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丙烯酸丁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动力学

甲基丙烯酸丁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动力学

一、甲基丙烯酸丁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智慧[1](2021)在《近红外光诱导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是一种能在温和条件下实现的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的有效方法,由于其具有催化效率高、适用单体广、反应条件温和以及分子设计能力强等优势,被广泛的应用于聚合物分子结构设计及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ATRP反应的核心在于建立聚合过程中活化过程与失活过程的可逆平衡,一般通过引入自由基引发剂、金属催化剂或者加热的方式来建立ATRP反应中活性种与休眠种之间的可逆平衡。除了热以外,利用光的辐射来活化化学反应也是另外一种重要的方式;相对于其它活化方式而言,光诱导的化学反应因其具有反应条件温和、聚合速率快、时间-空间可控等特点而被广泛研究。然而目前光诱导ATRP所使用的光源均为紫外光或可见光,由于紫外及可见光在有机介质中的穿透能力有限,聚合主要发生在材料表面,无法进行大规模聚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光聚合的应用。此外,紫外光的能量相对较高,可能对一些有机和生物系统产生危害,导致副反应的发生,如自引发聚合以及聚合物的分解等。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使用低能量、中长波长的近红外光来解决。与紫外光相比,近红外光由于瑞利散射小,且传统感光材料在该波段基本无吸收,因此近红外光具有更强的穿透能力,使用近红外光源替代紫外光源可在大幅提升穿透深度的同时降低能量,减少副反应的发生。但传统的光引发剂或光敏剂的吸收波长集中在近紫外-可见光区域,无法与近红外光(700 nm-2500 nm)匹配。虽然基于菁染料的光引发剂最大吸收波长可接近800 nm,但合成路线复杂且存储稳定性差,通用性受限。稀土上转换材料可吸收近红外光,发生上转换过程后产生紫外-可见光,利用这一特性可有效解决近红外光与光引发剂的波长匹配问题。目前以上转换材料辅助的近红外诱导光聚合已经成功实现了自由基光聚合、阳离子聚合、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等聚合反应。本课题利用上转换粒子(UCPs)能够将长波长的近红外光转换成短波长的紫外/可见光的特性,以UCPs为内部光源,在980 nm近红外光的辐照下实现了近红外波段下的光诱导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研究了不同催化体系对UCPs辅助近红外诱导ATRP聚合行为的影响,对聚合过程及聚合机理进行了探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980 nm近红外光的辐照下,利用上转换粒子(UCPs)能够将长波长的近红外光转换成短波长的紫外/可见光的特性,以UCPs为内部光源、2-溴异丁酸乙酯(EBi B)为引发剂、溴化铜(CuBr2)/N,N,N′,N″,N″-五甲基二乙三胺(PMDETA)为催化剂,在过量胺类配体存在的情况下通过直接光化学还原的方式将高价态的Cu(Ⅱ)还原成低价态的Cu(Ⅰ),从而建立起活性种与休眠种之间的可逆平衡,实现了近红外波段下的直接光诱导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通过调节聚合体系的条件,对聚合过程及聚合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UCPs辅助近红外诱导ATRP具有活性聚合的特性,所得聚合物具有可控的分子量和较窄的分子量分布,且分子量随单体转化率的增长而线性增加。证明了UCPs辅助近红外光诱导ATRP的可行性。2、在以铜盐为光催化体系的ATRP中,除了光照直接还原外,Cu(Ⅰ)活性种还可以通过光化学所产生的自由基还原Cu(Ⅱ)获得。在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第二部分引入了与UCPs发射光相匹配的光引发剂,利用光引发剂裂解所产生的自由基对Cu(Ⅱ)进行还原得到Cu(Ⅰ)。UCPs为内部光源、2-溴异丁酸乙酯(EBi B)为引发剂、溴化铜(CuBr2)/N,N,N′,N″,N″-五甲基二乙三胺(PMDETA)为催化剂,通过光引发剂光解产生的自由基将高价态的Cu(Ⅱ)还原成低价态的Cu(Ⅰ),实现了近红外波段下的正向反向共存(SR&NI)ATRP和反向(Reverse)ATRP。通过UCPs的发射光谱与光引发剂的吸收光谱的匹配性和聚合效果选择了恰当的光引发剂,通过调节聚合体系的条件,对聚合过程及聚合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UCPs辅助近红外诱导SR&NI ATRP和反向ATRP适用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甲酯(MA)以及苯乙烯(St)等单体,且具有活性聚合的特性,所得聚合物具有可控的分子量和较窄的分子量分布,且分子量随单体转化率的增长而线性增加。3、光引发剂所产生的自由基在反应体系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自由基,这对聚合的可控性会有一定的影响,在体系中引入既能够有效还原Cu(Ⅱ)同时还不会和单体发生聚合的光催化剂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第三部分引入十羰基锰[Mn2(CO)10]作为光催化剂,该催化剂所产生的自由基只和体系中的Cu(Ⅱ)反应原位生成Cu(Ⅰ),但却不像上述的光引发剂所产生的自由基会同体系中的单体发生反应,在保留SR&NI ATRP优点的同时更好的提升体系的可控性。UCPs为内部光源、2-溴异丁酸乙酯(EBi B)为引发剂、溴化铜(CuBr2)/N,N,N′,N″,N″-五甲基二乙三胺(PMDETA)为催化剂,通过Mn2(CO)10光解产生的自由基将高价态的Cu(Ⅱ)还原成低价态的Cu(Ⅰ),实现了近红外波段下的电子转移生成活化ATRP。通过调节聚合体系的条件,对聚合过程及聚合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UCPs辅助近红外诱导ATRP具有活性聚合的特性,所得聚合物具有可控的分子量和较窄的分子量分布,且分子量随单体转化率的增长而线性增加。本章中所使用的辐射光源为目前所报道的光控ATRP中波长最长、能量最低的近红外光,以近红外光为辐射光源的ATRP是实现单体活性聚合的一种新方法,这为近红外光诱导的ATRP反应的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张晓妍[2](2021)在《单茂钪催化4-(2,2’-二苯基乙基)苯乙烯聚合的研究》文中指出结合配位与自由基两类聚合的优势,合成主链结构可控、侧链种类丰富的接枝共聚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单茂钪催化含有二苯乙烷基的苯乙烯衍生物4-(2,2’-二苯基乙基)苯乙烯(DPES)均聚合及与其它烯烃(异戊二烯、苯乙烯、乙烯)共聚合,充分利用单茂钪催化剂高活性、高定向性的优势,获得了一系列组成和结构可控的共聚物,实现含有活性自由基的聚合物主链的可控合成。1.单茂钪配体结构对DPES聚合的活性和选择性有较大影响:具有大位阻的茂配体的单茂钪C5Me4SiMe3Sc(CH2SiMe3)2(THF)(1)和C5Me4SiMe3Sc(CH2C6H4NMe2-o)2(2)催化DPES聚合可以高活性(170.6 kg polymer/(mol Sc·h))地获得DPES间规聚合物,间规度达99%;THF配位的单茂钪1的催化活性高于单茂钪2;具有小位阻的茂配体的单茂钪(C5H5)Sc(CH2C6H4NMe2-o)2(3)也可以催化DPES间规聚合,但是聚合活性及间规选择性均低于单茂钪1和2。DPES间规聚合物分子量可通过改变DPES与单茂钪的比例实现有效调控;获得的DPES间规聚合物具有86℃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有较好的溶解性;DPES间规聚合物加热90℃可以产生自由基,该自由基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可获得DPES-MMA接枝共聚物。2.单茂钪可高活性催化DPES与异戊二烯、苯乙烯、乙烯共聚合,合成了一系列结构可控的含有活性自由基的聚合物主链。茂配体结构直接影响DPES与异戊二烯共聚合的活性、选择性和共聚物序列结构:单茂钪2催化DPES与异戊二烯共聚合,聚异戊二烯3,4/1,4比例为30/70,DPES聚合的间规选择性略有下降,共聚合活性达55.3 kg polymer/(mol Sc·h),获得了组成和分子量可控的DPES/异戊二烯梯度共聚物;单茂钪3催化DPES与异戊二烯共聚合,聚异戊二烯1,4/3,4比例为94/6,DPES聚合的间规选择性与均聚基本相同,共聚合活性可达7.4 kg polymer/(mol Sc·h),获得了组成和分子量可控的DPES/异戊二烯楔形共聚物。单茂钪1和2可以高活性(234 kg polymer/(mol Sc·h))催化DPES与苯乙烯无规共聚合,共聚合时DPES间规选择性大大下降,获得了组成和分子量可控的DPES/苯乙烯无规共聚物。单茂钪1和2还可以高活性(558 kg polymer/(mol Sc·h))催化乙烯与DPES共聚合,共聚合时DPES间规选择性也下降,获得了组成可控的DPES无规插入聚乙烯的共聚物。

