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eritas数据保护产品增强NAS支持(论文文献综述)
张健[1](2010)在《电力企业核心业务数据存储方案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存储在现代信息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支撑全局的基础性环节,为各类上层应用的高效运行提供可靠保障。如何确保核心数据的安全、确保网络系统的高可用和高性能,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电力系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电力信息化的深入以及电力改革的进行,电力系统的数据也随之日益庞大,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在给电力系统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及电网自动化水平的高速发展,一旦信息安全出现问题,将危机电网的安全运行,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将是无法估量的。随着电力企业数据量的爆发式的增长和数据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电力企业核心业务系统必需具有高可用性,具备完备可靠的数据存储/备份/容灾等功能。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以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电力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充分分析了数据存储和数据备份的相关技术,分别阐述了数据存储和数据备份的发展趋势,并比较了几种典型的数据存储系统结构和几种典型的数据备份结构。2.分析了现有电力企业核心业务的数据特点,以及原有系统数据分散存储模式的缺点,包括很强的服务器依赖性,数据传输速率低,安全性差,难以保证数据的持续可用性等等。为了克服这些缺陷,本文先提出了一种基于存储域网络的数据集中存储与备份方案,进行了方案的分析和设计,并采用了Veritas Backup Exec软件进行了方案的实施。3.考虑到发生重大灾难时也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本文又设计了一种基于SAN的异地容灾备份系统方案,该方案能在发生事故后立刻接管数据中心的工作继续保证服务的运行,使得损失到达最小。
刘冬梅[2](2009)在《电力企业网络容灾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力信息化工作的逐步展开,电力系统业务数据爆炸性增长,电力企业对各种应用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业务应用不仅要求数据必须保证全天24小时可用,同时还要求在存储设备出现故障甚至发生区域性灾难的情况下也要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各类应用系统的基础--“数据”,已经成为电力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因此,中国南方电网公司近期也提出网络数据存储智能化建设。现今,在许多供电企业仍然以传统的手工备份方式及以服务器为中心的DAS方式进行数据备份,经常因为系统升级、搬迁和自然灾害造成大量的数据流失,给整个电力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面对这样的状况,提出构建数据自动备份自动恢复智能监控的电力企业网络容灾存储系统,以期能有效地解决电力企业数据存储问题。在此背景下,考虑到电力企业具有基本相同的数据特点及存储需求,本文以笔者参与的白云供电局网络容灾存储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实施为例,通过对白云供电局信息网络现状、数据存储现状及存储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白云供电局数据存储目标,并通过对三种存储技术及容灾系统的分析研究,其中重点分析研究了ISCIS协议及IP-SAN存储技术,最终确定采用基于ISCIS的IP-SAN网络容灾存储方案。同时考虑到白云供电局对系统高可用性的特殊要求,因此确定建立本地数据中心和远程备数据中心构成异地容灾存储系统,实现了系统的异地容灾。完成网络存储方案选择后,结合白云供电局实际情况,本文重点研究设计了白云供电局网络容灾存储系统;其中包括系统的软硬件平台设计、备份与恢复策略设计、灾难恢复计划设计。并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研讨了三个重要技术问题,第一是绕开防火墙进行数据交换;第二是与操作系统兼容确保数据备份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在各台主机上;第三是数据备份系统调度策略控制功能的软件结构设计。最终建立了适合白云供电局并普遍适合现今电力企业实际存储需求的网络容灾存储系统。该网络容灾存储系统能有效解决现今电力企业数据存储的需求,并为企业建立适合自身需求的数据存储备份系统提供参考。最后本文对该网络容灾存储方案进行总结,介绍了本系统的技术特点,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
本报记者 郭涛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捷联集团执行董事 姚赟[3](2008)在《2008·存储及UPS节能降耗是主旋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存储界提及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绿色”。围绕着节能降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存储厂商在技术创新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存储虚拟化、重复数据删除、自动精简配置、MAID等技术逐渐被人们接受。 在数据中心里,耗能的大户是服务器和存储系统。据ICTresearch的?
