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曼干脊虎甲虫危害损失研究

纳曼干脊虎甲虫危害损失研究

一、纳曼干脊虎天牛危害损失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雪海,董宁[1](2021)在《兵团2020年主要林业虫害发生情况及2021年发生趋势预测》文中提出总结分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新疆兵团)2020年主要林业虫害发生情况,依据林业虫害发生规律、虫情监测调查、气象条件等因素,研判2021年发生趋势。结合新疆兵团实际,提出相应对策建议。2020年新疆兵团主要林业虫害发生面积76860hm2,总体以轻度发生为主。呈现出春尺蠖、杨梦尼夜蛾、红蜘蛛、枣瘿蚊、天牛发生危害轻度偏中度发生,其他常发性虫害轻度发生危害特点。预测2021年新疆兵团主要林业虫害80000hm2,整体偏轻度发生。春尺蠖、杨梦尼夜蛾在部分垦区会呈中度偏重发生,其他虫害以轻度发生危害为主。林业虫害防治工作需要各级党委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大科学监测防控力度,降低林业虫害造成的损失,切实保护好生态安全和职工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李玉春[2](2018)在《柳脊虎天牛对我国天然胡杨林的风险分析》文中提出柳脊虎天牛是危害杨树、柳树、榆树等多种阔叶树的蛀干性害虫。该虫在我国新疆及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年发生一代,影响天然胡杨林的正常生长。通过研究柳脊虎天牛对我国天然胡杨林的风险分析,其风险值R=2. 2356,表明,柳脊虎天牛是我国天然胡杨林重要的危险性有害生物。

林魏巍[3](2018)在《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克拉玛依市地处准噶尔盆地西部,以戈壁荒漠区为主,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天然植被主要有胡杨、梭梭等,生态环境恶劣。为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开展绿化造林。随着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林木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为摸清该市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分布和危害情况,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于2017年3月—9月期间对该市林木病虫害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主要虫害药剂试验。本研究在林木病虫害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森防站历史数据,对该市主要病虫的发生趋势、年际动态、危险性评估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市不同林分类型中病虫害的防治原则,以及针对该市林业管理现状的林木病虫害综合防治建议。取得了以下结果:1.通过对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为害症状、分布、危害程度及发生面积等进行调查,发现林木害虫共计226种,天敌昆虫50种。其中食叶害虫151种,顶芽及枝梢害虫21种,蛀干害虫28种,地下害虫19种,种实害虫4种,以及3种蜱螨目节肢动物;林木病害56种,其中种子及苗木病害3种,叶部病害34种,果实病害1种,枝干病害13种,根部病害4种,寄生性种子植物1种。2.小板网蝽、杨圆蚧、白杨透翅蛾、杨十斑吉丁、榆树煤污病等均有发生,属克拉玛依市广布种,危害严重;春尺蠖、杨圆蚧、杨树腐烂病等病虫害属克拉玛依市危险性病虫害,需加强防治力度;3.在不同的林分类型中,整体上在用材林中病虫害发生的种类最多,危害最重,;其次为防护林,以食叶及刺吸类害虫危害最重;绿化林带最轻。蛀干类害虫在用材林发生最重。在同种林分类型中,各主要病虫害在混交林中比在纯林中危害程度轻。4.使用杀玲脲、苦参碱和阿维菌素混合液、高效氯氰菊酯3种药剂分别对春尺蠖不同龄期幼虫进行防治,防治退减率依次可达96%、92%和99%;用高效氯氰菊酯对沙枣木虱和杨梦尼夜蛾进行防治,防治退减率均可达90%;吡虫啉不适用于沙枣木虱的防治,防治退减率较低,并出现防治后虫口密度增大的现象;杀扑磷对草履蚧防治效果较好,杨树纯林绿化带内,防治退减率可达83%以上。5.针对克拉玛依市不同林分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原则和防治建议,并针对该市病虫害发生情况,编写了《克拉玛依市主要病虫害防治历》。

巴哈提古丽·木沙巴依[4](2016)在《新疆引进花绒坚甲防治黄斑星天牛的应用技术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文章综述了目前我国和我区关于林木害虫天敌昆虫的引进、繁育和利用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根据我国现代科学的发展和丰富的生物防治技术,对新疆的林木蛀干害虫—黄斑星天牛天敌昆虫的引进、保护和利用提出建议,使天敌昆虫在新疆具有更广泛的应用。

巴哈提古丽·木沙巴依[5](2015)在《新疆杨树天牛危害现状及治理对策》文中认为文章阐述了新疆杨树天牛危害现状,重点阐述了运用营林措施,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人工防治、检疫措施等方法治理杨树天牛的对策。

努尔古丽·马坎,岳朝阳,克热蔓,张新平,阿里木[6](2015)在《克拉玛依林区林木蛀干害虫的调查》文中指出通过采用线路调查,结合踏查与详查、标准地调查及灯诱相结合的方法对克拉玛依林区多种林木蛀干害虫进行采集,记录蛀干害虫种类、分布地点、寄主植物、危害程度和危害现状。结果表明:克拉玛依林木危害的主要蛀干害虫种类为2目、6科、15种,主要为鳞翅目3科、3种,其中,透翅蛾科1种,木蠹蛾科1种,螟蛾科1种,鞘翅目3科、12种,其中,天牛科6种,吉丁科2种,小蠹科4种。对其危害现状进行实地观察,为防止主要蛀干害虫的扩散蔓延,必须应用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保证克拉玛依林区森林健康安全。