刘尧[3](2021)在《RAFT法制备两亲性嵌段聚合物PAS及其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首先根据文献制备了小分子RAFT试剂2-叔丁基硫醇羰基酰乙酸(BCSPA),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方法(Reversible Addition 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 polymerization,RAFT),通过与丙烯酸的溶液聚合构筑不同结构与组成的大分子链转移剂PAA-BCSPA;固定AA的用量,考察了AIBN和BCSPA的用量对比、聚合反应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n(AIBN):n(BCSPA)=8:1,反应温度为70℃时,聚合物生成速率恒定,表现出明显的活性聚合特征;利用大分子链转移剂用于制备出了不同组成和结构的PAS嵌段共聚物,在此聚合过程中,探讨了在相同PAA-BCSPA含量下,AIBN与疏水单体用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并据此制备出符合活性聚合特征的嵌段共聚物PAS,聚合物分子质量在2733-2807g/mol之间,分子量分布在1.01-1.10之间,实现对PAS的结构调控。研究了由碳酸氢钠碱化后PAS的CMC值随AA与St比例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ASN中丙烯酸含量增加,聚合物的临界胶束浓度呈现下降趋势,并且CMC值最低为3.97x10-6mol/ml。将聚合物PASN应用于PMMA乳液聚合中,通过动力学测试,其结果表明:合成的大分子乳化剂对于乳液聚合的聚合速率具有调控的作用,而且转化率与时间呈现线性关系,仍然具有反应活性。利用红外光谱表征了乳液聚合产物的结构,并证实了大分子乳化剂与乳胶粒子之间的锚定作用。研究了不同疏水亲水比例的大分子乳化剂对于乳液的稳定性、粒子尺寸的影响,还研究了提高乳液固含量的方式对于乳液的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MMA乳液体系随着固含量的提高,其乳胶粒子的尺寸逐渐增大,Zeta电位和电导率并随之降低;大分子乳化剂PASN中的亲水链段的长度增加,所得到的粒子尺寸随之降低;以后补加预乳液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乳液的固含量,并且乳液体系仍然保持稳定;由大分子乳化剂合成的乳液对p H值具有响应性,结果表明:在调整p H值后,乳液体系仍然保持稳定,且乳液粒子尺寸变化不大。研究了不同种类的乳化剂对于乳胶粒子分子量的影响。实验证明:自制的大分子乳化剂PASN对乳胶粒子的分子量起到了有效的控制,分子量分布在1.40-1.64之间,仍然符合活性自由基特征。

陈江[4](2021)在《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和共聚物膜表面特性》文中研究表明氯乙烯(VC)等单体可逆失活自由基聚合研究的发展,为制备由聚氯乙烯(PVC)和不同特性聚合物链段组成的嵌段共聚物提供了基础。目前,碘仿调控的单电子转移-蜕化链转移自由基聚合在活性PVC及嵌段共聚物合成方面的研究较多,而碘转移聚合制备活性PVC并进一步扩链制备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研究没有报道。本文采用碘转移细乳液聚合方法合成聚氯乙烯-聚丙烯酸十八酯、聚氯乙烯-聚(丙烯酸十八酯-co-氟代丙烯酸酯)嵌段共聚物,研究(氟代)丙烯酸酯碘转移细乳液聚合动力学和嵌段共聚物的结构,并考察由PVC和不同亲水亲油特性聚合物链段构成的嵌段共聚物旋涂膜和静态呼吸图法膜的形貌和表(界)面特性。首先,以碘仿为链转移剂、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盐(AIBA)为引发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十六烷分别为主/助乳化剂,通过碘转移细乳液共聚合成丙烯酸十八酯均聚物(PSA)和氟代丙烯酸酯-丙烯酸十八酯(FA-SA)无规共聚物,考察了聚合活性及细乳液聚合动力学,发现SA均聚和FA-SA共聚都表现出较好的聚合可控性,符合一级动力学,具有活性自由基聚合特征;FA/SA质量比对初期聚合速率影响不大;聚合温度为60℃时,聚合速率较快,聚合转化率较高;随着AIBA浓度增大,聚合速率相应增大。随后以得到的PSA和FA-SA无规共聚物作大分子链转移剂,进行VC碘转移扩链聚合,制备PSA-b-PVC和P(FA-SA)-b-PVC共聚物,采用GPC、1HNMR和离子色谱分析确定了嵌段共聚物的组成,DSC表征说明嵌段共聚物中的PSA或P(FA-SA)链段具有结晶特性。其次,将氯乙烯嵌段共聚物溶液或乳液通过溶剂自然成膜或旋涂成膜制备共聚物膜,进行接触角测量和形貌观察,探究链段结构对膜形貌和界面特性的影响。FA-SA无规共聚物的静态水接触角和十六烷接触角均随FA组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大,FA含量在30~70%范围内,共聚物膜的静态水接触角大于110°,十六烷接触角大于60°,表面张力小于15 mN·m-1,表现出优异的疏水疏油特性。含氟共聚物膜(表)界面特性与含氟组分表面富集能力有关,受到成膜温度、成膜溶剂特性等影响。成膜温度在15~60℃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和PVC嵌段含量增加,P(FA-SA)-b-PVC共聚物中含氟链段的相迁移增加;相比四氢呋喃和甲苯,三氟三氯乙烷为成膜溶剂时,P(FA-SA)-b-PVC共聚物中的含氟链段向表面迁移能力更强,形成更明显的针状突起结构。聚乙烯醇-b-聚氯乙烯(PVA-b-PVC)、聚丙烯酸-b-聚氯乙烯-b-聚丙烯酸(PAA-b-PVC-b-PAA)、聚丙烯酰吗啉-b-聚氯乙烯-b-聚丙烯酰吗啉(PACMO-b-PVC-b-PACMO)等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制备的涂层形貌各不相同,主要受到亲水/亲油链段特性和嵌段比等影响。亲水性较强的PAA-b-PVC-b-PAA共聚物旋涂后形成光滑平整的共聚物膜;PVA-b-PVC共聚物旋涂膜表面形貌随PVA嵌段含量增加先出现孔洞而后消失;PACMO-b-PVC-b-PACMO共聚物在旋涂过程中会出现静态呼吸图(BF)多孔结构。最后,利用静态BF法制备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蜂窝多孔膜,探究溶剂、共聚物组成、共聚物溶液浓度、湿度等对膜形貌的影响。筛选得到PSA-b-PVC和PACMO-b-PVC-b-PACMO共聚物的优选成膜溶剂为氯仿,PVA-b-PVC共聚物较好的成膜溶剂是四氢呋喃;提高相对湿度有利于形成有序蜂窝多孔形貌,并使孔径增大。PACMO-b-PVC-b-PACMO共聚物的亲水链段有助于稳定水汽在共聚物溶液界面凝聚沉积的水滴,在较低的溶液浓度下就能形成孔径均一的多孔结构。提高PSA-b-PVC共聚物分子量,有利于增加膜的形貌规整性。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因为受到亲水/疏水链段平衡关系的影响,只有合适嵌段比的共聚物才能形成有序蜂窝多孔膜,亲水链段含量较大时反而不利于制备蜂窝多孔膜。将制得的蜂窝多孔膜应用于构筑超疏水表面和作为拉曼增强活性基底,发现PSA-b-PVC共聚物膜撕去表层后粗糙度增加,静态水接触角达到160°,实现膜性能从一般疏水到超疏水的转变;PACMO-b-PVC-b-PACMO共聚物多孔膜在沉积纳米银后能作拉曼增强的活性基底,探针分子罗丹明6G浓度低至10-9 M时拉曼光谱仍有检测信号,极大提升了拉曼光谱的检测极限。综上,本文为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可控合成、嵌段共聚物结构和膜表(界)面特性关系的建立及氯乙烯嵌段共聚物功能膜的制备提供了一定基础。

李佳佳[5](2020)在《二硫代酯类化合物在可见光引发可控聚合中的应用 ——从自由基到阳离子》文中研究表明聚合物材料的使用为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变革。这些材料的性能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因此制备结构可控的聚合物材料一直是科学家们的研究重点。“活性”/可控聚合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极大推动了具有可控结构聚合物的合成。另一方面,利用可见光作为外部刺激产生初级活性种引发聚合反应由于条件温和,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实现对聚合过程的控制,在近年来受到了高度关注,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活性”/可控聚合技术中。乙烯基单体根据其双键所连基团不同可分为高活性单体与低活性单体,开发同时可调控高活性单体与低活性单体的聚合方法一直是研究难点。本论文基于可见光引发的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技术,从拓展单体范围、提高聚合速率、简化聚合操作和聚合机理等方面开展研究。RAFT试剂通常是一些二硫代酯类化合物,本文通过对RAFT试剂中Z基团的设计,构建了温和高效、适用单体面广的可见光引发自由基聚合体系。同时,基于十羰基锰与卤代烃的卤素抽提反应,开发出一种对属于低活性单体的乙烯基醚类单体的新型可见光引发可控阳离子聚合方法。进一步将该方法与RAFT聚合技术结合,通过对RAFT试剂中R基团的转变,成功实现了自由基聚合与阳离子聚合的相互转变,为制备同时含有高活性单体与低活性单体的共聚物材料提供了新的策略。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合成了两种具有不同Z基团结构的黄原酸酯,并作为引发调控双功能试剂,实现了多种单体的光引发可控聚合,既适用于高活性单体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正丁酯及N-异丙基丙烯酰胺,同时也适用于低活性单体如醋酸乙烯酯。聚合体系显示出典型的“活性”/可控聚合特征,即聚合动力学对单体呈现一级动力学关系,聚合物分子量随单体转化率的增加线性增长,所得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窄(D<1.30)。同时,考察了该聚合体系在不除氧条件下的聚合行为,结果显示RAFT试剂的光解可消耗体系中的少量溶解氧,随后聚合可正常进行。在进行丙烯酸酯类单体聚合时,仅需十分钟左右单体转化率可达95%以上,显示出超快的聚合速率。另外,通过黄原酸酯Z基团结构优化,实现了使用同一种RAFT试剂同时调控高活性单体与低活性单体的目的。利用该方法所制备聚丙烯酸甲酯为大分子调控试剂,成功实现了醋酸乙烯酯的可控聚合,得到了丙烯酸酯与醋酸乙烯酯嵌段共聚物。(2)利用三硫代酯作为引发调控双功能试剂开展了丙烯腈的可见光引发RAFT聚合研究。该聚合体系在室温蓝光的温和条件下进行,聚合组分简单,极大减少了传统热引发丙烯腈的RAFT聚合中不可逆转移和终止等副反应,制备得到了分子量分布窄的高分子量聚丙烯腈。光开关实验证明该体系是一个很好的光控制聚合反应。所得聚合物通过核磁,尺寸排阻色谱及大分子质谱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该法所制备聚丙烯腈具有较高端基功能度,并进一步通过扩链实验证明了这一结果。最终在优化的条件下成功制备出分子量高达286300 g mol-1的聚丙烯腈。(3)结合电子自旋光谱方法及电子自旋捕捉技术开展了可见光引发的RAFT聚合机理研究。实验结果证明了 RAFT试剂的可见光裂解产生自由基的反应。电子自旋光谱中的超精细耦合信号显示成功捕捉到了硫中心自由基与碳中心自由基。通过醋酸乙烯酯的光聚合验证了光源波长对该聚合的影响。通过光引发RAFT聚合制备的聚丙烯酸正丁酯与聚醋酸乙烯酯的可见光裂解反应研究了RAFT试剂中R基团结构对光裂解反应的影响。定量实验显示在440 nm以上波长照射下的RAFT试剂中的黄原酸酯光解效率约为0.023%。