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澳门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选(论文文献综述)
何丽[1](2020)在《上海书法篆刻七十年大事记(1949-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9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挂牌。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指定武中奇书写。陈毅市长聘沈尹默、吴湖帆等为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1950年7月,上海市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选举夏衍为主席,冯雪峰、巴金、梅兰芳、贺绿汀、赖少其为副主席。方介堪刻成《上海各界人民爱国公约》印谱1册。
郭富元[2](2020)在《黄牧甫缪篆朱文印式独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晚清印坛中?黟山黄牧甫缪篆朱文印式独树一帜。本文在梳理黄氏印艺分期的基础上,论述了其成熟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缪篆朱文印式及其审美,概括出黄牧甫朱文印式具有篆法简率富寓古意、线条妙处横生、空间巧分奇布的三大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论证了这三大特征的具体表现,提出“化繁为简、合以吉金之形”“直线运用的黄家范式、造型上的几何构成、刀石与笔墨意味”“疏密与奇正的章法”等实现其印式独特性的途径与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充分运用图像分析法,借助清晰的印蜕和原石印面图像较为直观地呈现了黄氏此类印式的独特形貌与意趣。此外,对李、易两家在黄牧甫缪篆朱文印式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亦予以简要分析。凡此诸端,笔者既期于推进黄氏朱文独特印式的研究、传承与创新,亦希借此提高自身对此印风的深入学习及在创作实践中的有效运用。
邢昊[3](2020)在《民国上海绘画社团研究(1912-1937)》文中指出民国时期,上海绘画社团蜂起,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道独特景观。上海绘画社团由萌芽走向成长、兴盛、衰落的历程,见证了民国上海绘画业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在民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文士阶层自古就有“以文会友”的传统,“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的雅集现象是文人之间的群体性艺术活动。古代的文人雅集,以游山玩水、书画遣兴与文艺品鉴为主要形式,多以吟诗作赋为主要题材,随意性和自娱性是其主要特征,属于志同道合的松散型结合。进入近代后,以西方列强入侵和西学东渐为外因,国内的重大事件和政治变革为内因,加之地域性的经济文化优势,为上海绘画社团的兴起提供了条件。至1911年清亡前的上海,以文会友的文人雅集还在延续,但也出现了为数不多的带有商业气息的绘画社团。民国以来,上海绘画社团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初期发展、繁荣两个阶段。1912—1928年间,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使得传统的美术观念和绘画艺术遭受巨大的冲击。一批海外学子陆续留学归来,积极投身绘画创作,一批绘画社团得以诞生。这些社团大多借鉴西方,制定章程,组建机构,开展活动,带有了西方近代社团的特征。但这一时期上海绘画社团的数量并不多,延续时间长者少,昙花一现的社团比比皆是。1929—1937年间,随着大量绘画人才的聚集、成长,上海绘画社团进入了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绘画社团数量多,当中不乏持续时间长、影响大的绘画社团如决澜社等。民国上海的绘画社团,既有西画社团,也有国画社团,还有为数不少的社团追求“中西融合”。这些绘画社团,大多在抗战全面爆发后被迫停顿。自成立以来,上海绘画社团开展了大量的活动,主要是创办刊物、出版书籍、召开年会、组织演讲、举办画展。除此之外,还积极助赈救灾、宣传抗战等。绘画社团所开展的活动,为绘画“体制化”的形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民国时期上海的绘画社团,许多是从学校中诞生的,如振青社、东方画会、天马会、摩社产生于上海美专,时代美术社、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产生于中华艺术大学等。人才密集的美术院校成了绘画社团滋生的沃土。晨光、艺苑、白鹅画会等绘画社团,投身美术教育,为推进民国美术教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民国上海绘画社团的创建者,大多接受过西方熏染,或曾留学日本,或曾求学于欧美。