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潮汕一级公路软基处理技术

浅谈潮汕一级公路软基处理技术

一、浅谈潮汕一级公路软基处理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詹桂超[1](2019)在《桩土复合路基作用机理及检测方法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道路行车舒适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软土路基处理效果是影响行车舒适性关键的因素。目前道路建成后,多数软土路基依然出现较大的工后沉降,以及桥头路段和含结构物路段的“跳车”现象,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本文研究认为这与现行复合路基质量检测体系不完善有关,尤其是侧重承载能力检测,而忽视工后沉降检测等。本文首先利用理论分析、室内实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桩土复合路基及垫层作用机理开展了研究,阐明引入新检测指标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并在改进的复合路基静载试验基础上,提出能反映工后沉降情况的衰减沉降率指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归纳广东省软土分布特点和工程特性,给出适合检测工作实施的桩土复合路基工程分类,并对桩土复合路基作用机理开展了的研究,提出存在合理桩间距和最佳垫层厚度概念等。(2)通过对垫层的受力机理进行分析,研究了垫层摩擦角与厚度、桩间距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相应的计算公式;推演出了砂垫层和碎石垫层摩擦角的计算公式;推演出桩体刺入量的计算公式。(3)通过数值模拟计算手段,分析了土拱效应、垫层压缩性,以及垫层工程特性等对桩土复合路基沉降的影响;建立由静力触探试验结果反算砂垫层相对密度的计算方法;给出了弹性垫层模量和厚度的最优值,提出垫层厚度、模量和强度的最优值概念;并给出各主要因素对沉降的影响规律。(4)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垫层厚度、垫层模量对柔性桩和半刚性桩复合路基影响。(5)对复合路基静载试验进行了改进,建立沉降速率和工后沉降的关系式,提出能反应工后沉降的检测指标。本文基于佛山地区某公路工程,分别开展了半柔性桩和CFG桩的“弹性性垫层法”静载试验和“规范法”静载试验,进一步论证了改进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本文研究成果不仅能减小路基工后沉降、提高软基施工质量,而且为复合路基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提供技术指导。

吴春伟[2](2018)在《深厚海相软土临河段扩建公路路基变形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海相沉积软土分布广阔,它是具有天然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扰动性大、抗剪强度低、透水性差的且含有机质和矿物质的细粒土。海相软土地基处理是地基处理中的重要部分,但是涉及临河侧道路拓宽和对侧河岸开挖外扩对深厚海相软土地基处理效果的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依托连云港市云宿路改扩建工程,针对临河段深厚海相软土,借助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符合该工程实际情况的模型,并分别模拟研究了对侧河岸改移外扩开挖、路基填筑、通车后对地基处理效果的影响。最后将数值模拟、理论计算、现场实测结果对比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工程适用性和工程成本核算的比选,在临河深厚软土区,采用双向粉喷桩和塑料排水板联合处理(2D工法)可满足工程需求;在临河道路与山头相交、软土与基岩风化层倾斜斜交处,采用预制方桩处理,可满足工程需求;(2)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河岸对侧改移外扩开挖后,对两个处理段落的地基处理效果都会造成一定影响。沿地基深度方向,路基右边坡脚处的地基土层有向临河临空侧偏移趋势,而对路基左边坡脚处的地基土层基本没有影响,但是需要采取相关措施防护路基边坡;(3)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路基填筑、通车前后对两个段落的地基处理效果会造成一定影响。沿地基深度方向,路基左、右边缘的地基侧向变形继续增大,地基表面沉降量也继续增大,其曲线图形呈现―三区域,两转折‖,但侧向变形量和地基表面沉降量的增加幅度越来越小,表明路基边坡防护措施和桩基挡土墙作用显着;(4)比较现场监测数据、函数预测、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2D工法和预制方桩处理临河段深厚海相软土能够满足设计和工后沉降及稳定性要求。双曲线法能够合理预测趋于稳定的深层水平位移观测点位的最终沉降值,复合模量法数值模拟和桩土分离法数值模拟所得结果与实测值都存在差别。

