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贴预防感冒咳嗽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丁军,毛月燕,张旭[1](2022)在《中药穴位敷贴辅助西医疗法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中药穴位敷贴辅助西医疗法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5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病情分级、肺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6,P=0.035)。治疗后,2组病情严重程度轻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病情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FEV1、FVC、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白细胞介素-5 (IL-5)水平低于治疗前,血清白细胞介素-10 (IL-10)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5水平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穴位敷贴辅助西医疗法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儿病情,改善肺功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
张洁[2](2021)在《六阴经五输穴“荥穴”主治优势病证与配伍规律探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收集整理六阴经荥穴文献资料,探析六阴经荥穴主治优势病证及配伍规律,同时总结导师运用六阴经荥穴临床经验。方法:以1949年为时间节点检索文献,1949年以前检索《中华医典》(第五版)、《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1949年后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资源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和Web of Science,筛选文献并建立SQL Server数据库,利用Gephi构建复杂网络模型,SPSS Modeler、SPSS Statistics进行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同时收集导师运用六阴经荥穴治疗疾病的临床典型病案。结果:经检索,1949年以前涉及六阴经荥穴主治病证及配伍的相关文献共2353条,1949年以后期刊共742篇。(1)1949年以前结果:鱼际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分别有15种和16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8组,聚类分析聚成5类;行间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分别有22种和25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8组,聚类分析聚成7类;然谷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分别有26种和28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5组,聚类分析聚成7类;劳宫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分别有24种和11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5组,聚类分析聚成5类;大都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分别有14种和10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5组,聚类分析聚成4类;少府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分别有15种和8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5组,聚类分析聚成2类。(2)1949年以后结果:鱼际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为9种和13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9组,聚类分析聚成3类;行间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分别有5种和18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9组,聚类分析聚成4类;然谷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分别有2种和12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6组,聚类分析聚成3类;劳宫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分别有5种和24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9组,聚类分析聚成4类;大都配伍主治优势病证有6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5组,聚类分析聚成2类;少府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有2种和12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5组,聚类分析聚成4类。结论:在主治病证方面,六阴经荥穴均以治疗本经及相关脏腑病证、表里经病证和外经病证为主,涉及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及五官科等;在优势配伍腧穴方面,体现了本经及表里经配穴、荥输配穴、荥原配穴、上下配穴、辨证配穴等方法,多配伍特定穴如五输穴、原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和背俞穴。导师运用六阴经荥穴在治疗支气管哮喘、失眠、不孕等内科、妇科疾病方面形成了独到的治病体系,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及应用。
