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D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DVD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DVD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屈鑫[1](2021)在《网飞的创新性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成建新[2](2021)在《金属纳米狭缝阵列的偏振调控及其传感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表面等离激元是一种沿金属表面传播并周期性振荡的电子疏密波,由入射光的光子与金属结构表面的自由电子相互作用而产生。表面等离激元具备破坏衍射极限的特性,可在单个纳米器件上实现光特性和电特性的集成,也可在环境检测、太阳能电池以及生物医学等多领域实现应用。本论文研究了周期性金属纳米结构的光学特性,探索了其传感性能,以下是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提出了一种利用微球自组装技术制备具有偏振调控光学特性的金属纳米狭缝型微结构。该结构以聚苯乙烯微球薄膜为掩膜版,通过将样品倾斜后对其进行真空蒸发镀膜制备所得。对该结构透射光谱与入射偏振角度的关系进行测量,发现其具备偏振调控的光学特性。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对该结构的透射光谱和共振波长处的电场强度分布进行仿真计算,并探究结构中存在的表面等离激元模式。通过在仿真计算中调节结构参数,研究结构参数对透射光谱的影响,同时仿真计算该结构的折射率传感灵敏度可达992nm/RIU。提出并制备了一种基于银纳米光栅结构的相对湿度传感器。通过对普通CD和DVD光盘剥离清洗,得到两种不同形貌的聚碳酸酯层基底,再在此基底上进行磁控溅射获得银纳米光栅。同样对银纳米光栅进行反射光谱和共振波长处电场强度分布的仿真计算,调整光栅狭缝宽度和深度研究其对反射光谱的影响。进一步对两种银纳米光栅的环境折射率传感性能进行了测试,传感灵敏度分别可达到517 nm/RIU和742.9 nm/RIU。经过对比实验后,在传感性能较优的银纳米光栅表面旋涂二氧化硅湿敏材料,相对湿度传感灵敏度可达0.23 nm/%RH。

尤达[3](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认为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宋占腾[4](2021)在《鸡羽毛及组织中典型抗生素的残留代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抗生素随着家禽养殖业的发展,被大量使用,自发展以来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积极的成效。但部分养殖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违规滥用抗生素,家禽体内的抗生素残留会通过食物链聚集在人体并造成危害。同时以母体或代谢物的形式排泄到环境中,对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带来威胁。因此对于家禽组织以及废弃物中抗生素的残留监测尤为重要。在少数文献研究中,表明抗生素在羽毛中以未分解状态存在,是检测家禽生产中抗生素使用的合适基质。即使在可食用组织中没有明显的痕迹,但对羽毛的分析可以判断是否有任何非法的抗生素添加,并监测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现象。目前抗生素在家禽尤其是废弃物(羽毛和粪便)中残留检测技术几乎空白,在家禽养殖过程中抗生素消除规律研究缺乏。因此本研究将重点集中于此,结合高效样品前处理技术与液相色谱-新型的质谱联用技术,以喹诺酮类、磺胺类及磺胺增效剂、喹恶啉类和四环素类等四类抗生素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鸡羽毛等基质中四类抗生素的高通量、快速、灵敏的同步检测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探究典型抗生素在鸡组织及废弃物用药至停药过程中残留代谢规律。具体内容如下:(1)建立了鸡羽毛中26种喹诺酮类(Quinolones,QNs)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步检测方法。实验操作简便,稳定性高,26种QNs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在标准添加量为10、100、200μg/kg的条件下,回收率和变异系数分别为78.9%~110%和<14.6%。选择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进行鸡饲喂实验,深入研究ENR药物日常摄入从母体到鸡羽毛的残留代谢规律。结果显示:用药后ENR在鸡羽毛中残留量逐步积累,在停药第5天达到峰值且在至少5天内保持相对稳定存在,经休药期计算,鸡羽毛中ENR残留代谢至完全消除水平大约需要49天。(2)建立了鸡羽毛及不同组织中26种磺胺类药物及5种磺胺增效剂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静电场轨道离子阱高分辨率质谱同步检测方法。31种化合物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各组织在不同浓度水平添加下回收率达到81.0%~112.1%。精密度<12.2%。LOD和LOQ分别为0.1~1μg/kg和0.3~3μg/kg。同时选择磺胺喹恶啉(Sulfaquinoxaline,SQX)及其增效剂二甲氧苄啶(Diaveridine,DVD)联用进行饲喂实验,研究各组织样品及废弃物中的残留代谢规律,结果显示:在肌肉、肝脏、皮脂中,SQX和DVD都于休药第1天达到峰值,其中肌肉中SQX在休药21天仍有残留。羽毛中残留量相对较低,但代谢消除最为缓慢。利用WT1.4软件计算了SQX和DVD在不同组织中的休药期。