(4)利用十羰基锰和卤代烃作为起始试剂,开展了乙烯基醚类单体的可见光引发可控阳离子聚合研究。十羰基锰与卤代烃通过卤素抽提反应,生成五羰基溴化锰,进而氧化体系中产生的乙烯基醚型碳自由基形成阳离子引发种,成功实现了乙烯基醚类单体的阳离子聚合。对聚合过程中的聚合行为及温度、单体与溶剂种类等因素对聚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所制备聚苯乙烯作为大分子卤代烃成功合成了聚苯乙烯与聚异丁基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同时,利用带有羧基的RAFT试剂终止阳离子增长端基进行改性,并结合可见光引发RAFT聚合技术成功合成了聚异丁基乙烯基醚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5)通过系统研究不同结构的RAFT试剂存在下的十羰基锰可见光引发阳离子聚合,构建了新型阳离子RAFT聚合方法。该方法通过可见光诱导十羰基锰与卤代烃的卤素抽提反应产生初级自由基与五羰基溴化锰,初级自由基引发乙烯基醚与RAFT试剂加成,原位产生阳离子RAFT试剂,五羰基溴化锰氧化自由基加成产物产生引发聚合的阳离子活性种,成功实现了乙烯基醚的可控阳离子聚合。其中以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制备出的聚异丁基乙烯基醚分子量分布窄(<1.20)。以该方法所合成的聚乙烯基醚为大分子RAFT试剂,结合RAFT自由基聚合,分别合成得到了异丁基乙烯基醚与醋酸乙烯酯和丙烯酸甲酯的嵌段共聚物。另外利用光引发RAFT聚合所制备聚丙烯酸正丁酯为大分子RAFT试剂成功合成其与乙烯基醚的嵌段共聚物,实现了阳离子聚合与自由基聚合的可逆转变,为制备高活性单体与低活性单体的嵌段共聚物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进一步利用五羰基溴化锰为光热双响应催化剂开发了一种无需除氧及精制试剂的阳离子RAFT聚合体系,成功合成了端基功能度高的聚异丁基乙烯基醚。

吕强[6](2020)在《DMSO溶剂中路易斯碱引发丙烯酸酯均聚合及与丙烯腈共聚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极性乙烯基单体聚合研究一直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一方面是由于此类单体所制备聚合物具有特殊功能性,在工业和国防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另一方面,在温和条件下实现极性乙烯基单体活性可控聚合一直是学术界追求的重要目标。本文在温和条件下,以DMSO作为溶剂,无金属路易斯碱作为引发剂,进行了丙烯酸酯均聚合研究、丙烯酸甲酯和丙烯腈共聚合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丙烯酸酯均聚合研究。在各类极性溶剂(THF、DMF、DMSO等)中,DBU仅可在DMSO中引发丙烯酸甲酯聚合。通过对聚合影响因素及其规律的详细研究,发现较低的温度和单体浓度有助于抑制聚合副反应发生,在反应温度15℃、单体浓度25 wt.%时,MA转化率达到25%,Mn=5000 g/mol,PDI=1.17。通过 NMR、FT-IR、MALDI-TOF 等手段进行的机理研究表明,DMSO对MA有活化作用;LB通过对活化的MA发生迈克尔加成产生链引发;活性链主要通过碳负离子回咬羰基而终止。在此基础上,对LB/DMSO引发其他多种丙烯酸酯单体的聚合行为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取代基的空间位阻和电子效应对单体转化率有明显影响,EA>MA>BA,MMA不能聚合;含有强吸电子基团的4-乙烯基吡啶(4-VP)、偏氯乙烯不聚合。2.丙烯酸甲酯和丙烯腈共聚合研究。研究发现DMSO溶剂中DBU可以引发AN和MA共聚合。共聚合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AN和MA两种单体可以相互引发。共聚因素研究发现,较低的反应温度和单体浓度有助于降低聚合物支化度和提高产率,在反应温度15℃、单体浓度22 wt.%时,共聚产率达到 63%,共聚物的[MA]/[AN]=1.5/98.5,Mw=70×104 g/mol,PDI=1.84。共聚物可以通过静电纺丝且具有良好的可纺性。DSC/TGA研究表明,相比于商用聚丙烯腈,AN-MA共聚物预氧化环化温度低,温域宽,高温残炭率达56-61%,在制备高性能碳纤维中具有潜在优势。3、1,2-二苯基-1,3-丁二烯(1,2-DPB)的阴离子聚合研究。采用强亲核性的烷基锂引发二芳基丁二烯聚合,对实验条件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THF-CHX混合溶剂可以有效抑制副反应发生并提高聚合效率,转化率达到99%、P(1,2-DPB)的Mn=21000 g/mol,PDI=1.05。同时发现P(1,2-DPB)的微观结构主要受到温度影响,1,4-结构含量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

张梦媛[7](2020)在《聚合物液相色谱法研究丙烯酸酯单体的RAFT聚合过程》文中指出随着对聚合物结构与聚合过程控制精准化要求提高,人们对丙烯酸酯聚合过程中各类低几率反应越来越重视。丙烯酸酯聚合中低几率的头加成和链间转移等反应显着影响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特别是可逆失活自由基聚合反应产物。本文以N-咔唑二硫代甲酸苄基酯(BCBD)为RAFT试剂,利用RAFT聚合嵌段衍生与聚合物液相色谱(Gradient polymer elution chromatography,GPEC)相结合方法,测定了丙烯酸甲酯(MA)的头加成几率(ρ1)及其对温度的依赖性,以及丙烯酸乙酯(EA)聚合时对PMA的链间转移速度常数。以BCBD为RAFT试剂,以丙烯酸2-甲氧基乙酯(MOEA)为嵌段聚合衍生单体,优化了 GPEC分离MA的RAFT聚合产物RPMA与嵌段物RPMA-b-PMOEA的分离条件,测定了 MA在RAFT聚合时因头加成生成的死休眠种(dead dormat species,DDS)的含量,并以此估算了不同温度下MA的ρ1。结果表明,MA在 60、70、80 和 90℃ 下的ρ1为2.04×10-3、2.37×10-3、2.72×10-3和3.28×10-3,活化能为15.8 kJ/mol。MA的ρ1在丙烯酸烷基酯系列中最高,与其酯基的空间位阻最小相一致。以异丙醇为链转移剂制备了端叔羟基的低分子量PMA(记为iPr-PMA),以BCBD为RAFT试剂,在iPr-PMA存在下进行EA的RAFT聚合,确定了 GPEC分离条件,采用二氯乙烷/甲醇淋洗剂,可消除iPr-PMA端羟基对硅胶的强吸附,成功实现了 EA的RAFT聚合产物RPEA与链间转移生成嵌段物iPr-PMA-b-RPEA的分离与含量的测定,估算了不同温度下PEA增长自由基向iPr-PMA的链间转移常数,100℃本体聚合时约为3.5×10-5。这一方法的建立为深入研究链间转移动力学及影响因素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卢传巍[8](2020)在《乙基纤维素基形状记忆及自修复聚合物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及石油资源日益消耗等问题的关注,利用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制备可持续的功能高分子材料成为研究的热点。林木生物质资源作为地球储量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具有环境友好、储量丰富、可再生、价格低廉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来源差异大、结构复杂、利用难度大的问题,这导致生物质资源的优势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通过对现有的生物质资源进行化学改性及高效转化重组来制备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对实现生物质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选用乙基纤维素为原料,在充分利用纤维素特有的空间拓扑结构的基础上采用化学手段对其进行改性,然后与油脂、糠醛、松香等生物质资源进行高效转化重组制备了四种分别具有刷状、单网络、半互穿网络以及双网络结构的乙基纤维素基形状记忆及自修复智能高分子材料。采用“从主链接枝”的传统ATRP法,通过顺序单体加入法和一锅单体加入法两种聚合策略,将甲基丙烯酸月桂酯(LMA)和甲基丙烯酸四氢糠基酯(THFMA)聚合物侧链接枝到乙基纤维素骨架上制备了两种分别具有半嵌段侧链结构、无规侧链结构的刷状乙基纤维素基形状记忆热塑性弹性体。DSC分析表明半嵌段侧链结构的热塑性弹性体存在两个热转变,分别为-35 oC和40.4 oC;无规侧链结构的热塑性弹性体仅在16.8 oC处存在一个热转变,表明半嵌段侧链结构热塑性弹性体中存在微相分离,这也通过TEM和SAXS分析进一步的确认。机械性能研究表明两种形状记忆聚合物均具有优异的热塑性弹性体性能,且具有半嵌段侧链结构的热塑性弹性体由于存在微相分离结构使其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双重形状记忆性能研究表明两种形状记忆热塑性弹性体均表现处优异的形状记忆性能,且半嵌段侧链结构的热塑性弹性体表现出较高的形状回复率为95.1%和较快的形状恢复速度。三重形状记忆性能研究表明,半嵌段侧链结构的热塑性弹性体由于存在两个热转变使其表现出优异的三重形状记忆性能,该全生物质基形状记忆热塑性弹性体在生物医药及智能电路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了克服传统ATRP金属铜催化剂的污染,采用α-溴苯乙酸甲酯对乙基纤维素进行改性制备了乙基纤维素大分子光引发剂,然后利用10-苯基吩噻嗪(PTH)作为催化剂通过“从主链接枝”无金属光引发ATRP在纤维素骨架上接枝聚(甲基丙烯酸月桂酯-co-甲基丙烯酸糠基酯)侧链制备了一系列乙基纤维素接枝共聚物;然后利用马来酰亚胺改性环氧大豆油(ESOM)作为交联剂,通过与接枝共聚物侧链上的甲基丙烯酸糠基酯(FMA)的呋喃环发生热可逆的Diels-Alder反应制备单网络结构的乙基纤维素基形状记忆及自修复热固性弹性体。聚合动力学研究表明无金属光引发ATRP聚合过程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且链端基具有高度保真度。机械性能研究表明DA交联后热固性弹性体的链缠结密度进一步增加,使热固性弹性体的机械强度提高至原来的166%。由于环氧大豆油的内增塑作用,热固性弹性体的韧性和弹性性能得到极大的改善,其弹性回复系数在140%应变时可达到90%以上。形状记忆性能研究表明,DA交联的热固性弹性体具有快速响应的热致形状记忆性能,其形状固定率为99.4%,形状恢复率为96.2%。基于DA反应的热可逆特性,这些热固性弹性体表现出优异的自修复性能和可回收性。