龚思凯[3](2021)在《益气温阳护卫法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血清IL-33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益气温阳护卫法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血清IL-33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门诊的符合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分配到治疗组:益气温阳护卫汤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组(对照组45例)。两组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疗程结束后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哮喘控制测试(ACT)问卷评分及血清IL-33的水平的变化。结果:1.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均下降,且治疗组对照组之间差异显着(P<0.05)。2.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ACT评分方面均增加,且治疗组对照组之间差异显着(P<0.05)。3.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血清IL-33的水平方面均降低,且治疗组对照组之间差异显着(P<0.05)。结论:1.益气温阳护卫汤、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都能够降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但益气温阳护卫汤优于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2.益气温阳护卫汤、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都能够提高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哮喘控制测试(ACT)问卷评分,但益气温阳护卫汤优于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3.益气温阳护卫汤、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都能够降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血清IL-33的水平,但益气温阳护卫汤优于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
郝秀丽,王坤,闫学平[4](2021)在《穴位贴敷疗法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用药取穴规律及疗效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穴位贴敷疗法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文献,探讨其用药规律及影响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使用中国生物医学服务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医学科普文献数据库。使用Excel表对频数、穴位选取、组方、调和物质及时节选择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进行处方用药模式分析。结果:检索到文献164篇,纳入103篇。药物频数排名前5的依次是:芥子(102)、细辛(93)、甘遂(78)、延胡索(77)、麝香(23)。对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的比例分析,2∶1∶1∶2的药物配比频率最高。调和药物的物质使用前3位分别是姜汁(61)、醋(12)、麻油(10)。选用频数前10的腧穴分别为肺俞、膏肓、定喘、膈俞、心俞、膻中、肾俞、脾俞、大椎、百劳。时节的选择频数最高的是三伏,为89篇。基于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分析,处方中出现频率及支持度较高的药物配伍模式为"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配伍模式。当支持度为30%时,形成以"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的最核心的本质药物组方模式。结论: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可能影响穴位贴敷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疗效的因素,为穴位贴敷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规范化研究提供了部分参考依据。
李泽嘉[5](2021)在《培土生金法在小儿慢性咳嗽推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培土生金法在小儿慢性咳嗽推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旨在进一步提高推拿疗法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0年4月~2020年1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门诊及儿科门诊就诊的60例慢性咳嗽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小儿推拿学》中“咳嗽”病的内伤咳嗽推拿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久推脾经并增加摩腹操作的方法进行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分级量表总分、中医症状分级量表各症状积分,以及治疗后各组的临床疗效,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后各症状评分及症状积分总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症状评分及症状积分总分比较,在咳嗽、咳痰、纳食、大便情况及症状积分总分五个方面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自汗、倦怠乏力方面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30例中,临床痊愈10例,显效8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30例中,临床痊愈6例,显效5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久推脾经并增加摩腹操作的培土生金推拿方法治疗小儿慢性咳嗽较常规推拿法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田丽[6](2021)在《“儿为虚寒”理论探索及其指导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古今文献研究,对许尤佳教授“儿为虚寒”理论进行学术思想总结和理论探讨,论述该理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分析儿童中医体质研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尝试总结健康儿童人群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并为“儿为虚寒”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研方向和思路。3.通过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评价“儿为虚寒”理论指导制定的儿童变应性鼻炎健康管理方案的有效性,初步验证“儿为虚寒”理论在岭南地区以外儿童人群的适用性。4.建立“儿为虚寒”理论指导的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中医健康管理方案,为变应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采用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小儿体质认识的古籍文献资料,梳理、总结“儿为虚寒”体质观的学术理论渊源、学术理论特点,通过与传统小儿体质认识进行对比,分析其创新性。2.