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基因P170在宫颈癌中的表达研究

耐药基因P170在宫颈癌中的表达研究

一、宫颈癌耐药基因P170表达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靖晓童[1](2020)在《黏蛋白MUC5AC作为宫颈腺癌新型诊断分子标志物的研究与β-arrestin2对宫颈腺癌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黏蛋白MUC5AC作为宫颈腺癌新型诊断分子标志物的研究[研究背景]宫颈癌是全球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由于女性宫颈癌筛查和HPV疫苗的推广,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而宫颈腺癌由于在癌变前期难以发现,且现有的筛查方法如细胞学筛查敏感性较差,因此发病率相对有所上升,且逐渐呈年轻化趋势。虽然宫颈腺癌及腺鳞癌的治疗类似于宫颈鳞癌,但因其病因学、组织学类型及生物学行为均与鳞癌不同,腺癌表现出更具侵袭性、术后易复发、易转移的生物学特性,对放化疗的敏感性相对较低,预后较同期鳞癌差。因此针对不同病理学类型开展不同的治疗方案正逐渐提上日程,但其基础是对宫颈癌做出明确的病理诊断,对宫颈癌准确分型。目前CK7、P63、P40、CK5/6常常联合用于宫颈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与腺癌的鉴别诊断,但是CK7特异性较差,因此寻找新的腺癌标志物称为本研究的目标。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01例宫颈鳞癌组织和108例腺癌组织中MUC5AC、CK7、CK5/6、P40、P63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以探讨MUC5AC是否可以作为宫颈腺癌新型诊断分子标志物,用于鉴别宫颈腺癌与鳞状细胞癌;并探讨其在不同类型宫颈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研究方法]1.选择研究病例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5年1月至2018年2月这13年来诊断及分型明确为宫颈低分化鳞癌和腺癌的病例,完善相关临床资料,选取病例的切片都经过两位病理医师再次阅片和判读。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相关性分析对选取的临床宫颈鳞癌和腺癌标本进行MUC5AC、CK7、CK5/6、P40、P63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MUC5AC在不同病理类型病例中的表达情况及不同腺癌亚型中的表达情况。[结论]1.MUC5AC、CK7、CK5/6、P40、P63在宫颈腺癌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均有显着性差异。2.MUC5AC较CK7诊断宫颈腺癌特异性好,在不同宫颈腺癌亚型中的表达无显着差异。3.CK7的表达对宫颈腺癌分化程度无显着影响,而随着宫颈腺癌分化程度越低,MUC5AC的失表达率越高。4.MUC5AC联合P40、P63可用于临床病理工作中宫颈腺癌和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第二部分β-arrestin2对宫颈腺癌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研究背景]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宫颈腺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目前,对于宫颈腺癌的治疗,化疗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在临床化疗过程中,逐渐出现的多药耐药严重影响了其治疗效果,是肿瘤治疗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多药耐药(MDR),是指肿瘤细胞在化疗过程中一旦对一种化疗药物产生了耐药性,也会对其他作用结构或靶点相同或不同的药物产生相同的作用。多药耐药的机制非常复杂,人类多药耐药基因1(MDR1)编码的P-糖蛋白(P-gp)过表达是其主要的机制之一。P-糖蛋白是ABC家族的蛋白之一,是镶嵌在细胞膜上的ATP结合蛋白,通过将化疗药物从肿瘤细胞外排表现出对药物的抵抗性。我们发现在宫颈腺癌的临床标本中,β-arrestin2与MDR1的表达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β-arrestin2对宫颈腺癌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寻找调控P-糖蛋白表达的治疗靶点,为逆转肿瘤的多药耐药带来新的希望。[研究方法]1.过表达载体pCDNA3.1-β-arrestin2-GFP全长表达载体由美国东田纳西大学尹德领教授惠赠。2.细胞培养及转染将上述质粒载体分别转染到2种宫颈腺癌细胞系HeLa、C33A中,继续培养48-72h 后,分别用 RT-q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细胞中β-arrestin2 与 MDR1/P-gp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情况。3.检测过表达β-arrestin2质粒后宫颈腺癌细胞功能的变化①MTT:应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对阿霉素、5-氟尿嘧啶、顺铂的半数细胞致死量的改变;②细胞增殖能力分析:应用CCK8检测过表达β-arrestin2基因后对肿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③运用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β-arrestin2基因的过表达与耐药蛋白及下游相关信号通路的表达。[结论]1.在宫颈腺癌中β-arrestin2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有关,肿瘤分化程度越高,β-arrestin2的阳性率越高。2.在宫颈腺癌细胞中上调β-arrestin2的表达后,MDR1基因mRNA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P-gp蛋白表达明显升高,较mRNA水平升高显着。这表明,β-arrestin 2可能同时通过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调控P-gp表达的上调。3.过表达β-arrestin2基因后,宫颈腺癌细胞增殖速率减慢,同时表现出对阿霉素、顺铂、5-氟尿嘧啶等化疗药物的耐受性提高。4.过表达β-arrestin2后的宫颈腺癌细胞,NF-κB蛋白及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升高,而PRMT7表达下降,提示β-arrestin2可能通过NF-κB通路及mTOR两条通路调控P-gp的表达,即一方面β-arrestin 2通过激活NF-κB,促进MDR1基因转录,另一方面可通过上调mTOR通路抑制PRMT7表达,进而诱导MDR1基因去甲基化,导致P-gp表达升高从而介导宫颈腺癌多药耐药的发生。

王海燕[2](2018)在《宫颈癌耐紫杉醇Hela/Taxol细胞株的建立及光动力疗法杀伤Hela和Hela/Taxol细胞的研究》文中提出本项研究的目的是比较光动力疗法对Hela细胞和耐紫杉醇的Hela/Taxol细胞的杀伤作用,以探讨光动力疗法治疗宫颈癌和耐化疗药物的宫颈癌是否有疗效。一、人宫颈癌耐紫杉醇Hela/Taxol细胞系的建立及其耐药性的研究方法:①人宫颈癌Hela细胞作为亲代细胞,在培养基中加入紫杉醇,通过逐步递增法筛选出其耐药Hela/Taxol细胞。②观察Hela和Hela/Taxol细胞的细胞形态和生长趋势,分别绘制生长曲线。③MTT法检测不同化疗药物对于Hela和Hela/Taxol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④RT-PCR法检测Hela和Hela/Taxol细胞中多药耐药基因P-gp、GST-π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Survivin的表达。⑤免疫荧光法和蛋白质印记法检测Hela和Hela/Taxol细胞中Bcl-2、P-gp、GST-π、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与Hela细胞相比,Hela/Taxol细胞具有以下特点:①生长缓慢;②在不同化疗药物作用下,Hela/Taxol的IC50值均有明显的增加,对紫杉醇的耐药性最强,对5-FU的耐药性最差。