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的学习、总结与创新过程

电子技术的学习、总结与创新过程

一、电子技术的学习、总结和创新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于莹莹,孙波[1](2021)在《应用物理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初探》文中研究指明高等学校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阵地,育才和育人只有相统一,才可以持续稳定地提高高水平人才的培养质量。文章首先指出应用物理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接下来针对本院应用物理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特点,从知识习得、协作提升、思维引导及方法改进四个方面探讨对应用物理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改革举措的思考。

丁国强,王延峰,周卫东[2](2021)在《新工科背景下重塑电子技术教学体系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向新工科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电子技术教学中切实践行"教育强国"理念,通过对电子技术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主线与关键点梳理、教学运行实践等方面研究,提出了电子技术教育教学重塑观点,经由电子技术教学内容重塑性分析,提出电子技术以电子器件为基础,以反馈分析法贯穿电子电路教学思路,以技术创新为引导,注重电子电路近似化模型教学,电子技术数学建模思维培养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经由电子技术课程组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总结,文章提出的创新性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是有成效的,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唐达荣[3](2021)在《课程思政理念下中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书源[4](2021)在《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水平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已经成为装备的神经系统,发展电子技术不仅涉及到其本身,同时它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电子技术的依赖越来越高的同时对电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快速培养电子技术人才的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上的岗位需求存在差距,急需进行并尝试中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同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中职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但是我国中职院校因为传统教育方法的落后和与普通高中生源差异的影响,电子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存在如下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不平衡、学习过程中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缺乏以及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等。本研究基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借助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为核心的CDIO工程教育理论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为支撑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目前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现状以及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接着针对中职电子技能实训的改革进行了路径分析,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式的教学融入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中的有效对策,根据现状的研究分析与改革路径及对策的分析,并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标准为依据从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构建,设计开发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案例。通过基础型教学案例、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验证与分析。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以CDIO理念来指导中职实训教学,将电子技能训练中单调的重复性训练合理地转化到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等一系列的工作过程中,以提高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同时以教育学理论与电子专业实际的深入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创新性改革,让技能实训教学在符合学习规律、应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庄紫玮[5](2021)在《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模块化实训项目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汽车行业正以新能源汽车为载体朝着智能化、网联化方向深度推进,与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趋势相悖的是,新能源汽车从业者缺口逐年增大。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新增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力电子结构,这对从业者的电工电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新能源汽车维修人员除了能够具备传统汽车维修能力,还要求掌握电工电子知识和实践能力。中职院校作为实用人才的培养基地,是技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肩负着人才输出的重担,缓解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人才供给压力。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应该紧随行业发展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为培养优质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打下夯实的电学基础。《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承载的电学知识和技能贯穿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是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选择实训项目尤为重要。但是现有实训项目存在与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脱节、验证性实训项目过多的问题无法满足人才需求。因此,本研究首先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法,分别对企业、教师、学生和课程四类对象进行调研。通过对学生、教师和课程现状展开调查,了解《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企业岗位工作内容。其次采用模块化开发思想,以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职业为基础分析电学能力,设计和开发实训项目,开发配套的教学资源。最后运用所设计的实训项目,开展实验实施,总结归纳学生评价,结合教师实践反思不断完善实训项目。研究发现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显着提高,对中职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最后,笔者提出研究的不足以及研究展望。

