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央电子胎儿监护用于产前监测的临床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婷[1](2020)在《足月妊娠激活素A与急性胎儿窘迫的关联关系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临产时母血、脐动脉血激活素A水平与急性胎儿窘迫的关联关系,以期为胎儿窘迫早期诊断提供新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0月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产科病房住院的243例孕妇,规律宫缩后根据急性胎儿窘迫诊断标准将其分为113例急性胎儿窘迫孕妇(研究组)与13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两组孕妇外周静脉血及新生儿脐动脉血激活素A水平,便携式血气分析仪测定新生儿脐动脉血PH、PCO2、PO2及BE,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激活素A与急性胎儿窘迫间的关联关系。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孕妇年龄、孕周、孕产史、脐带绕颈圈数、胎盘重量、新生儿性别、体质量等方面因素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急性胎儿窘迫组母血、脐动脉血激活素A水平、脐动脉血PCO2、BE明显高于正常孕妇组,而脐动脉血PH、PO2及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急性胎儿窘迫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不同分娩方式对母血、脐动脉血激活素A水平无影响(P>0.05)。4. 急性胎儿窘迫组母血、脐动脉血激活素A水平与新生脐动脉血PH、PO2成负相关,与PCO2、BE成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活素A可作为检测急性胎儿胎儿窘迫的一项敏感的血清学指标,通过产前及产程中测定母血激活素A水平,有助于产科医生预测及诊断急性胎儿窘迫,从而降低因过度诊断导致的不必要的剖宫产及改善母婴预后。
刘志康[2](2020)在《面向胎儿监护的CTG信号数字化和智能分析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围产期,孕妇胎心宫缩监护(Cardiotocography,CTG)是产科诊所最常规的诊断检查。临床上,胎心宫缩监护的输出形式主要是纸质CTG报告,但其视觉分析和解释缺乏客观性和可重复性,同时共享数据库也极度缺乏,因此迫切需要一套广泛适用的数字化工具。同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医生精准诊断,利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孕妇和胎儿监护也至关重要。而宫缩作为临床检测中一种主要参数,在智能化系统研究中具有很高的价值。本文面向胎儿监护的CTG信号数字化和不同强度宫缩信号智能分类算法主要研究为:(1)针对二值CTG纸质报告,提出一种数字化算法,突破已有算法对二值CTG纸质报告数字化的局限性和不适性。首先利用智能手机获取CTG图像,在网格线去除阶段,提出基于超像素的区域融合方法,设计了一种改进的二值直线掩模法,应用连通域完美去除与信号线无关的网格线和虚线。其次在信号提取阶段,根据每列信号迹线的不同状态,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取代表像素。最后,利用B-Spline拟合提取信号并插值拟合实际信号,分别用水平和垂直直方图投影对信号幅度和时间进行校正,实现插值信号与实际信号的时间同步。同时,采用已知数据库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评估数字化效果。(2)对已有的数字宫缩信号,构建了一种融合多维度特征提取的宫缩智能分类算法,实现了由计算机辅助手段帮助医生精准诊断的构思。在信号预处理中,提出了经验模态分解结合形态学滤波去除高频噪声,引入平滑先验法去除基线漂移噪声。在特征向量构造中,采用递归分析策略,设计了融合一维时间特征和二维递归特征的多模态特征向量。最后采用优化的SMOTE-PCA-SVM分类器对宫缩信号强度进行智能分类。同时,本文引入信噪比等指标,分析对比了所设计的滤波算法及不同机器学习分类器算法的性能效果。本文的研究实现了CTG信号的数字化以及宫缩信号依据不同强度的自动分类,为CTG胎儿智能监护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段涛,杨慧霞,胡娅莉,漆洪波,孙路明,郑明明[3](2019)在《胎儿生长受限专家共识(2019版)》文中研究说明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是导致围产儿患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还可能带来远期的不良结局。为规范和指导我国FGR的临床诊治工作,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胎儿医学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全国专家讨论并制定了我国FGR专家共识。本共识围绕FGR的定义、筛查、预防、诊断、宫内监护及临床处理等方面的临床问题,参考最新发表的各国FGR指南和高质量临床研究结果,运用德尔菲法,通过3轮专家意见调查及多学科专家的讨论,形成相对应的推荐及共识。
FetalMedicineSubgroup,SocietyofPerinatalMedicine,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ObstetricsSubgroup,SocietyofObstetricsandGynecolog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4](2019)在《胎儿生长受限专家共识(2019版)》文中提出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 FGR)是导致围产儿患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还可能带来远期的不良结局。为规范和指导我国FGR的临床诊治工作,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胎儿医学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全国专家讨论并制定了我国FGR专家共识。本共识围绕FGR的定义、筛查、预防、诊断、宫内监护及临床处理等方面的临床问题,参考最新发表的各国FGR指南和高质量临床研究结果,运用德尔菲法,通过3轮专家意见调查及多学科专家的讨论,形成相对应的推荐及共识。