张向向[7](2014)在《中国刺虎天牛属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刺虎天牛属Demonax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天牛亚科Cerambycinae虎天牛族Clytini。其中不少种类是农林业重点防治与检疫害虫。本文详细介绍了刺虎天牛属Demonax的经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区系研究近况。重点从分类学、地理区系两个方面开展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分类学研究系统整理和记述了我国刺虎天牛属96种,形成了中国刺虎天牛属昆虫名录;检视了该属模式标本8种,搜集并参考模式标本图片51种;根据标本鉴定和文献资料记载,补充了60种刺虎天牛的外部形态特征描述;发现刺虎天牛属中国新记录种2种:卵纹刺虎天牛Demonax pseudopsilomerus Gressitt et Rondon,1970与矮刺虎天牛Demonax vilis Holzschuh,1991;解剖并详细描述了部分种类的雌雄性生殖器、雄性第8节腹板特征;绘制、拍摄了特征图70幅。整理、拍摄了81种刺虎天牛成虫外部形态图片87幅;编制了中国刺虎天牛属分种检索表。2.区系研究整理了中国刺虎天牛属昆虫的地理分布信息,在中国刺虎天牛属昆虫名录的基础上,分析讨论了我国刺虎天牛属95种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与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中国刺虎天牛属种类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仅分布在古北界、东洋界、澳洲界,其他界无分布,其中古北界分布11种,占11.57%;东洋界分布91种,占95.79%;澳洲界分布2种,占2.10%。中国刺虎天牛属种类只分布在东洋界的82种,占该界分布种数的90.11%;中国刺虎天牛属昆虫只分布古北界的4种:小刺虎天牛D.acanthocerus Ganglbauer、灰纹刺虎天牛D. palleolus Holzschuh、灰黄刺虎天牛D. ravus Holzschuh、稳刺虎天牛D. stabilis Holzschuh,占该界分布种数的36.36%。中国刺虎天牛属种类在我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只分布在东洋界84种,只分布在古北界5种,古北界与东洋界均有分布的6种,即东洋区系成分占优势。其中西南区分布58种,华南区次之,分布50种,青藏区只分布3种,蒙新区和东北区无分布。按各区种的丰富度排列,依次为西南区>华南区>华中区>华北区>青藏区。中国刺虎天牛属种类在我国动物地理区划中有14个分布型。仅分布在1个区的63种,2个区的29种,3个区的1种,4个区的2种。青藏区特有种1个:灰黄刺虎天牛D. ravus Holzschuh;华北区特有种3个:小刺虎天牛D. acanthocerus Ganglbauer、稳刺虎天牛D. stabilis Holzschuh、白盾刺虎天牛D. tristiculus Fairmaire;华中区特有种2个:暗胸刺虎天牛D.martialis Gressitt et Rondon、短小刺虎天牛D. siccus Holzschuh;华南区特有种较多,有25种;西南区特有种最多,为32种。本研究较全面的记述了中国刺虎天牛属Demonax种类的形态特征,形成了中国刺虎天牛属Demonax昆虫名录,编制了分种检索表,完善了该属昆虫的地理区系资料,明确了其区系组成及分布特点。不仅为中国刺虎天牛属昆虫的分类鉴定提供了更全面、可靠的分类学依据,也为该属昆虫的系统发育与进化等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熊赛[8](2014)在《天牛亚科虎天牛族头部和跗节超微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虎天牛族Clytini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天牛亚科Cerambycinae,该族昆虫数量多,分布广,很多种类是农林业的重要害虫,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触角、下颚须、下唇须和跗节上密布形态与功能各异的感器,这些感器与天牛取食、交配、产卵等活动关系密切。同时触角、下颚须、下唇须和跗节的超微形态特征也可以应用于昆虫分类鉴定。本文较系统的研究了虎天牛族中5属15种天牛,包括绿虎天牛属Chlorophorus:竹绿虎天牛Chlorophorus annularis、十四斑绿虎天牛Chlorophorus quatuordecimmaculatus、裂纹绿虎天牛Chlorophorus separatus;艳虎天牛属Rhaphuma:拱纹艳虎天牛Rhaphuma virens、人纹艳虎天牛Rhaphuma minima、九纹艳虎天牛Rhaphuma aperta;刺虎天牛属Demonax:诺氏刺虎天牛Demonax nousophi、白角刺虎天牛Demonax alboantennatus、吉氏刺虎天牛Demonax jendeki;脊虎天牛属Xylotrechus:道氏脊虎天牛Xylotrechus daoi、桑脊虎天牛Xylotrechus chinensis、咖啡灭字脊虎天牛Xylotrechus quadripes;跗虎天牛属Perissus:异色跗虎天牛Perissus mutabilis、鱼藤跗虎天牛Perissus laetus、糙胸跗虎天牛Perissus rayus的触角、下颚须、下唇须和跗节的超微形态特征,明确了其感器的种类、形态、数量和分布以及5属15种虎天牛族昆虫间超微形态的差异,并初步探讨了各感器的生理功能,为补充虎天牛族昆虫感器的研究资料,完善虎天牛族昆虫的超微形态学研究,以及今后的电生理学和行为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头部触角超微形态观察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5属15种天牛触角,结果显示:15种虎天牛族昆虫触角呈线状,包括11节。通过对触角的第1节与第3节,第3节与第4节以及第4节与第5节的长度比观察发现:比值在种属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第3节与柄节的比例和第4节与第3节的比例在种间具差异。15种天牛雌雄成虫触角上共分布有10种感器类型:Bohm氏鬃毛、毛形感器、刺形感器1型、刺形感器2型、刺形感器3型、锥形感器1型、锥形感器2型、锥形感器3型、锥形感器4型与锥形感器5型。其中,锥形感器5型仅在竹绿虎天牛C. annularis雄虫和咖啡灭字脊虎天牛X. quadripes雌虫鞭节上发现,而锥形感器3型仅在鱼藤跗虎天牛P. laetus雌虫、拱纹艳虎天牛R. virens雌虫和十四斑绿虎天牛C. quatuordecimmaculatus雄虫触角鞭节上有分布。各感器在15种天牛触角上分布位置较一定。同时对15种天牛雌雄成虫触角各节上Bohm氏鬃毛,刺形感器1型,刺形感器2型,刺形感器3型,锥形感器1型,锥形感器2型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各感器数量在属种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触角最末一节的形状以及刺形感器1型105μm2的平均数量在属间具差异;第3节与柄节的比例,第4节与第3节的比例,刺形感器1型105um2的平均数量,刺形感器2型105um2的平均数量,刺形感器3型的平均总数和锥形感器1型105um2的平均数量在种间具差异。2头部下颚须和下唇须超微形态观察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15种天牛的下颚须和下唇须,结果显示下颚须分4节,下唇须分3节,下颚须和下唇须形态类似,前几节较短小,最末一节最长,均扁平,膨大。各节相连处为柔软的表皮。通过观察下颚须和下唇须最末一节与其余各节长度之比发现:15种天牛的比值差距较小,在各属种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下颚须和下唇须上共分布Bohm氏鬃毛、刺形感器1型、刺形感器3型、腔形感器、板形感器、钟形感器、栓锥形感器1型、栓锥形感器2型和栓锥形感器3型共9种感器类型。同触角相比,15种天牛下颚须和下唇须特有的感器有腔形感器、板形感器、钟形感器、栓锥形感器1型、栓锥形感器2型和栓锥形感器3型。15种天牛雌雄虫下颚须和下唇须上各感器的分布相似,且感器的分布位置一定。Bohm氏鬃毛、栓锥形感器和腔形感器数量在15种天牛中较一致,而刺形感器1型和刺形感器3型在属种间具一定差异。下颚须刺形感器1型的数量,下唇须刺形感器1型的数量和下唇须刺形感器3型的数量在种间具差异。3跗节超微形态观察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15种天牛的前、中、后足跗节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跗节分5节,其中第3节切刻较深,凹陷达基部,且圆瓣前缘较浑圆。第4节十分短小,前跗节具2个侧爪。跗节外部形态在15种天牛中不存在明显的差异。通过对跗节第1节与第2,3节长度和之比的观察发现:前足和中足跗节第1节与2,3节长度和之比在属内不稳定,且种间差异不明显,而后足第1跗节与2,3节长度和之比在种间具差异。15种天牛共有10种天牛观察到爪间突,爪间突的形状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椎体状和圆球状。在传统的天牛科昆虫分类鉴定过程中,爪间突这一特征未被应用,可能与其着生位置以及大小相关。本文首次较为详细的描述了10种天牛爪间突的外部形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15种虎天牛族昆虫雌雄成虫足跗节上共分布有刺形感器1型、刺形感器2型、刺形感器3型和锥形感器4型共4种感器类型。跗节上各感器的外部形态与触角上感器形态相似,不具有其特有的感器类型。15种天牛前、中、后足跗节上感器的类型和分布一致,且各类感器在前、中、后足跗节上的数量较一致。后足第1跗节与2,3节长度和之比以及爪间突的有无和形状在种间具差异。本研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15种虎天牛头部附器和跗节,详细描述了其超微形态特征,统计分析了各感器的类型、形态、数量和分布,明确了5属15种虎天牛族昆虫的超微形态差异,根据文献推测各感器的功能,并首次详细描述了10种虎天牛昆虫爪间突的形态特征。

