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轧不锈钢带材色差的原因及改进

冷轧不锈钢带材色差的原因及改进

一、冷轧不锈钢带条状色差产生原因及其改善(论文文献综述)

段竹林,柳智杰[1](2021)在《单机架430不锈钢冷轧色差缺陷分析及工艺改进》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廿辊森吉米尔轧机轧制铁素体不锈钢430时出现的带钢色差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轧制工艺及涉钢介质两方面着手攻关,研究和验证了1.0μm粗糙度轧辊对色差缺陷的改善作用,并改进了430不锈钢单机架轧制工艺,此类缺陷明显得到改善,效果显着。

卢秉仲,张杰,张冰,周宏伟[2](2020)在《冷轧IF钢细密类纵向条纹形成机理及工艺控制》文中认为为了解决冷轧IF钢细密类纵向条纹缺陷,对缺陷样品的截面进行金相分析,发现带钢表面的再结晶组织不够充分或未完全再结晶。经过技术研究及攻关对细密类纵向条纹(棱线)缺陷的产生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形成的Ti、Nb二相粒子阻碍了带钢表面的再结晶过程。根据此类缺陷的产生机理,结合实际对全流程工艺制定了控制措施,确定了合金添加量、热轧加热、轧制温度、冷轧工艺、连退温度、清洁性等关键控制点,并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改善措施。

杜洪波,梅淑文,王海龙[3](2018)在《微合金钢酸洗工艺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实验室模拟微合金钢酸洗工艺过程,对比了不同酸洗温度、酸洗时间下添加缓蚀剂对酸洗表面的影响,并对铁损和缓蚀抑制率进行了分析。

曾聪[4](2018)在《二次冷轧机组带钢表面可清洗性综合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计算机、移动设备、家电、制罐行业市场的壮大,推动着镀锡、镀铬板带工业迅速发展——全世界每年生产的镀锡板与镀铬板在1600万吨以上。在传统镀锡板生产工艺发展的同时,为了适应客户对镀锡原板产品规格(规格更薄)和性能(强度更强)的需求变化,新的生产方式——二次冷轧(DCR—Double Cold Reduction)生产镀锡板的技术也在逐渐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保证带钢质量,特别是带钢表面清洁度的提高,成为厂家关注的重点。某钢厂二次冷轧机组在生产镀锡板时,为了获得较高的带钢表面清洁度,使带钢清洗充分,不得不降低机组生产速度,影响了产能的发挥,本文就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研究的。首先,研究工艺润滑制度对带钢表面残油与润滑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验和现场的研究,对不同轧制油的润滑性及残油控制能力进行优化,保证带钢轧制速度的同时,降低成品带钢表面的残油量。随后,充分结合1220镀锡机组脱脂工序的设备与工艺特点,研究脱脂工艺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浓度、排放周期、带钢运行速度)等对脱脂剂残油清洗能力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兼顾机组运行速度与残油清洗控制能力,通过对脱脂工艺的优化,在保证残油控制能力的前提下提高机组运行速度,满足带钢生产提速要求。最后,在润滑性与残油控制能力综合优化技术及结合1220镀锡机组脱脂工序的设备与工艺的研究的基础上,以降低残油量及提升带钢生产速度为目标,开发了二次冷轧机组带钢表面可清洗性综合控制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保证机组的清洗能力与镀锡机组生产节奏相匹配,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杨军,高建红,杨启宇[5](2018)在《热轧工艺对钛析出强化钢表面色差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冷轧高钛成分体系析出强化钢表面色差影响成品质量,分析了热轧工艺对表面色差缺陷的影响和机理。表面色差是由带钢表层晶粒大小差异造成的,在热轧过程中,表层钛二相粒子析出量不同使得在退火过程中对晶粒细化作用不同,并造成表面色差。通过不同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对色差程度的影响试验表明,终轧温度低有利于成品色差缺陷的改善,卷取温度对色差缺陷改善不明显,860℃的终轧温度对应成品表面没有色差缺陷。

吴圣杰,刘新院,赵刚,赵奇少,李化龙[6](2017)在《冷轧薄板表面色差原因分析》文中提出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对冷轧薄板的色差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发现条状色差主要是由于带钢表面粗糙度不均匀引起。通过生产现场调研发现,在焊缝连接处色差纹路具有连续性特征,且通过轧机急停取样后发现色差主要是由于连轧机的5#机架引起。分析表明,带钢粗糙度不均与轧制过程中乳化液油膜在工作辊面分布不均相关,而油膜不均与乳化液的喷射方式、轧制速度、乳化液的颗粒度和接触角存在直接关系。通过增加乳化液辅助喷嘴,控制轧制速度,并将轧制油的颗粒度由13μm降低至8μm,油滴接触角由80°降低至63°,色差缺陷得到解决。

