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阜宁县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中重抓五个环节,保证清查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邢伟[1](2020)在《“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集体资产股权流转过程中权利边界模糊、交叉,影响部分权能实现;所有权缺位、虚化、弱化,行使主体不明确,造成集体资产流失;部分权能流转范围受限,流转市场不完整,有偿退出难,抵押担保难;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财产性权能流动性低,财产性权益难以充分实现,与改革目标相违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范围不明,行权主体缺位,管理机制不畅,导致合作制性质不明,股份制作用发挥不畅;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缺失,公益性功能发挥不充分,存在管理空白。以上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改革进程,阻碍着产权各要素权能的充分实现,影响着农村发展效果和治理效能。本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重点阐释本文选题背景与意义、理论综述、研究框架与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以农村集体所有制为基础,论述农村所有权、承包权(资格权)、经营权(使用权)、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公益性资源资产产权等相关概念,结合建国后各个时期农村产权制度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第三部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依托河北省部分地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现状,结合全国各地改革情况,深入剖析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与问题。第四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探索建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分别负责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公益性资源资产和经营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权能。第五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构建与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相适应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第六部分“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用法经济学方法对“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进行全面剖析。第七部分“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以期实现细化各项权能、明晰产权归属、严格产权保护、顺畅产权流转目标。第八部分“结论”,回答了在导论部分提出的、本文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所有资源资产进行了系统梳理,根据不同资源资产的形态、功能、使用方式以及产权构成、行权模式,将其划分为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和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四种类型。在坚持农村集体制度不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底线不变、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固定不变基础上,剥离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经营性资源资产股东权、公益性资源资产管理权中所包含的身份性权能,在分权基础上将包含身份属性的权能(成员权)统一归位于所有权,形成所有权权利组织体,即“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根据不同资源资产性质及其权能构成,分别搭建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农村承包权人集体”“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和“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分别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经营性资源资产和公益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权能和身份权权能。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在农村集体所有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转换过程中,严把“目标层+准则层+决策层”三大环节,统筹宏观设计与微观运行,找寻出一条可以最大限度明晰产权界限、充分发挥产权权能、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运行体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效能。
赵军营[2](2018)在《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新修订的《预算法》第九十七条规定,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按年度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使得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问题得到了法律层面的保障与规范。本文以政府合并财务报表为研究对象,以利益相关者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企业财务报表合并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主要研究了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如何合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如何制定问题,并对影响政府合并财务报表试编工作开展的因素及效应进行多方面分析,为我国将要全面铺开的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工作提出政策与建议。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试编现状,总结了目前试编阶段存在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这些重难点问题也是先行国家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为此,本文重点介绍了英国、澳大利亚、瑞典及意大利四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旨在吸收其有益的理论观点并适当借鉴国外有益的实践做法。