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患者血清结合胆汁酸测定的临床研究

胆结石患者血清结合胆汁酸测定的临床研究

一、胆结石患者血清结合胆汁酸测定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智慧[1](2021)在《基于“腑以通为用”从DAG-PKC通路调控胆囊动力的胆固醇结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采用高胆固醇致石饲料诱发法制作胆囊胆固醇结石(Cholesterol stone,CS)小鼠模型,采用疏肝理气代表方柴胡疏肝散进行干预,从胆囊动力学角度探讨疏肝理气法对CS小鼠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及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5周龄SPF级ICR雄性小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造模组24只。空白组以普通颗粒饲料喂养,模型组采用高胆固醇致石饲料制备CS小鼠模型,造模9周后,随机选取8只模型小鼠取材,观察胆囊结石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将成模小鼠按照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柴胡疏肝散组,每组8只,连续等剂量灌胃4周(空白组及模型组予生理盐水,柴胡疏肝散组予柴胡疏肝散)。以空白组作为对照,观察各组小鼠的胆囊、肝脏形态变化,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胆囊与肝脏的组织形态;用ELISA法检测胆汁TC、TBA与血清DAG、TG含量;分别采用q-PCR法与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肝脏PKC和胆囊CAP、VIP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体重变化: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柴胡疏肝散组小鼠体重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柴胡疏肝散组小鼠体重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HE染色观察结果:空白组小鼠肝组织中肝细胞索排列正常,细胞核居中,形态结构正常,胆囊组织结构基本完整;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肝细胞肿胀明显,排列松散,可见大量脂滴空泡,胆囊黏膜增厚,黏膜胶原纤维扩充增多;柴胡疏肝散组小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情况明显改善,脂滴空泡明显减少,胆囊组织黏膜胶原纤维有一定程度恢复。3.血清DAG、TG含量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清DAG、TG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柴胡疏肝散组血清DAG、TG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4.胆汁TC、TBA含量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胆汁TC含量显着升高(P<0.01),模型组TBA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柴胡疏肝散组胆汁TC含量显着降低(P<0.05),柴胡疏肝散组TBA含量显着升高(P<0.01)。5.肝脏PKC与胆囊CAP、VIP的m RNA与蛋白表达量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PKCm RNA与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P<0.01),模型组小鼠胆囊CAP、VIP的m RNA与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柴胡疏肝散组小鼠肝脏PKC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小鼠肝脏PKC蛋白表达量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鼠胆囊CAPm RNA与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小鼠胆囊VIPm RNA与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1)。结论:1.疏肝理气法可以改善胆囊收缩功能,帮助抑制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提示肝郁气滞是CS胆囊动力学异常的重要病理。2.疏肝理气法可以降低血清DAG、TG及胆汁TC水平并提高TBA含量,通过上调肝脏PKC与下调胆囊CAP、VIP蛋白的表达,改善胆囊动力,发挥利胆排石的作用。

陈金梅[2](2021)在《大黄灵仙方预防PTCSL术后结石早期复发及调节胆管炎症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肝胆管结石病术后复发率高,胆道感染是目前公认会导致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调节炎性信号通路控制炎症反应可改善胆管内环境,降低肝胆管结石病术后复发率。本研究通过临床上对肝胆管结石病PTCSL术后的患者进行大黄灵仙方干预治疗,分析患者临床疗效、预后及安全性,以评价大黄灵仙方在预防肝胆管结石病PTCSL术后早期复发及调节炎症反应的临床效果;并以改善胆管内环境为切入点,结合实验研究探讨大黄灵仙方改善胆管细胞炎症反应防治肝胆管结石病的作用机制。方法:(一)临床研究:选取80例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并行PTCSL治疗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大黄灵仙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在PTCSL治疗后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大黄灵仙方治疗,连续用药三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证候评分,以观察证候改善情况;用药前后监测炎症指标、肝功能指标,了解术后恢复情况及对有无肝胆管结石复发进行随访,最终评价该药物的临床疗效。(二)实验研究:将SD大鼠胆管上皮细胞分为9组:第1组(正常对照组)、第2组(LPS模型组)、第3组(LPS+中药组)、第4组(LPS+PDTC组)、第5组(LPS+SB203580)、第6组(LPS+PDTC+SB203580组)、第7组(LPS+PDTC+中药组)、第8组(LPS+SB203580+中药组)、第9组(LPS+PDTC+SB203580组+中药组),采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TAK1与ASK1的相互作用并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AK1与ASK1在细胞中的分布及共定位情况。结果:(一)临床研究:(1)本研究实际纳入77例患者(对照组38例,试验组39例)。两组患者用药前在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病程、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患者证候积分比较,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证候积分比较,试验组的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的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3)两组有效率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1.6%,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炎症(WBC、CRP)及肝功能(TBIL、DB、ALP、GGT)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各个时间段WBC、CRP、TBIL、DB、ALP、GGT比较,时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与组别交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两组患者用药后1年结石复发情况比较,对照组1年内出现3例结石复发患者,试验组无复发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试验组患者用药后出现腹泻患者3例、皮疹患者0例、乏力患者0例,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二)实验研究:(1)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显示:与第1组相比,第2、4、5、6组,TAK1与ASK1的相互作用无显着差异(P>0.05);与第1组相比,第3、7、8、9组,TAK1与ASK1相互作用增强,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其中第3、9组极显着(P<0.01)。(2)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空白组(组1)细胞细胞核(蓝色)完整,包膜清晰可见,ASK1蛋白标记为绿色荧光,TAK1蛋白标记为红色荧光,在胞浆表达;造模后,TAK1蛋白增多,信号通路阻断剂阻断后,TAK1蛋白主要在核中表达(见4、5、6组),胞浆中ASK1蛋白标记绿色荧光减少;用药后,TAK1蛋白分布在胞浆中与ASK1蛋白相互作用,荧光显示红绿荧光重叠的黄光(见7、8、9组)。结论:(1)大黄灵仙方在改善患者证候、调节血清炎症指标及改善肝功能具有良好效果。(2)大黄灵仙方对于预防PTCSL术后结石早期复发具有一定的疗效。(3)大黄灵仙方用药后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4)大黄灵仙方可能促进TAK1与ASK1相互拮抗从而下调NF-κB信号通路,同时减弱NF-κB与MAPK信号通路间的交流,这可能是大黄灵仙方减轻胆管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之一。