孙晴晴[5](2019)在《脑胎盘率与慢性胎儿窘迫及围产儿结局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脑胎盘率(cerebroplacental ratio,CPR)与胎儿其他血流相关指标对慢性胎儿窘迫的诊断以及对围产儿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1.目标人群:选取本院接受规律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孕妇200例,孕周3241周,其中100例临床诊断为胎儿窘迫的孕妇作为研究组;另外匹配选取100例无胎儿窘迫症状且围产儿结局良好的孕妇作为正常对照组。2.研究方法:首先,对入选的对象进行筛查,孕前均无患病,询问病史,核实孕周;其次,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监测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胎儿脐动脉(Umbilical Artery,U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即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与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the peak systolic velocity of diastolic velocity ratio,S/D);计算脑胎盘率(cerebroplacental ratio,CPR),即大脑中动脉的PI/脐动脉的PI;记录胎儿静脉导管(ductus venosus,DV)的心室收缩期峰值(Peak ventricular systole,S)、心室舒张期峰值(Peak ventricular diastole,D)及最大心房收缩期回流速度(maximum atrial systolic reflux rate,A),计算S/A数值;记录胎动、胎儿胎心监护,新生儿Apgar评分及围产儿体重等妊娠结局。最后,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数据,探讨脑胎盘率及以上胎儿血流指标诊断胎儿窘迫的临床价值及可靠性。结果1.在研究组中,孕妇的剖宫产率较高,容易早产;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及Apgar评分比正常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以大脑中动脉的PI<0.81、脐动脉的PI>1.93及CPR<0.91诊断胎儿窘迫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7%,83%;76%,77%;89%,90%。而且研究组胎儿CPR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胎儿DV的S、D、A均低于正常组,而S/A值高于正常组;胎儿MCA的S/D、PI及RI值均显着低于正常组;UA的PI、RI及S/D值均显着高于正常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多普勒监测大脑中动脉、脐动脉及静脉导管的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对于慢性胎儿窘迫的诊断有参考意义。2、与一使用大脑中动脉或脐动脉相比,脑胎盘率诊断慢性胎儿窘迫的灵敏度、特异度更高,对慢性胎儿窘迫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黄梅佳[6](2019)在《胎儿电子监护分析算法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胎心率监护是产科临床必备的常规检查项目,对孕妇围产期的胎儿健康检测有重要意义。胎心率电子监护是通过超声与压力传感器获取胎儿心率、母亲宫缩压力以及胎儿活动标记信息,产科医生综合这三类信息来分析判断胎儿是否有宫内窘迫。因此,胎心率的准确提取、胎心宫缩曲线的模式识别以及胎动的正确标记是胎心率电子监护的关键技术。本文研究胎心率提取技术和胎动信号自动识别算法,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一套产科中央监护工作站软件系统。在胎心率提取方面,本文结合多普勒信号包络曲线和平均幅度差函数曲线的特征,设计一套极值点搜索方案和一个基于集成学习的胎心率周期识别模型来提高胎心率计算的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案可以较有效地筛选出最佳胎心周期。针对胎监探头可能会探测到孕妇腹主动脉信号而出现胎心率计算错误的情况,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的信号源识别模型,利用支持向量机模型对一定时间窗口内的信号频谱特征进行识别以鉴别是否检测到母亲的腹主动脉信号。实验结果表明:在监控窗口不少于6.4秒的情况下,窗口内超过88%的信号被本模型判断为腹主动脉信号时进行预警误报率最低,识别效果达到最佳。在胎儿活动信号自动识别方面,本文对通过超声传感器获取的胎儿活动图信号曲线进行基线计算,利用动态阈值检出胎儿活动信息。通过综合胎心率加速信息、母亲宫缩信号以及胎儿活动信息进行多判据的综合胎儿活动判定,并按产科专家的需求,在胎心率曲线图中实时标记出胎儿活动标记。实验结果表明:98.57%的自动胎动标记与专家标记情况一致,75.36%的自动胎动标记满足实时标记需求,胎动信号识别算法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可满足产科临床医生的需求。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医院产科的实际需求,设计和实现一套产科中央监护工作站软件系统。本系统能满足医院产科对胎心率电子监护的临床需求,实现多床位的胎心率电子监护。
齐晓晓[7](2019)在《基于孕妇心电监护的可穿戴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围产期孕妇心电监护问题,基于非侵入型小型医疗监护可穿戴设备,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孕妇心电监护可穿戴装备的研究现状,市场上现有及实验室研究开发的非侵入型孕妇心电监护装备、小型非服装类、服装类孕妇心电监护装备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传感技术的实现和服装功能性设计要求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其中孕妇心电监护服装与皮肤之间的日常动态作用研究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研究目的是寻找孕妇心电监护服装设计的较优电极分布以及结构选择设计,为孕妇心电监护服装的研究进行初步实验探索。利用文献法、实验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依据前人研究成果,选出三种最适合应用于孕妇日常服装的电极分布方式。同时根据市场调研设计四款实验样品,分别为高腰无附加结构、高腰腹部双层托腹、高腰腹部魔术贴、高腰无附加结构+托腹带。根据文献研究结果确定六个孕妇日常动作,分别为动作一原地踏步、动作二上下楼梯、动作三侧转、动作四腿部前后跨步、动作五腿部左右跨步、动作六坐下起立,下肢运动时双手托腰。就三种分布方式及结构设计进行静态压力实验与动态压力实验。此外,利用三维红外动态捕捉系统,对四个款式、三种电极分布方式进行动作一、动作二、动作三三种动作下位移稳定性测量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静态压力下:就款式静态压力均匀度来说,款式二均匀度最好,然后依次是款式四、款式一、款式三;就静态的电极分布方式来说,分布二的电极分布方式压力更均匀,其次是分布一和分布三。(2)动态压力:从总体每个动作下的最佳款式和最佳分布来看,款式三在任何动作下都不属于最佳款式,而分布三也没有出现最佳分布的状态。在动态条件下,在孕妇心电监测服装的款式选择时优先选择款式三以外的其他款式,款式三和分布三的压力稳定程度低于其他款式和其他分布,(3)动态位移:款式一和款式二在位移实验中,款式一和款式二的分布一位移稳定程度更好,两个款式的位移变化程度相近。款式三的位移变化均匀度较好。款式三和款式四的分布二位移稳定程度更好。运动二和运动三中,款式一、款式二、款式四均表现出分布二的位移程度较小。而款式三在所有运动中都是分布一的位移程度更小。在运动一中,所有款式都是分布一的位移程度较小。全文共有图35幅,表50个,参考文献84篇。