(3)建立了鸡羽毛及不同组织中5种喹恶啉类(Quinoxalines,QELs)药物和3种代谢物的UPLC-Q Exactive HF,HRMS同步检测方法。8种化合物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各组织在不同浓度水平添加下回收率达到72.8%~112.8%。精密度<12.8%。LOD和LOQ分别为0.04~0.1μg/kg和0.12~0.3μg/kg。选择喹乙醇(Olaquindox,OLA)和喹烯酮(Quincetone,QCT)进行饲喂实验,研究各组织样品及废弃物中残留代谢水平和消除规律,并考察鸡饲喂实验对环境中土壤的渗透水平,结果显示:OLA的残留标识物是3-甲基-喹恶啉-2-羧酸(Methyl-3-quinoxaline-2-carboxylic acid,MQCA),在肝脏、肾脏、皮脂、肌肉、血液中休药第1天达到峰值;QCT在肌肉中休药第3天达到峰值;休药21天时,MQCA在皮脂、肌肉、血液中仍有检出。利用WT1.4软件计算了MQCA和QCT在不同组织中的休药期。饲养环境土壤中,MQCA残留水平最高达到67.28μg/kg,约渗透至土壤第5层7.5~10cm处;QCT残留水平最高达8.34μg/kg,约渗透至土壤第3层4.5~6cm处。(4)建立了鸡羽毛中8种四环素类(Tetracyclines,TCs)药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quadrupole/linear ion trap mass spectrometry,UPLC-QTRAP)同步检测方法。羽毛中8种TCs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各组织在不同浓度水平添加下回收率达到82.79%~101.95%。精密度<11.4%。LOD和LOQ分别为0.3μg/kg和1μg/kg。可以满足鸡羽毛中8种TCs的有效同步测定。为下一步进行残留代谢规律研究打下了基础。

吴涛[5](2021)在《用于结温在线监测的碳化硅MOSFET温敏电参数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温测量是功率半导体器件热表征、可靠性研究、状态监测以及健康管理的重要基础,其中温敏电参数法响应快速且无需破坏封装,十分适合于在线监测,被寄予厚望。而碳化硅MOSFET作为新一代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具有高压、高温、高频和低损耗的优异性能,正逐渐在航空航天、电力系统和电动汽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相较于传统的硅基器件,碳化硅器件的材料特性大不相同,其温敏特性也会因此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碳化硅MOSFET为研究对象,面向其结温在线监测技术,对碳化硅MOSFET的温敏电参数及其在线应用开展了研究。首先,为获取碳化硅MOSFET的温敏特性,建立了静动态参数温敏特性实验平台。其中,为实现高低温试验箱中器件的高温远程连接,分别在静动态参数温敏特性实验平台中选用了低电阻的特氟龙多股线和叠层设计下低电感的柔性印刷线路板。结合理论分析,揭示了碳化硅MOSFET的阈值电压,跨导,开通栅平台电压,开关延时,开关瞬态漏源极电流变化率和开通瞬态漏源极电压变化率与结温的线性关系,以及导通电阻与结温近似二次的变化关系。其次,对于不同应用工况,通过实验分析总结了驱动正向偏置电压、驱动电阻、母线电压和负载电流对碳化硅MOSFET各温敏电参数的影响规律,并对栅源极电压量、导通电阻、开关延时和开关变化率四类不同温敏电参数的在线提取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为评估偏置温度不稳定性对碳化硅MOSFET温敏电参数以及对结温测量结果的影响,建立了碳化硅MOSFET的偏置温度不稳定性实验平台。实验结果表明,负向偏置温度不稳定性的影响要大于正向偏置温度不稳定性的影响,且其中导通电阻及其结温测量结果所受到的影响较小。

耿山楠[6](2021)在《基于Maker条纹的金膜倍频与铝光栅增强四波混频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线性光学频率转换是扩展激光频率的重要方法。在传统非线性光学技术中,激光需要穿过厚度远大于波长的晶体来实现高效的频率转换。近些年来随着纳米光子学的不断发展,在纳米尺度实现高效的频率转换成为迫切需求。同时,材料的非线性效应是其重要的基本属性,然而薄膜材料的非线性信号非常弱,如何精确测量薄膜材料的非线性系数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测量微弱倍频信号通常采用先测量已知非线性系数的石英晶体Maker条纹,然后以此定标待测材料的倍频光强度。本文系统地研究了 X,Y,Z三种切向石英晶体的Maker条纹,利用该技术定标测量了金薄膜产生的倍频信号,并计算出金膜的表面二阶非线性系数。为了在纳米尺度提高非线性转换效率,本文还研究了金属光栅中表面等离子体增强的四波混频效应。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理论上给出了一种计算任意厚度、不同切向石英晶体Maker条纹的方法。通过晶体坐标系和实验室坐标系的对应关系,计算出X,Y,Z三种切向石英晶体的有效二阶非线性系数,从而得到它们的Maker条纹。实验上测量了入射角-60度到60度范围内,相同厚度、三种不同切向石英晶体的Maker条纹。实验测量结果与理论高度吻合。根据测量X,Y,Z切石英晶体Maker条纹的最大值,计算出石英晶体的二阶非线性系数分别为0.3875 pm/V、0.2969 pm/V、0.2946 pm/V 和 0.3268pm/V。2、利用石英晶体Maker条纹技术定标测量了金薄膜产生的倍频信号,并计算出金薄膜的表面二阶非线性系数。金薄膜有三个非零的表面二阶非线性系数。由于金薄膜倍频信号非常弱,以往的研究中通常仅测量最强倍频信号下对应的二阶非线性系数,对于另外两个系数的研究较少。本文理论上介绍了金薄膜三个表面二阶非线性系数的计算方法。实验上通过测量X切石英晶体的Maker条纹,对金薄膜产生的倍频信号进行标定。分别测量sp、+s和pp三种偏振状态下金薄膜倍频信号的实际功率,计算出金薄膜表面二阶非线性系数为 χ(2)zzz=5.056×10-15 cm2statvolt-1、χ(2)zxx=3.429×10-14 cm2statvolt-1、χ(2)xxz=1.135×1 0-14 cm2statvolt-1。