杨远亮[9](2012)在《利用天敌昆虫防治松褐天牛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是危害马尾松(Pinus masoniana)、油松(P.tabuleaformis)等我国主要针叶树种的重大害虫,同时又是传播松材线虫病的媒介昆虫。为了探索松褐天牛的无公害防治技术,本研究从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出发,着重探讨了利用天敌昆虫开展松褐天牛生物防治的技术,以期为生产上防治该害虫提供科技支撑、合理评价天敌在生产上的控害能力及制定天敌的林间释放应用技术规程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室内进行了3种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龄幼虫的寄生试验,评估了3种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攻击和寄生能力的强弱。结果表明,松褐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us sp.)在成虫补充营养阶段对松褐天牛幼虫的致死率、寄生率及寄主死亡率分别为75.56%、61.11%和90%,这3项指标均高于落叶松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sp.)和管氏肿腿蜂(S. guani Xiao et Wu)。3种肿腿蜂平均单管子代蜂出蜂数量分别为81.38、52.05和73.71头,差异不显着(df=2,89, F=3.009, P=0.0545)。在一定范围内,寄主个体越大育出的子代出蜂数量越高。松褐天牛肿腿蜂的子代蜂繁育总数分别是落叶松吉丁肿腿蜂和管氏肿腿蜂的2.84倍和1.58倍。表明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寄生能力最强。2.室内研究了松褐天牛肿腿蜂和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控制作用,结果显示,2种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寄生率均随着蜂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寄生率显着高于管氏肿腿蜂。室内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低龄幼虫的寄生率最高达到了60%,其成虫补充营养时对13龄天牛幼虫的平均致死率分别为95.7%、85.9%和57.9%。寄主初孵幼虫至3龄前为松褐天牛肿腿蜂防治松褐天牛的最佳时期。3.补充营养习性对松褐天牛肿腿蜂寄生控制能力具有显着影响。在室内试验中,刚羽化的未补充营养的雌蜂的寄生效率高于已补充营养后的雌蜂近5倍。释放2组松褐天牛肿腿蜂后具有效寄生行为的雌蜂的数量比例变化很大,有效寄生能力的肿腿蜂率最高为15%,最低为2%。松褐天牛肿腿蜂寄生松褐天牛幼虫不受寄主木段聚集程度的影响。从肿腿蜂单一个体来看,每头肿腿蜂雌蜂补充营养取食而致死的松褐天牛幼虫数和产卵寄生致死的松褐天牛幼虫数为2.17.7头。4.研究了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对松褐天牛中老龄幼虫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室内试验中,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后,不同胸径受害木段中松褐天牛幼虫被寄生的数量比例变化较大,以58cm胸径的木段中松褐天牛幼虫的寄生率最高,达72.41%,显着高于1015cm和>18cm胸径的木段中的松褐天牛幼虫(49.52%和49.06%)(释放花绒寄甲卵:df=2,8, F=25.947, P=0.0011;释放花绒寄甲成虫:df=2,8,F=28.556, P=0.0009);分别在5月、7月和9月三个时期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三个时期中的松褐天牛幼虫寄生率分别为68.50%、21.63%和30.29%,5月份释放的寄生率显着高于7月和9月(释放花绒寄甲卵:df=2,8, F=41.297, P=0.0003;释放花绒寄甲成虫:df=2,8, F=17.608, P=0.0031)。在释放花绒寄甲卵的3个试验林中,松褐天牛幼虫的平均株虫口校正减退率为48.54%,平均被害株校正减退率为63.07%;在释放花绒寄甲成虫的3个试验林中,松褐天牛幼虫的平均株虫口校正减退率为47.00%,平均被害株校正减退率为68.00%。5.利用生命表方法评价了人工释放天敌对林间松褐天牛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显示,释放松褐天牛肿腿蜂和花绒寄甲区与对照区(未释天敌)的松褐天牛种群趋势指数(I)分别为1.09和6.95,天敌释放区松褐天牛自然种群增长数量仅为对照区的15.68%。表明在生物防治区松褐天牛肿腿蜂和花绒寄甲的寄生作用是控制松褐天牛种群数量的重要因子。本文在系统研究了松褐天牛的两类重要天敌——肿腿蜂和花绒寄甲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通过调查松褐天牛的种群动态,适时人工释放松褐天牛肿腿蜂防治松褐天牛低龄幼虫,释放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中老龄幼虫和蛹。在以松褐天牛种群为目标害虫的生物群落系统中,通过人工释放天敌增加松褐天牛的昆虫天敌这一生物作用因子,协同林间自然存在的其他生物控制因子,构建了一条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松褐天牛综合治理技术途径。使防治区松褐天牛的种群密度得到了有效控制,达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更重要的是,由于显着降低了林间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媒介松褐天牛的种群数量,因而还可有效预防松材线虫病。

