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镍钴渣回收处理生产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范学田[1](2021)在《甘肃省危险废物现状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四五”是甘肃省产业调整的关键期,也是弥补基础短板的突破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缩小发展差距的窗口期,伴随着产业调整危险废物的相关情况也会发生变化。危险废物的产生具有产生量大、种类多的特点,摸清甘肃省“十三五”时期危废的产生、利用处置、贮存等情况是提出“十四五”危废污染防治对策的依据。因此对“十三五”期间甘肃省危废的产生、利用处置情况进行现状调查,依据调查数据对危废产生量进行预测分析以掌握其产生趋势,从而提出相应的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全面分析了“十三五”期间甘肃省各市(州)及兰州新区、甘肃矿区共16个区域产危废企业基本情况、各地区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情况、主要危险废物类别、危险废物行业来源等。具体介绍了甘肃省持有危险废物许可证企业数量和区域分布情况、产危废企业自建危废利用处置设施情况,并将甘肃省划分为河西片区、中部片区和陇东片区,按照片区和种类分别对甘肃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进行匹配分析,结果表明:按片区进行划分,河西地区和中部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不足,陇东地区危废利用处置能力满足需求;按种类划分,甘肃省铁矾渣、石膏渣、尾矿渣、沉矾渣、污泥利用处置能力设施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电解槽大修渣和铝灰虽建有一定规模的危废利用处置设施,但由于累计贮存量较大,故还需进一步加强其利用处置设施建设。还以2020年产生量超过1万吨的危险废物种类为研究对象,运用GM(1,1)模型和改进GM(1,1)模型分别对2016-2020年各类危险废物产生量数据进行拟合,通过精度检验确定各类危险废物数据拟合的最优模型,并用最优模型预测了“十四五”期间甘肃省各类危险废物产生量,结果表明:3个改进的GM(1,1)模型较原始GM(1,1)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其中对于数据变化较大的原始数列,原始序列预处理GM(1,1)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对于原始数据变化幅度较小的数列,背景值改进GM(1,1)模型Ⅱ适用性更好。到“十四五”末甘肃省危险废物产生量将达到211.95万吨,多数种类危险废物产生量将持续增加,也有一些危险废物种类呈现下降趋势。2025年甘肃省产生量超过5万吨的危废有7类,依次是HW48、HW11、HW46、HW29、HW08、HW21和HW18。基于危险废物现状调查和产生量预测,本文指出了甘肃省危险废物管理存在处理处置设施能力不足、社会源危险废物管理体系不健全、监管能力薄弱、企业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意识淡薄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设施布局、监管、制度、技术、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包括:提高危废利用处置能力并合理布局危废利用处置设施、健全社会源危险废物收集转移体系、强化固体废物属性鉴别、推广刚性填埋场建设、严格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加强危废管理队伍建设、推行联防联控机制、提高危废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行清洁生产、加大危险废物宣传力度等。通过以上防治对策,以期为“十四五”甘肃省生态环保规划危险废物部分编制提供依据,为管理部门科学管理危险废物提供参考。
张红菊,王有臣,杜宁[2](2020)在《镍钴渣钴回收工艺改进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陕西锌业有限公司采用湿法炼锌,年副产钴渣约540 t,由于场地受限,采用铜镉渣和镍钴渣混合酸洗-锌置换回收镉-净化剂回收钴工艺,该工艺流程长、生产成本高,且产出高钴渣含钴低,外售困难。针对此问题,公司进行了多种氧化剂氧化沉钴的试验,确定镍钴渣单独酸洗-高锰酸钾氧化沉淀法进行钴回收较其他方案优越。本文对该工艺的试验流程及参数、工艺关键控制点等进行了阐述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流程短、生产效率高,每回收1 t钴节约8万元药剂成本,且产品钴渣含钴较改进前工艺回收的钴渣提高了2倍,便于市场销售。