同时,这些乙基纤维素接枝共聚物还表现出优异的聚合诱导发光效应,且DA交联后其最大发光波长由原来的438 nm红移到478 nm。此外,通过将该热固性弹性体与碳纳米管共混可以制备具有自修复性能的柔性复合导电膜,并初步探究了其在自修复应变传感器和可穿戴传感设备领域中的应用。采用甲基丙烯酸酐对乙基纤维素进行改性制备了乙基纤维素基大分子单体(ECM)作为交联剂,然后与油脂基单体甲基丙烯酸月桂酯(LMA)和糠醛基单体甲基丙烯酸四氢糠基酯(THFMA)通过一步本体自由基聚合制备了一种同时含有线性聚合物和化学交联共聚物的半互穿网络结构形状记忆及自修复弹性体。通过与除去线性聚合物的对照组的热力学性能比较发现线性聚合物在弹性体中发挥内增塑的作用,可以显着提高弹性体的弹性性能。机械性能研究表明,随着交联剂ECM含量以及硬单体THFMA含量的增加,弹性体的机械强度由1.16 MPa增加到3.08 MPa;循环拉伸机械性能研究表明所有的弹性体均具有优异的弹性行为,且当循环拉伸伸长率达到250%时,所有样品的弹性回复系数均高于90%。形状记忆性能研究表明,弹性体对温度、水、THF和甲醇具有优异多重形状记忆性能。此外,基于形状记忆效应的辅助作用,弹性体还表现出优异的自修复性能,其应变的修复效率为81.2%,应力修复效率为55.4%,并且线性聚合物的存在可以极大地改善弹性体的自修复性能。采用乙基纤维素大分子单体(ECM)、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作为交联剂,与同时含有双键和羟基的双官能度的松香基单体和丙烯酸羟乙酯为原料制备了一种可用于3D打印的光敏树脂溶液。然后通过光/热双固化3D打印技术制备了一种具有双网络结构的乙基纤维素基形状记忆及可修复热固性树脂。热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增加,树脂的储能模量显着增加,并且tanδ曲线出现明显的肩峰,表明树脂内出现相分离结构,这也通过TEM进一步确认。机械性能研究表明双网络结构的形成可以显着改善树脂的机械性能和韧性,热处理后热固性树脂的机械强度由原来的1.6 MPa增加到18.8 MPa,此外,当DAGMA含量由0 wt%增加到30 wt%后,热固性树脂的机械强度由1.04 MPa增加到22.8 MPa。形状记忆性能研究表明热固性树脂具有优异的热响应形状记忆性能,其形状固定率高达100%。与此同时,该热固性树脂具有出色的可修复性,其机械强度的修复效率高达95.2%,伸长率修复率高达86.2%。由于松香独特的芳环结构,这些3D打印热固性树脂还表现出强的聚集诱导发光效应。此外,这些3D打印热固性树脂在Na OH水溶液中可以降解并原位形成一系列柔性导电水凝胶,该水凝胶在柔性导电材料及传感器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王信[9](2020)在《功能性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引发剂的设计合成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是可控聚合体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合成方法,可以实现高分子链末端功能化及聚合物结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精确调控。随着ATRP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需要对其聚合过程有更加深入理解,而且聚合过程的监测对于工业生产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各种研究方法无法同时兼顾分子水平的监测和快速准确反映聚合过程的动态变化。因此开发一种非侵入性的、敏感的原位监测聚合过程方法对研究ATRP的聚合机理以及聚合动力学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利用四苯乙烯基团与传统的ATRP引发剂相结合,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功能性ATRP引发剂,后借助其独特的聚集诱导发光性质(AIE)原位监测铜/光催化ATRP聚合过程,开发出了一种研究ATRP聚合过程的原位监测可视化方法。具体研究工作如下所示:(1)制备双功能性ATRP引发剂本文选用具有AIE特性的四苯乙烯(TPE)基团与传统的ATRP引发剂(α-溴异丁酸乙酯和α-溴苯乙酸乙酯)相结合制备了一系列含四苯乙烯基团的烷基卤化物,并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荧光光谱和量子化学计算等方法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这些合成产物具AIE特性同时也能用作ATRP引发剂。(2)原位监测铜催化ATRP聚合过程使用功能性引发剂进行传统铜催化ATRP。聚合所得到的聚合物分子量随转化率的增长而线性增加,并且分子量分布较窄;聚合体系的荧光强度对体系粘度变化敏感,与分子量的增加成线性关系;与物理共混相比,化学连接的方法对感知环境粘度变化更为敏感。这些结果说明我们所设计的方法能够用于可视化监测传统铜催化ATRP聚合过程。此外,我们还研究了这种方法对ppm级铜催化ATRP(ICAR-ATRP)聚合过程的监测效果。(3)原位监测光催化ATRP聚合过程使用双功能性引发剂进行无金属光催化ATRP。除了聚集诱导发光特性外,TPE基团还具有光敏性,能够在光照下激活引发剂进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结果表明,光催化ATRP的分子量随单体转化率的增大而成线性增长,具有可控自由基聚合的性质。同时,体系荧光强度随单体转化率的变化也表明此聚合体系可以进行原位可视化检测过程。

蒋杰[10](2020)在《基于模型辅助半连续RAFT聚合的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序列结构的精确调控》文中认为当今化学工业的发展重点已从通用型产品规模化生产的效能提升,逐渐转变到高性能专用产品高效、绿色制造技术的开发。聚合物材料的性能为高分子链结构所决定,其根本是组成聚合物链的单体序列结构。因而精确控制单体单元在聚合物链中的连接顺序是定制聚合物链结构的关键。为此,本文将半连续聚合方式与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eversible addition-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RAFT)模型相结合,通过模型控制单体加料,实现了聚合物共聚组成的快速精确定制和共聚物链序列结构的精密调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构建RAFT溶液共聚模型,研究链转移反应对聚合物分子量及分布的影响,并用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RAFT溶液共聚动力学进行实验验证;结合半连续反应器模型,通过PolicyⅡ的单体加料策略下的RAFT溶液共聚,定制组成均一分布的St/BA共聚物;为实现聚合物的绿色、快速制备,进行St/BA的RAFT细乳液共聚,通过模型调控单体程序加料速率,定制均一序列结构的共聚物。采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共聚物链中单体序列结构,计算RAFT细乳液聚合所定制的St/BA共聚物链中的三元序列组成与序列长度分布(SLD)。获得如下主要结论:(1)建立了涵盖向单体和溶剂的链转移反应的RAFT溶液共聚动力学模型,发现随着向单体和溶剂链转移常数的增加和单体浓度的降低,聚合物分子量偏离理论值的程度加大且分布变宽。该模型可很好地预测St/BA的RAFT溶液共聚动力学。(2)建立了半连续的St/BA RAFT溶液共聚模型,使用Policy Ⅱ的单体加料策略,实现了不同组成均一的St/BA共聚物的高速精确制备,聚合速率比Policy Ⅰ提高了 2倍以上。(3)建立了半连续St/BA RAFT细乳液共聚序列结构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单体进料速率,实现了均一数均序列长度(SLn)为2的共聚物的精确定制,共聚物累积三元序列组成保持恒定。(4)开发了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直观展现共聚物链中单体序列结构的可视化技术,间歇聚合过程共聚物序列存在漂移,而基于均一SLn所定制的St/BA共聚物的SLD不随转化率而发生变化,且随着累积共聚组成的增加,SLD变宽。

二、甲基丙烯酸丁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基丙烯酸丁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近红外光诱导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
    1.2 光诱导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
        1.2.1 光诱导引发转移终止剂活性自由基聚合
        1.2.2 光诱导氮氧稳定自由基聚合
        1.2.3 光诱导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
        1.2.4 光诱导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1.3 上转换粒子
        1.3.1 上转换粒子的发光原理
        1.3.2 上转换粒子在近红外光聚合中的应用
    1.4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UCPs辅助近红外光诱导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近红外光诱导ATRP制备PMMA
        2.2.4 PMMA-Br的扩链反应
        2.2.5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UCPs的表征
        2.3.2 365 nm紫外光与980 nm近红外光穿透性对比
        2.3.3 ATRP反应体系与UCPs发射光谱的匹配性
        2.3.4 UCPs辅助近红外光诱导ATRP的聚合行为
        2.3.5 UCPs辅助近红外光诱导ATRP的聚合动力学研究
        2.3.6 UCPs辅助近红外光诱导ATRP的聚合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型光引发剂作用下UCPs辅助近红外光诱导ATRP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近红外光诱导ATRP制备PMMA
        3.2.4 PMMA-Br的扩链反应
        3.2.5 近红外光诱导ATRP的时序控制