李森[8](2019)在《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预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围产期缺氧是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电子胎心监护(electronic fetal heart rate monitoring,EFR)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的产前胎儿监护技术,能早期、敏感发现可能的胎儿宫内缺氧。由于EFR识别胎儿宫内状况的特异性差,以及缺乏早期评估新生儿脑损伤风险的有效手段,许多新生儿因产前“病理性”胎心率模式(尤其是胎心减慢)转入新生儿科。然而,他们中仅有极少数会发生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绝大多数患儿住院期间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脐动脉血血气被认为能反映胎儿宫内情况,提供新生儿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信息。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新生儿脑部疾病最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客观反映临床病情并指导预后。过去国内外研究多集中于病情较重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对有围产期缺氧但无脑病症状新生儿的预后以及脐动脉血血气对这部分“健康”新生儿的预后(尤其是远期神经系统预后)预测价值的研究很少,且结论存在明显分歧。基于此,我们设计了前瞻性队列研究。本研究第一部分探讨出生时脐动脉血血气指标(pH、碱剩余、乳酸)、外周血NSE以及胎龄、体重、产次、产式等因素与短期结局(生后2-8天MRI)的关系;第二部分研究脐动脉血pH、碱剩余、乳酸、外周血NSE等对神经系统远期结局(生后4-6月BayleyⅡ评分)的预测价值;第三部分进一步探讨这部分新生儿MRI表现与远期神经系统预后的关系。第一章 脐动脉血pH、碱剩余、乳酸、外周血NSE对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头颅MRI预测价值研究目的:研究有产前胎心减慢但无脑病症状的足月新生儿生后2-8天头颅MRI表现及其影响因素,以及脐动脉血pH、碱剩余、乳酸、外周血NSE等对头颅MRI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产科出生,因“产前胎心减慢”转入新生儿科,但住院期间无异常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新生儿,对其进行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胎儿娩出后立即进行脐动脉血血气分析,出生后6-24小时测量外周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出生后2-8天进行头颅MRI检查(T1WI+T2WI+DWI),以MRI结果是否异常作为短期神经系统结局。结果:148例患儿纳入本研究,最终有140人进行了头颅MRI检查,其中125人(89.3%)MRI异常,15人(10.7%)MRI正常。磁共振异常患儿与磁共振正常患儿相比,脐动脉血BE、乳酸、剖宫产率具有显着差异(P<0.05)。MRI异常患儿脐动脉血pH、1min Apgar评分较正常患儿低,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乳酸为磁共振异常的危险因素(OR 1.896,95%CI 1.254~2.867,P=0.002),剖宫产为磁共振异常的保护因素(OR0.113,95%CI 0.024~0.541,P=0.006)。进一步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检测脐动脉血乳酸对头颅MRI异常的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781(95%CI 0.638~0.924,P<0.001),根据约登指数最大的原则,确定最佳截点为4.75mmol/L。以乳酸>4.75mmol/L预测MRI异常的敏感性为88.0%,特异性 66.7%,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为 95.5%,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为 40.7%。结论:无脑病症状产前胎心减慢的新生儿生后2-8天头颅MRI多显示不同程度的异常。脐动脉血乳酸对头颅MRI是否异常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第二章 脐动脉血pH、碱剩余、乳酸、外周血NSE对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生后4-6月Bayley评分预测价值研究目的:探讨产前有胎心减慢的无脑病症状新生儿生后4-6月Bayley Ⅱ评分异常情况以及脐动脉血pH、碱剩余、乳酸、外周血NSE等对其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出生,因“产前胎心减慢”入住新生儿科,但住院期间无异常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新生儿,对其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及长期随访。出生后立即进行脐动脉血血气分析,生后6-24小时测量外周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出院后长期随访,以生后4-6月Bayley Ⅱ评分是否异常作为患儿远期神经系统结局。结果:共148例患儿纳入本研究,最终共有134名(90.5%)新生儿在出生后4~6月进行了 Bayley Ⅱ评分,其中,116人(86.6%)Bayley Ⅱ评分正常,18人(13.4%)评分异常。BayleyⅡ评分异常患儿与评分正常患儿相比,只有脐动脉血BE具有显着差异(-8.59±3.14vs-6.60±3.00,P=0.010)。多因素分析显示,BE(用负值表示)为Bayley Ⅱ评分异常的保护因素(OR 0.671,95%CI 0.483-0.930,P=0.017),脐动脉血pH、乳酸、NSE、1min Apgar评分、产式等均非BaleyⅡ评分异常的预后因素。进一步作ROC检测BE对4-6月Bayley Ⅱ评分异常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674(95%CI 0.552~0.795,P=0.018),根据约登指数最大的原则,确定最佳截点为-6.05mmol/L。以BE<-6.05mmol/L预测Bayley Ⅱ评分异常的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44.0%,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为 96.7%,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为 17.3%。结论:无脑病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4-6月Bayley Ⅱ评分仅10%左右异常,且多为轻度异常。脐动脉血碱剩余可能能反映这部分新生儿的长期神经系统预后。第三章 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头颅MRI表现与长期预后关系的初步探讨目的:初步探讨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足月新生儿头颅MRI表现与远期神经系统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出生,因“产前胎心减慢”入住新生儿科,但住院期间无异常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新生儿,对其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及长期随访。出生时常规进行脐动脉血血气分析,生后6-24小时测量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生后2-8天进行头颅MRI检查(T1WI+T2WI+DWI),以生后4-6月Bayley Ⅱ评分是否异常作为患儿远期结局。结果:148例患儿被纳入本研究,最终共134人(90.5%)进行了头颅MRI检查及4-6月Bayley Ⅱ评分。116名(86.6%)患儿评分正常,18名(13.4%)患儿评分异常。