朱军,李维亮,刘曼博,康敏,赵成,崔旭东[3](2020)在《锌湿法冶炼渣的污染物分析及综合利用技术》文中指出有色金属冶炼的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已成为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湿法炼锌生产的浸出渣开路问题是企业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针对我国湿法炼锌采用的主流工艺,基于生产过程的产生的各种浸出渣、净化渣、烟尘、污泥等含锌物料的来源、组成和污染物进行分析,较系统地总结了目前各类锌冶炼渣的综合利用及无害化处理技术。
王长征,郭小芳[4](2020)在《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固废综合利用生产实践与优化措施探讨》文中认为简要介绍了甘肃某有色企业铜、铅、锌三大冶炼系统在固废综合利用方面的循环经济实践。通过工艺互补优势和固废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进行工艺技术优化方案探讨,为进一步提高公司内部铜、铅、锌主元素的综合回收率、富集回收其他有价稀有元素和同类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一些借鉴。
闻震宇[5](2020)在《添加剂对镍渣碳热还原提铁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闪速炉冶炼镍产生的镍渣,其铁含量较高并含有镍、铬、钴、铜等有价金属元素,是重要的二次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既符合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又能保护环境并可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本课题以铁品位39.40%和SiO2含量32.50%的镍渣为原料,针对镍渣中铁以铁橄榄石形式存在难以还原的问题,在镍渣中分别添加碳酸钙、碳酸钠和氧化钙以促进镍渣的碳热还原。考察了还原温度、还原时间和添加剂含量等因素对还原产物中铁还原回收指标的影响。采用热重实验确定样品还原过程的失重量,从而计算出还原产物中铁的还原度;通过立式还原炉对样品进行还原实验,对实验后的还原产物进行化学分析及磁选分离,确定还原产物中铁的金属化率和回收率;利用XRD和SEM-EDS对还原产物的物相组成及微观形貌进行检测,结合热力学计算和实验验证,明确各添加剂强化还原的机理,以此作为镍渣资源化利用的理论依据,从而实现镍渣的有效回收利用。研究结果表明:在1373 K-1473 K的范围内,还原温度的升高对镍渣中铁各项指标(还原度、金属化率、铁回收率、铁品位)具有积极作用,继续升温至1523 K时,镍渣还原产物中铁的各项指标逐渐降低。还原时间对镍渣还原也有明显作用,在1473 K保温时间从0延长至45min时,三种含有不同添加剂的还原产物中铁的各项指标持续上升,继续保温至60min时,添加CaCO3和CaO的镍渣还原产物中铁的各项指标继续上升,但上升趋势明显变缓;添加Na2CO3的还原产物中铁的金属化率曲线略微下降,铁的还原度和回收率曲线小幅上升。三种添加剂均能增大镍渣中铁橄榄石的还原反应速率并降低镍渣还原反应所需温度。当镍渣中不含添加剂时铁橄榄石的还原反应初始温度为987.90 K,加入CaCO3、Na2CO3和CaO后铁橄榄石还原反应初始温度分别降低为648.64 K、904.64K和720.45 K。三种添加剂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镍渣中铁的还原回收指标。在1473 K保温45min的条件下,无添加剂镍渣的还原产物中铁的还原度、金属化率和回收率分别为58.17%、72.57%和77.43%,而镍渣加入6%CaCO3后以上值相应提升至85.03%、95.37%和94.31%;加入6%Na2CO3时分别提升至79.13%、92.56%和91.73%;加入6%CaO时分别提升到74.75%、93.27%和92.39%。三种添加剂中效果最好的是CaCO3、其次是CaO、最后是Na2CO3。利用添加剂促进镍渣的碳热还原主要是通过添加剂与镍渣中的铁橄榄石反应来实现的,由于Ca2+或Na2+对SiO42-的吸引能力强,减弱了SiO42-对铁橄榄石中FeO的束缚,使其更易与还原剂碳反应生成金属铁。