姜雪[6](2021)在《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政府创建的国家重点学院典型代表,是印度高等教育系统重要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教育在印度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培养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成为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竞相招揽的对象。计算机人才从诞生、成长再到壮大的培养过程与其计算机学科从创立、发展再到崛起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学科的历史进程保持一致。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国情和历史发展背景方面较为相似,与欧美发达国家名列前茅的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相比,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长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学科,成功进行计算机教育,有效发挥计算机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由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尝试对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化、系统化的梳理与剖析。从学科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探寻其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管理体制及社会服务等学科建设必要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建设经验,指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明确对我国建设一流学科的历史价值。以1963年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计算机中心的成立为主要标志,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正式创立。1963年至1982年是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计算机中心、电气工程系和数学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教育与研究活动。1983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由此,计算机学科拥有了规范化的学术平台,学术项目更加丰富。同时,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也推动了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快速崛起。从计算机学科创立伊始,印度政府就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家政策方面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在财政及政策的双重保障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在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建设举措,迅速成长为印度国内一流的计算机学科。1992年,“创新与技术转移基金会”在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正式成立,标志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进入产教融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积极承担国家级政府资助及企业咨询项目的举措不但与国家科技政策及国家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促进了企业与高校协同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学科发展新模式的产生。在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及印度政府制定的建设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完善稳步提升,培养的尖端计算机人才在国际知名计算机企业崭露头角。从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学科的快速发展无外乎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外部因素而言,国际环境中有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革命浪潮的推动,国内环境有印度政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科技战略,特别是建设计算机超级大国目标的指引;就内部因素而言,印度理工学院从学科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制度以及社会服务等若干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本文最后总结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促进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近年来,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学术自治权;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然而,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黄威威[7](2021)在《基于OBE理念的中职数字电路综合实训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制造2025》这一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文件的出台,对我国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行业、企业为顺利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目标,急需大量高素质的电子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该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阶段其毕业生在市场上较难找到满意的专业对口工作,出现学校人才供给滞后于企业需求的现状。究其原因,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内容与市场存在脱节,学生“学非所用”较为普遍,因此导致中职毕业生在企业招聘中无法体现自身应有优势。唯有改良中职学校课程内容设置,促进其与企业职业标准、生产过程对接,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才能有效解决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人力资源市场中技术技能型人才急缺的现状。现流行于高等工程教育的OBE理念,因其聚焦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可以达到的学习成果,并据此对教学进行反向设计,对于只注重“教育投入”而不注重“教育产出”的传统教学而言,是一种教学的根本性变革,为中职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灵感与启发。因此,中职学校可以基于OBE理念,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再反推教学过程与活动,以确保中职学校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介于此,本研究以数字电路实训课程,这一培养中职电子技术类专业学生职业操作技能的重要课程为研究对象,基于OBE理念对该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首先,利用文献分析法,在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OBE理念的内涵、发展与实际应用进行了介绍与说明。其次,通过问卷与访谈的调查方法,了解中职数字电路实训教学的现状以及电子电工类企业对中职电子技术类毕业生从业的岗位能力要求,从调查结果中发现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接着从调查结果中界定中职数字电路实训教学的预期学习成果。再次,在OBE理念的指导下,将调查所得的预期学习成果细化为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构建知识点衔接且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字电路实训内容、选择“翻转课堂+引导文”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多元教学评价、形成具有持续更新功能的教学反思闭环系统。最后,通过教育实验法,以《组合逻辑电路综合实训》为案例,将基于OBE理念设计的实训教学新模式在中职学校进行了对比实践。实践结果表明,该实训教学新模式较传统模式而言,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训理论与实操掌握、工作责任意识、自我管理等能力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且新模式受到了学生普遍的认可与支持,因而基于OBE理念设计的中职数字电路综合实训教学新模式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张芝园[8](2021)在《基于因子分析的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工程人才是各国高等教育机构面临的核心问题。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引入了先进的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推动了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对我国工程专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环节,评价的质量直接影响后续教学持续改进措施的有效性。目前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存在毕业要求难以量化、评估方法不够科学等问题。因此,引入科学、客观的教育数据挖掘方法去评价大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参照《华盛顿协议》,选取某高校155名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课程成绩、竞赛获奖、毕业设计成绩等学业成果数据,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进行研究。参考《华盛顿协议》的毕业要求相关研究成果和大学生素养发展的研究成果,结合某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毕业要求,提出预期毕业要求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模型,并对学生个体、群体和课程体系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比较国内外高校工科专业毕业要求,参考大学生素养发展的研究成果,提出工科毕业要求要素群。根据要素群并结合某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毕业要求,制定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要求可能达成和期望达成的指标,构建“预期毕业要求指标体系”。(2)根据学生课程成绩、学科竞赛获奖、学业奖学金等毕业生学业成果数据,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学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取出8个实际的毕业要求达成指标,并将达成指标与预期毕业要求指标体系比较,验证了提出的8个毕业要求达成指标的合理性:根据提取指标的解释意义对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进行改进,采用熵权值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并计算毕业要求达成综合得分。再与现有的评价体系进行比较,证明了本文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客观性、科学性。(3)使用本文提出的达成度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个体和群体评价分析。对学生个体采用雷达图方式全方位、多维度评价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基于年级和基于性别对比分析不同群体在毕业要求达成各项指标的表现差异,并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对培养方案进行分析,给出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矩阵。

