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洲数字影院在一浪推一浪地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红光[1](2021)在《云播智慧》文中研究表明文明的冲突是一个精心炮制的巨大的谎言;超小型武器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导;首次提出"重新定义用户体验",并给出商业模式;"人工智能+高失业率+老龄化"时代的新型社会治理结构。——题记引章春节刚过,王先生择日远游。出新区、环沿海、经湘赣、达云贵、上青藏、转川渝、至陕甘、经晋冀、回京城,整整三个月,一向足不出城的王先生,把大海、江湖、沙漠、戈壁、岩层、天路、雨林、雪域,一一收眼底。
丁美玲(DINH MY LINH)[2](2019)在《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初,在全球合作共赢大趋势的影响下,各国影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与时俱进提出了“走出去”的影视战略。在此战略的引导下,中国影视从内容和技术形式上都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使得海外观众再次被中国影视的魅力所征服。越南作为中国邻邦,且两国关系历来友好,加上越南在新世纪提出了促进“融入国际文化”的策略,使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为中国影视如何“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作为一位越南留学生,对此我感受颇深。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影视投资“精品”制作与搭建网络传播平台,在越南引起了观赏中国影视的新潮流。我们在通过“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接受”的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发现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观看选择模式主要有“发散效应”、“明星效应”、“舆论效应”等几种。相比之下,电视剧比电影的传播与接受效果更明显一些。对此,本文从传播学中的“编码/解码”理论对中国影视的传播与接受实践作了符号学分析。除了绪论和结语,具体分为五章:一是描述21世纪新时代下影视发展的大背景,诸如世界各国影视合作交流共赢、新媒体飞速发展、数字技术突飞猛进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改变。二是基于时代的变迁,梳理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全面的艺术革新,包括西方格式化的创作、精品大制作的推进、视觉效应与画面刺激感的加强等。一方面,21世纪中国影视作品更加关注当代人的心理问题和人对命运的主动权问题,但另一面看又多少忽视了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从中反映出21世纪中国影视的一种新追求,从原来的人物心理演绎向特效画面感转移。三是考察发生变革了的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如何被接受。具体从播放形式、影视作品的组成要素以及审美观三大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认为21世纪初中国影视改变了越南观众对上世纪中国影视的原有印象。四是进一步探索人们在行为层面上的接受,同时揭示这些年越南人在精神文化、经济生活方面的改变,从中描绘出社会文化在新时代变化的全景。五是考察中国影视承载的深层的价值观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效果,按照霍尔“编码/解码”理论分析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解读方式与接受效果,以此推断中国影视业传播与发展的前景。
夏正华[3](2019)在《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文中指出本论文旨在分析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作者认为,这条路径分别从政治、法律、文化、经济这四个维度铺陈开来,法国通过推进多位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对内巩固实力,对外展现并优化国家形象,维护其国际地位。作者从政治、法律、文化、经济这四个维度系统阐述现代法国从强化民族凝聚力、到对外输出价值观与制度(法律)建设意识、到巩固政经影响力并参与(乃至主导)全球新型格局建构的大国发展轨迹,研究该国以兑现大国目标为导向的国家战略实践的成效与得失。在当前呼唤国际治理的全球化环境中,法国在博弈的同时,倡导国家个体融入合作机制与多边法规,为构建新型规范的国际秩序和增强国际法实施效率贡献了智慧---这些在国际法语境中提供让全球不同国家受益的理念、制度与体系的创举,的确是扞卫本国话语权、刷出一流大国“存在感”的有效举措,个中经验(亦包括教训)值得分析。本论文围绕国别案例展开分析。作者认为:法国基于一套文化自醒与自信的思维脉络,前瞻性地把法律、文化优势纳入国家战略实践的核心资源之中,在国际社会发挥精神与道义引领力,这有利于在处理与他国交往的问题时施加自身意愿,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调整与他国的关系(即减轻对外交往的阻力),同时又有助于引领国际规范与机制的创设进程,提升国际社会对本国政治主张、利益诉求、文化传播的认可度与支持度。当然,有着“文化终极归宿”之美誉的法国,确实把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人本理念传递至国际社会各个角落,在倡导“国际社会网络构建及各国在该网络中互动需要规则”这一共识的达成上兑现了一个“大国”的承诺与责任,在推动国际法规则构建与实施中提供了方案与智慧,其中不乏独辟蹊径的创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法国范式。法国如何把强国战略放在国际多边合作舞台上去推进,特别是她如何在参与国际组织---一种特殊的国际法主体---的制度建设与运作中建立有利于自身的话语平台、为本国谋求发展机遇、增强博弈能力,这是本论文论证的核心。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尝试将文化、国家战略、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多个领域衔接起来,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这是本论文的创新点。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法国从强化政治影响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论述法国如何强化自身地位、依托外交展现国家政治影响力。第二章:法国从实现法律感召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数部有传世影响的法律文献,论述法国法律意识与制度建设的前瞻性,以及法国通过影响国际社会制度构建来巩固自身利益与价值观的强国路径。第三章:法国从巩固文化吸引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巩固语言优势、展示文教活力、输出价值观,论述法国利用文化资源实现强国战略的内在逻辑与实践。第四章:法国从扞卫经济竞争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论述法国对于建设有序、公平的国际经贸环境的贡献,以及搭建能够切实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平台的意识与努力。第五章:将法国营造优势地位与优良形象、把自身话语(观点与立场)通过制度外化的方式影响他者的经验,纳入到对我国新时代大国发展的思考中,总结有助于中国制定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启示,促进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地位的上升。