3、通过激发铝光栅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在纳米尺度有效增强四波混频效应。实验上通过机械剥离DVD-R光盘中的金属层得到铝光栅,测量其反射光谱发现所制备的光栅可以有效激发SPR。将两束同步的飞秒激光入射到铝光栅上产生四波混频效应。实验发现,当泵浦光和信号光对应波长的SPR被激发时,四波混频信号分别增强了 177倍和42倍。实验测量到四波混频光最大功率为25 nW。进一步地,将泵浦光固定在SPR激发角,并将信号光束从1200 nm调谐到1550 nm,获得在539 nm到600 nm之间波长可调并且增强的四波混频信号。本文研究的三种切向石英晶体的Maker条纹和金薄膜表面二阶非线性系数测量方法对于研究薄膜材料的非线性效应有着重要意义。铝光栅表面增强的四波混频为提高薄膜材料非线性效应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王碧琳[7](2021)在《度量分解推荐算法改进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的快速增长,用户无法快速获取个人所需的信息,推荐系统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推荐算法是推荐系统的核心,研究推荐算法对于提高推荐系统的性能和用户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度量分解推荐算法的提出,解决了矩阵分解推荐算法因向量点积而导致模型出现次优解的问题,其用欧氏距离代替向量点积的思想,为近几年推荐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但是,该算法也会受到用户兴趣随时间变化和冷启动问题的影响,另外其只考虑了单一的评分数据,使得模型无法学习到更多的特征信息。为了提高度量分解算法的推荐准确性,并解决冷启动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下的改进策略:(1)针对信息单一和用户兴趣漂移的问题。首先本文考虑用户行为信息,挖掘用户行为隐反馈信息对模型本身的影响;其次考虑到用户兴趣会随着时间的改变产生漂移的问题,本文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拟合用户的兴趣变化趋势,描述用户在不同时段评分的不同比重以解决用户兴趣漂移问题,提出了TFML++算法。在Movie Lens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TFML++算法相比于其他算法在评分预测任务中的预测准确率有明显的提升。(2)针对冷启动问题。本文在使用TFML++算法进行推荐的基础上,首先利用社交正则项和用户信任关系的隐反馈信息对用户位置向量进行约束;其次,通过关联规则构建项目之间相似度的度量方式,挖掘项目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相似度为每个项目筛选出Top-K个近邻集合,用正则项对项目的位置向量进行约束,建立了TFMLReg++模型。通过在CiaoDVD数据集上与其他算法的实验比较,验证了改进后的算法能够有效缓解冷启动问题,并具有更高的推荐准确度。最后,本文将上述改进之后得到的TFMLReg++算法应用到Yelp提供的餐饮相关数据集的推荐中,实现对用户的个性化推荐。

龙思琪[8](2021)在《光栅耦合型SPR传感器性能提升的研究》文中指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器是一种免标记、高灵敏的光学传感器,它的原理是当入射光引起金属与介质界面的SPR时,可获得与共振波长一一对应的介质折射率。目前商用的SPR传感器均为棱镜耦合型,虽然灵敏度很高,但体积庞大,价格昂贵。随着纳米制备工艺的成熟和人们对传感器小型化的迫切需求,光栅耦合型SPR传感器应运而生。目前的光栅耦合型SPR传感器存在灵敏度较低,无法检测不透明溶液的问题,这限制了此类传感器的推广应用。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对光栅结构做出优化,有效提高了传感器的灵敏度。实验上采用多种方法制备出不同周期的光栅传感芯片,并搭建了相应的SPR传感器。提出一种新型背照式光栅耦合型SPR传感器,成功检测有色和不透明溶液。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综合考虑传感器的灵敏度、SPR吸收峰的半峰全宽和深度,定义了新的评价参数FOM*。依据FOM*,优化了三种不同结构的光栅耦合型SPR传感器。使用时域有限差分法,分析光栅周期、光栅深度、金属膜厚度和占空比对基于正弦光栅、连续金属膜的矩形光栅和不连续金属膜的矩形光栅的SPR传感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光栅耦合型SPR传感器FOM*最高可达123.70,相对应的灵敏度为568.46 nm/RIU,平均半峰全宽为3.31 nm,平均吸收峰深度为72.03%。(2)理论上分析了光栅耦合型SPR传感器的灵敏度极限,提供了达到最大灵敏度的设计思路以及提高灵敏度极限的方法。理论分析表明,应使用周期尽可能大的金属光栅,并且入射角应设置为接近90°,以使特定检测波长的灵敏度达到最大值。此外,灵敏度极限随检测波长的增加而增加。实验上,我们通过剥离商用光盘和光刻法制备了三个周期分别为314nm,1470 nm和6733 nm的光栅,基于这些光栅的传感器灵敏度分别为319.96 nm/RIU,1477.74 nm/RIU和2077.26 nm/RIU。采用本文设计方法的传感器灵敏度优于现有传感器。(3)提出背照式光栅耦合型SPR传感器,测量有色和不透明溶液的折射率。使用聚二甲基硅氧烷压印DVD-R光盘,获得透明光栅基底,并于光栅表面蒸镀35 nm金膜制成传感器芯片。不同于传统的光栅耦合型SPR传感器,本文入射光从基底侧入射,透过金属层激发金属与待测液体界面的SPR。这种结构可以有效避免入射光穿过液体时被部分吸收。通过测量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蓝色发动机冷却液、绿色防锈切削液及白色防锈乳化油的吸收和反射光谱,证明所设计的传感器能检测有色和不透明溶液。本文提出的优化设计方法可以极大提高光栅耦合型SPR传感器的灵敏度和探测极限。所采用的光栅制备方法具有步骤简单、成本低、SPR激发效果好的优点。所设计的传感器可以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环境监测和生物蛋白检测等领域。