以“许尤佳、儿为虚寒”为关键词、主题词,网络检索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儿为虚寒”理论相关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汇总、梳理、分析,总结“儿为虚寒”理论目前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情况,并进一步探讨许师“儿为虚寒”理论的学术思想内涵。3.检索中国知网、万方、重庆维普等数据库,纳入1978年1月至2020年5月间所有以健康儿童为调查对象的中医体质分布研究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基本特征、研究结果、方法学等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采用Stata15.0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中健康儿童人群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单组率的meta分析及图形绘制,按年龄分段、性别、研究人群所在地域进行亚组分析,用Q检验来评价异质性,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4.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以2018年2月-2019年6月期间在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变应性鼻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家长治疗意愿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西医标准治疗,观察组A采用中药颗粒剂口服,观察组B采用中药颗粒剂联合中医健康管理方案。观察周期为24周,每4周随访一次,并于入组时、第12周、第24周记录患儿鼻炎症状评分、中医日常表现积分等,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中,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儿为虚寒”体质观以内经“重阳”思想为根基,是对小儿体质传统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与传统小儿体质理论并无矛盾。2.通过检索,共获得37篇“儿为虚寒”理论相关研究文献,包括理论综述、文献研究共18篇,临床研究19篇,实验研究1篇;研究内容包括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相关研究13篇,儿童体质及保育研究3篇,小儿脾胃疾病诊治7篇,其他小儿肺系疾病7篇,小儿肾系疾病4篇,涉及到疾病种类10种,取得了临床良好疗效,并进行了研究验证。3.纳入41篇文献进行健康儿童中医体质研究的系统评价,包括横断面研究24篇,病例对照研究15篇,队列研究2篇。发表类型主要为期刊文献(58.5%)和学位论文(41.5%),研究设计类型主要为横断面研究(58.5%),其次为病例对照研究(36.6%);2009年之后发表文献数量呈迅速上升趋势,研究地域以华南地域最多(29.3%);高校和医院是开展健康儿童体质分布研究的主体。方法学方面:中医体质分型标准多直接使用王琦体质九分法标准或改良标准,并采用量表测评法为主进行儿童体质测量与判定,方法质量学评价总体属于中等,存在一定偏倚风险。纳入26项研究进行健康儿童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的meta分析,包括16项横断面研究,9项病例对照研究,1项为队列研究,涉及总样本量为15080例。结果显示:健康儿童人群中比例最高的中医体质类型为平和质,占41%(30%-53%),其余根据比例高低依次为阴虚质(15.76%)、气虚质(14.18%)、阳盛质(11.13%)、痰湿质(9.61%)、特禀质(7.35%)、阳虚质(7.03%)等。年龄亚组分析结果:0-6岁年龄段儿童中气虚质(21.93%)、阳虚质(10.93%)、阳盛质(17.84%)的比例均分别高于7-14岁年龄段气虚质(6.83%)、阳虚质(2.75%)、阳盛质(3.4%)的比例,而7-14岁年龄段儿童中平和质的比例(52.34%)高于0-6岁年龄段平和质的比例(26.96%);地域亚组分析结果:南方平和质、阳虚质的比例低于北方,阴虚质、气虚质、阳盛质、痰湿质的比例高于北方,南方湿热质的比例高于北方。方法质量学评价:16项横断面研究方法的质量学评价属于中等,存在一定偏倚风险。9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总体偏低,存在较高偏倚风险。4.临床研究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病例105例,其中对照组35例,观察A组35例,观察B组35例。研究中脱落8人,剔除9人,最终88例患儿完成研究,其中对照组29例,观察A组31例,观察B组28例。三组患儿数据的人口学资料、试验分析资料基线均具有可比性(P>0.05)。(1)中医体质分布情况88例纳入患儿中,各体质类型分布人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阳盛质、阴虚质、平和质,其中以气虚质最多,其次为痰湿质、阳虚质。(2)变应性鼻炎症状评分:第12周与治疗前:组内比较显示3组患儿12周时的鼻炎症状总评分及4项具体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显示(12周与入组前前后差值)在症状总评分方面、每日擤鼻次数方面,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多重比较结果为观察组B、观察组A优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B与观察组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与第12周:组内比较显示观察组B在各项症状评分以及总评分方面,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鼻炎症状总评分、连续喷嚏个数、鼻塞次数方面,观察组A在鼻炎症状总评分、每日擤鼻次数、鼻塞方面,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第24周与第12周前后差值)显示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与入组前:组内比较显示对照组在连续喷嚏个数、鼻痒方面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擤鼻次数、鼻塞及总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观察组B的鼻炎症状总评分以及4项具体评分,与入组前相比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第24周与入组前后差值)显示观察组B在总评分、连续喷嚏个数、每日擤鼻次数、鼻塞方面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评分、每日擤鼻次数方面与治疗组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仅在鼻塞方面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变应性鼻炎总体疗效评价12周时,三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周时,观察组A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与观察组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日常生理表现积分24周与入组前的组内比较显示:对照组在日常生理总积分、除精力以外其他11个具体评分方面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在日常生理积分总分以及除皮肤以外11个具体评分方面,观察组B在日常生理积分总分以及全部12个具体评分方面,均较入组前提高,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周与入组前的组间比较显示:3组患儿在日常生理总积分以及除舌苔以外的11项具体评分方面的前后差值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多重比较显示观察组B在总积分以及除舌苔外的11项具体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在总积分以及面色、排便、口气、患病情况方面优于观察组A(P<0.05)。