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良Mickey氏额颞-颞下窝入路结合面前径路切除中颅凹底大型内外沟通瘤(论文文献综述)
韩兆意[1](2013)在《中颅窝底沟通瘤颞肌翻转颅底重建张口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中颅窝底沟通瘤手术中的带血管蒂的颞肌翻转填塞方法对患者术后不同时间张口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神经外科收治的24例中颅窝底沟通瘤患者,按是否采用同侧颞肌翻转填塞方法行颅底重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并测量其在术前、术后1天、3天、5天、7天、9天及术后3月患者张口度。计算其术后不同时间张口度变化平均值,绘制折线图,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张口度变化趋势。分别分析每组内患者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和两组间患者术前与术后同一时间的张口度差异。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1-5天内均出现不同程度张口度减小,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在术后3天的张口度减小最大,分别较术前减小45.56%和26.14%。术后7天以后两组张口度均得到一定恢复,但并未完全恢复术前水平。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在术后1-5天张口度减小情况存在差异。术后1-5天内实验组患者张口度减小幅度较对照组大,分别减小12.70%、26.30%和18.13%。术后7天以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张口度差异消失。结论:中颅窝底沟通瘤手术中的带血管蒂的颞肌翻转填塞颅底重建方法会对患者术后早期(1-5天)的张口度产生影响,使患者张口度减小。但无证据证明其对患者张口的存在长期(7天以后)的不利影响。
方耀春,郭剑峰,马宝林,赵德安,苏文玲,蔡成福,刘庆华[2](2011)在《颅内外沟通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颅内外沟通瘤的手术和术后重建,提高对该类肿瘤的疗效。方法对4例颅内外沟通瘤就其诊断、手术和术后重建进行分析。结果 3例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术后无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颅内外沟通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由于该肿瘤位置特殊,与周围解剖关系复杂,术后可出现较多并发症。我们的体会是:(1)术前充分准备:熟悉肿瘤所处的解剖结构;术前CT、MRI可明确肿瘤的具体位置、范围,与颅底关系;术前行CTA或MRA检查可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及与周围重要血管的毗邻关系,有助于制定手术计划;颅底CT三维重建可了解颅底破坏情况;术前肿瘤病理活检可明确肿瘤性质。(2)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和范围不同,选择最佳手术入路。对前颅凹底内外大型沟通瘤采用颅面联合入路;对中颅凹底内外大型沟通瘤采用改良的额颞-颞下窝入路;对向前内侧侵犯上颌窦、翼腭窝、筛窦及蝶窦的大型中颅凹底内外沟通瘤,采用额颞-颞下窝入路结合面前径路;对浸及斜坡的肿瘤可采用经口咽入路。目的是充分暴露肿瘤,能够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和最大程度的切除肿瘤。(3)颅底重建:肿瘤切除后,颅底修复尤其硬膜的严密修复,关系到术后是否出现脑脊液漏及并发颅内感染,是手术成败的关键之一。我们采用自体大腿阔筋膜、颅骨骨膜或颞肌筋膜修复硬脑膜。深部硬膜修复如果缝合不能保证严密可选用生物胶粘合加固。硬膜外可用带蒂颞肌瓣或脂肪充填加固。颅底的骨性缺损如果面积不大,可不予修复。