        3.2.6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UCPs发射峰与I型光引发剂光谱匹配性研究
        3.3.2 光引发剂类型对UCPs辅助近红外光诱导ATRP聚合的影响
        3.3.3 聚合条件对I型光引发剂作用下UCPs辅助近红外诱导ATRP的影响
        3.3.4 UCPs辅助近红外光诱导SR&NI ATRP聚合行为
        3.3.5 UCPs辅助近红外光诱导SR&NI ATRP聚合机理
        3.3.6 UCPs辅助近红外光诱导反向ATRP聚合行为
        3.3.7 UCPs辅助近红外光诱导反向ATRP的聚合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十羰基锰催化UCPs辅助近红外ATRP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十羰基锰催化UCPs辅助近红外光诱导ATRP制备PMMA
        4.2.4 PMMA-Br的扩链反应
        4.2.5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UCPs发射峰与十羰基锰吸收光谱匹配性及十羰基锰的光解行为.
        4.3.2 Cu~(Ⅱ)的氧化还原过程分析
        4.3.3 聚合条件对Mn_2(CO)_(10)催化UCPs辅助近红外ATRP聚合行为的影响
        4.3.4 Mn_2(CO)_(10)催化UCPs辅助近红外ATRP聚合行为
        4.3.5 Mn_2(CO)_(10)催化UCPs辅助近红外ATRP聚合行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单茂钪催化4-(2,2’-二苯基乙基)苯乙烯聚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活性基团引入接枝共聚物主链的研究进展
        1.1.1 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应用
        1.1.2 活性基团引入接枝共聚物主链的方法
        1.1.3 接枝共聚物主链中活性基团的种类
    1.2 含有多芳基取代乙烷基团聚合的研究进展
        1.2.1 多芳基取代乙烷基团产生自由基的研究进展
        1.2.2 4-(2,2'-二苯基乙基)苯乙烯聚合的研究进展
    1.3 论文研究目标及工作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主要试剂及纯化
        2.1.1 主要试剂
        2.1.2 单体与溶剂的精制
        2.1.3 单体DPES和单茂钪的合成
    2.2 聚合反应操作
    2.3 分析与测试
        2.3.1 化合物的表征
        2.3.2 聚合物的表征
3 结果与讨论
    3.1 单茂钪催化DPES均聚合及接枝共聚合的研究
        3.1.1 单茂钪催化DPES均聚合
        3.1.2 间规DPES聚合物接枝聚合
    3.2 单茂钪催化DPES与异戊二烯共聚合的研究
        3.2.1 单茂钪结构对DPES与异戊二烯共聚合的影响
        3.2.2 DPES/异戊二烯共聚物结构调控
    3.3 单茂钪催化DPES与苯乙烯共聚合的研究
        3.3.1 单茂钪结构对DPES与苯乙烯共聚合的影响
        3.3.2 DPES/苯乙烯共聚物的组成控制
    3.4 单茂钪催化DPES与乙烯共聚合的研究
        3.4.1 单茂钪结构对DPES与乙烯共聚合的影响
        3.4.2 DPES/乙烯共聚物的组成控制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RAFT法制备两亲性嵌段聚合物PAS及其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表面活性剂
        1.1.1 表面活性剂概述
        1.1.2 低分子表面活性剂概述
        1.1.3 反应性表面活性剂概述
        1.1.4 大分子表面活性剂概述
    1.2 两亲性嵌段聚合物的合成
        1.2.1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
        1.2.2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1.2.3 氮氧稳定自由基聚合(NMP)
    1.3 两亲性嵌段聚合物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1.3.1 乳液聚合概述
        1.3.2 乳液聚合理论
        1.3.3 乳液聚合的成核方式
        1.3.4 大分子乳化剂在乳液聚合中的优点
        1.3.5 RAFT乳液聚合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提出的背景以及主要内容
第2章 大分子乳化剂PASN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小分子 RAFT 试剂的合成
        2.2.4 PAA-BCSPA大分子链转移剂的合成
        2.2.5 嵌段聚合物PAS的合成
        2.2.6 大分子乳化剂PASN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转化率测试
        2.3.2 红外光谱测试
        2.3.3 核磁共振氢谱
        2.3.4 嵌段聚合物PAS的 GPC凝胶色谱分析
        2.3.5 大分子乳化剂PASN表面张力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RAFT试剂BCSPA的结构表征
        2.4.2 大分子链转移剂PAA-BCSPA的制备及其动力学
        2.4.3 嵌段聚合物PAS的制备
        2.4.4 嵌段聚合物PAS的动力学研究
        2.4.5 大分子链转移剂PAA-BCSPA和嵌段共聚物PAS结构表征
        2.4.6 嵌段聚合物PAS的相对分子质量
        2.4.7 碱化产物PASN结构表征
        2.4.8 PASN的表面张力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分子乳化剂PASN在MMA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大分子乳化剂制备 PMMA 乳液聚合
    3.3 测试与表征
        3.3.1 PMMA乳液的转化率测试
        3.3.2 红外光谱测试
        3.3.3 乳液Zeta电位测试
        3.3.4 乳液p H耐受性测试
        3.3.5 乳液的冻融稳定性测试
        3.3.6 乳胶粒子尺寸测试
        3.3.7 乳胶粒子分子量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FT-IR红外表征
        3.4.2 PMMA乳液
        3.4.3 PMMA乳液聚合动力学
        3.4.4 PMMA乳胶粒子分子量
        3.4.5 PMMA乳液的Zeta电位和电导率
        3.4.6 PMMA乳液的粒子尺寸
        3.4.7 PMMA乳液pH耐受性
        3.4.8 PMMA乳液冻融稳定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和共聚物膜表面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碘代化合物调控的可逆-失活自由基聚合
        2.1.1 碘代化合物调控的活性自由基聚合类型
        2.1.2 碘代化合物调控的含氟单体活性自由基聚合
        2.1.3 碘代化合物调控的含氯单体活性自由基聚合
        2.1.4 碘代化合物调控的其它单体活性自由基聚合
    2.2 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2.2.1 碘仿调控的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2.2.2 其它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合成氯乙烯嵌段共聚物
    2.3 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特性
        2.3.1 本体自组装
        2.3.2 溶液自组装
        2.3.3 呼吸图法自组装
    2.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3 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PSA均聚和FA-SA无规共聚物的合成
        3.2.3 PSA-b-PVC和P(FA-SA)-b-PVC共聚物合成
        3.2.4 聚合过程分析和聚合物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A和FA-SA细乳液(共)聚合动力学
        3.3.2 PSA-b-PVC和P(SA-FA)-b-PVC共聚物的组成
        3.3.3 PSA-b-PVC和P(FA-SA)-b-PVC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3.3.4 PSA-b-PVC和P(FA-SA)-b-PVC共聚物的热性能
    3.4 小结
4 氯乙烯嵌段共聚物成膜特性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聚合物膜的制备
        4.2.3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FA-SA)-b-PVC共聚物膜的疏水疏油特性
        4.3.2 成膜温度对P(FA-SA)-b-PVC共聚物膜表面元素浓度梯度的影响
        4.3.3 不同溶剂对P(FA-SA)-b-PVC共聚物膜形貌的影响
        4.3.4 两亲性氯乙烯嵌段共聚物膜的表面形貌
    4.4 小结
5 呼吸图法制备氯乙烯嵌段共聚物蜂窝多孔膜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蜂窝状有序多孔膜的制备
        5.2.3 银复合蜂窝多孔膜的制备