薛峰[4](2019)在《媒介融合语境下之动画奇观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资本与技术的冲击令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度的变革。由于信息载体的跨领域统合,社会媒介则持续性的相互介入和渗透;新的概念和意义在媒介融合的文化生态中不断产生。通过广泛的社会传播,媒体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等各个方面发挥了全面深入的影响,既规训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与生活模式,也涉及国家文化形象的构建与塑造。同时,动画作为当今社会生活中具有“时代符号”意义的文化实践与现象,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通行于文化艺术、产业经济、社会应用等各个领域;从而与民族审美意识形态、国际文化霸权的对抗、以及自我民族文化的完善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因此,本文从动画相关的媒体文化现象研究入手,结合社会学相关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深人系统的剖析媒介融合环境下动画技术与应用的形态和规律;在宏观的视野下研究和梳理动画在当代媒体文化限阈中的概念生成、文本构建、语言结构、表述范式;继而进一步对动画媒体奇观的形态表现展开批判式的诊断,并结合当下媒介语境对动画中民族文化美学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王思思[5](2019)在《左翼电影音乐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电影从无声进入有声时代,恰与共产党人认识到电影的重要性并开始进入电影阵地的时间相近。有声电影更丰富的表现手段,为夏衍、郑伯奇、阿英、田汉等一批无产阶级文化背景的电影创作者所用,在建立了新的电影观念、新的主题之后,开始探索新的声音表现手段,他们不仅改变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也将音乐带入了这场历史进程中,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中国电影界的“新音乐运动”——左翼电影音乐运动。本文从左翼电影音乐美学实践的三个环节,即: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左翼电影音乐创作与代表人物,也包括一些左翼电影同时期的相关知名电影音乐人,如对作曲家聂耳、任光、贺绿汀、冼星海、吕骥、黄自、黎锦晖、刘雪庵以及词作家田汉、安娥、范烟桥等的电影音乐作品和音乐思想评述。接着,介绍了当时电影音乐表演的主要团体和代表人物,包括20世纪30年代风靡全国的音乐表演团体以及歌唱明星,并对他们所演绎的左翼电影中经典的音乐形象进行艺术和乐理的解析。然后,介绍了左翼电影音乐在民众欣赏层面的经验基础和层次跃进,探讨了左翼电影音乐的文化成因、传播途径、受众需求、社会功能等。最终回答这样的问题,左翼电影音乐实践活动的美学规律和艺术本质是:创作上,鲜明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表演上,无产阶级思想感召下的现实主义形象塑造;欣赏上,阶级斗争和家国情结的一脉相承。本文的研究范围包括了对音乐本体的艺术规律研究,对左翼电影音乐与流行音乐、外国电影音乐等音乐类型的比较研究,对左翼电影音乐广泛影响的社会研究以及对左翼电影音乐与时代关系的政治研究,在丰富的历史文献基础上,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和视角,展开中国左翼电影音乐光彩照人、动人心弦、催人奋进的不朽篇章。
杨雪[6](2018)在《中国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提出文化产业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内涵,在21世纪的全球格局下,各国早已将文化实力作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1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正式提出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扶持下,中国IP影视产业不断向前推进,涌现出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IP影视作品,在国内市场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国际市场上,中国IP影视作品的竞争力却明显不足。从外部条件来看,IP影视产业的硬环境水平和软环境水平亟待提升;从微观能力来看,IP影视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和盈利能力不够强劲;从产品结构来看,IP影视作品的系统规划和价值链延伸有所欠缺;从产品质量来看,IP影视作品的质量水平和跨文化渗透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这些国际竞争力方面的不足与缺陷,最终导致中国IP影视作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能见度”偏低、文化折扣现象严重、国际认可度不高、海外发行及放映渠道狭窄等问题。以此为背景,本文采用系统分析、个案研究、对比分析的方法,致力于探讨中国IP影视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路径与策略。在理论建构层面,本文基于产业演变理论和产业四力运作模型,梳理了中西方IP影视产业的演变轨迹和运作逻辑,阐明了文化产业研究视阈下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并开辟出面向国际竞争和跨文化传播的IP影视产业研究方向;在实践应用方面,本文为中国IP影视产业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路径与方法,为提升中国IP影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出谋划策,可供业内和国家相关部门参考借鉴。本文首先回顾梳理了中国IP影视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演变轨迹,认为现阶段中国IP影视产业正经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非典型激进性演变的第三阶段即震荡阶段。在此阶段中,中国IP影视产业暴露出一些总体性的缺陷,例如影视产业政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IP资源版权保护力度不足、影视企业缺乏对IP资源的长期规划、影视类IP资源生产力弱小等。其次,本文选取美国、英国、日本的IP影视作品为代表,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的IP影视产业状况。