陆温,田明义,韦绥概,覃爱枝[10](2005)在《我国天牛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天牛是鞘翅目中为害林木、园林绿化树木和果树的一类重要钻蛀性害虫。从天牛种类与为害、迁移与扩散、种群动态与环境的关系、种群空间格局与抽样技术以及自然种群生命表及应用等方面系统地评述了我国天牛类害虫的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并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二、纳曼干脊虎天牛危害损失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纳曼干脊虎天牛危害损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兵团2020年主要林业虫害发生情况及2021年发生趋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2020年林业主要虫害发生情况
    1.1 食叶害虫
    1.2 蛀干害虫
    1.3 经济林虫害
2 2021年林业主要虫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测
    2.1 食叶害虫发生危害整体呈下降趋势,局部地区危害加重
    2.2 蛀干害虫整体呈扩撒蔓延态势,个别虫害在局部地区将会危害加重
    2.3 经济林虫害发生面积略有增加,整体危害平稳,局部偏重发生
    2.4 其他虫害
3 对策建议
    3.1 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测预警网络体系
    3.2 加大综合防控技术推广应用
    3.3 严格实施林木调运检疫执法
    3.4 加强对林业虫害防治工作的宣传
4 结束语

(2)柳脊虎天牛对我国天然胡杨林的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定性分析
    1.1 国内外分布情况
    1.2 寄主植物及其重要性
    1.3 发生及危害情况
    1.4 传播方式
    1.5 检疫和防控难度
    1.6 潜在的经济影响
    1.7 潜在的环境影响
2 定量分析
3 风险管理
4 结论与讨论

(3)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新疆常见林木病虫害
        1.2.1 新疆常见林木害虫
        1.2.2 新疆常见林木病害
    1.3 新疆林木病虫害防治现状
        1.3.1 食叶害虫防治现状
        1.3.2 刺吸类害虫防治现状
        1.3.3 蛀干害虫防治现状
        1.3.4 叶部病害防治现状
        1.3.5 枝干病害防治现状
        1.3.6 存在的问题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植被情况
        2.1.4 土壤情况
        2.1.5 林木病虫害调查区域
        2.1.6 药剂防治试验地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3 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方法
    3.1 病虫害调查方案
        3.1.1 调查范围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时间
        3.1.4 调查内容
        3.1.5 调查方法
    3.2 药剂防治对象及试验地点
        3.2.1 药剂选取
        3.2.2 供试药剂
        3.2.3 试验方法
4 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结果
    4.1 林木病虫害调查结果
        4.1.1 病虫害种类
        4.1.2 主要病虫害分布情况
        4.1.3 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危险性评估
        4.1.4 不同林分类型林木病虫害危害程度分析
    4.2 农业开发区主要病虫害防治结果
        4.2.1 施药防治效果分析
5 防治原则及建议
    5.1 不同林分类型中病虫害的防治原则
        5.1.1 农田防护林病虫害防治原则
        5.1.2 果园病虫害防治原则
        5.1.3 苗圃病虫害防治原则
        5.1.4 绿化林带病虫害防治原则
        5.1.5 用材林病虫害防治原则
    5.2 防治建议
    5.3 综合防治体系建立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校外导师简介
致谢

(4)新疆引进花绒坚甲防治黄斑星天牛的应用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和我区林木害虫天敌昆虫的研究概况
2 我国利用花绒坚甲防治林木天牛的概况
3 新疆引进扩繁花绒坚甲的必要性
4 新疆利用花绒坚甲防治林木天牛的前景
5 新疆引进、扩繁和释放花绒坚甲条件已成熟
6 引进、繁育花绒坚甲的技术简单、成本低, 效益高
7 建议
    7.1 尽快立项研究引进、繁殖和释放花绒坚甲技术
    7.2 尽快建立新疆危险性林业害虫天敌繁育中心
8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分析
    8.1 社会和生态效益
    8.2 经济效益

(5)新疆杨树天牛危害现状及治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杨树天牛的危害现状
2 新疆杨树天牛的治理对策
    2.1 营林措施
        2.1.1 清理虫源木
        2.1.2 疫木处理
        2.1.3 加强林间管理
        2.1.4 选择抗虫树种
    2.2 生物防治
    2.3 化学防治
        2.3.1 喷雾防治
        2.3.2 打孔注药
    2.4 检疫措施
        2.4.1 调运检疫
        2.4.2 产地检疫