MRI主要异常表现及结局:1)脑白质肿胀44例(32.8%),其中9例(20.5%)评分异常;2)颅内出血:其中,硬膜下出血64例(47.8%),12例(18.8%)评分异常;蛛网膜下腔出血32例(23.9%),3例(9.4%)评分异常;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出血17例(12.7%),4例(23.5%)评分异常;深部脑白质出血2例(1.5%),评分均正常;小脑出血11例(8.2%),2例(18.2%)评分异常;脑室内出血12例(9.0%),3例(25.0%)评分异常;3)皮层及其下白质T1WI点线状高信号34例(25.4%),7例(20.6%)评分异常;4)深部脑白质(额叶深部、放射冠、脑室旁白质及侧脑室壁)高信号21例(15.7%),其中8例(38.1%)评分异常;5)基底节、丘脑、内囊信号异常15例(11.2%),3例(20.0%)评分异常。组间比较显示,深部脑白质(额叶深部白质、放射冠、脑室旁白质及侧脑室壁)高DWI信号的患儿评分异常率较无深部脑白质信号异常的患儿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基底节、丘脑或内囊信号异常的患儿与无基底节、丘脑或内囊信号异常的患儿相比,评分异常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皮层及其下白质出血(OR4.560,95%CI 1.108~18.762,P=0.036)、深部白质信号增高(OR 7.316,95%CI 2.263~23.649,P=0.001)为Bayley Ⅱ评分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无脑病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头颅MRI表现与预后的关系与HIE患儿的不尽相同。MRI上深部脑白质DWI高信号以及皮层及其下白质出血可能和远期神经发育迟缓有关。
郭颖[9](2019)在《产程连续胎心监护与脐动脉血气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探索影响新生儿脐动脉血气结果的母胎因素及产时因素,分析产程连续胎心监护(cardiotocography,CTG)与新生儿血气结果的相关性,为产程中预防胎儿缺氧提供依据,从而进一步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减少不良预后,提高母胎安全。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8年10月于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住院经阴道分娩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足月初产妇895例,根据2016年我国新生儿窒息诊断专家共识将产时脐动脉血气pH<7.2作为新生儿酸血症阈值,将人群分为正常组(pH≥7.2)505例和酸血症组(pH<7.2)390例。记录人群一般信息、母胎因素、产程中因素,产程中连续CTG信息,分析影响新生儿酸血症的母胎因素及产时因素,根据2015我国专家共识和国际妇产科学协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的CTG判读标准,从基线及变异、分类以及缺氧类型判读CTG,比较不同解读角度对于新生儿酸血症判断的准确性。酸血症新生儿产后3月电话随访其生长发育等一般结局。采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新生儿酸血症的高危因素。结果1.产程时限与新生儿酸血症:新生儿脐动脉血气正常组产程时限,潜伏期时限5.5h、活跃期时限1.33h、活跃期宫口扩张速度4.67cm/h、第一产程时限6.83h、第二产程时限0.43h。血气正常组的产程时限短于酸血症组,活跃期宫口扩张速度快于酸血症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第一产程时限每增加1h,发生酸血症的风险增加9.3%。2.新生儿酸血症的产科危险因素:(1)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ROM)是新生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气正常组与酸血症组PROM的发生率分别为24.00%和3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产程中连续硬膜外镇痛会造成缩宫素催产使用率增加(21.30%vs53.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二者同时存在是新生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单纯的硬膜外镇痛或催产不是造成酸血症的原因。3.CTG与新生儿酸血症:(1)CTG基线及变异:基线异常、重复变异减速、重复晚期减速以及延长减速均与新生儿酸血症的发生有关,其中以延长减速的相关性更为显着(调整后标准化残差6.3);(2)CTG分类:我国分类标准下I类CTG 277例、II类CTG 382例、III类CTG 0例,2015年FIGO分类标准下I正常CTG 253例,可疑CTG346例,病例性CTG 60例,其中,正常CTG组超过80%的新生儿血气正常,病理性CTG组超过85%的新生儿存在酸血症,对于可疑性CTG,正常新生儿与酸血症新生儿发生率大致相近,相对于我国分类标准,FIGO判读标准与脐动脉血气更贴切;(3)缺氧类型:对于可疑CTG,最常见的缺氧类型是逐渐进展性缺氧,如果CTG呈现逐渐进展性缺氧但基线正常,则62.8%的新生儿血气正常(调整后标准化残差3.8),如果出现逐渐进展性缺氧且基线升高,则69.0%的新生儿存在酸血症(调整后标准化残差3.1)。4.新生儿随访:本研究中酸血症新生儿390例,其中随访360例,失访30例,随访比例92.31%,随访内容为生后3个月的生长发育情况,随访结果表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结局。5.产科因素结合CTG综合分析:PROM发生酸血症的风险是无PROM的1.545倍,硬膜外镇痛联合催产组酸血症风险是既无硬膜外镇痛也无催产组的1.464倍;可疑CTG发生酸血症的风险是正常CTG的3.239倍;病理性CTG发生酸血症的风险是正常CTG的25.449倍。敏感度51.60%;特异度85.40%。结论1.胎儿在宫内从缺氧到脏器损伤甚至死亡是一个逐渐进展的过程,产程连续胎心监护可以动态监测宫内缺氧的过程。2.CTG判断产程中酸血症的发生需结合母体高危因素及产程中干预措施,当孕妇存在PROM、硬膜外镇痛联合催产时,无论产程进展是否正常都应给予持续监护。3.建议采用FIGO分类判读标准,提高对酸血症判断的准确率。4.目前我国将pH<7.2作为诊断新生儿酸血症的标准。从我们的数据来看,我们可以将诊断阈值适当放低至国际标准7.0,但为了更好的支持7.0的标准,我们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
周长友[10](2018)在《生育政治—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权力与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恩格斯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体现为两种类型,一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则是人类自身的生产。政治学研究长期以来以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为关注重点,较少论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价值分配过程。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中国现代节育运动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部分田野访谈资料,深入考察分析了现代生殖技术进步对节育运动中国家权力空间生产和分配的作用和影响,探讨现代国家人口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生育权利和资源的价值分配及其政治逻辑。国家权力的扩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重塑了人们的身体观,同时也扩展了政治价值分配的权力空间,从而使医疗化身体、国家化生育和科学化生育成为中国现代节育运动的主要特征。