        5.2.4 多孔膜结构和特征的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有机溶剂对多孔膜形成的影响
        5.3.2 聚合物溶液浓度对多孔膜形成的影响
        5.3.3 环境湿度对多孔膜形成的影响
        5.3.4 嵌段共聚物嵌段比对多孔膜形成的影响
        5.3.5 多孔膜的(超)疏水性能
        5.3.6 多孔膜表面拉曼增强应用
    5.4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完成论文
硕士期间所获荣誉与奖项

(5)二硫代酯类化合物在可见光引发可控聚合中的应用 ——从自由基到阳离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1 光引发RAFT聚合
        1.1.1 外加光引发剂的RAFT聚合
        1.1.2 PET-RAFT聚合
        1.1.3 无催化剂的光引发RAFT聚合
        1.1.4 光引发RAFT聚合的应用
    1.2 可控阳离子聚合
        1.2.1 阳离子RAFT聚合
        1.2.2 光引发可控阳离子聚合
        1.2.3 单一组分引发的可控阳离子聚合
    1.3 十羰基锰在聚合中的应用
        1.3.1 十羰基锰在传统自由基聚合中的应用
        1.3.2 十羰基锰在可控自由基聚合中的应用
        1.3.3 十羰基锰在阳离子聚合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设计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黄原酸酯调控的可见光引发超快聚合体系
    引言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原料
        2.1.2 测试与表征
        2.1.3 O-(苯基)-S-(2-丙酸乙酯基)黄原酸酯(PXEP)的合成
        2.1.4 O-(4-氟代苯基)-S-(2-丙酸乙酯基)黄原酸酯(FPXEP)的合成
        2.1.5 光引发RAFT聚合行为研究
        2.1.6 扩链实验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基于PXEP的聚合条件探索
        2.2.2 基于PXEP的聚合行为与聚合物结构表征
        2.2.3 基于PXEP的耐氧性探索
        2.2.4 基于FPXEP的聚合条件探索
        2.2.5 基于FPXEP的聚合行为与聚合物结构表征
        2.2.6 基于FPXEP的扩链实验
    2.3 结论
第三章 室温可见光引发丙烯腈RAFT聚合:一种制备高分子量聚丙烯腈的简便方法
    引言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原料
        3.1.2 测试与表征
        3.1.3 光引发RAFT聚合行为研究
        3.1.4 扩链实验
    3.2 结果与讨论
    3.3 结论
第四章 利用ESR自旋捕捉技术对光引发RAFT聚合中直接光裂解过程的研究
    引言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原料
        4.1.2 测试与表征
        4.1.3 O-(乙基)-S-(2-丙酸乙酯基)黄原酸酯(EXEP)的合成
        4.1.4 RAFT试剂的光裂解行为研究
        4.1.5 光引发RAFT聚合行为研究
    4.2 结果与讨论
    4.3 结论
第五章 可见光下十羰基锰原位生成催化剂引发的可控阳离子聚合
    引言
    5.1 实验部分
        5.1.1 试剂原料
        5.1.2 测试与表征
        5.1.3 光引发阳离子聚合
        5.1.4 端基终止实验
        5.1.5 扩链实验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聚合条件探索
        5.2.2 聚合行为与聚合物结构表征
        5.2.3 聚合机理
        5.2.4 聚合单体拓展
        5.2.5 光开关实验
        5.2.6 扩链实验
    5.3 结论
第六章 可见光条件下含锰化合物引发的阳离子RAFT聚合
    引言
    6.1 实验部分
        6.1.1 试剂原料
        6.1.2 测试与表征
        6.1.3 O-(乙基)-S-(2-丙酸乙酯基)黄原酸酯(2a)的合成
        6.1.4 S-(乙基)-S-(2-丙酸乙酯基)三硫代酯(2b)的合成
        6.1.5 N,N'-(二乙基)-S-(2-丙酸乙酯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2c)的合成
        6.1.6 N,N'-(二乙基)-S-(2-乙基异丁基醚)二硫代氨基甲酸酯(1c)的合成
        6.1.7 十羰基锰引发的阳离子RAFT聚合
        6.1.8 五羰基溴化锰引发的阳离子RAFT聚合
        6.1.9 扩链实验
    6.2 结果与讨论
        6.2.1 聚合条件探索
        6.2.2 聚合行为研究
        6.2.3 RAFT试剂种类拓展
        6.2.4 单体种类拓展
        6.2.5 聚合物结构表征与聚合机理研究
        6.2.6 扩链实验
        6.2.7 水含量对聚合的影响
        6.2.8 五羰基溴化锰引发的C-RAFT聚合
    6.3 结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附录 英文缩写词表
附图
致谢

(6)DMSO溶剂中路易斯碱引发丙烯酸酯均聚合及与丙烯腈共聚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阴离子聚合研究
        1.1.1 阴离子聚合的发展
        1.1.2 负离子聚合的影响因素
        1.1.3 阴离子聚合应用
    1.2 受阻Lewis酸碱对研究
        1.2.1 Lewis酸碱的强度和空间位阻
        1.2.2 受阻Lewis酸碱对在小分子领域的应用
        1.2.3 Lewis酸碱对催化聚合应用
    1.3 极性单体的聚合研究
        1.3.1 聚丙烯酸酯
        1.3.2 聚丙烯酸酯的应用
        1.3.3 聚丙烯酸酯的合成方法
        1.3.3.1 丙烯酸酯自由基聚合
        1.3.3.2 丙烯酸酯负离子聚合
    1.4 丙烯腈/丙烯酸酯共聚合研究
        1.4.1 丙烯腈均聚物及其共聚物的应用
        1.4.2 丙烯腈聚合方法
        1.4.3 丙烯腈/丙烯酸酯共聚合
    1.5 课题的立论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原料试剂
    2.2 溶剂与单体精制
    2.3 实验方法
        2.3.1 准备工作
        2.3.2 1,2-二苯基-1,3-丁二烯的合成
        2.3.3 1,2-二苯基-1,3-丁二烯的阴离子聚合
        2.3.4 路易斯碱催化丙烯酸酯聚合
        2.3.5 路易斯碱催化丙烯酸甲酯与丙烯腈共聚合
        2.3.6 丙烯酸甲酯与丙烯腈共聚合动力学研究
        2.3.7 丙烯酸甲酯与丙烯腈共聚物静电纺丝
    2.4 表征与测试
        2.4.1 单体转化率(Conv./%)
        2.4.2 核磁共振波谱(NMR)
        2.4.3 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
        2.4.4 凝胶渗透色谱(GPC)
        2.4.5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2.4.6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2.4.7 热分析(TGA)
        2.4.8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路易斯碱引发丙烯酸甲酯聚合研究
        3.1.1 聚丙烯酸甲酯的表征分析
        3.1.2 丙烯酸甲酯聚合溶剂体系选择
        3.1.3 丙烯酸甲酯路易斯碱引发剂选择
        3.1.4 实验条件对丙烯酸甲酯聚合的影响
        3.1.4.1 活化时间对聚合的影响
        3.1.4.2 反应温度对聚合的影响
        3.1.4.3 单体浓度对聚合的影响
        3.1.4.4 DBU含量对聚合的影响
        3.1.5 丙烯酸甲酯聚合机理分析
        3.1.5.1 PMA分子链结构分析
        3.1.5.2 丙烯酸甲酯与DMSO之间相互作用分析
        3.1.5.3 Lewis碱与DMSO之间相互作用分析
        3.1.5.4 丙烯酸甲酯聚合机理推测
    3.2 路易斯碱引发其他丙烯酸酯聚合
        3.2.1 丙烯酸乙酯聚合研究
        3.2.1.1 聚丙烯酸乙酯的表征分析
        3.2.1.2 反应温度对聚合的影响
        3.2.1.3 DBU含量对聚合的影响
        3.2.2 丙烯酸正丁酯聚合研究
        3.2.2.1 聚丙烯酸正丁酯的表征
        3.2.2.2 丙烯酸正丁酯路易斯碱引发剂选择
        3.2.2.3 实验条件对丙烯酸正丁酯聚合的影响
        3.2.2.4 其他极性乙烯基单体聚合可行性研究
    3.3 DBU引发丙烯腈和丙烯酸甲酯共聚合
        3.3.1 丙烯腈共聚物的表征分析
        3.3.2 加料方式对共聚合的影响
        3.3.3 丙烯腈共聚合动力学研究
        3.3.4 实验条件对丙烯腈共聚合的影响
        3.3.4.1 单体浓度对于共聚合的影响
        3.3.4.2 反应温度对于共聚合的影响
        3.3.4.3 引发剂浓度对于共聚合的影响
        3.3.4.4 单体比例对共聚合结果影响
        3.3.4.5 引入路易斯酸对于共聚合的影响
        3.3.5 丙烯腈共聚物的纺丝性能分析
        3.3.6 丙烯腈共聚物的热性能分析
    3.4 1,2-二苯基-1,3-丁二烯阴离子聚合研究
        3.4.1 实验条件对1,2-DPB结果的影响