于洋,王畅,郭子峰,王林,陈瑾,焦会立[7](2015)在《热轧酸洗板表面斑状色差产生机理及控制措施》文中提出针对热轧酸洗板表面的斑状色差缺陷,从微观特征与生产关联性因素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斑状色差缺陷的产生与基体和氧化铁皮的界面状态密切相关,酸洗后表面粗糙度的差异是导致色差缺陷产生的直接原因。生产关联性因素跟踪及分析发现:色差缺陷的产生主要与热轧精轧工作辊辊面的状态密切相关,轧辊氧化膜剥落导致的铁皮压入缺陷是导致带钢酸洗后出现斑状色差缺陷的主要原因。为此,制定了合理的热轧工艺及轧辊使用和精轧用水、轧制润滑的优化等控制措施,成功消除了热轧酸洗板表面的斑状色差缺陷。

张旭,孙建林,赵关雄,王士庭[8](2014)在《不锈钢薄板色差产生原因与消除方法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不锈钢薄板轧制过程中轧制工艺参数和轧制油对板面质量的影响,分析了西南某不锈钢厂偏8辊轧机生产过程中板面出现色差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对比了两种轧制油的使用效果。新开发的轧制油轧制不锈钢薄板时不会出现色差等表面质量缺陷,而且轧制的带钢更薄,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张旭,赵关雄,王士庭[9](2013)在《不锈钢薄板色差产生原因与消除方法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不锈钢薄板轧制过程中轧制工艺参数和轧制油对板面质量的影响,分析了西南某不锈钢厂偏8辊轧机生产过程中板面出现色差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对比了两种轧制油的使用效果。新开发的轧制油轧制不锈钢薄板时不会出现色差等表面质量缺陷,而且轧制的带钢更薄,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穆天啸,王兴东,彭炜,李金,陈晓文[10](2013)在《光整冷轧IF带钢色差成因研究》文中认为某冷轧厂在光整过程中,在IF带钢表面两侧约100 mm范围内出现色差。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MSC.Marc建立了光整的三维动态有限元模型,并对工作辊施加弯辊力。对光整过程进行动态仿真研究,分析了IF带钢表面轧制应力分布与摩擦因数之间的关系,最终找出了色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二、冷轧不锈钢带条状色差产生原因及其改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冷轧不锈钢带条状色差产生原因及其改善(论文提纲范文)

(1)单机架430不锈钢冷轧色差缺陷分析及工艺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色差形成机理研究
2 冷轧工艺研究及改进
3 结论

(2)冷轧IF钢细密类纵向条纹形成机理及工艺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细密类纵向条纹特征
细密类纵向条纹产生机制
细密类纵向条纹控制策略
    炼钢工序的工艺控制对策
    热轧工序的工艺控制对策
    冷轧工序的工艺控制对策
    防不良品流出
结束语

(3)微合金钢酸洗工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案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案
2 实验结果及讨论
    2.1 酸洗表面的影响
    2.2 缓蚀剂的抑制率及铁损
3 结论

(4)二次冷轧机组带钢表面可清洗性综合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二次冷轧技术概述
        1.1.1 二次冷轧工艺
        1.1.2 二次冷轧工艺国内外发展概况
    1.2 带钢可清洗性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背景、来源、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研究背景
        1.3.2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二次冷轧机组轧制油的润滑性与残油影响因素研究
    2.1 轧制油特性对润滑性及残油影响研究
        2.1.1 轧制油的基本组成及其理化特性研究
        2.1.2 1220DCR机组喷淋系统乳化液特性研究
        2.1.3 典型二次冷轧油的主要成分研究
    2.2 乳化液工艺润滑制度对润滑性及残油影响研究
        2.2.1 带钢表面可形成的油膜厚度研究
        2.2.2 1220DCR机组摩擦系数与油膜厚度关系建立
        2.2.3 1220DCR机组工艺润滑制度对轧制润滑性和残油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二次冷轧机组轧制油的润滑性与残油控制能力综合优化技术的研究
    3.1 1220DCR机组残油的形成机理
    3.2 1220DCR机组残油的检测方法
        3.2.1 称重法
        3.2.2 红外光谱法
    3.3 650轧机不同特性轧制油润滑性及残油试验
        3.3.1 不同特性轧制油的主要成分含量及其理化指标
        3.3.2 不同特性轧制油残油量及其脱脂性试验
    3.4 不同特性轧制油润滑性的现场试验
        3.4.1 TRACE曲线图对比
        3.4.2 稳定段的润滑性对比曲线图
        3.4.3 稳定段的润滑性对比曲线图
        3.4.4 试验卷的表面质量对比
    3.5 不同轧制油的润滑性与残油控制能力综合优化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脱脂工艺对残油控制能力影响及脱脂工艺优化技术的研究
    4.1 1220镀锡机组脱脂工序
    4.2 1220镀锡机组设备与工艺特点
        4.2.1 化学碱洗设备
        4.2.2 1220镀锡机组电解碱洗段的设备与工艺特点
        4.2.3 电解酸洗设备及工艺
    4.3 脱脂工艺条件对脱脂剂残油清洗能力的影响
        4.3.1 脱脂剂温度对残油清洗能力的影响
        4.3.2 脱脂剂浓度对残油清洗能力的影响
        4.3.3 脱脂电流密度对残油清洗能力的影响
        4.3.4 脱脂剂排放周期对残油清洗能力的影响
        4.3.5 带钢运行速度对脱脂剂残油清洗能力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二次冷轧机组带钢表面可清洗性综合控制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5.1 DR材难清洗问题跟踪研究
    5.2 二次冷轧机组DR9生产跟踪
    5.3 二次冷轧机组DR9表面残油量跟踪
    5.4 镀锡机组湿平整DR9生产速度跟踪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5)热轧工艺对钛析出强化钢表面色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表面色差缺陷的特征分析
    1.1 色差缺陷的外观形貌
    1.2 色差对表面粗糙的影响
    1.3 色差缺陷的微观分析
    1.4 色差缺陷产生的工序
2 色差缺陷改善试验和结果
    2.1 色差缺陷的改善试验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 色差缺陷机理
4 结论