国家权力和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不仅在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衍生出性别、民族、区域和年龄结构等失衡性权利问题,同时也衍生出配子技术和选择生育等生命和技术伦理问题。这些演变不仅是现代国家生育权利和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产物和结果,也会对未来中国生育政治的权力与权利分配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将生育政治的历史过程、运行逻辑、实践后果及时代特征展露无遗。传统社会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人口增长相对缓慢,“广土众民”成为王朝统治者追求的主要政治目标,家庭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成为节育行为的主要实施者和参与者。西方近代节育思想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不仅带来了生育“价值的颠覆”,而且使部分知识分子将节育运动同提高国民素质和摆脱“东亚病夫”形象的政治意义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医学科学和技术的传入则为在中国社会进行节育实践提供了可能。这促使中国近代节育运动逐渐由观念宣传迈向行动实践,开始在一些沿海大城市零星开展起来,但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和产生的影响均非常有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人们的生育行为迅速从“私域”走向了“公域”,个人身体在技术支持下开始成为国家权力运行的公共空间,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贯彻国家生育意志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医疗化身体、国家化生育和科学化生育等现代节育运动的基本特征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生殖医学技术进步带来的身体医疗化现象不仅抛弃了传统医学将人类身体视为一个封闭空间的旧有认知,而且将公民的个人身体内部空间公开地展示在权力和技术的双重规训之下。生育行为的政治化和技术化转变使国家政治权力成为节育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权力保障,生殖技术则为节育行为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两者紧密协作共同塑造了中国现代节育运动的基本面貌。公民个人的身体在权力和技术的双重作用下成为被规训的后果和对象。在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国家权力的作用下,公民个人身体不仅成为不断被权力化敞视、检查和填充的对象,同时也成为被技术化敞视、检查和填充的对象。医疗化的身体不仅在权力和技术的双重规训作用下成为了空间编排的消极接受者和时间监控的消极服从者,而且逐渐演变形成了身体“真理”知识的积极驯服者。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国家化生育以计划生育政策为主要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被认为是政策实施的两项主要宗旨。国家通过建立人口计划目标调控体系和完善人口计划工作指标体系实现对人口增长数量的计划约束,同样通过建立优生目标调控体系和完善优生目标调控方式实现对人口增长质量的计划控制。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国家通过建立从中央、省、地(市)、县、乡、村的六级计划生育行政组织机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构建了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繁密计划生育权力和技术网络,形成了对公民个人身体和生育行为进行权力和技术监视的强大力量。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制度、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度和计划生育政策动员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仅强化了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渗透力度,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公民个体和家庭在面对强势权力和技术干预时的权利失能化倾向。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科学化生育不仅是贯彻国家生育调控意志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满足人们优生优育需求的主要方式。国家通过建立准生证制度、利益导向制度和基层监控制度等权力监控体系实现了对国家化生育意志的科学调控,同时也通过建立计划生育医疗技术监控、避孕药具监控和人口统计监控等方式实现了对人们科学生育行为的国家监控。医疗组织的广泛建立、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医疗技术的普及推广不仅是贯彻国家科学化生育意志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满足人们优生优育医疗服务需求的重要条件。国家计划生育技术体系的建立不仅为通过技术手段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国家优生优育措施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国家政治权力对公民个体生育权利和技术资源的分配具有规划性、选择性和非均衡性,由此衍生出一系列非均衡性的生育权利和生育后果。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节育技术应用中的性别失衡和女性婚姻中的“货币化”倾向等揭示出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固有的性别权利失衡问题。各民族之间生育政策的失衡、民族区域之间生育政策的差异和人口增长状况的差别等问题折射出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原本就存在的民族权利失衡问题。人口增长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则表明了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各区域之间人们享有生育权利的失衡问题。人口年龄结构中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则表明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各区域之间的人口在青少年抚养和老年人口赡养负担方面的权利失衡问题。医疗资源的城乡失衡、地区失衡和结构失衡问题则表明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人民享有平等医疗资源的权利失衡问题。在人口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权力和技术显然会对生育资源和权利的分配产生深刻影响。随着现代国家权力的扩张和技术的进步,人类生育日益公共化、国家化、政治化和技术化,由此衍生出诸多的生育问题并引发了激烈的权利之争。随着社会发展及公民个人独立和权利意识的增长,人们更加关注技术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制约以及人口生产过程中的女性平等、生育平等、生命平等和生育自由等问题,尝试重新思考和确定生育过程中的权力干预的边界和技术渗透的限度问题。这导致人们对于今天中国生育权利和资源分配的非均衡性以及由此衍生的诸多问题,国家人口生产的目标及计划生育政策本身的正当性和必要性等提出了质疑。在实践中,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大幅度调整国家人口生产和发展目标及“计划生育”政策。这些国家目标和政策的调整并未改变人口生产资源和权利的国家权威性分配的特征,甚至在一定程度是生育政治逻辑的继续和体现,只是在不同时期国家权力干预和调控的范围、重点、目标以及手段有所不同而已罢了。