(5)中医体质改善效果总评价中医体质改善结果的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B与对照组、观察组A与对照组、观察组B与观察组A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儿为虚寒”体质学说是许尤佳教授提出的关于小儿体质生理、病理特点的创新理论,是对小儿体质传统学说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已被应用于儿科各类疾病诊治、中医体质研究、儿童保健研究中,取得了显着临床效果,并得到了研究验证。2.健康儿童体质分布研究目前仍然处于早中期发展阶段,缺乏大样本、高质量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如何界定年龄阶段、确定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质划分类型,中医儿童体质量表的编制,量表或调查问卷的制定及科学性评价等,目前都存在较大争议,是小儿体质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小儿体质研究仍亟需进一步发展。meta分析结果显示平和质、阴虚质、气虚质是健康儿童人群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且随着年龄增长,健康儿童人群中气虚质、阳虚质、阳盛质、阴虚质的比例下降,而平和质的比例则升高;健康儿童人群中阳盛质、阴虚质的比例南方要高于北方,而平和质、气虚质,则北方高于南方。但受原始文献研究质量及其他等因素所限,本次研究结果可能具有明显偏倚性,有待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健康儿童中医体质调查研究进一步验证。3.临床研究初步验证了以“儿为虚寒”体质观指导郑州地区儿童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其中以该理论指导建立的变应性鼻炎中医健康管理方案在中药停止后,仍可一定程度有效缓解变应性鼻炎病情,减少复发,提高中药方案疗效的持续性。同时,该方案尚可有效调节改善患儿脾胃功能,继而改善体质,并可能通过体质的改善,最终达到减少疾病发作的目的,为构建儿童变应性鼻炎中医健康管理模式提供了思路,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但由于样本量少等因素,部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熊文[7](2021)在《玉屏风颗粒佐治婴幼儿喘息远期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随访6个月,研究玉屏风颗粒治疗婴幼儿反复喘息远期临床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婴幼儿反复喘息提供新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就诊或儿科病房住院治疗诊断为喘息(包括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肺炎、婴幼儿喘息、毛细支气管炎)、近1年发作喘息次数≥3次及年龄1-3岁的儿童。将所有符合入组条件,家长或监护人知情同意分组的105例患儿按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治疗依据病情的不同选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组患儿在同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玉屏风颗粒治疗2月,并对全部患儿进行随访,分析两组患儿在治疗后6个月的观察结果,如呼吸道感染发生次数、喘息发作次数、β受体激动剂使用次数、喘息持续时间及每次呼吸道感染治疗天数等指标,以此综合评估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以中医证候计分(盗汗、食欲不振)为中医证侯改善疗效,并观察用药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完成率及一般特征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常规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呼吸道感染发生次数、喘息发作次数、β受体激动剂使用次数、每次喘息持续时间、每次呼吸道感染治疗天数均较治疗前减少或缩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6个月后盗汗评分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盗汗评分6个月后与入组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食欲评分6个月后与入组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食欲评分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玉屏风颗粒能够减少婴幼儿喘息患儿的呼吸道感染发生次数、喘息发作次数,使喘息持续时间、使用β受体激动剂次数及治疗天数缩短,说明玉屏风颗粒对婴幼儿喘息相关疾病远期防治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2、玉屏风颗粒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婴幼儿喘息患儿的盗汗症状。3、玉屏风颗粒对于治疗婴幼儿喘息相关疾病的安全性良好,对婴幼儿喘息患儿的长期治疗有一定的优势。
罗家麒[8](2021)在《督脉灸对肺肾两虚型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症状制水平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督脉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肾两虚型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以及临床症状控制水平,为督脉灸治疗肺肾两虚型哮喘的疗效提供临床参考,并讨论运用督脉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到2020年10月在江苏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进行督脉灸治疗的49例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肾两虚型患者,随机分为督脉灸组及对照组,督脉灸组24人,对照组25人。对照组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治疗,督脉灸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予督脉灸治疗,评价治疗前后肺功能中FEV1%、FEV1/FVC,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1、3个月的ACT评分、临床症状评分与中医证候评分。