刘艳[4](2008)在《SAN环境下数据备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存储区域网(SAN)是一种类似于LAN的高速网络技术,它用来在存储单元与客户端之间建立直接的高速数据连接。与LAN不同的是SAN针对存储备份进行了优化,通常使用专用的通信协议,比如SCSI协议和FC协议,而不是LAN使用的各种通信协议。随着网络基础建设的逐步发展与完善,SAN技术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诸多优点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当今企业正在面临“数据膨胀”的挑战。“数据膨胀”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对信息管理系统的越发倚重,二是对原始数据的反复复制。“数据膨胀”对数据的可用性、一致性、易管理性、传输速度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必须建立专业的数据存储备份系统,并对其规模、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论文介绍了目前SAN的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的应用,对SAN上的软硬件构成及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介绍了数据备份的基本理论知识,比较了在不同层次上实现备份和恢复功能的方式,并且比较了不同实现方式的优缺点。探讨了备份机制的原理,深入分析了数据备份使用和管理上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数据备份的发展目标;对光纤通道这个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长安铃木公司近几年发展速度极其迅猛,关键应用系统的任务越来越繁重、数据量大、需要强大的后台存储支持;公司原有存储主要是分散型的直接连接存储(DAS),备份系统也是分布式备份系统或基于LAN的备份系统;以上存储和备份现状增加企业对数据维护管理及备份工作的难度,数据安全得不到保障,存储资源利用率也不高。因此,设计一个“集中存储、集中统一备份”的系统,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论文使用先进的SAN技术结合备份策略的应用在长安铃木公司设计部署了NAS-on-SAN的“集中存储”,并基于SAN实现了“集中统一备份”,设计了实时的在线备份和LAN-Free离线备份系统;在线备份是利用数据快照的技术,在存储设备内部进行快照拷贝,不占用主机与存储设备之间的带宽,快照拷贝不影响在线业务;LAN-Free离线备份实现了数据备份统一管理,充分利用了SAN的高速光纤通道带宽,避免了传统的局域网传输备份方式对网络应用造成的压力,并且备份设备可以共享。实时的在线备份和定期的离线备份两者相互支持,共同确保了数据资产的安全。总之,SAN的建立及在线备份和LAN-Free备份的引入,为长安铃木的几大IT关键应用系统提供了“一揽子”的存储解决之道,有效地提高了系统数据资产的管理效率,为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与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极大地减轻了存储系统长期运维的综合成本和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及管理的复杂度,而且确保了数据资产的安全性,完全满足“集中存储,集中统一备份”的需求目标,是一个具有很好整体性能的存储网络备份系统。
赵彦锋[5](2007)在《SAN技术在金堆城钼业集团备份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数据成为整个信息时代的构成基础,信息存储系统的可维护性和高可用性,数据备份和灾难性恢复能力往往是用户首先要考虑的。集群系统、实时备份、灾难恢复等都是为实现全天候服务而开发的新技术。在金堆城钼业集团已经实施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由于条块分割的管理机制影响,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已经采集的大量信息“存而不流”,严重影响信息共享和业务集中处理。公司原有的DAS独立备份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大量关键业务数据快速、安全的备份需求。SAN技术的出现推动了金堆城钼业集团数据的集中存储和备份。本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有:1.网络存储技术探讨在数据备份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作为备份基础的存储技术进行分析,主要针对现在流行的附加存储网(NAS)和存储区域网(SAN),从网络结构、实现方式、适用环境等方面进行充分比较和分析。2.基于存储区域网的备份技术分析首先对基于存储区域网的主要备份方式(LAN-free备份和Server-free备份)实现机制进行分析和比较;其次对基于存储区域网的主要备份技术(镜像和快照)进行分析,对常用的快照技术进行阐述和探讨。3.基于SAN技术的金堆城钼业集团数据备份解决方案针对金堆城钼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信息化现状进行了数据备份需求分析,结合其信息化战略构想,引入基于存储区域网的备份技术,设计一套可以满足公司信息化服务平台特点的存储备份体系结构,从功能和性能角度对该平台进行测试,结合业务特点制定详细的备份策略和调度计划,并给出该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对项目中运用到的远程灾难备份技术和本地集群、备份技术进行了重点阐述。