张志刚[6](2020)在《湿法炼锌净化系统对高杂原料适应性工业化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湿法炼锌行业面临市场行情低迷、锌精矿成本较高、成分复杂等各种因素,主金属锌已无法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回收铜、镉、钴、银等有价金属元素已成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在矿源方面,高杂质原料成为各企业生产的主要原料。因此,使用高杂质原料成为湿法炼锌企业在生产中面临的重大难题。如何突破难题、挖潜增效,提高系统对高杂原料的适应性,成为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项重点工作。本文针对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北铅锌冶炼厂湿法炼锌净化系统对高杂原料适应性较低,导致净化效率低下、系统频繁波动、生产成本较高等问题,通过论证分析和实验研究,开发了两段净化除铜镉工艺技术和试剂除钴新工艺技术,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控制参数。同时,对镍钴渣综合回收处理工艺及设备配置进行了优化。根据实验研究及生产实践经验,提出了两段净化除铜镉工艺和试剂除钴新工艺的工业化改造方案。最终提出了湿法炼锌净化系统工艺生产技术操作标准,通过净化系统工艺的改进与工业化应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增创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达到了提高净化系统对高杂原料适应性的研究目的。
王峰[7](2019)在《锌净化二段镍钴渣高效利用生产实践》文中指出采用铅锌联合冶炼,铅系统产生的次氧化锌全部由锌系统处理,采用三段锑盐净化对硫酸锌液体进行深度净化,锌粉单耗高达150gk/t-锌,导致二段镍钴渣中锌含量高达50%~60%。为了减少锌损失,对净化工艺进行优化,采用二段净化镍钴渣代替部分锌粉,返回一段净化过程中,提高新液合格率,确保净化深度净化,锌粉单耗降低可以降低到75gk/t-锌。
李勇,刘安荣,刘洪波,彭伟,王振杰[8](2019)在《湿法炼锌工艺镍钴渣氧化酸浸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镍钴渣是湿法炼锌过程产生的废渣,含有锌、镍、钴等有价金属元素,具有较大的综合回收价值。以贵州某湿法炼锌企业产生的Zn、Cu、Cd、Co、Ni金属含量分别为45.81%、4.17%、2.34%、0.46%、0.38%的镍钴渣为研究对象,采用氧化酸浸法进行了浸出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75%,双氧水用量为7.5%,液固比为4,硫酸浓度为30%,浸出温度为80℃,浸出时间为4 h条件下,可使镍钴渣中有价金属Zn、Ni、Co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8.23%、95.78%、90.89%。试验结果可为此类工业废渣的综合回收提供参考。
鲁兴武[9](2018)在《高钴渣制取钴化合物新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湿法炼锌净化过程产出的高钴渣是镍钴渣综合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含钴物料,其含有数量可观的有价金属,但是其成分复杂,回收难度大,而且堆存不当容易对土壤和水体造成重金属污染。本文以高钴渣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湿法冶炼工艺,开发了一种环保、高效综合回收锌、钴等有价金属的新工艺,制备了碳酸钴产品,使钴渣中的钴的价值都得到了体现,不仅解决了高钴渣处理难的问题,同时解决了高钴渣堆存造成的环境污染及金属流失问题。新工艺采用控电位浸出、一步除铁、铜、镉、二次除锌、沉钴的原则工艺流程,通过高钴渣浸出、除杂、锌钴分离、碳酸沉淀进行了单因素条件实验,确定了全过程最优工艺条件:高钴渣浸出硫酸浓度15%,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2h,锌钴浸出率均高于99.0%;浸出液中钴浓度为10-12g/L,溶液Co/Mn比高于10000,可实现选择性浸出;除铁过程的初始pH值为2.0,终点pH值为4.0,铁的去除率达到99%,铁的残留量达到0.1mg/L,锌损失率3.6%,钴损失率2.5%,铁去除率高,钴损失小;锌粉置换除铜镉过程,锌粉加入量为4.5g/L,温度控制在50-55℃之间,反应30min,可使置换除铜镉达到预期效果;一次除锌过程,NaOH浓度5mol/L,反应温度85℃,反应时间2h,液固比为5:1,锌的一次分离率达到88%;二次除锌过程,控制初始pH在3.0-4.0左右,反应温度60℃,除锌试剂B用量为9.0g/L的条件下,锌残留量降至26mg/L;碳酸钠沉淀碳酸钴,反应温度在85℃,控制反应pH值在8.0左右,碳酸钴产品纯度大于98%。并通过扩大试验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吨渣处理成本约为5841.52元。