钱昌林[3](2021)在《胆固醇结石相关差异表达的lncRNA筛选及其功能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胆固醇结石差异IncRNA表达基因的分析及其功能研究研究背景及目的:胆结石是普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西方国家成年人中发病率达5%~25%。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西式化,其发病率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研究显示,当前上海地区人群总体胆石病患病率为7.02%,胆囊切除率为2.48%。虽然胆结石患者中有75%为无症状者,但一旦出现症状或者并发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健康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也会给卫生医疗资源带来较大的负担。胆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包括年龄、女性、种族及致石基因的因素,同时代谢综合征、饮食因素、胆囊功能的缺陷及药物的因素对其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迄今为止胆固醇结石的成因未能完全阐明,胆固醇结石的防治仍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探索胆固醇结石成因的机制研究,寻找行之有效的胆固醇结石预防措施仍然是有意义的研究方向。虽然胆固醇结石的基础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近年来研究有了较大进展。有关胆结石的最终形成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致石相关的基因,包括LITH基因等;肝脏胆固醇过多分泌;过饱和胆囊胆汁的形成;胆囊收缩功能的受损;小肠吸收功能的因素。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长度大于200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已证明与多种人类疾病有关。目前报道提示lncRNA可以调节细胞胆固醇的新陈代谢。如Lnc-HC可以在转录后水平上通过结合hnNPA2B1来调节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Cyp7a1和Abca1的表达。然而,目前关于lncRNA是否参与调控胆固醇结石形成的相关研究少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建立小鼠胆固醇结石模型,分析小鼠肝脏组织中的差异表达lncRNA,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初步探讨差异lncRNA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方法:1、将24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胆固醇结石组16只和对照组8只。胆固醇结石组小鼠饲喂致石饲料,对照组饲喂常规饲料。致石饲料及常规饲料各饲养5周,建立小鼠胆固醇结石模型及对照组模型。2、收集两组小鼠的肝脏组织、胆囊及胆汁样本,观察小鼠的胆囊大体样本拍照,镜下观察,并对小鼠胆囊胆汁进行脂质分析。检测小鼠胆囊胆汁样本中的总胆固醇含量磷脂含量及总胆汁酸含量,并根据公式计算胆固醇饱和指数(CSI)。3、对两组小鼠的肝脏组织进行lncRNA及mRNA表达谱测定,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包括Cis-/Trans-靶基因的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Pathway 分析。4、构建RNA-seq文库后,用DESeq2包分析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表达mRNAs(DE-mRNAs)和差异表达 lncRNAs(DE-lncRNAs)。使用 cluster Profiler 包,对 DE-mRNA进行富集分析。基于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和竞争内源性RNA(ceRNA)网络。利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qRT-PCR)分析关键RNAs,利用免疫组化观察两组小鼠肝脏组织关键蛋白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16只胆固醇结石小鼠均建模成功。对照组小鼠胆囊的胆汁透明,呈黄色,胆固醇结石组小鼠胆囊偏大,且胆汁浑浊,颜色较暗,镜下观察对照组小鼠胆囊胆汁未见明显结石形成,胆固醇结石组小鼠胆囊胆汁可见片状胆固醇结晶,及融合成团趋势,镜下可见胆固醇结石形成。与对照组相比,胆固醇结石组小鼠肝脏重量明显增加,两组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小鼠胆囊胆汁脂质分析结果提示,胆固醇结石组小鼠的总胆固醇、总胆固醇/总胆汁酸、总胆固醇/磷脂和CSI较对照组小鼠增加,胆固醇结石组小鼠的总胆汁酸降低。上述结果提示,致石饲喂引起的小鼠胆汁胆固醇含量增加在胆结石形成中起重要作用。2、两组小鼠肝脏组织lncRNA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显示,胆固醇结石组与对照组共有差异表达lncRNA共33个,其中17个在胆固醇结石组上调、16个在胆固醇结石组下调。胆固醇结石组与对照组共有差异表达mRNA共181个,其中104个在胆固醇结石组上调、77个在胆固醇结石组下调。对差异分析筛选得到的差异基因进行双向层次聚类分析,制作聚类热图。3、将差异表达基因分别进行GO和KEGG pathway分析后发现,胆固醇结石组上调mRNA显着富集了 419个GO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86个GO细胞组成(cellular component)、134 个 GO 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8 条 KEGG 通路。胆固醇结石组下调mRNA显着富集了 229个GO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44 个 GO 细胞组成(cellular component)、54 个 GO 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7条KEGG通路。4、PPI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提示共得到117个蛋白互作关系对,使用cytoscape软件进行网络图的绘制,图中共包含101个节点,其中上调基因对应蛋白65个,下调基因对应蛋白36个。Ptprc、Kdm4a、Sptan1三个蛋白排名均在top15,可能是互作网络中的hub蛋白。5、将差异表达的lncRNA与mRNA进行共表达分析,筛选得到173个显着协同表达关系对,其中包括96个mRNA和24个lncRNA。对每个lncRNA的GO功能和KEGG Pathway通路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显着富集了 457个GO生物过程(GOBP)、80 个 GO 细胞组成(GOCC)、137 个 GO 分子功能(GOMF)和 11条KEGG通路。6、利用miRanda软件筛选得到86个miRNA-mRNA关系对,其中包括49个miRNA和10个mRNA。筛选得到9320个miRNA-lncRNA关系对,其中包括1754个 miRNA、19 个 lncRNA。7、ceRNA网络图结果显示,网络中共包含42个miRNA-mRNA关系对,127个miRNA-lncRNA关系对,115个mRNA-lncRNA关系对。其中共包含24个上调mRNA、53个下调mRNA,11个上调lncRNA、11个下调lncRNA和47个miRNA。8、qRT-PCR实验分析验证lncRNA胆固醇结石组及对照组两组关键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胆固醇结石组的Kdm4a基因表达上升,Meg3、Pabpc4、Cep131和Numb1的基因表达下降,qRT-PCR的结果进一步支持了测序的结果。9、免疫组化(IHC)结果显示Kdm4a蛋白在胆固醇结石组表达增高。研究结论:1、本研究成功建立了胆固醇结石小鼠模型,在胆固醇结石组和对照组之间,成功检测到181差异表达mRNA和33个差异表达lncRAN。2、Kdm4a被选作为蛋白互作关系网络图(PPI)的hub点,在调控网络中lncRNA Meg3是一个关键调控lncRNA。3、qRT-PCR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在胆固醇结石组中Kdm4a表达上调,Meg3、Pabpc4、Cep131和Numb1基因表达下调,IHC结果验证了 Kdm4a蛋白表达的情况。第二部分lncRNA 4732465J04Rik 通过调控 miR-761/Scarb1 轴促进小鼠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研究背景及目的:胆固醇结石形成主要由于肝细胞合成的胆汁中的胆固醇过饱和,以及胆汁中蛋白质促进胆固醇结晶的成核。其他因素包括由于胆囊运动功能受损,共同导致胆汁淤滞和胆结石形成。此外,一些研究表明胆囊中前列腺素合成的变化和胆汁中钙的浓度过高也可能促进胆结石的形成。在某些患者中,胆结石形成的先决条件是胆汁淤积的形成,所谓胆汁淤积是由粘性糖蛋白组成的胆固醇晶体,这种胆汁淤积可以在超声检查下发现,并且可能是胆道绞痛、胰腺炎或胆管炎患者通过辅助检查能发现的唯一异常的表现。目前有大量研究表明,CCKAR,CYP7A1,FXR2,SREBF2,HMGCR,SCARB1和ABCB11等致石基因在胆结石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胆固醇是维持细胞膜流动性和完整性以及许多细胞功能所必需的成分,细胞胆固醇可以通过选择性的高密度胆固醇酯(CE)途径获得。清道夫受体B1基因(SCARB1)是一种细胞表面的高密度脂蛋白受体,介导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酯的摄取。它在肝脏中表达最为丰富,在肝脏中为胆汁酸的合成提供胆固醇,在类固醇组织中提供储存所需的胆固醇酯,或者提供啮齿类动物的类固醇的生成。SCARB1的转录受到肾上腺、卵巢和睾丸中的促激素的调控,在肝脏和其他部位SCARB1也受到转录后和翻译后修饰的调节。SCARB1参与多种疾病过程,目前发现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结石、炎症、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由于SCARB1介导了肝脏细胞从循环获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胆囊胆汁中胆固醇的重要来源,因此SCARB1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诊断和治疗胆石症,需要探索许多新的分子靶标。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RNA-seq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在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胆固醇结石小鼠模型,获得了肝组织用于RNA-seq,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构建致石基因和差异表达lncRNA的ceRNA网络图。我们的体内及体外实验发现lncRNA 4732465J04Rik可能通过吸附miR-761从而上调致石基因Scarb1的表达,从而影响胆固醇结石的形成。研究方法:1、根据已有结果整理得到lncRNA表达谱,与相关的致石基因进行生信分析,构建ceRNA网络图。2、将42只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组1(G1):注射shNC对照病毒,常规饲料饲养,7只;组2(G2):注射shNC对照病毒,致石饲料饲养,7只;组3(G3):注射shRNA-lncRNA4732465J04Rki病毒,常规饲料饲养,7只;组4(G4):注射shRNA-lncRNA4732465J05Rki病毒,致石饲料饲养,7只;组5(G5):不注射病毒,常规饲料饲养,7只;组6(G6):不注射病毒,致石饲料饲养,7只。3、检测各组小鼠胆囊胆汁的胆固醇(TC)、磷脂(PL)及胆汁酸(TBA)浓度,并利用胆红素检测试剂盒(化学氧化法)检测胆囊胆汁胆红素含量。根据TC、PL和TBA的含量计算胆汁总脂,再按总脂浓度(TLC)和PL/PL+TBA)比值在Carey等的表格中计算CSI。4、在体外水平检测lncRNA4732465J04Rik对致石基因表达的影响。先用siNC或si4732465J04Rik转染Hepa1-6细胞,然后用胆固醇处理48小时。qPCR检测不同细胞处理后 cyp7a1、Cckar、Fxr2、Srebf2、Hmgcr、Scarb1、Abcb11 基因的变化情况。5、通过 Western blot 检测 siNC 或 si4732465J04Rik转染的 Hepa1-6 细胞中 cyp7a1,Cckar,Scarb 1 和 Abcb 11 的蛋白表达。6、进一步探索 lncRNA4732465J04Rik 的下游靶标。