结果表明Hela/Taxol细胞具有更强的耐药性。③耐药基因P-gp和GST-π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均增加;④抗凋亡基因Bcl-2和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也增加。二、光动力疗法对Hela细胞和Hela/Taxol细胞的杀伤作用的研究方法:1、实验分组:Hela和Hela/Taxol两种细胞分别设有空白对照组、单纯光敏剂组、单纯光照组、光敏剂+光照治疗组。2、MTT法检测光动力疗法对Hela和Hela/Taxol两种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并筛选ALA浓度和光照能量的最佳组合参数。3、MTT法比较光动力疗法对Hela和Hela/Taxol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差异。4、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ela和Hela/Taxol细胞接受光动力作用前后细胞凋亡的影响。5、免疫荧光法检测光动力疗法作用前后两种细胞中P-gp、GST-π、Bcl-2和Survivin蛋白表达的差异。6、裸鼠成瘤实验。结果:1、Hela/Taxol细胞比Hela细胞对光动力疗法更敏感。2、ALA浓度lmmol/L、光照能量5J/cm2为光动力疗法体外杀伤Hela和Hela/Taxol细胞较理想的实验条件。3、光动力疗法可显着诱导Hela和Hela/Taxol细胞凋亡,并抑制细胞中 P-gp、GST-π、Bcl-2 和 Survivin 的蛋白表达。4、Hela-PDT 和 Hela/Taxol-PDT组的细胞均出现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5、裸鼠成瘤实验结果显示:Hela-PDT和Hela/Taxol-PDT组细胞形成的瘤体比Hela和Hela/Taxol细胞形成的瘤体,生长缓慢,最后形成的肿瘤体积小、重量轻。所以光动力疗法可以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且对Hela/Taxol细胞形成的瘤体抑制作用更明显。结论:光动力疗法在体外对Hela和Hela/Taxol细胞均有明显抑制增殖,促进凋亡的作用,其中Hela/Taxol比Hela细胞对光动力疗法更敏感,其机理可能与抑制P-gp、GST-π、Bcl-2和survivin的蛋白表达有关。创新点:1、培养出了耐紫杉醇的Hela/Taxol细胞株,并且验证了其耐药性,为今后研究耐药性肿瘤提供重要的研究载体。2、虽然Hela/Taxol细胞存在耐药性,但是当光动力疗法作用于两种细胞时,对Hela/Taxol细胞的抑制率比Hela细胞更高,杀伤作用更明显。

闵寒[3](2018)在《三阴性乳腺癌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比较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与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non-TNBC)临床病理特征及耐药相关基因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按纳入标准纳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住的女性乳腺癌患者380例,年龄为29-78岁,中位年龄48岁。查阅患者电子病历资料,统计患者各项临床数据,如一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入院时间、入院临床诊断)、病理诊断报告(包括肿瘤大小、肿瘤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无脉管癌栓及ER、PR、Her-2、P170、GST-π、TOPO-II阳性细胞比例及着色强度)、治疗方式(保乳术、单纯乳房切除术、根治术、改良根治术)、复发、转移(肺部、骨、脑、肝脏等)及生存状况等,其中三阴性乳腺癌65例,非三阴性乳腺癌315例,浸润性乳腺癌343例,非浸润性乳腺癌37例;统计P170、GST-π、TOPO-II在两组乳腺癌中阳性表达情况,以及两组在复发转移情况及术式方面的区别,通过随访数据,计算5年无瘤生存率,根据统计学方法检验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在患病年龄(P=0.014)、肿瘤大小(P=0.020)、淋巴结转移(P=0.016)、脉管癌栓(P=0.004)、肿瘤总复发转移率(P=0.019)及5年生存率(P=0.019)方面有差异,在肿瘤病理类型(P=0.758)、手术方式(P=0.945)、骨转移(P=0.899)、肝转移(P=0.995)、脑转移(P=0.261)方面无差异。P170、GST-π、TOPO-II在两组乳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42(64.6%)、41(63.1%)、31(47.7%)与184(58.4%)、132(41.9%)、161(51.1%),GST-π在TNBC组中阳性表达率高于non-TNBC组(P<0.05),P170、TOPO-II在TNBC与non-TNBC阳性表达率相近(P>0.05),TNBC组比non-TNBC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低,预后更差。结论TNBC患者较non-TNBC发病年龄年轻,肿瘤体积大,淋巴结转移早,易发生复发转移,恶性程度高,临床预后差。GST-π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与TNBC预后差相关,P170、TOPO-Ⅱ在TNBC和non-TNBC表达无显着性差异。

宋丹[4](2017)在《ATP-TCA、常见耐药基因表达与Ⅰb2-Ⅱb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ATP-TCA结果、常见耐药基因表达与Ⅰb2-Ⅱb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的关系;研究联合ATP-TCA法和常见耐药基因检测两种方法预测宫颈癌化疗敏感性的可行性,为进一步临床应用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接受治疗前的Ⅰb2-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的新鲜肿瘤组织标本100例,采用ATP-TCA法对宫颈癌细胞进行PTX、CBP和PTX+CBP三种方案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同时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检测其中95例宫颈癌标本的P-gp、GST-π、TopoⅡ和TS四种蛋白的表达。患者取材后即采用PTX+CBP治疗,静脉全身给药,共化疗两程,两程间隔3周,2-3周后观察患者近期疗效。观察95例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的近期疗效。统计分析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和临床近期疗效的关系;常见耐药基因表达与ATP-TCA结果的相关性;两种检测方法联合预测临床化疗敏感性的可行性。【结果】(1)100例宫颈癌标本中最终有95例纳入研究。95例患者经新辅助化疗后达到CR的患者5例,PR的患者68例,SD的患者21例,PD的患者1例。近期疗效有效率(CR+PR)为76.84%(73/95)。(2)ATP-TCA法的可评价率为95%,PTX+CBP的体外有效率达80%。将ATP-TCA结果与近期疗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TX+CBP的ATP-TCA结果与近期疗效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其近期疗效符合率为86.32%。其预测临床化疗敏感性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15%、63.64%、89.47%和73.68%。(3)耐药蛋白P-gp、GST-π、TopoⅡ和TS阳性表达分别为:40例(42.11%)、27例(28.42%)、32例(33.68%)和53例(55.79%)。将免疫组化结果与近期疗效进行相关性分析,P-gp、GST-π和TopoⅡ表达情况差异与近期疗效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GST-π的表达情况与近期疗效符合率最高,为75.79%。其预测临床化疗敏感性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82%、59.09%、86.76%和48.15%。