分析表明:美国IP影视产业已形成以全版权开发为主的运作模式;英国IP影视产业的IP影视作品以高质量、高水平闻名世界;日本IP影视产业则自成体系,主要专注于对动漫类IP进行改编制作并形成影视全类型开发的价值链延伸模式。最后,基于产业四力运作模型分析了中国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现存问题及成因,并结合中国产业实际与西方发达国家运作经验提出中国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路径。具体来说,中国IP影视产业的宏观竞争力不足,微观竞争力偏弱,结构竞争力未形成,质量竞争力待提升,总体上比较明显地制约了产业的发展;通过参考借鉴西方发达国家IP影视产业的运作逻辑,本文提出,中国IP影视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路径可归纳为四个层面:(1)宏观竞争力层面,首先要完善政策,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其次要借鉴西方,完善版权保护体系。(2)微观竞争力层面,首先要深耕粉丝人群,引爆社群营销;其次要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3)结构竞争力层面,首先要寻求合作,注重可持续开发;其次要有序开发,建构价值链延伸模式。(4)质量竞争力层面,首先要结合中国国情,构建具有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人物形象;其次要追求工匠精神,提升作品质量。
卢苏宁[7](2015)在《终极》文中认为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黑格尔1、EA病毒星期一中午,黎媛和卫东俩人乘中国国际航空公司CA7203航班,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前往美国。黎媛身穿高档巴洛克套装,意大利名牌高跟鞋,身背LV时尚包,步履优雅从容穿过机场候机大厅,表情在平静中显出尊贵,目光在无意之中流露出自信,看上去像个阔太
中国电影技术标准代表团[8](2010)在《中国电影技术标准代表团参加ISO/TC36第21次全会并对俄罗斯和波兰进行业务考察》文中研究指明
李静[9](2010)在《新时期体制演变中的电影进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重点是对1978—2008年间中国电影进口作研究。此30年对应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外国电影从文革后期以买断方式恢复进口到中国,到1994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复中国电影总公司以分账形式进口外国电影----即十部分账“大片”强势进入中国,直至21世纪中国加入WTO,依据国际性商业原则,进口至中国的外国分账影片数量强制性翻倍。30年间,中国共以商业形式进口了1279部国外影片作为影院放映,不同阶段进口影片的数量、质量、题材、国别、级别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直接来源于30年间中国社会体制的变化,反映到电影行业还包括各种管理政策、运作机制、进口权限等微观操作层面的改革。大批量的外国电影以不同方式进口至中国,对中国电影业及中国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梳理了30年间进口电影名单与电影内容的基础上,论文的正文部分从以下四个章节进行展开:第一章对30年间中国电影进口作历史过程的描述。即此30年中国以什么方式进口电影,进口了哪些外国电影,这些进口电影呈现出什么面目。把新时期30年中国进口的1279部电影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简短梳理:主要包括1978—1993:买断进口电影的国别转向,1994—2000:分账进口电影登陆中国,2001-2008:分账进口电影数量激增。第二章来探讨进口电影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本文从30年间中国社会体制演变的大背景中考查进口电影变化的原因。文革结束后,拔乱反正的政治语境决定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政治先行,中国电影的创作观念延续着“打击敌人、教育人民”的宣教定位。在政治语境下,来自于第二世界的日本电影与法国电影在中国民众与知识分子阶层中引起了巨大反响。而美国作为世界电影强国,其进口电影在中国的影响并不甚明显。同时,进口电影作为政治外交的晴雨表,在中国与苏联、日本等国的文化外交中也发挥了特殊的政治作用。90年代市场经济的深入引发中国消费社会的形成。分账进口的外国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以巨大的资本优势,进入中国社会进而鲸吞中国电影市场。中国力图以最大的经济利益与最小的意识形态风险作为分账电影的引进原则,但实践表明,鱼与熊掌似乎不可兼得,在以商业利益为先导的好莱坞电影冲击下,中国本土电影业几近陷入崩溃境地。为了强化意识形态宣传,中国政府一度采用“政府输血制”支持国产电影业维持运行,但收效甚微。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加入WTO使中国分账进口电影的数量强制性翻倍,进口至中国的外国电影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国特色与中国元素。中国电影在政府的强力保护下,分账电影进口量的增加并未使中国本土电影市场全军覆没。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整合民间、海外、港台经济与文化资源,以文化产业思路发展“大电影”观念,发起了对好莱坞的防守反击,并在本土市场上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第三章,从电影管理体制的微观层面进行探讨:中国电影进口方式及进口影片的变化怎样刺激着中国电影行业管理体制,使之在困顿中发生变革。而反过来,由于中国电影业的管理政策、运作机制、进口权限等方面的变化给中国电影进口带来了改变,进而改变了进口影片的面目,对本土受众的接受心理及时代文化风尚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本章沿着30年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的脉络,分析在三个不同阶段进口电影在中国的面目、地位、作用、以及中国政府对电影进口的种种限制、措施,可以看出,中国电影行政管理部门正是通过借用电影进口给中国电影市场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使电影体制改革逐步走上正轨。第四章,从电影观念形态入手,探讨进口电影对中国电影格局的深入影响:正是这种不可见的影响令30年间中国电影业产生了巨大变化。本章共分为两节:第一节,论述进口电影对中国电影格局的影响,进口电影一步步打破了中国电影人原有的电影创作本体观念,并随之形成了以观众为中心的放映档期,引发了受众自我意识的觉醒,并挑战传统官方立场的电影审查制度,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及余震效应使新时期中国电影格局在冲突断裂中浴火重生。第二节,探讨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中国电影怎样重新融入世界,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走了哪些弯路,积累了哪些经验和教训,受到了哪些阻碍。作为提高国家软实力、树立国际形象的重要手段,中国电影在中国政府强力支持下,如何在好莱坞电影霸权统治的全球化文化语境中争取民族文化主权,同时为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又做出了哪些努力。