二、中央电子胎儿监护用于产前监测的临床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央电子胎儿监护用于产前监测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足月妊娠激活素A与急性胎儿窘迫的关联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急性胎儿窘迫诊断标准 |
2.2 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 |
2.3 操作方法 |
2.4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5 .血清激活素A测定的具体步骤 |
2.6 脐血血气分析测定的具体步骤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孕妇及新生儿一般资料的比较 |
3.2 两组/不同分娩方式的母血、脐动脉血激活素A水平及脐动脉血气分析的比较 |
3.3 急性胎儿窘迫组母血、脐动脉血激活素A水平与脐血血气分析值相关性 |
4 讨论 |
4.1 胎儿窘迫 |
4.2 激活素A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4.3 激活素A与妊娠的关系 |
4.4 激活素A与急性胎儿窘迫之间的关系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胎儿窘迫诊断手段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面向胎儿监护的CTG信号数字化和智能分析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TG信号数字化发展现状 |
1.2.2 宫缩信号智能算法发展状况 |
1.3 存在问题和研究内容 |
1.3.1 现有算法的缺点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CTG信号理论基础 |
2.1 妊娠过程 |
2.2 胎儿监护 |
2.3 CTG信号 |
2.3.1 胎儿心率信号 |
2.3.2 子宫收缩信号 |
2.4 纸质CTG规格 |
2.5 CTG信号来源 |
2.6 本章小结 |
3 二值CTG数字化算法 |
3.1 图像获取 |
3.2 背景网格直线去除 |
3.2.1 图像分割算法 |
3.2.2 直线检测算法 |
3.2.3 提出的算法 |
3.3 信号提取 |
3.4 信号校准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验证集 |
3.5.2 验证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 宫缩信号强度自动分类算法 |
4.1 宫缩信号预处理 |
4.1.1 融合经验模态分解和形态学处理的高频滤波 |
4.1.2 基于平滑先验法(SPA)的低频滤波 |
4.2 宫缩信号特征提取 |
4.2.1 多模态特征提取 |
4.2.2 特征向量处理 |
4.3 宫缩信号分类 |
4.3.1 基于KNN的宫缩分类诊断 |
4.3.2 基于SVM的宫缩分类诊断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评价指标 |
4.4.2 实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和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3)胎儿生长受限专家共识(2019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FGR的定义 |
二、FGR的病因学调查 |
三、FGR的筛查及预防 |
四、FGR的诊断 |
五、FGR胎儿的宫内监护 |
(一)脐动脉血流【推荐及共识】 |
(二)MCA血流【推荐及共识】 |
(三)以静脉导管为主的胎儿静脉血流评估【推荐及共识】 |
六、FGR的干预 |
(5)脑胎盘率与慢性胎儿窘迫及围产儿结局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慢性胎儿窘迫诊断标准 |
1.3 方法 |
1.4 记录指标 |
1.4.1 记录彩色多普勒超声数据 |
1.4.2 孕妇及胎儿一般情况 |
1.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 |
2.3 超声指标与胎儿窘迫的关系 |
讨论 |
1.胎儿窘迫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一般情况的分析 |
2.脑胎盘率(cerebroplacental ratio,CPR)的定义 |
3.CPR与 MCA、UA及 DV在预测胎儿窘迫的比较 |
4.脑胎盘率诊断胎儿窘迫的不足 |
5.结局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胎儿窘迫的病因 |
2.胎儿窘迫的病理生理变化 |
3.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其他指标诊断胎儿窘迫的比较 |
4.脑胎盘率(CPR)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6)胎儿电子监护分析算法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胎心率提取 |
1.2.2 胎动信号自动识别 |
1.2.3 胎心宫缩图计算机分析系统 |
1.3 本文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工作创新点 |
1.4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知识 |
2.1 胎心监护 |
2.1.1 瞬时胎心率 |
2.1.2 胎心率基线 |
2.1.3 一过性胎心率变化 |
2.1.4 宫缩 |
2.1.5 胎动 |
2.2 机器学习相关算法 |
2.2.1 集成学习 |
2.2.2 XGBoost |
2.3 超声多普勒效应检测胎心率原理 |
2.4 基于自相关算法的胎心率提取方法 |
2.4.1 滑动窗自相关方法 |
2.4.2 差值函数与平均幅度差函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胎儿心率提取算法研究 |
3.1 基于集成学习算法的胎心周期识别模型 |
3.1.1 胎心周期识别存在的问题 |
3.1.2 胎心周期识别模型特征抽取与训练流程 |
3.1.3 胎心率提取算法实验及结果分析 |
3.2 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的信号源识别模型 |
3.2.1 快速傅里叶变换提取频谱特征 |
3.2.2 模型训练与实验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胎动信号自动识别算法研究 |
4.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
4.2 胎动信号自动识别算法 |
4.2.1 从胎心率曲线中提取胎心率加速 |
4.2.2 从宫缩曲线中提取胎动信号 |
4.2.3 从胎儿活动图信号中识别胎儿活动 |
4.2.4 多判据识别胎动算法 |
4.3 临床实验评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产科中央监护站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结构与功能 |
5.2 系统测试反馈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监护图评分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