在此基础上,本文系统分析了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界定与合并方法的选择,并就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如何合并提出对策。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是政府财务报表合并的依据和标尺。本文在对不同国家和组织的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制定加以思考。在理论层面上,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要保持国际趋同、借鉴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制定与执行经验、使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成果。在实务操作层面,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要在合并范围、合并程序、抵消事项、合并原则、报表构成、可操作性等方面作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具体规定。此外,本文通过对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一线财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及时准确掌握编制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刺激因素以及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产生的效益。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影响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经验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研究结果证实,障碍与刺激因素分别对编制工作存在负向、正向的显着影响。从路径系数上看,与障碍因素相比,刺激因素对编制工作影响相对较大,但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能够产生效益相对较弱。这表明,在试编阶段不仅要克服影响编制工作的障碍因素,今后还要注重政府合并财务报表信息在决策制定、解除受托责任、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应用。最后,本文对我国将要全面铺开的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工作提出政策与建议。
王迅[3](2017)在《江苏有线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苏有线作为全国广电网络公司的排头兵,连续七届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大型文化上市企业,随着全省网络资产、人员的整合和业务的发展,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管理复杂度日益提高。同时“三网融合”竞争环境下与电信运营商间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以及创新技术发展和多元化转型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迫切的要求。2016年江苏有线固定资产投资预算规模达到23.13亿元,股权投资达到32亿元,合计约55亿元,超过公司当年43.22亿元的营收,可见江苏有线目前业务发展主要靠投资驱动,而国家发文要求广电推进供给侧改革,提出了广电需要由资金运作向资本运作转型的要求。企业发展转型需要两个轮子,开拓经营是一个轮子,风险防控是另一个轮子,必须确保两个轮子都健康、高速运转。本文以内部控制学及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审计学、组织行为学和风险管理等多学科的理论,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国有大型文化上市企业的本质出发,结合广电网络及相关电信运营企业行业的行业特点,根据目前公司重资产,高投资的现状,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股权投资进行研究,尝试以投资的内部控制为切入点,深度挖掘投资管理的内部控制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江苏有线投资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建议,试图解决公司经营发展中的管理控制的短板,搭建内部控制体系的主框架,由此带动公司大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立,推动企业在面临三网融合和电信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以投资为驱动”的业务发展要求和新形势下的文化企业战略转型。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投资内部控制的概念和特点,以及企业投资内部控制的制度,重点论述了投资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主要控制点和风险识别;其次,分析了江苏有线投资管控的现状,并据此挖掘了现有投资管控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针对江苏有线的投资业务的内部控制中的问题,从投资的内部环境、投资风险管理、投资控制活动、信息共享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改进措施。
戴琳琳[4](2016)在《济阳县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八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处于基础地位,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推进就是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廉政意识。本选题以济阳县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为模本,运用案例分析、数据统计、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方法,对济阳县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问题进行分析,围绕纪检监察机关的任务提出了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根据目前济阳县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找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剖析济阳县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二是分析概括济阳县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及相关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三是提出新时期济阳县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策略和对策,为济阳县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反腐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李增元[5](2013)在《分离与融合:转变社会中的农民流动与社区融合 ——基于温州的实证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由全面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不过,个体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个体的自由并不是超然于社会的绝对自由。