魏晓玲[10](2017)在《湿法炼锌净化镍钴渣新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我国发布了新的危险废物名录,把锌冶炼过程中,锌浸出液净化产生的净化渣,包括锌粉-黄药法、砷盐法、逆向锑盐法、铅锑合金锌粉法等工艺除铜、镉、钴、镍、锑等杂质产生的废渣,列为有毒废物,其运输、贮存、利用或者处置,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因此,如何有效地处理湿法炼锌中产出的净化渣,并对其中的有价金属进行回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衡量现代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条件之一。贫镉液是湿法炼锌净化过程中产出的净化渣经酸浸出,回收铜、镉后所得的滤液。传统湿法炼锌净化工艺中,关键技术之一是怎样从硫酸锌溶液中脱除杂质钴,而贫镉液中钴离子的闭路循环问题一直困扰着各湿法炼锌厂。本文在前期研制的除钴试剂基础上,研究了将其应用于除去硫酸锌溶液中的钴镍,通过大量的实验室实验,开发出一种湿法炼锌三段净化新工艺,在国内某湿法炼锌厂进行了全流程的半工业净化试验和工业电积试验,以及把除钴试剂用于脱除贫镉液中高浓度的钴,取得的效果较好。本文重点研究了将除钴试剂应用于某湿法炼锌厂生产的贫镉液中进行钴开路处理的工艺。本文进行了系统的小型、半工业试验和工业化试生产。小型试验首先进行了含高浓度钴的纯硫酸锌体系中脱除钴的助沉剂量和除钴试剂量的条件试验,得到助沉剂为1.17倍钴质量比,除钴试剂为15倍钴质量比的试剂用量下,能将硫酸锌溶液中的Co2+从32.4mg/L106mg/L除至lmg/L左右。然后进行了小型贫镉液除钴的时间、温度、助沉剂加入量、除钴试剂加入量、杂质镉离子对除钴影响的条件试验,得到在反应温度8590℃,反应时间为lh,杂质镉浓度小于100mg/L的条件下,加入与纯硫酸锌体系中相同的试剂用量,验证了能将贫镉液中的钴除至lmg/L左右。在小型试验中所得到的最佳条件下,将该工艺进行了半工业试验和工业化试生产,得到的除钴后液均含钴在lmg/L左右,验证了该工艺的可行性和可推广性。工业化试验生产得到的一次净化钴渣综合样中钴含量在9%12.8%,经过650℃马弗炉焙烧,处理的二次焙烧钴渣中钴含量为34.80%,且锌钴比在1左右,所获钴渣具有很好的回收和利用价值。将该研究工艺应用于生产,较好地解决了湿法炼锌过程中钴的循环问题,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二、镍钴渣回收处理生产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镍钴渣回收处理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省危险废物现状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危险废物来源与分类 |
1.1.1 危险废物定义 |
1.1.2 危险废物来源 |
1.1.3 危险废物分类 |
1.2 危险废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
1.3 危险废物管理现状 |
1.3.1 国外危险废物管理现状 |
1.3.2 国内危险废物管理现状 |
1.4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 |
1.5 课题研究区域、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区概况 |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2 甘肃省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情况 |
2.1 产生危险废物企业基本情况 |
2.1.1 产生危险废物企业数量 |
2.1.2 产生危险废物企业地区分布情况 |
2.1.3 主要产危废企业 |
2.2 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情况 |
2.2.1 全省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情况 |
2.2.2 各年份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情况 |
2.2.3 各地区危险废物产存情况 |
2.3 主要危险废物类别 |
2.3.1 甘肃省主要危险废物类别 |
2.3.2 甘肃省各类危险废物来源单位 |
2.3.3 各地区主要危险废物类别 |
2.4 危险废物主要行业来源 |