国外各类画派及其理念无疑对这些留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留学生回国后组建或参与绘画社团,将其在国外所学向国内进行了传输,并积极投身“美术革命”。他们大多并不盲目媚外,而是试图结合中国实际,努力探索中国自身的绘画创作,积极探索中国自身的绘画理念。民国时期的上海绘画社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民国美术界产生了积极影响。但限于政局、经费以及内在的一些历史局限,上海绘画社团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发展亦存在诸多的问题,并直接制约了其发展。上海绘画社团兴衰历程,是近代中国民间组织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其经验教训对今天如何发展民间绘画组织,进而推进中国绘画业的健康发展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贾韬[4](2020)在《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转型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周期性与规律性,找到相似的时空场景与媒介轨迹,进行匹配与对照、筛选与分析,对当下的社会改革、教育创新与文化引领,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价值。研究民国时期的书法教育,从宏观角度看,它包含对整个近代时期书法教育史的脉络提炼,即如何从传统教育形态进入国民教育序列与学校教育体制;从中观角度看,它包含对各种教育改造思潮、艺术教育论说或重要人物思想的发生原因及社会影响的延伸分析,即书法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再生产”、“民族精神的再塑造”以及“美术育人的合法化”;从微观上看,它涵盖了对民国书法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写实与文本描述,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系列教学活动构成。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始于文字书写、兴于读书明理、盛于以书取仕,在着书立说、立国化民、广育群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伦理教化作用与社会稳定功能,然而正是书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身依附性与制度嵌入性,使书法教育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过程中遭遇了“价值观念”上的肢解与“社会行动”上的剥离。民国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体系开始确立并实施的时期,而在文化艺术领域,则是中国开启正规化艺术教育和美育的肇始时期。书法教育以其根深蒂固的“古典形态”,在二十世纪初的新兴学堂教育中,悄然兴起,潜滋暗长,“不仅完成了自身的‘革命’——从私塾师徒授受转向课堂教育,同时亦完成了社会意义上的‘革命’——从旧式教育体制走向新式教育体制”,书法教育则沿着实用书写教育和美术教育两条路线走进了学制框架体系内。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的学校制度中主要有两种表现情形:一种是在初、中等教育中作为“国文科”中的习字课程,以追求实用性、普及性的书写技能而存在,“习字一科,虽为国语教学之一部门,但关系于修学及应用者甚大”;一种是以师范教育与专科教育的制度形式,确立了书法向每个社会生活的扩张空间和渗透力量,以达致艺术性、专门性的书法美学而存在,“于艺术学校、大学校中,设书学一系,以培养一班高等书学人才”。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完成了学制化的转型。“教育”和“文化”构成了民国书法教育的两大维度,作为勾勒民国书法教育“全景式”文本图像的前提,必须从“文化”角度阐释和反思民国社会大环境与书法教育之间的互动逻辑,提供书法教育在社会思想结构中的宏观视野。当时书法的“本体危机”主要体现在“汉字革命”对汉字的简化与注音,颠覆了传统书法教育中的书写内容、书写文本与书写方式,带来了书法哲学“本体论”上的危机与困惑。而“美术革命”对中国绘画摹古不化之风、石谷之流弊的批判——“革王画的命”,亦规约了书法创作的美学形式、艺术类型与个性趣味,解构了传统书法教育中的美学体格与道德功用,带来了书法哲学“价值论”上的冲击与失落。于是,在异域教育理论的审视与参照下,在其他学科教育学研究的发展与比对下,书法教育需要学科逻辑的支撑与教育原理的基础,其核心与特征是“地道的逻辑思维——课程分布、课时分配、授课内容的环节安排、教学手段、教学思想、基本观念……,这一切都必须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才能获得确立”,书法教育活动过程被程序化、模式化与预设化,以舍弃各种异质性因素去构建具有普适性与标准性的学科教学体系。为了追求书写的标准化与效率化,围绕写字学习材料、写字教学方法、写字工具等,书法教育开展了各种心理化、科学化的实证研究,促进了书法教育在教学原理、学习原理上的设计与实践、探究与应用。