(4)比较PTX+CBP的ATP-TCA结果与耐药蛋白表达的相关性,仅耐药蛋白GST-π和ATP-TCA结果有相关性(P<0.05)。其与ATP-TCA体外药敏结果的符合率达81.05%。(5)联合应用PTX+CBP的ATP-TCA结果和耐药基因表达指标,耐药蛋白GST-π、TopoⅡ和TS表达联合体外药敏和近期疗效有相关性(P<0.05),耐药蛋白GST-π表达联合体外药敏和近期疗效符合率最高,为87.37%。【结论】PTX+CBP的ATP-TCA结果与近期疗效有相关性,其近期疗效符合率为86.32%;耐药蛋白P-gp、GST-π和TopoⅡ与近期疗效有相关性,其中GST-π与近期疗效符合率最高为75.79%;耐药蛋白GST-π、TopoⅡ和TS联合体外药敏和近期疗效有相关性,其中GST-π联合体外药敏和近期疗效符合率最高为87.37%。提示ATP-TCA法、耐药基因表达可能用于宫颈癌药物敏感性检测。联合应用ATP-TCA结果和耐药蛋白GST-π表达指标,其结果与近期疗效符合率高于单独ATP-TCA法或单独耐药基因检测。提示ATP-TCA法联合耐药蛋白GST-π表达结果可能可以预测宫颈癌的临床化疗敏感性,从而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李先琴[5](2016)在《宫颈癌P170、GST-π、TopoⅡ及EGFR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宫颈癌是广大妇女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位于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在我国其发病率高居世界第二且年轻化趋势明显。放化疗同步的模式使宫颈癌的疗效得到改善,但存在个体化差异。其主要内在因素为肿瘤细胞对化疗的耐药和放疗的抵抗。本研究旨在探索P170、GST-π、TopoⅡ及EGFR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他们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和对预后的影响,以期为宫颈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术后同步放化疗的初治宫颈癌患者资料。年龄范围2775岁,中位年龄为48.7岁。FIGO分期IB期12例,ⅡA期16例,ⅡB期10例。组织病理学分级G1级2例,G2级24例,G3级12例,其中鳞癌34例,腺癌4例。统计术后免疫组化检测的P170,GST-π,TopoⅡ及EGFR表达水平。随访至2016年1月,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应用SPASS软件分析P170、GST-π、TopoⅡ及EGFR在宫颈癌患者中的表达和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联,统计随访期间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2年累积生存率。结果:(1)P170、GST-π、TopoⅡ及EGFR蛋白的表达:38例宫颈癌组织中P170,GST-π,TopoⅡ及EGFR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6%,94.7%,50%和92.1%,四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共表达,无一例单独阳性表达。P170与GST-π间呈负相关关系(P=0.032,r=-0.347);GST-π与和EGFR间呈正相关关系(P=0.023,r=0.368)。(2)P170、GST-π、TopoⅡ及EGFR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P170在高、中、低分化患者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33.33%,16.67%,与宫颈癌病理分化程度相关(P=0.015,r=0.354)。TopoⅡ在4060岁的中年患者高表达率为41.94%;青年和老年患者的高表达率均为100%,与年龄相关(P=0.032,r=0.010),。EGFR在腺癌和鳞癌患者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和97.06%,与组织学分类相关(P=0.009,r=-0.233)。GST-π的表达与纳入研究的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均无显着相关(P>0.05)。(3)P170、GST-π、TopoⅡ及EGFR蛋白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复发率为7.89%,转移率为21.0%,2年累积生存率88.82%±0.529。P170的表达与宫颈癌复发相关(P=0.008,r=-0.431)。TopoⅡ、GST-π和EGFR表达水平与复发率和转移率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P170、GST-π、EGFR和TopoⅡ阴性组较各自阳性组,其生存状况有更好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P170、GST-π、TopoⅡ及EGFR均不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1.P170、GST-π、TopoⅡ及EGFR在宫颈癌组织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且与部分临床病理特征存在相关性,宫颈癌存在原发性多药耐药。2.宫颈癌中P170的表达与复发相关,可能作为监测复发的潜在指标。P170、GST-π、TopoⅡ及EGFR可能影响宫颈癌根治术后放化疗患者的预后,但均不是独立风险因素。

周小军,汪芸,林葆睿[6](2015)在《Springbio抗体芯片技术研究鼻咽癌差异表达蛋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鼻咽癌病灶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特征。方法初诊鼻咽癌及慢性鼻咽炎患者各4例,应用可同时分析722个蛋白的Springbio抗体芯片检测不同性质鼻咽组织标本蛋白质谱表达差异,探讨鼻咽癌组织的差异蛋白表达模式。结果相比于慢性鼻咽炎组织,鼻咽癌组织表达活性明显上调的蛋白有13个,主要包括生长因子类蛋白、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类蛋白、癌扩散与转移类蛋白、体液免疫类蛋白和治疗相关性蛋白;表达显着下调的有9个蛋白,主要包括细胞免疫类蛋白、营养类蛋白、角蛋白、集落刺激因子和其它蛋白。结论未治鼻咽癌原发灶组织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达蛋白质谱特征。

辛鸿儒[7](2014)在《S100A6等耐药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文中认为引言: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首位,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和生命。早期胃癌不容易发现,仅靠单纯的手术很难根治,而晚期胃癌患者常常错过了最佳的手术时期,因此化学治疗成为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多药耐药(MDR)的问题也相应产生,严重影响了化疗的效果,因此研究肿瘤的多药耐药机制,克服肿瘤的多药耐药问题将有助于提高肿瘤的化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S100A6、GST-π、P170、TOPOⅡ的表达,通过患者生存期分析它们对胃癌化疗效果的影响,进一步探讨S100A6与胃癌耐药的关系及S100A6与GST-π、P170、TOPOⅡ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胃癌组织中S100A6、GST-π、P170、TOPOⅡ的表达水平,结合胃癌患者生存期判定临床化疗疗效,应用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探讨S100A6与胃癌耐药关系及其与GST-π、P170、TOPOⅡ的关系。结果:S100A6染色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上,GST-π位于细胞质,P170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TOPOⅡ位于细胞核,它们染色均成棕黄色颗粒状,肿瘤间质不染色。按切片中阳性肿瘤细胞数占全部肿瘤细胞数的百分比对表达的强度进行分级:阳性细胞表达数<10%定为阴性(-),10%-25%为阳性(+),25%-75%为(++),>75%定为(+++)。