使用了 miRDB,Starbase 和Targetscan来预测lncRNA4732465J04Rik的靶向miRNA。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 lncRNA4732465J04Rik 与 miRNA 的直接结合。然后用 siNC,si4732465J04Rik,miR-761抑制剂和si4732465J04Rik+miR-761抑制剂转染Hepa1-6细胞。然后通过RT-PCR 检查 4732465J04Rik,miR-761 和 Scarb1 的表达。7、利用胆固醇结石小鼠模型在体内水平研究lncRNA 4732465J04Rik对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影响。通过尾静脉注射shRNA慢病毒敲低小鼠lncRNA4732465J04Rik的表达,将小鼠分为6组:1.常规饲料+shNC组;2.致石饲料+shNC组;3.常规饲料+shlncRNA4732465J04Rik组;4.致石饲料+shlncRNA4732465J04Rik 组;5.常规饲料组;6.致石饲料组。通过ELISA检测TC,TBA和TBL的含量,RT-PCR检测小鼠肝脏Cckar,cyp7a1,Fxr2,Srebf2,Hmgcr,Scarb1 和 Abcb11 的表达。研究结果:1、成功构建了胆固醇胆结石小鼠模型。胆固醇胆结石小鼠的总胆固醇、总胆固醇/总胆汁酸、总胆固醇/磷脂和CSI有所增加,胆固醇胆结石小鼠的总胆汁酸降低。构建了差异表达的lncRNA热图。基于差异表达的lncRNA和致石mRNA,我们使用miRanda软件预测潜在的预测miRNA,并构建了 ceRNA网络图。2、RT-PCR进一步验证了胆固醇胆结石小鼠中3个差异表达lncRNA(C030037D09Rik,4732465J04Rik 和 9030622O22Rik)的表达水平,其中4732465J04Rik在胆固醇结石小鼠肝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其他lncRNA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在肝组织中,Srebf2,Hmgcr,Scarb1和Abcb11的表达显着增加,Cyp7a1的表达降低,Cckar和Fxr2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3、先用siNC或si4732465J04Rik转染Hepa1-6细胞,然后用胆固醇处理48小时。随后通过 RT-PCR 检测 Cckar,Cyp7a1,Fxr2,Srebf2,Hmgcr,Scarb1 和 Abcb11 的表达。结果显示胆固醇处理可以显着上调细胞中Cckar,cyp7a1,Scarb1,Fxr2,Screbr2,Hmgcr和Abcb11的表达,而si4732465J04Rik转染有效地抑制了胆固醇处理所上调的 Cckar,Cyp7a1,Scarb1,Fxr2 和 Hmgcr 表达。4、通过Western blot分析检测siNC或si4732465J04Rik转染的Hepa1-6细胞中Cyp7a1,Cckar,Scarb1和Abcb11的蛋白表达。结果表明敲低4732465J04Rik可以显着抑制 cyp7a1,Cckar,Scarb1 和 Abcb11 的表达。5、通过软件预测了 miR-761和4732465J04Rik的结合位点并进行了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两者之间的直接结合。同时预测miR-761和Scarb1的结合位点并进行了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两者之间的直接结合。然后用siNC,si4732465J04Rik,miR-761 抑制剂和 si4732465J04Rik+miR-761 抑制剂转染 Hepa1-6 细胞。RT-PCR 结果显示,敲低4732465J04Rik可以上调miR-761同时下调Scarb1的表达。而miR-761抑制剂处理可以逆转si4732465J04Rik对Scarb1表达的影响。上述实验在体外水平验证了 4732465J04Rik/miR-761/Scarb1 调控轴的存在。6、通过胆固醇胆结石小鼠模型研究了 4732465J04Rik对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致石饲料饲养的胆固醇结石组小鼠中TC,TBA和TBL的含量显着增加,而通过慢病毒敲低致石饲料饲养的胆固醇结石组小鼠肝脏的4732465J04Rik表达则有效降低了小鼠TCH,TBA,TBL的水平。通过RT-PCR检测小鼠肝脏Cckar,cyp7a1,Fxr2,Srebf2,Hmgcr,Scarb1和Abcb11的表达。与正常饲料饲养小鼠相比,致石饲料饲养小鼠肝脏的Cckar,cyp7a1,Scarb1和Abcb11的表达显着增加(P<0.05),而敲低4732465J04Rik有效地抑制了致石饲料饲养小鼠肝脏Cckar,cyp7a1,Scarb1和Abcb11的表达。研究结论:致石饲料饲养可以上调小鼠肝脏中lncRNA 4732465J04Rik的表达,参与了小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过程。从机制上来说,lncRNA 4732465J04Rik可以通过吸附miR-761从而解除miR-761对重要致石基因Scarb1的抑制作用,上调Scarb1的表达,进而影响胆固醇结石疾病的发生发展。

阴海鑫[4](2021)在《胆囊切除术对2型糖尿病糖、脂及能量代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胆囊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胆囊相关疾病的常规术式,尤其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显着减少了手术创伤,缩短了术后康复时间,被外科医师和患者广泛接受。长期以来胆囊被认为仅仅是浓缩和储存胆汁的容器,切除胆囊后并不会对机体产生影响。然而,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胆囊切除术可能会引起机体代谢的改变,包括体重、胆汁酸、血脂、血糖、能量代谢等,但目前各研究的结论仍存在争议。胆囊切除术引起代谢改变的潜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术后胆汁酸代谢的改变发挥了重要作用。胆囊切除后,胆汁持续分泌入十二指肠,肝肠循环速度加快,同时,血清胆汁酸水平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而胆汁酸可以作为信号分子激活位于肠、肝、脂肪等外周器官的胆汁酸受体进而对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产生影响,目前研究比较广泛且成熟的是法尼氏X受体(FXR)和膜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GPBAR1/TGR5)。此外,胆囊切除后胆汁排放的节律性消失,无法与进食同步;胆囊本身代谢功能的消失(胆囊可分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肠道菌群丰度和组成的改变,这些因素都可能引起代谢的改变。2型糖尿病是一个复杂的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其发病机制复杂,宏观上涉及年龄、性别、体重、生活习惯等,微观上与遗传、内皮功能障碍、铁负荷增加等密切相关,同时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耐受下降也是糖尿病进行性恶化的重要原因。目前,2型糖尿病仍以综合治疗为主,但也仅能减慢疾病的进展,控制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案,因此,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其发病机制,有助于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胆汁酸作为关键的信号分子可以激活肠道、肝脏、骨骼肌、脂肪等组织中的受体进而影响糖、脂、能量代谢,但目前关于2型糖尿病患者胆囊切除术后代谢变化的相关报道并不多,这值得深入探究。第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胆囊切除术后糖、脂代谢的变化(回顾性研究)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糖、脂代谢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前后总体及各亚组中相关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 总计75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性33例、女性42例。根据定义,胆囊切除术后6个月有19例患者(25.3%)的糖尿病病情达到“缓解”,28例患者(37.3%)的病情得到了“控制”,10例患者(13.3%)的血糖有“改善”,糖尿病好转的总有效率为75.9%。总体分析显示,胆囊切除术后6个月,患者的体质指数(P=0.556)和进食量(P=0.226)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的代谢指标包括空腹血糖(P=0.001)、糖化血红蛋白(P<0.001)、胆固醇(P=0.024)、低密度脂蛋白(P=0.006)和脂蛋白a(P=0.037),升高的代谢指标包括胆汁酸(P<0.001)、甘油三酯(P=0.011)、高密度脂蛋(P=0.022)和载脂蛋白A1(P=0.002)。亚组分析显示女性、年龄≥60岁、BMI≥24和无高脂血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胆囊切除术后更容易出现代谢变化。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胆囊切除术后糖、脂代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可能与胆汁酸水平升高有关。代谢指标的改变在女性、年龄≥60岁、BMI≥24及非高脂血症患者中更加明显。第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汁酸和能量的变化(前瞻性研究)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汁酸水平及静息能量消耗的变化及其在机体代谢稳态中发挥的作用。方法本部分研究纳入2019年12月到2020年10月期间77例合并胆囊息肉的糖尿病患者。其中40例患者有手术指征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纳入手术组,37例同时期相匹配的患者纳入对照组。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临床资料,如体重、进食量、糖尿病药物使用情况,胆汁酸、血糖、胰岛素等生化指标,静息能量消耗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接受胆囊切除的糖尿病患者,术后6个月总胆汁酸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33),同时也显着高于术前基线水平(P=0.029)。胆囊切除术组患者术后的静息能量消耗水平高于对照组(P=0.032),同时也高于术前基线水平(P=0.011)。另外,胆囊切除后糖尿病患者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显着增加(P<0.001),而对脂肪的利用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胆囊切除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P=0.004)、糖化血红蛋白水平(P<0.001)、HOMA-IR(P=0.045)均低于对照组,血糖改善的总有效率为45%。