分析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另外对该网络备份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郭建峰[6](2007)在《数字图书馆信息存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通信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数字图书馆正在逐步成为现实。本文就数字图书馆展开讨论,重点针对高校图书馆的海量数据存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首先将传统存储技术DAS(直接附加存储)与新的网络存储技术NAS(网络附加存储)、SAN(存储域网络)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NAS技术与SAN技术,搭建SAN-NAS存储模型,将该模型用于构建数字图书馆的后端存储网络。NAS和SAN打破了传统存储技术中存储设备附接于服务器的概念,将服务器与存储设备分离开来,避免了因超大用户访问量所导致的服务器瓶颈问题。SAN-NAS系统很好地融合了NAS和SAN技术上的优势,弥补了各自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两种技术的优势。根据我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了数字图书馆SAN+NAS+DAS+磁带库的后端整体混合存储网络方案,并实现了存储系统的配置要求及整体设计目标及数字图书馆存储网络整体功能的实现。此外,文中还针对构建的数字图书馆存储网络系统的管理和数据备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宿建光[7](2006)在《规划新运营时代的电信存储》文中提出中国电信业正在走向新运营时代。这一时代,市场和业务的争夺成为电信运营商成败的关键。新运营时代的到来,使得众多的IT技术和设备渗透到企事业单位的核心业务层面,IT资源的有效管理和整合变得越来越重要,电信企业正在寻求能够整合并简化存储环境,提高其系统灵活性并解决数据激增问题的各种存储解决方案。为了把多角度、多层面的存储系统建设理念和方案展示给业界,本期“存储专题”将围绕电信企业,尤其是运营商在存储系统建设、运营、管理以及业务支持能力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我们特意请业界知名度较高的几家存储厂商就行业存储应用中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力求为今天通信业的数据容灾、备份等方面的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余智敏[8](2006)在《数字化图书馆的数据存储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随着Internet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管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网络远程教学、多媒体应用、数据查阅、信息管理等应用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与科研重要的一环,并逐步与学校的教学、服务与科研融为一体。高校作为知识型机构的代表,信息使用和需求的最大领域,一直以来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一直是世界各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西方,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十分重视对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研究和投入,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在整个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是最活跃的群体。高校校园网建设、网络中心的规模与数字图书馆已经成为全面衡量高等学校信息化水平的三项重要的指标。怎样建立安全的数据中心成为校园网的关键性问题,怎样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实时的异地存储与备份成为建设数据中心的重中之重。 对于武汉理工大学数据交换与资源服务平台而言,数据是比其他软硬件设备更为宝贵的资源。安全地存储数据、快速便捷地获取数据、在系统崩溃时恢复数据,这些都是数据交换与资源服务平台存储系统要完成的任务。作为信息运用的三个重要环节(传输、处理、存储)之一的数据存储系统以往不太被重视,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多和宽带业务的开展,存储系统的性能日益成为瓶颈,因数据丢失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存储系统的重要性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使得存储对于一个企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企业对数据存储技术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SAN的出现正是为了满足企业这种高涨的存储技术的要求而产生的。 本文主要介绍了SAN技术在数字化图书馆中的应用。并且详细介绍了存储系统方案的设计和功能的实现。