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以寓言方式指出中国现有电影观念的局限性,同时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业走产业与事业两翼并行发展的道路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本文的研究对象定位于电影进口而非进口电影(或进口影片),决定了这不是以文本分析的理论提升为基础的美学研究,只是将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进口影片文本将作为个案引入研究视野。本文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以新时期30年进口电影为研究主体,将社会宏观背景与电影体制的微观视野相结合作为研究背景,集中于电影与社会建立的各种传播关系。本文力图将传播学的微观视野与宏观构架相结合---将美国经典传播学派的实证主义调查方法、受众分析理论与北美批判学派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相结合。传播“政治经济学不是不关注文本,它认为文本应当得到较多关注,但必须把它放在彻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来考察。”①与美国经典传播学相比,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发展起来的批判传播研究不但一直注重权力问题,而且将它置于广阔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中来审视。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研究对象是以传播媒介为核心的人类传播行为及其活动,以生产、分配、流通、交换及其宏观决策活动的政治经济学的思路来观察特定社会和历史条件下的权力结构和传播资源分配模式。这一传统一开始就将传播研究理所当然地视为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性学术行为,呼吁传播理论与社会理论的结合。在写作过程中,将30年进口影片的定量分析应用于电影制度史学研究,同时结合社会性别分析、萨伊德的东方学、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等文化研究理论与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力图为30年中国社会体制变迁与进口电影传播的关系问题提供一种合法性阐释。“传播政治经济学的长处在于它向来强调结构形式的重要性,它一直致力于描述并分析影响传播商品的生产、分配与交换的结构形式,并主要考察国家如何规范这些结构。虽然政治经济学并未忽视商品本身和商品化的过程,但它仍然倾向于强调企业与国家的制度和结构。”目前国内还没有专着对新时期进口电影作专门性研究,同时囿于我国文化安全限制,亦没有国外学者对此项内容展开研究。本人在搜集了众多第一手的电影进口资料的基础上,以中国社会体制演变及电影行业体制改革的角度对电影进口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及综合性。
赵小波[10](2009)在《欧洲动画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以法、英、德为例》文中认为本研究解析了以法国、英国、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动画产业发展模式,目的是展示一幅真实的欧洲动画产业版图,以弥补我们认识上的不足。研究从产业模式的角度切入,综合运用经济学、传播学、符号学等方法,考察了欧洲动画产业由个人艺术-大众艺术-动画产业的发展历程;运用钻石模型的理论框架,分析了目前欧洲动画产业整体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出以政府和社会为推动要素,政策、资金、市场、人才为产业要素的欧洲动画产业发展模型,并以模型为基础,根据各要素之间的不同关系,将欧洲动画产业发展模式分为政府主导的法国模式、政府协调的英国模式和地方集权的德国模式,运用大量数据与资料,探寻了每种模式的主要特点、形成历史、主要成就及产业现状;鉴于传播模式的独特性,研究重点考量市场行销传播、文化传播和会展传播三个层次,归纳出欧洲动画借势传播、小众传播、主题日、合作教育、主题公园、动漫节等传播方式;最后,在欧洲动画产业与中国动画产业具有相似性的前提下,提出欧洲动画产业对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启示。从产业的角度厘清欧洲动画发展脉络,提出具有参照性的三大发展模式、解析欧洲动画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在国内尚属首次。所用资料80%直接来源于国外,在国内首次运用。以473部欧洲动画作品为样本库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试图探究动画竞争力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找出具稳定规律性的产业要素和产业结构,可作为国内学术界对欧洲动画产业研究的有益补充。在目前国内尚未见到相关专着的情况下,以期丰富动画理论研究层次,为动画产业研究作出学理上的贡献,为国内业界提供参照,促进动画产业的科学发展。
二、欧洲数字影院在一浪推一浪地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洲数字影院在一浪推一浪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云播智慧(论文提纲范文)
引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2)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中国学者对国产影视作品在国外传播与接受的研究 |
二、越南学者对国内观众“接受心理”的研究 |
三、中越两国对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研究 |
四、中越两国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
五、概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方法及资料来源 |
一、理论基础 |
二、研究方法 |
三、资料来源 |
第一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的背景 |
第一节 影响21世纪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政策 |
一、中国提升影视文化软实力的政策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走出去”政策 |
三、21世纪越南融入国际经济与文化的政策 |
四、越南电影法:规范化电影进口政策 |
第二节 中越媒体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评论 |
一、中国媒体对越南传播中国影视的评论 |
二、越南媒体对中国影视的评论 |
第三节 从传播渠道角度考察 |
一、21世纪中国电影在越南影院放映情况 |
二、21世纪中国电视剧在越南商业化电视频道播映情况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网络传播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变化及在越南的传播 |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叙事手法的创新 |