胆囊切除组患者总胆固醇水平(P=0.003)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P=0.021)较对照组下降,并低于术前基线水平,而术后手术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胆囊切除术后静息能量水平及胆汁酸水平升高,糖、脂代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注册信息中国临床实验注册中心,注册号:ChiCTR1900027823,注册时间:2019年11月 30 日,网址:http://www.chictr.org.cn/index.aspx。第三部分胆囊切除术对2型糖尿病小鼠代谢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行胆囊切除术后胆汁酸、血糖、血脂及静息能量消耗的变化,探索胆囊切除术改善2型糖尿病可能的机制。方法本部分研究采用db/db小鼠作为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将20只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为胆囊切除术组和假手术组。手术组小鼠行剖腹胆囊切除术,假手术组的小鼠行同样的开腹操作,但不切除胆囊。收集术前及术后多个时间点的代谢指标,分析比较两实验组之间小鼠的摄食量及体重的变化,空腹血糖、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肪酸、胰高血糖素样肽、肠抑胃肽、静息能量消耗、血清总胆汁酸及胆汁酸排泄率水平等检测指标的变化。在术后24周处死各组小鼠,采集肝脏、脂肪、骨骼肌组织标本,western检测各标本中法尼氏受体、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的表达量,Real-time PCR检测2型甲状腺原氨酸脱碘酶的含量,检测肝脏组织中7α羟化酶mRNA表达情况及蛋白含量,比较胆囊切除术前后及两组之间的各指标是否有差异。结果两组小鼠配对饲养,行胆囊切除术的2型糖尿病小鼠,术后24周的体重(P<0.001)、空腹血糖(P<0.001)及胰岛素水平(P=0.013)均显着降低,腹腔内糖耐量实验显示胆囊切除后糖耐量改善(P=0.032),腹腔内胰岛素耐量实验显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26)。术后24周,胆囊切除组小鼠的胰高血糖素样肽的含量明显升高(P=0.002),但肠抑胃肽的水平没有明显的变化(P=0.15)。脂代谢方面,术后24周胆囊切除术组小鼠的胆固醇水平(P<0.001)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P<0.001)比对照组明显降低,而甘油三脂含量(P=0.003)、高密度脂蛋白含量(P<0.001)和游离脂肪酸含量(P<0.001)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胆汁酸代谢方面,胆囊切除术组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01),粪便中的胆汁酸排泄率高于假手术组(P=0.003),肝脏中7α羟化酶的mRNA水平(P=0.005)及蛋白含量(P=0.003)同样升高。胆囊切除术后,糖尿病小鼠的静息能量消耗明显增加(P=0.005)。Western检测显示,胆囊切除小鼠的肝脏(P=0.034)、骨骼肌(P=0.003)、脂肪组织(P=0.045)中法尼氏受体的表达含量明显上调。同样,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量也有一定增加(肝脏:P=0.024,肌肉:P=0.026,脂肪组织:P=0.004)。2型甲状腺原氨酸脱碘酶在棕色脂肪组织(P=0.029)及骨骼肌组织(P=0.015)中的表达量也有明显的上调。结论糖尿病小鼠行胆囊切除术后,糖、脂、能量代谢都得到了改善。肝脏中胆汁酸合成增加,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升高。

刘彬[5](2021)在《口服肠道益生菌对胆囊结石患者血脂及胆汁成分变化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口服肠道益生菌对胆囊结石患者术后血脂及胆汁成分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0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有手术治疗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的患者5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以B超及MRI诊断报告作为诊断依据,在门诊时初步判断手术可行性,有手术意向及手术治疗疾病指征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列表法分为:A组(术后口服肠道益生菌)25例,B组(空白对照组)25例,所有患者术前一天或门诊进行首次行生化检验。对照组和实验组办理入院后完善术前辅助检查,麻醉医师查看病人,核实无手术禁忌症,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T管引流术,术中提取胆总管胆汁,术后安返病房。术后第二天早晨干预组口服肠道益生菌,对照组不加以干预,嘱患者术后避免高脂饮食,直到术后第四周返院复查,实验组和对照组再次提取胆总管胆汁及进行生化检验。[结果]1患者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0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有手术治疗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的患者5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以B超及MRI诊断报告作为诊断依据,患者根据随机数列表法分为:A组(术后口服肠道益生菌)25例,B组(空白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手术方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7)2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分析:总胆汁酸(TBA):A 组术前 5.33±2.92 μ mol/L,术后 3.35±2.21 μ mol/L,A 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5.21±2.47 μmol/L,术后5.07±2.17 μmol/L,B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前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胆固醇(TCHOL):A 组术前:4.34±0.50mmol/L,术后 3.81±0.36mmol/L,A 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4.23±0.46mmol/L,术后4.28±0.73mmol/L,B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前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甘油三酯(TG):A 组术前:1.07±0.40 mmol/L,术后 0.83±0.32 mmol/L,A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1.04±0.41mmol/L,术后1.08±0.37 mmol/L。B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前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密度脂蛋白(HDL-C):A 组术前:1.34±0.29mmol/L,术后:1.49±0.22mmol/L,A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1.39±0.28mmol/L,术后:1.21±0.56mmol/L,B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前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载脂蛋白(AP0A1):A 组术前:1.36±0.34g/L,术后:1.37±0.33g/L,A 组内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1.38±0.34g/L,术后:1.47±0.28g/L,B组内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前、术后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密度脂蛋白(LDL-C):A 组术前:3.40±1.29mmol/L,术后:3.25±1.28mmol/L,A组内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3.34±1.28mmol/L,术后:3.24±1.19mmol/L,B组内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前、术后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A组术前:0.94±0.31mmol/L,术后:0.98±0.33mmol/L,A组内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0.90±0.31mmol/L,术后:0.95±0.27mmol/L,B 组内比较 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前、术后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胆汁成分指标分析总胆汁酸(TBA):A 组术前:124.30± 10.23ng/L,术后:133.57±7.00 ng/L,A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128.73±11.15 ng/L,术后:126.07±10.46 ng/L,B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前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胆固醇(TCHOL):A 组术前:15.61 ±4.43 ng/ml,术后:12.65±3.62 ng/ml,A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14.48±4.09 ng/ml,术后:16.24±3.57 ng/ml,B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前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胆酸(CA):A 组术前:103.78±21.45 ng/ml,术后:80.83±14.44 ng/ml,A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96.72±16.23 ng/ml,术后:85.52±19.91ng/ml,B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前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后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脱氧胆酸(DCA):A 组术前:16.48±4.32 ng/ml,术后:11.66±3.79ng/ml,A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14.68±3.62ng/ml,术后:14.56±5.61ng/ml,B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前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GIQLI评分A组术后平均得分:111.40±23.70,B组97.12±13.80,A组得分高于B组,且组间比较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口服肠道益生菌能够改善胆囊结石患者术后血脂水平及胆汁成分,加速胆固醇的排泄,同时还可以提高胆囊结石患者术后GIQLI评分,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结论]1.胆囊结石患者术后服用肠道益生菌能够降低血清中TBA、TCHOL、TG水平,升高HDL-C水平。2.胆囊结石患者术后口服肠道益生菌能够改善患者胆汁成分,加速胆固醇代谢。