贾云洁[9](2006)在《军事信息网络数据备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备份技术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理想的网络数据备份应是在硬件级物理容错系统的基础上再加上软件数据备份,并能够自动备份整个网络平台上的数据。但在对数据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军事信息网络中,数据备份技术还未得到很好的应用,其原因是还没有建立独立的网络备份存储系统,不能实现对专用安全数据库的备份,无法满足战争环境下军事信息网络应急恢复的需求。因此,有必要研制对军事信息网络数据具有本地和远程备份功能的数据备份系统,以满足军事信息网络应急恢复的需求。 本文主要针对军事信息网络的数据备份系统进行了设计与实现。首先分析了进行数据备份功能设计时所涉及到的一些数据安全防护技术,主要包括网络数据备份技术、磁盘阵列技术、集群技术和双机容错技术;其次分析了军事信息网络数据备份的需求,给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和设计目标;第三,构建了本地数据备份网络,详细设计了本地数据备份模块、服务器集群管理模块、备份数据恢复模块和本地数据备份策略,并对设计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第四,构建了远程数据备份网络,设计并实现了远程数据备份模块和远程备份监控模块,且对远程备份数据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远程数据备份的应用测试结果。
蒲波[10](2005)在《涉密局域网数据智能备份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数据安全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保持数据的完整性、数据的可用性和可恢复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人为的错误、硬盘的损毁、电脑病毒、自然灾难等往往可能造成数据的丢失。数据备份技术是一项安全保护措施,通常用来恢复丢失的数据。 本文通过对安全保密技术的分析,结合当前数据安全技术的发展情况,着重研究了涉密文件智能备份问题,并提出了一个数据安全存储的系统框架。针对如何解决数据存储中的安全问题,对数据智能备份系统在软件和硬件方面,进行了详细设计。该数据智能备份系统主要由数据备份服务器、自动磁带库、智能备份软件组成,根据数据备份策略,实现对数据的分布处理、集中管理,在发生数据丢失和数据失效情况下对数据进行智能恢复。 目前XX企业的备份系统按本文提出的方案升级改造以后,经过了多次数据自动备份与数据智能恢复功能测试,整个系统一直正常稳定地运行,实现了涉密网络数据的智能备份与恢复。为该军工企业涉密计算机网络建设和正常的军品研发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Veritas数据保护产品增强NAS支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eritas数据保护产品增强NAS支持(论文提纲范文)
(1)电力企业核心业务数据存储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来源 |
1.4 论文工作及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数据存储与备份相关技术 |
2.1 数据存储技术概述 |
2.2 数据存储体系的发展趋势 |
2.2.1 数据存储虚拟化技术 |
2.2.2 IP-SAN 与iSCSI 协议 |
2.2.3 存储隧道技术 |
2.2.4 存储技术的融合 |
2.3 几种典型的存储系统结构 |
2.3.1 传统的SCSI 总线结构与iSCSI 技术 |
2.3.2 DAS 存储系统结构 |
2.3.3 NAS 存储系统结构 |
2.3.4 SAN 存储系统结构 |
2.4 数据备份技术概述 |
2.5 几种典型的备份系统结构 |
2.5.1 分布式备份系统 |
2.5.2 基于LAN 的备份系统 |
2.5.3 基于SAN 的备份系统 |
2.6 常用的备份与恢复方式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企业核心业务数据存储需求分析 |
3.1 电力企业业务数据的特点 |
3.2 原系统数据分散存储方案分析 |
3.2.1 原系统方案设计图 |
3.2.2 原有的系统方案缺点分析 |
3.3 电力企业业务数据存储需求 |
3.4 存储系统的功能需求 |
3.5 存储系统的安全需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AN 的数据集中存储与备份方案设计 |
4.1 设计思路 |
4.2 方案研究 |
4.3 数据集中存储设计方案 |
4.3.1 集中存储系统设计方案图 |
4.3.2 方案的优点 |
4.3.3 方案的缺点 |
4.4 数据中心备份设计方案 |
4.4.1 方案设计 |
4.4.2 方案优缺点分析 |
4.5 使用Veritas Backup Exec 进行数据备份与恢复 |
4.5.1 Backup Exec 介绍 |
4.5.2 备份操作 |
4.5.3 恢复操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SAN 的异地容灾备份系统方案设计 |
5.1 建立异地容灾中心的优势 |
5.2 容灾实现的级别 |
5.2.1 数据级容灾 |
5.2.2 应用级容灾 |
5.3 系统异地容灾备份技术 |
5.3.1 物理级的容灾备份技术——基于智能存储 |
5.3.2 操作系统的级容灾备份技术——基于主机系统 |