(6)冷轧薄板表面色差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色差缺陷表面形貌规律及粗糙度分布
    2.2 工作辊表面状态对色差缺陷的影响
    2.3 乳化液对色差缺陷的影响
        2.3.1 乳化液的喷射方式
        2.3.2 轧制速度
        2.3.3 轧制油的颗粒度和接触角
3 结论

(7)热轧酸洗板表面斑状色差产生机理及控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酸洗后斑状色差缺陷的特征分析
    2.1 斑状色差缺陷的外观形貌
    2.2 斑状色差缺陷微观形貌
    2.3 带有斑状色差缺陷酸洗卷对应热卷表面情况
3 斑状色差缺陷产生机理分析
    3.1 斑状色差缺陷与轧辊氧化膜剥落的关联性
    3.2 轧辊氧化膜剥落导致色差缺陷的机理分析
4 斑状色差缺陷的控制措施
    4.1 轧制温度制度及排产的优化
    4.2 轧辊使用的优化
    4.3 精轧用水制度及轧制润滑技术的优化
5 结论

(8)不锈钢薄板色差产生原因与消除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原用油情况
2 新不锈钢轧制油应用
    2. 1 新不锈钢轧制油技术指标的确定
    2. 2 新轧制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 2. 1 前后张力调整对色差的影响
        2. 2. 2 轧辊粗糙度对色差的影响
        2. 2. 3 轧制油喷射角度的影响
        2. 2. 4 提高轧制油的润滑、极压抗磨性能对色差的影响
    2. 3 调整后轧制油使用效果
        2. 3. 1 最小可轧厚度降低情况
        2. 3. 2 能耗降低情况
3 结论

(10)光整冷轧IF带钢色差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立有限元模型
    1.1 三维模型
    1.2 定义初始条件
    1.3 定义材料特性
2 仿真分析
    2.1 带钢表面在不同弯辊力之下的应力分布
    2.2 带钢表面在不同摩擦系数之下的应力分布
3 结束语

四、冷轧不锈钢带条状色差产生原因及其改善(论文参考文献)

  • [1]单机架430不锈钢冷轧色差缺陷分析及工艺改进[J]. 段竹林,柳智杰. 山西冶金, 2021(06)
  • [2]冷轧IF钢细密类纵向条纹形成机理及工艺控制[J]. 卢秉仲,张杰,张冰,周宏伟. 金属世界, 2020(06)
  • [3]微合金钢酸洗工艺试验研究[J]. 杜洪波,梅淑文,王海龙. 连铸, 2018(05)
  • [4]二次冷轧机组带钢表面可清洗性综合控制技术研究[D]. 曾聪. 燕山大学, 2018(05)
  • [5]热轧工艺对钛析出强化钢表面色差的影响[J]. 杨军,高建红,杨启宇. 钢铁, 2018(02)
  • [6]冷轧薄板表面色差原因分析[J]. 吴圣杰,刘新院,赵刚,赵奇少,李化龙. 锻压技术, 2017(07)
  • [7]热轧酸洗板表面斑状色差产生机理及控制措施[J]. 于洋,王畅,郭子峰,王林,陈瑾,焦会立. 轧钢, 2015(02)
  • [8]不锈钢薄板色差产生原因与消除方法探讨[J]. 张旭,孙建林,赵关雄,王士庭. 润滑油, 2014(02)
  • [9]不锈钢薄板色差产生原因与消除方法探讨[A]. 张旭,赵关雄,王士庭. 第四届全国金属加工润滑技术学术研讨会文集(2013), 2013
  • [10]光整冷轧IF带钢色差成因研究[J]. 穆天啸,王兴东,彭炜,李金,陈晓文. 上海金属, 2013(04)

标签:;  ;  ;  ;  ;  

冷轧不锈钢带材色差的原因及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