各种社会制度创造着人类有秩序的社会生活,同时,它也可能成为阻碍个体自由发展的重要因素。以自由人为基础的“自由联合体”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以自由、融合为基础的人类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基础构成部分,广大农民的自由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特别是在开放、流动社会中,广大农民的不自由性更加明显的体现了出来,它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精神文化诸多方面。就当前来看,社会流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常态。不过,农民外在的自由流动难掩内在的不自由,流动中的各种公民权利及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维护,生存发展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社会开放、流动难以掩盖城乡分割、乡村社会封闭、排外的事实。建基于农村社区之上的诸多社会制度既是民众行为的社会规范,同时也往往成为约束个体自由发展的根本因素,致使社会分割、社会融合难以实现。广大农民离土难以真正离乡,城乡居民有流动自由发展不足,有流入难融入,这一矛盾在转变社会中更为突出。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解放农民,扩展农民自由发展权利,破除社会分割、封闭与排外的弊端,创造有机融合、和谐发展的社会,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命题,也是农民面临的历史性新命运。本文以温州市作为研究样本,对转变社会中的农民自由、社会融合诸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转变社会中的农民流动仅仅是本文研究农民自由及社会融合的一个引子。本文首先以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对建国以来温州社会变革中的农民自由现状进行了考察分析。在改革开放前,基层经济社会制度的变革,都直接地影响着农民的自由,农村基层社会发展过程正是一个广大农民为争取自由发展与国家互动的过程,也是广大农民扩展生存与发展权利与自由空间的过程。改革开放后,城乡社会逐步走向开放、流动,经济政治体制开始变迁,广大农民在政治、经济、社会及精神文化层面的自主发展权利及发展空间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农民独立意识的增长。在现代化发展中,农民从传统小农向现代农民蜕变,逐步走向新的社会发展大舞台。然而,僵化的经济社会制度却内嵌于日渐转变的乡村经济社会结构中,构造出了外在流动、开放背景下的内在封闭社会,广大农民无法从封闭性社会结构中脱离出来,无法自由自主发展,乡村外部人员也无法自由进入与融入,整个社会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流动与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新时期温州所实施的“三分三改”与“社区重建”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以“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股改”、“地改”、“户改”为主要内容的“三分三改”破除了传统社区的封闭、排外及束缚性,破除了封闭的乡村经济社会结构,促进了农民的自由流动,并保障了流动中的各项权利、权益,为外来人员的自由进入与融入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城乡社会从分割走向融合,改革实践是农民自由解放的新里程碑。在此基础上,温州市进行了农村社区重建,通过社区空间重组、组织体系重建、治理机构再造、治理机制改革,构造“城乡一体型”新社区,推动城乡基层社会对接,努力将新型农村社区逐步建设成具备政府公共管理服务功能、社区社会自我治理功能,能够为居住在社区内的不同性质居民提供平等服务、保障不同性质居民享有平等公民权利、公民待遇、社区成员权利,为社区居民提供情感归属及精神认同,具有开放性、容纳性的新型基层社会单元。基于上述考察分析,本文继而对建国以来温州农民自由发展历程及特征进行了总结性分析,对当前开放性、流动性社会发展中,温州农村新社区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定量、定性考察,并对温州社会转型发展中农民自由的影响因素、社会融合影响因素进行了判断分析。转变社会中的农民流动仅仅是一个大的历史背景,而流动中的农民自由及生存发展权利与权益才是农民流动背后的实质与根本性问题。正是基于此,本文建基于温州样本的实证研究,对转变社会中农民流动背景下农民自由及社区社会融合这一实质性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本文首先指出了“自由与融合”是社会流动、开放背景中农民的历史性新命题,并对国内外历史进程中农民自由及社会融合问题进行回顾与分析,探讨国内外农民自由的构成内容,及农民自由与社会融合的关键影响因素。此基础上,本文对所研究的核心内容,何为农民自由、农民自由的影响因素、转变社会中的农民自由实现途径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提炼;自由的个体何去何从、融合性社会及社区社会融合何以可能等诸多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对自由、人性、社会制度等抽象问题进行了余论探讨。基于温州样本的微观考察,及社会发展的宏观性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农民自由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层次与差异性。个体是历史的、实践的、具体的,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及阶段性决定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广大农民呈现出不同的自由状况,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及精神文化不同层面。第二,人性解放与发展是农民自由及个体自由的根本内涵。个体自由,外在体现为不同历史时期个体维持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需求,这些仅仅是个体自由的外化,人性解放与发展才是人类自由的根本内涵所在。第三,社会制度是转变社会中农民自由的关键影响因素。在现实中,存在于特定经济社会结构中的个体及外化的社会关系,都受到嵌入到该经济社会的各种制度的规范与约束,一旦制度规约偏离促进人性自由方向发展,它对人的束缚性就潜在地体现了出来。第四,在解构中构建开放性、容纳性新制度是保障当前农民自由发展的根本途径。破除强制嵌入到经济社会中的一系列封闭、排外社会制度,打破经济社会结构的封闭性、束缚性,建构新制度体系,推动形成各类要素自由流通、个体自由自主流动的新型融合性城乡社会,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个体权利权益平等,是实现个体自由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五,“自由”的个体内嵌于一个群体性、融合性社会。个体自由的实现是以他人的自由为基础,个体存在的社会是一个群体性社会,只有群体性社会实现了自由与融合发展,个体才能够真正实现自由发展。第六,开放制度体系是实现社区及社会有机融合的重要基础。不同层次融洽和谐社会的形成,都离不开制度的规范。由社区制度、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及人类社会制度等诸多制度构成的开放、容纳性的制度体系,能够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个体社会认同与归属,促进融合性社会的形成与人的自由发展。自由全面发展与人性绽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体现,不过,实践中的个体自由发展与融合性社会的形成,都需要建立在相应的社会制度基础之上。