刘丰玮[3](2017)在《高喷阶梯型变截面插芯组合桩承载性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总结高喷插芯组合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喷阶梯型变截面插芯组合桩及复合地基新技术。通过大比例室内模型试验及数值仿真分析等手段,对比研究了竖向荷载作用下等截面桩、阶梯型变截面桩及高喷阶梯型变截面插芯组合桩承载性状。主要研究内容有:1、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进行了高喷阶梯型变截面插芯组合桩室内大比例模型试验。对比研究了竖向荷载作用下等截面桩、阶梯型变截面桩及高喷阶梯型变截面插芯组合桩荷载-沉降、桩侧摩阻力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高喷阶梯型变截面插芯组合桩承载能力>阶梯型变截面桩>等截面桩。2、利用3DFLAC,建立了阶梯型变截面桩、高喷阶梯型变截面插芯组合桩及等截面桩的数值模型。对比研究了竖向荷载作用下等截面桩、阶梯型变截面桩及高喷阶梯型变截面插芯组合桩的工作性状。讨论了变径位置、不同水泥土厚度、水泥土强度、土体粘聚力、土体内摩擦角对高喷阶梯型变截面插芯组合桩承载特性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高喷阶梯型变截面插芯组合桩承载能力>阶梯型变截面桩>等截面桩;变径位置、水泥土厚度、水泥土强度、土体粘聚力、土体内摩擦角对提高单桩承载能力,降低桩身沉降有一定影响。

朱彦鹏,唐文斐[4](2015)在《CFG桩复合地基处理软弱路基沉降机理》文中指出结合兰永一级公路软弱路基处理技术研究项目,分析CFG桩复合地基处理软土路基的沉降机理.利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DINA,建立三维模型,结合比奥固结理论,地基土体按多孔介质材料考虑,采用Mohr-Coulomb理想弹塑性模型做固结分析,将填土视为荷载逐级施加,采用生死单元对CFG桩复合地基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CFG桩复合地基处理软土路基沉降随着路堤填土高度的逐层增加而增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沉降量前期不断增加,在工后300d左右沉降量增加缓慢,最终趋于稳定;满足一级公路工后沉降要求,地基土中超孔隙水压随填土高度的增加不断增大,在工后逐渐消散,加固效果明显.

朱彦鹏,唐文斐[5](2015)在《CFG桩复合地基不同参数沉降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结合兰永一级公路软弱路基处治技术研究项目,为分析不同设计参数下CFG桩复合地基处治软土路基的沉降变化规律,利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DINA建立三维模型,结合比奥固结理论,地基土体按多孔介质材料考虑,采用Mohr-coulomb理想弹塑性模型做固结分析,将填土视为荷载逐级施加,采用生死单元对CFG桩复合地基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相比提高垫层模量与桩身模量,选择较大桩长与合理的桩距、桩径对减小软土路基沉降更为明显,裙桩效应对于减小软土路基沉降起积极作用,软土路基经过CFG桩复合地基处理后满足一级公路工后沉降要求,加固效果明显。

黄礼胜[6](2014)在《变截面与等截面管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阶梯型混凝土预制管桩单桩承载性能及接管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在较系统地分析传统等截面管桩复合地基在实践中所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及数值的模拟等手段,对比研究了阶梯形变截面管桩与等截面管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总结了阶梯形变截面管桩复合地基的优点。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室内复合地基大比例模型静载试验,对比研究了阶梯形变截面管桩与等截面管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获得了如下结论:阶梯形变截面管桩单桩刚度明显要大于等截面管桩的单桩刚度;阶梯形变截面管桩复合地基中的桩-土应力比及桩侧摩阻力要高于等截面管桩复合地基中的桩-土应力比及桩侧摩阻力;在相同荷载作用下,阶梯形变截面管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及桩端反力明显低于等截面管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及桩端反力。因此,采用阶梯形变截面管桩复合地基技术,对充分利用浅层土的承载能力来改善单桩的荷载传递性状,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能力,降低地基沉降具有很好的效果。(2)基于FLAC3D建立了阶梯形截面管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模型,室内复合地基大比例模型静载试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模型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为阶梯形变截面管桩复合地基承载及沉降性状的全面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唐文斐[7](2014)在《兰永一级公路桥台过渡段软弱路基处理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我国大范围修建高等级公路,将公路基础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越来越多的公路线路不得不通过土质条件不良的地基,而道路与桥涵等构造物连接段的桥头跳车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桥头跳车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道路的正常运营,也对乘客的安全造成威胁。本文结合兰永一级公路软弱路基处治技术研究项目,首先针对软土路基含水量高、压缩性大、强度低、渗透性差等特点,阐述了软土的固结理论,并对软土的沉降计算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其次,详细分析了桥头跳车的原因,得出衔接段差异沉降是产生跳车问题的根本因素,并综合研究了不同处治措施处理软基的机理,阐述了各种处治方法的适用条件与处理效果的优劣性。然后,采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DINA,建立三维实体模型,结合比奥固结理论,选用Mohr-coulomb理想弹塑性模型做固结分析,对CFG桩复合地基处治软土路基的沉降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CFG桩复合地基在不同桩长、不同桩距、不同桩径、不同垫层模量、不同桩身模量等设计参数下对路基与地基表面沉降的影响。最后,对兰永线平交K28+512典型构造物过渡段软弱地基进行方案设计。针对该段的地质特点,选用CFG桩复合地基的处理方法,通过确定过渡段处理范围,验算CFG桩承载力,分析了路基、地基表面与桩体的沉降随填土加载的变化规律,非加固区软基表面的沉降变化规律,地基土中孔隙水压力在土体固结过程中的消散情况,以及复合地基中水平位移、桩土的竖向应力与应力比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总之,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处理软土路基后,工后沉降明显减小,满足一级公路工后沉降要求,可以有效地解决桥头跳车的问题。