5.3.3 数据库级的容灾备份技术——基于数据库 |
5.3.4 应用级的容灾备份技术——基于应用系统 |
5.3.5 冷备份的容灾备份技术——基于脱机备份数据 |
5.4 基于SAN 的异地容灾备份系统方案 |
5.4.1 系统设计分析 |
5.4.2 系统方案设计 |
5.4.3 系统实现 |
5.4.4 数据的恢复和切换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业务数据集中存储系统测试 |
6.1 集中存储系统测试概述 |
6.1.1 测试策略 |
6.1.2 测试环境 |
6.2 集中存储系统功能测试 |
6.2.1 Oracle 冷备份与恢复 |
6.2.2 Oracle 9i 在线备份与恢复 |
6.2.3 Oracle Export 导入导出数据 |
6.2.4 Veritas Backup Exec 9 备份和恢复oracle 数据 |
6.3 测试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电力企业网络容灾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数据安全的重要性 |
1.2.1 重要性 |
1.2.2 数据安全所面临的威胁 |
1.2.3 内网的安全 |
1.3 存储与灾难恢复技术的发展 |
1.3.1 存储技术的发展 |
1.3.2 网络存储技术的发展 |
1.3.3 灾难备份与恢复技术的发展 |
1.4 网络存储市场规模与发展趋势 |
1.5 课题研究目的 |
1.6 论文组织结构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网络存储系统 |
2.1 附网存储技术(NAS) |
2.2 存储局域网络技术(SAN) |
2.3 IP-SAN与ISCSI协议 |
2.3.1 ISCSI协议 |
2.3.2 IP-SAN |
2.4 网络存储技术的比较与分析 |
2.5 三种典型的网络数据备份系统 |
2.5.1 集中式备份 |
2.5.2 基于SAN的LAN-Free备份 |
2.5.3 基于IP-SAN的备份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容灾系统 |
3.1 数据安全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 |
3.2 灾难备份系统建设的需求分析 |
3.2.1 需求分析的方法和内容 |
3.2.2 确定灾难恢复目标 |
3.3 数据备份恢复 |
3.3.1 数据备份的原则 |
3.3.2 备份类型 |
3.3.3 备份软件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力企业网络容灾存储系统设计 |
4.1 白云供电局数据存储现状 |
4.1.1 白云供电局信息网络建设现状 |
4.1.2 白云供电局数据存储的现状及需求分析 |
4.2 白云供电局数据存储目标 |
4.3 存储方案的选择 |
4.3.1 网络平台的选择 |
4.3.2 网络存储架构的选择 |
4.3.3 IP SAN协议的选择 |
4.4 白云供电局网络容灾存储系统设计 |
4.4.1 白云供电局备份管理系统概述 |
4.4.2 白云供电局网络容灾存储方案总体设计 |
4.4.3 执行备份的硬件和介质 |
4.4.4 控制备份的软件 |
4.4.5 白云供电局网络存储系统备份与恢复策略 |
4.4.6 灾难恢复计划 |
4.4.7 方案特点 |
4.4.8 备份恢复功能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1.1 论文期间主要完成工作 |
5.1.2 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
5.1.3 论文主要技术特点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SAN环境下数据备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SAN 存储网络 |
2.1 存储区域网的定义(SAN) |
2.2 存储区域网的特点 |
2.3 SAN 与DAS、NAS 存储的比较 |
2.3.1 直接存储DAS(Direct Access Storage) |
2.3.2 网络附加存储技术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
2.3.3 SAN、DAS、NAS 的比较 |
2.4 SAN 的实现方式 |
2.4.1 协议 |
2.4.2 拓扑结构 |
2.4.3 IP-SAN 与FC-SAN |
2.5 SAN 的两种常见应用 |
2.5.1 LAN-Free 备份 |
2.5.2 Server-Free 备份 |
2.6 SAN 备份软件结构简介 |
2.6.1 SAN 备份系统的结构 |
2.6.2 备份软件的功能 |
2.6.3 备份控制和数据流 |
2.7 高性能机制 |
2.7.1 集群技术 |
2.7.2 存储虚拟化 |
2.8 本章小结 |
3 数据备份基本技术 |
3.1 数据备份概述及定义 |
3.1.1 数据备份概述 |
3.1.2 数据备份的定义 |
3.2 数据备份在存储系统中的地位 |
3.3 数据备份系统的组成 |
3.3.1 系统的硬件设备 |
3.3.2 系统的管理软件 |
3.3.3 系统的备份策略 |
3.4 数据备份操作 |
3.5 备份技术的分类 |
3.5.1 DAT 技术 |
3.5.2 DLT 技术 |
3.5.3 LTO 技术 |
3.6 数据备份面临的问题 |
3.7 本章小结 |
4 系统的关键技术 |
4.1 备份系统的构成及性能比较 |
4.1.1 现有备份系统的构成 |
4.1.2 SAN 备份系统的构成 |
4.2 光纤通道技术 |
4.2.1 光纤通道技术概述 |
4.2.2 光纤通道技术的特点 |