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完成了科学化的转型。在民国充满变革的浪潮中,“更新与改良是流行话语,同时,保存国粹更是国人关心的课题”,这就决定了书法艺术发展的社会规约力要比其“自律”大得多。书法教育“现代”的发展总是与危机意识和终极关怀紧密相扣,以中国文字之特有价值和民族精神,启发民众思想觉悟,塑造社会革新品格,通过平民教育、民众学校使书法从精英到大众,完成了书法教育的“新国民”想象,借助艺术或者美术的身份加持,在“美育救国”、“艺术救国”等民族使命的话语体系中改变遭际、重获价值,完成了书法教育的“新艺术”图景。民国书法教育的成长及其背后折射出了知识范式的生产、文明观念的辐射、思想文化的变迁,书法教育的诸种知识通过出版的“崭新诞生”与思想的“人物引领”,在中西互动的格局下逐渐形成,并通过报章杂志、着作、教科书等各种形式传播,从而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公众知识与生活体验。同时,民国特殊的战乱背景使书家群体呈现出“聚集”和“流动”的时空特征,从雅集到社团构成了书法教育的“民间场域”,中国书学会标志着传统书法艺术的复兴与书法普及教育的推广,各种学生书法社团则见证这个时代书法社团的繁荣和现代学制内的书法影响;从内陆到粤港形成了书法教育的“香港景观”,在香港移民社会的国族想象和乡邦情结中,书法以保存国粹与发扬民族精神为重,书法教育则扮演了身份认同与民族抗争的重要功能。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完成了现代化的转型。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近几十年来,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正在不断抽离日常书写的工具、文本与机会,中国汉字和书法的发展实际上又一次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然而,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书法教育无疑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书法教育的价值、前途等问题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讨论,我国书法教育经过多年的教学和实践,已在书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就目前来看,“应用化”与“艺术化”依然是书法教育的泛化前景,书法基础教育正在从写字转向审美,书法大众教育则面临着从功利走向情怀。在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学科”建构之路,“科学化”与“专业化”仍然是书法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命题,既要解决“身份危机”,又要争取纳入现代学科的框架体系中。“本土化”与“国际化”则是书法教育时代复兴的责任担当,书法作为东方文化在国际艺术语境中的身份显现,既面临着以输出中国书法文化理念来重建东方书法形象的历史重任,又需要以中国元素与国际审美形式相融合而获得审美普世化。
刘绍海[5](2019)在《红心永向党 真情颂祖国 庆祝建军92周年 军旅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文中认为难忘一段年华,是绿色年华;心系一种情结,是军旅情结。军装肃穆,军旗绽放,又一年建军节来临了。为庆祝建军92周年,歌颂人民军队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当代中国军人的风采,本刊特推出八一专题——"红心永向党·真情颂祖国"军旅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本次活动由《艺术市场》杂志社主办,艺术市场艺术中心、惠风书画院承办,《艺术市场》《文化月刊》《艺术教育》和《艺术市场》美术馆协办,中艺源艺术品评估鉴定中心、淄
沈海涛[6](2017)在《20世纪江西篆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期间,江西涌现出了陈师曾、傅抱石、许亦农、萧高洪等在全国印学界有着重要地位的篆刻名家和印学理论大家。纵观20世纪江西篆刻发展历程,经历了晚清印风的承续期、名家辈出的崛起期和推陈出新的繁荣期三个阶段。100年间,江西篆刻创作风格各异,既有传统的雄浑豪放、挺拔钢锐印风,也有颇具时代气息的当AI写作意印风,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风貌。在江西印学家的努力下,率先编着了篆刻教材,写出了第一部中国篆刻史,开辟了“印章历史与文化”这一印学研究新领域。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篆刻教育走在当时全国前列的,回民内部传承为该时期江西独具特色的篆刻传承方式。20世纪江西创立了一批篆刻社团,上半叶多为带有商业性质的印社,下半叶均为纯艺术性的印社,这些印社为培育篆刻家、繁荣印学作出了积极贡献。通过系列展赛艺术活动增进了江西篆刻家与外界的交流、学习,提高了江西在全国印坛的影响,尤其是傅抱石走出国门进行的国际交流,为中国篆刻赢得广泛赞誉。本论文在全面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江西20世纪篆刻发展的整体面貌,匡正了学界的一些错误认识,为进一步研究江西现代篆刻作出了初步的学术探索。