一、21世纪初中国电影的典型故事与叙事手法 |
二、21世纪初中国电视剧的典型故事与叙事手法 |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审美风格的新变 |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表演风格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摄影风格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布景风格 |
四、21世纪初中国影视服装与道具风格 |
第三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 |
一、21世纪初中国电影在越南传播的类型 |
二、21世纪初中国电视剧在越南传播的代表作与优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的接受 |
第一节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方式的接受度 |
一、21世纪初越南观众的观影选择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播放方式及其效果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方式对越南观众观影习惯的影响 |
第二节 从传播效果看越南观众接受中国影视的情况 |
一、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类型的认知度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受越南观众喜爱的元素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不太受越南观众喜爱的元素 |
第三节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审美风格的接受 |
一、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演员之美的接受 |
二、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美术设计的接受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改变越南观众的影视艺术观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从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接受看越南大众文化 |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文化经济的刺激 |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电影消费经济的影响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引导越南观众的购物新潮流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影响越南人旅游倾向 |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观众生活习惯的重要影响 |
一、上世纪中国影视对越南社会精神文化的影响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社群起到了联结的作用 |
第三节 官方舆论与公众舆论对21世纪中国影视的评价 |
一、两国官方舆论对越南观众接受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评价 |
二、越南观众对于媒体宣传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评价 |
三、越南观众对改善中国影视宣传方式的期待与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价值观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及其前景 |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价值观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承载的核心价值观 |
二、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中个人价值观的认同情况 |
三、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中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情况 |
第二节 从价值观认同看21世纪初中国影视被越南观众接受与排斥的原因 |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的价值观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被接受的一种符号学分析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进入越南遇到的困难 |
第三节 未来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前景的展望 |
一、越南人接受中国影视与他国影视的比较 |
二、21世纪初越南与中国影视市场的比较 |
三、中国影视在越南继续传播与接受的预判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评价调查问卷 |
2.访谈提问表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 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论文框架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四 研究方法 |
五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法国从政治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
第一节 联合国---法国重建大国实力的最佳阵地 |
一 法国对于联合国组建以及《联合国宪章》制订的贡献 |
二 法国在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 |
三 法国在国际外交中的特色与影响力 |
第二节 欧洲联盟---法国的“权力放大器” |
一 法国整合与影响欧洲的历史沿革 |
二 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法国意志:从强大的欧洲到强大的法国 |
三 法兰西文化中的“欧洲认同”与“欧洲观念” |
第三节 法语国家组织---法语传播力的核心阵地 |
一 法国在法语国家组织中的主导性地位 |
二 法语国家组织之于法国的特殊意义 |
三 法语在法语国家组织中的作用 |
四 法国与法语国家组织共迎挑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法国从法律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
第一节 法国法律意识与制度建设的前瞻性 |
一 罗马法对于法国法律制度的深刻影响 |
二 大陆法系代表国家--法国 |
第二节 《论法的精神》对世界法治文明的启蒙影响 |
一 孟德斯鸠..西方法学理论与国家学说奠基者 |
二 《论法的精神》---为世界立法者立法 |
三 “三权分立”学说对于各国政体架构的原则性指导 |
第三节 《拿破仑法典》---欧洲法治社会的基石与立法典范 |