4.2.3 光纤通道协议层次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系统的规划、设计、配置及性能分析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5.1.1 项目实施前系统状态 |
5.1.2 项目实施目标 |
5.2 SAN 的设计、配置及实施效果 |
5.2.1 构建SAN 存储网络及在线备份系统 |
5.2.2 实施SAN 后各关键应用系统的效果 |
5.3 基于SAN 的LAN-Free 离线备份系统的规划、构建及性能分析 |
5.3.1 NAS-on-SAN 及LAN-Free 的离线备份系统的构建 |
5.3.2 系统性能分析 |
5.4 SAN 部署及基于SAN 技术的在线备份和LAN-Free 的离线备份系统的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继工作 |
6.3 SAN 备份技术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SAN技术在金堆城钼业集团备份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2 网络存储技术与备份 |
2.1 数据备份概述 |
2.1.1 数据备份的类型 |
2.1.2 备份系统的逻辑结构 |
2.1.3 影响备份性能的因素 |
2.2 网络存储技术 |
2.2.1 DAS |
2.2.2 NAS |
2.2.3 SAN: 网络存储的主角 |
2.2.4 SAN和NAS的比较 |
2.3 网络备份—网络存储的应用 |
2.3.1 基于DAS的分布式备份 |
2.3.2 基于NAS的集中式备份 |
2.3.3 基于SAN的备份 |
3 SAN备份技术 |
3.1 SAN备份方式 |
3.1.1 LAN-free备份,虚拟专有备份网络 |
3.1.2 Server-free备份 |
3.2 SAN备份技术——快照和镜像 |
3.2.1 镜像 |
3.2.2 快照 |
3.2.3 常用快照技术 |
4 基于SAN技术的数据备份解决方案 |
4.1 金堆城钼业集团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
4.1.1 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 |
4.1.2 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现状 |
4.1.3 公司关键数据备份现状 |
4.1.4 目前系统现状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
4.2 金堆城钼业集团信息化战略构想 |
4.2.1 构建异地互为备份的数据中心 |
4.2.2 构架JDC-ERP信息系统 |
4.2.3 深化CAD应用及生产过程控制 |
4.2.4 构架信息共享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 |
4.3 解决方案设计目标 |
4.4 金堆城钼业集团数据备份方案的整体设计 |
4.4.1 硬件方案 |
4.4.2 软件方案 |
4.4.3 网络数据备份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
4.4.4 技术难点和实施难点 |
4.4.5 技术特点 |
5 结束语 |
5.1 总结 |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数字图书馆信息存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概述 |
1.1 项目来源和研究内容 |
1.1.1 项目来源 |
1.1.2 研究内容 |
1.2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综述 |
1.3 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意义及建设现状 |
1.4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海量存储问题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主要存储技术概述 |
2.1 几种主要的存储技术 |
2.1.1 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直接连接存储) |
2.1.2 NAS(Net Work attached storage—网络连接存储) |
2.1.3 SAN-(Storage Area Net work—存储区域网络) |
2.2 与存储相关的接口技术 |
2.2.1 SCSI 技术 |
2.2.2 RAID 技术 |
2.2.3 光纤通道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结合SAN和NAS技术的数字图书馆存储网络架构 |
3.1 NAS 和SAN 技术的比较 |
3.1.1 NAS 和 SAN 的共性 |
3.1.2 NAS 和SAN 的区别 |
3.2 结合NAS 和 SAN 技术的存储模型 |
3.2.1 NAS 系统数据访问模式 |
3.2.2 SAN 系统数据访问模式 |
3.2.3 SAN-NAS 模型 |
3.3 数字图书馆存储网络结构模型 |
3.3.1 数字图书馆的 SAN-NAS 系统 |
3.3.2 SAN-NAS 系统的管理 |
3.3.3 SAN-NAS系统的数据备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校数字图书馆网络存储系统构架设计及功能实现 |
4.1 图书馆概况 |
4.2 存储网络建设目标 |
4.2.1 方案设计目标 |
4.2.2 目标分析 |
4.3 后端存储网络结构总体设计 |
4.3.1 存储网络主要设备选型 |
4.3.2 数据存储平台的构架设计 |
4.3.3 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的设计 |