周洋[6](2020)在《大黄灵仙胶囊对小鼠胆囊结石形成机制中BSEP、NTCP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建立小鼠胆囊结石模型,研究药物干预造模下小鼠肝胆管侧膜细胞上BSEP、NTCP的蛋白及m RNA表达量。阐述大黄灵仙胶囊防治胆囊结石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探究胆囊结石形成机制和大黄灵仙胶囊的干预作用。方法:分组:将60只SPF级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普食组(P组)、致石组(Z组)、致石+灌水组(Z+S组)、致石+大黄灵仙胶囊组(Z+D组)、致石+熊去氧胆酸组(Z+X组),每组各12只,分别按照各组要求对小鼠进行喂养8周;检测:采取小鼠胆囊组织观察造模情况,运用Western Blotting及RT-PCR技术对肝脏组织中BSEP、NTCP的蛋白及m RNA表达量进行分析并对比其差异。结果:(1)动物造模情况:普食组(P组)成石0例,成石率0%,致石组(Z组)成石11例,成石率91.7%,经统计学对比分析,P组与Z组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验证造模成功;致石+灌水组(Z+S组)成石10例,(灌胃致死1例予以剔除),成石率90.9%,致石+大黄灵仙胶囊组(Z+D组)成石3例,成石率25.0%,Z+S组与Z+D组比较,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致石+熊去氧胆酸组(Z+X组)成石2例,成石率16.7%,Z+D组与Z+X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大黄灵仙胶囊具有防治胆囊结石形成作用,且作用效果与熊去氧胆酸相当。(2)Western Blotting:药物干预造模2月后BSEP、NTCP蛋白表达量存在差异,Z+S组<Z+D组=Z+X组,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3)RT-PCR:Z+S组、Z+D组与Z+X组BSEP、NTCPm RNA的转录水平存在差异,Z+S组<Z+D组=Z+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黄灵仙胶囊在小鼠胆囊结石模型制造过程中能防治结石形成。(2)大黄灵仙胶囊能升高胆囊结石模型小鼠肝胆管侧膜BSEP、NTCP蛋白的表达及m RNA的转录水平,其升高水平与熊去氧胆酸相当。(3)大黄灵仙胶囊可以增强肝胆管细胞膜上转运蛋白对胆汁酸盐的运转,抑制小鼠胆囊结石形成。

尹星[7](2020)在《大黄灵仙胶囊对胆囊成石微环境的调控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大黄灵仙胶囊对胆石症患者行保胆取石术后的排气排便时间、胆囊炎症程度、胆囊功能、结石复发情况以及对消化道症状的影响,并以胆石形成的微环境为切入点,结合动物实验探索大黄灵仙胶囊调控胆石形成的胆囊微环境的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临床研究):选取60例行保胆取石术的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大黄灵仙胶囊治疗组(治疗组)-30例和熊去氧胆酸组治疗组(对照组)-30例。通过术后排气排便时间、血液生化对比治疗前后炎症和肝细胞损伤改善情况、胆囊超声观察胆囊和胆结石变化情况,最终评价该药物的临床疗效。第二部分(实验研究):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组)、模型组、熊去氧胆酸组(西药组)、大黄灵仙胶囊组(中药组),建立胆囊结石小鼠模型,通过统计小鼠胆囊内成石率,用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LRH-1、SRBI的转录及表达差异。结果:第一部分(临床研究):①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比较: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两组患者血液指标比较:WBC、CRP、TBIL、TBA两组间效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效应分析:WBC、CRP、TBIL、TBA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时间点成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时间点与组别的交互项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胆囊炎症情况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透声差、壁毛糙、壁水肿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胆汁透声差、壁毛糙、壁水肿的情况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患者胆囊收缩率情况比较:两组间效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效应分析:胆囊收缩率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时间点成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时间点与组别的交互项上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行简单效应分析,两组患者在同组内的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⑤两组患者彩超下胆囊内结石情况比较:治疗后12周,均未见结石产生,治疗组患者胆汁粘稠者2例,有泥沙样胆汁淤积1例;对照组患者胆汁粘稠者3例,有泥沙样胆汁淤积2例。两组结石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两组患者消化道症状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脂餐后腹痛、饱餐后腹胀、恶心、纳差的消化道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术后1周和术后12周患者脂餐后腹痛、饱餐后腹胀、恶心、纳差明显减少,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⑦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6.7%,对照组总有效率是9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⑧安全性指标:治疗过程中及随访期内,对两组患者的常规检查进行复查,主要为心电图、尿常规、血常规、粪便常规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对于不良反应的记录与观察发现,治疗组出现2例(6.6%)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4例(13.3%)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实验研究):①药物干预8周后,各组小鼠结石情况比较,西药组成石率降低明显,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组织LRH-1、SRBI mRNA转录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LRH-1、SRBI mRNA转录水平增高,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中药组LRH-1、SRBI mRNA转录水平降低,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LRH-1、SRBI mRNA转录水平增高,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01)。③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细胞LRH-1、SRBI蛋白的表达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LRH-1、SRBI蛋白表达量增高,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中药组LRH-1、SRBI蛋白表达量降低,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01);与西药相比,中药组LRH-1、SRBI蛋白表达量增高,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大黄灵仙胶囊防止胆石形成的疗效与熊去氧胆酸相当。2.大黄灵仙胶囊防治胆囊结石的同时也能减轻胆囊炎症、提高胆囊收缩率。3.大黄灵仙胶囊在能够明显缓解脂餐后腹痛、饱餐后腹胀、恶心、纳差的消化道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4.大黄灵仙胶囊能够下调致石因子LRH-1、SRBI的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效果稍差于熊去氧胆酸。5.大黄灵仙胶囊能调控胆囊成石微环境的失衡状态,使微环境通过调整达到平衡,最终达到胆石形成的目的。

李东东[8](2020)在《大柴胡汤对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ENBD取石术后胆汁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主要原因是胆道功能障碍所致的胆汁淤积、胆汁代谢异常所致的胆汁成分结晶析出及胆道感染所致的细胞损伤。ERCP/EST取石术后,胆汁排泄通畅,但术后感染及胆汁代谢异常仍旧存在,故若能有效抑制术后炎症反应及改善胆汁代谢便能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及预防结石复发等问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口服外源性胆汁酸熊去氧胆酸通过抑制肠道对胆固醇的再吸收,减少胆固醇进入胆汁的分泌,从而降低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对胆固醇结石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然而对调节胆红素代谢的研究甚少。祖国医学大柴胡汤对肝胆湿热证的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早已得到临床证实,基于大柴胡汤对黄疸消退的临床疗效,推测其对胆红素代谢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但其对胆红素及胆汁中其他成分的具体影响还需临床研究,且其清热祛湿、利胆退黄的功效具体现代医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的本试验从干预前后胆汁代谢变化出发,在探索大柴胡汤对胆汁代谢尤其是胆红素代谢的影响的同时,初步阐明大柴胡汤利胆退黄、清热祛湿现代医学内涵。