S100A6染色强度为7例(-),35例(+),26例(++),8例(+++);S100A6细胞阳性表达为7例(-),6例(+),42例(++),21例(+++),细胞阳性表达率为90.8%;GST-π染色强度为16例(-),35例(+),20例(++),5例(+++);GST-π细胞阳性表达为16例(-),2例(+),22例(++),36例(+++),细胞阳性表达率为78.9%;P170染色强度为11例(-),48例(+),12例(++),5例(+++);P170细胞阳性表达为11例(-),0例(+),28例(++),37例(+++),细胞阳性表达率为85.5%;TOPOⅡ染色强度为31例(-),25例(+),14例(++),6例(+++);TOPOⅡ细胞阳性表达为52例(-),12例(+),12例(++),0例(+++),细胞阳性表达率为31.6%。S100A6、GST-π、P170、TOPOⅡ在胃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的表达情况,S100A6、GST-π、P170阳性表达均较高,TOPOⅡ阳性表达较低。它们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TNM分期无关,与分化程度有关。S100A6、GST-π的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的生存率无关,P170和TOPOⅡ的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的生存率有关,P170细胞阳性表达越高,胃癌患者术后的生存率越低,TOPOⅡ阳性表达越低,胃癌患者术后的生存率越低。结论1.本组病例表明胃癌女性患者术后生存率高于男性患者;中分化胃腺癌的患者术后的生存率比低分化的生存率高;TNM分期越早生存率越高。2.S100A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较高为90.8%,其阳性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TNM分期无关,中分化胃腺癌的S100A6阳性表达较高,达96.4%。3.GST-π的阳性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TNM分期无关,中分化者的GST-π阳性表达较高,达89.3%。4.P170的阳性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TNM分期无关,低分化者的P170阳性表达较高,达91.3%;P170阳性表达越高,生存率越低。5.TOPOⅡ的阳性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TNM分期无关,高分化者的TOPOⅡ阳性表达较高,为50.0%;TOPOⅡ阳性表达越低,生存率越低。

张晓丽[8](2014)在《LKB1对宫颈癌细胞转录谱的影响及抑癌机制研究与CIP2A调控宫颈腺癌多药耐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LKB1对宫颈癌细胞转录谱的影响及抑癌机制研究宫颈癌是全球范围内女性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每年新发宫颈癌病例大约53万。尽管在发达国家随着筛查方法的改进,宫颈癌的发病率已经降低,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经济因素,宫颈癌的筛查方法不能广泛普及,因此宫颈癌仍然是威胁妇女的主要致死因素。宫颈癌的发生有病毒方面的因素,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type human papilloma virus, hr-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这一事实提供了预防宫颈癌的方法,即预防接种HPV疫苗阻止感染。尽管HPV疫苗已经上市,但是对于已经感染HPV或者患有免疫抑制的病人没有效果。HPV是一类无包膜的小DNA病毒,可以在表皮和粘膜上皮细胞复制增殖。根据HPV的临床意义,可将其分为高危和低危型。持久的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致病因子。全球大约70%的宫颈癌由HPV16,18型引起。高危型HPVs的两个癌蛋白E6和E7具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在宫颈癌的恶性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E6、E7分别与抑癌蛋白p53和pRb相互作用,促进它们的降解诱发肿瘤发生。尽管HPVs在宫颈癌的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只有一小部分感染了高危型HPVs的女性最终发展为宫颈癌,而且从最初感染HPVs到最终进展为宫颈癌,这一过程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提示高危型HPVs的感染对于宫颈的癌变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条件。此外,有些宫颈癌检测不到HPVs。因此,在宫颈的癌变过程中,一定有一些其它协同因子或遗传事件参与其中。肝激酶B1(liver kinaseB1,LKB1)又称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erine threonine kinase, STK11),最初在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 PJS)研究发现,LKB1基因突变是导致PJS发生的因素,PJS患者对胃肠道肿瘤,乳腺肿瘤,妇产肿瘤的易感性增加。继而在散发性肿瘤中,也发现了LKB1基因的体细胞突变,如非小细胞肺癌、结肠癌、乳腺癌和宫颈癌等,因而LKB1已作为一个比较公认的抑癌基因被广泛研究。LKB1抑癌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现有的研究表明,LKB1是一种重要的上游蛋白激酶,LKB1与伪激酶STRAD和清道夫蛋白M025形成功能三聚体,这个复合体可以磷酸化至少14种在T环活化位点具有保守苏氨酸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而使之激活。个研究非常多的LKB1底物是AMP-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AMPK是细胞、机体代谢的主要调节剂,LKB1可通过AMPK对外界各种生理病理刺激作出反应,例如:骨骼肌收缩,低氧,饥饿,H202,二甲双胍和苯乙双胍等。重要的是,LKB1通过激活AMPK调节细胞生长和细胞周期,活化的AMPK激活TSC2复合体和nTOR伴侣分子raptor,进而负向调控nTOR信号通路,抑制细胞生长。此外,LKB1参与调控细胞极性,细胞增殖,细胞迁移,细胞衰老,凋亡,DNA损伤反应,细胞分化和有氧糖酵解过程等,也与其抑制肿瘤发生的机制有关。LKB1基因突变在宫颈癌中的研究最早始于1999年,根据不同的文献报道,宫颈癌中LKB1基因突变率在2-20%,但有关宫颈癌组织中LKB1蛋白表达状况的报道尚很少。目前,宫颈癌细胞中LKB1抑制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LKB1/AMPK通路。已有文献报道,在宫颈癌细胞HeLa、SiHa中过表达LKB1可以抑制其生长,且依赖于LKB1的激酶活性;LKB1可抑制HeLa细胞的锚定非依赖性生长,但对SiHa细胞没有此作用;应用AMPK激活剂(如AICAR、二甲双胍等)对于具有LKB1/AMPK/mTOR完整信号通路的宫颈癌细胞系有抑制作用。但是,LKB1抑癌分子机制的研究尚存在许多的未知,LKB1是否可调控更多的下游基因?是否有新的通路参与其抑癌作用机制?LKB1在宫颈正常组织及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及功能?这些都是尚待解决的问题。深入研究LKB1的抑癌分子机制将有助于发现更多的关键分子,为治疗干预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靶标。基于LKB1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潜在重要作用,本研究在宫颈癌细胞中初步研究了LKB1的生物学活性,并对临床宫颈癌组织中LKB1蛋白的表达状况进行了检测。重要的是,我们首次利用基因芯片Microarray技术研究了LKB1对宫颈癌细胞基因转录谱的影响,通过生物信息学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分析,继而在mRNA和蛋白水平给予验证。其中,在磷脂酰肌醇(PI3K)信号通路中,我们发现II型四磷酸肌醇磷酸酶(Inositol polyphosphate4-phosphatase type II, INPP4B)基因的表达在LKB1过表达后明显上调,进一步的细胞学实验进一步证明INPP4B是LKB1重要的下游靶分子。