        3.4.2 聚1,2-DPB的核磁表征及结构分析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及作者简介
附件

(7)聚合物液相色谱法研究丙烯酸酯单体的RAFT聚合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
        2.1.1 RAFT聚合机理
        2.1.2 RAFT试剂
        2.1.3 头--头加成对活性自由基聚合的影响
        2.1.4 RAFT聚合在研究丙烯酸酯副反应中的应用
    2.2 丙烯酸酯单体的自由基聚合特性
        2.2.1 丙烯酸酯单体的链转移
        2.2.2 头--头加成
    2.3 聚合物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2.4 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3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原料和仪器
    3.2 实验内容
        3.2.1 原料的预处理
        3.2.2 N-咔唑二硫代甲酸苄基酯的制备
        3.2.3 丙烯酸甲酯的RAFT聚合追踪
        3.2.4 丙烯酸2-甲氧基乙酯的RAFT聚合追踪
        3.2.5 丙烯酸甲酯聚合过程中头加成几率对温度的依赖性测定
        3.2.6 RAFT聚合法测定丙烯酸酯自由基聚合链间转移常数
    3.3 分析与测试
        3.3.1 核磁分析
        3.3.2 液相色谱分离测定
        3.3.3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测试
        3.3.4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3.3.5 紫外测试
        3.3.6 iPr-PMA特性粘数的测定
        3.3.7 荧光测试
第4章 丙烯酸甲酯自由基聚合中头加成几率的测定及对温度依赖性
    4.1 嵌段衍生单体的选择与嵌段聚合产物的GPEC分离
    4.2 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2-甲氧基乙酯的RAFT聚合过程的追踪
        4.2.1 丙烯酸甲酯的RAFT聚合过程追踪
        4.2.2 丙烯酸2-甲氧基乙酯的RAFT聚合过程追踪
    4.3 丙烯酸甲酯的RAFT聚合
    4.4 无效大分子RAFT试剂(DDS)含量的测定
    4.5 丙烯酸甲酯在不同温度下聚合时头加成几率的计算
    4.6 无效大分子RAFT试剂(DDS)的结构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RAFT聚合法研究丙烯酸酯自由基聚合链间转移过程
    5.1 链间转移程度的估算
    5.2 聚丙烯酸酯样品的制备
        5.2.1 低分子量聚丙烯酸甲酯(PMA)的制备
        5.2.2 丙烯酸酯的RAFT聚合
    5.3 聚合物液相色谱(GPEC)测试的灵敏度
        5.3.1 UV检测
        5.3.2 荧光检测
    5.4 链转移条件的确定
        5.4.1 反应体系的选择
        5.4.2 淋洗剂的选择
    5.5 iPr-PMA存在下EA的RAFT聚合
        5.5.1 聚合产物的GPEC分离
        5.5.2 聚合产物的液相色谱图分析
        5.5.3 RAFT聚合转化率分析
        5.5.4 链转移常数的计算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乙基纤维素基形状记忆及自修复聚合物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项目支持
    1.2 形状记忆及自修复聚合物研究进展
        1.2.1 形状记忆聚合物
        1.2.2 自修复聚合物
        1.2.3 具有自修复功能的形状记忆聚合物
    1.3 纤维素基形状记忆及自修复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1.3.1 纤维素的改性用于制备高分子材料
        1.3.2 纤维素基形状记忆材料
        1.3.3 纤维素基自修复材料
        1.3.4 纤维素基形状记忆及自修复材料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2 刷状结构乙基纤维素基形状记忆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乙基纤维素大分子引发剂(EC-Br)的制备
        2.2.3 一锅单体加入法制备无规侧链结构乙基纤维素接枝共聚物
        2.2.4 顺序单体加入法制备半嵌段侧链结构乙基纤维素接枝共聚物
        2.2.5 仪器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乙基纤维素大分子引发剂EC-Br的结构表征
        2.3.2 不同侧链结构乙基纤维素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2.3.3 乙基纤维素接枝共聚物热力学性能研究
        2.3.4 乙基纤维素接枝共聚物微观结构研究
        2.3.5 乙基纤维素接枝共聚物机械性能研究
        2.3.6 乙基纤维素接枝共聚物双重形状记忆性能研究
        2.3.7 乙基纤维素接枝共聚物三重形状记忆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单网络结构乙基纤维素基形状记忆及自修复热固性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乙基纤维素大分子光引发剂的制备
        3.2.3 乙基纤维素接枝共聚物的制备
        3.2.4 一锅法制备无规侧链结构乙基纤维素接枝共聚物
        3.2.5 环氧大豆油马来酰亚胺的制备
        3.2.6 DA交联乙基纤维素基热固性弹性体的制备
        3.2.7 DA交联热固性弹性体/CNTs复合导电膜的制备
        3.2.8 仪器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乙基纤维素大分子光引发剂的结构表征
        3.3.2 环氧大豆油马来酰亚胺的结构表征
        3.3.3 乙基纤维素接枝共聚物聚合动力学研究
        3.3.4 乙基纤维素接枝共聚物的制备
        3.3.5 热力学和机械性能研究
        3.3.6 DA交联热固性弹性体形状记忆性能研究
        3.3.7 DA交联热固性弹性体及复合导电膜自修复性能研究
        3.3.8 DA交联热固性弹性体可回收性能研究
        3.3.9 DA交联的热固性弹性体/CNTs复合导电膜的应变传感器应用
        3.3.10 乙基纤维素接枝共聚物的聚合诱导发光效应
    3.4 本章小结
4 半互穿网络结构乙基纤维素基形状记忆及自修复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3 乙基纤维素大分子单体(ECM)的制备
        4.2.4 乙基纤维素基形状记忆及自修复弹性体的制备
        4.2.5 仪器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乙基纤维素大分子单体的结构表征
        4.3.2 乙基纤维素基形状记忆及自修复弹性体的结构表征
        4.3.3 乙基纤维素基弹性体力学性能研究
        4.3.4 乙基纤维素基弹性体热响应双重形状记忆性能研究
        4.3.5 乙基纤维素基弹性体热响应三重形状记忆性能研究
        4.3.6 乙基纤维素基弹性体多重响应形状记忆性能研究
        4.3.7 乙基纤维素基弹性体自修复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双网络结构乙基纤维素基形状记忆及可修复热固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与试剂
        5.2.2 可聚合松香单体(DAGMA)的制备
        5.2.3 3D打印光敏树脂溶液的制备
        5.2.4 乙基纤维素基热固性树脂的制备
        5.2.5 乙基纤维素基热固性树脂的水解与溶胀
        5.2.6 乙基纤维素基热固性树脂的可修复性能研究
        5.2.7 仪器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可聚合松香单体(DAGMA)的结构表征
        5.3.2 3D打印乙基纤维素基热固性树脂的结构表征
        5.3.3 乙基纤维素基热固性树脂的热力学性能研究
        5.3.4 乙基纤维素基热固性树脂的微观结构研究
        5.3.5 乙基纤维素基热固性树脂的力学性能研究
        5.3.6 乙基纤维素基热固性树脂的形状记忆性能研究
        5.3.7 乙基纤维素基热固性树脂的可修复性能研究
        5.3.8 乙基纤维素基热固性树脂的AIE性能研究
        5.3.9 乙基纤维素基热固性树脂的溶胀及在柔性导电材料中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功能性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引发剂的设计合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1.1.1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机理
        1.1.2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发展
        1.1.3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应用
    1.2 聚合过程表征技术
        1.2.1 聚合过程的研究方法
        1.2.2 聚合过程原位监测的意义
        1.2.3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过程的原位监测
    1.3 聚集诱导发光技术
        1.3.1 聚集诱导发光技术的发展
        1.3.2 聚集诱导发光技术的机理
        1.3.3 聚集诱导发光技术的原位监测应用