黄霞[8](2013)在《沥青道面在揭阳潮汕机场应用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国外机场跑道沥青道面占主流,国内应用沥青道面的呼声也在不断加大,也决定了在我国机场建设跑道使用沥青道面也将成为一种趋势。从沥青道面建设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角度分析其发展趋势,从而来考察潮汕新机场应用沥青道面的可行性,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更加详实的技术支持。但另一方面,我国在沥青混凝土道面建设方面的经验与水泥混凝土道面相比还有限,因此,有必要针对潮汕新机场是否适合建设沥青道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工作在深入分析沥青混凝土道面的特点和优势,调研国内外沥青道面的应用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了潮汕新机场的自然气候、土基条件、土石方工程设计、建筑材料、工程经济分析等多方面分析沥青道面建设的优势和劣势。根据机场跑道沥青混凝土道面的性能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所面临的各项技术问题的系统分析,对于潮汕机场的特定条件来说,由于复杂的地质条件,以及填筑厚度大,导致道面土基沉降量巨大,考虑机场跑道使用的特殊性,跑道道面采用沥青道面优势更明显。

于进江[9](2012)在《大面积场坪下深厚软土桩—网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铁路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软基上修建高速铁路,将面临地基稳定及大变形等问题,特别是对于高速铁路路基工程而言,不仅要求路堤保持稳定性,而且要严格控制工后不均匀沉降。桩-网复合地基是一种能有效控制沉降的新型复合地基,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前人的研究主要针对公路、铁路路堤等较小范围的软土路基作用性状,且多集中在地基表面以上,如路堤填土、加筋垫层、桩土应力等,而本文研究桩-网复合地基用于高速铁路超大面积场坪区海相沉积深厚软土地基的处理,采用现场实测与三维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超大面积场坪下桩-网复合地基承载性状与沉降变形机理进行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根据潮汕车站超大面积深厚软土地基地层的具体分布特性、物理力学性质及指标,分析了潮汕车站超大面积深厚软土地基三个主要特性(流变特性、触变特性、有机质含量高),并分析了其对路基沉降控制的影响。分析了现场试验断面的地层分布情况及软土特性,分析潮汕车站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软土特性的工程意义,详细介绍现场试验断面地层分布及各断面软土特性,最后提出潮汕车站软土地基沉降控制工程概况。2.结合潮汕车站软基处理段,设置监测断面,布设相关监测仪器:分层沉降管、测斜管、土压力盒、柔性位移计、布置于管桩内部的钢筋应力计以及孔隙水压力计。对管桩沉桩过程、上部路堤填土施工过程中孔隙水压力、地表沉降、深部分层沉降、深部水平位移、桩顶应力、桩间上应力等的变化进行观测,分析路堤下管桩复合地基的沉降特性、应力分布及桩土应力分担比,进而检验管桩对软弱地基的加固效果。3.通过对现场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在加载初期,桩间土和桩顶土应力都出现了一个迅速增大的过程,但是桩顶土应力要比桩间土应力增加得快,并且在填土高度达到一定高度时,桩间土应力出现了极值。桩土应力比也随着填土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在后期出现了波动,是褥垫层的调节荷载的作用。②孔隙水压力随填土高度的增加上升得并不明显,因为桩间土承担的荷载较小,大部分的荷载由管桩来承担。③管桩的轴力、摩阻力和地层情况密切相关,其中淤泥质黏土强度低,管桩受到的摩阻力小,轴力传递快,其他地层如细砂等层内,管桩受到的摩阻力较大,轴力传递较慢。④分层沉降的速率和填土速率大致呈正相关,在填土间歇期甚至出现了沉降回弹的现象;在沉降数值上,和地层深度有关,深度越深沉降量越小,越靠近地表沉降量越大。⑤加筋体拉伸位移量随着填土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位于桩间上位置的加筋体拉伸量大于位于桩顶处的加筋体拉伸量;此外,桩间土处的加筋体表现出滞后效应。⑥侧向位移大致呈现出随着深度的加深而减小的趋势,但是总体的水平位移不大;地层的侧向位移也与地层土类有关,淤泥质黏土中的水平位移较大,特别是靠近底部的地层分界线或附近的位置,水平位移较大。4.运用拉格朗日有限元三维计算方法FLAC3D,对试验段监测断面进行全断面数值模拟,分析研究桩体轴力、剪力、弯矩、侧摩阻力、桩顶和桩间土压力、孔隙水压力和桩土应力比的变化规律,研究了负摩阻力与填土高度、桩土沉降差、桩土应力比、桩长和下卧层的关系,中性点深度与桩间距、桩帽尺寸、褥垫层弹性模量、填土内摩擦角、桩长和下卧层的关系,论述了负摩阻力对沉降变形及桩承载能力的影响,尔后分析研究了流固耦合作用下桩间上表面沉降、桩顶沉降、桩土沉降差和侧向位移的变化规律,最后通过提取监测断面在现场工况条件下附加荷载阶段及软土流变阶段中心处桩间土沉降、桩顶沉降和路堤表面沉降数据,进行沉降预测。