郑海宁[3](2009)在《翼腭窝的断层与应用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翼腭窝藏于颌面深部,是前颅区与侧颅区的交界,交通广泛,发生于此的肿瘤、类肿瘤不易发现,手术不易充分暴露和彻底切除。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国内外学者对此从宏观到影像学进行大量报道,但用连续薄切片技术研究尚不多见。鉴此,我们用改进火棉胶包埋薄切片(0.25mm)的技术及应用解剖学方法,对翼腭窝进行断层与应用解剖学研究,为翼腭窝手术入路提供形态学与临床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取固定成尸头标本30例,取前颅底。标本经20%HCl脱钙,梯度脱水(将组织块按照顺序浸泡在浓度依次为70%、80%、95%、无水乙醇和乙醚乙醇的液体中),梯度浸胶(将组织块按顺序依次放入浓度为5%、8%和15%的火棉胶中浸泡),包埋,焊块,用德国制造JUNGAG型大脑切片机,在水平面、矢状面和冠状面切成0.25mm薄切片(三维),对翼腭窝的形态、毗邻、窝内主要结构的位置走行及周围结构进行观测。并用80侧干燥颅骨对翼腭窝区进行测量,并获取一些数据。结果对水平面、矢状面及冠状面的不同层面进行描述,翼腭窝形态多样,左右形态和位置均可不对称。翼腭窝骨壁轮廓清晰完整,同一平面左右翼腭窝至中鼻道的距离为1.0-5.0mm。在水平面上,经视神经管层面,翼腭窝的形状呈小三角形或弧形,可呈“)(”形。在不同标本,除有小三角形、弧形外,还有横置“S”形、楔形、、正“L”形、哑铃形、短棒状或斜向外上的窄长条形。翼腭窝在经中鼻甲根部层面呈横置的四边形,行向外上,腔最宽阔,窝内左右侧动脉的位置不对称,而且可发现翼腭动脉的走行也不对称,可发现动脉的断端,由此可看出动脉的走形应为波浪状。在矢状面上,经上颌尖牙层面,神经和动脉趋于前壁并向中线靠拢,并且可清晰发现动脉的主干和分支。在冠状面上,经视神经孔层面,翼腭窝为上宽下窄的倒置楔形,神经位于动脉内侧。结论将水平断层、冠状断层及矢状断层有效地结合,对诊断翼腭窝疾病和指导手术更加有效。中鼻道是鼻内窥镜经鼻腔进入翼腭窝手术入路的门户,据断层解剖学本研究设计了一条新型入路,即经鼻腔中鼻道从鼻腔外侧壁直接穿入翼腭窝。新型手术入路不经过上颌窦,运用器械从中鼻道深入至翼腭窝的内侧壁深度,打开薄骨板,直接进入翼腭窝,由此处入路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安全系数高、术后并发症少。在术前对翼腭窝进行的影像学检测,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王云峰,隋军[4](2008)在《翼腭窝肿瘤切除的手术入路》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对侧颅底翼腭窝解剖的深入认识和对分区的细化,许多原来认为不可能切除的此区域肿瘤能够治愈,越来越多的手术入路得到深入的探索和发展。本文就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王云峰[5](2006)在《翼腭窝上颌窦进路的解剖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翼腭窝骨性标志和血管神经的测量为翼腭窝的手术提供形态学标志。 [方法]:在20个(40侧)干颅骨上对翼腭窝的重要结构(翼腭裂,蝶腭孔,翼管等)的形状,大小及毗邻结构进行测量。在10个(20侧)10%的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头颅标本进行模拟上颌窦入路进行解剖,测量相关的参数,然后对这些湿颅骨进行正中矢状切开,在手术显微镜下自正中向外侧打开上颌窦的内壁,翼腭窝的内壁,观察翼腭窝内三叉神经上颌支,上颌动脉的走行,进行上颌支的属支的测量。 [结果]:翼腭窝呈一狭长的漏斗型间隙,经八个自然管道与鼻腔,口腔,咽,眶,颞下窝,颅中窝相交通其主要内容物包括上颌动脉翼腭段及其分支,上颌神经及蝶腭神经节等。翼腭窝内组织分为的神经层,血管层。 [结论]: 1 翼腭窝的解剖结构复杂,血管神经丰富,毗邻结构重要,熟知此区的显微解剖对手术治疗翼腭窝区的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2 对于翼腭窝的病变可以采取上颌窦进路在打开上颌窦的后壁时可以以上颌窦的内壁顶壁和后壁三者的交点为解剖标志。用磨钻打开骨壁暴露翼腭窝。 3 手术时可以以圆孔和翼管为安全标志,建立起手术的安全界限。有助于保护重要结构,防止手术误入颅内。翼腭窝内的上颌动脉具有较多的变异,并且因人种不同有差异需要加以保护。 4 上颌窦进路具有暴露直观,副损伤小且避免颞侧进路损伤面神经的优点。
杲阳,姜曙[6](2005)在《中颅窝底颅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手术入路》文中研究指明