(7)中国刺虎天牛属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虎天牛类昆虫的经济重要性
    1.2 刺虎天牛属Demonax分类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雌雄性生殖器研究概况
    1.4 雄性第8节腹板研究
    1.5 区系研究
第2章 引言
第3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材料
    3.2 仪器设备
    3.3 研究方法
        3.3.1 分类学研究
        3.3.2 区系研究
第4章 刺虎天牛属Demonax常用分类特征
    4.1 成虫形态特征
        4.1.1 头部
        4.1.2 胸部
        4.1.3 翅
        4.1.4 足
        4.1.5 腹部
    4.2 雌雄性生殖器及雄性第8节腹板特征
        4.2.1 雌性生殖器特征
        4.2.2 雄性外生殖器特征
        4.2.3 雄性第8节腹板特征
第5章 中国刺虎天牛属Demonax分类研究
    刺虎天牛属Demonax Thomson,1860
        (1) 小刺虎天牛Demonax acanthocerus(Ganglbauer,1889)
        (2) 白角刺虎天牛Demonax alboantennatus Gressitt et Rondon,1970
        (3) 刺虎天牛Demonax albosignatus Gahan,1906
        (4) 泰国刺虎天牛Demonax alcanor Gressitt et Rondon,1970
        (5) 黄毛刺虎天牛Demonax angulifascia Aurivillius,1922
        (6) 白带刺虎天牛Demonax antireductus Pic,1935
        (7) 六斑刺虎天牛Demonax arcuata Matsushita,1939
        (8) 二齿刺虎天牛Demonax bidenticornis Hayashi,1974
        (9) 二斑刺虎天牛Demonax bimaculicollis(Schwarzer,1925)
        (10) 勾纹刺虎天牛Demonax bowringii(Pascoe,1859)
        (11) 宁刺虎天牛Demonax confidens Holzschuh,1993
        (12) 八点刺虎天牛Demonax contrarius Holzschuh,1991
        (13) 红角刺虎天牛Demonax corallipes Pic,1920
        (14) 曲纹刺虎天牛Demonax curvofasciata(Gressitt,1939)
        (15) Demonax determinatus Holzschuh,2013
        (16) 红胸刺虎天牛Demonax dignus Gahan,1895
        (17) 云南刺虎天牛Demonax diversefasciatus Pic,1920
        (18) Demonax donaubaueri Holzschuh,1996
        (19) 尖纹刺虎天牛Demonax elongates Gressitt et Rondon,1970
        (20) Demonax ferrugatus Holzschuh,2013
        (21) 锯纹刺虎天牛Demonax fimbriatulus Holzschuh,2006
        (22) 凹尾刺虎天牛Demonax flavicollis Matsushita,1931
        (23) 日月潭刺虎天牛Demonax formosomontanus Ikeda et Niisato,1984
        (24) 福贡刺虎天牛Demonax fugongensis Guo et Chen,2005
        (25) 格氏刺虎天牛Demonax gertrudae Holzschuh,1983
        (26) 横断山刺虎天牛Demonax hengduanus Holzschuh,2006
        (27) 灰带刺虎天牛Demonax inhumeralis Pic,1916
        (28) 滇刺虎天牛Demonax iniquus Holzschuh,1993
        (29) 弱刺虎天牛Demonax inops Holzschuh,1991
        (30) 黑刺虎天牛Demonax izumii Mitono,1942
        (31) 吉氏刺虎天牛Demonax jendeki Holzschuh,1995
        (32) 卡氏刺虎天牛Demonax kalabi Holzschuh,1998
        (33) X-纹刺虎天牛Demonax katarinae Holzschuh,1983
        (34) 老埤刺虎天牛Demonax kezukai Holzschuh,1984
        (35) 凯氏刺虎天牛Demonax kheoi Gressitt et Rondon,1970
        (36) 库氏刺虎天牛Demonax kucerai Holzschuh,2006
        (37) 谅山刺虎天牛Demonax langsonius(Fairmaire,1895)
        (38) 川刺虎天牛Demonax leucophaeus Holzschuh,1993
        (39) 黑尾刺虎天牛Demonax leucoscutellatus(Hope,1831)
        (40) 光滑刺虎天牛Demonax levpes Holschuh,1991
        (41) 条胸刺虎天牛Demonax literatus hainanensis Mitono,1942
        (42) 三点刺虎天牛Demonax literatus Gahan,1894
        (43) 黄胫刺虎天牛Demonax literatus nansenensis Pic,1903
        (44) 长刺虎天牛Demonax longissimus Pic,1914
        (45) 黄角刺虎天牛Demonax luridicornis Chevrolat,1863
        (46) 白尾刺虎天牛Demonax mali Gressitt,1951
        (47) 光胸刺虎天牛Demonax marnei Pic,1918
        (48) 暗胸刺虎天牛Demonax martialis Gressitt et Rondon,1970
        (49) 林氏刺虎天牛Demonax masaoi Niisato et Ikeda,1984