张龙伟,阮映辉[10](2011)在《关于104国道路桥桐屿至温岭泽国段软土路基处理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104国道是台州市北通绍兴、杭州;南连温州的对外交通主干线;是台州市南北走向、途径路桥区唯一的一条国道主干线。近年来随着台州城市规划建设的逐步实施改造,该路段街道化现象严重,沿线交叉口众多,尤其是路桥桐屿至温岭泽国段其交通瓶颈制约与日俱增。为保障104国道的安全通畅,对104国道国道路桥桐屿至温岭泽国段进行改建工程是十分必要。在道路工程中经常会遇到软土路基,由于公路建设的发展,对地基的承载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天然的软土地基已不能满足这些高档次的构造物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本文则针对在其改建过程中对软土路基的处理做了简要分析。

二、浅谈潮汕一级公路软基处理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潮汕一级公路软基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桩土复合路基作用机理及检测方法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合路基的加固机理
        1.2.2 检测方法与评价系统
        1.2.3 试验手段和数值模拟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桩土复合路基的分类及作用机理分析
    2.1 广东省软土分布及特点
        2.1.1 分布情况
        2.1.2 软土工程特点
    2.2 桩土复合路基中桩体的工程分类
        2.2.1 桩体强度分类
        2.2.2 桩土复合路基工程分类
    2.3 桩土复合路基作用机理的理论研究
        2.3.1 桩间土的应力和变形计算
        2.3.2 桩体的应力和变形计算
        2.3.3 变形协调方程
        2.3.4 参数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垫层作用机理与控制参数研究
    3.1 垫层作用机理分析
        3.1.1 垫层的受力机理
        3.1.2 破坏面深度小于垫层厚度
        3.1.3 破坏面深度大于垫层厚度
        3.1.4 桩间距对垫层厚度影响
        3.1.5 最佳垫层厚度、最优桩中心距分析
    3.2 控制参数研究
        3.2.1 垫层摩擦角
        3.2.2 垫层刺入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桩土复合路基沉降影响因素研究
    4.1 土中拱效应对沉降的影响
        4.1.1 复合路基土拱效应机理
        4.1.2 垫层影响因素分析
        4.1.3 桩体影响因素分析
    4.2 垫层压缩性对沉降的影响
        4.2.1 砂土压缩性的描述
        4.2.2 考虑砂土压缩性的静力触探试验计算
        4.2.3 相对密实度的室内试验
        4.2.4 试验结果分析
    4.3 垫层工程特性对沉降的影响
        4.3.1 垫层厚度作用分析
        4.3.2 垫层模量作用分析
        4.3.3 垫层强度特性作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桩土复合路基的模型试验研究
    5.1 试验装置
    5.2 模型试验方案
    5.3 柔性桩复合路基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5.3.1 垫层厚度的影响
        5.3.2 垫层模量的影响
    5.4 半刚性桩复合路基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5.4.1 垫层厚度的影响
        5.4.2 垫层模量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桩土复合路基的现场试验研究
    6.1 弹性垫层法静载试验研究
        6.1.1 半刚性桩静载试验研究
        6.1.2 柔性桩静载试验研究
    6.2 延时持载的现场试验
        6.2.1 试验方案
        6.2.2 现场试验
        6.2.3 试验结果分析
        6.2.4 工后沉降评价指标理论研究
    6.3 复合路基静载试验
        6.3.1 复合路基静载试验
        6.3.2 复合路基静载延时试验
        6.3.3 试验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深厚海相软土临河段扩建公路路基变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城市道路拓宽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城市道路拓宽部位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道路拓宽工程中的有限元数值分析计算研究现状
    1.3 道路拓宽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临河段深厚海相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及路基边坡防护措施研究
    2.1 研究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2.1.1 地理位置及气象
        2.1.2 场地地形地貌
        2.1.3 场地水文条件
        2.1.4 场地的工程地质概况
    2.2 临河段深厚海相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方法
        2.2.1 地基处理技术比选
        2.2.2 地基处理技术设计
        2.2.3 地基处理技术施工
    2.3 临河段扩建公路路基边坡防护措施
        2.3.1 不同工况下挡土墙设计
        2.3.2 路基边坡坡脚反压护坡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有限元理论的临河段扩建公路路基受力变形特性数值分析
    3.1 ABAQUS简介
    3.2 对侧河岸改移外扩开挖对地基处理效果的影响
        3.2.1 对侧河岸改移外扩开挖对双向粉喷桩和塑料排水板联合处理效果的影响
        3.2.2 对侧河岸改移外扩开挖对预制方桩处理效果的影响
    3.3 路基填筑及交通荷载对地基处理效果的影响
        3.3.1 路基填筑及交通荷载对双向粉喷桩和塑料排水板联合处理效果的影响
        3.3.2 路基填筑及交通荷载对预制方桩处理效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临河段路基变形特性现场实测与分析
    4.1 现场监测
        4.1.1 现场沉降和深层水平位移动态监测目的及监测仪器
        4.1.2 现场沉降和深层水平位移动态监测方案
        4.1.3 现场沉降和深层水平位移动态监测数据处理
    4.2 临河段扩建公路路基变形特性理论分析
        4.2.1 复合地基工后沉降函数预测模型
        4.2.2 复合地基工后沉降理论计算方法
    4.3 现场监测数据、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高喷阶梯型变截面插芯组合桩承载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喷阶梯型变截面插芯组合桩承载试验方案设计
    2.1 试验概述
    2.2 试验方案设计
        2.2.1 高喷阶梯型变截面插芯组合桩的制作及基坑的处理
        2.2.2 高喷阶梯型变截面插芯组合桩数据采集装置
        2.2.3 基槽及加载装置
        2.2.4 数据采集
        2.2.5 模型加载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喷阶梯型变截面插芯组合桩承载特性试验结果分析
    3.1 前言
    3.2 荷载-时间-竖向位移关系
    3.3 荷载-沉降曲线线性分析
    3.4 桩身轴力分析
    3.5 桩侧摩阻力分布规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喷阶梯型变截面插芯组合桩承载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4.1 前言
        4.1.1 FLAC~(3D)运算过程
        4.1.2 本构模型的确定
    4.2 建立模型及选取参数
        4.2.1 确立模拟模型
        4.2.2 模型参数的选取及边界条件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4)CFG桩复合地基处理软弱路基沉降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计算参数与边界条件
3 计算结果与分析
    3.1 路基沉降分析
    3.2 地基土中超孔隙水压随时间的关系
    3.3 地基沉降分析
4 结论

(5)CFG桩复合地基不同参数沉降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计算参数及边界条件
3 计算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桩长对沉降影响分析
    3.2 不同桩距对沉降影响分析
    3.3 不同桩径对沉降的影响分析
    3.4 不同垫层模量对沉降的影响分析
    3.5 不同桩身模量对沉降的影响分析
    3.6 裙桩效应对沉降的影响分析
4 结论