一 拿破仑与他的治国创举 |
二 罗马法之集大成者 |
三 《拿破仑法典》---现代法治社会的基石与立法典范 |
第四节 法国人权观念的世界性普及 |
一 法国人权观念及实践的创新性与普世性 |
二 法国《人权宣言》对于国际人权公约及宣言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法国从文化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
第一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文化软实力全方位展现的舞台 |
一 法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
二 法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软实力构建 |
三 法语文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的传播 |
第二节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法国复兴人文主义理念的竞技场 |
一 推动现代奥林匹克复兴的法国社会人文环境 |
二 “奥运之父”顾拜旦的“法式”人文情结 |
三 法国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地位与作用 |
第三节 法国在文化全球化环境中的适应力与创造力 |
一 文化全球化下的法语推广 |
二 法语国家大学联盟的文化传播力 |
三 法国高等教育国家战略融入欧洲高等教育区域整合的进程 |
四 法国影视听传播网络的攻坚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法国从经济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
第一节 法国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特点 |
一 道德正义和实际利益的平衡 |
二 法国“经济爱国主义”的执着与妥协 |
三 在传统中寻求振兴经贸的创新点 |
第二节 世界贸易组织---法式价值观在经济领域的普及 |
一 《法英商约》--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雏形 |
二 当代国际自由贸易框架下的“多样性”本色 |
第三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法国影响世界金融政策走向的阵地 |
一 法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
二 法式思维在影响IMF决策能力上的体现 |
三 法国推动“欧洲联合文化”,建构欧盟在IMF的影响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对中国强国战略实施的 |
第一节 法国国家人文吸引力战略对中国树立文化自信的启示 |
第二节 法国国际政治生态观对中国外交话语体系建构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媒介融合语境下之动画奇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范围 |
三、研究重点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背景 |
一、现代媒介分析研究 |
二、影像与景观社会的研究 |
二、媒体奇观问题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 |
一、思路的创新 |
二、观点的创新 |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 |
一、学科研究 |
二、文献分析 |
三、演绎推理 |
第一章 、当前动画奇观之滥觞 |
第一节 、景观与奇观的概念重建 |
一、概念原意——社会生产方式结构的导向 |
二、衍生条件——文本交互在数字网络中的进化 |
三、理念重建——文本主体与话语权力的分解 |
第二节 、媒介融合环境中的泛动画 |
一、泛动画的外因——虚拟现实的后读图时代 |
二、泛动画的内因——数字基因的动画影像 |
三、泛动画的特征——奇观堆积的虚假真实 |
第二章 、动画奇观的内部构建 |
第一节 、非线化的文本逻辑 |
一、世界观多层异化 |
二、叙事要素游移 |
三、趣味娱乐反讽 |
第二节 、常态更迭的图像语素 |
一、全球化符号消费 |
二、瞬间式情感传递 |
第三节 、内爆的表义系统 |
一、传播——交互与航行 |
二、样式——消解与重构 |
三、内容——改写与再造 |
四、评判——道德与伪善 |
第三章 、动画奇观的外部延展 |
第一节 、产业奇观的延展 |
一、产业延展的基础 |
二、大数据下的影视娱乐 |
(一)感官与情怀的院线社交 |
(二)当下主义弥散的动画番剧 |
(三)病毒式营销的短视频 |
三、互联网产业赛博空间的化身 |
(一)虚拟的代言 |
(二)符码的互动 |
(三)现实的二元 |
第二节 、新艺术生态的延展 |
一、主题内容的延展 |
二、言说空间的延展 |
三、价值内涵的延展 |
第四章 、本土语境下动画奇观的深层读解 |
第一节 、文化政治的冲突与调和 |
一、审美意识形态的分层弥合 |
二、新文化权力的生态构建 |
第二节 、文化霸权的争夺和渗融 |
一、他者认同的矛盾 |
二、在地元素的整合 |
第三节 、当下本土动画审美范式的塑形 |
一、技术唯美的现状 |
二、根茎思维下的发展格局 |
结语 |
附录一:本文图录 |
附录二:各章思维导图 |
附录三:“第四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策展人与艺术家对谈部分实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相关学术成果 |
致谢 |
(5)左翼电影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章 |
一、选题缘起 |
二、概念界定及研究对象 |
三、研究目的和价值 |
四、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
五、研究史概况 |
六、研究视角及方法 |
第一章 中国早期电影音乐与左翼电影运动的结缘 |
第一节 西方舶来电影音乐的影响和中国电影音乐的起源 |
一、美国有声电影的影响 |
二、中国电影音乐产生的土壤——上海 |
三、黎派中国新歌舞与联华歌舞班 |
四、中国电影音乐的都市现代性 |
第二节 左翼电影的兴起与左翼电影音乐 |
一、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 |
二、群众性救亡歌咏活动的兴盛与左翼音乐组织的建立 |
三、左翼电影音乐创作及特点 |
四、中国电影音乐的国族性 |
第三节 “国防电影”音乐创作新时期 |
一、“国防电影”与“新音乐运动” |
二、新现实主义中国电影音乐创作体系的初步形成 |
本章结语 |
第二章 左翼电影音乐创作 |
第一节 左翼电影音乐的主要创作者 |
一、聂耳 |
二、任光 |
三、贺绿汀 |
四、冼星海 |
五、吕骥 |
第二节 爱国进步作曲家 |
一、黎锦晖 |
二、黄自 |
三、刘雪庵 |
四、严工上 |
第三节 代表词作家 |
一、安娥 |
二、田汉 |
本章结语 |
第三章 左翼电影音乐表演 |
第一节 早期电影音乐表演团体 |
一、明月歌剧社 |
二、联华影业公司歌舞班 |
三、南国电影剧社 |
第二节 表演之星 |
一、金焰 |
二、王人美 |
三、周璇 |
四、赵丹 |
五、胡蝶 |
六、阮玲玉 |
第三节 演奏乐队及乐手 |
一、俄侨影戏乐队 |
二、上海工部局乐队 |
三、王人艺 |
本章结语 |
第四章 左翼电影音乐欣赏 |
第一节 近代国人音乐欣赏启蒙 |
一、近代中国传统音乐欣赏习惯 |
二、新音乐文化的影响 |
三、大众音乐欣赏的时代主题承袭 |
第二节 左翼电影运动对电影音乐欣赏的影响 |
一、有声电影音乐从歌唱开始 |