结果:(1)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中的FEV1%、FEV1/FVC均无明显差异,督脉灸组在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ACT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结束后3个月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督脉灸组在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的临床症状评分与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具有显着差异(P<0.01)。对照组在治疗后ACT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结束后1、3个月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1、3个月的临床症状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对照组在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中医证候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的中医证候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畏寒症状的改善最为显着(P<0.01)。(2)组间比较:督脉灸组与对照组在肺功能指标中的FEV1%、FEV1/FVC以及哮喘临床症状评分没有显着差异,督脉灸组治疗后的ACT评分与中医证候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脉灸能够有效改善哮喘患者临床症状与中医证候,在改善哮喘控制水平与改善中医证候上明显优于西药组。对于以畏寒等为主要症状的哮喘患者,督脉灸有其更好的效果。
刘派[9](2020)在《慢性肺系疾病内服膏方组方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古代肺系疾病膏方进行收集整理,探究其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并根据药物之间的关联系数演化新处方,为慢性肺系疾病的临床治疗思路提供参考。方法:对图书馆内的书籍进行手工检索,将筛选出的肺系疾病膏方进行记录,人工录入电脑文档中备案;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运用数据预处理的方法对收集到的膏方进行二次筛选和数据加工;登录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的方剂管理系统,将筛选出的膏方名称、来源、治疗疾病以及膏方的组成药物和剂量录入系统之中,整个过程由双人录入,专人审核。利用统计报表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对肺系疾病膏方的疾病类型、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统计;然后利用关联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高频药物组合和新处方。结果:1总体:本次研究共纳入210个处方,包含210味中药,数量最多的为治疗咳嗽的膏方,其次是喘证、肺痨、感冒等;频次最高的药物为杏仁、甘草、麦冬、生姜、紫菀款冬花等;四气以温性为主,五味以甘味为主,归经以归肺经为主;常用药物组合为杏仁、生姜、甘草、紫菀和款冬花等药物之间的配伍,演化出11组新处方。2不同类型疾病:治疗咳嗽的膏方中频次最高的药物为杏仁、甘草、生姜、紫菀、款冬花等;四气以温性为主,五味以甘味为主,归经以归肺经为主;常用药物组合为杏仁、生姜、麦冬、川贝母、紫菀和款冬花等药物之间的配伍,演化出9组新处方。治疗喘证的膏方中频次最高的药物为杏仁、甘草、紫菀、款冬花、人参等;四气以温性为主,五味以甘味为主,归经以归肺经为主;常用药物组合为杏仁、甘草、人参、麻黄等药物之间的配伍,演化出8组新处方。治疗肺痨的膏方中频次最高的药物为麦冬、天冬、茯苓、生地黄、川贝母等;四气以寒性为主,五味以甘味为主,归经以归肺经为主;常用药物组合为麦冬、天冬、人参、茯苓、川贝母等药物之间的配伍,演化出5组新处方。结论:1古代医籍中运用膏方治疗的主要肺系疾病类型为咳嗽、喘证和肺痨,这主要与疾病的病因病机、肺的生理特征以及膏方的治疗特色有关。总体膏方中使用最多的药物为杏仁、紫菀、款冬花、人参、生地等,治疗原则主要以止咳平喘、润肺化痰、补气健脾为主,高频药物之间的相互配伍构成了治疗慢性肺系疾病的核心组合,演化出的新处方根据证候的不同加入了祛风散寒、理气健脾、滋阴养血和清热泻火类药物。2咳嗽的治疗原则与总体原则相同,膏方组成主要以止咳平喘、润肺化痰类药物为主,演化的新处方中加入了补气升阳、疏风解表和清热泻火类药物。3喘证的治疗原则以补肺、补肾、理气、平喘为主,膏方中增加了纳气平喘类药物的比重,辅以止咳化痰类药物,演化的新处方中加入了温补肾阳和解表散寒类药物。4肺痨的治疗原则以滋阴、润肺、降火为主,膏方中大量使用养阴类药物,同时配合止咳化痰类药物,演化的新处方中主要加入补气养血和填精益髓类药物。5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可以对复杂多样的慢性肺系疾病膏方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其组方用药规律,演化生成新处方,并以表格和网络图的形式展示出来,为日后慢性肺系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郭小乐[10](2020)在《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课题借助张磊名医工作室的学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选择肺系疾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该领域内其学术特点、临证经验、组方用药规律。通过这些研究,客观公正的总结张老的学术成就,为未来传承、发扬张磊先生学术经验提供借鉴与启示。研究方法:本论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通过搜集和整理张磊教授的学术着作、发表的学术论文、往年的门诊病例以及历代医家治疗肺系疾病的相关着作和论文,对多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并通过数据挖掘,力求系统地总结和提炼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研究结果:病因病机方面,总结出风、痰浊、热三个特点;诊断辨证方面,首先重视脏腑关系,其次重视辨证与辨病的结合;治法治则方面,总结出张老治肺十法,分别是:宣肺去壅、清肺泻热、涤肺祛浊、降肺下气、补肺益气、滋阴润肺、清肝肃肺、肺胃同治、肺肠同治、解毒通络;用药特点方面,总结出用药轻灵、量小力专,动静结合、以动为主,亦润亦燥、相济相随,加减用药,随症而转四个特点。研究结论:本论文首次系统地总结了张磊教授辨治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由浅到深,从纵向方面,较为全面的、系统的整理和凝练了张磊教授的学术思想,将其理论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展现出来,从而有效的指导临床实际应用。
二、外贴预防感冒咳嗽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贴预防感冒咳嗽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穴位敷贴辅助西医疗法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辨证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 |