(6)变截面与等截面管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管桩的简介
    1.3 管桩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土塞效应
        1.3.2 时间效应
        1.3.3 挤土效应
        1.3.4 竹节状预应力管桩的研究
        1.3.5 带肋预应力管桩的研究
        1.3.6 管桩单桩承载性能
    1.4 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等截面与变截面管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
    2.1 试验目的
    2.2 模型试验概况
        2.2.1 管桩预制方案
        2.2.2 电阻应变片粘贴
    2.3 数据测试
    2.4 试验测量仪器简介
    2.5 单桩复合地基试验加载步骤
第三章 复合地基静载试验结果整理与分析
    3.1 模型基坑内土体的承载力试验
    3.2 单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与对比分析
        3.2.1 模型试验
        3.2.2 荷载沉降数据整理及两者关系分析
        3.2.3 桩土应力比数据整理及其分布规律分析
        3.2.4 桩土荷载分担比数据整理及其分布规律分析
        3.2.5 桩身轴力数据整理及其分布规律分析
        3.2.6 桩身侧摩阻力数据整理及其分布规律分析
        3.2.7 桩身变截面处及桩端处土体阻力数据整理及其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截面与等截面管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
    4.1 有限差分软件 FLAC3D 简介
    4.2 FLAC3D 的特点
    4.3 计算基本原理
    4.4 阶梯形变截面管桩及等截面管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
    4.5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4.5.1 荷载—沉降对比分析
        4.5.2 桩身轴力的数值模拟分析
        4.5.3 桩身侧摩阻力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兰永一级公路桥台过渡段软弱路基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软土变形理论的研究现状
        1.3.1 软土地基的基本概念
        1.3.2 软土固结与沉降计算研究
        1.3.2.1 固结理论
        1.3.2.2 沉降计算原理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桥头跳车现象处理措施研究现状
    2.1 引言
    2.2 对桥头跳车现象的认识
    2.3 桥头跳车处治措施的研究
        2.3.1 强夯法
        2.3.2 排水固结法
        2.3.3 复合地基处理法
        2.3.4 设置桥头搭板
        2.3.5 采用轻质材料填筑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FG桩复合地基设计参数对沉降的影响分析
    3.1 引言
    3.2 有限元法原理与ADINA软件综述
        3.2.1 有限单元法原理
        3.2.2 ADINA软件简介
    3.3 柔性荷载下CFG桩复合地基模型建立
        3.3.1 有限元模型简介
        3.3.2 有限元模型计算方案
    3.4 CFG桩复合地基设计参数的沉降影响分析
        3.4.1 不同桩长对沉降影响分析
        3.4.2 不同桩距对沉降影响分析
        3.4.3 不同桩径对沉降的影响分析
        3.4.4 不同垫层模量对沉降的影响分析
        3.4.5 不同桩身模量沉降的影响分析
        3.4.6 边界效应与裙桩效应对沉降的影响分析
        3.4.7 填筑速率对沉降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构造物过渡段路基处理方案设计
    4.1 引言
    4.2 工程概况
    4.3 软土地基桥头跳车的初步研究
        4.3.1 桥头跳车产生机理
        4.3.2 工程对策
    4.4 构造物过渡段路基处理
        4.4.1 处理方案的筛选
        4.4.2 处理方案
        4.4.2.1 CFG桩复合地基技术要求
        4.4.2.2 CFG桩施工控制要点
        4.4.3 过渡段长度计算
        4.4.4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4.4.5 过渡段沉降计算
        4.4.5.1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原理
        4.4.5.2 路基沉降分析
        4.4.5.3 地基沉降分析
        4.4.5.4 桩体沉降分析
        4.4.6 过渡段地基土中超静孔隙水压随时间关系
        4.4.7 过渡段地基土体水平位移随时间变化关系