徐沛之[7](2010)在《从移植到扎根—香港现代书法史研究(1945-2010)》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的内容是香港现代书法史,探讨从战后1945年至今(2010年初),香港书法的发展。香港书法并没有悠久的历史,从清末期间一些寓港的广东文人的诗文酬唱活动,间接把书法带来香港。二十世纪以后又因中国政局的关系,一批又一批的南迁书家,一次又一次将书法移植到香港这片土地上,引入不同时期的国内书法风格,同时更在香港扎根成长,与本地书家共同形成现今香港书法的面貌。承载了大量南迁书家学者风格的香港书法,在中国动荡的时候,的确发挥了保存传统的作用。然而自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内地社会及经济条件得到迅速的发展,而中国的书法也掀起热潮。相反,香港书法在各方面客观环境下得不到理想的发展,同时更面对着种种的困难。本文大量搜集了香港书家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历史、时代、社会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疏理及解构香港书法,如何从移植到扎根,从而得出香港本土书法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王子荣[8](2006)在《百花园里竞芳菲——大理州文学艺术50年巡礼》文中研究表明如果按照惯例把文学艺术比作花朵,那么大理地区的文学艺术正是“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作为开发较早的边疆民族地区,大理的文学艺术源远流长。早在遥远的秦汉时期,这里就已流传着脍炙人口的《行人歌》;特别是汉时,大理人张叔、盛览负笈蜀中,受教于大文学家司马相如门下,他们学成归来设馆教学,习染浸淫,使大理文风渐成鼎盛。南诏大理国出现以后,洱海地区的文学艺术在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中更为显得耀眼。如《全唐诗》中就入选
刘灿铭[9](2009)在《中国现代书法史》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所研究的“现代书法”不是现代人的所有书法,而是特指1985年10月“中国现代书法首展”所诞生的有别于传统书法的“现代书法”,这是一种创新的艺术形式。“现代书法”包含“学院派”书法、书法主义、先锋书法、源自书法、汉字艺术等名称。现代书法的诞生不是一个孤立偶然的事件,这是在各种条件下催生出来的。产生的原因很多,但本文主要从历史背景、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研究。儒、道、禅为哲学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现代书法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中国书法创变的发展史说明了现代书法产生的历史必然。中国实现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快节奏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主流,政治体制的改革带来了人们的政治生活的民主和平等,政治宽松,思想得以解放,人们可以想过去很多不可想象的事,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随之外来文化不断进入,外来的现代艺术形式冲击了中国艺术,中西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首先在美术界得到了响应,出现了85美术思潮,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书法此时也按捺不住,蠢蠢欲动,因而爆发了85中国现代书法首展。现代书法已走过了二十余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现代书法一直以其原创性、开拓性和前瞻性备受社会关注,已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无法抹去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本文在研究这段历史时,发现现代书法史与整个书法史一样,既是一部现代书法创作的承传演变史,又是一部现代书法的活动史,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书法理论观念、书法教育方式的发展史,因而,现代书法的活动、创作、理论及教育构成了一部完整现代书法史。本文试图以其为块面,采用史论结合,以客观史料为基础去深入而详细地梳理和研究。现代书法的历史虽然短暂,却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渐趋成熟的现代书法作品,产生了一大批致力于现代书法发展的书法人,其中的代表人物在国内外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考察这段历史,为中国书法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创新之路,因此,极具研究价值。