张进发[6](2011)在《全部政府性资产视角下的浙江县市长经济责任审计研究》文中指出县市长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制度创新,发展至今已逾十年。目前理论界鲜见有研究政府资产与政府权责之间关系的;从审计实践开展情况看,县市长经济责任审计还存在不足,大部分仍是建立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评价,并依此来确认领导干部应负的经济责任。本文先采用文献归纳法和审计调查法,分析了政府资产与政府权责运行之间的辩证关系,得出政府资产是政府权责运行的有效载体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部政府性资产的概念,认为它是由财政存量资金、行政事业性资产、企业国有资产和资源性资产构成;接着剖析了当前政府资产管理现状,发现存在监督缺位、管理滞后和权责脱节等突出问题,进而指出在县市长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以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为主线的必要性。文章在结合审计形势与任务要求的基础上,展开阐述了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现实需求,并从资产价值、资产存量、资产增量、资源承载等四个视角构建了县市长经济责任审计的模式。文章最后通过该模式在浙江试行的实证经验,分析评价了实践成效,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与建议。文章的中心论题——构建以全部政府性资产为主线的县市长经济责任审计模式,较具探索与创新价值,对县市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不无借鉴与指导意义。
杨书文,卞勇[7](2001)在《阜宁县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中重抓五个环节,保证清查效果》文中研究指明 江苏省阜宁县在组织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登记工作中,紧紧围绕“注重质量,保证效果”这一目标,狠抓五个环节,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狠抓宣传发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他们及时召开了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会议,并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不断提高对搞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重要意义的
二、阜宁县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中重抓五个环节,保证清查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阜宁县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中重抓五个环节,保证清查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理论综述 |
三、研究框架与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重点、难点 |
五、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
第一节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相关理论 |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
二、法与经济学视角下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构成 |
三、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权能分析 |
四、国外土地产权构成及权能分析 |
第二节 1949 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概况 |
一、第一阶段(1949 年—1956 年):合作化运动时期 |
二、第二阶段(1956 年—1978 年):人民公社时期 |
三、第三阶段(1978 年—2012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
四、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三权分置”改革实施期 |
第三节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
一、演化博弈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
二、对各个阶段产权变革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二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以河北省部分地区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为样本 |
第一节 河北省个别地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情况 |
一、邢台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
二、定州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
第二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
一、农村集体资产难核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难确定、集体资产股权难设定 |
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难、抵押担保难和有偿退出难 |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权能规则不完善 |
四、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 |
五、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不清 |
六、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范围不明、改革不畅 |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