        4.4.8 过渡段复合地基桩体与土体的竖向应力随时间变化关系
        4.4.9 过渡段复合地基加固区桩土应力比随时间变化关系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8)沥青道面在揭阳潮汕机场应用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潮汕机场总体定位
        1.1.2 工程概况
        1.1.3 建设条件
    1.2 沥青道面的分类
        1.2.1 柔性道面结构
        1.2.2 半刚性道面结构
        1.2.3 复合型道面结构
    1.3 国内外沥青道面应用现状
        1.3.1 沥青道面研究现状
        1.3.2 国外应用现状
        1.3.3 国内应用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沥青混凝土道面的性能特点及发展趋势
    2.1 飞机场道面的使用要求
        2.1.1 强度
        2.1.2 平坦度
        2.1.3 粗糙度
        2.1.4 横坡
        2.1.5 稳定性
        2.1.6 洁净度
    2.2 机场沥青道面的性能特点
        2.2.1 结构性能
        2.2.2 功能性能
        2.2.3 与土基的协同工作性
        2.2.4 与飞机运行的协同性
        2.2.5 建造优势
        2.2.6 维护优势
        2.2.7 改扩建优势
    2.3 沥青道面建设技术的总体发展趋势
        2.3.1 沥青道面技术的发展
        2.3.2 沥青道面国内外的发展趋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潮汕机场建设选用沥青道面的可行性分析
    3.1 自然气候条件
        3.1.1 气温
        3.1.2 降雨量
        3.1.3 紫外线
    3.2 地基和土基条件
        3.2.1 工程地质评价及工程措施建议
        3.2.2 勘察等级分析
        3.2.3 工程措施建议
        3.2.4 场区内的主要岩土工程技术问题
        3.2.5 场区地基处理设计简介
        3.2.6 关于地基处理的论证会
    3.3 外部条件
        3.3.1 沥青材料及其改性技术的快速发展
        3.3.2 沥青道面先进技术装备的引进与发展
        3.3.3 白云等机场跑道道面沥青混凝土加铺经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潮汕机场沥青道面设计及经济可行性分析
    4.1 沥青道面设计方案
        4.1.1 跑道纵横坡度设计情况简介
        4.1.2 道面结构设计
        4.1.3 沥青混凝土道面结构设计
        4.1.4 其他机场沥青混凝土道面设计及使用情况
    4.2 沥青道面建筑材料分析
        4.2.1 沥青
        4.2.2 改性剂
        4.2.3 集料
        4.2.4 粘层油
        4.2.5 纤维
    4.3 沥青道面相关指标及要求
        4.3.1 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
        4.3.2 施工要求
        4.3.3 原材料选择及技术指标
    4.4 经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大面积场坪下深厚软土桩—网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桩-网复合地基工程应用现状
        1.2.2 桩-网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1.2.3 桩-网复合地基沉降变形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潮汕车站软土工程特性及地基沉降控制工程
    2.1 潮汕车站软土的成因、分布与工程特性
        2.1.1 潮汕车站地理环境与软土成因
        2.1.2 潮汕车站地层与软上分布
    2.2 潮汕车站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特点
    2.3 软土特性的工程意义
    2.4 现场试验断面地层及软土特性
    2.5 潮汕车站软土地基沉降控制工程概况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桩网复合地基现场试验试验方案及仪器布设
    3.1 监测断面的选取及布置原则
    3.2 现场试验测试内容
    3.3 主观测断面测试元器件的布设
        3.3.1 土压力盒的布设
        3.3.2 钢筋应力计
        3.3.3 柔性位移计
        3.3.4 磁性分层沉降管
        3.3.5 测斜管
        3.3.7 孔隙水压力计
    3.4 元器件埋设和测试要求
        3.4.1 埋设要求
        3.4.2 元件测试要求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桩网复合地基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4.1 监测断面监测工况
    4.2 监测断面现场监测成果分析
        4.2.1 土应力及桩土应力比
        4.2.2 孔隙水压力