郑婧婧[9](2021)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文中指出

李悦晨[10](2021)在《“分层+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许多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文件,提出了利用项目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职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实践动手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分层+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做中学,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符合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分层+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课本知识与项目训练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符合当今企业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面对时代的需要和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不足,笔者尝试在中等职业院校构建符合学生个性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分层+项目教学法,使学生获得符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的教育途径。分层+项目教学法是将不同层次的教学项目以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的方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进行项目信息整理、项目计划、项目实施、成果展示、效果评估的过程。本论文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调研与文献资料研究了中职教育的教学现状,分析中职教学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引进分层+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探索。针对中职学校的特点进行了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分层+项目教学法设计及项目实施,研究项目教学法质量评价体系来综合评价教学实践效果,通过实验班与对比班的比较,得出分层+项目教学法是提高中职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本论文的研究为中职学校实施分层+项目教学提供了可操作性方案,为中职学校电类专业教师实施分层+项目教学法提供了参考与借鉴,更好地为中职教育服务。

二、电子技术的学习、总结和创新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技术的学习、总结和创新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物理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应用物理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 应用物理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
    2.1 知识:主次矛盾
    2.2 协作:全面提升
    2.3 思维:始终创新
    2.4 方法:持续改进

(2)新工科背景下重塑电子技术教学体系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结构分析
二、电子技术课程创新性重塑教学研究
    (一)电子技术课程中线性近似模型分析方法
    (二)电子技术课程中数学建模思维教学
三、电子技术新工科教学的创新性实践
四、结束语

(4)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
        1.1.2 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日益重视
        1.1.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加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CDIO理念研究现状
        1.3.2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1.3.3 CDIO理念引入课程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电子技能实训
        2.1.2 中等职业教育
        2.1.3 职业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CDIO理论
        2.2.2 体验学习理论
        2.2.3 情境认知理论
        2.2.4 “知行合一”理论
        2.2.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3章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分析——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
    3.1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
        3.1.1 就业面向岗位
        3.1.2 专业培养目标
        3.1.3 专业知识和技能
        3.1.4 教学标准分析
    3.2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3.2.1 教学目标
        3.2.2 课程内容及教材分析
    3.3 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分析及问题
        3.3.1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现状调查
        3.3.2 调查问卷设计
        3.3.3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学生卷)
        3.3.4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教师卷)
        3.3.5 调查问卷总结
    3.4 CDIO理念指导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3.4.1 CDIO理念符合电子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3.4.2 CDIO理念与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3.4.3 CDIO理念核心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阶段性重点具有一致性
第4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改革路径
    4.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贴近实际工作岗位
        4.1.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4.1.2 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转变
        4.1.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块设计
    4.2 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模块设置,拓宽课程教学资源
        4.2.1 教学内容中的“破旧立新”
        4.2.2 组装工艺的产品化标准化
        4.2.3 数据记录规范化和有效化
        4.2.4 教学资源的合理转化运用
    4.3 开放自主式应用教学案例设计,增强学生创新思维
    4.4 多层次电子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打造中职实训课标
    4.5 合理对接CDIO培养大纲与标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4.6 适用性、前瞻性的实训室建设,优化实训教学环境
第5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构建
    5.1 课程结构设计
        5.1.1 宏观课程框架结构选择
        5.1.2 具体内部课程结构构建
    5.2 课程标准构建
    5.3 课程目标构建
    5.4 课程内容构建
        5.4.1 课程内容选取原则
        5.4.2 课程内容的项目构建
    5.5 课程教学评价构建
第6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6.1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流程
    6.2 前期准备
        6.2.1 实践目的
        6.2.2 实践内容
        6.2.3 授课对象
        6.2.4 环境设计
        6.2.5 教材准备
    6.3 基础型教学案例
        6.3.1 环境搭建
        6.3.2 材料准备
        6.3.3 案例实施
        6.3.4 分析调整
    6.4 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
        6.4.1 材料准备
        6.4.2 案例说明
        6.4.3 案例实施
        6.4.4 考核要求与方法
    6.5 数据记录与结果分析
        6.5.1 课程内容满意程度分析
        6.5.2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分析
        6.5.3 能力培养作用评价分析
        6.5.4 考核评价认可程度分析
        6.5.5 课程综合反馈效果分析
        6.5.6 课程成绩比较分析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与分析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Ⅰ 调查问卷(一)
附录Ⅱ 调查问卷(二)
附录Ⅲ 调查问卷(三)
附录Ⅳ 企业访谈提纲
附录Ⅴ 记录表及工作活页
附录Ⅵ 教学设计方案
附录Ⅶ 任务书