一、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影响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 |
二、统分结合经营体制长期失衡,制约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
第三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 |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概念界定 |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内涵与外延 |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性质与特征 |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作用 |
一、明晰产权结构、释放产权权能 |
二、实化农村所有权 |
三、推进乡村振兴 |
四、优化乡村治理机制 |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路径 |
一、提升农村各治理主体间的协调性 |
二、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科学性 |
三、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保障性 |
四、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合法性 |
第四节 农村产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转换路径 |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架构的静态设计 |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动态运行 |
第四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 |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四大行权主体 |
一、“农村承包权人集体”——承包地所有权 |
二、“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宅基地所有权 |
三、“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
四、“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行权模式 |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架构 |
第四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的治理问题分析 |
第五章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
第一节 科斯定理及成本—效益分析 |
第二节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运行审视 |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决策事项与程序 |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科斯定理审视 |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前提 |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关键 |
三、“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成本效益SWOT分析 |
第四节 经济绩效管理视角下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
一、绩效管理与“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
二、“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绩效管理剖析 |
第六章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
第一节 产权归属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化 |
一、构建流程规范、账实清晰、公开公正的清产核资大格局 |
二、构建设置科学、动静结合、权能完整的股权管理模式 |
三、构建主体明确、范围清晰、分配合理、渠道科学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体系 |
第二节 产权流转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市场化 |
一、基础——由“确权确地”向“确权确股不确地”转变 |
二、关键——由“政府干预”向“市场运作”转变 |
三、核心——由“单一形式”向“协调联动”转变 |
四、支撑——由“重流转轻保障”向“流转保障并重”转变 |
五、突破——由“权能杂糅”向“赋权明责”转变 |
第三节 产权保护与农村集体产权的法治化 |
一、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
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认的相关规定 |
三、成立独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机构 |
第四节 智慧产权与农村集体产权的科技化 |
一、区块链技术作为关键支撑 |
二、构建“区块链+农村土地确权及流转”模型体系 |
第五节 信息披露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公开化 |
一、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原则 |
二、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内容、标准与方式 |
三、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风险 |
四、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结果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和不足 |
1.3.1 主要创新点 |
1.3.2 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相关文献综述 |
2.1.1 政府会计概念框架 |
2.1.2 政府会计改革的驱动因素 |
2.1.3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现状 |
2.1.4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国家的治理效应 |
2.1.5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争论 |
2.2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相关文献综述 |
2.2.1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目标及内容 |
2.2.2 受托责任、新公共管理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
2.2.3 绩效评价、财政透明度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