        4.2.3 桩身轴力及桩侧摩阻力
        4.2.4 分层沉降
        4.2.5 加筋体拉伸量
        4.2.6 侧向位移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有限差分法的数值模型建立
    5.1 FLAC3D程序介绍
        5.1.1 有限差分原理
    5.2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5.2.1 数值分析断面的基本特征
        5.2.2 FLAC3D模型的建立
        5.2.3 边界条件与荷载分布
    5.3 模型参数的选取
        5.3.1 土力学参数的选取
        5.3.2 桩单元、地梁单元及土工格栅参数选取
    5.4 记录点的布置
        5.4.1 桩、土应力记录点的布置
        5.4.2 孔隙水压力记录点的布置
        5.4.3 断面沉降记录点的布置
    5.5 模拟工况的确定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考虑流固耦合的荷载传递机理分析
    6.1 桩网复合地基的荷载传递机理概述
    6.2 考虑流固耦合的刚性桩的承载特性分析
        6.2.1 桩身轴力分析
        6.2.2 桩身剪力分析
        6.2.3 桩身弯矩分析
        6.2.4 桩侧摩阻力分析
    6.3 考虑流固耦合的土压力变化规律分析
        6.3.1 不同桩间距的土压力变化规律
        6.3.2 不同桩帽宽度的土压力变化规律
        6.3.3 不同褥垫层弹性模量的土压力变化规律
        6.3.4 不同填土内摩擦角的土压力变化规律
    6.4 考虑流固耦合的孔隙水压力分析
        6.4.1 不同桩间距的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
        6.4.2 不同桩帽尺寸的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
        6.4.3 不同褥垫层弹性模量的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
        6.4.4 不同填土内摩擦角的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
    6.5 考虑流固耦合的桩土应力比分析
        6.5.1 不同桩间距的桩土应力比变化规律
        6.5.2 不同桩帽尺寸的桩土应力比变化规律
        6.5.3 不同褥垫层弹性模量的桩土应力比变化规律
        6.5.4 不同填土内摩擦角的桩土应力比变化规律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考虑流固耦合的工期沉降变形分析
    7.1 考虑流固耦合的桩间土沉降变形分析
        7.1.1 桩间距对桩间土沉降影响
        7.1.2 桩帽宽度对桩间土沉降影响
        7.1.3 褥垫层弹性模量对桩间土沉降影响
        7.1.4 填土内摩擦角对桩间土沉降影响
    7.2 考虑流固耦合的桩顶沉降变形分析
        7.2.1 桩间距对桩顶沉降影响
        7.2.2 桩帽宽度对桩顶沉降影响
        7.2.3 褥垫层弹性模量对桩顶沉降影响
        7.2.4 填土内摩擦角对桩顶沉降影响
    7.3 考虑流固耦合的桩土沉降差分析
        7.3.1 桩间距对桩土沉降差影响
        7.3.2 桩帽宽度对桩土沉降差影响
        7.3.3 褥垫层弹性模量对桩土沉降差影响
        7.3.4 填土内摩擦角对桩土沉降差影响
    7.4 考虑流固耦合的侧向位移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考虑荷载与流变的软土地基工后沉降预测分析
    8.1 考虑附加荷载和流变的软土地基工后沉降概述
    8.2 考虑附加荷载沉降数值分析
        8.2.1 考虑附加荷载作用的桩间土沉降
        8.2.2 考虑附加荷载作用的桩顶沉降
        8.2.3 考虑附加荷载作用的路堤表面沉降
    8.3 基于软土流变的沉降数值分析
        8.3.1 软土的流变特性
        8.3.2 基于软土流变分析的桩间土沉降
        8.3.3 基于软土流变分析的桩顶沉降
        8.3.4 基于软土流变分析的路堤表面沉降
    8.4 断面沉降特征分析
        8.4.1 监测断面不同深度的沉降变形分析
        8.4.2 监测断面沉降等值线分析
    8.5 断面工后沉降预测
        8.5.1 桩间土工后沉降预测
        8.5.2 桩顶工后沉降预测
        8.5.3 路堤表面工后沉降预测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关于104国道路桥桐屿至温岭泽国段软土路基处理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软土路基的特点分析
2 软土路基的常用处理方法
    2.1 软土地基处理设计原则
    2.2 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案
        2.2.1 换填垫层法
        2.2.2 深层密实法
        2.2.3 排水固结法
        2.2.4 化学加固法
        2.2.5 高压喷射注浆法
3 对软土路基的进一步研究
4 结束语