    1.4 本文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本文选题的意义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双功能性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引发剂的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合成(2-(4-(溴甲基)苯基)乙烯-1,1,2-三基)三苯(TPE-1)
        2.2.4 合成2-溴-2-甲基丙酸4-(1,2,2-三苯乙烯基)苯酯(TPE-2)
        2.2.5 合成2-溴-2-苯基乙酸4-(1,2,2-三苯乙烯基)苯酯(TPE-3)
        2.2.6 双功能性引发剂的理论计算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双功能性引发剂的合成
        2.3.2 双功能性引发剂的表征
        2.3.3 双功能性引发剂的键能模拟
    2.4 本章小结
3 原位监测铜催化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过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铜催化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过程
        3.2.4 铜催化的(引发剂连续再生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过程
        3.2.5 原位监测聚合反应过程
        3.2.6 化学键接与物理共混对比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引发剂的引发效率
        3.3.2 原位监测反应过程及拟合
        3.3.3 化学键接的优势
    3.4 本章小结
4 原位监测光催化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过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光催化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过程
        4.2.4 原位监测聚合反应过程
        4.2.5 光控性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引发剂的引发效率
        4.3.2 光控性实验结果
        4.3.3 原位监测反应过程及拟合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模型辅助半连续RAFT聚合的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序列结构的精确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聚合物链结构
        2.1.1 官能团结构
        2.1.2 序列结构
        2.1.3 拓扑结构
    2.2 可控自由基聚合
        2.2.1 氮氧自由基调控聚合
        2.2.2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2.2.3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
    2.3 聚合方法
        2.3.1 乳液聚合
        2.3.2 细乳液聚合
        2.3.3 分散聚合
    2.4 CRP反应器技术
        2.4.1 管式反应器
        2.4.2 连续釜式反应器
        2.4.3 半连续反应器
    2.5 CRP聚合模型
        2.5.1 聚合机理
        2.5.2 动力学方法
        2.5.3 概率方法
        2.5.4 乳液聚合模型
        2.5.5 反应器模型
    2.6 课题的提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RAFT溶液共聚中链转移反应动力学及其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存在链转移的RAFT溶液共聚动力学模型
        3.2.1 基元反应
        3.2.2 矩方法和链参数
        3.2.3 扩散控制模型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原料
        3.3.2 间歇RAFT溶液聚合
        3.3.3 表征方法
    3.4 模型计算结果与讨论
        3.4.1 溶剂的影响
        3.4.2 单体的影响
        3.4.3 单体浓度的影响
        3.4.4 单体组成的影响
    3.5 实验验证
        3.5.1 低单体浓度下聚合动力学
        3.5.2 高单体浓度下均聚动力学
        3.5.3 共聚动力学和模型验证
        3.5.4 溶剂的影响
    3.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Policy Ⅱ的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半连续RAFT溶液共聚
    4.1 引言
    4.2 半连续RAFT共聚动力学模型
        4.2.1 半连续反应器模型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原料
        4.3.2 间歇RAFT溶液聚合
        4.3.3 半连续RAFT溶液聚合
        4.3.4 表征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单体比例的RAFT溶液共聚
        4.4.2 基于Policy Ⅱ的溶液共聚动力学
        4.4.3 不同加料策略对共聚组成的影响
        4.4.4 Policy Ⅰ与Policy Ⅱ聚合速率的比较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RAFT细乳液共聚动力学及共聚物序列结构模型
    5.1 引言
    5.2 RAFT细乳液共聚序列结构模型
        5.2.1 共聚物序列结构模型
        5.2.2 Alfrey Mayo方程
        5.2.3 乳胶粒的计算
    5.3 实验部分
        5.3.1 实验原料
        5.3.2 间歇RAFT细乳液聚合
        5.3.3 表征方法
    5.4 结果讨论
        5.4.1 St/BA的RAFT细乳液共聚动力学
        5.4.2 模型验证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单体程序加料的RAFT细乳液聚合定制共聚物序列结构
    6.1 引言
    6.2 程序滴加定制均一序列长度共聚物
    6.3 实验部分
        6.3.1 实验原料
        6.3.2 半连续RAFT细乳液聚合
        6.3.3 表征方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St/BA半连续RAFT细乳液共聚动力学
        6.4.2 模型验证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共聚物序列结构可视化研究
    7.1 引言
    7.2 蒙特卡洛方法
        7.2.1 蒙特卡洛模拟原理
        7.2.2 St/BA共聚物单体序列结构的可视化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模型验证
        7.3.2 间歇RAFT细乳液聚合共聚物的序列结构
        7.3.3 半连续RAFT细乳液聚合共聚物的序列结构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作者简历
附录: 符号说明

四、甲基丙烯酸丁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 [1]近红外光诱导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研究[D]. 张智慧. 江南大学, 2021(01)
  • [2]单茂钪催化4-(2,2’-二苯基乙基)苯乙烯聚合的研究[D]. 张晓妍.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RAFT法制备两亲性嵌段聚合物PAS及其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D]. 刘尧.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4]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和共聚物膜表面特性[D]. 陈江. 浙江大学, 2021(01)
  • [5]二硫代酯类化合物在可见光引发可控聚合中的应用 ——从自由基到阳离子[D]. 李佳佳. 苏州大学, 2020
  • [6]DMSO溶剂中路易斯碱引发丙烯酸酯均聚合及与丙烯腈共聚合研究[D]. 吕强.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7]聚合物液相色谱法研究丙烯酸酯单体的RAFT聚合过程[D]. 张梦媛. 天津大学, 2020(01)
  • [8]乙基纤维素基形状记忆及自修复聚合物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D]. 卢传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9]功能性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引发剂的设计合成及应用[D]. 王信. 郑州大学, 2020(02)
  • [10]基于模型辅助半连续RAFT聚合的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序列结构的精确调控[D]. 蒋杰. 浙江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甲基丙烯酸丁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动力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