麦淑萍,黄建雄,温洁芳[10](2008)在《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大事记(1953—2008)》文中提出文史研究馆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中共中央领导人的倡导和关怀下,为照顾、安排有社会名望、有历史贡献的老年知识分子,继续发挥他们的专长和作用而设置的机构,是人民政府领导下,具有统战性、荣誉性的文史
二、澳门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澳门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选(论文提纲范文)
(2)黄牧甫缪篆朱文印式独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图录类研究现状 |
二、着述类研究现状 |
三、国内硕士、研讨会及期刊论文 |
第三节 研究的重点及创新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黄牧甫印艺分期、分类及其相关 |
第一节 黄牧甫印艺分期 |
第二节 黄牧甫印艺成熟期代表性印式的具体表现 |
一、拟先秦玺印 |
二、缪篆白文印式与缪篆朱文印式 |
第三节 黄牧甫缪篆朱文印式之审美 |
第三章 黄牧甫缪篆朱文印式独特性分析 |
第一节 篆法的简率与古意 |
一、字构上化繁为简 |
二、笔画上合以吉金 |
(一)笔画合以吉金之形、意 |
(二)笔画合以吉金的实现 |
第二节 妙趣横生的线条运用 |
一、细直秀挺黄家范 |
二、别有生面之几何样 |
(一)弧曲 |
(二)三角形、菱形和方形 |
三、共生相融的刀石之趣与笔墨意味 |
第三节 巧分奇布的空间构造 |
一、疏密聚散爽朗之主调 |
二、奇正错落归于平正 |
三、小结 |
第四章 黄氏缪篆朱文印式及其历史继承对笔者创作实践的影响 |
第一节 李、易两家对黄氏缪篆朱文印式的继承与发展 |
第二节 笔者的创作实践 |
一、欲工其事,必利其器 |
二、创作过程 |
(一)创作动机 |
(二)创作实践 |
(三)展览展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毕业创作作品选 |
致谢 |
(3)民国上海绘画社团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上海绘画社团之肇兴 |
一、中国古代文人雅集与绘画结社 |
(一)中国古代绘画概况 |
(二)中国传统文人雅集 |
(三)中国古代“画社” |
二、中国传统绘画走向近代 |
(一)明清之际的西画“东渐” |
(二)晚清国人对西画的主动接触 |
三、上海绘画社团兴起的条件 |
(一)外在“示范”——土山湾画馆 |
(二)上海绘画社团兴起的“内在因素” |
四、晚清上海的画家结社 |
(一)概况 |
(二)传统雅集型画社——传统文人雅集的继续 |
(三)由传统雅集型向近代型社团的转变 |
五、小结 |
第二章 北洋时期上海绘画社团的发展(1912——1928) |
一、北洋时期上海绘画社团发展概况 |
二、“中西融合”之综合社团 |
三、国画社团 |
四、西洋社团——东方画会 |
五、小结 |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上海绘画社团的繁荣(1928——1937) |
一、绘画社团发展概况 |
二、“中西兼顾”的综合类社团 |
三、国画类社团 |
四、西画类社团 |
第四章 上海绘画社团的主要活动 |
一、创办刊物、出版画册 |
(一)基本情况 |
(二)刊物个案研究 |
(三)特刊与书画集 |
二、举办画展 |
(一)首开绘画社团展览会之先河——天马会 |
(二)晨光美术会的六次展览会 |
(三)艺苑参加第一次国展与自办画展 |
(四)决澜社举办画展 |
(五)中国女子书画会办展 |
三、召开会议,举办演讲 |
四、公益助善,书画赈灾 |
(一)书画助赈 |
(二)救济国难 |
第五章 绘画社团与中国美术教育 |
一、民国上海美术教育的勃兴 |
二、美术学校:绘画社团滋生的沃土 |
(一)从上海图画美术院到上海美专——绘画社团的聚集地 |
(二)中华艺术大学与时代美术社、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的诞生 |
三、绘画社团投身学校美术教育 |
(一)开蒙和规训——“晨光”办学 |
(二)“艺苑”办学 |
(三)业余美术教育的先声——白鹅画会 |
第六章 绘画社团的思想主张与本土化美术理念的形成 |
一、美术革新思潮的激荡 |
(一)对西方美术理论的译介与宣传 |
(二)五四时期美育思想的广泛传播 |
(三)美术革命——一个世纪性的重要命题 |
二、留学生——探索西方绘画的先驱 |
三、流派纷呈——民国时期上海的画风画派 |
(一)保护国粹,弘扬传统:中国画会的坚守与开新 |
(二)践行“美术革命”理念的上海西画社团 |
(三)用新技法展现时代精神——决澜社的艺术追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转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历史渊源 |
第一节 习字崇文——古代书法教育的学校形态 |
一、作为常识的小学书法教育 |
二、作为专业的书学专门教育 |