四、浅谈潮汕一级公路软基处理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桩土复合路基作用机理及检测方法改进研究[D]. 詹桂超.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2]深厚海相软土临河段扩建公路路基变形特性研究[D]. 吴春伟. 东南大学, 2018(05)
  • [3]高喷阶梯型变截面插芯组合桩承载性状研究[D]. 刘丰玮. 湖南工业大学, 2017(01)
  • [4]CFG桩复合地基处理软弱路基沉降机理[J]. 朱彦鹏,唐文斐.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15(04)
  • [5]CFG桩复合地基不同参数沉降影响分析[J]. 朱彦鹏,唐文斐. 甘肃科学学报, 2015(02)
  • [6]变截面与等截面管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对比研究[D]. 黄礼胜. 湖南工业大学, 2014(01)
  • [7]兰永一级公路桥台过渡段软弱路基处理方法研究[D]. 唐文斐. 兰州理工大学, 2014(09)
  • [8]沥青道面在揭阳潮汕机场应用的可行性研究[D]. 黄霞. 广州大学, 2013(05)
  • [9]大面积场坪下深厚软土桩—网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研究[D]. 于进江.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10]关于104国道路桥桐屿至温岭泽国段软土路基处理的分析[J]. 张龙伟,阮映辉.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8)

标签:;  ;  ;  ;  ;  

浅谈潮汕一级公路软基处理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