在学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清单 |
致谢 |
(7)基于孕妇心电监护的可穿戴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孕妇心电监测服装可穿戴性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现状 |
1.1.3 小结 |
1.2 孕妇心电监测服装可穿戴性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孕妇心电监测服装可穿戴性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孕妇心电信号监测装备相关理论研究 |
2.1 孕妇心电监测信号 |
2.1.1 孕妇可监测胎心电周数 |
2.1.2 孕妇心电监测信号监测原理 |
2.1.3 孕妇心电监测信号提取方法 |
2.1.4 孕妇心电监测信号提取影响因素 |
2.2 孕妇人体特征分析 |
2.2.1 孕妇人体形态特征及尺寸 |
2.2.2 孕妇产前运动理论分析 |
2.3 孕妇心电监护装备与人体相互作用对心电信号的影响因素 |
2.3.1 电极与人体的有效接触位置 |
2.3.2 电极与皮肤接触压力 |
2.3.3 监测服装与人体的相对位移 |
2.4 孕妇心电监护电极位置研究分析 |
2.5 孕妇心电监护服装设计基本原则 |
2.6 本章小结 |
3 孕妇腹部可穿戴装备结构设计研究 |
3.1 现有孕妇可穿戴装备结构调研 |
3.2 实验样品孕妇内裤结构设计与制作 |
4 不同结构及不同监测点位置的接触压力研究分析 |
4.1 实验设备 |
4.2 实验准备 |
4.2.1 设备调试及样品编号 |
4.2.2 三种电极分布方式编号 |
4.2.3 实验对象信息 |
4.3 静态压力 |
4.3.1 实验目的 |
4.3.2 实验方案 |
4.3.3 静态压力实验数据分析 |
4.3.4 小结 |
4.4 动态压力 |
4.4.1 实验目的 |
4.4.2 实验方案 |
4.4.3 动态压力实验数据分析 |
4.4.4 spss多配对样本的非参数检验 |
4.4.5 小结 |
4.5 本章小结 |
5 不同结构及不同监测点位置的位移稳定性研究分析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设备 |
5.3 实验方案 |
5.3.1 三维捕捉电极位置设计 |
5.3.2 三维捕捉动作设计 |
5.4 位移稳定性实验数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8)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脐动脉血pH、碱剩余、乳酸、外周血NSE对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头颅MRI预测价值研究 |
1.1 引言 |
1.2 资料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3 研究设计和数据采集 |
1.2.4 统计分析 |
1.3 结果 |
1.3.1 一般资料 |
1.3.2 MRI结果 |
1.3.3 相关因素比较 |
1.3.4 不同分娩方式MRI结果比较 |
1.3.5 以脐动脉血pH定义的酸中毒的预后价值分析 |
1.3.6 多因素分析 |
1.3.7 乳酸预测MRI结果的ROC曲线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章 脐动脉血pH、碱剩余、乳酸、外周血NSE对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生后4-6月Bayley评分预测价值研究 |
2.1 引言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2.2.3 数据采集 |
2.2.4 BayleyⅡ评分结果划分标准 |
2.2.5 关于Bayley Ⅱ评分的补充 |
2.2.6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 |
2.3.1 一般资料 |
2.3.2 Bayley Ⅱ评分结果 |
2.3.3 相关因素比较 |
2.3.4 不同分娩方式远期神经系统结局比较 |
2.3.5 以脐动脉血pH定义的出生时酸中毒的预后价值分析 |
2.3.6 多因素分析 |
2.3.7 碱剩余预测Bayley评分异常的ROC曲线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头颅MRI表现与长期预后关系的初步探讨 |
3.1 引言 |
3.2 资料和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研究方法 |
3.2.3 数据采集 |
3.2.4 Bayley Ⅱ评分结果划分标准 |
3.2.5 统计学分析 |
3.2.6 相关定义 |
3.3 结果 |
3.3.1 MRI及Bayley Ⅱ结果 |
3.3.2 相关因素比较 |
3.3.3 深部脑白质信号异常与Bayley Ⅱ评分的进一步分析 |
3.3.4 基底节、丘脑、内囊信号异常与Bayley Ⅱ评分的进一步分析 |
3.3.5 多因素分析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产程连续胎心监护与脐动脉血气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 |
研究目的、方法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研究对象的选择 |
2.研究资料收集 |
3.分组方法及技术路线 |
4.相关资料的定义及判读标准 |
4.1 脐动脉血气判读标准 |
4.2 产程及产科相关因素定义 |
4.3 CTG判读标准 |
5.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2.血气各项指标分布水平 |
3.产科因素与新生儿酸血症 |
3.1 产程时限与新生儿酸血症 |
3.2 PROM与新生儿酸血症 |
3.3 常见妊娠期并发症与新生儿酸血症 |
3.4 产时发热与新生儿酸血症 |
3.5 羊水粪染与新生儿酸血症 |
3.6 临产方式与新生儿酸血症 |
3.7 产时硬膜外镇痛及催产与新生儿酸血症 |
3.8 产科多因素综合分析 |
4.产程连续CTG与新生儿酸血症 |
4.1 CTG基线及变异类型与新生儿酸血症 |
4.2 CTG分类与新生儿酸血症 |
4.3 CTG分类联合缺氧类型与新生儿酸血症 |
5.CTG联合产科因素对新生儿酸血症的预测 |
6.新生儿结局 |
6.2 新生儿随访 |
讨论 |
1.常见产科因素与新生儿血气 |
2.产程连续CTG与新生儿血气 |
3.新生儿血气与新生儿不良结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胎心监护临床应用的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生育政治—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权力与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选题背景与意义 |
2、研究综述 |
3、本研究尝试解答的问题 |
3.1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国家调控问题 |
3.2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科学调控问题 |
3.3 现代节育运动调控衍生的失衡性问题 |
3.4 现代生育政治中的权力与权利分配之争问题 |
第一章 医疗化身体: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节育控制 |
第一节 中国现代节育运动的兴起 |
1、中国近代节育政治的兴起 |
2、中国现代节育政治运动的演变 |
第二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身体权力化“规训” |
1、身体的权力敞视 |
2、身体的权力检查 |
3、身体的权力填充 |
第三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身体技术化“规训” |