第二节 以书取仕——高等书法教育的政治依附 |
一、学以养士:书法教育的政治嵌入 |
二、书判取士:书法教育的权力依附 |
第三节 启蒙晨曦——晚清书法教育的形态转捩 |
一、普及识字:书法教育课程形态的初现 |
二、推广新知:书法教育艺术形态的萌芽 |
第二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社会背景 |
第一节 凄风苦雨——民国时期政治经济的秩序危机 |
一、民国时期政治的革命多样化诉求 |
二、民国时期经济的资本多元化干预 |
第二节 波澜横生——民国时期文化艺术的新旧递嬗 |
一、民国时期文化的意识形态革命 |
二、民国时期艺术的观念形态涤荡 |
第三节 多元竞进——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革故鼎新 |
一、民国时期教育近代化的多元探索 |
二、民国时期教育合法化的制度实践 |
第三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学制序接 |
第一节 私塾与学堂之争——民国时期书法教育学制化序曲 |
第二节 习字与国文之争——民国时期中小学书法教育定型 |
一、国文初定启新生:书法教育“国文化”的科目归属 |
二、乱世飘摇书低落:书法教育“习字化”的功能式微 |
第三节 师范与专科之争——民国时期专业化书法教育衍生 |
一、薄艺在身:书法技能训练在师范教育中的映射 |
二、敬惜字纸:书法文化素养在艺术教育中的嵌入 |
第四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内核危机 |
第一节 尊今与疑古——汉字存废的娓娓道来 |
一、废除汉字: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
二、简化汉字:调和解决之折衷解决 |
第二节 标准与大众——书法危机的自我救赎 |
一、书虽小道,国魂所系 |
二、字字标准,笔笔皆活 |
第三节 争锋与迷思——书画革命的观念分化 |
一、“善”与“美”:“美术革命”翻转书写审美 |
二、“新”与“旧”:“艺术革命”重塑书法教育 |
第五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科学逻辑 |
第一节 体系化与程式化——书法教育科学化肇始 |
一、书法教学体系的规范化建构 |
二、书法教学过程的程序化设计 |
第二节 标准化与效率化——书法教育科学化实证 |
一、书法教育的学科知识“心理化” |
二、书法教育的教学实践“科学化” |
第三节 人本化与个性化——书法教育科学化改良 |
一、书法教育教学原理的设计与实践 |
二、书法教育学习原理的探究与应用 |
第六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社会功用 |
第一节 救亡图存与塑造民众——书法教育的政治现代性 |
一、从精英到大众:书法教育的“新国民”想象 |
二、从守护到拓进:书法教育的“新艺术”图景 |
第二节 建造常识与大众传播——书法教育的知识现代性 |
一、民国时期书法教育出版的“崭新诞生” |
二、民国时期书法教育思想的“人物引领” |
第三节 颠沛之路与精神存扬——书法教育的民族现代性 |
一、从雅集到社团:书法教育的“民间场域” |
二、从内陆到粤港:书法教育的“香港景观” |
第七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回眸展望 |
第一节 “应用化”与“艺术化”——书法教育的泛化前景 |
一、书法基础教育:从写字转向审美 |
二、书法大众教育:从功利走向情怀 |
第二节 “科学化”与“专业化”——书法教育的学科审思 |
一、“书法学”的身份迷雾:历史交互与文化邂逅 |
二、“书法学”的学科建制:现实透视与理想期待 |
第三节 “本土化”与“国际化”——书法教育的时代复兴 |
一、书法教育的寻根弘道:从守正到创新 |
二、书法教育的西方传播:从输出到重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成果 |
(5)红心永向党 真情颂祖国 庆祝建军92周年 军旅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论文提纲范文)
【军旅书法家】 |
【军旅画家】 |
(6)20世纪江西篆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20世纪江西篆刻的研究现状 |
1.1.1 篆刻家相关研究 |
1.1.2 印学理论相关研究 |
1.1.3 展赛活动及对外交流相关研究 |
1.1.4 篆刻教育及其它相关研究 |
1.2 20世纪江西篆刻的研究对象、范围、价值及方法 |
1.2.1 研究对象、范围及价值 |
1.2.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发展脉络 |
2.1 晚清印风的承续期(1900-1923年) |
2.2 名家辈出的崛起期(1924-1976年) |
2.3 推陈出新的繁荣期(1977-1999年) |
第3章 篆刻名家篆刻艺术研究 |
3.1 陈师曾的篆刻艺术 |
3.2 傅抱石的篆刻艺术与微雕边款 |
3.3 许亦农的篆刻创作 |
3.4 萧高洪的篆刻创作 |
第4章 篆刻理论研究 |
4.1 篆刻史研究 |
4.1.1 傅抱石的中国篆刻史研究 |
4.1.2 萧高洪的印章历史与文化研究 |
4.2 篆刻技法研究 |
4.2.1 篆刻技法研究简述 |
4.2.2 篆刻技法研究的特征及意义 |
第5章 篆刻传承与印学组织 |