4.3.4 ILAS管理系统存储构架设计 |
4.3.5 磁带库备份系统的设计 |
4.3.6 存储管理软件的选用 |
4.3.7 主要设备性能、功能描述 |
4.4 备份系统的功能实现 |
4.4.1 基于SAN的备份方案 |
4.4.2 基于SAN的备份方案的功能实现 |
4.4.3 基于SAN的备份方案的特点 |
4.5 后端存储网络管理功能的实现 |
4.5.1 存储系统的配置与管理功能的实现 |
4.5.2 在线升级与扩容功能的实现 |
4.5.3 服务器远程管理功能的实现 |
4.6 系统测试 |
4.7 系统评价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技术展望 |
5.1 iSCSI技术 |
5.1.1 iSCSI的工作原理 |
5.1.2 iSCS1的主要特点 |
5.1.3 IP-SAN |
5.2 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技术的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未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以及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8)数字化图书馆的数据存储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1.2.1 课题背景 |
1.2.2 研究内容 |
1.3 数字图书馆概述 |
1.3.1 数字图书馆概念提出及相关定义 |
1.3.2 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
1.3.3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比较分析 |
1.4 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意义及建设现状 |
1.4.1 高校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
1.4.2 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存储技术的发展 |
2.1 几种主要的存储技术 |
2.1.1 存储备份技术 |
2.1.2 传统的SCSI总线结构 |
2.1.3 iSCSI技术 |
2.1.4 网络连接存储NAS技术 |
2.1.5 存储局域网络SAN技术 |
2.1.6 光纤通道技术 |
2.1.7 磁盘阵列技术 |
2.1.8 P2P分布式存储技术 |
2.2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化图书馆的存储技术—SAN |
3.1 存储架构 |
3.2 存储区域网(SAN) |
3.2.1 SAN的结构 |
3.2.2 SAN的方式 |
3.2.3 SAN的拓扑结构 |
3.2.4 SAN的功能 |
3.3 SAN特性与DAS、NAS的特性的比较 |
3.3.1 SAN的特性 |
3.3.2 DAS的特性 |
3.3.3 NAS的特性 |
3.3.4 SAN、DAS、NAS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校数字化图书馆系统构架的设计 |
4.1 图书馆概况 |
4.2 系统结构的设计 |
4.2.1 整体系统构架的设计 |
4.2.2 SAN存储的设计 |
4.2.3 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的设计 |
4.2.4 磁带库、数据备份系统的设计 |
4.2.5 存储系统设备配置的要求 |
4.3 数字图书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校数字图书馆系统功能的实现 |
5.1 整体逻辑结构 |
5.2 应用服务区功能的实现 |
5.2.1 配置Oracle HTTP Server服务器 |
5.2.3 配置Oracle Internet Directory服务 |
5.2.4 配置Oracle目录集成平台 |
5.3 应用数据区功能的实现 |
5.4 数据存储区功能的实现 |
5.5.1 数据冗余备份的硬件配置 |
5.5.2 数据冗余备份的软件管理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军事信息网络数据备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数据备份技术概述 |
1.1.1 数据备份基本概念 |
1.1.2 数据备份的发展 |
1.1.3 数据备份的意义 |
1.1.4 数据备份方式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
1.4 论文主要任务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数据备份相关技术分析 |
2.1 网络数据安全的重要性 |
2.2 网络数据备份技术 |
2.2.1 网络数据备份需求分析 |
2.2.2 网络数据备份系统的基本组成 |
2.3 高可用技术 |
2.3.1 RAID技术 |
2.3.2 集群技术 |
2.3.3 双机容错技术 |
2.4 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 |
3.1 典型数据备份软件分析 |
3.2 军事信息网络数据备份的需求分析 |
3.2.1 威胁数据安全的主要因素 |
3.2.2 系统设计原则 |
3.3 备份数据类型 |
3.4 系统总体设计 |
3.4.1 系统结构 |
3.4.2 系统组成 |
3.5 系统设计目标 |
3.6 小结 |
第四章 本地数据备份的设计 |
4.1 本地数据备份软件选择 |
4.2 本地数据备份网络构建 |