2.2.4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有用性方面的争论 |
2.3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相关文献综述 |
2.3.1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信息有用性研究 |
2.3.2 会计职业机构对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贡献 |
2.3.3 先行国家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研究 |
2.3.4 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争论 |
2.4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理论基础 |
2.4.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4.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4.3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2.4.4 企业财务报表合并理论 |
第三章 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现状评析 |
3.1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现状 |
3.1.1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制度改革 |
3.1.2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试编现状 |
3.2 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难点与挑战 |
3.2.1 合并主体及合并方法选择难以确定 |
3.2.2 会计制度不统一 |
3.2.3 资产和负债账实不符且底数不清 |
3.2.4 内部精准抵消难 |
3.2.5 会计人员素质与信息系统配套措施还不到位 |
3.2.6 合并财务报表信息质量不高 |
第四章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国际经验 |
4.1 英国 |
4.1.1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 |
4.1.2 英国政府整体账户 |
4.1.3 英国政府整体账户的特点 |
4.2 澳大利亚 |
4.2.1 权责发生制政府预算与会计改革 |
4.2.2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实践 |
4.2.3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特点 |
4.3 瑞典 |
4.3.1 公共财务管理改革 |
4.3.2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 |
4.3.3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4.4 意大利 |
4.4.1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 |
4.4.2 地方政府合并财务报表 |
4.4.3 地方政府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面临的挑战 |
4.5 小结 |
第五章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与方法 |
5.1 合并范围 |
5.1.1 控制概念与合并范围界定 |
5.1.2 受托责任概念与合并范围界定 |
5.2 合并方法 |
5.2.1 合并方法的类别 |
5.2.2 合并方法的应用 |
5.3 对我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启示 |
5.3.1 统一会计核算基础与会计政策 |
5.3.2 完整界定合并范围 |
5.3.3 选择恰当的合并方法 |
5.3.4 实现精准抵消 |
5.3.5 完善报表附注披露 |
5.4 小结 |
第六章 政府财务报表合并准则 |
6.1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国别间比较 |
6.1.1 合并准则内容比较 |
6.1.2 合并准则国际趋同 |
6.1.3 AASB10与IPSAS35相似性比较 |
6.2 对我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启示 |
6.2.1 制定原则 |
6.2.2 准则重要内容 |
6.2.3 凸显中国特色 |
6.2.4 可操作性强 |
6.3 小结 |
第七章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影响因素及效应分析 |
7.1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影响因素 |
7.1.1 障碍 |
7.1.2 刺激 |
7.1.3 效益 |
7.2 实证分析 |
7.2.1 研究假设 |
7.2.2 研究设计 |
7.2.3 实证结果 |
7.3 小结 |
第八章 政策建议 |
8.1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与财政统计的协调衔接 |
8.2 关于遗产确认、计量、报告问题 |
8.3 财务风险视角下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
8.4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是一个渐进、动态、完善过程 |
8.5 健全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保障机制 |
8.5.1 加快政府会计人才培养 |
8.5.2 建立完善会计信息系统 |
8.5.3 建立编制工作的倒逼机制 |
8.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件 |
(3)江苏有线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回顾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基本理论 |
2.1 内部控制理论和制度的演进 |
2.2 企业投资内部控制的概念和特点 |
2.3 企业投资内部控制理论 |
第三章 江苏有线投资管控现状分析 |
3.1 江苏有线基本情况 |
3.2 江苏有线近年对外投资情况 |
3.3 江苏有线投资管控模式 |
第四章 江苏有线投资管控中存在的问题 |
4.1 投资管控内部基础薄弱 |
4.2 风险识别应对缺乏 |
4.3 投资内控举措不足 |
4.4 投资信息传递困难 |
4.5 投资内部监督失当 |
第五章 江苏有线投资管理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
5.1 重视投资内部环境建设 |
5.2 建立全面投资风险管理体系 |
5.3 落实投资内控制度 |
5.4 强化动态信息共享与沟通 |
5.5 健全企业内部监督体系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济阳县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党风的内涵与内容 |
2.1.2 廉政的内涵与内容 |
2.1.3 党风与廉政的关系 |
2.1.4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内涵与内容 |
2.2 理论基础 |
2.2.1 意识形态理论 |
2.2.2 社会学习理论 |
2.2.3 领导行为理论 |
2.2.4 党性修养理论 |
2.3 小结 |