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住院部收治的行ERCP/ENBD的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的患者49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分为中药组25例,对照组24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包括行ERCP联合内镜下取石术及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术后常规抗感染等治疗。中药组在对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术后口服中药大柴胡汤,连续服用至少5天,第一次口服时间为术后12小时。观察记录术后6小时、术后第5天患者胆汁中的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固醇(TC)含量;术前及术后第5天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TBil、DBil、IBil、TBA、TC;感染性指标血常规及CRP;临床疗效相关指标:胆管的留置时间及平均每日胆汁引流量。所有数据相关性分析均应用软件SPSS 22.00版本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1.本试验中药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分布及合并胆囊结石、胆囊切除史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均衡,后续具有可比性。2.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后6小时胆汁中的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5天胆汁成分总胆汁酸、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大柴胡汤对胆汁中总胆汁酸及总胆固醇水平无显着影响;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大柴胡汤干预能显着降低术后胆汁中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水平,显着增高患者术后胆汁成分中直接胆红素水平;中药组与对照组鼻胆管留置时间、平均每日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大柴胡汤干预能明显缩短鼻胆管留置时间,显着减少患者每日胆汁分泌量。3.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前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结合胆红、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5天总胆固醇、总胆汁酸及直接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大柴胡汤对患者术后总胆固醇、总胆汁酸及直接胆红素变化无显着干预作用;两组患者术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胆红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干预能显着降低患者术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4.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前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5天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大柴胡汤能显着降低患者术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CRP水平。结论1.大柴胡汤对ERCP术后患者胆汁酸、胆固醇的代谢无明显的干预作用;2.大柴胡汤能显着降低ERCP术后患者白细胞及CRP水平,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对肝细胞造成的损害;3.大柴胡汤能有效的抑制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病理性胆汁分泌;4.大柴胡汤能调节胆红素在肝脏内的转换,使间接胆红素更多的转变为直接胆红素,进而加速胆红素的排泄。5.其中2-4条可初步体现大柴胡汤治疗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清热祛湿、利胆退黄的现代医学内涵。

杜佐[9](2020)在《外源性和内源性小分子物质的代谢毒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从小分子物质的角度出发,分别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外源性环境污染物、药物小分子以及内源性胆汁酸小分子,基于代谢毒理学方法研究其产生毒性作用的机制。研究内容和方法:1.PAEs及邻苯二甲酸单酯对UGT的抑制作用建立体外代谢酶孵育体系,检测高暴露的PAEs(DAP,DBP,DCHP,DEHP,DEP,Di BP,Di OP,Di PP,DMEP,DMP,DHP,DNP,DPP,BBOP和BBZP)以及邻苯二甲酸单酯(MBP,MBZP,MCHP,MEHP,MEP,MHP,MMP和MOP)对人体主要UGT(UGT1A1、UGT1A3、UGT1A6、UGT1A7、UGT1A8、UGT1A9、UGT1A10、UGT2B4、UGT2B7、UGT2B15和UGT2B17)的抑制作用,筛选能够显着抑制UGT活性PAEs及邻苯二甲酸单酯,确定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抑制动力学参数(Ki)以及抑制动力学类型,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确定PAEs及邻苯二甲酸单酯与UGT相互作用的结合位点、结合能以及氢键、疏水作用,从而明确PAEs及邻苯二甲酸单酯对UGT抑制作用的剂量效应关系,预测其通过抑制UGT活性对内源性物质产生的影响,解释其各种毒性作用机制。2.依维莫司对UGT的抑制作用以及PC、PD、PE对CES的抑制作用基于体外代谢酶孵育体系,检测依维莫司对UGT(UGT1A1、UGT1A3、UGT1A6、UGT1A7、UGT1A8、UGT1A9、UGT1A10、UGT2B7和UGT2B17)以及PC、PD、PE对CES1和CES2的抑制作用,并通过测定IC50、Ki以及抑制动力学类型确定依维莫司以及PC、PD、PE与相应代谢酶相互作用的剂量效应关系,通过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确定依维莫司与UGT相互作用的结合位点、结合能以及氢键、疏水作用,从而解释依维莫司与PC、PD、PE通过影响相应代谢酶产生的药物毒性作用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3.胆汁酸在胆结石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和结论:建立胆结石小鼠疾病模型,基于代谢组学平台检测胆结石小鼠各种胆汁酸水平的变化,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胆汁酸代谢相关受体和代谢酶的变化,明确调控胆结石疾病的关键胆汁酸、受体和代谢酶;基于基因敲除技术,建立调节胆汁酸代谢关键基因FXR的敲除鼠,检测FXR敲除对胆汁酸代谢以及胆结石表型的影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胆汁酸TUDCA处理胆结石小鼠,检测TUDCA对胆结石表型以及相关信号分子的作用,从而解释胆汁酸通过影响相关代谢酶和信号分子,在胆结石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1.PAEs及邻苯二甲酸单酯通过抑制UGT影响内源性物质代谢PAEs对UGT1A6、UGT1A7、UGT1A9和UGT2B4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邻苯二甲酸单酯对UGT1A7和UGT1A9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PAEs及邻苯二甲酸单酯通过氢键和疏水作用与UGT进行结合,并且可能在体内对UGT产生抑制作用。因此,PAEs及邻苯二甲酸单酯可能通过抑制UGT干扰内源性物质代谢产生毒性作用。2.依维莫司与PC、PD、PE分别通过抑制UGT和CES影响内源性物质代谢并诱导药物相互作用依维莫司对UGT1A1,UGT1A3和UGT2B7的活性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表明,依维莫司小分子通过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与UGT1A3、UGT2B7蛋白结合,从而对UGT1A3和UGT2B7的催化作用产生抑制。依维莫司在体内对UGT1A3产生抑制作用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可能通过影响UGT1A3催化的内源性物质和药物代谢,诱导毒性作用以及药物相互作用。PD对CES1活性的抑制作用最为显着,而且体外抑制潜力也可很好转化成成在体内抑制能力,预测PD很可能在体内通过抑制CES1引起内源性代谢障碍以及药物相互作用。3.胆汁酸代谢在胆结石疾病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胆结石小鼠血清中T-βMCA、TUDCA、THDCA以及TLCA的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表明在胆结石疾病过程中,胆汁酸的代谢紊乱可能诱导疾病的发生。胆结石小鼠肠道FXR表达明显上调,表明胆汁酸可能通过调节肠道FXR影响胆结石疾病。FXR敲除能够通过调节肝脏胆汁酸代谢,改善胆结石表型。选取代表性胆汁酸TUDCA处理胆结石小鼠,发现TUDCA能够通过抑制肠道FXR,起到调节胆结石疾病的作用。

李敏[10](2020)在《胆囊结石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共病机制及其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胆囊结石(GD)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各代谢指标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初步探讨二者共病的可能机制;并通过分析共病患者的常见中医体质类型与代谢指标间的关系,论述体质致病的可能原理。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普外科门诊就诊,且经超声及临床诊断确诊为胆囊结石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98例纳入GD合并NAFLD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60例纳入NAFLD组,单纯胆囊结石132例纳入GD组,另随机选取健康体检人员60例纳入正常组,简称N组。NAFLD的诊断参考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更新制定的NAFLD的诊断标准。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纳入人群进行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和中医体质等客观资料的收集,中医体质的类别划分参考200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体质的分类与判定》标准,中医体质的辨别方法依据王琦教授团队研制的体质量表进行。其次,收集并整理纳入人群各相关指标,主要为体重指数BMI;血脂: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糖代谢: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等临床资料。采用SPSS 24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以P<0.05表示统计学差异。结果:1.GD合并NAFLD组患者BMI、TG、ALT、FINS、HOMA-IR、TNF-α、IL-6均明显高于其他分组(P<0.01);2.GD合并NAFLD组患者BMI与TG(r=0.71,P<0.01)、TNF-α(r=0.75,P<0.01)、IL-6(r=0.73,P<0.01)、HOMA-IR(r=0.65,P<0.01)均呈线性相关关系,且为正相关;3.GD合并NAFLD患者排名前三的中医体质类型依次为痰湿质(21.4%)、气虚质(17.4%)、湿热质(14.3%),其次为气郁质(11.2%)、阴虚质(11.2%)、平和质(9.2%)、瘀血质(8.2%)、阳虚质(7.1%)、特禀质暂无(0%);4.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GD合并NAFLD患者BMI指数及IR水平均高于其他体质类型(P<0.05)。结论:1.GD合并NAFLD与BMI、TG、ALT、FINS、HOMA-IR、TNF-α和IL-6水平升高有关;2.二者的共病机制可能是以BMI、TG升高为基础,继而导致大量脂肪组织形成,脂肪组织凋亡激发促炎因子(TNF-α、IL-6)释放,引起IR水平升高所形成的;3.GD合并NAFLD的常见中医体质类型为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4.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可能是通过引起BMI、IR水平升高导致二者共病的发生。