张玲玲[9](2021)在《新型便携式生物芯片技术的研究及其在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国家的日益富强与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健康已成为所有人都非常关心的话题。但是在偏远地区,医疗基础设施保障相对薄弱,患者在就医时的长途跋涉和检测结果的漫长等待过程中,往往延误了疾病的最佳诊断和治疗时间。为解决医疗过程中这一空间性和时间性的限制难题,一场关于新一代分析和诊断设备的科技革命应运而生,这些新研发的设备具有体积小,操作简易,分析全面且迅速,综合成本低等优势。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是这一科技革命的体现。POCT是一类极具潜力的检测技术,它快速简便,效率高,成本低,有检验周期短、标本用量少等优点。与此同时,在过去20年中,许多科学家和工程师致力于利用移动端消费类电子产品(如扫描仪,光盘播放器和智能手机等)固有成本效益及用户友好特性的POCT分析仪的研究。本论文首先开展了利用蓝光光盘膜的生物芯片实现免刻蚀法表面活化和通道制备的探索性研究;在前期的光驱生物分子检测平台的基础上实现基于mini DVD的数字化技术的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敏感指标联合快速检测;最后实现基于基因芯片的埃博拉病毒诊断。具体内容如下:1.新型生物芯片基底—蓝光光盘膜的研究及其生物阵列的制备。蓝光光盘(Blu-ray Discs,BDs)与CD(Compact Disc)和DVD(Digital Video Disc)相比,具有更大的存储容量和更高要求的制作光盘介质。最新研究发现,蓝光光盘的“Hard CoatTM”薄膜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聚合物,可以通过水解的方法活化产生官能团,且对BD表面形貌没有任何物理损坏。值得一提的是,BD膜具有很好的光透明性和无荧光背景的特性,可用于多种生物芯片的制备。BD膜可通过使用无需刻蚀技术的滤纸通道或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siloxane,PDMS)微流控通道制备生物阵列,使用经典的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结合方式或原理和DNA杂交反应体系,验证了BD膜作为一种新型生物芯片基质在各种检测中的应用潜力。2.基于标准光盘/光驱数字化检测技术的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敏感指标联合快速检测。新生儿感染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前四周的感染。据估计,每年有多达60万新生儿死于严重的感染,其中90%以上的死亡发生在贫困的地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理想的诊断方法,生物标志物对新生儿感染的诊断和合理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灵敏度高,并对早期诊断具有指导作用的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SAA)和血清降钙素原(PCT)。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利用成本低,便携式的基于mini DVD的检测平台,实现了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敏感指标联合快速检测。3.DNA微阵列芯片在埃博拉病毒诊断中的应用。埃博拉病毒(EVD)是由一种丝状单链RNA病毒引起的一种高致命性传染病。2014-2016年西非EVD疫情已造成11325人(39.5%)死亡,是EVD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爆发。因此发展一种可用于现场的快速病毒检测方法具有很大的意义,此方法不仅仅用于埃博拉病毒的检测,更对于将来可能发生的其他疾病的检测起到预防蔓延的作用。在本研究中,利用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基质表面的DNA杂交反应,通过手持式扫描仪实现对埃博拉病毒的快速、简便、低成本检测。

胥铭倩[10](2021)在《英国遗产电影(1980-2010)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打破美国好莱坞商业电影对世界影坛的垄断,宣传英国民族性和价值观,英国推动了旨在表现民族性的古装片拍摄热潮,“遗产电影”这一概念随之产生,并逐渐成为这类电影的专属代名词。本文从遗产电影的文化价值出发,基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通过其产业链构建以及竞争力分析,较为深入地研究1980’s以来英国遗产电影的特点和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进一步探讨遗产电影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围绕以上内容,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首先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随后在文献综述中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对英国遗产电影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介绍,梳理了英国遗产电影这一类型的兴起原因,并对遗产电影的特征和流变进行了梳理;第二和第三章为本文的重点章节,第二章基于产业链价值理论,将遗产电影单独作为一个细分产品市场进行分析,分别从遗产电影的生产制作、发行