2.5 本章小结 |
3 甘肃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理设施基本情况 |
3.1 甘肃省持有经营许可证企业整体情况 |
3.2 持有危险废物许可证企业地区分布情况 |
3.3 企业自行利用处置情况 |
3.4 危险废物处理能力匹配情况分析 |
3.4.1 各地区危险废物处理能力匹配情况 |
3.4.2 各类危险废物处理能力匹配情况 |
3.5 本章小结 |
4 甘肃省“十四五”危险废物产生量预测 |
4.1 模型简介 |
4.2 GM(1,1)模型改进 |
4.2.1 背景值计算改进法Ⅰ |
4.2.2 背景值计算改进法Ⅱ |
4.2.3 原始序列预处理法 |
4.3 模型检验 |
4.4 危险废物产生量预测 |
4.4.1 建模过程 |
4.4.2 危险废物产生量预测 |
4.5 本章小结 |
5 甘肃省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
5.1 甘肃省危险废物管理存在的问题 |
5.1.1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地区分布不均衡 |
5.1.2 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存在缺陷 |
5.1.3 社会源危险废物管理体系不健全 |
5.1.4 监管能力薄弱,企业危废环境管理意识淡薄 |
5.2 甘肃省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对策 |
5.2.1 提高危废利用处置能力,合理布局危废处理处置设施 |
5.2.2 加大危险废物监管力度,完善规章制度 |
5.2.3 推进先进技术应用,提升危废利用处置水平 |
5.2.4 加强危废管理队伍建设,大力宣传危废相关知识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 版)简要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镍钴渣钴回收工艺改进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艺改进前钴回收工艺及存在问题 |
1.1 钴回收系统简介 |
1.2 钴回收工艺及流程 |
1.3 存在问题及分析 |
2 试验及分析 |
2.1 试验方案 |
2.2 工艺原理及主要的化学式 |
2.3 试验流程及参数 |
2.4 试验过程关键点控制 |
2.5 试验结果分析 |
2.6 经济效益分析 |
3 改进方案及工艺流程图 |
3.1 方案 |
3.2 改进后工艺流程图 |
4 结论 |
(3)锌湿法冶炼渣的污染物分析及综合利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冶炼渣的来源与组成 |
1.1常规浸出冶炼渣 |
1.2 热酸浸出冶炼渣 |
1.3 高压氧浸浸出渣 |
1.4 常压富氧浸出渣 |
2 常规浸出渣的处理 |
2.1 回转窑挥发法处理浸出渣 |
2.2 热酸浸出法处理氧化锌焙烧烟尘 |
2.3烟尘中铟的回收 |
3 热酸浸出除铁渣的处理 |
3.1 火法处理技术 |
3.1.1回转窑挥发法 |
3.1.2焙烧-浸出法 |
3.1.3富氧侧吹熔炼法 |
3.2 直接酸浸出法 |
3.3 其他处置方式 |
4 浸出渣中铅银渣处理 |
4.1 火法提银 |
4.1.1硫脲法 |
4.1.2空气侧吹还原造锍熔炼 |
4.2 浮选法 |
4.3 湿法提银 |
5 浸出液净化渣处理 |
5.1 铜镉渣 |
5.1.1锌粉置换法 |
5.1.2氨水浸出法 |
5.2 镍钴渣 |
6 其他废渣的处理 |
6.1 锌浮渣 |
6.2 石膏渣 |
6.3 制酸污泥 |
6.3.1火法熔炼技术 |
6.3.2固化处理 |
6.4 含砷废渣 |
7 结 论 |
(4)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固废综合利用生产实践与优化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铜、铅、锌冶炼系统固废产生环节 |
2.1 白银法炼铜系统 |
2.2 低污染黄钾铁矾湿法炼锌系统 |
2.3 ISP铅锌冶炼系统 |
3 固废综合利用生产实践与问题分析 |
3.1 废渣综合利用生产实际及工艺互补优势分析 |
3.2 固废综合利用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隐患 |
4 固废综合利用生产工艺优化与改进措施 |
4.1 增加白烟灰预脱砷工序 |
4.2 增加碲、铋等回收工序 |
4.3 铁矾渣回收 |
4.4 硫化沉砷预处理与石膏渣综合利用 |
4.5 渣场存在的意义 |
5 结语 |
(5)添加剂对镍渣碳热还原提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镍渣的特性 |