        (50) 灰尾刺虎天牛Demonax maximus Pic,1922
        (51) 蒙自刺虎天牛Demonax mongtsenensis Pic,1904
        (52) 八字纹刺虎天牛Demonax mulio Pascoe,1869
        (53) 长胸刺虎天牛Demonax multireductus Pic,1935
        (54) 西山刺虎天牛Demonax nishiyamai Niisato,1984
        (55) 罗氏刺虎天牛Demonax nousophi Gressitt et Rondon,1970
        (56) 灰刺虎天牛Demonax occultus Gressitt et Rondon,1970
        (57) 银毛刺虎天牛Demonax okunii Mitono,1942
        (58) 榄色刺虎天牛Demonax olivaceus Gressitt,1951
        (59) 灰纹刺虎天牛 Demonax pallolus Holzschuh,2006
        (60) 等刺虎天牛Demonax parilis Holzschuh,1995
        (61) 竖毛刺虎天牛Demonax probus Holzschuh,1991
        (62) 长距刺虎天牛Demonax proculscuti Li, Tian et Chen,2013
        (63) 黑带刺虎天牛Demonax pseudonotabilis Gressitt et Rondon,1970
        (64) 卵纹刺虎天牛Demonax pseudopsilomerus Gressitt et Rondon,1970(新记录种)
        (65) 一字纹刺虎天牛Demonax pseudotristiculus Gressitt et Rondon,1970
        (66) 稚刺虎天牛Demonax puerilis Holzschuh,1991
        (67) 矮小刺虎天牛Demonax pumilio Holzschuh,1991
        (68) 灰黄刺虎天牛Demonax ravus Holzschuh,1992
        (69) 短刺虎天牛Demonax reductispinosus Gressitt,1942
        (70) 网点刺虎天牛Demonax reticulicollis Gressitt,1940
        (71) 玫瑰刺虎天牛Demonax rosae Holzschuh,1983
        (72) 蔷薇刺虎天牛Demonax rosicola Holzschuh,2006
        (73) 赤红刺虎天牛Demonox rufus Guo et Chen,2005
        (74) 梭氏刺虎天牛Demonax sausai Holzschuh,1995
        (75) 台湾刺虎天牛Demonax sauteri Matsushita,1933
        (76) 松氏刺虎天牛Demonax savioi(Pic,1924)
        (77) 白纹刺虎天牛Demonax semiluctuosus(White,1855)
        (78) 短小刺虎天牛Demonax siccus Holzschuh,1991
        (79) 银纹刺虎天牛Demonax sikangensis Gressitt,1945
        (80) 粒胸刺虎天牛Demonax simillimus Gressitt,1939
        (81) 灰毛刺虎天牛Demonax spinifer Pic,1920
        (82) 稳刺虎天牛Demonax stabilis Holzschuh,2003
        (83) 红翅刺虎天牛Demonax subobscuricolor Pic,1918
        (84) 齿尾刺虎天牛Demonax substitutus Gressitt,1951
        (85) 士林刺虎天牛Demonax sulinensis Niisato,1984
        (86) 细刺虎天牛Demonax tenuiculus Holzschuh,1991
        (87) Demonax traudae Holzschuh,1983
        (88) 三刺刺虎天牛Demonax triaculeatus Aurivillius,1922
        (89) 南投刺虎天牛Demonax triarticulodilatatus Hayashi,1974
        (90) 白盾刺虎天牛Demonax tristiculus(Fairmaire,1895)
        (91) 矛刺虎天牛Demonax trudae Holzschuh,1983
        (92) 于都刺虎天牛Demonax tsitoensis(Fairmaire,1888)
        (93) 齿角刺虎天牛Demonax unidenticornis Hayashi,1974
        (94) 连纹刺虎天牛Demonax venosulus Holzschuh,2006
        (95) V-纹刺虎天牛Demonax ventralis Gahan,1906
        (96) 矮刺虎天牛Demonax vilis Holzschuh,1991(新记录种)
第6章 中国刺虎天牛属Demonax区系研究
    6.1 中国刺虎天牛属Demonax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分布
    6.2 中国刺虎天牛属Demonax在我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分布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中国刺虎天牛属分类研究
        7.1.2 中国刺虎天牛属区系研究
        1、中国刺虎天牛属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分布
        2、中国刺虎天牛属在我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分布
    7.2 讨论
        7.2.1 分类学研究
        7.2.2 区系研究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课题参与情况
附图Ⅰ 新记录种成虫外部形态图
附图Ⅱ 刺虎天牛属成虫外形图
附图Ⅲ 刺虎天牛属雄性外生殖器及雄性第8节腹板图
附图Ⅳ 刺虎天牛属雌性生殖器图
附录Ⅰ 中国刺虎天牛属Demonax分种检索表
附录Ⅱ 中国刺虎天牛属Demonax昆虫名录