宣传、盈利回报等相关环节展开论述,提炼出遗产电影在商业市场上和一般电影之间存在的共性以及与众不同之处;第三章借助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从六大相关要素出发对遗产电影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别阐述,探讨了英国遗产电影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在本章中还将由英语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这类遗产电影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进一步细分遗产电影市场,以具体案例的形式分析遗产电影的独特竞争力;最后是小结部分,在这一部分中总结了遗产电影在英国电影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并简要分析了近十年来世界遗产电影的发展现状,同时也对如何发展“中国遗产电影”提出了建议。

二、DVD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VD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2)金属纳米狭缝阵列的偏振调控及其传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表面等离激元的发展历程
    1.2 表面等离激元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微纳偏振控制器
        1.2.2 相对湿度传感器
    1.3 微纳结构的制备工艺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安排
第二章 表面等离激元原理与数值仿真方法
    2.1 引言
        2.1.1 表面等离激元的基本原理
        2.1.2 表面等离激元的激发方式
    2.2 表面等离激元的数值仿真方法
        2.2.1 麦克斯韦差分方程
        2.2.2 FDTD仿真介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狭缝型光偏振调控微结构的制备与光学性质研究
    3.1 结构设计
    3.2 数值仿真
        3.2.1 仿真结果
        3.2.2 光学性质研究
    3.3 制备工艺流程
    3.4 偏振光学特性
    3.5 折射率传感特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银纳米光栅的相对湿度传感器
    4.1 结构设计
    4.2 数值仿真
        4.2.1 仿真结果
        4.2.2 光学性质研究
    4.3 制备工艺及表征
        4.3.1 制备方法和实验参数
        4.3.2 表征方法
    4.4 折射率传感特性
    4.5 相对湿度传感特性
        4.5.1 测试方法
        4.5.2 二氧化硅溶液浓度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结语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鸡羽毛及组织中典型抗生素的残留代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抗生素简介
    1.2 羽毛检测意义
    1.3 分类概述
        1.3.1 喹诺酮类药物概述
        1.3.2 磺胺类药物概述
        1.3.3 喹恶啉类药物概述
        1.3.4 四环素类药物概述
    1.4 残留检测技术
        1.4.1 微生物法
        1.4.2 酶联免疫分析法
        1.4.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4.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喹诺酮类药物检测方法的建立和残留代谢规律研究
    2.1 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
        2.1.3 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实验
        2.2.2 样品采集制备
        2.2.3 样品前处理
    2.3 色谱与质谱条件
        2.3.1 液相色谱条件
        2.3.2 质谱条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色谱条件选择
        2.4.2 提取条件选择
        2.4.3 净化条件选择
        2.4.4 基质效应考察
        2.4.5 方法学验证
    2.5 实际样品的测定
    2.6 羽毛中残留与代谢规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磺胺类药物检测方法的建立和残留代谢规律研究
    3.1 仪器与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材料
        3.1.3 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动物实验
        3.2.2 样品采集制备
        3.2.3 样品前处理
    3.3 色谱与质谱条件
    3.4 试验数据处理
    3.5 结果与讨论
        3.5.1 色谱条件选择
        3.5.2 质谱条件选择
        3.5.3 提取条件选择
        3.5.4 净化条件选择
        3.5.5 基质效应考察
        3.5.6 方法学验证
    3.6 组织中残留浓度与代谢规律
        3.6.1 鸡可食用组织中SQX与 DVD的残留消耗
        3.6.2 鸡废弃物中SQX与 DVD的残留消耗