1.1.1 镍渣的来源及危害 |
1.1.2 镍渣中有价金属资源化利用 |
1.1.3 镍渣其他利用途径 |
1.2 镍渣直接还原研究现状 |
1.3 添加剂强化还原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2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镍渣和还原剂 |
2.1.2 添加剂和粘结剂 |
2.2 实验方法与设备 |
2.2.1 实验方法 |
2.2.2 实验装置 |
2.3 分析方法 |
2.3.1 热分析 |
2.3.2 XRD分析 |
2.3.3 微观形貌分析 |
2.4 小结 |
3 添加剂强化镍渣还原提铁热力学 |
3.1 计算方法 |
3.2 镍渣还原过程热力学 |
3.2.1 还原反应热力学 |
3.2.2 还原产物分配 |
3.3 小结 |
4 添加剂强化镍渣还原实验研究 |
4.1 实验条件 |
4.2 添加碳酸钙的镍渣还原实验 |
4.2.1 还原温度的影响 |
4.2.2 还原时间的影响 |
4.2.3 碳酸钙配比的影响 |
4.3 添加碳酸钠的镍渣还原实验 |
4.3.1 还原温度的影响 |
4.3.2 还原时间的影响 |
4.3.3 碳酸钠配比的影响 |
4.4 添加氧化钙的镍渣还原实验 |
4.4.1 还原温度的影响 |
4.4.2 还原时间的影响 |
4.4.3 氧化钙配比的影响 |
4.5 不同添加剂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4.6 小结 |
5 添加剂强化镍渣还原微观机理研究 |
5.1 碳酸钙强化镍渣还原微观机理 |
5.1.1 还原产物微观形貌 |
5.1.2 还原产物物相 |
5.2 碳酸钠强化镍渣还原微观机理 |
5.2.1 还原产物微观形貌 |
5.2.2 还原产物物相 |
5.3 氧化钙强化镍渣还原微观机理 |
5.3.1 还原产物微观形貌 |
5.3.2 还原产物物相 |
5.4 添加剂强化作用机理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6)湿法炼锌净化系统对高杂原料适应性工业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锌的简介 |
1.2.1 锌的性质 |
1.2.2 锌的用途 |
1.3 锌冶炼工艺简介 |
1.3.1 火法炼锌工艺 |
1.3.1.1 平罐炼锌工艺 |
1.3.1.2 竖罐炼锌 |
1.3.2 电炉炼锌工艺 |
1.3.3 ISP炼锌工艺 |
1.4 湿法炼锌工艺 |
1.5 湿法炼锌净化工艺简介 |
1.5.1 锌粉置换法 |
1.5.1.1 砷盐净化法 |
1.5.1.2 锑盐净化法 |
1.5.2 β-萘酚净化除钴法 |
1.5.3 黄药净化除钴法 |
1.5.4 新型试剂除钴法 |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7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研究主要目的 |
1.7.1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7.2 研究主要目的 |
第2章 实验研究 |
2.1 高杂原料对湿法炼锌系统的影响 |
2.1.1 焙烧系统 |
2.1.2 浸出系统 |
2.1.3 净化系统 |
2.2 净化系统反应机理分析 |
2.2.1 锌粉置换法除铜镉 |
2.2.2 锌粉置换法除钴镍 |
2.2.3 新型试剂法除钴镍 |
2.3 除铜镉实验研究 |
2.3.1 实验目的 |
2.3.2 实验器材及原料 |
2.3.3 实验步骤 |
2.3.4 实验数据统计 |
2.3.5 实验结论 |
2.4 除钴镍实验研究 |
2.4.1 实验目的 |
2.4.2 实验器材及原料 |
2.4.3 实验研究方法 |
2.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4.1 一次净化后液pH值对除钴的影响 |
2.4.4.2 A试剂加入量对除钴的影响 |
2.4.4.3 A试剂与B试剂加入比例对除钴的影响 |
2.4.4.4 反应温度对除钴的影响 |
2.4.4.5 反应时间对除钴的影响 |
2.4.4.6 实验结论 |
2.5 净化系统工艺改进流程对比 |
第3章 工业化应用 |
3.1 工业化应用技术创新点 |
3.1.1 研发两段净化除铜镉工艺,提高净化系统对高铜原料的适应性 |
3.1.1.1 两段净化除铜镉设备配置 |
3.1.1.2 两段净化除铜镉工艺操作条件 |
3.1.2 研发试剂除钴新工艺,提高净化系统对高钴原料的适应性 |
3.1.2.1 A、B试剂出钴镍设备配置 |
3.1.2.2 A、B试剂除钴镍工艺操作条件 |
3.1.2.3 A、B试剂除钴镍工艺取得的效果 |
3.1.3 优化镍钴渣综合回收处理工艺 |
3.1.3.1 镍钴渣工艺优化方案 |
3.1.3.2 A、B镍钴渣酸洗工艺操作条件 |