3. 济阳县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分析 |
3.1 济阳县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内容 |
3.1.1 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建设 |
3.1.2 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整治和处理 |
3.1.3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建设 |
3.1.4 农村基层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
3.2 济阳县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亮点工作 |
3.2.1 济阳县廉洁镇村工程建设 |
3.2.2 济阳县“四议五管理一监督村级”工作法推广与实施 |
3.2.3 济阳县强农惠农政策年活动 |
3.3 济阳县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取得的成效 |
3.3.1 构建全方位农村基层惩防体系 |
3.3.2 以党务公开为龙头,统筹推进“三务”公开 |
3.3.3 深入贯彻落实《廉政准则》 |
3.3.4 开展专项活动,解决群众突出问题 |
3.4 济阳县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群众满意度情况 |
3.5 小结 |
4. 济阳县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济阳县农村党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党风廉政建设机制弱化 |
4.1.2 村务财务管理不规范 |
4.1.3 涉农职务犯罪现象易发频发 |
4.1.4 农村基层信访工作压力较大 |
4.2 济阳县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基层组织建设发乏力 |
4.2.2 党风廉政建设宣传不到位 |
4.2.3 制度不够规范、监督不够 |
4.2.4 党员个体价值观不纯正 |
4.2.5 农民信访渠道不畅通 |
4.3 小结 |
5. 加强和改进济阳县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5.1 保障强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执行力 |
5.1.1 创新教育培训机制 |
5.1.2 创新制度约束机制 |
5.1.3 创新监督公开机制 |
5.1.4 创新政绩评价机制 |
5.2 规范乡村财务管理 |
5.2.1 提高基层财政财务干部队伍素质 |
5.2.2 规范资金和项目管理 |
5.2.3 提高村级财务公开透明度 |
5.2.4 监督检查提高涉农资金安全规范 |
5.3 有效治理涉农职务犯罪 |
5.3.1 严把教育倡廉关 |
5.3.2 严把制度守廉关 |
5.3.3 严把监督促廉关 |
5.3.4 严把惩治护廉关 |
5.4 畅通农民信访渠道 |
5.4.1 建立健全制度 |
5.4.2 强化信访责任意识 |
5.4.3 切实从群众利益出发 |
5.4.4 防微杜渐做好预警工作 |
5.5 开展廉情预控工作 |
5.5.1 查找廉情风险 |
5.5.2 制定防控措施 |
5.5.3 完善业务流程 |
5.5.4 建立预警机制 |
5.5.5 业绩赋分考核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济阳县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问题调查问卷 |
致谢 |
(5)分离与融合:转变社会中的农民流动与社区融合 ——基于温州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农民流动中的内在束缚:研究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一) 主要研究内容 |
(二) 主要分析框架及分析视角 |
(三) 主要分析方法及分析单位 |
(四) 简短的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四、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
(一) 理论研究方法 |
(二) 实证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一) 自由及农民自由 |
(二) 社区及社会融合 |
(三) 农村社区及社区治理 |
六、论文研究中几对关系的交代与说明 |
(一) 社会转型与转变社会 |
(二) 农民流动与农民自由 |
(三) 社区社会融合与社会融合 |
七、个案介绍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温州农村社会变革中的农民 |
一、1950-1957:土改、合作化与包产到户 |
(一) 土改 |
(二) 合作化 |
(三) 包产到户 |
二、1958-1978:人民公社化 |
(一) 走集体 |
(二) 大跃进 |
(三) 再包产到户 |
(四) 社队经济及发展副业 |
小结 生存伦理及制度收放中的农民现实自由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农村社会变革中的农民及现实困境 |
一、1978-1984:人民公社后期 |
(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二) 进城与造城 |
二、1985-2006:乡政村治时期 |
(一) 村民自治 |
(二) 经济社会转型与分化 |
三、2006年以来:现实矛盾与困境 |
(一) 基层治理体系滞后 |
(二) 农民公共服务供需不平衡 |
(三) “村社一体”、“政经不分” |
(四) 分化、流动中的封闭、分割与排外 |
小结 农民自由的扩展及社会流动中的结构性束缚 |
第四章 三分三改 |
一、政经分开 |
(一) 政经不分的历史 |
(二) 村委会和经济组织的分离 |
(三) “身份分离”促进的农民自由 |
二、资地分开 |
(一) 集体资产的捆绑性束缚 |
(二) 土地资产与非土地资产的分离经营 |
(三) 资产重组的农民自主及自由 |
三、户产分开 |
(一) “户产一体”背景下的社区封闭与排外 |
(二) 户口与产权组织关系的分离改革 |
(三) “产权明晰”推动的自由流动与利益维护 |
四、股改 |
(一) “人人有份、人人无份”的集体资产 |
(二) 经营性资产的量化入股 |
(三) “资产量化”的个体财产与经济自由支配权 |
五、地改 |
(一) 集体产权下的土地要素流动困境 |
(二) 农用地、宅基地、建设用地改革 |
(三) “地权变革”盘活的土地财产及农民“离土离乡” |
六、户改 |
(一) 城乡二元户籍及利益捆绑 |
(二) 剥离附属功能、恢复社会管理功能的户籍改革 |
(三) “户改”启动的迁徙自由及流动中的公民权利 |
小结 “三分三改”突破的封闭经济社会结构及促进的农民自由 |
第五章 社区重建 |
一、农村社区重建的背景及现实基础 |
(一) 社区重建的历史背景 |
(二) 社区重建的基础与目标 |
二、社区地域空间的重组 |
(一) 跨越村界的联合大社区 |
(二) 突破封闭边界的自由与认同 |
三、社区组织体系重构 |
(一) 开放性组织体系 |
(二) 全覆盖管理、服务中的平等、认同及归属 |
四、社区治理机构再造 |
(一) 合作性治理机构 |
(二) 开放治理中的自我公共空间 |
五、社区治理机制变革 |
(一) 协商式治理机制 |
(二) 多元参与中的自由与认同 |
小结 流动背景下社会重建中的个体化、认同与归属 |
第六章 转变社会中的温州农民自由及社区社会融合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温州农民自由发展历程及特征 |
(一) 建国初期:制度建构中的“自由”及“不自由” |
(二) 集体化时期:封闭社会结构中的农民自由及其抗争 |