        3.6.3 SQX和 DVD休药期的确定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喹恶啉类药物检测方法的建立和残留代谢规律研究
    4.1 仪器与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材料
        4.1.3 溶液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动物实验
        4.2.2 样品采集制备
        4.2.3 样品前处理
    4.3 色谱与质谱条件
    4.4 试验数据处理
    4.5 结果与讨论
        4.5.1 色谱条件选择
        4.5.2 质谱条件选择
        4.5.3 提取条件选择
        4.5.4 净化条件选择
        4.5.5 基质效应
        4.5.6 方法学验证
    4.6 组织中残留浓度与代谢规律
        4.6.1 鸡可食用组织中OLA与 QCT的残留消耗
        4.6.2 鸡废弃物中OLA与 QCT的残留消耗
        4.6.3 OLA和 QCT在各组织中休药期的确定
        4.6.4 OLA和 QCT在土壤环境中的残留消除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四环素类药物检测方法的建立
    5.1 仪器与试剂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材料
        5.1.3 溶液配制
    5.2 实验方法
    5.3 色谱与质谱条件
    5.4 实验数据处理
    5.5 结果与讨论
        5.5.1 色谱条件选择
        5.5.2 提取条件选择
        5.5.3 净化柱的选择
        5.5.4 基质效应考察
        5.5.5 方法学验证
    5.6 实际样品的测定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用于结温在线监测的碳化硅MOSFET温敏电参数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碳化硅MOSFET的温敏特性
    2.1 碳化硅MOSFET温敏特性实验平台
        2.1.1 静态参数温敏特性实验平台
        2.1.2 动态参数温敏特性实验平台
    2.2 碳化硅MOSFET温敏特性分析
        2.2.1 静态参数温敏特性
        2.2.2 动态参数温敏特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碳化硅MOSFET温敏电参数在线应用分析
    3.1 温敏电参数在线应用工况分析
        3.1.1 驱动正向偏置电压
        3.1.2 驱动电阻
        3.1.3 母线电压
        3.1.4 负载电流
    3.2 温敏电参数在线提取方法分析
        3.2.1 栅源极电压量
        3.2.2 导通电阻
        3.2.3 开关延时
        3.2.4 开关瞬态变化率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BTI对碳化硅MOSFET温敏电参数的影响
    4.1 BTI实验平台
        4.1.1 BTI实验方案
        4.1.2 BTI实验平台搭建
    4.2 BTI实验结果分析
        4.2.1 PBTI
        4.2.2 NBTI
        4.2.3 BTI对结温测量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Maker条纹的金膜倍频与铝光栅增强四波混频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非线性光学效应简介
    1.2 石英晶体的Maker条纹研究进展及现状
    1.3 薄膜材料的非线性效应研究进展及现状
    1.4 微纳结构增强非线性效应研究进展及现状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非线性光学基础理论和SPR原理
    2.1 引言
    2.2 非线性光学基本理论
        2.2.1 非线性耦合波方程
        2.2.2 非线性光学的相位匹配
    2.3 SPR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X,Y,Z三种不同切向石英晶体Maker条纹
    3.1 引言
    3.2 Maker条纹理论计算方法
        3.2.1 X,Y,Z切石英晶体
        3.2.2 Maker条纹理论计算
    3.3 Maker条纹实验测量结果
        3.3.1 Maker条纹实验测量光路和测量方法
        3.3.2 Maker条纹实验测量结果
        3.3.3 石英晶体二阶非线性系数计算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薄膜倍频和二阶非线性系数测量
    4.1 引言
    4.2 金膜二阶非线性系数的计算方法
        4.2.1 金膜二阶非线性系数的计算方法
    4.3 金膜的二阶非线性系数实验测量结果和分析
        4.3.1 样品制备及实验测量方法
        4.3.2 实验测量结果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铝光栅表面增强四波混频
    5.1 引言
    5.2 DVD-R光盘制备铝光栅
        5.2.1 光栅制备方法
        5.2.2 光栅表征
    5.3 铝光栅的SPR现象
        5.3.1 SPR光谱测量光路
        5.3.2 铝光栅的SPR现象
    5.4 SPR增强四波混频
        5.4.1 FDTD模拟铝光栅表面场增强
        5.4.2 SPR增强四波混频