2.2 观察组 |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
3.1 观察指标 |
3.2 统计学方法 |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
4.1 疗效标准 |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
4.3 2组治疗前后病情分级比较 |
4.4 2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
4.5 2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5 讨论 |
(2)六阴经五输穴“荥穴”主治优势病证与配伍规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六阴经荥穴主治病证与配伍腧穴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源文献的选择 |
2.2 文献的纳入标准 |
2.3 文献的排除标准 |
2.4 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
2.5 数据统计 |
2.6 结果分析 |
研究结果 |
1.1949年前六阴经荥穴研究结果 |
1.1 鱼际 |
1.2 行间 |
1.3 然谷 |
1.4 劳宫 |
1.5 大都 |
1.6 少府 |
2.1949年后六阴经荥穴研究结果 |
2.1 鱼际 |
2.2 行间 |
2.3 然谷 |
2.4 劳宫 |
2.5 大都 |
2.6 少府 |
第二部分 导师应用六阴经荥穴临床经验 |
1.对六阴经荥穴的认识 |
1.1 六阴经荥穴位置的特殊性 |
1.2 六阴经荥穴主治的特殊性 |
2.导师应用六阴经荥穴诊疗特点 |
2.1 整体辨治,审证求因 |
2.2 杂合以治,以简驭繁 |
2.3 方随法立,讲究配伍 |
2.4 双手配合,顾护营卫 |
2.5 重视经典,融汇新知 |
3.典型病案 |
3.1 支气管哮喘 |
3.2 失眠 |
3.3 不孕症 |
4.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1.荥穴源流 |
2.六阴经荥穴概述 |
3.六阴经荥穴主治病证分析 |
3.1 主治特点总结 |
3.2 主治病证分析 |
4.六阴经荥穴配伍腧穴分析 |
4.1 1949年前、后对比分析 |
4.2 配伍规律分析 |
5.导师临床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六阴经荥穴临床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引用《中华医典》书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3)益气温阳护卫法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血清IL-33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研究进展 |
1.1 病理机制 |
1.2 药物治疗 |
1.3 IL-33在哮喘中的作用 |
2 祖国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研究进展 |
2.1 历史沿革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药治疗 |
2.4 中医药在哮喘治疗中对血清中IL-33水平的影响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脱落及剔除标准 |
6 治疗方法 |
7 观察指标 |
8 观察时点 |
9 疗效判定 |
9.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9.2 哮喘控制水平评价标准 |
9.3 血清指标检测 |
10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两组性别、年龄比较 |
1.1 性别比较 |
1.2 年龄比较 |
2 观察各组治疗前后检测指标的变化 |
2.1 观察治疗前中医证候总评分的变化 |
2.2 观察治疗前中医证候单项积分的变化 |
2.3 哮喘控制测试ACT问卷比较 |
2.4 观察治疗前后血清中IL-33水平的变化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益气温阳护卫法与支气管哮喘 |
2.1 气阳虚弱者是导致哮喘反复持续发作的主要内因 |
2.2 益气温阳护卫法创立的依据 |
2.3 益气温阳护卫法在防治哮喘中的具体应用 |
2.4 方药分析 |
2.5 观察益气温阳护卫法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血清IL-33水平的影响的意义 |
3 结果讨论 |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4)穴位贴敷疗法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用药取穴规律及疗效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检索方法 |
1.3 纳入标准[1] |
1.4 排除标准 |
2 结果分析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中药使用频数、频率分析 |
2.3 药物配比分析 |
2.4 药物调和物质使用分析 |
2.5 腧穴选用情况分析 |
2.6 穴位贴敷时节的选择分析 |
2.7 药物组方的关联规律分析 |
3 讨论 |
3.1 用药频数和组方的关联规律分析 |
3.2 药物的配比和调和物的选用分析 |
3.3 腧穴选用与归经分析 |
3.4 贴敷时节的选择分析 |
(5)培土生金法在小儿慢性咳嗽推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小儿慢性咳嗽的现代医学认识与治疗 |
1.1 对本病的定义 |
1.2 流行病学研究 |
1.3 本病病因研究现状 |
1.4 治疗 |
1.5 小结 |
2 小儿慢性咳嗽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
2.1 病名 |
2.2 中医对小儿慢性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小儿慢性咳嗽的中医治疗 |
3 培土生金法理论探讨 |
3.1 培土生金法的定义 |
3.2 培土生金法历史溯源 |
3.3 补脾土的重要性 |
3.4 脾与肺的关系 |
4 小儿推拿疗法特点及作用机理 |
4.1 特点 |
4.2 作用机理 |
4.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设计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及中止观察标准 |
2.6 病例脱落及剔除的处理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操作注意事项 |
4 观察指标 |
4.1 症候分级量化标准 |
4.2 疗效评定标准 |
5 安全性评价 |
6 统计学处理方法 |
7 研究结果 |
7.1 安全性观察 |
7.2 一般资料比较 |
7.3 症状积分比较 |
7.4 临床疗效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小儿慢性咳嗽的病机特点 |
1.1 与肝相关 |
1.2 与肾相关 |
1.3 与脾相关 |
2 脾胃虚弱与小儿慢性咳嗽的关系 |
3 培土生金法在小儿慢性咳嗽中医治疗中临床应用现状 |
3.1 培土生金法在中药内服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应用现状 |
3.2 培土生金法在针灸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应用现状 |