(三) 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革释放的自由及其限度 |
(四) 新时期:“三分三改”释放的新自由 |
二、农民流动背景下的当代新社区社会融合现状 |
(一) 社会融合的多维度因素 |
(二) 社区社会融合的指标体系建构 |
(三) 基于融合指标体系的温州新社区考察 |
(四) 社区社会融合效度考察的基本结论 |
三、温州转变社会中农民自由与社区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 温州转变社会中农民自由的影响因素 |
(二) 流动背景下现代新社区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 |
小结 曲折的个体化及艰难的再嵌入融合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转变社会中农民自由与社会融合的制度基础 |
一、流动背景下的农民自由与融合: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历史新命运 |
二、我国历史进程中的农民自由及社会融合 |
(一) 传统专制社会中的农民自由及社会融合 |
(二) 建国以来的农民自由及社会融合状况 |
(三) 农民自由与社会融合的制度关联性 |
三、国外农村基层社会变革中的农民自由及社会融合 |
(一) 基层社会制度变迁改变的“农民命运” |
(二) 社会制度构建的“社会融合” |
(三) 国外社会变革中农民自由与社会融合的制度价值 |
四、农民的自由及其实现 |
(一) 农民自由 |
(二) 农民自由的影响因素 |
(三) 农民自由的实现 |
五、自由中的社区社会融合 |
(一) “自由”个体何去何从 |
(二) 融合性社会 |
(三) 社区社会融合何以可能 |
六、社区社会融合基础上的人类社会大融合 |
七、基本结论 |
余论 自由、人性与制度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部分访谈资料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全部政府性资产视角下的浙江县市长经济责任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框架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2 研究的结构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2 县市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概念 |
2.1.1 经济责任 |
2.1.2 经济责任审计 |
2.1.3 县市长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
2.2 政府资产与政府权力运行之间关联的文献综述 |
2.3 资产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之间关联的文献综述 |
2.4 小结 |
3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概述 |
3.1 全部政府性资产的内涵、分类和特征 |
3.1.1 全部政府性资产的涵义 |
3.1.2 划分政府资产的国外借鉴 |
3.1.3 我国政府性资产的分类 |
3.1.4 全部政府性资产的特征 |
3.2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理论基础 |
3.2.1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特点 |
3.2.2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原则 |
3.2.3 资产审计与资金审计的关系 |
3.2.4 开展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难点 |
3.2.5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关系 |
3.2.6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是政府责任审计的根本内容 |
3.3 以全部政府性资产为主线的县市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
4 全部政府性资产管理现状与审计需求分析 |
4.1 全部政府性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
4.1.1 账外资产多,监督欠全面 |
4.1.2 监管主体缺位,资产管理失序 |
4.1.3 投资管理失衡,重建设轻管理 |
4.1.4 部门利益割据,统管力度弱化 |
4.1.5 政府责任缺失,公共服务不足 |
4.2 以全部政府性资产为主线的审计需求分析 |
4.2.1 资产真实完整审计 |
4.2.2 资产安全风险审计 |
4.2.3 资产(资源)公平分配审计 |
4.2.4 资产增量与运营绩效审计 |
4.2.5 资产维持费用与行政成本审计 |
4.2.6 资源环境承载审计 |
5 构建全部政府性资产为主线的县市长经济责任审计模式 |
5.1 审计模式总体框架 |
5.2 审计思路 |
5.3 资产价值视角:财政资金与存量资产审计 |
5.3.1 决策审计 |
5.3.2 执行过程审计 |
5.3.3 执行结果审计 |
5.4 资产存量视角:民生资产审计 |
5.4.1 社会保障审计 |
5.4.2 新农村建设审计 |
5.4.3 教育审计 |
5.4.4 卫生审计 |
5.5 资产增量视角:投资项目审计 |
5.5.1 确定审计重点 |
5.5.2 选定项目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
5.5.3 方法与技术 |
5.6 资源承载视角:资源性资产(土地)审计 |
5.6.1 土地决策方面审计 |
5.6.2 保障用地执行情况审计 |
5.6.3 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执行审计 |
6 试行成效评价与改进建议 |
6.1 试行成效评价 |
6.2 完善审计模式的建议 |
6.2.1 加强审计的组织实施 |
6.2.2 注重审计取证方法的组合与运用 |
6.2.3 创建顺畅的工作机制与管理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阜宁县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中重抓五个环节,保证清查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D]. 邢伟.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2]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问题研究[D]. 赵军营. 厦门大学, 2018(07)
- [3]江苏有线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研究[D]. 王迅. 南京大学, 2017(01)
- [4]济阳县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问题研究[D]. 戴琳琳.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4)
- [5]分离与融合:转变社会中的农民流动与社区融合 ——基于温州的实证调查[D]. 李增元.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1)
- [6]全部政府性资产视角下的浙江县市长经济责任审计研究[D]. 张进发. 浙江工业大学, 2011(03)
- [7]阜宁县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中重抓五个环节,保证清查效果[J]. 杨书文,卞勇. 国有资产管理,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