5.1 篆刻教育与传承 |
5.1.1 学校中的篆刻教育与专业篆刻培训班 |
5.1.2 师徒相授的篆刻艺术传承 |
5.2 印学组织的成立与发展 |
5.2.1 带有商业性质的印社组织 |
5.2.2 专业印社及江西省书协篆刻委员会 |
第6章 篆刻艺术活动与对外交流 |
6.1 篆刻展赛艺术活动 |
6.1.1 江西篆刻展赛艺术活动 |
6.1.2 与省外联合举办的篆刻及相关展赛 |
6.1.3 全国赛展活动参与情况 |
6.2 对外交流 |
6.2.1 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交流 |
6.2.2 与日本的国际交流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20世纪江西篆刻年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7)从移植到扎根—香港现代书法史研究(1945-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
香港历史回顾与战后书法的发展 第一节 |
香港百年历史简述 第二节 |
战后香港书法史的几个重要时期 第二章 |
传统的再移植(1945-1960) 第一节 |
战后先贤书家活动之恢复 第二节 |
移民潮与书家南迁 第三节 |
香港战后的书法教育 第四节 |
香港战后的展览和艺术团体活动 第三章 |
香港书法成型与发展(1961-1980) 第一节 |
学院的书法教育 第二节 |
学者书法—饶宗颐、黄君实 第三节 |
现代香港书法先驱—翟仕尧 第四节 |
共建香港书法—书法教育家 第四章 |
香港书法新气象(1981-1997) 第一节 |
酝酿的成果—本土书家的长成 第二节 |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南迁书家 第三节 |
书法团体的发展 第四节 |
香港书法、本土意识与当代性的思考—附香港移民潮 第五章 |
回归祖国后的香港书法(1997-2010) 第一节 |
扎根香港 第二节 |
香港书法研究 第三节 |
香港书法新力量 第四节 |
香港书法的几个问题 结论 |
香港书法的前瞻 附录 |
香港书法年表(1945-2010) 参考文献 后记 鸣谢 |
(9)中国现代书法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目的 |
二、研究现状及分析 |
三、研究方法和途径 |
第一章 现代书法的发生 |
第一节 现代书法的历史背景 |
第二节 现代书法的时代背景 |
第三节 现代书法的文化背景 |
第四节 现代书法的开端 |
第二章 现代书法的活动 |
第一节 现代书法展览 |
第二节 现代书法社团组织与研究机构 |
第三节 现代书法出版物 |
第四节 现代书法的中外交流 |
第五节 现代书法活动群体 |
第三章 现代书法的创作 |
第一节 汉字图画化模式 |
第二节 汉字书写化模式 |
第三节 汉字消解化模式 |
第四节 汉字装置化模式 |
第五节 汉字观念化模式 |
第六节 汉字行为化模式 |
第七节 汉字影像化模式 |
第八节 汉字计算机化模式 |
第四章 现代书法的理论 |
第一节 现代书法传统书学研究的延续 |
第二节 运用新的文化视角研究现代书法的成果 |
第三节 现代书法其它的研究成果 |
第五章 现代书法的教育 |
第一节 现代书法高等教育 |
第二节 现代书法业余教育 |
结论 |
附录一 中国现代书法年表 |
附录二 人名索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澳门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选(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书法篆刻七十年大事记(1949-2019)[J]. 何丽. 中华书画家, 2020(10)
- [2]黄牧甫缪篆朱文印式独特性研究[D]. 郭富元.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3]民国上海绘画社团研究(1912-1937)[D]. 邢昊. 河北大学, 2020(03)
- [4]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转型与发展研究[D]. 贾韬.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5]红心永向党 真情颂祖国 庆祝建军92周年 军旅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J]. 刘绍海. 艺术市场, 2019(08)
- [6]20世纪江西篆刻研究[D]. 沈海涛.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7]从移植到扎根—香港现代书法史研究(1945-2010)[D]. 徐沛之. 中国美术学院, 2010(10)
- [8]百花园里竞芳菲——大理州文学艺术50年巡礼[J]. 王子荣. 大理文化, 2006(06)
- [9]中国现代书法史[D]. 刘灿铭. 中国美术学院, 2009(11)
- [10]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大事记(1953—2008)[J]. 麦淑萍,黄建雄,温洁芳. 岭南文史,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