    5.5 铝光栅上可调四波混频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度量分解推荐算法改进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推荐算法概述
    2.1 引言
    2.2 推荐算法的分类
        2.2.1 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模型
        2.2.2 基于内容的推荐模型
        2.2.3 混合推荐模型
    2.3 相关算法
        2.3.1 矩阵分解算法
        2.3.2 度量分解算法
        2.3.3 社交推荐算法
    2.4 相似度计算方法
        2.4.1 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的相似度
        2.4.2 基于夹角余弦的相似度
        2.4.3 基于Jaccard相关系数的相似度
    2.5 推荐算法评价指标
        2.5.1 平均绝对误差
        2.5.2 均方根误差
        2.5.3 准确率和召回率
        2.5.4 调和平均数F1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时间偏置和隐反馈改进的TFML++算法
    3.1 引言
    3.2 考虑隐反馈信息和用户兴趣衰减等因素
        3.2.1 隐反馈信息
        3.2.2 兴趣衰减度量
        3.2.3 算法描述
    3.3 实验与分析
        3.3.1 实验数据集介绍
        3.3.2 评价指标
        3.3.3 对比模型与参数设定
        3.3.4 结果比较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融合用户社交和项目关联关系的TFMLReg++算法
    4.1 引言
    4.2 融合用户社交和项目关联关系改进的TFMLReg++算法
        4.2.1 社交用户的评分相似关系与信任度
        4.2.2 项目关联正则项
        4.2.3 算法描述
    4.3 实验与分析
        4.3.1 实验数据集介绍
        4.3.2 评价指标
        4.3.3 对比模型与参数设定
        4.3.4 结果比较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FMLReg++算法在餐饮行业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数据获取与处理
    5.3 实验设计
    5.4 实验分析
        5.4.1 模型训练部分
        5.4.2 推荐方案选取
        5.4.3 推荐结果展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8)光栅耦合型SPR传感器性能提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SPR传感器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3 GCSPR传感器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GCSPR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2.1 引言
    2.2 SPR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分类
        2.2.1 金属的介电常数
        2.2.2 金属-介质界面的等离极化激元
        2.2.3 SPR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分类
    2.3 波长调制型GCSPR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主要评价参数
        2.3.1 波长调制型GCSPR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3.2 波长调制型GCSPR传感器的评价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正弦和矩形光栅的SPR传感器的优化
    3.1 引言
    3.2 GCSPR传感器的综合性评价参数
    3.3 GCSPR传感器结构的优化及讨论
        3.3.1 FDTD Solutions模型的建立
        3.3.2 正弦光栅结构
        3.3.3 连续金属膜的矩形光栅结构
        3.3.4 不连续金属膜的矩形光栅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CSPR传感器的灵敏度极限研究
    4.1 引言
    4.2 GCSPR传感器灵敏度极限的理论分析
    4.3 光栅的制备及形貌表征
        4.3.1 剥离BD-R光盘制备光栅
        4.3.2 剥离CD-R光盘制备光栅
        4.3.3 光刻法制备光栅
        4.3.4 光栅形貌的表征
    4.4 传感器的光路搭建及性能分析
        4.4.1 GCSPR传感器装置
        4.4.2 GCSPR传感器的性能分析
        4.4.3 GCSPR传感器的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背照式GCSPR传感器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背照式GCSPR传感器结构的设计
        5.2.1 传感芯片的结构
        5.2.2 传感芯片的制备
        5.2.3 光栅形貌的表征
    5.3 背照式GCSPR传感器实验特性分析
        5.3.1 测量光路的搭建
        5.3.2 葡萄糖溶液的光谱分析