3.3 培土生金法在推拿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应用现状 |
4 培土生金法治疗咳嗽病的实验研究概况 |
5 选题思路 |
6 本研究结果与分析 |
6.1 两组疗效的比较 |
6.2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分析 |
7 问题与展望 |
8 创新点 |
9 临床体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小儿推拿在肺系病症中的临床研究近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儿为虚寒”理论探索及其指导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许尤佳教授“儿为虚寒”体质观的理论探索 |
1.1 “儿为虚寒”体质观的理论内涵 |
1.1.1 “儿为虚寒”为生理特点,非病理“虚寒”之证 |
1.1.2 小儿体质的基础特征为“气虚质” |
1.1.3 重视“脾胃之气”,时刻以顾护脾胃之气为首要 |
1.1.4 “儿为虚寒”体质观与传统小儿体质学说并无矛盾 |
1.2 “儿为虚寒”体质观的理论背景 |
1.2.1 基于岭南地区儿童体质特点 |
1.2.2 针对现代社会育儿、医疗时弊提出 |
1.3 “儿为虚寒”体质观的理论溯源 |
1.3.1 “儿为虚寒”创新理论的根基---内经“重阳”思想 |
1.3.2 “儿为虚寒”理论是对小儿体质传统学说的继承与创新 |
1.3.3 “儿为虚寒”理论是岭南小儿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 |
第二章 许尤佳教授“儿为虚寒”体质观的临床应用文献研究 |
2.1 “儿为虚寒”体质观临床应用文献检索结果 |
2.2 “儿为虚寒”体质观临床应用文献分析与讨论 |
2.2.1 建立“儿为虚寒”理论指导的小儿体质保健方案 |
2.2.2 将“儿为虚寒”理论与现代小儿体质研究结合 |
2.2.3 “儿为虚寒”体质观贯穿小儿常见疾病“理法方药”始终 |
2.3 小结 |
第三章 小儿中医体质特点的现代文献研究 |
3.1 小儿中医体质特点现代研究综述 |
3.1.1 体质可分---小儿体质分类研究 |
3.1.2 体病相关---小儿体质与疾病关系研究 |
3.1.3 体质可调---小儿体质干预研究 |
3.2 健康儿童中医体质分布研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3.2.1 资料与方法 |
3.2.2 研究结果 |
3.2.3 讨论 |
3.3 现代小儿体质学研究对“儿为虚寒”体质理论研究的启示 |
第四章 “儿为虚寒”理论指导小儿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 |
4.1 研究对象 |
4.1.1 病例来源 |
4.1.2 临床研究标准 |
4.2 研究方案 |
4.2.1 方案设计 |
4.2.2 样本含量估算 |
4.2.3 治疗方案 |
4.2.4 观察指标 |
4.2.5 随访 |
4.2.6 质量控制方法 |
4.2.7 技术路线图 |
4.2.8 伦理学信息 |
4.3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
4.4 结果 |
4.4.1 一般情况 |
4.4.2 脱落、剔除情况 |
4.4.3 基线资料 |
4.4.4 临床疗效比较 |
4.5 讨论 |
4.5.1 “儿为虚寒”理论指导小儿变应性鼻炎治疗的理论基础 |
4.5.2 小儿变应性鼻炎中医健康管理方案的制定依据 |
4.5.3 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7)玉屏风颗粒佐治婴幼儿喘息远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婴幼儿喘息的特点 |
1.2 婴幼儿喘息与呼吸道感染及支气管哮喘的关系 |
1.3 玉屏风颗粒在儿童中运用的现状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入组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剔除、脱落标准 |
2.1.4 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 |
2.2 研究设计及给药方案 |
2.2.1 随机分组 |
2.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3.1 基线指标 |
2.3.2 有效性评价指标 |
2.3.3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
2.3.4 安全性评价指标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
3.2.1 治疗前后两组呼吸道感染发生次数情况比较 |
3.2.2 治疗前后两组喘息发作次数情况比较 |
3.2.3 治疗前后β受体激动剂使用次数比较 |
3.2.4 治疗前后两组每次喘息持续时间比较 |
3.2.5 治疗前后两组每次呼吸道感染治疗天数比较 |
3.2.6 治疗前后两组盗汗评分情况比较 |
3.2.7 治疗前后两组食欲评分情况比较 |
3.3 安全性评价(不良事件/不良反应)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及其中西医防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8)督脉灸对肺肾两虚型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症状制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概述部分 |
1. 中医对哮喘的认识和治疗 |
1.1 古代中医对哮喘的认识和治疗 |
1.2 现代中医对哮喘的认识和治疗 |
2. 西医对哮喘的认识和治疗 |
2.1 西医对哮喘的认识 |
2.2 西医对哮喘的治疗 |
3. 督脉灸与哮喘 |
3.1 督脉灸的沿革 |
3.2 督脉灸治疗哮喘 |
第二部分 督脉灸治疗哮喘患者的临床研究 |
1 督脉灸治疗哮喘的疗效观察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剔除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 |
3.1 基线比较 |
3.2 治疗前后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 |
3.3 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3个月患者ACT评分比较 |
3.4 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3个月患者哮喘临床症状分级量化评分比较 |
3.5 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3个月患者中医证候症状分级量化评分比较 |
3.6 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3个月患者中医证候各个症状分级量化评分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督脉灸的治疗特点 |
2. 督脉灸治疗前后哮喘患者的变化 |
3. 艾灸治疗哮喘的问题 |
4. 督脉灸与免疫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慢性肺系疾病内服膏方组方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肺系疾病研究现状 |
1.1 传统医学对肺系疾病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肺系疾病的研究 |
2.膏方治疗慢性肺系疾病的研究 |
2.1 膏方的概念 |
2.2 膏方发展的源流 |
2.3 膏方治疗慢性肺系疾病的特色和优势 |