INPP4B也是一种潜在的肿瘤抑制因子,LKB1对INPP4B表达的调控作用尚未见报道。一.LKB1表达对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影响为检测LKB1蛋白表达对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我们将编码LKB1的质粒成功转染了HeLa细胞(LKB1表达缺失)并经历短期G418筛选,Western blot检测此细胞中有明显的LKB1蛋白表达。进一步采用CCK-8方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显示,过表达LKB1的HeLa细胞增殖能力显着低于载体对照组。采用BrdU实验检测了细胞周期改变,结果发现HeLa细胞过表达LKB1后,位于S期的细胞数目显着降低,DNA复制合成减少,表明细胞生长增殖能力下降。以上结果说明LKB1蛋白抑制宫颈癌细胞HeLa的生长增殖。LKB1稳转细胞系HeLa-LKB1的研究结果表明:LKB1蛋白在稳转细胞系中有效表达,而且可检测至p-AMPK磷酸化水平的升高,说明在HeLa-LKB1细胞中LKB1可磷酸化其下游的MPK使其活化,LKB1具有活性,且LKB1-AMPK的信号通路是完整的。二.LKB1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为探究LKB1蛋白在临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我们对78例宫颈癌(包括25例宫颈腺癌、53例宫颈鳞癌)和25例正常宫颈组织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表明,在44%(11/25)的宫颈腺癌、60.4%(32/53)的宫颈鳞癌组织中LKB1蛋白表达缺失。以上结果说明,宫颈癌组织中LKB1蛋白表达有较高的缺失率,这与公认的LKB1是一个抑癌基因一致。检测结果发现在正常宫颈组织中存在LKB1表达弱阳性或不表达,这与文献中报道的正常结直肠、胰腺组织LKB1的表达情况类似。三.LKBl转录谱的研究以及LKB1的新靶标INPP4B的发现尽管已知LKB1可以调控至少14种下游激酶,但是LKB1的作用机制仍然没有完全清楚,为探究宫颈癌细胞中受LKB1调控的基因,我们进行了Microarray基因芯片水平的转录谱研究。通过Microarray实验,在稳定表达LKB1蛋白的HeLa细胞系中,我们识别了222个LKB1调控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下调的基因有117个,上调的基因有105个。qRT-PCR技术对七个差异表达基因LKB1、PLK2、ABCC2、GLP2R、KYNU、MAL2和AKAP12进行了mRNA水平的验证,结果证实Microarray数据真实反映了基因在转录水平的变化。生物信息学方法进一步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基因本体方法(gene ontology,GO)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分类,GO数据库分为生物学过程分类,分子功能分类以及细胞组分分类。分析结果显示,222个差异表达基因可归属在40个生物学过程分类,23个分子功能分类以及20个细胞组分分类中。LKB1调控的基因多参与信号转导,蛋白间相互作用以及定位于膜上。KEGG信号通路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发现了8个有统计学意义的生物学通路。其中两条通路是与代谢有关,分别是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肌醇磷酸代谢通路,这与LKB1参与代谢的观点一致。另外一条重要的信号通路是磷脂酰肌醇(PI3K)信号通路,有文献报道LKB1-AMPK信号通路可与PI3K-Akt信号通路汇合在mTOR,参与调控细胞的生长与代谢。另外LKB1还参与了轴突发育通路和造血干细胞系分化通路。在PI3K信号通路中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一个重要的磷酸肌醇磷酸酶INPP4B基因的表达在LKB1过表达后明显上调。采用qRT-PCR进一步证实在过表达LKB1的HeLa中INPP4B mRNA水平显着增加。Western blot结果表明:LKB1稳转HeLa细胞中INPP4B蛋白水平升高1.4倍,同时在瞬转LKB1且经历G418短期筛选的HeLa细胞中INPP4B蛋白水平升高1.9倍。进一步采用特异性siRNA,在表达LKB1且LKB1-AMPK通路完整的宫颈癌CaSki细胞中敲低LKB1, Western blot检测INPP4B的表达变化,发现敲低LKB1后,INPP4B蛋白表达水平也随之降低。我们进一步检测了LKB1稳转HeLa细胞系中p-Akt水平改变,结果表明,与空载对照细胞HeLa-vetor相比,HeLa-LKB1细胞中Akt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以上结果证明,抑癌蛋白LKB1可正向调控INPP4B的表达,INPP4B是LKB1下游的一个新靶蛋白。在过表达LKB1的HeLa细胞系中INPP4B表达上调,而磷酸化Akt水平下降,提示LKB1通过上调INPP4B参与了PI3K/Akt通路的负向调控,这可能是LKB1抑制细胞增殖的一个新通路。综上所述,本研究探讨了抑癌蛋白LKB1在宫颈癌中的作用;并首次应用Microarray技术对表达LKB1的宫颈癌细胞进行了基因转录谱分析,进一步对发现的新靶标INPP4B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证实,过表达LKB1对宫颈癌细胞生长增殖有抑制作用,在超过50%的宫颈癌组织中LKB1蛋白表达缺失,说明LKB1的抑癌活性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Microarray分析我们识别了222个受LKB1调控的基因,发现了8个有统计学意义的生物学通路。在PI3K信号通路中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INPP4B在LKB1过表达后明显上调,细胞学实验进一步证明INPP4B是LKB1下游的一个新靶标。在过表达LKB1的HeLa细胞系中INPP4B上调,而磷酸化Akt水平下降,提示LKB1通过上调INPP4B参与了P13K/Akt通路的负向调控,这可能是LKB1抑制细胞增殖的一个新通路。以上发现为深入研究LKB1调控的分子信号通路奠定了实验基础,为宫颈癌的治疗干预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标。第二部分CIP2A调控宫颈腺癌多药耐药的研究宫颈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妇科肿瘤疾病之一,严重威胁女性的身体健康,死亡率位居发展中国家女性肿瘤的第二位。近年来,全球宫颈癌的发病率呈现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妇女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的高危因素。虽然宫颈癌筛查方法的普及和HPV预防性疫苗的出现有效降低了全球宫颈癌的发病率。然而,在发展中国家宫颈癌仍然是影响和威胁女性健康的重要因素。手术和放疗是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早期以手术治疗为主,中晚期多采用放射治疗。过去,一直认为宫颈癌属于化疗不敏感的肿瘤,仅在晚期及复发的患者中将化疗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化疗在宫颈癌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经化疗后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因此确立了化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化疗的优势在于可以治疗肿瘤周围肉眼看不见的微小转移灶以及可能存在的全身亚临床转移和复发的病人。近10年来对宫颈癌的综合治疗日益受到关注,综合治疗已成为现代治疗宫颈癌的一个重要策略。然而,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化疗在宫颈癌中的作用,并且已经将化疗作为宫颈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是宫颈癌多药耐药的产生却大大限制了化疗药物的疗效和应用,导致治疗失败,肿瘤复发。宫颈癌细胞产生多药耐药的机制分为两大类:①对天然化疗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P糖蛋白的过度表达及DNA拓扑异构酶酶含量与活性的改变;②对铂类化合物和烷化剂耐药的机制,主要包括药物在细胞内积聚减少,巯基化合物(GSH、GST、MT)对药物的解毒力增加,DNA损伤修复能力增加等。