(5)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模块化实训项目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
        1.1.2 新能源汽车行业对从业者电学要求严苛
        1.1.3 中等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规模急剧扩张
        1.1.4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实训无法满足人才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研究
        1.3.2 国际主流模块化思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
        1.3.3 国内主流模块化思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
        2.1.2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
        2.1.3 实训项目
        2.1.4 模块化
    2.2 教学理论研究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3 杜威“从做中学”实用主义理论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研究法
        2.3.2 问卷调查法
        2.3.3 访谈法
        2.3.4 实验研究法
    2.4 实施流程
        2.4.1 实施流程
        2.4.2 实施流程图
第3章 实训项目现状调查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2 学生问卷调查
        3.2.1 学生问卷调查对象
        3.2.2 学生问卷调查设计
        3.2.3 学生问卷调查实施
        3.2.4 学生问卷调查发放
        3.2.5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3.3 教师访谈
        3.3.1 教师访谈对象
        3.3.2 教师访谈设计
        3.3.3 教师访谈分析
    3.4 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分析
        3.4.1 企业访谈对象
        3.4.2 企业访谈设计
        3.4.3 企业访谈分析
    3.5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现状
        3.5.1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定位
        3.5.2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安排
    3.6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实训项目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实训项目开发
    4.1 实训项目开发模式
    4.2 实训项目开发原则
        4.2.1 针对性
        4.2.2 独立性
        4.2.3 实用性
        4.2.4 可操作性
    4.3 模块化实训项目开发步骤
        4.3.1 前期调研
        4.3.2 确定课程培养目标
        4.3.3 实训项目设计
        4.3.4 教学资源设计
        4.3.5 教学实施
        4.3.6 多方评价学习效果
    4.4 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和工作内容
    4.5 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电工电子能力分析
        4.5.1 研讨专家团队
        4.5.2 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电工电子能力
    4.6 课程标准
        4.6.1 课程基本信息
        4.6.2 课程定位
        4.6.3 课程目标
        4.6.4 课程教学内容
        4.6.5 课程教学方法
        4.6.6 课程教学资源
        4.6.7 课程教学考核评价
    4.7 实训项目的设计
        4.7.1 实训项目的选取和序化
第5章 教学资源设计
    5.1 教学资源特点
        5.1.1 资源多样性
        5.1.2 指导实践性
        5.1.3 专业特性强
        5.1.4 开放先进性
    5.2 教学资源设计原则
        5.2.1 科学性
        5.2.2 技术性
        5.2.3 效益性
        5.2.4 发展性
    5.3 教学资源内容设计
        5.3.1 实训项目任务书设计
        5.3.2 实训项目指导书设计
        5.3.3 实训项目评分表设计
        5.3.4 微视频
        5.3.5 数字化网络资源
第6章 实训项目实施
    6.1 实施对象
    6.2 实施场地和设备
        6.2.1 场地布置
        6.2.2 硬件设备清单
        6.2.3 软件资源清单
    6.3 实训项目实施
        6.3.1 实训项目实施教学过程
    6.4 实训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6.4.1 教师分析
        6.4.2 学生访谈分析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存在的不足
    7.3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1 学生问卷调查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企业访谈提纲
附录4 教师访谈记录
附录5 企业访谈调查记录