二、胆结石患者血清结合胆汁酸测定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结石患者血清结合胆汁酸测定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腑以通为用”从DAG-PKC通路调控胆囊动力的胆固醇结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饲料
        1.3 实验药物
        1.4 实验试剂
        1.5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小鼠饲养及分组
        2.2 小鼠灌胃方法
        2.3 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2.4 小鼠取材
        2.5 血清TG、DAG含量测定
        2.6 胆汁TC、TBA含量测定
        2.7 肝脏与胆囊形态组织检测
        2.8 PKC、CAP、VIP的mRNA表达水平检测
        2.9 PKC、CAP、VIP的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3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1 小鼠一般情况
    2 小鼠结石情况
    3 肝、胆囊组织形态学变化
        3.1 肝脏组织HE染色结果
        3.2 胆囊组织HE染色结果
    4 血清、胆汁相关指标
        4.1 血清DAG、TG含量
        4.2 胆汁TC、TBA含量
    5 小鼠PKC、CAP、VIP的mRNA表达
        5.1 肝脏组织PKC的mRNA表达量
        5.2 胆囊组织CAP、VIP的mRNA表达量
    6 小鼠PKC、CAP、VIP的蛋白表达
        6.1 肝脏组织PKC的蛋白表达量
        6.2 胆囊组织CAP、VIP的蛋白表达量
讨论
    1 中医对胆石症的认识
        1.1 胆石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1.2 疏肝理气是治疗胆石症的主要治法
    2 CS胆囊动力学机制
        2.1 胆囊收缩功能正常抑石
        2.2 胆囊收缩功能障碍致石
    3 实验动物模型评价
        3.1 模型动物选择
        3.2 造模方法确立
        3.3 模型动物一般情况评价
    4 疏肝理气法改善CS小鼠肝脏、胆囊组织形态
        4.1 疏肝理气法改善CS肝脏组织结构
        4.2 疏肝理气法改善CS胆囊组织结构
    5 疏肝理气法改善CS小鼠脂质水平
        5.1 胆囊收缩与血清DAG、TG的关系
        5.2 疏肝理气法改善血清DAG、TG水平
        5.3 胆囊收缩与胆汁TC、TBA的关系
        5.4 疏肝理气法改善胆汁TC、TBA水平
    6 疏肝理气法改善CS小鼠胆囊收缩
        6.1 胆囊收缩与肝脏PKC的关系
        6.2 疏肝理气法改善肝脏PKC的表达
        6.3 胆囊收缩与胆囊CAP、VIP的关系
        6.4 疏肝理气法改善胆囊CAP、VIP的表达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胆囊胆固醇结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大黄灵仙方预防PTCSL术后结石早期复发及调节胆管炎症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肝内胆管结石流行病学概述
    2.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的相关机制
    3.经皮经肝胆道镜碎石取石术在肝内胆管结石的应用
    4.中医药在胆石病防治中的理论及应用
    5.大黄灵仙方在胆石病中的防治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大黄灵仙方预防肝胆管结石病PTCSL术后结石早期复发的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3.研究结果
    4.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大黄灵仙方调控ASK1与TAK1交互作用改善胆管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肝胆管结石病外科治疗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胆固醇结石相关差异表达的lncRNA筛选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胆固醇结石差异lncRNA表达基因的分析及其功能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lncRNA 4732465J04Rik通过调控miR-761/Scarb1 轴促进小鼠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胆囊结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4)胆囊切除术对2型糖尿病糖、脂及能量代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2型糖尿病患者胆囊切除术后糖、脂代谢的变化(回顾性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第二部分 2型糖尿病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汁酸和能量代谢的变化(前瞻性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第三部分 胆囊切除术对2型糖尿病小鼠代谢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展望
综述: 胆囊切除术对机体系统代谢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口服肠道益生菌对胆囊结石患者血脂及胆汁成分变化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
综述 胆石症形成机制最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大黄灵仙胶囊对小鼠胆囊结石形成机制中BSEP、NTCP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动物模型建立及取材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结石形成情况
    2.2 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2.3 小鼠肝脏组织中BSEP、NTCP的蛋白表达水平
    2.4 小鼠肝脏组织中BSEP、NTCP的mRNA表达水平
3 讨论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囊结石形成机制及诊疗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7)大黄灵仙胶囊对胆囊成石微环境的调控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1.3 剔除与脱落标准
        1.1.4 临床实验中止要求
        1.2 病例分组
        1.3 治疗方案
        1.3.1 基础方案
        1.3.2 对照组方案
        1.3.3 治疗组方案
        1.4 观察指标
        1.4.1 一般项目
        1.4.2 疗效性指标
        1.5 疗效评判标准
        1.6 安全性评价
    2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炎症指标和肝细胞损伤指标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胆囊超声变化比较
        3.4.1 两组患者胆囊炎症情况比较
        3.4.2 两组患者胆囊收缩率情况比较
        3.4.3 两组患者超声下胆囊内结石情况比较
        3.5 两组患者消化道症状比较
        3.6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3.7 安全性观察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1.2 动物分组
        1.1.3 造模方法
        1.1.4 成功标准
        1.1.5 观察一般情况
        1.1.6 药物干预方法及效果
        1.2 标本采集
        1.3 小鼠肝脏组织超微病理检测方法
        1.3.1 取材及前固定
        1.3.3 观察切片
        1.4 实验药物及试剂(见表2)
        1.5 实验仪器(见表3)
        1.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组织LRH-1、SRBI基因表达量
        1.6.1 取材
        1.6.2 实验方法
        1.7 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组织LRH-1、SRBI基因表达量
        1.7.1 样本蛋白提取及浓度测定
    2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小鼠一般情况比较
        3.2 病理结构情况
        3.3 RT-PCR检测结果
        3.3.1 扩增曲线与溶解曲线
        3.3.2 各组相对定量结果
        3.4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果
讨论
    1 中医学对于胆石症治疗溯源
        1.1 病名起源及病因病机
        1.2 辨证论治
        1.2.1 常见证型
        1.2.2 药物治疗
        1.2.3 针灸治疗
    2 西医学对于胆石症的研究概况
        2.1 疾病定义及发病机制