        5.3.3 有色和不透明溶液的光谱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9)新型便携式生物芯片技术的研究及其在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疾病早期诊断的背景及意义
    1.2 现有的疾病诊断方法
    1.3 现场快速检测方法概括
    1.4 生物芯片技术概括
        1.4.1 寡核苷酸芯片
        1.4.2 蛋白质芯片
        1.4.3 微流控芯片
        1.4.4 传统生物芯片信号检测技术
    1.5 新型生物芯片检测方法概括
        1.5.1 CD/DVD/BD生物传感器
        1.5.2 基于便携式CMOS和CCD图像的检测技术
    1.6 本文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型生物芯片基底—蓝光光盘膜的研究及其生物阵列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1.1 试剂与仪器
        2.2.1.2 缓冲液的配置
        2.2.2 BD光盘膜表面性能研究
        2.2.3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DNA阵列的制备
        2.2.4 BD膜表面纸基通道的设计和生物阵列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BD膜表面活化效果和材料表征
        2.3.2 BD膜表面DNA阵列检测
        2.3.3 BD膜表面基于纸基通道的链霉亲和素检测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标准光盘/光驱数字化检测技术的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敏感指标联合快速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Mini DVD表面墨点的制备与读取
        3.2.3 Mini DVD表面三明治免疫反应结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ini DVD数字化检测体系研究
        3.3.2 CRP、SAA和PCT三明治免疫法检测的条件优化
        3.3.3 CRP、SAA和PCT的定量检测
        3.3.4 CRP、SAA和PCT的同时检测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DNA微阵列在埃博拉病毒诊断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4.2.1.2 缓冲液的配制
        4.2.2 埃博拉病毒检测材料和探针的设计
        4.2.3 质粒DNA提取和RT-PCR
        4.2.4 DNA杂交芯片的制备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DNA杂交检测原理
        4.3.2 芯片表面活化和DNA杂交阵列制备
        4.3.3 DNA杂交反应条件优化
        4.3.4 互补配对DNA链的杂交定量检测
        4.3.5 特异性研究
        4.3.6 埃博拉病毒检测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完成的主要工作
    5.2 工作计划和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英国遗产电影(1980-2010)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英国遗产电影的产生与流变
    第一节 抗争与怀旧:1980's英国遗产电影的兴起原因
    第二节 保守与创新:英国遗产电影的风格演变
第二章 英国遗产电影产业链构建
    第一节 上游:遗产电影的生产制作
    第二节 中游:遗产电影的发行
    第三节 下游:遗产电影的放映及盈利
第三章 英国遗产电影竞争力研究
    第一节 基于钻石模型的遗产电影竞争力分析
    第二节 案例分析:经典文学改编遗产电影的竞争力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四、DVD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网飞的创新性发展研究[D]. 屈鑫. 西南大学, 2021
  • [2]金属纳米狭缝阵列的偏振调控及其传感特性研究[D]. 成建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鸡羽毛及组织中典型抗生素的残留代谢研究[D]. 宋占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5]用于结温在线监测的碳化硅MOSFET温敏电参数特性研究[D]. 吴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6]基于Maker条纹的金膜倍频与铝光栅增强四波混频效应研究[D]. 耿山楠. 江南大学, 2021(01)
  • [7]度量分解推荐算法改进及应用研究[D]. 王碧琳.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8]光栅耦合型SPR传感器性能提升的研究[D]. 龙思琪. 江南大学, 2021(01)
  • [9]新型便携式生物芯片技术的研究及其在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D]. 张玲玲.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10]英国遗产电影(1980-2010)研究[D]. 胥铭倩.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标签:;  ;  ;  ;  

DVD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