(6)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发端奠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963—1982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的背景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逐步扩展与完善
        二、汇集国内外优秀学者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确立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五、争取国际援助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与资金支持
        六、开展学科治理体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七、积极开展计算机社会咨询服务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国内一流: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崛起(1983—1991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背景
        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开展
        二、“计算机总理”拉吉夫·甘地带领印度迈向信息时代的决心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二、构建以学术认同为基础的内聚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实践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六、完善五级管理体制确保管理自治与学术自由
        七、实施学校计算机素养与学习提升计划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国际知名: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稳步提升(1992 年—至今)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背景
        一、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
        二、印度领导人建立信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及设施的现代化更新
        二、构建以探索学科核心领域为目标的传承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前沿领域研究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创新性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积极提升计算机学科国际学术交流话语权
        六、实施旨在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学术项目审查评估
        七、承担国家级计算机系统和程序研发项目,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取得的成效
        二、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的省思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
        二、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三、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计算机学科可持续发展
        四、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五、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一、学科发展后期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了学术自治权
        二、学科发展后期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
        三、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附录1 专有名词简称、全称及中译表
附录2 信息技术领域印度理工学院知名校友代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基于OBE理念的中职数字电路综合实训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OBE理念的启发与指导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现状综述与发展分析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四)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OBE理念
        (二)数字电路
        (三)实训
    二、理论基础阐释
        (一)教育目标理论
        (二)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三)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四)混合式教学理论
第三章 实训教学现状及岗位能力需求调研与分析
    一、调研说明
        (一)调研目的
        (二)调研对象
        (三)调研设计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实训教学现状分析
        (二)企业岗位及能力需求分析
    三、调研小结
第四章 基于OBE理念的中职数字电路综合实训教学设计
    一、参考教材分析
    二、学生学情分析
    三、实训教学设计
        (一)实训教学目标确定
        (二)实训教学内容构建
        (三)实训教学方法选择
        (四)实训教学评价开展
        (五)实训教学反思改进
第五章 基于OBE理念的中职数字电路综合实训教学实践
    一、实践内容选择
    二、实践对象确定
    三、实践资源介绍
        (一)引导文
        (二)微课
        (三)资料包
        (四)在线学习软件
    四、实践过程说明
        (一)课前学习阶段
        (二)课中练习阶段
        (三)课后复习阶段
    五、实践结果分析
        (一)实训教学效果分析
        (二)学生学习感受分析
        (三)实践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职数字电路实训课程学生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中职数字电路实训课程教师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三 电工电子类企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者访谈提纲
    附录四 中职电子技术类专业毕业生从业岗位能力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五 《数字电路基础知识摸底卷》
    附录六 《二人抢答器》引导文
    附录七 《4 线—16 线译码器》引导文
    附录八 《三人投票表决器》引导文
    附录九 引导文中《工作情况检查表》部分内容的设计过程
    附录十 《二人抢答器》与《三人投票表决器》的教学设计
    附录十一 《数字电路综合实训终结考试卷》
    附录十二 基于OBE理念的实训教学新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感受调查问卷
致谢

(8)基于因子分析的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华盛顿协议》的工科专业认证
        1.2.2 工科大学生毕业要求
        1.2.3 学生素养发展的相关理论
        1.2.4 大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1.2.5 教育数据挖掘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算法
    2.1 《华盛顿协议》毕业要求
    2.2 成果导向理论
    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科毕业要求指标体系构建
    3.1 毕业要求与《华盛顿协议》毕业要求比较
    3.2 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工科毕业要求要素群
    3.3 预期毕业要求指标体系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因子分析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研究
    4.1 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4.1.1 大学生课程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4.1.2 大学生课外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4.1.3 大学生课堂内外数据汇总及预处理
    4.2 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的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4.2.1 因子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4.2.2 因子分析与因子提取
        4.2.3 因子的合理性分析
        4.2.4 因子得分系数的改进
        4.2.5 基于熵值法计算毕业要求达成度综合得分
    4.3 评价体系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结果分析
    5.1 个体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1.1 个体毕业要求达成度结果分析
        5.1.2 个体毕业要求达成度排名
    5.2 群体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2.1 毕业要求达成度年级分析
        5.2.2 毕业要求达成度性别差异
    5.3 毕业要求指标整体达成情况分析
    5.4 培养方案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致谢