3.1.3.3 镍钴渣工艺优化取得的效果 |
3.1.4 开发电解工序新液底渣高效综合回收利用技术 |
3.1.4.1 改造方案 |
3.1.4.2 改造效果 |
3.1.5 开发优化中间槽配置工艺技术 |
3.1.5.1 优化方案 |
3.1.5.2 优化取得的效果 |
3.2 工业化生产技术操作标准 |
3.2.1 一段净化工艺 |
3.2.1.1 一段净化反应原理 |
3.2.1.2 一段净化技术条件 |
3.2.1.3 一段净化操作 |
3.2.2 二段净化工艺 |
3.2.2.1 二段净化反应原理 |
3.2.2.2 二段净化技术条件 |
3.2.2.3 二段净化操作 |
3.2.3 三段净化工艺 |
3.2.3.1 三段净化反应原理 |
3.2.3.2 三段净化技术条件 |
3.2.3.3 三段净化操作 |
3.2.4 净化工序的操作 |
3.2.4.1 净化操作 |
3.2.4.2 压滤操作 |
3.2.4.3 取样分析制度 |
3.2.5 镍钴渣酸洗工艺 |
3.2.5.1 镍钴渣酸洗工序技术条件 |
3.2.5.2 镍钴渣酸洗工序操作 |
3.3 工业化生产指标分析 |
3.3.1 锌粉单耗 |
3.3.2 新液合格率 |
3.3.3 新液杂质含量 |
3.3.4 新液产量 |
3.3.5 高杂原料适应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锌净化二段镍钴渣高效利用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三段逆锑盐净化工艺 |
2.1 一段净化除铜镉 |
2.2 二段净化除镍钴 |
2.3 三段净化除残镉 |
3 三段逆锑盐净化工艺优化 |
3.1 三段逆锑盐净化工艺存在的问题 |
3.2 三段逆锑盐净化工艺优化 |
3.3 三段逆锑盐净化工艺优化后效果 |
4 结论 |
(8)湿法炼锌工艺镍钴渣氧化酸浸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原料及试验方法 |
1.1 试验原料 |
1.2 试验方法 |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2.1 磨矿细度对镍钴渣浸出效果的影响 |
2.2 浸出温度对镍钴渣浸出效果的影响 |
2.3 双氧水用量对镍钴渣浸出效果的影响 |
2.4 浸出时间对镍钴渣浸出效果的影响 |
2.5 硫酸浓度对镍钴渣浸出效果的影响 |
2.6 液固比对镍钴渣浸出效果的影响 |
2.7 优化条件重复试验 |
3 结论 |
(9)高钴渣制取钴化合物新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国钴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 钴渣中钴元素二次回收的方法 |
1.2.1 黄药除钴 |
1.2.2 亚硝酸钠和β萘酚除钴 |
1.2.3 砷盐除钴的研究现状 |
1.2.4 锑盐除钴 |
1.3 湿法炼锌净化渣综合回收方法概述 |
1.3.1 置换法 |
1.3.2 选择性浸出 |
1.3.3 氨-硫酸铵法 |
1.3.4 氧化沉淀法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试验原料分析 |
2.1 高钴渣成分分析 |
2.2 高钴渣物相分析 |
2.3 高钴渣特点及其处理难度 |
2.3.1 高钴渣特点 |
2.3.2 高钴渣处理的难点 |
第三章 试验方法分析 |
3.1 工艺原理 |
3.1.1 热力学分析 |
3.1.2 选择性浸出原理 |
3.1.3 净化除杂原理 |
3.1.4 锌钴分离原理 |
3.1.5 碳酸钴沉淀原理 |
3.2 工艺流程 |
3.2.1 原则工艺流程 |
3.2.2 创新点 |
3.3 试验方法 |
3.4 试验设备 |
第四章 试验结果与讨论 |
4.1 选择性浸出试验研究 |
4.1.1 浸出时间影响 |
4.1.2 氧化电位影响 |
4.1.3 硫酸浓度影响 |
4.1.4 浸出温度影响 |
4.1.5 单因素下最优工艺条件 |
4.2 除铁试验研究 |
4.2.1 pH值对除铁率的影响 |
4.2.2 温度对除铁率的影响 |
4.2.3 反应时间对除铁的影响 |
4.2.4 铁离子浓度对除铁的影响 |
4.3 除铜镉试验研究 |
4.3.1 锌粉质量 |
4.3.2 锌粉用量 |
4.3.3 置换温度 |
4.3.4 搅拌速度 |
4.3.5 置换控制条件 |
4.4 锌钴分离试验研究 |
4.4.1 NaOH浓度对锌钴分离的影响 |
4.4.2 温度对锌钴分离的影响 |
4.4.3 反应时间对锌钴分离的影响 |
4.5 二次除锌试验研究 |
4.5.1 试剂B用量对除锌的影响 |
4.5.2 温度对试剂B除锌的影响 |
4.6 碳酸钴沉淀试验研究 |
4.6.1 反应温度的影响 |
4.6.2 反应体系pH值的影响 |
4.7 最优条件下全流程试验 |
4.8 技术经济分析 |
4.8.1 成本估算 |
4.8.2 销售收入估算 |
4.8.3 税费估算 |