        2.1.1 疾病定义
        2.1.2 发病机制
        2.2 治疗方法
    3 导师“胆病从肝论治”防治胆石症学术思想
        3.1 大黄灵仙胶囊的方解
        3.2 大黄灵仙胶囊主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4 大黄灵仙胶囊对保胆取石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4.1 基线资料分析
        4.2 加快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机理分析
        4.3 胆囊炎症改变机理分析
        4.4 胆囊收缩率改变机理分析
        4.5 胆囊结石改变机理分析
        4.6 消化道症状改变及机理分析
        4.7 总体疗效评价
        4.8 安全性分析
    5 大黄灵仙胶囊对胆石症小鼠肝组织LRH-1、SRBI的干预效果探讨
        5.1 各组小鼠成石及肝脏病理改变分析
        5.2 基于RT-PCR、WB技术探讨大黄灵仙胶囊对胆石症小鼠LRH-1、SRBI的干预效果
    6 大黄灵仙胶囊对胆囊成石微环境的调控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核受体基因SRBI及其转录因子的LRH-1在胆固醇结石致病机制中的表达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大柴胡汤对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ENBD取石术后胆汁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胆总管结石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2. 病因学说
        3.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4. 诊断
        5. 治疗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胆总管结石的中医研究进展
        1. 胆总管结石的中医认识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
        4. 治疗
        5. 中药排石的研究
        6. 中医药对结石复发的研究
        7. 中药方对胆汁代谢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剔除标准
        5. 脱落标准
        6. 研究方案
        7. 统计学处理
        8. 技术路线图
    二、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胆汁代谢相关情况
        3. 血清肝胆功能情况
        4. 血常规及CRP情况
    三、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大柴胡汤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3. 结果分析
        4. 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外源性和内源性小分子物质的代谢毒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PAEs及邻苯二甲酸单酯对UGT的抑制作用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试剂
        1.1.2 实验仪器
        1.1.3 溶液配制
        1.1.4 实验方法
    1.2 结果
        1.2.1 15种PAEs对各种UGT亚型的抑制率
        1.2.2 PAEs对各种UGT亚型抑制动力学分析
        1.2.3 PAEs与 UGT1A9 的分子对接
        1.2.4 8种邻苯二甲酸单酯各种UGT亚型的抑制率
        1.2.5 邻苯二甲酸单酯对各种UGT亚型抑制动力学分析
        1.2.6 邻苯二甲酸单酯与UGT1A9的分子对接
    1.3 讨论
        1.3.1 PAEs的内源性代谢毒性作用机制
        1.3.2 邻苯二甲酸单酯的内源性代谢毒性作用机制
    1.4 小结
二、依维莫司对UGT以及PC、PD和 PE对CES的抑制作用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溶液配制
        2.1.4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依维莫司对各种UGT亚型的抑制率
        2.2.2 依维莫司对UGT1A1,UGT1A3和UGT2B7 的抑制动力学分析
        2.2.3 分子对接解释依维莫司对UGT1A3和UGT2B7 的抑制作用机制
        2.2.4 PC、PD、PE对 CES活性的影响
        2.2.5 PD对 CES1 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
        2.2.6 PD对CES1的抑制动力学类型和参数
        2.2.7 体外抑制动力学参数推测体内产生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2.3 讨论
    2.4 小结
三、胆汁酸在胆结石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溶液配制
        3.1.4 实验方法
        3.1.5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胆结石模型小鼠的体重变化
        3.2.2 胆结石模型小鼠的胆结石表型
        3.2.3 胆结石模型小鼠的胆固醇饱和度
        3.2.4 胆结石模型小鼠胆汁酸组成的变化
        3.2.5 胆结石模型小鼠FXR基因的变化
        3.2.6 肠道FXR特异性敲除降低小鼠胆结石的发生率
        3.2.7 肠道FXR特异性敲除降低小鼠的胆固醇饱和度
        3.2.8 肠道FXR特异性敲除对小鼠血清胆汁酸组成的影响
        3.2.9 肠道FXR特异性敲除对小鼠胆汁酸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3.2.10 TUDCA改善小鼠胆结石的作用机制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胆汁酸代谢与疾病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胆囊结石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共病机制及其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胆囊结石的研究现状
        1.1 中医研究现状
        1.2 西医研究现状
    2.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现状
        2.1 中医研究现状
        2.2 西医研究现状
    3.胆囊结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关性研究现状
    4.中医体质的临床研究现状
        4.1 中医体质概述
        4.2 中医体质与疾病相关性研究
        4.3 胆囊结石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研究的可行性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诊断标准
        1.6 体质调查方法
        1.7 指标测定方法
        1.8 数据处理方法
    2.结果
        2.1 四组一般情况比较
        2.2 四组各指标的比较
        2.3 GD合并NAFLD组中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2.4 GD合并NAFLD组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差异
        2.5 GD 合并 NAFLD 组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 BMI、IR 的关系
讨论
    1.GD合并NAFLD与 BMI、TG、TC的关系
    2.GD合并NAFLD与 TNF-α、IL-6、FINS、HOMA-IR、ALT、的关系
    3.GD合并NAFLD与中医体质分型的关系
    4.GD 合并 NAFLD 组中医体质分型与 BMI、IR 的关系
    5.从中医体质学探讨GD合并NAFLD的日常调理
结论
问题与展望
    1.存在的问题
    2.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胆囊结石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四、胆结石患者血清结合胆汁酸测定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腑以通为用”从DAG-PKC通路调控胆囊动力的胆固醇结石机制研究[D]. 周智慧.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大黄灵仙方预防PTCSL术后结石早期复发及调节胆管炎症的机制研究[D]. 陈金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胆固醇结石相关差异表达的lncRNA筛选及其功能研究[D]. 钱昌林.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胆囊切除术对2型糖尿病糖、脂及能量代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 阴海鑫.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口服肠道益生菌对胆囊结石患者血脂及胆汁成分变化影响的临床研究[D]. 刘彬.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6]大黄灵仙胶囊对小鼠胆囊结石形成机制中BSEP、NTCP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D]. 周洋.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
  • [7]大黄灵仙胶囊对胆囊成石微环境的调控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D]. 尹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大柴胡汤对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ENBD取石术后胆汁代谢的影响[D]. 李东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外源性和内源性小分子物质的代谢毒理学研究[D]. 杜佐.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胆囊结石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共病机制及其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的研究[D]. 李敏.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胆结石患者血清结合胆汁酸测定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