(8)天牛亚科虎天牛族头部和跗节超微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超微形态应用于昆虫分类的研究
        1.1.1 昆虫感器的类型
        1.1.2 头部感器在昆虫分类中的应用
        1.1.3 跗节超微形态在昆虫分类中的应用
    1.2 天牛科昆虫超微形态的研究
第2章 前言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仪器与试剂
        3.2.1 实验仪器
        3.2.2 试剂
    3.3 实验方法
    3.4 数据统计分析
第4章 头部触角超微形态观察
    4.1 触角的一般形态特征
    4.2 触角感器的类型
    4.3 触角感器分布和丰富度
        4.3.1 触角感器的分布
        4.3.2 触角感器的丰富度
    4.4 属种间具差异的超微形态特征
    4.5 小结与讨论
        4.5.1 小结
        4.5.2 讨论
第5章 头部下颚须和下唇须超微形态观察
    5.1 下颚须和下唇须的一般形态特征
    5.2 下颚须和下唇须感器的类型
    5.3 下颚须和下唇须感器的分布和丰富度
        5.3.1 下颚须和下唇须感器的分布
        5.3.2 下颚须和下唇须感器的丰富度
    5.4 属种间具差异的超微形态特征
    5.5 小结与讨论
        5.5.1 小结
        5.5.2 讨论
第6章 足跗节超微形态观察
    6.1 跗节的一般形态特征
    6.2 跗节的感器类型
    6.3 跗节感器的分布和丰富度
        6.3.1 跗节感器的分布
        6.3.2 跗节感器的丰富度
    6.4 属种间具差异的超微形态特征
    6.5 小结与讨论
        6.5.1 小结
        6.5.2 讨论
第7章 结论和讨论
    7.1 主要结论
        7.1.1 头部触角超微形态观察
        7.1.2 头部下颚须和下唇须超微形态观察
        7.1.3 跗节超微形态观察
    7.2 讨论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图版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利用天敌昆虫防治松褐天牛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松褐天牛的研究
        1.2.2 松褐天牛的天敌及生物防治研究
        1.2.3 肿腿蜂的研究
        1.2.4 花绒寄甲的研究
        1.2.5 天牛种群及对其控制效果评估方法研究
    1.3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重点解决的问题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三种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攻击及寄生能力筛选与评估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肿腿蜂与寄主来源
        2.1.2 繁蜂用品
        2.1.3 室内松褐天牛幼虫繁育肿腿蜂试验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松褐天牛肿腿蜂对不同体长寄主的致死率、寄生率及子代蜂数量
        2.2.2 落叶松吉丁肿腿蜂对不同体长寄主的致死率、寄生率及子代蜂数量
        2.2.3 管氏肿腿蜂对不同体长寄主的致死率、寄生率及子代蜂数量
        2.2.4 三种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致死率、寄生率和子代蜂数量的比较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松褐天牛肿腿蜂和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控制作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肿腿蜂
        3.1.2 室内松褐天牛肿腿蜂对寄主幼虫的致死作用试验
        3.1.3 松褐天牛不同虫期接蜂寄生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室内松褐天牛肿腿蜂对天牛低龄幼虫的致死率
        3.2.2 室内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控制效果
        3.2.3 室内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控制效果
        3.2.4 室内两种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控制效果比较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补充营养对松褐天牛肿腿蜂寄生能力的影响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肿腿蜂
        4.1.2 供试木段及木段组合
        4.1.3 木段组合设置
        4.1.4 系列试验设计
        4.1.5 木段收集与解剖
        4.1.6 数据统计与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资源利用
        4.2.2 有效肿腿蜂率
        4.2.3 肿腿蜂雌蜂补充营养致死作用
        4.2.4 产卵寄生作用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控制作用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用虫
        5.1.2 试验样地设置
        5.1.3 花绒寄甲室内寄生试验
        5.1.4 松褐天牛危害木段林间罩网接入花绒寄甲寄生试验
        5.1.5 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
        5.1.6 林间释放花绒寄甲成虫
        5.1.7 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防治效果评价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花绒寄甲室内寄生松褐天牛的试验结果
        5.2.2 花绒寄甲在林间罩网松褐天牛危害木段上的寄生情况
        5.2.3 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的防治效果
        5.2.4 林间释放花绒寄甲成虫防治效果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利用生命表评价天敌对松褐天牛的控制作用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点
        6.1.2 调查方法
        6.1.3 生命表的组建和种群趋势指数(I)的计算
        6.1.4 干扰作用控制指数的计算
        6.1.5 重要作用因子的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对照区松褐天牛的种群生命表
        6.2.2 天敌释放区松褐天牛的种群生命表
        6.2.3 种群趋势指数(I)
        6.2.4 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
        6.2.5 排除作用控制指数(EIPC)
        6.2.6 对照区和天敌释放区松褐天牛各虫态存活曲线分析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寄主适应性最强
        7.1.2 室内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控制效能相对较高
        7.1.3 松褐天牛肿腿蜂补充营养取食致死寄主和寄生致死寄主在控制松褐天牛上具有重要作用
        7.1.4 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7.1.5 天敌释放区松褐天牛种群的增长速率显着降低
    7.2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我国天牛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种类与危害
2 迁移与扩散
3 种群动态与环境的关系
    3.1 发生与寄主的关系
        3.1.1 树势的影响
        3.1.2 树龄的影响
        3.1.3 树种的影响
    3.2 栽培及管理方式
    3.3 与天敌的关系
4 种群空间格局与抽样技术
5 自然种群生命表及应用
6 问题与展望