1、身体的技术敞视 |
2、身体的技术检查 |
3、身体的技术填充 |
第四节 身体的失控: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个体化失能 |
1、身体空间编排的消极接受者 |
2、身体时间监控的消极服从者 |
3、身体“真理”知识的积极驯服者 |
第二章 国家化生育: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国家调控 |
第一节 国家人口调控目标下的节育运动 |
1、国家人口计划目标的发展历程 |
2、国家人口计划目标的调控体系 |
3、国家人口计划目标的指标体系 |
第二节 国家优生目标调控下的节育运动 |
1、国家优生工作的发展历程 |
2、国家优生目标的调控体系 |
3、国家优生目标的调控方式 |
第三节 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计生组织体系 |
1、计划生育组织体系 |
2、计划生育运行方式 |
第三章 科学化生育: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技术监控 |
第一节 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医疗组织、资源与技术控制 |
1、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医疗组织控制 |
2、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医疗资源控制 |
3、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医疗技术控制 |
第二节 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社会监控体系 |
1、国家化生育权力监控体系 |
2、国家化生育技术监控体系 |
第四章 失衡性权利:生育权利的非均衡性及后果 |
第一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性别失衡问题 |
1、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出生人口性别失衡问题 |
2、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性别平等问题 |
3、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女性与婚姻 |
第二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民族失衡问题 |
1、现代节育运动中各少数民族人口生育政策之间的失衡问题 |
2、现代节育运动中各少数民族地域之间生育政策失衡问题 |
3、现代节育运动中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状况之间的失衡问题 |
第三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区域失衡问题 |
1、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城乡失衡问题 |
2、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地区失衡问题 |
第四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年龄结构失衡问题 |
1、人口年龄结构失衡中的城乡差异 |
2、人口年龄结构失衡中的地区差异 |
第五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医疗资源失衡问题 |
1、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医疗资源的城乡失衡问题 |
2、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医疗资源的地区失衡问题 |
3、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医疗资源的结构失衡问题 |
第五章 技术性失衡: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权利之争 |
第一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妇女解放与奴役之争 |
第二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生育权与生命权之争 |
第三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公民平等权之争 |
第四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国家权力与公民自由之争 |
第六章 生育政治:现代国家生育权利和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及其逻辑 |
第一节 现代国家生育政治的内涵 |
1、生育的概念 |
2、政治的概念 |
3、生育政治的概念与内涵 |
3.1 什么人享有生育权力和权利的问题 |
3.2 人们在什么时候享有生育权力和权利的问题 |
3.3 人们怎么样获得生育权力和权利的问题 |
第二节 现代国家生育政治中的权力与权利分配逻辑 |
1、生育政治权力和权利分配的一般逻辑 |
2、生育政治权力与权利分配的特殊逻辑 |
3、现代国家生育政治的特征 |
第三节 现代国家生育政治的逻辑演变 |
1、节育运动中的国家权力干预将减弱,社会和家庭自主调控力度将增强 |
2、节育运动中的消极技术干预力量将减弱,积极技术干预力量将增强 |
3、个人自主生育和科学选择生育将会给节育运动带来的新的伦理和法律挑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央电子胎儿监护用于产前监测的临床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足月妊娠激活素A与急性胎儿窘迫的关联关系探讨[D]. 张婷婷.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2]面向胎儿监护的CTG信号数字化和智能分析算法研究[D]. 刘志康.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3]胎儿生长受限专家共识(2019版)[J]. 段涛,杨慧霞,胡娅莉,漆洪波,孙路明,郑明明. 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 2019(04)
- [4]胎儿生长受限专家共识(2019版)[J]. FetalMedicineSubgroup,SocietyofPerinatalMedicine,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ObstetricsSubgroup,SocietyofObstetricsandGynecolog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9(06)
- [5]脑胎盘率与慢性胎儿窘迫及围产儿结局的相关性[D]. 孙晴晴. 青岛大学, 2019(03)
- [6]胎儿电子监护分析算法技术研究与实现[D]. 黄梅佳. 暨南大学, 2019
- [7]基于孕妇心电监护的可穿戴系统研究[D]. 齐晓晓.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8]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预后研究[D]. 李森.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7)
- [9]产程连续胎心监护与脐动脉血气的相关性研究[D]. 郭颖.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生育政治—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权力与技术[D]. 周长友.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