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是一种跨膜糖蛋白,由多药耐药基因(MDR1)编码。P糖蛋白是ABC转运蛋白家族的一员,通过与抗癌药物结合后再与ATP结合,经ATP供能将细胞内药物逆浓度梯度运出胞外,使细胞内药物浓度不断下降从而使之达不到有效杀伤浓度,最终导致肿瘤细胞耐药性的产生。在使用天然化疗药物后,几乎50%的肿瘤都有P-gp蛋白的表达增加。宫颈癌的耐药问题也与P-gp的表达增加密切相关。Cancerous inhibitor of protein phosphatase2A (CIP2A)是一种2007年发现的癌蛋白,CIP2A可抑制PP2A对c-Myc62位丝氨酸(S62)的去磷酸化,从而增加细胞中c-Myc的蛋白水平。研究发现,CIP2A在很多人类恶性肿瘤中过表达,例如胃癌、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急性白血病、前列腺癌、宫颈癌等。CIP2A还可以促进细胞的恶性生长增殖,并与化疗药物导致肝细胞癌、乳腺癌、白血病细胞的凋亡有关。那么,CIP2A是否也和宫颈癌的耐药性相关?进而是否参与了宫颈癌多药耐药机制的产生?CIP2A在宫颈癌中与P-gp蛋白的表达有无关联?这些问题是我们此项研究的重点。一.敲低CIP2A提高了宫颈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我们在宫颈腺癌细胞系HeLa中特异性敲除CIP2A后,使用临床常用的三种肿瘤化疗药物多柔比星(Dox)、顺铂(Cis)和紫杉醇(Pac)处理细胞,通过MTT实验观察药物对HeLa细胞的杀伤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多柔比星(Dox)、顺铂(Cis)和紫杉醇(Pac)三种化疗药物抑制HeLa细胞增殖,在特异性敲低CIP2A后,三种化疗药物对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显着增加。这表明,在HeLa细胞中CIP2A与化疗药物疗效有关,敲低CIP2A能够提高HeLa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因此本部分实验提示CIP2A可能参与肿瘤的多药耐药(MDR)。二. CIP2A和P-gp蛋白的表达在宫颈癌组织中密切相关我们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集了103例石蜡包埋组织块,其中包括15例正常宫颈组织、16例CIN I、17例CIN II、12例CIN III、43例宫颈腺癌,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IP2A和P-gp的蛋白表达情况。实验结果显示CIP2A和P-gp在15例正常组织、16例CIN I、17例CIN II组织中均不表达;12例CIN III组织中有1例(8.3%)CIP2A阳性,在43例宫颈腺癌组织中有16例(37.2%)有CIP2A的表达;P-gp在12例CIN III组织中表达阴性,在43例宫颈腺癌组织中有13例(30.2%)有P-gp的表达。CIP2A主要表达于胞浆,而P-gp主要位于细胞膜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IP2A和P-gp的表达在同一个宫颈癌标本上强度一致。并且统计学分析显示在宫颈腺癌组织中,CIP2A和P-gp表达正相关((r2=0.617,p<0.001)),P-gp表达和病人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肿瘤淋巴结转移、淋巴转移无相关性,但与肿瘤分化成度有关(p=0.029)。以上结果显示,在宫颈腺癌组织标本中,CIP2A和P-gp表达成正相关。三. CIP2A通过调控P-gp蛋白影响宫颈癌的多药耐药为了进一步验证CIP2A与P-gp蛋白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如下实验:多柔比星(Dox)、顺铂(Cis)和紫杉醇(Pac)三种化疗药物处理HeLa细胞,检测化疗药物作用后CIP2A与P-gp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抗Dox HeLa细胞系HeLa/Dox中CIP2A与P-gp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在该细胞系中特异敲低CIP2A后,检测P-gp蛋白的水平变化;在HeLa、HeLa/Dox细胞系中特异性敲低CIP2A后,罗丹明外排实验检测P-gp蛋白的功能。研究结果显示,化疗药物处理HeLa细胞后,CIP2A与P-gp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上升;耐药细胞系HeLa/Dox中CIP2A与P-gp蛋白的表达水平较HeLa细胞显着增高,在干扰CIP2A后,P-gp蛋白的表达水平随之降低;在HeLa、 HeLa/Dox细胞系干扰CIP2A后,罗丹明外排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内荧光信号显着增强,表明P-gp蛋白的药物外排功能受到抑制。上述结果提示,CIP2A通过P-gp蛋白实现对宫颈腺癌耐药的调控。综上,本研究利用体内外实验首次验证了CIP2A参与宫颈腺癌多药耐药的形成,这种作用主要是CIP2A通过上调P-gp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在宫颈腺癌组织中CIP2A和P-gp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敲低CIP2A可提高宫颈腺癌细胞对多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P-gp蛋白的表达水平也随之降低。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CIP2A作为一个新的基因治疗靶标,在宫颈腺癌的综合治疗中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曹永一[9](2011)在《1,25二羟维生素D3联合塞莱昔布增强阿霉素对乳腺癌细胞株MCF/ADR的作用及与NF-κB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研究1, 25二羟维生素D3 [1a,25-Dihydroxyvitamin D3;1,25-D ]和塞莱昔布(celecoxib;CELE)影响阿霉素(doxorubicin;ADM)对乳腺癌细胞株MCF/ADR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与NF-κB的关系。方法采用四唑氮蓝比色(MTT)法检测1, 25-D和CELE对MCF/ADR细胞的作用及ADM的半数药物抑制浓度( IC50 )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1, 25-D和CELE作用于乳腺癌细胞株MCF/ADR细胞后,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内ADM累积的影响;罗丹明标记抗体检测1, 25-D和CELE对MCF/ADR细胞膜表面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SP法检测1, 25-D和CELE作用于MCF/ADR细胞后NF-κB/p65蛋白和IκBα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1, 25-D和CELE对MCF/ADR细胞的作用1, 25-D和CELE抑制MCF/ADR细胞的增殖,且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两药联合使用时呈现协同抑制作用。2.1, 25-D和CELE增强ADM对MCF/ADR细胞的作用①1, 25-D(50nmol/L)和CELE(25umol/L)作用于MCF/ADR细胞后,ADM的IC50明显降低(P <0.01) , 1, 25-D、CELE联合用药组与1, 25-D或CELE单药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②1, 25-D联合CELE和ADM作用72h后MCF/ADR细胞的早期凋亡率显着提高,与1, 25-D或CELE单药联合ADM组和单用ADM组凋亡率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 <0.01) ;③1, 25-D和CELE均降低了MCF/ADR细胞表面P170蛋白的表达,增加了细胞内ADM的浓度,两药联合作用强于1, 25-D或CELE单药作用(P<0.01)。3、1, 25-D联合CELE对NF-κB活性的影响免疫组化结果提示ADM促进P65蛋白的表达,抑制IkB-α的表达;与细胞对照组和ADM组相比,1, 25-D联合CELE组的p65蛋白表达水平降低,IκBα的表达增高,抑制了ADM引起NF-κB的活化( P <0.05)。结论1. 1, 25-D和CELE抑制MCF/ADR细胞增殖、促进了MCF/ADR细胞的凋亡,两者联合用药时较1,25-D或CELE单药效果更佳。2. 1, 25-D联合CELE和ADM作用于MCF/ADR细胞后,降低了ADM的IC50和细胞表面P170蛋白的表达,细胞内ADM含量也较未加药物处理时明显升高,明显逆转该细胞株对ADM的耐药性。3. 1, 25-D联合CELE增强ADM对乳腺癌耐药细胞的作用,可能机制为1, 25-D和CELE抑制NF-κB的活化,促进细胞凋亡。