4.3 本地备份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4.3.1 本地数据备份模块 |
4.3.2 服务器集群管理模块 |
4.3.3 备份恢复模块 |
4.4 本地数据备份策略 |
4.4.1 系统备份 |
4.4.2 数据库备份 |
4.4.3 节点备份 |
4.4.4 恢复策略 |
4.5 关键问题及解决途径 |
4.5.1 SAN技术 |
4.5.2 专用安全数据库备份 |
4.6 小结 |
第五章 远程数据备份的设计与实现 |
5.1 远程数据备份网络构建 |
5.2 远程数据备份软件选择 |
5.3 远程数据备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3.1 远程数据备份设计 |
5.3.2 远程数据备份模块实现 |
5.4 远程备份监控模块设计与实现 |
5.4.1 远程备份监控模块设计 |
5.4.2 远程备份监控模块实现 |
5.5 远程数据备份安全性分析 |
5.5.1 远程数据备份存在的威胁 |
5.5.2 远程数据备份安全策略 |
5.6 远程数据备份功能测试 |
5.6.1 测试环境 |
5.6.2 测试结果 |
5.7 小结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校期间发表和完成论文 |
(10)涉密局域网数据智能备份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数据备份基础 |
2.1 概述 |
2.2 术语 |
2.3 数据存储设备 |
2.3.1 磁盘阵列 |
2.3.2 磁带库 |
2.3.3 光盘塔、光盘库和光盘网络镜像服务器 |
2.4 数据备份软件 |
2.5 数据备份计划 |
2.6 数据备份策略 |
2.7 数据恢复 |
2.8 数据备份管理 |
2.9 备份存储技术及发展趋势 |
2.9.1 目前网络存储技术 |
2.9.2 存储技术比较 |
2.9.3 NAS和SAN技术分析 |
2.9.4 数据备份趋势 |
第三章 数据备份风险分析 |
3.1 数据丢失风险 |
3.1.1 数据丢失的原因 |
3.1.2 数据丢失的影响 |
3.2 数据实效风险 |
3.2.1 数据失效的原因 |
3.2.2 数据失效的影响 |
3.3 数据存储风险分析 |
3.4 数据备份要求 |
3.5 数据智能备份的原理和方法 |
3.5.1 数据智能备份的原理 |
3.5.2.数据智能备份的方法 |
第四章 ××公司数据备份系统 |
4.1 方案的提出 |
4.2 现有的数据备份 |
4.2.1 服务器系统现状 |
4.2.2 数据备份现状 |
4.2.3 网络可能出现的故障 |
4.3 数据备份要求 |
4.4 数据备份设计 |
4.4.1 数据备份设计思想 |
4.4.2 数据备份设计目标 |
4.4.3 数据备份设计原则 |
4.4.4 数据备份设计结构图 |
4.4.5 数据备份设计硬件 |
4.4.6 数据备份设计软件 |
4.5 数据备份策略 |
4.5.1 数据备份的操作策略 |
4.5.2 数据备份的灾难恢复策略 |
4.5.3 介质使用及命名规则 |
4.6 数据备份系统的功能模块 |
4.6.1 数据备份流程示意图 |
4.6.2 软件功能模块结构 |
4.6.3 数据智能备份原理 |
4.6.4 智能备份模块功能 |
4.7 数据备份软硬件要求 |
4.8 数据备份设计的实现 |
4.8.1 集中管理的备份拓扑图 |
4.8.2 BACKUP EXEC NES功能模块 |
4.8.3 BACKUP EXEC NES集中备份 |
4.8.4 BACKUP EXEC NES备份软硬件要求 |
4.9 数据备份管理工作 |
4.10 数据备份设计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 |
5.1 测试方案 |
5.2 测试环境构造 |
5.3 测试步骤 |
5.4 测试结果 |
5.5 测试分析 |
第六章 总结 |
6.1 主要收获 |
6.2 问题与建议 |
致谢 |
申明 |
参考文献 |
四、Veritas数据保护产品增强NAS支持(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力企业核心业务数据存储方案设计[D]. 张健.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3)
- [2]电力企业网络容灾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刘冬梅. 贵州大学, 2009(S1)
- [3]2008·存储及UPS节能降耗是主旋律[N]. 本报记者 郭涛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捷联集团执行董事 姚赟. 中国计算机报, 2008
- [4]SAN环境下数据备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艳. 重庆大学, 2008(06)
- [5]SAN技术在金堆城钼业集团备份系统中的应用[D]. 赵彦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03)
- [6]数字图书馆信息存储策略研究[D]. 郭建峰. 中国石油大学, 2007(03)
- [7]规划新运营时代的电信存储[J]. 宿建光. 通信世界, 2006(34)
- [8]数字化图书馆的数据存储技术的研究[D]. 余智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8)
- [9]军事信息网络数据备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贾云洁.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6(06)
- [10]涉密局域网数据智能备份研究与实现[D]. 蒲波. 四川大学,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