2.4 目前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3 中医临床数据挖掘研究 |
3.1 中医学与大数据 |
3.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3.3 膏方的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
3.4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介绍与关键技术 |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数据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检索策略 |
2.2 文献数据的预处理 |
2.3 文献数据库的建立和录入 |
2.4 数据分析 |
2.5 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肺系疾病膏方总体分析结果 |
3.2 治疗咳嗽的膏方分析结果 |
3.3 治疗喘证的膏方分析结果 |
3.4 治疗肺痨的膏方分析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肺系疾病膏方总体用药规律研究 |
1.1 肺系疾病类型分析 |
1.2 用药频次分析 |
1.3 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
1.4 基于关联规则的膏方组方分析 |
1.5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膏方处方分析 |
2 不同类型肺系疾病膏方用药规律研究 |
2.1 治疗咳嗽膏方的用药规律分析 |
2.2 治疗喘证膏方的用药规律分析 |
2.3 治疗肺痨膏方的用药规律分析 |
3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优势与不足 |
结语 |
1 结论 |
2 展望与不足 |
2.1 展望 |
2.2 不足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张磊教授生平与治学 |
1 简介 |
2 学医经历与治学思想 |
2.1 基牢根深,取法有源 |
2.2 入学深造,初露峥嵘 |
2.3 以人为本,仁心济世 |
2.4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
2.5 苍生大医,医德至上 |
2.6 慈心不尽,心系中医 |
第二部分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临证经验 |
第一章 数据挖掘步骤 |
1 研究目的 |
2 技术类型 |
3 技术路线 |
4 资料和方法 |
第二章 张磊教授治疗感冒的临证经验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论治 |
3 特色分型 |
4 组方用药规律 |
5 医案 |
第三章 张磊教授治疗鼻鼽的临证经验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论治 |
3 特色分型 |
4 组方用药规律 |
5 医案 |
第四章 张磊教授治疗咳嗽的临证经验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论治 |
3 特色分型 |
4 组方用药规律 |
5 医案 |
第五章 张磊教授治疗哮病和喘证的临证经验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论治 |
3 特色分型 |
4 组方用药规律 |
5 医案 |
第六章 张磊教授治疗肺癌的临证经验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论治 |
3 特色分型 |
4 组方用药规律 |
5 医案 |
第七章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
1 中药频次统计 |
2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 |
3 基于关联规则的用药规律分析 |
4 基于无监督熵聚类的新方分析 |
第八章 张磊教授临床常用对药及角药分析 |
1 麻黄与杏仁 |
2 桑叶与杏仁 |
3 麻黄与苏子 |
4 苏子与当归 |
5 半夏与陈皮 |
6 白前与前胡 |
7 沙参与麦冬 |
8 桑白皮与地骨皮 |
9 白僵蚕与蝉蜕 |
10 苍耳子与辛夷 |
11 党参与黄芪 |
12 桔梗与木蝴蝶 |
13 干姜、细辛与五味子 |
14 桑叶、竹茹与丝瓜络 |
第三部分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 |
1 病因病机学思想 |
1.1 六淫邪气为患,风邪为首 |
1.2 肺病多痰浊 |
1.3 肺病多热 |
2 诊断辨证学思想 |
2.1 重视脏腑关系 |
2.2 注重辨证与辨病结合 |
2.3 注重辨主症与次症 |
3 治疗学思想 |
3.1 扶正祛邪,邪去正安 |
3.2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
3.3 十法灵动,法随证施 |
3.4 组方用药特点 |
3.4.1 用药轻灵,量小力专 |
3.4.2 动静结合,以动为主 |
3.4.3 亦润亦燥,相济相随 |
3.4.4 加减变化,药随症转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中医药治疗肺系疾病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四、外贴预防感冒咳嗽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穴位敷贴辅助西医疗法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临床研究[J]. 丁军,毛月燕,张旭. 新中医, 2022(03)
- [2]六阴经五输穴“荥穴”主治优势病证与配伍规律探析[D]. 张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3]益气温阳护卫法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血清IL-33水平的影响[D]. 龚思凯.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穴位贴敷疗法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用药取穴规律及疗效影响因素分析[J]. 郝秀丽,王坤,闫学平. 中医药导报, 2021(05)
- [5]培土生金法在小儿慢性咳嗽推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D]. 李泽嘉.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儿为虚寒”理论探索及其指导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D]. 田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玉屏风颗粒佐治婴幼儿喘息远期疗效观察[D]. 熊文. 南昌大学, 2021(01)
- [8]督脉灸对肺肾两虚型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症状制水平的影响[D]. 罗家麒.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慢性肺系疾病内服膏方组方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D]. 刘派.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10]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郭小乐.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