吴蔚[10](2010)在《Fas基因在顺铂诱导的人小细胞肺癌多药耐药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小细胞肺癌在治疗初期对化疗药物很敏感,但往往在治疗后期表现出对药物的耐药。顺铂的细胞毒作用主要是顺铂与核蛋白连接,形成铂类药物与DNA链间或链内交联,以及DNA-蛋白质交联损伤。顺铂是临床上小细胞肺癌化疗常用的药物,然而对于许多患者来说,对顺铂产生的耐药性损害了顺铂的治疗效果。细胞的自我适应是造成肺癌耐药的主要原因:1.细胞膜上转运蛋白(P糖蛋白,多药耐药蛋白,肺耐药相关蛋白等)的增多使得胞吐作用增强,导致细胞内药物浓度下降;2.肿瘤细胞对抗肿瘤药物的解毒作用增强(例如谷氨酰胺转移酶增多);3.化疗药物作用的靶点蛋白发生了变化(如拓扑异构酶Ⅱ的减少)导致肿瘤细胞药物敏感性的下降;4. DNA修复功能得到增强(如ERCC1表达的增加);5.细胞中相关信号传导的不正常表达。凋亡信号传导的异常,例如:促凋亡基因Bax,Fas/FasL表达的下调或者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的上调亦可以导致恶性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抵抗。Fas是一种分子量为45kDa的Ⅰ型穿膜蛋白,表达在不同种类普通细胞和恶性细胞(包括肺癌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其配体FasL多表达于激活的T细胞和一些恶性细胞细胞膜表面。当细胞外的FasL与细胞膜表面Fas发生三聚反应,Fas关联的死亡结构域(FADD)和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8(caspase 8)与胞内Fas的死亡结构域相结合,即可在细胞内诱导产生死亡信号,导致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的级联激活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由于FasL可以诱导表达Fas的肿瘤细胞凋亡,Fas/FasL系统在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肿瘤细胞介导的自分泌性自杀和旁分泌杀伤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肿瘤细胞可以通过下调其自身Fas的表达来避免被杀死。已有文献证明,对顺铂耐药的的肺癌细胞低表达Fas,相应的其凋亡率显着的下降。一些文献将肿瘤的多药耐药性与Fas基因表达的下降和Fas介导的凋亡下降相联系起来。这些文献发现对Fas介导的凋亡不敏感的肿瘤细胞同样对化疗药物也不敏感,这也许是因为由化疗药物诱导的肿瘤细胞死亡途径被打断的缘故。重新上调Fas基因是否能够逆转已对顺铂产生耐药的人类小细胞肺癌细胞的耐药性目前仍不是很清楚。如果上调Fas基因可以逆转已对顺铂耐药的人类小细胞肺癌细胞耐药性,那么其机制是什么,是改变了耐药基因的表达,还是对细胞信号传导产生了影响,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研究目的:Fas/FasL系统是凋亡的主要调节者,而在耐药的肿瘤细胞中,Fas基因一般低表达。目前,Fas基因在肿瘤细胞耐药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拟上调Fas基因在对顺铂耐药的人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446/CDDP)上的表达,然后观察H446/CDDP细胞耐药性、凋亡率,以及部分耐药基因和信号传导通路表达的变化情况,初步探索Fas基因在小细胞肺癌耐药机制中所起的作用。研究方法:1.通过逐步增加顺铂给药浓度的方法诱导对顺铂耐药的人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446/CDDP),该细胞株同时也对其他一些化疗药物耐药。2.构建含Fas基因的腺病毒载体。3.将携Fas基因的腺病毒载体转染H446/CDDP细胞株。运用CCK-8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对顺铂及其他化疗药物化疗耐药性的变化。4.运用表达谱基因芯片、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前后P170,MRP,TOPOⅡ,bcl-2,Bax,GST-π,ERCC1以及部分信号通路表达的变化;运用流式法检测转染前后凋亡率的变化。结果:1.成功诱导建立了对顺铂耐药的人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446/CDDP),该细胞株对其他一些化疗药物也具有显着的耐药性(P<0.01)。2.在H446/CDDP细胞株中,基因芯片和RT-PCR检测发现包括一系列耐药和凋亡基因表达的改变,包括MRP、P170、GST-π、ERCC1、TopoⅡ、Bcl-2等耐药和凋亡抑制基因表达的显着上调,而Fas凋亡基因表达的显着下调(P<0.01)。3.在H446/CDDP细胞株中,基因芯片检测发现包括一系列信号通路表达的改变,包括PI3K、PKC、JAK-STAT、ERK和p38MAPK信号通路上调,JNK信号通路下调。4.成功构建了Fas基因过表达的腺病毒载体,并成功利用携Fas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将Fas基因转染入H446/CDDP细胞中,其可稳定的上调Fas基因在H446/CDDP细胞上的表达。5.上调Fas基因在H446/CDDP细胞上的表达,可以显着恢复肿瘤细胞对顺铂和其他一些化疗药物的敏感性(P<0.01)。6.上调Fas基因在H446/CDDP细胞上的表达,可以显着增加肿瘤细胞的凋亡率(P<0.01)。7.上调Fas基因在H446/CDDP细胞上的表达,可以在mRNA和蛋白水平显着降低Bax,TopoⅡ,MRP,P170,GST-π和ERCC1的表达,显着增加Fas和bcl-2的表达(P<0.01)。8.基因芯片检测发现上调Fas基因在H446/CDDP细胞上的表达,可以引起PI3K、PKC、JAK-STAT信号通路的抑制,以及JNK和p38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结论:1. H446/CDDP细胞不但对顺铂具有耐药性,也对其他一些化疗药物具有耐药性,其机制可能是:MRP,P170,GST-π,ERCC1,TopoⅡ等耐药基因表达的上调;凋亡基因Fas表达的下调;PI3K、PKC、JAK-STAT、ERK1/2和p38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JNK信号通路的抑制。2.本实验成功构建了携Fas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并将其转入对顺铂耐药的人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446/CDDP,建立了稳定高表达Fas基因的人小细胞肺癌细胞系H446/CDDP/Fas。3. Fas在对顺铂耐药的小细胞肺癌细胞株中过表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降低了耐药基因MRP,P170,GST-π,TopoⅡ和ERCC1等的表达;上调Fas基因表达;抑制PI3K、PKC、JAK-STAT信号通路激活,激活JNK和p38MAPK信号通路。

二、宫颈癌耐药基因P170表达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宫颈癌耐药基因P170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黏蛋白MUC5AC作为宫颈腺癌新型诊断分子标志物的研究与β-arrestin2对宫颈腺癌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名词对照
第一部分:黏蛋白MUC5AC作为宫颈腺癌新型诊断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β-arrestin2对宫颈腺癌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宫颈癌耐紫杉醇Hela/Taxol细胞株的建立及光动力疗法杀伤Hela和Hela/Taxol细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1节 什么是光动力学疗法