四、纳曼干脊虎天牛危害损失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兵团2020年主要林业虫害发生情况及2021年发生趋势预测[J]. 吴雪海,董宁. 农家参谋, 2021(20)
  • [2]柳脊虎天牛对我国天然胡杨林的风险分析[J]. 李玉春.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8(03)
  • [3]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D]. 林魏巍.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4]新疆引进花绒坚甲防治黄斑星天牛的应用技术进展[J]. 巴哈提古丽·木沙巴依. 防护林科技, 2016(11)
  • [5]新疆杨树天牛危害现状及治理对策[J]. 巴哈提古丽·木沙巴依. 防护林科技, 2015(10)
  • [6]克拉玛依林区林木蛀干害虫的调查[J]. 努尔古丽·马坎,岳朝阳,克热蔓,张新平,阿里木. 防护林科技, 2015(01)
  • [7]中国刺虎天牛属分类研究[D]. 张向向. 西南大学, 2014(09)
  • [8]天牛亚科虎天牛族头部和跗节超微形态研究[D]. 熊赛. 西南大学, 2014(10)
  • [9]利用天敌昆虫防治松褐天牛技术研究[D]. 杨远亮.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11)
  • [10]我国天牛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J]. 陆温,田明义,韦绥概,覃爱枝.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5(02)

标签:;  ;  ;  ;  ;  

纳曼干脊虎甲虫危害损失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