耿军,陈明振,伍国号,吴新建,陈晓雷,张湘民[7](2000)在《改良Mickey氏额颞-颞下窝入路结合面前径路切除中颅凹底大型内外沟通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采用经过改良Mickey氏额颞-颞下窝入路结合面前径路(鼻侧切开或唇-上颌窦入路)切除中颅凹底大型内外沟通性瘤。方法:回顾分析我们1992年1月至1998年6月手术治疗的16例患者。结果:成功切除了鼻咽癌6例,上颌窦腺鳞癌4例,脑膜瘤2例,血管纤维瘤2例,软骨肉瘤1例,尤文氏瘤1例。其中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8例,大部切除2例。结论:1、该手术入路对向前、内侧侵及上颌窦、翼腭窝、筛窦及蝶窦的大型中颅凹底内外沟通瘤暴露充分,肿瘤得以广泛切除。2、采用改良的Mickey氏额颞-颞下窝入路,复位后的额颞骨瓣由于来自颞肌血运保留,有利于骨瓣的成活及与正常颅骨的融合。同时颞肌在额颞骨附着点的保留,有利于术后患者咀嚼功能。
二、改良Mickey氏额颞-颞下窝入路结合面前径路切除中颅凹底大型内外沟通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良Mickey氏额颞-颞下窝入路结合面前径路切除中颅凹底大型内外沟通瘤(论文提纲范文)
(1)中颅窝底沟通瘤颞肌翻转颅底重建张口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 病例资料选择 |
2 资料分组 |
3 数据收集 |
4 数据分析 |
5 统计学方法 |
6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初步测量结果 |
2 每组内患者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张口度差异 |
3 两组间患者同一时间张口度测差异分析 |
4 统计学初步结论 |
讨论 |
1 颞肌翻转填塞颅底重建概述 |
2 张口困难与张口度关系 |
3 术后张口度减小原因分析 |
4 张口困难的不利影响 |
5 避免术后张口困难加重的思考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3)翼腭窝的断层与应用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
翼腭窝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5)翼腭窝上颌窦进路的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图版照片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6)中颅窝底颅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手术入路(论文提纲范文)
1 中颅窝相关解剖结构 |
2 手术入路 |
2.1 耳后额颞-颞下窝联合入路[2~4] |
2.2Mickey氏入路 (耳前额颞-颞下窝联合入路) [4~8] |
2.3改良Mickey氏入路结合面前径路[9] |
3 并发症 |
四、改良Mickey氏额颞-颞下窝入路结合面前径路切除中颅凹底大型内外沟通瘤(论文参考文献)
- [1]中颅窝底沟通瘤颞肌翻转颅底重建张口度研究[D]. 韩兆意.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2]颅内外沟通瘤的显微外科治疗[A]. 方耀春,郭剑峰,马宝林,赵德安,苏文玲,蔡成福,刘庆华.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 2011
- [3]翼腭窝的断层与应用解剖学研究[D]. 郑海宁. 天津医科大学, 2009(11)
- [4]翼腭窝肿瘤切除的手术入路[J]. 王云峰,隋军.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01)
- [5]翼腭窝上颌窦进路的解剖学研究[D]. 王云峰. 昆明医学院, 2006(01)
- [6]中颅窝底颅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手术入路[J]. 杲阳,姜曙. 华西医学, 2005(03)
- [7]改良Mickey氏额颞-颞下窝入路结合面前径路切除中颅凹底大型内外沟通瘤[J]. 耿军,陈明振,伍国号,吴新建,陈晓雷,张湘民. 癌症,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