    第2节 光动力学疗法的前世和今生
    第3节 光动力疗法的原理和机制
    第4节 光动力疗法的三大要素
    第5节 光动力疗法的优缺点
    第6节 光动力疗法损坏的是癌变细胞的生理代谢机能
    第7节 光动力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意义
    第8节 与宫颈癌耐药性有关的基因
    第9节 凋亡基因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人宫颈癌耐紫杉醇Hela/Taxol细胞系的建立及其耐药性的研究
    第1节 实验方法
    第2节 实验结果
    第3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光动力疗法对宫颈癌耐药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
    第1节 实验方法
    第2节 实验结果
    第3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讨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3)三阴性乳腺癌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

(4)ATP-TCA、常见耐药基因表达与Ⅰb2-Ⅱb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5)宫颈癌P170、GST-π、TopoⅡ及EGFR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4.1 化疗耐药
    4.2 放疗抵抗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Springbio抗体芯片技术研究鼻咽癌差异表达蛋白(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方法
        2.1样品蛋白质抽提
        2.2蛋白质定量
        2.3蛋白标记
        2.4荧光标记的蛋白样品与芯片杂交
        2.5图象扫描, 分析
结果
    1
    2鼻咽癌患者表达上调的差异蛋白
    3鼻咽癌患者表达下调的差异蛋白
讨论
    1 上调蛋白分析
        1.1 生长因子类
        1.2 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类蛋白
        1.3 与癌转移有关的蛋白
        1.4 与癌治疗有关的蛋白
    2 下调的蛋白分析
        2.1 细胞免疫
        2.2 营养性蛋白
        2.3 抑癌基因
        2.4 角蛋白
        2.5 集落刺激因子
    3 反常情况
        3.1 GAD65
        3.2 细胞周期素D1 (Cyclin Dl, CDl)

(7)S100A6等耐药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LKB1对宫颈癌细胞转录谱的影响及抑癌机制研究与CIP2A调控宫颈腺癌多药耐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LKB1对宫颈癌细胞转录谱的影响及抑癌机制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LKB1在宫颈癌中的作用及表达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三章 LKB1对宫颈癌细胞转录谱的影响及抑癌分子机制的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一部分附图附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IP2A调控宫颈腺癌多药耐药的研究
    前言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二部分附图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一
英文论文二

(9)1,25二羟维生素D3联合塞莱昔布增强阿霉素对乳腺癌细胞株MCF/ADR的作用及与NF-κB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处理
结果
    3.1 1,25-D和CELE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3.2 1,25-D 联合 CELE 逆转 MCF/ADR 细胞耐药性的作用
    3.3 1,25-D 联合CELE对 MCF/ADR细胞凋亡的影响
    3.4 1,25-D 联合CELE对MCF/ADR细胞内ADM浓度的影响
    3.5 1,25-D 联合CELE对MCF/ADR细胞表面P-170蛋白表达的影响
    3.6 1,25-D 联合CELE对P65蛋白、IκB-α表达的影响
讨论
    4.1 1,25-D 和CELE对MCF/ADR细胞的作用
    4.2 1,25-D 和CELE影响ADM对MCF/ADR细胞的作用
    4.3 1,25-D3 联合CELE对MCF/ADR细胞内NF-κB活性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Fas基因在顺铂诱导的人小细胞肺癌多药耐药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顺铂诱导人小细胞肺癌多药耐药细胞株(H446/CDDP)的建立及其耐药性分析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FAS-PADTRACK-CMV 质粒的构建及腺病毒的包装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携FAS 基因的腺病毒转染对顺铂诱导的人小细胞肺癌系(H446/CDDP) 部分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文献综述一 Fas/FasL 在肺癌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铂类抗肿瘤药物的耐药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四、宫颈癌耐药基因P170表达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黏蛋白MUC5AC作为宫颈腺癌新型诊断分子标志物的研究与β-arrestin2对宫颈腺癌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 靖晓童. 山东大学, 2020(02)
  • [2]宫颈癌耐紫杉醇Hela/Taxol细胞株的建立及光动力疗法杀伤Hela和Hela/Taxol细胞的研究[D]. 王海燕.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3]三阴性乳腺癌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D]. 闵寒. 宁夏医科大学, 2018(10)
  • [4]ATP-TCA、常见耐药基因表达与Ⅰb2-Ⅱb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的相关性研究[D]. 宋丹. 首都医科大学, 2017(02)
  • [5]宫颈癌P170、GST-π、TopoⅡ及EGFR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D]. 李先琴. 大连医科大学, 2016(06)
  • [6]Springbio抗体芯片技术研究鼻咽癌差异表达蛋白[J]. 周小军,汪芸,林葆睿.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5(04)
  • [7]S100A6等耐药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D]. 辛鸿儒. 大连医科大学, 2014(11)
  • [8]LKB1对宫颈癌细胞转录谱的影响及抑癌机制研究与CIP2A调控宫颈腺癌多药耐药的研究[D]. 张晓丽. 山东大学, 2014(12)
  • [9]1,25二羟维生素D3联合塞莱昔布增强阿霉素对乳腺癌细胞株MCF/ADR的作用及与NF-κB的关系[D]. 曹永一. 安徽医科大学, 2011(11)
  • [10]Fas基因在顺铂诱导的人小细胞肺癌多药耐药中的作用研究[D]. 吴蔚. 第三军医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耐药基因P170在宫颈癌中的表达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