二、左翼电影运动对电影音乐欣赏的改造 |
第三节 左翼电影音乐的欣赏层次提升 |
一、感官欣赏 |
二、情感欣赏 |
三、理智欣赏 |
第四节 左翼电影音乐欣赏艺术性的辩论 |
一、为大众的“中国新音乐”思想 |
二、“软性电影”对电影音乐艺术的态度与追求 |
三、电影音乐中政治与艺术的统一 |
本章结语 |
结论:左翼电影音乐实践活动的美学规律重构 |
第一节 音乐创作——“救亡压倒启蒙” |
第二节 音乐表演——左翼思想感召下的现实主义形象塑造 |
第三节 音乐欣赏——时代主题的承袭 |
本章结语 |
附录1 :左翼电影音乐概况 |
附录2 :谱例、图例索引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中国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IP影视研究 |
1.2.2 国际竞争力研究 |
1.2.3 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
1.3 核心概念 |
1.3.1 IP |
1.3.2 IP影视产业 |
1.3.3 国际竞争力 |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2 中国IP影视产业的发展背景、历程及现状 |
2.1 IP影视产业的发展背景 |
2.1.1 泛娱乐产业时代到来 |
2.1.2 国家政策趋于利好 |
2.1.3 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 |
2.1.4 参与式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
2.2 IP影视产业的发展历程 |
2.2.1 传统IP影视改编阶段 |
2.2.2 新兴IP影视改编阶段 |
2.3 IP影视产业的发展现状 |
2.3.1 IP影视产业国内规模不断扩大 |
2.3.2 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 |
3 中国IP影视产业的演变轨迹及运作逻辑 |
3.1 IP影视产业的演变轨迹 |
3.1.1 自由市场竞争下的激进性产业演变轨迹 |
3.1.2 中国IP影视产业演变轨迹——非典型激进性产业演变轨迹 |
3.2 IP影视产业的运作逻辑 |
3.2.1 IP影视产业的内在核动力 |
3.2.2 IP影视产业的外在驱动力 |
4 西方IP影视产业的演变轨迹及运作逻辑 |
4.1 西方IP影视产业的演变轨迹 |
4.2 美国IP影视产业的运作逻辑 |
4.3 英国IP影视产业的运作逻辑 |
4.4 日本IP影视产业的运作逻辑 |
4.5 西方IP影视产业的运作启示 |
4.5.1 注重系列作品开发,延长IP生命周期 |
4.5.2 针对不同IP资源,采取差异化价值链延伸模式 |
4.5.3 打造IP精品化,形成品牌效应 |
4.5.4 增强粉丝黏性,提升作品关注度 |
5 中国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现存问题及成因 |
5.1 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现存问题 |
5.1.1 宏观竞争力不足 |
5.1.2 微观竞争力偏弱 |
5.1.3 结构竞争力未形成 |
5.1.4 质量竞争力待提升 |
5.2 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现存问题的成因 |
5.2.1 政策具有一定局限性 |
5.2.2 对IP资源版权保护力度不足 |
5.2.3 缺乏对IP资源的长久规划性 |
5.2.4 影视类IP资源生产力弱小 |
6 中国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 |
6.1 宏观竞争力层面 |
6.1.1 完善政策,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
6.1.2 借鉴西方,完善版权保护体系 |
6.2 微观竞争力层面 |
6.2.1 深耕粉丝群体,引爆社群营销 |
6.2.2 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 |
6.3 结构竞争力层面 |
6.3.1 寻求合作,注重可持续开发 |
6.3.2 有序开发,建构价值链延伸模式 |
6.4 质量竞争力层面 |
6.4.1 结合中国国情,构建具有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人物形象 |
6.4.2 追求工匠精神,提升作品质量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终极(论文提纲范文)
1、EA 病毒 |
2、老同学 |
3、据理争锋 |
4、锁定目标 |
5、抓捕嫌犯 |
6、秘密基地 |
7、黑洞迷团 |
8、数据包 |
9、水球人 |
10、恐慌 |
二、对水球人虚拟存在的系统严格监管,任何国家、任何人不经批准,不得使用水球人数据包。 |
三、水球人数据包研究成果为地球人类所共有。 |
11、海底疑影 |
12、疑影重重 |
13、崂山穿越 |
14、香港迷踪 |
15、英伦觅踪 |
16、香港实验室 |
17、水下超高速目标 |
18、三峡之惑 |
19、回到原点 |
20、沉船之迷 |
21、仙座号游轮 |
22、海上抓捕 |
23、潜入深海 |
24、海洋城堡 |
25、水球人生活印象 |
26、水球高科技 |
27、娈生兄弟 |
28、水球生命 |
29、水球早期文明史 |
30、生存的权力 |
31、智慧之门 |
32、水球人战争 |
33、慧星难灾 |
34、海洋时代 |
35、上帝来了 |
36、金苹果 |
37、水球毁灭 |
38、联合国决议 |
39、深海搜侦 |
40、大堡礁诱惑 |
41、锁定海洋城堡 |
42、大战之前 |
43、和平谈判 |
44、大洋决战 |
45、和平条约 |
(8)中国电影技术标准代表团参加ISO/TC36第21次全会并对俄罗斯和波兰进行业务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ISO/TC36第21次全会 |
1、ISO/TC36及其全会 |
2、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我们的思考 |
3、会议审查的标准项目 |
二、俄罗斯电影行业的现状和发展 |
1、俄罗斯电影业由衰落走向复苏 |
2、俄罗斯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
3、从私营洗印厂的兴起看俄罗斯电影行业的未来 |
三、波兰电影行业的现状和发展 |
1、波兰电影行业的总体情况 |
2、2000年——2010年的波兰电影 |
3、波兰的电影学院和其他组织 |
四、结束语 |
(9)新时期体制演变中的电影进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背景:新时期以前的中国电影进口研究 |
第一章 新时期30年电影进口态势分析 |
第一节 1978—1993:进口买断电影的国别转向 |
第二节 1994—2000:进口分账电影登陆中国 |
第三节 2001-2008:进口分账电影数量激增 |
第二章 作为社会背景的体制演变:电影进口变化成因探析 |
第一节 政治语境下的进口电影 |
一、政治语境下的美国电影进口 |
二、政治语境下的苏联电影进口 |
三、政治语境下日、法电影进口 |
第二节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进口电影 |
一、电影经济的胜利 |
二、意识形态的退守 |
第三节 文化体制改革语境下的电影进口 |
一、好莱坞进口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
二、香港进口电影向合拍片的转向 |
第三章 电影管理体制与电影进口之间的刺激反应 |
第一节 电影管理体制改良期的电影进口 |
一、体制内:进口电影作为应变量 |
二、体制外:进口电影作为自变量 |
三、体制的改良:被保留的电影进口垄断权 |
