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问卷基本结构
    (二)问卷正式施测与样本选择
    (三)分析方法
二、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
    (一)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就业意向
    (二)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
        1.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就业预计去向的影响因素
        2.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就业地区意向的影响因素
        3.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就业行业意向的影响因素
        4.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就业薪金意向的影响因素
    (三)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就业意向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三、讨论与分析
    (一)就业意向基本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二)就业意向影响因素的分析
        1.就业预计去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2.就业地区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3.就业行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4.就业薪金意向的影响因素
    (三)就业意向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结论

(7)大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及其违约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介绍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2 研究范畴界定
    2.3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表现及特征
    2.4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违约风险
    2.5 研究理论基础
    2.6 研究理论模型
    2.7 本章小结
3 国家助学贷款需求与申请助学贷款行为分析
    3.1 贷款需求与贷款行为影响因素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2 贷款需求与贷款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设计
    3.3 描述性统计分析
    3.4 回归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产生的影响因素
    4.1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假设
    4.2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影响因素分析的实证研究设计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 回归结果分析与讨论
    4.5 稳健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5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违约风险分析
    5.1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违约风险的识别
    5.2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导致违约的原因及渠道
    5.3 违约风险的管理责任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违约风险防范的对策与建议
    6.1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违约风险防范体系设计
    6.2 学生层面的建议
    6.3 高校层面的建议
    6.4 经办银行层面的建议
    6.5 政府层面的建议
    6.6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研究内容和基本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的局限性
    7.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旅游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对择业意向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旅游业及旅游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 旅游行业的人才流失率高,行业内就业率低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框架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一) 自我认同理论
        (二) 社会认同理论
        (三) 职业选择理论
    二、文献综述
        (一) 专业认同
        (二) 择业意向
        (三) 专业认同与择业意向的关系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模型建构与研究假设
        (一) 模型建构
        (二) 研究假设
    二、问卷设计
        (一) 问卷设计思路
        (二) 变量测量
        (三) 专家建议
    三、问卷预调研
        (一) 问卷发放
        (二)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四、正式调研与数据收集
        (一) 调研对象和取样方法
        (二) 问卷回收情况
        (三) 样本特征分布
        (四) 问卷复检
第四章 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旅游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和择业意向的总体情况
        (一) 旅游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总体情况
        (二) 旅游专业本科生择业意向的总体情况
    二、方差分析
        (一) 性别对各因子的独立样本T检验
        (二) 家庭所在地对各因子的独立样本T检验
        (三)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各因子的独立样本T检验
        (四) 是否有旅游行业的工作经历或经验对各因子的独立样本T检验
        (五) 年级对各因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六) 专业选择方式对各因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七) 成绩对各因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三、相关性分析
        (一) 旅游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与择业意向的相关分析
        (二) 专业认同影响因素与专业认同的相关分析
    四、回归分析
        (一) 旅游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对择业意向的回归分析
        (二) 专业认同影响因素对专业认同的回归分析
    五、结果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对策建议
        (一)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二) 构建专业选择优化管理体系,增强学生专业选择的自由性
        (三) 构建专业教育优化管理体系,实现专业教育的科学化
        (四)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专业归属感
        (五) 改善专业学习条件,增强学生专业自豪感
        (六) 逐步转变父母等重要他人对旅游专业的认识
    三、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硕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9)在哪里延续科研之路——理工科博士生就业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 样本特征
三、研究结果
    1. 理工科博士生就业偏好的总体特征
    2. 不同特征博士生就业偏好的组间差异分析
    3. 就业偏好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四、总结与讨论

(10)推拉理论场域下促进高校精准就业服务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施精准就业的现实必要性
    1. 市场与人才之间的供求
    2. 学生发展需求多元与因人施教的就业指导
二、精准就业在工作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1. 目标精准
    2. 过程精准
    3. 结果精准
    4. 保障精准
三、推拉理论场域下提高精准就业实效性
    1. 国家层面
    2. 社会层面
    3. 学校层面
    4. 学生层面

四、毕业生就业意向呈多元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解构计划行为理论的涉农高校学生服务基层行为意向研究[D]. 马如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个体特征对专业硕士就业意向的影响分析[J]. 夏焰,汪楠.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20(02)
  • [3]云南师范大学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周利娜. 云南师范大学, 2020(12)
  • [4]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状况调研报告[D]. 高倩倩.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2)
  • [5]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选择、参与过程及其价值[D]. 李丽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6]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与分析[J]. 宁冬梅,陈晗. 邢台学院学报, 2020(01)
  • [7]大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及其违约风险防范研究[D]. 于基伯.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8]旅游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对择业意向的影响研究[D]. 马莉慧.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9]在哪里延续科研之路——理工科博士生就业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徐贞. 高等教育研究, 2018(07)
  • [10]推拉理论场域下促进高校精准就业服务的探索研究[J]. 王立新. 林区教学, 2018(07)

标签:;  ;  ;  ;  ;  

毕业生就业意向多元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