4.8.4 利润估算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湿法炼锌净化镍钴渣新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锌资源的概况 |
1.4.3 贫镉液除钴 |
1.5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1.5.1 课题研究目标 |
1.5.3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1.5.4 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 |
2.1 钴镍渣浸出 |
2.1.1 硫酸浓度对锌、钴、镉浸出率的影响试验 |
2.1.2 温度对镍钴渣浸出率的影响 |
2.1.3 时间对镍钴渣浸出率的影响 |
2.2 锌钴分离试验 |
2.2.1 锌钴活化剂浓度对锌钴分离的影响 |
2.2.2 pH对锌钴分离的影响 |
2.2.3 温度对锌钴分离的影响 |
2.2.4 反应时间对锌钴分离的影响 |
2.2.5 可行性分析 |
2.3 最优条件实验 |
2.4 正交试验分析 |
第三章 试验验证 |
3.1 试验方案 |
3.2 工艺技术及操作条件 |
3.3 试验工艺流程图 |
3.4 工艺操作 |
3.4.1 一次浸出 |
3.4.2 二次浸出 |
3.4.3 除钴 |
3.5 试验数据分析 |
3.5.1 原料及试剂 |
3.5.2 试验数据 |
3.5.3 试验数据分析 |
3.6 试验中存在问题 |
3.6.1 浸出液含锌高 |
3.6.2 除钴终点判定存在干扰 |
3.6.3 钴渣未进行洗涤影响品位 |
3.7 试验结果 |
3.7.1 产能 |
3.7.2 试剂消耗 |
3.7.3 技术经济指标 |
3.8 问题讨论 |
3.8.1 产能偏低 |
3.8.2 工艺不完善 |
3.9 优化试验 |
第四章 工业化实施方案 |
4.1 镍钴渣综合回收实例及产品质量 |
4.2 技术的可靠性 |
4.3 技术优势 |
4.4 工艺流程及产品 |
4.4.1 工艺流程 |
4.4.2 主要产品 |
4.5 试验研究过程及效果 |
4.5.1 试验研究过程 |
4.5.2 试验研究效果 |
第五章 预期经济效益 |
5.1 预期经济效益 |
5.2 生产成本 |
5.3 处理100吨高钴渣收入 |
5.4 年收入 |
5.5 综合利用 |
5.6 环保综合评价 |
5.7 主要技术指标 |
5.8 创新点 |
5.9 项目可行性 |
5.9.1 技术的可行性 |
5.9.2 实施方案的可行性 |
5.9.3 项目目标和任务 |
5.9.4 主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
5.9.5 工作制度 |
5.9.6 岗位设置 |
5.9.7 效益估算 |
5.9.8 社会及环境效益 |
5.9.9 工艺先进性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镍钴渣回收处理生产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省危险废物现状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D]. 范学田.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镍钴渣钴回收工艺改进试验研究[J]. 张红菊,王有臣,杜宁. 中国有色冶金, 2020(05)
- [3]锌湿法冶炼渣的污染物分析及综合利用技术[J]. 朱军,李维亮,刘曼博,康敏,赵成,崔旭东. 矿产综合利用, 2020(04)
- [4]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固废综合利用生产实践与优化措施探讨[J]. 王长征,郭小芳. 甘肃冶金, 2020(03)
- [5]添加剂对镍渣碳热还原提铁的影响研究[D]. 闻震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7)
- [6]湿法炼锌净化系统对高杂原料适应性工业化应用研究[D]. 张志刚.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7]锌净化二段镍钴渣高效利用生产实践[J]. 王峰. 铜业工程, 2019(06)
- [8]湿法炼锌工艺镍钴渣氧化酸浸工艺研究[J]. 李勇,刘安荣,刘洪波,彭伟,王振杰. 金属矿山, 2019(06)
- [9]高钴渣制取钴化合物新工艺研究[D]. 鲁兴武. 兰州大学, 2018(11)
- [10]湿法炼锌净化镍钴渣新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D]. 魏晓玲. 兰州理工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