第二节 电影管理体制蜕变期的电影进口 |
一、侵略还是拯救:分账进口电影之于中国电影市场的政治意义 |
二、改革还是固守:分账进口电影之于国产发行行业的矛盾作用 |
三、拿来主义:分账大片为"政府输血制"提供经济基础 |
四、政府调控:分账大片在放映终端受到的政策性限制 |
第三节 电影管理体制创新期的进口电影 |
一、对内政策:进口电影发行管制的放松 |
一、对外政策:外资建立影院政策的收紧 |
第四章 进口电影对中国电影格局的深入影响 |
第一节 冲突断裂:中国电影生产、消费格局的变化 |
一、电影观念的变化 |
二、电影放映档期的形成 |
三、进口电影的分级制与中国电影的审查制 |
第二节 交流碰撞:国际权力关系中民族电影的发展与保护 |
一、历史维度:新世纪中国电影崛起的契机 |
二、横向比较:中国电影的政治意义 |
总结:中国电影业"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展望 |
附录:1978—2008中国进口电影名单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欧洲动画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以法、英、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目次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中国受众与学者视野中的欧洲动画版图 |
1.1.2 环球视野中的欧洲动画版图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丰富动画理论研究层次 |
1.2.2 为中国业界提供参照 |
1.3 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 |
1.3.1 研究对象和途径 |
1.3.2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4 研究方法 |
1.4.1 历史与产业经济学结合的方法 |
1.4.2 传播学方法 |
1.4.3 符号学方法 |
1.4.4 统计学方法 |
1.5 全文结构及创新点 |
1.5.1 全文架构 |
1.5.2 研究创新点 |
2 研究现状 |
2.1 动画史:欧洲动画产业研究基础 |
2.1.1 国别史研究 |
2.1.2 公司、导演及分类研究 |
2.2 动漫产业:欧洲动画产业研究内容 |
2.2.1 欧洲动画产业综合研究 |
2.2.2 欧洲动画产业个案研究 |
2.2.3 动漫产业相关研究 |
2.3 基础理论:欧洲动画的文化研究 |
2.3.1 基础学理研究 |
2.3.2 动画美学研究 |
小结 |
3 形成背景(1888-1979年) |
3.1 探索时期:个人艺术表达(1888-1919) |
3.1.1 法国:动画发源地 |
3.1.2 英国:实用派动画鼻祖 |
3.1.3 德国:不发达的业界 |
3.2 繁荣时期:大众艺术体现(1920-1938) |
3.2.1 法国:逐渐没落到全面复兴 |
3.2.2 英国:国外动画人停留站 |
3.2.3 德国:先锋派实验动画 |
3.3 沉沦时期:英国一枝独秀(1939-1945) |
3.4 复兴时期:产业规模渐成(1946-1979) |
3.4.1 法国:商业动画涌现,学术研究发展 |
3.4.2 英国:产业新支点 |
3.4.3 德国:两条不同的产业道路 |
小结 |
4 产业优势(1980年之后) |
4.1 产业结构 |
4.1.1 动画作品生产 |
4.1.2 图书出版、音像制品 |
4.1.3 播映平台 |
4.1.4 衍生品开发 |
4.2 竞争优势 |
4.2.1 生产要素 |
4.2.2 需求条件 |
4.2.3 支援产业与相关产业 |
4.2.4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与竞争状态 |
4.2.5 机会 |
4.2.6 政府 |
4.3 欧洲的努力与成就 |
4.3.1 媒体计划(Media Programme) |
4.3.2 E基金(Eurimages) |
4.3.3 成效 |
小结 |
5 法国模式 |
5.1 政府主导 |
5.1.1 产业政策及资金来源 |
5.1.2 市场运营 |
5.1.3 人才 |
5.2 巨变中的拯救 |
5.2.1 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
5.2.2 产业转折点——里昂会议 |
5.3 欧洲动画龙头 |
5.3.1 作品 |
5.3.2 公司/工作室 |
小结 |
6 英国模式 |
6.1 政府协调 |
6.1.1 产业政策 |
6.1.2 资金来源 |
6.1.3 人才 |
6.1.4 市场运营 |
6.2 创意经济时代下的高速发展 |
6.2.1 作品 |
6.2.2 媒介集团/动画公司 |
6.3 激烈动荡的动画产业令人堪忧 |
6.3.1 儿童节目式微 |
6.3.2 资金短缺成为主因 |
6.3.3 各方的积极努力 |
小结 |
7 德国模式 |
7.1 地方集权 |
7.1.1 产业政策 |
7.1.2 资金来源 |
7.1.3 市场运营 |
7.1.4 人才 |
7.2 欧洲动画新贵 |
7.2.1 工作室/制作公司 |
7.2.2 发行公司与传媒集团 |
7.3 困境中前行 |
小结 |
8 传播模式 |
8.1 市场行销传播 |
8.1.1 借势传播 |
8.1.2 小众传播 |
8.2 文化传播 |
8.2.1 主题活动日 |
8.2.2 合作与教育 |
8.3 会展传播:动漫节 |
8.3.1 国际动漫节的分类 |
8.3.2 欧洲动漫节特点 |
8.3.3 中国动漫节发展困境与建议 |
9 结论:对中国动画产业的启示 |
9.1 欧、中动画异同 |
9.1.1 相似之处 |
9.1.2 相异之处 |
9.2 对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启示 |
9.2.1 政府职能 |
9.2.2 媒体角色 |
9.2.3 市场开发 |
9.2.4 人才培养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欧洲动画作品一览表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四、欧洲数字影院在一浪推一浪地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云播智慧[J]. 杨红光.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3)
- [2]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丁美玲(DINH MY LINH).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3]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D]. 夏正华. 武汉大学, 2019(06)
- [4]媒介融合语境下之动画奇观研究[D]. 薛峰.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5]左翼电影音乐研究[D]. 王思思. 上海大学, 2019(02)
- [6]中国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D]. 杨雪. 武汉大学, 2018(07)
- [7]终极[J]. 卢苏宁. 辽河, 2015(02)
- [8]中国电影技术标准代表团参加ISO/TC36第21次全会并对俄罗斯和波兰进行业务考察[J]. 中国电影技术标准代表团. 现代电影技术, 2010(09)
- [9]新时期体制演变中的电影进口研究[D]. 李静. 山东大学, 2010(09)
- [10]欧洲动画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以法、英、德为例[D]. 赵小波. 浙江大学, 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