(10)“分层+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1.1.2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中职“分层+项目”教学法的理论研究
    2.1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
        2.1.1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
        2.1.2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2.2 分层教学法
        2.2.1 分层教学法的定义
        2.2.2 分层教学法的特点
    2.3 项目教学法
        2.3.1 项目教学法的定义
        2.3.2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2.4 “分层+项目”教学法
        2.4.1 “分层+项目”教学法的含义
        2.4.2 “分层+项目”教学法的优势
    2.5 “分层+项目”教学法的相关教育学理论依据
        2.5.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5.2 “因材施教”教育思想
        2.5.3 黄炎培的“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职教原则
第3章 “分层+项目”教学法的设计与实践
    3.1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分析
    3.2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3.2.1 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自主积极
        3.2.2 传统教学模式的效率低
        3.2.3 传统评分考核机制不够全面
    3.3 “分层+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3.3.1 “分层+项目”教学法的总体教学流程框架设计
        3.3.2 前期教学分析阶段设计
        3.3.3 中期教学实施阶段设计
        3.3.4 后期教学评价阶段设计
    3.4 “分层+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案例
        3.4.1 实验对象
        3.4.2 实验方法
        3.4.3 实验目的
        3.4.4 实验过程设计
        3.4.5 “分层+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案例实践
第4章 “分层+项目”教学法的实践结果分析
    4.1 调查数据综合结果
        4.1.1 后测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4.1.2 课后作业成绩结果统计
    4.2 学生学习兴趣与态度评价
        4.2.1 学生学习兴趣评价
        4.2.2 学生学习任务完成主动性评价
        4.2.3 学生对新知识渴望学习程度评价
        4.2.4 学生课上注意力程度评价
    4.3 学生理论知识水平评价
    4.4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评价
    4.5 实践对象反馈综合评价
        4.5.1 学生反馈综合评价
        4.5.2 教师综合反馈评价
    4.6 实践结果综合分析
        4.6.1 学生学习态度更加积极
        4.6.2 课程内容的推进更加高效
        4.6.3 成绩评估考核机制更加全面
        4.6.4 对教师的能力提升有促进作用
第5章 对“分层+项目”教学法的思考与总结
    5.1 “分层+项目”教学法所存在的局限性
        5.1.1 学生方面
        5.1.2 教师方面
    5.2 研究的不足
    5.3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Ⅰ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前测)
附录 Ⅱ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应用“分层+项目”教学法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后测)
附录 Ⅲ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应用“分层+项目”教学法学生课后作业试卷
附录 Ⅳ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应用“分层+项目”教学法学生访谈问题提纲
附录 Ⅴ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应用“分层+项目”教学法教师访谈问题提纲

四、电子技术的学习、总结和创新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物理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初探[J]. 于莹莹,孙波. 科技视界, 2021(34)
  • [2]新工科背景下重塑电子技术教学体系实践研究[J]. 丁国强,王延峰,周卫东. 高教学刊, 2021(30)
  • [3]课程思政理念下中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 唐达荣.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4]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 张书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5]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模块化实训项目开发[D]. 庄紫玮.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6]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D]. 姜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7]基于OBE理念的中职数字电路综合实训设计与实践研究[D]. 黄威威.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8]基于因子分析的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研究[D]. 张芝园.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9]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D]. 郑婧婧.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10]“分层+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李悦晨.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6)

标签:;  ;  ;  ;  ;  

电子技术的学习、总结与创新过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